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鐔津文集 (No. 2115_ 契崇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者。蓋以其神盛而可以用思慮也。教三十而
娶者。蓋以其氣充而可以勝配耦也。故古之
君子觀陰陽而所以知其性情之得失。觀情
性所以知聖人之道行否。然後以其得失究
其本末相與人主起天下之病癖。雖伊尹匹
夫之賤。而猶曰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
若已推而納諸溝中。嘗五就桀五干湯而不
沮。其以天下自任如此之勤也。今天下之民
方髫髻未剪。而以利害相欺父母則悚之。唯
其姦巧之不早也。僅童而男已室女已家。過
之則淫奔。是不亦性變之太易乎。情發之太
早乎。將不有所傷乎。欲世蹈中和。則何異乎
適胡而南轅。其安能至之也。吾觀陰陽繆則
寒暑風雨庸有及時。百穀種植。未始不疾其
人。則斃夭者世嘗多有。而仁壽者寡焉。適見
情性失之之効也。人失情性既如此也。而聖
人之道行也。豈曰至乎。謨者尚曰。天下甚寧。
是亦諛也。而嚚嚚不肯知其失操。其本爲人
主。起天下之病。則又奚貴其當時者。古語曰
日中則&MT02386;。操刀則害。言適用於當時也。若伊
尹始窮賤之不暇。彼欲適用。豈當用邪。而伊
尹爲之。今乘適用之時。攝當用之柄。而不肯
爲之。不亦爲伊尹愧乎
  九流
儒家者流其道尚備。老氏者流其道尚簡。陰
陽家者流其道尚時。墨家者流其道尚節。法
家者流其道尚嚴。名家者流其道尚察。縱横
家者流其道尚變。雜家者流其道尚通。農家
者流其道尚足。然皆有所短長也。苟拂短而
會長。亦足以資治道也。班固本其所出尊儒
也。司馬遷會其所歸尊始也。尊始者其心弘
也。尊儒者其心專也。固嘗非馬氏以其先。黄
老爲甚繆。是亦固不見其尊儒之至者也。若
黄帝之道其在易矣。易也者萬物之本。六藝
之原也。其先之不亦宜乎。豈班氏之智亦有
所不及乎。伯夷之所長者清。而所短者隘。柳
下惠之所長者和。而所短者不恭。孟子尊二
子之所長。則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
惠是也。遷之心抑亦與孟氏合矣。故君子善

  四端
司馬長卿楊子雲。其人其文皆世之稱也。及
楊子爲劇秦美新。長卿爲封禪書也。封禪
之言怪乎淫徒。加其夸大之心者也。美新之
言苟言也。記曰。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賢而不
默孰與默邪。是皆不宜爲而爲之也。晁錯論
五帝三王之道諧其極也。宜賢于管子仲晏
子嬰。及其請削諸侯之封。舌未卷而晁氏以
赤其族。蓋時未可言而言之也。東方朔枚乘
其才俊坌涌飛書走檄不足其奮筆。然皆不
能効一官就一政。蓋徒才而不得其實能也。
劉向劉歆皆漢室之賢儒曁治傳也。父子各
專師説而家自是非。蓋得道而不得其極也。
道而不極非道也。才而不効徒才也。發而不
時逆理也。爲而不宜失義也。是故事貴合宜。
智貴識時。器貴適用。法貴折中。中也者道義
之端也。用也者器効之端也。時也者動靜之
端也。宜也者事制之端也。四端者君子之道
之至者也。善學者不得其端不盡也。善爲者
不得其端不擧也。是故古之聖賢學道而有
道。興事而濟事。存其端而已漢。世之二三子
雖激昂而無所成其徳。抑亦未得端而然也
鐔津文集卷第六



鐔津文集卷第七
  藤州鐔津東山沙門契嵩撰
  論原
  中正
物理得所謂之中。天下不欺謂之正。適中則
天下無過事也。履正則天下無亂人也。中正
也者王道之本也。仁義道徳之紀也。人以強
弱愛惡亂其倫。而聖人作之教道以致人於
中正者也。教者効也。道者導也。示之以仁義。
使人所以効之也。示之以禮樂名器。導人所
以趨之也。洪範曰。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此君
子所以自行其道者也。時人斯其唯皇之極。
此君子所以進人趨其道者也。詩云。士也罔
極。二三其徳。此君子所以惡人不由是而適
其道者也。是故治人者。非以中正存其誠。則
不足以與議仁義禮法也。教人者不以中正修
其誠。則亦不可以與議仁義禮法也。夫聖人
之法猶衡也斗也。而持之在人者也。持之不
得其人。器雖中正而人得以欺之也。金石之
音中正。則其所響也震。而其所應也和。人之
誠中正。則其所作也至。而其所感也詳。是故
古之君子也謹其所守行其所得。雖貧賤也。
處其窮閭幽室而不渝也。雖富貴也。乘崇高
之勢當天下之尊而不變也。及其感物也。不
威而人畏。不語而人信。不勞心不役力而其
教化行者。鬼神助之。天地祐之。曷其然也。蓋
天地之理與人同也。何以同乎其中正者也
  明分
萬物有數大小有分。以數知變化之故。以分
見天地之理。是故君子於天道無所惑焉。於
人道無所疑焉。氣凝而生。生則有飮食。氣散
而死。死則與土靡。是人道之分也。穹隆無窮。
日月星辰而已。餘物不容。是天道之分也。載
山振水資生金石草木或無草
木二字
是地道之分也。
人數極。雖天地或無
地字
不能重之。天地變。雖人
不能與之。是又天地之定分也。今曰。天可昇
海可入。黄金可以巧成。噏雲氣與神遇而不
死。是焉知變化之故而見天地之理乎。雖庸
人亦謂其不然也。而齊威燕昭秦王漢武。紛
綸趨之。留連而忘返。亂巡狩之制。繆祭祀之
禮。孰謂是四人主者聰明聖智度越於庸人
乎。天道大公也。人道大同也。同者同其死生
也。公者公其與人相絶也。苟其公衆人而私
一人。孰謂天乎。苟其同形生而獨不死。豈謂
人乎。是故聖人皆罕語天道。蓋不以天而惑
人者也。嘗正祭祀。蓋不以人而涜神道者也
  察勢
兼金百鎰借盜而監守。雖未亡金其隣人固
以疑矣。臨赤子于不測之淵。雖未溺子其父
母固以憂矣。然其勢既當憂且疑也。而人不
得不憂疑也。夫威權者天下之利器也。其重
豈直乎百鎰之金乎。而委之于佞倖不肖之
人。佞倖豈直盜乎。而昔君子不疑。百萬師旅。
其性命之衆。豈直乎一赤子之生乎。而暴之
于戎狄之鄙。戎狄豈直乎不測之淵乎。而昔
君子不憂。然往古其國亂且亡者。曷嘗不因
乎可疑而不疑者邪。可憂而不憂者邪。往古
能存其國者。亦曷嘗不因乎疑可疑憂可憂
者邪。或曰。疑如之何。曰疑之不如斂其柄而
正之。曰憂如之何。曰憂之不如保民推恩而
布信。曰曩豈無恩信邪。而戎狄不懷。曰曩之
恩信者聲而未實也。必得仁人而後恩加。必
得義人而後信行。彼守鄙者。孰誠仁乎。孰誠
義乎
  刑勢
勢以刑張。其亡也速。刑以勢行。其濫也甚。堯
舜非無刑於天下也。而天下不怨。蓋用其刑。
以徳不以勢也。桀紂非無勢於天下也。而天
下忽亡。蓋張其勢。不以徳而以刑也。夫物莫
不有勢也。而國家朝廷之勢。勢之大也。世莫
不有刑也。而堯舜之刑。刑之正也。駕大勢以
刑民。民雖苟而不服。秦氏以刑懼天下。而道
路無敢偶言。方二世而秦亡。武王奮其威以
誅紂。有天下不啻三十世。然其用刑一也。而
延促之數不鈞者。蓋其所以用之者異也。故
古之君子其在人之上者。崇徳而不崇勢。其
在人之下者。不務其勢而務其徳也。所以
爲刑正而爲政治也。後世則反于是矣。爲人
上者以刑而鼓勢。爲人下者乘勢而侮刑。欲
人無怨。其可得乎
  君子
有客問曰。君子之學有所欲乎。曰有。而客笑
曰。君子亦有欲邪。曰然。君子學欲至而道欲
正。正則於事無繆。至則於心無惑。是故君子
安安終其身而無競。小人則不爾。小人學欲
利而道欲售。售則不能無繆於事。利則不能
無惑於心。是故小人忽忽終其身而自役。此
堯舜與人同。而聖賢所以與人異者也。客拜
而去
  知人
知其人而不能育之。非智也。愛其人而不能
教之。非義也。善其人而不能試之。非信也。任
其人而不能全之。非仁也。育賢者智之實也。
教賢者愛之正也。用賢者善之効也。全賢者
任之功也。任而無功。孰爲仁乎。善而無効。孰
爲信乎。愛而不正。孰爲義乎。育而無實。孰爲
智乎。君子之與人也。不失智。不虧義。不愆
信。不歉仁。所以道修而徳備身。名尊而天下
稱之。故曰知賢不如養賢。養賢不如教賢。教
賢不如用賢。用賢不如成賢。成賢者終也。知
賢者始也。終始者天地四時存而不忒也。人
其不愼乎。與其失始寧與其得終。又不若終
始之爲休也。齊桓公初以讐視管仲。逮取以
爲相。遂同覇天下。桓公所謂不能始而能終
也。漢文帝喜得賈生。慨得之之晩也。及其以
絳灌之惡出而疏之。卒無大用文帝可謂能
始而不能終乎。殷之高宗起傅説於刑人。資
以治天下。天下至今以聖相稽之。高宗可謂
能始而能終也
  品論
唐史以房杜方蕭曹。然房杜文雅有餘。蕭曹
王佐不足。徳則房杜至之矣。觀房則半才。視
杜則純道。君子曰。杜益賢也。姚崇宋璟其不
逮丙魏乎。姚宋道不勝才而魏則厭兵。丙則
知相。燕公文過始興。而公正不及大將軍光
不若狄梁公之終無私也。袁安之寛厚則婁
相近之正與仁則異施房琯顏眞卿方之李固
陳蕃。其世道雖異。而守忠持正一也。汾陽王
省武而尚信。仁人也。叚大尉忠勇相顧。義人
也。晋公終始不伐仁人也。荀子之言近辨也。
盡善而未盡美。當性惡禪讓。過其言也。楊子
之言能言也。自謂窮理而盡性。洎其遇亂而
投閣。則與乎子路曾子之所處死異矣哉。太
史公言雖博。而道有歸。班氏則未至也。宜乎
世所謂固不如遷之良史也。賈傅抗王制而
正漢法。美夫。宜無有加者焉。三表五餌之術。
班固論其疏矣誠疏也。董膠西之對策。美哉
得正而合極。所謂王者之佐。非爲過也。繁露
之言。則有可取也。有可舍也。相如之文麗。義
寡而詞繁。詞人之文也。王充之言。立異也。桓
寛之言。趨公也。韓吏部之文。文之傑也。其爲
原鬼讀墨何爲也。柳子厚之文。文之豪也。剔
其繁則至矣。正符詩尤至也。李習之之文平
考。其復命之説。宜有所疑也疑有
作發
陳子昂之
文。不若李華。華之文。不若梁肅。肅之文。君
子或有所取也。李元賓之文。詞人之文也。皇
甫湜之文。文詞之間者也或無詞
上文字
郭泰黄憲
之爲人也。賢人也。訥言而敏行。顏子之徒
歟。徐穉之爲人。哲人也。識時變而愼動靜焉。
袁奉高之遁世也。不忘孝。不傷和。中庸之士
也。論曰。引其器所以稽其範之工拙。辨其
人所以示其道之至否。然範工資世之所用。
道至正世之所師。所師得則聖賢之事隆。而
異端之説息也。是故君子區之別之是之非
之。俟有所補也。豈徒爾哉。記曰。文理密察。
或作
察察
足以有別也。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之端
也。斯亦辨道之謂也
  解譏
爲人雖同而同趨於亂。可以拒也。而不拒傷
容也。爲道雖異。而同趨於治。可以與也。而不
與傷拘也。君子以義則無所傷也。適吾郝子
本至心天下。正情性者也。推至仁天下。全性
命者也。資之治抑亦極矣。世儒援其末而固
排之。豈不傷歟。謂君子可乎哉。仲尼曰。吾道
一以貫之。聖人之微言也。吾嘗盡之矣。安得
中庸之士與之語
  風俗
秦人用進取之法。而其俗人人欲自富。至有
婦不假姑以箕帚而詬病。漢人用鹽鐵代農。
而其俗趨利。至有民與利肆之吏利有
作市
以直相
給。仁義詘而貨利興。禮讓廉節之風亡矣。故
秦俗日以亂。漢俗日以敝。夫秦漢其基勢。豈
不大且固也。而卒亡亂。蓋傷其風壞其俗而
致然也。風俗者膚腠也。國家者人體也。膚腠
既敝而其體能不亡乎。是故先王不擧不法
之物。愼習俗也。詩曰。無以大康職思其居。好
樂無荒。良士瞿瞿。蓋言動以禮義以正其風
俗也。今流俗之人苟効自託之功。以利而削
民。使閭里翕然肖之。以利而相高。不亦傷風
乎。不亦敗俗乎。君子不亦憂乎
  仁孝
父子不以道。雖禽獸亦能親。則君子何以別
乎。是故聖人愛子以義謂之仁。事父以禮謂
之孝。舜之爲子。文王之爲父。可謂仁孝者也。
天下宜法
  問經
問曰。史謂易與春秋天道也。然則春秋易尤
至於詩書禮經乎。予欲尊而專之。子謂之何
如。曰豈然乎。五經皆至也。奚止乎易春秋邪。
夫五經之治。猶五行之成陰陽也。苟一失
則乾坤之道繆矣。乃今尊二經而舍乎詩書
禮。則治道不亦缺如。禮者皇極之形容也。
詩者教化之効也。書者事業之存也。易者天
人之極也。春秋者賞罰之衡也。故善言春秋
者必根乎賞罰。善言易者必本乎天人。善言
書者必稽乎事業。善言詩者必推於教化。善
言禮者必宗其皇極。夫知皇極可與擧帝王
之制度也。知教化可與語移風易俗。知事業
可與議聖賢之所爲。知天人可與畢萬物之
始終。知賞罰可與辨善惡之故也。是故君子
舍禮則偏。舍詩則淫。舍書則妄。舍易則惑。舍
春秋則亂。五者之於君子之如此也。詩書禮
其可遺乎。孟子言。春秋之所以作。見作之之
權也。文中子言。春秋之所以起。見作之之心
也。范寧折中於聖人。覩春秋之理也。文中子
見易之所存。故振之也。楊子雲見易之所設。
故廣之也。王輔嗣言天而不淫於神。言人而
必正於事。其見作易者之心乎。子夏序關睢
之詩。知詩之政或無
政字
爲教也。孟子之言詩。見
詩之所爲意也。毛萇之言詩。詩之深也鄭玄
之言詩。詩之淺也。説詩不若從毛公之爲簡
也。五行傳作。書道之始亂也。皇極義行。書
道之將正也。孔安國釋訓而已矣。聖賢之事
業則無所發焉。戴氏於禮未得禮之實者也
實或
作眞
鄭氏釋禮。又不若子大叔之知禮也。問者
再拜曰。若發朦爾。忻然而退
  問交
客問曰。予欲擇交恐傷乎介。予欲汎交恐傷
乎雜。中庸曰。天下國家有九經。而朋友之交
在其一。詩曰。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
兮。不求友生。然則予欲無交其可得乎。將交
則猶豫於二者不決。吾子爲我必。何以處之。
曰以人從道則君子擇交。以道從人則君子
汎交。以道汎交廣其道也。以人擇交審其道
也。傳曰。汎愛衆而親仁。言汎交而推其道也。
繋辭曰。定其交而後求。言詳道而從其交也。
必有道而後汎交。道不充己而爲汎交交必
混也。故君子不爲混交。必正道而後擇交。道
不正己而爲擇交。交必徒也。君子不爲徒交。
郭泰古之賢人也。與屠酤農傭而交之。而泰
也不厭其交。蓋有道而推其道者也。伯夷又
古之賢人也。與郷人處如以朝之衣冠坐諸
塗炭。望望遠之而不與接。蓋無所質道而自
篤其道者也。曰世之以其宜相交者豈一端
也。茲曷以正而求其所交之道者也。曰然交
之道亂久也。吾嘗懷而未暇辨之。因子今所
以盡之也。夫古今人有以勢交者。有以利交
者。有以氣交者。有以名交者。以名交則無誠。
以氣交則或同惡。以利交利散則絶。以勢交
勢去則解。列國之時。王公將相求交於布衣
馳騁車馬。趨乎抱關屠肆而不暇。匹夫上交。
至有朝雜鬻販之人而暮極富貴。懷金佩玉
聲振敵國。終不免家破國亡而所交者反爲
仇讐。此以名利氣勢相交之敝。而不稽其交
道之故也。後世猶以是而相尚。故閭里之人。
平時遇於酌酒慷慨皆欲死生以之也。一朝
利散勢去。則故牴忤仇讐之隙而生於朋友
之好。張耳陳餘蕭育朱博此其効也。是故君
子愼交乎此也。孟子曰。友者友其徳也。君子
之交。相與以義。相正以徳。故君子之交久而
益善。小人之交久而益欺。君子寧語市道而
不言小人之交者也。客忻然而去
  師道
君子不以非師而師人。不以非師而師於人。
故君子教尊而道正也。師者標道也。標者表
方也。標不正則使人失其嚮。師不正則使人
失其志。堯師於君疇舜師於務成昭。禹師於
西王國。湯師於成子伯。文王師於時子思。武
王師於郭叔。而孔子師七十二子。子夏師諸
侯。子思師孟軻。孟子荀卿皆師其徒。堯舜禹
湯文武善師於人。而後世嗣帝王者稽之也。
孔子子夏子思諸子善師人。而後世踐聖賢
者稽之也。天下者教爲其本也。教者道爲其
主也。道者師爲其端也。正其端所以爲道也。
正其主所以爲教也。正其本所以爲天下也。
故古之君子不苟尊而師人。不苟從而師於
人。其存心於天下乎。今天下其教未至。不亦
苟爲人師者之罪乎。不亦不擇師於人者之
罪乎
  道徳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徳。道徳之所存。雖匹
夫非窮也。道徳之所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
伯夷叔齊昔之餓夫也。今以其人而方之而
人樂。桀紂幽厲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而比
之而人怒。是故大人患道徳之不充其身。不
患勢位或作
利字
之不在己
  治心
客以見余於巖谷恬無所營。而問曰。子默默
必何爲耶。應曰。無爲也。吾治其其或
作吾
心耳。曰
治心何爲乎。曰治心以全理。曰全理何爲乎。
曰全理以正人道。夫心即理也。物感乃紛不
治則汨理而役物。物勝理則人其殆哉。理至
也。心至也。氣次也。氣乘心心乘氣。故心動而
氣以之趨。今淫者暴者失理而茫然不返者。
不治心之過也。曰心則我知之矣。理則若未
之達焉。子思之言與子之言同之歟。曰同。老
子之言與子之言同之歟。曰大較同而窮神
極化異也。曰子異二子則何所驗乎。曰吾正
之於吾師古聖人之説者也。曰然則子之正
幸得聞乎。曰是未易語也。吾之所正。通死生
之變。超天地之故。張之則俗必大怪而相訾
也。必欲求之。子當探吾所爲之内書者。客拜
而去
  雜著
  紀復古
章君表民以官來錢唐居未幾。出歐陽永叔
蔡君謨尹師魯文示予學者且曰。今四方之
士以古文進于京師。嶄然出頭角。爭與三君
子相高下者不可勝數。視其文仁義之言炳
如也。予前相與表民賀曰。本朝用文已來。孰
有如今日之盛者也。此聖君之徳而天下之
幸也。退且思之原古文之作也。所以發仁義
而辨政教也。堯舜文武其仁義至其政教正。
孔子以其文奮而揚之。後世得其法焉。故爲
君臣者有禮。爲國家者不亂。方周道衰諸侯
強暴相欺上下失理。孔子無位於時不得行
事。故以之用褒貶正賞罰。故後世雖有姦臣
賊子懼而不敢輒作。及戰國時。合從連衡之
説以傾天下。獨孟軻荀況以文持仁義而辨
政教。當時雖不甚振。而學者仰而知有所趨。
漢興賈誼董仲舒司馬遷楊雄輩以其文倡
之。而天下和者響應。故漢徳所以大而其世
所以久也。隋世王通亦以其文繼孔子之作。
唐興太宗取其徒發而試之。故唐有天下大
治。而韓愈柳宗元復以其文從而廣之。故聖
人之道益尊。今諸儒爭以其文奮。則我宋祖
宗之盛徳鴻業益揚。天子之仁義益著。朝廷
之政教益辨。然而卿士大夫内觀其文知所
以修仁義。而奉上正政教而莅百姓萬邦。百
姓外觀其文知所以懷仁義。而附國家聽教
令。而罔敢不從。四夷八蠻觀其文以信我祖
宗之徳業。知可大而可久也。使其望而畏之。
曰宋多君子。用其文以行古道。中國之禮樂
將大修理。不可不服也。易曰。文明以正人文
也。又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彼戎狄叛命
兇慝之邊鄙。今朝廷當行征伐以誅其不廷。
而文之興也。郁郁乎如此。是亦止亂不專在
於威武明文徳而懷之也。君子觀之謂其化
成天下也。宜與堯舜文武較其道徳也哉。夫
社稷之靈長久暦數之無窮。雖漢唐之盛美
而奚足以比並
  文説
章表民始至自京師。謂京師士人高歐陽永
叔之文。翕然皆慕而爲之。坐客悦聽。客有一
生。遽曰。文興則天下治也。潜子謂客曰。歐陽
氏之文言文耳。天下治在乎人文之興。人文
資言文發揮。而言文藉人文爲其根本。仁義
禮智信人文也。章句文字言文也。文章得本
則其所出自正。猶孟子曰取之左右逢其原。
歐陽氏之文大率在仁信禮義之本也。諸子
當慕永叔之根本可也。胡屑屑徒摸擬詞章
體勢而已矣。周末列國嬴秦時孰不工文。而
聖人之道廢。人文不足觀也。蓋其文不孰本
乃爾。孔子無位其道不行。病此不得已。徒以
六經春秋之文或云春
秋六經
載之以遺後世。故曰我
欲載之空言不如。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聖人豈特事其空文乎。君臣父子師徒朋友。
其文詞有本仁義禮信。靄然天下不治未之
有也。易曰。觀乎人文則天下化成。豈不然哉。
坐客聞吾説。皆諤然不辯本或
從辯
  議旱對
歳旱。論者有來訪予曰。今茲五月不雨及餘
七月。呉疆赤地千里稼穡槁矣。農夫忙忙無
所奈何。百穀勇貴乃倍其價。道路餓莩相望。
爲政者祷于山川。趨其急猶救之水火。而雨
終不至。民未免皇皇如也。請於吾子則曰何
如爲之所耶。余時應曰。此官人者謀之。非吾
野人之事也。無已則語子竊與之。吾嘗聞諸
長者。諸荒旱時謂之凶年。爲國憂民者莫如
發倉廩以救其饑。而後教之惜井泉謹隄防。
命吏與之相水道。引民并力擁江河注之陂
池以洽灌漑。察市道平物價。乘時射利欺于
貧弱者。以法誅之。勸有餘者貸不足。約不
足者以樂歳酬之。關譏無重征。以通商旅。細
民鬻販者容之。察刑獄明民之冤枉。斯則亦
救旱之一道。問者復曰。祷於山川之神宜之
乎。曰於禮亦有之。然有水旱疫癘之災以營
山川之神者。擧古法以順民心耳或作
人心
如風雨
時至水旱不爲沴非由乎山川也。問者憮然
曰。我鄙人也。未識乎旱潦之所由。子復爲我
言之。曰極陽之謂旱。洪範咎徴曰。僭恒暘若。
又曰。王省惟歳。卿士惟月。師尹惟日。歳月日
時不易。百穀用成。又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
康。日月歳時既易。百穀用不成。又用昏不明
俊。民用微。家用不寧。説者云。夫僭也者何過
且差也。曰政之差而民無教也。民無教則肆
暴刑也。肆暴刑則罰不當也。罰不當則民怨
之。與肆暴所感故旱順之。夫歳月日時無易。
百穀用成。又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也
者何。王由王道而不任喜怒妄黜陟卿士師
尹。卿士師尹守厥職無僭妄以侮王權也。如
此則國事修。國事修則其氣和洽。氣和洽故
百穀成而治道明也。俊良得志以行其道。是
上有仁義而下無怨咨。故國家安也。夫日月
歳時既易。百穀用不成。又用昏不明俊。民
用微。家用不寧也者何。君奪臣職而臣冐君
政也。如此則國事不修。國事不修則人不和。
人不和故百穀不成。而治道昧也。俊良之道
不顯。是上非仁義而下民胥怨故國家不安
也。今天子聖明而俊傑在位。所謂刑政禮樂。
豈聞過差也。然宋有天下。雞鳴犬吠徹于四
海。其爲廣且遠矣。殊方遠俗。政教豈悉至而
刑罰能無誤也。惟刑政禮樂正則風雨以時
來。旱潦無由作也。惡用祷邪。問者韙之。再拜
而去
  夷惠辨或從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
不由也。又曰。伯夷聖之清者也。柳下惠聖之
之和者也。又曰。聖人百世之師。伯夷柳下惠
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
志。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寛。薄夫敦。始曰
君子不由也者。孟子拒之之詞也。次曰清與
和也者。稱之之詞也。又次曰聖人百世之師
也者。慕之之詞也既拒而文稱慕之。學者多
惑。有以其言爲不詳。吾故不然謂孟子之説。
厥旨遠乎。夫君子與人適義而已矣。故其去
就無固無必。如其人始惡而一日翻然以道
求我。君子必接之。接之得其誠則就之。如其
人始不惡而一日翻然以無道從我。君子必
直之。直之不得已則去之。君子就之非苟從
也。義可從也。君子去之非苟去也。義可去也。
故君子之去就非苟也。專在其義也。彼伯夷
者恥立惡人之朝。恥與惡人言。推惡惡之心。
思與郷人立。其衣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
浼焉。以諸侯爲不潔。雖有善其辭命而不受
也。以其終爲不潔。果不就已。彼柳下惠者爾
爲爾我爲我。雖袒&T046343;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
我哉。但其自治不顧治人。混然苟與之處。果
不去已。柳下惠與不修之人處而不能正之。
既不能正之。又不能去之。是侮人者也。伯夷
得人善辭命以至誠相求而不肯酌其誠。既
不能恤其誠。又不能就之。是棄人者也。棄人
也者。是不與人爲善也。侮人也者。是與人無
禮也。與人無禮孰爲恭乎。不與人爲善孰爲
容乎。以君子之道校之。則二子之去就不亦
非義而宜乎。孟子曰。君子不由也。若伯夷目
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横政之所之不忍居
也。清廉其身更治亂而不渝。非得聖人之清
者。孰能守之。如柳下惠進不隱賢必以其道
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非得聖人之和者。
孰能忍乎。孟子當戰國時無道也。而姦臣賊
子眦睚恣作。頑懦鄙薄爭勢冐利。雖死不顧
其有節義。孟子以羞堯舜之道不行。思以清
廉寛和之風矯激其時。故必尊伯夷柳下惠
爲百世之師者也。其始曰隘與不恭者。辨其
不以義而爲人也。蓋欲使人愼去就。故有拒
之之詞也。又曰清與和者。是明其各有聖人
之一徳也。欲人知賢其人。故有稱之之辭也。
又曰。聖人百世之師者。有以警於世也。欲人
聞其風而自化。故有慕之之辭也。伯夷柳下
惠特立自任者也。不顧教人。故其所爲亦不
顧世之是非也。孟子行道者也。其務教人故
指其所爲。是者取之非者正之。所以夷惠之
事雖得失而兩存於其書
  唐太宗述
太宗始視文靜於繋獄。何憂天下之急也
業間。劉文靜坐與李密連姻繋獄。太宗入視。
乃謂曰。今看卿非兒女情與卿圖大事也
諫班師
於霍邑。號哭以感。何忠孝之義合也高祖初起
義師西圖
中國。隋將宋老生據霍邑以據義師。會久雨糧盡。高
祖議還太原。太宗欲須入咸陽高祖不納。號泣聲聞帳中
誅建成元吉。何循大義也武徳九年。建成元吉謀
害太宗。事泄。太宗將
尉遲敬徳等九人。入玄
武門。誅於臨朝殿前
與可汗刑白馬而盟之。何
信行於戎狄也太宗登極初。可汗寇涇州。總兵百
萬至渭水便橋。太宗獨上以輕曜軍
容。可汗見懼而請和。故
刑白馬盟於便橋上而去
拒徳彝之諂。何沮天下之
佞人也正觀初。奏秦王破陣樂曲。封徳彛對曰。
陛下以聖武戡亂。玄極奏樂象徳定。文容
以爲比。上曰。朕雖以武功定天下。終以文徳綏海内
文。武之道名隨其時。公謂文容不如蹈厲。斯言過矣
突厥胥亂。以其無罪於我不乘便而討之。何
賞罰之有禮也正觀初突厥諸部叛討之而兵叛。
群臣請乘便討之上曰。豈有新與
之和乘其亂而滅之邪。從部落盡叛。六
畜皆死。朕終不討。待其有罪而後擒取
議不屡赦。
何賞罰之正也太宗謂群臣曰。赦有罪乃不軌輩。
古語一歳再赦。好人喑唖故朕不頻
赦。庶得四
海安泰也
與杜淹論樂。何知政也太宗初奏新
樂。謂侍臣
曰。禮樂之作。聖人縁物設教。以爲撙節。治之隆替
皆由於此。史大夫杜淹曰。前代存亡實由於樂。故
陳之亡爲王樹後庭。齊之亡爲伴侶行路。聞之莫不悲
泣。上曰。不然夫音樂之感人心。歡者聞之則悦。憂
者聽之則悲。將亡之國其民心苦。苦心所感聞樂則悲。
何有樂聲使人悦者。悲乎。今玉樹伴侶其音具在。今公
奏之公則
不悲耳
與孔頴達論藉田。何知經也正觀初。
藉田方
田給侍。中孔頴達曰。按禮。天子於南郊。諸侯於東
郊。晋武於東南。今於城東不合古禮。上曰。禮縁人情。
亦何有定。虞書云。平秩東作。朕今見少陽之地。
田於東郊。蓋其儀也。亦何不合於古禮者哉
營閣之議。何惜民力也群臣以宮中卑濕請營一閣
以居。上曰朕徳慚漢文。
豈可過勞民
力。竟不許
幾致刑厝。何天下之有教也。居
不閉戸行不齎糧何天下之廉讓也正觀四年
冬。斷刑
四十九人。幾致刑厝嶺外
之戸不閉行旅不賚糧也
赴刑者應期而畢至。
何天下之無欺負也正觀七年冬。親録囚死者三百
九十人。令明年秋來就刑。至
是畢集。而
詔以原之
納魏徴之言。何與人爲善也太宗
納魏
徴諫爭。見
於本傳甚衆
自古稱禹湯文武所以爲禹湯文
武者。正以其由仁義之道而王天下也。如後
世以仁義而爲王者。猶禹湯文武也。吾讀唐
書。得太宗之事如所述者不可勝擧。原其所
歸皆趨仁義。要其與禹湯異者亡也。當時論
者謂太宗大度類漢高神武同魏武。夫漢高
寡文徳而魏武不及覇道。惡可與太宗擬論
乎。惜哉欲用周禮治。而房魏輩不能賛成
之。如使王通未喪唐得用之太宗文中子曰。如有
用我者。吾則抱周禮
以從
則卜年卜世。何翅乎三百一十六也。孟
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太宗之作。眞王者也。而不但文中子可歎也

  易術解
子郝子治易。平生得聖人作易之大法。乃解
易以自發其法。謂聖人所以作易在治道。治
道在君臣。君臣法陰陽以成爻列爻以成卦。
立卦以成易。是故求治道者必觀乎易。求易
象者必觀乎卦。求卦體者必觀乎爻。求爻變
者必原乎陰陽。陰陽也者作易之本也。治道
之大範也。陰爻者爻或
作義
臣道也。陽爻者君道
也。陰陽之爻升降得其所則卦吉。陰陽之爻
失其所則其卦凶。是故君臣之道正則其政
治也。君臣之道繆則政亂也。治則三綱五常
修也。三才順也。萬物遂也。亂則彝倫萬事斁
也。夫天下萬世治亂規誡之道。易其備矣。方
絶筆乃出其書示於潜子。欲吾亂而明之。潜
子稽其説條其緒。雖累百而無不與聖人之
法合者。掲然而自立義。列精而且至大。略如
乾坤小畜大畜卦之類。雖古之善治易者。不
過是也。潜子因語其人曰。子之書是也。然易
之始。固出於河圖。河圖所見唯陰陽之數最
爲其本也。而君臣之法與其神物偕出矣。雖
然而其吉凶治亂之効。未著乃資乎。聖人者
君天下而發之。故包犧氏出焉。示與神道適
會。遂卦之而又爻之爻或
作義
用其法以王天下。然
其法非聖人作君不能張之。聖人非以是不
能王之。故易與聖人而相須也。孔子聖人也。
雖知其法而無位。歎不得如虙犧行其道。於
當世徒文而傳之耳。故曰鳳鳥不至河不出
圖。吾已矣夫。然其傳自孔子之商瞿。更九世
至漢人楊何。而所傳遂絶。其後諸儒用已見
各爲其家。紛然騁其異説。師弟子相承相勝。
不復守聖人之道。眞易之道遂微。而子當易
道支離紛錯漫漶難審之時。乃毅然獨推聖
人之軌法。解其書以遺學者。其於聖人之道。
亦有力焉。子郝子益謂潜子曰。吾考雜卦。其
説煩且重。殆非聖人之意。是蓋後世學者括
衆卦而歌之之言也。預之十翼。不亦忝乎。吾
嘗削之。乃離序卦爲之上下篇。而以裨夫十
翼可乎。潜子曰。楊子雲謂。學者審其是而已
矣。仰聖人而知衆説之小也。子非之果是而
排其涜聖人之言者宜之何必疑之
鐔津文集卷第七



鐔津文集卷第八
  藤州鐔津東山沙門契嵩撰
  雜著
  逍遙篇
天地均乎功。萬物均乎生。日月均乎明。四時
均乎行。生生之道同。然而所以爲生奚一。謂
功不殊。謂生不異。謂明不兩。謂行不各。使皆
任其自然而然者。人其適於虎狼蛟龍也。虎
狼蛟龍&T014461;悷矯軋乎性。又奚全於天淳乎。故
曰。道亦自然。非道亦自然。道亦自得。非道亦
自得。昔夫黄帝也。高辛也。唐堯也。虞舜也。
夏禹也。西伯也。后稷也。孔子也。曾參也。子
路也。伯夷也。展禽也。桀紂也。幽厲也。惡來
也。盜跖也。是此者不亦生乎。而所以爲生曷
嘗齊邪。食息與人同。而動靜與人別。若所謂
者繄何以明之。黄帝之爲生也。修徳振兵。治
五氣蓻五種。撫萬民而安乎天下。往而登乎
雲天。高辛之爲生也。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
而威惠而信。其色郁郁其徳嶷嶷。其動也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