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勸發菩提心集 (No. 1862_ 慧沼撰 ) in Vol. 45

[First] [Prev]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重罪。障蔽穢濁。盲無所見。願佛大慈哀愍覆
護。普賢菩薩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無量
諸菩薩伴。唯願慈哀聽我悔過眼根不善惡
業障法。如是三説。五體投地。次懺悔耳根。準
經有先勸文。次云。是時行者聞是語已。復
更合掌。五體投地。而作是言。正遍知世尊。現
爲我證方等經典。爲慈悲主。唯願觀我聽我
所説。我從多劫乃至今身。耳根因縁聞聲惑
著。如膠著草。聞諸惡時。起煩惱毒。處處惑
著。無暫停時。出此弊聲勞我識神。墮落墜三
塗。今始覺知。向諸世尊發露懺悔。次懺鼻根
罪經文。先説過患。次説無相理。次禮釋迦多
寶釋迦分身。次禮東方善徳佛及分身諸佛。
如眼所見。一一心禮。香華供養。次供養畢已。
胡跪合掌。以種種偈讃歎諸佛。既歎佛已。次
懺十惡業。次云既懺悔已而作是言。我於先
世無量劫時。貪香味觸。造作衆惡。以是因縁。
無量世來恒受地獄餓鬼畜生邊地邪見諸不
善身。如此惡業今悉發露。歸向諸佛正法之
王。説罪懺悔。次懺語四。即舌根罪。先想於諸
佛前自説己過。諸佛如來是汝慈父。汝當自
説舌根所作。即説四業所有過患。五體投地。
禮十方佛。合掌長跪。當作是語。此舌過患無
量無邊。諸惡業刺從舌根出。斷正法輪從此
舌起。如此惡舌斷功徳種。於非義中多端強
説。讃歎邪見。如火益薪。猶如猛火。傷害衆
生。如飮毒者無瘡疣死。如此罪報惡邪不善。
當墮惡道百劫千劫。以妄語故墮大地獄。我
今歸向十方諸佛大悲世尊。發露黒惡。誠心
懺悔。説是語已。五體投地。復禮諸佛。次説諸
佛大悲。説四無量及六和敬。令行者修。次
身心懺悔云。身者殺盜婬。心者念諸不善。造
十惡業及五無間。猶如猿猴。亦如&T026432;膠。處處
貪著。遍至一切六情根中。此六根業枝條華
葉。悉滿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處。亦能増上
無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難無不逕中。汝
今應當懺悔如是惡不善業。次云。爾時行者
聞此語已。聞空中聲。我今何處行懺悔法。時
空中聲即説是語。釋迦牟尼名毘盧舍那遍
一切處。其佛住處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攝成
處。我波羅蜜所安住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
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不見有無諸法相
處。如寂解脱。乃至般若波羅蜜。是色常住
法故。如是應當觀十方佛。時十方佛各申右
手。摩行者頂。作如是語。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讀誦大乘故。十方諸佛説懺悔法。菩薩所行
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
如此相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
是法相不生不沒。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
自空。罪福無主。一切法如是無住無壞。如是
懺悔。觀身無法不住法中。諸法解脱滅諦寂
靜。如是相者名大懺悔。名大莊嚴懺悔。名
無罪相懺悔。名破壞心識。行此懺悔者。身心
清淨不住法中。猶如流水。念念之中得見普
賢菩薩及十方佛。次云。作此懺悔。得滅百萬
億劫阿僧祇生死重罪。爾時行者若欲具足
菩薩戒者。應當合掌在空閑處。遍禮十方佛。
懺悔諸罪。自説己過。然後靜處向十方佛。而
作是言。諸佛世尊常住在世。我業障故。雖信
方等。見佛不了。今歸依佛。唯願釋迦牟尼正
遍知世尊。爲我和上。文殊師利具大悲者。願
以智慧。授我清淨諸菩薩法。彌勒菩薩勝大
慈行。憐愍我故。亦應聽我受菩薩法。十方
諸佛現爲我證。諸大菩薩各稱其名。是勝大
士覆護衆生。助護我等。今受持方等經典。乃
至捨命。設墮地獄受無量苦。終不毀謗諸佛
正法。以是因縁功徳力故。今釋迦牟尼佛爲
我和上。文殊師利爲我阿闍梨。當來彌勒願
授我法。十方諸佛願證知我。大徳諸菩薩願
爲我伴。我今依大乘經典甚深妙義。歸依佛。
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三説歸依三寶已。次
當自誓受六重法。受六重法已。次當勤修無
礙梵行。發廣濟心。受八重法。立此誓已。於空
閑處。燒衆名香。散華供養一切諸佛及諸菩
薩大乘方等。而作是言。我於今日發菩提心。
以此功徳。普度一切。作是語已。復更頂禮一
切諸佛及諸菩薩。思方等義。復刹利居士有
五懺悔法。如前鈔説
勸發菩提心集卷上



勸發菩提心集卷中
 翻經沙門慧沼撰 
一讃受戒門 二顯過勸持戒門 三明護戒
 四受意門 五説受益門 六正受門
七受戒得益門 八受十善戒門 九讃忍護
戒門 十白衣五戒門 十一供養門 十二
供養見利門 十三障治門 十四勝劣門
十五善友門 十六雜行門 十七婦徳門
  一讃受戒門
智度論十三云。若慈愍衆生故。爲度衆生故。
亦知戒實相故。心不倚著。如此持戒。將來令
人得至佛道。如是名爲得無上佛道戒。若人
求大善利。當堅持戒如惜重寶。如護身命。何
以故。譬如大地。一切萬物有形之類。皆依
地而住。戒亦如是。戒爲一切善法住處。譬如
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欲度。是不可得。若
不持戒欲得好果。亦復如是。若人棄捨此戒。
雖山居苦行食菓服藥。與禽獸無異。人雖貧
窮。而能持戒。勝於富貴。而破戒者華香木香
不能遠聞。持戒之香周遍十方。持戒之人具
足安樂。名聲遠聞。天人愛敬。現世常得種
種快樂。若欲天上人中富貴長壽。取之不難。
持戒清淨所願皆得。復次持戒之人常得今
世人所敬養。心樂不悔。衣食無乏。死得生天。
後得佛道。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
切皆失。譬如有人常供養天。其人貧窮。一心
供養。滿十二歳。求索富貴天愍此人。自現其
身。廣説如
常也。
復次持戒之人人所樂施不惜財物。
不修世利而無所乏。得得生天上十方佛前。
入三乘道而得解脱。唯種種邪見而持戒者。
後無所獲。復次持戒之人。雖無兵杖。衆苦
不加。持戒之財無能奪者。持戒親親雖死不
離。持戒莊嚴勝於七寶。以是之故。當護於戒
如護身命。如愛重寶。破戒之人受苦萬端。如
向貧人破瓶失物。以是之故。應持淨戒
  顯過門
復次持戒之人觀破戒人罪。應自挽勵一心
持戒。云何名爲破戒人罪。破戒之人。人所不
敬。其家如塚。人所不到。破戒之人失諸功徳。
譬如枯樹。人不愛樂。破戒之人如霜蓮華。人
不喜見。破戒之人惡心如惡羅刹。破戒之人。
人不歸向。譬如渇人不向枯井。破戒之人心
常疑悔。如犯罪人常畏罪至。破戒之人如田
被雹。不可依仰。破戒之人譬如苦瓜。雖形
似甘種。而不可食。如賊聚落。不可依止。如大
病人。人不欲近。譬如惡賊。難可親近。譬如火
坑。行者避之。如毒蛇不可觸。如大海。如破
船。如吐食。譬如惡馬在善馬中。與善人異。如
驢在牛群中。破戒之人在精進衆中。譬如儜
人在健兒中。破戒之人雖似比丘。譬如死屍
在眠人中。是故行者。應當一心堅持禁戒
  勸持門
智度論問云。人能以力勝人。竝國殺怨。或田
獵皮肉。所濟處大。今不殺生。得何利益。答得
無所畏。安樂無怖。我以無害於彼故。彼亦
無害於我。以是故無怖無畏。好殺之人設位
極人王。亦不自安。持戒之人單行獨遊無所
畏難。復次好殺之人。有命之屬皆不喜見。若
不好殺。一切衆生皆樂依附。復次行者思惟。
我自惜命愛身。彼亦如是。與我何異。以是之
故不應殺生。若殺生者。爲善人所呵。怨家所
嫉。負他命故。常有怖畏。爲彼所憎。死時心
悔。當墮惡道。若出爲人。常當短命。假令後世
無罪。不爲善人所呵。怨家所嫉。尚自不應故
奪他命。何以故。善人之相所不應行。何況兩
世有罪弊惡果報。復次殺生爲罪中之重。何
以故。人有死急。不惜重寶。但以活命爲先。譬
如價客入海採寶。垂出大海。船破寶失而自
慶喜。衆人怪言。汝失財物。裸形得脱。云何喜
言幾失大寶。答一切寶中人命第一。人爲命
故求寶。不爲財故求命。以是故。佛十不善
道等中殺最在初。若人種種修諸福徳。而無
不殺生戒。則無所益。何以故。雖在富貴處生
勢力豪強。而無壽命。誰受此樂故。諸罪殺罪
重。諸功徳不殺勝。又世間中惜命爲第一。何
以知之。一切世人甘受形種種考掠。以護壽
命。又佛説有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復次行慈
三昧。其福無量。水火不害。刀杖不傷。一切惡
毒所不能中。以五大施故。所得如是。又復次
殺生有十種罪。如佛語難提迦優婆塞。殺生
有十罪。何等爲十。一者心常懷毒。世世不
絶。二衆生憎惡。眼不喜見。三常懷惡念。思惟
惡事。四衆生畏之如見蛇。五睡時心怖。覺
亦不安。六常有惡夢。七者命終之時狂怖惡
死。八者種短命因。九者身壞命終墮泥犁中。
十者若出爲人。常當短命。問若不侵我殺心
可息。若爲侵害是當云何。答曰。應量輕重。若
人殺己先自思惟。全戒利重。全身利重。破戒
爲失。喪身爲失。如是思惟已。知持戒爲重全
身爲輕。若苟免全身。身何所得。是身名爲老
死薮。必當壞敗。若爲持戒失身。其利甚重。又
復思惟。我前後失身。世世無數但爲財利諸
不善事。今乃得爲持淨戒。故不惜此身捨命
持戒。勝於捨戒全身。百千萬倍不可爲喩。如
是定心。應當捨身以護淨戒。全如一須陀洹
人生屠殺家。年向成人。應當修其家業。而不
背殺。父母與刀并一口羊。閉著屋中而語之
言。若不殺羊。不令汝出得見日月生活飮食。
兒自思惟言。我若殺此一羊。便當終爲此業。
豈以身故爲此大罪。便以刀自殺。父母開門
見。羊在一面立。兒已命終。當自殺時即生
天上。若如此者。是爲不惜壽命而護淨戒。如
佛説。不與取者有十罪。何等爲十。一者物生
當嗔。二者重疑。三者非時行不籌度。四者朋
黨惡人。遠離賢善。五者破善相。六者得罪於
官。七者財物沒入。八者種貧窮業。九者死入
地獄。十者若出爲人勤苦求財。五家苦共
有邪婬者。問曰。若夫主不知不見不惱他有
何罪。答曰。夫妻之情異身同體。奪所愛敬破
他本心。是名爲賊。又復惡名醜聲爲人所憎。
少樂多畏。或畏刑戮。又畏夫主傍人所知。多
懷妄語。聖人所呵。又復思惟。我婦他妻同爲
女人。骨肉情態彼此無異。而我何爲横生惑
心隨逐邪意。邪婬之人破失今世後世之樂。
迴己易處。以自制心。若彼侵我妻。我則忿恚。
我若侵彼。彼亦無異。恕己自制。如佛所説。邪
婬之人後墮劍樹地獄。衆苦備受。得出爲人。
家道不穆。常値婬婦。邪僻殘賊邪婬爲患。譬
如蝮蛇。亦如大火。不急避之。禍害將至。如佛
所説。邪婬有十罪。一者常爲所婬夫主欲遮
害之。二者夫婦不穆。常共鬪諍。三者諸不善
法日日増長。於諸善法日日損減。四者不守
護身。妻子孤寡。五者財産日耗。六者有諸惡
事。常爲人疑。七者親屬知識所不喜愛。八
者種怨家業。九者身壞命終死生地獄。十者
若出爲女。多人共夫。若爲男子。婦不貞潔。妄
語之人先自誑身。然後誑人。以實爲虚。以虚
爲實。虚實顛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
入。妄語之人心無慚愧。閉塞天道涅槃之門。
觀知此罪故不應作。復次觀知實語。其利甚
廣。實語之利自從己出。甚爲易得。是爲一切
出家人力。如是功徳若在家人共有此利。善
人之相實語之人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
稠林曳木。直者易出。世人愚癡少智。遭事苦
厄。妄語求脱。不知事發今世得罪。不知後
世有大罪報。復有人。雖知妄語罪。慳貪瞋恚
愚癡多故而作妄語。復有人。雖不貪瞋。而妄
證人罪。心謂實爾。死墮地獄。況貪嗔癡惡心
妄證。如提婆達多弟子倶迦離。常求舍利弗
目犍連過失。是時二人夏安居竟。遊行諸國。
値天大雨。到陶作家。宿盛陶器舍。此舍中先
有一女人。在闇中宿。二人不知。此女人其
夜夢失不淨。晨朝趣水澡浴。是時倶迦離偶
行見之。倶迦離能相。知人交會情状。而不知
夢與不夢。是倶迦離顧語弟子。此女昨夜與
人情通。即問女人。汝出在何處。答言。我在陶
師屋寄宿。又問。共誰。答二比丘。是時二人從
屋中出。倶迦離見已。又以相驗之。意謂。二人
必爲不淨。先懷嫉妬。既見此事。遍諸城邑聚
落告之。次到祇洹唱此惡聲。於是中間。梵天
王來欲見世尊。佛入靜室寂然三昧。諸比丘
衆亦有閉房三昧。皆不可覺。即自思惟。我故
來見佛。佛入三昧。且欲還去。即復念言。佛從
定起亦將不久。於是小住倶迦離房前。扣戸
而言。倶迦離倶迦離。舍利目連清淨。汝莫
謗之而長夜受苦。倶迦離問。汝是何人。答言。
我是梵王。問言。佛説汝得阿那含道。何以故
來。梵王心念而説偈言。無量法欲量。不應以
相取。無量法欲量。是野人覆沒。説此偈已到
佛所。具説其事。佛言。善哉善哉。快説此偈。
爾時世尊復説此偈。梵天王聽佛説已。忽然
不現即還天上。爾時倶迦離到佛所。頭面禮
佛足。却住一面。佛告倶迦離。舍利目連清
淨人。汝莫謗之而長夜受苦。倶迦離白佛言。
我於佛語不敢不信。但自目見。了了定知。二
人實行不淨。佛如是三呵。倶迦離亦不受。即
從座起去。還其房中。擧身生瘡如芥子。漸大
如豆如棗如㮈。轉大如瓜。翕然爛壞如大火
燒。叫呼嗥哭。其夜即死。入大蓮華地獄。有一
梵天。夜來白佛。倶迦離已死。復有一梵天言。
墮地獄。其夜過已。佛命僧集。而告之言。汝等
欲知倶迦離所墮地獄壽長短不。諸比丘言。
願樂欲聞。佛言。六十斛胡麻。有人過百歳
取一胡麻而去。如是盡。阿浮陀地獄中壽故
未盡。二十阿浮陀地獄中壽爲一尼羅浮陀
地獄中壽。如是餘者皆二十數。倶迦離墮是
摩訶波頭摩地獄中。出其大舌。以五百釘釘
之。五百犁耕之。爾時世尊説此偈云。大士
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應呵而
讃。應讃而呵。口集諸惡。終不見樂。心依邪
見。破賢聖語。如竹生實自毀其形。受罪如是。
不應妄語。佛説妄語有十罪。何等爲十。一口
氣臭。二者善神遠之。非人得便。三者雖有
實語。人不信受。四者智人謀議常不參預。五
者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六者人所
不敬。雖有教勅。人不承用。七者常多憂愁。八
者種誹謗業。九者死墮地獄。十出得爲人。常
被誹謗。如是種種故不應妄語。酒有三種。謂
穀菓菜。各有多種。但能令人心動放逸。是名
爲酒。一切不應飮。是名不飮酒。問曰。酒能破
冷益身歡喜。何以不飮。答曰。益身甚少。所損
甚多。是故不應飮。如佛語難提迦優婆塞。酒
有三十五失。何者三十五失。一者現在財物
空竭。何以故。人飮酒醉心無節限。費用無
度故。二者衆病之門。三鬪訟之本。四裸露無
恥。五醜名惡聲人所不敬。六覆沒智慧。七應
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伏匿之
事盡向人説。九種種事業廢不成辦。十醉爲
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已慚愧憂愁。十一
身力轉少。十二身色壞。十三不知敬父。十四
不知敬母。十五不知敬沙門。十六不知敬婆
羅門。十七不知敬伯叔及尊長。何以故。醉
沒怳惚無所別故。十八不敬佛。十九不敬法。
二十不敬僧。二十一朋黨惡人。二十二疎遠
賢善。二十三作破戒人。二十四無慚無愧。二
十五不守六情。二十六縱色放逸。二十七人
所憎惡。不喜見之。二十八貴重親屬及諸知
識所共擯棄。二十九行不善法。三十棄捨善
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
逸故。三十二遠離涅槃。三十三種愚癡因。三
十四身壞命終墮惡道中。三十五若得爲人。
所生之處常當狂騃。是三十五罪種種過失。
是故不應飮。復次白衣處世。當官理務。家業
作使。是故難持不惡口法等。五戒有五種受。
名五種優婆塞。一者一分行。二者小分行。三
者多分行。四者滿分行。五者斷婬。受一名
一分。二三名少分。受四名多分。受五名滿分。
受五戒已師前更作自誓言。我今自婦不復
行婬。是五戒。然受八戒法如常儀。准三歸亦
一日一夜。
問五戒八戒何者爲勝。答有因縁故二戒皆
等。但五戒終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
時多而戒少。一日戒時少戒多。復次若無大
心。雖復終身持戒。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戒也。
譬如軟夫爲將。雖將終身。智勇不足。卒無
功名。若英雄奮發禍亂立定。一日之勳功蓋
天下。復次雖破戒墮罪。罪畢得解脱。如優鉢
羅華比丘尼本生經中説。佛在世時。諸比丘
尼得六神通阿羅漢。入貴人舍。常讃出家法。
語諸貴人婦女云。姉妹可出家。諸貴婦女言。
我等少壯容色盛美。持戒爲難。或當破戒。比
丘尼言。破戒便破。但出家。問言。破戒當墮地
獄。云何可破。答言。墮亦便墮。諸貴婦女咲之
言。地獄受罪。云何可墮。比丘尼言。我自憶念
本宿因縁。作戲女。作種種衣服。而説應語。或
時著比丘尼衣。以爲戲咲。以是因縁故。迦
葉佛時作比丘尼。自恃貴姓端正。心生憍慢
而破禁戒。破禁戒故。墮地獄中受種種罪。受
罪畢竟値釋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羅
漢道。以是故知。出家受戒。雖復破戒。以戒縁
故。得羅漢道。若但作惡。無戒因縁。不得道
也。我以昔時世世墮地獄。地獄出爲惡人。惡
人死還墮地獄。都無所得。今以此證知。出家
受戒。雖破以是因縁可得道果。又説。因醉
出家。佛便聽許。醉已還俗。餘問佛由。佛言。
此婆羅門無量劫來無出家心。今因醉故發
此微心。故許出家。爲當來因故
  護戒門
引蘇陀摩王經中説。不惜身命。以全禁戒。如
菩薩本身曾作大力毒龍。若衆生在前身力
弱者。眼視便死。身力強者。氣往而死。是龍受
一日戒。出家出家求靜入林樹間思惟。坐久
疲懈而睡時。形状如蛇。身有文章。七寶雜色。
獵者見之驚喜言曰。以此希有難得之皮。獻
上國王。以爲服飾。不亦宜乎。便以杖按其頭。
以刀剥皮。龍自念言。我力如意。傾覆此國
其如反掌。此人小物。豈能困我。我今以持戒
故。不計此身。當從佛語。於是自忍。眠目不
視。閉氣不息。憐愍此人。爲持戒故。一心受
剥。不生悔意。既以失皮。赤肉在地。時日大
熱。宛轉土中。欲趣大水。見諸小蟲來食其身。
爲持戒故。不復敢動。自思惟言。今我此身以
施諸蟲。爲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後成
佛時。當以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身乾命
終。即生第二忉利天上。爾時毒龍釋迦牟尼
佛是。是時獵師者提婆達多等六師是也。諸
小蟲輩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得道者是。菩薩
護戒。不惜身命。決定不悔。其事如是
  受意門
菩薩持戒。爲佛道故。作大誓願。必度衆生。不
求今世後世之樂。不爲名聞稱譽法故。亦不
自爲早求涅槃。但爲衆生沒在長流。恩愛所
欺愚惑所誤。我當度之令到彼岸。一心持戒
爲生善處。生善處故見善人。見善人故生智
慧。生智慧故得行六度。得行六度故得佛道。
如是持戒名爲尸羅波羅蜜。又復持戒心樂
善清淨。不爲畏惡道。亦不爲生天。但求善淨。
以戒熏心。令心樂善。是爲尸羅波羅蜜
  受益門
復次菩薩持戒能生六波羅蜜。云何持戒能
生於檀。檀有三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三無
畏施。持戒自撿不侵一切衆生財物。是名財
施。衆生見者慕其所行。又爲説法令其開語。
又自思惟。我當持戒與一切生作供養福田。
令諸衆生得無量福。如是種種名法施。一切
衆生皆畏於死。持戒不害。是則無畏施。復次
菩薩自念。我當持戒。以此戒報。爲諸衆生。作
轉輪王。或作閻浮王。若作天王。令諸衆生滿
足於財。無所乏短。然後坐佛樹下。降伏魔
王成無上道。爲諸衆生説清淨法。令無量衆
生度老病死海。是爲持戒因縁生檀波羅蜜。
餘准理説。然戒喩老人。忍喩於杖。無杖則蹶。
忍爲戒杖。扶人至道。戒生勤者。持戒之人
疲厭世苦老病死患。心生精進。必求自脱。亦
以度人。譬如野干在林樹間。依隨師子及諸
虎狗。求其殘肉。以自存活。有時空乏。夜半踰
城入人舍。求肉不得。屏處睡息不覺。夜曉惶
怖無計。走則慮不自免。住則懼畏死痛。便自
定心。詐死在地。衆人來見。有一人言。我須野
干耳。即便截取。野干自念。截耳雖痛。但令身
在。次有一人言。我須野干尾。便復截去。野干
復念。截尾雖痛。猶是小事。次有一人言。我須
野干牙。野干心念。取者轉多。儻取我頭則
無活路。即從地起。奮其智力。絶踊間關逕得
自濟。行者之心求脱苦難。亦復如是。若老至
時。猶故自寛。不能勤苦決斷精進。病亦如是。
以有瘥期。未能決計。死欲至時。自知無冀。便
自勉勵。果敢殷勤。大修精進。從死地中得至
涅槃。説忍度中言。利養創深特宜便忍。如提
婆達多。雖得出家。佛及五百大阿羅漢不教
修通。阿難未得他心。以敬兄故。依佛所説。教
令修通。得通現變。求門徒等。廣説思之
  受正門
菩薩纓絡本業經云。佛子受戒有三種。一者
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眞實上品戒。二者諸
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薩者。請
爲法師教授我戒。我先禮足。應如是語。請大
尊者爲師授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
戒。三佛滅度後。千里内無法師之時。應在
諸佛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應如是言。
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薩等。我學一切
菩薩戒者。是下品戒。第二第三亦如是説。佛
子是三種攝受三種受戒。過去佛已説。未來
佛當説。現在佛今説。過去諸菩薩已學。未來
諸菩薩當學。現在諸菩薩今學。是諸佛正法
戒。若一切菩薩不入此正法戒門得無上道
果者。無有是處。將欲受戒。先教禮三寶云。弟
子某甲等。敬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諸佛。
未來現在各准此
禮法云。弟子某甲等。敬
禮過去世盡過去際十二分教清淨眞法。未
來現在亦爾。禮僧云。弟子某甲等。敬禮過去
世盡過去際三乘聖衆。未來現在亦爾並各
三説
次教受四不壞信云。弟子某甲等。願從今時
盡未來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賢聖僧。歸依
正法戒
次教懺悔十重惡業。既悔過已。即
與受十無盡戒云。汝等善聽。佛子從今身至
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殺生。若有
犯者。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
持不其受者
答言能
二不得故盜。三不得故婬。四不
得故妄語。五不得沽酒。六不得故説在家出
家菩薩罪過。七不得故慳。八不得故嗔。九
不得故自讃毀他。十不得故謗三寶藏皆准
可説
次云。佛子受十無盡戒。已其受者常過度四
魔。越三界苦。從生至死不失此戒。常隨行人。
乃至成佛。佛子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衆生
不受其菩薩戒者。不名有情識者。畜生無異。
不名爲人。常離三寶海。非菩薩等故。菩薩
有受法而無捨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若有
人來欲受戒者。菩薩法師先爲解説讀誦。使
其人心開意解生樂著心。然後爲受。又復法
師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
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況復二
三乃至百千。福不可稱。其師者夫婦六親得
互爲師授。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
過三劫生死之罪。是故應受。受有十分。隨受
於一。乃至具十。又是菩薩十重。八萬威儀戒
中十重有犯無悔。得使重受戒。八萬威儀戒
盡名輕有犯。得使悔過。對手悔滅。一切菩
薩凡聖戒盡心爲體。是故心亦盡戒亦盡。心
無盡故戒亦無盡。六道衆生受得。依文殊問
經世間戒品受十戒法云。爾時文殊師利白
佛言。世尊云何歸依。佛告文殊師利。歸依
者應如是言。大徳我某甲。乃至菩提歸依佛。
乃至菩提歸依法。乃至菩提歸依僧。第二第
三亦如是説。復言。我某甲已歸依佛。已歸依
法。已歸依僧已。如是三説。次言。大徳我持菩
薩戒。我某甲乃至菩提不殺衆生。離殺生想。
乃至菩提不盜。亦離盜想。乃至菩提不非梵
行。離非梵行想。乃至菩提不妄語。離妄語想。
乃至菩提不飮酒。離飮酒想。乃至菩提不著
香華。亦不生想。乃至菩提不歌舞作樂。離
歌舞想。乃至菩提不坐臥高大床。離大床想。
乃至菩提不過中食。離過中食想。乃至菩提
不捉金銀生像。離抳金銀想。乃至當具足六
波羅蜜大慈大悲。佛説此祇夜。發誓至菩提。
歸依於三寶。受持十種戒。亦誓至菩提。六度
及四等。皆當令具足。如是修行者。與大乘
相應。將欲受戒。應先發誓願。菩薩受戒品云。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
人。受菩薩所受戒法。當云何。佛告文殊師利。
應於佛前至誠禮拜作如是言。我某甲願諸
佛憶念。我如諸佛世尊正遍知以佛智慧無
所著。我當發菩提心。爲利益一切衆生令得
安樂。發無上道心。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菩
薩。發無上菩提心。於一切衆生。如父母兄弟
妹姉男子女人親友等。爲彼解脱得出生死。
乃至令發三菩提心勤起精進。隨諸衆生所
須財法一切施與。以此財法攝受一切衆生。
漸漸隨宜爲解脱衆生出生死故。乃至令安
住無上菩提。我當起精進。我當不放逸。如
是再三。是名菩薩摩訶薩初發菩提心。若依
梵網經。説十重戒與瓔珞經同。然彼具説自
作教他隨喜殺因殺縁殺業等。廣略別爾。淨
行優婆塞戒經受十無盡。同瓔珞本業經。又
受六波羅蜜戒。禮拜歸依懺悔法。盡同十無
盡。然先勸勉經云。佛放無量相光。上過三頂。
下照地獄及黒闇處。悉皆大明。有縁來集。佛
告大衆。一心善聽。欲求無上眞法菩提。應
淨三業。守戒謹行。百法並修。十善化物。慈悲
衆生。如愛己子。愍念闡提。救苦地獄。百法具
已。願諸衆生受大安樂。未能身分往救。恒發
此願。此願滿已。進入法智。修習種姓。名眞菩
薩大優婆塞。佛子有六大船。能度大海。運載
行人。到七寶藏。入法流水。洗除垢濁。身體清
淨。三業明朗。除滅老病無明障蔽。自得濟度。
更能度人。是故佛子應受應持。若有持者。從
初發心乃至妙覺。隨縁施化。若有衆生感眞
法者。現菩薩形而往度之。若感應者。現優
婆塞形而往度之如觀
音等
已下請受。爾時東方
有世界名光淨。有八千大梵天王。其第一者
淨業爲名。各有百千眷屬。其一一方亦如此
數。於此世界。淨居天王名曰淨志。亦與眷屬
百千人。倶各詣佛前。爲佛作禮。遶三匝已却
住如立。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居煩惱海住
生死河。雖欲越渡。無牢船栰。沒命中流還來
此岸。如是展轉永無出期。世尊大慈拯救一
切。願賜六船過度險難。我等度已。亦教一
切衆生令得出離。於後惡世流布不絶。次佛
教立願云。佛子當發大願。願一切衆生普成
正覺。若有一人隨苦惱者。我當代之令彼得
樂。至心頭面著地。又願一切衆生普慈相向
如父如子。身體清淨如淨瑠璃。若有一人不
如此者。我當代之。又願衆生自識宿命。智慧
具足明達三世。若有一人不適意者。我當代
之。次教懺悔。懺悔訖歸依三寶。次云。佛子已
發大願。懺悔復訖。三寶歸已。三業清淨。眞是
如來法身之子。一切衆生法橋之主。至心頭
面著地。攝持身心。隨語稱字。次正説相云。佛
子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常行檀波羅蜜。
悉令具足。不得懈怠有所犯。若犯非菩薩。能
持不
能持准前。隨從稱名。
應云某甲能持。
尸羅波羅蜜。羼
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
羅蜜准檀
説之。
次説云。佛子此六波羅蜜戒常當
護持。勤行修習勿令懈怠若退失。四十二賢
聖法。堅固其心。不得故犯。能持不教答
能持
若准
第十。具有受法持衣結界安居自恣等。廣如
彼辨。然約出家優婆塞法。還有沙彌大戒等。
第三卷云。若優婆塞持戒已。謹愼上重。上重
者何。第一癡婬。第二殺菩提心人。第三偸三
寶物。第四不孝父母。第五慢師。第六殺人。第
七嗔嫉。第八慳貧若犯如此波羅夷罪。具足
一大劫入大地獄。劫盡更生。如是展轉至無
數劫。謗毀三寶亦復如是
  受戒得益門
優婆塞戒經云。往昔有一菩薩大優婆塞。受
持五戒。威儀具足。將諸徒衆。遊行國邑。到諸
離城上。息林下。見一雌鳥將二鶵子林上鳴
叫聲甚悲感。此優婆塞名曰淨髮。顧觀鳥鳴。
目即落涙。顧語徒衆。今此鳥者是我因時眷
屬。我本修行出家受戒。有其二子。年始三四。
我妻爾時愛色著我。顧語兒言。捉汝父衣。生
死莫放。慈鳥養子乳哺三年。父今何忽捨我
而去。縁此之故墮烏鳥中。以慈戒力即便喚
言。來至我所。母及二子鳴叫嗥咷不能自止。
絶而復蘇。一別已來十六萬歳。我本敬愛非
是惡心。何期一旦受此罪報。作是言已。飛
來懷愁。悲感懊惱。今日一別永無見期。我於
此身。何時脱捨淨髮。爾時知其悔心善根已
至。爲説六度十善因縁。復爲懺悔除所障罪
咎。即授齋法五分法身解脱分戒。既受戒已。
頭禮致敬。辭別如去。母子思量經七日夜。
倶時命終。生南天竺大婆羅門家。還爲眷屬。
戒力因縁自然具足聰明叡智。三業清淨得
不退心。當知此戒一受不失乃至畜生。此名
優婆塞戒不可思議。又復往昔有一婦人。隱
避其夫。獨食無度。以偸食故墮餓狗中。貧
賎家生。薄福徳故。形容醜陋。身體疥癩。叨哭
之力反耳。嗥吠災怪數作。人所憎嫉。門打推
擲。腰脊橑戻。蹄脚蹇跛。但言唱殺。無與食
者。五百世中三頓飽食。第一飽者。値二醉人
倶時嘔吐。及他未往。絶走食之。未得去頃。大
狗來噛。死如復活。屋裏呻嗥不能得出。其主
嗔恚。設計欲殺。心畏死故。自力私去。平復差
已。飢餓甚困。値遇押酒。偸食其糟。食飽訖
已。不敢近屋。恐畏醉後或能打殺。即移在
無人行處。恣意熟眠。三日醒已。飢虚甚困。顧
盱食飮。無可得者。徘徊之頃。主人女郎擔
米一斗。盛著坩中。蓋口而去。看人去已。以鼻
推之。就中食米。食米訖竟。拔頭不得。畏人來
見。盡力東西去不得脱。在中無聲住。須臾之
頃。便至終於死此。還狗身傾。有菩薩名曰
無言。即與説法五分戒。因教令修持。捨此身
已生長生王家。聰明智慧得不退菩提。優婆
塞戒乃有如是不思議力。善男子汝等修道
忍辱爲先。何以故。昔有一人名曰高王。出家
受戒。輕賎其師。常懷慢心。於諸同道亦復如
是。鬪諍嗔忿口縱四過。命終之後墮大地獄。
以經七佛猶不得出。却盡賢劫始可免難。餘
報劫數説不可盡。是故修道先當忍辱。又有
一人作大國王。名曰&MT03173;盧伽。爲大臻王之所
討殄。王有一子名曰信住。其父滅已。藏身隱
伏。年既長大。貧無資産。被遣事王。王時遊
觀。身力疲極。失其衆侶。共王二人到一水
邊。共王入洗。王時沈沒。信住接出。手捉王
髮擬之深淵。信住語王。我是大臻子。王殺我
父。是我大怨。蓋聞父讎不同天如蓋。兄讐不
同國而行。我乘&MT03038;危事不可忍。王當就死。其
王報言。百死無恨。信住答言。我不殺王。使王
知耳。夫報怨者。譬如車輪無有已。不報和順
怨乃得止。即便扶王上馬共還國。既還國已。
召集諸臣問曰。今得大臻王子。爲賞爲斬。諸
臣皆言。亡國之子不可賞也。宜當殺之。王即
具論前事。以女妻之。還其本國。王自歸國
如治。善男子菩薩之心廣如山海。其中容處
無量善惡。又讐猶忍。況餘嗔忿。現前中華報
受樂。後生天中乃至大果。故持戒者忍力爲

  受十善戒門
初起思惟。應修十善。十地經云。菩薩作是思
惟。一切衆生墮諸惡道。皆由不離十不善業
道集因縁故。是故我當先住善法。亦令他人
住於善法。何以故。若人自不行善不具善行。
爲他説法令住善者。無有是處。次思惟十不
善果云。是菩薩復作是思惟。此十不善業道。
上者地獄因縁。中者畜生因縁。下者餓鬼因
縁。於中殺生之罪能令衆生墮於地獄畜生
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
多病。劫盜之罪亦令衆生墮於地獄畜生餓
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
財不得自在餘八三惡
道文同。
邪婬之罪。若生人中。得
二種果報。一者婦不貞良。二者二妻相諍不
隨己心。妄語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
者多被誹謗。二者恒爲多人所誑。兩舌之罪。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得破壞眷屬。二
者得弊惡眷屬。惡口之罪。若生人中。得二
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所有言説恒有
諍訟。綺語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
所説正語人不信受。二者所有言説不能辨
了。貪欲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貪
財無有厭足。二者多求恒不從意。嗔恚之罪。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爲他人求其
長短。二者常爲他人所惱害。邪見之罪。若
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生邪見家。二者
心恒諂曲。既知惡果。次思遠離云。我當遠離
十不善業道。樂行善法。作利益衆生故。當住
十善業道。亦令他人住於十善業道。以自住
善法遠離彼障修行對治。亦令衆生住善法
次思十善所有利益。廣如
十地仁王彌勒問論等説。
既欲令衆生修行十
善住十善法故。依増上悲。應於八種衆生生
八種心。一者於惡行衆生。欲令住善行。故生
安穩心。二於苦衆生。令樂具不盡。故生樂心。
三於怨憎衆生。不念加報。故生慈心。四於貧
窮衆生。欲令遠離彼苦。故生悲心。五於樂
衆生。欲令不放逸。故生憐愍心。六於外道衆
生。欲令現信佛法。故生利益心。七於因行衆
生。欲令不退轉。故生守護心。八於一切攝菩
提願衆生。願如己身。是諸衆生即是我身。故
生我心。復作此念。是諸衆生墮於邪見。惡意
惡心行惡道稠林。我應令彼衆生行眞實道。
住正見道如實法中。又念。是諸衆生共相破
壞。分別彼我。常共鬪諍。日夜嗔恨熾然不息。
我應令彼衆生住於無上大道之中。又念。是
諸衆生心無厭足。常求他財。邪命自活。我應
令彼住於清淨身口意業正命法中。又作是
念。是諸衆生因隨貪欲嗔恚愚癡。常爲種種
煩惱熾火之所燒然。不能志求出惡方便。我
應令彼滅除一切煩惱大火。安置清淨無畏
之處。又作是念。是諸衆生爲於生死。此大
瀑水波浪所沒。隨順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隨順世間漂流。沒大愛河。在大駛流。不能正
觀。常有欲覺恚覺惱覺。惡行廣故。愛見水
中羅刹所執。順入欲林。深愛著故。我慢陸地
之所燋枯。無能救者。六入聚落不能動發。自
離善行。無正度者。我應於彼生大悲心。以善
根力而拔濟之。令得無畏不染寂靜離諸恐
怖。住於一切智慧寶洲。又作是念。是諸衆生
閉在世間牢獄之處。衆多患苦多惱妄想。愛
憎繋縛。憂悲共行。愛瑣所繋。入於三界無明
稠林。我應令彼遠離一切三界牢獄所愛著
處。令住離相無礙涅槃。發是念已。次爲受
戒法。如常儀。又彌勒問經云。菩薩修行十善
業道。有五希奇。何等爲五。一者起勇猛心。二
者精進。三者堅固。四者智慧。五者果如名
起。
諸菩薩以願堅固故。依大慈悲。起利益衆生
行。於諸世間。心不疲倦。何者名爲菩薩堅固
之願。答曰。有五種法。名爲菩薩堅固之願。一
者聲聞乘不能動轉。二者辟支佛乘不能動
轉。三者諸外道論不能動轉。四者一切諸魔
不能動轉。五者不以無因無縁自然動轉。復
有五法。知菩薩有大慈悲心。一者爲與衆生
安穩樂故。不惜一切資生之物。二者不惜自
身。三者不護惜命。四者修一切行不待多時。
五者怨親等悲。是故菩薩於諸世間心不疲
倦。既爲衆生發菩提心。受此菩薩十善者。亦
應修行堅固等心
  讃忍護戒門
優婆塞戒經第四云。善男子若優婆塞受持
戒已。忍辱爲先。嗔來喜報觸惱不變。此是菩
薩持戒之體。菩薩施他。從怨爲始。善男子昔
有國王號長生。正法治國。不枉人民。天下太
平國土安靜。隣國王摩盧羅那貪其國土。興
兵伐之。殺長生王。止其宮闕。長生王唯有
一子。始能語言未有所識。長生王臨終之時。
勅語左右。我子摩納若全身命。莫報國讐。眞
是我子欲止怨者。不生報想。怨乃得止。若報
怨者。如車輪轉。無有已。摩納年至十二。改名
易姓名爲無字。被遣事王。無字年雖幼少。才
智過人。形貌端正。顏色殊特。禮節俯仰。事之
可觀。王甚愛敬。恒在室内。經歴三年。其年十
五。王於爾時夫妻二人通有無字。更無餘人。
王於屋中失瓔珞珠衣一具。王即推撿。衣無
所出。王自思惟。更無餘人。唯有無字。偸我珠
衣。即收無字。如治問之。偸我珠衣。去速持出
來。無字答王。是我偸珠。當知今日珠不可
得。王即問言。汝偸我。云何如言珠不可得。無
字答。本非我意。太子遣偸珠。在太子邊。云何
可得。王即問言。若太子偸。更復共誰。無字答
言。王所愛臣。復共價客主。又共婬女。王於爾
時依引收之。問太子言。如何偸珠。太子答王。
我不偸珠。王問無字。太子不偸。無字白王。太
子偸珠。今言不偸。得免偸珠。無字亦不偸
珠。王禁太子著在非所。次問大臣。無字引汝
偸珠。速出珠來。大臣答王。實不偸珠。王問無
字。臣不偸珠。云何引之。無字白王。口言不
偸。得作不偸。無字亦不偸珠。次問商人乃至
婬女。亦復如是。王即引此五人各在一處。爾
時婬女先往來者問無字言。王之屋内頗有
異人不。無字答言。唯王夫妻及有我。更無異
人。若無異人。頗鸚鵡等鳥獼猴等獸不。無字
答言。有一獼猴恒在屋内。自餘獼猴悉不能
入。語無字言。獼猴偸去。審實不疑。汝當白
王。出諸伎女多著好衣。自餘獼猴亦著好衣。
屋内獼猴但令露身羅列庭前。種種舞戲。獼
猴喜効。必持珠衣。共他舞戲。無字即以此
事具白王。知王用其言。如是作計歌舞合已。
獼猴即便持此珠衣來至庭所。始知五人不
偸珠衣。獼猴是賊。王問無字。獼猴是賊。太子
不偸。云何證之。無字白王。太子王之正嫡。王
所愛重。如其無罪。無字亦應無罪。若不引
太子。自下不免失命。是故引太子。云何引大
臣。無字白王。大臣者王所敬重。諸臣所尊。傾
國貴賎念意佐助得無罪。我亦無罪。云何引
商人。無字白王。商主多有金銀異寶。脱得贖
命。我亦應免。云何引婬女。無字白王。婬女貌
美殊特。多有人與共來往。脱有思智度外人
之計。脱能得賊。我即無罪。王知之有智。愛重
如之。恒令自近。王後山獵見群鹿獸。走馬
逐之失大衆侶。唯共無字二人相隨。王時疲
極止息樹下。無字二坐懷杭王頭。王時眠熟
不自覺悟。無字爾時嗔心内發。拔劒擬王。親
我父怨今得其便。甚難可恕。復更思惟。我父
臨終遺言勅我。若不報怨。眞是我子。今若報
怨。違父意。非孝子也。拍劒内之。王便驚悟語
無字言。我於夢中見長生王子長摩納身以
劒臨我。無字白王。長生子久爲灰土。今在深
山。唯我二人。何處有長生王子。王還安眠。無
字復以利劒擬王。王驚寤如前。王復眠已。無
字以手王頭髮。問王言。長摩納者我是也。王
殺父親。是我怨。今得王。便分死以不。王言。
本殺父。今死無恨。摩納白王。我父臨終勅我。
今若殺王。違我父願。非孝子也。我不殺王。令
王知也。扶王上馬。共歸王宮。既到宮已。召集
諸臣。王曰。今得長生王子。爲當殺之。爲當
到賞。諸臣皆言。亡國之子不可賞也。聽當
殺。王白。不然。具説前事。即以女妻之。到爲
本國之主。王自歸還本土。二國通好。不相征
討。菩薩之人怨親平等。父怨猶赦。況餘怨也。
菩薩之心廣如山海。如能容受無量諸惡沒
習之徒。應如是觀。菩薩和光。作此一國王
及臣民。普行十善。極救幽苦。慈悲相向。如父
如子。如兄如弟。柔和忍辱。悉發菩提心。善戒
自居。其行清淨。此名菩薩發意施爲無不利
益。忍辱大力能摧煩惱
  白衣互受門
夫妻
相勸。
優婆塞戒經云。善男子我本往墮邪見
家。或綱自我善。我於爾時名曰廣利。妻名
女。精進勇猛度脱無量。十善化導。我於爾時
心生殺獵。貪嗜酒肉。懶墮懈怠。不能精進。妻
時語我。止其獵殺。戒斷酒肉。勤加精進。得脱
地獄苦惱之患。上生天宮與一處。我於爾時
殺心不止。酒肉美味不能割捨。精進之心懶
墮不前。天宮息意。地獄分受。我於爾時居
聚落内。近僧伽藍。數聞犍鐘。妻語我言。事事
不能。聞犍鐘聲。三彈指一稱佛。歛身自恭莫
生憍慢。如其夜半此法莫廢。我即用之無復
捨失。經十二年。其妻命終生忉利天。却後
三年我亦壽盡。經至斷事。判我入罪。向地獄
門。當入門時。聲鐘三聲。我即住立。心生歡
喜。愛樂不厭。如法三彈指。長聲唱佛。聲皆慈
悲。梵音朗徹。主事聞已。心甚愧感。此眞菩薩
云何錯判。即遣追還送往天上。既往到已。五
體投地。禮敬我妻白言。大師幸承大恩如見
濟拔。乃至菩提不違教勅。以是之故。互相爲
師各獲大果。汝等諦聽信受伏行
  供養門
准四十四。菩薩有十種供養。一設利羅供養。
二制多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
自作供養。六教他供養。七財敬供養。八廣大
供養。九無染供養。十正行供養。於如來所
發起六種増上意樂。一者無上大功徳田増
上意樂。二無上有大恩徳。三者一切有情中
尊。四者如鄔曇妙華極難値遇。五獨一出現。
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功徳圓滿一切義依増上
意樂。依大莊嚴論。有八種供養如來。一依
供養。二物。三縁起。四迴向。五因。六智。七田。
八依止。頌云。現前不現前。衣服飮食等。深起
善淨心。爲滿於二聚。常願生佛世。三輪不分
別。成熟諸衆生。最後十一種現前不現者。謂
依供養。依於現在及過未世諸佛而供養故。
衣服飮食等者。謂物供養。以衣服等而供養
故。深起善淨心者。謂縁起供養。以深淨心而
供養故。爲滿於二聚者。謂迴向供養。爲滿福
智二種而供養故。常願生佛世者。謂因供養。
由有宿願。願生佛世。令我有益不虚。供養故。
三輪不分別者。謂智供養。設供受供供具三
事不可得故。成熟諸衆生者。謂田供養。衆生
爲田。教彼供養。令種善根故。最後十一種者。
謂依止供養。此有十一種。一者依止物。由依
財物。而供養故。二者依止思惟。由依味思惟
隨喜思惟悕望思惟故。三者依止信。由信大
乘發菩提心故。四者願。由發弘誓願故。五
者依止悲。由憐愍衆生故。六者依止忍。由難
行能行故。七者依止行。由諸波羅蜜故。八者
依止正念。由如法不倒故。九者依止正見。由
如實覺了故。十者依止解脱。由聲聞煩惱滅
故。十一者依止眞實。由得大菩提故。五種自
意供養如來。應知此供養爲最上供養。何謂
爲五。一者淨信。二者深心。三者神通。四者方
便。五者和合。淨信者。於大乘法説供養處。生
淨信故。深心者。此心有九種。一味心。二隨喜
心。三悕望心。四無厭心。五廣大心。六勝喜
心。七勝利心。八無染心。九善淨心。神通者。
謂依虚空藏等諸三摩提故。方便者。謂無分
別智方便攝故。和合者。謂一切諸大菩薩和
合一果入一切果故。文殊問經上卷云。有三
十五大供養。是菩薩摩訶薩應知。然燈燒香
塗身塗地香末香袈裟及繖若龍子幡并諸餘
幡螺鼓大鼓鈴盤舞歌以臥具或三節鼓腰
鼓節鼓并及截鼓曼陀羅華掃地灑地貫華懸
繒飯水漿飮可食可噉及以可味香和檳榔楊
枝浴香并及澡豆。此謂大供養
  供養見利門
文殊問經下卷云。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
尊諸供養餘華用治衆病或消惡毒。其法云
何。若供養佛餘華。般若波羅蜜華。佛足下華。
菩提樹華。轉法輪處華。塔華。菩薩華。衆僧
華。佛像華。其法云何。世尊用此華有幾種呪。
世尊一切諸華。云何入佛華中。世尊用此華
法。爲有一種。爲有多種。此呪爲有一種。爲有
多種。佛告文殊師利。各各華。各各呪。一一華
呪。一百八遍誦。佛華呪曰。南無佛闥寫冶
莎訶。般若波羅蜜華呪曰。那末阿盧履民旨
若波羅蜜多裔莎訶。佛足華呪曰。那莫波陀
制點耽鹽莎訶。菩提樹華呪曰。南無菩提逼
力龕嵐莎訶。轉法輪處華呪曰。南無達摩斫
柯羅夜莎訶。塔華呪曰。那莫鋀跋耶莎訶。菩
薩華呪曰。南無菩提薩埵冶莎訶。衆僧華呪
曰。那莫僧伽冶莎訶。佛像華呪曰。那莫波
羅底耶莎訶。文殊師利呪經如是。汝當受持。
復告文殊師利。用此華法。若比丘比丘尼優
婆塞優婆夷。若能信修行。應當早起清淨澡
瀬念佛功徳恭敬此華。不以足蹈及跨華上。
如法執取安置淨器。若人寒熱。冷水摩華以
用塗身。若頭額痛亦皆用塗。若吐利出血。或
腹内煩痛。以漿飮摩華。當服此華飮。若口
患瘡。以暖水摩華含此華汁。若人多嗔。或以
冷水或以沙糖。以摩此華飮服華汁。若多貪
染。以灰汁摩華塗其隱處。復以冷水摩華塗
其頂上。貪結漸消。常爲一切所愛敬。若天雨
不止。於空閑處。以火燒華。令雨即止。若天亢
旱。在空閑處。以華置水中。復呪冷水更
華上。天即降雨。若牛馬象等本性不調。以華
飮之即便調伏。若諸菓樹華實不茂。以冷水
牛糞摩取華汁。以塗其根。不得踐蹈。華實
即多。若田中多水苗稼損減。搗華爲抹以散
田中。即得滋長。若高原陸地無有水處。請四
比丘。於其處布華。一日之中百八遍誦呪。次
復一日更以新華布先華上。又誦呪一百八
遍。如是乃至七日。掘便得水。若國土多疾病。
以冷水磨華。塗螺鼓等。吹撃出聲。聞者即愈。
若敵國怨家欲來侵境。以水摩華。在於彼處
用灑散之。即得退散。若於高山有盤石處。衆
多比丘於石上摩華。摩華既竟相與禮拜。久
後石上自生珍寶。若人愚癡。取所供養華數
有百種下至七種。搗以爲抹。以&T025812;牛蘇先誦
呪一百八遍。和以爲丸如彈丸大。日服一丸。
服丸之時亦誦呪百八遍。漸得聰明利根。一
日之中能誦百偈。若人有所作。取優鉢羅華
拘物頭華分陀利華欝波羅華等若水陸生
華。華有百種。先以供養。後以水摩華。隨其所
須或塗或散。悉皆有果。若得百種華。抹以爲
散。水和爲丸。若惡腫病摩其瘡上。其病即愈。
若癕若癤若諸毒。或服此丸。或以塗膚。病即
得除。若人常患氣味身體消滅。以大小麥汁
摩於華塗其身上。即便充悦。復以未利華汁
和華散。爲丸塗其額上。一切怨家見生愛念。
文殊師利此華呪法 南無佛闥寫冶莎訶
末柯盧履民旨
般若波羅蜜多&MT01631;莎訶那莫
波陀制點耽鹽莎訶南無菩提逼力龕嵐莎
南無達摩斫柯羅夜莎訶那莫鋀跋耶
莎訶南無菩提薩埵野莎訶那莫僧伽野
莎訶那莫波羅底耶莎訶一一呪誦百八
遍。此呪章句汝於處處當説。如佛華法餘華
亦如是
  障治門
瑜伽七十九云。菩薩略有四上品障。若不淨
除。終不堪能入菩薩地及地漸次。何等爲四。
一者於諸菩薩毘奈耶中。起染汚犯。二者毀
謗大乘相應妙法。三者未積集善根。四者有
染愛心。爲治此四。一者遍於十方諸佛如來
所。深心懇責發露悔過。二者遍爲利益一切
十方諸有情類。勸請一切如來説法。三者遍
於十方一切有情所有功徳。皆生隨喜。四者
凡所生起一切善根。皆悉迴向阿耨菩提
  勝劣門
彌勒問經論第二云。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
勝於聲聞十善業道。一專心修行。以畢竟不
離一味心故。二常修行。不斷不絶不休息故。
三爲安穩自身。爲自身取人天身。取人天安
穩及大菩提故。四爲安穩他身。爲與一切衆
生安穩。畢竟迴向大菩提故。五善清淨。復有
七種。一不破故。少分修治名之爲破。具足
修治名爲不破。二不點。不自修行。教他修行。
故名爲點。菩薩自行教他修行。故名不點。三
不汚。自不修行不教他修。見他修行而心隨
喜。故名爲汚。是故菩薩具足修行名爲不汚。
四無所屬。要依他智而能修行。故名爲屬。是
故菩薩不依他智而能修行名無所屬。五善
究竟。專念畢竟欲心等。名善究竟。六不食。迴
向於有。取有資生。故名爲食。是故菩薩不取
於有名爲不食。七智者讃歎。捨二乘迴向世
間。捨大乘迴向小乘。名智者不讃歎。是故
菩薩於二乘中不迴向世間。於大乘中不迴
向二乘。名智者所讃。應知。菩薩有五種法。修
行十善業道。能過世間。一者願。菩薩從初發
心乃至道場。常爲一切世間天人而作福田。
勝諸二乘故。二者安穩。菩薩修行雖爲世間
極苦所迫。不捨菩提。專心修行故。三深心。以
最勝心修行故。以諸菩薩最深愛心修行十
善故。四善清淨。以菩薩有三種清淨行十善
道故。五方便者。菩薩於何等法中。以何等方
便。修行十善故。復有五種法故。修行無量
十善業道。何等爲五。一無量世。以無量時修
行故。二無量善法。以彼善法無量故。菩薩起
無量善業道。集一切功徳。令生受用故。三無
量觀。以爲無量衆生觀非爲有量衆生故。四
無量盡者。譬如長者財富無量。是大捨者。是
大慈者。行大悲者。大商主者。憐愍一切諸衆
生故。修行者。不退心者。起如是心。我能與彼
一切衆生無量無邊安穩之樂。菩薩亦行以
住深心。爲諸衆生住安穩心。起大精進心。作
是思惟。我當教化無量無邊苦惱衆生。皆悉
安置涅槃樂中。是故菩薩修行無盡。五無量
迴向。以十無盡無量。修行善業道。亦復無量。
以依先迴向無量故。菩薩修行一切善業道。
果亦復無量。名無量迴向
  善友門
一善友相。四十四菩薩地云。當知菩薩成就
八支。能爲善友衆相圓滿。一者住戒。於諸律
儀無穿無缺。二者多聞。覺慧成就。三者具證。
得修所成隨一勝善。逮於止觀。四者哀愍。内
具慈悲。能捨自己現法樂住。精勤無怠饒益
於他。五者無畏。爲他宣説正法教時。非由恐
怖忘失念辯。六者堪忍。於他輕笑調弄鄙言
違拒等事非愛言路種種惡行。皆悉能忍。七
者無倦。其力充強。能多思擇。處衆説法。言無
蹇澁。心不疲厭。八者善詞。語具圓滿不壞法
性。言詞辨了。善友所作。菩薩地云。若諸菩薩
具五種相。衆徳相應。能爲善友。所作不虚。一
者於他先欲求作利益安樂。二者於彼利益
安樂。如實了知。無顛倒覺。三者於彼善權方
便。順儀説法。隨衆堪受。調伏事中有能有力。
四者饒益心無厭倦。五者具足平等大悲。於
諸有情劣中勝品。心不偏黨。若諸菩薩成就
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令他遠聞極生淨
信。何況親覩。一者勝妙。威儀圓滿寂靜。具足
一切支分。皆無躁動。二者敦肅。三業現行無
掉無擾。三者無矯。不爲誑他故思詐現嚴整
威儀。四者無嫉。終不於他所得利養恭敬生
不堪忍。而常請説後勸於彼。廣施恭敬無諂
僞心。見彼説法及利恭敬。深生隨喜。如自所
得。五者儉約。尠儲隨捨。善友菩薩由五種相。
於所化生爲善友事。一能諫擧。二能令憶。三
能教授。四能教誡。五能説法。當知菩薩由四
種相。方得圓滿親近善友。一於善友有病無
病。隨時供侍。恒常發起愛敬淨信。二於善友。
隨時敬問禮拜。奉迎合掌。慇勤修和敬業。而
爲供養。三於善友。如法衣服飮食臥具病縁
醫藥資身什物。隨時供養。四於善友。若正依
止於如法義。若合若離。隨自在轉。無有傾動。
如實顯發。作奉教心。隨時往詣。恭敬承事
請問聽受。准法句經云。爾時寶明菩薩白佛
言。世尊云何是善知識。佛言。善知識者。善
解深法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了達諸法從
本以來究竟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性相如
如。住於實際。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善知
識。擧喩顯能。法句經云。善男子善知識者。是
汝父母。養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識者。是汝
眼目。示導汝等菩提路故。下略不具善知
識言。准此。
是汝
脚足。荷負汝等離生死故。是汝梯蹬。扶持汝
等至彼岸故。是汝飮食。能使汝等増長法身
故。是汝寶衣。覆蓋汝等功徳身故。是汝橋梁。
運載汝等度有海故。是汝財寶。究攝汝等離
貧苦故。是汝日月。照曜汝等離黒闇故。是汝
身命。護惜汝等無有怖時故。是汝鎧杖。降伏
諸魔得無畏故。是汝緪繩。挽拔汝等離地獄
故。是汝妙藥。療治汝等煩惱病故。是汝利刀。
割斷汝等諸愛網故。是汝雨。閏漬汝等菩提
牙故。是汝燈明。能破汝等五蓋闇故。是汝善
標。教示汝等趣正道故。是汝薪火。成熟汝等
涅槃食故。是汝弓箭。射殺汝等煩惱賊故。是
汝勇將。能破汝等生死軍故。是汝如來。破汝
煩惱至涅槃故。善男子善知識者。有如是等
無量功徳。是故我今教汝親近。於是寶明與
諸大衆聞佛説此妙法及善知識要句。擧聲
號哭。涙下如雨。悲啼懊惱。不能自裁。自念。
我身從曠劫來。爲善知識之所守護。是故今
日値於如來。得聞深法。如是遇者。善知識力。
非我力能。自念。我等從本已來。未曾報恩方
便親近。説此語已。重復擧聲。知識大文與瑜
伽同。尸迦羅越六向拜經云。惡知識有四輩。
一者内有怨心。外強爲知識。二者於人前好
言語。背後説人惡。三者有急時。於人前愁憂。
背後歡喜。四者外如親厚。内興怨謀。善知識
亦有四輩。一者外如怨家。内有厚意。二者於
人前直諫。於外説人善。三者病痩縣官爲其
征伀憂解之。四者見人貧賎不棄捐。常念求
方便喜富之。惡知識復有四輩。一者難諫曉
教之作善。故與惡者相隨。二者教之莫與喜
酒者爲伴。故與嗜酒人相隨。三教之自守。益
更多事。四者教之與賢者爲友。故與博掩子
爲厚。善知識復有四輩。一者見人貧窮。本之
令治生。二者不與人諍挍計。三者日往消息
之。四者坐起常相念。善知識復有四輩。一者
爲吏所捕。將歸藏匿之。於後解決之。二者有
病痩。將歸養視之。三者知識死亡。棺歛視之。
四者知識已死後念其家。善知識復有四輩。
一者欲鬪止之。二者欲隨惡知識。諫止之。三
者不欲治生。勸令治生。四者不喜經道。教令
信喜之。惡知識復有四輩。一者人小侵之。便
大怒。二者有急之日。請使不肯行。三者見人
有急時。避人走。四者見人死亡。棄不視。佛
言。擇其善者從之。惡者遠之。我與善知識相
隨。故自致得佛
  雜行門
謂子事父母當有五事。一者當念治生。二者
早起勅令奴婢時作飯食。三者不益父母憂。
四者當念父母恩。五者父母病痩。當恐懼求
醫師治之。父母視子亦有五事。一者當教去
惡就善。二者當教計算書疏。三當教持經戒。
四者當爲早娶婦。五者家中所有當與之。弟
子事師當有五事。一者當敬歎。二者當念其
恩。三者所教隨之。四者思念不厭。五者於後
當稱譽之。師教弟子亦有五事。一當令疾知。
二當令勝他弟子。三欲令知不忘。四諸疑難悉
爲解之。五欲令弟子智勝師。婦事夫有五事。
一夫從外來。當起迎之。二夫出不在。當炊蒸
掃除待之。三不得有婬心於外。夫罵詈之。不
得還言作怒。四當用夫教誡所有財物不得
藏隱。五夫休息蓋藏乃得臥。夫視婦亦有五
事。一者出入當敬於婦。二飮食衣被當用與。
三用給金銀珠璣。四家中所有少多悉付之。
五不得於外有邪心畜侍御人。親屬朋友當
有五事。一見作非惡。私於屏處諫曉呵止。二
有小急。當奔赴救護。三有私語。不得爲他説。
四當相敬歎。五所有好物當多少分與之。大
夫視奴客婢使亦有五事。一當以時與飮食
衣被。二病痩當爲呼醫治之。三不妄撾打之。
四有私財不得奪之。五分物當平等。奴客婢
使事大夫亦有五事。一當自早起勿令大夫
呼。二所當作自用心爲之。三當惜大夫物不
得棄捐乞丐人。四大夫出入當送迎。五當於
後稱譽大夫善。不得説其惡。人事沙門道人
當用五事。一以善心向之。二擇好言與語。三
以身敬之。四當慈慕之。五沙門道人人中雄
師。當敬事之問度世事。沙門道人當以六意
視凡夫。教布施乃至智慧爲六。沙門道人教
去惡爲善。開示正道恩。大於父母也
  婦行門
玉耶經云。佛告玉耶。女人不當自恃端政輕
慢夫婿。何者端正。去邪態八十四垢。定意一
心。是爲端正。不以顏色面白髮綵爲端政也。
女人身中有十惡事。何等爲十。一者女人初
生墮地。父母不喜。二者育養視無滋味。三者
女人心常畏人。四者父母恒憂嫁娶。五者與
父母生相離別。六者常畏夫聟。視其顏色。歡
悦輒喜。嗔恚則懼。七者懷姙産生甚難。八者
女人少爲父母所撿録。九者中爲婿禁制。十
者年老爲兒孫所呵。從生至終不得自在。是
爲十惡。佛告玉耶。婦事公姑夫婿有五善三
惡。何爲五善。一者爲婦當晩臥早起。櫛梳髮
綵。整頓衣服。洗拭面目。勿有垢穢。執於事
作。先啓所尊。心常恭順。設有甘美。不得先
食。二者夫婿呵罵。不得嗔恨。三者一心守夫
婿。不得念邪婬。四者常願夫婿長壽。五者夫
婿出行。婦當整頓家中。常念夫善不念夫惡。
是爲五善。何等三惡。一者不以婦禮承事公
姑夫婿。但欲美食。先取噉之。未瞑早臥。日出
不起。夫若呵教。嗔目視夫。應拒獨罵。二者不
一心向夫婿。但念他男子。三者欲令夫死早
得更嫁。是爲三惡。佛告玉耶。世間復七輩婦。
一婦如母。二如妹。三如善知識。四如婦。五
如婢。六如怨家。七如奪命。母婦者。愛念夫
婿。猶若慈母。侍其晨夜。不離左右。供養盡
心。不失時宜。夫若行來。恐入輕易。見則憐
念。心無疲厭。憐夫如子。如妹婦者。承事夫婿
盡其敬誠。若如兄弟同氣分形骨肉至親無
有二情。尊奉敬之。如妹事兄。善知識婦者。侍
其夫婿。愛念懇至。依依戀戀。不能相棄。私密
之事常相告示。見過依呵。令行無失。善事相
教。使益明智。相親愛欲令度世。如善知識也。
婦婦者。供養大人。竭誠盡敬。承事夫婿。謙
遜順命。夙興夜寐。恭諾言令。口無逸言。身無
逸行。有善推讓。過則稱己。誨訓仁施。勸進爲
道。心端意一。無有邪瞻。靖修婦節。終無&T055762;
廢。進不犯儀。退不失禮。唯和爲貴。婢婦者。
常懷畏愼。不敢自慢。競競趣事。無所避彈。心
常謙恭。忠孝盡節。言以柔濡。性常和穆。口不
犯亂邪之語。身不入放逸之行。貞良純一。質
朴直信。恒自嚴整。以禮自將。夫婿納幸不以
憍慢。設不接遇。不以爲怨。或得捶杖。分受不
恚。及見罵辱。默而不恨。甘心樂受。無有二
意。勸進所好。不妬聲色。遇己曲薄。不訴求
直。務修婦節。不擇衣飡。專精恭敬。唯恐不
及。敬奉夫婿。如婢事大家。是爲婢婦也。怨家
婦者。見夫不歡喜。恒懷嗔恚。晝夜思念欲得
解離。爲夫婦心常如寄客。偘偘鬪諍。無所畏
避。亂頭勤不肯作使。不念治家養活兒子。
或行婬蕩。不知羞恥。状如犬畜。毀辱親里。譬
如怨家。奪命婦者。晝夜不寢。毒心相向。當何
方便得相遠離。欲與毒藥。恐人覺知。或至親
里。遠近寄之。作便嗔恚。詳共賊之。若持寶
物。雇人害之。或使傍夫伺而殺之。怨枉夫命。
是奪命婦。佛告玉耶。五善婦者。常有顯名。言
行有法。衆人愛敬。宗親九族并蒙其榮。天龍
鬼神皆來擁護。使不枉横。萬分之後得生天
上。七寶宮殿在所自然。天上壽盡下生世間。
當爲富貴王侯子孫端正聖智人所奉敬。其
二婦者常得惡名。今現在身不得安寧。數爲
惡鬼衆毒所病。臥起不安。惡夢驚怖。所願不
得。多逢災横。萬分之後魂魄受形。當入地獄
餓鬼畜生。展轉三塗。累劫不竟
勸發菩提心集卷中



勸發菩提心集卷下
 翻經沙門慧沼撰 
受菩薩三聚淨戒門 得捨門 自受菩薩戒
 八勝五想門 聽法門 説法門 攝生
方便門 求法門 入法門 應護正法門
六度依莊嚴論十種分別門 七似饒益門

 菩薩五悕望門 六決定應作門 六度
瑜伽九種分別門 五相名波羅蜜門 七相
施等清淨門謂施見心語智并藏
隱六方離十四也
 七非田不應施
與門 四攝如度九種門 各九得果門 十
業得短命報門 十業長壽報門 十業多病
不病門 十業醜好報門 十業生下上族門
 禮塔十功徳門 施蓋十功徳門 施旛十
功徳門 施飮十功徳門 施衣十功徳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