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No. 1796_ 一行記 ) in Vol. 39

[First] [Prev+100] [Prev]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生。故第一命也。此是能攝召句。若想此字能
攝召。長阿即是行。若觸阿字即引一切佛行。
故云攝召也。攝召一切内外之法。攝召是攝
令屬己。自在受用義也。此阿字門。能攝召一
切如來功徳令歸自身。亦能滿足一切之行
故也。次説暗字。若想此字。能攝除一切毒及
病等諸障也。内外諸障皆能攝而去之。内障
謂種種障道之法。但有現前皆能滅除。外障
謂一切外物爲障。亦悉能除也。又除諸毒諸
病。病謂有種種皆能除之也。又能除者。乃至
失心即能救之令得本心。又以此字能攝心
一境。速與三昧相應也。若想此字得如上功
徳。一切能與者。言與即是滿其所願授悉地
果也。若持誦者。一月中即結金剛慧印。而誦
暗字。於一月中日別三時作之。一切無智城
破也。一切衆生無明之所嬰遶。四合堅固猶
如牢城不可破壞。以此字門而能破壞也。得
不動堅固者。謂天人阿脩羅等所不能壞也。
凡一切増益事若欲作。皆坐此座。増益亦名
圓滿。謂能滿一切所願也。若祕釋者。一月是
一見也。若得見法入於初地。任運増益一切
三昧陀羅尼等及諸地位也。若欲作此増益
法時。持誦之人於此金剛壇中。想佛住於三
昧身眞金色也。光焔有威光義。有威光者。即
是兼明本尊義也。梵音如此。即周匝炎光。以
髮爲冠。此即是大因陀羅也。此大金剛之
堅。即是佛智之義。能破一切無能除者。想此
佛在方金剛壇中。隨意作一切成就物也。經
云。金剛蓮華等者。謂此等一切事。當於此輪
中作也。若成就金剛法。五股純金作之。置於
壇中而加持。商佉等上中下成就。亦如上説。
謂皆持誦此阿字也。若欲成就佛頂者。以眞
金爲佛頂而加此法。若得成者。即同大日如
來之身。或不可須別物。但以自在想作佛身
而加持之。若成即同佛身也。若作金剛成就。
持誦之者即同金剛手菩薩也。蓮華者。以金
作八葉蓮華等此中持誦。若成即同觀音也。
刀者。作亦有法。若成即同文殊童子也。鵝者。
作法若成即以此。自身成梵天身也。於成就
外財之中。或成就金或地地謂伏
藏也
或如意珠等。
但與増益相應者。皆用此法作之。具有上中
下法也。言大因陀羅觀者。謂於金輪中觀故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一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二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悉地出現品第六之餘
復次凡加持法。如前云加持風等。作七點等
法猶未盡。此中具足明之。凡一切爲障害道
者。皆用此法令不動也。一切一境者。令一切
住心而體也。作此法。先想八峰須彌山王。八
峰謂四面周匝作於山峰。於八峰上想蓮華。
華上有三股金剛。其股向上。經云。置彼頂。是
杵上頭也。向上此上想作阿字。光焔圍遶之。
如是想已。一切障皆令攝除也。如是攝彼。令
住一境而不得動也。非是不動尊。是定住義
也。自在隨意修道無礙也。又成就藥法。凡如
是等欲成就時。具有次第法用。今此中但略
明大宗耳。作藥加法一百遍。凡言百者皆加
八遍也。誦已自證飮或以與人能除一切病
患。乃至先業之病亦能除之。凡増益事。與金
剛黄色相應也。次明嚩字門。即是上va字。
先明其體後兼三昧之畫也。其想法。想此字
純作白也。猶如雪山及牛乳等鮮明皎潔。先
從臍以上。想作白蓮花極白鮮明想。縛字純
白色在於白花之上。成就已。即迴此字以作
本尊也。此是息災之中最爲第一也。其佛本
尊亦作寂然之像。極寂之儀住於寂定。純白
無比同於秋夜月光也。彼漫荼羅當重圓。猶
如九重月輪作之。作如霏微白雲霧状。而住
其中。作此法成。一切煩惱熱等皆能止息。凡
一切息災相應。皆此中作也。牛乳珠鬘同者。
想此字中。如上牛乳流水連滯不絶。猶如白
珠而下灌注其心。或自或他若想此灌之。一
切内外熱惱無不除也。或想如月或如水精
淨月之光普皆流注。凡有一切熱惱之患。以
此注之皆除。一切扇底迦法。與白色相應。此
中作也。前阿字是金剛漫荼羅。此縛字名爲
水漫荼羅也
    □金剛地黄 ○水地白
    △火地赤  IMAGE風地黒
空無定形而現種種也。從月輪霧聚漫荼羅
中出。如乳流注能除一切熱惱。謂内外障即
是熱障。此悉能除也。免離。謂脱此苦患也。如
是繋縁一境。成就蘇乳珠鬘及藕水精或酪
或水。如是等物其數衆多。隨心所欲作者。
但與寂災相應皆得成就。或求長壽久住無
量。或現種種身端妙奇特之相。或云最上
者。是愛敬中最上也。令人所愛敬。或求聞持
或求聰明。或求智慧及息諸病。如是等皆得
成也。若此縛字安點。然除病患等事内外諸
毒。皆速成就。此是息災吉祥漫荼羅也。然攝
除有無量事。故云等也。次説囉字除障漫荼
羅。於除障中最爲第一眞實之法。此囉字是
赤中之赤火中之火燒中之燒。由能燒滅種
種煩惱業苦。乃至現作五無間罪。若修此字
門。亦能淨除使無有餘。既罪滅已則生諸善
功徳也。此字門所作與不動明王相應。然不
動明王句。能作三品一切事也。其法先如上
住心一境。觀作極赤三角漫荼羅。極令悦意。
此悦意定謂令鮮明妙整也。又悦意是當心
作之。此祕語也。周匝作於焔鬘。知烈火光焔
之状。中觀囉字。成已轉作不動明王。作寂然
之像。非瞋非笑其形寂然也。又云先想不動
明王。於其心上作三角。中有羅字。字成迴作
不動明王也。除障故罪滅。寂然故息災。即是
罪滅福生之義也。次此成就是物者。謂指此
三角壇也。言釳羅。是執日之眷屬。凡有八曜
皆名爲執也。凡日等諸執及火天等。同在東
南隅作法大同也。謂須火用作之。或轉火令
冷等皆此中作。然祕之意。是作日故智火也。
日亦是慧日也。攝取者。攝取惡法難調之人。
皆令柔順調伏也義准廿八及十二
房等與月水同位
此中攝伏惡
人者。謂能攝伏煩惱而得自在人也。及發怨
者。能令自他倶得成也謂發彼
怨等
消枯枝分者。能
令彼身枯竭無所堪能也。一切身分三毒爲
本體。令彼消竭無餘也。若外相而言。沽涸即
是竭龍池等也。彼一切作者。一切降伏相應
事。皆此中作也。然皆與慈悲相應。爲令彼等
降伏善調。得作佛道因縁故。訶字第一眞實
者。此是風漫荼羅也。風性能増益也。風生
者。謂應是作風用之事。皆此壇中出生也。亦
是生此諸事也。萬物能消耗變化無方。此字
事用亦爾也。謂因業等生。種種増長滋茂之
事。皆得自在。若上安點。即能壞彼一切因業
等事也。其法先想本尊。於其額上連眉作半
月形。ha@m於中安字。先想外作即迴作自身
也。其半月有大威徳威光之像。黒焔遍出於
外。作風吹動之幖幟。惡謂其像作極忿怒形
也。云此但是風輪之尊。非降三世也。其像亦
作深青色即黒
類也
若作此成就。能爲一切衆生作
種種義利也。次成就。謂下所列物於風中作
也。即能此現身皆得成也。謂昇虚空神足變
化。及天眼天耳沒隱其身。開謂開阿脩羅宮
等也。下云念者。只是用心作也。此五字皆是
心作成就壇也。亦可以事法作壇。而觀心與
相應也。若如以事相作壇而修神足。亦於彼
中坐作之。若藕等亦置於壇中作也。想白乳
流滿中。昔佛坐道樹下。從此字門。而降伏天
魔無量軍衆。持誦者若能如法習行。不久即
同如來。現身能伏彼軍也。大名稱即彼降魔
者也。次即因訶字門轉明佉字。訶即因義也。
有因故即有隨業受果之相。然此第一義中。
訶字門本自不生。以不生故因不可得。此因
尚本自來不生。況於其中而有業果耶。如是
觀時。因業與果之事。寂然皆不可得。若能
如是觀者。即同如來。坐於道樹而降伏魔。以
此因等不可得故。即是其相猶如虚空。空而
復空故也。大徳世尊説彼色者。謂説虚空色
也。若於上加點。即入欠字門也。此欠字門所
説尊者。名爲尊也。謂尊中之尊即大空也。若
欲成就一切器物。皆得成就。其名種無量不
可具言。其漫荼羅無方圓半月等相。當知虚
空無相。而能成就相。此壇作種種色也。空
現種種色相也。慧刀印共作。謂兼以刀印護
之而作成就也。若作刀。用鑌鐵作。索用線或
藕絲作。其輪或以金或以鑌作
IMAGE
[IMAGE]利處在
下名那
羅遮也
[IMAGE]
[IMAGE]
[IMAGE]此名沒
蘗藍
[IMAGE]
[IMAGE]
  此等器甚多。不可具載別有也
如上諸器隨作一事。用此欠字成就之。若得
上中下成就。隨事而用。乃至得成。持之以遊
歴諸佛國土。名持明仙也。次更細説五字之
義。若住此理隨事相應。即能成辦一切事也。
是故佛觀大衆。告金剛手言。是眞言菩薩修
菩薩行。阿字自本色。内外一切捨。得一切句
義者。得與阿字本體本色而相應也。體本體不
生。同於金剛實相之身。若與此相相應。即能
捨一切法。麁妙等同。猶如瓦金齊觀。猶善住
平等觀故。一切三毒罪業悉離。若如是者當
得淨心。得此淨者。即同諸佛牟尼之尊。普能
利益一切衆生。出過爲罪離諸過患也。次明
嚩字門。若能與此相應解諸法則即是眞言次
第法則也
即能爲一切衆生。作大利益之事也。先當如
上觀此字。白如雪乳流注其心。若流注充滿
其身。内外皆淨。一切見者即同佛身也。又從
其身而流注出。遍於一切衆生身中。極令淨
滿。又更流注滿於大地。當知此即於祕密釋
中。是大慈悲水也。觀於世間極熱惱故而利
益之。能令或飮或觸。或除衆患必定於無上
菩提。有能是此水現同甘露。或顯或祕於二
釋中。皆有世出世利用也。無疑謂當生決定
信不疑也。次明羅字門加點
亦如前觀之。皆
寂赫然光明如火輪。周匝有光。遍於内外皆
作此色。向外流出乃至照於他身。亦令此漸
次轉廣遍於法界。能除一切衆生種種惡事。
隨所欲樂而滿足之也。亦能作諸神變也。次
行者從臍以上安囉字。臍中安嚩字。倶現神
變。從囉生火。從嚩生水。而除寒熱等患。乃至
八大熱地獄。熱能以嚩字而作清涼而息滅
之。八寒地獄。能以囉字作温煖而息滅之
也。次又下安囉字等。標幢上而安訶字。能除
自他一切罪苦也。又如上作大金剛輪。此是
剛中之剛者也。於彼金剛大因陀羅輪中。雙
作阿嚩二字。而自龍方西方
即能攝伏一切也。
風能遍一切處。或開或壞。開謂開修羅宮及
一切質礙之物。壞謂摧而折毀之。種種雜色
内外業因所成。皆能開壞也。色漫荼羅。謂依
本色。即是前所説風壇也。心摩觸者。謂想此
字在圓明中。而當其心中。能令意得清淨。
即法華所謂意根淨也。於經行中而念誦之。
觀此字而作輕擧。輕擧想。即能擧身昇空現
種種神足。或坐而想阿字在於耳根之中。以
此字出入。聞聲即得天耳根通了也。或云隨
用一字皆得。或可此文是阿字用也
意生身
者。此是擧要言之。隨意所欲皆成。如得意生
念至十方也。當知如來有如是自在方便。
能令無相離相行中。而普現色身。成辦一切
佛事。纔持誦時。能壞一切生死種子。成就菩
提之種子。轉者即是轉誦之轉也。行者若能
如是修行。諸佛常當現其人前。如影隨身而
滿其願。行者既得滿所願已。即能不捨一切
衆生。亦復常現其前。而滿其願令得法喜也。
故云同於影像。於一切處。隨順一切衆生。所
以爾者。此如來住於三平等地。無有分別戲
論。復越度一切心境界相。時方作業一切亦
離。時謂生滅於三世之時。方謂方所。作謂衆
業。雖現萬像。而無所現同於十喩。法與非法
皆遠離故。猶得如是無盡莊嚴藏故。能普應
一切衆生。是故行者當勤求是眞言之行無
上悉地。所謂如來一切智智。當知諸成就中
最在其上。無與等無相比也。此一切智由於
眞言行生。故當勤學之。右得悉地品竟
  成就悉地品第七
時執金剛吉祥。希有花開敷眼者。金剛喩如
來祕密慧也。金剛無有法能破壞之者。而能
破壞萬物。此智慧亦爾。不爲一切之所破壞。
而能摧壞一切能壞難壞者。所謂三毒根本
也。復次此菩薩身。即是金剛之體。而十方一
切佛。同以如來金剛智印授其手中。故名持
金剛也。吉祥者。歎金剛手菩薩之徳。衆善功
徳具足無缺。即是吉祥義也。時彼菩薩聞如
上説諸佛甚深希有奇特之法。發希有之心。
其眼開敷。一心觀佛不暫捨。方發四弘也。復
次如世蓮華漸漸増長。若不崇日月光明及
時節等。則不能敷榮。菩薩亦爾。雖有祕密菩
提心如來功徳實相之藏。若不*崇諸佛平等
大慧烈日光。則不開敷。今此菩薩。妙得是
妙法蓮華臺眞實知見故。復而問佛。欲弘廣
傳此心地之法度與一切衆生。咸令亦得如此
開敷也。復次如上所説。即是阿字門如來金
剛性。而功徳藏具足無缺。常住妙理之門也。
轉金剛杵者。有微旨。謂欲轉此無礙密慧。入
一切衆生心也。所以者何。如是自證寂滅之
法。微妙清淨爲無有上。而衆生不自覺知。爲
此因縁故於無量諸佛祕寶藏中而受無量恐
怖苦惱。謂是事故生大悲心。欲轉此智令一
切。皆得開敷心眼故也。火光微發者。火喩般
若波羅蜜。四邊不可觸以不可執著故。又體
性無垢。能燒一切煩惱虚妄之垢。如劫燒火
無復遺餘也。遍照佛刹者。以此慧光。普照無
量法界一切有縁應度者。無不普現其前。以
喜見之身稱機説法。咸令得入如是阿字
之門也。諸佛刹即無餘世界也私謂此世界者即
是淨心之土常無
毀壞金剛
之國土也
發美妙音讃法自在牟尼者。謂發微
妙之音而問如來也。諸法自在者。如世間長
者。具足於財無所乏短故。能隨意所欲皆得
成辦。如來亦如是。爲諸法之王。一切法財
無不具足。故能辦大事不可思議。一切皆辦
也。牟尼者寂默義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絶幽
深玄遠。不可以言説之。如是法界寂然大滅
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淨。故名牟尼也。眞言
諸行説。彼行不可得者。謂平等三業。眞言之
行。猶此如來之行。得成無上大果報者。此諸
行。願佛爲我等説也。問意言。此眞言及行。佛
説能成辦一切如來功徳廣大甚深之事。以
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皆得成就。然一
切法無不入於阿字之門。若入阿字者。即是
從本以來本無。諸法本不生故。若法本不生
者。即此眞言尚不可得。何況是中發起衆行
耶。即此無生無起無法可得。而具一切功徳。
即是不可思議佛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
之。佛佛自證。若聞見證之者。即能以無量方
便示悟衆生。若心不自證。則無由能籌量如
是事而爲人説。如是不思議不生不滅。云何
修行。又此行者。從何所來。去至何所。意問無
生之行如何發趣也。所以然者。若生滅法。可
説有成就破壞之相。今此法則無如是等相。
云何而得成就也。此義亦甚深也。眞言本體
寂淨云何發行。願佛爲我宣説。一切爲我説
者。意言。總爲我演説之也。謂説此希有無上
之法也。如是甚深法性。猶如大海萬流之所
歸趣也。此萬法歸趣。正順於大般涅槃。即是
發行義也。如世間大海種種色味。入大海之
中。皆同一色一味。無有差別不可變。如來大
海亦如是。一切萬法萬行入此中。皆同一不
思議解脱之昧。無有差別也如是
説竟
次如來答云。
摩訶薩意處。説名漫荼羅等者。心處亦可名
爲心位。即指此衆生自心之處。即一切佛大
悲胎藏漫荼羅也。所以者何。一切衆生即是
華臺之藏。然以四種煩惱常自生故。爲彼自
覆弊故。不能明了而自覺知。若能自覺心處
者。即知此心自性常淨。如是淨無垢處。即是
諸佛大圓滿實相之地也。是故佛答意言。若
欲知眞言行及果。當於心處求之。皆如是説
者。謂十方三世佛。亦皆如是説。一道無異。非
獨我如是説也。眞言諸心處。彼識知果受者。
果謂諸佛無上菩提之果。受謂證得也。佛意
言。若能入此阿字門者。即能識於心處。若知
是處。即得眞言果也。佛意又言。諸法盡猶心
有。如人眼見色者。眼根與色對。不能了知青
黄赤白等。次眼識即生不定慮。此青黄耶。
次意識即分別分析。言此是青黄赤白等種
種衆相。當知但由心分別而有也
決定
心心處者此心梵云只多是慮知心也
又次干栗太者是處中心也
如二乘入道。
亦先須得決定心。此決定心。即三昧也。猶得
決定心故。心得悦樂。即是内心自證現法之
樂也。猶有定故。即生實知見。然三乘各有定。
深淺不同。今此中意言。若能證此心處心中
之心此即干
栗太
即是如來大決定心謂三
昧也
猶有此
定故得入阿字門。入阿字門故。即能了知眞
言行之與果也。若了知彼行及果。即是授得
無上大果也。佛意言。猶心住定故。得究竟一
乘如實之見。即能自知是事。不然雖聞無益
故。此已下正明習定初門也。如上執金剛所
問。此眞言之心。從何所來去至何處云何得
果者。今者佛意答言。夫眞言者從自心發。乃
至欲識眞言行及果報者。亦從心而現。出此
心外無別法也。所以者何。此漫荼羅名之爲
淨。以一切衆生自心本來清淨。而以無明蔽
覆不能了知。若淨此心。即是漫荼羅處。不從
餘處來也。行及果報皆亦如是。以一切萬法
乃至形顯等色萬類差別。莫不從心分別而
有。今此阿字門亦不從外來。但從心生無別
來處也。所以者何。以有方便修定故。其心漸
淨。以心淨故。阿字現中。此阿字者。即是一切
諸佛之心。從心輪淨故能現阿字。由入阿字
門故即是成大果報相。故知此果亦心得。其
實無人能授與者。由此自覺了而得之也。
當引央掘不盜戒義。然此心源微妙寂絶。無
名無相不可示現。以何方便而能得見耶。今
諸佛爲化眞言行菩薩故。直從凡夫心處之
心而作方便。亦不作餘對治行等也。此心之
處。即是凡夫内心。最在於中。是汗栗駄心
也。將學觀者。亦於是處思蓮花之形。所以者
何。一切衆生此心即是蓮華三昧之因。以未
能令開敷故。爲諸煩惱等之所纒繞。所以不
能自了其心如實之相也。是故先當觀此心
處。作八葉蓮華觀。令開敷諸蕊具足。於此臺
上。思想阿字而在其中。從此字出無量光。其
光四散而合爲鬘。猶如花鬘。所以謂之鬘者。
謂連多花貫穿相續不斷。由合多爲一故名爲
鬘。此亦如是。合無量光以爲一光之鬘也。何
故須觀八葉不多不少耶。此有二義。一者一
切凡夫心處。雖未能自了。然其上自然而有
八辯。如合蓮華形。今但觀照此心令其開敷。
即是三昧觀而且便也。然其理者。若觀此八
葉之花。即得與理相應。此八葉者即是四方
四隅也。四隅即是如來四智。初阿字門即是
菩提之心。次暗字即是成無上菩提。次阿
字是行菩提之行。次惡字即是大涅槃。其餘
四隅之葉即是四攝法更問
其相
先從阿字門發菩
提心即是眞
言來處
次知彼果更問次
第之意
次由此是字輪
四阿字義。欲成大果報故。而修如來之行。
以修行故而得證大涅槃。證大涅槃故能見
心性。即知此心法界之體本來常寂滅相。故
末後噁字門也。所以云蕊具足者。亦有其意。
謂此蓮華三昧之心若開敷時。無量法門無
不具足。謂六度十八空三十七品禪定解脱。
百八三昧門五百陀羅尼門。如是等無量無邊
無不具足也。當知一切法門。皆是從心而有
也。念彼蓮華處。謂於彼蓮臺之上觀於阿字
故。名坐上也。周遍普照明衆生類故者。觀此
花鬘之光。若現前時。即從此心生寂照之光。
普照一切衆生之類。一切衆生亦有如是之
性。但由無明覆故。不識自心之性。故不得如
是自在之用。若自了心源之時。亦能如是普現
色身十方。教化如佛無異也。云衆生者。謂彼
以無明故。乘業而生即受四生之報。以乘業
而生故名衆生也。今欲散彼衆生。令盡識心
之實相。開彼華臺令得佛之知見。知見者如
俗言心開意解。此意有理也。以心開故即入
阿字門也。又言坐上者亦含多意。或言花坐
或言自身坐時。或是成就大漫荼羅者。漫荼
羅中作此觀行入阿字門。即能見光明普現色
身。而作種種佛事也。然行者初學觀時。心未
純熟未得現前。當先畫作妙蓮。如上所説極
令微妙。兼置阿字常現前觀之。當於圓明中
畫也。此圓明由如圓淨之鏡。其中極深阿字
圓光。於中諦觀久久。即能現前分明見。既於
外處見已。迴觀自心。於圓明中而觀阿字。如
阿字者當知麼等諸字例可解也
行者内觀
具足純熟見阿字時。其光從心中四散。普遍
十方一切佛刹。此光從頂至足。周匝環繞行
者之身。不可以喩言也。問觀蓮華不觀餘花
耶。此亦有意。如世蓮華出淤泥之中。生處雖
惡。而蓮華體性清淨妙色無比。不爲諸垢所
染。凡夫亦復如是。雖種種不淨三毒過患無
量無邊。亦此蓮華三昧甚深果實。皆生其中。
即是如來平等大慧之光也。千電集會者。如
世間一電之光。尚不可諦觀。以映奪人眼故。
況無量電光聚集也。此釋光鬘四散威猛熾
盛之意也。然此光從心遍此之時。即能普遍
一切世界一切衆生應度之者。皆現其前。以
其所喜見身。赴機演説妙法令其得度。皆實
不虚矣。如世明鏡中現種種形。然有所不照
不能普現。淨心之鏡則不如是。十方無礙圓
現法界。但借以爲譬。然實不可爲比也。行者
見圓明阿字時。能遍諸方而行佛事。然亦寂
然無所動作。由如水月隨器不同一時頓能現
也。然以智慧觀之。若水性不明月亦不現。水
雖澄淨。而無月者亦不能現。無有去來而現
前明白。但縁合有耳。復次如月出時。雖能成
就四天下萬物之類皆令得益。然亦不作是
念。能普照萬物而生長之。行者觀於自心亦
復如是。同彼水月而現衆像也。從此品以前
説眞言之果。從此品以後。次第明修行入證
之方便。從此爲首也。此中復有坐起威儀衆
多祕法。下別出之。此經聖者所祕。故不明白
次第説也。如上觀八葉及阿字門。先用淨除
自心華臺得現。今欲令彼長養滋茂成大果
報。更明方便觀&MT00140;字門也。前入阿字門雖云
了知心性。然亦未得究竟現前。是故更入&MT00140;
字門。此是三昧。將用成就菩提心也。如世蓮
華依水而長。若無水者不久枯朽。行者菩提
之心亦復如是。若無三昧之水灌注其心。即
亦不得滋榮開剖也。此&MT00140;字當觀在頂上骨縫
四方會處。令字正面著之直立頭。後更有祕
密觀法。又別也。觀字點爲行者頭。餘爲身分
四支也問水從阿字下
流入別字不
以行者未識自心故。方
便令識。先觀蓮華。又以定水滌淨其心。令此
阿字明白徹見之時。六根諸垢皆總清淨。由
六根純淨無垢故。心性無垢猶如水精淨月
之光。當知此即名見。見者即是成就。成就者
即是體同法界。當知此法界本來寂然。一切
衆生世界之所依持。猶如有情依世界。乃至
地輪依水。水依風風依空空爲一切依止而無
所依也。法界亦爾。以衆生無明垢故。不能自
了。今以六根淨故。即明見也。未見時更有方
便。亦在別品中。又非直觀此二字也。行者自
觀時。更以諸字令普遍支分。明是作時。事事
明了即成持明人也。以能自直用此諸字門
故。成持明仙。又此法界云見者。非是有得
見。以無垢故即能見。見即是法界體也。如鏡
淨故萬像自現。而不作如是分別。我能見彼
彼是所見。亦不分別去來之相。但縁合見耳。
一切衆生皆亦同此法界之體。若如是見之時。
即是悉地之相。能普現色身。示無盡莊嚴藏
也。行者由心淨故。非但具足妙天之樂。亦得
大涅槃微妙之樂。亦見如來句。句是諸佛之
坐處也謂佛住
處也
如上見時。猶未名究竟成就之
見也。更有方便。謂觀囉字門。行者於兩眼上
置此二字。光明如燈赤炎光輝。行者當坐時
少屈其頸。以此無垢光明而内觀照其心。猶
此囉字故。能見心性也。低咽當不令太曲又
不太直。此有二義。一即調身不生病苦。以坐
太曲太直即四大不調和故。二者爲淨眼根
速達心源故。此囉字門者。即淨知見之明燈。
由此智同觀心蓮臺之實相故。速得成。又坐
時舌亦不得著上齶及太垂著下。當處中也。
如是淨眼觀於自心。亦無能所等相。但因縁
具故得如是見也。以上佛告金剛手去來之
相。此行從心而生。心爲照明能見如來之道。
行即是道也。道者即是行及果報也。非但我
如是説。三世如來所説亦復無異也。如上所
説眞言方便乃至此心處。無垢清淨猶如圓鏡
現前。當知此即是先佛共所宣説眞實之
心也。如是心性。常恒安住無有變易不可破
壞。即是諸佛大般涅槃。故名眞實也。以囉字
門等淨此心故。生眞實智慧光。故即見古佛
所行之道。所謂祕密藏眞言也。行者見此
眞言道之時。識亦發光。識謂六識也。如小乘
中説心意識。但是名之差別。大乘即有別相。
謂六識身。但是三縁和合。不能決定了知諸
法。能分別者是心也。以心淨故六識亦皆光
明輝發。猶如大寶珠體性常淨。而不爲塵垢
所染。若人瑩冶。漸去麁垢乃至轉明。即能無
礙雨降諸寶光色無比。衆生六識亦爾。以心
源淨故。六識亦皆純淨。所謂六自在王性清
淨也。彼持眞言行者。如是見心性時。即是見
於正覺兩足之尊。永離邪倒名之爲正。以此
正知見現覺諸法也。人天二足中尊名兩足
更勘
經釋
所以者何。若離此心性。更於諸處見於
如來。無有是處也。行者見此心佛之時。即名
悉地第一成就。所謂得第一常身也。悉地有
衆多種。或世間或出世間或無量差別。今此
成就者。即是出世間第一成就。所謂成就第
一常身。此常身即是諸佛金剛不壞身也。見
此心時即是見如來句。知一切法皆如十喩。
不生不滅性常不生。得此眞實之智。見於實
相也。雖如是説。然行者猶未即能究竟明了
見於心性。更有明了方便。所謂轉囉字爲覽
字也。前於月中作觀阿字而觀於心。今更
轉此囉字令作覽字。還如前小低其咽。令不
太曲直。舌亦高下得所。而觀於心中阿字也。
此之囉字是相義。上有點是大空三昧。所謂
第一無相之法。諸相本空也。以一切相者皆
是不堅固法。以此相當體不生故。同於大空。
即是堅固實相之法。如是思惟一切空句與
理相應。即是不死句。不死句即是諸佛常住
之身也。由此覽字方便離一切相。即是常身。
常身即是一切法空不死句也。若欲廣大智
五通。成持明悉地明等長壽童子。未得持誦
者。乃至是不隨順。廣大智身即是如來身也。
謂一切三乘功徳。下至五神通長壽等事。離
覽字無相之門無有得義。所以者何。若人心
著於相則生蓋纒。隨業而轉不得自在。乃至
世間悉地尚不可得。何況五通等耶。五通等
尚無得理。何況如來平等智身耶。是故佛説
三乘世間一切功徳利益。皆從無相法中而得
成辦。如神通有多種。若行者以心離相無著
故。乃至能得二乘五通。若更深修。乃至能得
菩薩五通。此五通即是入地菩薩自在之用。
比於二乘之通。如用日光等彼螢火也。持明
者。謂持誦人得妙成就悉地之果。即能遍遊
一切佛土。供養諸佛成就衆生也。若不觀此
離一切相本來空寂法門。此仙亦不可得。此
即是入於菩薩地也。長壽。謂於壽自在常住
世間。利益衆生親近諸佛。童子。謂壽無量歳
常如十六童子。容色鮮妙。亦是持明仙也。經
意言。若不隨順如是離一切相法門。此仙尚
不可致。何況究竟法身不思議業。眞言智發
起眞實智。是極上一切諸佛財富者。以入覽
字門故。離一切諸相即見如來。即是平等大
慧眞實之智。如是眞言之智。於一切法中最
在其上。一切諸佛以此爲資財。資財是受用
義。如是智寶財其數無量。自在受用成辦佛
事普施衆生。即是法華大長者義也。菩薩救
世者乃至二乘。遊渉土地住諸佛刹。有所宣
説示現。亦皆由此法門。乃至由此行故得成
無上道也。故經云。離一切相則名諸佛也。悉
地成就品竟悉地是眞言妙果爲此果故而修
因行故此中成就者是作業成就
如上金
剛手問佛眞言去來之相及行。果佛已答竟
  轉字輪漫荼羅行品第八
如來復觀察大衆。以大慈悲修習眼觀察衆
生界者。大衆。即是十佛刹土微塵數金剛等
會也。如來以無量劫來久修大慈悲之眼。而
觀世界亦有意懷。所謂復將宣説微妙方便。
令一切世間皆蒙大益也。如是觀已。入甘露
生三昧者。如世人飮毒即時夭命。或有遇天
甘露而得飮之。即時不老不死。一切諸患疾
苦無不除愈。身心清涼快樂得未曾有。今此
三昧亦如是。若得聞思修行者即得出世間
第一之樂。壽量常住成如來現法之樂也。從
此定起。復説一切三世無礙力者。三世無有
能破壞者。此明力如是也。破除一切無明煩
惱之闇故。名之爲明。然明及眞言義有差別。
若心口出者名眞言。從一切身分任運生者。
名之爲明也。由増長義故女聲呼之。如王以
尊位故其妃亦復尊重。故云明妃也。如上金
剛手初問佛。佛即從初至究竟。皆答此問。中
間他語間斷。今佛復騰前意而答也。如上覽
字門義已略説訖。今依前。佛爲修眞言行者。
欲令衆縁具足速得無上道故。復從甘露生
三昧起。説此明妃也
伽伽那三迷等空
阿鉢羅底三迷
薩嚩怛多
掲多一切如
來也
三曼多奴掲底與諸如來同至
所住也更問
伽伽
那三迷等空
重言
縛羅落叉&MT03265;縛羅勝願也
落叉相也
伽伽那三迷者。伽伽是行義。重言行者。明即
此行即無所有。則行無行也。先指次破壞也。
謂此無相無礙之法。於空無量無礙無所不
遍。然復有異義。所以者何。若一切法直爾如
空者。即是無過患無功徳。今此中雖無相無礙
猶如虚空。而具一切如來眞實功徳。無所不
備。故次明第二句義也。雖擧此空爲況。然有
無量無邊離相之徳。非虚空所能喩也。此功
徳者。即是等於如來。是一切如來所至之處也
第三句
也更問
次復言伽伽那三迷者。雖具萬徳而無
所表示。同於大空故重言也更問
句義
此中云無礙
力者。不可破壞義亦是無相義。以無礙無相故
不可破壞也。佛於三昧中現此明妃也。口説
名眞言陀羅尼男聲
身現曰明。以此善男子明
妃如來身無二境界。由是力故。佛菩薩大名
稱。得無礙法。能苦除滅者。言此明妃者即同
如來之身。若不悟此理無由成佛。若證無相
無礙理。即是於法而得自在成就菩提。如是
無相。即是如來甚深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
之。故言是佛境界也。十方三世佛及菩薩。由
入此門故。遍於法界普門示現。成就衆生無
有窮盡也。是故得大名稱聞於十方。故云大
名稱也。得無礙法者。以無障無相無罣礙故。
能除一切衆生身口之苦。眞實不虚。皆令究
竟至於無上大菩提樂也。猶不了眞諦故言
無明。由無明故。即有諸行而生種種諸苦。雖
菩薩入於地位。然由未了如來甚深祕密之
境。即是微細無明亦復是苦。今佛爲彼等故。
咸令究竟佛之境界。故云除一切苦也。除無
明苦。即是與其不思議解脱諸佛無量無邊
功徳現法之樂也。妃者。如世女人能生男女。
令種胤不絶。此明能生一切如來所有功徳。
故義云妃也。行者修眞言行時。雖如上有種
種方便。然須持此明妃。若不爾者衆徳不具
也。時毘盧遮那諸佛。尋念我始初不生金剛
執力故。告上首執金剛言者。如來從甘露生
三昧起已。尋念我本初不生一切佛身。由不
生故即與諸佛無二體。故如是取本不生阿
字。加持自身及執金剛而告之也。以不生
持之也。如是思念已。方便告上首諸金剛也。
上首者。非但祕密主。一切皆入阿字門。即是
言體主而已。十佛刹土諸執金剛皆是上
首也。諦聽善男子。字輪轉名漫荼羅行品中
廣。眞言門修行菩薩。作佛事能住彼前者。輪
謂阿字門。此一字中入一切字。入此一字。於
一切法旋轉無礙也。如世人之輪。不轉則已
轉則無有窮盡。尋其首尾亦不可了知。故名
輪也。又如世間之輪。若旋轉時。能斷一切草
木之類。隨彼根莖枝葉。遇此輪者無不摧破。
何以故。以邊刃利故。此阿字輪亦復如是能
除一切無明煩惱。隨彼所聞無不摧滅也。漫
荼羅是清淨義。下更釋之。品廣者。此中之義
能遍一切處。品者只是一分之名也。廣義如
輪無有斷盡。然此一分之經。亦不離此輪。故
以爲名也。諸品皆云廣者准此即是言略故一分
義廣故無盡也
本不生者即是阿字輪。入此輪即是與諸佛
同體無二也。佛爲成就修眞言行菩薩故。欲
説此阿字輪。而先歎其功徳。若得此輪。能
令諸菩薩普門示現。以一切衆生所喜見身。
普住其前而化度之。以大因縁而作佛事。故
云住彼前也。爾時執金剛頂禮佛。金剛旋下
相應。下金剛蓮花坐已歎佛者。此菩薩。以
金剛杵上而有蓮華臺。以此爲坐也。金剛即
是諸佛智印。此佛智印。大漫荼羅之臺故有
所表也。如擲金剛慧虚空中。迴轉而下於地。
此菩薩亦爾。聞佛更説阿字輪故。歡喜踴躍。
即時此臺。於金剛上旋轉無量。從坐而下爲
佛作禮。當下時。與擲杵空中迴旋而下相似。
故云與彼相應也。此亦表佛智無礙也。爲聞
法恭敬故。下地致敬也。歸命菩提心者。即是
歸命一切衆生心也如上云此
心菩
歸命菩提心
發生者。又復頂禮能發生此心者即是淨菩提心
入明門者也
稽首行體地波羅蜜者。次歸敬眞言行體。行
體即是其地地及波羅蜜也。敬禮先造作者。
以一切衆生。雖有此菩提之心而不能自了
故。歸命古昔發心成果轉示衆生者。念大恩
故又更禮拜也。重言歸命頂禮者。此義大同
小異。重言者恭敬深至故爾也。如此歎佛已
復請者。如世人養蠶爲利故而善養之。此亦
如是。爲請佛更説深義。自利利他故。先歎佛
也。空證。即是證於無相無礙平等之法也。白
佛言世尊。唯願法王宣説。哀愍我及一切衆
生故。法王者。於法自在故名爲王。願哀愍我
及護念我。及爲利衆生故。爲法王哀愍我故。
護念我故爲衆生利故。如説修眞言行者令得
圓滿故。願佛更説阿字輪也。圓滿者。隨彼上
中下行。各隨性分而得利益。皆當成就妙果
也。次佛告祕密主言。我初。諸最勝佛世所依
稱號者。將説祕藏。先自歎徳。以此法難信故。
如將説法華亦同歎也。本初即是壽量義
世所依者。如一切草木皆依於地而得増長。
又如商人依於導師。入海者依於船師。病苦
者歸依大醫。此有多門皆當説。今佛亦爾。
爲一切依也。然更有深意。雖云自歎即是説
法意也。如梵音云我者。於中即有阿聲
本不生義也。此常住不生之體。即是一切之
所依止也。稱號者我覺此不生故。一切世
人稱號爲佛。非平等法界有如是名也。説
法無等比。此無比中。諸外道所説皆是有上
之法。故云有比。凡一切不了内證祕密法者。
皆是外道也。由佛説此無可等比況喩法故。
説法亦無比也。又此中我ma又麼聲即是不
生義也亦是歎
中説法
更問也
本寂無有上者。此本字中即有阿聲。即
不生義。以不生故即是不滅。是故本來寂然。
此法第一微妙更無過也。能寂諸根故。六根
常淨諸惡永滅故云寂也。此阿字即是一切
佛心也。今佛偈中説此阿字者。即是説自證
法中一切語意中。雖有所説。然此内證之境
終不可了知。由自證法不可説故。佛雖自歎
美。即是稱歎此阿字也。以此字本初以來是
所依。今説此自證之法。非彼二乘外道之
境。於彼法中無可喩況之者。故云無比也。如
飮水者冷熱自知。尚不可爲不飮人説。況如
來境耶當引
深密
然佛以加持力故。説此不可説
不可説之法。令金剛藏等皆得知之。此事即
爲希有也云本寂者當知本來寂滅之法一切
二乘外道中所無非彼心境所及也
由加持
故。執金剛并諸菩薩。佛菩提座勝願能現。謂
佛説此偈已。以佛神力加之。爾時諸金剛菩
薩即能現菩提座也。此座者。但以世間意説。
但是座處耳。然西方名此座爲滿荼。滿荼者。
是堅固義是不動義。是更無等比義是遍周法
界義。今現此菩提坐。亦如酪中現蘇。諸味共
會一處而不相離
加持故能現也。此座即
是如來功徳之所莊嚴。無量大願之所成就。
即同佛身。普現一切衆生界中而作佛事。故
云勝願也。佛虚空如無戲論。從行無二與理
相應相。成就是業者。即此座者。猶如虚空
離一切分別。雖諸菩薩如是修行種種方便。
然亦無二無別。不離如是妙理。故云理相應
也。如行行者。彼得果亦如是。即同彼座無二
無別。成就者。謂修行者之所成就悉地也。于
時佛諸支分身。皆悉出現是字。於一切世間
出世間聲聞縁覺靜慮及觀。悉地成就勤修
者。謂遍佛身分。佛身分皆現此阿字眞言。此
阿字門。即是世出世間二乘定觀等之慧命
攝心不散名定次當觀照如行者初攝心
時觀圓明等是觀也以下義勢常相連也
如壽一
字。諸壽同種子同命同依處同救度同現者。
如上世出世間一切所作妙業。阿字即爲彼
命。如人若無命。根一切作事皆悉棄廢。一切
世出世間功徳定慧等亦爾。若離阿字門。即
不得増益成就。如彼死人無所能爲。復阿字
是開口聲也。若無阿聲即不能開口。口若不
開者一切字皆無。是故阿字爲一切字之種
子。當知一切萬行亦如是。以阿字門而爲種
子。若離阿字亦不成也。同依處者。如衆生等
若無大地則無住處。此阿字門亦如是。若離
阿字即無所依處也。救度亦同者。當知阿字
門。即是一切世間之大救護也。末後云現者
如上佛爲菩薩大衆現金剛座故。此一切勝義
皆能悉現也。次即説此眞言門。謂南謨三曼
多佛陀喃敬禮普遍
佛等也
此正是阿
字眞言門
善男子此眞言
者。十方諸佛以法身同所加持。諸有修行之
者。以此眞言故。即能作諸佛事。乃至普現色
身。爲一切衆生界開示佛之智慧。如佛能作
是事。此阿字門亦能如是作之。當此彼體即
同一切佛身也。阿字門一切法轉者。由轉此
阿字。即成種種功徳也。從此阿字門修行轉

是故祕密主。眞言門菩薩等。欲見諸佛
謂欲見一切
佛淨法身也
欲供養者謂遊一切佛刹供養
承事聞法修行也
欲證
發菩提心者謂證菩提
令心淨也
欲與諸菩薩同會者
那羅延菩薩等等共
一處受現法樂也
欲利衆生者謂如毘盧遮那常爲
一切衆生作大佛事
種種成
就之也
欲求悉地者此中最上成就所謂佛身
尚可疾得況餘成就耶
欲求
一切智智者然此阿字門一切義利無不成辨以要
言之欲求一切智智亦決定當得也
諸佛心勤而修之者。佛言。如上所列之事。汝
欲求者更無他術。但當勤修此阿字之門也。
爾時毘盧遮那佛。此大悲胎藏生漫荼羅王。
敷置諸本尊位。定三昧神通眞言行不思議
法説者。如前以廣説敷置漫荼羅位。今何以
更説。此有多義。欲更開發一類衆生故。令前
已聽聞者倍得明了故。前雖説諸位地。然尚
未普周遍。今更説令無所闕乏故。又前但説
其名。由多未説形状。今更説令具足故。何故
不併説之。而更分折於此處説耶。於此亦有
意。乃至深樂法者。猶不頓爲説之欲令發起
珍重之心。漸漸開道也。復次若但以圖畫尊
容。用爲眞實者。如彼畫師等。亦可成就阿闍
梨功徳。然不但以圖畫故。而得成彼眞言之
行。當須一一與三昧神通相應。方名不思議
行。今佛欲開示彼之故。云三昧等法説也。謂
與三昧神通相應而説之也 彼阿闍梨一切
智門阿字住。取線禮一切佛者。如上已説。中
心作阿字及眼作囉字等。前品已具説。今欲
作壇。先須住此三昧令與理相應。以相應之
智而運布規量也。凡合繩。當令得所不得
緩。若不調者。令師及弟子多病爲障所嬈。若
用時斷絶。亦令致損耗也。次當知方所者。所
以先謂審定方面者。若弟子臨修時錯誤。或
謂東爲西等。即爲障者之所得便也。次禮一
切佛者。即是禮於阿字眞言之體也。師禮已
在壇巽地北向。弟子艮方南向。引繩相對。次
師引繩轉向乾維東向。弟子迴身西向。次弟
子右迴至坤維北向。師迴身南向。次師右迴
還至巽地西向。弟子迴身東向。即四方位竟
也。弟子次更至乾地維向巽。師與相對。即定
乾巽隅竟云云更
問也
凡定四方。必須如前審諦
不得移易。若定四隅及中心十字界者。但令
逐便右轉。不令妨礙即得也。如是作已阿闍
梨復於瑜伽中。轉於心中阿字而作縛字。如
前布置。囉字等方便不異於前。但改心中阿
字。即成金剛薩埵身也。亦復觀想己身即同
彼身。執持如來智印也。雖改阿字爲嚩。然亦
不相離。何以故。由不生故。即是本來無有繋
縛。體一門異也。如上引繩。猶未至地拼之。既
作此觀。即與弟子。更入中台之中。還如上引
繩准前次第。於中台定方所也。如上。無二相
應形如來形空性形者。轉相釋也。歎此無二
形即是如來形。如來形者即是性空形也。
説。前引線當心。師及弟子相對。引受四方及
四角十字道。但以繩印持而未下也先以作標
相在四角
置了方
作也
當知如此定時。頂上想於阿字遍其
皆如上
説也
然大日如來。入大悲胎藏生三昧。
此大悲胎藏三昧。豈與前品大悲胎藏漫荼
羅有異耶。正謂前壇諸方未滿。色像亦復未
具。故更説也。次定方竟。師想嚩字如上説。於
遍身分。想自身同執金剛之形。入於中胎如
前引。線定方所遍即下之拼也更先方定了下拼
耳爲直爾下拼也
假令中台方六尺者。量半爲三尺。即是台外
第一院廣狹量也。分此三尺以爲三重即有三
線道也
第一爲行道。第二爲置供養物處。第三重是
諸尊坐處。第四是外縁其三重皆等
外縁狹也
計此三尺
内。均調令得所也。當供養時。師當運心一切
應來會此。然無圖位坐者。皆於此外縁中供
養也。次折第二院三尺取半。爲一尺五寸。三
重院量。亦於中均布四道如上也。次更折一
尺五寸取半。當七寸五分爲外院量也。亦於
此七寸半内。均置四道令得所也。第一台外
門口。即與行道處相連。當取少許用其門位。
餘通行處以此門
住世天
其三重門外若有寛地。任
意大作。多侵地無妨也。前漫荼羅中云。第二
院置釋迦。第三院文殊師利。此文互也。
先定中胎竟。直向第三院定之。故云第二。非
是第二。則是第三重也。今此中自有誠文。文
殊在第二重。釋迦在第三重也。想阿字定外
院。次想嚩字而作中台。次作第二院想文殊。
或想嚩字。亦如前遍身分等。次第三院當想
釋迦。或作婆字也重聲
婆字
經中從定線位語竟。
至定色以來。解由未明了未記更問
之也
經云。復次
毘盧遮那我加持彼印。廣法界尋念彩色下
者。謂下綵色時。阿闍梨當想毘盧遮那如來
或彼印。此印即是廣大法界之印也爾時當想
自身即是
大日
如來
如是想已先下白色。爾時阿闍梨自想其
身即是法界。法界之體明白無染也。如是想
念時。非直我身如是。一切有情亦復如是。即
淨除同如來。亦一切過離者。自身等如來謂白
色也。白是法體離一切過。然所云一切有情。皆
同妙法界者。當以何法得之。然此非無方便
也。謂囉字門。入此字時。即能令己身及弟子
乃至一切衆生。究意皆等如來法界身。永離
諸過也。故次云想羅字。其字色白如車磲
商佉即是寶貝也
其色潔白第一
師云。此中即有阿字有嚩字也。
故囉字白色。想字炎光。寂然光出如乳。以此
清淨成無垢色離一切過也。及君陀花是西方
花也亦
鮮白無
比也
或如皓月之状。其字之焔亦白。寂然恬
定而曜光明。如是想時又誦囉字。至百遍或
千遍方下色也。凡加持色法。先於色中
字。字成已即轉爲佛也。此有二種。阿利荼。謂
左手當胸上爲拳。而申風指直堅。右臂如撃
物。直申擧之。其左脚向前。右脚去三尺以來
長引。即是也。白朱黄青皆用之。當想佛形而
作此印也。凡作印有二種威儀。若立作印皆
須作此威儀也。四佛作寂然之形用此印也。
第二下赤色應記之者。明言阿闍梨當審諦
也。將下赤色時。當想ra@m字。此字照明如日初
出之色。或赤或黄。此即赤黄雜也。此光明
照赫奕。此字即是寶幢佛字也。此是無能降
伏最勝無比之佛也。兼想自身即同諸佛。赤
色囉字安點加之不合是阿字也義
合用羅字加點耳
餘方便准前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二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十三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轉字輪漫荼羅行品第八之餘
次下黄色時。當想ka字作眞金色。其焔亦然。
是金色牟尼佛也牟尼是
佛都
義是作業義。以
無作故永離諸過。住此三昧害諸毒光明一
切遍也。當入定依教者用意諦觀不
散亂意也
次下青色
時。當想摩字。彼上思惟麼字。謂於青色上想
之也。即是度生死義。釋迦牟尼也。此佛坐於
大菩提座。一切佛用此字。除衆生恐怖也。而
降諸魔軍衆也。其字如虹之外輪有青蓮之
色。西方名虹爲帝釋宮也。其光亦爾也。餘方
便如前。次下黒色時想訶字。如劫災大火之
時。以太極盛故紫黒色之光。此字光亦復
如是也。此是阿閦如來。其佛以大慈悲。爲護
一切伏諸障故。作毘倶胝怒形。兼作印擬於
作諸障之者。此毘倶胝皺眉如前説也。餘方
便如前。此一段當在前。此尊名鉢囉底丁也
哩荼凶山
日反
梵字也。此印擧左手。申左脚屈右
脚也。此是降伏通用也。作金剛忿怒形。不須
作佛形也。此二尊通一切用身印也。次金剛
有情金剛執我加持者。彼印或縛字。或於内
入中台漫荼羅置之者。欲作謂師先定線道
竟。欲入中台時。即自加持作金剛手也。然
師以阿作己身。即同毘盧遮那之佛。不應自
有所作務。故轉作執金剛菩薩之身。以阿
字本不生與縛字不相離故。得轉用也。如是
第二漫荼羅。亦本寂我加持力故。無二相應
形佛空性形者。次復歎嚩字之徳。以阿字義
入中故。亦復本寂也。即是本不生義也。無二
相應者。嚩字即阿字。無二無分理常相應也。
以本寂之故。如來之形亦空無自性也。次二
分天位。捨外漫荼羅三分。遠界道棄捨。東面
線申等者。謂毎一院皆有三重。捨第一第二
重。於第三院安神位也。次捨第二院。於第三
院下色也。以上當在五色之前。義猶未了更
問之。爾時毘盧遮那佛從三昧起。住於無量
勝三昧。當於定中一切遍無能害力明妃一
切如來境界生説者。如來前者住於甘露生
三昧。而説此上法門已了。謂欲滿足修眞言
菩薩諸方便令具足故。復從定起。更入無量
勝三昧。無量勝三昧者。無量勝即是無能害
義也。由住無量勝三昧故。感發生起此明妃
也。此明妃名一切如來境界生。即是佛之境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