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一切法相玄論 (No. 2316_ 基辨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16
大乘一切法相玄論序

余少時聽唯識疏講平安。私心已嗜之。退顧
輒患其講唯識而非唯識。又怪以爲。斯論宗
慈恩於南京。南京古師即所持傳
旨。寧無一二可&T047368;。數讀唯識樞要及
唯識義林對法疏等。大抵識一玄珠。雖
其全象。摸索以漸得瞽論焉。後
南京之日。閲秋篠肝心笠置要決勝願要
。間亦蒙師授。始得足于中道。以免
然迷蓁棘之間矣。古人有言。蓋蓁棘之蔽
塞。職由人之希斯路也。若使人駱
于路。雖之。蓁棘何繇得蔽焉。今夫世
之他家講學。其爲蓁棘者不勝道。設令
毎示正路學者高履中道。則其爲蓁棘者。
枯死得耶。嗟乎教中道正路豈易
哉。至其極茫乎。忘疇畦於有無
也。在余材短學落。向使覃思豈得
乎。斯是玄論述南京師授以聊備忘失
初雖閟之帳中。既欲之四方。若正路其
行蓁棘玆滅。則令世之講學駸駸中道。而重
玄珠之眞。其不庶幾乎。其爾則亦導
學者于中道而令其唯識以實唯識焉耳。乃
今叙余之所以公之者。自書其端是爲
  明和第二歳次乙酉春三月既望
 沙門基辨謹書 


大乘一切法相玄論卷上

  東大寺西室傳法相宗沙門基辨撰
    眞淨法界共三身 無倒大乘證教法
    等流所生牟尼子 我先三業至誠禮
    次禮法王位 瑜伽師地大教主
    親承聖旨阿僧伽 開闡唯識本釋師
    我今從瑜伽支末 及以先賢阿笈摩
    當大乘法相玄 請垂哀悲
謹尋思離言中道而簡擇大乘法相。一名一
相無中道。何以故。一名一相唯識所變。
同一時處。依他縁起性故。今將示此心
略作十門。一建立相。二本論玄義。三眞
俗即離。四乘教同異。五八識聚相。六能所熏
相。七新舊種相。八三祇劫相。九三佛性相。十
果唯識相。此爲十門
  建立相門第一
大乘法相分爲二門。一證相。二教相。初中亦
二。一是眞實唯識相。即是圓實離言境。何
以故。此廢詮顯相故。即諸佛世尊一切淨智
所行境界。此相自無始來至諸佛盡未來
際利樂有情。不一以増減故。深密經
中説阿陀那識甚深細。十地論説果分不可
。是也。二是因縁唯識相。當依他縁起義
此二唯識全體無二。二相歷然。其猶繩麻。智
者須尋思焉。問。何以故。安立因縁唯識證
。答。且觀察一縁起相法體。一切縁起相同
一時處顯現。非火非火。非水非水。
故名離言。離縁起相全無離言體。證知一
縁起相法體。則同一時處證一切諸法縁起
離言境。離依他則圓成實不求。厚嚴
經中説眞如而能了諸行皆如
事等有而非眞。成唯識中引此經
成實於彼頌文。又阿毘達磨經中説鬼傍生
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唯識章中因
此成境唯識義。解了等事心異義。則於
言境大乘縁起眞理。此二唯識證相。全體
無二而歷然。故今安立二唯識證相也。二
教相者。依門顯實之教相。於中有二。一非
安立。二安立。初非安立教相者。如成唯識中
理世俗八別眞勝義眞勝義
中心言絶故。或亦唯識章中云唯識法華説
一乘楞伽經説如來藏維摩經説入不二法
大般若説般若波羅蜜多涅槃經説
。如是教示相非立法相差別而教
示唯識相。此名非安立教相也。二安立教相
者。如八識六位心所等相。一一皆安
法相示唯識。如常所談也。問。何故設
安立教相示唯識。答。成唯識説此位菩
薩於安立諦非安立諦倶學觀察。非安立
諦是正所觀。非二乘唯觀安立。此唯識
相大乘法門也。故於非安立諦示唯識性
也。若爾何故施設安立諦。謂諸異生迷
謬諸法安立相沒生死海。今爲迷謬
非安立諦。故説安立諦教相也。問。非
安立諦此應證相。何故復教相中立非安立
答。如口説火不能燒口。雖詮言
非安立而非眞實。説非安立或説離言。如
食油蟲強以名焉。實則非非安立亦非
也。是故證教二唯識相。全體無二而亦二
相。本來歷然。是即離言中道。大乘學者須
焉。雖口説大乘法相一名一相皆
是離言境。則自墮小乘大乘法相。蓋月
支廣論姑置焉。震旦諸師於是乎恢張聖教
多由大乘法相矣 本朝道昭僧都入唐受
三藏而還我邦。奉勅留元興之禪院。傳
法授教。純以大乘法相。門徒三千行基居
宗。瀉瓶相承一以不遺。其後勝虞護命仲繼
明詮繼武聯蹤發揮蘊奧。討論法相。是以
諸識變相同一時處。心言絶境。粲然可觀。流
傳連綿五百年至良遍長乘。良遍長乘沒後。
兵革四起。禍及緇徒。大法陵夷。講學頽敗。
大乘之法相混于小乘百年于玆矣。基
辨夙學大乘法相全通曉。幸暫時得
西京藥師寺。値基範僧都二三教授。漸
心玄。一日僧都謂基辨曰。吾聞
乘法相心玄者之言。曰法相教門隔解於法
。誘機於妄言。但是順迷情小乘。一向
定別。一向偏有。是讀大乘全然不大乘
之者致此鹵莽。終當傳通之彈呵。是不
正傳之弊也。仁者當離言擇大乘法
。觀門已成復當之嚮方彼學大乘
全然無事者照法相中道以入大乘之
也。勉哉勿忽。基辨退隱山藪。栖慮離言
。後復得本寺西室。併學嘉祥賢首兩
有空違順無礙交徹。講授以爲業。乃
常慨世稱大乘者不一名一相無
離言以墮在小乘焉。故今述玄論十門
之四方。庶幾規此論大乘法相則得
氏之傳。此第一建立相竟
  本論玄義門第二
此門有二。先辨瑜伽。後辨唯識。辨瑜伽心
最勝子瑜伽釋中。辨唯識玄中亦二。
初明二十論。後明三十。二十論文以破邪
中道。無顯正文。是故慈恩法師作疏。初
顯正門。破邪論文一一無中道。何故
爾。謂非中道幢離言輪。則邪執魔軍
何日摧破。委辨如二十論疏釋中。後辨三十
者。成唯識論文約義豐。幽關難開。一部
之中或破邪執。或明能所變。或説三性無
。或明四智法界。雖千門種種安立。尋
其玄源。以唯識相離言中道一部
。離中道義外。無執可破。無相可現。無
性可具。亦無行果。所以以離言中道
唯識理。自論之初第二卷上段終。破
以明唯識理。所謂遣虚存實唯識觀。數勝
二論。大自在等我法二執。大衆説有犢子等
法有固執。皆是各各有情識上所現妄縁起
相。非別對一箇敵者。如實觀唯識者應
外小二執諸己心治此也。成唯識
中破外小執已。各立宗義言。所執實我實
法。妄計度故決定非有。唯有内識外境
生。既説唯内識故。於外小凡夫及如來識
一切妄情同一縁起顯現。問。何故於佛識
妄相現耶。答。内識縁起道理。因果二
位應別故。於因識上現無漏心相名
似無漏。果識飜此。果識所現有漏心相。
此眞善無漏界如成唯識第十説。若言縁起
道理因與果別。則此小乘非大乘縁起正理
若云佛識上妄相不現則云何對治外小固
。云何説唯識性是一切有情共有。由是應
知唯有内識。似妄相生。方今世人往往亦
唯云。外道小乘此西方事。非東方論。不則亦
唯云。立唯識者雖外小。若面見外
立論對揚則外小亦豈獨如是墮負哉。千
載之後。護法菩薩爲此施設。抂以令
。如是妄謬之甚皆是不於己心之惑
自所致也。冀如實信解達遣虚存實觀
思大乘離言法相。則自得勝者焉。自
第二中段之初第八卷中段終。説能所變
以明唯識理。所謂隱劣顯勝。攝末歸本。
捨濫留純唯識。此中所説八識心所相等四
分。能所二熏。四縁十因。業取二氣。名言等三
熏習。十二有支。二種生死等。種種差別相。皆
是道理世俗法門非眞勝義。於此差別相
眞勝義則一一別相中道唯識眞理。成唯
識中説心心所。差別義此依世俗。若依
。心所與心非即非離。諸識相望應知亦
然。是謂大乘眞俗妙理。又説如前所説。識
差別相依理世俗。非眞勝義。眞勝義中心言
絶故。如伽陀説
    心意識八種 俗故相有別
    眞故相無別 相所相無故
方今未學膚受不禀承。徒謂茍爲
。乃唯識之學亦自可得焉。唯事安立
髮數米必將紛然。不反爲計執。則非
大乘益害亦甚。規斯玄論八識差
別相。則自得中道唯識眞理。自第八卷下段
第九初。説三性三無性以明唯識中
。所謂遣相證性唯識。於是南京古師既有
二諍。此名南北兩寺別傳。我寺所傳專據
。傳曰。纔擧一法三相無差別而亦宛然。故
自然生無性則即得依他起相。此即生無
性故。圓成實相即顯現。此即勝義無性故。此
處心言倶絶。此即慈尊所説中道。成唯識中
説。圓成實此即於彼依他起上常遠離前遍
計所執。二空所顯眞如爲性。説於彼言
圓成實與依他起即不離。又説。非
見此圓成實而能見彼依他起性。未
遍計所執性空。不實知依他有故。由
故一法一法三性同現。悟達計執性相本
來無則知依他縁起性相。縁起本性一切同
時現故。即圓實相具足。此名一法中道傳
者須審觀焉。今之世學唯識者。名相所抅。
一讀此論相數名。未始問中道眞理如
所謂非即非離心言倶絶等依詮以談玄。
文頑然爲長物。則雖少談其義亦既隔靴。
唯識痛快。豈復得本論大乘縁
哉。自第九卷初第十卷中段終。説
唯識以明唯識中道。所謂遣相證性唯識。行
唯識有二。一相似觀行唯識。二眞實勝義唯
識。初相似者是地前行。次眞實者即地上行。
菩提薩埵行願雖多。不唯識三性觀行
成唯識説。資糧位菩薩於唯識義深信
。而未能所取空。多住外門菩薩
。乃至菩薩四加行中。猶於現安立少物
是唯識眞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
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眞唯識理
彼相滅已。方實安住。此文即説相似觀行唯
。又説。若時菩薩於所縁境無分別智都
所得。不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
唯識眞勝義性。即證眞如。智與眞如
等平等。倶離能取所取相故。此即説眞實
勝義唯識。慈恩法師唯識章中釋此言云。謂
諸經論各各別説諸觀等名。今合解之。但是
唯識之差別義。華嚴等説三界唯心。般若經
中名爲般若波羅蜜多。法華經中名曰一乘
等。近世學唯識者。不大乘一切觀行皆
是唯識境智差別。以爲唯識觀行亦是所觀
一門也。爾何本論中不別説所觀要。往往刻
苦無此疑。後進之士能辨大乘諸觀千門
皆是唯識境智差別之名。始可與言行唯識
已矣。自第十卷後段初卷末。説果唯識
以明唯識中道。釋果唯識義。至第十門
委細
  眞俗即離門第三
此中有二。初明眞俗。後辨即離。初中有二。
初釋名義。後明四重。初門者俗者具名
亦名覆俗。世者代也。俗者風俗。取遷流
。即法相差別門也。覆眞理故亦名覆俗
眞者具名眞勝義廢詮談旨門名眞。此殊勝
無分別智所行境。故名勝義。一切諸法施設
安立雖種種相。不此二。故佛説眞俗名
解了。具釋如二諦章。四重者。慈恩法
師云。眞俗二諦今古所明。各爲四重曾未
有。理高百代而儀於天地。義照千載
光孕於日月。我宗所談至理沖玄彌驗於此
如何二諦各有四重。謂俗諦四者。一世間世
俗諦謂瓶盆等。又名假名無實諦。二道理世
俗諦謂蘊界等。又名隨事差別諦。三證得世
俗諦謂苦集等。又名證得安立諦。四勝義世
俗諦謂二空理。依假空門説名眞性。假相安
立名曰世俗。妙出衆法。聖者所知。故名
。又名假名非安立諦。勝義四者。一世間勝
義諦謂蘊界等。有實體性亦聖所知。過
世俗故名勝義。隨事差別説名蘊等。故名
世間。又名體用顯現諦。二道理勝義諦謂苦
集等。知斷修證因果差別名爲道理。無漏智
境過前二俗。名爲勝義。又名因果差別諦
三證得勝義諦謂二空理。聖智依詮空門顯
理。名爲證得。凡愚不測。過前三俗名爲
勝義。又名依門顯實諦。四勝義勝義諦謂一
實如。體妙離言。已名勝義。過前四俗復名
勝義。又名廢詮談旨諦。眞不自眞俗故
眞。即前三眞亦説爲俗。俗不自俗眞故
俗。即後三俗亦名爲眞。此名爲四重眞俗
又若唯識依二諦説亦有差別。四重各別。
一空有識。空謂世俗。有謂世眞。二事理識。事
謂理俗。理謂理眞。三別總識。別謂證俗。總謂
證眞。四詮旨識。詮謂勝俗。旨謂勝眞。兩之四
重皆是唯識。故名云空有識等。次明即離
者。謂非離是即。非即是離。非即者謂相有別
義。非離者謂相無別義。成唯識中引楞伽經
言。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眞故相無
別。相所相無故。此頌意説眞俗法門即是唯
。故擧心意識眞俗二非即非離。眞俗
諦中若以初俗執故有別對四眞皆無
。則第一眞門一切執相如幻事故爲
別也。第二眞門一切執相因果性故爲
也。第三眞門一切執相竝無我故爲別也。
第四眞門一切執同時現。心言絶故爲
。以四眞中如計所執實用等無爲能相
實體等無爲所相無故。此爲相所相無
也。次若以第二俗如幻能所相故有別對
眞皆有別理。第二眞門如幻事相同以
果。故爲別相。第三眞門一切幻相同
一無我。爲別相。第四眞門一切幻相同絶
言故。爲別相。以三眞中依他作用爲
相無。及依他法體爲所相無故。或以見分
能相。相分爲所相。以七識能相。第八
所相等。倶無別相。一切應思。若以第三
俗八與餘七互熏習爲因果能所有別對
二眞皆有別理。第三眞門無我無別。第
四眞門絶言無別。若以第四俗第四眞
亦爾。推入眞門理皆無別。眞門但是遮
無別。此是雖遮詮門。遮相全體表詮。故
無別之言亦無別無不別。所以相翻亦成謂
初眞幻故無別對四俗皆有能所別。第
一俗門計所執故。爲相有別。第二俗門依他
體用見相七八等能所別故。爲相有別。一切
思。第三俗門一切因果別故。第四俗門二
空別故。倶有別相。以四俗中能所相有
故自得相翻。若以第二眞因果性故無別。
四俗別相亦復爾。以第三眞無我故
有別對四俗別相。以第四眞心言絶
故無別。對四重俗亦爾。四眞無別於四俗
別相上本來具故。四俗別相於四眞上同時
恒現亦復如是。是故眞俗非即非離。不
思議。體妙一實。此云大乘唯識眞俗妙理
也。廣如慈恩法師三十論疏釋。此相難悟。
所以更重總略示者。言世俗者法相差別門。
有別故此非即義也。勝義者體相鎔融門。
無別故此非離義也。謂於異生所執瓶盆
等差別。以三科如幻相觀。則瓶盆等相皆蘊
處界。如幻之相全體鎔融。佛衆生無差別。此
初重眞俗非即非離。又於蘊處界一一差
。以四諦因果相觀。則蘊處界差別相皆
是同一因果相故。全體鎔融。凡聖無差。此名
第二重眞俗非即非離。次於有無漏因果相
二無我所顯眞如觀。則有無漏法因果一
一差別。皆是二無我所顯眞如體故。全體相
即凡聖無差。此名第三眞俗非即非離。於
如體一一差別。以一眞法界觀。則一切諸
法眞如體差別相。同一時處圓滿成就。體妙
離言。此名第四眞俗即離。以眞如無別
諸法差別。古師亦所論也。各立四重
非即非離義。以示離言中道。無唐三藏
身自遊于西域。則誰得此玄極用爲
。學大乘法相者不察焉。此即第三
門已
  乘教同異門第四
此中有二。先乘教。後同異。初中又二。先明
乘後明教。具明諸乘法苑章。辨立教
者。上代諸賢所立教門差別非一。今且擧
學相濫生碩滯教一二。以辨同異。一空性
宗。淸辨論師朋輔龍猛菩薩。般若經意。説
諸法空。雖一切法皆不可言。由性空無
空爲有。且如有爲無爲二法
世俗諦差別體有。依勝義諦性相皆空。
故説頌言。眞性有爲空。如幻縁生故。無爲
實。不起似空華。此眞性言自勝義諦。
勝義諦諸法空故。彼宗世俗皆性非空。
故龍猛等説世俗有。經説唯識三性等者皆
世俗。非勝義門。世俗諦中識心最勝。故
唯識。非境等。如王來臣佐
此師意説。眞俗空有如眼有翳見空華
眼翳若除空華遂滅。眞空俗有其理定然。往
昔中天竺日照三藏在唐西大原寺。對賢首
法師云。近代中天竺那爛陀寺同時有二大
徳論師。一名戒賢。一名智光。竝神解超倫。
音高五印。六師稽顙。異部歸依。大乘學人
之如日月。獨歩天竺軌範成規。遂所承
宗異。立教互違。謂戒賢則遠承彌勒無著。近
護法難陀。依深密等經瑜伽等論
相大乘。爲眞了義。謂佛初鹿園轉於四諦小
乘法輪。説諸有爲法從縁生。以破外道自
性因等。又由縁生。無人我故。翻彼外道説
我等。然猶未法無我理。即四阿含經
等。第二時中雖遍計所執而説諸法自
性皆空彼小乘。然於依他圓成猶未
有。即諸部般若等。第三時中就大乘正理
具説三性三無性等。方爲盡理。即解深密經
等。是故於彼因縁生法。初唯説有即墮
。次唯説空即墮空邊。既各墮邊倶非
。後時具説所執性空。餘二爲有。契合中
。方爲了義。此依解深密經判。二智光論
師遠承文殊龍猛。近禀提婆淸辨。依般若
等經中觀等論亦立三教。以無相大乘
眞了義。謂佛初鹿園爲諸小根於四
。明心境倶有。次於中時彼中根
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識道理。以根猶劣
平等眞空故作是説。於第三
上根無相大乘。辨心境倶空平等
一味。爲眞了義。又初則漸破外道自性等
故説因縁生法決定是有。次則漸破小乘縁
生實有之執。故説依他因縁假有。以彼怖
畏此眞空故。猶在假有而接引之。後時方
究竟大乘此縁生即是性空平等一相
是故即判法相大乘有所得等。爲第二時非
眞了義也。此三教次第如智光論師般若燈
論釋之中引大乘妙智經廣明。賢首翫此議
造章記之初焉。二眞如宗堅慧等輔
馬鳴。起信論中説心眞如門與心生滅和合
阿梨耶。又説心眞如此一法界大總相。以
一法界故忽然起根本無明。與不覺
相應現三細六麁相。具釋如起信論中。三
華嚴因陀羅網一乘宗。大唐賢首法師就
一乘宗教分齊五。一小乘教。二大乘
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初一即愚法二
乘。後一即別教一乘。圓滿修多羅故名圓教
中間三者。於漸中始終二。別加頓。頓者
淨名以默顯不二。始終二教者。深密
經中説三法輪。第二照法輪第三持法輪如
次爲始終二。法鼓經中以空門始以
空門終。又如起信論中。約頓教門
言眞如。約漸教門依言眞如。就依言中
始終二教。説空不空二眞如也。又始教
法相差別門。終教約體相鎔融門。頓教是
絶相離言門。圓教是圓實具徳門。又始教方
便漸漸引向眞理。所立賴耶生滅等相皆是
密意。不言而取。故會歸眞也。深密經
中説不見賴耶不見阿陀那故。又約始教
瑜伽對法唯識唐攝論等多分説也。梁攝論
寶性論佛性論等多分約終教説。如是諸門
竝是阿含門。以頓圓二阿含。又始教
中以大乘小説者皆通二義。一爲小。
二爲機淺。是故説此爲始教也。終教等中
教皆深勝。所引二乘亦是純熟。高勝機故不
似彼也。頓教一切行位皆不可説。若依
圓教。隨一位一切位。何以故。由
六相故。主伴故。相入故。相即故。圓融故
也。上來三家開宗立教諸徳竝是賢劫千佛
之化身。或是登地薩埵。隨機立教。由教開
宗。度生方便法爾如是。又如賢首法師。開
宗講經感化佛應等。神迹如別傳。二明
中又二。初乘同異。次教同異。辨乘同異
者。唯辨一乘與三乘。餘非今所論。三乘之
三有二。一各三之三。如探玄記中云異時
三乘。所謂三乘方便之三是也。二倶三之三。
同記中云同時三乘。所謂三乘眞實之三。
是也。一乘之一有二。一遮之一。如一乘方
便之一。是也。深密經中云密意説一乘
也。二同之一。法華論中説同義故如來
三乘名爲一乘。又探玄記等普爲一切乘
同時三乘。此同之一義。由此理故三乘
一乘亦同亦異。三乘之言非三乘。具三
之三故。非三乘。各三之三故。一乘之言
一乘。同時三乘一切乘之一故。非
。遮之一簡餘乘故。次辨教同異者。護法
淸辨所立宗教亦同異。賢首法師十二
門論宗致釋中云。淸辨護法後代論師互用
相破。此乃相成非是相破。何者爲末代有
情器漸鈍聞幻有謂爲定有故。淸辨
等破有令盡至畢竟空。方乃得彼縁起幻
。若不此畢竟性空。則不彼縁起幻
。是故爲有故破於有也。又彼聞
生性空謂爲斷無。故護法等破空存有。幻
有存故方乃得彼不有之空。以若不
體至此幻有則不是彼眞性之空。是故爲
空故破於空也。若無此後代論師以
二理交徹全體相奪。無縁起甚深
是故相破反是相成。由縁起法幻有眞空有
二義故。一極相順。謂冥合一相擧體全攝。二
極相違。謂各互相害全奪永盡。若不相奪永
。無以擧體全收。是故極違即極順也。龍樹
無著就極順門故無相破。淸辨護法據
違門故須相破。違順無礙故方是縁起。是故
二説全無相違。次辨智光戒賢同異者。二
師建立雖宗趣異。至如實義互自和融。如
何和融。謂相翻互會。智光所談境空心有唯
識者。約常途遮詮唯識名爲第二未了有所
得教。由是觀境治麁惑三乘人。三各
別運載故。此即戒賢所立相似以觀行唯識。世
親三十頌云。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
所得故。非實住唯識。護法釋云。以彼空有
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
眞唯識。彼相滅已方實安住。此文即説境空
心有相似唯識。由此應知以戒賢所立唯識
中道眞理智光第三了義。唯識眞理非
相故。且由非相門設性空平等之
。表詮同一法界。一切性空平等一相故名
一乘。此一乘即眞實。所謂同時三乘普爲一
切乘也。戒賢所立第二時空教。約常所談遮
詮空教第二不了義教。修是對治
乘人。執空對治三乘無差別。故深密經説。一
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上一妙淸淨道。皆同
此一究竟淸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
説言。惟有一乘。一妙淸淨道者。所言無自性
性。由此立一乘方便名。又以智光所立平
等性空一相戒賢第三了義。何故爲爾。
中道眞理本來空寂。故名性空。一切法相一
眞法界。故名平等一相。智光師説心境倶
。意顯境空心有此相似非眞義。成唯識
説。若時菩薩於所縁境無分別智。都無
。不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
識眞勝義性。心境相稱。如智冥合。倶離
。絶諸戲論平等平等。此即護法戒賢立
心境倶空義。説眞唯識理也。此是雖
亦以相。故施設宗法相大乘。亦
眞唯識理。而以表詮事理一味境界。如
是境界三乘行相圓滿成就。於常常恒恒時
生三乘世出世事。故名普爲一切乘教
此理故二師所立互自和會。亦同亦異全
相違。賢首法師和會二師云。聖教文勢
各由一義。於理全無相違。次辨起信唯識
同異者。心眞如門謂本識相心言倶絶。説
生滅。明本識相隨縁差別而説心眞如門
心生滅和合名阿黎耶。此約唯因位
成非即非離。謂雜染位阿陀那識名阿黎耶
此即雜染種子識相。業識者謂異熟識也。根
本無明者謂我愛執藏成賴耶義。微細恒行。
不共與染種識倶也。觀世學起信。以
黎耶漫爲阿賴耶。不道理。阿賴耶之名
第七地此名。非八地上。若爾起信
中論唯至第七地之諸法。非第八地上
之諸法耶。既云心謂衆生心而窮盡因位
諸法。故知雜染阿陀那名阿黎耶。根本無明
謂非第七。第八地已上無末那故。非
。有末那種故。由是末那染種名爲根本
無明。由是起信與唯識亦同亦異。聖教文
勢各各施設於實道理全無相違。問。若爾
何故慈恩法師破唯眞如耶。破意如
唯識開發中。答。慈恩所破全成眞如。非
眞如。眞如與生滅相捨離。其體寥廓絶
言之境。爾起信等中但約因位眞如縁
起之相。故謂眞如無相。令衆生心念
故慈恩等爲末代有情根器漸鈍聞絶言
眞如及説本來無念而謂佛境界但爲
蕩眞如圓實眞如與依他生滅
非即非離此境絶言貫通凡聖。破
以成眞如。還成果上縁起之相。如賢首
法師會淸辨護法相破。此亦應然。問。説
凝然常住不作諸法何義耶。答。一切諸
法種現同處變現故。皆此離言境。湛然凝寂
造作。同一時處顯現。此眞如體。故云
不作諸法。亦云凝然常住。如下廣明。次辨
華嚴一乘宗同異者。賢首法師作教分記。題
華嚴一乘五教分齊義。今以殺三磨娑釋
則五教分齊即華嚴一乘。持業釋。教分記中
五教融通。云或總爲一謂本末鎔融唯一
大善巧法故。又華嚴一乘之五教分齊。依主
釋。教分記云或開爲二一本教謂別教一乘
二末教謂三乘小乘末必由本依主得名。然
華嚴一乘者。於海印定中同時演説十
十法門。主伴具足圓通自在該九世十世。盡
因陀羅微細境界之法門。是也。此華嚴一
乘法門即五教故。小始終頓圓皆以教理相
攝。以華嚴一乘建立之五教故。五教互
融通而主伴互具。若不此理則違賢首
矣。所謂因陀羅網者五色珠網。五色光全。互
相映徹。此帝珠網。五教亦復如是圓頓終始
小五教如次喩白靑黄赤黑五色珠。圓教直
圓實具徳。故以本來義言教無方便。故
白色珠。爾此圓實具徳豈異物乎。小始終
頓即圓也。喩如白色珠中所映徹具靑黄赤
黑光色全體白色珠。又頓教直示近圓教故。
之靑色珠。靑稍近白故。爾此頓教豈異物
乎。離言絶相離小始終圓餘。無其相故。既
一切法離言絶相故。喩如表相此靑色之
珠中所映徹具白黄赤黑光色全體靑色珠
又終敎去圓直示遠。亦去小乘固執遠。但
體相融通門故。去圓實具徳遠。去
亦遠。故喩中間色。此黄色珠爾。終教豈
異事乎。小始頓圓唯此眞如體相融故。喩如
表相此黄珠之中所映徹具白青赤黒色光
全體黄色珠。又始教説法相差別。言詮近
乘固執故。以赤近黒理之赤色珠。然小
終頓圓教離法相差別。不詮示故。既云
主伴具足。主與伴是法相差別。具足對
具足此亦法相差別。喩如表相此赤珠中所
映具白青黄黒色光全相此即赤色珠。法相
差別門亦復如是。言詮教示此雖法相差別
即觀此教自證之相如内所映徹之色
。又以黒色珠小乘固執。例准應知。於
主伴具足及一即一切理亦應執故。猶如
色光中含餘色光。是故五教分齊主伴各具
華嚴因陀羅網一乘。無餘相故。題云
嚴一乘五教分齊義。此即賢首法師建立宗
之所由也。問。若爾賢首家始教與慈恩
家大乘法相如何同異。答。可亦同亦異
何如同。謂始教此所言詮法相差別門
鎔融具圓實具徳。如上所明慈恩一家
大乘法相。亦云理世俗八識等相有
別非眞勝義眞勝義中心言絶故。大乘中
外道小乘等一切法相大乘法相。如
瑜伽中以小乘戒菩薩大戒。言詮教示
法相差別故。教示及淺近。然一一法相
中道唯識故。淺近教示一一應理圓實。亦普
爲一切乘教。由是應知賢首家始教與
恩家大乘法相全無相違。如何爲異。謂始
教方便漸漸引向眞理。所立賴耶等相皆是
密意。不言而取。故會歸眞也。深密
經中説不見賴耶不見阿陀那等故。慈恩大
乘法相不爾。此云顯了輪非密意故。深密
經中説不見等。此顯離言中道。非
言取焉。賢首但取深密言詮。慈恩取深密
意趣故。稍有相違。至如實義則迷一切法
。此爲凡夫一切法相。此爲如來。由
乘理示一切法相之外。餘無説。非
方便引向一切法相。此是爲異。問。教
分記中以瑜伽對法攝論等文始教。以
佛性寶性等論終教。然彼記中以三時
始終二教如何。答。説法相差別。無
瑜伽對法。故爲始教。非論全
。既云多分故。以寶性佛性等論終教
亦此約多非全分。既如起信論
終頓三教。故以一論全或爲始爲終等非
賢首意。問。以始終二教阿含門。大乘法
相亦爲阿含門耶。答。阿含門者施設方便
義。以終教依言眞如等施設。以絶言眞
實。故成唯識等中法相詮言爲道理
。世俗此方便門。以離言中道實故。賢
首與慈恩意全同。問。慈恩家所言離言。與
賢首家頓教離言。何如同異。答。頓教離言此
離言絶相。云言説頓絶理性頓顯解行頓成
故。只此簡非漸現。今慈恩所言離言如
食油蟲。強云離言。廢言詮眞理。故云
詮談旨。非頓非頓。非漸非漸。故慈
恩家離言不頓或漸。故名離言中道
稍有違。至眞理全無相違。上來辨乘教
同異門
大乘一切法相玄論卷上








大乘一切法相玄論卷下

 東大寺西室傳法相宗沙門基辨撰 
  八識聚相門第五
八識一聚現起相。本末識相非即非離。心
言倶絶。若有學人達眞唯識。須
識聚相而至離言境。欲識聚先觀八識
別相。次觀總相。次觀不可知。次觀種現同
。次觀非即非離。如是觀則漸至識聚離
言境。觀別相中。六識別相麁易了。如
唯識廣説其相。根本及末那相雖論中縷
其相。而行相不可知頗難了達。所以樂
大乘法相眞理者。先須本識離言之
。此觀不徹不全通唯識。今當略明
聚之相。明識聚相五門別。初明八識別
。二明八識總相。三明不可知相。四明
現同時。五結歸非即非離。明八識別相
分爲三段。初明本識。二明末那。三明六轉
三段之中各有問答分別。初明本識別相
者。然夫本識之爲體也。湛爾恢廓。寂焉微
密。細之又細。豈出似智之表。恢之又恢。猶
聖言之宗。非智表也。極喜尚不其體
言裏也。小果全無其状。欲大矣
微塵體無減。欲微矣遍大千相無
増。獲之於有一事異處而離。引之於無萬
物同時而即。何以言之強名謂阿陀那。自
目撃之諾捨置之記。誰能開是識於離
。演深細於絶慮者哉。所以大慈尊等無縁
大悲傷彼我愛妄風動識海而易漂。愍
熏眞識睡長夜而難覺。於是同體智力堪
中道演阿陀那深細相。欲使論義師
暫開三相遍探無盡之起瑜伽師僅觀
遂達萬境之如。所論雖廣可略而言
三位於眞識總括三無差之廣説。示種現於
同處。普綜一眞法界之幽致。至華嚴帝
網重重之極談法華三周如如之本懷。鷲峯
無相之宗鶴林一味之趣。凡此等教。衆典之
肝心。一以貫之者其唯眞實識乎。深密經説。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
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阿陀那識之
相既其如是。開則窮盡法界爲相。合則三
位三相爲標。三位之内容凡聖而不亂。法
界之相同一識而混融。是以開合自在。遣
存無礙。開而不多。合而不少。遣而無減。
存而無境。是爲阿陀那識甚深細之相也。
然以此識體相微細。從來學者尠見其眞。良
各守俗習而牽文膚受而不實。所
以不慈尊之意。或執賴耶而不阿陀
。或爲胸中色物之執。或以心念而混
眞心。今正示此識相離言之境。庶同
趣者消息之耳。略標本識相竟 問。何故
本識之體遍收微塵及大千界。相無増減
耶。答。本識以種子有根身器世界相分
也。四分合成名識體故。此三種境即本識
體。種子者謂善等三性。世出世間一切種子
因相。有根身者謂内五塵五根。器世界者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