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本業瓔珞經疏 (No. 2798_ ) in Vol. 85

[First] [Prev]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798 [cf. No. 1485]
本業瓔珞經疏

□□□□□□□□□云。具五種□□□
□□□□□□□□□□雖有名。未必稱實
故。須辨三□□□□□□□□□□有□
故。證成有果 三明十力者。如輪王具□□
□□□□□□□□有果故。次明十力。難有
十力。能照達未□□□□□□□□□□能
説能授。雖有十力無畏降魔伏□□□□□
□□□□□第五明如來能轉法輪斷衆生
煩惱長□□□□□□□□□□重者。問
曰。何故不直説四十二賢聖。乃遊於洴沙□
□□□□□□□令人心生其信。寄心有地
故託方所。復次有三種住天住□□□□□□
六欲天住法。是爲天住。梵天等乃至非有想
非無想天住法。是爲梵住。諸佛辟支佛阿羅
漢住法。是名聖住。於是三住法中。住聖住
法。隣愍衆生故。住洴沙王國。復次布施持戒
善心三事故名天住。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名
爲梵住。空無相無作是三三昧。名爲聖住法。
復次四種住。天住梵住聖住佛住。三住如前
説。佛住者。佛住首楞嚴等諸佛無量三昧。十
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種種諸惠。
及八萬四千法藏度人門。如是等種種諸佛
功徳。是佛所住處。佛於中住故名佛住。今
云。重遊者有二種遊。一七處還來故名重也。
二重説上七會中四十二人故。名爲重也。洴
沙王國者。名爲善勝國。於十六大國中。此
國行善最勝。名爲善勝也。道場樹下者。法性
虚空清淨行法以爲道故。言道場樹下也
成正覺處者。本爲無明聲藏所障以爲眠。今
破無明相盡朗照無遺故。言成正覺處。故經
云。如來初始覺知。然後爲無明聲藏世間。開
示演説。復坐如故者。先坐眞寶蓮華師子之
坐。今重來此坐故爲復。昔始得佛者。眞性之
理是無始法故名爲昔。今解窮理極大覺道
成。始於無始一有常有。爲始得佛也。光影甚
明者。實性眞照名爲光影甚明。今復放四十
二光者。舒般若智光以被物。爲明四十二賢
聖故。放四十二光。光光皆有百萬阿僧祇功
徳者。明法身之光。應爲丈六。無量種好莊嚴
法身。又解萬徳殊能之行故。云阿僧祇功徳
也。嚴好佛身者。行飾眞體。爲嚴好身也。彌滿
法界者。心實大寂故。云彌滿法界。妙絶衆
相故。云湛若虚空。凝神照寂者。無諸種動
亂。故云凝神。眞惠澄明。故名照寂。樂常住
性者。體無諸苦名樂。不從因生。名常住性也。
窮化體神者。被物理極爲窮化。體神者。深察
群幾。冥而難測。故言體神。大用無方者。眞實
妙徳。用周法界。殊能之謂也。法王者。道統於
大千。名爲法王。娑婆之首。以爲法主。乘於
群幾。以大悲濟物。故云於一切衆生而作父
母也。理非起成。故言自然。行起歸空。名百
千寶蓮華師子之坐。佛徳齊均。故云皆爾。行
絶彼此。故名道徳相好如一也。身意清淨者。
業無瑕穢。故云身意清淨。福行普具者。功徳
智慧體無缺然。故言普具。能達深理。故言光
明所徹金剛寶藏。顯理示人。爲出化無極。照
人刹土者。觀世無遺。故名照人刹土。去來現
在者。朗鑒三世不滯不著。故言無復障礙也。
應幾被益。故云化及一切。度法與人三世悉
等者。計上去來現在。圓明獨達一切佛等者。
成上故。昔諸佛所坐皆爾
爾時大會已下遺文證信序中第六明同聞嘆
徳 問曰。此諸菩薩。示現何相。來入此界
道場會也。答曰。菩薩大士。迹現三業。助暉大
乘。爲佛成信。故在此會。就此同聞故中有
二。從初説流入十方一切佛土。正歎同聞菩
薩徳。二從東天無極已下。列徳者之名。就初
分中凡有三分。經文第一。從初已下。訖導利
衆生。歎其身業。第二從聞佛法藏已下。至無
所分別已來。歎於意業。第三從以大悲口已
下。訖一切佛土。歎其口業
大會菩薩盡一生補處者。明伏忍胎中三十
賢人聖地已上十一正士。内徳圓備。外揚純
風。以化於物也 問曰。言一生補處者。乃
是第十一地菩薩。三十一生已盡。唯有一生。
轉即爲佛。可爲一生補處。今此大會。豈無十
四億人上下差別。云何噵言盡一生補處也
答曰。雖位有差別。各得成補處。初習種性
人。信窮後察亦得成佛。此是法惠佛。性種性
人。解窮後察成功徳林佛。道種性人。行窮
後察成金剛幢佛。初地已上證窮後察成金
剛藏佛。位雖有別。各自一徹。窮於後際。與法
界相應。故名盡一生補處也。亦可。遺勝而
歎。唯歎金剛後心也。神通妙達周遍十方者。
明廣現五通乘幾赴化。應身化處以爲周遍。
故言周遍十方也。法身無極者。大士無形。以
眞如爲體。故言法身無極。道利衆生者。常在
涅槃。而不捨世間行也聞佛法藏者。聞其甚
深大乘十二部經。名聞佛法藏示。現佛性者。
既聞大乘十二部經中顯其眞常當我之性。
名爲示現。又解。始從伏忍至寂滅忍。下品
因深微妙故。言示現佛性。妙果寂滅者。涅槃
虚玄。幽微無相。名爲妙果寂滅。故經云。定
滅佛所行。言説不能及。地行亦如是。難説復
難聞。此是成證。無爲要教者。除其生死有爲
名無爲。辨理周極故稱要教。知其衆生根欲
事無不達故。言都入人根也。以宿命智訓化
以漸者。以宿命通智。明察物幾。識病輕重。隨
法藥淺深。爲衆生説法。故經言。應病與藥。
令得服行。此即成證也。心入無際者。以眞實
智觀理幽極。故言心入無際。解内外要者。順
理爲内要。違理以外要。始終無極者。因微果
妙倶爲無極。故言始終無極。等諸佛土者。眞
俗理齊。故言等諸佛土。無所分別者。無相可
得。故言無分別也 以大悲口讃揚佛名者。
第三次歎口業。以大悲口讃揚佛名者。以同
體大悲。常口説法。故言以大悲口讃佛名也。
不可勝極者。理高玄遠。故不可勝極也。六
道之事靡不觀達者。明照諸趣群生幾根。故
言六道之事靡不觀達。所化之處者。道其化
物處所也。至皆歎言佛念吾等建立大志者。
歎佛爲我等一切衆生。現入六道中教化我
等。使我滅惡生善也。建立大志者。發心欲
與法界所化衆生同趣菩提。故言至皆歎言
佛念吾等建立大志也。乃悉現我至闡隆道
化。明此菩薩以大悲口讃説如來眞淨佛土
也。光明神足教誨我等。乃至及諸疑罔。明
諸菩薩讃歎如來般若神光。能訓化我等。開
示我意。眞行莊嚴。三十賢人十地無垢至妙
覺地。生善滅惡。成我等輩欣背觀行也。斷我
瑕疵者。無明細惑障眞法身爲瑕。麁惑障淺
爲疵也。疑妄者。習氣也。悉爲我現佛土者。現
國土身也。廣狹垢淨等身也。佛身者。身無不
身。於無身處悉能現身。故言佛身。佛神佛
力者。以威被物。故言佛神。廣現六通變化。
稱爲佛力。佛定者。至靜湛然。無定亂相異。
故言佛定。無量變化者。不可思議現化無變。
故言無量變化。四等者。慈悲喜捨。慈能與樂。
悲能拔苦。喜能慶物。捨能忘懷。各縁無量
衆生。故云四等也。無畏者。四無畏也。正是内
智於四境不懼。爲四無畏。云何爲四。一我是
一切智人。説已所知訓匠於佛。外人執事來
難。如來於弟子有問。似若不知。如來答言。
我順俗時宜非爲不達。於此難中無有畏相。
安住聖處。名一切智無畏。第二漏盡無畏。外
人難言。如來罵提婆達多。似若是嗔。摩羅
睺羅頭似若有愛。佛言。應見剛強難化者。罵
提婆達多。應見慈養生善者。摩羅睺羅。非
謂有嗔愛也。於此難時無有畏相。第二無畏。
第三煩惱障道無畏者。外人難言。須陀洹人
得初果道。猶有煩惱。故知煩惱不障道。如來
答言。障處有別。但八十八結障須陀洹。思惟
四結障後三果。非謂不障。於此言中無有畏
相。是第三無畏。第四無畏出要者。外人難
言。無漏不出要。何以得知。須陀洹雖得無漏。
猶有七生七死。如來答言。非爲不出。但凡夫
生死無量。須陀洹斷之至七。故言出。於此言
中無有畏相。名第四無畏。於此四種無微畏
相。故言四無畏也。無罪三業者。正以罪盡爲
無。三業任運不起惡。故名無罪三業也。三六
不共者。十八不共法也。初六者。身無失。口
無失。念無失。無畏相。無不定心。無不知以
捨心。此初六明自行。中六者。念無減。欲無
減。精進無減。智惠無減。解脱無減。解脱知
見無減。此六障滿足。故皆言無減。後六者。
身業隨智惠行。意業隨智惠行。口業隨智惠
行。智知過去未來現在無障無礙。此後六障
其外化。此十八法不與下人共。故名不共。一
切功徳無上道法者。諸佛功徳無量無邊説
不可盡。故總結也。從悉爲我現既至於此。偏
顯佛地功徳也。衆事敷教流入十方已下。明
諸菩薩。讃歎如來般若神光。流入十方。遍
諸佛土。靡不周遍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已下訖道場樹會。第二明
起宗分。就此分中凡有二文。第一從初已下
至瓔珞法門。明釋迦如來歎十方諸菩薩等
衆中檦最勘能發問分。第二從釋迦牟尼佛
初至樹下已下。訖道場樹會。明釋迦能人捋
欲爲説賢聖根本瞻察法界衆生根縁擬宜説
法分 就初分中復有四文。一嘆土清淨。二
嘆佛徳戒。三嘆四十二賢聖之因。四嘆能演
説法。隨清濁刹敬首發問瓔珞法門。彼國第
一者。皆一生補處因中究竟也。無數上人倶
者。明十方菩薩數乃無量。上列名中。何故
十方各列一人者。若當廣列。竹帛所不容。故
上一方之中唯略列上首一人也。頂禮佛足
者。明該敬之儀。菩薩是因中之人。如來是
果中之者。是我師位。理須致敬。頂是一身之
上。足是一形之卑。以上接卑。表敬重情至也。
坐于寶蓮華坐者。功徳萬行能感佛果爲華。
安身之處名座。亦可。眞空爲坐也。第一菩薩
名敬首者。東方菩薩也。於此會有縁。故爲
第一也。歎言決集此會者。歎合時多益也。觀
其所止佛國清淨者。歎住處清淨。如維摩經。
是指案地。世界清淨等。如來意戒者。以佛神
力故。威儀嚴總。無有奢墮。稱聽法之狼。故
十地論云。嚴者對威儀濁。四十二賢聖因者。
歎大衆久積修行也。得佛變通隨刹清濁度
人無極者。能隨淨穢二土廣化衆生也。於是
他方佛國亦説瓔珞至所説無異者。明大乘
理融法輪處一也。入十方刹諸佛神力師子
孔者。擧佛神力無畏之問也。大寶藏海金剛
瓔珞法門者。蘊積功意名爲寶藏。深而至曠
爲海。行體堅固名爲金剛。莊嚴法身爲瓔珞

就擬宜説法分中有二文。第一從初訖根縁
提故。明如來觀察衆機擬宜説法分。第二從
放大光明已下。明放光集衆分。放大光明悉
照佛界者。直明一佛世界凡有三千大千國
土。其一國者。以一須彌山。一日月。照四天
下。東拂婆提。南閻菩提。西懼耶尼。北憂單
越。上至二十八天。下至五輪際。爲一小國。
以一小國數至千。爲小千。復以小千爲一。復
數至千。爲中千。復以中千爲一。復數至千。爲
大千。此三千大千依數經有十億。十方合有
百億國土。爾時盧舍那佛。舒般若智光。悉
遍其中。有縁集在道場會也。及四天王已下。
至化應聲天者。是欲界六天也。梵天。梵衆天。
梵輔天。此三是初禪天。若依善臂菩薩經中。
初禪三天者。梵輔。梵衆。大梵天也。大梵。水
行。水微。此三是二禪天。善臂菩薩經中。名少
光。無量光。光音天。名二禪天也 水無量
天。水音天。約淨天。此是三禪天。依善臂菩薩
經中。少淨。無量淨。遍淨天。爲三禪天也。無
想天已下訖大靜天。此九是四禪天。善臂菩
薩經中。果實天。少果。廣果。無想。無煩。無熱。
善見。好善見天。阿迦貳吒天。此是四禪天也。
五輪際者。地水風空金剛是也。大忍法界者。
應佛分身遍十方國土。爲説眞實莊嚴之行

賢聖名字品第二
上已開宗放光。召集娑婆世界十四億那由
他大衆。皆來集此金剛寂滅道場樹會。今明
大衆既集。將欲爲説賢聖根本。故先爲四十
二人。剬名立字。胡漢並障。略開四十二人名
字。人雖四十二。以五忍往攝。無不皆盡。五
忍者。一以伏忍中障地前三十人。二信忍中
有初地二地三地三人。三順忍中四地五地
六地三人。四無生忍中七地八地九地三人。
五寂滅忍中有十地無垢地妙覺地三人。合
有四十二人。亦以六性攝盡。六性位者。習
種性中十人。性種性中十人。道種性中十人。
聖種性中十人。等覺性中一人。妙覺性中一
人。合四十二人。今云賢聖者。地前三十人。
唯賢非聖。妙覺一地。唯聖非賢。中間十一地。
亦賢亦聖。今略開此四十二賢聖名字。故因
爲品目也
從此已下。經之第二。次明眞實根本分。上來
明發起。正宗分縁起既興。正宗得顯故。次明
眞實根本分。若作五門次第。從此已下第三
明修道門。問曰。衆生起相。迴流三有。欲滅斯
患。當何所行。答曰。習三寶教修信賢聖四
十二門眞觀成就乃可除也。故從此已下次
明修道門也。就此修道門中有三品經文。第
一直列賢聖名字。第二學觀一品明觀行法
用。第三釋義一品解釋名字學觀所由。就名
字品中。復有五分經文。第一從初已下訖一
切賢聖名字何等。明敬首菩薩發問賢聖名
字。第二從爾時釋迦牟尼以金剛口已下訖
一而無二。明如來將欲爲説賢聖根本故。先
誡勅敬首菩薩也。第三從佛子所謂留伽度
已下。正明胡漢相幡。列四十二賢聖名字。酬
其問意。第四從是故名門已下。結觀修學。第
五從吾今略説已下。略擧一賢名門起學觀
之由。就初問中有其二問。第一從品初已下
訖欲成斯道當如何行。正問修行成佛之方。
第二一切賢聖名字何等者。正問四十二賢
聖名字也。就初問中復有其二。從初至發少
問問佛。是出經家語。第二從大師本修何行
已下。正問修行之方也。爾時他方敬首者。東
方菩薩也。以佛神力者。初明擧佛神力也。復
以大衆已下。後明假大衆威徳也。皆是龍王
師子王者。於龍師子中勝故名王也。發少問
問佛者。當是大士尚謙也。如涅槃中。迦葉菩
薩將欲發三十六問。先噵我今所有智慧微
少。猶如蚊虻。何能思量如來大海。爲當承佛
神力。及因大衆威徳。少發問耳。此中亦爾
也。就第二發問修行中有四句經文。第一從
大師本修何行。至一切衆生不得其過去。總
明如來三業無失。第二内性明照。乃至過一
切菩薩之上。別成意業清淨也。三從出生端
政。至常爲釋梵所敬。別成身業清淨。四除闇
昧如燭火。至如船師。別成口業清淨。大師
本修何行者。本在因地修何等行也。一切衆
生不得過者。明如來三業無失故。不得過也。
内性明照者。内明外朗也。常住不滅者。古
今莫異也。過一切菩薩上者。圓窮後除果徳
不共因同也。出生端政者。明如來相好具足。
故云端政也。色相無比者。身紫金色。更無等
者。圓極自然者。意無不備也。無爲清淨者。
累無不盡也。二種常身者。一法性生身。二
應化身。法身常故。應身亦常也。釋梵所敬者。
如來行時。金剛例待。梵釋奉迎也。除闇昧如
燭火者。如來説法能除物障。如明能破闇也。
明天地如日月者。日月在空。玄照四野。令有
心之徒明見正路。如來説法能除惑障。令有
縁衆生返迷歸正也。度人天如船師者。明如
來乘大涅槃船。周迴往返。運度衆生也。竪
過三界爲妙覺尊乃至當如何行者。結成上
問修行成佛之方也。一切賢聖名字何等者。
第二正問四十二賢聖名字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以金剛口告敬首菩薩已
下。品之第二。正明如來將欲爲説賢聖根本。
欲令所爲欽承聖旨故。先誡約在之於初。故
告敬首。言諦聽如法修行。諦之言審聽。若
不審則謬有所傳也。善思念之者。勸思量放
下之旨。擇善去非也。既思量簡擇已。即須如
法修行也。我先天上至無量行願者。先華嚴
中開演大願菩薩本行也。是法者。是菩薩行
願法也。亦是十法諸佛快説決定了義瓔珞
佛所行道者。以此眞行願。莊嚴諸佛二種法
身故。言瓔珞佛所行道也。今以此眞行願法
稱機被益故。言爲此大衆乃至開瓔珞大業
也。釋迦如來讃遂敬首發問理深稱根利益
故。言汝心可念。極大慈悲化一切衆生也。佛
言已下至一人無二。將説賢聖名門。更復誡
勅。讃嘆理深。同於十方諸佛所説。一而無
二也。當先正三業者。萬惡從三業而起。萬
善由三業而成。故勸正三業也。習三寶教者。
教中明善是可欣。惡法可背。故勸習也。信向
因果者。於因果理中。生決然之解也。然即所
問悉可得入者。上之所問妙覺尊道悉可得
解相應也。一切佛教爲菩薩者得佛不久者。
若順教修行剋果必速。故言得佛不久也。必
諦受學四十二賢聖名門者。自下答上第二
門。乃至十方諸佛同説無二者。歎所説理深。
應當受持也
佛子所謂留伽度已下乃至無上地。品之第
三段。明胡漢相幡。列四十二賢聖名字。酬
其問意。發心住者。是上進分善根人。始入空
界。發菩提心。亡絶萬相。故名發心住。留諦迦
度秦言治地住者。常修空心淨八萬四千法
門清淨行故。名治地住也。修行住者。前云修
空心。今明長養此心。令一切行増進不失。
故名修行住。生貴住者。生在佛家種性清淨
故。名生貴住。方便具足住者。多習無量善根
成就故。名方便具足住也。正心住者。成就
第六般若故。名正心住也不退住者。入無生
惠必竟空界。心心常行空無相願故。名不退
住。童眞住者。從發心心住不生到不起耶魔
破菩提心故。名童眞住也。法王子住者。從
佛王教生解。當紹佛位故。名法王子住。灌頂
住者。從上九觀空得無生心最上故。名灌頂
住也。歡喜行者。始入法空。不爲外道邪誨
所到入正位故。多生慶悦。名歡喜行。得常
化一切衆生。皆法利衆生故。名饒益行。常住
功徳。現化衆生故。名無盡行。命終之時無
明鬼不能亂。名離癡亂行。生生常在佛國中
生故。名善現行。於我無我。乃至一切法不取
著故。名無著行也。於三世佛法中常敬順故。
名尊重行。説法授人動成物則故。名善法行。
二帝非如非相非非相故。名眞實行也。常行
六道。而入果報。廣化衆生。而不取著。故名
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迴向。觀一切法空。
得眞實心故。名不憶迴向。三世佛法一切時
行故。名等一切佛迴向。以大願力入一切佛
國中。供養一切佛故。名至一切處迴向。以常
住三寶授與前人。名無盡功徳藏迴向。習行
相善無漏善而不二故。名隨順平等善根迴
向。以觀善惡父母無二一合相故。名隨順觀
一切衆生迴向。常照有無二諦一合相故。名
如相迴向。以諸法無二。般若無生。二諦平
等。觀三世一合相故。名無縛解脱迴向。覺一
切法第一義諦中道無相。一切法皆一照相
故。名法界無量迴向。歡喜地者。始離世間。
初證聖處。多生慶悦故。名歡喜地。離能起誤
心犯戒煩惱垢等清淨戒具足故。名離垢地。
隨聞思修等照法顯現不忌故。名明地。煩惱
戒薪智火能燒故。名災地。得出世間智方便
善巧。能度難度故。名難勝地。般若波羅蜜行
有間大智現前故。名現善地。善修無相行。功
用究竟。能過世間二乘。入出世間道故。名
遠行地。報行純熟無相無間故。名不動地。無
礙力説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惠地。得大
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雲地。功行滿足。蹬
大山臺。心心無爲。行過十地故。名無垢地。
妙觀上忍大寂無相。唯以一切衆生縁生善
法累外之覺體照精微故。名妙覺地也
佛子是故名門攝一切功徳行者。第四總結。
賢聖名字法門理深。證教二道悉皆圓滿也。
佛及菩薩無不入此名門者。以人取法悉皆
具足故。言佛及菩薩無不入此名門。一切神
通者。佛及菩薩不思議神通也。一切因果者。
四十一爲因。妙覺爲果。故言一切因果。一切
境界者。諸諦甚深。能發生聖解。稱爲境界。
悉皆攝在賢聖法門故。言亦入此名門。佛子
是名門。至極理一故。言十方諸佛所説道同
也。處生死不減。在涅槃不増。湛若虚空。故
言不増不減。理既究竟了義之法。應當決定
作無畏説故。言決定師子吼説。當以誓自誓
受持讀誦解釋義味者。明行法微妙。勸在交
時。應解應説也。願一切衆生乃至如法修學
者。齊契此法門之理也
佛告敬首菩薩已下。第五略説一賢名門。起
學觀之由。就中有三文。從初已下訖偈前已
來。明信相菩薩行相。二從發住賢人已下有
二十八偈。明發住賢人説偈興願。三從住是
住中已下訖品末。明行願功能。勸受十無盡
戒也
吾今略説一賢名門謂初發心住者。習種初
人。未上住前有十順名字菩薩者。將欲辯發
心住人。先明住前名字菩薩相。修行十心未
成是信相菩薩。文習眞觀開基解。成種子行。
立福惠衆具以自莊嚴。得入習種。初住位中
廣修行願。乃可得成四十二賢聖行。爲解決
然名信心。賞境不移名念。策懃不墮故名精
進心。觀達法相名惠心。澄心一境名定心。修
行堅固名不退心。迴因向果名迴向心。護持
佛法名護心。防非止惡名戒心。願者。十地論
云。發心期大菩提故。有行無行大願者。有行
是有中化物行。無行者證寂空行也。得入習
種中廣行一切願者。當位未滿故。廣興願行
也。如十地中得住初地已。廣復起願修行也。
就第二説偈興願中文有其三。初有兩偈。出
經家序發住賢人説偈之意。第二我今行施
已下訖教化一切。有十一偈。明因中有願。第
三從我今已覺已下有十五偈。明果中願。一
切願入在我願中者。下發願之中通因及果
故也。如似勝鬘發三願。一者自行願。二者
外化願。三者護法願。菩薩恒沙諸願。悉入此
三大願中也。第二明因中願。初有十偈明十
波羅蜜。下有一偈。明入無垢地也。十波羅蜜
者。一是檀。二是戒。三明忍。四明精進。五
明禪。六智。七無相。八方便。九明力。十邊際
智滿也。我今行施當願衆生捨貪欲意者。捨
財則易。凡夫亦能。捨貪欲則難。要是聖人故
也。依下經文。施有三縁。一財。二法。三施衆
生無畏也。財施者。衣求穀帛等也。法施者。二
諦諸法大小乘教也。無畏者。寶云。經中辯自
捨刀仗。教他捨刀仗。是殺具故也。法戒常行
者。戒波羅蜜也。自願眞實法戒常行也。得正
解脱者。持戒果報也。依下經文。戒有三縁。
一自性戒。二受善法戒。三利衆生戒。自性戒
者。即攝律儀戒。惡無不止也。性自能持故。
十地論云。猶如良馬性調伏故也。受善法戒
者。即攝善法戒。無善而不修也。利衆生戒
者。即攝衆生戒。無衆生而不化也。六忍常
奉者。自願六根後忍也。乃至寂法忍住者。空
解成就方是眞實忍也。依下經文。忍有三縁。
一忍苦行。二忍外惡。三第一義諦忍。苦行
者。頭陀林野等難作能作。忍外惡者。撾打總
害等。第一義忍者空解也。大精進力者。第四
精進度。常行不住入自覺果者。精懃修行。熾
然不自。故言不住。無上菩提唯心自證。非縁
所剋。故云自覺也。依下經文。精進有三縁。
一起大擔之心行。二方便進趣。三懃化衆生。
大誓者。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中莫過。
故云大也。方便進趣者。修行趣果也。懃化衆
生者。盡未來際無有休息也。住禪定心者。第
五禪度。乃至無爲自安者。六神通是定寂果。
擧通明定。無爲自安者。眞空理靜之定也。依
下經文。禪有三縁。一定亂想不起。二定生
一切功徳。三定利衆生。亂想不起者。澄心一
境。無理外紛。動生一切功徳者。禪名支休。能
出生功徳行也。利衆生者。即寂而興用也。修
正法智者。第六波若度。乃至入惠海流紹菩
薩位者。惠海流者眞空智慧海流也。紹菩薩
位者。紹眞實菩薩位也。依下經文。惠有三
縁。一照有諦。二照無諦。三照中道第一義
諦。照有諦者。事礙有也。無諦者。照空無也。
中道第一者。非有非無稱爲中道。理中精最
故名第一也。行無相願者。第七願波羅蜜。乃
至一切願滿流入佛海者。諸佛智慧深而至
曠故云海也。依寶云。經中前明方便。後明願。
此中先明願後明方便也。依下經文。願有三
縁。一自行願。二神通願。三外化願。自行願
者。自願行諸善行也。神通者。行用無礙也。
外化者。自行無礙故。則能化人也。大惠方便
者。第八方便波羅蜜。法河無礙到二諦際者。
於佛性水涅槃河中無礙。窮二諦邊際也。依
寶云。經中若空山曠澤非我所物。若華樹若
果樹。若疊若疊樹。盡仰心供養一切三寶。日
三時夜三時。如是供養迴向菩提。以明方便
也。依下經文。方便有三縁。一進趣向果。
二巧會有無。三一切法不捨不受。進趣向果
者。進趣菩提也。巧會有無者。處有化物而
不著於有。證空常用而不滯於無也。不捨不
受者。不見妄法可除故云不捨。不見涅槃可
證故云不受也。故維摩經。見苦斷集。證滅修
道者。此是戲論。法非修道也。大力神通者。第
九力波羅蜜。乃至變化在我得無所畏者。我
本自在爲義。得無所畏。此解力義彊契之解
也。依下經文。力有三縁。一報通。二修通。三
變化通。報通者。如似諸天等生報得通不待
修得。二修通者。如修定人從定發通也。變化
者。諸佛菩薩無障礙變現也。邊際智滿者。第
十智波羅蜜。窮二諦邊際也。金剛智成登道
場果者。眞實金剛智成。亦云滅者。縁解金剛
也。依下經文。智有三。□□□明智。二一切種
智。三變化智。無明智者。涅槃經云。無明明
者。謂畢竟空也。亦云無相智。一切種智者。
種別而智也。變化智者。諸佛菩薩無障礙智
也。我今已覺已下明果中願。就中有三。初有
十一偈。明果中行滿願滅衆生七見六著。次
有一偈。明得應身用。次有三偈。結因果願滿。
修進餘行。入薩婆若海。七見□□□□見者。
邪見。我見。常見。斷見。戒盜見。果盜見。疑見
也。六著者。貪愛瞋癡欲慢。六著名中略而不
具。我今已覺者。願我未來已覺萬法理周也。
乃至解相續假滅計斷心者。衆生見現在身
亡。謂無後報來續。起於斷見不肯修於善因。
乃行惡行。今願解假有來報相續。滅除計斷
之患也。覺照法化者。願我未來覺達萬法。同
於幻化也。乃至悟法縁成滅計常心□。衆生
爲衆縁所成。故知無常五陰成衆生。爲因成
假。以五陰因望衆生疏故。名縁成假。此因
成縁成皆因果並現。亦云。五陰成衆生。即是
因成假。亦名縁成假也。我得滿體乃至悟相
待法滅計我心者。我本自在爲義。我衆生待
惡而有好待有好過而有智爲他刑待易奪。
故知無我也。無縁大悲者。無有親屬因縁亦
能起悲。無縁而不悲也。乃至解假因生滅見
盜心者。以不達過因故。見他邪見等爲。是
名爲見盜。今解。假體從過因而生。更不取諸
見爲。是故滅見盜也。第一滅度者。自願證涅
槃眞寂也。悟實法縁滅戒盜心者。衆生癡故。
取他牛戒雞雉等戒爲正道。今明悟眞實法
性因縁眞解成就故。不取邪戒爲。是故滅戒
盜也。得十力果者。如佛十力果報也。悟二諦
照滅邪見心者。衆生邪見故。訪無二諦因果。
今悟二諦故。滅除邪見也。以金剛刀者。以佛
金剛智刀也。悟十二縁滅疑見者。若不達十
二因縁者。則於三世因果不能了名。名之爲
疑。今解因縁因果句樓三世故。能滅疑見也。
獨照無方者。無方而不照也。識法無常滅貪
慳心者。若不達身是無常者。則貪惜財物以
擁此身。今解。無常故於財物無著。故滅貪慳
也。故十地經云。是菩薩離我想故。尚不貪
身。何況所用之事。是故無有不活畏也。五眼
三達者。從肉眼至佛眼也。達於三世名三達
也。修三明覺滅癡闇心者。過去宿命明。未來。
天眼明。現在漏盡明。具此明解故。能滅癡闇
也。紹三寶解滅瞋諍者。三寶解體無違諍也。
入一切空滅無明藏者。解萬法體空故。無明
不待遣而自除也。乘大法船入佛法乘者。乘
大涅槃法船。入佛果乘也。我因果願已下三
偈。明因果願滿修進餘行也。今於諸佛前受
大願者。對佛自言。如似勝鬘對佛。我從今日
乃至菩提。於所受戒不起犯心。一切菩薩。若
入是願。無不得入薩婆若海者。爲因義成故。
決定趣果無差也。佛子住是住中已下。明行
願功能。初明行願功能。後明勸受十無盡戒。
過外一切凡夫行十信者。修種已前信相菩薩
也。今復修行無量功徳者。於此住中廣修諸
行。謂十波羅蜜三空等行也。三空者。果空故
無相。因空故無作。無空空相故云無空。故維
摩經云。空病亦空也。除我人生者等。皆十六
神我之名。常樂我淨者。身中横計也。三界計
縛者。分段戒也。一切法門攝在心中者。菩薩
發心萬行並修也。有十不可誨戒者。是菩薩
根本戒。不可直悔得滅。八萬四千攝善法戒
容得懺悔也。不殺者。有生之類。人天爲貴。
諸佛菩薩。是良友福田。殺害餘類生命違惱
尚重。況人天諸佛菩薩也。依梵網經。乃至
一切有命也。不盜者。財能資已翫著情深。若
盜他物損惱處重。故梵網經云。乃至一針一
草皆犯菩薩波羅夷也。不婬者。婬欲不淨生
死根原苦故。行婬則染汚淨心彌増生死。故
梵網云。乃至畜生女。諸天女。鬼神女。及非道
行婬也。不妄語者。菩薩立行爲欲息妄歸眞。
嚻言違理。自敗敗人故也。不説出家在家菩
薩罪過者。菩薩修行爲欲紹隆三寶。理宜加
敬讃善。返説其過。故得重罪也。不沽酒者。酒
性迷亂敗道因縁。飮者有三十六失。何況廣
沽與人也。自讃毀他者。修行之人爲除我慢
貢告自讃増貪毀他増瞋。故梵經云。菩薩應
伐一切衆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以好事與他
人。若陽己意隱他好事。他人受毀者。犯菩
薩波羅夷。不慳者。慳正障檀行。檀是萬行之
始。始行若不立。萬行亦不成也。不瞋者。菩
薩發心外化。以慈悲爲本。瞋是慈障故也。故
勝鬘云。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衆生不起
悉心也。不謗三寶者。三寶是出苦之良津。若
謗三寶永沈苦海也。不可悔者。不可直悔得
滅。要須更受。方可如本也。八萬四千生滅
者。擧果報來示。失發心住乃至十地者。失利
處深故。不可破也。一切佛菩薩行本者。戒是
大果之本。衆行之原也。漸漸増廣者。從發心
已上皆萬行並修。但解有明昧漸増廣也
學觀品第三
上品已制名立字。然名不虚稱。必有稱名之
行。故今次明渉求修觀。觀三諦入道證聖等
果。立體各各四十二人盡已。生法二空。二
諦空。中道第一義諦空。觀解爲體。故名學觀
品也
從此已下。敬首菩薩發問修行眞行之法下。
如來即歎其敬首所問理深高同諸佛。此品
問之中凡作四問。第一問學觀義。眞實門中
明四十二賢聖二種法身。第二問名字云何。
第三問體義。第四問及心所行法。此品中唯
答三問。體義一問。後釋義品中答也。諦聽
已下。將答第一問故。先勅聽也。六種性者。
釋前四十二種所由。而有皆因性生。然性理
無差。何由有六。正由内照有別故。所以有六
差別也。習種性者。此人創修入理智微。要由
從師學習。方能得知己身有性故。云習種性
也。性種性者。初言性者。此人習解明利性。
自能解己身中性。後言種性者。此正因之理。
與佛果爲種。不從因生。不爲物壞。故言種性
也。道種性者。前習種性得假名空。性種性
得五陰空。今道種性假實並觀。能與初地爲
道。名爲道種性也。聖種性者。以取著爲凡。
無著爲聖。從其初地乃至法雲。除著義同。通
爲聖種性也。等覺性者。解與佛同故。言等覺
性也。妙覺性者。累外之覺體照精微故。云妙
覺性也。亦名堅信者。習種性信解堅固也。堅
法者。性種性解法堅固也。堅修者。道種修行
堅固也。堅徳者。初地已上徳行堅固也。堅頂
者等覺行體堅固因中最上故言頂也。堅覺
者。佛智覺萬法理周也。信忍者。忍之言解習
種。信解相應也。法忍者。性種解法成就也。修
忍者。道種増修惠解也。正忍者。初地已上達
眞空無邪爲正也。無垢忍者。等覺地斷際垢
障究竟。一切智忍者。如來也。聞惠者。習種
從聞生惠。思惠者。性種從思生惠。修惠者道
種從修生惠。無相惠者。初地已上體離衆相
也。照寂者。等覺與佛同照眞寂之理也。寂照
者。如來即體圓照窮法界也。住觀者。習種性
入理波若名爲住。行觀者。性種意行成就也。
向觀者。道種世間行滿迴向初地。地觀者。地
上菩薩生成住持名地觀。無相觀者。等覺地
斷除衆相。一切智觀者。諸佛一切種別而知
也。六種明觀者。解心斷除闇障也 從佛子
汝先言名字者已下。訖現行化人。還列四十
二人名字。答上第二問。問曰。前名字品已制
名立字。今直應彰其觀學所由。所以復更列
名字者。答曰。上雖制名。然此一一人名各有
所以。不必定一名字。或因本行以立名。或就
功能以受稱。或因譬喩以得名。或就所除爲
目。故種種得名不必定一也。故從以已下借
喩以況。明攝報調柔願智等果嚴形飾眞。令
物尊形生信順修行也。佛子至灌頂注。答初
十人名也。第二佛子至眞實菩薩。答中十行
人名也。第三從佛子至法界無量迴向。答十
向人名也。第四至法雲。答十地人名。五從佛
子至常住本境。答無垢一人也。其名金剛惠
菩薩者。就喩以得名也。住頂寂定者。頂是金
剛心。寂者一諦三昧也。以大願力住壽有劫
者。就金剛心分爲三品。上中下也。故就下忍
金剛心中。以大願力住壽百劫修千三昧。皆
一合相也。復住壽千劫者。是金剛心中品忍
也。學佛威儀者。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
儀也。象王視觀者。法身之王示照萬境之化
也。師子遊踄者。法身師子遊在一切應化大
六之身也。修佛不思議者。所謂八不思議有
爲四理也。神通化導之法者。控心乘於群方
之方。以示物幾也。佛法現前在者。入佛禪
定者故。所以現前也。入佛行處者。中道之解
爲行處也。坐佛道場者。示現成佛應身化坐
坐法身之上也。法性凝玄爲佛道場也。超度
三魔者。窮玄盡性爲超過煩惱魔也。法身
圓明超過陰魔也。六天歸化超過天魔也。復
住壽萬劫者。金剛上忍心修一切功行遊神
無爲界外虚玄之場故。言等覺諸佛二諦界
外也。非有非無者。不受三界報故非有。未脱
三相故非無。無心無色已下。廣歎上忍金剛
心一切行也。而實非佛神通行未窮原故。非
佛現佛神通者。不思議用故。言現佛神通也。
常住本境者。住菩薩法位。空同玄寂。妙存無
相也 佛子水精瓔珞已下。至爲化有縁。妙
覺性中一人也。下高歎法身之徳。是故佛子
已下。擧上賢聖。勸於時會受持也
從汝先言云何心所行法已下。答上第四問。
至敬首菩薩以來。答上心所行法問。所謂十
心一發心住至灌頂住持。答心所行法。先擧
十心也。四弘誓者。弘之言大。誓者自約其心。
若本傷切爲患之重。必欲方便令離故。云未
度苦諦令度苦諦也。結業集苦廮纒處。深教
令觀空。除其業結故。言未解集諦令解集諦
也。四流三漏漂沒衆生。恐墜三塗大坑危嶮。
教修道品令安常樂之理故。云未安道諦令
安也。滅諸動亂爲涅槃故。言未得涅槃令得
涅槃也。二治地住心中行法。謂四念觀。衆生
身中妄計有淨。教觀身空三十六物永夷淨
相。計受爲樂。令觀三受迭遷適心莫知依寄
也。計心是常。教令觀心遷流移動無有住時
也。計法有我。教觀想行無自在相得四虚寂
無常樂我淨四到即滅也。皆如幻化者。五陰
六大一切法自他相寂。如似虚空有用而無
相也。三修行住心中所行法四大四危。空處
識處。皆如實相故。言十一切入也。四生貴
住心中所行法者。謂八勝處。觀内一陰空爲
略。五陰悉空爲廣。二勝處外假一切衆生空
爲略。無量衆生空爲廣。四勝處觀一水大空
爲略。無量水大空爲廣。餘三大亦爾。雖云廣
略。同是實法。合爲四勝處。内心不染八境。
故言八勝也。五方便住心中所行法者。謂八
大人覺。少欲者。於五欲中色聲香味觸中但
取其一。知足者。於一之中更不求勝。寂靜者。
除身心十惡。精進者。策列進修行行去惡。念
者。守境不移。作發後解。定者。靜心一境。惠
者。得法理原是相皆虚。不諍論者。萬或妄取
境界所作無功爲戲。迭相是非爲論。此八是
大人所知爲覺。六正心住心中行者。謂八解
脱。聞惠得内外假空。思惠内五陰外一切法。
修惠得色界五陰空爲三。四空處及滅盡定
爲五。此八處本縛衆生。今悟相虚爲解脱。七
不退住心中行者。謂六和敬。三業造惡爲諍
破戒異見竪悋。今明捨此六事爲和。八同眞
住心中所行者。謂三空。解因妄造爲無作。解
果因生爲無相。因果雙虚爲空。凝神三境爲
三昧。九法王子住心所行者。觀三苦。非樂爲
苦諦。無明業受生無窮爲集。三空道品爲道。
無爲寂泊爲滅。皆歸一相爲一合相也。十灌
頂住心中行者。謂六念。佛法僧戒施天。此
六是正境。歸之除或故勸念也。佛子吾先忉
利天説十觀。名初十住凡夫行。若一切菩薩
無不入此門向薩婆若海也
十行心者。一歡喜心行。二饒益心行。三無瞋
恨心行。四無盡心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心
行。七無著心行。八尊重心行。九善法心行。十
眞實心行。總列十行於前。即十觀心所觀法
者。先提章門釋觀學於後也。一爲自得一切
種智故。所謂四正法。惡有已未善有曾當。何
等爲四也。若未生惡不善法。爲不生故生。欲
懃進攝心正除。已生惡不善法。爲斷故生。欲
懃進攝心正除。未生善法。爲生故生。欲懃進
攝心正住。已生善法。安住修集。爲増廣不失
故生。欲懃進攝心正住。正以懃斷已未二惡。
懃生曾當二善故。言四正懃法也。佛子二饒
益行心所行法者。謂四如意足。何等爲四。念
定。精進定。欲定。惠定。如是四法。以慈悲喜
捨而爲根本。是四無量心。常親近故。心得調
柔。心調柔故。得入初禪第二第三至第四禪。
入諸禪故身得輕軟。成就如是身心輕軟入
如意分。入如意分已即生神通。得神通已。若
欲進止如風行空自在無礙。是名菩薩四如
意足。佛子三無瞋恨行願無畏具足。所謂五
根。信念精進定惠。云何信根。信於四法。何等
四法。於生死中行世正見。信業果報。信菩薩
行不隨諸見。信一切佛有無量功徳。信此四
法以爲信根也。云何念根。若法信根所攝。是
法專念終不妄失。是名念根。云何進根。若法
念根所攝。是法即應増修策進。是名進根。云
何定根。若法進根所攝。是法不妄不失。一心
不亂。是名定根。云何惠根。若法定根所攝。是
惠所觀。内自照了。不從他知。自住正行。是名
惠根也。四無盡行心中行者。謂五分法身。五
離癡亂行。爲化一切衆生故。所謂八正道。何
等爲八。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
進。正念。正定。云何正見。若見出世不起我
見。乃至士夫常斷有無。如是等見。亦復不起
善不善生死涅槃二相之見。是名正見。云
何正思惟。若思能起貪欲瞋癡諸煩惱等。是
名不正。正思惟者。唯思五分法身。能思如是
住戒聚等。名正思惟。云何正語。凡所演説。不
令身心而有煩惱。亦不損他。成就如是趣於
正道。是名正語。云何正業。若行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非善非惡有非善非惡報。若業能
盡業。是業必作。是名正業。正命者。不捨聖
衆頭陀威儀。不爲世間利養所牽。是名正命。
正精進者。若進趣世間貪婬瞋恚愚癡煩惱。
不名正進。若入聖諦聖道寂滅涅槃擧縁正
路。如是精進。名正精進。正念者。於法正直爲
正守境爲念。故名正念。正定者。於一切法不
亂。是名正定。證於無生作一合相也。佛子六
善現行得大慈悲故。所謂七觀。何等爲七。一
若念覺分。能觀於法。能分別法。撰集思智。亦
能觀察諸法自進。念如是等令其覺了。是名
念覺分。擇法覺分者。若能分別曉了八萬四
千法聚。如所了法分別撰擇。是名擇法覺分。
進覺分者。若念法。擇法。喜法。除法。定法。捨
法。以智攝取精進踊猛。是名精進覺分。喜覺
分者。於無量法心生悦豫。爲喜覺也。除覺分
者。若除身心及諸煩惱。離於覆蓋令心正住。
爲除覺分也。定覺者。如所入定悉能覺了。非
不入定是覺了法。是名定覺分。捨覺分者。若
法憂喜其心不沒。無喜無著。爲捨覺分也。七
無著心中行者。五方便觀也。五善根者。能觀
體也。止觀者。四念是也。凡夫於彌劫起或不
止。今始得明定之解。未止八到也。故名止觀
也。煖觀者。無相惠火。燒滅煩惱。故名煖觀
也。頂觀者。得三界空。生法二空。中上品善。
炎炎照理。心心寂滅也。忍觀者。伏三界結。實
我人故。照理無生。爲忍也。欲界四禪四空有
九十忍。初觀欲界四諦也。一觀苦觀進觀滅
觀道得四心。又除苦三諦觀得三心。又除集
二諦觀得二心。又除道一諦觀得一心。又除
滅諦觀也得十心。欲界既十。又四禪四空各
十觀。合爲九十忍也。三界空者。假實二空也。
第一觀者。三界中上忍。照第一空爲第一也。
能生十地者。嘆此五善根。能遠生十地之解
也。無相大明惠者。嘆此善根能遠生金剛惠
也。聖人胎未變者。嘆此善根遠生當果也。第
一空平等者。嘆解一諦也。佛子八入一切佛
國中行行故。善現心行。所謂四辯。云何義無
礙智菩提心者。名無礙句。何以故。菩提心
中攝諸義故。是名義無礙。一切法界入菩提
心。是名法無礙。實無文字而説文字。是名辭
無礙。不可説法説不斷絶。是名樂説無礙也。
佛子九善法心中行者。謂十二因縁。佛子
十眞實灌心中行者。謂菩薩三寶。佛子吾於
炎天爲諸天説者。擧第四會十行法。以證今
説也
次明十迴向觀。一救護一切衆生離相迴向
心。二不壞迴向心。三等一切佛迴向心。四至
一切處迴向心。五無盡功徳藏迴向心。六隨
順平等善根迴向心。七隨順觀一切衆生迴
向心。八如相迴向心。九無縛解脱迴向心。十
法界無量迴向心。先列十心於前。釋觀學於
後也。一二諦正直。學習第一義諦觀者。就二
諦解入一諦。照相似觀也。慈悲喜捨有。行於
外化也。教授六天人剃頭者。乘通化物令修
無著之行也。出家菩薩共一切僧。先與受菩
薩十戒。即入三寶位出家爲道。名共一切僧
也。第一清淨者。觀二諦相如無著清淨也。故
名第一清淨故也。二不壞迴向心中行者。所
謂五通。深第一義智者。是所觀法也。五通
者。是能觀之心。正以除塞爲通也。是惠性差
別用者。通是其一神心逕五處用故云五通
也。三等一切佛迴向心行者。解心縁四不可
爼懷也。四無盡向心中謂三相。假名生者。明
生相體不可得。假名滅者。明滅相體不可得。
假名住者。住相也。三相皆空無生無滅無住。
名通達空也。五一切處迴向心中行者。謂五
陰性空故。無二相也。六隨順迴向心中行者。
十二入者。蓋借境以通解。旨理玄寂無自他
也。七隨順衆生向心中行。謂十八界者。擧十
八界。以明知境。修惠玄悟。窮生死之化也。八
如相迴向心中行者。謂因果者。是相續道中。
以三界業煩惱爲生死因。三界分別受形六
道爲果也。善惡名因者。是三界所起業。善者
從人至金剛。其中樂果以妄生。而由善縁而
發。故未脱無常生滅以善爲因也。苦樂名果
者。苦是無明果。樂是善縁果也。所由爲因者。
釋上因義。所起爲果者。釋上果義所由也。由
起相待通爲因果者。由起果故。有爲法相續
百劫也。九無縛解脱向心中行者。謂二諦。無
明妄集爲世諦有。豈有實有。除其妄有。爲
無爲第一。豈有實無。故有無般若。無二相也。
十法界無量向心中行者。謂中道。第一義諦
是一諦觀也。其觀惠轉明入聖地故者。聖地
正是初地心。更二阿僧祇劫。修無量功行。與
初地作方便道。即時未證。名相似第一義也。
而非眞中道者。釋上未證初地觀心也。其正
觀者。上擧初地前觀心。以釋近地欲入初地
之心。下明初地金剛心。初地有三觀心入一
切地者。擧此三觀。上至無垢地。具足三觀故。
名入一切地也。三觀有從假名入空者。從生
法二空。解解相乘入二諦空觀心故。名二諦
觀。從空入假名者。從空心入有諦。假名有無
二相皆空故名平等也。是二觀方便道因者。
與初地作進分上善一切行滿故。爲方便道
也。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觀者。前後名空
解也。解解相乘。空空相入。心心相照。入中道
一諦解也。雙照二諦。心心 滅。此是入證之
心。名進入初地也。法流水中者。實智流觀注
當果佛海也。名摩訶薩者胡音。此云大道心
衆生也。聖種性無相法中者。初地已上不起
三界想心。名無想法也。中道之解名無二也。
是三十心入一乘信故。非近行能動逕。百劫
千劫乃至三阿僧祇劫。始得滿足也 佛子
若退若進者已下。明進退人相。凡不退有三。
一者位不退。二者行不退。三念不退。從初住
至六住名位。七住至初地名行。初地至七地
名念。今云。若退若進者。從初一住至第六住。
若不値善知識者。乃至千劫退菩提心。入外
凡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若爾云何十人皆
存住名。此是習種性前。有利鈍人。若語習種
性中。初人不退故。三十人皆得住名也。若退
若進者。總擧進退二人也。十住已前一切凡
夫法中發三菩提心者。此是不定聚人。赤肉
凡夫。値佛上信發心也。有恒沙衆生者。是十
信之人。發心微劣。値惡因縁故退。故華嚴經
云。結華者多。成實者少也。故云信想□行者。
是退分善根也。從諸善男子至六住中者。釋
上凡夫行道劫數久近也。若修第六波若
者。釋所以不第五心退。或第七第八心中退
者。欲明第六波若觀空之解中。爾時衆生在
中多起退心。或著空或著有。種種因縁。難度
故退也。故在六心中退也。正觀現前者。即
釋第六波若得空解成就。復値知識所護故
不退也。自此第六波若已前名爲退分也
從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已下至必入定位。
釋上不退人也。從佛子至退菩提心者。釋上
退人也。如我初會已下至是爲退相已來。廣
引借會退人也。有八萬人退者。如來初得道。
説梵網經中。有八萬天子。證一住二住乃至
四住。後還退在水凡地也。淨目天子者。明退
皆有因縁。其人是第六天王太子。名樂婬欲。
聞佛不淨觀門。即出家行菩薩道。入禪房中。
三七日修滅盡三昧。得第五心。時有魔王。使
安陀羅女現十種相好。時太子。從定起見此
女。即生欲心謗言。佛不能欲我欲第一樂因。
即退失第五心。失衆生空不淨觀也。法才王
者。天海經云。法才王是四住菩薩。生爲人王。
貪國土七寶。時海雨王魔盜放七炎火燒國
土。唯有王成在時王大聲言即出城。以十萬
金剛頭鬼。殺海雨王八萬億兵。故一時稱心
快意。即退失法光五住三昧心也。舍利弗者。
又七非空藏經中云。舍利弗本是小乘。住煖
頂忍中。佛滅度後二劫修行順法。又禪陀羅
佛出世。大乘行化時。舍利弗値佛修大乘。發
大乘心。證六住也。行施眼法。未來至國路中
一婆羅門一目闇。從舍利弗乞一目既得之。
又破而不用。時舍利弗即生悔心。心故還退。
入二乘聲聞法中也。故引退人明退相也
從佛子吾先第四已下。還擧華嚴會上十向
法。勸於今坐。故言汝諸人等善自受行也
十地心者。一四無量心至受位心者。將明十
地心所行法。先列十心在先也。釋觀學於後

復次十觀心所觀法者一歡喜地住中道第一
義諦惠二十歡喜心一無盡願現百法身者。
此是初地菩薩行。能現百法身。入十方佛國
土。教化衆生也。此是實智法身。即智變用爲
應化法身也。入十方佛土者。法身遊化之處
也。作五通者。報通。即釋上實智法身也。入
如幻三昧者。修通。即釋上應化法身也。現
作佛化無量功徳者。即釋上二身殊能之用
也。不受三界凡夫時果者。更不造雜業受生
也。常入一乘位者。初地平等大惠。爲一乘之
體也。一心四諦者。第一義諦理中之心。並
縁於四故。云一心四諦集苦滅道也。二種法
身變易受生者。釋上二身雙照。以空心入空
改新亦故千轉萬化故。言變易受生也。三觀
現前者。三諦觀心明明相照也。入百法明門
者。下經自釋可知也。十三故煩惱者。下經爲
七見六著也。心心寂滅者。空心玄擬。夷然一
相也。法流水中者。有無兩非一相無相之解
爲流水也。自然流入者。解觀之心流入佛海
故。云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也。二地菩薩心所
行法。自行十善者。即是自行。教人行十善者。
即是外化也。讃嘆十善法者。得五果也。問曰。
若論十善。止捨十惡爲十善。楞伽經云。初地
菩薩已斷三界業果倶盡。今明二地菩薩行。
應久行十善。何故始云自行十善也。答曰。十
惡名同。論體唯一違理。若廣逐事。名相恒沙。
略要有四。一者異心十惡。三界凡夫違事損
物。起心造作。二者異習氣十惡。二乘迷理違
事。失念造作。三者即心十惡。忘相違理。地前
菩薩之所造作。四者即智十惡。相順體違。初
地已上十聖所造作。無惡之惡。故瓔珞經云。
以斷生死爲殺生也。斷無所斷以爲不殺。菩
提無人與而自取以爲盜。今得無所得爲不
盜。智慧者求法不用欲故欲。如是名邪行。今
明無求可求名不邪婬也。一切語妄名妄語。
今妄無妄相語。破壞諸外道名兩舌。今破無
所破名不兩舌。説麁惡語教化衆生名惡口。
今化無所化名不惡口。隨因縁而説。是名爲
綺語。今明因縁空故名不綺語。施一切衆生
樂名貪。今施無施相名不貪。正法欲滅時。與
外人諍訟名瞋。今諍無所諍名不瞋也。執正
之解求於平等名邪見。今見無所見名不邪
見。此十惡名同而旨異。今明二地菩薩彰止
十惡行十善者。此是即智十善故。今始彰自
行十善。教人行十善也。現于佛土者。二身遊
化之處也。無相者。無果相可得也。達觀皆成
就者。即釋上地體。上成當果。下成今因。因果
滿足。爲皆成就也。三明地菩薩所行法者。謂。
十二門禪。何等爲十二也。謂。四禪四空及四
無量定。菩薩現同凡夫四禪八定法故。修十
二門也。禪雖不同。支數名字。其則不殊。階
劫有四支有十八。初禪五。二禪四。三禪五。四
禪四。問曰。何故禪支多少不同者。答曰。初禪
二禪。但能離亂。未離縁受。三禪四禪。縁受倶
離。但有増微。淳熟初禪。是方便攝。行多差
別。立爲五支。二禪淳熟。顯無功用。但立於
四。三禪方便未熟。立之爲五。四禪行熟。置
名於四也。支雖十八。論行有十。初禪五支皆
取。二禪中但取内靜。三禪中取捨念安惠。四
禪中取不苦不樂。以爲十也。問曰。二禪中何
故無捨念等者。答曰。以其始除覺觀未得縱
任調亭故無捨。靜縁未圓不得有念。靜照未
障不得有惠。喜樂未除無不苦不樂也。三禪
離分別受故無喜。有樂故不得有不苦不樂
也。四禪無惠者。縁受究竟盡。位蹬無相。無
其智照。不立安惠。任運不動。故有捨支。覺觀
者。始與靜縁相應名覺。於靜縁中思惟修習
爲觀。故論云。麁心爲觀。細心爲觀。觀轉淳
熟。適悦義障名喜。喜轉調亭。以之爲樂。正得
定體名一心。二禪離亂淳熟。無諸覺觀。以爲
内靜。三禪既離喜心。任放心行名捨。既無縁
受。即能賞境不移。以爲憶念。當地滿足。以之
爲樂。受縁未盡。由有智照。以之爲惠。四禪位
登無相。絶於四受。無其苦樂。名不苦不樂也。
問曰。何故名禪。云何名定也。答曰。此經云。
禪名支林。定名檢攝。逕劫不散故。名爲定禪。
是功能受稱論定當體爲目。問曰。四禪深淺
之拔敬復云何。答曰。四分律云。初禪定始縁
相應。如似水麨相和不相合入。二禪如山頂
泉。非不沾洽。生處微淺。無有大用。三禪如
池中花。内外盈滿。不可窮盡。四禪如密室中
燈無内外觸動。其明直上調直無回也。問曰。
色相云何。答曰。初禪黄。二禪清白。若具作法
用。如修行道地經説也。是故總擧四禪四空
及四無量。定爲十二門也。初覺觀喜樂一心
者。上總擧十二門。今別列初禪中五支。始與
靜縁相應名覺。於靜縁中思惟修名觀。觀轉
調亭適悦義障名喜。喜轉淳熟名樂。樂心維
靜爲一心。此四爲因得初禪果。故言第六默
然心爲定體也。二禪喜樂倚一心者。止亂得
靜故喜。喜轉悦名樂。樂生功徳名倚。倚心寂
滅爲一心。正得定體爲一心。三禪樂護念智
一心者。適悦爲樂。調適心數爲護。從境爲念。
照理入空爲智。維靜爲一心。五心爲因。第六
默然心爲定體。四禪不苦不樂護念一心者。
不爲下欲界苦三禪樂所縁所惱名不苦不樂
也。調御諸心爲護也。賞境爲念。靜縁一境爲
一心。第五爲果也。禪名林可解。四空定同五
支者。四處皆以想爲方便道也。護爲調。仰止
爲住。境觀爲照縁也。以五爲因。第六心爲果
也。從定果起四無量心。名無量定也。聖人現
同凡夫者。凡夫於中修定。受生八萬劫果。執
爲究竟。聖人爲凡夫故。彼處受生。以自在力
故。復過是法。入無量定也。百千佛土教化衆
生也。第四炎地菩薩所行法者。謂。三十七品
遍學之行。前二十二品觀假名空心滅示相
我人。從四念至五力也。八正滅實法我人也。
七覺二諦觀也。現億法身化衆生也。第五難
勝地菩薩所行法者。謂。十六諦。諦有十六。不
出四諦。第一有諦差別諦相諦示成諦説諦
五。是有諦中差別。二種四諦。上者無作四諦
也。下四有作諦也。空諦第一義諦以空爲諦
也。如來智諦以惠爲體。五明論者。如上説也。
第六現前地菩薩所行法者。謂。十二因縁也。
順忍現前十種觀十二因縁。初以計我起業
行故有十二。二三界受生。以心爲本。故有十
二。三以無明迷第一。故有十二。四無明有二
義。一迷理。二與行作縁。行有二義。一造善惡。
二與識爲縁。加是相由。故有十二。五無明能
成行。行能成識相助成。故有十二。六無明受
取煩惱道。行有業道。現在五果未來生死爲
苦道。故有十二。七三世。過去無明行。現在識
名色六入觸受。未來愛取有生死。故有十二。
八三苦。無明行識名色六入爲行苦。受爲苦
苦。受取至老死爲壞苦。故有十二。九有是事
故有是事。無是事故以性空爲本。故有十二。
十有無明故。縛生十二。逆順觀者。無明滅行
滅。乃至老死。爲逆觀也。七地菩薩所行法者。
謂。以三空智者是七地能觀心。三空者。因盡
爲無作。果盡爲無相。因果二空復空爲空空
也。色心果報滅無唯餘者。此地三忍中上忍。
永除三界色心故。言滅無唯餘也。從一切行
至滿足者。釋上三空心行滿也。修行開發一
切行功徳者。從七地至初地。盡有諦心開發
一切行多。無諦心開發少。是以從多故。七地
已下至初地。一向從有諦心開發爲名也。八
地已上一向無諦心開發。一切行多有。諦心
開發少。是以從多爲名。故八地已上。一向無
諦心開發一切行也。此有無心經通十地。但
多少得名也。十度爲本者。十度爲一切行本。
結七地一切行滿也。功用行備。將入無功用
行海故。云流入薩婆若海也。第八不動地菩
薩心所行者。謂。無相大惠。今言不思議無功
用觀者。八地已上不思議心中所行變化。不
待思而能知不議故。而能應照萬像故。言不
思議無功用觀也。無相大惠者。地體重玄空
同之原色礙已盡故。爲無相大惠也。方便大
用者。即實智殊能現形無方之化也。百萬劫
事至已無功用。嘆此八地十種神通。不爲作
心化一切法也。第九善惠地菩薩心所行者。
謂。四十辨才化於衆生。一切功用皆成就也。
心習已滅。無明亦除者。擢累形於分段。掩生
路於變易。還中一照事同如佛也。從一切佛
藏已下。廣嘆此八地神通無量三昧也。第十
法雲菩薩所行者。謂。受佛。無量法雨澍及一
切衆生者。此菩薩。十方衆生一時而問。能以
一音答。各得生解故。言澍及一切衆生也。二
習無明滅者。寂滅下忍一切色心二習盡在
一念也。受大職位者。大信始滿。坐蓮華坐。從
頂上放光。入如來足下。如來還從足下放光。
遶會三匝。入菩薩頂上。當知爾時名灌頂。菩
薩受佛職位也。神變無量至無相用故者。用
而難惻不可約相而知故云無相也 佛子至
修行成覺者。明此四十二門一切賢聖。莫不
由此名門得證佛果。故言修行成覺也 佛
子吾先第六天説者。擧華嚴會説十地以證
今説。勸於今坐也 佛子第十一地無垢菩薩
解行法者。謂。勇伏定入法光三昧。勇伏定者
是金剛定之別名也。修行十法者。此十法是
因所觀之法得名也。下列十法。一學佛不思
議變通者。無礙之用也。二集菩薩眷屬者。攝
縁入實也。三重修先所行法門者。不捨世間
故。重修四十法門也。四順一切佛國問訊一
切佛者。此與理相應惠稱。法界以興行故。言
順一切佛國問訊也。五與無明父母別者。無
明前無相應故。及斷惑至時無生恒沙四住之
義。後無種類。唯獨一心。故與無明父母別也。
六入重玄門者。圓輝炬曠玄原之趣也。七現
同如佛者。曠周法界。解與佛同。名現同如佛
也。現一切形相者。像現星塵也。無身不身。於
無身處悉能現身故。名現一切形相也。八二
種法身具足者。法身彰體。應身據用。體用相
應故。名二身具足也。九無有二習者。始從初
地斷色塵盡在八地。四地斷心塵之始盡在
十地。今明十一地菩薩色心二習倶土故也。
十蹬中道山頂者。金剛終心絶去下漯名山頂
也。是故無垢菩薩至功徳法門者。即釋上無
垢菩薩道行劫量久近也。復從喜地已下。至
常行佛行故。明解與佛同。法藏至滿。成就一
切智故。行佛行也。佛子吾先於第三禪者。還
擧華嚴會上第三禪。説一生補處菩薩之行。
勸今時會受持也 第四十二地名寂滅心妙
覺地。此是寂滅上品也。像外之境妙存獨照。
名妙覺地也。萬相倶土。體絶百非之外。不爲
衆相所遷。名常住一相。一切種智也。照達無
生有諦始終者。性有起或義爲始。有盡或義
爲終。故言有諦始終也。唯佛窮盡衆生根本
者。無明是也。無明與衆或爲本故言始。盡在
或後故言終。唯佛窮照也。佛子吾先在此樹
下。至汝應頂受者。還擧華嚴會上説法界海
時。有八萬菩薩。現成正覺。勸今時會頂受而
行也 敬首菩薩白佛言已下。至無明者。名
不了義。此中一段問果報二種法身。此問所
以來者。上來四問。但問名字觀行釋義。未明
法身大用。是以敬首菩薩。今問法身爲色爲
心也。發於二問。第一問。從初地至無垢。世
間報爲何心相也。二問。從初至無垢地。出世
間報法身復何色相也 佛子出世間果者。
先答上出世間果報也。從初地至佛地。各有
二身者。一是法性身。二爲應化身。法性身
者。必無非法。無非法者。即無相實義。此義
之體名爲法身。法身實照。應即假形。是以形
之麁細。壽命修□。皆是應感之影跡。非佛有
之。有之在感。是以形壽之相。出衆生之□。如
似百川之影。影在百川。日照無二。日雖無
二。百川之影。皆是日□。□亦爾。眞不作應。
無非眞應。如影出百川。應出感心也。眞應如
此。以爲二身。故言各有二身也。於第一義諦
已下。擧境以釋法身實照也。實智法身者。正
明法身體實之智也。法名自體者。釋上法。集
藏爲身者。釋上身。以衆徳積聚爲體故。言集
藏爲身也。一切衆生善根。感此實智法身故。
法身能起外用殊能故。言應現無量身也。所
謂一切國土身已下。隨其幾感現種種身也
 佛子土名一切賢聖所居已下。訖淨土之
門。明法身所居之處爲土也。言土者。是疆界
之名也。故云土名一切所居處也。是故一切
衆生賢聖各自居土者。衆生者赤肉凡天。居
不淨報土。賢名三十心人所居之土。聖者十
二人所居土也。故言。是故一切衆生賢聖。各
自居果報之土也。然土無定方。以無相爲體。
而淨穢在衆生心。如鏡像無形。美惡由已。故
衆生果報不同。各有所住也。若凡夫衆生住
五陰爲正報者。凡夫五陰。以善惡因所得五
陰爲住土也。山林共有故。爲依報土也。初地
聖已下。至盡非淨土者。明十一聖人。亦報智
爲土。以百劫解解相乘。前後相住。爲報土也。
唯佛一人。凝神獨照。居天寂空。原眞境理也。
是故我昔爲普光堂者。擧華嚴第二會説名
號之土。以證今説也 從佛子初地一念已
下。釋法身無方大用也。初地法身智成就百
萬阿僧祇功徳者。正欲嘆妙覺圓明。法身無
相故。先擧初地法身。能雙心並照。非凡夫心
識所量顯出。妙覺法身。無名無相也。但就應
化道中者。釋上法身無名無相。而就應迹中。
可名百佛。初地化千佛。二地化萬佛。三地化
乃至十地無量身化有縛有解。其法身處平
等無二。語體澄湛。亦無彼此。何有初地行
少。十地行多也。故言但就應化可言百千也。
其法身處。心心寂滅。上不見佛可求。下不見
無明諸見可斷。衆生可化也。但以世諦縁用
化中。有求有得也。佛子亦可得言修三賢法
已下。上明法身理絶衆相。今明非無用相要
從修相而入。故言修三賢法入聖人位也。佛
子乃至三賢十地之名亦無名無相者。擧理
彰用故。無名相也。但以應化故。古佛道法。用
相常同。故言古佛道法有十地名也。下勸時
會受持。理用平等故。言一切佛法等無有異
也 從佛子世間果報者已下。訖果報之名
數已來。答上第二問。世間應身果報四十三
人瓔珞。王位寶輪。別異不同也。銅寶瓔珞者。
解習種性中應身。銀寶瓔珞者。性種性中應
身。金剛寶瓔珞者。道種性中應身。百寶瓔
珞者。初地菩薩應身作四天王也。千寶瓔珞
者。二地菩薩應忉利王。萬寶瓔珞者。三地菩
薩應爲炎天王。億寶瓔珞者。四地菩薩作兜
率天王。不可數天寶瓔珞者。五住菩薩作化
樂王。摩尼寶瓔瓔者。六地菩薩作他化自在
天王。千色惠光瓔珞者。七地菩薩作梵天王。
師子寶光瓔珞者。八地菩薩作二禪天王。不
可思議光瓔珞者。九地菩薩作三禪天王。神
通寶光瓔珞者。十地菩薩作四禪天王。天色
寶光瓔珞者。無垢菩薩作三界王。無量寶光
瓔珞者。佛爲法界王。一生補處菩薩爲眷

從佛子三賢菩薩伏三界已下。釋上四十二
人所以有別。正由斷或有多少也。上來既明
四十二人名字二種法身故。今次明斷惑照
理。就此分中凡有五分經文。第一從初已下
訖頓斷無餘。正明四十二人斷惑多少。第二
從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已下。訖別爲三界
報。正明衆惑之原。無明爲本 第三從佛子
見著二業已下。訖差別無量。明有爲法界中
衆生起三界報 第四從佛子是故於一法界
中已下。訖業生變生。明諸或受生 第五從
佛子前三賢已下訖未。明功徳惠二業也。三
賢菩薩者。地前三十心人。三阿僧祇劫中。修
假名實法一諦空觀。得滅示相我人見等。以
爲賢故。言三賢菩薩也。伏三界煩惱麁業道
者。伏三界假名實法二空。以聞思修三惠。滅
生法二空。上癡心惑也。業即煩惱也。道是諸
行。麁者六道麁相續道果也。上明業因。今明
果相續。百劫不斷果即是惑縛也。亦不起麁
以故者。是果不起。則已起即是麁果故。三界
果盡名麁也。是見道者。三十心人得生法二
空觀。以空爲一道也。見是能觀之心也。喜忍
伏三業道者。三道是三塗果道也。業是三塗
因行也。因果二道是三十心已斷。今初地一
諦觀明永斷也。離忍伏人中業道者。人中十
惡道生人果故。以十善滅也。明忍伏六天業
道者。其六天處多計因果常樂我淨故。十千
劫中起惑故。照三諦以滅天報。天報之因煩
惱爲本也。炎忍伏諸見業道者。見是七見也。
本起在果上故。以一諦之智。永斷身見首等
也。勝忍伏疑見業道者。三界起惑以疑爲本。
一切處不了。乃至自身手足亦不知故疑。今
十六諦所照之智滅疑也。現前忍伏三界因
業道者。因業恒沙。受生無窮故。十種十二因
縁觀滅也。無生忍伏果業道者。三界惑盡七
地寂果。又無生觀。滅三界果也。不動忍伏色
因業者。八地下忍。滅三界色永盡也。光忍伏
心因業道者。九地下忍。永滅三界心習也。寂
滅忍伏色心二習業道者。十地下忍。無生空
解。斷色心二習一切永滅也。無垢忍伏習果
道者。前十住所斷者爲因。金剛心斷十地惑
盡爲果。亦滅十地無明闇結故。爲大明惠也。
是故佛子三賢名爲伏斷者。上經文次第名
伏未斷伏兩異故。今明兩異同也。三賢者。三
十心人。一伏而不得名斷也。喜忍已上亦伏
者。明十一地人亦伏亦斷也。覺忍現時者。明
佛頓悟。一切永斷無餘也。法界中一切無餘
者。即釋上佛地永斷也。法界中者。法起是三
界因爲起。法住三界果爲住也。如是一切法
雖佛永斷也。佛子無明者已下。第二明衆惑
之原。以無明爲本。乖理之始爲原也。而起三
界業果者。夫有識之始。異於木石。有生得二
業故。今就生得業乖理起名作得業。正以無
明爲本。以識爲初起集用。彌窮恒沙煩惱也。
是故我言從無明藏者。一切惑本出用無窮
爲藏也。起十三煩惱者。正以七見六著爲十
三煩惱也。煩惱惑乃有恒沙。一方制名爲十
三。攝一切惑盡。以十三爲本也。邪見者。言
無佛無外道一切皆空無也。我見者。計五陰
起動是我相。造作是我用也。常見者。計果不
從因生。八萬劫壽也。斷是者。計因不相續。亦
不感果。念念變滅也。戒盜見者。是凡夫盜佛
淨戒。爲梵天因。不至當果。取他佛戒。爲戒
盜也。果盜見者。亦是赤肉凡夫□□□□□
□陰劫壽盜佛常樂之名。以著無常。五陰果
上實。□□□□□□□□□□疑見者。意言
外道實是眞佛道故。□□□□□□□□□□
□□□疑也。七見一切處求故。佛道外□□
□□□□□□□□□□□□□□□者。見著
二法倶爲煩惱。但□□□□□□□□□□□
□□□□□□□□也。貪者。一切處求□□
□□□□□□□□□□□□□□□□□一切
處諍競之心也。□□□□□□□□□□□□
□□□□□□□□□爲慢也□□□□□□□
□□□□□□□□□□□□□□□□□□□
□前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