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觀心覺夢鈔 (No. 2312_ 良遍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亦非今所論。今所論者望縁生故。若又説
因縁生事即眞理相故事即理不生不滅
此外何有別眞理者。還有前難。因縁生事
而不生滅不可得故。若云其生滅假似生滅
故攝歸眞理不生滅者。即是我宗不即
中不離門也。何爲別義劬勞耶。凡三性
門委細安立。總聊簡章時敎等中其意顯然。
披可
觀心覺夢鈔中
  甲本奧書云
于時慶長壬子之曆季春二十五之天於濃
洲不破郡垂井民安寺之蘭室始自昨日午
之一點染江南紫毫之筆畢抑去月二十二
日之候依恨短質之不筲悲童郎之剃髮望
夜陰致逐電於本寺及曉天交身跡於山林
畢自爾以來法界縁起之薗中翫眞妄交徹
&MT90074;三聖圓融之曉空觀凡聖無二之月既
癈敎典勸學也鑚仰專遂厭離穢土之行業
凡彼少人者雲髮雪膚天上無髮柳眉花眼
人間絕者也不肖李夫人之蓮膄可惜十六
歳之桃顏依之忽忘攝身之不肖進止少人
之出家于此孟公犬馬之身誰肯寃助矣故
捨五敎十宗之稽古成霞飡非□之隱土事
鳴呼四種法界之春薗風獨扇圓融相即之
花薰十重縁起之虛中雲從霞往覆無際之
月光乎悲哉雖絕思於本寺之交衆哀哉猶
殘望於圓宗之幽旨依之以靜慮觀誠之暇
日寫覺夢觀心之典籍凡此書者興福寺勝
願院之良遍上總之草案也仰願自心本有
之三寶已顯心性佛神知見懇志令滿足心
願矣
  隱遁沙門直求息嚴範年齡二十三
夏臘七迴
一校畢

觀心覺夢鈔

  三種無性相無性所執。生無性依他。
勝義無性圓成。大都如
問。三無性之中。後二無性者以何爲體耶。若
所執爲體。與相無性何別異。若依圓爲
體。依圓豈無其自性耶。答。後二無性體先
徳二傳也。若依南寺諸徳意者。三無性體皆
是所執。若依南寺護命僧正及以北寺諸徳・
者。後二無性如次依他圓成爲云云
中且依後傳意者。依圓二性中道有故。雖
有而非偏有。非偏有故必帶空義。取
空義無性也。此空義者即依他起無
然性。圓成實性離一切相。如此虛假空及
與空性空。法爾本來法體之上所有義也。
今取此義無性者。有是義故雖
性全無。爲妄執故假名無性也。故唯識
後二無。倶同説言假説無性非性
全無。非性全無者法體中道故。雖名爲有復
有。雖有亦非全無。其無即
一分義也。取此一分總説無性爲言故三無
性如次三性以爲體也。依之説喩相配空
華幻事及太虛空。若皆所執爲其體者。可
唯取終一空華喩。何用各別三譬喩耶。般
若經中以此三種。密意説言一切諸法皆無
自性。未了此三種無性。是故名之總説
無性
問。依圓二性所有空義。則是遍計所執空也。
所以者何。依他起性無自然者。所遮自然
即所執自然性故。圓成實性無相空者。所
遮之相亦是所執種種相故。若爾後二無
*性正論所空者皆當計所執。何嫌所執空
之傳乎。捨之殊存體空傳者。其所空法尤
不審也。若言直空依圓體者。其所空分是
何分耶。其不空分亦何分耶。所執妄法故。空
之有由。依圓非妄故存之有由。其非妄中
更有何由空分。若全不遣返成執空
若全遣之。即墮空見。察彼顧此不
。答。此義深細。難輒成立。練習已後可
之歟。但且指示其入門者。無所執法是依
圓也。故呼此法名爲無性。無名既令
法體。故名體空。然非全無故名假説無性
  二諦相依
問。法門無盡。以何義門勝義眞實門
耶。答。我宗意立四重二諦。所謂世俗具有
四重。勝義亦爾。世俗四重者。一世間世俗。
謂瓶衣軍林等。二道理世俗。謂蘊等三科。
三證得世俗。謂苦等四諦。四勝義世俗。謂
二空眞如。勝義四重*者。形前世俗次第立
之。即形初俗四重眞。所謂三科四諦
二空一實是也。形第二俗三重眞。所謂
四諦及與二空一實是也。形第三俗
重眞。所謂二空一實是也。形第四俗
重眞。所謂一眞法界是也。今此廢立。三乘合
明。若偏明菩薩二諦者。實我實法爲第一
。五蘊四諦等十善巧第二俗。三性無
性唯識理等爲第三俗。二空眞如爲第四俗
今此後三*即是勝義之中前三。其第四重眞
勝義者即是二空廢詮談旨一眞法界。形
一俗四眞等之義如前。凡眞非獨眞。必
是俗之眞。俗亦非。必是眞*之俗。是
眞俗相形之義。故俗事中定有眞理。眞
理之中定有俗事。若闕其一必失其二。若
二者即是撥無大邪見也。若無俗事者不
眞理。若無眞理者不俗事。是
必然理故。由此正智縁如之位。有爲萬像宛
然不失。能縁正智*即其萬像之中一法。所縁
眞理即其能縁智之自性。言正智者且
相應之一數名。以實論者。同時一聚心王
心所二十二法。是時皆證各自體平等實
。其依身等即第八識長時所變。其七八等
條然而存。一切衆生無量事相無邊諸佛無
數依正亦復如是。如是心佛及諸衆生平等
實性*即此正智之所縁也。如是萬差衆多事
相若無之者。其眞理者是誰眞理。故俗諦成
立而眞諦能成。眞諦成立而俗諦能成。由
此義故能談法相能知法性。若不法相
能知法性者無是處。今此四重二諦即
是四重相對。謂一有無對。第一世俗是所執
故體性都無。所餘四重非所執故體性非
無。二事理對。於前有中五蘊等法淺近相
故。名之爲事。三性等法深遠性故。名之爲
理。三淺深對。於前理中三性等法差別門
故。名之爲淺。二空等如。一味理故名之爲
深。四詮旨對。於前深中二空眞如猶依
而施設故。名之爲詮。一眞法界都越
故名爲旨。今此四重攝在無量萬差法
盡矣。四俗一眞本論所説。四重勝
義唯識所明。具如二諦義林中述
  二重中道
問。我宗之意以何義門中道耶。答。義林
章中明中道理二重義。一者言詮中道。
謂縁生法體非都無。於此縁生忘計一切遍
計所執體性都無。此縁生中唯有離一切
所執空性眞如。於彼空性亦得此因縁
生法。故一切法非空不空。如是三性相對
顯中道義也。二者離言中道。謂一切法
體雖是或有或無。眞勝義中心言絕故。名
中道。今此二重談其法體更無別異。但
是三性不即不離之法門也。而對他門
者。我法非有。空識非無。離有離無故
中道。是言詮門。若住内證思議者。此
即一實離言中道
問。夫中道者一法體離二邊義也。今所
者。所執空與依圓之有。彼此相對名中道
歟。若爾既是各別法門。豈是一法非空非有。
中所執體都無故非是法體。其法體者
但是存實依圓二性。故遂所歸一切法體留
有一邊。豈是中道究竟理耶。答。此疑皆以不
來也。誰言三性各別法體。是一法中非
空非有中道義也。雖是一法中道*之義。妄
執縁起眞義三重淺深條然不相濫故。開爲
三自性法門也。故唯識論云。此三爲異爲
不異耶。應倶非。無別體故。妄執縁起
眞義別故誰有智人乍無別體故之文
猥爲別體定離法門。然者三性即一性。一性
即三性。非三非一。亦三亦一。是其三性之
義理也。已上且約所執爲空依圓爲有論
大都也。若委談者。言空而空亦是*即有。實
我實法當情現故。撥無此分亦爲損減。然
理言。其體都無。不此門亦爲增益
知遍計所執亦是非空非有。其依圓性言
有。而有亦可空。所執眞俗體性空故。若
夫依圓稱爲有故便謂依圓一向有者。是妄
執故。即是增益。然聖智境離言法體其體
無。撥無此者亦爲損減。是故依圓二性
亦是非空非有。此猶大都。若更委細論
者。其計所執理無之中亦有非空非有之
。所謂增益損減之相皆遣之故。能遮
亦遮。豈是一向撥無空耶。如是即
其情有之中亦非空非有之義。且如
。一分妄情執偏有時。其相雖暫似偏有
。從悟證門總見之者。當情之相未
是。或類亦執爲偏空故。明知此偏有相
自性本來不決定也。又如一人。一分妄情
偏空時。從悟證門總見之者。當情之相
必如是。或類亦執爲偏有故。明知此偏
空相自性亦本不決定也。是即妄情思無
故也。重意云。妄情執見增損隨故。所
執二相各非決定相爲言是論時。當情現
相非定偏有。非定偏空。此亦豈非中道義
也。若其依圓非有門中亦*有非空非有之
。遠離一切妄執義故增損皆離。即是中
故。如是依圓非空門中亦有非空非有之義
即是離言。誰定有無。若一向非空。豈是
執法。若是執法。豈名依圓。道理甚明。何事
之。如是重重猶有盡。所以者何。且如
所執理無之中遣增益。雖有故名爲
非有。既遮偏有中有。豈偏空耶。故
亦非空非有義也。自餘重重一一義門皆可
之。如是如是遂至絕言。然其重重非有
之義雖*是重重。而束皆歸所執空門。又其
重重非空之門雖是重重。而束皆入依圓有
。是何故耶。但是三性不即離故。所執之
空依圓之有歸入一際。有等無盡義
也。若爾所執空爲。及其依圓有爲
偏有偏空兩門相對合爲中道意爲
疑。豈非不足言*之疑耶。遣一切執
者是何義耶。豈非於依圓之上偏有偏
空諸僻執耶。如是遮已顯得依圓。豈是一
向偏有法耶。偏有者定是中道有。若是
中道有。豈可有耶。已上且就言詮中道
猶以如是。何況於其勝義勝義廢詮談旨微
妙究竟一實體
問。今所論者依圓爲一對所執空義門談
也。若其依他與圓成實各別論時。亦得
中道義耶。答。亦即有之。所謂依他體虛
假故非是實有亦非都無。圓成妙理體無相
故無有相無相。是故一一皆中道
也。其一一門重重之義乃至事理不即不離
諸門總束義皆如
問。慈尊所説二行偈頌虛妄分別有於
二都無等頌也
是明
門*之中道耶。若言詮ナラハ慈尊何説
近之門。若離言門文既三性相對而説空有
之義。豈非言詮中道門耶。答。彼頌慈尊對
無著等正授中道義理文也。故言詮門非
離言門。離言門者直指内證。非*是對機説
法門故。然此頌中竊有示離言門義。此
是深由。可口傳
問。三性相對猶是一法*之中道談者尚未
。詳可之。答。夫遍計等三自性者。本
是一法三自性也。所謂且就一色塵中
自性。此塵自性是何法耶。既縁生故如幻虛
假。非是實有。亦非都無。然諸愚夫妄情迷
亂或執實有或執都無今此妄所執相
狀是此塵中一自性也。然其法體衆縁所
生。雖自然縁生不空。是亦此塵一自性
也。今此縁起縁生法中定有離一切妄執
偏有偏空相之妙理。此理眞實而非妄倒
是亦此塵一自性也。如是一色一塵之中有
此三重妄假眞性。今此三重皆此色法。更
別法。故雖三亦即一體。是爲一箇色
塵自性。一切諸法皆以如是。豈非其一法
*之中道義耶。是故應言我宗諸法眞實常
住。假似生滅。實有生滅體性都無。此眞假
無豈可相隔。故本一體
  唯識義理
問。上來所明種種法門。其所歸者是何法
耶。答。若歸有爲主一切皆唯識。若歸無爲
一切皆眞如。若歸簡擇主一切皆般若
問。此三門中以何義門最要耶。又唯識
者有漏無漏二類識中歸何識耶。答。此三門
中唯識爲最。若入此門一切故。又唯識
者以有漏識本也。所以者何。若知
切法皆自心。諸法如夢悟忽然得
。若知夢已。實我法速除。其實我法者
損減或增益有無一異等一切妄執也。如
妄執皆得止者無分別智忽然現起。冥合一
眞法界理也。今此自心者即是自妄心。是有
漏識也。其無分別智是簡擇至極。即觀照般
若其一眞法界即諸法眞如。是以能知
自心萬法者。自歸般若亦歸眞如。豈
最要。無漏識者愚夫未發。三界妄境
亦非此起。翻無始迷當情所現一切境
界皆如夢境著義欲之時。思惟自
妄心生起於諸法。得廢詮極理故也。是
故無始妄心忽改。速證無生大覺位。不
唯識觀解者歟
問。若爾云何得諸法從自心。答。義
無量。取要有二。一熏習道理。二轉變道
理。熏習道理者。有爲實法一一皆有能生種
。其種子者皆是自心之所熏也。謂自證分
體能熏也。相見二分用能熏也。見分能熏
縁種子。相分能熏所縁種子。其所縁種墮
縁境色心萬差諸法種子皆悉熏之。謂縁色
時熏色種子。縁心之時熏心種子。色中種
種不同心中種種差別一一縁其法其法
種子。如是熏習悉是從我自心自體分別勢
而所起也。今此種子所生諸法豈非
我自心乎。轉變道理者。既自體分轉成
相見。其義如上。一切縁慮法必有慮解
其所慮解者即是隨應一切諸法。若能慮
解定帶所縁。豈爲縁慮法轉變力乎。此
理決然。是故自心自體勢力能變現成諸境
也。以上二理唯心無境義
問。心轉成境猶未分明。以何得決定爾
耶。答。且如眼思惟靑黄等色*之時
靑等思即時轉成靑等之相心前顯現。其義
然。今時當情所覺知者雖是遍計所執
之相。當情現者必從心中現而起故。以
情現心中現。其靑等思雖是見分。見分
必從自體起故。以見分用體轉變。以
此可知一切也。是以開眼見靑等時。
心上所浮靑等之相無疑皆是自心之思轉
其境也。其本質境但是起於今能縁思
之疎縁也。心託此縁靑等時。其心自
體即時轉變成靑等相於心前。其心中所
現是正所縁也。是親所縁縁即是相分也。其
本質境雖今能縁心所變。是第八識自
體轉變心中所現親相分也。第八識前亦如
夢現。其第八識亦是今時觀心根本。同在
自一心之中。其所變之相豈在自心外。故一
切境界皆自心所變
問。今以熏習轉變道理諸法皆心所
。依之萬法如夢*之旨猶未信解。答。烈士
夢中六十五年雖久只是一夜妄想。唯從
心分別而起變現種種苦樂境界。即自變現
使自執之。或謂受苦或謂受樂。或謂
。或謂生彼。或謂偏有或謂偏無。或謂
定是亦有亦無。或謂定是非有非無。如
妄執如是相狀。其夢覺已皆以不現。唯有
虛假不思議縁。今此夢境與其覺境但是妄
心分別有無。諸法因縁亦復如是。知一切
法從心起已。類夢可思。必然理也。其百
法等一切法門皆心爲本。皆從心起。其理
顯然。皆如上述。故談百法者一心自成立。
若觀一心者百法即宛然。乃至十二生死因
縁名無明行。皆是自心數。云愛亦云
皆是自心惑。謂等五支種皆自心所熏。生
二支果豈不自心生我今依身器界飮食衣
服等種種物皆悉先世我胸之中所起種種
分別熏積如是成也。不此理故輪迴生
。若覺此理已生死永棄。制心一處常思
此理。無始罪暗寧不滅耶
問。華嚴經云。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心
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今所成立唯識之
義即此云歟。次五重唯識及識自相等五種
唯識中是何門攝耶。次菩薩於加行位中
爲四種尋思等觀即所成立唯識觀歟。若即
是者其義云何。次唯識者唯是攝歸有漏識
歟。又唯攝歸有爲主歟。歸無漏識無爲
義無之耶。答。今所成者即是三無差別
義也。何者今以熏習轉變等之道理。若得
心如夢解已。既無<#0085_13/>定我法。對何有實他
是故心外都無衆生。又既如是無實凡界
亦復對何有實佛界。是故心外更無佛界
是則一切如幻如夢無定實故。定實我他定
實凡聖皆是迷情前之妄想。皆遣之故其空
寂性即是平等之法性故。其上虛假如幻事
相。能縁所縁不即不離。本質影像不即不離。
佛界凡界不即不離。體用因果不即不離。故
三界唯一心已。三無差別理自然成立也。
此義故其不離門即佛色心衆生色心行
者色心平等平等。此即萬法從一心起。如
幻夢境。無定實故相無定相。性是無相。一
塵法界本來無礙有此義也。次上所成是簡
要也。開之即有五重階級。謂依熏習轉變
之理萬法唯心之旨。事理性相不思議
存。增益損減無執不遣。此即五重第一重
也。此名遣虛存實唯識。又攝萬法唯識
故。雖内境唯境。是第二重。是名
捨濫留純唯識。又既色心萬差諸法皆依
心分別勢力種起用。如是知時其所攝
歸色心諸法即是能縁所縁二用。其能攝歸
自内心者即凡自體。正當第三。是名攝末歸
本唯識。又以是歸一心故不心所。亦
第四。*是名隱劣顯勝唯識。又如是歸
心體時。一切如夢。無相可取所作證
但是廢詮一實境界。*是第五重。是名遣相
證性唯識。次識自相等五種唯識亦在此中
謂依熏習轉變之理一切法自心時。
其心正體是識自相。其所攝中所有心所是
識相應。一切境界是識所變。諸不相應是識
分位。如是攝歸皆爲唯識。遂顯實性平等
妙理。是識實性之唯識也。次四尋思等即此
唯識觀。諸法歸自心皆假有實無。故印
取空唯識實性。然於諸法能詮名。有
所詮義。於其名自性差別。其義亦有
性差別。今此名義自性差別四種諸法皆自
心變假有實無。如是觀也。此觀淺位名
尋思。深位名爲四如實智。如是觀者即依
熏習轉變等理。一切皆如夢境故也。故上
成者正當此觀也。次五種六門之唯識。
異説非一。凡一代敎所説種種萬差法門皆
是唯識異名號也。如唯識章具述其相。披
之。若爾歸*之門亦
以必然也。但有漏位智劣識强。無漏位中智
强識劣。是故有漏無漏兩位雖皆倶有識智
二法。識名多順*於有漏位。又識有了別。眞
如無分別。若論了別性亦是眞了別。七眞如
中唯識眞如即此義也。故義林章云。或者識
言具理事。或名圓成眞性識也。雖
了別名正所顯專在有漏縁慮心法。如是義
故唯識*之名殊歸有漏妄心義也爲言故唯
識論初約我法熏習之位三能變識之法
。正同華嚴經三界唯心説。亦同中邊論
虛妄分別。云三界心妄分別。皆歸
漏心義故也。此即凡夫自觀自心速至
之要術也。頓證菩提道實在此法哉。
人處夢中自知是夢。其夢必寤。我等今
生死夢中。數觀唯心如夢道理。至覺悟朝
定在近歟。故唯識云。若如是知唯識敎已。
便能無倒善備資糧。速入法空。證無上覺
拔含識生死輪迴
問。若爾修行此觀之時。止觀行相云何知
耶。答。唯識止觀法具在解深密分別瑜伽品
披讀可
問。上來所明猶以廣博。最初始行。當分要
法。願示肝心。答。大聖慈尊敎授頌云。菩薩
定位。觀影唯是心。義相既滅除。審觀
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
無。後觸無所得所取者有無一異倶不
倶等一切定相。言能取者取今此相之一
切心。此諸心境皆從自心起。故如。覺
悟智前有何所得。頌意如此。但以此意
觀法猶可
  攝在刹那
問。唯識行人行位次第其相云何。答。唯識
論云。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
除所取能取發眞見。在通達位如實
通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
餘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
情類。復令唯識相性
問。見修無學三道種子何位令增長。何位生
現行。如何修習耶。答。始聞法界等流之敎
數數多聞熏習力故。自深固大心以來。
增法爾無漏種子。乃至世第一法之位。
爾時見道無漏種子。生果功能。悉皆具足從
此無間入歡喜地。其初刹那得眞見道無分
別智。此有無間解脱二道。無間道位正能
除分別所起一切二障。解脱道位方證
。如此時間雖多念。而能念念理智冥
合。其相等故總名一心。此道究竟次入三心
見道位。是後得智。然猶縁如故非安立。
非安立而變相故名相見道。其三心者。
者内遣有情假縁智。即生空後得智觀
空眞如。二内遣諸法假縁智。即法空後得智
法空眞如。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縁智。
即倶空後得智觀二空眞如。今此單重三心
發已。次入十六心相見道。十六心者於苦等
各起四智。故有十六。於此亦有二種十
。一所取能取十六心。八觀眞如。八觀
。二上下八諦十六心。八觀下界四諦眞如
八觀上界四諦眞如。今此二種十六前後宗
家異釋。或先所取能取。或先上下八諦。或
行者意樂不定。上來一心三心十六皆是
下品無漏種子*之所生也。如是經歴三重
已。次入修道。其初猶是歡喜地内。今
此無漏即從中品無漏種生。其中品種見道
*之間念念增長。如是如是被熏增故便得
修道初念智生。此時彼見下品種子亦復轉
齊中品種子。故入修已無下品種。從此已
後地地斷除倶生智障。數數修習無分別智
乃至金剛。是時一切倶生煩惱及極微細所
知障種悉皆斷除。如此修習十地*之間。念
念熏增上品種子。所以遂至佛果初念。爾時
一切非障有漏及劣無漏皆悉捨已。上品種
子初生現行。所有一切中品種子亦復
齊上品種子。故佛果位無中品。但有
極上品種子。今此上品種子之中。最上無漏
八識心王各各種子。二十一種相應心所各
各種子。此心心所各各相分一一種子。相分
之中五根五境等諸種子。皆悉具足。相好光
明周圓無際。衆寶莊嚴淨土等體。最極善性
五塵種子皆此中。取要言之。即是無漏
十八界種。如是諸種子入佛果初念一時
現行。譬如日輪始出於山千光萬耀一
時具足。由是故諸佛諸根相好一一無邊。
身量國土不邊際。凡一切事思議道
此即三大無數劫間修習無量無邊恒沙福
慧資糧。以限善根方所感得故。一一相
好至一毛端。無恒沙塵數功成。是即名
自受用身。其法身者此智所證圓滿眞
如。其他受用及變化者此智所現相分佛也。
其化身中乃有無量無邊隨類應同身形。所
謂虎狼野干獼猴等種種身。及以人中欲天
色天等種種身。如是他受用及其變化身。
重重化相一一皆具五蘊十八界等諸法。皆
八識。有諸心所。現凡身時即十煩惱二
十隨惑等雜染法皆悉具足。其體依他各各
皆有能生種子。如是化現色心種子亦皆在
於無始所具法爾無漏種子之中。今至果已。
即自受用大圓鏡智相應淨識之所持也。如
是化現心心所法其體雖是種子所生依他
之性。而相分心非實心故。皆非縁慮。故雖
足煩惱惑障而非實凡。實是無漏淸淨
法也。又此位中淨八識聚自他展轉皆互相
縁。謂眼識聚心王心所通縁八識心王心所
乃至第八心王心所通縁八識心王心所。一
聚王所異聚王所皆不障礙。能遍縁故。又此
位中四分相縁不可思議。謂一見分通縁
。一自證分亦通縁四。證自證分亦復如是。
但其各各自分縁*者刀不自割。理必然故。
是直縁自分用也。以他所變自分影像
所杖質。而變相分自縁也。此復云何。
且如一聚心王心所相縁之時。受心所縁
王見分變影像。即此心王以彼影像
本質故。亦變影像自見也。自餘准
二釋
且依勝釋
又此諸智品證眞俗種種。圓鏡平
等恒時合觀眞俗二鏡。妙觀察智隨應自在。
或唯理觀。或唯事觀。或二倶觀。成所作智
事智故俗觀爲本。神通變化難思事業專
此智能。各各相應心王心所同一縁故。亦復
是。又此諸智雖皆遍能縁一切法。而用
異。謂鏡智品現自受用身淨土相。平等
智品現他受用身淨土相。觀察智品觀察自
他功徳過失。成事智品能現變化身及土相
加之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種種法爾互相繫
屬。或多屬一。或一屬多。若其所化共有
時。其有縁佛設雖無數。同處同時變爲身
形狀相似不相妨礙。展轉相雜爲增上
。令所化生謂一佛土有一佛身爲現
説法饒益。如是等事皆不思議。然此三身
即一佛身。非各別諸佛身故。彼非縁慮
相分之心與自受用縁慮實心長時和合。彼
用此體而作種種利益事
問。今此五位三阿僧祇如何判屬。答。地前資
糧加行二位總爲一大阿僧祇劫。從其初地
第七地。總爲第二阿僧祇劫。從第八地
第十地總爲第三阿僧祇劫。金剛心位第
十地終即是等覺。相好百劫亦在此中
問。於此三大劫超越類耶。答。若是上上
精進菩薩或有越衆多中劫。或有
衆多大劫。然而決定無越無數大劫。」
問。若爾此時既長遠也。何日何時得成佛
耶。答。唯識本疏擧此疑問而自答云。處
多年。如攝論廣説退勘攝論。述釋速
證菩提之義云。處夢謂年。悟乃須臾
頃。故時雖無量在一刹那此文意
學者義區。今一義云。法身如幻。三世一念。
現在一世一殺那中攝在過去漫漫劫數
亦攝未來永永年歳。此即現在一念*之法
前相。假名過去。是爲。無實過
。有後用。假名未來。是爲當果。無
未來。此現在法望前望後假名爲果。假名
因。無實現在因果二法。如是如幻假有
實無三世安立不思議故。長時非定。短時非
實。謂實長時實短時皆是妄執。若得
心如幻覺已更無定實三祇劫量。故妙覺智
一起之時。三大僧祇無邊劫數皆如夢境
在一念刹那相分。質影不違。心境不乖。故
三祇長遠者。但是我心之愚妄也。數
數思惟唯心道理漸漸翻其定實迷者。分
分皆應長時歎。何徒劬勞經日月
問。今所成者三大僧祇依如幻理
遣長遠定執義也。仍且置之。若我宗
意未妙覺前乃至資糧等亦有即身成佛
耶。答。若論分證其義。謂有上根
上智之機。勇猛修習唯識觀者。即身可
初發心住。初發心住能現八相。宗家定判。故
其時分可即身成覺義也。所謂分得覺智
已起。此覺雖是第六識中分得智品。一身八
識不一異故。其不異門彼此無礙。無
者假説應四智菩提。例如彼由他染熏
變似我法。以染推淨其義無疑。依身相
好皆此心變。能變所變能依所依亦不即離
佛體。其所觀理即唯識性一實境界。亦
擬宜得法身。如是分得假説之時。即
是三身具足佛體其理必然。若得此智已。設
現八相成道。常可覺者。是
即法體如幻虛假皆無礙故。若得一分覺悟
已。説之爲佛。全無相違。但其上根上智
機者先世數數修習此行。今生堪初發心
之大機也。其機末代尤希者歟。雖
。勵心修習。隨分隨堪可。大乘
法力不思議故。實相之理大神驗故。然者只
無用疑網勇猛勤修者歟。今見
。正見邪見利根鈍根其機現區。其中質直
利根之人取決定信一心修行。分分得益必
然事歟。若分得聞法以前。三毒等
失聊有微者。是隨分益。但當自身深悲
。何世得隨分知解。唯所願者。以此微
當來得悟。豈以己愚總推世間。法滅之
時有入見者。宗家釋也。正見明人勿怯弱

上來所述義理推尋。片言契實。施與衆生
願共有縁菩提心。同生淨刹盡成佛道
抑一切罪中。謗法爲最重。設雖一門。有
毀餘法。皆是地獄業。如十輪經説。可
愼不顧矣。見夫深密説此意
他不諍之。定知是無諍之舍那金言。瑜伽
此旨。世不之。定知是無疑*之補處傳
燈。既知決定之佛意已。信謗益損豈可
乎。其誹謗者未必罵詈。輕淺撥無皆是誹
謗。而他家門葉偏執*之小生頻呼權宗名
實謂法性。其言之意未審定。爲是法
中一向都無此等性相但是如來爲
故名權耶。爲是法中雖而非
眞理是事相故名爲權耶。若如前者如來
豈以妄語衆生乎。衆生豈信虛説
乎。若云方便敎皆以然故者。豈方便敎
皆妄語乎。我宗不爾。設方便敎皆有實義
設隱密説必順顯了。故頓語前皆中道敎悉
法性。如上抄已。未見未聞聖敎*之中
虛妄語。可謂汝等迷於自宗亦迷他宗
是誤也。若如後者。汝等宗極理
廢詮耶。若以即事其勝者。何降
權。若以偏即其勝者。豈以邊破中。
若云定離非中道者。汝等不見乎。不即不
離文。若云學者謂定離者。豈以學者謬解
敎失。汝相即偏執豈又宗失乎。若云
妄語亦非事相但是麁淺門而非實義
者。夫攝諸法三重。謂事理如。若非
。定應此三重之一。而非事相而非
者是何法耶。若是所執*者佛豈説所執
益衆生耶。若云是事而非深事者。
深事者是何事耶。若有此礙無礙
可説言之事相耶。若以常住都無生滅
其深義假似生滅猶爲淺者。此是眞理更
事相。汝何誤理以爲事耶。又復我宗談
全不依他。所歸專廢詮一實極理也。若
相即深義者。其難准前。旁推徴之
謗法無疑。如此惡人能拔無量衆生之正慧
也。如此毒言能害恒沙諸佛之妙法命
也。哀哉依一旦執情冥然向無窮苦輪。凡
像末世質直人希。習觀行性相
。學性相輩喚觀行戲論。是則差別似
*於淺他迷其深理觀行似於戲故人
其實徳也。就中弘觀行宗則説所觀法
至極要。觀行之法皆以然故。若不然者
證故。此乃勸專注也。不偏執也。
而返謗餘敎但是學者失也。當知不
祖師之意觀慧。還引惡慧也。弘
相宗則遍了一切究竟説。性相之道定可
然故。若不然者。不疑故。此乃勸簡釋
也。不堅執也。而返謗他修行。但是學者
失也。當知不自宗之旨諸門。還滯
小門也。一味法水爲此濁亂。無礙慧光依
此滅沒。悲中之悲何事如哉。以之思
之。不解性相而修觀行者歟。其觀
行者隨宗不同。其不同者即方便門。實皆不
違。是以觀行純熟之人不性相。性相通
達之人不觀行。其有毀謗者只是膚受
輩。聞古見今皆以如此。以之還自思察於
己亦有。悲哉。何爲不如只須閉
念常住正理矣。但一向無言像似正法
也。若有利益者豈可默止乎。不愼。
顧。云彼云此靜可
觀心覺夢鈔下
  甲本奧書云
凡此抄良遍上人御草。上帖人師&T001899;淨眞
房僧
寫置。上中下三帖之處。中下不足。此
帖寫畢。中帖琳能 令首尾。勸修坊案置
者也。不他出
  文明二年庚寅七月上旬夏中參籠談義
講問憚之染紫毫印
 勤求知足沙門 胤繼歳四十五
勸修坊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