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深意鈔 (No. 2341_ 聖詮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一切時無差別故。是故一名○
孔目第一云。六約熏成不成辨差別者。一梨耶
是種子必熏成。若餘法爲種子卽不熏成。不
熏成故卽非實種。問。若如是者。穀麥等種非
是熏成。應非種義。答。外穀麥等。從梨耶熏變
故。穀麥等假説爲種。若定是種。種穀麥等。定
應齊得。旣不齊成。當知。業爲正種。故穀麥等
是其假因。此義不疑。故論文擧内外本。證内
有熏○但諸法中辨因果者。并轉理門非實
義也○七明生引二因義。證唯有本識。若以
因義顯之。成二種因。一者生因。二者引因。猶
如人射。發箭爲生因。彎弓爲引因。乃至能生
果報及以命&MT10755;。是其生因。枯喪相續。是其引
因。是二種因。離阿頼耶識卽不得成。故唯有
識。八内爲外本。證唯有識者。所以知之。一切
皆識故是本也。外法○
  文永三年六月八日。於常樂院書寫了
  聖嚴之生  年
二十二歳


五教章深意鈔卷第二

  種性義
問。小乘敎心。除如來於餘衆生。有佛性可云
耶 答。章中説。佛一人有佛種性付之。設
雖小乘敎心。若云有成佛衆生者。何於餘人
可云無佛性耶。是以分別部心。於一切衆生
有佛性大𣵀槃性何況佛性論中。出三種
人分別之時。定有佛性卽三乘人。如判。二乘
人有佛性如何 答。當章心。除佛一人餘
一切衆生。皆不説有大菩提性者。小乘薩婆
多心云。十方世界唯有一佛故。何於聲聞人
可立佛種性耶。小乘者是依薩婆多之義。但
分別部一切衆生有佛性者。彼許十方佛故。
可許聲聞人佛性。非今章意趣也。佛性論中
出彼部心。以空義爲佛性。廣雖立之。三乘種
性各別。必非成佛種性。況佛性論定有佛性
卽三乘人者。今佛性者。三乘覺性名佛性。非
云成佛之性故。今一人者。薩婆多心。一人成
佛故。不許聲聞人佛性。其意趣已別。更不足
爲難也
章云。雖於此中説佛一人有佛種性。然非是
彼大菩提性。以於佛功徳不説盡未來際起
大用等故。是故當知。於此敎中。除佛一人餘
一切衆生。皆不説有大菩提性
佛性論第一云。小乘諸部解執不同。若依分
別部説。一切凡聖衆生竝以空爲其本。所以
凡聖衆生皆從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卽
大𣵀槃。若依毘曇薩婆多等諸部者。卽一切
衆生無有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分別衆
生凡有三種。一定無佛性。永不得𣵀槃。是一
闡提犯重禁者。二不定有無。若修時卽得。不
修不得。是賢善共位以上人故。三定有佛性。
卽三乘人。一聲聞從苦忍以上卽得佛性。二
獨覺從世法以上即得佛性。三者菩薩十迴
向以上是不退位得於佛性等云云論文廣博
也。略之
問。章中付明種性義。依小乘心。説佛一人有
佛種性爾者佛性論性得修得二性中。當何
位可云耶 答。當章雖無分別。可當修得之
性也 付之。設雖小乘心。何不立本有性得
之性可云耶。若無性得之性云者。小乘修得
性。依何立之可云耶。是以倶舍論中頌云。學
異生亦六。論中有學異生種性亦六。六種應
果彼爲先故此等文心。寧非述六性本有
之義耶。若以性得不爲因者。不同無因見耶
如何 答。當章中。雖無性得修得分別。依佛
性論并至相大師解釋等。小乘中無性得佛
性。但是修得性也又當章然非是彼大菩提
性等者。是卽無性得佛性故也。小乘聞法修
行之以後。始立種性。是故俱舍論順解脫分
善根位立三乘種性但至學異生亦六等俱
舍論釋者。於羅漢位立六種性故。彼利鈍六
種別有異生學位。故云六種應果彼爲先故
然非云有本有性。解脱分前無解脱種故。至
無因感果難者。聞法信受之時。植解脱分善
位。以之爲因成種性云故。更無無因感果之
失。今性得佛性者本有佛性故。更小乘中不
可立之也。無失
章云如上所引
佛性論云如上
倶舍論第二十五云
五十要問答
或私&MT80355;云。問○答。小乘迷佛方便不了義説。
執一切衆生無性得佛性。然不執無因感果。
以修行爲因故。所以無失。又云。聲聞苦忍以
上得佛性等。是非性得佛性。於修得佛性云
爾也
問。付瑜伽論所説二種性。且六處殊勝文。爲
付有爲性判之。爲當付無爲性述之可云耶 
云云 兩方。若付有爲性判之云者。正見章
文。卽内六處中 意處爲殊勝。卽攝賴耶識中
本覺解性 爲性種性今此文依無爲性判之
若依之云爾者。大師餘處解釋中。依有爲
性判之給。如何 答。始敎門心。若依相宗心
者。瑜伽論所説六處殊勝者。生滅本識中立
本性故。尤可云立有爲性也。是以大師餘處
解釋中立有爲性此義也。彼簡&MT10755;敎眞如無
爲性故也。然當章心。立性習二性分五性別
事。雖依始敎門義。新熏種立種性故。以意處
殊勝與本覺解性一味取之。付無爲性判之。
立二性五性別。爲始教其種性體隨新熏故。
本性立無爲性也。所望已異。各據一義。無失」
章云。瑜伽論云○本性住者。謂諸菩薩六處
殊勝○此中本性。卽内六處中意處爲殊勝。
卽攝賴耶識中本覺解性爲性種性。故梁攝
論云。聞熏習與阿梨耶識中解性和合。一切
聖人以此爲因等云云
玄第五云。性種有二門。一就有爲無常門。如
瑜伽云。六處殊勝無始展轉法爾所得云云 
問。始敎大乘心。以賴耶識中本覺解性。爲性
種性可云耶 答。云爾也 付之。凡尋始敎
大乘心者。唯述生滅賴耶之義。未談如來藏
本覺義。是以唯識論中。本性住種性。謂無始
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此文心。
未必云本覺解性。如何。答。凡於始敎義。有始
&MT10755;兩門。始者偏依相宗。當教之義談之。&MT10755;
會權入實故。以實敎一分之義。則以深蜜第
三時不空爲&MT10755;敎者。是則始敎之&MT10755;&MT10755;敎之
始也。取其實義者。但是始敎門義也。立五性
義談不成佛故也。今本覺解性爲性種性者。
又此等心也。本性習成之義。立五性之上。是
爲始敎種性立本有故。其義依&MT10755;敎心。本覺
爲性種性也。大師立義大在之。依宗可知之」
問。始敎大乘心。立性習二性云事。何位可云
耶 答。至堪任以去立之 付之。依解釋見
瑜伽論所説云。本性住種性。從無始世展轉
傳來。法爾所得釋習所成種性。謂先串習
善根所得旣種性立發心之前。何必至堪任
以去立之可云耶。何況仁王・本業中。習種立
十住。性種置十行。爾者章家增任已去立之
者。有何意趣可云耶。抑今此堪任已去者。於
何位耶。如何 答。章家心。至堪任位立種性
事。分明也。更於性習不可立前後也。是以瑜
伽中云。具種性者方能發心。攝論中。聞熏與
阿梨耶識中解性和合二性縁起不二。若闕
一性者。更不成種性也。但瑜伽論并仁王・本
業經等前後難者。構答非可劬勞。大師自會
此事給。要由功能顯方可説有故。經不違論。
要由有性方起功能故。論不違經。亦是互擧
義意融通 何況習故成性。依性起習等釋。
各出一義。不可云有前後也。無失
問。瑜伽論所説性習二性。與仁王・本業性習
二性。有差別可云耶 答云云 兩方。若有差
別者。見章前後文。出經論二種種性已了。是
故經説習故成性。論中説爲依性起習。良以
此二互成縁起。無二相故。經論互説。義方備
此等文相起盡。於二性不可有差別也。
若依之云爾者。凡尋仁王・本業二性者。於解
行二位立之。於三賢已前不立種性處也。然
瑜伽所説。既發心已前立本性。種性之體何
無差別耶。是以靑丘大師解釋中。出仁王二
性之了。不同瑜伽地持所説。二種種子名二
種性故。與果徳爲本性義位未得發心此文
心經論二性有差別如何 答。瑜伽・仁王等
二種性者。經論建立聊雖前後互有。於種性
之體者。更不可有差別也。章中釋此事。彼經
大都約位而説。以初習爲習種。久習積成爲
性種故云云 十住十行如次立習種本性又瑜
伽中。久習爲習種。約本爲性種述本性在發
心已前。經論義雖似不同。於立種性位者。若
二性不和合者。更不可爲種性故。經論共至
堪任位可立也是以章中而此二種非初非中
後。是故經説習故成性。論中説爲依性起習。
良以此二互成縁起。無二相故但至元曉
師不同瑜伽地持所説等難者。仁王三種種
性。三賢中已得如來種性法身故。如次三種
性立三賢位。瑜伽本性聞熏二種種子述立
二性義故。似有不同。是故曉公釋不同瑜伽
等也。今發心住種性開之。依行增勝爲三種
六種等種性。建立性習。私云。談縁起不二立
堪任位事。更二師不可相違。旣瑜伽定二種
性之體故。顯本有性置發心前。仁王・本業依
行增邊故。以三種等相配諸位也。依之大師。
習故成性。依性起習等釋。靑丘又依此門者。
更非不存也。無失
章云。其有種性者。瑜伽論云。種性略有二種。
一本性住。二習所成。本性住者。謂諸菩薩六
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
所得。習所成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此中本
性。卽内六處中意處爲殊勝。卽攝賴耶識中
本覺解性。爲性種性。故梁攝論云。聞熏習與
阿頼耶識解性和合。一切聖人以此爲因。然
瑜伽旣云。具種性者方能發心。卽知具種性
習二法。成一種性。是故此二縁起不二。隨闕
一不成。亦不可説性爲先習爲後。但可位至
堪任已去。方可約本説有性種。約修説爲習
種。然有二義而無二事。如上攝論云。二義和
合爲一因。故得知也。問。此二種性與仁王及
本業經中六種性内習種性種。有何差別耶。
答。彼經大却約位而説。以初習爲習種。久習
積成爲性種性故。説習種在十住。性種在十
行。三賢之前但名善趣。不名種性。瑜伽中久
習名習種。約本爲性種。而此二種非初非中
後。是故經説習故成性。論中説爲依性起習。
良以此二互成縁起。無二相故。經論互説義
方備足。又經説種性在發心後。論中種性在
發心前。何以爾者。以其至得位時功能方顯。
是故經説在三賢位中。然彼功能必有所依。
是故論中説在位前。要由功能顯方可説有
故。經不違論。要由有性方起功能故。論不違
經。亦是互擧義意融通云云
指事云。元曉師釋仁王三性云。習種性者。前
十千劫修習信心。信心成就得佛種性。從因
立名。名習種性。是在十解。性種性者。得法空
觀。法性現心。現心之性。爲行所依。從本立
因。名性種性。正在十行○此三位中。已得如
來種性法身故立種性。不同瑜伽地持所説
二種種子名二種性。彼與果徳爲本性義。位
在未得發心已前。又釋本業六種性云。六種
種性卽是一心○次釋別名。於十千劫修習
信心。信心成就。方得種性。故於十住名習種
性。十行位中久習成性。成性之行轉順種性。
從行自性名性種性。此二種性不同瑜伽地
持所説二種種性。不可相濫等云云
問。章中付明二種性。爾者性習二性和合成
一種性事。引瑜伽何文證之耶 答。章云。引
瑜伽具種性者方能發心之文證之也 付
之。依章家解釋。正披瑜伽論文。若諸菩薩六
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當知
是名種性具足或又謂諸菩薩種性具足。是
名第一初發心因此等文心。但談本性住
性之義。全未述性習和合之義。若爾章家引
具種性者方能發心之文。釋性習二法成一
種性。寧非違所引論文耶。如何 答。章家所
引具種性者方能發心者。此卽謂諸菩薩種
性具足是名第一初發心因之文也。章主御
心。述本習二性互爲縁起之義。於無習之位
不立本性故。習故成性依性起習者。一義若
闕者不成種性。於二性具足之處。立發心故。
云具種性者方能發心也。若不爾者。具種性
者之文。可云指何位乎。無習之位以無本性
故。是以大師引此文。證二性和合之義。尤有
其道理也無失
章云如上抄
私記云。瑜伽發心品第三十五正文云。當知最
初發心由四種縁四因四力乃至云何四因。謂
諸菩薩種性具足。是名第一初發心因○若
諸菩薩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
所得。當知是名種性具足等云云問。論文旣約
六處殊勝本性住性名種性具足。何章引其
文爲證本習二性合爲一種性。答。其章意。本
習二性互爲縁起專不相離合爲一。論意不
相違。依先修習善根。有法爾本性。約能所別
開爲二種。然正以一性名種性具足云爾故。
不離習性。所以章釋云。是故此二縁起不二
等云云
問。始敎大乘心。立五性事。爲依瑜伽唯識法
相。爲當別建立可云耶 答云云 兩方。若依
瑜伽唯識法相者。正見當章文。依新熏之時
分似判五性之別。何必依瑜伽唯識之法相
可云耶。若依之云爾者。凡始敎所依者瑜伽
唯識等也。何於彼外可設別建立耶。如何。答。
五性建立者。元瑜伽唯識之法相爲本。但於
新熏本有種性之體者。凡始敎中有始&MT10755;
義。唯識瑜伽相宗心。以理從事。有爲本識種
中談種性故。立本有種。不遍衆生。依之當章
心。初依始門義出瑜伽顯揚等論。述五性本
有差別。但今一邊之疑難令出難給。新熏建
立者。依始敎中&MT10755;義。五性建立。依瑜伽唯識
立也。&MT10755;教於本覺性立本性故五性也。別分
聞熏之新種。然則今分五性爲始敎。別&MT10755;
之一性新熏同&MT10755;敎爲引一性故。是爲始敎
&MT10755;。無失
問。章中付明聲聞種性。爾者於前三善根位
成聲聞種性可云耶 答云云 兩方。若成種
性者。凡立種性事。於自種性不退之處。可建
立之也。然煗頂二善是退位也。更不可屬種
性。是以當章解釋中。若習小行到於忍位成
聲聞性若依之云爾者。章家所引智論善
戒經文。明亙前三善根如何 答。聲聞種
性立忍善根事。章家定判。其旨如一邊疑難。
但智論善戒經等難者。智論依乾惠等十地
加行位立性地。善戒經依十二住前三善根
爲種性住。此等不簡退不退。依位配十地菩
薩十二住。當章心。三乘種性立不退處故。
於忍善根位立聲聞性也。然今大師案以今
經論引證給意趣。經論出種性地共有忍位。
於其中忍是不退故爲取之。引智論善戒種
性之文云。然以前三善根非證立種性之義
也。住地建立與種性不退之立義。有其不同
也。若不得此心者。智論性地立四善根。善
戒前三善根立種性住之義。擧之了。善三善
根屬種性住之大師釋引文。自可招相違也。
無失
章云。問○答。此二旣爲縁起。故無習時亦無
彼性。由此亦立無性有情。先無後有非性種
者。此亦不然。以習成處。定先有性。愚位未習
故不説性。後起習已不名無習。是故習成則
説有性。隨諸乘串習何行。爾時則説本有彼
性。問。若爾此則唯是一不定性。如何得有五
性差別。答。則由此義安立五性何者。謂修六
度串習行已。位到堪任成菩薩種性。若習小
行到於忍位成聲聞性。故智論云。煗頂忍等
名爲性地。善戒經云。若得世第一法。是名第
二行。故知前三善根屬種性住○獨覺准知。
由此則立三乘種性。若於三行隨一修行未
至本位。爾時立爲不定種性。若於三行全未
修行。爾時立爲無有種性。由此當知。諸乘性
種皆就習説等云云
問。始&MT10755;大乘心。以眞如爲種性之體可云耶 
云云 兩方。若云種性體者。凡始敎心。眞
如凝然不反。但更不可爲種性體也。若依之
云爾者。於本論瑜伽所説。眞如所縁縁種子
生出世間法然瑜伽旣始敎所依論藏。尤可
取種性之體也。如何 答。始敎大乘心。以眞
如不爲種性云事。章文分明也。故章中。彼約
始敎。以理從事。麁相而説。故約事中。明性種
於至瑜伽論所縁縁種子難者。實性宗
心。依此文心。雖指眞如。相宗不談隨縁之義
故。於眞如更不可立種性也。但眞如所縁縁
種子者。若依護法心者。縁眞如智。從所縁名
眞如所縁縁種子。若依難陀心者。聞熏習種
從正體智云也。依此等義心。更非相違也
瑜伽論云
&MT80355;引惠日論第二云。眞如爲種謬五。有義
瑜伽論云。出世間法從何種子生。若言麁重
自相種子生。不應道理。答。出世間法從眞如
所縁縁種子生。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西
方兩釋。一護法等云。此是縁眞如智以眞如
爲所縁縁故。名眞如所縁縁種子。二難陀等
云。是聞熏習種從佛正體智。名爲眞如所縁
縁種子。此二俱非。何以故。論云。若非習氣種
子所生者。何因縁故建立三種般涅槃法種
性補特伽羅。及建立不般涅槃法補特伽羅。
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眞如所縁縁故乃至二師
釋與論相違者。此亦不爾。釋不違論。何以故。
答意以眞如爲所縁縁之能縁智種。爲出世
法因。難意旣以眞如爲所縁。旣通有能縁。亦
應一切皆成。何故得立有無性別。若卽眞如
爲種能生。應但云從眞如種子生出世法。何
須云眞如所縁縁種子生因云云
寶師倶舍疏第一云
問。俱舍論心。立聲聞種性事。於何位立之可
云耶 答。順解脫分位立之 付之。道理不
明。種性可立不退堪任之處。何可云立順解
脫分位耶。若不簡退不退。廣立凡位者。有般
無般之種性本有也。何可彼順解脫分之位
耶。如何 答。俱舍論心。順解脫分位立種性
事。論文分明也是以俱舍論中。順解脫分者。
謂定能感𣵀槃果善。此善生已。令彼有情名
爲身中有𣵀槃法此則非不簡退不退。即
解脫分位證𣵀槃果之種子必定故。於此位
立也。雖有般無般之性本有。此善不生位其
有無更難知。此善生以後。知有般𣵀槃本性
故。云此善生已名爲身中有𣵀槃法。此又於
忍位不退與立聲聞性相似也。無失
問。𣵀槃經心。一闡提者得阿耨菩提耶 答。
爾也。進云。不得云云 付之。佛性常住定當作
佛。是經宗也。何不成佛耶。如何 答。𣵀槃經
一闡提人成佛云事。一經大意。何可疑之耶。
但今至不成佛進文者。是則依位云不成。何
一闡提位可成佛乎。若出闡提位者。必可成
佛。是𣵀槃大經大意也。無失
章云。如𣵀槃言。三種人中畢竟死者。喩一闡
提無佛性也。善男子。一闡提輩若遇善友諸
佛菩薩聞説深法。及以不遇。俱不得離一闡
提心。何以故。斷善根故。一闡提輩亦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若能發於菩提
之心。則不復名一闡提也等云云
問。出現品大藥王樹不生二處之文如何 
答。可見疏抄刊定等云云
刊定第十三云可見下
抄也
問。&MT10755;敎大乘心。引𣵀槃大經何文。可云證悉
有佛性皆成之義可云耶 答。引凡有心者
定當得成之文 付之不明。凡有心當成者。
但是可限有性。何廣可云通一切耶。例如彼
如來。雖有心非當成。是以相宗心。述不定性
成佛之義。設少分一切之釋。爾者如何 答。
凡悉皆成佛義者。是一乘宗盛談。半成半不
成者。權宗未了之説。故始非可爭勝負也。但
至如來有心之難者。是章家問答也。經文已
簡佛故。云衆生有心。更不可相濫也。無失 
問。&MT10755;敎大乘心。定性二乘必成佛可云耶 
答。爾也 付之。定性二乘灰斷永滅。依何因
縁發心修行可云成佛耶。是以𣵀槃經中。喩
畢竟死難治之類。何況引今經大藥王樹不
生二處之文。他師證定性不成之義。如何 
答。&MT10755;敎以上敎心。定性二乘成佛云事。諸部
經論大同義也。以相宗五性之義不可難也。
但灰斷以後迴心者。佛性内熏故。根本無明
未盡故。如來大悲不捨故。小乘𣵀槃不究竟
故。必心想還生迴心向大也。但𣵀槃經難者。
彼指無餘沈空之病。&MT10755;非云不成佛也。次大
藥王樹不生二處難者。不捨生死之現文分
明也。更非畢竟不成也。若約現在者。云不生
二處。若約當者。云不捨生性也。無失
章云。二約&MT10755;敎。卽就眞如性中立種性故。則
遍一切衆生。皆悉有性故○如經説言。衆生
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陀耨菩
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説一切有情悉有佛性
云云 經云
&MT80355;第十六云。又合二處不生者。以後二處
無起義故。問。准上文。依佛智生三乘善根皆
是性起。何故此中簡去二乘。答。前據性起所
益。非是性起自體。以彼但是能依故。若爾菩
薩亦是能依。何故取釋。以彼二乘無大菩提
心。不順性故。不名爲起。菩薩不爾。故不同
也。此中二乘𣵀槃合地獄深坑。以大燼灰斷
故○初約定性二乘。後約凡夫。故二處不可
生也。若據後文。合不捨生性。則知非究竟無。
以此二位約現在説。若約當來。皆委能生

刊定&MT80355;十三云。有不捨生性中云。然亦□者。
擧前潤縁。雖卽不生。生性不無。故云亦也。曾
無厭捨者。佛菩提性不欲生死。不捨衆生。其
性旣在故。云無厭捨。故前住邪小位。只説闕
縁不生。不言無性不生
問。小乘敎心。唯許一人有性成佛之義。不許
多人有性成佛之義可云耶 答。爾也 付
之。依宗家解釋尋俱舍論文者。一切菩薩得
證正覺文。大師賢劫千菩薩也釋給。明知多
人有菩提性云事。何況見章家上文引順解
脫分者謂定能感𣵀槃果善等之文。三乘種
性於解脫分之位立之。彼何必可限一人耶。
如何 答。凡小乘敎心。不談性得佛性。但述
修得佛性。故修行成佛之位。唯是一人一坐
成覺故。不云多人有性也。是則隨執非有門
心。小乘十方世界唯有一佛故。此別始教中
隨事虧盈半成半不成。&MT10755;敎一切皆成之義
也。況聲聞忍位立種性。菩薩初從煗位一坐
成覺。此位但是一人。依此云一人有性也。但
至云千菩薩難者。皆是三祇滿菩薩賢劫成
覺。故出其數。定成佛之性事。可指樹下成覺
之位也。次至順解脫分位立種性云難者。彼
但順解脫分善依爲𣵀槃成種之義故立種性。
今依性得修得之有無。分五敎別。於一人多
人之成覺。顯敎淺深。故限修得三十四心成
覺之位。述一人佛性之義。建立少異無失
章云。若小乘中。但佛一人有佛性。餘一切人
皆不説有
同上文云。若依俱舍論。順解脱分者。謂定能
感𣵀槃果善。此善生已。令彼有情名爲身中
有𣵀槃法。獨准知。由此則立三乘種性等云云
&MT80355;第二云。事場者。如俱舍論云。於剡浮州
中央。從金剛地上起金剛座。徹剡浮州地。與
上際平。一切菩薩皆於中習金剛三摩地。何
以故。更無餘依止及能堪受此三摩地。一切
菩薩者。謂賢劫千菩薩也
問。&MT10755;敎心。於佛界生界有增滅耶 答。不爾
也 付之。&MT10755;敎以上敎心。説一切皆成之處。
若爾者生界悉盡佛界。何無增耶。依之始敎
心。立一分無性不成之義。如何 答。&MT10755;敎心
雖云悉皆成佛。何於佛界生界可有增減耶。
衆生數量無盡。對何忽可判增減。此非如來
正知見故。還墮邪見之失。但始敎心立一分
無性。述不增減之義。甚以不可。然香象・淸涼
等御心。判此事給。若言一分不成佛者。但是
不盡。非不滅義無失
章云。若謂衆生由有性故。並全成佛説有盡
者。是則便於衆生界中起於減見。衆生旣減
佛界必增。故於佛界便起增見。如是增減非
是正見。故不增不減經云等云云廣可見光顯
云云
貞疏云。若言一分不成佛者。但是不盡非不
減義
問。於衆生界執有增減事。何見攝之可云耶
 答。章中引邪見付之。凡尋邪見者。撥無
之見也。然増減見者。斷常二見之所攝。是邊
見之所攝可云耶。如何 答。佛界生界增減
者。違正知見。妄見所起故總名邪。必非撥無
見也。於撥無見名邪見者。是其失重故。偏是
云邪見。今廣指妄心所起名邪見故。無失
章云。故不增不減經云。舍利弗。大邪見者。所
謂見衆生界增。見衆生界減等云云
&MT80355;云。章云。如是增減非是正見云云 五見
中何見耶。答。是卽邪見也。故章引不增不減
經文云○起邪見心。問。爾也。付之。凡尋増減
兩見。是計斷常故。可邊執見。何云邪見耶。
答。於佛界衆生起增益損減見。是從顚倒妄
心所起。所以名邪見。不違諸論説。故俱舍論
云。一切妄見皆顚倒轉。並應名邪。而但撥無
名邪見者。以過甚故云云 此文玄賛釋云。五
見名邪見。非要撥無方名邪見乃至名爲稠林
等云云
問。&MT10755;敎心。於無性不成之義。付多過。爾者第
三難心。何破之耶 答。最後之佛無説三乘
敎。以無聖機故 付之。諸佛説敎可隨機縁
有無。若無聖機。何必可説之。何況諸佛出世。
雖爲一乘。如無彼機者。但説三乘。加之如
迦葉佛。但説諸惡莫作等八字多寶如來
又不説法以此等相例。第三能破不成也。如
何 答。今第三難心。實背諸佛本意。如來同
體大悲。是授聖果故。出興於世。無聖機故。無
説三乘一乘之敎者。如來出世更無其用也。
但至迦葉多寶等不説難者。有聖機感之上。
如來不説之者。如來大方便。説不説其利生
善巧也 設雖不説。何爲此例乎。今依無聖機。
復佛不説三乘等敎者。是爲大過。斷同體大
悲也。何況不説者。此等皆是一途別門義也。
以之不可准例也。無失
章云。又今已後諸佛。無有一佛得説三乘等
敎。以無得聖機故。卽斷諸佛同體大悲也
&MT80355;云。重付五過破。此建立悉有佛性道理
也。五過者。一斷受用過。二所化無聖過。三不
説三乘過。四行不圓滿過。五虚行成佛過也
○問○且付不説三乘過。如迦葉佛。但説諸
惡莫作諸善奉行八字。不説三乘。或如多寶
如來不説法。例此等佛法最後佛不説三乘
法。有云何妨。答。此一途説。理實可説大乘
法。故華嚴經云。迦葉如來具大悲。諸吉祥中
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處。是故此處最吉祥
云云 又多寶佛有説法義。何以一途説疑多
説耶。凡三世諸佛以同體大悲體。今敎化衆
生得三乘聖果也等云云
問。同教一乘心。談主伴具足之義可云耶 
進云。爾也 付之。主伴具足之義。別教所談
也。何於同教可云談此義耶。如何 答。凡主
伴具足無盡重重者。別教一乘之義。更非同
教之所談也。但今並皆具足主伴成宗者。已
始云攝前諸敎所明種性。&MT10755;結攝方便故。攝
已前諸敎爲眷屬故。以方便爲伴云具足主
伴。全非別教主伴伴主相見無礙之主伴也。
無失
章云。約一乘有二説。一攝前諸教所明種性。
並皆具足主伴成宗。以同敎故。攝方便故云云
問。別教一乘以何義爲種性可云耶 答。章
云。五信之中位位内六決定義等。名爲種性
云云 付之凡尋六決定義者。源出十地論。然
彼於地上證智作六決定之義。未見於地前
有此義云事。若爾者大師何判種性義可出
六決定義之樣耶。如何 答。凡六善決定。是
諸位通體。隨位漸增。於諸位有差別。發心住
下賢之初。其位最劣故。約種爲名。十地是證
位眞證故。立決定名也。位雖有勝劣。其體同
善決定故。爲種性體云也。無失
問。章中以六決定爲種性體爾者六決定
共爲種性體可云耶 答云云 兩方若云六決
定共取者。大師餘處解釋中。十住十行位無
大善決定若依之云爾者。當章中雖以六決
定爲種性。未無簡別言。明知六種共可取之
云事。如何 答。實當章中以六決定爲種性
者。六決定是諸位通體故。雖無簡別之言。依
位位差別。委分別其相之時。六決定具足者。
但是十地一位也。前三位非證智故。隨漸增
之相備不具之。其旨如一邊疑難。然當章言
之總也。委分之者。具不具不同也。無失
章云。二據別敎。種性甚深因果無二。通依及
正。盡三世間。該收一切理事解行等諸法門。
本來滿足已成就訖。故大經云。菩薩種性甚
深廣大。與法界等。此之謂也。若隨門顯現。卽
五位之中位位内六決定義等。名爲種性。亦
卽此法名爲果相。以因果同體唯一性故云云
玄第九云。二別名者。一觀相善決定。謂彼正
智照理名觀。契同一味名相。此當體得名。二
眞實者。卽實智離倒惑之過。證理不虛故。
相形立名。三勝者。過劣故。具勝徳故。亦當相
及形他立名。四因者。諸能成果故。從功能立
名。五大者。普被群生。情無限局。體用得名。
六不怯弱者。謂因入果徳。情無怯懼。此從心
境立名云云
十性品經云。菩薩種性甚深廣大。與法界虛
空等。一切菩薩。從三世諸佛種性中生
玄五云。三與法界等者。是勝善義。謂大自法
界等故。又具足人法敎義因果理事等一切
法故也。四與虛空等者。是因善義。謂成無常
愛果因故如虛空。以在地前。略無常果因。又
亦由上深故等法界。廣故同虛空。或俱通二。
或與上別。可知。五是不怯弱義。以從佛種中
生故。亦是釋種性名義。又亦得諸佛從菩薩
性中生。又是釋上諸句。謂何以得知深廣等
法界等邪。釋云。以是三世佛種性能生一切
菩薩等故云云
又次上文云。何故此名種性。乃至十地名善
決定者。以此位最劣。約種爲名。十行次增。約
依種所發業行爲名。十迴向更增故。約行後
大願爲名。迴前諸行向正證故。十地已得眞
證必然故。名善決定。此等並是位中通體。隨
位漸增有玆階降。是故十住十行無大善決
定者。是劣故也。又以三賢中下故。最劣故。未
辨此大用也。又以自利增故。又以約種未現
行故
注經第二十六十住品云。佛子。菩薩住處廣大。
與法界虛空等。佛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
注云。一廣大與法界等。是勝經處○二虛空
等者。是因住處。因有二種。一無常愛果因。是
因如虛空。依是生色。色不盡故。二常果因。今
是地前故闕此也○三住三世諸佛家。准論
此名不怯弱住處。謂菩薩住處。卽佛所住故
名佛家。進住佛家是不怯弱抄第二十五
云。謂與法界等。與虛空等。是勝住處者。下論
釋云。大勝高廣一體異名○古人亦取下論
立其三義而云。一勝善決定。二因善決定。三
不怯弱善決定故○疏今是地前故闕之也。
且依行布。未證眞如故。無常果因盡未來際
○然類六決定。而但有三者。餘三證如方得
有故。一謂觀相善。云無雜。二眞實善。云不可
見。三大善。云普能救護一切衆生。皆未證如
故無此三矣
古經第十二云十行品諸佛子。菩薩行業不可
思議。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何以故。菩薩
摩訶薩學三世諸佛所行法故
玄第六云。又釋。前行業當觀相善決定。不思
當眞實善決定。法界當勝善。如空當因善學
三世當不怯弱。餘同前會釋
注經第三十二云十行品佛子。菩薩行不思議。
與法界虛空等。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學三世
諸佛而修行故
注云。若取論勢。菩薩行爲總句。餘皆是別。不
可思議卽眞實行也。彼約地前不見。此約凡
愚叵思。亦名眞實行布。位中無眞如觀故。無
觀相行。二與法界等。卽是勝行。亦是佛本故。
三與虛空等。卽因行也。是無常因。亦未得地
智。闕常果因也。四學三世佛而修行者。是不
怯弱行。未能順理眞實救護故無大行。餘同
前會
抄第二十八云。不可思議者。例後十地六決
定中有眞實善決定。彼經云不可見。今以不
思議當之。無觀相行者。彼云無雜。無帶相之
雜故。今經地前執帶如相故。無無雜之言故。
無大行者。大行今云偏一切佛智不可能救
護一切衆生。今無此言
古經第二十六云十迴
行品
佛子。是菩薩摩訶薩不
可思議大願。悉普救護一切衆生。菩薩摩訶
薩立此願已。修學三世諸佛迴向
玄第七云。又此中初是觀相。次大善。後不怯
弱。六決定中有三也。餘義同前擇
注經第三十九云十迴
行品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不
可思議大願。充滿法界。善救護一切衆生。所
謂修學去來現在一切佛迴向
注云。若取論勢。亦初句是總。下三句別。一充
滿法界卽是勝願。以是一切佛根本故。二普
救一切卽是大願。順作利益故。三所謂學佛
迴向。是不怯弱願。決定入佛大願故。亦未入
地故 無觀相及眞實願。大悲增故。加前住行
大願利益。而餘行中有無常愛果因。今此闕
者。大悲旣增惟願救護。不欲自求菩提果
十地論第一云
問。&MT10755;敎大乘心。非情上可立佛性可云耶 
答。唯除草木等。如&MT10755;敎説 付之。佛性者是
眞如性也。眞如性旣通情非情。何於非情可
嫌佛性耶 答。於非情不立佛性事。是常途
性相也。是以大師。眞如之性通情非情。開覺
佛性唯局有情此則眞如雖通情非情。佛
性之名限有情。以通非情名法性故。眞如之
普遍更無其妨也。無失
章云。或一切皆有。唯除草木等。如&MT10755;敎説
玄第十六云。問○答。若三乘敎。眞如之性通
情非情。開覺佛性唯局有情。故𣵀槃云。非佛
性者。謂草木等云云
問。以梁攝論聞熏習與阿梨耶識解性等文。
證何敎種性可云耶 答。證始&MT10755;二敎種性
也 付之。凡始敎付有爲性立種性。&MT10755;敎於
無爲性判之也。種性之體旣水火也。何可爲
二敎之證耶。如何 答。凡依一文證諸敎之
義事。探其意趣。依一義證之。是常途之習也。
今梁論文。其義亙二敎。各引之爲證。相宗心。
付本識之種立本有性。建立五性之差別。當
章心。聞熏新種立之故。以意處殊勝攝本覺
性爲性種也。然新熏立性故。本性立本覺性。
分性習二性。爲證有爲無爲別引之非爲證
也。是又若望始敎。當宗者依聞熏習種顯本
性故。於本識有爲種中。可立本覺解性名也。
當章今不存此義也。今爲&MT10755;敎證事。眞如立
性。眞如内熏種爲種性故。今引之者。卽正
爲取本覺性也。二敎所引各依一邊。無失
章云。問。夫論種性必是有爲。如何此敎約眞
如爲性種性耶。答。以眞如隨縁與染和合成
本識時。卽彼眞如中有本覺無漏。内熏衆生。
爲反流因。得爲種性。梁攝論説爲梨耶中解
性。起信論説梨耶二義中本覺是也
同上文云。此中本性。卽内六處中意處爲殊
勝。卽攝頼耶識中本覺解性爲性種性。故梁
攝論云。聞熏習與阿梨耶識中解性和合。一
切聖人以此爲因
問。圓敎心。有非情成佛之義可云耶 答云云 
兩方。若成佛云。旣是非情也。何有成佛之義
耶。若依之云爾者。尋圓敎成佛者。通依正具
三世間成十身滿果也。若不許成佛義者。通依
及正盡三世間等之義。如何可判之耶。如何 
答。凡非情成佛者。如來成覺之時。觀見法界
是一味性。情無情無二相。故依性相相融之
義。述非情成佛之義也。更非情有覺性非云
發心修行成正覺也。若許此義者。法性轉變。
非情忽可有變情之失也。是以淸涼大師解
釋中。無情成佛。是約性相相融。以情之性融
無情相。以無情相隨性融同有情之性。故説
無情有成佛義云云 文心分明也。無失
章云
玄十六云。若三乘敎。眞如之性通情非情開
覺佛性唯局有情。故𣵀槃云。非佛性者。謂草
木等。若圓敎中。佛性及性起皆通依正。如下
文辨。是故成佛具三世間。國土身等皆是佛
身。是故唯局佛果。通遍非情
抄十九上云。由此有云。無情成佛。是約性相
相融。以情之性融無情相。以無情相隨性融
同有情之相。故説無情有成佛義。若以無情
不成佛義融情之相。亦得説言諸佛衆生不
成佛也。以成與不成情與無情無二性故。法
界無限故。佛體普周故。色空無二故。法無定
性。及十身圓融故。縁起相由故。生界無盡
故。爲因周遍故。遠離斷常故 萬法虛虛故。故
説一成一切成也。非謂無情亦有覺性同情
成佛。若許此義。則能修因無情變情。情變無
情。便同邪見云云
  文永三年四月二十五日。於仁和寺常樂
院書寫之了
  佛子聖嚴之生 年
二十二


華嚴深意鈔卷第三

  行位章
問。小乘敎心。明十二住廢立可云耶 答。章
中明十二住 付之。依大師解釋。披小乘論
藏説。全不説十二住處也。何大師依小乘敎
説十二住判之給乎 答。小乘十二住之文。
實雖未見列之論藏。已瑜伽論中比類聲聞
十二住説菩薩十二住之時。聲聞自種性住
爲初。至于羅漢最後位列之爲十二住。雖
無小論中。大師依瑜伽列之給。有何失可云
耶。何況傳來小乘論藏諸部中。纔得一二以
管見。不可疑高覽若有列十二住論藏者。何
必可爲無之乎。無失
章云。初者依小乘論有四位。謂方便・見・修・
及究竟也。又説小乘十二住以爲究竟。及説
三界九地十一地等。廣如小論説
指事下云。言又説小乘十二住以爲究竟者
未驗
小論
 瑜伽論第四十八云。當知。菩薩十二種
住隨其次第類聲聞住。如諸聲聞自種性住。
當知。菩薩初位亦爾。如諸聲聞已入正性離
生加行住。當知。菩薩第二住亦爾。如諸聲聞
已入正性離生住。當知。菩薩第三住亦爾。如
諸聲聞已得證聖所愛味爲盡上漏增上戒學
住。當知。菩薩第四住亦爾。如諸聲聞依增上
戒學引發增上心學住。當知。菩薩第五住亦
爾。如諸聲聞如其所得諸聖諦知增上惠學
住。當知。菩薩第六第七第八住亦爾。如諸聲
聞善觀察所知無相三摩地加行住。當知。菩
薩第九住亦爾。如諸聲聞成滿無相住。當
知。菩薩第十住亦爾。如諸聲聞從此出已入
解脫處。當知。菩薩第十一住亦爾。如諸聲
聞具一切相阿羅漢住。當知。菩薩第十二住
亦爾梁攝論第十一
卷亦有此文
景法師抄云。自下第二明聲聞十二住。聲聞
十二住者。一是種性。即在未發心時本有種
性。二在七方便。三在見道乃至初果。第四戒
學。第五定學。此在進斷欲界修惑方便道中。
第六在斷上三品惑。第七在斷中三品惑。第八
在斷下品惑。此三是惠。第九已得四根本定
與彼無□□□□□。第十是三無色以一無
色有眞無漏捨一切相□□□□□從斷悲
九無礙及得滅定。十二是卽阿羅漢□□□。
攝論疏中亦作此判。以小乘十二住但類菩
薩學地十二住。不取第十三如來住基抄中亦
釋。恐繁

行位章私&MT80355;云。十三住者。一種性住未發心前
五位不攝
二勝解行住資糧加行
二位也
三極喜住初地。此中初一分
見道所攝。一分修
道所
四增上戒住第二
地也
五增上惠住第五
八縁起
流轉息相應增上惠住第六
九有加行有功用
無相住第七
十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第八
十一
無罣礙住第九
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第十地。
已上皆修

十三最極如來住究竟
又云。大乘義章云。十三住義出地持論瑜伽菩
薩地也
行成之處名之爲住。又成不退亦名爲住。住
義開合廣略不定。今據一門且論十三。名字
是何。一種性住。所謂習種及與性種。佛種建
立堅固不壞。名種性住。二解行住。謂解行地
於出世道正觀修行趣入不退。名解行住。三
歡喜住。謂淨心地。出世眞證菩提心生。堅固
不退自慶所得。名歡喜住。四增上戒住。謂離
垢地。淨戒具足微過不犯。名增上戒。五增
上惠住。所謂明地。定心殊勝。名增上惠住。六
菩提分法相應惠住。所謂炎地。觀察三十七
道品法。名菩提分法相應惠住。七諦相應增
上惠住。謂&MT10769;勝也。善觀四諦相。名諦相應
增上惠住。八縁起相應增上惠住。謂現前地。
善能觀察十二縁起法故。曰縁起相應惠住。
九有行有開發無相住。謂遠行地。有功用行
共相開發。名有開發。寂用俱行離於有無間
隔之相。名無相住。十無行無開發無相住。謂
不動地。報行純熟無功用行共相起發。名無
行無開。遠離間隔功用之相。名無相住。其第
十一名無礙住。謂善惠地。能以四十無礙辨
才説法利他。名無礙住。其十二名最上住。謂
法雲地。學行窮滿故曰最上。其第十三名如
來住。果徳窮滿出離淸淨。名如來住等云云
地持論第九云。聲聞住法亦有十二。如菩薩
次第當知。一者聲聞自種性住。二者入正未
越次取證方便住。三者越次取證住。四者得
不壞淨味聖戒轉上漏盡住。五者依增上戒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