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悉曇略圖抄 (No. 2709_ 了尊撰 ) in Vol. 84

[First] [Prev]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悉曇輪略圖抄卷第七
一。三教事
        道教
   釋教     曲禮
        儒教
右周書異&T047368;云。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
歳四月初八日。江河泛漲。大地震動。是夜有
五色光氣入貫大微。遍於西方。作青紅色。
王問太史蘇由。由奏曰。有大聖人生於西
方。故現此瑞。王曰。於此爾如何。由曰。一
千年外聲教被此。王命鐫石&T047368;之埋於南
郊天祠前。然則昭王目覩吾西聖靈瑞。不
壞祈嚮之心。蓋福應斯來自有數也○周
穆王五十二年壬申歳二月十五日。平旦暴
風忽起損舍折木。大地山阿悉皆震動。至
於午後天陰雲黒。西方忽有白虹一十二道。
貫南北連夜不滅。王問太史扈多。多奏曰。
此乃西方有大聖人滅度。此其哀相耳。王初
即位見南郊碑&T047368;西方聖人之生三教
出興頌曰。釋迦降迹迦維衞。周昭申寅二十
四歳。穆王壬申五十二。如來八十歸眞際。滅
後一千十六年。教法東傳漢明帝。注曰。釋迦
菩薩○託迹迦維羅衞國。父名淨飯。母名
摩耶。○年至十九逾城出家。苦行六年。游
歴五載。三十成無上道。常身現丈六金輝。
圓光一尋。具三十二大人之相。説法度人總
三百餘會。始自花嚴終至雙林。無小無大
咸歸佛界。娑羅林間優臥寶床。中夜入第
四禪。寂然無聲便般涅槃○至後漢明帝永
平十年。教法始傳震旦。攝摩騰笠法蘭二法
師。白馬駝經四十二章經來是也○日本暦如來
滅後一千五百一年。欽明天皇十三年壬申
冬十月十三日。百濟國聖明王始獻金銅釋
迦像一躯并經論幡蓋等止觀第六云。邊
表根性不感佛興。我遣三聖化彼眞丹
弘決云。我遣三聖等者。清淨法行經云。月
光菩薩彼稱顏回。光淨菩薩彼稱仲尼。迦
葉菩薩彼稱老子清淨法行經云。天竺東
北眞旦國人民多不信罪。吾今先遣弟子三
人。悉是菩薩。往彼示現。摩訶迦葉彼稱老
子。光淨童子彼名仲尼。月明儒童彼號顏
淵。互爲師資。稱論五經。傳祝禮典漸誘化。
然後佛經當往彼所 能家所問經云。迦
葉在彼爲老子。儒童在彼爲孔子。光淨在
彼爲顏回造天地經并五戒檀那論同之。
老子西昇經曰。吾師化游天竺善入泥洹。
得子曰。老子之師名釋迦文三教出興頌
曰。孔子謂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
通禮樂之原。明道徳之歸。則吾師也。遂適
周以同烏也。而反魯葛洪老子經序云。
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又云。古列傳著
孔子師事老子者。以禮&T047368;曹子問禮於孔
子。孔子曰。吾聞之老聃。其斯之謂論語
曰。季康子孰弟子。孰爲好學。孔子對曰。有
顏回者好學三教出興頌注曰。孔子○弟
子蓋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又千賢
分四科論語曰。徳行ニハ顏淵閔子騫用伯牛
仲弓。言語ニハ宰我子貢。政事ニハ冉有季路。文
ニハ子游子夏三教出興頌曰。佛生四百二
十二。老子方生定王世。注曰。老子在周
世第二十二主定王元年乙卯九月十四日
子時。生於陳國楚苦縣厲郷曲仁里。父韓
氏。諱虔。字元卑。母名精敷。夢見日精如流
里飛入口而有孕。誕於李樹下。遂指李爲
姓。名耳。字伯陽。耳大無&T038450;。謚曰聃。生頭
髦髮皓乃稱老子。鶴髮龍顏。廣顙方口。面
凝金色。舌絡錦文。身長丈二尺。齒足四十
八。至簡王四年丁丑。二十三歳爲守藏亭之
吏。十年遷柱下吏。至景王二十四年庚
辰。年八十五。見周徳衰。遂入函谷關
洪老子經序云。老子平王時見周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望見東方有來人。變化無
學乃謁請之。老子知喜入道。於是留與
之言。喜曰。子將隱矣。強爲我著書。於是老
子著上下二篇八十一章五千餘言。故號曰
老子經。已而去。莫知所終藏一云。據西
昇化胡經等。老子本是眞旦人也。後乃西
自去化胡
 裏書曰
 弘明集云。問曰。何以正言佛。佛爲何謂
 乎。牟子曰。佛者號謚。猶名三皇五帝
 也。佛乃道徳之元祖。神明之宗緒。佛之言
 覺也。恍愡變化分身散體。或存或亡。能
 小能大。能圓能方。能老能劣。能隱能彰。
 蹈火不燒。履刃不傷。在汚不辱。在禍
 無殃。欲行則飛。坐則揚光。故號爲佛
 也廣韻曰。佛符弗反。牟子曰。漢明帝
 夢神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以問群臣。
 傳毅對曰。天竺有佛。將其神也。學&T047368;曰。
 其施云也博。其求之也。佛佛戻
三教出興頌曰。佛生四百七十七。孔子靈王
方誕質。注曰。孔氏其先宋人。五世祖徙於魯
國昌平郷陬邑。魯襄公二十二年即周靈王
二十二年庚戌歳十二月初四日孔子生。父
叔梁紇。母顏徴。懼不時生男私祷於尼丘
山。洎生首上圩頂。因立名曰丘。字仲尼。身
長九尺六寸。世謂之長人○孔子曰○昨夢
座蹲兩楹之間殆將死矣。至七日果薨。閲
年七十三。實魯哀公十六年當周敬王三
年壬戌歳四月十一日午時也。家語曰。孔子
葬於魯城北泗水曲阜縣○孔子○曾爲魯
國大夫。故稱夫子
 裏書曰
 周禮註曰。師教人以道者稱也
孔子家語曰。孔子生周衰世。先王典籍錯
亂無紀。而乃編百萬之遺&T047368;考正其義。粗
述堯舜憲章文武。刪詩述書盡禮理樂。
制作春秋讃明易道。垂訓復解以爲法式。
其文徳著矣
百詠注云。孔子作春秋絶筆於獲麟。三百
孔子家語云。顏回魯人。字子淵。少孔
子三十歳。二十九面髮白。三十三而死
行備問云。老子以禮&T047368;攝化衆生。仲尼以
孝行化衆生。顏淵以典禮化一切三教
出興頌曰。爲報勞生稚子知。鼎分三足還
歸一。注曰。釋教稱衆生。道家曰勞生。此
名異意同也。稚者幼禾未成立之義耳。鼎
分之説蓋發明儒道釋三者。並立於世不
可缺一也○儒則制法度崇禮節。幽賛神
明窮以理盡性。道則絶聖。棄欲修身保
眞。萬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樂。釋則五
時遮物。三學修身。近則徴要以勸善。遠則
華凡而成聖。天下不可無儒。不可無道。
不可無佛。虧一教則損天下之一善道
矣。昔白樂天外以儒教修其身。内以佛教
理其性。中以道教延其命。斯人深得之○
梁有傅大士○以道冠儒履佛袈裟和會
三家作一家。善慧善得無諍三昧。故有斯
事焉花嚴鈔云。儒崇於五常。道宗於自
然。佛宗於因縁宗鏡録三十三云。儒云。
儒有二十七家。若契五常理即無惑也
  裏書曰
三教要集云。手結定印。左手置右手上
合二母指○醫書云。握固握二母指也。
是定魂魄之法也。今合母指。與此義相
契也
淮南子曰。天氣爲魂。地氣爲魄。魂無形。
魄有形。魂是雲。魄是屍
白虎通曰。魂者佉。猶佉佉行不休也。又
曰。魄者迫也。猶迫迫然著於人
莊子曰。神何由降。何由出。注。神明由於
事感而後降出耳。神妙物之名。明者智周
爲義
三魂識 一胎光葉。二幽精輪。三想靈現」
七魄神識 一雀陰。二呑賦。三非毒。四尸
拘。五夏肺。六除穢。七伏敬尸
黄老有二十五家。若契虚無亦無惑。釋有
十二分教。若了本心亦無惑也。然則三教
雖殊。若法界收之則無別原矣道安二
教論云。三教雖殊勸善義一。塗迹誠異理
會則同博聞録云。三教一致。儒者之教曰
陰陽。老氏之教曰有無。釋家之教曰色空。
言其致則一也。三教五常。儒教曰仁義禮
智信。道教曰金木水火土。佛教曰生老病死
苦。亦同歸也文 釋&MT80130;一云。致
猶得也
一。五經事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發
[IMAGE]
[IMAGE]
[IMAGE]二十卷 鄭玄注  南夏火 智 酒 心 小 苦 口 勞 血 毛"/>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八十卷 或百八十卷  司馬遷撰 裴駰集解 或云三史文選通號"/>
[IMAGE]
[IMAGE]
 裏書云
 一。史家本書事
 三史&T047368;。漢書。後漢書
 已上卷數如圖
 三國志魏志三十卷。呉志二
十卷。蜀志十五卷
 晋書百三十卷。宋書百卷。齊書五十卷
 梁書百三十卷。陳書三十六卷。隨書八十
  五卷
 唐書二百卷。高祖實録二十卷。大宋實録
  三十卷
 一。經家本書事
 五經 毛詩。尚書。禮&T047368;。周易。左傳已上卷數
如圖
 七經 周禮十二卷。儀禮十七卷
 九經 公羊傳十二卷。穀梁傳十二卷
 十一經 論語十卷。孝經一卷
 十三經 老子經二卷。莊子三十三卷
 一。法家本書事
 本律六卷。新律十卷。隋大業
 令三十卷。唐貞觀勅 格十卷已上
漢家
 律十卷養老年右大臣不
比等奉勅撰之
 令十卷天長十一年右大臣
夏野等奉勅撰之
 弘仁格十卷上起大寶元年
下至弘仁十年
 式三十卷已上弘仁十年四
月二十一日奏
 貞觀格十二卷上起弘仁十一年
下至貞觀十年
 式二十卷已上貞觀十三年
八月二十六日奏
 延喜格十二卷上起貞觀十一年
下至延喜七年
 式五十卷已上延長五年
二月二十六日奏
右紀序云。雖未具觀彼史誥之流別。而内
經運用固亦備矣西域&T047368;二云。史籍總稱謂
尼羅蔽荼唐言
青歳
善惡具災祥備サニ著。而開
蒙誘進。先通于十二章藏一云。五天俗
書總名毘羯喇拏。大數有五。同神州之五
經也舊云毘伽羅。
言訛也文
或云。崑崙東南地萬五千
里名曰神州白虎通云。孔子見周道陵
遲。自衞反魯以定五經而行其道又曰。
五經易尚書詩禮樂也。注云。以易書詩禮樂
春秋爲六經。至秦梵書。樂經曰。今以易
書詩禮春秋爲五經。又禮有周禮儀禮禮
&T047368;。曰三禮。春秋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傳。與
易書詩通數亦謂之九經。釋名曰。經者俓
也。言如徑路無所不通百詠注云。漢初
置五經博士五行大義云。五常仁義禮智
信也。行之終久恒不闕。故名爲常。以此
能成其直故云五徳。殺乖仁。盜乖義。婬
乖禮。酒乖智。妄乖信。此五不可造次而
論語皇侃疏云。五常謂仁義禮智信也。
就五行而論。則木爲仁。火爲禮。金爲義。
水爲信。土爲智。人禀此五常而生。則備有
仁義禮智信之性也。人有博愛之徳謂之
仁。有嚴斷之徳爲義。有明辨導卑敬讓之
徳爲禮。有言不虚妄之徳爲信。有照字
之徳爲智。此五者是人性之恒。不可暫捨。
故謂五常也止觀六云。束於十善即是
五戒。今周孔立此五常。爲世法藥救治人
病。又五行似五戒。不殺防木。不盜防金。不
淫防水。不妄語防土。不飮酒防火。又五經
似五戒。禮明樽節。此防飮酒。樂和心防
淫。詩風刺防殺。尚書明義讓防盜。易測
陰陽防妄語弘決云。言五常似五戒
者。如提謂經中。長者問佛。何故但五不説
四六。佛言。但説五者是天地之根。太一之
初。神氣之始。以治天地。制御陰陽。成就萬
物。衆生之靈。天持之和陰陽。地持之萬物
生。人持之五藏安。天地之神萬物之祖。是故
但五。又云。所持五戒者。令成當來五體。順
世五常五徳之法。殺乖仁。盜乖義。淫乖禮。
酒乖智。妄乖信。愍傷不殺曰仁。清察不盜
曰義。防害不淫曰禮。持心禁酒曰智。非
法不言曰信○又五行似五戒者。略以
白虎通博物誌意會釋其相。木主東方。東
方主肝。肝主眼。眼主春。春主生。生存則
木安。故云不殺以防木。金主西方。西方主
肺。肺主鼻。鼻主秋。秋主收。收藏則金
安。故云不盜以防金。水主北方北方主腎。
腎主耳。耳主冬。淫盛則水増。故云不淫
以禁水。土主中央。中央○身遍四根。妄語
亦爾。遍於諸根。違心説故。云不妄語以防
土。火主南方。南方主心。心主舌。舌主夏。
夏主酒。酒亂則増火。故云不飮酒以防火。
五經似五戒者。已略如前釋。此中開禮
樂爲二不語春秋。又與提謂對義少別。
以五行名與五經不同故使爾也○夫樂
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徳而五&T021389;昌。疾
疹不作而無妖祥。故曰樂以防淫。詩防
殺者。謂毛詩剌上。專防暴殺。謂上以風化
下。下以風剌上。尚書防盜者。專明帝王
義讓之徳。故防於盜。易測陰陽等者。如孔
子有三備卜經。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
知地理。使詐者不行廣弘明集第三家
訓歸心篇云。内典初門設五種之禁。與外書
仁義五常符同。仁者不殺之禁也。義者不盜
之禁也。禮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
信者不妄之禁也抑詩書禮樂易者。世鏡
也。好直惡曲。仁義禮智信者。人行也。背
惡與善。當知。依戒品之持犯感藏腑之
疎細。羨辨君臣藥治五根之病患。識母子
味得五智之妙體矣。孝經序云。名曰孝
經。與五行並行於世。逮于六國學校衰廢。
及秦始皇焚書坑儒。孝經由是絶而不傳
一。六書八體事
 一象形 日 月  一大篆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右藏一云。梵王議要三兄弟下欲界○最弟
蒼頡在後下來漢地。黄帝時飛往海邊觀
鳥跡造書字。名篆書也釋籤八云。感通
傳云。蒼頡此臺名高四臺。有人姓高。兄弟
四人造得此臺。名高四臺。蒼頡於彼造書。
有云。迦葉佛説法堂。故知。迦葉佛實化此
釋靈實云。蒼頡四目玄見千里
南子云。昔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注云。蒼頡始視鳥跡之文而造書者也。有
書契則詐僞萠生。生則去本趣末。棄作之
業而務錐刀之利。王知其將飢故爲雨粟
陰陽新撰抄云。丙寅日蒼頡死入學讀
書長文
注蒙
求云。蒼頡塚在鳴州衞縣陽亭。墳高六尺也。
書學人詳云藏一云。一切經類音決序云。
昔軒轅黄帝初召沮誦蒼頡始製文字。蓋依
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
字。著於竹帛即謂之書 文選二十三云。
翰曰。前漢猶未有紙。故以竹簡寫書
經序云。秦始皇焚書坑儒○後魯恭王使人
壞天子講堂。於壁中石凾得古文孝經二
十二章。載在竹牒。其長尺有二寸。字蚪斗
書正云。蚪斗書古文也。所謂蒼頡本
藏一云。先賢造字其數頗多。案説文
共有一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解説不
同皆依六書八體。足可行用篆隷古文
云。六爻者蓋叙爲文之旨也。一曰象形。日
月是也。日爲君道故。常資圓滿之性。其一
畫以陽數奇也。月爲臣道。用有虧損之形。
其形二盡象陰數偶也。二曰指事。上下是
也。翻其形畫以成其義也。三曰形聲。江河
是也。工音如江。可音近河。又以水流之状
故。兼曰形聲。四曰會意。武信是也。夫兵事
不可黷。故止才乃爲武。人言不可妄。故
以信定其名也。五曰轉注。考老是也。耆
老家皆以爻居上。考是也。或曰了左迴爲
考。右轉爲老。六曰假借。令長是也。令長無
本字。故借令長音藏一云。自秦書有八
體。一大篆。二小篆。三刻符。四蟲書。五摹印。
六署書。七殳書。八隷書也古文篆者。黄
帝史御人蒼頡之所作也。&MT03247;書者。周宣王
柱下史&MT03247;始増修古文爲大篆。十有五篇。
世人用&MT03247;名而名書。刻符書者。即古所謂
繆篆在文。或曰摹書所以刻印璽者也。蟲
書者實蠶書也。署書者漢高祖六年。相國沛
人蕭何之所定。殳書者。伯氏之職也。古文既
&T047368;笏武書殳也。隷書者藏一云。篆書爲本
出生隷書。程邈爲造書主繕寫例云。自
大篆小篆之後即有隷書。後人亦破揩書
爲行書。破行書爲草書。所以氵冫相亂&T067407;
扌相雜晋書云。唐琮夢蛇經身見。遂効
其蛇形作草蛇之形藏一云。伏羲號造
文字。鐘繇造眞書。秦王造草書○如子雲
等造作飛白龍爪等書百詠注張進
云。大
篆體有垂露鮑胎飛白勢。輕如垂露。重似
崩雲也。一本簫子良曰。古今篆隷釋曰。垂
露書者。漢節中梵冑書爲之所章奏也。雲
望書者。黄帝時郷雲見取其状以爲書也
問。胡文等者誰人所制哉。答。感通傳云。閻
浮提四方有千有餘州。其中四方諸州方別
○有餘文字。言音同今唐國問。前佛世
與後佛世其文字同。是如何。答。藏一云。謝
居士云。所有文字皆是過去迦葉等佛所説。
外道偸安己典感通傳云。晋代有僧。見
墳土出奇雖之。依不謁作不思議念之
處。其地開烈。時一丈餘堀之。而間大船内
髏骨臂膝骨。大當時人數十倍。其趺有多寶
字。是則隷字也。勘其根源。迦葉佛人壽二
萬歳時銘也凡前劫後劫時。如梵主下生
製梵文。前佛後佛世可蒼頡下來製篆字
也。然則迦葉釋尊二佛世。文字既以符同。賢
劫星宿兩箇劫。字體何有相違乎
 裏書云
 藏一云。代崇處士大原郭道修纂新詮定。
 一切經類音決序云。周禮八歳入小學。保
 氏教國子以六書。一曰指事。視而可識。
 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畫成其
 物。隨體誥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以事爲
 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此意
 合誼。以見指撝呼彼
武信是也。五曰轉注。
 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
 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篆隷郎計
 古文云。侍中司徒竟陵王臣肅子良序云
 文

IMAGE   IMAGE
IMAGE一象形IMAGE二指事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三形聲IMAGE四會意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五轉注IMAGE六假借
IMAGE   IMAGE
  聖   IMAGE
IMAGE古文篆IMAGE&MT03247;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刻 符IMAGE署書
IMAGE   IMAGE
IMAGE蟲 書IMAGE
IMAGE   IMAGE殳書
文筆事     已上裏書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裏書云
 發句夫。夫以。伏
惟。風聞
   傍字抑。就中。然而。
于時。所以者何
 長句九字。恭爲三代帝王之父祖旁致萬機巨細
之諮詢
 十一字。排月窓以仰天人師於
  其際卷風幌以堀龍象衆於其前
 輕竹斑湘浦。雲凝皷瑟之蹤 鳳去秦臺。月老吹簫之
地 齡亞顏駟
過三代而猶沈恨同伯鸞
  歌五噫而
將去
正道
 重曉入梁王之苑。雪滿群山 夜登庾公之樓。月
明千里 東岸西岸之柳
遲速不同 南枝北
  枝之梅開落既異 淵變爲瀬之聲
寂閉口
 沙長爲嚴之頌洋洋滿耳
 疎山復山。何工削成青巖之形 水復水。誰家染
出碧潭之色 不調聲淑望 鷄既鳴。忠臣待旦
  鶯未出。遺賢在谷(須用平
聲。依人聲韻用谷字也)
 密菓則上林菀之所獻含自消
酒是下若村之所傳。傾甚美
 平蔡子宅中。魚網雖舊。張
芝他畔。松煙非深。羅綺
 雜
 壯句後青山而碧水
石山奏状。保胤
 緊句而月光素眼蓮色青
虚空藏讃序○紀納言
 漫句河唯淳風坊中。一
河原院哉
河原院賦順
 送句也。哉。
耳。者也
 詩病略頌七言詩准而
可知之
 一二六七爲平頭上句首下句
首第萬平
不病
 五十同聲爲上尾上下句各未
發句連韻
不病
 二五同聲爲蜂腰毎句中
平聲
不病
 五十五同爲鶴膝第一第三句各
末他聲韻避之
 平頭。上尾。
律詩自被避
  也。蜂腰。鶴膝。試
避風月詩不避
云云
 般若心經祕鍵略註云。八不利劍絶諸戲
 ○何故不云八云諸耶。若言八者有二
 六不對之失。并有三速之過故○覺母梵
 文調御師○何故不云篋云文耶。若言
 篋者可有二四同聲失故
 蒙求之李陵初詩
 雙鳧但北飛。一鳧獨南翔。余自留新館。子
 今歸故郷蒙求云。蘇武持節
  律詩
五言
  賦月詩歌韻
紀納言

他平平他

平他他平
皎皎孤懸月清光萬里過

平平他他

他他平平
映軒添粉壁臨水起金波

他平平他

平他他平
魏鷁飛無止呉牛喘幾多

平平他他

他他平平
落輝留不得惆悵作纖阿
  山中仙室靜齊韻
&T039813;三品
七言
  
他  平  他他平 他 平平
舟竈道成仙室靜山中景色月花低

平  他  平他他  平  他平
石床留調嵐空拂玉案抛林鳥獨啼

他平  他他他  平  他平
桃李不言春幾暮早晩笙聲啼故溪

平  他  平他他  平  他平
王喬一去雲長斷早晩笙聲啼故流
  呂詩東韻
保胤
五言
  賦聚砂爲佛塔
  
平平他他他他 平平
聚砂爲佛塔此事出兒童
  
他 平平 他平 他他平
應失秋霜底欲傾夜雨中

平平他 他他 他 平平
人唯看作戲佛不捨其功

他平 平他平他他他
彼已得成道菩提遂不空
餞奝上人赴唐連韻。清韻 保胤

平  他 他 平平他 平他 他平
遙尋異域出皇城相贈有言莫自輕
 
他 平 平他他平 他他平平
撫我半頭秋雪冷愁君萬里暮雲行
 
平  他他平他他 平他他平
難期此土重相見己契西方共住生

他  平  他他平  他 他平平
久在後塵非勢利菩提應趁舊交情
  已上裏書
右詩正義曰。詩理先同夫開闢。詩迹所用隨
運而移周禮注曰。詩之也。言人志之所
往也。蓋謙辭也。志者在心爲志也文選
序曰。詩者蓋志所之也。動於中而形於音。
詩正義曰。性動於中是在心爲志。而形於
言是。是發言爲詩毛詩序曰。動天地感
鬼神莫近於詩。先生以是經夫婦成孝敬。
厚人倫美教化。移風易俗又曰。詩有
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
曰雅。六曰頌詩正義曰。風言聖賢治道之
遺化。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
見今之失不敢仃言。恥以數以言之。興
見今之美婨於媚謏取善事。以若勸之。雅
正也。言今之正者以爲後世法。頌之言誦
也。容也。誦今之徳廣以美之
 裏書云
 孔安國曰。風教也賈達曰。風徳也
 云曰。聖賢治道之貴化也詩序釋風曰。
 譬諭不行言廣韻曰。風諷。玉篇諷譬喩。
 文選曰。賦者古詩之流也。古詩之體今則
 全取。賦之名也玉篇曰。賦量。量稱也
 又曰。比類也。方也。詩正義曰。興者託
 事於物。則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
 心毛詩序云。雅者政也。玉政所由廢
 興。政有小大。有小雅焉。有尤雅焉
 篇曰。雅正也。素也鄭玄曰。頌之言誦也。
 察也。誦今之徳廣美之也。歌威徳之詩
 也。美其形容告于神明。故謂之頌也
 文選序曰。頌者所以游揚徳業。褒讃成
 功詩正義明賦比興別曰。合於風雅
 頌中。則孔子箭未合之時比賦興別爲篇
 卷毛詩序云。詩者蓋志之所之在心
 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文選注曰。云義者謂歌事。曰風布義。曰賦
恥類。曰比感物。曰興政事。曰雅成切。曰
頌各隨作少之志名也詩正義曰。哀樂之
起冥於自然。喜怒之端非由人事。故燕雀
表凋噍之感。鸞鳳有歌舞之容。文選序曰。
式觀元始。眇覿其風。冬官夏巣之時。茹毛
飮血之世。世質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
氏之王天下。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
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觀乎天文以
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時義
遠矣哉文集二十二座右銘曰。千里始足
下。高山起微塵文選序曰。姫公姫周公
旦也
籍孔孔孔
子也
文之書。與日月倶懸。鬼神爭奧
文集云。俾詞賦合&T073631;戒諷諭者。雖質難
野採而奬之碑誄。有唐美愧詞者。雖華
難麗。禁而絶之又云。&T046236;芳秕稗生於穀
反容榖者也。謠詞麗藻生於文反傷文者
口遊源爲
憲云
詩賦銘頌箴讃序誄謂之文紹
策移檄章奏書啓謂之筆夫筆者避聲而
表布雲假二法。調韻而示細中道一理。就
中平聲云呂。他聲云律。呂律聲象陰陽。重
半字表天地。然間作文家家思動天地。詠
詩處情感鬼神
 裏書云
 祕府論四卷引文筆式云。制作之道唯筆與
 文。文者詩賦銘頌箴讃布誄等是也。筆者
 詔策移檄章奏書啓等也。即而言之。韻者
 爲文。非韻爲筆。文以兩句而會。筆以
 四句而成詩正義曰。詩者論功頌徳
 之歌。止僻防邪之訓又曰。齊桓晋文
 能賓善罰惡也。其後無復雨朝。君不能
 賓罰。是天下之綱紀矣。縱使作詩終是無
 益。故賢者不復作詩
抑藏言大日經云。大日如來隨種種趣種種
性。欲種種方便道宣説一切智智同彼言
音。住種種威儀。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
謂如來解脱味故知。二方三書文字音聲
莫不皆咸大日如來一切智智一味解脱會
入法界之門者也三教指歸云。文之起必
有由。天朗則乘象。人感則含筆祕府論
云。空中塵中開本有之字。龜上龍上述自
然之文凡進以和歌段還察文筆義而已
 裏書云
 文選注表云。文有五義。一天文。二人文。三
 物象文。四音聲文。五文字文
一。片假字事付和
歌事
a 諸行無常 色葉匂散發句
@a 是生滅法 我世誰常ヤクモタツ
イツモヤヘガキ
ツマコメニ
a@m 生滅滅已 有爲奧山今日越落句
a@h 寂滅爲樂 淺夢見不醉不京ヤヘカキツクル
ソノヤヘカキヲ
右片假字亦號伊呂八。是則本有無作之字
體。自然道理之聲字也。假字而似正字。和
音而通梵音。毎字含平上去入之聲。毎文
帶漠曰天和之音。低昂依時。清濁隨折。不
必定一聲。兼備攝多音。凡三學八宗深意
離伊呂八者義理難悟。五常六藝淺意無
片假字者又義易迷。加之通志於遠境之使
者。傳縡於永代之明鏡。然間賢愚共通用。
貴賤同讀書。彼天竺梵文者。十八章字及無
盡。振旦篆字者。五十韻文餘數萬。然此
伊呂八者。文缺一紙。樵夫之口遊滿耳。
字僅四句。牧童之手遊在眼。草菴柴戸之
棲。田夫野人之宅。公私無障。根性愚鈍何暇
習彼梵漢之字音只須學此和國之假字。
彼五音圖與此伊呂八攝盡無遺餘。符合
無相違。或半字滿字ハニヘチ
ネヰミ京
半字ハヘ全無
相交。或本無借音ヘム
フム
異音訓無チネヰ
メミ
入加
又有信字草字。之又有直音拗音ヰヱ
凡音
雜亂而示互具之義。五音散在而表相通之
義。始自飛花落葉之觀行。至于圓實極果
之證位。皆會甚深之義。更非淺略之法。就
中於末後有京字。是則四徳常樂之寶宮
一如本覺之樂城。顯云實報寂光。密云密嚴
花藏。約金者九重月宮。約胎者八葉蓮臺。
加之仰見字體有九箇點畫。伏聞字音有
三種聲勢。九箇點者表九品淨土。三種聲
者象三五摩多。將又伊呂八等三十五表體
文。阿草鬼等十二者表摩多。結句京者紇
里等文也。摩多數中有體文之音。體聞數中
有摩多之音。各顯互融。互表相通。抑此伊
呂八者祇園精舍之鐘音。退凡下乘之銘文。
釋尊因行之昔。雪山求法之古。鬼神臨飢僅
説上二句。童子投身強請下兩句。于時鬼
神既説半偈之間。大士將投全身之處。得
我既聞悲他未聽。依之刻于木彫于石。
志未來流通。期餘人結縁。大士竊譬約。深志
願。秋苔生石面。勿埋諸行無常之玉文。春
雨灑林頭。莫滌寂滅爲樂之露説。於戲不
終千年齡於仙洞霞。居値難値一乘之妙
縁。不投一身命於雪山嵐。立聞難聞四句
之深義。可隨喜。可感歎。次淺香山道風難
波津餘流者。利漢家之詩賦。用和國之歌
詠者也
 裏書云
 萬葉集云。副所見山井之淺
 心乎吾念莫國。古歌傳云。葛城王遣于陸
 奧國之時。國司祗承緩怠異甚。於時王意
 不悦。怒色顯面。雖設飮饌不肯宴樂。
 於是有前采女風流娘子。左手捧觴。右
 手持水。撃之王膝而詠此歌。爾乃王意
 解脱樂飮終日
源出阿字本不生門。終入于眞如實相室。詩
曰。我歌且謠。傳曰。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誌
古今和歌集序紀淑
云。夫和歌者託其根於
心地。發其花於詞林者也。人之在世不能
無爲。思慮易遷。哀樂相變。感生於志。詠
形於言。是以逸者其詞樂。怨者其吟悲。可
以述懷。可以發憤。動天地感鬼神。化人
倫和夫婦莫宜和歌。和歌有六義。若夫春
鶯之囀花中。秋蝉之吟樹上。雖專由曲
節各發歌謠。物皆有之。自然之理也。然而
神世七代。時質人淳情欲無分。倭歌未作。
逮于素盞烏尊到出雲國始有三十一字之
詠。今反歌之作也。其後雖天神之孫海童之
女莫以倭歌不通情。爰及人代此風大興。
長歌短歌旋頭混本之流。雜體非一。源流漸
繁。譬猶拂雲之樹生自寸苗之煙。浮天之
浪起於一滴之露○大津皇子初作詩賦。
詞人才子慕風繼塵。移彼漢家之字化我
日域之俗。民業一改和歌漸衰。然猶有先
師柿本大夫者。高振神妙之思。獨歩古今
之間。有山邊赤人者。並和歌之仙也。其餘
業和歌者綿綿不絶。及彼時變澆漓人貴
奢淫。浮詞雲興艷流泉涌。其實皆落其花
獨榮抑九夏三伏暑月冷身於冬野之雪。
玄冬素雪衰日宿心於夏山之影。來方往來
只浮一念之空心。東國唐朝皆如在當座之
席。吉野初瀬山越流汗於歌莚。洲間明石浦
傳濕裳於會所。誠縮法界於一念之理入
歌道被知。攝劫數於須臾之義交詞林可
辨。然則花鳥風月宴席顯本有之淨土。四
季雜部篇詠示己身之佛果。釋論一云。圓滿
契經中作如是説。一切衆生所有言音莫
非如來法輪聲攝彼佉書。對左行梵書
而右行書之。此和歌對下行篆書而角行書
之。又發句落句者陰陽。五句員數者五行也。
就中先約法者。初五七句三十五體九九
呼合
五句者十二摩多各分于長短
更攝暗惡
次七七者十四
二七
十四
又四十九字九九呼合之。
lla@mk@sa
次約人者初
五七者五界七道。次五七者地神五代天神
七代。次七句者七星也。又中五字者君臣民
事物○五常五戒五大等也。又一道總數者
表三十二相梵音和雅等聞相遍
攝三十一字故也
凡退以文筆
假是可察和歌義也
輪略圖抄卷第七
  裏書云
古今序注玄覺僧都云。天稚彦身マカリ
テノチ其妻下照姫天喪屋&T001598;云。下照姫
セウト味難高彦神トフラハムトテ天ニ
ノホレリケリ。其形麗シテ二丘二
耀ケリ。下照姫此シラセムトテ
詞シテ曰
阿妹奈屡夜淤登多奈波多迺行奈餓勢屡
迺彌素磨屡迺阿奈陀磨波夜彌多爾
輔挽和邏須阿泥素金多伽避顧禰
奧書云
貞和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高野山一
心院之内知足園草庵書寫之
 悉曇末學阿覺生 年
五十四
 






悉曇輪略圖抄卷第八
一。虚無事
   
虚無徳
右河上公老子經章句曰。虚無制有形
周翰注文選曰。虚無空也賈公彦述義曰。
君平云。虚無者道徳之義。道徳者虚無之神。
夫道徳者孕氣合精至一。應スレトモ群變而常
寂。トモ萬物而無心。不爲也而無不爲。
不化也而無不化也。若幽谷之應聲也。不
限宮商之殊。如明鑒之待物也。豈隔妍
嗤之異。老子經云。道常無爲而無不爲
道以無爲
常也。文
又曰。道之尊徳之貴。夫莫之命而
常自然道ハ一ナリ不命召萬物。而常
自然。應之如聲響也。文
又曰。道生之
道生萬
物也
徳畜之徳一也。主布氣
而畜養也。文
抑虚無道徳者
無爲自然法。寂靜凝然理也。顯宗密宗。權教
實教。或號法身般若。或稱眞如實相。隨分
立淺深。依宗存麁細者也。問。虚無混沌理
者。偏空斷見法也。爭以沈空淺略之外典。
混亂實相深祕之内教乎。答。法體獨非有。
自心分別爲有。法體自非無。我執計度爲
無。若強謂有者。如肉上彫疵。若強謂無
者。似眼中置&MT01252;歟。暫約假有萬物。假立
虚無一名也。其體絶有無。其性離表裏。守
護經云。心虚空菩提陀羅無二無別羡學
者離内外偏執。除空有病苦焉。若悟虚無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