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究竟大悲經卷第二・三・四 (No. 2880_ ) in Vol. 85

[First] [Prev] 1371 1372 1373 1374 1375 1376 1377 1378 1379 138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能得捨。是故保病爲是謂以爲眞。無内覺力
故不謂病是病愛病如不捨。自有覺力識病
是病即病解脱
無礙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雖聞此説。大
衆迷悶殞絶不甦。猶如病人欲趣死門精神
倒錯無方取濟。唯願大聖垂慈重爲分明解
説。令此大衆還得惺悟
爾時世尊一一毛端出大音聲。皆師子吼。其
聲遍滿無量世界。衆王遊歩。從衆生一一毛
孔直入佛性山中本際無生大寂道場。天眞
聖種如如子上靉靆垂雲降注法藥。本願鼓
撃一時惺悟。於時衆中有一大士名曰靈眞。
歡喜無量涌身佛前。擧目一盻四方所有丘
墟塚垠山陵堆埠皆作微塵。一一塵中各有
化佛。異口同音如説偈言
 同塵隨物轉  事用常不惑
 寧神泯是非  現居安樂國
無礙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今此大衆蒙
聖覺力皆得惺悟。雖得惺悟於深。法中不能
具解。以不解故不識乳蜜及與毒合。願大悲
尊重爲披折。令此會衆及未來世一切諸衆
生具細解了
佛告無礙菩薩摩訶薩曰。心存眞處已爲乳
蜜。貪佛聖果是名一毒。既貪佛果即便棄凡。
棄凡憎惡名爲瞋毒。貪瞋交競不覩反本。不
知佛凡無殊性相通照名爲癡毒。如此三毒
置於乳蜜之中害損無量。何以故。貪瞋癡三
毒不亡。比校如言是非銷融。既非銷融生滅
所攝。名爲毒乳相和
説是法時。一切大衆生希有心。願常聞如是
眞實法音
究竟大悲經卷第二


究竟大悲經卷第三

 □□□大千  頓納扭山海
 頓遜丘墟乎  腹重得自在
勇猛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從心性本際
海藏。涌動沸亂出生無量諸佛無量菩薩。無
量賢聖無量仙賢隱士。無量經藏無量經教。
無量能法音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轉變
無量巧便無量辯才。無量宮殿無量花蓋莊
嚴之具。是故上盡頂天下盡水際。於中一切
聖衆皆從心性本際。而便有之説而不足。以
偈歎曰
 無礙自在佛性王  安坐轉變蓮花臺
 無量佛凡於中現  畢竟寂滅無去來
 &MT05374;&T010890;碣磨心性王  靉磊嘑&T047696;決定吼
 是非碎爛作微塵  混融大寂一如口
 神性智王無量力  駈使諸根順九流
 虎擺違順情繼結  撮搭灰粉寘太幽
 扭撲五陰諸見脈  貪善棄惡作微塵
 三毒羅刹眞佛智  一切身相實法珍
 眞性發作諸根寂  無等振吼音聲泯
 一切得失即體融  三寶於是現世間
 趐&T049666;&T049922;&T049669;動不走  遍縁諸境不動寂
 往來任縱法使然  性照合通遍不歴
 無障無礙神性王  無邊雜類智慧炬
 體解歸眞等法性  四辯應機共人語
 心王自在喧呃瞋  忿怒作帳伏諸魔
 碎諸分別是非心  香臭倶融共同波
 □并法力力中力  和合四大作一體
 轉用陰陽爲天地  一一身相無源底
 衆生轉動混沌流  虚源一氣理處收
 推尋蹤緒無頭尾  含怉異類周不周
 四龍足力負天地  宛轉動身巖法界
 山陵燋爛七日現  作帳初首試一&T001507;
  大力神王吼  要先除&T005487;
  是非作微塵  安得更有&T005487;
  正士作神力  降注劍霜雹
  當頭即&T013404;穴  夜叉尋後剝
  十六一種人  分布齊歴歴
  治掃六魔賊  往往無當敵
  而此無量偈  權應出一身
  方便心海湧  法界是一人
佛告勇猛菩薩摩訶薩曰。快説偈教。汝等大
衆寧神沖寂。吾今重頌
 心性本際眞金山  阿梨耶龍引出雲
 靉靆垂布遍十方  降注洗浣五陰村
 阿梨耶龍雲中遊  伊離測淪&T056806;霃色
 延長促短遍十方  皆是無礙大心力
 阿梨耶龍無礙力  遊於四大五陰空
 往來無諍和九流  任縱自韻神無功
 梨耶奮迅振六合  雷電鼓撃光輝輝
 不動眞際而遍過  黒闇根中開明照
 梨耶神通性無礙  山河名壁於中過
 無量質礙不能遮  何苦能牽入鼎&T055114;
勇猛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大聖垂慈開
教悉圓。不審此説爲從心出。爲從心性而出。
爲無從而出。唯願慈尊分明顯示。令迷教之
徒知根所由
佛告勇猛菩薩摩訶薩曰。上盡頂天下盡水
際。於中一切衆生種種形質無量善惡。皆從
心性而出。何以故。但心性無出。無出之出是
名眞出。是以得知。上盡諸佛下盡識海。從心
心而有性心有。故一切皆心用。心用無邊際
即用名爲心。心用用心無用無心
復次冥識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大聖所
説一切皆心心。一切心無別心。無別心故一
切皆心用。若如是者。云何有清涼心。云何有
熱惱心。云何得不清涼不熱惱等。一心性熱
則常熱。涼則常涼。不涼不熱常應不涼不熱。
何以故。心性之理常無別故
佛告冥識菩薩摩訶薩曰。一切皆心心一切。
神遊法界無障礙。心一切一切一心。法界遊
宅愛無所愛。無所不無所。形聲影嚮皆無別」
冥識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不解爲是心
用性性用心。唯願大慈尊披折令衆得開解」
佛告冥識菩薩摩訶薩曰。心用性縁慮。是眞
淨性用心不可毀壞照眞金。是故心不用性
無穢淨。性不用心無混融。無混融無始復無
終。無始復無終心用性性用心
説是法時。無量大衆乘實智駕性性龍圜本
淨止縁切
  一切諸法即相解脱品第十
復次天眞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一切衆
聖莫不皆説順情之法。何故今日世尊所説
之法皆是違情。違性則苦。苦是患源。故知情
者以貪爲體。若無有貪無所依恃。有依恃故
一切果報由情貪而有。何以故。若不貪善無
以息惡。若不息惡無以歸眞。以此類之。云
何今日如來説言。泯非喪是。福禍同流。同流
歸眞。歸眞太極。太極之理本無是非。是非
既喪。一切混融。混融之中則無凡無佛。何用
教爲
佛告天眞菩薩摩訶薩曰。貪者以情爲體。情
者以貪爲本。由有情起即有違順。違順既與
隨虚妄流。是故順情稱善。違情稱惡。若情既
息。貪亦隨亡。情貪既無。善惡自謝。是以得
知。貪善棄惡。是繼縛業。本非解脱。是故據此
情貪之中。立其與奪顯四種解脱。何者爲四。
一者無願解脱。二者無作解脱。三者無想解
脱。四者無學解脱。何以故。有願爲願所繼。
從繼業受生。一非解脱。有作爲作業所繼。從
繼業牽生。二非解脱。有想縁慮爲想業所繼。
從繼業牽生。三非解脱。有學有想念爲想念
繼學所繼。從繼業牽生。四非解脱
天眞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來説四解
脱門。復顯四種非解脱。四種解脱名障解脱
義。義猶自未顯。唯願世尊哀愍救護願畢解

佛告天眞菩薩摩訶薩曰。四種解脱者。無願
爲初。何以故。無願稱爲解脱。有願之來爲願
所繼。凡有願者有心要期。要期滿願。滿願之
由良由妄起。妄起望滿爲願。願滿所繼。繼業
招生。故知以妄集妄還繼妄。繼繼相繼故非
解脱。無願無累。無累無妄。累妄倶融。無滿無
稱。名眞解脱。無作解脱者。一切皆無作。何以
故。無作無爲。無爲則無利無功徳。無利無功
徳。不爲利益功徳所繼。名爲無作解脱。無想
解脱者。若無想念則無繼結。何以故。想念波
動境風飄浮。從外縁想牽想牽繼業。繼業招
生。不名解脱。是故無想即無念。無想繼結不
爲業牽。名爲無想解脱。無學解脱者。無學無
憂有學有憂。何以故。學從心意而起。是故學
者勞心役慮増長我見。是非得失分別好惡
貢高自恃。以有如是見故名繼縛。無學無
憂。何以故。萬想自融圓流海藏。藏寂用寂。
藏用體泯。名爲無學解脱
天眞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心性是一。解
脱應一。何故如來今日説四解脱門。心性是
一。應説一解脱門
佛告天眞菩薩摩訶薩曰。一切衆生心性是
一。而説四解脱者。良由群生繼結之興不過
有四。是以且據繼結説四解脱。理而言之。四
繼既沒。一上猶無。何容有四。但以四收繼收
無盡故。且擧四名㯹其義屬。所以然。體泯相
沒。解亦無解。安得有脱。以此類之。捨惡從善
修道作佛。皆是繼縛。善及作佛猶是繼繼。況
復誕縱諸非寧非繼縛。故知繼縛是封。封善
封惡。以封結招生故非解脱
天眞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解脱之因何
者爲是。解脱之果何者爲是。唯大慈愍願爲
重説
佛告天眞菩薩摩訶薩曰。有心修善。名天人
之因。心存是非樂行惡行。是三塗之因。善惡
雙泯體融大寂。名爲佛因。亦名解脱因。設
名名之佛因。如實佛因不何名目。何以故。佛
因者無因可因。有因之因因果相待。相待之
因名爲繼縛因。非解脱因
天眞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因説竟。果猶
未説。唯願世尊重爲顯示解脱之果
佛告天眞菩薩摩訶薩曰。解脱果者。金剛心
謝大明種智以爲解脱果。理而言之。解脱之
理無因無果。無果之果名解脱果
説是法時。無量大衆冥會不起爲因無得爲
果同眞際等法性
  即相無相萬物不遷事用究竟品第十一
復次鑒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上所
説。説次第十品立義不同言教各異。衆聖道
一教門應一。云何設名題目而有衆多。不審
此理願佛説之。令當來大衆知教開通擁閉
同異
佛告鑒照菩薩摩訶薩曰。衆聖異談旨當唯
一。所謂依心教門衆多。所謂依身。若離身心
則無言教。故知言教塵沙理旨無殊。教門無
量歸處無別。以此類之。十方諸佛語説同故。
無量菩薩方便處多。陳章吐教似如有異。究
其玄旨畢竟無別。譬如色界天子眷屬無量
音樂歎詠清雅婉約辭巧各異。遊騰虚空上
昇光音。而至佛所各各一心盡意樂佛。論其
文辭音曲箜篌琴笛悉皆不同。窮其意也皆
歎佛好。歎好處同名爲一語。上來教門差互
不同。隨問對釋。雖教文彌萬而無二趣。但以
種種開通會歸任縱。説是衆聖無二之理圓
眞教時。水行天子樹音天子百千眷屬。一時
雲會而至佛所。各各恭敬正坐一面。長跪叉
手以偈歎曰
 衆聖説無別  有垢無垢如
 一切相通達  言教悉無殊
 衆聖言説異  意旨悉皆同
 文字即解脱  大小理處通
 衆聖明了慧  方便開初始
 文起爲未悟  既悟相即理
 衆聖善方便  隨宜皆不實
 執教謂爲是  即便起放逸
 衆聖相影嚮  同説一如理
 教門雖無量  達解悉會是
 衆聖所師法  軌處悉無殊
 伏藏圓明顯  萬相即體如
 衆聖巧便説  慈心詃誘人
 圓明顯伏藏  覺性明了眞
 衆聖明了説  銷融於毒害
 惱惱先自無  何處有五蓋
佛告水行天子樹音天子曰。一切言教不離
心相。至於文字不離身相。是故身相得解脱
時。文字即解脱用
水行天子樹音天子異口同音而白佛言。世
尊一切言教文字以何爲體。以何爲實。言教
文字根本何者爲是。尋教會理文字即解脱
用者。何者爲是。願大慈尊説其所由。令無量
大衆知文字所由道教根本
佛告水行天子樹音天子曰。一切言教心相
是本。一切文字身相是體。身相爲實。尋教會
理者。窮其心生住滅名爲尋教會理。文字即
解脱用者。諸根眞照眞照眞照圓寂寂照照
寂同塵無染。名爲文字即解脱用
鑒照菩薩摩訶薩前白佛言。世尊大聖圓覺軌
法修學而成等覺。等覺圓具還説眞軌。自得
令他得同入正智乘。乘者乘於法乘而究竟
之由。何故如來今日説道。心相是言教。身相
是文字。若心相是言教者。一切衆生具足言
教。若身相是文字者。一切衆生具足文字。言
教復具文字復具道教。自有何用在大聖會
所而聽法乎。軌心爲則軌身爲用。則法成用
久來解脱。何故今日説言文字即解脱用
佛告鑒照菩薩摩訶薩曰。若如汝所問。心相
非言教。身相非文字者。十方諸佛無量菩薩
一切聖衆。離心之與身而有言教者。無有是
處。譬如外求九十五道雜類鬼神入人身内
遂起惡見。而要大聖。若離身心及與善惡苦
樂果報而有言説。我當信受。若不然者。所有
言説皆道我身。身是頑銅。心是癡源。教我學
學其頑癡之法。我定不從。大聖復語汝。若如
是要請之來。何不離身心善惡苦樂果報。而
要於我求之。人即便答大聖言曰。我實離之。
大聖復問。汝若離身心而要請者。汝今所問
爲是離身心而問。爲是不離而問。若離身心
誰爲問者。若不離而問即非理之要。所以然
者。身爲外攞㨯。心王常處中。心王欻生念使
口而便問。是以得知。問者皆由身心。若離身
心無復有問。以此證知。往古來今三世諸佛
所有法藏。唯心性爲本。若離心性則無言説。
是故無量眞法隱在四大五陰。千是萬非取
捨簡默。惡見塵中隱名爲四大五陰。千是萬
非取捨簡默。惡見塵勞顯即四大五陰。千是
萬非取捨簡默。惡見塵勞以爲文字根本。若
離身心縱令佛辯無所言説。既無言説。抄何
爲經。既無可抄。字亦無字
鑒照菩薩摩訶薩前白佛言。世尊若身心是
法藏根本文字所由者。法本無染文字常淨。
而此身心豈得無染常淨
佛告鑒照菩薩摩訶薩曰。心性本淨。猶如明
王雖處身中不爲身塵所染。名爲無染。明王
雖在塵中。王不染塵。塵不染王。塵不染塵。
名爲常淨。無染常豈非眞實法軌文字經教。
以此證知。無邊經卷唯一切衆生身是。無邊
法藏唯一切衆生心性天眞是。若離此二。衆
聖權實無量言教四辯宣揚。悉皆息駕旨章
斷句。是以得知。大聖圓音古今理通唯説身
心。是以愚人名身心爲生滅穢惡。不名文字
經教以爲生滅穢惡。豈不違理太甚。横増我
見。顛倒情奢。錯用非宜。説而不足。以偈頌

 菩提大道想念融  畢竟三毒眞佛體
 是非從來任性流  始終本末無依底
 身想究竟能容受  無簡無擇無成破
 無染常淨法力轉  搜窮蹤緒無善惡
鑒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説。體
融大寂相即眞用。眞用用眞無眞無用。無眞
無用。云何而言違理太甚横増我見顛倒情
奢錯用非宜。性及身相畢竟無非是亦隨沒。
誰爲違理。誰爲横増我見。誰爲顛倒。誰爲
錯用。若有違理我見顛倒錯用。即非法藏亦
非經卷。何以故。前言後教自相違故
佛告鑒照菩薩摩訶薩曰。實如所言。快問是
義。體融大寂相即無礙。混沌天眞名作太一。
攝爲法藏。顯爲文字。攝則歸空沒影。顯則身
相倶現。對身名經。隱覆名藏。改形換質正是
太一洪源神變自在。是故經教文字乃是生
滅苦空所攝。言文字即解脱用者。是教門之
中苦空解脱非是太一洪源神變解脱。汝復
以違理我見顛倒錯用。以難我者。非無理路。
但教門與奪顯異去結。理而言之。違與無違
相寂滅。寂滅無滅無滅可滅也
爾時衆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普泯。聞佛
所説豁然意解。即於身上了了分明見十二
部經。精麁深淺漸頓炳著。行行分明義句淵
奧。相泯百非理融萬是混含混沌。天成無縫
金紙銀字通天卷軸。以皮爲紙。以骨爲筆。以
清脈爲水。以髓爲墨。以自性理書之而無錯
謬。於時大衆一時悟解。照境分明。往古來今
無量經教豁然意解一時領納。身上受持更
無外求。息妄泯眞平等現前
  顯一切衆生身與法一如無二品第十二
復次混融菩薩摩訶薩前白佛言。世尊如上
所説。一切經卷唯一切衆生身是。若一切衆
生身是經卷。經卷即是法聚。若一切衆生身
身爲法聚。身法聚者。唯願世尊慈哀爲説。令
無量大衆及下方一切諸衆生達解自身究竟
法聚。息於外求見眞善知識
佛告混融菩薩摩訶薩曰。一切衆生身如實
名爲經卷亦名法聚。何以故。從解惑立名不
同。體解究竟名爲經卷亦名法藏。迷惑立名
名爲衆生。亦名生死亦名苦聚。亦名顛倒亦
名外求。何以故。衆生不解名之爲惑亦名外
求。以是縁由不識自身之上有無量法聚十二
部經。遂便外向求善知識名爲衆生。將法逐
法既遇善知識。已善知識爲其説法。教眞法
處而語之曰。若欲求法。先當自求。若自求者。
淨佛知見廣開三藏。三藏者所謂佛藏所謂
法藏所謂僧藏。因此三藏復開三藏。其三藏
者何。若向下方同下方名目而説。同下方名
目者。所謂修多羅大藏。般若波羅蜜大藏。波
羅提木叉大藏。以此三種大藏統收法界一
切法盡
混融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説教。
諸衆生若求法者先當自求。若自求者淨佛
知見廣開一切衆生身内二種三藏。雖聞聖
説不能解了。不知何者爲佛藏。不知何者爲
法藏。不知何者爲僧藏。不知何者是修多羅
大藏。不知何者是般若波羅蜜大藏。不知何
者是波羅提木叉大藏。以不知故願佛説之」
佛告混融菩薩摩訶薩曰。汝所問者。問於自
求淨佛知見廣開一切衆生身内二種三藏。
汝今澄神沖處。吾今廣爲説之。論其一切衆
生身内佛藏者。以自性清淨天眞法佛隱在
四大五陰三毒羅刹文字藏中。是故名四大
五陰三毒羅刹文字名爲佛藏。故知隱爲法
佛沖寂。顯爲應佛妙用。妙用殊能開物障
蓋。復次法藏者。眞處不動圓照諸根軌眞有
用稱之爲法。法在諸根塵門外用文字之内。
故知諸根塵門名教文字以爲法藏。何以故。
尋文證理會理捨文。隱爲法藏。顯名理用。隱
爲惑障。顯爲大慧。復次僧藏者。地水火風色
受想行識。陰陽和合神性住持。名爲僧藏。神
性無染恒和九流。調暢七十萬脈開通去擁
隱在藏中。隱爲常和。顯爲無諍。隱爲順性而
流。顯爲任縱從塵。復次修多羅大藏者。是四
大五陰文字章句顯發實相。顯爲文字。隱爲
塵勞。顯爲實相。隱四大五陰。復次般若波羅
蜜大藏者。縕寂内照大慧朗融。隱在智起想
癡奸巧詐僞藏中。復次波羅提木叉大藏者。
銷融是非圓注性海。隱在著善著惡封斷藏
中。顯爲防非止善。隱爲善惡簡隔。顯爲雙融
善惡。隱爲著善棄惡
混融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來説三種
三藏其義分明。不審一切衆生將法逐法何
者爲是。唯願大慈尊哀愍一切衆而爲衆生

佛告混融菩薩摩訶薩曰。一切衆生身是法
聚。何以故。一切衆生身内有淨滿法佛。淨滿
不動圓現諸根。諸根圓現照而不染。名之爲
法。是故衆生不見法性以爲煩惱。衆生既照
性煩惱以爲性。若人斷煩惱是即名爲殺佛。
煩惱若可斷必無有是處。是斷煩惱修道者
即是殺佛亦是苦聚。以此證知煩惱即金剛。
金剛之體何須斷壞。是爲衆生與法一如無
二。煩惱與性天眞不殊。故知衆生與法一如
無二故。言以法將法而求於法。亦名法求法
法。亦名法還逐法。不覺時以法逐法。既覺之
時法體即法法無動轉。故知法常住無所求
故。法常寂然相自融故。説是法時。無量大衆
異口同音以偈歎曰
 衆生未解自身相  苦行勤劬求知識
 今象大師開法眼  身心動轉皆法力
 迷心波浪求佛法  封惡著善一倍錯
 希求解脱望離苦  今始覺知轉被縛
 迷心波浪求知識  聞説此法一倍翻
 昔來修者謂解脱  誰知正是學讎怨
 昔來所行謂爲眞  誰知今時一倍違
 煩惱顛倒性海一  怯身法聚覺即歸
 昔來所聞種種法  棄惡從善向佛果
 誰知貪佛爲毒繼  苦剋不當大殃禍
佛告混融菩薩摩訶薩無量大衆。汝等眷屬
以法聽法。吾今爲大衆而説偈曰
 衆生身相皆法聚  究其性相是佛塊
 煩惱體實不生滅  眞性金剛不沮壞
 從頭至足無非法  圓明寂照遍十方
 善惡理融無障礙  隨流混合不相妨
 十方世界大經卷  唯有此法衆生是
 息忘融眞同性際  乃爲尋教會如理
説是法時。無量大衆歡喜躍躍。具足法照法
智法眼法雲無生頂戴奉行
究竟大悲經卷第三


究竟大悲經卷第四端供二年

  對一切衆生辯邪正品第十三
復次悟正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下方所
有外道六師。若提子等亦自説言。我所説者
文眞理正世間無過。復有九十五道。皆是鬼
神。住持建立亦説正法。我所言説者文眞理
正世間無過。復於下方有一國土名曰諂爲。
彼國人民樂小教法。專精斷惡趣向善果。貪
善棄惡不造過短。時此内而有丘埌名曰天
嶮。其此埌中遂有野狐王。其王具足野狐妖
魅之術。即語狐衆。此中國主樂善棄惡。擧國
人民一切同然。我雖不明亦有聽力。我能闇
誦棄惡從善局教經文。我有通力復能飛行
虚空。我若誦棄惡從善局教經文。乘空而至
住彼國王殿前。變作人像端坐空中。去地一
千尺。出大音聲而説經法。彼國國王宮人
婇女百千眷屬。并及國界臣人士庶信聖情
慇都無照境。若見我至必生希有。隨我所要
受用我語。勸其捨命撰食血肉。脱取衣裳并
諸寶物。攝來歸家持將入市。貿易好肉詳共
食之。豈非上計。彼時狐衆啓狐王曰。我等
從衆怕怖畏人。偸盜猪羊并及野命。辛苦無
量不能得濟。王有如是上妙伎能。何不速去。
狐王聞是遂便起心。闇誦棄惡從善卷教經
文。三日三夜遂誦小乘九部局教經文三百
餘卷上下通利。遂變形質乘空而去。住在國
王殿前。去地一千尺而説經法。果如所言。彼
國國王宮人婇女百千眷屬。并及國界臣民
士庶一時雲集。擧目覩見哀&MT05375;哽噎悲泣交
盈。覩是信聖情慇自無照境。盲心瞎意而生
信順。其狐王見已心大歡喜。默念忖省。狐王
語人衆曰。爲法喪身經教炳著。彼雖聞法曾
未有一。即於殿前有十三人。一時捨命。狐
語衆人曰。如此大好更無能過。如此經教勸
人捨身命財。汝等施我寶物并及上服。我將
持去。而此大衆竭己名珍及身上服一切施
與。其狐王復語時衆。如此捨命最是上士。我
以神力攝持將去安置玉山寶堂之内。作是
語已唯見風起。而此死人并諸寶物悉皆攝
將有無遺一。如此往還入國經□□到。其
狐王得死人食訖。遂遣狐子變作人像。齎持
寶物市買肉。至屠兒行上論肉價數。不覺屠
兒行上而有猛狗奮振相囓而諍於骨。狐時
見狗心生忙怕。不覺忽然變爲狐状。其狗即
來而便囓殺。屠兒得此寶物不敢私。寧而告
市主而語之曰。初見人像齎寶物。共論肉價
許言道買。遂見狗鬪忽變爲狐。狗即尋時而
便囓殺。具以上事敢持來告。如是次第轉上
而至國王。國王見已即便言曰。此是我最小
兒所翫寶物。持以施佛。何故今日在狐手。時
有正士名曰靈眞。即前伏地而啓王曰。賜臣
萬死乃敢發言。王時開思百死不問。若其有
語但當説之。靈眞長脆叉手前著近王而啓
言曰。已前空中説經者是爲狐魅妖術。臣當
時欲道。懼違王意不敢出言。今見此驗送死
陳實。王語眞曰。汝何故當時即知。眞答曰。但
誦其文不解中義。勸人棄惡從善。都無銷融
是非得失雙泯。彼此一如香臭一體。虚心意
寂萬相同流。以此取驗當時即知。若其飛行
是聖者。一切飛鳥豈是大聖。王語眞曰。錯
矣奈何。眞語王曰。亦可師集軍衆多將猛狗。
違彼丘埌斷除天種正見流行。王即用眞語。
而命軍衆剋時定日違彼丘埌。狐變作人來
迎於王。猛狗走逼還爲狐状。狗即囓殺。寶物
悉在。王遂還國散下諸州呼來認物。以此證
知擧世無量一切言説。口如似正心處邪中。
謗是行非情存取受。若爲分別。唯願世尊分
明辯説。令後代衆生離於妖誑
佛告悟正菩薩摩訶薩曰。汝所問者。爲當來
一切衆生聞融混法者。辯其邪正眞僞得失交
競之徒。汝言外道六師若提子等所有言説。
皆止封爲宗。定計神我爲體。推尋理路意在
斷常。九十五道雜類鬼神。入人身内住持建
立而作鬼語。所有言説乍輕乍重都無首尾。
雖言説善復言道惡浮祚沈意在貪取。小乘
九部所有教法皆是一向斷惡趣歸善果附傍
鬼神。是故鬼神妖魅片興相似不正善惡。遂
便妖通而能誦得。何以故。一切衆生諂曲詐
僞虚多實少。懇悦心傍常懷鬼意。是故大
聖識機知變。附傍鬼心而與説法。不堪頓舊
附而拉誘。漸漸前進引向圓教。雖有別教九
部圓教十二。如此諂曲詐僞虚多實少。懇悦
心佞。亦當讀誦不解中義。消伏三毒。融是
喪非。一向無之。如此之徒與彼狐魅妖術等
無差異。擧世無量信誑者衆信實者少。是故
以誑相誑而受誑語。既受誑已信順於誑。沒
命喪身種種寶物常施與誑。何以故。盲無慧
目。不覩眞處圓融之理。復無眞善知識第相誨
約。居近惡友純是不祥。設有正士而語實法。
違於信誑反更相雔。是以讀誦講説樂著名
聞自無消融。不語則已。語則貪□取法賣佛
望空指注。豈非口便似正心處邪中。謗是行
非情存取受。統束如此之徒名之爲僞亦名
爲邪。如此邪僞是外邪僞
悟正菩薩摩訶薩前白佛言。世尊如來照境
玄見處遠。豫知下方之事。唯願慈尊説眞説
僞説正説邪。説内道説外道説理説表。令無
量大衆不爲衆惑所誑也
佛告悟正菩薩摩訶薩曰。汝問眞者。所謂觀
善無善善體虚凝。觀惡無惡惡體虚凝。虚凝
不別性相是一。善惡雙泯取受自謝。目之爲
眞。善惡雙起得失交競。善來纓心惡來栖意。
骨繼善惡名之爲僞。善惡雙泯得失永謝。香
臭一如萬相歸玄。目之爲正。善惡不泯得失
位別。香臭兩殊萬相烟張。名之爲邪。混融
寂藏太一理收。寂光内朗理圓無外。目之爲
内道。心起毒生百念烟張。千是萬非交集在
懷。名之爲外道。體融相沒。寂照照寂寂照諸
根用照寂用太極。太極無極安有可同。無同
無極絶於言像説名。名之爲理。萬相不沒。六
識染塵縁風飄動。爲外所牽。名之爲表。爲
汝問故設名題字。而有眞僞邪正内外表裡。
盧舍那威神加備光音天中諸菩薩對談。無
眞無僞無邪無正無内無外無表無理。唯是
通天無縫清淨法聚
説是法時。無量大衆於邪正眞僞内外表裏。
一時醒悟永離惑誑
  辯一切衆生聞經起信皆是宿基品第十
  四
復次金剛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來
今時布教。一切皆違不同別教所有言説與
奪處強。先奪後與復融與奪。其言若剋皆是
違情逆意不可堪勝。云何而有衆生聞即信
解。云何而有衆生聞即生信而不能解。云何
而有衆生聞不能信反増訕謗。如此三種人
者。何因縁有信解者。有信不解者。有不信訕
謗者。不解此因。願佛説之
佛告金剛照菩薩摩訶薩曰。善哉快問是義
同異違順教門所由。汝等今者問三種人。吾
今爲汝如實辯之。其經文似近理處沖玄。於
異冥會體一虚宗圓融。萬境相即不遷。體
泯用寂惱熱金剛貪瞋凝等。名眞佛智。聞此
生信復能解了究其玄旨者。皆是宿世久遠
已曾聞故。如此之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
佛而殖圓法之耳已。於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
不可算數佛所而殖徳本。聞而生信復能益
解。如此之流悉是大基墜落下生名爲上士。
復次聞此深經混融之處而便生信不能解
者。皆是宿世久遠已曾聞故。當聞之時一會
聽之而不深恩其義。復無少分消伏雙泯善
惡。以是因縁聞便歡喜生信無量。如此之人
名爲中士。復次聞經不生信者。皆是宿世久
遠造五逆行謗一切混融行者。以謗因縁而
便墜落墮於三塗受苦無量。經百劫千劫百
千億劫受罪畢已。謗報受飛禽走獸之形。復
倍上數受謗報畢。生在人中或爲下賤。復受
畢已生在種性之中。以本謗因縁還復起謗
名爲下士
金剛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而此上基
之人。已曾於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不可算
數佛而殖徳本。常應上生。何故下墜。唯願慈
尊爲衆敷演
佛告金剛照菩薩摩訶薩曰。如此聞經生信
復能解者。實從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不可
算數佛所而殖徳本。但以餘習未除而來生
此。復能久署奉佛之因而來生此。故知佛菩
薩處苦化物設教。於先爲此上基中之士冥
中敷演道教資益。令解案教奉持。當來三會
龍花初首。尋光雲集倶成等學。無量宿基之
士悉皆同號。處塵不染常放光明慈善尊佛」
金剛照菩薩摩訶薩而白佛言。世尊加此宿
世久遠造五逆行訕謗圓教行者。不審此人
當來彌勒出世之時。三會之中亦得聞法已。
不未審此理。願佛説之
佛告金剛照菩薩摩訶薩曰。一切圓教混融
雙泯善惡行者。及佛菩薩若在世出世。不與
衆生作煩惱因縁。唯與一切衆生作解脱因
縁。譬如欝金山頂有旃檀樹。急風吹動其有
香氣。逆風四十里。何況順風。復有二種人倶
至樹下。一便聞香歡喜讃歎無量。一便聞香
生於怒毒惡言訕毀。於此二人香熏一種。但
彼前人取捨自異以此取證。圓滿行者及佛
菩薩唯有功徳香熏無有。是非諸惡臭氣所
及。如是信順之人自作近因果亦不遠。如此
訕謗之人得作遠因近不離苦。三塗重劇一
切備受。値佛出世第三會上神光普遍。而此
訕謗之人尋光集會得蒙懺悔。業習不除人
天往反恒聞深法。常被人謗。八萬劫中乍進
乍退至最後阿勒得佛所。上會説法獲柔順
忍也
金剛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復有一種
人。見圓滿雙泯是非善惡彼此眞實行者亦
不親成供養。諮禀道教亦不謗毀。如此之人
彌勒聖尊三會説法得在會不
佛告金剛諸菩薩摩訶薩曰。如此不謗毀人。
雖不親承供養。諮禀道教不造過短。彌勒佛
第三會上尋光雲集聞法受道。永離苦因不
受塵勞
金剛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別教之中
眞成行者。身四威儀及波羅提木叉畢竟不
犯。於甚深法中而不生信亦不究竟。如來出
世得在會不
佛告金剛照菩薩摩訶薩曰。別教之中所有
行者。眞成專精不造過短。威儀及波羅提
木叉畢竟不犯。雖於深法不能生信究竟消
融。如來出世第二會上神呪名及并名仙人
玉女。何以故。雖於深法而無片分。神器明淨
破封改著入大乘位
説是法時。一切大衆聞佛所説。照境分明自
知行位深淺在會所由
  校量功徳品第十五
復次智度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一切經
教有輕有重有深有淺。而此功徳有多有少
以不。未審此理。願佛説之
佛告智度菩薩摩訶薩曰。如此契要和融甚
深淺法輪。若人一聞於與小乘四果乖而不
合。何況人天餘報善惡強弱之所能牽。何以
故。若聞此法而能生信。縱令餘習未亡受雜
類形。聞祕密圓教生信領解。於小教法冥然
不入。聞祕密圓教喜踊領納。反流柱於生死
泉源。於深法中便得自在。譬如阿耨大池初
始生時如牛口許。不長則已。長則出八大河。
洗浴無量佛菩薩聖衆。不洗一切愚癡凡夫。
以是因縁聞此法輪生大歡喜。愛染受持而
無放捨。當知此人與一切衆生作不請之友
發大法聚池。出生八解脱河。而此大法聚池
洗浣一切宿基冥著文積行人。不洗一切小
乘局教人天四果愚癡凡夫。以是因縁聞祕
密圓教喜踊無量而善惡雙融者。其功難量。
小乘四果人天殊報不以爲比。何以故。功徳
殊勝故。而此功徳乃是無功之功無徳之徳。
無功無徳世間功徳之所不竝。假使有人身
獲小乘極果阿羅漢自在具足。別教巧便教
法虚空遍法界一切衆生斷惡從善趣向四果
得羅漢神通。不如有人聞此經教一經於耳。
何以故。若聞此法一經於耳生希有者。於善
於惡不生分別。於諸衆生不起輕心敬之如
佛。以是因縁其功難量。何以故。無功之功
功用絶矣。功用絶故功所不能及。功不及故
徳亦亡。無徳之徳何得能竝。故知一功功徳
之所不及。以是因縁名重不名輕。名深不名
淺。其功徳名多不名少
於時佛告智度菩薩摩訶薩曰。一切衆生身
内天眞佛性可度量不。智度菩薩摩訶薩而
白佛言。世尊一切衆生身内眞實佛性不可
度量
佛復告智度菩薩摩訶薩曰。一切衆生身内
二種法身可思量不。智度菩薩摩訶薩而白
佛言。世尊一切衆生身内二種法身不思量」
佛告智度菩薩摩訶薩曰。若人一聞此經於
耳。其福無量不可度量亦不可思量。何以故。
非二乘所知故。復非人無惛識所知故。縱令
具佛大智不能度量聞經功徳。何況讀誦受
持案教奉修
佛告智度菩薩摩訶薩曰。東西南北四維上
下虚空有限際不。智度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世尊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虚空無有限際
佛告智度菩薩摩訶薩白。若人聞此經法而
愛樂專精奉修。其人功徳無有限際。其心洪
廣亦無限際
智度菩薩摩訶薩前白佛言。世尊而此經教
興顯於世。何以出家衆僧淨持戒行坐禪念
定修諸功徳。而於此法而不奉持。依教修行
信順者尠。訕謗者衆。亦是修道之人如何於
佛深法之中起於無量分別。因分別故而招
苦報。唯願慈尊爲説之
佛告智度菩薩摩訶薩曰。如此經教出興於
世。猶如慈心龍王降注甘露。滂流普遍無心
簡擇。一切普潤不多不少裁量在足。草茂萌
牙五穀滋長。百草光澤鮮明茂盛。不奈枯木
無榮蒙潤轉増腐壞。如來道教普沾六道含
識有形。豈越道俗二衆而得簡隔。但彼出家
在家之人。依於如來幽誘教法而便受持如
來靈誘教法。持戒坐禪念定功徳。偏枯著淨
封執鏗然不肯捨離。聞此祕密圓教是非雙
泯之理不能受持。既不能受反生訕謗。譬如
枯木雖蒙潤澤轉増腐壞。若能改換定執破
封去著雙泯彼此神器先淨。如順風汎舟俄
爾千里。若不改執不如凡夫具足煩惱衆生」
佛告智度菩薩摩訶薩曰。爲汝問故分辯法
相説言有深有淺有大有小有漸有頓。理而
言之。法體是一更無次第。前後都眞離於名
目。説是法時。無量大衆於異悟同泯歸本際
  流通品第十六
復次方便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當何名
此經云何奉持。唯願世尊分明説之。使諸行
人受佛教法
佛告方便菩薩摩訶薩曰。此經名爲究竟大
悲哀戀改換經。亦名佛菩薩往復論義經。亦
名祕密圓教經。亦名萬物不遷經。亦名改換
不改換經。亦名究竟菩提無發不發經。若欲
受持讀誦如此經者。要須雙泯是非混融得
失。萬相不遷即□佛智。若能如是名受持經
者。如是受持經人。百劫千劫百千萬億恒河
沙不可算數諸天冥理奉施所須天繒寶衣甘
露妙食以充濟之不令乏少
爾時會中有大力神王。久署妙因愛樂大乘
守護大乘。即於佛前而啓言曰。我等徒衆百
人倶願佛聽許護持此經。許護持此經已不
令毀壞。若有惡人毀壞此經。我等徒衆擧目
看之令作微塵。佛時默然不言。不道許聽不
聽。爾時方便菩薩摩訶薩而告大力神王曰。
佛爾默然。即是聽許
復有天上人中十方世界寶王。寶王自然集。
奉寶來施供給所須稱彼心足令其歡喜。復
有無量八部神王。虔恭致敬護持行者。不令
衆邪蠱毒鬼神妖魅横來于煩妨其道業。復
有五岳神王。冥理奉獻神芝上藥灌注受持
經人五陰身田。除諸行者謗報惱熱。復有光
音天子冥覺道師五百人。倶各各整理威儀
迭相顧眄猶如象王。從坐而起前至佛所長
跪叉手而白佛言。世尊若有人受持讀誦深
思大乘玄絶義者。我等徒衆承佛神力終日
竟夜周匝圍繞不現其形。冥覺熏修令思義
行者豁然意解
方便菩薩摩訶薩前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爲
究竟大悲哀戀
佛告方便菩薩摩訶薩曰。自性天眞淨滿靈
照不爲物修成。故名究竟。大者萬莫能容。謂
之爲大。悲者教備倉生。名之爲悲。哀戀者等
愛衆生猶如髓目。名之爲哀戀。故名究竟大
悲哀戀
方便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爲
改換經。願大慈尊顯示説之
佛告方便菩薩摩訶薩曰。改者改凡入聖。改
愚入慧。改闇入明。改生死入涅槃。名之爲
改。換者轉苦以爲樂。轉雜形質歸理無形。名
之爲換。故名改換。經者從首至尾十六品義
類相開文字屬著。名之爲經。經名衆多。類
況可知
方便菩薩摩訶薩前白佛言。世尊云何流通
此經沾及末代利益無量一切衆生
佛告方便菩薩摩訶薩曰。若有行者誦讀受
持廣爲人説。自利利他彼此受潤。故名流通
沾及暇乖
爾時盧舍那佛在沖天之上自然光炎宮中。
與無量恒河沙大菩薩衆。并及下方欲界天
子八萬億衆。上至頂天十地菩薩。歡喜無量
不散而去。各住本國忽然不現
究竟大悲經卷第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371 1372 1373 1374 1375 1376 1377 1378 1379 138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