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略疏卷第三 (No. 2754_ ) in Vol. 85

[First] [Prev]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754 [cf. No. 278]
華嚴略疏卷第三

十地品初記
此品來意有三。一逐答上問。二對果之因。三
衆行相資。如大涅槃經三十六。云何下一一
具答。乃至一部之大宗。此品亦如是。自前及
下。皆一一次第而答。亦是一部之本也。如
上四十二大問。問因果行敎文自次第。初問
因門中云十住十行十向十藏十地十願十定
十自在十頂。皆答文次第。須彌山頂説十住。
夜摩天説十行。兜率説十迴向。他化説十地。
梵網云。五天説十禪定。瓔珞亦云。吾在第三
禪中集八禪。衆説一生補處三昧百萬億偈。
今且説略一偈。又復第四釋義品云。吾在第
四禪中。爲八億梵天説寂照如來無心無色
而寂照一切。若依此義處多會廣文有十萬
八千偈也。又梵網經云。妙光堂説十世界。忉
利天説十住。夜摩天説十行。兜率天説迴向。
化樂天説十忍。十禪十願四禪説盧舍那心
地法門品。其餘千百釋迦亦復如是。而四天
十藏十自在十頂及昇天説偈。放光流通等
經無文故來不盡也。前云十藏品者。乃是爲
成行義。如第五迴向。後明十藏。乃是成向之
藏即答上問也。故知非答前問十明即十金
剛。若此釋明忍二品。亦有説處。僧祇已下三
品心王爲請主數量住處國土人間不似天
中。應是人間説也。今此十地者。約無分濟法
以爲十數也。廣解在下本分中。及八愼十六
分等義及五忍等。然此之爲義。乃有無量大
剛。而言不出二智。謂實智方便智。亦名證智
縁照。亦名證敎二道。亦名證助不住。亦名四
量智三福慧。如是等無量無邊徳行名位。若
從所除之或亦復無量也。言實智者。眞證不
二境智俱融爲實智。六度四攝位殊萬品爲
方便智也。而此二義行無不收徳。無不積體
用殊別總爲十數。始從歡喜終極法雲十之
名也。然體用義殊復爲八種。一從障別。二以
學判。三以解分。四以行檦。五以報示。六引
喩況。七約之數量。八夷齊一觀。初對十障
者。一凡夫我相障。二邪行於衆生身等障。三
闇相於聞思修等諸法妄障。四解法慢障。五
身淨我慢障。六微煩惱習障。七細相習障。八
無相有行障。九不能善利益衆生障。十於諸
法中不得自障。故修十地對治行之或治等。
以學判者。初地判者。初地十大願。二地戒學。
三地定學。四地至七地自利惠學。八地已上
利他惠學。就自利惠中道品觀諦縁起觀學
眞無相觀五地菩提分四種淸淨。悕望淸淨
初地。二增上戒二地也。三增上心三地也。四
增上惠淸淨。四地至七地攝也。利他之中三
業也。中復施戒忍三是增上戒。學禪是增上
意。學惠學精進。通一切有三惠攝十二住聞
攝種性住思攝解行住修攝十地前行廣果
也。言解者分者。初地名信。乃至十地名爲
十種智。大亦可五忍十四忍見諦修道。言行
檦者。初地名檀。乃至十地名智也。四依四
果。言報示者。初地爲閻浮王。乃至十地摩醯
首羅天王。言喩況者。初地以火練金。乃至十
地爲莊嚴具冠自在天。若頸頂池山海珠亦
爾。若言約數量者。初地得百三昧。乃至十地
得十不可説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塵數三
昧。夷齊一觀者。據無分別證智爲言用而常
寂諸地行皆云不可數智體沃。如是理寂爲
一觀也。今云地者。菩薩發心荷負如地。仁王
經云。入理般若名爲住住生功徳名地。龍樹
解言。地者乃是菩薩階級住處爲地也。瓔珞
經云。地者名持百萬阿僧祇功徳也。亦生成
一切因果功徳也。大士之行淵博難惻如地
四義。一者聖行深厚廣大者堅牢難壞。二者
生長萬物。三荷負一切如地。四不存情運物
如地火風等喩。菩薩行亦爾。就中依論所釋。
初地之中爲八分。一序分。二三昧分。三如分。
四起分。五本分。六請分。七校量勝分。論顯八
分者。唯據初地不通十地也。若准前驗後有
三分。第一從初訖申右手摩頂已來明序説。
第二從三昧起訖摩尼珠喩是第二正説。第
三從動地雨華已下明流通顯證。就中序之
依前三會應有六段。而此品有三句。謂住列
衆入定略無設供偈讃放光等爲三。准前會
序入加起本分。皆總擧人法十數。與住行向
等爲總本。此中已衆總請直別十名猶十地。
總序集已下始別顯十義也。而論云。初地八
者名濫始末位渾總別。初三爲序次三總説。
前與正説後二説與敎量。始是初地中辨義
也。而此於下九地有通有塞。下諸地前別請
者不類此也。據分今望昔名爾時。具上九徳。
群賢加敬名曰世尊。婆伽義論具廣釋。論云。
時處等校量顯示勝故。在於初時及勝處説
此處宮殿等勝。是名處勝。何故名不色界説
此處説由感果故。何故不初七日説思惟行
因縁行也。本爲利他成道行故。七日思惟不
説。顯示因受大法樂故。何故顯己法樂爲令
示衆生。於如來所增長愛敬心故。思惟行因
縁顯示不共法學無學異名不共法也。已顯
於處論列時者非唯此一會。前之五會皆有
時處不起道樹。而六天同時乃至十方此時
同而處異也。亦可同時同處也。處同時異時
異處異四句也。此云七日不説者。此語正在
始成正覺。其地金剛前應料簡也。諸會皆然。
此時處勝。顯法勝者。前諸會法豈不勝也。七
日不説前亦皆爾也。或言敎量小乘耳。大本
經中無此時文也。就第二列衆中有二。一先
嘆徳。二列衆。嘆徳之中有二。初四周總嘆自
行外化徳。二總結二行徳。四中初總嘆徳者。
先嘆此方舊衆自行徳也。此諸菩薩擧此方。
一切菩薩擧他方。亦可名同生異生衆也。雙
擧二衆並嘆其自分他分二行徳也。入之言
解證也。即是竭思齊照也
善能以下嘆外化徳也。大士所以一自集功
徳者。爲存外益化物之要。其唯神通故次明
也。智慧行處者。大士萬行。以智慧爲首故先
嘆也
從具足所願已下。第二周嘆徳上□障於行。
此行願通嘆二處皆有行願也。菩薩由願而
成衆行。願爲行本故明也。一切世間總擧三
種世間也。一切劫總三世中時節。並是擧時
節爲成行也。土亦如是長短劫也。一切國處
所王化土也。常修一切諸菩薩行者。世間與
劫時無不周。一切國土處無不通。於此時處
修菩薩行。時延處廣故智行亦無邊也。福徳
智慧而無窮盡者。菩薩所行不過福智惠故。
但明此二。能爲一切而作饒益者。外化也。上
言神通此言饒益。互文興嘆耳
從能到訖向涅槃門。是第三周明自行外化
也。菩薩智惠方便彼圻者。縁眞爲實惠。取
俗爲方便。一説智縁空有如空而知名爲實
惠。知而不著名爲方便。此二惠是正覺之父
母。衆行之剛要照得其性故到彼*圻。能令衆
生背生死向涅槃者。外化也。生死至苦涅槃
至樂。令衆生背苦至樂者。化之動道之與門
皆謂能通也
從不斷於法輪。是第四周明自利利他行也。
不斷一切菩薩所行者。總擧衆行也。從禪定
訖明惠是別明衆行也。諸所施爲已下明外
化也。中有二周明三業。初略其身已下廣如
是已下總結。善能示現者。以已所行以示衆
生。今仿而行之動成物軌故云善能。無作神
是者。無想而爲神。是以心冥實相故能形無
不至也。亦云無作者。不作心也。如八地已上
任性所爲不假作心也。能到十方即念而至
勸請説法十方蒙益。故外化也。敬法不忘爲
受也。亦云前四對是別嘆
常以大悲已下總嘆四對。四者初以智惠爲
方便行始神通化物之本。智惠神通爲一對
也。二顯自內成律益於外。即是內外以相對
也。三始由知曉終到彼岸故。能令衆生始背
生死終歸涅槃。此就始終以相對也。四修行
不斷請受不廢故。能常行一乘廣濟群品。即
是第四自利益物以相對也
如是已下第五總結嘆前四也
從金剛藏已下列衆中第二列名也。此菩薩
是第四會請説之首故列名於先也。論云何
故唯金剛藏説者。釋云。一切煩惱難壞此法
能破善根堅實猶如金剛。故不異名説。何故
名金剛藏。藏即名堅其由樹藏又如懷孕在
藏。是故名堅如金剛。一切善根中其力最上
猶如金剛。能生成人天道行善根所不能壞
故名金剛藏。自下列三十七菩薩大無量隨
徳釋名寄在證説。已説序分
從入三昧已下。即是第二三昧分也。准諸會
即是序中第六入定文也。中有二義。一入定
二釋入定釋中有三。一入定所以即初句相
也。二欲宣已下明定所爲。三辯説已下明定
所敢。即是第三加分。即名三業加也。若依論
釋初入定者。即三昧分也。即時已下加分也。
中有三。一將加相顯示三業即向入定所以
是。二何故加云句自利利他故即向之所爲
是也。三云何加謂口意身即向。辯説已下四
十句是加相中有五句。初十方各過十億佛
土已下明三業加相。初身業次口業次意業。
二十方諸佛威神力故加。三本願已下明一
佛本願力故加。四威神已下用現神力故加。
汝有已下明內因也。前四是縁。第五是因縁
和合加之相也。論多佛加者。顯法及法師增
長恭敬心故。直名敬人重法。何故同號金剛
藏。加以本願力故。此三昧者是法體本行菩
薩時同説此法。今成正覺亦名金剛藏故。不
異名加也。有此菩薩聞諸如來同已名已故
增悅十佛土數者爲説十地。故有此多説十
數故也。欲宣一切已下。論云何故加。即是入
定所爲中有二十句。初十自利後十利他故
加。一切菩薩者。謂住信行地。不思議諸佛法
者。是出世間道品。明者見智得證。入者信樂
得證。智慧地者謂十地智如本分中説。此一
句是根本入總也。若依本一切菩薩是總。入
智慧地已下句是別。依根本入有九入別也。
一攝入聞慧攝一切善根故。二思義入思慧
於一切道品中善分別一切佛法故。三法相
入廣法智故。四敎化入決定説諸法故。五證
入無分別智。六不放逸入世法不能染故。七
地地轉入無貪善根淨故。八者菩薩盡入得
不可思議智力故。九者佛盡入得一切智人
智境界故。又云。以此十句配十地也。自行既
爾。外化亦然。何故得知。初十句後云所謂
如實説菩薩十地差別故。若依論釋亦作初
物總而中配三慧十入不似配地也。是諸入
爲校量智義差別次第轉勝非根本入十句中
皆有六種差別相應知。六者總相同相異
相成相壞相。總者是根本入。別者餘九入。
同相入故。異者增相故。成相者略説。壞相廣
説。故如世界成壞。此謂總別入增略廣爲異
耳。次十句依利他利行得十地差別故。大本
十一句。初句總後十別也。論經亦十一句。初
十地始終一句總十地差別已下十句別也。
與大本不相當應解。別中十句。前五自行後
五外化。論釋前五所攝利益。後五明能攝利
益也。作依論釋得十種始終。論云。始者信欲
親近等。終者念持諸地。復有阿含及證信於
佛法相應必然故名信也。欲者依信悕須上
法故云欲。親近者悕須近佛聽法故也。終者
念持謂集功徳也。復有阿含及證者。阿含爲
始證者爲終。亦可阿含爲敎。證者爲智慧爲
總餘爲別。十種始終中。經本十一。初二句總
九句別。一攝始終大本總前二句爲思慧智
隨所聞法受持説故。如經如實説菩薩十地
差別方便故。大本云。菩薩安住十地故。二者
欲始終隨順安住十地。三者行始終説無漏
法故。四者證始終無我智大智慧光自在嚴
故。光明者對始無明故。五修道始終入具足
門故。論云。此處菩薩有五種障。一者不能破
諸邪論障。二者不能答難障。三者樂著小乘
障。四者化衆生懈怠障。五者無方便智障。對
治是障有五始終。一者能破邪論障始終。如
經隨所應住次第説故。二者能答難始終。得
無礙樂説光明故。具足大無礙智地故。三者
樂著小乘對治始終。不失菩薩心故。四者化
衆生對治始終。敎化成就一切衆生界故。五者
無方便智對治始終。五明處通達分別。得至
一切處決定智故 云何加。謂口意身加。云
何口加。以此十地口業説故。詮能顯理故在
初也。大本云。汝當説此法門差別者。謂十地
差別者。種種名相故也。依口業根本辯才有
二種。一者他力辯才。謂承佛神力不闇故。二
者自力辯才有四。一有作辯才。自善根淸淨
故。二無作辯才。淸淨法界故。三化衆生辯
才。饒益衆生故。四身淨辯才。是身淨中顯
三種盡。一者菩薩。二者二乘不同盡。三者佛
盡。菩薩三種。二乘二種。佛一種。合六種。前
自他有四種。合爲十種。菩薩三種者。一菩薩
盡者。法身離心意識唯智依止法身智身故。
二現報利益。於一切佛得受記故。三後報利
益。得一切世間高大身故。二乘中二者。初
過一切五道世間道故。二淨出世間善根故。
佛盡一句者。得入一切智人智滿足故。自力
辯才校量勝上上故。是中佛盡一句。大本經
無論本經有。他力辯才者有二句。一諸佛神
力故。二汝能堪受如來智力故。此二句大本
經有論本經無。合爲一句。他力一句自力九
句。依大本他力二句自力八句
已説品次説意加。論云。十種意加。無畏
身者有二種。一色身勝。二名身勝。色身
勝者。如王處衆眞實無上身故名身勝有九
種。一者不著辯才。與無障礙樂説辯才故。
二者堪辯才。四堪智善分別淸淨智慧故。四
堪者。一因縁堪。二法堪。三作堪。四成
堪。因縁者知一切因縁有爲縁集無爲縁集
等。法者一切法界等。作者違順兩用。違則生
死。順則涅槃。此二法各有違順二用。兩成辯
者菩提之智不離不脱。乃至一切助菩提法
成辨涅槃。三任放辯才。説不待次言辭不斷
與善憶念不忘故。四者能説辯才。與善決定
慧故。五不雜辯才。與遍至一切智處故。六
者敎出辯才。與諸佛不壞力故。七者不畏辯
才。與諸佛無所畏故。八無量辯才。與諸佛
無礙智分別諸法善開法門故。九者同化辯
才。與一切諸佛上妙身口意業故。已説意加
何以故已下十句釋可加故加。何故諸佛慈
悲以十種無畏身唯加金剛藏不加餘者。釋
云。以此菩薩得大乘光明三昧法。餘者不得
故。得三昧有二種。一者本願成就現前故。亦
是菩薩本願力故。二三昧身攝功徳故。此三
昧身攝功徳有八種。依自利利他故。前四自
利。後念持等四利他故。一者因淨染心直心
淸淨故。二者智淨智慧明白故。三身轉淨善
集助道法故。四心淨善本業故。此四自利。五
聞攝淨念持無量法。六通淨信解淸淨光明
法故。七辯才淨善得陀羅尼門不可壞故。八
離慢淨淨者智也。法界智印善印故。已説可

云何身加。申手已下明身加相。論云。不離本
處。而摩頂者。顯示殊勝神力故。此如意通非
餘通也
已説加分。次説起分 論曰。即從三昧起者。
以三昧事訖故。又得勝力。説時復至定無言
説故
已説起分。次説本分。起分已下品中。第二正
説文也。何故不説。若不自説衆則不知爲説
不説。又復不知欲説何法也
就正説之中有五分。第一總擧法體同三世
佛所證法性中生。二爲約無分齊法以爲十
數亦嘆同三世。三列數下之名亦嘆同三世。
四厚集善根已下別解亦同三世。五最後結
十義也。厚集善已前准諸會。總厚總定總加。
乃至總數總請。厚集已下別説別加別請別
顯十地義也。初總擧法體中有六種決定。於
中願善決定爲總。即是菩提心故。餘是別。同
相善決定。異相者別相故。成相是略説。壞
相是廣説。故六種決定。一觀相善決定。二眞
實善決定。三勝善決定。四因善決定。五大善
決定。六不怯弱善決定。無有過者。即觀相
善決定。論云。眞如觀一味相故。不可壞者。即
眞實善決定。論云。非世間境界世間。廣大如
法界者。即勝善決定。論云。大法界佛根本
故。究竟如虚空者。即因善決定。論云。有二
種。一成無常愛果因。是因如虚空生諸色不
可盡故。盡未來際者。論云。常果因得涅槃道
故。大本經中闕此一句。遍覆一切已下即大
善決定。論云。隨順利益他行故。何以故以
下即第六不怯善決定。論云。入三世一切諸
佛智地故
何等已下第二總爲十數。何等爲十數已下。
第三別列名。論云。對十障故十名生也。中有
二。一列名。二何以故已下釋。二行成就。初
證聖處故曰歡喜。離悟心犯戒故曰離垢。三
惠照法顯現故曰明地。智火燒煩惱薪故曰
炎地。出世間智方便善巧故曰難勝地。大智
現前故曰現前地。無相行究竟能過二乘地
故曰遠行地。報行淳熟無相無簡故曰不動。
無礙力説法故曰善慧。得大法身具足自在
故曰法雲
默然已下第四中有二。初明金剛藏説已默
然令衆敬人重法。二解脱月已下正明請説
初默然有四意。論云。一欲令大衆渴仰請説
故。二復令衆敬人重法故。三云信解者悕望
故。默然不説也
第四待雲臺加請勸上祥佛加故也。第二請
中解脱月三請。初一長行五偈。二長行及二
偈。三長行及四偈半。金剛藏答。初一長行
六偈。次一長行三偈。此二答解脱月大衆請。
一長行五偈半。雲臺加勸。一長行七偈半。金
剛藏答解脱月。初一長行及六偈。二長行及
偈。後一長行及偈。答總中件答大衆及雲臺
勸請也。解脱月初長行及五偈。論云。初偈顯
示説者。淨覺無過故。次偈顯聽者。同法決
定。次偈示衆樂聞故。次偈示餘衆淨心故。次
偈顯此衆皆勘斯聞故。是中初偈嘆説者。次
二偈顯自生衆淨。最後一偈顯二衆淸淨。疏
云。初二偈問何故默然。今衆疑也。後三偈
明大衆淸淨樂。仰慇懃勘聞深法故應説也
金剛藏已下長行及偈仰酬上請。依論釋下
六偈用大本長行作初偈非經本六偈也。欲
令衆悅者總將酬答相。經本六偈中。初明難
次偈明義難。此之二偈同爲説難説則迷悶。
第三第四兩偈明難聞也。持心離我者有乃
可得聞。第五偈喩顯成初難。第六一偈明生
信者少成前難聞也。亦可作二。初二偈及第
五直噵説難。第三第四直噵聞難。解脱重請
還執前。二佛子已下幡上聞難。承佛神力已
下幡上説難。於是深法已下結成。解脱日第
二請中還幡上四。結礙已來幡上勘聞。第二
難聞。深心已下幡上第四生信者怖。當承佛
神力已下幡上第二喩況説難。於是深法已
下幡上第一迷悶難説偈有二行。初一偈直
請勘説幡上説難。下一偈成上勘聞。論經唯
有長行闕無偈誦。次重請者。上言證信者難
得示現。此衆有勘能故善淨深心者總深心
有二種。一喩阿含淨。二證淨。阿含淨有五
種。證淨有四種。五種者。一欲淨。二求淨。三
受持淨。四生得淨□□四種者。一得淨。二
不行淨。三無厭足淨。四不隨他敎淨。此九種
阿含與大本經令不相當故。不依阿含釋也。
還幡上四且依此二意也
第二金剛藏長行及偈。此是大本經。若依論
釋。雖有長行闕無重頌三偈也。長行中有二。
初領上品不疑惑容可勘聞。樂小法已下中
下疑惑。惑者心迷疑者猶豫。我愍此等。是故
默然。偈中初一行半頌領上品。下一行半頌
中下疑惑
第三長行及偈解脱月請。偈有四行半。長行
有四句。一勸説之有益不説有咎。二從所以
者何已下諸佛護念。三何以故已下明十地
根本。四是故已下結勸。有益偈中。初一偈頌
上説之有益。次一偈釋上諸佛護念。次一
偈頌十地根本。第四結勸。略而不頌。上明
解脱月同生衆上首請。此明大衆請。釋加
已下雲臺加勸衆請請五偈半論釋有四。初
二偈嘆説者成就證力及阿含力。初一偈嘆
證力辯才。第二偈上句嘆阿含力辯才。十
力已下一偈嘆請覆釋二辨。第二偈嘆衆勘
受。阿含及證爲第三。一行以喩顯示。喩大
衆求法轉深。最後一行結請。此釋與本不相
當。後解初三行嘆説者徳備二慧故應説。次
一偈半明衆勘受。次一行結請。前嘆中初一
行總嘆二慧。次一行別嘆智慧。次第三行嘆
福徳具足故勘説也
雲臺中有二長行及七偈半。長行身加偈明
口加。身加中有二身八業。初業者。一覺業相
光是。二因業阿僧祇是。三捲舒業普照是。四
止業三惡是。五降伏業大本中無。六敬業悉
照已下是。七示現業遍照是。八請業時諸是。
二身者。一流星身悉照一切是。二日輪身大
光明臺是。先以意加今己身加説偈已下口
加也。此正有十一行半。論本有二十行。廣
略有異耳。佛不捨本誓。大悲之極故加勸也。
雲臺者表合潤高顯之端也。口加有七偈半。
中有五句。初二偈顯能加。次一偈加之所爲。
略開三義也。次二偈聞法有三時利益。次半
偈不聞有損。後二偈開後三義前開三義諸
地地體也。所行淨地行義差別者地相也。聞
益二行中有三。初半明聞時益。次半行修行
時益。次一行轉生時益。開後三義中入地行
勢力者果也。觀法者滿也。此略開六義。依論
口加有四。初一行半顯能加者。謂佛世尊法
王成就四種勝故。一自在勝。二力勝。三眷屬
勝。四性勝。無等等者。佛法衆生無與等者。故
曰無等等者。此彼法身等故。二次有半行顯
加之所爲。三次有三行顯説法利他有三時
益。次有兩行明修三漸次入勢力是二觀漸
次法是三修行漸次次第修行是也
觀察已下長行及偈。大本經十三行半。論經
十一行半。明金剛藏略答。論云觀察十方者。
示無我慢無遍心故。欲令大衆重增勇悅。大
本云增益信敬。是故説偈示説正他增益。聞
者勘受義故。勇悅有二種。一義大勇悅爲得
義故。二説大勇悅。因此説大能得彼義故。大
本云增益信敬。以信敬當於勇悅處亦得云
義大信敬説大信敬。云何義大彼義深故。何
者深義。偈云。諸佛聖主道。微妙甚難解。
就中初七行半明義大信敬。初中有二。初五
行明義大同第一義諦故。難説所照境也。次
二行半義大同佛慧故。難説能照知也。此同
體內證境智故。論云依智地故。又論經本云。
智起佛境界故。消文具在論釋已説義大。自
下六偈明説大。就中有二。初有二行半明説
大。雖同佛慧。而發願行慈。承佛神力故説。
後三行半正開六義以顯於説大。此義説二
大文理皆有隱顯互彰也。此二義皆以難況
難明。依地論有三種成就大。一因成就大。發
願行慈悲是。二因漸成就大。漸次具諸地是。
三敎説成就大。有二種。一滿足修知者能及
是。二觀修者微妙甚難見已下是。當承佛力
者。示説者無過。咸共一心聽者。示聽者無
過。智慧所隨順者。此所説法衆生以智隨順。
順者入也。諸地相入行。是隨順入六義也。一
心恭敬待有二。一形敬二心敬。示已無慢也。
大音唱因喩義名不相違。大音唱者説法聲
也。因者直説於理。理有所以故名因喩外譬
也。名者味也。義者所證旨也。不相違者名義
相順也。因説有三。初略説十名。二略開六
義。三廣解六義。喩者有五眞金喩地地別説
餘四池山海珠顯在十地。後説依論釋大音
唱因喩義名不相違者有四義。一示現何事
謂上法也。二以何事謂大音唱是。三云何事
因喩相應是。四依止何字謂依止善字有二。
一隨方言音善隨順故。二字句圓滿與理相
應故。佛神力已下正承佛神力欲説地義。上
略明十地。自下廣明十地。若依論釋已説請
分。自此已後正説初地。就中有三。一住二釋
名三安住。初住有四十句。釋名有三十。安
住亦有三十句。此一百句總爲説分。初釋住
中初十句依何身菩提身。次十句爲何義爲
求一切智。次十句以何因大悲。次十句有何
相越凡夫地。然初十句者位判不定。或在于
慧或在聞慧。或爲外凡想信五品。或爲內凡
十三依初或是迴向終心初地之始入地位
故。用多方便三十行爲入住忍也。故大本經
云。菩薩發是心時。即過凡夫地入菩薩位。今
依梵網仁王瓔珞等經。此三十種即是地前
三賢人也。堅信忍十發趣。初十心是堅法忍
十長養。次十心是堅修忍十金剛。次十心是
堅聖忍中十地。後十心是不名想信也。十句
集者。初集總餘九是別集。是中初二顯增上
或定學。次四顯增上慧學。後三顯勝二乘。若
以深廣屬後時三句爲慧四句勝二乘。九集
一切集善行集者眷屬持戒故。二定集助道
是。三親近集供養是。四聚集淸白是。五護集
善知是修行實證也。得出世間心智故。六淨
心集。七廣集深廣是利益衆生故。八信心集
信樂是求一切智故。九現集多向是多行慈
悲故。好求佛智慧者。大本第十句如是衆生
乃發三菩提心。且當十住位也
已説依身。次説爲何義。是中依一切智知斷
證修故。此佛智有九種業差別一切智爲總。
九者一力佛智。二無畏佛智。三平等佛智。四
救佛智。五淨佛智。六無餘佛智。七染佛智。
八覺佛地。九轉法輪佛智。此九種皆云業力
佛。佛智者十力也。無畏者諸無畏也。平等者
具足。救救世間也。淨者慈悲大也。無餘者
無礙智也。染者淨佛國也。覺者知三世。轉法
輪者神力一切輪故生。如是心者本分中願
善決定故。何故唯言生心不言生智。及餘心
數法心爲本攝一切智數故。舊解云。始四句
爲法身功徳。次四句爲外化。次二爲智説已
説爲何義生如是心。次説何因故生如是心。
此十種大悲總九爲別。一增上大。二攝大。三
淳至大。四無量大。五決定大。六隨順大。七正
受大。八最妙大。九住盡大。增上者細苦智
增上故。攝者方便故。淳至者盡衆生界直心
深心淳至故。無量者量同佛力故。決定大者
深智善決定。衆生力佛力趣向無礙智故。隨
順大者隨順自然正覺智。正受大者能受一
切乃至敎化是。最妙大者廣大如法界故。住
盡大者無常愛果因盡。涅槃際究竟已下至
盡未來際是
已説以何因生如是心。次説是心生時有何
等相。上來三十心。六義中初明入地行。二
越凡夫已下十句明地體。三多喜已下三十
句明地相。四大悲已下三十五句淨地行。五
少見諸佛已下滿地行。六閻浮王已下地果
也。若依論釋中有八句似用。過凡夫地一句
爲總。下八句是別。皆釋過義。住如是法一句
釋亦似總結。即第十句也。就中前後二句爲
總。中間八句釋過。上下八中。初句明入位
過。三種性過。四道過。五法體過。七業過。八
畢竟定過。成出世間心如始住胎釋入位過
也。家相似如彌勒中説釋家過 生在下已下
是。子相似法大乘行故釋。種性已下是。道過
世間出世間道不攝攝故釋。過一切已下是。
法體者大悲爲體。他作如已作。住菩薩已下
是。處者不捨世間善巧住故。在諸已下是。業
者順空聖智生入三世等是。畢定者佛種不
斷。究竟涅槃道畢定等是。論云。如是示現凡
夫生菩薩生入胎不相似有煩惱無煩惱故。
凡夫不入胎有煩惱。此三位在地前。菩薩入
胎無煩惱。此位在地上。故下八句並云不相
似名曰過也。住如是等過法名歡喜。汝已得
不動法故
已説住義亦云體説佛子次説釋名亦云地
相。釋名中有二初説多歡喜有十句。次何念
故歡喜有二十句。説十句者。初歡喜總下九
句別喜。論經云多歡喜總多信已下九句別。
其中乘加一句踴躍心體根三句釋多喜。九
句者。一敬歡喜。二愛。三慶。四調柔。五踴躍。
六勘受。七不壞。八不惱。九不瞋。敬三寶故
愛者樂觀眞如淸淨句是。慶者自覺所證校
量勝慶悅句是。調柔者自身遍益成就調柔
句是。踴躍者自身心遍益增上故。大本中無。
勘受者自見至菩提近勘受句是。不壞者自
心調伏不好鬪是。不惱者慈悲調柔不好惱
亂是。不瞋者忍不瞋故不好瞋是。舊解云。八
中五與喜順下三無忍不喜事
已説多喜。次説以何念故生歡喜。念有二種。
初十句念當得。後十句念現得。初十句者。念
佛一句總。餘九句別。論云。如佛所得我亦當
得。是故歡喜。二念佛法。三念菩提。四念菩
薩所行。五念佛淨波羅蜜是。六念佛勝。七念
不可壞。八念佛敎化。九念佛利益。十念佛
入。於中初二念共如佛所得。我亦當得故。佛
佛法二故。三四菩薩及行此二念佛菩薩。及
菩薩行如是次第。餘六句皆念佛淨。舊解云。
初十句明外法縁中生憙。次十自念得勝功
徳生憙。初有三句。於三寶上生憙。次七於
佛菩薩所行法中生憙。亦云初十得生憙。後
十離故生憙。後初之中有五對十句。就世出
世相對。二凡聖相對。三際礙以相對。四據現
生二報相對。五據入離以相對。論釋有十句。
一轉離一切世間。二近入如來所。三離凡夫
地。四近到智惠地。五斷惡道。六與衆生作依
止。七見一切佛。八生諸佛。九入菩薩眞如
法。十捨一切怖畏。此十皆云轉離。於中初轉
離是總。餘九是別離。一切凡夫取著事釋初
總轉離。於中入轉離者顯事不相似故。三遠
四近。此二轉離示自身不相似故。餘有六句
斷依生入捨止。此六轉離如是次第行不相
似故。依止他力生果成就。此等六句皆云不
相似故住歡喜地。所有怖畏即皆遠離。第十
捨中遂顯離五怖畏。謂不佸畏。惡名畏。三死
畏。四墮惡道畏。五大衆威徳畏。離如是等一
切諸畏。論云。此五怖畏是初地障。復説地利
益勝。是五怖畏第一第二第五依身口意。第
三第四依身。依身者愛增善道惡道捨得依
身故。何故但説五怖畏。打縛等諸畏皆五所
攝故。此五怖畏因略有二種。一邪見妄取想
見愛著故。二善根微少故。此對治如經離相
故。尙不貪身乃至無有大衆威徳畏毛竪等
事。何故二處説前説身怖畏。後説異身怖畏。
上三十五句已顯釋名分大悲爲首。已下三
十句釋第三安住章門。亦名第四淨地行也。
亦可就中總別三十句。論云。前總中唯有三
句也。別中有三種成就信成就總別顯十句
皆云增上。次修行成就。總別顯九句皆云集。
次迴向成就。總別顯十二句皆云求一切智。
初十句中信心者總餘九別。九者一敬信增
上。二淨信增上。三分別信。四悲信。五慈信。
六不疲惓信。七暫愧信。八安樂信。九柔和
敬順。此九皆云信增上。敬信增上。尊敬三寶
多行是。淨者證眞如智。如解心淸淨是。分別
者令他證淨智多以信分別是。悲者除苦。慈
者與樂。不疲惓者久處利益衆生故。*暫愧
者於慳等波羅障深*暫愧故。安樂者於同法
者不惱亂故。敬順者增益敬信殊勝心故。已
説信成就。次説修行成就。善根無休息常修
也。大本第二句。一親近集釋第二智識大本
經初句也。論義解釋心苦樂法集多聞正觀
不著集。此三是聞思修惠不貪者不求名聞
故不求名不求利養句。是如實心者常實故
二經相同
已説修行。次説迴向成就中有十二句。一樂
求一切智地。二觀求一切智地。三無障求一
切智地。四離求。五如説能行求。六護。七不
行。八不捨。九不動。十不捨成就。十一身集。
十二常求。此十二句。皆云求。一切智地不能
具顯耳。此十二句。初樂二觀三無障。此三依
論是家家者本也。依家無障求故。云何求依
家本求依六度故無著法。故論云。以此九求
對十種離求如説求對檀中二障一無心許與
二而不與。無心者諂曲。許不與者如説實語。
本云常行實語。對二地。不行者惱亂他業行
佛家。對三地障。本云不汚故。不捨者持戒生
退故不捨對也。不動者。一者亂心。二不能調
伏。此五地不動對治如山王。薩婆若心文十
攝越不捨成就求集求常。求此三對三障。一
無汚方便。二不修出世道。三於勝上法願欲
心薄。此三障同在六地三行對治。即本云不
樂集助常求勝三文對也。此對行三種成就。
初十説增上成就。次十無厭精進日夜是也。
次十求一切智方便故。菩薩成就。如是淨地
法名爲安住歡喜地。説分訖
次説校量勝分 云何校量菩薩住此地勝二
乘故。校量有三種。一願二修行三果。皆云勝
也。初中有二。一常修無量行故。二十無盡心
已下。與一切衆生同行故。以得十無盡法故。
願行亦無盡。願雖無量約爲十數。十中依疏
初三縁三寶也。次説四願化群生修淨土行。
後三於十方世權同益物。一中有三。一體二
譬三合喩。依論初二明功徳智惠滿足。次五
就外化中辨。後三顯自身同物。初中二者。一
功徳滿足以佛爲頭。二智惠成就以法爲首。
初願中有六種大故名大願。一福田大亦名
體大。謂一切無餘有三種。一一切無餘。二一
切供養無餘。三一切恭敬無餘。佛有三。謂法
報應。供養亦三。謂利養敬行等。供敬亦三。
謂供敬給待迎送。二供事大。謂一切供具種
種隨意供養勝前故。三發心中大。謂淸淨心
發是大願故。四攝功徳大。廣大如法界故。五
因大。究竟如虚空故。無常愛果無量因故。此
無常愛果因也。六時大。如經盡未來際故。此
因得涅槃常果故。此常果因也。供養一切劫
中者時也。所有諸佛者化主也。大供養具者
三業行願香華等事也。無有休息者常懃二
行不斷絕也。説功徳滿足。次顯智慧成就中
有五。初明體中三種法謂敎證行也。又一切
釋敎法攝一切釋證法一切佛釋行法。此亦
名三種成就發如是大願。已下四句如初願
中也。一切劫中者時也。四句如初願未無異。
第三願已下次第五願成就外化辨也。一以
何身。二以何心。三何者是衆生。四衆生住何
處。五自身住何處。初以何身中亦有五義。初
體中三世間以身見相有三。初顯世界無邊。
二應佛無邊。三爾時攝法無邊。從天入胎處
初生出家。成道勸轉法輪入大涅槃。我於爾
時皆攝法爲首三時轉故。次第解釋如離世
間品。答後二十句中説。發如是願已下乃至
無休息四義如前。第二以何心中亦具五義。
初體中明心行中有四種。一種種謂菩薩行
廣大無量不雜是。廣者從初地是。大者七地。
無量者從八地至十地。不雜者法無我平等
觀出世間智故。二體謂波羅蜜所攝故。三業
謂諸地所淨生諸助道法故。四方便謂六種
相總別同異成壞等亦可爲二。初總擧菩薩
行業。二總相已下方便益物也。第三何者衆
生五句如上。初明衆生中。論云九句。今總爲
二。前六所化。後三明得益也。前六者。一麁細
差別。二依止差別。三不淨不處。四苦樂。五
自業。六自體。此六皆云差別。麁細者色無色
等生。依止者四生是化生依業。不淨不處者
三界所繋。苦樂者入六道是。自業者一切生
處是。自體者名色所攝是。敎化一句斷一切
二句一切智慧三句也。第四爾生住何處中
五句如上。初明處中。論云有三合之爲二。初
列所住世界相。二隨入已下能知世間。智論
云。三者一一切相者廣狹至方圓等是。二眞
實義相謂入世界智等是。三無量十方世界
等是。自下如前。第五自身住何處五句如上。
初明處中。論云有七今合爲三。初國土世間
淨。二衆生世間淨。三如來世間淨。我淨是
佛土。論云七者一無休息同體淨入。一佛土
已下是。二自在淨大本無此句。三莊嚴淨無
量莊嚴是。四受用淨具足淸淨是。五住處淨
衆生淨等是。六國土淨常有諸佛是。七果淨
隨諸已下是。次下三願顯自身權益物。一得
地校量勝。二得菩薩地盡校量勝。三一切盡
究竟故。初中五句如上。初明菩薩行中。依論
總別有十一句。合之爲二。初六同修善根。後
五明神通力用。論十一者。初同心一句總。後
十別。一共集善根二同一境界故。三常不離
故。四隨其所應故。五自於心中悉能解知境
界神力故。六得隨意神通。七悉能遊行世間
故。八一切佛皆現身相故。九一切處生故。十
如是不可思議大智慧具菩薩行故。於中初
句顯功徳行故。第二住寂靜等觀故。第三聚
集解説論佛法故。第四隨心成佛故。五自發
勝心念佛法身。六得常不退神通故。餘四以
通業得名。一往餘世界。二自餘異身示現。三
同生往故。四入不可思議大乘故。下四句如
前。次明得菩薩地校量勝五義如上。於中有
二。初法後喩。初法中明三業不空也。自下如
上。次明得一切地盡究竟中五句如上。是中
依論作業有七種。今合爲二。前三合爲八相
義業。後四合爲説法自在業。論七者。一示正
覺業。二説實諦。三證敎化。四種種説法。五
不斷佛種。六法輪復住。七自在。此七皆云
業。初業者示現入胎是。二實諦業者現大神
力是。三業者知一切法已下是。四説法業一
音聲已下是。五不斷業示大涅槃已下是。法
輪業者示現衆生已下是。七自在業者以大
智已下四是。下四如上。自下發諸大願隨心
求義故起。如是大方便者。彼所作方便勇猛
故。如是大行者。彼所作行成就故。菩薩住此
地漸次久習起此三行非一時故。何以故。此
十大願一一願中。有百千萬阿僧祇大願以
爲眷屬故。何故名大願。光明善根轉增廣故。
自下十不可盡。論云。明與一切衆生同行故。
大本云。以十不可盡法而生是願爲滿是願
懃行精進。何等爲十。中有三轉義。初轉列十
不可盡法以成十願不可盡。二若衆生盡已
下返釋十不可盡法。第三而衆生已下還順
釋不可盡以成上願亦不可盡。初十者。四據
世境不可盡。後六據聖智應用用同世故亦
不可盡。又解十中衆生界是總餘九是別。衆
生界盡故。何處住世界盡故。乃至智轉相釋
皆爾。已説願校量勝。次顯行校量勝中有十
句皆是行義。何等爲十。一信・二慈・三悲・四
施・五無疲惓・六知諸經書・七善解世法・八慚
愧・九勘受論經名堅固力等供養諸佛如説
修行。初信行中有二十句。初十句正明信解
體。亦名因縁方便也。則成信者已下明信解
行用。調順心者諸善根中得自在勝故。承濡
心者得勝樂行故。論文正此二句。餘之八句
論本無文。信等十句。從信諸佛所行道已下
是。十句中前四於菩薩功徳生信。後六於佛
果功徳生信也。又解信等十二句。初一總後
一結中間十句正解信解。論經唯有總別四
句。餘句則隱信。諸佛本行已下論釋有二。一
菩薩六度是。二次第成信善入諸地得殊勝
功徳。此是菩提所攝。大行入有六種勝。一
魔道二乘對治勝。十力已下至不可壞是。二
不思議勝。不思議是。不離染勝。無量已下是。
四一切種智勝。無量行門是。五離勝。從因縁
以成是。六總説行入勝。擧要言之是。信行已

自此已下顯慈悲境界中有三。一遠離最上
第一義樂。此是慈縁之境。即甚深十句等是。
二遠樂境故。具諸苦聚悲縁拔苦之境。而諸
凡夫已下二十句是。三彼二顚倒凡夫可愍
已下是。慈樂境中十句者。初一句總餘九句
別。依論消文
已説遠離第一義樂。次説第二具足諸苦顯
悲境界中有二十句。是苦因業煩惱等。後十
句顯苦果。因果二句並是悲境界。是中無我
以敎影空。因中十句者。一心墮邪見是總。餘
九是別。一弊意邪見無明癡冥是。二憍慢。三
渇愛。四諂曲。五嫉妒。六集業多集已下是。
七吹罪心火。八起業邪見有所施作是。九心
意識種子邪見欲流。是中初三邪見依法義
妾計。次二諂曲嫉妬。此二邪見。於追求時心
行過故。第六已下四種邪見修行善根等是
有漏故
三界地已下果中十句有三種。一自相從復
有牙生。乃至於有二同相。謂生老病死等。三
顚倒相離我我所等。自相者有三種。一者報
相。色一名共阿梨耶識生。二者彼因相。如經
不離故。三者彼果相。從六入乃至於有。如
經名色增長已從是中我已下空觀也。云何
於彼二顚倒。如經然諸衆生不覺不知而受
苦惱故。即釋彼二菩薩。於此已下訖則生大
悲智慧已來。即釋悲能拔苦。慈應在前乘勢
故即明悲也。是諸衆生已下訖畢竟樂已來。
則釋大慈與樂意。慈悲行已訖。以深妙心已
下釋第四施門。是中一切物有二。一外財。二
顯自已下內財。論釋八句者不出此內外財
也。復有二。一所用。二貯積。謂一切財穀庫
藏等。廣説有八種。從金銀乃至一切所愛事。
初捨是總餘九是別。依二種喜。一藏攝喜二
利益喜。藏攝喜者。謂金銀等。利益喜有八
種。一嚴飾利益。寶莊嚴等。二代歩利益。象
馬等。三戲樂。謂國土觀。四代苦。奴婢。五自
在。國土聚落。六眷屬。妻子。七堅著。一切所
愛等。八稱意利益。頭目耳鼻等。上諸句下皆
云利益喜也
懃求已下第五心無疲懈於諸經書。第六得
如是知已下。第七善解世法知時知量已下。
第八*暫愧莊嚴功徳如是功徳已下則是。
第九得第九勘受力已得勘受。第十懃行供
養一切諸佛如説修行。此十種行顯二種勝
成就。一得心成就。謂信悲慈等。二修行成
就。乃至如説修行等。七於中自利行。謂信能
信菩薩行及諸佛法。求畢能得故。依利他行。
慈悲捨不疲惓經書解法世。此六已下法攝
他行。餘三行。一不著。二不動。三修行。彼垢
淸淨依止。前安住中所説三十句。從信增上
乃至常求上上勝道。是淸淨地法。今此十從
信等乃至供養諸佛。盡是障地淨法。十大願
障別故不説
已説行校量。次顯果利益校量勝中有四種。
一調柔果。二發趣果。三攝報果。四願智果。調
柔利益勝者。金相似法。信等善法猶如眞金
等中有三。初法二喩三合喩。數數入火有三。
一功徳入供養佛僧故。二非心入敎化衆生
故。三無上果入願迴向大菩提故。大神通力
見諸佛。以勝神通力見色身佛。大願力者。以
因內正願力見法身佛。多百佛乃至那由他
佛者。方便見多佛數故。供養三種如上
初願中已説調柔。次説發趣果利益勝中三。
一法説。二喩説。三合喩。論云相者隨諸地
中障對治相故。果者得世間出世間智地成
故。地諸法者。謂信等爲滿足彼故。有五種
方便。一觀方便。二得方便。三增上方便。四
不退方便。五盡至方便。觀方便者對治成壞
二句是也。得者行果得諸地淸淨三句是也。
增上者從一地是處轉所住勝進業四句是
也。不退者得不退轉是。盡至者知一切菩薩
淨地法入如來智地。商主已下喩顯多持人
衆向大城者令得正行也。故商主有二。一不
迷道方便。先問等是。二資具利益方便。具
諸資用等是。三亦復如是合喩也
次説攝報果有二種。一在家果。二出家果。在
家果復有二。一上勝身。閻浮王等。二上勝
果。能以大施已下是。以四攝法攝取衆生故。
不離念等八句。示現自利益故。此念略有四
種。一上念。三寶是。二同法念。菩薩等是。三
功徳念。念自身他身菩薩行自體轉勝故。四
求義念。念諸力無畏不共法至一切智等。此
是眞實究竟故爲首有二。謂勝首大首。導者
阿含中分別法義故。諸句如論釋。出家勝業
有二。一三昧所作。論文具顯云。次説願智
果。於中總別有十二句。別句身釋在論文。論
云略説一切諸地各有因體果相應知。下偈
有四十五行半。二十二行説一分中三義。十
一偈頌上住義中有四。初二偈頌依何身。次
四偈爲仰義。次二偈頌以何心。三偈頌有何
相。次有五行半頌上説分中釋名。次有五行
半頌上説分中第三安住。次二十一行半頌
敎量分。就中初五行半頌願校量。次六行半
頌行校量。次有九行半頌果校量。最後兩行
結成歡喜。歡喜地竟
略疏卷第三
               淵許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