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 (No. 2157_ 圓照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894 895 896 897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卷第十八
 *西京西明寺三藏沙門圓照撰 
總集群經録上之十八
  叙列古今諸家目録之一
古經録一卷
  右尋諸舊録。多稱爲古録。似是秦始皇時
釋利防等所齎經録
舊經録一卷
  右似是前漢劉向校書。天閣往往見有佛
經。即謂古藏經録。謂孔壁所藏。或秦
焚書。人中所藏者
漢時佛經目録一卷
  右似是明帝時迦葉摩騰創譯四十二章經
因即撰録
朱士行漢録一卷
  右曹魏時頴川沙門朱士行。於洛陽講道
行經因著其録。後往西域求經。於彼而卒
衆經録一卷
  右西晋武帝代長安青門外大寺西域沙門
竺法護翻譯衆經因出其録
衆經録一卷
  右西晋懷帝代永嘉中清信士聶道眞禀受
護公之筆匠也。後自翻經因出其録
趙録一卷
  右似是二趙時諸録遙注未知姓氏
綜理衆經目録一卷
  右苻秦代沙門釋道安所撰。自前諸録但
列經名。至於品類時代。蓋闕而不紀。後人
披覽莫測根由。安乃總集名題表其時代
詮品新舊。定其製作。衆經有據。自此而明。
在後群録資而増廣。是知高懷獨悟。足以
垂範後昆。所撰之文。見僧祐録
二秦録一卷
  右後秦姚興弘始年長安沙門釋僧叡所
撰。叡即安之弟子。神用通朗思力標擧。參
譯什門多有撰緝
衆經録四卷
  魏世録 呉世録 晋世録 河西録
右東晋廬山東林寺遠公弟子釋道流創
撰。未就而卒。同學竺道祖續而成之
經論都録一卷 別録一卷
  右東晋成帝豫章山沙門支敏度撰。其人
總校古今群經。故撰都録。敏度又撰別録
一部
衆經目録二卷
  右簫齊武帝時沙門釋王宗撰見梁三藏記
釋彌充録一卷南齊揚都人或
弘充未詳孰是
釋道慧宋齊録一卷南齊
釋道憑録一卷北齊
釋正度録一卷
王車騎録一卷
始興録一卷未詳撰者
亦云南録
廬山録一卷
岑號録一卷
菩提留支録一卷元魏洛京永寧
寺天竺沙門也
華林佛殿衆經目録四卷梁天監十四年
沙門僧紹撰
隋沙門釋靈裕譯經録一卷此房録
無隋字
衆經都録八卷似是總合諸
家未詳作者
  已前諸録二十五家。長房内典二録云。上
件諸録。撿傳記有之。未見其本。故列名而

衆經別録二卷本詳作者言似宋時
總分十例具如後列
  大乘經録一卷三百七十部七
百七十九卷
三乘通教録第二五十一部
九十七卷
三乘中大乘録第三一十七部
二十八卷
上三録總四百三十八部。九百一十四

小乘經録第四四百三十六部
六百一十卷
第五篇目本闕此闕本録不顯部應
散在諸録中故耳
大小乘不判録第六一百七十四部
一百八十四卷
疑經録第七一十七部
二十卷
律録第八一十二部一
百九十五卷
數録第九六部一百
二十一卷
論録第十六部一百
五十二卷
右下七卷録。總六百五十一部。一千六百
八十二卷。上下兩合有十篇。都一千八十
九部。二千五百九十六卷
其下卷七録部數勘同
卷數少四百未詳所以
元魏衆經目録永熙年勅舍人李
廓撰一
  大乘經目録一二百一
十四部
大乘論目録二二十
九部
大乘經子注目録三一十
二部
大乘譯經論目録四一十
三部
大乘經律目録五六十
九部
小乘論目録六二部
有目未得經目録七一十
六部
非眞經目録八六十
二部
非眞論目録九四部
全非經愚人妄作録十一十
一部
都十件經律論眞僞。四百二十七部。二千
五十三
梁代衆經目
  衆經目録卷第一天監十七年
勅沙門寶唱撰
有譯人多卷一大乘二百六十二
部六百七十四卷
無譯人多卷二六十九部四
百六十七卷
有譯人一卷三五部一
十九卷
無譯人一卷四十部
九*十卷
衆經目録卷第二九十八部
九十八卷
  有譯人多卷一一十七部一
百二十卷
無譯人多卷二五部一
十七卷
有譯人一卷三五十部
五十卷
無譯人一卷四二百一十三部
二百一十三卷
衆經目録卷第三三百十二部一千
六百八十一卷
先異譯經一四十五部多卷二百七十
九卷三十八部三十八卷
禪經二九部多卷三十八卷三
十一部三十一卷
戒律三六十八部*二
百七十五卷
疑經四六十二部
六十七卷
注經五四十部二百
四十六卷
數論六三十一部三
百六十七卷
義記七三十八部三
百四十卷
衆經目録卷第四一百二十九部九百八十
五卷後部數勘欠五不同
  隨事別名一一十三部四
百一十三卷
隨事共名二三十五部四
百七十卷
譬喩三一十五部
三十六卷
佛名四一十四部
一十九卷
神呪五四十七部
四十七卷
總四卷都二十件凡一千四百三十三部
三千七百四十一
高齊衆經目録武平年沙門統法上
撰梵名達摩鬱多羅
一卷成
  新造録一二百九十一部
八百七十四卷
修多羅録二一百七十九部
三百三十卷
毘尼録三一十九部
百五十六卷
阿毘曇録四五十部四百
二十一卷
別録第五三十七部
七十四卷
衆經抄録六一百二十七部
一百三十七卷
集録第七三十三部一
百四十七卷
人作録八五十一部
一百六卷
都八件經律論眞*僞七百八十七部二千
三百三十四卷
此都數與前數勘欠十一卷。不同未詳所

從衆經別録下四家目録長房内典二録具
列篇題。今尋本未獲。但具存其目
唐衆經目録五卷貞觀初普光寺沙門
玄琬撰出内典録
  右内典録中引用云唐舊録。未見其本。似
取隋五卷衆經録編新經入。餘者大同
衆經目録五卷於隋録内加奘
譯餘皆無異
大唐大敬寺沙
門靜秦撰
  右從古録已下三十一家諸録之中。雖皆
備述欲尋其本難可備焉。且列名題知其
有據撰録者曰又如長房録中引一乘寺藏録周録之
中引眞寂寺録義善寺録法寺録上之五録
但引其名不言卷數又有陳朝大乘寺藏録四卷並不知
何人製作似是當寺藏經略記由委既局寺名爲録未可
通行故叙録
次闕而不載
梁出三藏記集一十五
  其序略云。祐以庸淺豫憑法門。翹仰玄風
誓弘大化。毎至昏曉諷持。秋夏講説未
嘗。不心馳菴園影躍靈鷲。於是牽課羸志
&T021952;波。討源綴其所聞。名曰出三藏記集。一
撰縁記。二詮名録。三總經序。四述列傳縁
記。撰則原始之本克昭名録詮則。年代之
目不墜經序。總則勝集之時足徴列傳。述
則伊人之風可見。並鑚柝内經研鏡外籍。
云云
出三藏記集卷第一第一卷撰縁記第二至第五詮
名録第六至十二總經序第十三
  至第十五
述列傳
集三藏縁記第一出大智
度論
十誦律五百羅漢出三藏記第二
菩薩處胎經出八藏記第三
胡漢譯經文字音義同異記第四應云
梵漢
前後出經異記第五
出三藏記集卷第二
  新集撰出經律論録第
新集條解異出經録第二
新集表序四部律録第
出三藏記集卷第三
  新集安公古異經録第一九十二部
九十二卷
新集安公失譯經録第二一百四十二部
二百四十七卷
新集安公涼土異經録第三五十九部
七十九卷
新集安公關中異經録第四二十四部
三十四卷
新集律分爲五部記録第五出毘
婆沙
新集律分爲十八部記録第六
新集律來漢地四部記録第七
出三藏記集卷第四
  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録第一一千三百六部一
千五百七十卷
出三藏記集卷第五
  新集抄經録第一四十六部三百
五十二卷
新集安公疑經録第二二十六部
三十卷
新集疑經僞撰雜録第三三十部
二十六卷
新集安公注經及新經志録第四四十八部
*二百五十

小乘迷學竺法度造異儀記第五
長安叡法師喩疑第六
出三藏記集卷第六四十一章
經序等十首
出三藏記集卷第七道行經
序二十首
出三藏記集卷第八般若鈔經序
等一十九首
出三藏記集卷第九華嚴經記等
二十四首
出三藏記集卷第十道地經序等
二十一首
出三藏記集卷第十一中論序等
一十六首
出三藏記集卷第十二雜記
録十首
出三藏記集卷第十三安世高傳
等十三
出三藏記集卷第十四鳩摩羅什
傳等十
出三藏記集卷第十五白法祖
傳等十
  撰録者曰祐録所撰條例可觀若細尋求非無乖失
如第一卷前出經異記中云舊經怛薩阿竭阿羅
三耶三佛新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誤若新舊相
對應云舊經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新經多陀阿
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舊經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新
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義全殊不可交互又如
摩羅刹與竺法護乃是一人曇摩云法羅刹言護分爲
二人二誤異出經論録中但名目相似即云重譯而不細
料簡大小混雜三誤以舊灌頂藥師爲宋朝惠簡抄
撰編凝僞録四誤又集序分之中與前譯人時有差
互不細相比對五誤比諸衆作乖
謬全尠此亦璠璵之一玷也
隋衆經目録七卷一卷總録開皇十四年勅翻
經所法經等二十大徳撰
大乘修多羅藏録一六分合七百八十四部
一千七百一十八卷
  衆經一譯分合一百三十三部
四百二十一卷
衆經異譯分合一百九十五部
五百三十二卷
衆經失譯分合一百三十四
二百七十五卷
衆經別生分合二百二十一部
二百六十四卷
衆經疑惑分合二十一
部三十卷
衆經僞妄分合八十部一
百九十六卷
小乘修多羅藏録二六分合八百四十二部算得四
十五部一千三百一卷算得三
百四
  衆經一譯分合七十二部二
百九十二卷
衆經異譯分合一百部三
百七十卷
衆經失譯分合二百五十部
*二百七十二卷
衆經別生分合三百四十一部
三百四十六卷
衆經疑惑分合二十九部
三十一卷
衆經僞妄分合五十三部
九十三卷
大乘毘尼藏録三六分合五十
部八十二卷
  衆律一譯分十二部
三十二卷
衆律異譯分合七部
七卷
衆律失譯分合一十二部
一十四卷
衆律別生分合一十六
部一十六卷
衆律疑惑分合一部
二卷
衆律僞妄分合二部一
十一卷
小乘毘尼藏録四六分合六十三部
三百八十一卷
  衆律一譯分合一十五部
百九十八卷
衆律異譯分合八部一百
二十六卷
衆律失譯分合二十九部
四十五卷
衆律別生分三部
*三卷
衆律疑惑分
部六卷
衆律僞妄分合*二
部三卷
大乘阿毘曇藏五六分合六十八部
*二百八十一卷
  衆論一譯分合四十二部
二百六卷
衆論異譯分合八部五
十二卷
衆論失譯分合一部
二卷
衆論別生分合一十五部
一十九卷
衆論疑惑分合一部
一卷
衆論僞妄分合一部
一卷
小乘阿毘曇藏六六分合一百一十六
部四百八十二
  衆論一譯分合一十四部
二百七十六卷
衆論異譯分合八部六
十六卷
衆論失譯分合五部二
十二卷
衆論別生分合八十六部
一百七卷
衆論疑惑分合一部
一卷
衆論僞妄分合二部
一十卷
佛滅度後抄集録七二分合一百四十四
部六百二十七卷
  西域賢聖抄集分合四十八部
一百一十九卷
此方諸徳抄集分合九十六部
五百八卷
佛滅度後傳記録八二分合三十
三部三十卷
  西*域賢聖傳記分合一十三部
一百五十五卷
此方諸徳傳記分合五十五部一
百五十五卷
佛滅度後著述録九二分合一百一十九
部一百三十四卷
  西*域聖賢著述分合一十五
部一十九卷
此方諸徳著述分合一百四部一
百一十五卷
右九録合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
十卷算得二千二百五十四部五千一百九
十一卷細勘別縁部卷復與總録不同
分爲六卷總録第七合爲十卷
撰録者曰余撿尋此餘非無差錯即加曇摩羅刹晋言
法護總是一人録中分二云出須眞天子經二卷編爲
重譯不識梵晋之言一誤也如律二十二明了論總是一
經録中分爲二部律二十二卷編在律中明了論一卷在
於論録一經之題分二録上二誤其律二十二乃是明
了論半題今云二十二卷誤之甚也眞諦十二
卷者二本不殊在其二部而言重譯三誤也以仁王經
起信論等*編在疑四誤也不能備陳略述如此
隋開皇三寶録一十五卷内題云歴
代三寶紀
  開皇十七年興善寺翻經學士成都費長房

歴代三寶紀第一帝年上
周秦
  從周莊王代十年甲午。至秦始皇帝子子
嬰甲午年。凡二十六主四百八十一載
歴代三寶紀第二帝年次前漢
室後漢
  從前漢高帝元年乙未。至後漢獻帝建安
二十四年己亥。凡二十六君四百一十五

歴代三寶紀第三帝年下魏晋宋
齊梁
  從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至隋開皇十七
年丁巳。凡四十主三百七十八載
歴代三寶紀第四 譯經 後漢
  右從明帝永平十年丁卯。至獻帝末年歴
一十一主一百五十二年。華戎道俗十有
二人并古失譯。合出經律三百三十四部
四百一十六卷
歴代三寶紀第五 譯經 魏呉
  右魏呉兩代道俗十人所出經律羯磨并舊
失譯。合三百一十二部四百八十二卷
歴代三寶紀第六 譯經 西晋
  右西晋代華*戎道俗十有三人并前失譯
諸經戒等。合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

歴代三寶紀第七 譯經 東晋
  右東晋代華*戎道俗二十七人而所出經
并舊失譯。合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

歴代三寶紀第八譯經
秦符秦
  右二秦之代華*戎釋種一十六人。合出經
論傳等一百六十四部九百四卷
歴代三寶紀第九譯經西秦北涼
元魏高齊陳代
  右五代緇素共二十七人所出三藏記録
等并及失譯。合二百三部八百五十五卷
歴代三寶紀第十 譯經 宋
  右宋代華*戎道俗二十三人。出經律論及
傳録等。凡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歴代三寶紀第十一 譯經 齊梁周
  右三代緇素共五十一人。出經律論及傳
録等。一百六十二部一千三百三十六卷
歴代三寶紀第十二 譯經 大隋
  右隋代華戎緇素十有九人所翻新文。及
新舊本論傳法式。合七十五部四百六十
二卷
歴代三寶紀第十三乘録
入藏
五百五十一部一
千五百八十六卷
  修多羅有譯一二百三十四部
八百八十五卷
修多羅失譯二二百三十五
部四百二卷
毘尼有譯三一十九部
四十卷
毘尼失譯四一十二部
一十四卷
阿毘曇有譯五四十九部二
百三十八卷
阿毘曇失譯六二部
七卷
歴代三寶紀第十四小乘録
入藏目
五百二十五部一
千七百三十九卷録云七百一
十二卷者誤
  修多羅有譯一一百八部五
百二十七卷
修多羅失譯二三百一十六部
四百八十二卷
毘尼有譯三三十九部二
百八十五卷
毘尼失譯四三十一部
六十七卷
阿毘曇有譯五三十一部三
百五十一卷
阿毘曇失譯六一十部二
十七卷
開皇三寶録總目一卷内典録云房録所出經律論
傳總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
  千二百三十五卷非入藏數算得
七十四部三十七卷與内典不同
右兼總目共成一十五卷其第十三十四大小乘
入藏一千七十六部
三千三百二十五卷房録本數三
二百九十二卷者計數錯也
内典録云。房所撰者入藏之中。凡互相
謬。得在繁富。未可覆通。非無憑准。未可
偏削撰録者曰余撿長房入藏録中事實雜謬其&T055762;
疑僞皆編入藏竊爲不可又如大乘録中賢劫經
賢劫三昧經此是一經兩名今存二部一誤須菩提品及
長天子經須眞天子問四事經亦一經兩名重載二
部三誤象歩經即無所希望經異名各存四誤菩提無
所行經即文殊問菩提經異名存其二本五誤以僧佉
道入大乘中六誤小乘録中達摩多羅禪經與不
淨觀禪徳總是一經其不淨觀約法爲名達摩多羅就
人立稱二部倶存七誤十誦律六十一卷十誦律五十九
卷二本不殊其六十一卷者卑摩羅叉加毘尼序置之
於後餘並無異今云重譯二本倶存八誤律二十二
於律中明了論在於論録一題分二九誤其律二十二
乃是明了論之半題今存律二十二卷誤中重誤也衆事
分阿毘曇論代録之中即言宋朝求那跋陀羅共菩提
耶舍譯入藏之内則言失源前後
差違十誤餘者存録不能繁叙
隋衆經目録五卷仁壽二年勅請興善寺大徳
與翻經沙門及學士等撰
  都合二千一百九部五千五
十九卷
單本原來一本
更無別翻
合三百七十部一千七百八十
六卷
右第一卷
重翻本是一經或有二
翻者乃至六重翻者
合二百七十七部五百
八十三卷
賢聖集傳賢聖所撰
翻譯有原
合四十一部一百六十四卷
  右第二卷已前二卷三分合六百八十八部
二千五百三十三卷入藏見録
別生於本部内
抄出別行
合八百一十部一千二百八十八

  右第三卷
疑僞名雖似正義
渉人造
合二百九部四百九十一卷
  右第四
闕本舊録有目
而無經本
合四百二部七百四十七卷請訪
  右第五卷
其序略云。別生疑僞不須抄寫。已外三分
入藏所收。至如法寶集之流。淨住子之類
還同*略抄例入別生。餘有僧傳等詞參文
史體非淳正。事雖可尋義無在録。内典録
云。即今京輦通寫盛行。直列經名仍銓傳
譯。所略過半未足尋之撰録者曰余撿尋此
録非無差謬只如弘道
廣顯三昧經與阿耨達龍王經此是一經兩名倶云竺法
護譯存其兩本一誤又如普曜經八卷云西晋竺法護譯
闕本録中復云普曜經八卷亦云竺法護譯見闕倶
載二誤又入藏中普曜經八卷即云單本闕本録中
云重譯闕本前後差舛三誤眞諦所譯攝大乘論十二卷
者與十五卷者卷雖増減文則不殊今二本倶存四誤彌
塞羯磨闕本録中前後重載五誤以隨願往生
經遺意論等編爲疑僞六誤餘在録中不能備記
大唐内傳録十卷麟徳元年甲子西明
寺沙門釋道宣撰
歴代衆經傳譯所從録第一謂代別出經及人述
作無非通法並入經收
  故隨
經出
後漢朝傳譯道俗十二人所出經律等三百
三十
四部四百一十六卷失譯經
一百二部一百四十八卷
後漢朝傳譯僧六人所出經律等一十三部
二十五卷
南呉孫氏傳譯道俗四人所出經傳等一百
四十
八部一百九十五卷失譯經
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二卷
西晋朝傳譯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經戒等
四百四十六部七百一十
三卷失譯經八部十五卷
東晋朝傳譯道俗二十七人所出經傳等
二百六十四部五百七十四
卷失譯經五十部五十四卷
前秦苻氏傳譯僧八人所出經傳等四十部二
百三十九
西晋乞伏氏傳譯僧一人所出經等一十五部
二十二卷
失譯經八部
一十二卷
後秦姚氏傳譯僧八人所出經傳等一百二十
四部六百
七十
六卷
北涼沮渠氏傳譯道俗九人所出經
三十四部二百七十卷
失譯經五部一十七卷
宋朝傳譯道俗二十四人所出經傳二百一十
七部五百

前齊朝傳譯道俗二十人所出經傳五十二部
三百九十

梁朝傳譯道俗二十一人所出經律傳等
八十九部
九百三卷
後魏元氏傳譯道俗一十四人所出經論
八十八部二
百九十八卷
後齊高氏傳譯道俗二人所出八部五
十二卷
後周宇文氏傳譯道俗一十一人所出經
論天文等三十二部
一百五卷
陳朝傳譯道俗三人所出經論傳疏等五十
四部
二百五十
一卷
隋朝傳譯道俗二十五人所出經論等一百
六部
六百三
十三卷
皇朝傳譯道俗等十有二人所出經論
都合一十八代所出衆經總有二千四百八
十七部八十四百七十六卷其第一卷初都數
與第十卷中都數
多少不同又與諸本對勘數
亦少多差互未詳何者爲正
已上一録分爲五卷從第一
至第五
歴代翻本單重人代存亡録第二謂前後異出人
代不同又遭離
  亂道俗波迸今總計會故單
重縁故叙莫知致傳失譯
大乘經單重譯本并譯有無録合三百八部
一百五十二卷
一千五百
二十二紙
大乘律單重譯本并譯有無録合二十二部三
十四卷四百六
十二
大乘論單重譯本并譯有無録合七百二部五
百卷九千二百
二十
小乘經單重譯本并譯有無録合二百四部五
百四十四卷七
千六百七
十四紙
小乘律本譯有無録合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
卷五千八百一十二紙
小乘論單重譯本并譯有無録合三十三部六
百七十六卷一
萬二千一百
七十七紙
賢聖集録通大小乘合四十七部一百八十
四卷二千七百六十紙
右一録分爲第六第七二卷
歴代衆經分大小乘入藏録第三
衆經律論傳合百一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五萬六
千一百七十紙三百二十六
  
大乘經一譯一百四部六百八十五卷一萬一
千四十三紙六十六帙
大乘經重翻二百二部四百九十七卷七千二
百九十紙四十九帙
小乘經一譯一百八部一百一十四卷
九百七十七紙
六帙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
千八百一十三紙
三十八帙
大乘論七十四部五百二卷
五十二帙
九千百三十紙
大乘論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
千一百七十七紙
六十八帙
賢聖集傳四十九部一百八十四卷
一千八百八紙
一十八帙
右一録爲第八卷撰録者曰尋此録數與次前録部
卷有同者不同者同録出大乘
律此合入經中
又單重交
歴代衆經擧要轉讀録第四謂轉讀尋翫務在要
博繁本重義非曰被
  時故隨部撮與簡取通
道自餘重本存而表暇
大乘經正本二百五十四部七百九十五卷一
萬三千七十九紙
大乘律本二十部三十二卷四
百三十紙
大乘論本六十三部四百四十五卷八
千一百一十五紙
都合大乘經律論合三百三十七部千二百六
十七卷二
萬一千六百
二十五紙
小乘經合一百一十八部四百三十三卷六
千七百一十三紙
小乘律合三十五部*一百七十四卷五
千七百一十八紙
小乘論合二十九部五百六十五卷九
千九百九十七紙
都合小乘經律論合一百八十二部一千二
百五十
二卷二萬二千四
百二十八
右一録爲第九
歴代衆經有目闕本録第五謂統撿群經校本則無
隨方別出未能通明今
  別題目
訪之
歴代道俗述作注解録第六謂注述聖言用通未悟
前已離顯未足
  明今別
歴代諸經支泒陳化録第七謂別生諸經曲順
時俗未通廣本且
  接初心一四句
偈未可輕削故也
歴代所出疑*僞經論録第八謂正法縁遠凡愚未
達隨俗下化有&MT00115;
  宗若不標
顯玉石斯
歴代衆經目始終序第九謂經録代出
須識其源
歴代衆經應感興敬録第十謂經翻東夏應感徴祥
而有蒙祐増信心故
  使傳持
惟遠
右六録合爲第十卷欲具委之
恐繁故略
内典録中宣律師云。余少沐法流五十餘
載。宗匠成教軌範賢明。毎値經詰徳能無
不目閲親謁。至於經部大録欣悟良多。無
論眞僞思聞其云云。故魏晋之後騰譯
鬱蒸。制録討論居然非一。或以數列。或
用名求。或憑時代。或寄參譯。各紀一隅。
務存所見。斯並當時稽古識量修明。而綴
撰筆削不至祥密者。非爲才不足而智不
周也
上集群目取訊僧傳等文勘閲詳定。便參
祐房等録。祐録徴據文義可觀。然大小儡
同三藏糅雜。抄集參正傳記亂經。
撿始終莫能通決。房録後出該贍前聞。然
三寶共部僞眞淆亂。自餘諸録胡可勝言。
今余所撰望革前弊撰録者曰宣公所撰類例
明審實有可觀作者之風見
於茲矣然少有差雜未能盡善述作之事誠謂難哉今
略序數科以詳厥誤非欲指陳臧否實惟甄異是
非如人代存亡録中新小品等六經並云大品之同本
者不然義理雖通據會全異而言同本一誤菩薩浮行
經與寶髻菩薩經倶云竺法護譯此是一經兩名存其二
本二誤弘道廣顯三昧經與阿耨達龍王經亦是一經兩
名二本倶存三誤須彌藏經二卷此是高齊耶舍所翻前
後重上四誤攝大乘論眞諦譯者有十二卷本有十五
卷成者二本倶存五誤般若鈔經大乘録中及集傳
内二處倶載六誤又如分乘入藏録中深密解脱經前後







前與菩薩處胎經同帙後與解深密經同帙七誤以舊十
輪經爲單本新十輪經爲重譯八誤以起世經爲單本
樓炭經爲重譯九誤
此類非一不能備
擧如擧要轉讀録中信力入印法門經雖是華嚴支類大
部中無同於度世漸備等經攝歸大部不爲轉讀之數一
不然也諸部般若唯擧大品一經放光等九部云重沓罕
尋擧前以統大義斯盡玉華後譯大般若者明佛
化有十六會得在供養難用常行今謂不然豈可以
愚淺智而堰截法海乎人性不同所樂各異豈以自
好略令他同己見耶般若大經轉讀極衆佛記弘闡在
東北方而言難用常行竊爲未可又小品大品據會全殊
一廢一興二不然也如須彌藏經等雖是大集別分大
部中無攝而不行理爲未當又須彌藏經前則攝歸大
集後則別擧流行前後差殊三不然也如樓炭經等攝
入長含起世一經別令轉讀起世之與樓炭經梵本何
殊一廢一興四不然也如安般守意與大安般無殊此乃
何縁二倶轉讀五不然也如十八部論與部異執梵本
不殊此復何縁倶令轉讀六不然也又云録外有外道金
七十論破外道涅槃論破外道四宗論未暇若闕者如
金七十論外道所撰非是佛法除之可然涅槃四宗同彼
刪削將爲未可此是内論破於外宗一例刪除七不然也
又如人代存亡録及擧要轉讀録大乘録中三藏備
入藏録中大乘無律豈可前後倶有中間獨無自爲矛
盾八不然也如上所列非無乖舛而云革弊或所
未然差錯極多卒難陳委明達之輩幸自詳焉
續大唐内典録一卷開元庚午歳西崇
福寺沙門智昇撰
  歴代衆經傳譯所從録從麟徳元年甲子至開元
十八年庚午前録未載今

大唐古今譯*經圖紀四卷大慈恩寺翻經
沙門靖邁撰
  大慈恩寺翻經堂内壁畫古今翻譯圖變。
靖邁因撰題之于壁。但略費長房録。翻經
之者紀之。餘撰集者不録。逮至皇朝總成
四卷。房所錯者此亦同然。更欲廣陳恐繁

續古今譯經圖紀一卷開元庚午歳西崇
福寺沙門智昇撰
  從奘法師後至輪波迦羅前紀未載 今
故續之
大周刋定衆經目録十五卷天后天册萬歳元年
乙未勅東都佛授記
  寺沙門明佺等撰定
大小乘經律論及賢聖集傳合三千六百一
十六部八千六百四十一卷其見定入藏流行
部卷不在此數
大乘單譯經目卷第一三百八十三部
五百二十五卷
大乘重譯經目之一卷第二千七十八部
一千三百九十四卷
大乘重譯經目之二卷第三一百六十八部
三百三十八卷
大乘重譯經目之三卷第四一百八十部四
百二十一卷
大乘重譯經目之四卷第五一百六十八部
三百六十五卷
大乘律大乘論目卷第六一百六十二部
七百一十六卷
小乘單譯經目卷第七二百二十八部
三百一十卷
小乘單譯經目之一卷第八三百七十一部
八百四十二卷
小乘重譯經目之二卷第九二百七十九部
三百八十一卷
小乘律論賢聖集傳目卷第十一百九十四部
一千三百十一
大小乘失譯經目卷第十一三百七十七
部五百八卷
大小乘闕本經目卷第十二四百七十八部
六百七十七卷
見定入藏流行目上卷第十三
見定入藏流行目下卷第十四
合大小乘三藏及賢聖集傳等八百七十四
部四千二百五十三卷上卷入藏大乘經律論五
百六十三部二千五百三
十二卷下卷小乘經律論及集傳
二百九十九部一千六百二十卷
大乘經四百六十二部一千九百
六十三卷一百九十六帙
大乘律二十三部四
十九卷五帙
大乘論八十八部五百二
十卷五十一帙
已上爲入藏録上卷
小乘經二百七部四百四
十三卷四十四帙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六
十卷二十八帙
小乘論三十六部七百四
十卷七十三帙
賢聖集傳二十一部四十一
卷四帙
已上爲入藏録下卷細算都部卷數與卷中數
差互不同未定本
僞經目録一卷二百二十八部
四百一十九卷
  右兼僞經録總一十五卷撰録者曰當刊定此
録法匠如林徳重名高
未能親覽但指揮末學令緝撰成之中間乖失幾將太
半此乃委不得人過在於使能也且如第十二卷闕本
經數總四百七十八部六百七十七卷前十一卷中以
含有訖今通計此總成五千六百一十六部八千六
百四十一卷者此不然也妄増部卷推實即無諸餘
交雜難可備記刪繁録中已述多少更欲細委恐繁故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卷第十八



貞元新定釋教目録卷第十九
 *西京西明寺三藏沙門圓照撰 
總集群經録上之十九
  叙列古今諸家目録之二
大唐開元釋教録二十卷 庚午歳西崇福寺
沙門智昇撰
  右此中所撰總分上下兩録具件如左
總集群經録上從漢至唐所出經教區別人代
具顯此中目録始終續於後列
  後漢傳譯緇素一十二人。所出經并新舊
集失譯諸經。總二百九十二部合三百九
十五卷九十七部一百三十一卷見在
一百五十五部二百六十卷闕本
集失譯諸經。總二百九十二部合三百九
十五卷九十七部一百三十一卷見在
一百五十五部二百六十卷闕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94 895 896 897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