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往生要集 (No. 2682_ 源信撰 ) in Vol. 84

[First] [Prev]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祇物。婬佚無道。逼略淨戒諸比丘尼姊妹
親戚。不慚愧。毀辱所親。造衆惡事。此
人罪報。臨命終時。風刀解身。偃坐不定。
杖楚。其心荒越發癡狂想。見己室宅
男女大小一切皆是不淨之物。屎尿臭處盈
流干外。爾時罪人即作是語。云何此處無
好城廓及好山林使吾遊戲。乃處此不淨
物間。作是語已。獄卒羅刹以大鐵叉&T016254;
鼻地獄及諸刀山。化作寶樹及清涼池。火焔
化作金葉蓮華。諸鐵嘴虫化爲鳧鴈。地獄
痛聲如詠歌音。罪人聞已。如此好處。吾當
中。念已尋時。坐大蓮華云云 寧知今日
蓮華來迎非是火華。答。感和尚釋云。以
故知火車。一以行。二以相。三以
四以佛。此四義異火華。一以行者。觀佛三
昧經説。罪人造罪犯四重禁。乃至毀辱所
親不悔過。不善友教令佛。故所
見華是地獄相。今此下品等三人。雖復生來
罪。終時遇善知識。至心念佛。以
故。滅多劫罪勝功徳。感得寶池中華來
。豈同前華也。二相者。彼經説。風刀解身。
偃臥不定。如楚撻。其心荒越發狂癡想
己室宅。男女大小一切皆是不淨之物。屎
尿臭處盈流于外。今此念佛。身心安穩。惡
想都滅。唯見聖衆。聞有異香。故不類也。
三語者。彼經中説。地獄痛聲如詠歌音。罪
人聞已。如此好處。吾當中。觀經中
讃。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
汝。彼是詠歌之音。此陳滅罪之語。二音既
別故不同也。四佛者。彼經。一切火焔化爲
玉女。罪人遙見。心生歡喜。我欲往中。坐
已。顧瞻玉女。皆捉鐵斧。折截其身。觀
經言。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
行者前。以此四義準知。蓮華來迎不
觀佛三昧經説已上看病之人能了此相
數問病者所有諸事。依前行儀種種教化
往生要集卷



往生要集卷
 天台首楞嚴院沙門源信撰 
大文第七明念佛利益者。大分有七。一滅
罪生善。二冥得護持。三現身見佛。四當來勝
利。五彌陀別益。六引例勸信。七惡趣利益。
其文各多。今略擧
第一滅罪生善者。觀佛經第二云。於一時中
分爲少分。少分之中能須臾間念佛白毫。令
心了了無謬亂想。分明正住注意不息念
者。若見相好若不見。如是等人除
却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之
。設復有人但聞白毫。心不驚疑歡喜信
受。此人亦却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又云。佛去
世後。三昧正受想佛行者。亦除千劫極重
惡業佛行歩相如
助念方法門
 又云。佛告阿難。汝從
如來語遍告弟子。佛滅度後。造
形像身相足。亦作無量化佛色像及通身
。及畫佛跡。以微妙絲及頗梨珠
毫處。令諸衆生得是相。但見此相心生
歡喜。此人除却百億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
之罪優填王作佛形像經云。作佛形像功徳無量。世
世所生不惡道。後皆得無量壽佛國。大
菩提
成佛。云云略抄
又云。老女見佛。邪見不信。猶
能除却八十萬億劫生死之罪。況復善意恭
敬禮拜須達家老女。因
縁如彼經廣説
又云。諸凡夫及四部弟
子。謗方等經五逆罪。犯四重禁僧祇
。婬比丘尼八戒齋。作諸惡事種種邪
。如是等人。若能至心一日一夜繋念在
前。觀佛如來一相好者。諸惡罪障皆悉盡
滅。又云。若有依佛世尊者若稱名者。除
百千劫煩惱重障。何況正心修念佛定。寶積
經第五云。如寶珠種種色。在大海中
無量衆多駃流入於大海。以珠火力
水銷滅而不盈溢。如是如來應正等覺
菩提已。由智火力能令衆生煩惱銷滅
亦復如乃至 若復有人。於日日中
如來名號功徳。是諸衆生能離黒闇漸次當
諸煩惱。如是稱念南無佛者語業不
空。如是語業名大炬。能燒煩惱。遺日
摩尼經云。菩薩雖復數千巨億萬劫在愛欲
。爲罪所覆。若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
消盡已上諸
文滅罪
 大悲經第二云。若三千大千世界
滿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若有
善男子善女人。若一劫若减一劫。以諸種種
稱意一切樂具。恭敬尊重謙下供養。若復有
人。於諸佛所但一合掌一稱名。如是福徳
前福徳。百分不一。百千億分不一。
迦羅分不一。何以故。以佛如來諸福田
中爲最無上。是故施佛成大功徳略抄。以
滿三千界
辟支佛
量亦爾
 普曜經偈云。一切衆生成縁覺。若
養億數劫飮食衣服床臥具擣香雜香
及名華。若有一心叉十指。專心自歸一如
。口自發言南無佛。是功徳福爲最上。般
舟經説念佛三昧偈云。假使一切皆爲佛。
聖智清淨慧第一。皆於億劫其數。講
一偈之功徳。至於泥洹詠福。無數億劫悉
歎誦。不盡其功徳。於是三昧一偈事。
一切佛國所有地。四方四隅及上下。滿中珍
寶以布施。用供養佛天中天。若有是三
。得其福祐於彼。安諦諷誦説講者。
譬功徳不一佛刹塵。取一一塵
亦碎如一佛刹塵數。以此一
一佛刹。若干佛刹滿中珍寶
養諸佛。以之爲比也。已上生善
度諸佛境界經
説。若諸衆生縁於如來諸行者。斷無數
劫地獄畜生餓鬼閻魔王生。若有衆生一念
作意縁如來者。所得功徳無限極。不
稱量。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大菩薩。悉得
可思議解脱定。不計挍知其邊際。觀佛
説云。佛告阿難。我涅槃後。諸天世人。
若稱我名及稱南無諸佛。所獲福徳無量
無邊。況復繋念念諸佛者。而不除諸障
已上滅罪生善。其餘
上正修念佛門
第二冥得護持者。護身呪經云。三十六部神
王。有萬億恒沙鬼神眷屬。護三歸
。般舟經云。劫盡壞燒時。持是三昧菩薩
者。正使墮是火中。火即爲滅。譬如大甖水
小火。佛告跋陀和。我所語無異。是菩
者持是三昧。若帝王若賊。若火若水。若
龍若蛇。若閲叉鬼神若猛獸乃至 若壞人禪
人念。設欲是菩薩者。終不中。佛
言。如我所語異。除其宿命其餘無
能中者。偈曰。鬼神乾陀共擁護諸天人民
亦如是。並阿須倫摩睺勤。行此三昧
是。諸天悉共頌其徳。天人龍神甄陀羅。諸
佛嗟歎令願。諷誦説經爲人故。國國相
伐民荒亂。飢饉荐臻壞苦窮。終不於中夭其
。能誦此經人者。勇猛降伏諸魔事。心
畏毛不竪。其功徳行不議。行此三
十住婆娑引此等文已。
唯除業報。必應受者
十二佛名經
偈云。若人持佛名。衆魔及波旬。行住坐臥
處。不其便
第三現身見佛者。文殊般若經下卷云。佛云。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一行三昧。應
。捨諸亂意相貎。繋心一佛專稱
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
相續。即於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導禪師釋云。衆生障重。觀難成就。是以大聖
悲憐。直勸稱名字。般舟經云。前所
經卷。是菩薩持是三昧威神。夢中悉自得。
其經卷各各悉見。悉聞經聲。若晝日不
者。若夜於夢中悉得佛。佛告跋陀和。若
一劫若過一劫我説。是菩薩持是三昧者。
其功徳盡竟。何況能求得是三昧
者。又同經偈云。如阿彌陀國菩薩。見無央
數百千佛。得是三昧菩薩然。當
百千佛乃至 其有受是三昧。已爲
百千佛。假使最後大恐懼。持此三昧
畏。念佛三昧經第九偈云。若欲盡見一切
佛。現在未來及十方。或復求妙法輪。亦
先修習此三昧。十二佛名經偈云。若人能
至心。七日誦佛名。得於清淨眼。能見無量

第四當來勝利者。華嚴經偈云。若念如來
少功徳。乃至一念心專仰。諸惡道怖悉永除。
智眼於此能深悟智眼天
王頌
般舟經偈云。其人終
地獄。離餓鬼道及畜生。世世所生識
宿命。學是三昧是。觀佛經云。若有
。一聞佛身如上功徳相好光明。億億千
劫不惡道。不邪見雜穢之處。常得
勤修不息。但聞佛名是福。何況
念觀佛三昧已上 安樂集云。大集經云。
諸佛出世。有四種法衆生。何等爲四。一
者口説十二部經。即是法施度衆生。二者
諸佛如來有無量光明相好。一切衆生但能
繋心觀察。無益。即是身業度衆生。三
者有無量徳用神通道力種種神變。即是神
通道力度衆生。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
若總若別。其有衆生繋心稱念。莫
益。皆生佛前。即是名號度衆生云云 
法念經有此文云云 十二佛名經偈云。若
人持佛名。不怯弱心。智慧無諂曲。常在
諸佛前。若人持佛名。七寶華中生。其華千
億葉。威光相具足已上諸文。永離
生淨土
 觀佛經云。
若能至心繋念在内。端坐正受觀佛色身。當
知是人心如佛心。與佛無異。雖煩惱
諸惡之所覆蔽。於未來世大法
。大集念佛三昧經第七云。當知。如是念
佛三昧。則爲攝一切諸法。是故非彼聲
聞縁覺二乘境界。若人暫聞此法者。是
人當來決定成佛。無疑也。同經第九云。
但能耳聞此三昧名。假令不讀不誦。不
持。不修不習。不他轉説。
亦復不廣分別釋。然彼諸善男子善女人。
皆當次第成就阿耨菩提。同經偈云。若欲
滿諸妙相。具足衆妙上莊嚴。及求
清淨家。必先受持此三昧已上 又有經言。
若於佛福田。能殖少分善。初獲勝善趣。後
必得涅槃。大般若經云。依憶佛必出
生死涅槃。置此乃至爲養佛。以
虚空亦如是。又置此。若善男子善
女人等下。至一稱無佛陀大慈悲者。是
善男子善女人等。窮生死際善根無盡。於
天人中恒受富樂。乃至最後得般涅槃略抄。
大悲
經第二
寶積經云。若有衆生。於如來所
者。盡於苦際畢竟不壞。又云。若有
薩。以勝意樂能於我所於父想。彼人當
如來數我無異。十二佛名經偈云。
若人持佛名。世世所生處。身通遊虚空。能
無邊刹。面覩於諸佛。能問甚深義乃至
微妙法。授彼菩提記。法華經偈云。若人
散亂心。入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
。大悲經第三。佛告阿難。若有衆生
者。我説是人畢定當般涅槃。華
嚴經法幢菩薩偈云。若有諸衆生。未
提心。一得佛名。決定成菩提已上諸文
菩提
名號勝利如是。況暫觀念相好功徳。或
復供養一華一香。況一生勤修。功徳終不
虚。則知。値佛法佛號。非是少縁。是故
華嚴經眞實慧菩薩偈云。寧受地獄苦。得
諸佛名。不無量樂。而不佛名
上四門。總明諸佛之利益。其中觀佛經
釋迦首。般舟經多以彌陀首。理
實倶通一切諸佛。念佛經通三世諸佛。問
觀佛經云。是人心如佛心。與佛無異。又觀
經云。佛告阿難。諸佛是法界身。入一切衆
生心想之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
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已上 此義云何。答。
往生論智光疏釋此文云。當知衆生心想
佛時。佛身相皆顯現衆生心中。譬如水清
即色像現。而水與像不一不異。故言
相好身即是心想。是心作佛者。心能作佛。
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譬如火從木出不
木。以木故即能燒。木爲火燒。
木即是火已上 亦有餘釋。學者更勘。私云。
大集經日藏分云。行者作是念。是等諸佛
從來。去無至。唯我心作。於三界
。是身因縁唯是心作。我隨覺觀。欲多見
多。欲少見少。諸佛如來即是我心。何以故。
心見故。心即我身。即是虚空。我因覺觀
無量佛。我以覺心佛知佛。心不
心。心不心。我觀法界性無窂固。一切諸
佛皆從覺觀因縁而生。是故法性即是虚空。
虚空之性亦復是空已上 此文同觀經。光
師釋亦無違。問。知心作佛有何勝利。答若
此理。能了三世一切佛法。乃至一聞即得
脱三途苦難。如華嚴經如來林菩薩偈
。若人欲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華嚴傳曰。文明元年。京師人。
姓王失其名。既無戒行。曾不善。因
死。被二人引地獄門前。見一僧
云是地藏菩薩。乃教王氏誦此一偈。謂
曰。誦得此偈能排地獄。王氏遂入見閻羅
。王問此人。有功徳。答云。唯我受持一四
句偈。具如上説。王遂放免。當此偈。聲
及處。受苦之人皆得解脱。王氏三日始
蘇。憶持此偈。向諸沙門之。示驗偈文
方知是華嚴經第十二卷。夜摩天宮無量諸
菩薩雲集説法品。王氏自向空觀寺僧定法
説云然也略抄
第五念彌陀別益者。爲行者其心決定
故別明滅罪生善。冥得護念。現身
見佛。將來勝利。如
經説
想觀云。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
。於現身中念佛三昧又云。但聞佛名
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又
云。但想佛像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
。阿彌陀思惟經云。若轉輪王。千萬歳中。
滿四天下七寶布施十方諸佛。不苾芻
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一彈指頃。坐禪以
平等心愍一切衆生。念阿彌陀佛功徳
已上滅
罪生善
 稱讃淨土經云。或善男子或善女人。
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功徳莊嚴。若
已發願。若當發願。若今發願。必爲是住
十方面十殑伽沙諸佛世尊之所攝受。如
行者。一切定於阿耨菩薩不退轉。一切
定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觀經云。光明遍照
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捨。又云。無量
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大勢至。常來
此行人之所。十往生經釋尊説阿彌陀佛功
徳國土莊嚴等已云。清信士清信女。讀
是經布是經。恭敬是經是經。信
樂是經養是經。如是人輩縁是信敬。我
今日常使前二十五菩薩護持是人。常
使是人無病無惱。惡鬼惡神亦不中害。亦
之亦不便已上。乃至睡寤行住。所
至之處皆悉安穩云云
唐士
諸師云。二十五菩薩擁護念阿彌陀佛
往生。此亦不彼經意二十五者。觀
世音菩薩。大勢
至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普賢菩薩。法自在菩薩。師
子吼菩薩。陀羅尼菩薩。虚空藏菩薩。徳藏菩薩。寶藏菩
薩。金藏菩薩。金剛藏菩薩。光明王菩薩。山海慧菩薩。華
嚴王菩薩。衆寶王菩薩。月光王菩薩。日照王菩薩。三
昧王菩薩。定自在王菩薩。大自在王菩薩。
白象王菩薩。大威徳王菩薩。無邊身菩薩也
雙觀經彼
佛本願云。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
首作禮。勸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
敬。若不爾者不正覺已上冥
得護持
 大集
經賢護分云。善男子善女人。端坐繋念。專心
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如是相好。如
是威儀。如是大衆。如是説法。如聞繋念。
一心相續。次第不亂。或經一日。或復一夜
是。或至七日七夜。如我所聞具足念故。
是人必覩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若於
見者。若於夜分或夢中。阿彌陀佛
必當現也已上 觀經云。見眉間白毫者。八
萬四千相好自然當見。見無量壽佛者。即
十方無量諸佛。得無量諸佛故。諸
佛現前授記。是爲遍觀一切色相已上
見佛
 鼓
聲經云。十日十夜。六時專念。五體投地。
敬彼佛。堅固正念。悉除散亂。若能
心念念不絶。十日之中必得彼阿彌陀
。並見十方世界如來及所住處。唯除重障
鈍根之人。於今少時覩。一切諸
善皆悉迴向。願生安樂世界。垂終之
日。阿彌陀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安愈稱
善。是人即時甚生慶悦。以是因縁。如其所
即得往生。平等覺經云。佛言。要當齋戒。
一心清淨。晝夜常念。欲無量清淨佛國
十日十夜不斷絶。我皆慈愍之。悉令
量清淨佛國一日一夜亦如是。或可
此文下諸行門中
雙觀經
偈云。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
。自致不退轉。觀經。下品上生人。臨命終
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
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從化佛後寶池
。同品中生人。臨命終時。地獄猛火一時
倶至。聞彌陀佛十力威徳光明神力戒定慧
解脱知見。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
火化爲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
菩薩。迎接此人即得往生。同品下生人。臨
命終時。苦逼不佛。隨善友教。但至心
聲不絶。具足十念南無無量壽佛。稱
佛名故。於念念中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一念頃即得往生已上往
生淨土
 雙觀經
陀佛本願云。諸佛世界衆生之類。聞我名
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
正覺。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
不退轉者。不正覺。觀經云。若念
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
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當道場
諸佛家已上成菩提將來勝利。
餘如上別時念佛門
第六引例勸信者。觀佛經第三。佛告諸釋
言。毘婆尸佛像法中。有一長者名曰
。有五百子同遇重病。父子前涕涙
合掌。語諸子言。汝等邪見不正法。今無
常刀截切汝身。爲何所怙。有佛世尊
婆尸。汝可佛。諸子聞已。敬其父故稱
無佛。父復告言。汝可法。汝可僧。未
三稱。其子命終。以佛故生四天王所
天上壽盡。前邪見業墮大地獄。獄卒羅刹以
熱鐵扠壞其眼。受是苦時。憶父長者所
教誨。以念佛故還生人中。尸棄佛出。但
佛名佛形。乃至迦葉佛時亦聞
。以六佛名因縁故。與我同生。是諸比
丘。前世之時。以惡心故謗佛正法。但爲
故稱南無佛。生生常得諸佛名。乃至今
世値遇我出諸障除。故成阿羅漢。又云。燃
燈佛末法之中有一羅漢。其千弟子聞羅漢
心生瞋恨。隨壽修短各欲命終。羅漢教
南無諸佛。既稱佛已得忉利天乃至
未來世作佛號南無光照已上第三
卷略抄
又第七卷文殊自説。於値遇禮拜過去寶
威徳佛。爾時釋迦文佛讃言。善哉善哉。文殊
師利。乃於昔時一禮佛故。得爾許無數
諸佛。何況未來我諸弟子勤觀佛者。佛勅
。汝持文殊師利語。遍告大衆及未來世
衆生。若能禮拜者。若能念佛者。若能觀
者。當知。此人與文殊師利等無異。捨
身他世。文殊師利等諸大菩薩爲其和上
云云 又云。時十方佛來跏趺坐。東方善徳
佛告大衆言。我念過去無量世。時有佛出
世號寶威 徳上王。時有比丘。與九弟子
詣佛塔拜佛像。見一寶像嚴顯可觀。
禮已諦視。説偈讃嘆。後時命終悉生東方寶
威徳上王佛國。大蓮華中結跏趺坐。忽然化
生。從此已後恒得佛。於諸佛所
梵行。得念佛三昧。得三昧已。佛爲授記
十方面各得成佛。東方善徳佛者則我身
是。東南方無憂徳佛。南方栴檀徳佛。西南方
寶施佛。西方無量明佛。西北方華徳佛。北方
相徳佛。東北方三乘行佛。上方廣衆徳佛。下
方明徳佛。如是十佛。由過去禮塔觀像一
偈讃嘆。今於十方各得成佛。説是語已。問
訊釋迦文佛。既問訊已。放大光明各還
國。又云。四佛世尊從空而下。坐釋迦佛床。讃
言。善哉善哉。乃能爲未來之時濁惡衆
。説三世佛白毫光。令諸衆生得
。所以者何。念我昔曾空王佛所。出家學道。
時四比丘共爲同學。習佛正法煩惱覆心。
堅持佛法寶藏。多不善業惡道
空中有聲語比丘言。空王如來。雖涅槃
汝之所犯謂救者。汝等今可塔觀像。
佛在世等無異。我從空聲塔。觀
像眉間白毫。即作是念。如來在世光明色身。
此何異。佛大人相。願除我罪。作是語已。
大山崩五體投地。懺悔諸罪。從是已後。
八十億阿僧祇劫不惡道。生生常見十方
諸佛。於諸佛所持甚深念佛三昧。得
已。諸佛現前授我記。東方妙喜國阿
閦佛。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歡喜國寶相佛。即
第二比丘是。西方極樂國無量壽佛。第三比
丘是。北方蓮華莊嚴國微妙聲佛。第四比
丘是。時四如來各申右手。摩阿難頂告言。
汝持佛語。廣爲未來諸衆生説。三説此已。
各放光明歸本國已上
略抄
又云。財首菩薩
白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世。時有佛世尊
亦名釋迦牟尼。彼佛滅後。有一王子名曰
金憧憍慢邪見不正法。知識比丘名
自在。告王子言。世有佛像衆寶嚴飾。可
塔觀佛形像。時彼王子隨善友。入
像。見像相好言比丘。佛像端嚴猶尚
此。況佛眞身。比丘告言。汝今見像不
禮者。當南無佛。是時王子合掌恭敬稱
南無佛。還宮繋念念塔中像。即於後夜
佛像。見佛像故心大歡喜。捨離邪見
依三寶。隨壽命終。由前入塔稱南無佛
因縁功徳。値九百萬億那由他佛。逮得甚
深念佛三昧。三昧力故。諸佛現前爲其授記。
是已來。百萬阿僧祇劫不惡道。乃至
今日獲得甚深首楞嚴三昧。爾時王子今我
財首是也。又云。佛言。我與賢劫諸菩薩。曾
過去栴檀窟佛所。聞是諸佛色身變化觀
佛三昧海。以是因縁功徳力故。超越九百
萬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於此賢劫次第成
乃至 如是十方無量諸佛。皆由此法
三菩提。迦葉經云。昔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
佛出世。號曰光明入涅槃後。有一菩薩。名
大精進。年始十六。婆羅門種。端正無比。有
一比丘。於&T073554;佛形像。持與精進
精進見像心大歡喜。作是言。如來形像
妙好乃爾。況復佛身。願我未來亦得
是妙身。言已思念。我若在家。此身叵得。
即啓父母哀出家。父母答言。我今年老。
唯汝一子。汝若出家。我等當死。子白父母
若不我者。我從今日飮不食。不
床座亦不言説。作是誓已。一日不食乃至
六日。父母知識八萬四千諸婇女等。同時
悲泣禮大精進。尋聽出家。既得出家。持
山。取草爲坐。在畫像前結跏趺坐。一
心諦觀此畫像。不如來。像者非覺非知。
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相離相體性空寂。作
是觀已。經於日夜。成就五通無量
無礙辯普光三昧。具足大光明。以
淨天眼於東方阿僧祇佛。以淨天耳
佛所説。悉能聽受滿足七月。以智爲食。一
切諸天散華供養。從山而出來至村落。爲
人説法。二萬衆生發菩提心。無量阿僧祇
人住於聲聞縁覺功徳。父母親屬皆住
退無上菩提。佛告迦葉。昔大精進。今我身
是。由此觀像。今得成佛。若有人能學
此觀。未來必當無上道。譬喩經第二云。
昔有比丘。欲其母。母已命過。便以道眼
天上人中&T026537;狩薜茘中求索。了不之。觀
於泥黎。見母在懊惋悲哀廣求方便。欲
其苦。時邊境有王。害父奪國。比丘知
此王命餘有七日。受罪之地與比丘母
一處。夜安靖時。到王寢處。穿壁現
。王怖秡刀斫頭。頭即落地。其處如故。
之數反。化頭滿地。比丘不動。王意乃解
知其非常。叩頭謝過。比丘言。莫恐莫怖。
相度耳。汝害父奪國不耶。對曰。實爾。願
慈救。比丘曰。作大功徳恐不相及。王
南無佛七日不絶便得罪。重告
曰。愼莫此法。即便飛去。王便叉手。一心
説南無佛晝夜不懈。七日命終。魂神向
泥黎門南無佛。泥黎中人聞佛音聲。皆
一時言南無佛。泥黎即冷。比丘爲説法。比
丘母王及泥黎中人皆得度脱。後大精進得
須陀洹道已上諸
文略抄
優婆塞戒經云。善男子。我本
往墮邪見家。惑網自我蓋我。於爾時
廣利。妻名女。精進勇猛度脱無量。十善
化導。我於爾時。心生殺獵。貪嗜酒肉。懶
墮懈怠。不精進。妻時語我。止其獵殺
斷酒肉。勤加精進。得地獄苦惱之患
生天宮與一處我於爾時殺心不止。酒
肉美味不能割捨。精進之心懶墮不前。天
宮息意。地獄分受。我於爾時聚落内。近
僧伽藍數聞揵鐘。妻語我言。事事不
*揵鐘聲。三彈指一稱佛。斂身自恭莫
憍慢。如其夜半。此法莫廢。我即用
復捨失。經十二年。其妻命終生忉利天
却後三年。我亦壽盡。經至斷事。判我入
地獄門。當門時鐘三聲。我即住
立。心生歡喜。愛樂不厭。如法三彈指。長聲
佛。聲皆慈悲。梵音朗徹。主事聞已心甚
愧感。此眞菩薩。云何錯判。即遣追還送
天上。既往到已。五體投地。禮敬我妻白言。
大師幸義大恩。如濟拔。乃至菩提
教勅已上 又震旦國東晋已來至于唐朝
阿彌陀佛生淨土者。道俗男女合五
十餘人。出淨土論並瑞應傳。我朝往生者
道俗男女亦有其數。具在慶氏日本往生
。何況朝市隱徳山林逃名之者。獨修獨
去。誰得知耶。問。下下品人五百釋子。臨終
同念。昇沈何別。答。群疑論會云。五百釋子
但依父教一念佛。而不菩提心生淨
慇懃慚愧。又彼不至心。復唯一念不
十念略抄
第七明惡趣利益者。大悲經第二云。若復有
人。但心念佛一生敬信。我説是人當
槃果涅槃眞際。阿難且置人中念佛功
。若有畜生。於佛世尊能生念者。我亦説
其善根福報當涅槃已上 問。何等是耶。
答。同經第三。佛告阿難。過去有大商主。將
諸商人於大海。其船卒爲摩竭大魚欲
來呑噬。爾時商主及諸商人。心驚毛竪各皆
悲泣。嗚呼奇哉。彼閻浮提如是可樂。如
希有。世間人身如是難得。我今當父母
離別。姊妹婦兒親戚朋友別離。我更不見。亦
佛法衆僧。極大悲哭。爾時商主。偏
右肩右膝著地。住於船上一心念佛。合
掌禮拜高聲唱言。南無諸佛得大無畏者。大
慈悲者。憐愍一切衆生者。如是三稱。時諸
商人亦復同時如是三稱。時摩竭魚聞佛名
號禮拜音聲。生大愛敬。聞即閉口。爾時商
主及諸商人。皆悉安穩得魚難時摩竭魚
佛音聲。心生喜樂。更不噉餘諸衆生
是命終得人中。於其佛所。聞法出
家。近善知識阿羅漢。阿難汝觀。彼魚生
畜生道。得已乃至涅槃。何況有
人得佛名聞正法略抄 又菩薩處胎
經八齋品云。龍子與金翅鳥而説頌曰。殺
是不善行。滅壽命中夭。身如朝露蟲。見
光則命終。持戒奉佛語。得長壽天。累
劫積福徳。不畜生道。今身爲龍身。戒
徳清明行。雖六畜中。必望自濟度。是
時龍子説此頌。時龍子龍女心意開解。壽終
之後皆當阿彌陀佛國已上。八齋
戒龍子也
餘趣信
佛語淨土。准之。地獄利益如前國王
因縁並下麁心妙果。諸餘利益如下念佛功

大文第八念佛證據者。問。一切善業各有
各得往生。何故唯勸念佛一門。答。今勸
念佛是遮餘種種妙行。只是男女貴賤。不
行住坐臥。不時處諸縁。修之不難。
乃至臨終願求往生。得其便宜念佛
故木槵經云。難陀國波瑠璃王。遣使白
言。唯願世尊。特垂慈愍。賜我要法。使我日
夜易修行。未來世中遠離衆苦。佛告言。
大王。若欲煩惱障報障者。當木槵子
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至心
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
槵子是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
億。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
者。捨命得第三炎魔天。衣食自然常
安樂。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
斷百八結業。背生死流涅槃道無上
略抄。感禪
師亦同
況復諸聖教中。多以念佛
生業。其文甚多。略出十文。一占察經下卷
云。若人欲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
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
察者。決定得彼佛淨國。善根増長速成
不退如上觀察者。觀於地藏菩薩法身及諸佛法身與
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
徳圓滿又觀己身無
厭等也
二雙觀經。三輩之業雖
淺深。然通皆云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三四十
八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云。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正覺。四觀經。極重惡人無
他方便。唯稱念佛極樂。五同經云
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於一丈六像
池水上。六同經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捨。七阿彌陀經云。不
少善根福徳因縁彼國。若有善男
子善女人。聞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
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在其前。是人終時。
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八般舟經云。阿彌陀
佛言。欲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
念莫休息。如是得生我國。九鼓音聲
經云。若有四衆。能正受持彼佛名號。以
功徳終時。阿彌陀即與大衆
人所。令其得見。見已尋生。十往生論。以
念彼佛依正功徳往生業已上 此中觀經
下下品・阿彌陀經・鼓音聲經。但以名號
往生業。何況觀念相好功徳耶。問。餘行
寧無勸信文耶。答。其餘行法。因彼法種
種功能。其中自説往生之事。不直辯
往生之要多云念佛。何況佛自既言
我乎。亦不佛光明攝取餘行人。此等文
分明。何重生疑耶。問。諸經所説隨機萬品。
何以管見一文耶。答。馬鳴菩薩大乘起
信論云。復次衆生初學是法。其心怯弱懼
畏信心難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
勝方便護信心謂以專心念佛因縁。隨
願得生他方佛土。如修多羅説。若人專
念西方阿彌陀佛。所作善業迴向。願求生
彼世界。即得往生已上 明知。契經多以
往生要。若不爾者。四依菩薩即非

大文第九明往生諸行者。謂求極樂者。不
必專念佛。須餘行各樂欲。此亦有
二。初別明諸經文。次總結諸業
第一明諸經者。四十華嚴經普賢願・三千
佛名經・無字寶篋經・法華經等諸大乘經。隨
求尊勝・無垢淨光・如意輪・阿嚕力迦・不空羂
索・光明阿彌陀・及龍樹所感往生淨土等呪。
此等顯密諸大乘中。皆以受持讀誦等
生極樂業也。大阿彌陀經云。當齋戒一心清
淨。晝夜當念欲阿彌陀佛國。十日十夜
斷絶。我皆慈愍之。悉令生阿彌陀佛
。殊使不爾。自思惟熟挍計。欲脱身
者。不念。去愛勿家事。莫婦女
床。自端正身心。斷於愛欲。一心齋戒
清淨至專。念阿彌陀佛國。一日一夜不
斷絶者。壽終皆往生其國。在七寶浴池蓮
華中化生此經以
十往生彌陀佛國經云。吾
今爲汝説。有十往生。云何十往生。一者觀
身正念常懷歡喜。以飮食衣服佛及僧
生阿彌陀佛國。二者正念世妙良藥施
病比丘及以一切衆生。往生阿彌陀佛國。三
者正念不一生命。慈悲於一切。往
阿彌陀佛國。四者正念從師所戒。淨慧
梵行。心常懷喜。往生阿彌陀佛國。五者
正念孝順於父母。敬重於師長。不憍慢
。往生阿彌陀佛國。六者正念往詣於僧
。恭敬於塔寺。聞法解一義。往生阿彌陀
佛國。七者正念一日一宿中受持八戒齋。一
日一宿中受持不一。往生阿彌陀佛國
八者正念若能齋月齋日中遠離於房舍。常
於善師。往生阿彌陀佛國。九者正念常
能持淨戒。勤修樂禪定。護法不惡口。若
能如是行。往生阿彌陀佛國。十者正念若
無上道誹謗心。精進持淨戒復教
無智者。流布是經法化無量衆。如
諸人等。悉皆得生阿彌陀佛國 彌勒問
經云。如佛所説。願阿彌陀佛功徳利益。若
能十念相續不念佛者。即得往生。當
何念。佛言凡有十念。何等爲十。一者於
衆生常生慈心其行。若毀其行
往生。二者於諸衆生常起悲心殘害
。三者發護法心身命。於一切法
誹謗。四者於忍辱中決定心。五者
深心清淨不利養。六者發一切智心。日
日常念無廢忘。七者於諸衆生尊重
。除我慢心謙下言説。八者於世談話
味著。九者近於覺意。深起種種善根因
。遠離憒閙。散亂之心。十者正念觀佛除
去諸想。寶積經第九十二。佛亦以此十心
彌勒問。其中第六心云。求佛種智。於
切時忘失心。其餘九種。文雖少異意同
前經。但結文云。若人於此十種心中
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生。無
是處云云 明非必具十爲往生業也。觀
經云。欲彼國者。當三福。一者孝
父母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
持三歸足衆戒威儀。三者發
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進行者。如
三事名爲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
三種業。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又云。上品上生者。若有衆生彼國
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三。一者至
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
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衆生往生。何
等爲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
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
彼國。具此功徳。一日乃至七日。即得
往生。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方等經典。善
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
大乘。以此功徳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大乘。但發
上道心。以此功徳迴向願求生極樂。中品
上生者。若有衆生。受持五戒八戒齋。修
行諸戒五逆諸過患。以此善根
向願求。中品中生者。若有衆生。若一日一
夜受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
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徳
向願求。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養父母世仁慈。下品上生者。或有
衆惡業。雖誹謗方等經典。如
愚人。多造衆惡法慚愧。臨終聞十二
部經首題名字。及合掌稱南無阿彌陀佛。下
品中生者。或有衆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
足戒。如此愚人。命欲終時。地獄衆火一時
倶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爲説阿彌陀佛
十力威徳。廣彼佛光明神力。亦讃戒定
慧。解脱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
。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不善業。五逆
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
惡道。臨命終時遇善知識。雖佛。
但至心令聲不絶。具足十念南無無量
壽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八十億劫生
死之罪。雙觀經三輩業亦不此。又觀經以
十六觀往生因。寶積經説佛前蓮華化生
四因縁。偈云。華香散佛及支提。不
並造像。於大菩提深信解。得蓮華
佛前已上 餘不繁出
第二總結諸業者。慧遠法師出淨土因要
四。一修觀往生。如十六觀。二修業往生。
三福業。三修心往生。至誠等三心。四歸
向往生。聞淨土事歸向稱念讃歎等也。今
私云。諸經行業。總而言之不梵網戒品
別而論之不六度。細明其相其十三
一者財法等施。二者三歸五戒八戒十戒等
多少戒行。三者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般若
信第一義
等是也
七發菩提心。八修行六念佛法僧
施戒天。謂
之六念。十六想
觀亦不
九讀誦大乘。十守護佛法。十一
順父母事師長。十二不憍慢。十三
利養也。大集月藏分偈云。如樹果繁
速自害。竹籚結實亦如是。如任騾懷喪
。無智求利亦復然。若有比丘供養。樂
求利養堅著者。於世更無此惡。故令
解脱道。如是貪求利養者。既得道已
還復失。又佛藏經迦葉佛記云。釋迦牟尼佛
多受供養故。法當疾滅云云 如來尚爾。何
況凡夫。大象出窓。遂爲一尾礙。行人
家。遂爲名利縛。則知。出離最後之怨
名利者也。但淨名大士身在家心出
家。藥王本事避塵寰雲山。今世行人
亦應是。自料根性而進止之。若不
其心。猶須於其地。麻中之蓬屠邊之
厩。好惡由何乎見。佛藏經
是非
大文第十問答料簡者。略有十事一極樂
依正。二往生階位。三往生多少。四尋常念相。
五臨終念相。六麁心妙果。七諸行勝劣。八信
毀因縁。九助道資縁。十助道人法
第一極樂依正者。問。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是
何身何土耶。答。天台云。應身佛同居土。遠法
師云。是應身應土。綽法師云。是報佛報土。古
舊等相傳皆云化土化身。此爲大失。依
乘同性經云。淨土中成佛者。悉是報身。穢
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又彼經云。阿彌陀如
來・蓮華開敷星王如來・龍主如來・寶徳如來
等諸如來清淨佛刹。現得道者。當得道者。如
是一切皆是報身佛也。何者如來化身。
如今日踊歩健如來・魔恐怖如來等已上安
樂集
問。
彼佛成道爲已久如。答。諸經多云十劫
大阿彌陀經云十小劫。平等覺經云十八劫
稱讃淨土經云十大劫。邪正難知。但雙觀
經璟興師疏會平等經云。十八劫者。其小
字闕其中點矣。問。未來壽幾何。答。小經云。
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觀音授記經云。阿彌陀
佛壽命。無量百千億劫。當終極。佛涅槃
後正法住世。等佛壽命。善男子。阿彌陀佛
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觀世音菩
薩於菩提樹下等正覺。號普光功徳山
王如來。其佛國土無聲聞縁覺之名。其
佛國土號衆寶普集莊嚴。普光功徳如來涅
槃正法滅後。大勢至菩薩即於其國成佛。
善住功徳寶王如來。國土光明壽命。乃至
法住等無異。問。同性經云報身。授記
經云入滅。二經相違諸師何會。答。綽禪師
授記經云。此是報身現隱沒相。非滅度
也。迦才會同性經云。淨土中成佛判爲
者。是受用事身。非實報身也。問。何者爲
耶。答。迦才云。衆生起行既有千殊。往生
土亦有萬別也。若作此解者。諸經論中。
或判爲報。或判爲化。皆無妨難也。但知。
諸佛修行具感報化二土也。如攝論加行感
化正體感報。若報若化皆欲就衆生。此
則土不虚設。行不空修。但信佛語
專念即得往生。亦不度報之與化也
已上 此釋善矣。須專稱念。勿分別。問。彼
佛相好何以不同。答。觀佛經説諸佛相好
云。同人相故説三十二。勝諸天故説八十
。爲諸菩薩八萬四千諸妙相好已上
佛准之。問。雙觀經云。從佛道樹高四百萬
里。寶積經云。道樹高十六億由旬。十往生經
云。道樹高四十萬由旬。樹下有師子座。高
五百由旬。觀經云。佛身量六十萬億那由他
恒河沙由旬云云 樹座佛身何不相稱。答。異
解不同。或釋佛境界大小不相礙。或釋
應佛樹量。寄眞佛身量。又有多釋
具述。問。華嚴經云。娑婆世界一劫。爲
極樂國一日一夜云云 由此當知。上品中
生經宿華開。當此間半劫。乃至下下生十
二劫。當此間恒沙塵數劫。何名極樂。答。設
恒沙劫。蓮華不開。既無微苦。豈非極樂
雙觀經云。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
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諸快樂。如
利天已上 有師云。胎生是中品下品。有師云。
九品所攝。雖異説。快樂不別。何況
彼九品所經日時。諸師不同。懷感・智憬
等諸師。許彼國土日夜劫數。誠當責。有
師云。佛以此土日夜之。令衆生知云云
今謂。後釋無失。且以四例助成。一者彼佛
身量若干由旬。不彼佛指分疊爲彼由
也。若不爾者。應須彌山長大之
人。以一毛端其指節。故知。不佛指
佛身長短。何必以淨土時刻華開
遲速耶。二者如尊勝陀羅尼經説。忉利天上
善住天子。聞空聲告汝當七日死。時天帝
釋承佛教勅。令彼天子七日勤修。過
後壽命得取意 此是人中日夜而説。若
天上七日者。當人中七百歳。不
佛世八十年中決了其事。九品日夜亦應
之。三者法護所譯經云。胎生之人。過五百
於佛。平等覺經云。於蓮華中化生
城中。於是間五百歳取意
興等師以此文此方五百歳也。今云。彼
胎生歳數。既依此間説。九品時刻。有何別
彼耶。四者若據彼界九品者。
上品中生一宿。上品下生一日夜。即當此界
半劫一劫。若許爾者。胎生疑心者。尚經娑婆
五百歳而速得佛。上品信行者。豈過
劫一劫而遲開蓮華耶。有此理故。後釋無
失。問。若以此界日夜時刻彼相者。彼上
上品生彼國已。不即悟無生法忍。所
者。此界少時修行爲勝。彼國多時善根爲
劣。既爾。上上品人於此世界。一日至七日
足三福業。尚不無生法忍。云何生
彼聞法即悟。故知。經彼國土長遠時刻
無生忍。然約彼名即悟。望此即億千歳。或
上上人必是方便後心行圓滿者。若不
者。諸文桙楯。答。未知彼國多善劣。此界少
善勝。問。雙觀經説。於是廣植徳本。布
慧。勿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
教化。立善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
無量壽佛國善百歳。所以者何。彼佛國土
無爲自然。皆積衆善毛髮之惡。於此修
善十日十夜。勝他方諸佛國中善千
已上 是其勝劣。答。二界善根剋對可爾。
然値佛縁勝。速悟無失。或此經但顯修行難
。非善根勝劣。譬如貧賤施一錢。雖
稱美而不衆事。富貴捨千金。雖
稱而能辨萬事。二界修行亦復如是。如
金剛般若經云。佛世信解未勝。滅後
勝。或有餘義。不委曲。問。如娑婆
行因極樂階位有別。所感福報亦有別耶。
答。大都無別。細分有差。如陀羅尼集經第
二云。若人不香華衣食等供養者。雖
彼淨土。而不香華衣食等種種供養之報
文。彼違此佛
本願。更思擇之
 又玄一師・因法師同云。約
而論亦有勝劣。然其状相似故。説好醜
問。極樂世界去此幾處。答。經云。從此西方
十萬億佛土極樂世界。有經云。於
西方去此世界。過百千倶胝那庾多佛土
佛世界。名曰極樂。問。二經何故不同。答。
論智光疏意云。言倶胝者。此爲億也。那庾
多者。當此間畡數也。世俗言。十千曰萬。十
萬。曰億。十億曰兆。十兆曰經。十經曰畡。
畡猶是大數也。百千倶胝即十萬億。億有
。一者十萬。二者百萬。三者千萬。四者萬
萬。今言億者即是萬萬。爲此義那由
已上 此釋可思。問。彼佛所化爲唯極樂
亦有餘。答。大論云。阿彌陀佛亦有嚴淨
不嚴淨土。如釋迦。問。何等是耶。答。極樂
世界即是淨土。然其穢土未何處。但道綽
等諸師。以鼓音聲經所説國土彼穢土
彼經云。阿彌陀佛與聲聞倶。其國號曰
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於
滿刹利之種。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父名
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曰殊勝妙顏。子名
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曰
。神足精勤名曰大化。爾時魔王名曰
。有提婆達多名曰。阿彌陀佛與
大比丘六萬人已上問。彼佛所化爲唯極
樂清泰二國。答。教文隨縁且擧一隅。論
實處不可思議。如華經嚴偈云。菩薩修
諸願海。普隨衆生心所欲。衆生心行廣無
邊。菩薩國土遍十方。又云。如來出現遍
。一一塵中無量土。其中境界亦無量。悉住
無邊無盡劫。問。如來施化事不孤起。要對
機縁。何遍十方。答。廣劫修行成就無量衆
故彼機縁亦遍十方界。如華嚴偈云。往昔勤
修多劫海。能轉衆生深重障。故能分身遍
十方。悉現菩提樹王下
第二往生階位者。問。瑜伽論云。三地菩薩方
淨土。今勸地前凡夫聲聞何意。答。
淨土差別故無過。如感師釋云。諸經論
文説淨土。各據一義。淨土既有麁妙勝
。得生亦有上下階降。又道宣律徳云。三
地菩薩始見報佛淨土。問。設非報土。惑業
重者豈得淨土。答。天台云。無量壽佛國雖
果報殊勝。臨終之時懺悔念佛。業障便轉即
往生。雖惑染。願力持心亦得居也。
問。若許凡夫亦得往生如何通會彌勒問
經云。念佛者非凡愚念。不結使
彌陀佛國已上 答。西方要決釋云。知娑婆
永辭染界。非薄淺凡。當來作佛意專廣
法界衆生。有斯勝解故非愚也。正念時
結使眠伏。故言不雜結使念已上
略鈔
意云。凡
夫行人具此徳也。問。彼國衆生皆不退轉。
明知非是凡夫生處。答。所言不退者。非
必是聖徳。如要決云。今明不退其四種
十住毘婆沙云。一位不退。即修因萬劫不
退墮惡律儀行流轉生死。二行不退。已得
初地。利他行不退。三念不退。八地已去無功
用。意得自在故。四處不退。雖文證。約
理以成。何者。如天中得果即得不退。淨土
亦爾。命長無病。勝侶提携。純正無邪。唯淨
染。恒事聖尊。由此五縁。其處無退已上
略鈔
問。九品階位異不同。如遠法師云。上上
生四五六地。上中生初二三地。上下生地前
三十心也。力法師云。上上行向。上中十解。
上下十信。基師云。上上十廻向。上中解行。上
下十信。有云。上上十住初心。上中十信後心。
上下十信初位。有云。上上十信及以前能發
三心能修三行者也。上中上下唯取十信
以前發菩提心善凡夫。起行淺深以分
二品也。所以諸師所判不同者。以無生忍
位不同故。仁王經無生忍在七八九地。諸
論在初地或忍位。本業瓔珞經在十住。華
嚴經在。占察經説一行三昧
似無生法忍也。故諸師各據一義也。中
品三生。遠云。中上是前三果。中中是七方便。
中下是種解脱分善人。力法師同之。基云。
中上四善根。中中三賢。中下方便前人。有云。
次軟頂忍。有云。三生並是種解脱分善
人也已上六品亦有餘釋。見
感禪師論・龍興記等
下品三生無
階位。但是具縛造惡人也。明往生人其位有
限。寧知猶是我等分耶。答。上品之人階
位設深。下品三生豈非我等分耶。況彼後釋
既取十信以前凡夫上品。又觀經善
導禪師玄義。以大小乘方便以前凡夫
品位。不諸師所判深高。又經論多依
義。今經所説上三品業。何必執爲深位
耶。問。若爾。生彼不早悟無生法忍
答。天台有二無生忍位。若別教人。歴劫修行
無生忍。若圓教人。乃至惡趣身亦有
證者。穢土尚爾。何況淨土。彼土諸事莫
餘處。何處一切凡夫未其位終無退墮
何處一切凡夫悉得五神通妙用無礙耶。證
果遲速例亦可然。問。上品生人得益早晩。
一向爾耶。答。經中且擧一類。故慧遠和尚
觀經義記云。九品人生彼國已。得益之劫
數依勝而説。理亦有之者取意今謂。汎
論九品。或復可少分速於此。問。雙觀
經中。亦有彌勒等諸大菩薩極樂
故知。經中九品益依劣而説。何言
耶。答。約彼國始悟無生前後早晩。謂
之依勝。更不彼上位大士。然彼大士於
九品中攝與不攝。別應思擇。問。若凡下輩
亦得往生。云何近代。於彼國土求者千萬。
得無一二。答。綽和尚云。信心不深。若
亡故。信心不一不決定故。信心不相續
餘念間故。此三不相應者不往生。若具
三心往生。者。無是處。導和尚云。若
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即十生。百
即百生。若欲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
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云云。言如上者。指
讃等五念門。至誠等三心。
長時等四
問。若必畢命爲期者。如何感和尚云
長時短時多修少修皆得往生耶。答。業類
一故。二師倶無過。然畢命爲期。勤修無
怠。令業決定。是爲張本。問。菩薩處胎經第
二説。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
慢界國土快樂作倡伎樂。衣被服飾香華莊。
嚴。七寶轉開床。擧目東視寶床隨轉。北視
西視南視。亦如是轉前後。發意衆生欲
阿彌陀佛國者。皆深著懈慢國土。不能
進生阿彌陀佛國億千萬衆。時有一人
阿彌陀佛國已上此經准。難生。
答。群疑論引善導和尚前文而釋此難。又
自助成云。此經下文言。何以故。皆由懈慢
執心不牢固。是知。雜修之者爲執心不牢之
故生懈慢國也。若不雜修專行此業。此
即執心牢固。定生極樂國乃至 又報淨土生
者極少。化淨土中生者不少。故經別説。實
相違已上 問。設雖三心。雖
畢命。彼一聞名。尚得成佛。況暫稱念。何
唐捐耶。答。暫似唐捐。終非虚設。如華嚴偈
聞經者轉生時益。若人堪任聞。雖
於大海及劫盡火中。必得此經大海者
是龍界
 釋
文云。由餘業故。生彼難處。由前信故。成
此根器云云 信華嚴者既而如是。信念
者豈無此益。彼一生作惡業。臨終遇善友
纔十念佛即得往生。如是等類。多是前
世欣求淨土彼佛者。宿善内熟今開發
耳。故十疑云。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
並是宿善強。得善知識十念成就云云 感師
意亦同之。故不唐捐。問。下下品生若依
宿善。十念生本願即有名無實。答。設有宿
若無十念。定墮無間苦無窮。明
終十念。是往生勝縁
第三往生多少者。雙觀經云。佛告彌勒。於
此世界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
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諸小行
菩薩及修行少功徳者。不稱計。皆當
往生。他方佛土亦復如是。其遠照佛國百八
十億菩薩。寶藏佛國九十億菩薩。無量音佛
國二百二十億菩薩。甘露味佛國二百五十億
菩薩。龍勝佛國十四億菩薩。勝力佛國萬四
千菩薩。師子佛國五百菩薩。離垢光佛國八
十億菩薩。徳首佛國六十億菩薩。妙徳山佛
國六十億菩薩。人王佛國十億菩薩。無上華
佛國無數不可稱計不退諸菩薩。智慧勇猛。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於七日中即能攝
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無畏佛國七
百九十億大菩薩衆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
稱計。皆當往生。不但此十四佛國中諸
菩薩等當往生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其往
生者亦復如是。甚多無數。我但説十方諸
佛名號及菩薩比丘生彼國。晝夜一劫尚
 此諸佛土中。今娑婆世界。有
少善往生。我等幸遇釋尊遺法
億劫一適預少善往生之流。應務勤修。莫
時焉。問。若少善根亦得往生。如何經云
少善根福徳因縁彼國。答。
此有異解。不繁出。今私案云。大小無定。
相待得名。望大菩薩之少善。望輪迴業
之爲大。是故二經義不違害
第四明尋常念相者。此有多種。大分爲四。
一定業。謂坐禪入定觀佛。二散業。謂行住
坐臥散心念佛。三有相業。謂或觀相好
名號。偏厭穢土專求淨土。四無相業。謂
念佛求淨土。而觀身土即畢竟空。
幻如夢。即體而空。雖空而有。非有非
空。通達此無二眞入第一義。是名無相業
是最上三昧。故雙觀經阿彌陀佛言。通
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佛土必成
是刹。又止觀常行三昧中有三段文。具如
上別行中引。問。定散念佛倶往生耶。答。慇
重心念無往生。故感師説念佛差別云。
或深或淺。通定通散。定即於凡夫于十
。如善財童子於功徳雲比丘所請學念佛
三昧。此即甚深法也。散即一切衆生。若行若
坐。一切時處。皆得佛不諸務。乃至
命終亦成其行已上 問。有相無相業倶得
耶。答。綽和尚云。若始學者未相。但
能依相專至無往生。不疑也。又感和
尚云。往生既品類差殊。修因亦有淺深各別
但言。唯修無所得而得往生。有所得
心不生也云云問。若爾如何佛藏經説。若
比丘餘比丘。汝當佛念法念僧念
戒念施念天。如是等思惟觀涅槃安樂寂
。唯愛涅槃畢竟清淨。如是教者名爲
惡知識。是人名爲謗於我於外
。如是惡人。我乃不一飮水。又言。
寧成熟五逆重惡。不就我見衆生見壽見
命見陰入界見等已上
略鈔
 答。感師釋云。有聖
教復言。寧起我見須彌山。不空見
芥子許。如是等諸大乘經。訶有訶空讃
小。並乃逗機不同。又有經言。今者阿彌陀
如來應正等覺。具有是三十二相八十隨
形好。身色光明如融金如是乃至不
彼如來。亦不彼如來。已如是次第得
三昧。又觀佛三昧經云。如來亦有法身十力
無畏三昧解脱諸神通事。如此妙處非汝凡
夫所覺境界。但當深心起隨喜想。起是想
已。當復繋念念佛功徳。故知。初學之輩觀
彼色身。後學之徒念法身也。故言如是次
第得空三昧。當須善會經意毀讃之
。妙知。大聖巧逗根機已上觀佛經第
九説。觀佛一毛乃至觀具足色身已。有
引之十力無畏三昧等文。問。念佛之行。於
九品中。是何品攝。答。若如説行。理當
。如是隨其勝劣。應九品。然經所
九品行業。是示一端。理實無量。問。爲
倶得往生。亦爲現身倶見佛耶。答。經論
多説三昧成就即得佛。明知。散業不
見。唯除別縁。問。有相無相觀倶得
耶。答。無相見佛。理在疑。其有相觀。或
亦見佛。故觀經等勸色相。問。若有相觀
亦見佛者。云何華嚴經偈云。凡夫見諸法
但隨於相轉。不法無相。以是不佛。
見則爲垢。此則未見。遠離於諸見。如
是乃見佛。又云。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
是解法性。即見盧舍那。金剛經云。若以
色見我。以音聲我。是人行邪道。不
如來。答。要決通云。大師説教義有多門
各稱時機等無差異。般若經自是一門。彌陀
等經復爲一理。何者。一切諸佛並有三身
法佛無形。體非色聲。良爲二乘及小菩薩
三身不異。即謂同有色聲。但見化身
色相。遂執法身亦爾。故説爲邪。彌陀經等
佛名。觀相求淨土者。但以凡夫障
重。法身幽微。法體難縁。且教念佛觀形禮
略鈔 問。凡夫行者雖修習。心不純淨
何輒見佛。答。衆縁合見非唯自力。般舟經
三縁。如上九十日行所引止觀文。問。以
幾因縁。得彼國。答。依經案之。具四因
。一自善根因力。二自願求因力。三彌陀本
願縁。四衆聖助念縁釋迦護助出平等覺經。六方
佛護念出小經。山海慧菩薩
等護持出
往生
第五明臨終念相。問。下下品人臨終十念即
往生。所言十念。何等念耶。答。綽和尚云。
但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縁
觀。經於十念他念想間雜。是名十念。又
云。十念相續者。是聖者一數之名耳。但能
念凝思不他事。便業道成辨。亦未
記之頭數也。又云。若久行人念。多應此。
若始行人念者。記數亦好。此亦依聖教已上
有云。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經此六字
之頃。名一念也。問。彌勒所問經。十念往
生彼。一一念深廣。如何今云十聲念佛得
往生耶。答。諸師所釋不同。寂法師云。此説
專心稱佛名時。自然具足如是十。非必一
一別縁慈等。亦非彼慈等十。云何
別縁而具足十。如戒稱三歸時。
別縁離殺等事。而能具得離殺等戒
知此中道理亦爾。又可足十念
無阿彌陀佛者。謂能具足慈等十念
無佛。若能如是。隨所稱念。若一稱若多稱。
皆得往生*云云 感法師云。各是聖教。互説
往生淨土法門。皆成淨業。何因將彼爲是。
此言非。但自不經。亦乃惑諸學者
已上 迦才師云。此之十念現在時作。觀經中
十念臨命終時作已上 意同感師。問。雙觀經
云。乃至一念得往生。此與十念云何乖角。
答。感師云。極惡業者滿十得生。餘者乃至
一念亦生。問。生來作諸惡一善者。
命終時纔十聲念。何能滅罪永出三界
即生淨土。答。如那先比丘問佛。經言。時有
彌蘭王。問羅漢那先比丘言。人在世間
惡至百歳。臨死時念佛。死後生天。我不
是説。復言。殺一生命。死即入泥梨中
我亦不信也。比丘問王。如人持小石
在水中。石浮耶沒耶。王言。石沒也。那先言。
百丈大石在船上沒不。王言。不
沒。那先言。船中百丈大石。因船不沒。人
本惡。一時念佛。不泥梨便生
。何不信耶。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惡不
經法。死後便入泥梨。何不信耶。王言。善哉
善哉。比丘言。如兩人倶死。一人生第七梵
。一人生罽賓國。此二人遠近雖異。死則
一時。到如一雙飛鳥。一於高樹上止。一
卑樹上止。兩鳥一時倶飛。其影倶到耳。
如愚人作惡得殃大。智人作惡得殃少。如
燒鐵在地。一人知燒。一人不知。兩人倶取。
然不知者手爛大。知者少壞。作惡亦爾。愚者
自悔。故得殃大。智者作惡知不當。故
日自悔故其罪已上十念滅衆罪。乘
佛悲願船。須臾得往生。其理亦可然。又十
疑釋云。今以三種道理挍量。輕重不定不
時節久近多少。云何爲三。一者在心。二
者在縁。三者在決定。在心者。造罪之時。從
自虚妄顛到心生。念佛心者。從善知識
阿彌陀佛眞實功徳名號心生。一虚一
實。豈得相比。譬如萬年闇室。日光暫至而
闇頓除。豈有久來之闇肯滅耶。在縁者。
造罪之時。從虚妄癡闇心縁虚妄境界顛倒
生。念佛之心從佛清淨眞實功徳名
。縁無上菩提心生。一眞一僞。豈得相比
譬如人被毒箭中。箭深毒磣。傷肌致骨。
一聞滅除藥鼓聲即毒箭除。豈以深毒
肯出也。在決定者。造罪之時。以有間心有
後心也。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
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圍之索。
千夫不制。童子揮劍。須臾兩段。又如
年積草以大豆火焚之時即盡。又如人。
一生已來修十善業。應天。臨終之時
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虚
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善業惡道
豈況臨終猛利心念佛。眞實無間善業。不
無始惡業。不淨土者。無
已上 又安樂集云。以七喩此義。一少
火喩如前。二躄者寄載他船。因風帆勢
日至千里。三貧人獲一瑞物。而以貢王。王
慶重賞。斯須之頃富貴盈望。四劣夫若從
王行。便乘虚空飛騰自在。五十圍索喩如
前。六鴆鳥入水。魚蜂斯斃。皆犀角觸
死者還活。七黄鵠喚子安。子安還活。豈可
墳下千齡決無甦也。一切萬法皆
自力他力自攝他攝。千開萬閉無量無邊。
豈得有礙之識彼無礙之法乎。又五
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豈以三界繋業
重。疑彼小時念法已上
略抄
 今加之云。
一栴檀樹出成時。能變四十由旬伊蘭林
皆香美。二用師子筋以爲琴絃。音聲一奏。
一切餘絃悉皆斷壞。三一斤石汁能變千斤
金。四金剛雖堅固。以羚羊角之。則
灌然氷泮已上滅
罪譬
 五雪山有草。名爲忍辱。牛
若食者。即得醍醐。六於訶藥。但有見者
壽無量。乃至念者得宿命智。七孔雀聞
雷聲即得有身。八尸利沙見昴星。則出
菓實已上生
善譬
 九以住水寶珞其身。入深水
而不沒溺。十沙礫雖小。尚不水。
磐石雖大。寄船能浮已上
總譬
 諸法力用難思如
是。念佛功力准之莫疑。問。臨終心念其力
幾許。能成大事。答。其力勝百年業。故大論
云。是心雖時頃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
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時心決定勇健。故
百歳行力。是後心名爲大心。以身及
諸根事急故。如人入陣不身命名爲
勇健。如阿羅漢捨是身著故得阿羅漢道
已上 由此安樂集云。一切衆生臨終之時。刀
風解形死苦來逼。生大怖畏乃至便得
云云 問。深觀念力滅罪可然。云何稱
佛號無量罪。若爾以指指月。此指應
闇。答。綽和尚釋云。諸法萬差不一概
自有名即法。自有名異法。名即法者。如
諸佛菩薩名號禁呪音辭修多羅章句等
也。如禁呪辭曰。日出東方乍赤乍黄。假令
西亥行禁。患者亦愈。又如人被狗所
嚙。炙虎骨之。患者即愈。或時無骨。好
掌摩之。口中喚言虎來虎來。患者亦愈。
或復有人患脚轉筋。炙木瓜杖之。患
者即愈。或無木瓜。炙摩之。口喚
。患者亦愈也。名異法者。如指指
已上 要決云。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
號具包衆徳。故成大善已上彼文引淨名成
實文具如上助念

問。若下下品造五逆罪。由念佛
者。云何佛藏經第三云。大莊嚴佛滅後有
四惡比丘。捨第一義無所有畢竟空法。貪
外道尼揵子論。是人命終墮阿鼻獄。仰臥伏
臥左脇臥右脇臥。各九百萬億歳。於熱鐵上
燒。燃燋爛死已。更生灰地獄・大灰地獄・活
地獄・黒繩地獄。皆如上歳數苦。於
死。還生阿鼻獄。彼在家出家親近并諸
檀越。凡六百四萬億人。與此四師倶生倶
死。在大地獄。受諸燒煮。劫盡轉生他方
地獄。劫成還生此間地獄。久久免地獄。生
人中五百世。從生而盲。後値一切明王佛
出家。十萬億歳勤修精進如頭燃。不
順忍。況得道果。命終還生阿鼻地獄。於
九十九億佛。不順忍。何以故。佛説
深法。是人不信。破壞違逆破毀賢聖持戒
比丘。出其過惡。破法因縁。法應當爾已上略
抄。四
比丘者。苦岸比丘。薩和多比
丘。將去比丘。跋難陀比丘
十萬億歳如頭燃
尚不罪還生地獄。如何念佛一聲十聲。
即得罪往生淨土。答。感師釋云。念佛由
五縁故滅罪。一發大乘心縁。二願生淨土縁。
小乘人不十方佛故。三阿彌陀佛本
願縁。四念佛功徳縁。彼比丘但作四念處觀
故。五佛威力加持縁。是故滅罪得淨土
彼小乘人不爾。故不略抄 問。若爾。
云何雙觀經説十念往生。云唯除五逆誹謗
正法。答。智憬等諸師云。若唯造五逆者。
十念故得生。若造逆罪亦謗法者。不
往生。有云。造五逆不定業往生。造
逆定業往生。如是有十五家釋。感法師
諸師釋。自云。若不逆人。論念之
多少。一聲十聲倶生淨土。若造逆人必須
滿十。闕一不生。故言除也已上今試加釋。
餘處遍顯往生種類。本願唯擧定生之人。故
爾不正覺。餘人十念定得往生。逆
者一念定不生。逆十餘一皆是不定故。願
唯擧餘人十念。餘處兼取逆十餘一。此義
決。別應思擇。問逆者十念何故不定。答。
宿善有無念力別故。又臨終尋常。念時
別故。問。五逆是順生業。報時倶定。云何得
滅。答。感師釋之云。九部不了教中。爲諸不
業果凡夫。密意説言定報業。於諸大
乘了義教中。説一切業悉皆不定。如涅槃經
第十八卷云。耆婆爲阿闍世王。説懺悔法罪
滅。又云。臣聞佛説。修一善心百種
。如少毒藥能害衆生。小善亦爾。能破
。又三十一云。善男子。有諸衆生。於業縁
心輕不信。爲彼故作是説。善男
子。一切作業有輕有重。輕重二業復各有
二。一決定。二不決定。又言。或有重業可
輕。或有輕業可重。有智之人以
智慧力。能令地獄極重之業現世輕受。愚
癡之人現在輕業地獄重受。阿闍世王懺
已不地獄。鴦掘摩羅得阿羅漢。瑜伽
論説。未決定業。已得解脱
不定業。如是等諸大乘經論。説五逆罪等
不定。悉得消滅轉重輕受相具
放鉢經
 問。所引文
云。智者轉重輕受。下品生人但十念已即生
淨土。何處輕受。答。雙觀經説彼土胎生者
云。五百歳中不三寶供養。修
善本而以此爲苦。雖餘樂猶不
已上 准之。應七七日六劫十二劫不
佛不法等輕受苦耳。問。爲
終一念佛名。能滅八十億劫衆罪。尋常行
者亦可然耶。答。臨終心力強能滅無量罪
尋常稱名不彼。然若觀念成亦滅
量罪。若但稱名隨心淺深。得其利益
差別。具如前利益門。問。何以得淺心念
佛亦有利益。答。首楞嚴三昧經云。如
大藥王名曰滅除。若鬪戰時以用塗鼓。諸
箭射刀矛所傷。得鼓聲箭出毒除。如
是菩薩住首楞嚴三昧時。有名者。貪
恚癡箭自然拔出。諸邪見毒皆悉除滅。一切
煩惱不復動發已上。觀見諸法眞如實相。見
夫法佛法不二。是名習首楞嚴

 菩薩既爾。何況佛。聞名既爾。何況念。應
淺心念利益亦不
第六麁心妙果者。問。若爲菩提佛作
得妙果。理必可然。若爲人天果修善根
云何。答。或染或淨於佛修善。雖遠近
涅槃。故大悲經第三。佛告阿難言。若有
衆生著生死三有愛果。於佛福田
者。作如是言。以此善根願我莫般涅
。阿難。是人若不涅槃。無是處。阿難。是
人雖不樂求涅槃。然於佛所諸善根。我
説是人必得涅槃已上問。所作之業隨願感
果。何樂世報出世果。答。業果之理不
必一同。以諸善業向佛道。是即作業隨
心而轉。以鶏狗業。樂求天樂。是即惡見不
業轉。是故於佛修諸善業。意樂雖異必
涅槃。故彼經擧譬言。譬如長者依時下
種於良田中。隨時漑灌常善護持。若是長
者於餘時中彼田所。作是言。咄哉
種子。汝莫種莫生莫長。然彼種子必應
果。非果實取意
略抄
問。彼於何時般涅
。答。設雖久久輪迴生死。善根不亡必得
涅槃。故彼經云。佛告阿難。如捕魚師爲
魚故。在大池水置鉤餌。令魚呑食。魚呑
食已。雖池中久當乃至阿難。一切衆
生於諸佛所敬信。種諸善根行布
。乃至發心得一念信。雖復爲餘惡不善
業之所覆障。墮在地獄畜生餓鬼乃至 諸佛
世尊以佛眼見此衆生。發心勝故。從
地獄之令出。既拔出已置涅槃岸。問。如
此經意。以敬信故遂得涅槃。若爾。但一
聞應涅槃因既爾云何華嚴偈云。若有
諸衆生菩提心。一得佛名決定成
菩提。答。諸法因縁不可思議。譬如孔雀聞
雷震聲即得有身。又尸利沙菓先無形質
昴星時。菓則出生足長五寸。依佛名號
即結佛因亦復如是。從此微因遂著大果
彼尼&T025632;陀樹從芥子許種枝葉。遍覆
五百兩車。淺近世法猶難思議。何況出世甚
深因果。唯應信仰。不疑念。問。以染心
於如來者亦有利益耶。答。寶積經第八。
密迹力士告寂意菩薩云。耆域醫王合集諸
。以取藥草童子形。端正殊好世之希
有。所作安諦所有究竟。殊異無比往來周旋。
住立安坐臥寐經行。無缺漏。所顯變業。
或有大豪國王太子大臣百官貴姓長者。來
到耆域醫王所。視藥童子與共歌戲。相
顏色病皆得除。便致安穩寂靜無欲。寂意
且觀其耆域醫王療治世間。其餘醫師所
及也。如是寂意。若菩薩奉行法身
解觀察無陰種
諸入。則名奉行法身
假使衆生婬怒癡盛。男
女大小欲想慕樂。即共相娯。貪欲塵勞悉得
休息。奉行法身。菩薩尚爾。何況證得法身
佛耶。問。如欲想縁有此利益。誹謗惡厭亦
益耶。答。既云婬怒癡。明非唯欲想。又
如來祕密藏經下卷云。寧於如來不善
。非外道邪見者所施作供養。何以故。
若於如來所不善業。當悔心究竟必
於涅槃。隨外道見。當地獄餓鬼畜
。問。此文便違因果道理。亦復増於衆生
妄心。如何以惡心大涅槃樂耶。答。以
惡心故墮三惡道。以一縁如來故必至
。是故不因果道理。謂彼衆生墮地獄
時。於佛生信生追悔心。由此展轉必至

悲經
 染心縁如來利益尚如是。何況淨
心一念一稱佛大恩徳。以之可知。問。諸文
説菩提涅槃。於三乘中是何果耶。答。初
機得三乘果。究竟必至無上佛果。如
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
亦無三。除佛方便説。又大經明如來決定
説義云。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
變易。又云。一切衆生定得阿耨菩提故。
是故我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又云。一切
衆生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阿耨
菩提。問。何故諸文所説不同。或説一聞
定成菩提。或説勤修如頭燃。又華
嚴偈云。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
修行。多聞亦如是。答。若欲速解脱。不
勤如分。若期永劫因。一聞亦不虚。是故
諸文理不相違
第七諸行勝劣者。問。往生業中念佛爲最。於
業中亦爲最耶。答。餘行法中此亦最勝。
故觀佛三昧經有六種譬。一云。佛告阿難
譬如長者將死不久。以諸庫藏付其子
其子得已隨意遊戲。忽於一時王難
無量衆賊競取藏物。唯有一金。乃是閻浮
檀那紫金。重十六兩。金鋌長短亦十六寸。此
金一兩價直。餘寶百千萬兩。即以穢物
裹眞金泥團中。衆賊見了不是金。脚
踐而去。賊去之後。財主是金。心大歡喜。念
佛三昧亦復如是。當藏之。二云。譬如
貧人執王寶印逃走上樹。六兵追之。貧人
見已即呑寶印。兵衆疾至。令樹倒僻。貧人
地身體散壞。唯金印在。念佛心印不壞亦
復如是。三云。譬如長者將死不久。告
女子。我今有寶。寶中上者。汝得此寶密藏。
堅莫王知。女受父勅。持摩尼珠及諸
珍寶之糞穢室家大小皆亦不知。値
飢饉。持如意珠意即雨百味飮食。如
是種種隨意得寶。念佛三昧堅心不動亦
復如是。四云。譬如大旱不雨。有
仙人呪。神通力故。天降甘雨地出涌泉
念佛者如善呪人。五云。譬如力士數犯
王法閉囹圄。逃到海邊。解髻明珠持雇
船師。到於彼岸安穩無懼。行念佛者如
大力士挽心王鎖彼慧岸。六云。譬如
盡大地洞燃。唯金剛山不摧破。還住
。念佛三昧亦復如是。行是定者住過去
佛實際海中已上
略抄
又般舟經問事品説念佛三
云。常當習持。常當守不復隨餘法。諸
功徳中最尊第一已上 又至不退轉位
易二道。言易行道即是念佛。故十住毘婆
沙第三云。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歩行
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提道亦如是。或有
勤行精進。或有方便易行疾至阿惟
越致乃至 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
心念亦得不退轉已上 文中擧過去現在一
百餘佛。彌勒・金剛藏・淨名・無盡意・跋陀婆
羅・文殊・妙音・師子吼・香象・常精進・觀音・勢
至等一百餘大菩薩。其中廣讃彌陀佛也。
諸行中唯念佛行。易修證上位。知是最
勝行。又寶積經九十二云。若有菩薩多營
衆務。造七寶塔滿三千大千世界。如
菩薩不我而生歡喜。亦非養恭
於我。若有菩薩。於波羅蜜相應之法。乃至
持一四句偈讀誦修行。爲人演説。是人
乃爲養於我。何以故。諸佛菩提從多聞
生不衆務而得生也乃至 若一閻浮提營
事菩薩。於一讀誦修行演説菩薩之所。應
親近供養承事。若一閻浮提讀誦修行演説
諸菩薩等。於一勤修禪定菩薩亦當親近
供養承事。如是善業。如來隨喜如來悦可。
若於修智慧菩薩承事供養 當無量
福徳之聚何以故。智慧之業無上最勝。出
過一切三界所行。大集月藏分偈云。若人百
億諸佛所。於多歳數常供養。若能七日在
蘭若根得定福多乃至 閑靜無爲佛境
界。於彼能得淨菩提。若人謗彼住禪者。是
謗諸如來。若人破塔多百千。及以焚
燒百千寺。若有謗住禪者。其罪甚多過
於彼。若有養住禪者飮食衣服及湯藥。是
人消滅無量罪。亦不於三惡道。是故我
今普告汝。欲佛道常在禪。若不
阿蘭若。應當供養於彼人已上 汎爾禪定尚
既如是。況念佛三昧是王三昧耶。問。若禪
定業勝讀誦解義等。云何法華經分別功徳
品。以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所修前五波羅
蜜功徳。挍量聞法華經一念信解功徳。百
千萬億分之一分。何況廣爲他説耶。答。此
等諸行各有淺深。謂偏圓教有差別故。若
當教論勝劣前。若諸教相對。偏教禪定
圓教讀誦事業。大集・寶積約一教論。
法華挍量偏圓相望。是故諸文義不相違。念
佛三昧亦復如是。偏教三昧當教爲勝。圓
人三昧普勝諸行。又定有二。一者慧相應
定。是爲最勝。二者暗禪。未勝。念佛
三昧應是初攝
第八信毀因縁者。般舟經云。不獨於一佛
功徳。不二若三若十。悉於百佛
是三昧。却後世時聞是三昧者。書
持經卷。最後守一日一夜其福不計。
自致阿惟越致。所願者得。問。若爾。聞者決
定應信。何故聲聞有信不信。答。無量清淨
覺經云。善男子善女人。聞無量清淨佛名。歡
喜踊躍。身毛爲起如拔出者。皆悉宿命已
佛事。其有人民疑不信者。皆從惡道中
來。殃惡未盡。此未得解略抄。無量清淨
佛是阿彌陀也
又大集經第七云。若有衆生。已於無量無
邊佛所衆徳本。乃得是如來十力四
無所畏不共之法三十二相乃至下劣之人不
是正法。假使得聞未必能
已上 當知生死因縁不思議。薄徳得
其縁。如烏豆聚有一緑豆。但彼雖
而不信解。是即薄徳之所致耳。問。佛於
具修諸度。尚於八萬歳此法
云何薄徳輒得聽聞。設許希有。猶違道理
答。此義難知。試案之云。衆生善惡有四位
。一惡用偏増。此位無法。如法華云。増
上慢人。二百億劫常不法。二善用偏増。
此位常聞法。如地住已上大菩薩等。三善
惡交際。謂垂捨凡入聖之時。此位中有一類
之人。聞法甚難。適聞即悟。如常啼菩薩須
達老女等。或爲魔所障。或爲自惑障。雖
聞見。不久即悟。四善惡容預。此位善惡
同是生死流轉法故。多難法。非惡増故。
一向無聞。非交際故。雖聞無巨益。六
趣四生蠢蠢類是。故上人中亦有聞。凡
愚之中亦有聞者。此亦未決。後賢取捨。問。
不信之者得何罪報。答。稱揚諸佛功徳經下
卷云。其有歎稱揚阿彌陀佛名號
功徳。而謗毀者。五劫之中當地獄具受
衆苦。問。若無深信疑念者終不往生。答。
若全不信不彼業願求者。理不
生。若雖佛智。而猶願彼土彼業者。
亦得往生。如雙觀經云。若有衆生。以疑惑
諸功徳彼國。不佛智不思議
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習善
其國。此諸衆生生彼宮殿壽五百
歳。當佛不經法。不見菩薩聲聞
之衆。是故於彼國土之胎生已上佛智
罪當惡道。然隨願往生。是佛悲願力。清
淨覺經以此胎生中輩下輩人。然諸師所
釋不繁出。問。言佛智等。其相云何。答。
憬興師以佛地經五法今名五智。謂清淨法
界名佛智。以大圓鏡等四次當不思議
等四也。玄一師。佛智如前。以後四智
成事智等四也。有餘異解。不
第九助道資縁者。問。凡夫行人要衣食
此雖小縁能辨大事。裸餒不安。道法焉在。
答。行者有二。謂在家出家。其在家人家業
自由。餐飯衣服何妨念佛。如木樓經瑠璃王
。其出家人亦有三類。若上根者草座鹿皮
一菜一果。如雪山大士是也。若中根者常
乞食糞掃衣。若下根者檀越信施 但少有
所得即便知足。具如止觀第四。況復若佛
弟子專修正道貪求者。自然具資縁
大論云。譬如比丘貪求者不供養。無
貪求則無乏短。心亦如是。若分別取
相則不實法。又大集月藏分中。欲界六
天日月星宿天龍八部。各於佛前誓願
言。若佛聲聞弟子住法順法。三業相應而
修行者。我等皆共護持養育。供給所須
乏。若復世尊。聲聞弟子無積聚。護
持養育。又云。若復世尊。聲聞弟子住於積
。乃至三業與法不相應者。亦當棄捨不
復養育。問。凡夫不必三業相應。若有缺漏
依怙。答。如之問難是即怠無
道心者之所致也。若誠求菩提誠欣
者。寧捨身命豈破禁戒。應一世勤
永劫妙果也。況復設雖戒。非
其分。如同經佛言。若有衆生。爲我出家剃
除鬚髮服袈裟。設不持戒。彼等悉已爲
涅槃印之所印也。若復出家不持戒者。有
非法而作惱亂罵辱毀訾。以手刀杖打縛
斫截。若奪衣鉢及奪種種資生具。是人
則壞三世諸佛眞實報身。則挑一切天人眼
。是人爲沒諸佛所有正法三寶種
故。令諸天人不利益地獄故。爲
惡道増長盈滿云云 爾時復有一切天龍
乃至一切迦吒富單那人非人等。皆悉合掌
是言。我等於佛一切聲聞弟子。乃至
若復不禁戒。剃除鬚髮袈裟片者。
師長想護持養育。與諸所須乏少
若餘天龍乃至迦吒富單那等作其惱亂。乃
至惡心以眼視之。我等悉共令彼天龍富單
那等所有諸相缺減醜陋彼不復得
我等共住共食。亦復不同處戲笑。如
擯罰已上
取意
又云。爾時世尊告上首彌勒及賢劫
中一切菩薩摩訶薩言。諸善男子。我昔行
薩道時。曾於過去諸佛如來是供養。以
此善根我作於三菩提因。我今憐愍諸
衆生故。以報果分作三分。留一分
受。第二分者。於我滅後禪解脱三昧堅
固相應聲聞。令乏。第三分者。與
破戒讀誦經典應聲聞。正法像法剃
袈裟。令乏。彌勒我今復以三業
相應諸聲聞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波夷
付汝手。勿乏少孤獨而終。及以
法像法毀破禁戒著袈娑付汝手。勿
彼等於諸資具乏少而終。亦勿
陀羅王共相惱害身心受苦。我今復以彼諸
施主付汝手已上 破戒尚爾。何況持戒。
聲聞尚爾。何況發大心至誠念佛耶。問。若
破戒人亦爲天龍護念者。云何梵網經
五千鬼神拂破戒比丘跡。涅槃經云國王
群臣及持戒比丘。應當苦治驅遣呵嘖破戒
耶。答。若如理苦治。即順佛教。若非
惱亂。還違聖旨。故不相違。如月藏分佛言
國王群臣見出家者作大罪業大殺生大偸
盜大非梵行大妄語及餘不善。如是等類
法擯出國土城邑村落。不寺。
亦復不僧事業利養之分。悉不共同
鞭打。若鞭打者。理所應。又亦不
口罵辱。一切不其身罪。若故違
而謫罪者。是人便於解脱退落。必定歸
阿鼻地獄。何況鞭打爲佛出家具持戒者
略抄 問。人間擯治。差別可然。非人之行猶
決了。梵網經一向拂跡。月藏經一向供
給。那忽乖角。答。爲罪福旨。要須
。不必決非人所行。若制若開。各生
。或復如人意樂不同。非人願樂亦不同耳。
學者應決。問。因論生論。於彼犯戒出家之
供養惱亂。得幾罪福。答。十輪經偈云。被
恒河沙佛解脱幢相衣。於此起惡心。定墮
間獄袈裟名爲
解脱幢衣
月藏分云。苦惱亂彼。其罪多
於出萬億佛身血之罪。若供養之。猶得
無量阿僧祇大福徳聚取意 問。若爾。一向應
養之。何可之招大罪報耶。答。若有
其力治之。彼亦得罪過。是佛法大怨。
故涅槃經第三云。持法比丘見戒壞
正法。即應驅遣呵嘖擧處。若善比丘見
壞法者。置不呵嘖驅遣擧。當知是人。
佛法中怨。若能驅遣呵嘖擧處。是我弟子。眞
聲聞也乃至 諸國王及四部衆。應當勸勵諸
學人等。令増上戒定智慧。若有
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毀正法。王者大臣四
部之衆。應當苦治。又云。若有比丘。雖
。爲利養故。與破戒者坐起行來 共相
親附同其事業。是名破戒乃至 若有比丘。
阿蘭若處諸根不利。闇𧄼鈍瞢少欲乞
食。於説戒日及自恣時。教諸弟子清淨懺
。見弟子多犯禁戒。不令清淨
懺悔。而便與共説戒自恣。是名愚癡僧
已上
略抄
 明知。若過若不及皆是違佛勅。其間消
息都在得意
第十助道人法者。略有三。一須明師善
外律。能開除妨障。恭敬承習。故大論云。又
雨墮不山頂必歸下處。若人憍心自
高。則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師。功徳歸之。二
同行如共渉嶮。乃至臨終互相勸勵。故
法華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縁。又阿難言。善知
識者是半因縁。佛言。不爾。是全因縁也。三
念佛相應教文。常應受持披讀習學。故
般舟經偈云。此三昧經眞佛語。設聞遠方有
是經。用道法故往聽受。一心諷誦不忘捨
假使往求不聞。其功徳福不盡。無
量其徳義。何況聞已即受持四十里四百
里*四千里
遠方
 問。何等教文念佛相應耶。答。如前所
引西方證據。皆是其文。然正明西方觀行並
九品行果。不觀無量壽經一卷。薑良
耶舍譯
陀本願並極樂細相。不雙觀無量壽經
二卷。康
僧鎧譯
 明諸佛相好並觀相滅罪。不
佛三昧經十卷或八
卷。覺賢譯
色身法身相並三昧勝
。不如般舟三昧經三卷或二卷。
支婁迦譯
念佛三昧經
六卷或五卷。功徳
直共玄暢
修行方法。不上三經並
十往生經一卷 十住毘婆娑論十四卷或十二卷。
龍樹造。羅什譯
日日讀誦。不小阿彌陀經一卷五紙
羅什譯
偈總説 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或名淨土論或名往生論
世親造。菩提留支譯。一卷
 修行方法多在摩訶
止觀十卷及善導和尚觀念法門並六時禮讃
各一卷 問答料簡。多在天台十疑一卷 導綽
和尚安樂集二卷 慈恩西方要決一卷 懷感
和尚群疑論七卷往生人。多在迦才師淨
土論三卷 並瑞應傳一卷 其餘雖多。要不
此。問。行人自應彼諸文。何故今勞著
耶。答。豈不前言。如予之者難廣文
故聊抄其要耶。問。大集經云。或抄寫經法
脱文字。或損壞他法。或闇藏他經。由
此業縁今得盲報云云 而今抄經論。或略
多文。或亂前後。應是生盲因。何爲自害耶。
答。天竺震丹論師人師。引經論文。多略取
意。故知。錯亂經旨是爲盲因。省略文字
是盲因或復於彼十法行中。初書寫行
脱文是過。爲開解等抄非過。況今所
多引正文。或是諸師所出文也。又至
繁文。注或云乃至。或云略抄。或云
。是即欲學者易本文也。問。所
引正文誠可信。但屡加私詞。蓋招
論謗耶。答。雖正文。而不理。若猶有
謬。苟不之。見者取捨令正理。若偏
謗亦不敢辭。如華嚴經偈云。若有
菩薩修行種種行善不善心。菩薩皆攝取
已上 當知生謗亦是結縁。我若得道。願
攝彼。彼若得道。願引攝我。乃至菩提。互
師弟。問。因論生論。多日染筆劬勞身
。其功非期。何事耶。答。依此諸功徳。願
命終時。得彌陀佛無邊功徳身。我及
餘信者。既見彼佛已。願得離垢眼。證無上
菩提
往生要集卷

  永觀二年甲申冬十一月。於天台山延暦
寺首楞嚴院。撰集斯文。明年夏四月。畢
于其功矣。有一僧夢。毘沙門天。將
丱童。來告云。源信所撰往生要集。皆是
經論文也。一見一聞之倫。可無上菩
。須一偈廣令流布。他日語夢。故作
偈曰
    已依聖教及正理 勸進衆生極樂
    乃至展轉一聞者 願共速證無上覺

佛子源信。暫離本山陀于西海道諸州
名嶽靈窟。適遠客著岸之日。不圖會面。是
宿因也。然猶方語未通。歸朝各促。更封
述以心懷。側聞。法公之本朝三寶興隆。
甚隨喜矣。我國東流之教。佛日再中當今。
念極樂界依法華經者熾盛焉。佛子
是念極樂其一也。以本習深故。著往生要
集三卷于觀念。夫一天之下一法之中。
皆四部衆。何親何疎。故以此文敢附歸帆
抑在本朝猶慚其拙。況於他郷乎。然而
本發一願。縱有誹謗者。縱有讃歎者。併結
我往生極樂之縁焉。又先師故慈惠大
僧正諱良源 作觀音讃。著作郎慶保胤作
六相讃及日本往生傳。前進士爲憲作法華
經賦。同亦贈欲異域之有此志。嗟乎
一生苒苒。兩岸蒼蒼。後會如何。泣血而已。不
宣以状
  正月十五日   天台楞嚴院申状
大宋國賓旅下

  返報
大宋國台州弟子周文徳謹啓。仲春漸暖和
風霞散。伏惟法位無動尊體有泰。不審不審。
悚恐悚恐。唯文徳入朝之初。先向方禮
禪室。舊冬之内。喜便信上委曲。則大府
貫首。豐島才人附書状一封。奉上先畢計
也。經披覽歟。欝望之情朝夕不休。馳憤之
際遇便脚重啓達。唯大師撰擇往生要集三
卷。捧持詣天台國清寺。附入既畢。則其專當
僧請領状予也。爰緇素隨喜。貴賤歸依。結
縁男女弟子伍佰餘人。各發虔心。投捨淨
。施入於國清寺。忽飾造五十間廊屋。彩
畫柱壁嚴内外。供養禮拜瞻仰慶讃。佛日
重光。法燈盛朗。興隆佛法之洪基。往生極樂
之因縁。只在於斯。方今文徳忝遇衰弊之
。免衣食之難。仰帝皇之恩澤。未
。并日之食甑。重欲塵。何避飢饉之惑
伏乞大師垂照鑒。弟子不憤念之至。敬
禮代之状。不宣謹言
  二月十一日 大宋國弟子周文徳申状
謹上 天台楞嚴院源信大師禪室法座前

原本之異本奧書曰
  往生要集者。一代聖教之肝心。九品往生
之目足也。流布之雖多。摺寫之本惟尠。仍
文字於形木句偈於貫花。其志相企
其力不叶。祈請三寶進諸人。以其助
熟此功徳。縱祕之閫内。將弘之世間
若有借請之輩。可勿悋惜之心而已
  于時仁安三年六月十九日彫刻畢
  承元四年四月八日刻彫畢。願主大法師
實眼。勵微力自心財寶於佛界。迄
功于一百枚。但此模者。先年之比。有
勸進十方彫之。於此所不慮之外
失火燒失畢。仍以自力之偏是爲
四恩七世無縁法界成佛得道

甲本奧書曰
  今此要集者。源出横川。流傳四海但文
字加減。何是何非。文義倶妙。取捨無據。
廣考諸文。或古本云。自此本文有兩本
遣唐本留和本。今本是遣唐本也。祇園精
舍無常院文有二行餘。是留和本也已上
故知。遣唐本再治本明矣。今以送唐本
開板鏤印。以此功徳自利利他。我與
同會樂邦
 建長五年歳在癸丑四月肇彫九月畢功
願主道妙 

乙本奧書曰
  延久二年四月十日。平等院南泉坊。多本
取集讀相給。其中以善本日野點畢。其
衆皇宮大夫殿。其爲張護樺尾阿闍梨以
講師云云
  承安元年十二月十一日書寫畢
 沙門弘惠本也
傳領十達
傳領英弘 
  右往生要集上中下三卷令感得
  于時慶安三年十一月中旬傳領老僧
 尊純記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