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續高僧傳 (No. 2060_ 道宣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歸戒。圖像榮供逸聽南都。然而得在開弘
失在對治。宗仰之最世莫有加。會謁衡岳
方陳過隙。未及斷除遂終身世。隋祖創業
偏宗定門。下詔述之。具廣如傳。京邑西南
置禪定寺。四海徴引百司供給。來儀名徳咸
悉暮年。有終世者無非坐化。具以聞奏。帝
倍歸依二世纉暦。又同置寺。初雖詔募。終
雜講徒。故無取矣。當朝智覬。亦時禪望。鋒
辯所指靡不倒戈。師匠天庭榮冠朝列。
不可輕矣。至如慧越之捋虎鬚。道舜之
觀牛影。智通之感奇相。僧定之制強賊。節
操如鐵石。志概等雲霄。備彰後傳。略爲盡
美。又如慧瓉禪主。嘉尚頭陀行化晋趙。門
庭擁盛。威儀所擬無越律宗。神解所通法
依爲詣。故得理事符允有契常規。道有
窊隆固爲時喪。致延帝里沒齒亡歸。頃
有志超即承瓉胤。匡讃之徳乃跨先摸。弘
訓之規有淪其緒。故使超亡其風頽矣。觀
夫慧定兩級各程其器。皆同佛日無與抗
衡。然於祥瑞重沓預覿未然。即世恬愉天仙
叶衞誠。歸定學蓋難奪矣。頃世定士多削
義門。隨聞道。聽即而依學。未曾思擇扈背
了經。毎縁極旨多虧聲望。吐言來誚往往
繁焉。或復耽著世定謂習眞空。誦念西方
志圖滅惑。肩頸掛珠。亂搯而稱禪數。*納衣
乞食。綜計以爲心道。又有倚託堂殿遶
竭誠。邪仰安形苟*存曲計。執以爲是餘
學並非。氷想鏗然我倒誰識。斯並戒見二取
正使現行。封附不除用増愚魯。向若纔割
世網始預法門。博聽論經明閑慧戒。然後
歸神攝慮。憑准聖言動則隨戒策修靜則
不忘前智。固當人法兩鏡眞俗四依。達智
未知寧存妄識。如斯習定非智不禪則衡
嶺台崖扇其風也復有相迷同好聚結山
門。持犯蒙然動掛形網。運斤運刃無
種生。炊爨飮噉寧慚宿觸。或有立性剛猛
志尚下流善友莫尋正經罕讀。瞥聞一句
即謂司南唱言五住久傾十地將滿。法性
早見佛智已明。此並約境住心妄言澄靜。
還縁心住附相轉心。不覺心移故懷虚
託。生心念淨豈得會眞。故經陳心相飄鼓
不停。蛇舌燈焔住山流水。念念生滅變變常
新。不識亂念翻懷見網。相命禪宗未閑禪
字。如斯般輩其量甚多。致使講徒例輕
此類。故世諺曰。無知之叟。義指禪師。亂識
之夫。共歸明徳。返迷皆有大照隨妄普翳
眞科。不思此言互談名實。考夫定慧之務。
諒在觀門。諸論所陳良爲明證。通斯致也。
則離亂定學之功。見惑慧明之業。若雙輪之
遠渉。等眞俗之同遊。所以思遠振於清風。
稠實標於華望。貽厥後寄其源可尋。斯並
古人之所同録。豈虚也哉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習禪終五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唐釋道宣撰
習禪六本傳十三人
附見一人
  唐鄧州寧國寺釋惠祥傳一
京師大莊嚴寺釋曇倫傳二
蒲州仁壽寺釋普明傳三
蒲州栢梯寺釋曇獻傳四
秦州永寧寺釋無礙傳五
江州東林寺釋道暀傳六
荊州四層寺釋法顯傳七
荊州神山寺釋玄爽傳八惠普
蒲州救苦寺釋惠仙傳九
益州淨惠寺釋惠寛傳十
衞州霖落泉釋僧倫傳十一
京師西明寺釋靜之傳十二
丹陽沙門釋智巖傳十三
  釋惠祥。姓周。十五出家。頭陀乞食。默自禪
誦。不與衆同。人不知其道觀淺深。而高其
遠度。聽三論聞提婆護法之功莫辭開腹
之患。有心慕焉。遊諸法肆。見威儀不整者。
謂人曰。祥受戒後。住持此寺令入律行。年
十九染患三月。救療無徴。夜中宴坐歎曰。
大丈夫本欲以身從道於末法中摧伏非
法。如何此志未從爲病所困。將曉有一人
長丈餘。謂曰。但誦涅槃無愁不差。至旦即
誦三日便瘳。當年誦通卒其所望。進具聽
律鏡其文理。住寧國寺。常講四分及涅槃
經。所以護法維持不惜身命。諸有虧違望
風整肅大業末。夏中因食。口中得舍利。不
辯棄地。輒還在口。如是數四。疑是眞身。砧
槌不碎。遂聲鐘告衆。白黒咸集。祥涕泣焚
香願降威力。須臾放五色光。異香遍郭衆
覩希有。屠獵改業乃使市無肉肆。因與四
衆起浮圖。九級高百餘尺。今見在。然其
所食日止一餐。不問多少頓受不益。體貌
肥白。可長八尺有餘。行路不識莫不怪仰。
刺史李昇明至寺。怪異謂群官曰。此道人
膚容若此。日可應噉一羊。語訖覺手足不
隨。乘馬失御。諸官以實告之。便悔謝還復。
大使權茂行至鄧州。又怪。昇明曰。此大徳
非凡。具説往縁。茂不信。請將七日試以麁
食。而膚色更悦。茂愧伏悔先不信之罪。將
終手執經胡跪謂弟子曰。吾今逝矣。汝好
住持無令絶滅。又感異香盈郭。以大業末
年八月卒。春秋七十。氣命雖絶而胡跪執
經如初。遠近奔赴。見其卓然無不歎訝
釋曇倫。姓孫氏。汴州浚儀人。十三出家住
修福寺依端禪師。然端學次第觀。便誡倫
曰。汝繋心鼻端。可得靜也。倫曰。若見有心
可繋鼻端。本來不見心相。不知何所繋也。
咸怪其言。嗟其近學如何遠悟。故在衆末
禮悔之時隨即入定。大衆彈指心恒加敬。
後送鉢上堂。未至中路卓然入定。持鉢不
傾。師大深賞。異時告曰。令汝學坐先淨昏
情猶如剥葱。一一重重剥却然後得淨。倫
曰。若見有葱可有剥削。本來無葱何所剥
也。師曰。此大根大莖非吾所及。不敢役使。
進具已後讀經禮佛都所不爲。但閉房不
出。行住坐臥唯離念心以終其志。次知直
歳。守護僧物約勒家人曰。犬有別食莫與
僧粥。家人以爲常事。不用倫言。犬乃於前
嘔出僧粥。倫默不及之。後又語令莫以僧
粥與犬。家人還妄答云。不與。群犬相將於
僧前吐出粥以示之。於時道俗咸伏其敬
愼。又有義學論士諍來問者。隨言即遣無
所罣礙。仁壽二年獻后亡背。興造禪室召
而處之。還即揜關依舊習業。時人目之爲
臥倫也有興善粲法師者。三國論首無學。
不長。怪倫臥禪言問清遠。遂入房與語探
究是非。倫笑曰。隨意相審遂三日三夕法
樂不眠。倫述般若無底空華焔水無依無
主不立正邪本性清淨。粲乃投地敬之讃
歎。心路無滯。不思議乃如此也。倫在京師。
道俗請者相續。而機縁不一悟迷亦多。雖
善巧方便令其醒悟。然各自執見見我爲
是。故此妙理罕得廣流。有玄琬律師靜琳
法師。率門人僧伽淨等往來受法。如此衆
矣如魚子焉武徳末年疾甚。於莊嚴寺傍
看寂然。有問往生何處。答無盡世界。又便
寂然。僧伽以手尋其冷觸。私報人曰。冷觸
到膝四大分離亦應生苦。倫曰。此苦亦空。
問曰。捨報云何。報曰。我主四大鬪在已到
屈膝死後籧篨裹棄之莫作餘事。又曰。打
五更鐘未。報曰未少時維那打鐘。看之已
絶。年八十餘矣。諸門學等依言送於南山。
露骸散於中野。有鮑居士者名慈氏。弱年
背俗愛樂禪觀。生不妻娶形無飾華。親承
徳音調心養氣守閑抱。素承倫餘業五十
餘。年七十五矣
釋普明。姓衞氏。蒲州安邑人。十三出家。事
外兄道愻道會晋川。備如別傳。又
以明付廷興寺沙門童眞爲弟子。明抗志
住持以大法爲己任。性聰敏解冠儕流。講
聽相仍無法不學。周游肆席曾無住房。固
使勤而有功。經論滿抱。十八講勝鬘起信。
夙素聽之知成大器。進具已後專師涅槃
四分攝論。年二十四講涅槃。三十解攝論。
凡所造言賓主兼善。使夫妙義積散。出言
傳旨聲流遠近。大業六年。召入大禪定道
場。止十八夏。名預上班。學功所位。四事既
備不闕二嚴。武徳元年。桑梓傾音欣其道
洽。以事聞上。有旨令住蒲州仁壽寺。鎭長
弘道無憩寒暄晝談夜坐語默依教。心神
爽迅應對雲雨。曾未聞經一披若誦。斯則
宿習博聞故能若此。不可比擬也。日常自
勵戒本一遍般若金剛二十遍。六時禮懺
所有善根迴向淨土。至終常爾。凡造刻檀
像數十龕。寫金剛般若千餘部。請他轉五
千餘遍。講涅槃八十餘遍。攝論勝鬘諸經
論等。遍數難紀。以年月終于住寺。春秋八
十有六。有弟子義淹。戒潔清嚴見知可領。
乃遷葬蒲坂東原。鑿穴處之。樹碑其側
釋曇獻。姓張。京兆始平人。少事昌律師。昌
虞郷賈氏。淨行無玷精誠有聞。股肱之地
咸所宗仰。所居谷口素有伽藍。因此谷名
遂題寺目爲靜林寺也。昌師攝念經行常
志斯所。周武道喪隳壞仁祠。昌與俗推移
而律儀無缺。隨文御㝢重啓法筵。百二十
僧釋門創首。昌膺此選也。仍僧別度侍者
一人。獻預其位。住大興善。昌後言歸故里。
悲瘞靈儀。掘出莊嚴。一佛興世。博修院宇
延緝殿堂。緇素翹誠始欣有奉。彫造未畢
而昌遷逝。族人百數仰慨尊容。以爲法儀
雖歿神足猶在。祈請續功便從來意。遂移
仁壽而經營之。故得棟宇高華不日而就。
兩寺圍繞四部歸依。州司以靜林仁壽已
偃慈風。栢梯淨土未霑甘露。遂屈知栢梯
寺任。俯從物議。又之斯位。釋網斯張萬目
咸擧。仁洽開務有漏天舟。衆侶弘之大小
齊美。以貞觀十五年正月微疾。至十五日
旦便曰。須向靜林。至卯時乃有非常雲霧。
遺形於栢梯山東南山頂。其夜大放光明
形如華蓋。四照遠近迄于三夕。經旬其屍
爲靜林寺側諸信士潜竊神柩寘于靜林南
山之頂。栢梯初不知也。於彼山頂兩夜續
放神光。始詳其故。兩處交競九載于茲。縁
州歴縣紛黷不息。豈非通幽洞理。致茲靈
感。深慈博惠戀結衆情者乎。弟子等勒銘
山阿。敢告惟遠
釋無礙。姓陳氏。有晋永嘉。中原喪亂。南移
建業。父曠梁元帝徴蕃學士。以承聖元年
礙生成都。神姿特異知有濟器。九歳便能
應對。十歳入學隨聞不忘。入長安遇姚秦
道安法師。安與語怪其意致。勸令出家。
即依言欣喜。令誦太子瑞應經。思尋聖跡
哀泣無已。天和三年。周武皇后入朝。投名
出家先蒙得度。雖有弱冠戒操逾嚴。建徳
三年。法門大壞隨縁陸沈。乃値泥塗情逾
氷王。開皇開法即預捜揚。便住永寧。於齊
大徳超法師所聽智度論。一聞教義神思
豁然。財食頓清形心倶遣。又入長安學十
地阿毘曇等。時休法師於興善寺命講大
論。辯析分明義端無擁。然於文句頗滯弘
通。因誦本文獲六十卷。因抱心疾奬衆斯
睽便還秦隴。開皇十年。總管河間王。特屈
寺任統御遺法。大業二年。召入洛陽。於四
方館刊定佛法。後還永寧依前綱理。大業
五年。煬帝西征。躬受勞問賜綵二百段。十
三年州破入京住莊嚴寺。衆以素知寺任
識達機縁還欲請之。任非所好。以武徳八
年還返故寺。以無相觀而自調伏。貞觀十
九年二月二十八日。無疾而終。春秋九十
四。道俗哀慟。若喪厥親焉
釋道暀。姓周。汝南人。幼而精確。希志尚
聞。古跡勝人心願齊之。負笈金陵。居高座
寺聽阿毘曇心妙達關鍵。非其好也。欽匡
山遺軌毎逸言前。隋開皇十二年。依大將
軍周羅侯。遠屆廬岳止東林精舍。心願匿
迹無事音塵。山寺法擁勸引非一。遂不拒
命弘道度人。修建僧坊四時無絶。隋季寇
擾華戎薦臻。奬撫門徒如初不替。貞觀二
年九月。身示有疾。曾未淶旬。忽有大星天
墮正在西閣大水池中。照朗山谷逾千炬
火。二十三日。僧正中食謂弟子曰。僧食訖
未。答曰未竟。又曰。且喚上座來。依言既
至。委以後事跏坐而卒。諸殿閣門一時自
開。異香滿寺七日便歇。年八十二矣釋法
顯。姓丁氏。南郡江陵人。十二出家。四層寺
寶冥法師服勤累戴諮詢經旨。有聞欲界
亂地素非道縁。既已生中如何解網。冥曰。
衆生並有初地味禪。時來則發。雖藏心種
歴劫不亡。有覬禪師者。荊楚禪宗。可往師
學。會覬隋煬徴下迴返上流。於四層寺大
開禪府。徒侶四百蔚爾成林。遂依座筵聞
所未悟。但夙有成惠通冠玄蹤。霜鐘暫扣
已傳秋駕。覬師去後。更求明智成彦習皓
等諸師。皆升堂覩奧。盡汿磨之思。及將冠
具歸依皓師。誨以出要之方。示以降心之
術。因而返谷靜處閑居。二翼之外一無受
畜。屬炎靈標季薦羅戎火。餒殘相望衆侶
波奔。顯獨守大殿確乎卓爾。旦資蔬水中
後絶漿。賊毎捜求莫之能獲。自非久入慈
室已抽毒箭。焉能忍茲疲苦。漏此凶威。自
爾宴坐道安梅梁殿中三十餘載。貞觀之
末乃出別房斯則追善吉之息嫌。蹈空生
之祕行也。此堂有彌勒像。并光趺高四十
尺。八部圍繞。彌天之所造也。其寶冠華帳
供具經臺。並顯所營。堂中五燈晝夜不絶。
忽一燈獨熾焔高丈餘。又一夜著五色衣
人。持一金瓶來奉。又夢見一僧威容出類。
曰可往鄿州見信禪師。依言即往雙峯更
清定水矣。而一生染疾並信往業。受而不
治。衣食節量柔順強識。所住之寺。五十餘
年。足不出戸。永徽三年十二月八日。夢身
坐寶殿授四衆戒。因覺漸疾。至四年正月
十一日午時遷化。時年七十有七。顯以昨
日申時自能起止神彩了亮。踞禪床盥浴
剃髮。就床跏坐儼然便絶。其月十七日葬
于大明寺之北原。未終之前。門人見室西
壁大開白光遍滿。夜有白雲亘屋南北。二
道堂中佛事並搖動。明日方絶。自終及葬
嶷然匡坐。合境道俗奔湊凄零。荊州都督
紀王。夙傳歸戒欽仰清暉。命右記室郭瑜。
銘之于彼
釋玄爽。姓劉。南陽人。早修聰行見稱郷邑。
弱冠成婚。妻少而美。然爽貞誠清拔志高
蹈。視如革嚢。情逾厭離。既無所偶棄而入
道。遊習肆道有空倶渉。末聽龍泉寺璇法
師。欣然自得。覃思遠詣頗震時譽。又往鄿
州信禪師所。伏開請道亟發幽微。後返本
郷唯存攝念。長坐不臥繋念在前。時本邑
沙門藹明稜法等。並禪府名宗。往結投分。
以永徽三年十月九日。遷神山谷。時襄部
法門寺沙門惠普者。亦漢陰之僧傑也。研
精律藏二十餘年。依而振績風霜屡結。七
衆齊肅屬城挹歸。晩專入定門廓銷事惱。
紀王作鎭。將修追聖廢寺綱總須人。衆擧
於普。王深賞會。又楚俗信巫殺爲淫祀。普
因孚化比屋崇仁。又修明因道場凡三十
所。皆盡輪奐之工。仍彫金碧之飾。以顯慶
三年終於本寺。春秋八十
釋惠仙。姓趙。河東蒲坂人。幼懷出俗。縁故
淹留。年登不惑方果前願。既出家後隨方
問津。雖多渉獵。然以華嚴涅槃二部。爲始
卒之極教也。迄於暮齒耽味逾深。謂人曰。
斯之二寶全如意珠。無忽忘而暫捨也。所
以執卷自隨有若雙翼。或有言晤披而廣
之。住處衝要九衢都會。百疾相投萬禍憑
救。而仙慈善根力無假多方。但令念佛無
往不濟。由是蒙祐遐邇傾心。寺有大像製
過十丈。年載既久埃塵是生。棟宇頽落珠
璣披散。遂控告士俗更締構之。雖淹星律
大造云就。爾後年漸遲暮。夢僧告曰。卿次
冬間必當遷化。可早運行應得延期。便如
常業不以爲慮。至九月中微覺不愈。知終
在近。告侍人曰。吾出家有年。屡受菩薩戒。
今者更欲受之。召諸大徳並不赴命。乃曰。
大徳但自調耳。何名度人。又曰。但取戒本
讀誦訖。自慶潜然而止。入夜有異天仙星
布前後。高談廣述乍隱乍顯。合寺聞見。或
見佛像來入房者。日次將午。忽起坐合掌
召衆人曰。大限雖多小期一念。並好住。願
與諸衆爲歴劫因縁。遂臥氣絶。年七十五。
即永徽六年十一月十七日也。道俗哀之
雲布原野。寺有亘禪師。頴脱當時有聲京
洛。行彌勒願生在四天。覩仙行業感徴。告
衆曰。必見慈氏矣。若乖斯者。何能禎應若
是乎
釋惠寛。姓楊氏。益州綿竹孝水人父名瑋。
元是三洞先生五經博士。崇信道法無敦
釋教。所以綿梓益三州諸俗。毎歳率送租
米投於瑋。令保一年安吉。皆與章符而去。
而車馬擁門如市。初時瑋妻懷孕。心性改
異辛鯹惡厭。乃生一女名爲信相。性好間
靜無縁嗜慾。後又懷姙。身極安隱恒有異
相。及其生也母都不覺。忽然自出都無惡
露。然有異香。又不啼叫。乃至有識未曾糞
穢淋席。父母抱持方乃便利。即寛身也。而
臂垂過膝。性恒香潔不近腥臊。年五六歳
與姉信相於靜處坐禪。二親怪問。答曰。佛
來爲説般若聖智界入等法門。共姉評論
法相。父是異道不解其言。附口録得二百
餘紙。有龍懷寺會師。聞有奇相至其所父
以示之。會曰。並合佛經無所參錯。有異禪
師不知何來。於淨慧寺入火光三昧。召彼
女來。及至不入。云是火聚。禪師曰。何不以
水滅之。女即作水觀。滅火而入。禪師驗知
深入諸定。勸令出家。父母受娉。及婿家不
許。諸道俗官人爲出財贖之。因有度次姉
與寛身倶時出家。時隨蜀王秀在益。請入
城内。妃爲造精舍。鎭恒供養。嘗出於路。人
有疑者。尼召來曰。莫於三寶所生異心。自
受罪苦。彼人悔過。有造功徳須物者。燒香
祈請掘地獲金無不充足。斯事非一。至於
食飮欲食便食。不食乃經歳序。時人目之
聖尼。即今本寺猶號聖尼寺也。寛年十三
常樂獨坐。面無怒相言常謙下。依空慧寺
胤禪師龍懷寺會闍梨所。隨聞經律。一覽
無遺。未聞之經曾不知義。有難問者皆爲
通之。初造龍懷寺。會有徒屬二百餘人。並
令在役。唯放於寛。有怨及者。會曰。斯人是
吾本師。何得使作。昔周滅法。依相禪師隱
于南山。及隋興教辭師還蜀。嘗受囑云。汝
還蜀土大有徒衆。有名惠寛。可將攝也。我
憶此事。計師死日當寛受生。無得致怪。自
爾在山依閑業定。年三十還綿竹教化四
遠。聞名見形並捨邪歸正。其俗信道。父母
皆道歸佛。捨宅爲寺。于今見在。綿竹諸村
皆爲立寺。堂殿院宇百有餘所。修營至今。
年常大齋道俗咸會。正月令節。成都寺七
十縣。競迎供待。有大功徳須得經營。但請
寛至施物山積。貞觀中有僧名策。持呪有
驗。於洛縣忽死見閻王。曰比獄中罪人多。
應爲誦呪。并請寛師講地獄經。從此得穌。
經月不作。復更悶絶。閻王大怒。命牛頭使
打鐘子百下。我令誦呪講經。爲衆生故何
不作。策穌已即從洛縣往綿竹三十里。未
至疲臥。忽有異旋風。吹起須臾至寛所。正
集轉經。告策曰。昨所住處大爲勞苦。爲衆
生者不得辭苦。即令策登坐誦呪。大衆
聞皆流汗。寛仍集衆講地獄經。貞觀二十
年。綿竹宋尉云。我不信佛。唯信周孔。然我
兩度得佛力。一爲人在門側小便。置佛便
止。一爲冬月落水。燒木佛自炙。寛聞之致
書曉喩。宋曰。此道人徴異者。當試有靈不。
取書名處用拭大便。當即糞門裂脚起不
得。自唱我死。即召寛來。雖悔過造經像。盈
月便卒。什邡縣陳家捨邪信佛。以竹園爲
寺。寛指授分齊。爾許可爲僧院。中間一分
堪立佛堂。即斷一竹上竪標云。此分齊處
欲造佛寺。當時生竹自乾。佛堂斷竹泉水
上涌。尋掘數尺獲大石。石下金瓶舍利七
粒。寛禮拜更請。遂放光乃盛滿合。四遠又
集寺今見在。永徽四年夏六月二十五日。
春秋七十卒於淨慧寺。未終一月。有五百
神人長丈餘服天衣。持華香及紫金華臺。
從西方來迎。寛辭不堪。發遣令去。又於終
日。放羊從市向房悲數十聲。至夜索水沐
浴新衣跏坐執爐已。命打無常鐘。聲遍郭
聞。合郭咸集。曰闍黎涅槃去。空中哭聲。寺
内光明莫測其來。道士等謂言燒守。驚走
來寺。乃知其非。自此入定。氣盡乃知永逝。
寺内三橋。一當寛房堂。夜梁折聲震寺内。
明旦官人道士咸來。慟哭。寺中蓮池。池水
忽乾。紅蓮變白。寺中大豫樟樹三四人圍。
忽自流血。血流入澗。澗水皆赤。月餘方息。
又十七級塼浮圖高數十丈。裂開數寸。又
有雙鵝不知何來。向靈鳴叫伏地不去。葬
時隨送出郭失之。往無爲山。去寺二十里。
黒雲團空隨行注雨。草木隨靡至山方散。
葬後縣内道俗。七歳已上著服泣臨。如是
三年。爾後至今凡設會家。皆設兩座。一擬
聖僧。一擬寛也。今猶獲供送本寺。靈相在
山瑞坐如在。自初至今竟無蟲血汚穢朽
腐之相。斯則豈非不退菩薩身無萬戸蟲
耶不然何以若此
釋僧倫。姓呂氏。衞州汲人。祖宗諸州刺史。
父詢隋初穆陵太守。未孕之初二親對坐。
忽有梵僧秀眉皓首。二侍持幡在其左右。
曰願爲母子。未審如何。即禮拜之揮忽失
所。因爾有娠。四月八日四更後生。還見二
幡翊其左右。兼有異香。産訖不見。五歳已
後迄於終亡。恒自目見白光滿屋。齊武平
九年。與父至雲門寺僧賢統師珉禪師所。
受法出家。時年九歳。二師問其相状。答以
白光流臉二幡夾之。歎曰。子眞可度。因而
剃落。周武平齊。時年十六。與賢統等流離
西東。學四念處誦法華經。至開皇初方興
佛法。雲門受具。時年二十三。又於武陽理
律師所聽始半夏。見五色光如車輪照倫
心上。衆並同見。即於光中禮五十三佛。猶
未滅更禮三十五佛。光乃收隱。又與方願
二師。入黒山太行諸山。行蘭若二十餘年。
大業末。賊徒起。領門人至衞州隆善寺。仍
爲僞夏竇建徳齊善行等請知僧事。武徳
五年。大統天下。入太行抱犢山。教徒學念
處法。由是四方負笈。山路成蹊。貞觀四年。
衞州刺史裴萬頃。與諸官人請令下山。日
日受戒大有弘利。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
十三日四更。忽告門人。吾夜中於諸法得
解脱。謂成無學。不謂天帝等迎。言已而絶。
將殯於山。而哀慟不止。天極清朗。無雲而
降細雨。衆咸異焉。時年八十五矣
釋靜之。姓趙。雍州高陵人。父母念善絶無
息胤。祈求遍至而無所果。遂念觀音旬内
有娠。能令母氏厭惡欲染辛腥永絶。誕育
之後。年七八歳樂阿彌陀觀。依文修學隨
位並成。行見美境骨觀明淨。性樂出家。既
有一子誓而不許。隨父任蜀不久崩亡。意
欲爲父焚身報徳。有一賢人引金剛般若
云。捨身不如持經。乃迴心剃剪用伸罔極。
一入法門翹誠逾厲。隨聽經律而意在定
門。後從江禪師習觀。而威容端雅。見者發
心。貞觀初。隱益部道江彭門山光化寺。一
十餘載。常坐茅宇不居僧房。四方集者二
百餘人。六時三業不負光景。又別深隱入
靈巖山。大虫爲偶無所驚擾。利州道禪師。
素交既久。請入劍閣北窮腹山。徒侶十餘。
齎米四石。恰至夏竟一石未盡。小時鼻患
肉塞。百方無驗。有僧令誦般若多心萬遍。
恰至五千肉鈴便落。行至秦州被毒蛇螫。
苦楚叵言。以觀行力便見善境。自然除滅。
後遇疾苦依前得差。乃撰諸家觀門以爲
一卷。要約精最後學重之。顯慶三年。召入
西明。別立禪府。利州本寺。桂樹忽凋胡桃
自拔。佛殿無故北面仰地尊儀不損。斯亦
徳動幽靈爲若此也。以顯慶五年春三月
二十七日。右脅而終於西明。春秋五十七

釋智巖。丹陽曲阿人。姓華氏。在童丱日謂
人曰。世間但競耳目之前。寧知死生之際。
郷里異之。知有遠度也。及弱冠。雄威武略
智勇過人。大業季年豺狼競逐。大將軍黄
國公張鎭州。揖其聲節屈掌軍戎。奏策爲
虎賁中郎將。雖身任軍帥。而慈弘在慮。毎
於弓首挂漉嚢。所往之處漉水養蟲以爲
常事。及僞鄭之在東都。黄公襲行征伐相
陣。鬪將應募者多。黄公曰。非華郎將無以
御之。僞鄭大將人馬具全。按轡揚鞭以槍
剟地。厲聲曰。若能拔得方共決焉。巖時跨
馬徐來。以腋挾槍而去。次巖以槍剟地。彼
搖再三不動。乃下馬交刃。遂生擒之。巖反
刀截其頸曰。吾誓不斷命。且施君頸。乃放
之。武徳四年。從鎭州南定淮海。時年四十。
審榮官之若雲。遂棄入舒州&T010163;公山。從寶
月禪師披緇入道黄公眷戀追徴。答曰。以
身訊道誓至薩雲。願特捨恕無相撓擾。既
山藪幽隱蘭若而居。豺虎交横訓狎無恐。
忽見異僧身長丈餘。姿容都雅言音清朗。
謂曰。卿已八十。一生出家宜加精進。言訖
不見。蒙此幽屬精勵晨昏。一切世間如幻
如夢。一時坐定正在谷中。山水暴長形將
欲沒。熙怡端坐嶷然便退。獵者問曰。身命
可重何不避耶。答曰。吾本無生安能避死。
獵者悟之。所獲並放。故山中飛走依託附
焉。昔同軍戎有睦州刺史嚴撰衢州刺史
張綽麗州刺史閭丘胤威州刺史李詢。聞
巖出家在山修道。乃尋之。既矚山崖竦峻
鳥獸鳴叫。謂巖曰。郎將癲邪。何爲住此。答
曰。我癲欲醒君癲正發。何由可救。汝若不
癲。何爲追逐聲已規度榮位。至於清爽都
不商量。一旦死至荒忙何計。此而不悟非
癲如何。唯佛不癡自除階漸。貞觀十七年。
還歸建業依山結草性度果決。不以形骸
爲累。出處隨機請法。僧衆百有餘人。所在
施化。多以現事責。覈竟之心周通。故俗聞
者毛竪零涙。多在白馬寺。後往石頭城癘
人坊住。爲其説法。吮膿洗濯無所不爲。永
徽五年二月二十七日。終於癘所。顏色不
變伸屈如恒。室有異香經旬。年七十八矣。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唐釋道宣撰
  習禪六之餘本傳七人
附見二人
  唐衡岳沙門釋善伏傳十四
代州照果寺釋解脱傳十五普明
僧奣
潤州牛頭沙門釋法融傳十六
衞州霖落泉釋惠方傳十七
揚州海陵正見寺釋法嚮傳十八
鄿州雙峯山釋道信傳十九
江漢沙門釋惠明傳二十
  釋善伏。一名等照。姓蒋。常州義興人。生即
白首。性知遠離。五歳於安國寺兄才法師
邊出家。布衣蔬食日誦經卷。目覩七行
一聞不忘。貞觀三年。竇刺史聞其聰敏追
充州學。因爾日聽俗講夕思佛義博士責
之。對曰。豈不聞乎。行有餘力所以博觀。如
不見信請問前聞。乃試之一無所滯。重爲
聯類佛教兩用疎通。於是學館傾首。何斯
人之若斯也。後逃隱出家。志樂佛法。欲罷
不能。忽逢山水。淹留忘返。斯因宿習非近
學也。至蘇州流水寺璧法師所。聽四經三
論。又往越州敏法師所。周流經教頗渉幽
求。至天台超禪師所。示以西方淨土觀行。
因爾廣行交桂廣循諸州。遇綜會諸名僧。
諮疑請決。又上荊襄鄿部。見信禪師。示以
入道方便。又往廬山見遠公淨土觀堂。還
到潤州巖禪師所。示以無生觀。後共暉才
二師。入桑梓山行慈悲觀。又爲鬼神受戒
莫噉肉。神又降巫者。令召伏受戒。巫者殺
生祀神。神打之次死。降語曰。吾已於伏闍
梨受戒。誓不食肉。如何爲吾殺生。愍爾愚
癡且恕汝命。後更爾者必加至死。自後諸
祀永絶羶腥。常婺州二人。同載績麻爲貨
至江神所。一以蔬祭。一欲殺生。而未行。其
麻並濕。前蔬祭麻並乾燥。於是行人忌憚
無敢肉祭。故其授戒功驗。人神敬仰。有陵
犯者立見禍害。江淮間屠販魚肉。鵝鴨鷄
猪之屬。受法開放。市無行肆。官人怪之。有
義興令。素不信。嫌伏動衆將加私度之罪。
伏昆季賂之。其人忽即狗登繩床衆蛇惱
患不久除名往常州。筮之。卦云。由犯賢聖
罪不可救。其人得急就伏求免。永徽二年。
被括還家。然志好出俗見家如獄。復往山
居。苦節翹勤人不堪其憂也。衆又屯聚。因
爲説法讃令行慈。不殺者佛教之都門也。
不能行之。若講禮而爲倨傲耳。又勸行六
道供。以先祖諸亡者無越此途。又曰。山有
玉則草木潤泉有龍則水不竭。住處有三
寶則善根増長。常在伏牛山以虎豹爲同
侶。食蚊虻爲私行。視前六尺未曾顧眄。經
中要偈口無輟音。大約十五觀四明論以
爲崖准。顯慶五年。行至衡岳。意欲求靜返
更屯結。説法既久忽告曰。一切無常氣息
難保。夜深各散縁盡當離。時不測其言也。
便返閉而坐。爾夜衡州諸寺鐘及笙管鳴
聲徹曉。道俗咸怪。至房關掩。乃破而開之。
見伏端坐久終。便以奏聞
釋解脱。姓邢。臺山夾川人。七歳出家。依投
名匠。志在出道唯在禪思。遠近訪法無師
不詣。復住五臺縣照果寺。隱五臺南佛光
山寺四十餘年。今猶故堂十餘見在。山如
佛光華彩甚盛。至夏大發昱人眼口。其側
不遠有清涼山。山下清涼即文殊師利遊
處之地也。有高行沙門曜者。年百六歳。自
云。我年五十時。與解脱上人至中臺東南
下三十里大孚靈鷲寺。請見文殊。行至花
園北。遇一大徳。形神慈遠。徐行東去。解
脱頂禮發願。我時精神欣喜不暇諮清解
脱云。已曾三度親見文殊。誡語云。汝自悔
責。若切至必悟道也。便依言自咎。晝夜剋
責心便安靜。又感諸佛見身説偈曰
  諸佛寂滅甚深法 曠劫修行今乃得
    若能開明此法明 一切諸佛皆隨喜
  因問。寂滅法何者是。若爲教人令解之。諸
佛即隱。空中聲曰。方便智爲燈照見心境
界。欲究眞實法。一切無所見。遂依此法化
導有縁。在山學者來往七八百人。四遠欽
風資給弘護。四十餘年常在佛光。永徽中
卒。今靈躯尚在。嶷然坐定在山窟中。又五
臺南娑婆寺南五六里。普明禪師獨靜坐
禪求見文殊。意欲請法。有神人空中告曰。
汝無神習。止可長生龕前取藥服之。可得
延壽。明懷疑不決。後又告曰。藥名長松。汝
何不服。此藥無毒。明便依言服之。又告同
行諸僧已騰空而去。厥處見在。去恒岳目
矚相接。又有僧&MT05526;禪師者。住欣州秀容建
國寺。恒於定襄來望人山南坐禪餌藥。年
將八十。道俗尊仰不知志入何法。而興歎
者號不可思議人。其山靈泉望迹石上見
在。祈福者衆。永徽中有人無目不知何來。
彈琵琶誦法華一部。向望人山。手彈口誦。
以娯此山。亦不測其然
釋法融。姓韋。潤州延陵人。年十九。翰林墳
典探索將盡。而姿質都雅偉秀一期喟然
嘆曰。儒道俗文信同糠粃。般若止觀實可
舟航。遂入茅山。依炅法師剃除周羅服勤
請道。炅譽動江海徳誘幾神。妙理眞筌無
所遺隱。融縱神挹酌。情有所縁。以爲慧發
亂縱定開心府。如不凝想妄慮難摧。乃凝
心宴默於空靜林二十年中專精匪懈遂大
入妙門百八總持樂説無盡。趣言三一懸
河不窮。貞觀十七年。於牛頭山幽栖寺北
巖下別立茅茨禪室。日夕思想無缺寸陰。
數年之中息心之衆百有餘人。初構禪室
四壁未周。弟子道綦道憑。於中攝念。夜有
一獸如羊而入。騰倚揚聲。脚蹴二人。心見
其無擾。出庭宛轉而遊。山有石室深可十
歩。融於中坐。忽有神蛇長丈餘。目如星火。
擧頭揚威。於室口經宿。見融不動遂去。因
居百日。山素多虎。樵蘇絶人。自融入後往
還無阻。又感群鹿依室聽伏曾無懼容。有
二大鹿直入通僧。聽法三年而去。故慈善
根力禽獸來馴。乃至集于手上而食。都無
驚恐。所住食厨基臨大壑。至於激水不可
環階。乃顧歩徘徊指東嶺曰。昔遠公拄錫
則朽壞驚泉耿將整冠則枯甃還滿。城感
所及。豈虚言哉。若此可居。會當清泉自溢。
經宿東嶺忽涌飛泉。清白甘美冬温夏冷。
即激引登峯趣釜經廊此水一斗輕餘將
半。又二十一年十一月。巖下講法華經。于
時素雪滿階法流不絶。於凝氷内獲花二
莖。状如芙蓉璨同金色。經于七日忽然失
之。衆咸歎仰。永徽三年。邑宰請出建初講
揚大品。僧衆千人。至滅諍品。融乃縱其天
辯。商&MT01736;理義。地忽大動。聽侶驚波。鐘磬香
床並皆搖蕩。寺外道俗安然不覺。顯慶元
年。司功蕭元善。再三邀請出在建初。融謂
諸僧曰。從今一去再踐無期。離合之道此
常規耳。辭而不免遂出山門。禽獸哀號
逾月不止。山澗泉池撃石涌砂。一時填滿。
房前大桐四株。五月繁茂一朝凋盡。至二
年閏正月二十三日。終於建初。春秋六十
四。道俗哀慕宮僚軫結。二十七日窆於鷄
籠山。幢蓋笳簫雲浮震野。會送者萬有餘
人。傳者重又聞之。故又重緝。初融以門族
五百爲延陵之望家爲娉婚。乃逃隠茅岫。
炅師三論之匠。依志而業。又往丹陽南牛
頭山佛窟寺。現有辟支佛窟。因得名焉。有
七藏經畫。一佛經。二道書。三佛經史。四俗
經史。五醫方圖符。昔宋初有劉司空造寺。
其家巨富。用訪寫之永鎭山寺相傳守護。
達於貞觀十九年夏旱失火。延燒五十餘
里。二十餘寺并此七藏並同煨燼。嗟乎回
祿事等建章。道俗悼傷深懷惻愴。初融住
幽栖寺去佛窟十五里。將事尋討。値執藏
顯法師者稽留。日夕諮請經久許之。乃問
融所學。并探材術。遂寄詩達情。方開藏給。
於即内外尋閲不謝昏曉。因循八年。抄略
粗畢還隱幽栖。閉關自靜。房宇虚廓惟一
坐敷。自餘蔓草苔莓擁結坐床。塵高二寸。
寒不加絮暑絶追涼。藉草思微用畢形有。
然而吐言包富文藻綺錯。須便引用動若
珠聯。無不對以宮商。玄儒兼冠。初出幽栖
寺開講大集。言詞博遠道俗咸欣。永徽中。
江寧令李修本。即右僕射靜之猶子。生知
信向崇重至乘。欽融嘉徳與諸士俗歩往
幽栖請出州講。融不許。乃至三返方遂之。
舊齒未之許。後鋭所商&MT01736;。及登元座有光
前傑。答對若雲雨。寫送等懸河。皆曰聞所
未聞。可謂中興大法於斯人也。聽衆道俗
三千餘人。講解大集。時稱榮觀。爾後乘茲
雅聞相續法輪。邑野相趨庭宇充&T055752;。時有
前修負氣望日盱衡。乍聞高價驚惶府兪。
來至席端昌言徴責。融辭以寡薄不偶至
人隨問答遺。然猶謙挹告大衆曰。昔如來
説法。其理猶存。人雖凡聖義無二准。何爲
一時一席。受身之衆塵沙。今雖開演領悟
之賓絶減。豈非如行如説心無累於八風。
如説如行情有薄於三毒。不然將何自拔
耶。聞者撫心推測涯極。故使聽衆傾耳莫
不解形情醉。初武徳七年。輔公託。跨有江
表未從王政。王師薄伐呉越廓清。僧衆五
千晏然安堵。左僕射房玄齡奏稱。入賊諸
州僧尼極廣。可依關東舊格州別一寺置
三十人。餘者遣歸編戸。融不勝枉酷。入京
陳理。御史韋挺。備覽表辭。文理卓明詞彩
英贍。百有餘日韋挺經停。房公伏其高致
固執前迷。告融云。非謂事理不無但是曾
經自奏。何勞法衣出俗。將可返道賓王。五
品之位俯若拾遺。四千餘僧未勞傍及。融
確乎不拔。知命運之有窮。旋于本邑。後方
在度。又弘護之誠。喪形爲本。略出一兩示
其化迹。永徽之中。睦州妖女陳碩眞。邪術
惑人傍誤良善。四方遠僧都會建業。州捜
縣討無一延之。融時居在幽巖室猶懸磬。
寺衆貧煎相顧無聊。日漸來奔數出三百。
舊侶將散新至無依。雖欲歸投計無所往。
縣官下責不許停之。融乃告曰。諸來法侶
無問舊新。山寺蕭條自足依庇。有無必失
勿事羈離。望刹知歸退飛何往。並安伏業
禍福同之。何以然耶。並是捨俗出家遠希
正法。業命必然安能避也近則五賊常逐。
遠則三獄恒纒。心無離於倒迷。事有障於
塵境。斯爲巨蠹志異驅除。安得瑣瑣公途
繋懷封著。並隨本志無得遠於幽林。融以
僧衆口給日別經須。躬往丹陽四告士俗。
聞者割減不爽祈求。融報力輕強無辭擔
負。一石八斗往送復來。日或二三莫有勞
倦。百有餘日事方寧靜。山衆恬然無何而
散。于時局情寡見者。被官考責窮刻妖徒。
不能支任。或有自縊而死者。而融立志滔
然風塵不渉。客主相顧諧會琴瑟。遂得釋
然理通情洽。豈非命代開士難擁知人。寒
木死灰英英間出。寔斯人矣。時有高座寺
亘法師。陳朝名徳。年過八十。金陵僧望法
事攸屬開悟當塗。融在幽栖聞風造往。以
所疑義封而問曰。經中明佛説法言下受
悟無生。論中分別名句文相不明獲益。法
師受佛遺寄敷轉法輪。如融之徒未聞靜
惑爲是機器覆塞。爲是陶化無縁。明昧迴
遑用増虚仰。必願開剖盤結伏志遵承。亘
良久憮然告曰。吾昔在前陳。年未冠肇。有
璀禪師。王臣歸敬登座控引。與子同之。
吾何人哉。敢當遺寄。遂爾而散。融還建初
寺潜結同倫。亘重其道志策杖往尋。既達
建初寺。有徳善禪師者。名稱之士。喜亘遠
來歡愉談謔。而善與融同寺初未齒之。亘
曰。吾爲融來。忽輕東魯。乃召而問之令叙
玄致。即座控擧文理具揚。三百餘對言無
浮釆。於是二徳嗟詠滿懷。仍於山寺爲立
齋講。然融儀表瓌異相越常人。頭顱巨大
五岳隆起。眉目長廣顙頬濃張。龜行鶴視。
聲氣深遠如從地出。立雖等倫坐則超衆。
衣服單素纔得充躯。肩肘絶綿動逾累紀。
嘗有遺者返而還之。而心用柔軟慈悲爲
懷。童稚之與耆艾敬齊如一。屡經輕惱而
情忘瑕不顧。曾有同友。聞人私憾加謗融
身。詈以非類。乃就山説之。融曰。向之所傳
總是風氣。出口即滅不可追尋。何爲負此
虚談遠傳山藪。無住爲本願不干心。故其
安忍刀劍情靈若此。或登座罵辱對衆誹
毀。事等風行無思縁顧。而顏貌熙怡倍増
悦懌。是知斥者故來呈拙。光飾融徳者乎。
傳者抑又聞之。昔如來説化。加謗沸騰。或
殺身以來誚。或繋杆以生誹。滅迹内以死
蟲。反説面欺大聖。斯徒衆矣。而佛府而隱
之任其訕誹。及後過咎還露。或生投地穴。
或死入泥犂。天人之所共輕。幽顯爲之悲
慟而如來光明益顯金徳彌昌。垂範以示
將來。布教陳於陸海。融嘗二十許載。備覽
群經。仰習正覺之威容。俯眄喋喋之聲。説
陀那之風。審七觸之安。有刹那之想。達四
選之無停。固得體解時機。信五滓之交貿。
覽其指要。聊一觀之都融。融實斯融。斯言
得矣
釋惠方。姓趙。冀州信都來強人。七八歳便
思出俗。年九歳投蘇門淋落泉寺。居然靜
志。衆侶怪其特高。遂授以九次十想。隨
聞斂念。仍受此法亟渉炎涼。隋文后崩。西
京立寺。遠徴入住。厚禮供焉。而雅志不渝
山林綴想。雖遇匠石無縁運斤。舊所禪徒
虚懷鶴望。大業六年。辭還本寺。門侶雲結
請道如山。隋季不靜。巖穴丘陵移居汲郡
之隆善寺。及皇運大昌天下無事。又與門
人修緝舊所。遂使松門石棟巖室風窻並
得經綸更新雲構。曾於廊下言及幽微。沙
彌伏階密聽。空中聲曰。何忽沙彌在此伏
聽。懼驚起。又被打撃。經宿乃甦。其感靈祥
如此例也。以貞觀二十一年冬初。終於所
止。春秋九十有三。初未終前忽有異香。縈
於巖室氛氳三日。衆不測。恰終香歇。以其
月十七日。葬州北十里圓岡之陽。
釋法嚮。姓李。揚州海陵葛岡人。形長八尺。
儀貌魁傑眉目秀異。立性威嚴言不妄發。
足下有黒子圓淨分明。相者曰。長爲軍將。
仍有重名於天下也。年十六辭親出家。即
事精苦與人卓異。尼嫗參禮未嘗與言。戒
行清淨誦法華通。攝山栖霞寺恭禪師。住
法後賢衆所歸仰。承名延致於寺側立法
華堂。行智者法華懺。嚮依法行。三七專注
大獲瑞應。知而不言。恭既入京嚮還江北。
海陵寧海二縣。各延供養。隋末海陵大寧
寺僧智喜。開房延入。於中靜坐。晝臥驚起
曰。火發。喜四出顧視了無。嚮曰。吾患耳妄
聞耶。明日晝驚。如此三度遂東還寧海。去
後李子通賊破縣燒寺。如所告焉。大蟲傷
害日數十人。乃設禳災大齋。忽有一虎入
堂。搏一人將去。嚮逐後喚住何造次。今爲
檀越設齋。可放此人。依言即放。諸虎大集。
以杖扣頭爲説法。於是相隨遠去。又欲往
天台尋智者古迹。謂弟子曰。吾雖欲至天
台而不達在江南一山中。西北望見一城。
及過江至江陰縣。道俗留連於縣東南山
起寺。號曰定山。便經年稔。後天下漸安。又
還海陵鹽亭。百姓留之。有小孤山出地百
仞。四面無草木。於前立寺名爲正見。處之。
貞觀四年冬初。謂門人曰。吾與汝別。近夢
惡將不起矣。遂臥二十日。忽起索湯。盥浴
剃髮自辰至酉。面西而終。年七十八。將終
謂弟子曰。吾願以身施諸鳥獸。此無林木。
食若不盡穢人眼目。可埋山西南。及依往
埋。掘便値石。盤薄無由。又更試掘遂得一
處。凹陷石上恰得容身。因厝中置塔其上。
嚮生常日投陀林野馴伏猛獸。觀想西方
口唱南無佛。不多説法。隨縁一兩句。有災
祥者令避。託以夢想所見。貞觀二年。有常
洲人。往幽洲見一女人。問海陵嚮禪師健
不。又問識耶。答不識。女人以烏絲布頭巾
用寄嚮師。此人遇患經年不至。嚮預知之。
毎歎息那不至耶。人至江陰附頭巾。與海
陵人將至其處。乃令弟子逆之。恰至門首。
相値以巾付還。嚮得巾執玩。咨嗟裂破付
弟子。人得一片。有不得者。貞觀三年。天下
大括義寧私度。不出者斬。聞此咸畏。得頭
巾者並依還俗。其不得者現今出家。其年
大雪深數尺。告弟子曰。吾須新菜。弟子曰。
雪深叵得。曰上山求之可有。如言上山數
里至一樹下皆是青菜。取之而返。預知皆
如此也
釋道信。姓司馬。未詳何人。初七歳時經事
一師。戒行不純。信毎陳諫。以不見從密懷
齋檢。經於五載而師不知。又有二僧莫知
何來。入舒州&T010163;公山靜修禪業。聞而往赴
便蒙授法。隨逐依學遂經十年。師往羅浮
不許相逐。但於後住必大弘益。國訪賢良
許度出家。因此附名住吉州寺。被賊圍城
七十餘日。城中乏水人皆困弊。信從外入
井水還復。刺史叩頭。賊何時散。信曰。但念
般若。乃令合城同時合聲。須臾外賊見城
四角。大人力士威猛絶倫。思欲得見刺史。
告曰。欲見大人可自入城。群賊即散。既見
平定欲往衡岳。路次江洲。道俗留止廬山
大林寺。雖經賊盜又經十年。鄿州道俗請
度江北黄梅縣衆造寺。依然山行。遂見雙
峯有好泉石。即住終志。當夜大有猛獸來
繞。並爲授歸戒。授已令去。自入山來三十
餘載。諸州學道無遠不至。刺史崔義玄。聞
而就禮。臨終語弟子弘忍。可爲吾造塔。命
將不久。又催急成。又問中未。答欲至中。衆
人曰。和尚可不付囑耶。曰生來付囑不少。
此語纔了奄爾便絶。于時山中五百餘人。
並諸州道俗。忽見天地闇冥。遶住三里樹
木葉白。房側梧桐樹曲枝向房。至今曲處
皆枯。即永徽二年閏九月四日也。春秋七
十有二。至三年弟子弘忍等。至塔開看端
坐如舊。即移往本處。于今若存。
釋惠明。姓王。杭州人。少出家。遊道無定
所。時越州敏法師。聚徒揚化遠近奔隨。明
於法席二十五年。衆侶千僧解玄第一。持
衣大布二十餘載。時共目之青布明也。翹
勇果敢策勤無偶。後至蒋州巖禪師所。一
經十年諮請禪法在山禪念。經雪路塞七
日不食。念言。我聞不食七日便死。今明知
業也。若業自在可試知之。以繩自懸於高
崖。怳怳如人割斷。因落崖底。如人擎置一
無所損。復至荊州四望山頭陀。二虎交鬪
自往分解。冬夏一服行止形倶。所去無戀。
即經所謂如鳥凌空。喩斯人矣。誦思益經
依經作業。近龍朔年。從南山出至京遊觀。
與其言論無得爲先。不久旋返云往江曲。
依閑修道莫知定所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明律上 正傳十五 附見十
  梁楊都天竺寺釋法超傳一
梁鍾山雲居寺釋道禪傳二
齊鄴下大覺寺釋慧光傳三道雲 道暉
馮居士
齊鄴東大衍寺釋曇隱傳四洪理 道樂
陳楊都光宅寺釋曇瑗傳五
陳楊都奉誠寺大律都釋智文傳六
大興國寺釋法願傳七道龕 道行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靈藏傳八
*隋西京延興寺釋通幽傳九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