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廣弘明集 (No. 2103_ 道宣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100] [Prev]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皆下行人。所以不同尼*揵者語有。所含。若
無麻紵之郷。亦有開皮革義論。有麻紵處大
慈者。乃實應不著。但此事與食肉不得
同。凡著一革屣。經久不壤。若食噉衆生。就一
食中便害無量身命。況日日餐咀數若恒沙。
亦不可得用革屣以並斷肉。于時諸僧乃無
復往復。恐諸小僧執以爲疑方成巨蔽。所以
唱此不受革屣文。正欲釋一日所疑。非關前
制。凡噉肉者是大罪障。經文道。昔與衆生經
爲父母親屬。衆僧那不思。此猶忍食噉衆生。
己不能投身餓虎割肉貿鷹。云何反更噉他
身分。諸僧及領徒衆法師諸尼。及領徒衆者。
各還本寺宣告諸小僧尼。令知此意
制説此語竟。僧尼行道禮拜懺悔。設會事畢

其晩又勅員外散騎常侍太子左衞率周捨
曰。法寵所言慚愧而食衆生。此是經中所明
羅刹婦女云。我念汝我食汝。法寵此心。即是
經之羅刹
又勅捨云。僧辯所道自死肉。若如此説。鴟鴉
鳩鴿觸處不死。那不見有一自死者。獐鹿雉
兎充滿野澤。亦不甞見有一自死者。而覓死
肉其就屠殺家。覓死魚必就罾網處。若非殺
生豈有死肉。經言。買肉與自殺。此罪一等。我
本不自爲。正爲諸僧尼作離苦因縁
又勅捨云。衆生所以不可殺生。凡一衆生具
八萬戸蟲。經亦説有八十億萬戸蟲。若斷一
衆生命。即是斷八萬戸蟲命。自死衆生又不
可食者。前附蟲雖已滅謝。後所附蟲其數復
衆。若煮若炙此斷附蟲。皆無復命。利舌端少
味。害無量衆生。其中小者非肉眼能觀。其中
大者炳然共見。滅慈悲心増長惡毒。其實
非沙門釋子所可應行
又勅捨云。衆僧食肉罪劇白衣。白衣食肉。乃
不免地獄而止是一罪。至於衆僧食肉。既犯
性罪又傷戒律。以此爲言有兩重罪。若是學
問衆僧食肉者。此爲惡業復倍於前。所以如
此。既親逹經教爲人講説。口稱慈悲心懷毒
害。非是不知。知而故犯。言行既違即成詭妄。
論學問人食肉。則罪有三重。所以貴於解義。
正爲如説修行。反復噉食魚肉侵酷生類。作
惡知識起衆怨對。墜墮地獄疾於&T030607;矛。善惡
報應必也不亡。凡出家人實宜深思
又勅捨云。聲聞受律儀戒。本制身口七支。一
受之後。乃至睡眠悶等律儀恒生。念念得未
得律儀。所以爾者。睡眠等非起惡心。故
不損不失。乃至常生。若起欲殺心。於聲聞法
雖不失身口戒。而於戒有損非唯損不殺戒。
亦兼汚餘戒。至於手夾齒齧動身口業。則失
身口戒。爾時律儀無作。即斷不續。既失不殺
戒。亦損汚餘戒。所以爾者。旃陀羅人爲屠肉
時。爲何等人殺。正爲食者。若食肉即有殺
分。於不殺戒即成有缺。若謂於善律儀受殺
生分。於不殺戒無所缺者。是不善律儀人持
八戒齋。是惡律儀猶應相續。若惡律儀人持
八戒齋。惡律儀不復相續者。是知善律儀人
受諸殺分。是不殺戒即時便缺別解脱戒。不
復解脱。惡律儀人無論持八戒。齋但起一念
善。心惡律儀即。斷若一念不斷。多念亦應不
斷。若多念斷是知一念時斷。善律儀人其事
亦爾。無論受諸殺分。有少殺分不殺律儀即
時亦爾。菩薩人持心戒。故自無有食衆生理。
若缺聲聞戒終不免地獄等苦
廣弘明集卷第二十六



廣弘明集誡功篇序第二十七卷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夫群生所以久流轉生死海者。良由無戒徳
之舟楫者也。若乘戒舟鼓以慈棹。而不能横
截風濤遠登彼岸者。無此理也。故正教雖多
一戒而爲行本。其由出必由戸。何莫由斯戒
矣。是以創起道意先識斯門。於諸心境籌度
懷行。其状如何。故論云。夫受戒者慈悲爲務。
於三千界内萬億日。月上至非想下及無間。
所有生類並起慈心不行殺害。或盡形命或
至成佛。長時類通統周法界。此一念善。功滿
虚空。其徳難量。惟佛知際。不殺既爾。餘業例
然。由斯戒徳故能遠大。所以上天下地幽顯
聖賢。莫不憑祖此縁用爲基趾。經不云乎。戒
如大地。生成住持。出有心發。是曰生也。聖道
良資。是曰成也。法延六萬。是曰住也。保
三業。是曰持也。諸餘善法蓋闕此功。有入此
門便稱聖種。乖斯妄立是謂凡流。長沒苦海
出濟無日。自法移東夏千齡過半。在魏嘉平
方聞戒法。自爾迄今道俗流布。然大聖垂教
機厥先故使俗士憲章則有具有缺。道人
律儀有小有大。所以五戒八戒隨量制開對
境無非。戒科約分任其力用。是謂接俗之
化。不可定其時縁。出家據道異於俗流。備足
時縁無開階級。雖復位分大小。兩學就行齊
均上下。五衆約過品類乃殊。結正同存一戒。
戒者警也。常御在心。清信所存聞諸視聽。故
撮擧數四。知奉法之有人焉
梁代弘明集誡功篇録
唐廣弘明集*誡功篇録二十七
  晋沙門釋慧遠與劉遺民書 梁元帝與蕭
諮議等書 梁簡文與湘東王書 陳律師
曇瑗與朝士書 陳沙門釋慧津與瑗律師
并答  隋煬帝與智者顗禪師書 隋煬
帝受菩薩大戒文 隋智者師與煬帝書
唐終南山釋氏統略齊文宣淨行法門
  與隱士劉遺民等書
  晋廬山釋慧遠
彭城劉遺民。以晋太元中。除宜昌柴桑二縣
令値廬山靈邃。足以往而不反。遇沙門釋慧
遠。可以服膺。丁母憂去職入山。遂有終焉之
志。於西林澗北。別立禪坊。養志閑處。安貧
不營貨利。是時閑退之士輕擧而集者。若宗
炳張野周續之雷次宗之徒。咸在會焉。遺民
與群賢遊處。研精玄理。以此永日。遠乃遺其
曰。毎尋疇昔遊心世典。以爲當年之華宛
也。及見老莊便悟名教是應變之虚談耳。以
今而觀。則知沈冥之趣。豈得不以佛理爲先。
苟會之有宗。則百家同致。君諸人並爲如來
賢弟子也。策名神府爲日已久。徒積懷遠之
興。而乏因籍之資。以此永年。豈所以勵其宿
心哉。意謂六齋日。宜簡絶常務專心空門。然
後津寄之情篤。來生之計深矣。若染翰綴文。
可託興於此。雖言生於不足。然非言無以暢
一詣之感。因驥之喩。亦何必遠寄古人。
是。山居道俗日加策勵。遺民精勤偏至。具
持禁戒宗張等所不及。專念禪坐始渉半年。
定中見佛。行路遇像佛於空現光照天地皆
作金色。又披袈裟在寶池浴。出定已請僧讀
經。願速捨命。在山一十五年。自知亡日。與衆
別已都無疾苦。至期西面端坐。斂手氣絶。年
五十有七。先作篤終誡曰。皇甫謐遺論佩孝
經。示不忘孝道。蓋似有意小兒之行事。今即
土爲墓。勿用棺槨。子雍從之。周續之等。築室
相次。各有芳績。如別所云
  與蕭諮議等書梁元帝
蓋聞。圓光七尺。上映眞珠之雲。面門五色。旁
臨珊瑚之地。化爲金案。奪麗水之珍。變同珂
雪。高玄霜之彩。豈不有機則感。感而遂通。有
神則智。智而必斷。故碧玉之樓升堂未易。
紫紺之殿入室爲難。必須五根之信以信爲
首。六度之檀以檀爲上。故能捨財從信去有
即空。率斯而談。良可知矣。竊以瑞像放光倏
將旬日。蹈舞之深形於寤寐。抃躍之誠結於
興寢。稍覺十字之蒸。嗤何曾之饌。五鼎之味
笑主偃之辭。黿羹麟脯空聞其説。羊酪猩脣
曷足云也。困于酒食。未若過中不餐。螺蚳登
俎。豈及春蔬爲淨。欲吾子三日潔齋。自寅
至戌一中而已。自有米如玉鋭鹽類虎形。
雲夢之芹遼東之藻。十斤之梨千樹之橘。青
筍紫薑固栗霜棗適口充腸無索不獲。八功
徳水並入法流。四王倶至偕讓弘道。同志爲
友。豈不盛歟。蕭繹疏
  答湘東王書梁簡文
十八日晩。於華林閤外省中。得弟九月一日
書。甚慰懸想。秋節淒清比如常也。州事
外無足疲勞。濠梁之氣不異恒日。差盡怡悦
時有樂事。遊士文賓比得談賞。終宴追隨何
如近日。注漢功夫轉有次第。思見此書有
飢惄。吾蒙受菩薩禁戒簉預大士。此十二日
便於東城私懺。十七日旦早入寶雲。璧門照
日銅龍吐霧。紅泉含影青蓮吐芳。法侶成群
金山滿座。身心快樂得未曾有。昨旦平等寺
法會。中後無礙受持。天儀臨席睟容親證拜
伏雖多疲勞頓遣。剃頂之時此心特至。心口
自謀併欲剪落。無疑馬援遣蝨之談。不辭應
氏赤壺之諷。僧璡典議不異昔日。竟日問璡
殊均子路。探鉤取名名曰因理。皇情印可今
便奉行。昨脯後方還所住。徐擒庾吾羗恒
夕鏡遠在直時來。左右但不得倜儻殊異。
桓之時稍習節文。欲避酒泉之職。尹王相
去。既爾彌申欵對。臨汝矦比多屬疾。來宮
小稀。其間信使差得不簡曄。兼詹事暕爲
洗馬時申話言數語。論辨向之。侯東撫復成
離闊。衡山九嶷尋應引邁。臨岐有歎望水興
嗟。但吾自至都已來。意志忽怳。雖開口
笑。不得眞樂。不復飮酒垂二十旬。次公醒狂
自成無理。知耆艾數信述吾經過。適憶途遵
江夏路出西浮。日月易來已渉秋暮。而韋述
有長沮之弊。必笑之災。術異葛仙形均荀序。
第復資其糧餼。特爲經營。轉禍爲福事均北
叟。分別已來毎増慨憶。歎因月積想逐時旋。
毎有西卸事同撫&T038223;。相見之期未知何日。瞻
言玉嶺靜對金關。懷勞之深未常弭歇。善自
保惜。反此不多。綱疏
  與梁朝士書瑗律師
光宅寺曇瑗白。竊惟至人垂誨各赴機權。故
外設約事三千。内陳律儀八萬。誠復楷訓異
門無非懲惡。孔定刑辟以詰姦宄。釋敷羯磨
用擯違法。二聖分教別有司存。頃見僧尼。有
事毎越訟公府。且内外殊揆科例不同。或内
律爲輕外制成重。或内法爲重外網更輕。凡
情僶俛肆其阿便。若苟欲利己。則捨内重而
附外輕。若在陷他。則棄内輕。而依外重。非唯
穢黷時宰。便爲頓乖理制。幸屬明令公匡弼
社稷和爕陰陽。舟楫大乘柱石三寶。遐邇向
風白黒斯慶。貧道忝居僧例。頗曾採習毘
尼。累獲僧曹送事訪律。詳決尋佛具切誡。
國有憲章。絓僧家諍執。未審依何折斷。謹致
往牒佇奉還旨。庶成約法永用遵模。釋曇瑗

  與瑗律師書并答慧津
*慧津和南竊聞尋師萬日以禮見知。而津伏
奉未淹。過蒙優接。昔鄒陽上書。乃可引爲上
容。宋玉陳賦則賜以良田。且復康會來呉。
才堪師表。摩騰入漢。行合律儀者哉。故知道
寄人弘。徳不孤立。儔今訪古並非其例。豈可
虚佩寵靈坐安隆渥。便是名踰分外譽超身
表。但法輪初啓。請業者如雲。非直四海同風
天下慕義。遂令負笈之徒排肩自遠。歸仁之
士繼踵來儀。華陰成市曾何足云。擧袂如帷。
豈得獨高前代。況乃闡禪定之初門。開智慧
之燈炬。信實傾河倒海宣説不窮。先進者陷
於金城。後生者摧其利齒。可號熏修戒善。能
令十地瓔珞守持身行。則使八正莊嚴允穆
聖凡協和幽顯。加有懷鉛握錐之好。聚螢流
麥之勤。或剖蚌求珠。開河出寶。而*慧津一
分無取。内外靡聞。學謝懸鍾言慚散粉。同
斯曲木空厠直蘭。類此蒹葭謬參玉樹。乃知
滄溟汪濊。不待豪滴之珠。華嶽穹崇。寧俟
遊塵之壤。譬茲秋鳳如彼春林。墜獨葉不預
百枝。落一毛何關六翮。正言身名仰委觸途
憑累。區區寸誠喩如皎日。不意三邊有務四
郊多壘。致使虧替講筵請益成廢及言悲鯁
寧可具披。所冀難靜障除更敦諮受。不任戀
結。行遣祇承。*慧津和南
  瑗律師答
信來枉告良用憮然。余學慚技癢人非准
的。中雖曾講授不異管内闚天。豈足作範後
昆踵武前哲。蓋身疾弗瘳門人引去。一師盛
業廢而莫傳。五十之年忽焉將至。長夜永懷
惆悵何已。未有好事者日相請逼。遂以罷老
復成自勵。如法師數子本出名家。洛下奇才
當今利齒。必欲探覈論部任持律藏。方爲美
器日見絶塵。復有海表奇僧聚中開士。皆學
無常師。不遠而至訪道質疑。足稱一時之樂。
不意胡兵犯蹕虜馬飮江。塔廟焚如義徒道
殣。即日京華故老倚席不談乃復爰訪幽痾。
令其訓導久廢無次。何以誨人。故乃荊棘生
乎口中。雌黄謬於舌杪矣。煎水求氷未足爲
喩。佇能近顧方陳寸欵。瑗白
  隋煬帝於天台山顗禪師所受菩薩戒
弟子基承積善生長皇家。庭訓早趨貽教夙
漸。福履攸臻妙機頓悟。恥崎嶇於小徑。
優遊於大乘。笑息止於化城。誓舟航於彼岸。
開士萬行戒善爲先。菩薩十受專持最上。喩
立宮室先必基趾。徒架虚空終不能成。孔
老釋門咸資鎔鑄。不有軌儀孰將安仰。誠復
能仁奉爲和上。文殊冥作闍梨。而必藉人
師顯傳聖授。自近之遠感而遂通。波崙罄髓
於無竭。善財亡身於法界。經有明文非徒臆
説。深信佛語幸遵時導
禪師佛法龍象。戒珠圓淨定水清澄。因靜發
慧安無礙辯。先物後己謙挹成風。名稱遠聞
衆所知識。弟子所以虔誠遙注命楫遠迎。毎
慮縁差値諸留難。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
雲霧即銷煩惱。以年月日。於揚州金誠設千
僧會。敬受菩薩戒。戒名爲孝。亦名制止。方便
智度歸宗奉極作大莊嚴。同如來慈普諸佛
愛等視四生猶如一子。云云。既受戒己。便
擧法名。詺帝爲總持菩薩也。帝頂受已白曰。
大師禪慧内融導之以法澤。可奉名爲智者。
斯同梁高擧約法師之徽號矣
天台智者禪師與煬帝書
文多不載備所撰續高僧傳
  統略淨住子淨行法門序
  終南太一山釋
夫淨住之來。其流尚矣。祖述法王開化道逹
之方。統引群生履信成濟之務也。是以正法
存沒畢乘信毀之功。神用昏明終藉惰勤之
力。竊開輪王興運肇於有劫之初。法主膺期
開於濁域之始。其故何耶。良有以也。諒由
淳薄結於夙心。故使機感隆於視聽。自教流
震土六百餘年。道俗崇仰其蹤可悉。至於知
機明略弘賛被時。垂清範於遺黎。導成規於
得信者。斯文在斯。可宗鏡矣。昔南齊司徒竟
陵王文宣公蕭子良者。崇仰釋宗深逹至教。
注釋經論鈔略詞理。掩邪道而闢正津。弘
一乘而七衆。世稱筆海。時號智山。或通
夢於獨尊。諡天王之嘉稱。或冥授於經唄。傳
神度之英。規其徳難詳輒從蓋闕。以齊永明
八年。感夢東方普光世界天王如來樹立淨住
淨行法門。因其開衍。言淨住者。即布薩之翻
名。布薩天言。淨住人語。或云増進。亦稱長養
通道及俗倶禀修行。所謂淨身口意。如戒而
住。故曰淨住也。子者紹繼爲義。以三歸七衆
制御情塵善根増長紹續佛種。故曰淨住子
也。言淨行法門者。以諸業淨所以化行於世。
了諸法門。故有性相差別。始於懷鉛終於絶
筆。凡經七旬兩帙都了。遂開筵廣第盛集英
髦。躬處元座談叙宗致。十衆雲合。若赴華陰
之墟。四部激揚。同謁靈山之會。咸曰。聞所未
聞。清心傾耳。故江表通徳體道乘權。綜而習
之用開靈府。陳平隨統被及關河。傳度不虧
于藏部。後進學寡識昧。前修曾不披尋。
任情抑斷號曰僞經。相從捐擲。斯徒衆矣。可
爲悲夫。余以暇景試括檢之。文寔精華理存
信本矣。故知今所學教全是師心。心何可師
一至如此。是以智度論云。佛滅度後凡所製
述弘賛佛經者。並號阿毘逹磨。即十二部經
之所攝也。聖教明訣理絶凡謀。但以初學
昧未能瞻及。輒又隱括略成一卷。撮梗概之
貞明。摘扶疏之茂美。足以啓初心之跬歩。標
後鋭之前縱。又圖而賛之廣于寺壁。庶使愚
智齊曉識信牢強。萬載之道遐開。七衆之基
成立。敬而信者是稱淨行之人。宗而行之不
亡淨住之目。貽厥諸友知其意焉
  淨住子淨行南齊文宣公
  皇覺辨徳門第一
九十六種道而佛道爲最上勝者。非無其義。
夫立名所以表徳。非徳無以顯名。有名未必
具徳。有徳名非虚唱。是知名有眞假。徳有虚
實。豈可道俗混同竊名假實而不辨析者乎。
今覩殊教異軌分衢舛迹。未嘗不有其名而
闕其徳。不無其稱而求其用。是知有名無徳
者外道也。有徳有名者佛道也。譬若濟海託
舟踐途寄足。故經云。直心是道場。無虚假
故。發行是道場。能辨事故。如是四弘六度
倶稱道場。藉如此之勝因。獲若斯之妙果。所
以解脱去其累般若窮其照。相好表其容法
身顯其徳。語其至仁則三念齊想。言其自在
則無畏獨歩。談其累功則十力爲用。仰其妙
極則不共之法神通方便無量法門。洞逹三
世了照萬有。卓然明顯英聖超群。故號如來
十號具足。既自覺於生死昏夜。又復起於未
覺悟者。斯可謂有其名徳無不苞。具其美徳
無不備。故知形端則影直。聲雅則響和。未
見貎醜鑒鏡有悦目之華。體矬照水發溢群
之觀。書云。不登山無以知天之高。不測水無
以知地之厚也。凡如斯之異學。皆漏於佛之
大道矣。故經云。世間亦有常樂我淨。出世亦
有常樂我淨。世間者有名無義。出世者有名
有義。故六師結誓經。問佛名徳。佛答云
最正覺自得。不染一切法。一切智無畏。自然
無師保。至獨無等倫。自獲於正道。如來天人
尊。一切智力具
今各既知至徳有歸邪正異趣。善惡分逕凡
聖路隅。幸得信因果悟非常。順智流入正道。
賢並能悼川上之不追。悟交臂之潜往。病
生滅之無窮。慕我淨之恒樂。凡我咸已仰風
餐化割愛辭榮。豈得不懍然増到形命相競
者乎。故當清和其性哀愍有形。等心存濟以
法惠施。不犯不取有求不逆。常志大乘内外
相副。是名具足清淨度門
  辨徳門頌南齊祕書丞王融
紫實昧朱。狂斯濫哲。舛逕揚鏕。分源競枻。
麗景或幽。澄舒毎缺。水激波生。煙深火滅。情
端徒總。理向空蔽。不有明心。誰驅聖轍
  開物歸信門*第二
如來愍念衆生愛同一子。何常不以善權方
便弘濟益之津乎。所以垂形丈六表現靈儀。
隨方應感法身匪一。及其金容託體相好莊
嚴。顯發衆生欣樂瞻覩。行則大千震動衆魔
慴伏。住則洞逹諸定外道歸化。坐則演示方
等釋梵諮仰。臥則開一實道三乘禀徳。言則
三塗靜苦。笑則四生受樂。聞聲者證道。見
形者解脱。當此之時。豈不盛哉。今者雖禀精
靈昏惑障重。進不覩分衞國城。退不聞八音
辯説。將由罪業深厚煩惱牢固。非惟恐不見
前佛後佛來聖近賢。深憂惡道無由可絶。發
如此意。實有切情之悲。運如是想。不覺痛心
之苦。豈容順默使流晏安苦海沈淪沸火而
不自拔者乎。當須慷慨懍厲挫情折意生増
上心。懺悔滅罪去諸塵累。乃可歸信。自不堅
強其志亡身捨命捍勞忍苦銜悲惻愴者。將恐
煩惱熾火無由而滅。無明重闇開了未期。譬
如牢獄重囚具嬰衆苦抱長枷穿大械。帶金
鉗負鐵鎖捶撲其軀。膿瘡穢爛周遍形骸。臭
惡纒匝而欲以此状求見國主貴臣。雖復一
心無怠懇誠嘉到。恐*升高殿踐玉筵。亦無
由而果。假令愍念欲覩爲難。何以故。以其具
諸罪惡不離苦具故。若去枷脱鎖洗垢嚴服。
王不我礙自然而現。今欲歸信亦復如斯。將
見如來相好光明者。先當淨身口意洗除心
垢。六塵愛染永滅不起。十惡重障淨盡無餘。
業累既除表裏倶淨。方可運明想於迦維。標
清心於寶刹。去諸塵勞入歸信門。必然仰覩
法身無礙。如囚脱枷鎖自然見於王。我今除
煩惱亦必覩諸佛。若不如是雖復殷勤倍切。
直恐障礙難通。豈可不五體投地如太山崩
一心歸信無復疑想。奉爲至尊皇太子七廟
聖靈龍神八部一切劇苦衆生。敬禮十方一
切三世諸佛。求哀懺悔。既悔已後。常行柔
軟調和心堪受心不放逸心寂滅心眞正心不
雜心無貪吝心勝心大心慈悲安樂心善歡
喜心度一切心守護衆生心無我所心如來
心。發如是等廣勝妙心。專求多聞修離欲定。
奉戒清淨念報恩徳。常懷悦豫不捨衆生
歸信門頌
生浮命舛。識網情違。業雲結影。慧日潜暉。
逶迤修道。極夜無歸。登山小魯。汎海難沂。參
玟見璧。辯礫知璣。迷其未逹。匪正何依
  滌除三業門*第三
身口意三禍患之首。故經云。有身則苦生。無
身則苦滅。既知其患苦則應挫而滅之。滅苦
之要莫過懺悔。懺悔之法。先當潔其心靜其
慮端其形整其貎恭其身肅其容内懷慚愧鄙
恥外發。書云。禮無不敬。傲不可長。又曰。過
而能改是謂無過。經云。於一切衆生敬之如
親想。各自省其過。然後懺悔。衆等從無始世
以來至於此生。由於身意造諸苦業。並縁
愚癡多違至教。遂乃憍慢懈怠形用不恭。眠
坐放逸行動輕傲。或入出僧坊登上堂殿。禮
拜旋遶形不卑恭。或於父母師長上中下座
善友知識前。服用不端動止乖法。非禮而觀
用違體製。或盜三寶財及親屬物一切他有。
抄掠強奪。欺誑増減非分相凌。或婬劮恣
縱。非時非處。罔隔禽獸。不避親族。或造五逆
水火焚澆。攻略坑陷加毒無罪。或剠劓刖刵
考掠斫射。傷毀斬截殘害剥裂。屠割炮燒煮
爛瀹。諸如此罪。或爲婬慾。或爲財利。或
爲慳貪。或爲癡我。無慚賢愚不愧聖逹。今思
此過若影隨形。怖懼慚愧悲惻懺悔痛苦懺
悔已。有相加害者。從今已去爲眞善友。生生
相向以法示誨。願十方佛特加攝念。悔身業
障永更不造
次懺口業。此是患苦之門。禍累之始。書曰。一
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國。又曰。言行君子
之樞機。樞機一發榮辱之主。經云。不得離間
惡口妄言綺語。諂曲華詞構扇狡亂。故知有
言之患招報實重。廣如自愛經彰斯業相。又
如經云。失命因縁尚不妄語。何況戲笑構扇
是非。常以直心懺悔口業
次懺意業。意爲身口之本。罪福之門。書云。檢
七情務九思。思無邪動必正。七情者喜怒憂
懼憎愛惡欲者也。九思者視思明聽思聰色
思温貎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
利思義。此皆所以洗除胸懷去邪務正。經云。
不得貪*慾瞋恚愚癡邪見。故知萬惡川流事
由心造。何以知其然。若瞥縁心起。故口發惡
言。言由意顯。便行重罪。今欲緘其言而正其
身者。未若先挫其心而次折其意。故經云。制
之一處無事不辨。既心會於道。身過不遏而
止。意順於理。口失不防而滅。然身口業麁易
可抑絶。意造細微難可豁盡。廣如諸經説其
相状
懺悔三業門頌
樂由生滅患以身全。業資意造。事假言筌。利
衰畢倚。榮辱茲纒。燕驥匪躡。周鍇徒鐫。惑端
風緒。愛境旌懸。不勤一至。何階四禪
  修理六根門*第四
經云。罪無定相。隨因縁造。既是因縁而生。今
亦隨因縁而滅。前已懺其重惡。則三業倶明。
又欲莊嚴容體。則須六根清淨。固知心之驅
役諸識。亦猶君之總策諸臣。故書云。君人者
懍乎如朽索之御六馬。言其畏敬御物不及
於亡。驗之此事曉然倶了。但以方境森然感
發内外。更相因倚構接心識。故經云。心王若
正則六臣不邪。須各慚愧制馭根識。如法句
經心意品説。昔有道人。河邊學道。但念六塵
曾無寧息。龜從河出。水狗將噉龜。龜縮頭尾
四脚藏於甲中。不能得便狗去還出。便得入
水。道人因悟。我不及龜。放恣六情。不知死
至。輪轉五道皆由意根。故須總明六根罪業。
我從無始已來。眼根因縁隨逐諸色。見勝美
之事。不能修學。見不善之業。隨順履行。獲此
雙眼其淨甚少。惟見無慚無恥之色。不見賢
聖神通方便作用之色。雖有雙目與盲不異。
是大可恥一也。我從無始已來。耳根因縁隨
逐外聲。聞説正善信忠勸美。不能修學。反
生憤結。聞邪惡事。歡然須行。縁此因故惟聞
一切不善音聲。不聞清淨正法之聲。十方諸
佛常説妙法。我今不聞生聾不異。是大可恥
二也
我從無始已來。鼻根因縁若聞正教戒徳妙
香。初不樂聞。反生妨礙。聞諸惡欲邪媚之
香。深心耽著。由此業故。墮大地獄。生在邊
地。不聞賢聖五分之香。不聞三乘四攝等香。
使我輪迴常與善隔。是大可恥三也
我從無始已來。舌根因縁造過特多。貪著厚
味不淨説法。致此罪縁常淪生死。是大可恥
四也
我從無始已來。身根因縁多造衆罪。自重輕
他増長癡愛。由此業故。得下賤報。於佛勝縁
無由攀附。是大可恥五也
我從無始已來意根因縁備造衆惡。至人經
教拔苦出要。心不悕行更生違拒。乃學異論。
規圖罪種致無正信。求名求利増長我見。乖
僻尤重。臨死之時方悔虚過。此大可恥六也
清淨六根門頌
傾都麗佳。繞梁之曲。肥馬輕裘。蕙肴芳醁。晦
黒滋生。昏嚚競欲。貎蕩魂浮身甘意觸。靈
蔡攝根。情葵衞足。蟲草或虞。人何不勗
  生老病死門*第五
尋夫遠劫已來。三業所纒六根所惑。染愛潤
業沈沒迄今。生老病死實爲大苦。故經云。一
身死壞復受一身。生死無數。盡天下草木斬
以爲籌。計吾故身不能數矣。所以逹人興厭
高昇界繋之表。愚夫貪生恒淪死生之獄。故
須識過可得長辭。如胞胎經云。衆生受胎。冥
冥漠漠状若浮塵。在胎十月。四十二變識微
苦毒楚痛難忍。臭處迫迮劇於牢獄。飢渇寒
熱過於餓鬼。母飽急塞母飢悶絶。食冷如氷
食熱如火。飮多如漂大海。行急如墮險谷。坐
久如土鎭迮。立久如懸厠屋。下熏上壓無時
不苦。及將欲生倍復艱難。如赤身赴刃叫聲
裂。雖具此苦復多不全。若一日百日一月
十月。或在胞胎墮。落或出生母子喪命。當思
此生實是大苦。次思老苦。經云。年耆根熟
形變色衰。坐起苦極餘命無幾。涅槃經云。譬
如燈炷惟頼膏油。膏油既盡光炷非久。人亦
如是。惟頼壯膏。壯膏既盡衰老之炷何得久
住。又如折軸無所復用。如遭霜花人不欲視。
又經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
何樂。當思此老復爲大苦。次思病苦。皆由風
寒冷熱食飮不節。四時變改則水石乖扶。況
此假合之體危脆之形。望免四大不虧百一
無惱。豈可得也。及至苦患切身心煩愁塞。求
生不差求死不絶。痛楚百端窮憂自結。屎尿
臭處。妻子爲之改容。形骸不攝。傍人爲之變
色。況單身寄病。誰肯提携。故經云。慈父孝
子至病死時不能相救。此至言也。實爲大苦。
復思死苦。經云。死者盡也。氣絶神逝形
蕭索。人物一統無生不終。又經云。去處懸遠
而無伴侶。無所破壞見者愁毒等。經又云。獨
生獨死身自當之。幽幽冥冥會見無期。是以
聖人以身爲患。豈復以死更受生乎。往來五
道勞我精神。誓斷貪源絶其生本。是故死苦
實由此身。如來出家立言此意
生老病死門頌
穠華易遷。繁蕉不實。星髮鮐肌。憐光愒日。
二竪潜言。十巫空術。生之往矣。高松蕭瑟。即
化翻靈。從縁墜質。噬臍有譏。嗟然何
  剋責身心門*第六
身爲苦本。自所造集。於生死中復増惡業。不
能改悔隨順佛語。是故特須深自剋責
經云。見人之過口不得言。己身有惡則應發
露。書云。聞人之過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
口不得言。又云。君子顯其過
經云。讃人之善不言己美
書云。君子揚人之美不伐其善
經云。恕己可爲譬。勿殺勿行杖
書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今以經書交映。内外之教其本均同。正是
殊名異。若使理乖義越者。則不容有此同致。
所以稱内外者本非形分。但以心表爲言也
經云。佛爲衆生説法斷除闇惑。猶如良醫隨
疾授藥
書云。天道無親惟仁是與。若出家之人觀空
無常。厭離生死行出世法。是則爲内乖此爲
外。在家之人歸崇三寶。持戒修善奉行禮義。
是則爲内。乖此爲外。今内外道俗。共知内美
之稱由心。外惡之名在行豈得不捨外惡勤
修内善。若欲修行先自剋責。當知求進是假
名。退檢是實法。欲渉千里者。必裏糧衞足而
致也。欲*升彼岸者。必聚智糧具戒足而登
也。所以能果者。實由退檢覺察校試輕重。故
能却斷無明退截老死。愚闇滅則慧光發。四
相遷則戒徳顯。故知廉退者進之兆也。貪進
者退之萌也。夫求而獲者虚則寶愛情深故
有傾危墮墜之苦此。外道之法也。退而獲者
實則意無染戀。故得常安涅槃之樂。斯佛道
之法也。今者但應退檢不及以自責躬。若志
求進必損我傷物。退察檢失則彼我兼利。當
知剋責心口。是八正之路。檢察身行。是解脱
之蹤。是故如上善自剋責。則無善而不歸也」
剋責心行門頌
瞻彼進徳。莫敢或遑。顧咨小智。徒以太康。
豈無通術。跋此榛荒。雖有重離。亦照螢光。
循情内負。撫事外傷。層羅一擧。空念高翔
  檢覆三業門*第
剋責之情猶昧。審的之旨未彰。故以事檢
心。校所修習。既知不及彌増悚恧。何謂檢校。
檢我此身。從旦至中。從中至暮。從暮至夜。從
夜至曉。乃至一時一剋一念一
有幾心幾行幾善幾惡
幾心欲摧滅煩惱
幾心欲降伏魔怨幾心念三寶四諦
幾心念苦空無常幾心念報父母恩慈
幾心願代衆生受苦幾心發念菩薩道業
幾心欲布施持戒幾心欲忍辱精進
幾心欲禪寂顯慧幾心欲慈濟五道
幾心欲勸勵行所難行
幾心欲超求辨所難*辨
幾心欲忍苦建立佛法
幾心欲作佛化度群生
上已檢心。次復檢口如上時刻
從旦已來。已得演説幾句深義
已得披讀幾卷經典
已得理誦幾許文字
已得幾過歎佛功徳
已得幾過稱菩薩行
已得幾過稱讃隨喜
已得幾過迴向發願
次復檢身如上時刻
已得幾過屈身禮佛幾拜
已得幾過屈身禮法禮僧
已得幾過執勞掃塔塗地
已得幾過燒香散華然燈
已得幾過拂除塵垢正列供具
已得幾過懸幡表刹合掌供養
已得幾過遶佛恭敬幾十百匝
如是檢察。會理甚少違道極多。白淨之業裁
不足言。煩惱重障森然滿目。闇礙轉積解脱
何由。如上檢察自救無功。何有時閑議人善
惡。故須三業自相訓責。知我所作幾善幾惡」
檢校行業門頌
渾風緬沒。旅俗膠加。競文内疚。誰靦心瑕。
再惟情反。三省身華。貴危窮濫。貧懾豪奢。邅
迴六蔽紛綸七邪。不圖厥始。逸馬難罝
  訶詰四大門*第八四大謂
水火風也
上已檢校所行。多諸廢惰。由此四大招致懈
怠。是故訶詰令其覺悟。夫三界遐曠六導繁
滋。莫不依因四大相資成體。聚則爲身散則
歸空。然風火性殊地水質異。各稱其分皆欲
求適。求適非一。所以乖忤易動。故一大不調
四大倶疾。乍増乍損痾疹續生。風輕而地重。
水冷而火熱。互相煎惱。無時得安。經喩四蛇。
信哉可患。又此四大無慚無恥無恩無義。我
今恐其不安。所以資給所須。然彼四大初無
愧感。何以知之。至如悲風霜殞嚴冬雪零。便
須綿絋衣裘臥褥温室。若季夏鬱蒸歊赫炎
烈。復須輕絺廣室風扇牙簟。春秋改節氣候
清爽。復須輕軟服御。乃至食則甘肥珍肴充
滿。飮則瓜果温漿冷水隨時資給。安苦求樂。
此皆四大所須。而我供贍未曾拒逆。而此四
大求索無慚。不知有無。有則充給不厭。無則
恐迫令得。如飢須食不可暫闕。脱致乖違内
愁外戰増發火大。不知我艱辛。不恕我空乏。
惟欲貪求無有休息。是名無慚。云何無恥。汝
之所須無窮。我隨給汝不少。雅然當受初無
愧容。我既役智盡謀以相資贍。而汝初無矜
念於我。於少日中不須衣食。云何無恩。今既
得我如此供給。未甞爲我造作善事。獲我衣
食飽暖怡懌。反更思念作一切惡。少時禪誦
禮拜即生懈怠。云何無義。此四大身。不可期
懷。不可委信。我今爲汝種種供須。反復横
起種種愛著。驅逼於我行殺盜婬。我既愚癡
不能制革。還相隨順生諸疾病。或遭王法牢
獄鞭杖。爲汝所招。我既嬰苦。汝亦無利。猶
復不知。更求更索。後今日去。不復隨汝流轉
老病生死大海。汝當隨我行道。作諸善業。方
可給汝隨分衣食。趣得支身以除飢渇。汝當
善自驅策。令我早得五分法身。常化遊行自
在無礙
呵詰四大門頌
迅矣百齡。綿茲六入。出沒昏疑。興居愛習。矻
矻予求。營營爾給。匪徳日歸。惟殃斯集。貪人
敗類。無厭自及。昭迴不希。玄墟何泣
  出家順善門*第九
上已檢校所行。知乖道實遠。剋責自咎則進
趣有途。前雖道俗總論混知其過。然在家罪
重出家罪輕。但出家之人。行業階差生熟難
辨。然阡陌而觀。亦粗見其迹。今出家者未登
聖境。而期望之人恒引聖責凡。良由大教勝
遠。尊之者責重。法律精微。信之者望深。何
以知然。今欲見雅形妙相之體。當覩儀容端
麗之人。欲觀仁義盛徳之風。當尋有禮有義
之行。何常見衆多之口競。譏棄諸外道。正以
不足及言。所以息譏。在於衆僧動爲論端。
實由我法清勝嫉之者多。我法高遠毀之者
衆。書云。城高則衝生。道尊則魔盛。今乍聞詰
誚之言乃足驚怪。就理而尋非無義而發。試
爲檢其所修比其所習。福之深淺罪之厚薄。
可加意察之。夫父母是孝戀難遣。而能辭親。
妻子是恩染難奪。而能割愛
勢位物情所競。而能棄榮
飢苦是人所難忍。而能節食
滋味是人所貪嗜。而甘蔬澁
翹勤是人所厭怠。而能精苦
七珍是人所吝惜。而能捨離
錢帛是人所蓄聚。而能棄散
奴僮是人所資待。而自給不使
五色是人所欣覩。而棄之不顧
八音是人所競聞。而絶之不聽
飾玩細滑人所保著。而能精麁無礙。安身養
體人所共同。而能忘形捨命。眠臥是人所不
免。而晝夜不寢爲業。恣口朋遊人所恒習。而
處靜自檢
白衣飮饌不知紀極。而進食如毒
白衣日夜無所不甘。而己限以晷刻虚腹
白衣則華屋媲偶而己冡間離著
又行住坐臥如是法。禮拜圍繞如是法。讀誦
講説如是法。食飮便利如是法。受供行施如
是法。修道習行如是法。略説如上無非有法
數則三千威儀。廣則説不可盡。餘如出家功
徳經説
出家生善門頌
澡身浴徳。晦迹埋名。將安寶地。誰留化城。道
場曠謐。禪逕閑清。風瓢弗響。震轍徒驚。嘯
傲焉慮。脱落何營。長捐有結。永嫈無生
  在家從惡門*第十
俗士毎言談之次。或問。白衣歸向何法無不
答云。釋氏純信縱復實心錯背。亦羞言其乖
咎。所以爾者。寔由大法精勝不欲與善相違
故也。既言其信。當事與言同。若言事相反者。
便是矯僞諛諂側佞邪媚。天下所驚嗟。四海
所駭歎。若欲眞實期於三世者。見沙門之過。
當知凡劣。形服雖異喜怒何殊。便思其理可
崇本不在人。何得以鄙吝之行。用廢大道乎。
且其積習勝業已積。熙連沙喩可不深思。今
諸士女試自檢察。實自多過
  瞋恚不避尊貴 惡罵無復高卑
    貪求不計毀辱 慳吝不知禮節
    婬欲不擇禽獸 黜退不避親族
加以憍慢放逸貢高懟恨諍訟邪命詐現異
相。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有恭敬不隨教誨。
身見有見及以無見。未嘗省退以禮自制。一
何苦哉。惟恐我不勝人。人莫及我。經説起慢。
此業熾盛燒滅宿世所種善根。又云。爲惡雖
少後苦無邊。如毒在身終爲重患。諸俗人等
惟欲營生不知顧死。然生不可保死必奄至。
尋此危命非朝則。夕俄傾之間凶變。無常。
如佛爲愚癡富老公説偈
汲汲憂子財。非我何所有。愚人多預慮。莫知
當來變
廣文如彼何得不思。貪求積聚終必散失。身
死名滅惟業相隨。又觀女人所起患毒。倍於
男子。經云
    女人甚深惡 難與爲因縁
    恩愛一縛著 牽人入罪門
    女人有何好 但是諸不淨
    何不審諦觀 爲此發狂亂
郁伽長者經云。在家修道當觀女人生厭離
想。非常久想。不淨潔想。臭穢惡想。羅刹惡鬼
恒噉人想。貪色難飽無止足想。惡知識妨淨
行想。三惡道増憂苦不斷。目面脣口惑人之
具。人爲所惑。破家滅國殺親害子。衆禍之
本皆由女色
在家男女惡門頌
在磨則燐。玉生雖堅。維居必徙。豈曰能賢。
氷開春日。蘭敗秋年。教隨類反。習乃情遷。命
符三漏。生偕十纒。茲焉遂往。憂畏方延
  ◎沈冥地獄門*第十
萬法雖差功用不一。至於明昧相形。惟善惡
二途而已。語善則人天勝果差別於目驗。述
惡則三途劇苦皎然而非虚。而愚惑之夫好
起疑異。多言人天是妄造地獄非實説。以不
覩故。便不知推因以測果。由不了故。復不知
驗果以尋因既因果未分空扇是非。疑途亂
起明在何日。無論未來其事難了。但以即今
善惡是驗冥漠非妄。夫有形則影現。有聲則
響應。未見形存而影滅聲續而響乖。故知善
惡相資亦復如是。幸各明信無厝疑心。何謂
地獄。經中廣説。此洲地下八大地獄。最下
阿鼻。四萬由旬。鐵城四周表裏火徹。銅狗黒
蛇哮吼嚼咋。甚可怖畏。諸小獄者散在鐵圍
山間海渚空野衆處。備受寒熱。難可具説。獄
各有主。牛頭阿傍。其性殘虐無一慈忍。見受
苦者。惟憂不苦。惟憂不毒。或問獄卒。衆生受
苦甚可憐愍。而汝無慈常懷毒害。獄卒答曰。
諸受苦者。由是不孝父母。謗佛法僧。罵辱親
疏。毀陷一切。破壞和合。瞋恚殺害貪婬欺詐。
邪命邪求及以邪見。憍慢懈怠放逸怨恨。迷
沒聲色耽著酒食。犯所受戒不知慚愧。具足
惡業。來此受苦。受苦既畢恒加諫喩。此是惡
處今已得脱。勿復重來。然此衆生初無改悔。
今日得出俄頃復來。勞我形力加毒於彼。今
觀此輩既不修善。往趣泥洹則是無知。不識
避苦。所以倍痛害之。何由得出慈忍。又經
云。有十惡業殺生偸盜。能令衆生墮於地獄
畜生餓鬼。無量劫數乃得爲人。還受短命貧
窮等報。又感外報棘刺沙礫水旱少味不如
意等。且身口意此三發業之始。自作教人見
作隨喜。此三成業之由。現報生報後報。此三
感業之所。故論云。三三合九種。從三煩惱生。
然前九位業通善惡。受三塗報惟在三毒。是
故行人先須觀破。於此人身可有出理
地獄門頌
冥津殊復曉。高聽亦能卑。陰牆雖兩密幽。
夜有四知。炎山翻烈火。氷澗匝寒澌。羅城振
雲幕。鋒樹鬱霜枝。茹荼非云苦。集木豈稱危
求仁曾已得。長歎欲何爲
  出家懷道門*第十二
自大聖已還性體未圓。三相所遷四山作固。
所以如來智周域外。尚假苦切之言。令諸有
生得入律行。今居在凡愚善惡雜糅。何能免
點累之愆愛染之失。若聞所説當深歎悼。何
時免離若斯之過。不得内懷驚疑増其忿憾
也。然則起忿之來。誠由著我。如經所説。執我
見者。生死大患第一破戒。且擧一我無人不
患。自非正聚誰不弊之。出家本意爲滅此惑。
故諸行者。常須遮制。積功不已漸得出有。迷
此不修還同無始。徒在僧倫更招苦業。今聞
出家之美。不得便言無惡。又聞俗人之惡。不
可便言無善。故通述之宜各警策。夫出家者
猶信。故入道也。當去愛著順佛語。則出世之
行成也。若於行有虧。則非謂之信也。内既無
信。則剪落納衣瓶缽等。於身無用。略引數條
不得自怠
    已去憒鬧得空閑 已離俗愛無攀縁
    已出馳動入寂定 已離染著得無礙
    已捨苦境得無惱 已離妻子無纒縛
    已棄飾好厭華侈 已絶聲色滅貪求
    已斷榮辱去我見 已向八正趣道門
    已披弘誓忍辱鎧 已服解脱涅槃衣
    已望畢竟空寂舍 已登慈悲憙捨堂
    已見迴向之大利 已聽多聞自覺音
    佛見出家之大利
如此。所以勸奬誡厲修學。故經云。蓋聞沙
門之爲道也。捨家妻子捐棄愛慾斷絶六情
守戒無爲。其清淨一心者則萬邪滅矣。一心
之道者。聲色不能汚。榮位不能動。免離憂苦
存亡自在。塊然獨立捨五&MT00468;除兩穢。二堅
縛二障法二種垢二雨雹二癰瘡二燒法二種
病。四破戒者。一謂三業不淨。二謂聞空怖畏。
三謂不爲泥洹。四謂貪著我見。又如經説。菩
薩修行先除四失。謂捨欺誑。重報恩。決嫌疑。
滅諂心。如是備行諸度妙行。清淨廣大安住
寂靜
出家懷惡門頌
韞石諒非眞。飾瓶信爲假。竊服皋門上。濫吹
緇軒下。鳳祀徒驚心。騶文終好野。實相豈
或照。浮榮未能捨。迹殊冠冕客。事襲驅馳者。
已矣歇鄭聲。無然亂周雅
  在家懷善門第十三
前已聞其惡深自鄙悼。今顯其善悦以進道。
何以知之。自非貪欲情厚。染愛性深。富貴意
重。勢利心濃者。則不容安處累縛黒闇所纒
故知在家者衆患之本矣。故使室家妻子宗
親眷屬。周旋來往朋友遊處奉上接下。皆須
將意。意不獨往。其應筐篚。篚之用非求
不至。既馳求事廣財念無窮。惟念多蓄不顧
無常。擁積腐壞靡知分散。是爲欲不慳貪。便
不能得。既眷屬纒繞百心不同。不加鞭罰則
爲惡者衆。雖曰止惡要
瞋起。是爲欲不瞋恚。亦不能得。爲此資生校
計馳求萬方。以利縈心不知患害。水火盜賊
艱苦備經。或夭身命殘殺無辜。宴集歡樂非
此不濟。起貪癡心謂我加爾。飮噉之後暢快
莫思。是爲欲不起癡。而不能得。當知白衣
與善相違。故曰。所作之事與地獄對門。又云」
居處如牢獄。妻子如枷鎖。財物如重擔。親戚
如怨家
而今在窮苦之地。繋縛憂厄艱辛纒累。備諸
苦惱。不親三寶不近正法。窮迷闇障劇苦之
内。而能一日一夜守持清禁。六時行道兼修
六齋。年三長齋。或持一戒二戒三戒乃至五
戒八戒十戒。菜蔬節味檢身口意。又率妻子
内外眷屬。迴向崇善建菩提因。或撤父母之
供妻子之分。財貨衣服甘珍肴果。窮其所有
敬供精潔。合室營奉晨昏翹注。或爲疾患危
急縣官牢獄。或親親崩亡祈福魂路。或生善
滅罪始發信心。崇仰沙門在聖無別。由其隨
順佛正教故。所以順佛語故出離生死。若違
佛語必墮惡道。是故常應堅發正願。願受化
生自在。飛行一切佛刹。隨所感見應接群生。
學佛威儀。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巧
便大慧開悟解脱。於諸法中究竟無障。盡虚
空際大誓莊嚴
在家勸善門頌
處塵貴不染。被褐重懷珠。美玉耀幽石。曾蘭
挺叢芻。四氏不爲侶。三界豈能渝。諒茲親愛
染。寧以財利拘。煩流捨智寶。榛路坦夷途。萬
物竟何匹。烈火樹紅芙
  三界内苦門*第十四
夫三界牢獄四圍輪轉。在家出家未斷我倒。
無得免者。既爲生死所纒。身心勞累遷變無
窮。無非是苦。故經云。三界皆苦何可樂者而
衆生常惑謂言。世間是常是樂。出世樂因無
常是苦。何其沈迷頓此顛倒。纔驗刺身即覺
苦受。何得云樂。略引數條證知惟苦。若謂飮
食爲樂者。則應多所餐進身和心悦。何意小
乖分度便成疹患
若謂衣服爲樂者。則應春夏一服愛心無厭。
何意寒暑異服。明不甘樂所以苦本
若謂室宇爲樂者。何意不常一處。既致馳動。
明知避苦
若謂妻子眷屬爲樂者。則應長相歌笑。何意
俄爾無常悲號。哽噎當知眷屬實是苦本。若
謂妙色以爲樂者。則應長悦心目永慰形骸。
何意須臾顏貎變改髮白面黒傷痛少年華美
之豔。故知此色本自是苦。不是外來
若謂好聲以爲樂者。則應絲竹繁會觀聽無
厭。何意小時便致昏倦耳不樂聞。當知是
苦。若謂酣酒以爲樂者。則應適意遣憂長無
惱患。何故神昏心悶骨節慘痛。或因此事鞭
杖鎖繋。喪身夭命破家亡國。受苦無量
若謂朋遊爲樂者。則應終日遊散不知厭極。
何意毎一登臨少時便倦。後更相携無復行

若謂婬劮爲樂者。則應血氣剛強眼明神爽。
少而不老壯而不變。何意恣情逞欲輒有疲
困。抽腦撤髓頭眩眼亂。心驚氣迫筋骨緩
縱。口燥脣焦四支振掉。抽拔五藏由此夭
命。當知婬劮實是苦本
若謂榮位爲樂者。則應始終不變無恥無辱。
何意黜陟之間懽悴立至。以上諸條大擧
而言。然此六塵五情遊心之處。無非是苦。所
以大聖覺察三界牢獄知苦。不迷解脱生死
三界内苦門頌
心怨動紛紜。情怡輒遷互。歡愛一離遠。傷
憂坐衰暮。連幌結清陰。高臺起風露。腐毒縁
芳旨。夭伐寔修&MT00469;。欲網必虧生。繁罝或全
兔。眇眇夜何期。悠悠終肯悟
  出三界外樂門*第十五
佛世尊説。三界世間總是苦聚。非惟一苦而
已。又是無常無我不淨。終歸於空。出世之外。
則有常樂我淨具八自在。而衆生長迷妄謂
爲樂。一何可悲。且説一苦隨相有八。何謂八
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冤憎
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於一苦中更有諸
苦。故諸行人策厲行道。節身口意翹勤匪
懈。群小無知謂之爲苦。大聖圓照三逹洞了。
知此小苦大樂正因。雖有勞頓所期者大。非
謂爲苦。故引諸行相用簡有心
若捨身命憐愍衆生。得佛金色身光明洞徹
行住坐臥震動大千相
若禮拜父母師長賢聖。得佛頂相高明。若不
誑衆生讃揚其徳。得佛眉間毫相。若行慈愛
仁救衆生。得佛紺青螺髮相。若以光燈供養
施人。得佛頂出日光相。若以慈意視衆生
者。得佛淨目上下眴相
若絶滋味十善化人。得佛四十齒齊密相
若説慈善志意堅強。得佛四牙白淨相。若絶
口四過。得佛方頬車廣長舌相。若行施平等。
得佛果時七處合滿相。若忍苦行決定無亂。
得佛師子臆相。若行正淨醫藥救人。得佛身
方正相。若行慈仁不杖衆生。得佛修臂指長
相。若視地行不踐蟲命。得佛行不蹈地相。若
手扶接有苦衆生。得佛手内外握相。若行四
攝攝取衆生。得佛手足網相。若以淨心供養
善人。得佛手足輪千輻理相
若施衣服隱過蔽惡。得佛馬陰藏相。若説除
患死法得佛鹿膞腸相
若善莊嚴不解衆生*支節。得佛鉤鎖骨相
若柔和順塔右遶從人。得佛右旋毛相。若平
治道去棘刺。得佛一孔一毛相。若不服華綺
沐浴於人。得佛皮膚細軟相
若掃塔除穢。得佛身不受塵相
若修萬行常願具足。得佛胸萬字相。若捨國
城妻子。得佛淨土眷屬賢聖相。若自節食上
味施人。得佛上味相
若常讀誦不惡口加人。得佛總持口香氣相
若説法引接衆生。得佛面無飢渇滿口光辯
才相
若持戒無缺。得佛法身圓滿相
若在山間頭陀苦行。得佛塵累都盡相。若捨
華堂幽林禪思。衆生謂苦不能行之。菩薩志
意堅強所期者大。不以爲苦。故得自然宮殿
七寶房舍早得成佛。衆生猶自流轉生死海
中。豈非爲顛倒惑纒之所致也。故當勤加精
進修行此行。便出三界
三界外樂門頌
端襟測煩海。矯歩寫埃氛。三受猶絶雨。八苦
若浮雲。輸心仰圓極。罄質委方墳。朝遊淨國
侶。暮集靈山群。燈祇開遠照。香寓𪋁嘉薫。
俛首睇人俗。信矣靜爲君
  斷絶疑惑門*第十六
夫因果惑應影響相生。必然之道理無差舛。
而衆生業行不純善惡迭用。以不純故報有
精麁。或貴或賤或美或惡。其事迹匪一。不了
本行故致疑惑。何者。如精進奉戒。應得長生
子孫熾盛親族榮顯。而見身命夭促門族衰
殄。屠害之人應嬰促壽眷屬殘滅。而反延年
壽考宗強援廣。清廉之行應招富足。而見貧
苦貪盜之人應見困窘而覩豐饒。此乃縁其
福故現世輕受。如金剛般若云。由持經故爲
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輕賤
故先世罪滅。所以致有此疑者。由其無明惑
故妄起顛倒。不能解了三世業相。今略出數
條。世人惑事用以懲誡。庶有識者識以除疑
智人以生爲苦。所以不忍愚夫貪生以生爲
樂。是一惑也
智人以不生則不死。故云涅槃寂滅之樂。而
愚夫惡死不知遠死之方。是二惑也
智人以居家爲苦。譬之牢獄。書云割情在於
驕奢。而愚夫染著以爲榮樂。是三惑也
智人知妻子之累。故比之枷鎖。書云。割情在
於所愛。而愚夫以恩愛爲歡欣。是四惑也
智人以眷屬是繋縛之本。放之如讐。而愚夫
繼戀以爲勝適。是五惑也
人榮利是自滅之詮。書云。割情在於速
逹。而愚夫不計讒害取貴。是六惑也
智人以色聲香味爲苦本。書云。割情在於嗜
欲。而愚夫爲之沈溺迷醉。且列如前不容致

是以智人當勤自勉。生老病死不離其身。勿
生疑惑一生空過。今更出之以顯疑相
見布施者疾患早亡便起疑心慳吝。見持戒
人過中不食。致患懷疑自養。見忍辱人檢心
攝形。致患懷惱勸令開意。見誦經人。旦夕縁
理致患勸息
見菜&MT01912;人。致患痩弱勸噉肥美
見坐禪者。致患勸臥。聞語引進便稱本情。懈
怠自恣隨順流俗。曾不思量朝聞夕死如救
頭然。何有情懶更習常俗。以死自誓。方曰
有志
斷疑惑門頌
生塗非一理。識緒固饒津。徒駭東陵富。空嗟
北郭貧。國生曾已戾。顏氏信爲仁。逢尤昭往
業。習善會茲身。勤憂永夷泰。晏安終苦辛。令
名且云重。豈若樹良因
  十種慚愧門*第十七
既已同知在家男女之惡。又見出家僧尼瑕
累。又聞疑惑顛倒之門。退自思省實可慚愧。
經云。慚愧得具足能滅闇障。故又云。獸如鐵
鉤。能制人非法。若無慚愧。與諸禽獸無相異
也。涅槃云。有二白法能救衆生。一慚二愧。
慚者自不作惡。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内自羞
恥。愧者發露向人。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
師長。懷慚愧故。罪則除滅。顯相如此。各須
慚愧順清白法。事乃無量。略擧十條以爲綱

第一慚愧諸佛。如來往昔欲令我等離苦獲
安。所以發心行菩提道。忍苦受辱今成法
身。常以正法爲我解説。而我不能如説修行」
第二慚愧父母。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長養教
詔常懷憂惕。既爲人子不順誨約。反學兇強
凌蔑貴賤。既乖諍子上失令名。深爲可愧
第三慚愧諸子。然彼實能晨昏定省。色養無
虧。而終貧煎無物賑給。故使諸子無由得立。
又闕教導使子愚昏。實爲可愧
第四慚愧師僧。然我父母生育訓誨。不能使
我出生死海。今此師僧教我出家受増上戒。
懷羅漢胎得羅漢果。而我違犯。深爲可愧
第五慚愧弟子。既能晨夕依教策修。而反固
遮有違聖説。致使道業寸尺無功。一生空過
無法制奉。顧斯負累亦可深愧
第六慚愧帝王。恒以十善化導天下。故國安
寧五穀豐熟。所以百姓安家復業。出家之人
泰然安樂任其禪誦。而今懈惰。深是可
第七慚愧檀越。出家所懷解脱爲本。形骸資
待衣食爲先。所以諸俗爲道興福。供給資縁
故隆正業。而或不全失於敬重。亦可深愧
第八慚愧良友。知識化導見佛因縁。令具梵
行大經昌示。而我聞諫反以爲讐。背逆三歸
禮向神俗。迷著善導故違正誨。深可爲愧
第九慚愧所化諸人。由我無徳久不種縁。致
使開悟莫能津濟。故令聽者徒枉功夫。縱聞
雜善不獲純淨内心自疚。深可慚愧
第十慚愧天龍神鬼護法冥祇。我本發心誓
度一切。故諸天龍擁護無惱。而我&MT01891;缺情志
不恒。惟知負恩但増慚愧
慚愧門頌
神膏施惟重。玄酒恩未隆。明璣隋水上。潤
玉藍田中。禀天性所極。資敬道攸崇。羽毛共
以勢。輪軌相爲通。報徳愴前雅。酬言愛餘風。
遵途毎多舛。顧省能無忡
  極大慚愧門*第十八
慚愧之義以不及爲本。若於正行悉能遵奉。
則無假慚愧。書云。内省不疚。何憂何懼。又
曰。心苟無瑕。何恤無家。今既理妙難精觸向
乖背。一念之間造過無量。過無量故慚愧亦
應無量。前已略擧大致。其中支派不可縷
悉。更立此門。使尋文求旨知理無不攝也。夫
衆生以我見故不能推美於物。引惡在己。而
於萬善不能修習。見人勝行意欲*凌之。無慚
之甚何得不見。今列位顯之。庶可斂迹
若見直心行慚愧人。我不能行願彼不作
見行布施持戒人開解脱門。願其早止。見行
忍辱精進人自不能行。願早退沒。見多聞修
定者。自不能行不欲使作。見行慈悲喜捨者。
不能賛勉欲其不行。見菜蔬一食者。自不行
故勸令退敗。見行伏心人應慚愧法。乃勸不
行乖八正道
見學問誦經人。自無此行不使彼作。見圍遶
禮拜者。自懶惰故嫉令不行。見有唱導梵音
者。自不及彼願不爲之
見經行頭陀者。既不能行反謗毀滅。今據叔
世。説法開化以此爲高
義當生信滅罪祈福弘道。而今登無畏座。開
廣笑謔之端。飾詞自麗之美。高言興色誹誚
往還。儀容傲佷初無謙遜。永不退省我解未
深。惟詰諮者尋經有謬。故經云。若爲利養名
譽我心愛黨而説法者。是名非法説。若利於
彼。増信心故。滅煩惱故。起淨業故。知慚知愧
開八正路。是名善説。如過去世。有苦岸比丘。
説有衆生我人壽命。違於佛語。命終入阿鼻
地獄。仰臥伏臥左右脇臥。各九百萬億歳。爾
後更歴諸餘地獄。自外徒黨受苦難言。故知
不依佛教毀謗正法。其罪實重。當知法師實
亦爲難。其善則致福無量。其惡則獲罪亦重。
是故法師應須極大慚愧。然居在世間。養生
之急在於衣食。由此衣食勞亂極深。所須繒
絋皮革。無不損生殘命著他皮肉。還養肉身。
乃至食噉一粒之食。非用功夫無由入口。推
度前功商量我腹。上入下出常流不止。而於
其中。選擇精肥。進納軟滑。貪嗜美味。無羞
無恥。須臾變改臭不可近。將行將坐如厠不
殊。何有智者。於食生貪。若生貪者大須慚愧。
與彼畜獸復何取別
極大慚愧門頌
冬狐理豐毳。春蠶緒輕絲。形骸翻爲阻。心識
還自欺。手容羈草日。平生少年時。驅車追
侠客。酌酒弄妖姫。但念目前好。安知身後悲。
惕然一以愧。永與情愛辭
  善友勸奬門*第十九
夫能了除疑惑。内發慚愧勸奬之功。善知識
也。今欲修習萬行。非善知識無由進道。經云。
如栴檀葉在伊羅林。其葉則臭。伊羅臭葉在
栴檀林。其葉則香。書云。與善人居。如入蘭芷
之室。久而偕芳。與惡人居。如在鮑魚之肆。與
之倶臭。又云。近墨必緇。近朱必赤。故知善
友能作佛事。是大因縁是全梵行。善知識者
今能將我得升淨土。惡知識者今能陷我墜
於地獄。當知善恩不可酬報。夫善惡之理皎
然明白。但以任情適道則進趣之理遲。善友
勸奬便勇猛之心疾。經有奬課之文。書有勸
學之説。當知要行實由勸成。故經云。菩薩自
身布施。亦勸他人令行布施。自行持戒忍辱
精進一心智慧。亦勸他人令行此事。然則勝
美之事欣樂羨仰。物之恒情。今若徒有願樂
之心。不行願樂之事。未見其果。猶若絶糧思
味。其於飢渇終無濟益。故略引數條盛行要
事。以相警誡。今有財富室温家給人足不勞
營覓自然而至。復有貧苦飢弊形骸勞悴。終
日願於富饒。而富饒未嘗暫有。以此苦故勸
其布施力厲修福
若有衣裘服翫鮮華充備。又有尺布不全垢
膩臭雜。是以勸奬令施衣服及以室宇。若見
甘味珍羞連几重案。又有藜藿不充困於水
菜。所以勸奬令施飮食
若見榮位通顯。乘肥衣輕適意自在。復有卑
陋猥賤人不齒録。塗炭溝渠坐臥糞穢。此苦
可厭。勸令修福除滅憍慢奉行謙敬。豈可他
人常貴我常在賤
若見形貎端正吐言廣利。又有面状矬陋所
言險暴。此苦可捨。勸令忍辱
若見意力強幹少病登勞行道無礙。有人多
患不安所行莫濟。見有此苦勸施醫藥。令其
進趣。故法句經云。四時行道得度衆苦。一者
少年有力勢時。二者有財物時。三者遇三寶
福田時。四者當計萬物必離散時。常行此四。
必得道跡。應自督課。不待他勸
善友勸奬門頌
蘭室改蓬心。栴崖變伊草。丹青有必渝。絲
礫豈常皓。曲轅且繩直。詭木遂彫藻。一簣
或成山。百里倦中道。隆漢乃王臣。大楚信
無保。勉矣徳不孤。至言匪虚造
  戒法攝生門第二十
前已勸奬於他。我今自加課勵。凡論課勵
要。必託境行因。若心志浮蕩。則進趣無寄。然
託境行因。戒爲其始。可謂入聖之初門。出俗
之正路。如乖此訓。永處三塗人天長絶。是以
經云。譬如大地長生萬物。戒亦如是。能生
衆生人天華果。故經云。若無此戒。諸善功徳
皆不得生。良以三塗苦報罪障所纒。人天勝
果堪爲道器。欲感勝果非戒不生。是以聖人
先明此教。然三歸五品戒法兩科。七衆小學
要以三歸爲宗。一乘大教必崇三聚爲本。並
如經律具顯。規猷卓爾憲章行業。明逾鑒鏡。
今粗擧其大致。用光恒俗。所以發戒之原須
依三寶者。蓋由佛法僧寶天人所尊。歸依生
信必能出有。若歸邪神反増苦趣。故經説云。
歸佛清信士。不歸諸天神。故須先定邪正方
識逆順。經云。信爲道元功徳之母。智是解脱
出有之因。誠至言也。若無此信。心志浮虚歸
戒不得。是以發足立信爲先。何謂三歸。謂佛
法僧。此三可重故名爲寶。何謂爲佛。自覺覺
彼無師大智五分法身也。何謂爲法。能軌能
正滅諦涅槃清淨無相也。何謂爲僧。能和和
衆無學功徳自他滅處也。何謂爲歸。可憑可
向也。何謂爲寶。能招利樂正心依仗。近獲人
天遠登無學。此則三寶區別之門。若論極教。
理惟一統。照無不周。照周等覺。謂之佛寶體
無非法。謂之法寶。至徳常和。謂之僧寶。此乃
體一義三同性三寶。衆生解悟信知佛性。離
此生死招興利樂。是故一切無不歸憑
  第一翻邪三歸第二五戒三歸
第三八戒三歸第四十戒
第五具戒第六十善戒
第七大菩薩戒
此之七戒所防過境。近約大千世界之内一
切六根六大。並是戒境。廣如常説
戒門頌
金山嚴寶仞。瓊畹烈瑤荑。牆狐議不窟。
燕豈能栖。淨花莊思序。慧沼盥身倪。六群儻
未一。七衆固恒齊。端儀有直影。正道無傾
蹊。維宮超以悟。襄野竟何迷
  ◎自慶畢故止新門*第二十
從前發心*以來。知至徳可歸。檢校剋責滅諸
惡門。疑惑既遣慚愧續修。勸奬兼行戒徳又
顯。得捨如是之罪障。餐聽若斯之勝法。豈得
不踊躍歡喜嗟抃自慶者乎
經云。八難難度。一地獄難。二餓鬼難。三畜生
難。四邊地難。五長壽天難。六雖得人身盲聾
喑瘂不能聽受難。七雖得人身六情完具。而
世智辯聰信邪倒見。不信三寶肆意輕侮。此
身死已便在三途。隨業沈沒久乃得出。時在
人道還不正信家生。第八前後佛間不覩正
法。徒生一世増長邪見。具造衆罪尋爾徒死。
是故經云。徒生徒死甚可憐愍。奉法行人先
崇此意。生死大事不可自寛。今略出自慶數
條繋在心首
佛言。地獄難免。而今同得免離此苦。一自慶

佛言。餓鬼難脱。而今同得遠於此苦。二自慶

佛言。畜生難捨。而今同得不樹此因。三自慶

佛言。生在邊地不知仁義。今在中國修習禮
智。四自慶也
佛言。生長壽天不知植福。福盡命終還墮
惡道。而今不以世樂自娯迴以供養。五自慶

佛言。人身難得。一失不返。有過盲龜浮木之
譬。今得人身。六自慶也
佛言。六根難具。今無缺損。七自慶也
佛言。丈夫男身難得。我已得也
佛言。女人身者須知佛性則是丈夫。我已知
也。佛言。邪辯難捨。我今歸正法也
佛言。佛前佛後是爲大難。我今相與慷慨立
志。既見色像又聞正法。則同鹿野滅惑不殊

佛言。見佛爲難。我今頂禮佛所説像。功用
等倫也。佛言。聞法爲難。我今備得聞也
佛言。出家爲難。我今且隨衆也
佛言。出家專信倍復爲難。我今一心無敢二
見。敬法愛法以法爲師。經中偈言
惟念過去世。供養爲輕微蒙報歴遐劫。餘福
値天師。淨慧斷生死。癡愛銷無遺。佛恩流無
窮。是故重自歸
自慶畢故不造新頌
春非我春秋非秋。一經長夜毎悠悠。陶形練
元造。啓蒙夷阻出重幽。榮公三樂非
爲曠。箕生五福豈能求。靈姿妙境往難集。微
言至道此云修。年逢生幸曾以慶。盈愆貳過
儻知憂。畢故斷新別苦海。希賢庶善憑智流
  大忍惡對門*第二十二
夫道從苦生。不由樂果。徳憑功建。非情所集。
故經云。忍辱第一道。於諸衆生心無礙。故以
其在苦則多礙多惱起不善業。今所以得無
礙者。良由在礙而修無礙。故礙而不爲礙。既
於礙而無所礙。豈非忍力之所致乎。經云。娑
婆世界五濁之刹。五痛五燒具諸惡報。是故
發大乘者。多來此土。以救苦爲資糧。以拔惱
爲要行。此土一日修善。勝於他方淨國百千
萬劫。所以爾者。良由極苦之地心不及善。而
能於劇苦之中。卓然發意忍苦受辱。豈不奇
哉。所謂火中生蓮華。此實爲希有。他方淨土
無修福地。所以不及此土。何者。淨國七財豐
溢。不假布施攝貧窮也。淨國律儀圓淨。不假
持戒攝毀禁也。淨國則無辱無忍。穢土無事
非辱。在辱能忍。勝他方也。淨國精進如救頭
然。不假翹勤攝懈怠也。淨國之人。入法流水。
念念修順無出入觀。不假寂定攝亂意也。淨
國智慧明滿。不假辯才巧説攝愚癡也。又淨
國之人。非無弘誓。但弘誓之功不及穢土。
四攝四等例同無用。淨國樂故。則救苦之心
薄。惡土苦故。則進善之心猛。故經云。行於非
道通逹佛道也。夫欲發廣大心行菩薩行。自
非履危渉險備受艱難。蹈熾火歴氷霜。嬰苦
切甘楚毒。於萬苦中而能忍受者。則道場可
踐。若無此惱忍何從生藉此煩惱起我諸善。
所謂塵勞之儔爲如來種。當知忍者。有力大
人功徳之本。所謂忍痛癢忍思想。忍疾病忍
飢苦。忍疲勞忍寒暑。忍憂悲忍熱惱。忍惡罵
無恥辱。忍撾打無恚礙。忍貪欲無愛著。忍憍
慢無背道。忍所難忍。忍所難行。忍所難作。忍
所難辦。能行此者。眞可謂大忍辱矣
大忍門頌
崑山之下玉抵禽。漢水之陽璧千金。清業神
居徳非重。潔己愚俗道已深。愛憎喜怒生而
習。容華芳旨世所欽。鴻才巨力萬夫敵。誰
肯制此方寸心。逸驥狂曠不御。繁羈密
匣儻能禁。遣情遺事復何想。寂然無待恣
幽尋
  縁境無礙門*第二十三
經云。在俗則謂之爲縛。在道則謂之爲解。解
即無礙所致。縛即資待所招。今若欲有待於
無待則有待更煩。無待於無待。則有待自遣。
有待既遣則無礙之門可入。若志在於資養。
便覩縛纒更重。但衆生凡類觸向多阻。不資
於物則自濟無方。資於物者累之重也。生累
纒繞解脱何由。今既深知其累。累實爲苦。何
以知之
今欲陸行。非車輿人馬不動。一累礙也。今欲
水遊。非舟航不移。二累礙也
今欲養身。非衣裘屋宅則無所憑託。三累礙

今欲養命。非粳糧黍粟五味柔軟則無所資
待。四累礙也
今欲修集一慧。髣像無向。五累礙也
今欲求見一佛及一淨土發奇特心。冥漠不
見。六累礙也
今欲徹視十方。障礙滿目。七累礙也
今欲求佛聖智以除障惑。近是衆生心行而
我不覩。八累礙也
今欲披文尋義。雖課心力。近在淺言不逹意
旨。九累礙也
今欲誦習經典。受已忘漏。十累礙也
凡此累礙。其事無量。聖人所以無礙。自在
者。由何而致。實由遠諸塵勞自策爲本。是所
資待莫不勤役。自辦不假於他。而他爲我用。
所謂讓而得者。則其理通。求而獲者。則其理
滯。菩薩不求自利。但欲利益衆生。是以其利
在己而得無礙。衆生常利我忘彼。所以恒縛
而無解。聖是可求而得。非是永隔無津。今若
欲學聖捨凡者。當遵聖人所習。雖其途無量。
然津濟要趣惟一解脱耳。故經云。若自無縛
欲解彼縛。斯有是處。今欲學菩薩道。必須棄
凡夫縛。凡夫縛者惟願得五欲縱意自在。實
大縛也。菩薩行人棄之不顧
經云。不得畜養奴婢畜生。當自翹勤出離生
死。若假於他。他還縛我。無解脱期。今云無奴
不立無婢不辦。此乃氣力強梁之時。一旦臥
床百事同棄。自救不暇何憂及人。宜自勉勵
則解脱之門易可登耳
無礙門頌
怳象忽物終不名。龍擧鸞集竟誰辨。絶智
亡身孰爲礙。韜名戢曜故能顯。匪日匪月
灼以懸。安飛安翔虚而踐。壁石無間恣出沒。
水火有性任舒卷。敷教應俗騖泉流。現迹依
方迅風轉。大哉超世莫與群。希轅慕舜宜自

  一志努力門第二十四
從初辨徳極於無礙。善惡二途凡聖苦樂。明
了審諦。斯言備矣。惟應努力勤而行之。經
云。感傷世間貪意長流沒於愛欲之海。吾獨
欲反其源。故自勉而特出。是以世世勤苦。不
以爲勞。經云。我與阿難。空王佛所共發菩提
心。我常勤精進。所以速成正覺。又云。得正法
智已。以無疲厭心爲衆生説。斯可謂努力矣。
夫衆生流轉三有觸苦相纒。所以情識闇弱慮
淺多迷。毎一修善怯退皇擾。念念之間百變
乖舛。自非勸之以努力奬之以剛幹。則勇鋭
驍果之心不發。經云。衆生與無明怨賊鬥戰。
亦不異世間勍敵。相御世間則須金鉦
其氣。鼓鍾撃其忿。鬱怫増其怒。決烈成其
力。不資此發勇不假此振威。何能摧鳴條之
戰。拉牧野之師乎。今與煩惱共戰。當集無
漏之智。命無畏之師。控道品之衆。禦六度之
侶。建道場之幡。撃甘露之鼓。著弘誓鎧冑。被
忍辱袍甲。握智慧弓刀。執堅固箭楯。精進
督怠惰。翹勤課不及。發行登歡喜。税駕頓法
雲。種智斷其勇。方便運其略。於是無明老死
之賊。協附四魔之軍。影響波旬。困倚天女。
憑帶鬼神。億千萬衆。擔山吐火雷電四繞。
以闇惑之旅。退金剛之師。由乎菩薩忍調
無想積徳久善魔怨稽伏。一念努力豁然大
明。非法王壞正法王勝。此並經中之盛事。若
不努力何由辨也。如人營家晨起夜寐劬勞
督課。便自室内盈實飢寒不切。但能努力無
所不濟。出世妙行事不殊俗。若小努力微復
加意。三明六通不足爲難。更運方便重課心
形。信順之忍漸染自至。豈得空捨一生虚
過。三塗切己力無所施。方復生悔何嗟及矣。
所以努力一門貫通後者。位心極行惟此而
已。願幽明聖鑒照覽窮途。故敢發言託文現

努力門頌
豫北二山尚有移。河中一州亦可爲。精誠
必至霜塵下。意氣所感金石離。有子刺掌修
名立。王生擢髮美譽垂。自來勤心少騫墜。何
不努力出憂危。勝幡法鼓縈且撃。智師道衆
紛以馳。有常無我儼既列。無明有縛孰能窺
  禮舍利寶塔門*第二十五
大聖詮化隨機感益。譬若一音説法各得其
解。是故應以現生蒙利者。所以降神母胎誕
王宮
應以出家蒙利者。所以捨金輪位剃除鬚髮。
應以相好蒙利者。所以現成正覺坐菩提樹」
應以實相蒙利者。所以三轉法輪十二部經」
應以滅度蒙利者。所以雙樹潜輝現於涅槃。
良由衆生障業煩多。是故聖化隨應不一。然
則現於涅槃者。復是増發悲戀之心。以悲慕
故善心濃到。凡禮拜像塔皆宜感發悲心&T023356;
然思慕。慘切其情追想正法。我不餐仰泣想。
如來不親音旨。如入祖禰之廟覩靈。若在
歔無顏。如來慇懃令我等具諸苦行。而我違
背自墮惡道。在於像末未蒙解脱。以苦報故
憶如來恩。是以今各歸心於此像塔。嗚咽
涕零慚顏哽慟。至心奉爲至尊皇后皇太子
七廟聖靈。今日信施龍神八部。廣及一切劇
苦衆生。敬禮十方三世一切諸刹土中所有
如來形像靈廟
敬禮釋迦如來一切現在靈骨舍利。敬禮如
來現在頂骨舍利
敬禮如來現在髏蓋舍利
敬禮如來現在眼精舍利
敬禮如來現在一切紺髮紅爪舍利
敬禮如來現在一切指骨舍利
敬禮如來現在一切牙齒舍利
敬禮如來現在衣缽水瓶錫杖衆具。敬禮過
去四佛生地并行坐遺迹
敬禮如來得道樹寶塔
敬禮如來轉法輪處寶塔
敬禮如來般涅槃。處寶塔
敬禮如來滅後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
敬禮阿育王所造無量諸佛像
敬禮天上人間海中龍宮一切像塔
敬禮此國諸州諸瑞聖像
敬禮此國諸寺諸山無量靈像
敬禮天上人間海中無量形像
願一切衆生不在佛前佛後。常見佛生。常見
佛出家常見佛得道。常見佛涅槃。能建立是
無量像塔。盡於來際佛事不絶
禮舍利像塔門頌
越人鑄金誠有思。魏后莊木亦云悲。中賢小
節猶可戀。去聖彌遠情彌滋。祇樹蕭條多宿
楚。王宮寂斯遺基。設像居室若有望。開
儀駐景曖如之。連卿共日獨先後。道悠命舛
將無時。傾懷結想惻以慕。垂靈寫照拂塵疑
  敬重正法門*第二十六
諸法本空寂滅無説。以因縁故現有文字。當
知文字經典本在破病滅惑爲先。惑既八萬
四千。故使教門亦有八萬四千法藏。至於病
銷惑遣。藥亦隨亡。如筏喩者。可以情悉。然
群生沈網隨言封滯。由此見故教藥常陳。所
以金簡盈於寶殿。玉軸煥於神宮。辯析空有
於假實。表發權智於無方。故如來一代四十
九年。隨縁示教種種説法。及於涅槃但有聲
教計。隨言説必致淪亡。然以義理談玄。正宗
無昧。言雖得喪全旨難乖。故立法依用永刊
定。天魔外道莫敢侵陵。自慧日已沈法雲遐
布。非夫簡册無由獻功。尊大迦葉法門英俊。
撃鍾聲告。召集無學千僧。一夏撰結遺言。十
二義求三藏文攝。多羅葉典其量莫思。蘊積
西夏將及千載。時運漸染東翻漢朝。&T021952;彼至
今年垂六百。雜録正經七千餘卷。詞義明敏
談味無遺。近則安國利人。遠則超凡證聖。備
如卷部。智者尋之。至心奉爲 
至尊 皇后 皇太子
七廟聖靈天龍八部乃至十方一切劇苦衆

敬禮一切眞如正法藏
敬禮十方一切諸佛所説法
敬禮賢劫初佛拘樓孫如來天龍宮法藏
敬禮拘那含牟尼佛天龍宮中法藏
敬禮迦葉佛天龍宮中一切法藏
敬禮釋迦如來天龍宮一切法藏
敬禮西印度黒蜂山寺一切法藏
敬禮沮渠國大乘十二部法藏
敬禮北印度石壁八字捨身法藏
敬禮神州大國一切衆藏經典
敬禮易州石經朔州恒安石窟經像
敬禮一切受持三藏諸法師等
敬禮一切禪師律師讀誦經典諸行人等。願
一切含靈入如是法門。常能總持。廣説教化。
通逹無礙
法門頌
出不自戸將何由。行不以法欲焉修。之燕入
楚待駿足。陵河越海寄輕舟。仁言爲利壯已
博。聖道弘濟邈難求。通明洞燭煥曾景。深凝
廣潤湛淵流。翼善開賢敷教義。昭蒙啓惑滌
煩憂。功成弗有名弗居。淡然無執與化遊
  奉養僧田門*第二十七
僧稱福田。群道宗尚。斯何故耶。良由發蒙俗
之幽心。啓正道之遐趣。拯沈淪而將濟於三
有。御法綱而弘護於萬齡。由是道被天下徳
光四俗。能生善種。號曰福田。徳響揵槌。又
稱應供。心乖理義行越法科。則顯乖剃落之
容。幽受空樹之報。乃與施主爲讐隙。與骨
肉爲瘡疣。熱血之相可尋。石女之倫不遠。僧
護佛藏明言不迷。智論大經清範攸屬。固當
日須三省事必九思。念念策心無時寧舍。方
可入三乘之一位。預三寶之一員。盛徳可觀
六道歸衣。而出有高行難擬。七衆相從爲福
田。豈非形寄域中情超域外者也。流俗纒糺
付昏迷。處處生著何能遠出。是以樹立僧
寶爲俗良田。令興福力得出生死。不徒設也。
然佛超累表作範區中。爲物受供而實不受。
法在除惑清淨非情。供養感果自隨生業。僧
含凡聖形繋往因。縱成無學猶嬰苦報。身謝
無餘方出諸有。今以形累有縁多須資待。故
凡施者教多在僧。然供養於僧備有三寶。故
佛有言。隨順我語供養佛也。爲解脱故供養
法也。衆僧受用供養僧也。有斯理義故。名衆
僧良福田矣。奉爲 
至尊 皇后 皇太子
七廟聖靈天龍八部乃至十方一切劇苦衆
生。敬禮十方一切僧寶
敬禮當來下生佛兜率天彌勒菩薩僧
敬禮遊方大士文殊師利菩薩僧
敬禮救苦大士觀世音菩薩僧
敬禮護法大士普賢菩薩僧
敬禮滅罪大士虚空藏菩薩僧
敬禮十方一切行大道心菩薩僧
敬禮十方一切行縁覺心辟支佛僧
敬禮十方一切行下乘者諸聲聞僧
敬禮賓頭盧闍住法萬載諸聲聞僧
敬禮佛子羅侯羅住法萬載諸聲聞僧
敬禮剡州山海九億萬住法萬載諸聲聞僧
敬禮三千界内現在一切諸凡聖僧
願一切含靈常與賢聖同乘正道。開智生福
不墜惡趣。生生遭遇爲善知識。伏除煩惱得
出諸有
僧門頌
五玉已潤談而信。八桂雖芳風乃操。妙理至
言惟聖寶。不自伊人孰弘道。照空觀法識遷
流。撫俗瞻凡厭生老。絶滅情嗜斷歡怡。縱
落豪榮棄彫藻。親愛倏忽信風煙。財利悠悠
若塵草。測以龍雲豈曰高。濯足江漢更慚皓
  勸請僧進門*第二十八
勸請者。慇懃之至意也。由發慇懃之意。則願
善之情深矣。是故於一切纖微之善。咸須慇
懃勸請。増進令生慧行。不容中廢。然勸請有
二。勸請衆生修行戒善具諸徳本。勸請諸佛
救護衆生説法久住
十方四惡趣。我今悉勸請修持諸戒行。獲得
於人身。十方一切人。我今悉勸請。令修十善
業。得生於天上。十方諸天人。我今悉勸請。登
立正定聚。得離於惡道。十方諸學人。我今悉
勸請。覺察諸煩惱。速證無學地。十方阿羅漢。
我今悉勸請。知非究竟位。惟有一佛乘。十方
辟支佛。我今悉勸請。成就大悲智。教化諸衆
生。人天二乘衆。我今悉勸請。體覺如來藏。修
習菩薩行。一切諸菩薩。我今悉勸請。修行十
度行。速登於十地。兜率天菩薩。我今悉勸
請。常轉不退輪。速下度群生。菩薩智未明。我
今悉勸請。金剛滅塵累。顯發眞實相。十方一
切佛。初成正覺者。我請轉法輪。安樂諸衆生。
十方一切佛。若欲捨壽命。我今歸命請。願久
住於世。如是佛菩薩。我今皆勸請。發此慇懃
心。是故稽首禮
勸請門頌
俟河之清逢聖朝。靈智俯接一其遙。白日馳
光不流照。葵藿微志徒傾翹。遍盈空有盡三
界。綿塞宇宙罄八遼。徳光業遂升至覺。寂寞
常住獨能超。煎灼欲火思雲露。沈汨使水望
舟橋。弘慈廣度昔有誓。法輪道御且徐
  隨喜萬善門*第二十九
衆生以愚惑故。多懷嫉妒増上之心。是以見
人行善則興惡想。摧毀破壞不令成就。然彼
前人未必損行。而此嫉者妄増惱熱。増長惑
業生死不絶。是以聖人調心制意。行此隨喜。
亦復勸諸衆生。如説奉行
十方一切衆。所有微細善。仁義及禮智。孝養
謙恭徳。慈和及愛敬。廉貞清潔行。若有如
是善。我今悉隨喜。離欲在家人。奉修如來戒。
三歸五八戒。十善菩薩戒。清淨諸律儀。離惡
聲者。如是諸功徳。我今悉隨喜。飯僧施
法衣。浴除煩惱垢。救攝諸貧窮。飢寒窮塞者。
疾病艱危苦。施藥悲憐業。如是等功徳。我今
悉隨喜。曠路作好井。橋船度人物。園林池花
果。施佛并供僧。渇乏除熱惱。其福實無量。如
是等功徳。我今悉隨喜。造經流法教。燃燈發
慧明。習誦及轉讀。決了諸義趣。若復爲人説。
倍増歡喜心。如是諸功徳。我今悉隨喜。建立
諸塔廟。堂殿及寶刹。彩畫及木像。金銀銅石
等。傳寫諸相好。顯示於法身。如是諸功徳。我
今悉隨喜。若有造僧坊。床帳及臥具。令彼息
心者。安意於禪林。出入苦空門。次第寂滅觀。
如是諸功徳。我今悉隨喜。如來大慈悲。善説
諸法門。發生隨喜行。*今我等修學。隨喜諸
聲聞。忍苦度生死。隨喜諸菩薩。不捨惡道受。
隨喜十方佛。無畏天人尊。能於三界獄。引出
諸衆生。願令衆生類。悉得於佛道。是故我隨
喜。稽首禮諸佛
隨喜門頌
聞善若己燭良書。見賢思齊美通誥。感幽動
地孝有誠。殞首流腸忠爲操。振禮摛文弘憲
則。機謀飈勇靜姦暴。明白入素志沖閑。高論
窮微契神奧。捐軀濟物不邀名。輕財貴義豈
期報。百行萬善紛塗軌。求誠罄想畢歡蹈
  迴向佛道門*第三十
言迴向者。以不著爲義。原一切衆生備修萬
行。捨身命財。所以不得解脱生死者。皆縁耽
著果報不能捨離。若能不執其心。修行攝度。
隨有微福迴施群生向於佛道者。則於果報
不復生著。便於生死蕭然解脱。故經云。如所
説修行。迴向爲大利。是以一切所作善業。皆
應迴向。兼勸衆生不著果報。何者。即此身形
果報之本。終日養飼莊嚴彫飾。要必當死徒
爲保著。自非愚闇所以貪愛此身。少有慧
明。何得無時不厭。以是智者撫臆論心。不容
貪著迴流生死
十方諸衆生。所行微善業。仁孝及謙敬。慈愛
柔和等。忠正修禮智。矜逮賑孤窮。如是世俗
善。悉迴向佛道。一切諸外道。種種勤苦行。五
熱炙其身。投巖赴水火。反縛塗灰等。無量諸
邪見。今皆爲迴向。同歸正覺道。一切清信士。
歸戒行十善。乃至諸女人。亦能修福徳。又能
善説法。開化衆妙福。迴以施群生。共成無
上道。一切弟子衆。聞聲即解悟。善來成比丘。
乃至四道果。方便及初觀。苦空非常想。亦迴
施群生。共向無上道。十方諸辟支。自然成縁
覺。深悟在別世。曉了因縁法。隱顯化衆生。獨
處樂善寂。如是兼一切。盡迴向佛道。十方諸
菩薩。讀誦於經法。入禪出禪者。勸物行衆
善。如是等三善。一切衆徳本。亦迴施群生。
歸向無上道。一切諸善等。乃至賢聖果。解空
未能窮。有無不雙盡。悉令與一切。同入眞妙
境。若迴有相心。皆向解脱道。如是諸菩薩。
我今勸迴向。發此無著心。是故稽首禮
迴向門頌
悠悠九土各異形。擾擾四俗非一情。驅車秣
馬徇世業。市交鬻義衒虚名。三墨紛紜殊不
會。七儒委鬱曾未并。吉凶拘忌迺數術。取與
離合實縱横。朝日夕月竟何取。投巖赴火空
捐生。咄嗟失道爾迴駕。&T072357;彼流水趣東瀛
  發願莊嚴門*第三十一
原衆惡所趣。皆縁意地貪瞋癡也。自害害他
勿過於此。故經號爲根本三毒。能煩能惱勞
擾身心。於縁起惡三三九種。然此九種義通
善惡。三善根生名善業道。三不善根生名惡
業道。是故行人常一其心不令動亂。微塵起
相見即覺察。守護六根不令塵染。常發弘願
以自莊嚴。願一切衆生皆從今日乃至菩提。
眼常不看貪婬邪豔惑人之色。不看瞋恚醜
状屠裂愚癡闇鈍倨慢邪衆之色。願見一切
十方常住法身之色。菩薩下生八相之色。如
來相好聖衆和會善集之色。願一切衆生耳
常不聞悲啼愁歎聲地獄苦楚聲。餓鬼畜生
受苦聲。八苦交對聲。四百四病起發聲。八萬
四千塵勞聲。願耳常聞諸佛説法八音聲。八
萬四千波羅蜜聲。三乘聖果十地功徳如是
等聲
願一切衆生鼻常不聞殺生滋味飮食之氣。
三十六物革嚢之氣。發欲羅綺脂澤之氣。五
辛能薫九相尸氣。願鼻常聞十方世界諸樹
草木之香。五戒八戒十善六念諸功徳香。學
無學人十地五分十力八萬四千諸度無漏之
香。十方諸佛説法之香
願一切衆生舌恒不甞衆生有命身肉雜味。能
生煩惱滋味。願舌恒甞甘露不死之味。天自
然食在其舌根變成上味。諸佛所食之味。法
喜禪悦之味。解脱泥洹最上勝味
願一切衆生身常不覺邪婬細滑生欲樂觸。
不覺&T055114;湯寒氷之觸。餓鬼畜生諸苦惱觸。四
百四病寒熱風霜蚊虻蚤虱飢渇困苦等觸。
願身常覺清涼強健心悟安隱證道飛行八自
在觸
願一切衆生皆從今日乃至菩提。意常覺知
九十八使。八萬四千塵勞之法。十惡五逆。九
十六種邪師之法。三塗可厭生死大苦。願意
常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爲醫王。法爲良
藥。僧爲看病者。爲諸衆生治生死患。令得解
脱。心常無礙。空有不染
發願門頌
心所期兮彼之岸。何事浮俗久淹逭照慧日
兮駕法雲。騰危城兮出塵館。芳珠燁兮聞歳
時。寶樹颻兮警昏旦。清露搏甘永以挹。喜
園流采常爲玩。無待殷鼎方丈羞。安用秦箏
纖指彈。勤誠欵願長不渝。習苦座勞從此捍
廣弘明集卷第二十七



廣弘明集啓福篇序卷第二十八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福者何耶。所謂感樂受以安形。取歡娯以悦
性也。然則法王立法周統識心。三界牢獄三
科檢定。一罪二福三曰道也。罪則三毒所結。
繋業屬於鬼王。論其相状後篇備列。福則四
弘所成。我固屬於天主。道則虚通無滯。據行
不無明昧昧則乘分小大智渉信法。明則特
逹理性高超有空。斯道昌明如別所顯。今論
福者。悲敬爲初。悲則哀苦趣之艱辛。思拔濟
而出離。敬則識佛法之難遇。弘信仰而
神。縁境乃渉事情。據理惟心爲本。故虚懷不
繋。則其福不迴於自他。倒想未移。則作業有
乖於事用。故綿古歴今相從不息。王者識形
有之非我。興住持於塔寺。餘則困於不足。
多行施以周給。是知爲有造業未曰超升。多
由起過重増生死。故云。爲有造罪一向須捨。
爲有起福雖行不著。由斯意致位行兩分。滯
則増生。捨則増道。道據逆流出凡入聖。福則
順生興倒結業。故啓福本擬歴賢明
梁代弘明集啓福篇録 王該日燭
唐廣弘明集啓福篇第八悔罪篇附
  北代南晋前秦前燕南燕後秦諸帝與太山
朗法師書并答 與林法師書晋王洽
南齊皇太子禮佛願疏沈休文 捨身願疏
沈休文 南齊南郡王捨身疏沈約 依諸
經中行懺悔願文梁高祖 千僧會願文
四月八日度人出家願文梁簡文 八關
制序并制十條
梁簡文
 爲人造寺疏梁簡文 謝勅齎
袈裟三首梁簡文 爲諸寺作檀越願疏
梁簡文 設無礙福會教梁蕭綸 答湘東王書
梁簡文 與琰法師書二首梁簡文 與劉智藏
梁元帝 與約法師書沈約 與印闍梨書
梁劉之&T052673; 與雲僧正書梁王筠 與長沙王別
梁王筠 答雲法師書梁劉孝綽 北齊武成
帝以三臺爲寺詔魏收 周明帝立陟屺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