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續高僧傳 (No. 2060_ 道宣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涅槃華嚴莊老。累年不絶。立志堅白。書翰有
聞。不出寺門將三十載。*加坐不臥勤苦
至終。以貞觀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旦。告
弟子曰。吾欲往他方教化。急作食。及時
至三下。前食還房。加坐繩*床斂容而逝。
弟子謂言入定。三日任之。會稽丞杜伏護
者蔬素長齋。依常參拜聞有異香方知久
化。跏結鏗然伸而不得。乃坐送大禹山。都
督已下玄素萬餘人。悲歎相嗟至於殮所。
春秋六十八矣
釋智凱。姓馮氏。丹陽人。父早亡。六年聽吉
藏法師法華火宅品。夜告母曰。經明火宅
者。只我身耳。若我是火宅。我應燒人。既其
不燒明知無我。終夜達朝詣藏出家。身相
黒色。故號烏凱。年十三。覆藏經論縱達。論
並不拘檢約。隨藏會稽嘉祥等寺。門人英
達無敢右之。及藏入京即還靜林聚徒
常講。武徳七年。剡縣立講聽徒五百貞觀元
年。往餘姚縣小龍泉寺。常講三論大品等
經。誓不出寺脇不親席。不受供施自僧
而已。佛殿之後忽生一池。便曰。只飮此池
可以卒耳。爲性慈仁言極獷厲。時越常
俗多棄狗子。凱聞憐之乃令拾聚。三十五
十常事養育。氈被臥寢不辭汚染。至十九
年。齊都督請出嘉祥令講三論。四方義學
八百餘人。上下僚庶依時翔集。用爲興顯
也。百有餘日日論十人。答對冷然消散無
滯。初發龍泉小池即竭。凱聞歎曰。池竭食
亡吾無返矣。至二十年七月二十八日。依
常登座。手執如意默然不言。就撿已終。
乃加坐送大禹山七日供養。常有異香。州
宰自*撿深發堅信。乃起塔七層以旌厥徳

續高僧傳卷第十四



續高僧傳卷第十五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十一 正紀十五 附見
  唐越州靜林寺釋法敏傳一
唐襄州光福寺釋慧&MT01805;傳二
唐襄州神足寺釋慧眺傳三
唐綿州隆寂寺釋靈睿傳四
唐京師弘福寺釋僧辯傳五
唐京師普光寺釋法常傳六
唐澤州清化寺釋智徽傳七
唐澤州清化寺釋玄鑒傳八
唐京師弘福寺釋玄會傳九
唐京師慈悲寺釋行等傳十
唐蒲州仁壽寺釋志寛傳十一
唐相州慈潤寺釋慧休傳十二曇元 靈範
唐京師弘福寺釋靈潤傳十三淨元 智衍
唐京師慈恩寺釋道洪傳十四
唐京師慈恩寺釋義褒傳十五
釋法敏姓孫氏。丹陽人也。八歳出家。事英
禪師爲弟子。入茅山。聽明法師三論。明即
興皇之遺屬也。初朗公將化。通召門人。言
在後事。令自擧處。皆不衷意。以所擧者
並門學有聲。言令自屬朗曰。如吾所擧乃
明公乎。徒侶將千名明非一。皆曰義旨所
擬。未知何者明耶。朗曰。吾坐之東柱下明
也。明居此席不移八載口無談述身無妄
渉。衆目癡明。既有此告莫不迴惑。私議。
法師他力扶矣。朗曰。吾擧明公必駭衆意。
法教無私不容瑕隱。命就法座對衆叙之。
明性謙退泣涕固讓。朗曰。明公來吾意決矣。
爲靜衆口聊擧其致。命少年捧就傳座。告
曰。大衆聽。今問論中。十科深義。初未
言。而明已解。可一一叙之。既叙之後。大衆
愜伏。皆慚謝於輕蔑矣。即日辭朗。領門人
入茅山終身不出。常弘此論。故興皇之宗
或擧山門之致者是也。敏採摘精理出聽
東安。言同意異更張部別。年二十三又聽高
麗實公講大乘經論。躬爲南坐結軫三周。
及實亡後。高麗印師上蜀講論。法席彫散
陳氏亡國。敏乃反俗三年潜隱。還襲染衣
避難入越。住餘姚梁安寺。領十沙彌講法
華三論相續不絶。貞觀元年。出還丹陽講
華嚴涅槃二年。越州田都督。追還一音寺。
相續法輪。于時衆集義學沙門七十餘州八
百餘人。當境僧千二百人。尼衆三百。士俗之
集不可復紀。時爲法慶之嘉會也。至十九
年。會稽士俗請往靜林講華嚴經。至六月
末。正講有蛇。懸半身在敏頂上。長七尺許。
作黄金色吐五色光。終講方隱。至夏訖
還一音寺。夜有赤衣二人。禮敏曰。法師講
四部大經功徳難量。須往他方教化。故從
東方來迎法師。弟子數十人同見此相。至
八月十七日。爾前三日三夜無故闇冥。恰至
二十三日將逝。忽放大光夜明如日。
爲震動因爾遷化。春秋六十有七。身長七尺
六寸。停喪七日異香不滅。莫不怪歎。道
俗莊嚴。送於隆安之山焉
釋慧&MT01805;。姓董氏。少出家在襄州。周滅法後
南往陳朝。入茅山聽明師三論。又入栖霞
聽懸布法師四論大品涅槃等。晩於安州大
林寺聽圓法師釋論。凡所遊刃並契幽極。
又返郷梓住光福寺。會亂入城。盧總管等
請在官舍講華嚴經。僧徒擁聚千五百人。
既屬賊圍各懷翹敬。不久退散深惟法力。
唐運斯泰又住龍泉。三論大經鎭常弘闡。
兼達莊老史子談笑動人。公私榮達參問
繁結。蒋紀諸王互臨襄部。躬申敬奉坐鎭
如初。王出門顧曰。迎送不行。佛法之望也。
由此聲譽又逸漢南。貞觀二十三年。講涅
槃經。四月八日夜。山神告曰。法師疾作房
宇。不久當生西方。至七月十四日講盂蘭
盆經竟。斂手曰。生常信施今須通散。一毫
以上捨入十方衆僧及窮獨乞人并諸異道。
言已而終於法座矣。春秋七十有九。惟&MT01805;
性虚靜不言人非。賓客相投欣若朋友。面
常含笑慈育在懷。渉獵玄儒通冠文釆。
襄荊士素咸傾仰之。聞其長往無不墮涙。
初住光福寺。居山頂引汲爲勞。將移他
寺夜見神人。身長一丈衣以紫袍。頂禮&MT01805;
曰。奉請住此常講大乘。勿以小乘爲慮。
其小乘者亦如高山無水不能利人。大乘
經者猶如大海。自止此山多佛出世。一人
讀誦講説大乘。能令所住珍寶光明眷屬榮
勝飮食豐饒。若有小乘前事並失。惟願弘持
勿孤所望法師須水。此易得耳。來月八日
定當得之。自往劍南慈母山大泉。請一龍
王去也。言已不見。恰至來期七日初夜。大
風卒起從西南來。雷震雨注。在寺北漢高
廟下佛堂後百歩許。通夜相續至明方住。惟
見清泉香而且美。合衆同幸。及亡龍泉漸
便乾竭。據斯以言亦感通之奇致矣
釋慧眺。姓莊氏。少出家。以小乘爲業。遊學
齊徐青海諸州。數論之精馳譽江漢。開皇末
年。還住郷壤之報善寺。承象王哲公在下
龍泉講開三論心生不忍曰。三論明空。講
者著空。當發言訖。舌出三尺。鼻眼兩耳並
皆流血。七日不語。有汰律師。聞其撥略
大乘。舌即挺出。告曰。汝大癡也。一言毀經
罪過五逆。可信大乘方可免耳。乃令燒香
發願懺悔前言。舌還收入。便輿往哲所。誓
心斂迹惟聽大乘。哲之云亡。爲設大齋於
墓。又建七處八會廣請道俗。百日既滿。即
往香山神足寺。足不踰閫常習大乘。毎勸
諸村年別四時講華嚴等經。用陳懺謝。常
於衆中顯陳前失。獨處一房常坐常念。貞
觀十一年四月三日。在寺後松林坐禪。見
有三人。形貌都雅赤服。禮拜請受菩薩戒
訖。白曰。禪師大利根。若不改心信大乘者。
千佛出世猶在地獄。聞此重囑。涕泗交流
大哭還寺。在講者房前宛轉嗚咽不能得
言。以水洒醒。乃更大哭。繞佛懺悔。用此
恒。又勸化士俗。造華嚴大品法華維摩
思益佛藏三論等各一百部。至十三年三月
九日中時。佛前禮懺因此而終。春秋八十餘
矣。自終七日。林樹變白大泉渾濁。過此方
復。斯亦知過能改無過者同。誠可嘉矣。寺
去城邑將五十里。從受歸戒者七千餘人。
填赴山河爲建大齋於墓所。三十法師各
開一經。用津靈造
釋靈睿。姓陳。本惟穎川。流寓蜀部。益昌之
陳郷人也。祖宗信於李氏。其母以二月八日
道觀設齋。因乞有子。還家夢見在松林
下坐有七寶鉢於樹顛飛來入口。便覺有
娠。即不喜五辛諸味。及其誕已設或食者
母子頭痛。於是遂斷。八歳二親將至道士
所令誦歩虚詞。便面孔血出遂不得誦。還
家入田。遇見智勝法師。便曰。家門奉道。自
欲奉佛隨師出家。即將往益州勝業寺爲
沙彌。一夏之中。大品暗通。開皇之始。高麗印
公入蜀講三論。又爲印之弟子。常業大乘。
後隨入京流聽諸法。大業之末。又返蜀部
住法聚寺。武徳二年。安州暠公上蜀。在大
建昌寺講開大乘。睿止法延三年。後還
蜀本住。常弘此部經二年許。寺有異學。
成實朋流嫌此空論。常破吾心將興害意。
睿在房中北壁而止。初夜還床栖遑不定。
身毛自竪。移往南床坐。至三更忽聞北壁
外有物撞度達於臥處。就而看之。乃漆竹
笴槊。長二丈許。向若在床身即穿度。既害不
果。又以銀挺雇賊入房。睿坐案邊覓終
不獲。但有一領甲在常坐處。睿知相害之
爲惡也。即移貫還綿州益昌之隆寂寺。身
相黒短止。長五尺。言令所及通悟爲先。常
講大乘以爲正業。貞觀元年。通州騫禪師
作檀越盡形供給。三百聽衆。至七年八月
二十五日夜。睿夢有衣冠者來迎騫往西
方去。徒衆鉢中皆空無物。至三十日。寺
鍾大小七口。銅磬十餘一時皆鳴。至三更
據繩床加坐而終。睿自此後。周流講唱傳
化不絶。至二十年八月二十一日四更大
風忽起。高聲言曰。靈睿法師來年十月。往南
海大國光明山西阿觀世音菩薩所受生也。
至期十月三日。合寺長幼道俗。見幡華菩薩
滿寺而下。晩講入房看疏讀經。外有僧告。
幡花異香充寺及房。睿聞捉經出看斂容立
終。堅持不倒。扶臥房中。三更忽起加坐如
生刺吏以下躬手付香供養其屍。道俗相送
歸東度山。設大會八千人。時年八十三矣。
然其潔清。童稚過中不飮。葷辛莫履。具盡
報云
釋僧辯。俗姓張。南陽人也。渚宮陷沒入關
住於馮翊焉。年甫七歳日誦千言。時以奇
之。聲于郷壤。十歳欣仰道法思欲出家。局
以公憲。未蒙剃落。乃聽維摩仁王二經。文
義倶收。昇座覆述。宣吐教理有稱於時。
先學大徳相顧曰。吾等沒後不足憂也。此人
出家紹隆遺法矣。開皇初年。勅遣蘇威。簡
取三千人用充度限。辯年幼小最在末行。
輕其行業召令口誦。言詞清囀章句契斷。
神明朗正。見者屬目。由是大蒙嗟賞。餘
並不試。同得出家。受具已後專尋經論。時
有智凝法師。學望京華徳隆岳表。辯從問
知津乃經累載。承席覆述允合同倫。遂
使旁疏異解曲有正量。識者僉悟撃其
大節。大業初歳。召入大禪定道場。衆復屯
之欣其開解。武徳之始。歩出關東蒲虞陜
虢。大弘法化。四遠馳造倍勝初聞。嘗處芮
城將開攝論。露縵而聽。李釋同奔序王將
了。黄巾致問酬答乃竟。終誦前關。辯曰。
正法自明邪風致翳。雖重廣誦不異前通。
黄巾高問轉増愚叟謂其義壯。忽旋風勃起
徑趣李宗。縵倒掩抑身首煩擾。冠幘交横衣
髮紊亂。風至僧倫怗然自滅。大衆笑異其
相。一時便散。明旦入文。&T049543;然莫集。辯雖乘
此勝。而言色不改。時共服其异度也。貞觀
翻經被徴證義。弘福寺立又召居之。雖屡
處以英華而情不存得喪。約時講説不
替寒温。異學名賓皆欣預席。故使海之内
外僧雜華夷不遠萬里承風參謁。倶舍一
論振古未開。道岳法師命章搆釋。辯正講
論廢而聽之。隨聞出鈔三百餘紙。或聞初
開法肆或中途少閑。但有法坐無論勝負。
咸預位席横經而聽。斯渇法之。深良未儔
矣。而謙讓知。足不重榮勢。名滿天下。公卿
咸委。而不識其形也。皆來覓之。辯如常威
儀不變其節。任其來去曾無迎送。時儕倫
諸徳。以此懷尚而不能行也。以貞觀十六
年六月十三日卒於弘福寺。春秋七十有五。
于時炎曦赫盛停屍二旬。而相等生存形
色不變。迄至于葬日亦不腐朽。于時亢
旱積久埃塵涱天。明當將送夜降微雨。故
得幢蓋引列。倶得升濟。七衆導從不疲形
苦。殯於郊西龍首之原。鑿土爲龕處之。
于内門通行路。道俗同觀。至今四年鮮
明如在。自辯置懷慈濟。愛法爲功。路見
貧苦不簡人畜。皆盡其身命濟其危厄。講
聽之務惟其恒習。其攝論中邊唯識思塵佛
無論。並具出章疏在世流布
釋法常。俗姓張氏。南陽白水人也。高祖隆仕
魏因移于河北郡焉。少踐儒林頗知梗概。
而厭其諠雜情欣出家。奉戒自守不郡非
類。霜懷標擧爲衆所推。年十九。投曇延法
師。登蒙剃落既預聽限。大闡宏猷。學不
逾歳。即講涅槃。道俗聽者咸奇理趣。自爾
專親侍奉曉夕諮謀。毎撃幽致。延欣其情
理深當。乃摩頂曰。觀子所渉。必住持正法
矣。於即研精覃思無釋寸陰。時年二十二。
攝論初興。隨聞新法仰其弘義。于時論門
初闢。師學多途。封守舊章鮮能迴覺。常乃
博聽衆鋒校其銛鋭。秦齊趙魏靡不周行。
時積五年鑚覈名理。至於成實毘曇華嚴
地論。博考同異皆爲軌轍。末旋踵上京慨
茲異叙。隨講出疏示顯群迷。隋齊王aC。
召結時望盛演釋經。登預法座敷陳至理。
詞義弘遠罕得其門。僉共美之嘉歎。成俗
遂有。胥徒歸湊。相續依承。四時講解以爲恒
任。大業之始榮唱轉高。爰下勅旨入大禪
定。相尋講肆成濟極多。唐運初興遐邇清
晏。四遠投造増倍於前。毎席傳燈播揚非
一。貞觀之譯證義所資。下勅徴召恒知翻
任。後造普光宏壯華敞。又召居之。衣服供
給四時隨改。又下勅令爲皇儲受菩薩戒。
禮敬之極衆所傾心。貞觀九年。又奉勅召。
入爲皇后戒師。因即勅補兼知空觀寺上座。
撫接客舊妙識物心。弘導法化長鎭不絶。
前後預聽者數千。東蕃西鄙難可勝述。及
學成返國皆爲法匠。傳通正教于今轉盛。
新羅王子金慈藏。輕忽貴位棄俗出家。遠
聞虔仰思覩言令。遂架山航海遠造京師。
乃於船中夢矚顏色。及覩形状宛若夢
中。悲涕交流欣其會遇。因從受菩薩戒。盡
禮事焉。十四年。有僧犯過。下勅普責京
寺。大徳綱維因集於玄武門。召常上殿。論
及僧過。常曰。僧等蒙荷恩惠得預法門。不
能躬奉教網。致有上聞天聽。特由常等
寡於訓誨。恥愧難陳。遂引涅槃付屬之旨。
上然之。因宥大理獄囚百有餘人。又延設
供。食訖而退。及李道居先。不勝此位。率
僧邀駕隨頓表上。既不蒙遂。因染餘疾。
的無痛所右脇而終于住寺。春秋七十有
九。即貞觀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也。至七月
二日。葬於南郊高陽之原。時炎景陵天遊
塵翳日。逮至發引之前。夜降微雨。及於明
旦。天地清朗雲霧四除。纖塵不飛道路無
擁。京寺僧侶門人子弟等。各建脩幢三十
餘車。前後威儀四十餘里。信心士女執素
幡花列侍左右。乃盈數萬。卿相儐從。僉以
榮之。初常渉詣義門妙崇行解。故衆所推。
美歸於攝論。而志之所尚慕涅槃。恒欲披
講未之欣悟。遂依衆請專弘此論。陶冶理
味精貫匈懷。依時赴講全無讀誦。纔有
餘暇課業行道。六時自勵片無違缺。有大
神王冠服皆素。率其部從隨其旋遶。道俗
時見。密以高之。又曾宵夜至佛堂中。壁畫
樂天一時起舞。後於中夜又在佛堂。觀音
菩薩從外入戸上住空中。身相瓌奇佩服
瓔珞。晃發希有良久便滅。後經五年。天將欲
曙。又感普賢菩薩從東而來。去地五六丈
許。常之專精。徴應爲如此也。故立志清峻
逾久逾劇。所獲法利多造經像。但務奇妙
不言其價。歳建檀會終盡京師。悲敬兩田
無遮供養。自所服用麁弊而已。講揚別供一
不受之。還布衆中持操無改。著攝論義疏
八卷玄章五卷。涅槃維摩勝鬘等。各垂疏記。
廣行於世。弟子徳遜等。爲立碑于普光之
門。宗正卿李百藥爲文
釋智徽。俗姓焦。澤州高平人也。年十三。志
樂出家不希世累。住本州清化寺。依隨遠
法師聽渉經論。於大涅槃偏洞幽極。故齒
年學稔爲諸沙彌之卓秀者也。立性勤恪樂
理僧務。毎有執役不憚形苦。晝供養僧
夜讀章疏。衣不解帶研精無怠。受具已後。
神思高正戒行明潔。然平恕儉約見者欽屬。
歆慕弘道歳常講涅槃十地地持維摩勝鬘。
用爲恒業。聲務廣被遠近追風。提襆裹糧
尋造非一。隋煬御暦珍敬彌隆。大業七年。
下詔延請入於東都内道場。禮異恒倫日
増榮供徽立操自昔一不受之。盈尺之貯
不附箱嚢。率性超然不妄傾涅。但專講誦
宣導爲先。僞鄭之初洛城恒閉。徽以兵戈方
始開悟未因。乃杖錫出城思濟郷壤。于時
守衞嚴防梗澁難通。而徽安行限閾守當不
覺。斯固善神之所送也。既達高平道俗欣
赴。世接屯難飢餒相委。乃遺以糧粒拯濟
寔多。皂素頼之皆餐法味。便即四時長講
屡有升堂。外施衣帛悉供講衆。頻値儉歳
米食不豐。異客暴來兩倍過舊。徽以聽侶
不安。爲營別院。四方學士同萃其中。財法
兩施無時寧舍。懷州都督鄖國公張亮。欽
抱徳教遠延講説。道俗屯赴。又結河陽。乃
請爲菩薩戒師。珍敬道風誓爲善友。夏講
涅槃。解恣便訖。覺少不悆。衆咸怪之。還
房靜念俄頃便逝。春秋七十九。即貞觀十二
年三月二十日也。懷州道俗哀若至親。送葬
歸于本邑。自徽之在遠門也。敬法尊人
誠孝第一。毎登法席講析幽通。皆云。大法
師意如此。因即聲涙倶下。常謂諸徒曰。父
母生吾肉身。法師生吾法身。恩報此恩何
由可逮。惟有弘教利物。薄展餘懷耳。所
以毎歳常講不敢告勞。以惟斯故也。兼以
課己行業無虧六時。手執熏爐約數承
禮。夜不解衣一生恒爾。清素寡欲不樂交
遊。敷化之餘便營僧事。故澤部長幼詠仰于

釋玄鑒。俗姓焦。澤州高平人也。天性仁慈志
樂清潔。酒肉葷辛自然厭離。十九發心投誠
釋種。愛重松林終日庇其下忘遺食息。後
住清化寺。依止遠公聽採經論。*於大涅
槃深得其趣隋運末齡賊徒交亂。佛寺僧坊
並隨灰燼。衆侶分散顛仆溝壑。鑒守心戒
禁曾無愆犯。食唯蔬菜衣則蘊麻。屡經
歳序情無嚬蹙。及至年穀豐熟。還返故
郷。招集緇素崇建法席。勸諸信識。但故伽
藍皆得營復。有故塔廟並令塗掃。遂使合
境莊嚴赫然榮麗。奉信歸向十室其九。兼以
正性敦直言行相高。行値飮噉非法。無不
諫訶毀。極言過状不避強禦。或與語
不受者。便碎之酒器。不酬其費。故諸俗士
聚集醼飮。聞鑒來至並即奔散。由是七衆
尊虔。敬其嚴厲重其清貞。數有繕造工匠
繁多。豪族之人或遺酒食。鑒云。吾今所營
必令如法。乍可不造理無飮酒。遂即止之
時清化寺修營佛殿。合境民庶同供崇建。澤
官長長孫義。素頗奉信聞役工匠其數
甚衆。乃送酒兩輿以致之。鑒時檢校營
造。見有此事。又破酒器狼籍地上。告云。
吾之功徳乍可不成。終不用此非法物也。
義聞大怒。明欲加惱。夜夢有人以刀臨之。
既忽警寤即事歸懺。又遇疫氣死亡非一。
皆投心乞命。鑒爲之懺悔令斷酒肉。病
者痊復。時大重之。有郷人李遷者。性偏嗜
酒。既遇時氣無由自濟。遂悔酒過用爲
死調。俄爾鑒至無何便去。遷遂除差。因爾
厭離飮酒永不渉言。縱忽聞氣如逢毒
勢。告其友曰。自見鑒師已來。尚不喜聞。
況當見也。故戒節冥感皆此之類。于今神
志貞亮。毎講涅槃十地維摩。四時不輟。春
秋八十有三。初鑒以傳法之務。職司其憂。衆
侶乖儀。則糺彈驅擯。時俗僉訝其梗直也
及武徳六年。當部濩澤縣李録事者。死經七
日。隱身謂妻曰。吾是李録事也。計吾猶得
六年在世。但爲司命枉來取我。生埋塚中。
已訴閻王。蒙放在人中。浮遊六年。今在鬼
道。未然之事皆預知也。卿家貧窘。但爲他卜
無不必中。因可獲財以利大小。便爾賣
卜。鬼爲通疑。方遠皆詣謂爲大聖。後謂妻
曰。人命無常。何不修福。可往鑒師所聽
法。遂相將入講堂中。安置壁角以物自障。
共人言議應變迅速。乃經晦朔。或有問者。
何不現形耶。答曰。今在鬼趣。受身極陋自
不忍見。況復他也。又往景業寺聽維摩經。
有餘法師。謂曰。今講此經感何人聽。答曰。
自人頭已上便是鬼神。上及諸天。重級充
滿。然都講唱文。諸天神等皆斂容傾耳。恐
其聲絶。法師解釋皆散亂縱恣無心聽受。
願如法講説勿妄飮噉也。何以知然。見
天神等聞法師酒氣皆迴面而聽。因即悔
令廢飮之。鬼曰。此定須斷天神不許
寧不講也。非惟此會獨感諸天。但有法事
無不來降。不可輕矣。鑒聞異寺有此聲
告。倍復信奉。兢兢異常
釋玄會。字懷默。俗姓席氏。其先豳土安定
人也。遠祖因官故。又居京兆樊川之祕坂
焉。年十二。精苦絶倫。欣志捐俗。而儀相秀
挺有異神童。隋漢王諒。見而奇之。奏度出
家。仍住海覺寺。爲總法師弟子。自落采之
後即預講席專志涅槃。勤至之功倫等推
尚。總深會之解也。擧爲覆述。所以槃節拘
致由來擁慮者皆剖決。通釋冷然可見。時大
賞之以爲涅槃之後胤也。因爾改前舊章更
新戸牖穿鑿之功。難與讎抗。造涅槃義章
四卷。義源文本時文釋抄部各四卷。自延
遠輟斤之後。作者祖述前言。*惟會一人獨
稱孤拔。武徳之始。學觀大張。沙門曇獻道
開國望。造慈悲寺奏會以爲寺主。經始惟
新法務連續。引接後昆。講揚此部將四十
遍。于時同侶同業相推元席。而讓以成治。
雅爲學宗性慕人法不濫尊嚴。但有法座
皆通諮聽。縱己舊聞傾如新渇。斯敬重之
極。末象罕遇也。總法師曰。吾非聖人。何
得此子入吾室乎。相法師曰。經云。後五百
歳有福智者。此子謂乎。法之大將豈不然乎。
岳法師曰。此公就我學倶舍者。同事攝也。
以妙莊嚴世値善知識矣。振法師曰。此
公就我學迦延者。之賛成吾學耳。以我
小術不恥下問乃迴龍象於兔徑也。吾何
言哉。貞觀八年又勅住弘福寺。講事都廢專
修定業。夢登佛手號無量壽。遂造彌陀像
一座。常擬繋心作身同觀。欲入山林寺衆
勸住請講涅槃。至藤蛇喩。忽有異蛇。從栿
而下顧視四方。尋即不見。講至諍論常有
魔事。因茲遘疾還返慈悲。見佛來迎因而
氣盡。春秋五十有九。即十四年五月二十七
日也。合邑聞知悲涼相及。葬于高陽原。晩
又收其遺骸於故城西南隅。起塼塔供養。
自會之弘道也。温柔在性弘贍爲心。遠近
流寓投造非一。而能推心接誘。*惟法是務。
晩又常坐乃終身世
釋行等。姓吉氏。馮翊人。十二出家。與會公
同事總師爲弟子。服章麁素立性鏗卓。登
聽淨影遠公涅槃。伏讀文義。時以榮之。相
從講説百一十遍。中逢阻難必預先知。或
聞異香或感怪夢。幢折蓋翻以爲標據。即
令大衆同念般若。所有魔事無何而退。故
毎講後常禮佛名及讀華嚴。以爲消障
之本也。又與玄會同住慈悲。弘法之時。等
必先登。會隨後赴。時以爲相成之道也。故
常講時感鷄伏聽。從受戒者死而還活。冥曹
所放。云傳等教。斯亦駭動幽顯。非言
也。以貞觀十六年三月六日因疾而終。春
秋七十有三。初臨終累日。護戒之語吾何重
及。但少欲知足可爲永誡。吾今死後勿作
威儀。惟以一椽輿送山所。願食吾身早成
正覺。有乖此願非吾門人。弟子等營辦幢
輿盛設威儀將欲塋送。其夜列宿大明地
方欲了。大雨洪注。道俗同擁一不得往。還
依遺訣單輿至山。雨即通霽。收葬于京南
神和原。起塔樹松立銘塔所
釋志寛。姓姚氏。蒲州河東人也。祖宗仕族
不交群小。父任隋青州刺吏寛。自幼及長
清約知名。歴聽諸經以涅槃地論爲心
要也。東西訪道無釋寸陰。業成登器遊講
爲務。生常履信言行不乖。望似專正而懷
抱虚蕩。嘗以遊學長安詣市買絹。有人
曰。可見付直明當送絹。於此便付直。還
寺爲諸僧所笑。寛曰。自憶不負於人。豈
有人而乖信。至期果獲。以事陳之。彼人
云。兵食可亡信不可廢。弟子俗人奉之。豈
意釋門綴斯慮也。寛常誦維摩及戒本。所
居住房毎夜必有振動介胄之響。竊而觀者
咸見非常神人遶房而行。又一時夜中房重
閣上有打物聲。同學寶通。聞之驚迷不安
其席。寛就而慰之。猶打物如故。至旦看
之。乃舍梁將折。即令拄之得免其命。其
爲幽靈所衞如此。而性好瞻病無憚遠
近。及以道俗知無人治者。皆輿迎房中。躬
運經理。或患腹癰不可膿出者。乃口就&T004623;
之遂至於差。往往非一。其慈惠之懷信難
繼也。後於中夜室内大明。及觀房外與
晝無異。乃自縫綻衣帛。不謂神光所照。
後召諸徒方知半夜此相數現。後遂不怪。
加以開務誘引弘濟爲業。道俗胥悦慶其幸
遇。屬焬帝弘道海内捜揚。以寛行解同推。
膺斯榮命。既處慧日講悟相仍。會梟感作
齋事拘纒。寛便下獄待罪。有來餉遺
一不自資。通給囚僧歡笑如昔。後並配徒
隷役於天路常令負土使裝滿籠。盡力
輦送初不懈息。役僧曰。此無監檢。當可小
停。寛曰。業報如此。何能自欺。違心行事誠
未安耳。未又配流西蜀行達陜州。有送財
帛祖餞之者。並即散而不遺。唯留一驢負
經而已。路次潼關。流僧寶暹者。高解碩徳
足破不進。寛見臥于道側。泣而哀焉。即捨
驢與乘。自擔經論。徒行至蜀雖有事勞而
口不告倦。其仁恕之性登苦知其人矣。既
達蜀境大發物情。所在利安咸興敬悦。時
川邑虎暴行人斷路。或數百爲群。經歴村
郭傷損人畜。中有獸王。其頭最大五色純
備威伏諸狩。遂州都督張遜遠聞慈徳遣
人往迎。寛乃令州縣立齋行道。各受八戒。
當夕虎災銷散。莫知所往。時人感之奉爲
神聖。然寛因名立行弘裕有儀。凡所宣化
如風之靡。毎至散席禮&T049514;相仍。或至十
萬二十萬者。皆即坐散盡了無資己。告施
者曰。財猶種子聚則難繁。故爲散之。令從
用有在耳。其虚懷應物爲若此也。兼又輕
生疎素弊服尋常。一經御形動經累稔。愛
護之甚有過身肉。時逢儉歳躬煮糜粥親
飢餒。銜泣説化令誦佛名。又以所服
衣之與氈。或割或減用充貧乏。毎年冬首預
積坐氈履替。觀諸沙門少者便給。以此爲
常。貞觀之初還反蒲壤緇素慶幸歡詠如
雲。屡建法筵重揚利渉。時州部遇旱諸
祈不遂。官民素承嘉績。乃同請焉。寛爲置
壇場。以身自誓。不降雨者不處室房。曝
形兩日。密雲垂布。三日已後合境滂流。民頼
來蘇有年斯在。昔在蜀土亦以此致譽。故
使遍洽時諺號爲一代佛日。有沙門神素者。
架業相隣尤所欽友。以先卒於栖巖。寛住
州寺先絶凶問。忽降形歡叙欣若生平。明
晩來告乃知其死。寛致書慰曰。等同幻境
倶禀泡形。不意之情非復言*象。素法師俗
風清美道器冲深。包總義門研機至實。但
正業久成必之淨土。此方薄運頓失所歸。老
病之僧早應先去。罪重福微猶守餘報耳。法
師不遺故舊。昨二十五日夜降神共聚同
臥一床。通夕言議至曉方別。情猶今昔。事
即存亡。冥感之誠未可陳述。素以貞觀十
七年春二月二十四日卒。素見別傳。寛以
其年夏五月十六日卒於仁壽寺。春秋七十
有八。初未終之前右脇而臥枕於右臂。告門
徒曰。生死長遠。有待者皆爾。汝等但自觀
身如幻。便無愛結自纒。吾命亦斷。當取椽
兩根&T034022;篨一領裹縛輿送。無得隨俗紛紜
爲不益事也。言訖而卒。時蒲虞等州。道俗
奔赴號慟川野。屯於壙側七里人滿。自寛
從釋種。靜攝居形。不臥全氈不畜疋絹。
櫃篋之事由來絶心。騎乘勞具終身不渉。
口不及利手不執錢。或有忤之。便掩口
私默。不行讃毀於人物也。曾用錢一千五
百。買驢負經。既至東京。値卒科運大貴。或
至數萬者。同侶欲爲賣之。寛不許曰。
已勞負荷豈復過本乎。便詣市自出之。但
取元價。此雖小事廉恥本矣。
釋慧休。姓樂氏。瀛州人也。世居海濱。以蠶
漁爲業。而生知離惡深惟罪報。常思出
濟無縁拔足。或累歎通宵晨或忘餐。
逾信宿。雖憤氣填胸。無免斯厄。十六遇相
州沙門巡里行化談三世之循擾述八苦之
交侵。雅會夙懷。背世情決乃違親背俗。
投勗律師而出家焉。勗導以義方禮逾天
屬。又聞靈裕法師震名西壤。行解所歸。現
居鄴下。命休從學。休天機秀擧惟道居心。
乃背負華嚴遠遊京鄴。一聞裕講鎣動身
心不略昏明幽求體性。而章句無昧至理
未融。展轉陶埏五十餘遍研諷文理轉加
昏漠。試以所解遍問諸師。皆慮渉重關返
啓其致。乃悟曰。斯固上聖之至理也。豈下凡
而抑度哉。且搏聽衆師。沐心法海耳。乃往
渤海從明彦法師聽成實論。先出章抄品
藻異同。慧滿*冲情解律法友。以彦公化
受染餘流。從志念法師受學小論。
雜婆沙各聞數遍。窮其本支曉其固執。解
既清迥行寔貞嚴。念曰。余講小乘歳序多
矣。今乃値子諒不虚延。休即著雜心玄章抄
疏。各區別部類條貫攸歸。文教纔出初尋
重敬。頻當元宰講授相續。幽致既擧慧燭天
懸。故使馳名冀都撃響河渭。抱帙横經
肩排日謁。結疑懷籤踵接登堂。皆總爲書
紳永開冥府。故於立破諸數。探隱洞明。
學冠空宗。而梗情塵境。欲通惟識之
旨。取悟無方。會裕師入關因便預從。遇曇
遷禪師及尼論師等講揚攝論。毎擧一會
餘駕停輪。詞吐既新。領拔彌悉周渉三遍
即造疏章。神會幽陳廣疏聽視。自大小諸
藏並統關鍵。*惟有律部未遑精閲。昔以
戒禁隨事可用縁求。案讀即了未勞師授。
曾披一卷持犯茫然。方悔先議更弘神府。
乃負律提瓶。從洪律師聽採四分。一經講
肆三十餘遍。日漸其致終未極言。顧諸學
徒曰。余聽渉多矣。至於經論一遍入神。今
遊律部逾増逾闇。豈非理可虚求事難通
會乎。而敬愼三業懍課六時。纖塵或阻即
申懺洗。目見大小講匠知名者多。奉法自
修實罕聯類。嘗聽。礪公講律。礪曰。法師大
徳。暮年如何猶勤律部。休曰。余憶出家之
始。從虎口中來。即奉投戒法。豈以老朽而
可斯須離耶。恨吾不得常聞耳。其清愼之
高。率此例也。又屡經寇蕩荒荐相仍。寺衆
僧厨亟經宿觸。故從隋末終至唐初。四度
翻穢獲資淨供。致使四方嘉會。休有功焉。
曁武徳年内。劉闥賊興。魏相諸州並遭殘
戮。忽一日警急。官民小大棄城逃隱。休在
雲門聞有斯事。乃率學士二十餘人。東赴
相州了無人物。便牢城自固。四遠道俗承
休城内方來歸附。當斯時也人各藏身。而
休挺節存國守城引衆。可謂亂世知人者
矣。其年不久。天策陳兵。遠臨賊境。軍實無
委。並出當機。休既處僧端預明利害集衆
告曰。官軍靜亂須有逢迎。僧食衆物義當
先送。再和大衆並無從者。休懼被後罸必
可乘權。獨詣軍門具陳來意。于時曹公徐
世勣。引勞賞悦。仍令部從隨休至寺。任付
糧粒。及平殄後。曹公爲奏具述休功。登即
下勅入賊。諸州見有僧尼。止留三十。相州
一境特宜依定以事驗人。休量難准。又荒
亂之後律法不行。並用銅盂身御俗服
同諸流俗。休恐法滅於事。躬自經營立樣
造坏。依法施熏遂成好&MT00269;。遍送受持。
大行用並是休功緝遺緒也。又僧庫火起。
時當中夜。忽有人告。走往觀之。頼始發焔。
救而獲免。退問告由了無知者。良以道通
幽顯。屡動禎祥。貞觀九年。頻勅徴召令入
京師。並固辭以疾無預榮問。至今十九年
中。春秋九十有八。見住慈潤爽健如前。四
蒲柳之慕猶執卷諮謀。乃力倦而告
曰。吾學功多矣。毎有經律。雖聽二三十遍
文旨乃鏡。猶恨少功。欲兼異部。未遑多
渉耳。今之後學則不同之。薄知文句宗致
眇然。即預師範更無通觀。所以終夜長慨
有耿于懷。致有窮括教源莫知由序。此
法滅在人矣。今暮年開道意在成器。斯
猶砥礪合其刃耳。安能鑪錘其樸耶。所以
引化席端直陳綱要。而奉禁守道抑在天
然。挫拉形心逾衰逾篤。衣服率然趣便蓋
體。襆懸壁上尺絹不居。所得外利即迴講
衆。補綻衣服不勞人助。見着麻鞋經今
三十餘年。雖有斷壞綴而蹈渉。暫有泥雨
徒跣而行。有問其故。答云。泥軟易履。不
損信施耳。又寒不加火熱不依涼。瓶水
若凍裹之草束。受具已來Af無他洗。入夏
已去不噉菜蔬。旋遶往還執箒先掃。存
護物命寧有過之。凡斯衆行前後一揆。余
以親展徽音。奉茲景行。猶恨標其大抵。事
略文繁以爲輕約耳。弟子曇元。高潔僧也。
經論及律並曾披導。偏重清行不妄衣食。
寺雖結淨猶懷塵點。常乞食自資。今託
靜林慮寶山。志道辭世。門人靈範。學通休
渉慧悟少之。勅召弘福。時揚攝論。今居宗
樹業。振名京邑。又休以年學高遠。今上重
之。因事遼左親幸其室。叙故陳道彌會
帝心。故又續其績
釋靈潤。俗姓梁。河東虞郷人也。家世衣冠
閭望族。而風格弘毅統擬大方。少踐清猷
長承餘烈。故能正行倫據不肅而成。昆季
十人秀美時譽。中間三者齊慕出家。父告子
曰。但誦觀音。先度即當許也。潤執卷便誦。
一坐不起。從旦至中。文言遂徹。便預公度。
依止靈粲法師住興善寺。粲有正行備于
別傳。年十三。初聽涅槃妙通文旨。將及志
學銷會前聞括悟新理。便登講座宣釋教
意。部分科宗英秀諸僧。咸欣其徳。加又欽
重行禁。動靜惟安。不妄遊從常資規矩。所
以興善大徳海内名僧。咸相顧而言曰。此沙
彌發蹤能爾堪住持矣。於後深心至道通
贍群師。預在見聞包蘊神府。當即斧藻人
珪璋解行。皆統其本支該其成敗。仁
壽感瑞懷州造塔。有勅令往。官供驛乘隨
師東赴。乞食徒行獨無受給。既達河内。道
俗*服其精通敬其行範。所有歸戒並從於
潤。當即名厲河北譽滿京師。聞泰岳靈巖
寺僧徳肅清四方是則。乃杖策尋焉。既覩
副師遂從諮訓。乃習般舟行定。無替晨昏
初經三七情事略疲。自斯已後頓忘眠倦。
身心精勵遂經夏末。于時同侶五百餘人。各
奉行之互相敦勵。至於解坐同行無幾。惟
潤獨節秀出情事莫移。皆不謀同詞敬稱
徽績。時父任青州益都令。外祖呉超任懷州
懷令。堂祖呉同任齊州山荐令。姨夫侯援
任曹州金郷令。並潤之宗族内外親姻。雖
經還講肆遊其所部。事逾行路一無過
造。及生縁背喪。或有悲慕邀延者。潤情若
風傳。不往登踐。斯割愛從道。皆此類也。有
道奘法師。擅名海岱講攝大乘。又往尋焉。
時未具戒早飛聲*采。周流法席文義圓
通。問難深微稱傳元宰。預是同席心共揖
之。既承師有本。即奉奘以爲和上。大戒
已後方詣律司。十地諸經略觀文體。年二十
三還返京室。値志念法師正弘小論。將欲
博觀智海。預在聽徒。有辯相法師。學兼大
小聲聞于天。攝論初興盛其麟角。在淨影
寺創演宗門。造疏五卷。即登敷述京華。聽
衆五百餘僧。竪義之者數登二百。潤初從關
表創預講筵。祖習異聞遂奮奇論。一座
異側目嘉之。登有辯行法師。機論難擬處
衆高謝而敬憚焉。雖則負譽帝京。而神氣
自得。或譏毀達其耳者。曾若不聞。以道鎭
心情無喜怒。末法攸寄誠可嘉焉。大業初
歳風疾暴増。後復本心更精新業。又恐報
傾旦夕不守本懷。講導世流往還煩雜。遂
脱略人事厭俗歸閑。遂往南山之北西極
澧鄠東漸玉山。依寒林頭陀爲業。時與沙
門空藏慧璡智信智光等。京邑貞幹同修出
離。既處叢塚。鬼神斯惱。或被推盪偃仆。或
揚聲震叫者。潤獨體其空寂宴坐如空。諸
被嬈者皆來依附。或於深林曠野狼虎行
處。試心安止都無有畏。當遵此務盡
報傳持。屬大業末年不許僧出。遂虧此行。
乃還興善託於西院。獨靜資業一食入淨。
常講涅槃衆經。有慧定禪師等。歸依受業
相率修課。不出院宇經于三年。結侶漸多
行清動衆。時僧粲法師。一寺頂蓋。鋭辯無
前抗衡京國。乃率諸翹望五十餘僧。來至
法會詳其神略。人並投問玄隱之義。潤領宗
酬答位判冷然。咸共欣賞妙符經旨。爾後
譽傳光價。衆聚相從。既懿業内傳。將流法
味。大業十年。被召入鴻臚教授三韓。并在
本寺翻新經本。並宗轄有承不虧風*采。
會隋氏亂倫道光難緝。乃隱潜于藍田之化
感寺。首尾一十五載。足不垂世。離經專
業。衆請便講以示未聞。春秋入定還遵靜
操。沙門志超。抗節禪府。聞風造展。遂等宿
交。相師念定欣從語默。時天歩*飢餒道俗
同霑。化感一寺獨延賓侶。磨穀爲飯菽麥
等均。晝夜策勤弘道爲任。故四方慕義歸
者雲屯。周贍精麁無乖僧法。共餐菜果
遂達有年。斯誠至徳冥符。兼濟有日矣。潤
以化洽外流道聲載路。興善本寺敬奉芳
塵。上陳勅使請充寺任。便不守專志。就而
維之。貞觀八年勅造弘福。復被徴召。即現
翻譯證義須明。衆所詳准又當斯任。至於
詞理有礙。格言正之。同倫糺位。斯人最上。
京邑釋門寔惟僧傑。初潤隋末在興善院感
魔相嬈。定志不移。冥致善神捉去。經宿告
曰。昨日魔子依法嚴繩。深知累重自感而
死。若此徴應其量難紀。武徳七年時住化
感。寺主智信爲人所告。勅使圍寺大顯威
權。潤曰。山居行道心不負物。賢聖所知計
非所告使人逾怒。忽有大風雷震。山崩樹
折。吹其巾帽坐席。飄落異處。人衆喪膽遂
求悔過。潤曰。檀越有福能感幽靈。斯之祥
徴昔來未有。使者深愧釋然事解。貞觀年中
與諸法侶登山遊觀。野燒四合衆並奔散。
惟潤安行如常顧陟。語諸屬曰。心外無火
火實自心。謂火可逃無由免火。及火至。
&MT00270;餘自斂。據事以量。知人難矣。後住弘
福。有僧因事奉勅還俗。復經恩蕩情願
出家。大徳連名同擧得度。上聞天聽。下勅
深責投諸南裔。驩州行道。于時諸僧創別
帝里無非慟絶。潤獨安然容儀自若。顧曰。
三界往還由來恒理。勅令修道何有悲
泣。拂衣東擧忻然而趣。道俗聞見莫不歎
*服。尋爾勅追洛東安置。化行鄭魏負帙
排筵。弘闡涅槃十有餘遍。奧義泉飛惠流
河洛。乃報京邑門人疏曰。吾今東行略有
三益。一酬往譴。二順厭生。三成大行。吾有
宿累蒙天慈責。今得見酬則業累轉滅。*惟
加心悦何所憂也。愚夫癡愛隨處興著。正
智不爾。厭不重生。夫淨穢兩境同號大空。
凡聖有情咸惟覺性。覺空平等何所著也。自
度度人倶利之道。擧人出家依道利物。願
在三有普濟四生常無退轉。三益如是汝
等宜知。各調諍根業與善而住。吾無慮
矣。僕射房玄齡遇之。稱歎累息曰。大徳樹
言詞理倶至。名實之副誠所望也。不久勅
追還住弘福。居宗揚化。涅槃正義。*惟此
人。然其爰初入道。奉節不虧持操攝
儀。魁質雄雅形器八尺。動靜温和挺超聯類。
十三離俗更不重臨。二親既崩弟兄哀訴。
情守自若曾無動容。但爲修冥福設會千
僧。再度盡京。施悲田食而已。至於世情得
喪浮艶彫華。既不附心口亦無述。時俗往
還直知叙對。皆絶供給隨言將遣。前後所
講涅槃七十餘遍。攝大乘論三十餘遍。并各
造義疏一十三卷玄章三卷。自餘維摩勝鬘
起信論等。隨縁便講各有疏部。而玄義
通頗異恒執。至如攝論黎耶。義該眞俗。
眞即無念性淨諸位不改。俗即不守一性
通具諸義。轉依已後眞諦義邊即成法身。俗
諦義邊成應化體。如未轉依作果報體。據
於眞性無滅義矣。俗諦自相有滅不滅。以體
從能染分義滅分能異體慮知不滅。及資糧
章中。衆師並謂。有三重觀。無相無生及無性
性也。潤揣文尋旨無第三重也。故論文上
下*惟有兩重。捨得如文。第一前七處捨外
塵邪執。得意言分別。第八處内捨唯識想
得眞法界。前觀無相捨外塵想。後觀無生
捨*唯識想。第二刹那即入初地。故無第三。
筌約三性説三無性。觀據遣執*惟有兩重。
至如本識三相自相受熏。依他性中説有總
別三滅。又四涅槃離合義異。兩處三種熏習
體無有別。諸如此等有異諸師。存廢之旨
陳具章疏。弟子淨元。神睿卓越。博要之擧
振績京畿。講釋經論亟經載紀。銓辯名理
響逸學門。加以性愛林泉捐諸名利。弊衣
麁食談玄爲本。元以潤之立義。建志尋
求。轉解傳風被于當世。有僧法御。道定人
也。夢見淨元。兩手極大執印凭案。若有
所通。寤以告之。正披此義。即因而遂廣。乃
成王路矣。沙門智衍。即潤之猶子也。幼携
入道勗以教宗。承明詞義深有會撃。講
攝論涅槃。近住藍田之法池寺。統律成匠
亟動時譽。然有法以來。師資傳道其宗罕
接。*惟潤之緒。繼美前修亞迹安遠。斯塵
難濟。見於今日矣
釋道洪。姓尹氏。河東人也。父曜仕隋歴任
江陵令。有子五人洪其第三矣。聰敏易悟。
深厭形有。年在十三。以開皇六年出家。事
京邑大徳曇延法師。博通内外馳譽門序。
雖廣流衆部。偏以涅槃爲業教之極也。
故敷演之。所以師資傳道聲績逾遠近。亦
於法衆親喩覆述。後於願法師所學窮地
論傍通經數徳器崇振。及隋祖*升遐禪定
構立。乃召處之。自爾專事弘經。周輪無輟。
貞觀伊始弘護道張。凡寺綱維無非令達。乃
勅爲律藏寺上座。緝諧理事允副朝委。立
性清愨無競榮辱。故使厚供殊禮鱗接邀
延。致令二宮樹福妙資捜擧物議所及莫
不推先。尋又下勅任大總持。本居寺主。春
宮異供隨時薦及。以追受戒之禮也。貞觀
十四年。寶昌寺衆請講涅槃。時感白。鷄隨
人聽法。集散馴狎終于講會。相從傳授迄
于暮齒。凡講涅槃八十七遍。依承宗旨罕
墜彜倫。及弘福譯經。選充證義。慈恩創
起。又勅徴臨。以貞觀末年徴覺輕貶。纔
經一旬奄爾長逝。春秋七十有九。初染疾
之始。全無別痛少食不語用乖常候。而數
以手撝撥於空。侍問其故。答曰。有二衣
冠者。數來禮拜。故以止之。又曰。紅花淥池
鮮榮可翫。尋爾合掌。目送於空曰。大徳羅
睺羅來辭去也。因爾潜逝。殊香滿院。洪形
器端偉七尺有餘。沈簡仁愛慈濟存沒。喜慍
莫顯操節不形。傳者目其梗概。要妙固多
略耳
釋義褒。姓薛。常州晋陵人。蓋齊相孟嘗君之
後。呉名臣綜瑩之胤也。天體高遠履性明朗。
出家已後遊談在務。周流會計統御法筵。
初從蘇州永定寺小明法師禀學華嚴大品。
其即有陳興皇朗公之後嗣也。專經強對。亦
當時之僧傑矣。褒優柔教義。屡啓請之談。
將事通覽。辭往縉雲山婺州永安寺曠法師
所。曠在陳朝。興皇盛集。時當法選亟動神
幾。法主既崩遍流視聽。長干禪衆栖霞布
公。並具式瞻親霑餘令。所以四經三論江表
高推。褒敬竭義筵縱思披擇。諸方後鋭
將事別輪。曠亦勸褒行傳燈禮。乃從之。傳
經述論三十餘年。光問五湖馳名三輔。
毎以大乘至教元出渭陰。中原播蕩乃興揚
越。嗟乎淳味不無流靡。後住東陽金華法
幢寺。弘道不倦。終日坐忘會。慈恩申請
捜揚髦彦。京邑承風以事聞奏。下勅徴延。
便符昔願。即而入朝。時翻經三藏玄奘法師。
盛處權衡。當陽弘演。承思遠問用寫繁蕪。
亦既至止共許幽致。乃詰大乘經論。無所
不通。唐朝後學多尚名體。耽迷成性膠柱
守株。如何解網以開玄照。請所學宗頓講
十遍。勒諸門位並往歸依。時在慈恩創開
宏旨。有空雙遣藥病齊亡。乃有負氣盱衡傲
然亂擧。褒爲提&T068506;玦疎刷神㦗。責以
開徴研五句。詳括文義統略悟迷。經
難論易。悼時俗之反昏。論釋深經。誨今聞
之異昔。所以毎日在座前唱聖經。半講已
後方明賢論。于時英彦皆預席端。歎其竦
拔之神奇。伏其辯給之銛利。宰輔冠蓋傾
仰徳音。留連言晤寫送無絶。顯慶三年。冬雩
祈雪候。内設福場勅召入宮。令與東明觀
道士論義。有道士李榮。立本際義。褒問曰。
既義標本際。爲道本於際。爲際本於道邪。
答曰互得。又問。道本於際際爲道本。亦可
際本於道道爲際原。答亦通。又並曰。若使
道將本際互得相反。亦可自然與道互得
相法。答曰。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又並若
道法於自然。自然不法道。亦可道本於本
際本際不本道。榮既被難不能報。浪嘲
云。既喚我爲先生。汝便成我弟子。褒曰。對
聖言論申明邪正用簡帝心。芻蕘嘲謔塵
天聽。雖然無言不酬。聊以相答。我爲
佛之弟子。由以事佛爲師。汝既稱爲先生。
即應先道而生。汝則。斯爲道祖。于時忸
怩無對。便下座
又令褒竪義。便立大智度義李徒雖難隨
言即遣。于時天子欣然内宮嗟賞。李榮不
勝其憤曰。如此解義。何須遠從呉來。褒
答曰。三呉之地本出英賢。横目狗身舊無人
物。爾後諸寺連講。多以法華淨名中百經
論等以開時俗。龍朔元年駕往東都。別召
追往。頻入宮禁。義論横馳。乃於淨土講解
經論。七衆載驅群公畢至。英聲逾盛。不久
遘疾卒於淨土。春秋五十有一。道俗悲涼
恨法門之早揜。皇上悼傷久之。遂勅送柩。
返金華山舊寺。賻贈之榮光聞遠近
論曰。自佛教東傳。年代惟遠。條暢銓府
開喩精靈。可略言矣。昔者漢明入夢。滕蘭
赴雒。通悟道俗抑引邪正。故使時俗一期
翕然改觀。非夫辯慧何以明哉。然則教本
通揚。宗歸義擧。談吐誠易。識敏攸難。
輕被錯授之儔。淨名垂失機之責。並爲沈
淪典誥以解齊縁。藥病相翻斯迷斯覺。況復
教流千載情纒五濁。控詞談理能無糺紛。
得在傳揚失於熏習。晋有道安獨興論旨。
准的前聖商攉義方。廣疎注述首開衢路。
遠持追蹤於遂古。願叡振藻而傳芳。故
著序云。安*和上鑿荒塗以開轍。標玄旨
於性空削格義於既往。啓神理於來世。至
如道生孤拔。擅奇思於當年。道林遠識。標
新理而改旦。自斯厥後祖習餘風。雖云較
異蓋可知矣。梁高端拱御暦。膺奉護持。天
監初年捨邪歸正。遊心佛理陶思幽微。
於重雲殿千僧講衆。月建義筵法化通洽。
制五時論轉四方等。注解涅槃情用未愜。
重申大品發明奧義。當斯時也天下無事
家國會昌。風化所覃被于荒服。鍾山帝里寶
刹相臨。都邑名寺七百餘所。諮質文理往往
而繁。時有三大法師雲旻藏者。方駕當
復稱僧傑。挹酌成論齊騖先驅。考定昔人
非無臧否。何以然耶。至如講解傳授經教
本宗。摘文揣義。情猶有失。何得背本追
末意言引用。毎日敷化但竪玄章不覩論
經*于皓首。如斯處位未曰紹隆。若夫
立文本宗。誠遊義苑。指月之況不爽先模。
隨文五失又開弘誡。然則教爲理依。理隨
教顯。附教通理弘。之在人。准此承遵。居然
多惑。寧乖此喩安得相符。是使梁氏三師
互指爲謬。審文紕亂。可有致言。義在情
求。情安倚伏其中。縱達論宗肅成風素。榮
冠道俗行業相兼者。則開善智藏。抑其人乎。
餘則慧解是長。儀範多雜。非無十數翹楚
遵修細行。然定學攝心未聞於俗。故略言
也。太宗簡文。在昔東府委心妙法。遍覽玄
章志歸般若。刺心血而書十部。又撰法集
聯璧各二百餘卷。然以晩從窘縶。故使釋
侶無聞。中宗孝元。體悟幽鍵更崇深信。法
華成論常自敷揚。沙門道侃。徳隆時彦。業
冠通賢。綴述新奇。帝偏鄭重奉爲僧正。
盛開學府廣召義僧。還遵舊轍。戸牖爲異。
宣明已下。福事雖弘。至於教理頗翳徽緒。
陳氏五政。世屬虔劉。京邑僧寺誅焚略盡。
及初臨統普備修治。接棟連甍復基梁日。
弘福慧門世稱難紀。名徳勝行故是可傳。
雖獲五三蓋失多矣。恨闕餘傳。與時倶喪。
對此可悲。至如&MT00271;騰光於五湖。榮朗
飛蓋於三楚。二瓊以匡救而傳世。兩等以
護法而相嗣。盛徳弘矣。逮*于北鄴最稱光
大。移都茲始基構極繁。而兼創道場殄絶
魔網。故使英俊林蒸業正雲會。毎法筵一
建聽侶千餘。慧光道憑躡跡通軌。法融慧
遠顧視爭衡。然而開剖章途解散詞義。並
推光統以爲言先。豈非唱高和寡獨振今
古。即當鋒之領袖。乃萬葉之師模。然光初學
律宗晩通理教。郁郁兼美能振其芳。觀其
成樹骨梗分布毛目。意存行猷護法爲本。
所以華嚴地論咸位綱模。被及當今成誦
無墜。蓋有由矣。且夫佛教道東。世稱弘
播。論其榮茂勿盛梁齊。故武帝撫期師承
護法。戒定慧品莫匪陶甄。受持十善無缺
六時。永絶辛羶長齊卒歳。言行相檢誠可
尊嚴自有帝王罕能相擬。*于時釋侶顧視
思齊。篤學翹誠多陳濟器。齊宣受禪權用
不思。或出或處。非小節之所量。乍智乍愚。
信大人之壯觀。至於宗敬佛理師承戒護。
毎布髮於地。令上統踐之。又能率土之内。
禁斷酒肉放捨鷹犬。畋漁屠殺普國不行。
年三月六勸民齋戒。公私葷菜悉滅除之。
又置昭玄十統肅清正法。使夫二百萬衆
綏緝無塵法。上一人誠有功矣。周武定業
秦川大開釋府。沙門道安復稱弘量。降禮
宸極展敬華夷。導龍樹之江河。嚮彌天
之輿蓋。地維武服。道寄文弘。開蒙博施之
功。是其經略。但以運屬道消。中年毀廢。雖
陳顯論莫表深衷。蜯病成珠竟*于身世。
末有亡名。復接斯咎。坎&MT01110;貧病陷遭戎俗。
孝宣即位政異前朝。經像漸開齋福稍起。而
厥化草創義學猶微。隋高荷負在躬。專弘佛
教。開皇伊始。廣樹仁祠。有僧行處皆爲立
寺。召諸學徒普會京輦。其中高第自爲等
級。故二十五衆峙列帝城。隨慕學方任其
披化。毎日登殿坐列七僧。轉讀衆經及開
理義。帝目覽萬機。而耳餐正法。*于時釋門
重稱高敞。雖減梁齊。亦後之寄。沙門慧
遠。齊餘開士。隋運高僧。首達帝城即陳講
議。*服勤請益七百餘人。道化天下三分其
二。自餘明勝聯騼等驅。僧粲以論士馳
名。慧藏以知微取號。僧休洞精於大論。法
經妙體於教源。餘則玼瑣群英抵訶龍
象者復叵知矣。其中尤最。沙門曇延。復是高
傑。至如坐鎭御床口敷聲教。致令萬乘頂
足。其徳弘矣。煬帝嗣籙重飛聲實。道莊顧
言於内外。法論禮御於始終。相願光揚於兩
都。奘脱振藻於周魯。厚徳懷仁又難加也。
自爰初晋邸即位。道場慧日法雲廣陳釋侶。
玉清金洞備引李宗。一藝有稱三徴別館。
法輪長轉慧炬恒明。風靡之化曇延復遠。
當時諸部雖復具揚。而涅槃攝論最爲繁富。
世近易照無勞廣顯。及皇唐御暦道務
是崇義學之明方爲弘遠。伊人之風豈易披
述。輒託攸聞故略其致。然暠壁抗聲於金
陵。基景標宗於玉壘。常辯弘揚於三輔。深
懿馳譽於兩河。并晋則二達開模。齊魯則密
才程略閏會剖符。日下敬其名教。徽空位
席。嵩澤仰其義門。本紀時或漏之。其徳不
無。光叙統明衆師注述。通以章鈔爲工。課
文引義仰順前軌。徒盛改張差無弘誘。或
接綴前篇。或糅雜時見。或虚控胸臆。詞理
相非。或旁竊他文。意義蹇塞。皆勒成命氏。
騰譽一時。言行之間河漢遼阻。本寔邪求妄
承譽一時。言行之間河漢遼阻。本寔邪求妄
承傳教。審夫意本焉可強乎。且自經誥所
被。元在受持。大集顯法行之文。涅槃明知
時之説。今則婆娑章句流演澆浮。翻種諸
有未爲靜業。超生之教豈意然耶。貴如
説行斯誠旨也。故今當坐講客寫送文義。
其隙復廣。何以明耶。且如聖行諸漏。由來杜
言。*惟識離念競陳横想。受學毘曇行惡
戒者。奉爲聰慧。聽習楞伽樂飮噉者。用
爲通極。夸罩蒙俗陵轢往賢。眄視天漢
率輕禁網。謂邪慧爲眞解。以亂識爲圓
智。不深悛悟枉喪餘齡。故使説法天禽被
于念處。盤特庸夐具列賢愚。辯俊異之前
生。顯頑嚚之後報。冷然釋相可不誡歟。原
夫論義之設。其本四焉。或撃揚以明其道。幽
旨由斯得開。或影響以扇其風。慧業由斯
弘樹。或抱疑以諮明決。斯要正是當機或
矜伐以冒時賢。安詞以拔愚箭。託縁乃四
通在無嫌。必事相陵還符畜狩。故世中
論士鮮會清柔。初事含容終成陷黷。名
聞誰賞境界非凡。徒盛拒輪畢歸磨臆。故
有王斌論。並明琛蛇勢。會空屋子。宗統語
工。聽其論道。惟聞殺死之言。觀其容色。但
見紛披之相。及後業之作也。或生充蛇報。
或舌爛喉中。或僧獄接其來生。或猛火焚
其往咎。彦琮山樓之驗。又可誡哉。是知道
寄人弘。非人未可言道。豈言義府並若斯
耶。故智藏遺塵慧光後嗣。宗仰徽烈豈有
玷耶。沙門靈裕。行解相高内外通贍。亦當
時之難偶也。然而立性剛毅峭急不倫。侍人
流汗非可師範。世或譏論以此爲先。斯
亦不比徳而觀也。語俗而談滔滔風流。愛心
綿密未覿其短多容瑕累。見心機動禍福
相隣。若不先知何成懲艾。致使裕公虚
沾此及。若能返求諸己。斯言自亡。故宣尼
流無備之詞。居士設未輕之論。誠有由矣。
世有慧休。即承裕緒。學雜心而懼陵小犯。
受師禮而親執瓶衣。遭難而更立淨厨。臨
危而深誨禁約。人法斯具慧解通微。章疏
所行誦爲珠璧。猶恨不係於先業。餘則故
略言也
續高僧傳卷第十五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