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傳外傳卷下 (No. 2742_ ) in Vol. 85

[First] [] 154 155 15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74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傳外傳卷下

法無我若有彼我見是見所攝。菩薩入相應
三昧時不復分別。即此觀察爲入方便菩薩
則人無分別也。一切法則法無分別也。欲願
及攝散二種。則一切住方便也。不住法想則
顯示不分別也。此則與傳總結勸修法空而
不住法空。略符同然知見信不明。何者彼云。
顯示增上心增上智故。於無分別中知見勝
解。按知者依止奢摩他也。見者依止毘鉢舍
那。此二勝解者依止三摩提。勝解即如是信
也。奢摩他即增上心也。毘鉢舍那即增上惠
也。三摩提即止觀自在也。按此三但是直
往者也。修伏大乘也。不是頓悟者。住最上
乘也。彼於三僧祇難解難入。此於一刹那易
證易得。具如傳。我皆令入中廣釋。天親以爲
知是世智。見是第一義智。信是三昧。此則失
經之□旨。以見法見我不見眞如故。按見法
尙不見眞如。何況見我。然則世智爲知有知
無。第一義智爲見眞見。俗三昧爲信住信離。
若無有無何名世智。若無眞俗何有第一義。
若非住離誰入三昧。原夫因定發惠三藏通
門。若以此言即合信在前而見知爲後。不得
言知見信也。差別之名且如上例。按此經文。
宣常住智果之體眞化二身之極。六喩三義現
觀皎然。十聖三賢自修明白。所以如來擧玆
正入勸彼眞乘不是別明定惠也。斯則唯用
三無專除自性。雖云二我終是一空。然則遍
計我相妄有妄故但知也。依他我見假有假
故須見也。眞實我性證有證故方信也。如是
不住無相見性。此是法相對能悟入總爲相
分。此相即無自性故曰則非猶是我之習氣
故曰是名此則不住法空也。具如傳釋。若諸
佛説法不言化身者。則釋迦如來誰説是化。
按佛身既是福感而現説法。何關佛身。此則
常住本法也。縁自得法也。然則化身是影。像
增上縁何甞成道何甞言説。假令有法亦不
能詮。以法性不可言故。是則勸持經者演説
勿生我説想勿生詮義相。如彼迷南爲北謂
之非北。彼終不悟。若自覺了亦不由他無説
明矣。且如來演説向是衆心菩薩宣傳。寧容
已力。何況能説能聽俱是自心所行所證。悉
無自性。如虛空無世界微塵自性也。故云
 我坐道場時  智慧不可得
 空拳誑小兒  以度於一切
按此即菩提之初鑒無性之後心。或演俗諦
法門。或説眞如理觀。皆縁彼識實無自心此
則無染也。此不名説也。如此説者是名眞説
也。所以持一四句偈。菩薩檀度非疋。良由
此焉。無著云。於生死不染。天親云。不住𣵀
槃。此則更相表裏同爲除疑。按此偈四句文
即三重。一指法 擧喩三勸修。彌勒云。非有
爲非離諸如來𣵀槃。此斷疑也。何者若常説
法誰入𣵀槃。故云。佛得𣵀槃化身説法。化身
説法此非無爲也。佛得𣵀槃非有爲也。且有
無不住是盡法門。菩薩一別行耳。不可用釋
如來也。然則報佛有始無終。若入𣵀槃與化
何異則如來不來不説。具如上傳。豈可以菩
薩心量而言佛不住有爲無爲乎。至若須陀
洹果尙離有無品。況佛智乎。淨名云。我觀如
來。前際不來中際不住後際不去。乃至不此
岸不彼岸非中流。非有爲非無爲。不可以識
識不可以智知此名正觀。此名見佛。故知對
機演説。則云不住生死𣵀槃。以彼二性不可
得故。自言觀佛則云離於有爲無爲。以彼二
爲是心量心故。前後既無來去。中間説者是
誰。而乃以微塵世界解淸淨虛空。豈非至惑
也。若如彼釋。即應云一菩薩𣵀槃非有爲非
離。何者盡無盡。是應香積菩薩言非諸菩薩
故。按𣵀槃此云靜息。豈可有無而不靜息乎。
然則法無我智中已離眞如無爲自性。何況最
淸淨覺。又離法無我智而存不住有無乎。如
上傳。彼果斷中正釋彌勒。以九事喩九法。合
之爲三。一體二用三行識塵根是體也。器身
受是用也。過現未是行也。論云。見相識者。見
是見分能受識。相是相分所受識。識是身身
者受者識。亦不相違。然則識是了別。星有
光輝。若滿月澂明則小星晦色。太陽曜景則
大星不現。故聞思惠起分別則微正惠若生
彼識則滅。此對除同也。且六塵相現六識見
生空花在矚眼翳能起此相由見同也。六根
成就是地水火風和合燈景照燭因油盞炷火
共明此縁假同也。器是依報從他受用生幻
是妄境依他藥草起。此不自生同也。身是正
報從業種成露是氣積因夜涼。有此依他起
同也。受謂三受。由依正而領納。泡因水激。從
風雨而生成。此由觸有同也。過去業縁現
在思念夢中妄境窹已覺知。此却縁同也。現
在假有念念不停。電光纔現新新謝滅。此勢
速同也。以種約報報在當生。以雲約雨雨即
未有。此後有同也。由此九觀故。佛於有爲法
中能得自在。故偈云
 觀相及受用  觀於三世事
 於有爲法中  得無垢自在
按此於有爲得自在。於無爲則不然。何者以
此九種唯觀有爲故。前偈云。妙智正觀故。未
審此智爲是菩薩爲囑如來。若是菩薩者不
得言諸如來𣵀槃也。是如來者不可云應作
如是觀也。師資猶自未明文義如何得曉。若
此九喩不通顯三無性。是別明九種觀者。未
知若爲作如星觀。如星闇中有光明處不現。
爲起闇相爲起明心。若起惠明者此則除星
觀。不得云如星也。又如翳觀。則境從翳生。知
生不除則翳境恒起。若除翳境即是除翳觀。
不可云如翳也。又如燈觀。燈從衆縁生。根從
四大起。若知從縁生有何所得。若縁生故無
燈自性者。此則是除燈觀。不得云如燈也。自
後六喩皆同此破。故知勸修法空喩顯無性
此爲實論。然此九種皆是十八界受用及行
業。無八心及心法。假令觀九種成就。只是
人空以唯除有爲故。攝一切法不盡故。由一
切法中有六無爲故。此一切者。總於百法成
二無我故。無著云。顯示四種有爲相。一自性
相。二著所住味相。三隨順過失相。四隨順
出離相。此則四九之各雖別。有爲之目不殊。
然則以人法我見如翳爲當也。不通諸喩還
非。又隨順人法無我以攀縁故得出離故。是
知三世行轉生已則通達無我。此顯示隨順
出離相也。餘釋與天親略同。按此出離中。則
無人無法總名有爲則乖百法無我也。何者
如自性相是共相見識眞如亦是一切法共相
所顯。豈無彼自性耶。若無自性者。不得言六
種無爲。既差別不同。各有自性明矣。是則自
性相中具有有無句性何得。唯言有爲相也。
又出離相是二無我。此則出離。於有爲無爲
之外不是有爲無爲之間也。無爲尙自出離。
何得入四有爲乎。奚名義之乖繆若此。故知。
計著四相所爲四相皆無自性。具在傳文。故
能斷本云。諸和合所爲則爲有爲爲無爲也。
諸大乘經多説此喩。或一或二或七或九或
十。或廣如淨名。以一切喩喩身妙徳以喩衆
生。曇無竭以喩如來豈可星翳定喩相見乎。
故知用易解空況難解空是則空中塵界。眞
應二身尙無自性何況諸法。所以用玆九喩
通顯三無。皆非有性。此爲正釋
問。心及心法已聞。於五眼境中六種無爲聞
之。於四果論內十一色解之。於八識圖中二
十四不相應請爲出之 答。不相應行法略
有二十四種。一得。二命根。三衆同分。四異生
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事。八名身。
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
四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
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時。二十二
數。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問。若説
法時出諸經中相違過失及惡心論義墮四惡
道。佛有明言何得斥諸經論。及無著天親所
解自稱其傳誹謗聖人將墜大坑。如何自曉。
答。按法華經云。衆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
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我寧不説法疾入於
𣵀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
亦應説三乘。爰夫有情善種成熟智慧利根。
佛則不説三乘唯宣一實。所云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此則所則所知相自性寂滅一
實之理也。言語道斷也。故知不但對彼三機
人天亦須接引故。説五戒十善四禪四空。然
有厭俗之情。雖勵入眞之志未深。所以遍
説無生對除人我。是則𣵀槃佛法僧之差別
也。如摩尼珠雖無心施各充所求。如有病者
乞藥即遂分外希望終不可得。佛説亦然。他
皆放此。楞伽經云
 若彼心滅盡  無乘及乘者
 無有乘建立  我説爲一乘
故知無彼五機則一乘不建。亦既宣説深淺
有殊。是則後一唯是佛乘。前四並非佛法。或
者乃以人法疑於天乘。或以前四而疑後一。
或以後一而疑前四。乃至五五相疑成二十
五重違滯。此則對機無礙何有相違。且一一
乘中自有深淺。於此生惑疑網增多。豈誠言
之足深但識照之自淺也。且如不淨小觀即
有正邪想。不淨時乃見佛相境。觀相違則爲
邪觀。何況觀佛見不淨相而得爲正觀者乎。
如小乘機人。若爲説大乘則誹謗不受墮於
大坑。所以三七日中思惟不説一乘良爲此
也。況正説佛乘。而乃雜以獨擧聲聞人天之
法。豈非惑乎。然有解説者。或以聲法而解佛
法。或以佛法而解人天法。或以初地法而解
十地法。對彼本乘雖爲正法。將詮此道正是
邪言。況乎悟入。眞宗淸淨妙覺無性無得在
五乘之表。雜以無相無生猶甚不可。況以俗
中苦空無常無我有爲無爲釋成現觀者乎。
悲夫悲夫何迷繆之甚也。何以知其然。按攝
論云。其有未得眞智。覺者於唯識中由敎及
理應可比知。無性釋云。由至敎量及由比量
雖未證得。唯識眞知應可比知。故知至敎即
了義經也。非至敎即不了義也。且如度量權
衡一。於天下格律令式四海不殊。然而狹
幅大尺越於程章誤出故違乖於彝。則自不
遵奉自不較量。既受其事兼累良善知而故。
縱豈曰存公至若四量四依爲未證者之准的
通一切義理格一切經論。安可不從之。安可
故違之。豈可以已遵奉以已不較量而責於
遵奉乎。而責於較量乎。故知對機正説本不
相違。妄程邪愚解釋乖繆。是則出諸經中相
違過失。魔得其便自取三塗故。云好心論
義生五淨居。惡心論義墮四惡道。此傳唯明
悟入成乎。正覺苟違此觀咸所不依。且智覺
眞詮猶爲增語。況自心現量而爲至實者乎。
所以有同不同。良爲此也。故知。一宣淨覺則
福智無窮。以能斥諸邪妄故。一從菩薩則罪
業無量。以毀歿圓照故非但自身留滯柳。亦
迷誤群生所以。無著云
 下人於此深大法  不能覺知及信向
 世間衆人多如此  是以此法成荒廢
原夫諸佛降靈懸遠難遇。設使逢遇聞法更
難。設得聞法聞深又難。設聞深法信解彌難。
設能信解悟入最難。此則悟入不悟入。在於
精懃不精懃不在聞説也。願同修住者無自
輕烏無自棄烏如頌云
 集求諸欲無厭足  集欲未足而命終
 妻子珍寶及名位  臨命終時無隨者
 唯有施戒不放逸  今身後身爲伴侶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傳外傳卷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154 155 15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