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唯識論同學鈔 (No. 2263_ 良算抄 ) in Vol. 66

[First] [Prev+100] [Prev]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義也。若依二十増減釋。彌爲中劫之潤

問。若依此義者。諸佛出世何可判耶 有
經中説樓支本願云。我成佛獨住一劫
所度衆生與諸等云云 知賢劫兩箇八十。前
八十劫九百九十九佛出世。後八十劫樓支
一佛出世云事
答。諸佛出世隨賢劫量二釋異也。若依
箇八十義。第九劫四佛出拘留。那含。
迦葉。釋迦
劫一佛彌勒第十五劫九百九十四佛。後八
十劫中住劫樓支佛出世。若依二十住劫義
二十住劫中前十劫第一劫四佛出。第二劫
彌勒。第五劫九百九十四佛。後十劫樓支出
世。故不樓支本願也 問。劫章頌雖
二十住劫義。釋迦第九劫云云 如何相違
答。彼別義歟。賢劫量雖二十住劫。諸
佛出世如常途説歟 問。以何知一箇二
十住劫千佛出世云 答。智度論中。此
劫成時水際千枝七寶光明蓮華。表此劫千
佛可出世云云
是一
 菩薩處胎經云。諸梵天衆
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壽命極長。過一賢
本命乃終云云 上生經料簡以之爲證。
二十住劫之義是二 又大般若云
  疏九末云。若上上精進或轉衆多中劫。或
多大劫。決定無無數大劫。即釋
迦菩薩所超量中劫也云云
  攝在一刹那
問。宗家意可刹那速疾成道耶 答。不
許也 問。菩薩根機萬差也。何無刹那積
萬行速疾唱正覺耶。中見攝大乘
論説。處夢謂年。寤乃須臾頃。故時雖
無量在一刹那云云此文者。三大僧
祇夢中妄境。刹那速疾覺前眞智也。依
龍猛所造論中。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云云
如何
答。三祇時量出經論説。劫石芥城誰疑
耶。大果心酬萬行。萬行定期大果。塵數法
門無邊行願何一刹那備之積之耶。但大乘
意。一切諸法無定相。於色心等如幻虚
假。日夜劫數豈定執耶。故長短時行解心定。
劫數多少偏心所作。若三祇執實不
者。攝須彌於芥子。湛海水於毛吼大小
寛狹其義如何。彼既大小相入。寛狹融通。雖
大小相入小大不壞。長短雖短長亦
失。若爾三祇攝一念。三祇尚長遠。一念攝
三祇。一念亦短時。彼列子夢中三生覺前刹
那。夢中三生不覺前刹那。覺前刹那不
夢中三生。自心所謂雖長短異。諸法不
思議彼此互相攝。攝論所述蓋此意歟。次
龍猛釋者。眞言發菩提心論歟。彼論先徳
疑。弘法和尚雖眞言依憑説眞僞未
定。如釋摩訶衍論。何強致劬勞更有
。如
別紙記
  今度花嚴院之加行者源寂房二月興善
院講引入題ニ明知第七在之ヲ失念シテ
三乘將得ヲ書テ被置其後明知第七ヲ毎
日講ニ被懃三月中旬ヨリ以外心地ワル
ク乍朧氣二十一日夜夢トモナク幻トモ
無加行急キ可退由被仰無故由被申候ハ
毎日講論義前書被懃曲事也ト云云無左
樣御座候由多重被問答終可退ト思テ夢
サメヌ其ヨリ心地ヨキ間雜夢也ト思テ
不被退又二十七日八日ヨリ如前心地ワ
ルク卯月二日曉圓源房法印被來可退由
被申花シメ引被落ト見ル其時總ノ坊以
之外ナリ渡リ了仍三日ニ被退了前書不
叶事アラタナリトテ彌神慮難有ト云云
爲後意得記留者也
永祿八年乙丑卯月三日ヨリ至同十七日
終功之       執筆清胤得業
論第九卷同學鈔第二


論第九卷同學鈔第三目次

  資
  西明二障體
然今七二方
所知障
二障同體
起者無
無明増
所知障品數
伏煩惱
十力自性體
  加
  義説三惠
觀能取
魏梁隋
墮頂菩薩
四尋思
印順
忍入圓成證
心上變
不堅
唯觀安
依諸靜慮
不爾不能


論第九卷同學鈔第三

  資糧
  西明二障體
問。今論意出煩惱所知二障體者。爲
屬體。將限自性體歟 兩方。若通眷屬體
者。或業苦三雜染其體各別也。何以業果
障體。明知限染汚自性障體云事。是以
論文。以根本煩惱及隨煩惱其體。隨
本疏中。今此據自性障即不業果等云
 若依之爾者餘所義燈中。破西明。護法
唯限自性體之義。通眷屬業果給ヘリ 
如何
答。見論下文。釋惡趣雜染愚二釋。一云
應知愚品總説爲愚。二云或彼唯説利鈍障
品倶起二愚。若初釋。通愚品類之業果
障體。是則通眷屬體云意也。若依
偏限自性體唯取惑品也。以下二釋
之。上出體文兼二意歟。不唯意取
是一 任文限煩惱隨煩惱是二 而西明不
此旨偏云自性體。故破之云若准此
釋亦未盡理也。能破之下有許不許二義。護
法初出障體且據勝説。非業及果。以
唯故者。依應知愚品總説爲愚之初
西明也。又此據自性文。依
第二釋意自性體云也。是許西明
也。今疏任論顯文。對佛地論勝劣也。
西明偏執。是以斷障中述業果之意
准知大師御意存二門云事
  疏云。論煩惱障者。謂執偏計所執實我
伽耶見而爲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
彼等流諸隨煩惱。述曰○此出自體性。若
眷屬及餘心心所等五蘊爲性。佛地第七
説。若此所發業所得果皆攝在中。皆以
煩惱根本故。彼論通遠眷屬。皆假名
障。今此據自性障即不業果。若不
者無明所發感善三業及果應是染性
是障體。既不爾者。故今此文爲
燈一云。又二障體。佛地論云。煩惱障體。
一根本煩惱及隨煩惱。二所發業。三所得
果。若此論下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隨煩
惱以爲體性。西明云。如此二論障體不同
者。護法就正障根本等流以爲障體
親光通據障及眷屬故。障業果爲障體
。若准此釋亦未理。護法初出
且據勝説。非業及果。以
唯故。又下明十障中説斷惡趣雜染
云。應知愚品總説爲愚。明知障品亦
説爲障。又此據自性斷故但説根本及
隨煩惱。佛地論等。據三斷故若所發業
幷所得果故不相違云云
佛地論第七云。煩惱障者。謂執實我
迦耶見以爲上首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
及隨煩惱。若所發業。若所得果。皆以
根本故。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
諸法薩迦耶見以爲上首。所有無明法愛
恚等諸心心法。及所發業幷所得果皆攝
在中。皆以法執及無明等根本云云
 然今七識二方
問。本疏中立量云。第八識等定非法執品
法空觀品與倶起故。如佛第八識今量宗
六識異熟無記心耶 疏云。然今七
識總合爲法* 付之六識異熟心不
法空智倶起故。法空觀品與倶起故之因不
彼。可一分兩倶不成過
  答。今量有法或云第八識。或通六識 
異熟云事覺者雖異義。且任一義意
法空智品與倶起故因唯成第八異熟
是異熟故因六識異熟云也。第
八異熟既爾。餘識異熟應然云畢。然今七
識總合爲法者即此意也。是則於第六異
熟等者。法空智品倶起義難有之故。以
是異熟故因別時立比量也。若爾者。不
一分兩倶不成之過。然今七識總
合爲法者。合前後比量總合爲法
之初方
論義可
問。業感五識與法空智品倶起耶 兩
方。若倶起者。五識三性必由意識能引。第六
識既法空智也。五識豈異熟無記耶。若爾何
時有此義*耶 若依之爾者。撲揚大師第
六法空觀時。五識異熟心倶起云云如何
菩提院云。第六法空智同時五識有苦根。此
苦根則異熟無記也。代受苦時業所感苦根
是也。又八地已上無記五識者。則是率爾五
識也。率爾無記者。是異熟無記微劣心
六識異熟無記與法空智倶起者。是其時也。而云
者。意取五識。第六全無此義故也。菩提院義也。

五識善染由意識者常途相也。菩薩大悲相
應無漏第六識所引五識。與能引異性無
失。別意樂故也。八地已上率爾五識又不
。必同性者染淨心已去事也。非率爾等心
三性倶轉於率爾等流之故也
  今云。意識異熟無記心所引五識成異熟
畢。其後意識入無漏心之時。前異熟
引五識不其性。等流心相續也。
故異熟心與無漏心倶起也。五識三性由
意識引者。就染淨心初起之。如
論言五識由意識引染善者。據初起
説。非相續。善染之時恒由意引也。
此義愚案也。
重可
論云。此所知障決定不異熟識。○法
空智品與倶起故云云
疏云。菩薩法空智品。許此第八識倶起
故○定知第八無法執倶。量云○第八異熟
既爾。餘識異熟應然。然今七識總合爲法。
又下異熟心許是法執故不
  祕云○疏又下異熟心至不可爲例者。此
設遮也。設彼例云。若眼等識是異熟心。不
法執。法空智倶ナリトイハハ。四無記中異熟無
記。一切應法空。皆無法執。如
第八等故。今答意。異熟名同執不執別。不
例*
蘊云。疏然今七識總合爲法者。應
第七識餘七識非法執品。此但例同第
總入法中。不量。法觀之因彼不
轉故。然既成第八非法執品。應
識異熟別比量。是異熟故以八爲
云云
義蘊云第五 疏又下異熟至不可爲例者。
前以餘識異熟同第八。非法執品。然
下文既許所知障是熟生。即是法執異執
生攝故。疏更爲此解云。不同第八
合非法執也。下論自云無記是異熟
生故云云
  所知障所嗔
問。所知障所攝嗔爲不善性。將如何 答。燈
二釋。一云無記。二云不善。前解爲
 付之煩惱所知二障必同體也。煩惱嗔
既唯不善也。同體所知豈無記耶。一體法其
性異云事誰信之耶。是以論云。此障但與
善無記二心相應云云諸相應法必同性
故之理。與不善心相應所知障豈非不善
耶。依大師所知障通不善釋給。加
之上界無嗔煩惱者依唯不善義。所知障嗔
若無記者何不上界*耶
答。凡煩惱所知二障其體雖一二用相分。煩
惱備發業潤生用有情生死。所知
障無此能故更非縛法。隨過失輕重其性
又不善有覆也。設雖一體其用既異。何不
二性耶。諸判性不定法皆一時亙二性
何至煩惱所知二障始疑之*耶。是以論云。
此於無覆無記中是異熟生○此名無覆
望二乘説。若望菩薩亦是有覆云云燈云。
論説無記不不善者。則指此文也。但
此障但與不善無記二心相應之文者。
凡今一段破安慧論師云三性心有執也。其
中不善無記相應之義。且縱之奪善心有
云義又有別義
別記
次大師釋者。是有二釋
中不正義意也。次所知障嗔雖是無記。煩惱
必不善也。豈通上界*耶。若如此難者。上
界所起嗔自無始來。唯所知障耶
燈云。論此於無覆○等者。問。所知障中有
恚愛。法恚即嗔。云何無記。答。有二解。一云
煩惱嗔唯不善。望所知障即是無記。
二云法恚亦是不善。若爾應縛能感異熟
答。雖是不善望義有別。不名爲縛。亦不
果。二解前正。論説無記不善
云云
疏十本云。問。法執既通不善。何故非縛。
答。不不善性即是縛。如心王等性即非
縛。法執但由煩惱倶故令不善。非性是
。○今實義者。雖不善心倶仍名無記。菩
薩二乘所望各別。即通有覆無覆無記
樞要論五云。所知障中。縱不善有覆二乘
無覆。障菩提有覆。又解。不善心中亦
唯無記。與煩惱障相違也○問。智障障
菩提則唯名有覆。惑障障三乘是不
。答。智障唯眞見但名有覆。惑障令
故通不善。又自損損他故*
  二障同體
問。煩惱所知二障爲同體。將如何 答。同體
也 付之煩惱是發業潤生法。所知障微細
此義。以行相其體。定可一體。況
二乘聖者斷煩惱之時。同體所知亦可
之。十地菩薩斷所知障之時。煩惱何留耶。
燈餘卷中。經論誠説二障體別云云
二障別體義既出經論誠説。今論何獨云
二障同體
答。煩惱所知二障同體之義有文有理。文
者。論云。體雖異而用有別* 又第五卷
云。我法二見用雖別而不相違。同依
佛地論云。體雖異然用有別。如
一識體取境用多。由此熏生一種子體
多用*文。自餘
文略
理者。凡我法二執於一境
體用轉爲能所依。若別體法者。何於一相
轉耶。又別體二執行相相違故。不
。如斷常二見等。二執既倶爲能所依。知
同體云事。我見既爾。餘貪等二障准可知。但
菩薩二乘斷惑不同者。撲揚大師釋云。
用既有差。斷彼一分用所依體聖道功力
分限云云 此釋依佛地論聖道勢力有
分限故之解釋。意云。雖一體二用異故。以
用尋體二用之所依其義亦異。聖道勢力
既有勝劣。所斷*之分齊寧無差別乎。次
燈餘所釋者。二障其用異故。斷用所依
分限故。且爲別體。不實別體也。是
則爲西明三相別體之義。顯二障
之義也。故燈云。不二障。二障用殊。障
性伏斷各各差別經論誠説。二障體別。無
此三相別體云云
  起者無始
問。本疏中引勝鬘經説。明住地及起二類煩
。爾者起煩惱大師何釋之*耶 疏云。起
者無始無明住地* 付之見大經。説
住地煩惱能生起煩惱。以知於種子現行。如
次立住地及起名云事。況經説起煩惱
起者刹那心刹那相應。説無明住地心不相
應*既起煩惱外説之。心相應心不相應義
各別明之。何以無明住地起煩惱
答。見勝鬘經説。標煩惱有二種何等爲二
住地煩惱及起煩惱畢。次擧前四住地
次云起者刹那心刹那相應。説起煩惱*畢。
次云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明第五
住地。准文相次第。起煩惱者偏是四住地現
行也。本疏解釋尤可之。退檢唐本。起者。
刹那心刹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
住地* 如此文者。刹那心以下十三字落
歟。若爾更無此疑。但付現行本會之者。本
經於無明住地起故。疏主顯經所影。
起者無始無明住地也。准彼經疏影略説
也之釋此旨
問。勝鬘經中説起及住地煩惱。爾者通
明住地此二種耶 若通者。見本經
。住地及起煩惱皆限前四住地。今疏亦以
之 若依之爾者。斷障章中通五住地
起及住地煩惱云云 又疏中起者無始無
明住地云云
答。任經現文。於煩惱。開二種住地煩惱
起煩惱。而第五無明住地既所知障。何開
耶。故無明住地云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
明住地。不起及住地也。但斷障章。於
無明住地種現故。亦可起住地。故汎
爾亙五住地起住二種云也
  略意云。經云住地煩惱起煩惱故不
第五。章且云起住地故亙五也
  無明増故
問。論中。會勝鬘經無明住地文。無明増故。
總名無明 爾者増義大師*如何
耶 答。疏釋云。於増有三義。一體増。二乘
無學等有故。二用増。障一切智故。三難斷
増。必以上上品道之故云云之三義
倶不然。先付體増義。二乘無學位。見慢
愛等餘所知障皆在之。既不無明一法
何云體増耶。次障一切智諸所知。用
空斷道無明一法。若爾用増難斷増義
亦不明如何可承耶
問。本疏中。釋無明増故文。體増用増難斷
文爾者體増義。對前四住地煩惱
歟。將望見疑等餘所知障之歟 兩方。
若如先者。見論文相。問若所知障有見疑
。如何此種契經説爲無明住地。答無明増
故總名無明見等。明知望餘所知障
之云事 若依之爾者。疏釋體増義。雖
餘煩惱有倶不明。無明皆有爲此障故。如
二乘無學等。非必有餘煩惱倶云云
菩提院云。凡一切所知障皆名無明。謂
一切所知境一切智故。由
住地中。一切所知障皆名無明住地。意
云。於見疑等二義。見疑等義與無明
也。其二義中。見疑義劣無明義増。故
契經名無明住地見疑也。論問
意。無明住地思無明一法問。無明増
故總名無明。非見等者。一切所知障無
明義増故總名無明住地。非見疑等餘
爲言 故三種増皆對煩惱已上依唐院僧
都意按立
*文。唐院云。所知障
中皆有無明。云云
難斷増者。所知障以菩薩上
品智之。非獨覺聲聞等中下品智之所
爲言餘煩惱二乗斷之故也。故勝鬘經云。無
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薩智之所能斷云云
  或人云。體増等義對餘所知障之。然
疏云煩惱者。是所知障云煩惱也。其例
處處文。餘煩惱者。非無見等見等也。
定知所知障見等云煩惱
  所知障品數
問。論中付所知障。且九地相望可
十一品差別耶。若有者所知障微細難斷也。
何有品數不同耶 依之見本疏解釋
上云不可依地而立品數。下述總名無明無
品數故 若依之爾者。同體煩惱既有品數
所依所知障定可品數之論下文
第六相應倶生所知障。品類差別有衆多
故*加之斷障章有八十一品云云*如何
菩提院云凡有漏法。設善無覆猶有
縛他之力。地地被繋必有
品數也。故所知障隨煩惱品數不同
也。但至疏文者。演祕釋云。不煩惱地
地九品分爲麁細。斷之前後言品數
意云。煩惱地地有麁細品數。隨地麁細。麁
者先斷。細者後斷。所知障不是。細先斷。
麁後斷故。無地立品數。斷有前後之義
故。云地品數也。故無品數者。對
惱麁顯之。有品數者。隨煩惱之。故
斷障章云。其六識中倶生所知障幷習氣。亦
地八十一品○十地斷故不麁細
前後云云
問。二乘聖者。可所知障所攝定障種子
如第
一卷
  伏煩惱時
問。菩薩別起伏道法執耶 若別起
伏道者。疏云。伏煩惱時此倶法執。亦不起
故名法執。非別起伏道。* 若依之爾
者。菩薩本求菩提。尤可所知障伏道。依
之見下疏文。見道以前唯伏法執。其煩惱
障隨此而伏**如何
答。菩薩在地前法執時。別可伏道
也。第十卷疏釋分明也。但至今疏釋者。會
之雖異義。且依一義。伏煩惱時等者。
有漏六行智伏煩惱時。法執隨不行云
此倶法執亦不起故
  尋云。以何知此文六行智伏道云事。論
二現行有漏道文。專説菩薩伏道
此文伏煩惱時等。豈六行智耶。是
以有人。思疏主依二乘生空伏道之。
難而不許。祕師破之。疏中不二乘伏
。亦不説云生空智乃至那知疏主不
法空智伏惑。而言今依菩薩説耶
知依菩薩法空伏道論文云事
答。按疏上下。釋世出世道斷果別故文
世道者六行智云云又解此通有漏無
漏二道文云。有漏者六行云云前後文
伏二現行通有漏道文要可有六行智也。
之退勘斷障章。以六行智倶生惑
時。此倶所知障亦不現行所知云云
故知疏云伏煩惱時等者。二乘之人以
行智煩惱時。此倶法執勢分不行名
法執。非二乘人別起所知障伏道爲言
但至演祕釋者。疏雖伏煩惱時等。而
二乘亦不生空智。然有人意
疏主決定云生空智伏煩惱。廣彈此義故。
之疏中忽不生空。何輒疏主
徴破也。那知疏主等者。有人又思疏主
法空伏道。更自依法空伏道解故
之。疏主又解法空伏道云也。則指
見道前加行智伏之文有人
別尋云。十地菩薩伏煩惱時。別可
耶。若別起者。何時起煩惱伏道耶。故
疏十末云。且如第三地無分別智。斷
定法愛倶所知障勢力。令煩惱亦不
行。名煩惱障。非別起伏道* 若別
起者。疏云。十地之中。與煩惱倶所知
障品多分亦爾*此地上依煩惱伏道
隨伏所知障見タリ
答。別不煩惱伏道也。但至疏文者。
蘊云○此約十地。所知障煩惱隨
伏故云亦爾文。太抄
意云。十地之中
煩惱倶所知障亦爾。斷所知之時。
此倶煩惱障隨被伏。非別起煩惱伏道
破文云。十地之中。與煩惱倶所知障品
ニヲイテ多分亦爾。非此倶者地地可起*
論云。二乘但能斷煩惱障。菩薩倶斷。永
二種唯聖道能。伏二現行有漏道
云云
疏云。伏煩惱時。此倶法執亦不起故名
法執。非別起伏道。或見道前加行智
祕云。有義彈疏釋云。若爾二乘伏煩惱
時。同體所知應皆不起。又斷煩惱所知
斷○今言伏二。依菩薩説。以法空觀
煩惱時。同體ヲ以所知ヲモ亦即能伏。若生空
ヲ以煩惱時。亦不伏。非治道故○
詳曰。疏中不二乘伏惑。亦不説云
空智也。何得輒以二乘不所知障體
而爲難耶。那知疏主不法空智伏
。而言今依菩薩耶。疏理實通。非
局情自度破他云云
太抄云。疏伏煩惱時等者。此文意説異生
六行有漏道伏時。與煩惱倶時所知
障名能伏。令其勢。以同體故。
但此六行伏惑有漏道能伏煩惱及法
。即見道以前賢聖行位中。順出世有漏
加行智亦能伏煩惱及法執云云
斷障章云。其六識中。倶生所知障幷習氣
思道九地八十一品。若與煩惱倶行者。或
他勢行。不倶生者。雖
皆非六行所伏。障理故其加行智即
能伏云云
義鏡云。此意即彼明倶生所知障也。他勢
不行者。依六行智煩惱時。其與煩惱
倶行所知亦可伏煩惱勢不現行故。
彼伴所知亦不現行故可伏。非
行能伏所知。但由伴自不起耳云云
疏十末云。菩薩加行唯欣於智。見道以前
唯伏法執。其煩惱隨此而伏。然由
知加行伏故説煩惱伏。非前加行故伏
煩惱。十地之中。與煩惱倶所知障品多分
亦爾。非此倶者地地可云云
義演云。疏所知障品多分亦爾者。此約
地斷所知障。煩惱隨伏故云亦爾。説
體起者故云多分。疏非此倶者也 太抄
同之
疏十末云。且如第三地無分別智斷
法愛倶所知障勢力。令煩惱亦行名
煩惱障。非別起道名煩惱空。所
知障可云云
  十力自性體
問。付佛果功徳攝福智二嚴之義。且
處非處等十力可福智二種耶 疏云。唯
智非福* 付之諸功徳中。以慧爲性皆
智慧功徳。以餘法福徳莊嚴
而瑜伽菩薩地中。以信等五十力體
對法論中。若定若惠及彼相應心心所爲
云云之玄賛中。十力剋性體取信等五
。若爾十力體性既不惠一法。定可
福智二嚴耶。例如彼四無所畏以信等五
體通福智。五根五力七覺八道亦以爾
也。十力功徳例可
答。處非處等十力自性體限惠一法也。但
瑜伽論。眷屬中取勝力。合惠爲自性
也。大師依此意性體五根釋也。
例如四念住自性體限惠。以念力勝對法
論以念慧念住體。或十力自性體通
等五根也。以瑜伽論證。玄賛釋分明也。
但至今疏者。自性體中且出最勝體也。故
玄賛中最勝體取惠根。剋性體出五根

  加行
義説三惠
問。七地以前可義説三惠耶 兩方。若
有者。燈云。八地已上義説聞思三惠章
云。八地以上○一念惠。義分三故*
云。一惠用分成三惠者。在第八地云云
邊疏云。此於修惠義説三故。彼唯八地以
此等釋意。義説三惠限八地以上見タ
 若依之爾者。七地以前菩薩以無漏心
教法。是豈非義説三惠耶。依之中
疏。義説三惠三劫故**如何
傳云。義説三惠可八地已上也。凡義
説三惠者。一念中能起聞思修三更無
勝劣。故十地經説第十地云。能堪能思能
持*堪思持皆加能字。顯三用倶勝也。而
七地以前地位淺有功用位故。一時唯有
餘用劣也。聞思二用相違。文義前後不
同故。一體修惠難兩用者也。八地已上
正智迅速位故。一時能起三用。故章云。八
地以上。於一切法能堪能思能持。彼論解
云。如次即是聞思修惠。雖一惠體。一刹
那中能取外教。而尋於義名爲聞惠。能深
度先理後文名爲思惠。於此二中。能
證明顯即名修惠。聖智迅速於一念惠義
三故。實無別體 但七地以前無漏心
中。聞教時先文知義名聞惠。先義解
思惠。聞思用増體雖修惠聞思
修惠也。若修上有聞等用故。無漏定義
説者。無色天衆佛邊聞法既是定心。豈義説
三惠耶。次義説三惠通三劫故之釋者。通
者在義也。意云。義説三惠既八地已上
三惠不二劫三劫爲言若如文執者。
初僧祇劫豈有義説三惠*耶
  尋云。中邊疏云○然十地經説。能堪能思
能持説三惠者。此於修惠義説三故。
彼唯八地已去。今以義准。初地即得
漏三惠此釋准十地經説。七地以前無
漏中聞教故。初地以上有義説三惠爲言
答。上既引十地經堪思持文。云彼唯八地
以去*畢。以知義説三惠限八地以上
也。次云今以義准等者。准十地經。證
無漏名思惠等也。不義説。依之可
三惠有三重。一有漏三惠。唯別體也。二
無漏三惠。此有二類。一者無漏別體在
地以前。二者義説三惠在八地以上。今准
義説。證七地以前別體三惠義説三惠
見分可
汰之。可
伽抄第一卷
  觀能取無
問。付加行位所取能取觀門。且觀能取
我執耶 答。燈云。觀能取無能伏
於法執云云之所取能取上皆起我法二
。所謂僧佉執思爲我。犢子部我名能見
何觀能取無我執耶。依之見論文
此二分設我法既許能縁上施
我法。何空能取之時不我執
答。於所取能取其二重。一者妄情前執
所縁境所取。執能縁見能取。此能取
所取通我及法。如佉犢子部等所計。則
能縁實我也。二者觀心前。愚夫所計
所取能取若我*若法皆所取。觀名義
自性差別假有實無。是名所取無觀。此時並
我法二執也。遣心外我法内識有。還
是唯識實有執也。如若執唯識眞實有
者。如外執亦是法執。爲此執。觀
取識離境非有時。除實有法執。觀能取無
能伏於法執者。則此重也。疑難之趣是初
能所取也。解釋之意存後重能所取也。
故非相違
  魏梁隋唐
問。眞諦三藏所翻攝大乘論中。如須陀洹道
前有四方便。菩薩聖道有四種方便云云
者淄洲大師何釋之耶 燈有三釋。一云四
方便者非四善根。是十信等四十心也。二
云言總意別。意四十心滿心所修四善根也。
三云巍梁隋唐同本異譯。餘本總無故筆授
謬*問。且付第三釋。世親攝論翻譯總雖
三代世翻譯。何別擧之耶。次
梁攝論者誰人所翻*耶。若是眞諦譯者。眞諦
陳代之。何云梁*耶如何
答。攝大本論有三代譯。眞諦。佛陀扇
多。遍學三藏也。釋論亦有三代。眞諦。笈多。
玄奘。其中眞諦譯釋論者。雖正在陳代
代來漢土故。從始爲號云梁攝論也。
本釋二論合見之。總四代。所謂魏梁隋
唐也
  難云。燈釋起者。爲眞諦譯菩薩聖道
四方便之文誤也。只出釋論翻譯
餘本總無。何加本論
答。總擧代代翻譯。其中餘翻譯中無者。便
隨唐二代之本無爲言
一義云。家依在梁代攝論歟。神廓
云。眞諦譯云思惟。今攝論云作意。梁代
作意思惟云云之實梁代譯
歟。貞元開元録等不依憑。宗家釋中一
所不陳代譯皆云梁攝論故也
  墮頂菩薩
問。了義燈中。依大品經説墮頂菩薩相
爾者引何文如何釋耶 燈云。大品經
云墮頂菩薩墮聲聞辟支佛地者。或學觀所
頂名墮頂。或本二乘在於頂位。迴心
向大亦名菩薩。故云墮頂菩薩。説此等退
二乘地云云之先大品經説墮頂菩
。不聲聞辟支佛地隨智論牒
現文。光讃般若同本異譯其文亦同。
何引墮聲聞辟支佛地耶。次見經文
墮頂菩薩相。順道法愛菩薩依著心
菩薩頂云云 何寄頂善根義勞作二釋
耶。是以明住頂菩薩是時便入菩薩位
。是爲菩薩住性地中不頂墮 大
般若等同之。返知墮頂菩薩者。只從菩薩
墮云事。依之人師多非頂善根 *如

答。大品。光讃。放光般若。倶是第二會同本異
譯也。而新翻大般若幷放光般若云聲聞
辟支佛地。大品。光讃不聲聞 前後所
翻所説大異。退按其意。墮頂菩薩者。起
上位退二乘之位也。實不退
墮二乘地故。云不墮聲聞等也。若起著心
見道人。尚有退墮怖畏故云二乘
也。故代代所譯各有其意。互不相違。就
中見大品經四諦品文。明頂墮菩薩。不
聲聞辟支佛地。直入菩薩位中是爲
菩薩住性地中不從頂墮用。是頂墮故。墮
聞辟支佛地云云 知大品意存退墮之旨
也。次墮頂頂者。是菩薩正性離生位也。非
頂善根頂。經文幷智論説分明也。是以淨影
吉藏天台湛然等皆以初地云云 隨明
墮頂菩薩。能入菩薩正性離生以知頂
者見道也。但至燈二釋者。古師意。於四善
根次位多分別。其中或人云。如者在
十信十住等四十心位云云。然大品説。同
攝論頂善根見タリ 所謂墮
乘地位。是十住前六住位也。如舍利弗等
退菩薩位二乗地也。而既云頂墮。知十
住爲頂善根位也。故大品經説。古師須
文義記有釋。尤
至要歟。可
故隨彼師意。且許頂善根
二釋歟。凡隨他師義勢一相作釋。慧日
論等多有其例。然結文云。然本業大品更檢
彼文云云是則實義讓經現文
  尋云。如此義者。墮頂位廣通地前歟。若
爾第七住既得位不退畢。何有二乘
之義
答。第七住後雖不退位。尚凡夫故起
退墮怖畏也。故智度論出譬喩
云。既到山頂畏墮。未到之時傾危畏
云云。此事難思。重可
審複
  四尋思觀
問。四尋思觀可地上耶。若通者。未
如實印可智前起尋思觀。忍位以去既
印可智*畢。何還作尋思觀*耶。依之論云
尋思位極故復名頂。本疏即入地已去不
尋思觀。唯作如實智觀 若依之爾
者。七地以前漏無漏間雜。修惑尚行。何不
尋思觀耶。依之別抄云。七地已前如實觀
門未極清淨尋思觀起故*加之對法
抄。瑜伽抄等明通地上云云如何
答。若依子島御意者。雖地上。具可
煗頂位也。凡尋思觀推求觀門也。此
因引發如實智*畢。皆是印可智無推求
也。論疏爲證。入見以去設雖有漏。是
有漏如實智非尋思觀。但至對法瑜伽兩抄
者。於如實智立尋思名歟。即以加行義
立此名歟。或又別釋歟
  印順定事
  疏初釋云下忍印順 中忍樂順 上忍印順
後釋云下忍印忍 中忍樂順 上忍印順
  祕有義云下忍印忍 中忍樂順 上忍印忍
  助釋云下忍印順 中忍樂順 上忍印忍
印順定
疏初釋云。論云。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
忍轉位○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
之順唯在中忍。何下上忍有順義耶。又
印前順後之理。上忍難順義耶 難
第二釋云。上忍但印能取無順義。若印
能取。印順觀故可順義者。下忍位印
取無順觀故可順義
答。初釋意云。下忍印順者。印所取無。即
能取無之義。故亦云順也。上忍印
取無即順能取無。但印前順後者。於所取
能取前後。非初位明前後。故疏云。印前
所取無。順後能取無 次下忍起時印境空
釋。擧中影初後。第二釋。下忍但印
所取能取。故無順義。上忍印能取空
順觀能取無故名印順。故論上文云。於
所取決定印持。明下忍也。無能取中亦順
樂忍中上忍已上菩提院
御案猶難思
  下忍入圓成證
問。付加行位菩薩悟入三性。且下忍位
所取無入圓成實之義意。引如何文
之耶 進云。燈引莊嚴論住此二無眞實
理之文證也 付之見所引文見道
如何引之證下忍位悟入圓成實
耶。是以見本疏下文。明無分別智離能取
所取相之義莊嚴論今頌。此頌説
取相等*如何
今云。攝大乘論中引莊嚴論頌五位相
其中今此頌明見道位云事更不之。
疏釋明也。但至燈釋者凡加行位觀門必
實證位。而既云等住二無眞法界
取無觀下可眞法界之義。故以實證
之文。准證下忍所取無觀下可入圓
成實也 此事假染愚推也。
猶可
  心上變如
問。本頌中説加行位。現前立少物。謂是唯
識性* 爾者以所執空相依他有相。謂
識眞勝義性歟 若以空有相唯識性
者。疏云。心上變如名爲少物 明知以
成相唯識性云事 若依之爾者。疏下
文云。空所執相。有依他相。名空有相。謂
空相是彼唯識眞勝義性 此釋明以
有相唯識實性見タリ
答。凡有漏心。不脱相縛。不直知
圓成實性。要觀所執空。觀依他有。
其假有實無觀爲門。變如相以爲唯識眞
勝義性。故帶空有相相謂唯識性也。
上文正出少物體。下文顯有空相
笠置御案
別記
  然不堅執
問。本頌中説加行位。現前立小物。謂是唯
識性*爾者今此文説定中觀解歟 
也 付之定心現量更無分別行解何作
唯識實性之行解耶。就中觀心所變如相。
是依他相分也。於此作眞勝義行解者。寧
境自相耶。依之他師出觀時作此行解
云云 如何
今云。凡四善根。是一大僧祇滿心。無漏隣次
之位也。悟近見道。行窮有漏。此時立少
唯識實性。觀心所變如相殆如實證
。對本智所證有所得。加行智中
是至極觀門也。設定中雖眞勝義性。更
顛倒。若以行解定中者。勝處遍所
觀門作少多光明等解。豈非定心耶。若非
實如眞勝義性故。非定中者。後得智
品變相縁寧顛倒行解*耶。故知加行
智雖實。對如變如相故觀解不謬。
凡堅執心作行解。必不境自相。此雖
行解。非堅執故得是現量然不堅執是定
現量之釋深得此意。若強非定中者。加行
位定心豈觸無所得耶。又違菩薩於定位
影唯是心等頌。誰朋要集意輒難義燈

  唯觀安立
問。二乘聖者。加行位可非安立觀
疏有二釋。一云作。二云不作 付初釋。論
云唯觀安立 付次釋。三乘眞見道皆是
非安立。若加行位不此觀。以何爲因引
生非安立眞見
答。初釋意云。二乘以安立正觀門。亦
人空非安立觀之時。但至論文者。疏
釋云。爲彼劣故不 第二釋意。
經論證。唯作安立觀云也。凡菩薩行
智深廣故。作非安立甚深觀門。二乘不
故不作也。見道觀門由加行期心者。付
之論之。二乘不非安立觀門。以
非安立
問。加行位菩薩作非安立觀。若不
者有何過耶 疏云。不眞見二種
故* 付之設不此觀。何不
。如有漏引無漏。有相引無相。況二乘加
行位不非安立觀生眞見。菩薩何必
非安立加行
答。菩薩見道必由期心。眞相見道。一心三心
十六心等從細至麁次第生起故。必答加行
意樂也。若加行不安非安立二種
者。不眞相見道觀門爲言二乘見道不
加行。彼不安非安立二種觀故。以
安立非安立也。又不知親證之
潤色
  依諸靜慮
問。有人意以中間等六地見道依地
 爾者疏主引何文之耶 疏有二文
一六十九卷依諸靜慮及初未至之文。二七
十一卷。三依五依生之文 付之靜慮言
廣攝中間禪。靜慮五依之説倶攝中間禪
若文中不中間禪故爲難者。顯揚論明
見道依地。但云靜慮未至中間。豈不
未至定耶。加之對法論明修通依地。或
未至等八定。或説初靜慮等七依。豈不
近分及中間耶。依之大師。餘所釋
中間之文。初禪攝故*此亦可

答。六十九卷云靜慮未至中間。七十
一卷説三依五依六依。既不
間禪何知中間禪入見道云事。設有
處依中間禪之文。以彼爲證。會靜慮之
文五依之言中間。餘所不
間禪故。以文不擧爲證也。重意云。依
中間禪二義之中。向本論諍其順違
時。以不擧爲證者。直守現文。靜慮言攝
者狂會釋也。二義相對取彼文意
中。不中間禪之義猶叶本論文爲言 不
他師會之。只以順違其是非爲言 修
道依地或擧或不擧。以擧會擧故。猶有
所憑歟。更非相例
中間禪不見道依地。有理有
  道理疏云。彼無明利無漏故○又彼梵
王居多散亂故。非純淨地
證文疏云。瑜伽文言。依諸靜慮及初未至○此中
後言前方便時通諸靜慮○上文云。三又
三依五依生○若中間禪有依
現觀。應三依六依生*文
  不爾不能
間。可類智現前不上界之義耶 釋
云。有* 付之縁欲界法智。縁上二
類智。何類智現前不上界
答。本論問云。一切類智現在前時。皆能了
別色無色界耶* 答之若有曾於色無色
界所有諸法。善聞善思善取相者即能了別。
若不爾者不了別 了別者非是汎爾
縁義。分明了別彼地一一相也。故本論問
答。就能了知或類了或類不了也
  尋云。疏下文見道。若不爾者不
之文意。不爾不能。唯法智了* 其意
如何
答。唯法智了者以類智上界之人。
唯以法智爲言。其了者了欲界
問。演祕引此文。類智有二。一眞。二俗。今此
明約俗類説。若眞類智必縁於上
何知此文説俗類智云事
今云。眞類智者是無漏也。俗類智者是有漏
也。而本論文曾善取相者縁上* 既云
得類智。知是有漏世俗智也。況演祕引此文
者。爲疏若自在先得故修亦通無色
類智縁。如六十九説之文也。彼既俗類智
也。此證所引也。尤可俗類智此事聊可辨
其由來也
  問。頓悟菩薩於地前分別煩惱障
厭心
本云
唐決云源信唯識説所知障云。此於無覆
燈云。望煩惱説瞋唯不善 疑者云。
瞋恚行相本順不善故於上界瞋。准
彼所知應無。於量云。汝所智障無。無起
瞋二障隨一攝故。如煩惱 主恩通云。
今案。瞋者於界分別上二界無。於障分
亦通所知。覆所知境故。於性分別
惱瞋唯不善。損自他故。所知障瞋是無記。
生故。所立量三支有過。宗有相符
歟。唯判正不量簡別。因有共不定
二障種子攝相歸性皆無記故。若以種子
同喩。有一分所立不定失此二同異二
喩隨宜
  縱置簡別言者。所知障言是無記。異
煩惱障瞋。障大菩提故。如法執貪痴
云云
私作相違決定云。所知障可無記
。不自他故。或非縛法。不
果故。如所知障貪癡等。又作比量
相違云。
論第九卷同學鈔第三

論第九卷同學鈔第四目次

  見
  應色智等
然五十五勝
應加勝進
與前各一
准有釋有
燈師二十九釋
雖有此理
體義無別
覺不
諸麁觀事
第二現觀
非菩薩作
於修道中
自性放
二分倶無師二方
有義倶無
  六現觀
  亦非依主
究竟現
義現觀二*方
法現觀
加行位立思現觀歟
眞全後一分


論第九卷同學鈔第四

  見道
  應色智等
問。正體知相見二分倶有云師意。難第一師
若無彼相彼者。應色智等名聲等智
有義釋此文。只直相例可難。不
云云 爾者撲揚大師何破耶 答。祕
云。前師但云。無分別智無相分
。何得而以色非色智量直責。今以
准。文闕一重難之與答* 付之前師雖
餘心有相分。不色之心有聲相
。所以縁如心無レトモ如相ケハ如智。縁
色心雖聲相聲之心破也。何
餘心有相分例難不成難耶。有義云
相例可破其意在之。若立量云。色等智名
聲等智聲等相更無同喩。若以
聲等智同喩者。可能立不成過。聲等
智有聲等相故。若以正體智同喩者。
所立不成過。正體智不聲等智
故。有義不立量。尤有其謂。如何不

答。凡初師意者。無分別智親證如故不
相分。餘心不親縁境故變影像。自變相縁
故隨所變色聲等智之名也。色等智本
自不聲等。何名聲等智耶。若爾以無分
別智不相縁如。例難色等智不聲等
聲等智云事尤非理也。爰知。論文
巧略無一重難答也。先初師無相縁
如義。難而可言。除無分別智餘一切
境時應相分 名境故
無分別智前師答云設爾何失。如無分別
餘一切心無爲言 論主牒之若無
彼相彼者* 是牒無相分色等
之義也。應色智等名聲等智者破
也。即立量云。汝縁色智能縁聲等。許
聲等相故。如聲等意云。以
無分別智同喩。難色等智皆令相分
畢。應色智等名聲等智難故。比量三支圓
滿。第二師難能成立者也。若如有義。色等
智與無分別智相例直致其難者。初師遮
此難云。色等智各有自相分。何以色等
聲等智耶。此會通尤得其理。相例難
豈重來耶。爰知一重難答之上難色智
等名聲等智之時。初師無于遁
  然五十五勝
問。本疏中述頓斷師義。引瑜伽對法等多
。爾者以何文正證文耶 疏云。然五
十五勝* 付之見五十五卷説。順決擇分
無間。内遣有情等三心生起云云 既説三心
何爲一心眞見證耶。況次下文。指上三心
出世斷道。若爾可漸斷師義
十五文勝。何以此文頓斷勝證文耶。是
以見燈下文。證漸斷師義五十五卷此
。故知眞見漸斷非頓*如何
答。見五十五卷説。上列三心*畢。又前二心
法智相應。第三心類智相應* 既分別法
。知説相見道云事。以三心相見
。返知一心是眞見道故云勝也。次出世
斷道者依眞假説。非實斷惑也。次燈釋。
漸斷師亦以此文證故。釋漸斷師義
下云漸斷非頓此料簡子島御意也。可
六卷私記第五
  應加勝進
問。西明意見道頓漸二師合有二十八釋
 燈師何破之耶 答。燈有多能破。所謂
西明但聞三藏二十五釋二十六釋
是一。各一品中可四釋。西明云。三釋闕
一釋是二又前三品二品之中。斷煩惱已欲
所知。應勝進。前三類中各少一釋
是三問。就三能破倶有疑。先付初難。西明
意付二十五釋且加三釋。何忽云
十六釋耶。次能破亦不明。三藏相傳二十五
二十六釋皆有不足。何強破他師耶。又付
後能破。前二十五釋中。二障各三品斷中十
四心眞見究竟釋。及八心釋。竝各二品斷中
十心釋 及六心釋皆欲所知勝進
也。若爾前二類中既有此釋。何難
進耶次二障各分二品。下品別斷。上品合
斷釋中。不煩惱已。欲所知
勝進。煩惱上品未斷故。雖下品
不可別起勝進道。故若爾第三類難
。何破前三類中各少一釋
答。於眞見道漸頓二師。西方有二傳。二十
五二十六也。而圓測師僅聞二十五釋
二十六釋。以何知者。於二十五釋始加
各一品三箇釋。若知二十六釋傳者。何
私加三釋耶。又其所加尤不足也。各一
品有四箇釋。別起五心四心及相望四心三
心也。闕無相望四心釋。豈盡理耶。又各二
品有五釋中。五心釋四無間一解脱也。六心
釋前五心上加欲相見之勝進也。各三
品五釋中。七心釋六無間一解脱也。八心釋
又所知加勝進也。此二釋皆斷煩惱已欲
所知之時。不勝進也。故破之云。又
前三品二品之中。斷煩惱已欲所知。應
勝進也。別起釋。二障中間加勝進。而相
望釋中不中間勝進。故致此難也。前三
類中各少一釋者。總結上難也。各一各
二各三三類之中各少一釋爲言 是不
二品總別釋中闕一釋仍上難尤爲

  與前各一
問。觀法師意。西明三心見道四釋外更加
。其中初二心是二品無間。第三心是前二
解脱道云釋。燈師何破之耶 答。與前各一
三心何別云云之各一品三心釋。於
一無間。於所知無間解脱二
。以所知無間煩惱解脱。以第三解脱
偏爲所知解脱之釋也。而有解所
三心釋。初二偏無間道。第三心是爲初二解
脱道也。其義既異。何如此破耶
今云。凡論二各三等品者。皆是無間
道心數也。各三品諸釋。皆以三無間道
品而斷煩惱所知。乃至各一品之内釋。皆
煩惱所知各起一無間一品斷之。三心
見道釋。煩惱下品所知下品爲前二。二障
上品爲第三品必三品斷之起三無間道
也。別起相望雖異其義必然也。然有解所
加三心釋。唯前二心起無間道。第三心不
無間道故。更非三心内釋。前煩惱所
知二品各起一無故。是可各一品内
爲言 重意云。各一三心釋コソ二無間云。
三心見道釋モノ二無間云者。與前各一品
釋義勢何異*耶爲言 此愚推聊似本意
之。此事雖
少事人多
辨歟
  准有釋有
問。要集意於觀法師三十三釋中。除三心見
道七釋中中間起勝進。一品頓斷中加
時起勝進。一二三品漸斷中。各
二障中間起勝進。總有三十六釋
燈師如何破之耶 燈云。四勝進道應
斷中加。漸斷之中准有釋有。又可各一品
中頓斷只得四漸斷有五。三心見道二無
間一解脱。過亦同前。應三十四釋云云
之先四勝進道應頓斷中云事不然。
漸斷一二三品中起勝進釋。斷煩惱已欲
所知之時。起勝進釋也。何二障合斷釋
中加之耶。次漸斷一品中唯有五釋云事又
明。要集觀法師所作漸斷各一品五釋外。
二障中間起勝進云釋。則是相望二無間
一解脱一勝進之四心釋也。既漸斷有六釋
何云唯五釋耶。次難三心見道二無間一解
脱釋之者。何不四心釋
耶。與漸斷各一品相望四心釋故。次如
漸斷之中准有釋有者。漸斷中一二三
品起勝進釋所許之釋也。若爾可
三十一釋。何云應三十四釋耶。捨五箇釋
故也
  燈師二十九釋
答。凡道證師意頓斷加一勝進。一品中二心
釋也。漸斷加三勝進。於各三各二各一中別
起釋各加一勝進。斷煩惱已欲所知
之時。起一勝進釋也。四勝進道者則此四
釋也。此四釋頓斷中二心釋。要集始所
加也。故縱應頓斷中加也。漸斷中三箇勝
進釋。有釋自元作之。何欲今新加耶。
爲言此釋。故終結應三十四釋也。
次漸斷各一品可五釋者。彼師雖
箇釋。相望四心釋。與三心見道相望四心釋
同也。二無間一解脱一勝進其義同故。若三
心見道中作此釋者。各一品中可之。若
漸斷有五釋頓斷四釋九釋
何云十釋*耶爲言 漸斷之中准有釋有
者。西明各三品十三心釋。各二品九心釋等。
皆二障中間加勝進云也。要集加此釋
新加。故云准有釋有
  尋云。正義不二障中間起勝進。何許
之云應三十四。終可之故也
答。今難不釋非也。要集新加四箇
勝進釋。付其四箇釋。頓斷勝進釋有解
釋無之。尤可之。漸斷三箇勝進有釋
二十八釋中有之。非汝新加爲言
  雖有此理
問。有義意。以三心相見道一心眞見道
安立 祕師可耶 許也
之觀門淺深形待不定。安非安立其義不
一准。望四諦差別觀。三心雖非安立
一心眞見道。何不安立稱耶 
論文。非安立後起安立故* 非安立者
是眞見道。安立者三心見道等也。加之瑜伽。
顯揚等中。四種世俗諦是安立也云云第四世
俗是二空眞如也。豈非二空觀門名安立

答。凡宗家意。或立道理教相違
教文輒不任胸臆。臨事隨義其相不定。
其中菩薩次位非凡智之所測。只守聖旨
其義。而今論中。依瑜伽。顯揚等意
眞相見道觀門之中。於相見道分爲二種
非安立與安立也。故論云。二相見道此復有
二。一觀非安立諦三品心。乃至二縁
立諦十六心云云 既淺深有次。麁細無
亂。何以對望不定之道理。恣推見道内證
之觀門*耶。雖此理。然諸中教竝無
是安立故之能破此意也。但四重勝
義本顯眞俗相形義。故對一實二空
安立也。内證見道直指觀門。何以二空單
重觀門安立觀*耶。故祕云。與四勝義
立有不同。不云云 次至論文
前後三心十六心等諸論説。世第一法無
間生及斷隨眠。會之云依眞假説*畢。 次
三因眞見道後方得生故是一 非安立後
安立是二 分別隨眠眞已斷故是三
云云
中第二因唯成十六心相見道也。非三心相
見道。故疏云。然非安立因不三心相見
道義
  尋云。疏次上文云。三心相見道眞非安立
後生故* 此文第二因攝三心相見道
タリ
答。彼文釋眞見道後方得生故之文意也。
爾者違次下文
祕云。論一觀非安立三品心者。有義今
三心非安立者對十六心。若對一心
無相見道亦名安立。二空眞如四勝義中
第三故。詳曰。雖此理。然諸教中竝
是安立故。故知安立唯依四諦差
別觀説。與四勝義立有不同。不
云云。對法第九
文可
  體義無別
問。三心相見道法眞見道見分。不自證
何故耶 答。疏云。以自證分與眞如
體義無別故不法之* 付之有爲無
爲體義既別也。何云無別耶。況如此故
總作十六心。豈不自證分
答。演祕釋此文云。無彼能縁所縁之別。以
自證分雖是能縁。非無爲法之能縁故。故
別* 此釋未其意。今試成云。疏
體義者是能所縁也。無分別智見分證
眞如時。能縁義用也。所縁體性也。見分用
己之體故云體義也雖是體義而不
能縁所縁其義別也。自證分非眞如之
能證故。能所縁體義無爲言 凡見道觀門
細至麁故。三心唯法如見分偏縁
也。故用此故。十六心不眞如。亦縁
取智故法自證分也。故十六心非相例

  重意云。以自證分等釋。三心偏可
云事定置。不自證分者。望眞如
能所縁體義故也爲言 非總望
能所縁體義物無法義。可
尋云。體義無別者。能所縁別云事以

今云疏上文云。但法見分者。見分行相
眞如境別故云云能所縁別
也。翻之云體義無別。定可能所縁別

  獨覺不還
問。獨覺可不還果耶 答。不立 兩方。
若立者。斷欲界九品惑已出觀位立不還
。而獨覺聖者在凡位三空以還惑。入
見時與見惑合斷更無止息。何得不還果
*耶。依之今樞要中不不還果云云加之
撲揚餘所釋同之 若依之爾者見婆沙論
。獨覺立二果。不還羅漢也云云。加之見
大師餘所解釋。其獨覺中必取那含果
答。獨覺聖者不不還果。凡獨覺一座
成覺之類也。偏立無學一果。更不
三果。雖第十六心期心未滿。不聲聞
九品已斷後蘇息出觀立果。故攝向道
那含果也。但至第十六心之時。永不
欲界故。雖是向道義名不還果。故略纂
其獨覺中必取那含果
  諸麁觀事
問。樞要中上下八諦十六心先觀之。所取
能取十六心後觀云云何故耶 要云。
麁觀事。後細觀理故。又諸教唯道類智
已知根。建立預流果云云之初故
本疏疏云。以前十六心後
漸麁云云明知上下八諦爲麁云事。次
故亦不明。諸教所説上下八諦十六心也。而
彼十六心中道類智時建立初果。返知所取
能取十六心先可之 若不爾者建立初
。立已知根*畢後修十六心見道*耶
答。二種十六心前後義燈三釋。一云上下
先總作後。二云翻之。三云隨觀行者意樂
先後不定云云 初釋同樞要。第二釋同
。二釋各存別意。樞要依理事麁細。後
説上下唯觀理故爲細。前列總作通縁
所取
能取
故麁也。故上下爲先總作爲後。
疏意前總作不上下界故爲細。上下十六
心分上下二界故爲麁也。故疏云。以於前
十六心後作此觀漸麁故。與前十六心
別觀故*又諸教唯説道類智等者。非
下八諦在前修之所以。是會相違也。諸
教上下八諦十六心立初果故。上下似
後觀。故會之諸教唯説上下八諦。故説
十六心立初果等爲言。又有別義
追可
  第二現觀
問。瑜伽論中。三心見道第三心無間。第二現
觀苦等智生云云爾者第二現觀意。淄洲大師
何釋之耶 燈云。依五十八現觀有二。依
廣布教相見第一。内證相見是第二故。非
下上第二現觀 付之見五十五
卷文。上説非安立三心見道*畢。次於苦等
安立諦中。第二現觀苦等智生* 明知
上下八諦名第二現觀云事。何依五十八卷
別配立忽釋今此第二言*耶。就中五十八
卷説内證離戲論見道。第二建立増上力。故
一心等*文 此文明説一心眞見道
見タリ。如何以之證相見道*耶。是以本疏
頓斷師一心眞道義。引今五十八卷文
如何
答。義燈釋上下總作先後三釋。初釋以
上下先。則以五十五卷文證。既云
心見道無間生。故知隣三心先觀之也。若
第二釋。以總作先上下爲後。然會
五十五卷云。五十八卷明二種見道。廣布教
内證也。今第二者内證現觀也。其内證現
觀中廣攝一心三心十六心。然而今説十六
心生起相。故且出上下也。非三心非安
立爲第一。上下觀爲第二。故非三心
上下觀生起爲言 五十八卷内證一心三
心十六心中。且説一心也。今准彼卷配立
内證第二許也。非一一同
  重意云。非下上第二現觀者。上下
是第二所攝。非三心上下
第二爲言第二言不上下
菩提院云。五十八云説有一心者。次下會
之云。謂唯依一證眞如智相應心類見道
究竟* 一心眞見道雖無間解脱多
刹那。依如義同一心也。三心十六
心雖多念皆證如智。其相類似故各
一心爲言
五十八卷中説一心 爾者今此一
心言可三心十六心耶 兩方可
之 此樣古
論義也
問。瑜伽決擇分中明現觀智諦現觀。又即
此心勢力故。於苦安立諦中第二現觀
。清淨無礙苦等智生*云云 爾者説上下
八諦十六心歟 燈云。非上下第二
現觀 付之既云安立諦中苦等智生
寧非上下八諦十六心耶。除對法唯識
教不總作十六心。依之大師餘所以
此文證上下八諦在先之義如何此論義僻
事也。如
上抄
  非菩薩作
問。頓斷師意。可菩薩修十六心相見道
耶 兩方。若修十六心相見道者。凡立
知根者。在見道成滿位。而菩薩已知根三心
相見道第三心立之。知。十六心非見道
事。加之見義燈。釋顯揚論於修道位
六心之文。依菩薩云云思之
見道大師。十六心觀唯二乘相。
菩薩作人師作二釋。一云十六心二
乘見道。二云菩薩亦作十六心觀。初説爲
子嶋云。一心眞見道師。以三心相見
云云 若依之爾者。論釋加行位菩薩云。
此位菩薩。於安立諦非安立諦倶學觀察
當來二種見故* 既云安立見
。知相見道不三心非安立也。依之見
道章云。其相見道二十六心。或隨一作。無
彼唯菩薩作之論明菩薩見道。專
頓斷正義。而廣説一心三心十六心。知。
菩薩修之也。況未修道無分別智。何
後得智十六心行*耶
答。對法抄有二釋。初釋云。作十六心觀。第二
釋云。或十六心觀唯二乘相。*爲非菩薩作
*文 義燈會瑜伽。顯揚相違二釋者。即
彼二釋。其中且可初釋也。凡菩薩所
觀既廣何不安立諦境。以非安立
正觀。爲伏二乘就佛法之。已知根
正觀之。故三心第三心立也第七
卷抄
顯揚論文初釋會云。更重修故名爲修道。苦
重縁。眞見所縁亦屬見道云云。次下
委成
問。顯揚論意。上下八諦十六心。見修二道
中何位修之耶 兩方。若見道者。見彼論
。於修道中作此十六行觀云云知。於
之云事 若依之爾者。十六心在
之云事。諸教常途相也。顯揚論意何獨
修道*耶
答。説十六心見道。瑜伽云見道。顯揚説
。燈會之作二釋。一云見修不定也。二云
十六心定修道也。初釋意云。瑜伽依重法
眞見。幷依出觀二乘人見道。顯揚依
菩薩出觀重修之義修道也。次釋意云。
瑜伽見道者。依出觀初作此觀之二乘
説。顯揚修道者。依菩薩出觀作爲言 凡菩
薩以非安立正觀。以一心三心菩薩
見道。第三心立已知根即此義也。見道既成
滿*畢。遂出觀爲降伏二乘修安立觀。是
重修無漏故偏屬修道也。二釋之中以
正。故疏釋瑜伽。顯揚相違云○從
心非安立見道起。作此安立諦觀。非全出
見道修道中方起 意同初釋。既云
三心。二乘修三心見道云事未定也。知。付
菩薩之歟。又上文云。此師以三心十六
心等倶相見道耶。唯縁非安立安立別故
上文云。又約決定相見道中定有三心
故*云以三心決定相見道者。十六
心有異義歟。又見修不定故歟
  尋云。燈六云○二心正知故第三心即屬
第二。雖是見道第二根 既云
見道已知根。返知除第三心以外已
知根皆修道也
答。非疑難也。小乘已知根已後皆修道
也。遮之云見道已知根也。小乘
第十六心攝修道但此事愚推也。菩提
院等相傳義中以
證。成十六心非菩薩所修
之義給。猶可之。可恐可
問。十六心相見道位。爲唯縁眞見
當如何
  自性放法
問。了義燈中釋總作十六心中苦法智忍所
。今論意但明放法所縁。雜集論中具説
性所縁放法所縁云云 爾者引雜集論何文
兼説二所縁之義耶 進云。對法論中
苦法智忍云。苦者苦諦也。法者詮苦諦
教也。智者於加行道苦諦教智也。忍者
今於見道位。於各別苦諦中起現證無
智也* 以此文之也 付之所引
之文雖多。正明所縁之所。於各別苦諦
一句也。而此文中説苦諦眞如更不
性所縁。何爲證據耶。是以覺師子解此文
云。唯以苦諦眞如所縁云云
  今云。燈中釋對法論文總有二釋。初釋
彼文二種所縁。現證無漏惠者。放
法所縁也。苦法智名言顯自性所縁。苦
者苦諦。法者詮苦諦教法。智者加行道
中觀察諦増上法智。今此苦法智忍位縁
加行道之時能縁所縁也。忍者是印前義也。
故當段燈云。又復云。忍即是印前。若其不
縁如何忍可云云之引瑜伽五十五云。當
知此智第三心無間。從見道起方現在前。
先世智曾所觀察上下二地。及二増上安
立諦境此文亦有二釋云二解前勝。
若不前如何言苦法智忍。如三無生忍
縁印。立彼三忍故此名忍定亦縁前。
初釋見タリ。若爾釋對法文二釋雖
邪正。至瑜伽文二釋既斷邪正。故
此釋
  二分倶無師二方
問。無漏後得智無相見二分云師意。可
佛果有前十五界耶 兩方。若許十五
者。凡此師意云佛果無相見二分故。不
五根五境。若無所依所縁根境者。能
依能縁五識難生。寧非十五界唯有漏師
*耶。故疏云。若依此説。佛不法無十五
。大定智悲以爲體性。悲願増上衆生識上
聲色等相生故云云 既云無十五界。又云大
定智悲以爲體性等義勢同無性菩薩説。知
十五界唯有漏義也 若依之爾者。二十唯
識疏釋有漏他心智二義。初師安惠也。
而釋無漏他心智之下。引今論初師云
義倶無離二取故。同有漏心初師所説
知。安惠師義也。而處處述惠宗皆許
果五識見タリ。如餘七識成佛因八果
七識也。若爾可十五界唯有漏義

答。初師説含二師。十五界唯有漏師與安惠
菩薩也。疏擧十五界唯有漏師無十五
。二十唯識疏指安惠同有漏心初師所
也。就中有漏心初師云安惠等。等十五
界唯有漏師歟。若爾指同有漏心初師所説
何必安惠宗*耶此事如第五
卷抄
問。論中有義倶無二取故*爾者此師
意。可因位無漏後得智有執耶 兩方。
若許執者。既云有義倶無離二取故。許
後得智品離二取相。何云執倶耶 若依
之爾者。二十唯識疏解此師意。因位無漏心
云云如何
答。二分倶無師安惠菩薩也。其旨見大師解
。而安惠許十地無漏心有執云事宗家盛
釋成也。誰異求*耶。凡此師意存執有
故。因位無漏心離有漏重二取故云
二取故。非微細執故猶云有執也。見
論文諸後得智有二分。答之有
。初師云有義倶無離二取故。隨問通
後得智。故果位云離二取故。全離
。因位云離二取故之邊。分離有漏重
也。含此等義總云離二取故
  亦非依主二方
問。西明意思現觀名依主釋云云淄洲大師可
之*耶 燈不見タリ 付之依
成惠是名思現觀。何無依主釋義*耶。況
信戒二現觀有依主釋義。助信。及令
觀増明之戒故也。思現觀例又可等。是以三
惠章云。或因於思成之惠依主釋也
之燈下文自存此義見タリ
有云。亦非依主者。尚難持業之義也。謂思
現觀諸論既説思所成惠。既別體法也。何云
持業耶。若持業者亦非依主。依主目別體
。持業是同體法也。豈以持業之物亦爲
依主*耶爲言 若無持業釋唯依主釋者不
之。故三惠章幷燈下文許依主釋

  尋云。無性攝論云。二所依止轉依爲相。或
依士釋或持業釋文。彼既通依主持業。此
亦可爾如何
有人云。燈云。西明云思現觀或持業或依
主。信隣近或如信。且思現觀諸論説是思
所成惠。如何持業亦非依主。如戒非
名爲現觀説爲隣近。思亦非觀名爲
。何非隣近。若云現觀非思因思所
故依主者。何不現觀非思云思現
是隣近
問。六現觀。且思現觀於六種釋燈師
如何釋之耶 進云。隣近釋*云云之但
他爲自名之隣近釋念住其體是
惠立念稱也。而思現觀者。自他倶擧爲名。
尤依主釋非隣近。若自他倶擧猶爲隣近
者。與依主相濫*耶。依之撲揚大師
處。自他共擧爲隣近釋。濫依主釋故。唯
一法名。是隣近釋也云云如何
菩提院云。隣近釋亦通自他*共擧之名。疏
一本幷演祕。表無表章等亦有此義。自他
倶呼之名中。從隣近勝法名爲隣近
。汎爾由倶時法名爲依主依士也。而
今思現觀者。由思數籌度思惟力勝現觀
方生。由勝思成惠故名思現觀。尤隣近
依主。亦非依主之釋此意也。但依主釋
之釋。不思數勝能義邊。只有思所
成之故亦爲依主章二釋中。燈師存
隣近義西明給也。周記釋違疏祕意
  燈下文云○若云現觀非思。因思所
故依主者。何不現觀非思云思現
是隣近耶* 此釋縱許他義
隣近釋責也
疏一本云。及亦二義○二相違義即相違釋
○若不爾者即有於餘釋之過○四濫
隣近及者。恐異熟倶時思量了別
故*
祕一云。疏濫隣近者。問。全取他名
。今言異熟思量了別自他倶説。何成
。答。隣近釋者取倶時法以立自名。若無
及言。恐言異熟由思量了別倶時。異熟
量了別。亦無矣*
  今云。僧都御義恐似顛倒。自他*共呼爲
名。法中依他勝法名可依主。如
眼識等也。依勝根識得名故也。隣近不
主伴勝劣。只隨倶時法名類也。可

  究竟現觀
問。究竟現觀可漏無漏耶 答。可
也 兩方。若唯無漏者。究竟現觀既通
。二乘所得豈不有漏耶 就中其體既
無學十智也。而十智中俗智唯有漏。他心
智。通漏無漏耶。依之別抄通漏無漏云云
之爾者。疏唯無漏*如何
答。疏明云究竟位中所有諸智即通十智。然
皆無漏。何云通有漏耶。二乘無學十智雖
有漏有漏智以爲現觀體也。
是三乘究竟現觀。何取有漏*耶唯識義十卷私
記第六此意也
  今云。究竟現觀。三乘無學位十智爲
也。二乘無學位世俗智唯有漏。他心智
漏無漏。佛果皆無漏也。名世俗智者。
大師釋云修是無漏。若縁事故名世俗
云云 故如來十智中俗智其體無漏。縁
世俗事故名俗智也。而本疏中言然皆
無漏者。若約三乘之者。漏盡身中。功
徳故名無漏也。以漏盡無漏處處常
習也。不相違
本疏云。究竟位中所有諸智即通十智。然皆
無漏云云
  義現觀體二方
問。付對法論十現觀攝今論六現觀
之義。且對法義現觀今論何現觀攝耶。
 進云。大師今論思現觀也*云云之思現
觀者是思所成惠。觀察諸法共相生煗
法也。而見對法論義現觀者。順決擇分
善根所攝上品諦察法忍云云能引所引既異。
定散其位各別。如何相攝耶。況樞要中。唯識
但約所證行明廣名爲現觀。所以除順決
擇分。對法不廣略。但明明了親得
此釋意不見タリ
問。加行位可思現觀耶 兩方。若立者。
思現觀者是思所成惠。偏散心觀行唯在
界散地。煗等位純定但色界所繋法也。豈
位立思現觀耶。依之論中煗等非現觀
 若不之者。論云。加行道中觀察諸法
此用最猛。偏立現觀疏云。於見道前
用最猛*論疏文不加行位*耶。況四尋
思等觀門豈非強勝思*耶。依之別抄中。以
對法義現觀今論思現觀云云 而義現觀
是決擇分善根也。加行位無思現觀。豈以
此*耶
今云。以決擇分修惠正立現觀。瑜伽。
唯識説分明故。論云。煗等不廣分別法
又未理故非現觀此文煗等對資糧
見道等現觀也。先資糧位思惠廣
共相。共相貫通諸法故是廣。加行位修
惠自相觀故。觀此法自相之時唯附此法自
。又加行唯觀所取能取無。觀解不種種
資糧位廣行諸行。普縁四諦四温陀南等一
切法門。故疏釋煗等不廣分別法之文
但觀所取無等。雖亦觀一切法無我等多分
分齊觀○不於思。不現觀云云
是寛狹相
對論
 又見道以上雖廣分別法
故立現觀。此位不然故非現觀
是眞理證不
證對論
 但法義二種現觀體處處有
。或共以思惠體。或法思惠義決擇分
修惠也。若依初義。以義現觀攝今論思
現觀失。若依修惠爲體之釋
也。即對法抄後釋也。凡今論以作用狹
立現觀。對法廣立十種。盡現觀種類
亦以煗等現觀也。煗等是現觀等流也。
故七十一云。非諸現觀攝。當知現觀等流
 唯識取正現觀。對法兼等流
  別抄初釋云。此約方便名。據實即以
決擇分善性* 前釋爲云云
實通決擇分云云釋違疏樞要
上成*畢
  對法十現觀
  一法 二義 三眞 四後 五法 六不
行 七究竟 八聲聞 九獨覺 十菩薩
  法義二現觀體
  一云法三惠 義順決擇
分善
 二云法義倶以
惠爲
三云法思惠 義修惠 四云法聞惠 義思惠
樞要云○一法現觀○清淨勝解○然對
法解義現觀。由則於如上所説法中如理
作意増上縁力。故知法觀亦即思惠。如理
作意故。今依唯識唯取思。二義現觀即
最勝 順決擇分○*
此釋同抄第二釋歟。清信勝解者。擧
依信勝解也。故對法論云。由如是清
信勝解○* 不正體也。故下卷云。
故知法*觀亦即思惠
  法現觀體
問。付對法論十現觀。且第一法現觀三惠中
何耶 進云。要云思惠*云云之彼論
法現觀云。由諸諦増上契經等法中
他音増上縁力 此文明説聞惠
見タリ。故章。法是聞惠。多聞教故云云
答。説義現觀云。即於如上所説法中如理
作意是指上法現觀也。如理作意者即思
惠也。梁代呼作意思惟。准知作意即思
惠也。但至對法文者。上正出法現觀體。已
上品清信勝解故知信解相應思惠爲
體。下廣解中從聞他音等者。聞他音増上
縁力故。遂起信解諸諦法現觀爲言
他音聞惠爲信解也。章釋以
聞他音文證。作別釋多釋中。以樞要
幷對法抄第二釋

正歟
問。義現觀三惠中何 答。准處處釋總有
二意。一云思惠。二云修惠二釋共有
疑。付思惠之釋。對法論説義現觀。正取
擇分善。定可修惠。況思惠既立法現觀。義
現觀體何又取之耶 若依之爾者。義現觀
者縁義理如理作意也。豈非思惠*耶
答。依章幷對法抄初釋思惠也。但與
法現觀異者。依章意者。法義如次聞思二
惠故二現觀別也。若依抄者。雖思惠
惠縁教義。從境分爲二現觀。故抄云。此有
初後初縁後縁義生。從境爲名。名
法義。體即思惠* 若依第二釋幷樞要
等意修惠也。論明云順決擇分所攝諦察法
。知是修惠云事。但即於如上所説法中
理作意増上縁力者。指上法現觀也。是擧
義現觀之方便。非正體
  眞全後一分
問。付對法十現觀今論六現觀之義
且今論智諦現觀可彼論眞現觀全
進云。別抄攝眞全云云之披對法論説
眞現觀體見道十六心刹那位所有聖
云云彼既安立諦也。尤可邊現。何
智諦現觀乎。智諦現觀縁非安立
菩提院云。於眞後現觀。准處處釋其心不
同。樞要心見修爲眞後。三惠章安非安立
二。計之可二意。故見對法抄。初述
見修爲眞後之義*畢。 次安或字眞後以
正後二智其體云云 明知可二釋
事。初釋云見道者通眞相見道。故見道章
云。通眞相見眞現觀但彼論中云
已得見道者總標眞相十六心刹那者且擧
顯相見道也。故勝莊師釋云。但言十六心
者。以眞見道甚深難見。且依相見。立眞現
云云然至別抄釋者極難*心。試會云。
智諦攝眞全者。眞現觀唯説眞見道*心
歟。十六心刹那之文。於眞見道中擬宜。義説
十六心也。後現觀修道安非安立倶説故云
一分也 或不別抄釋。總彼論眞現觀限
眞見道意也 今云。眞全後一分者。對
法論眞現觀唯出安立十六心。故云全令
非安立。取其非安立邊眞現觀也。若不
全言者。不非安立故難智諦現
。是故云全還取少分也。後現觀論盡出
安非安立。故云一分安立此事雖信。
以爲義種
論第九卷同學鈔第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