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器朴論 (No. 2681_ 託阿述 ) in Vol. 84

[First] [Prev]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答曰。無生看心非青非白。非赤非黄。亦不
言成不成。心不相貎。復無成就虚費功
夫。徒勞何益。難云。看心之時即得成佛者。
看衣即得暖。看食應得飽。得道者看衣
不著不廢寒。看心之時亦不得果。準像
法決疑經。坐禪不是末法時。所以大行和上
在日數箇禪師門徒從和上教授回心念佛。
目連所問經云。我説無量壽佛國易往易修。
而人不信佛經故。不能修行往生。返事九
十五種邪道。我説是人名無眼人。名無耳
人。○佛言。爲鈍根者説諸法空無相。動可
生愛欲故。爲利根者説諸佛相好。無染
著故。須菩提解空第一也。故授名相如來記
別。人皆所謂初心之位觀無相者是利根
人。不然佛意爲鈍根人除愛著故。實相無
相爲阿鞞跋致菩薩説之謂
  頌曰
    有山有水目前境 無色無相心裏空
    華落鳥鳴歸路日 煙消霞盡本家風
器朴論卷中



器朴論卷下
  第十一。諸經通讃門
問曰。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大阿彌陀經。
小阿彌陀經。稱讃淨土經。觀佛三昧經等。所
依經者且置不論。其餘幾許經教讃勸念佛
乎。答曰。諸經通讃。若悉擧之如一切經藏。
暫世流布易得。文著纔出三五。所謂華嚴
經。法華經。大集經。大品經。摩耶經。般舟
經。金剛經。楞伽經。首楞嚴經。行願經。悲華
經。思益經。像法決疑經。目連所問經。妙塔勝
經。寶積經。彌陀正依經。清淨覺經。隨願往
生經。十往生經。念佛三昧經。文殊般若經。菩
薩處胎經。鼓音聲陀羅尼經。法鼓經。尊勝陀
羅尼經。寶篋印陀羅尼經。阿彌陀思惟經。陀
羅尼集經。隨求陀羅尼經。光明眞言經。請觀
音經。須彌四域經。藥師如來本願經。轉女成
佛經。大乘同性經。大悲經善王皇帝尊經。善
信摩親經。守護國界主經。千手陀羅尼經。如
意輪經。大集賢護經。業報差別經。大乘寶月
童子問法經。維摩經。大般若經。占察經。地
藏本願經。心地觀經。諸佛境界經。華首經。海
龍王經。大樹緊陀羅惟無三昧經。月燈二昧
經。遍至曼陀羅經。大般涅槃經。十住毘婆
娑論。起信論。寶性論。攝大乘論。大智度論。
淨土論。如斯經論不遑羅縷。安樂集又略
擧經論之名。慧心正修觀記曰。當知阿彌
陀三字具倶二千三百九十五卷大乘經。六
百八十卷小乘經。五千五卷大乘律。四百四
十卷小乘律。五百十五卷大乘論。六百九十
五卷小乘論。五百九十三卷賢聖集法門。亦
具金剛界一千四百五尊。胎藏界五百三尊。
蘇悉地七十三尊故。唱阿彌陀三字即唱
一萬三百二十四卷一切之聖教。念阿字時
即滅四十二品無明同體見思煩惱成報身
佛。念彌字時即滅無明四十二種塵沙煩惱
三等惡業成應身佛。念陀字時即滅四十
位根本無明煩惱二死苦果成法身佛。阿彌
陀經執持名號以爲大善根其意在斯。長
舌證誠誰不生信哉。念佛鏡云。如來雖説
八萬四千法門。唯有念佛一門成佛果菩
提。可知念佛往生門。實非餘門之所及也。
○無量壽修觀行供養儀軌云。爾時金剛手
菩薩在毘盧遮那大集會中。白佛言。我爲
當來雜染世界惡趣衆生。説無量壽陀羅尼。
修三密門。證念佛三昧。得生淨土入菩薩
位。問云。除小乘部其餘大乘一切之諸經。
可謂悉讃彌陀如何。答云。爾也。大日經開
題云。一切經首如是二字上皆有namo兩字。
譯家略而不置。今準梵本合有此字。歸表
隨順命顯不斷。心佛衆生本性和同如空
與光。命名無量壽佛。歸則能依人。無量壽
者法身常恒不壞之徳是也。身遍虚空法界。
心亙性相理事故名歸命。○一代諸經其首
皆有歸命二字。是則一切經教宗阿彌陀。
言歸命者歸無量壽文意顯著。若顯若密
不可有謂不説念佛。故慧心云。三世十
方諸佛三身。普門塵數無量法門。佛種法界
圓融萬徳無塵法界。備在彌陀一身。○然者
觀經説下輩觀言。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
讃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
經名故除却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
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
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
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讃言。善男子汝稱
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
者即見化佛○前聞諸經故滅千劫罪。
後稱名號故除五十億劫之罪遂往生。化
佛菩薩何不讃聞經功。唯言稱佛名故乎。
應知諸經滅罪於中皆説念佛法門。故讓
功於本別不謂聞經。合讃稱佛名故我來
迎汝。聞經同稱名者有財釋也。以思之者諸
經諸論之所詮唯在念佛往生。是以妙樂云。
諸教所讃多在彌陀。故以西方而爲一準
○天台智顗大師靈應傳讃阿彌陀經偈曰。
八萬法藏妙肝心。一代聖教之結經。出離生
死最要法彌陀來迎得往生○十住毘婆娑論
云。十方現在佛以種種因縁歎彼佛功徳。
問云。念佛諸法王。於事相而有現證乎如
何。答云。現瑞非一。念佛鏡云。善導闍梨
在西京寺内。與金剛法師校量念佛勝劣。
昇高座遂發願言。準諸經中世尊説念佛
一法得生淨土一日七日一念十念阿彌陀佛
定生淨土。此是眞實不誑衆生者。即遭此
堂中二像總皆放光。若此念佛法虚不生淨
土誑惑衆生。即遣善導於此高座上即墮
大地獄。長時受苦永不出期。遂將將意杖
指一堂中像。又皆放光○若此念佛不實
相。爭於事相耀靈臺乎。天子諸侯纓著地
禮。顯密高徳沓捧手敬。同唱名號行道稱
讃。自爾以降諸宗皆悉捨本業而歸伏。世
擧稱京師大師。韋提親拜三尊得無生。頓
悟獨在龍女謂之乎。法照禪師巡禮五臺
山記曰。法照遂入此寺。於講堂之内見大
聖文殊與普賢菩薩處師子座。文殊在西
方。普賢在東方。其菩薩與師子座可高一
百尺以來。文殊左右有一萬二千菩薩。普
賢左右有無數菩薩前後圍遶。時二大聖爲
諸菩薩論説妙法。於大聖前師子座下稽
首作禮二聖尊足而問文殊普賢二聖者。言
末法凡夫去聖時遙智識轉劣垢穢尤深。恒
爲煩惱塵勞之所纒縛。蓋眞如實性無由
顯現。佛法懸廣浩汗無邊。未審。於諸法門
修何法門。易得成就。疾得成佛。速出三界
利樂群生。行何法門最爲其要。唯願大聖
爲我解説令斷疑網決意修行。時文殊師
利言。汝已念佛。今正是時乃至諸佛正遍智海
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諸法之王。汝等
常應念無上法王。此世界正西有阿彌陀
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繋念疾得成佛。説
是語已時二大聖各。舒金色手摩法照頂
爲授記云。以念佛故不久。疾證無上菩提
○大行禪師法華三昧道場普賢乘大白象
教禪師曰。汝所求雖頓極之法深藏之教。
當世時濁汝亦機淺。易不可證。正爲甚難。
是故速欲得出離生死。一心專念阿彌陀
佛應往生極樂○如斯現證三國傳録。又
有現益。具如下章。張掄結蓮社普勸文云。
佛號甚易持。淨土甚易往。八萬四千法門。
無如是之捷徑○散善義云。念佛三昧徳
諸佛超過。實非雜善得以比類。佛言不思議
深智。讃嘆念佛人。此人當甚爲希有。故如
來引芬陀利爲喩。言芬陀利者。名人中
好華。名希有華。亦名人中上上華。亦名
人中好好華。此華相傳名蔡華○亦名含藥
華。此翻名滅除華。若念佛者人中最勝人。自
他倶得益。自餘行不然。如大佛經曰。若有
人聞彌陀名號。係念相續。往生在掌。永
致不退。是人名爲含藥華。亦名滅除華○
應知譬如阿伽陀藥遍治一切病。如念佛
人名爲藥人。故以念佛爲三昧中王三昧。
彌陀諸佛王故念佛諸法王。譬之阿伽陀藥。
念佛三昧王故行者上上人。譬之芬陀利華。
諸經皆讃勸諸宗普稱揚。雜集經云。一度謗
念佛人千劫墮泥梨地獄○異學異見來報
爲何。十往生經言現身受報具如前引。有
識有眼者任經任論
  頌曰
    西天黄老子 所説經經旨
    八萬四千門 皆斯眞實矣
  第十二。念佛多福門
問云。經言少善根福徳因縁者。五戒十善人
天生因故説小善根見焉。故安樂集云。人
天小善尚難成○於大乘諸善者與念佛
不可有勝劣乎如何。答云。相對念佛論
勝劣者。大乘頓教中簡擇也。敢不關小乘
小天。小乘自元因果別也。何及對揚。故祖
師云。少善根者非念佛八萬四千之法門也
○多少義。言多少者。念佛者恒沙塵數無邊
法門皆悉攝在六字之中。故多善根也。餘善
不爾。如選擇集屋舍譬。正修觀記言。唱阿
彌陀三字即唱一萬三百二十四卷一切聖
教。故阿彌陀經執持名號爲大善根具如前
引。是則皆悉攝在義也。般舟經曰。譬如人
壽百歳亦生即能行走至老過於疾風。有人
能計道里以不。跋陀和言。無能計者。佛言。
我故語汝及諸菩薩等。若善男子善女人取
是人行處著滿中珍寶以用布施。所得功徳
不如有人聞是念阿彌陀佛三昧。四事供
養助歡喜功徳。過上布施者千萬億倍亦非
比挍。阿彌陀思惟經曰。若轉輪王千萬歳中
滿四天下。七寶布施十方諸佛。不如苾芻
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彈指頃以平等心
憐愍一切衆生。念阿彌陀佛功徳○陀羅尼
集經曰。若四部衆將持七寶滿世界中。布
施十方一切諸佛。不如一錢一華一香好心。
布施阿彌陀佛者○涅槃經云。假使一月
常以衣食供養一切衆生。不如有人一念
念佛。所得功徳十六分之一。假使鍛金爲
人車馬。運載乃至衆寶各滿百數。以用布
施不如發心向佛擧足一歩。假使有人以
大象車盡載大秦國中種種珍寶。及以瓔珞
數各滿百。以用布施猶亦不如發心向佛擧
足一歩。若以四事供養所得功徳無量無邊。
大經云。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
喜踊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
是具足無上功徳。選擇集云。此大利者是對
小利之言也。然則以菩提心等諸行而爲
小利。以乃至一念而爲大利也。又無上功
徳者。是對有上之言也。以餘行而爲有上。
以念佛而爲無上也。問云。念佛得益可亙
三世乎如何。答云。爾也。能除過去無窮罪
障。難轉定業一念消滅。信外凡夫忽生報土。
過未得益不可始言。論現益者。須彌四
域經云。天地初開之時未有日月星辰。縱
有天人來下。但用頂光照用。爾時人民多
生苦惱。於是阿彌陀佛遣二菩薩。一名寶
應聲。二名寶吉祥。即伏犧女蝸是。此二菩薩
共相籌議向第七梵天上。取其七寶來至
此界。造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定
其四時春秋冬夏時。二菩薩共相謂言。所以
日月星辰二十八宿西行者。一切諸天人民
盡共稽首阿彌陀佛。是以日月星辰皆悉傾
心向彼故西流也。如老子曰。天地未分形
如雞卵。開成三歳。清昇成天。濁降成地。中
翀成人。謂之三歳。中翀者。日本記曰。空中
有形如葦根物。是五行徳成神。始而未彰
形時也。伊奘諾尊蒔種伊奘册命收子者。露
堅爲島也。五行已形彰而謂天五神。日神
其始天照太神是也。本地大日如來。故此國
號大日本國。日神月神彌陀大日應聲吉祥
觀音勢至。我國草創因縁甚深。大日經疏云。
摩訶者梵語。此土言大。毘盧遮那者又梵語。
此土翻言日。佛有三明十號。日亦然。其中
今擧一名言毘盧遮那也。義翻言光明遍
照者彌陀覺體也。故大日本國者彌陀本國
也。天地開闢事匪啻扶桑國而已。一大三千
界劫初也。他三千界亦如是。雖有無量須
彌日月國土三世間事皆應一轍。然者一切
世界莫謂非彌陀本國。三世諸佛皆依彌
陀成正覺。故諸佛刹土又彌陀本國。以謂之
者虚空法界悉彌陀具徳也。約理者諸佛衆
生淨土穢界本來雖無隔歴。於事彌陀是獨
萬法主也。是故縱使世間吉凶禍福可在彌
陀。匪于茲者不可成就。天地本主故若使
人知之者。三世悉地三世利益。誰不仰彌
陀。應知念彌陀者。天眞而無災害有餘
慶也。故經云。現受無比樂後生清淨土。直指
淨土決疑集云。經言我見是利者。温國云。
結勸往生之益也。我者是佛引己爲證也。
見者五眼能見亦不虚也。是者指定彌陀名
號也。利者衆生專念生極樂也。利有十
種。一者捨穢得淨利。二者捨苦得樂利。三者
捨凡得聖利。四者捨愚得智利。五者捨黒闇
得光明利。六者捨短壽得長壽利。七者捨退
得不退利。八者捨惡友得善友利。九者捨女
人身得男子利。十者捨胞胎身得化生利。如
上是佛言。我了了見此勝利。故勸汝等往
生也。一切病難亦能可除却。請觀音經云。
時毘舍離國人民遭五種惡病。有五夜叉。面
黒如墨而有五眼。狗牙上出吸人精氣。良
醫耆婆盡其道術所不能救。時有月蓋長
者。爲首部領病人。皆來歸佛叩頭求哀。爾
時世尊起大慈悲告病人曰。西方有阿彌
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汝今應當五體投
地燒香散華。令心不散經十念頃。於是大
衆如教求哀。爾時彼佛放大光明。觀音大
勢至一時倶到説大神呪。一切病苦皆悉消
滅平復如故。涅槃經有五百群賊。爲曠野
劫盜。波斯匿王投得已後排其兩目。斷其手
足棄住坑中。時賊衆中一人曾向佛邊聞
説念佛救人苦難。遂轉相教齊心念佛。爾
時諸賊同發願言三稱佛名。眼目平復。手
足如故。刀兵盜賊難復自然遠離○安樂集
云。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魔諸障直過無
難。又彼經云。譬如有人持翳身藥處處遊
行。一切餘人不見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
念佛三昧者。一切惡神一切諸障不見是
人。隨所詣處無能遮障也。何故能爾。此念
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問云。爲亡
者追善。專可用眞言陀羅尼等。經説分明
也。於念佛者無其言乎。如何。答曰。安樂
集引隨願往生經云。若有臨終及死墮地
獄。家内眷屬爲其亡者念佛及轉誦齋福。亡
者則出地獄往生淨土。況其現在自能修
念。何以不得往生者也。是故彼經云。現在
眷屬爲亡者追福。如餉遠人定得食也○
縱雖用諸行莫謂不回向淨土。寶篋印陀
羅尼經云。若有惡人死墮地獄。受苦無間
免脱無期。有其子孫稱亡者名。誦上之神
呪纔至七遍。洋銅熱鐵忽變爲八功徳池。
蓮生承足。寶蓋駐頂。地獄門破。菩提道開。
其蓮如飛至極樂界。一切種智自然顯發。樂
説無窮。位在補處○光明眞言尊勝陀羅尼
經。隨求陀羅尼經等。或加持土沙或書寫
支提置之墳墓。皆出地獄忽生極樂○説
相大底相似寶篋印陀羅尼經。凡爲經而説
亡者得脱。莫不謂生極樂。其故是諸眞言
陀羅尼等。皆此彌陀大悲心呪也。名號體内
功徳故悉生極樂。然者任佛本意唱書六
字名號者。亡魂得脱最可爲捷徑。但不説
爲追福而念佛者。本願名號一生即脱頓教
故。無論冥土益不本意也。雖然爲孝養
又最可行念佛三昧。自他得脱離念佛者。
實無得故也。涅槃經言。非此法者無救二
十五有。是以天台楞嚴院二十五三昧誦經
念佛爲存亡。法事讃曰。存亡利益難思議
出要何勞設他方便乎。經言。極重惡人無他
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此外求道徒莫費
功矣
  頌曰
    一稱一念超生死 始識善根多福功
    從教此方金玉塔 須居彼土碧樓中
  第十三。末法弘通門
問云。末法者爲至萬年之終。爲後五百歳
如何。答云。或言五五百歳。或言後五百歳。
言五五者。正像二千年入末法五百年也。
是諸經流通時也。言後五者有二義。一五
五後五百年。是諸經漸滅時也。二萬年終五
百年。是念佛弘通時也。言止住百歳。同是
萬年末也。故言末法萬年餘經悉滅。彌陀一
教利物偏増。又有正法五百年説。少教行
證故。雖減説正像二千年也。安樂集云。辨
經住滅者。謂釋迦牟尼佛一代正法五百年。
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衆生滅盡。諸經悉
滅。如來悲哀痛燒衆生。特留此經止住百
年○是以念佛鏡云。準像法決疑經説。坐禪
不是末法時。何以故。彼經云。佛滅度後正法
五百年持戒堅固。像法一千年禪定堅固。末
法一萬年念佛得堅固。準法王本記。入末
法來二百餘年。是念佛時。不是坐禪時。所
以大行和上在日數箇禪師門徒和上對教授
回心念佛。大集賢護經云。我滅度後後五百
歳末法壞時。比丘惡行時。誹謗正法持戒損
減時。諸國相伐時。念佛三昧於閻浮提當廣
流布○鬪諍堅固之劫濁正盛。比丘惡行滿
目滿耳。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衆
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是
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問
曰。末法者五濁中何乎。答云。五濁者。一劫濁
者疾疫飢饉刀兵興盛劫也。二煩惱濁一切
衆生煩惱熾然也。三命濁衆生壽命短促也。
四見濁邪慢無智誹謗正法。五衆生濁無其
佛道修行人。三惡盈滿不善聚集。不謂在
世滅後。不論正像末法。皆五濁時機也。諸
佛必於減劫之中出世故也。釋尊專出命濁
之中衆生易化。易化者知無常也。亦復本
懷在淨土法門。故命濁出現所以者何。生靈
之所宗莫重於焉。厭短促命樂長壽報。
含識所欲。於茲説無量壽佛名皆生欣慕。
以此因縁諸經皆有歸命二字。元曉起信論
疏云。歸者是還源義。所以然者。衆生六根
從一心起而背自源馳散六塵。命擧命根
總攝六情。還歸其本一心之源。故曰歸命
○歸本門常住壽命。是還源義也。大日經
第二云。命者所謂風念隨出入息。同疏云。
命者風風者想也。想者念也。由三業平等清
淨。與念佛相應無礙○五大之中風大當
妙觀察智。有説法利生能。聲塵説化佛則彌
陀也。聲隨出入息主風大。故聲則風也。息
依異熟操長短命。故謂命者風。是以稱名
音聲歸彼佛命。歸命之心混彼風大。聲者色
法而具想念故言三業平等清淨。無量壽命
佛故領風大。聲塵佛故以名號爲本願。名
號實相故聲即無生也。法華云。佛種從縁起。
是故説一乘○出現命濁是亦因縁。因縁
深故説念佛一乘。一乘終極故諸經通唱歸
命。具此義。故八萬諸聖教皆是阿彌陀。八萬
法藏之妙肝心故獨留斯經。然今入末法三
百餘歳五濁尤盛。佛法看看滅盡。纔修道者
猥誹念佛。誠見濁之謂也。見濁深故言難信
之法。不信此法者形雖比丘爲如畜生。
又無眼人無耳人也。今時此類甚多哉乎。但
濁穢雖最深。彌陀清淨名號寶珠能使澄
之。安樂集云。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以
珠威力水即澄。若人雖有無量生死罪濁。
若聞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
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便往生。一
如清淨摩尼珠。以玄黄帛裹投之於水。水
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淨佛土有阿彌陀如
來無上寶珠名號。以無量功徳成就帛裹投
之所往生者心水之中。豈不能轉生爲無
生智乎○雖諸教皆法寶。無行證故不譬
寶珠。班固云。玉巵無當。雖寶不用○高野
大師遺告云。予昔於鷲峯演説之筵。奉問
釋迦牟尼佛云。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何。
佛獨自明了餘人不見哉。佛言。見三世衆
生。於未來衆生。以念佛可利益。餘教無其
證故云餘人所不見。遂記空海念佛入定承
和住定崛三昧。是則涅槃經涅槃。又是定崛
三昧意也。又是念佛三昧也。唯獨自明了文
者。法華六根淨行者益也。如遺告者。念佛
行者亦可契六根淨。光明大師黒谷上人共
是三昧發得之導師也。今亦可有其人。餘人
所不見。言利物偏増故念佛功驗末世可彌
新。經言。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
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歳。其有衆生値此經
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此文意止住百
歳者。末法萬年時人壽十歳減劫已窮。又百
年増時。衆生果報次第増長。値此經者隨
意一切之願望悉成。是自減至増始百歳
也。減劫不滅。況増劫乎。論語曰。極衰必有
盛○佛法又可然。百一増漸至八萬歳。及
十一減初彌勒出世。念佛増可盛利益。故念
佛者三世常住法也。是以言念佛即是涅槃
門。涅槃常住佛性即是名號。一増一減各百
歳故止住百歳更無終極。十方無量世界亦
如斯。横竪無際。念佛利益亮大哉乎
  頌曰
    西路歸程末法時 誰心不掛一蓮絲
    無移寸歩登臺上 足下華開大悟期
  第十四。臨終要心門
問云。宗家言恒願一切臨終時者有幾臨終
相乎。答云。依臨終相定六道生處者經釋
分明也。念佛鏡等引經文委悉之也。又就
善惡無記判昇沈。群疑論等細載之焉。但
一切臨終時者。依生處別非謂前相現依
宗家意可有二義。一者就往生機。依死縁
區或魘鬼病。乍侵怨敵。或頓死乍睡卒。是
皆定業佛力無轉。故謂一切臨終。如斯時
勝縁勝境悉現前。而相助正念欲遂素懷。
因茲日夜朝暮懺悔回向。至心歸命阿彌陀
佛。是一往義。二者一切臨終時者。非謂死
縁區。無常迅速時不待人。何遠期臨終祈
願勝縁。又業力難轉者權大乘意也。定業亦
能轉是實頓勝利也。涅槃經意。一切有爲法
皆空佛性獨常住也。如來法僧皆空也。故云
第一義空○況乎生死業報豈得實有。佛性
常住力當轉定業台宗有爲報佛夢中權果。
無作三身覺前實佛○前三教權果報佛尚以
有爲也。因縁生故。又名爲空。亦名爲假
名。亦是中道義也。無作實佛盍轉定業。但
他宗者以智契理可轉假業。若非明心性
爲難可轉。淨土門意他力不思議也。了義
實頓教也。不謂智愚以名號智火力故千
仞谷凍一時易冶。然者更不可有横死横
病。然一切臨終者念念即臨終也。謂之一切。
一歸命佛更無分段。過去異熟無常而名號
功用超頓也。於名號念念之中。無明果業殄
滅體達在邇。胡延臨終。應知念念生滅義
異他宗所談。但倶舍曰。如以一睫毛置掌
人不覺。若置眼睛上心生大苦惱。愚夫如
手掌不覺行苦睫。智者如眼晴心極生厭
怖○名號超頓生身未蟺有行苦睫。寧可
徒眠乎。所得功徳不自覺知。宜任知識。故
涅槃經云。名如來爲丈夫也。善男子一切
男女。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爲四。一
近善知識。二能聽法。三思惟義。四如説修行。
善男善女無此四法。則不名爲丈夫。問曰
經言。即便往生○上章以之釋成頓之義。
又釋云。我亦在彼攝取之中。煩惱障眼雖
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在攝取
之中。常二十五菩薩衞護○實如所解。不
可有退縁業繋。依之云爾者。平生不斷
念佛者。有臨終不稱名。又有遇横死横病。
如何可解乎。答云。即便當得一機之始終也。
攝取不捨又佛照鑒也。攝取不捨光益成臨
終來迎。即便往生實證彰最後十念。然者誇
即便往生之文念佛懈者非攝取機。言蒙光
觸者心不退故。蒙光觸者必可臨終正念。
言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故。唯識論云。忍謂勝
解。此則信因。樂謂樂欲。即是信果○弘願
領解爲信因。念念稱名爲信果。因果具足信
心唯在稱名。臨終平生即便當得不一不二
餘人所不測。至夭&T008862;難萬一依機可有然
也。延年轉壽轉重輕受異方便也。若延定命
若受微疾。不關凡慮須任佛意。佛意者知
識也。佛與知識全是無二故。經曰佛心者
大慈悲是○又云。遇善知識以大慈悲○
涅槃經云。慈者佛也。法華經云。善知識者是
大因縁○宗家釋衆所知識長老舍利弗言。
知機識法謂知識○若於末世弘難行者。
非佛勅非知識。不知機不知法故。又
非丈夫不具四法故。有知識徳言佛丈
夫。宜哉知識之稱在法王之家。世皆所賛
也。故今經下輩觀云。善知識知苦失念轉
教口稱南無阿彌陀佛○言知苦言轉教。
知機識法義也。此意廣亙九品。遠包一代。
然今於下四品説遇善知識一往廢立。擧
難況易包一代者。莫謂在世。莫謂滅後。
未除無明被縛煩惱。知苦失念轉教口稱
何限末世乎。亙九品義例同應知。然者聖
凡同以可參知識。故言宜任佛智矣。臨終
用心事。有京師大師臨終要訣。謂常備憶
持祖師又有言。不延臨終。共以所詮念念
則臨終也。生死事大非善知識者不成。故
言是大因縁。然則臨終要心。唯恒在參知
識。是故謂恒願一切臨終時勝縁勝境悉現
前○念念正是臨終者。聲聲恒以可在知
識。故言慈悲加祐。知識即是佛慈悲也。努力
莫疑
  頌曰
    念念即臨級 聲聲何是空
    往生成一息 出入本分風
  又曰
    知識慈悲要往生 臨終勸化最爲精
    佛心不背相通路 但以因縁大事成
於臨終十念或成重心業成義。或言如是
至心者機功也。兩義共不契。如是至心者令
聲不絶也。指下具足十念而言如是。如言
如是我聞。或云。既乘他力本願何用知識。
此義甚愚。雖云他力還屬自力。從曠劫以
來不遇眞善知識故流轉生死。謂之無有
出離之縁。名號者是出離因也。知識者是出
離縁也。應知機法二種信心者信知識信
名號之義。此信心在上輩通九品。不信知
識者爲少三心。所以者何。無有出離之縁
信心決定者。必可恃知識。知識者出離縁。
故依知識縁成往生因。因縁和合成大事。
故言是大因縁。是則増上縁義也。是苟他力
門至極也。又往生知識莫論學無學。調達
誦六萬藏尚可爲愚。唯如讀醫書不與
良藥。能知生死出要名爲智者。與念佛醍
醐妙藥可爲眞善知識而已
  第十五。祖祖念佛門
凡瑞應傳。往生傳。高僧傳等所載。歸念佛
生淨土古賢先哲。其名顯焉。重不可述。自
華嚴至涅槃。興教立宗碩徳博學。莫謂
不慧眼已開入淨土門。是廢能詮偏得所
詮者也。暫出三五。如樂邦文類云。或曰。淨
土乃聖人之權方。所以攝鈍根化凡器也。
苟能一超直入如來地。何藉他方乎。對曰。
佛世文殊普賢。滅後馬鳴龍樹。此土智者智
覺。皆願淨土應盡是鈍根乎。釋迦勸父王
淨飯并六萬釋種亦願往生淨土。應盡是凡
器乎。此等聖賢應皆不逮今人之利根勝
器乎。況若以此爲權指何爲實。權實之判
非止一途。自非教眼瞭。焉何以甄別咨爾
有識當信佛言。招報非輕。切勿容易。昔
孫莘老學士始以此疑之。因會楊次公主
客王敏仲侍郎論道契合。遂釋其疑。故莘老
曰。四方言禪者。唯黄檗慧林爲最盛。臨濟
之後有慈明。慈明傳江西黄檗之道。次公實
傳之。雲門之後唯雪竇。雪竇傳懷。懷傳本。
本公居慧林時。敏仲早得其法。次公敏仲
皆儒者。學禪得師如此。方且汲汲以淨土
爲依歸。則知淨土非聖人之權設。眞禪侶
之棲止也。直指淨土決疑集。楊傑云。有佛釋
迦是大道師。指清淨土是安樂國。無量壽佛
是淨土師。爾諸衆生但發誠心念彼佛號。
亦有善士發三種不信心不求生者尤可
嗟惜。一曰。吾當超佛越祖。淨土不足生也。
二曰處處皆淨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極
樂聖域。我輩凡夫不能生也。行海無盡普賢
願見彌陀。佛國雖空維摩修淨土。十方有
廣舌之讃。十方菩薩有同往之心。試自忖量。
孰與諸聖謂不足生者。何其自欺哉。至如
龍猛祖師也。楞伽經有預記之文。天親教宗
也。無量論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讃首稱十勝。
智者析理明辨十疑。彼皆上哲精進往生。謂
不必生者。何其自慢哉○葦江集宗賾 云。
如世尊言。西方有國名爲極樂。其土有佛
號阿彌陀。壽命光明皆悉無量宮殿棲閣七
寶所成。水烏園林或宣妙法。衆生生者皆紫
金色。蓮華化生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心稱念阿
彌陀佛。或於一日乃至十念皆得往生西方
淨土。況復有人久久稱念。當知決定往生無
疑○西方要義慈雲 問。見性悟道便超生死。
何用念佛求生耶。答。通昧他心聖凡安測。
除非遍知授記應難。眞修行人自當審察。
仁者汝觀自己見性悟道。入師位能如馬
鳴龍樹否。得三昧能如南嶽智者否。宗説
倶通能如忠國師壽禪師否。此等諸師皆明
垂言教。深切勸往他自誤人乎。況佛金口
讃嘆丁寧。昔賢稟佛誨定不謬也。又當自
度命終得去住自在否。無始惡業不現前
否。三塗險道中出沒自由否。天上人間十方
世界託生無礙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幸
如之。或未然竊勿貢高不修淨土。無量壽
院彌陀像記元照曰。明教觀孰如智者乎。臨
終擧觀經讃淨土而長逝矣。達法界孰如
杜順乎。勸四衆念佛陀。感勝相面西邁
矣。參禪見性孰如高玉智覺乎。皆結社念
佛而倶登上品矣。業儒有才孰如劉雷柳子
厚白樂天乎。然皆秉筆書誠。而願生彼土
矣。以是觀之。自非負剛明卓拔之識。達
生死變化之數者。其孰能信於此哉云云
舒淨土文云。勸參禪者云。參禪大悟遂脱
生死輪回固爲上矣。然至此者百無二三。
若修西方則直出輪回。而生死自如也。萬
不漏一。故子欲勸僧家上根器者。參禪之
外毎日以頃刻之暇修西方。若參禪大悟遂
超脱輪回。尚去佛地極遠。便往見阿彌陀
佛展體致敬有何不可。若未得大悟而壽
數忽盡。且往生西方見佛聞法。何患其不
大悟也。若不修西方不免隨業去。雖如
青草堂戒禪師眞如哲。皆汨沒輪回。誠可畏
者詳見第七卷。若不忽此道。精進修仍轉
以化人。使更相勸化人則。以己爲名僧。
必樂從其言爲利益無窮。己必上品上生。
五祖戒禪師乃東坡前身。應驗不一。以前世
修行故今生聰明過人。以三毒習氣未除
故。今生多縁詩語。意外受竄謫。此亦大誤
也。若前世爲僧。參禪兼修西方。則必徑生
淨土。成就大福大慧。何至此世界多受苦
惱哉。聞東坡南行。唯帶阿彌陀佛一軸。人
問其故。答云。此軾生西方公據也。若果
如是。則東坡至此方爲得計。亦以宿植善
根明達過人。方悟此理故也。聞魯直前世
爲婦人誦法華經。以誦經功徳故今世聰
明有官職。此隨業縁來者也。若生西方豈
如是而已哉。中峯和尚勸念佛偈言。祖師起
教。勸多念佛。捷徑法門。唯在念佛。歴代
宗師。箇箇念佛。古今名賢。人人念佛。我今有
縁。得遇念佛。普勸有縁。一心念佛。若不
念佛。失却本佛。續中峯和尚云。一大藏教。
多勸念佛。從上祖師。指示念佛。若不念佛。
無由成佛。若不信者。則爲謗佛○是伶俐
人必肯念佛。淨土圓鑑録云。天衣懷禪師示
衆云。如今佛法淡薄。此叢林中有一般人。
有少許之世智辨聰。便向初心後學道無
迷無悟。祇將有限強識學得古人言語。或
有胸襟流出尖新言句以爲奇特。若是實
頭之處竝無端的可據。纔見人説佛説祖
説經説論。便乃闇地哂嘆。忽然被人問著。
便道我宗門中自有本分事。如斯語話祇如
世尊成道後三百六十會説法。還有本分事
也無。若爲有什麼説經説論。一時撥却若
言無。見佛之人得道者如河沙數。自古諸
佛菩薩得道聖人未曾一人不修福智二嚴。
去此之外盡是魔説。非是佛説。六祖是賣
樵人不識字。正法却是他傳。信知此事不
在愚癡。多聞泯然枯絶。得之者即凡成聖。
失之者汨沒沈淪。或見人念佛誦經禮拜行
道作福。便乃笑他却謂是魔癡人。儞不見。
經云。有爲雖僞。棄之則功行不成。無爲雖
眞。趣之則聖果難證○世間有此等人。佛
法看看滅盡。濫哉矣。慈覺賾禪師淨土解惑
云。先以念爲念。以生爲生者。常見之所
失也。以無念爲無念。以無生爲無生者。
邪見之所惑也。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第一
義諦也。是以實際理地。不立一塵。則上無
諸佛之可念。下無淨土之可生。佛事門中
不捨一法。蓋有念佛三昧。還源要術示開
往生一門。所以終日念佛而不乖於無念。熾
然往生而不乖於無生。其有淺聞單慧。或
與小善相應便謂永斷四流高超十地。詆
訶淨土耽戀娑婆。掩目空歸。宛然流浪。竝
肩牛馬。接武泥犂。不知自是何人。擬比大
權菩薩。豈不甚迷哉。智覺禪師頌云。有禪
無淨土十人九嗟路。陰境若出現。瞥爾隨他
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無禪無淨土。鐵床并銅柱萬
劫與千生沒箇人依護。有禪有淨土。猶如
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圓鑑録
云。智覺禪師受具之後。既樂禪寂復欣淨
土。遲疑不決。乃作二鬮於智者像前精心
祈祷。一曰。一心禪定鬮。一曰。誦經萬善莊嚴
淨土鬮。須求七返爲證。乃至七返竝得誦
經萬善莊嚴淨土鬮。於是誦法華經三年不
輟。精事觀音得無礙辨。著宗鏡録一百卷
萬善同歸集一卷。日々行一百八事。後遶山
徑專念阿彌陀佛。一日晨起焚香。跏趺而
逝○智覺禪師捨工夫之功。歸淨土之門。
得念佛三昧。悟教禪一致。因茲著作宗鏡
録井安養賦。至彼如秦皇得弄月之意。相
如娶文君之娘者。教内別傳也。一代説教機
感不一。或得密意。或聞顯説。菩薩處々得
入二乘唯在法華。是皆非當機者得密益
者也。故聞説念佛即是涅槃門。迦葉獨得
涅槃妙心之別意。何言教外別傳乎
  頌曰
    歴代宗師歸淨土 寔惟端的急要乎
    稱名一念不生處 吐本地風離有無
覺禪師能得密意。見本來面目。面目者名號
也。名體不離云宗鏡。世人謂。以此録著述
禪家規矩。應知於彼宗鏡察名號面目。故
成教禪圓通。讃永明智覺禪師詩云。七反
倶拈淨土鬮。畢生不退事精修。神棲安養
因成賦。堪以慈容掛九幽。九幽者九界也。
慈容者佛界也。九界爲鏡。看佛界是不變
眞如之面目也。佛界爲鏡看九界。是隨縁眞
如之面目也。堪以慈容掛九幽。是本門不變
十界也。以此理故閻王常禮慈容。然者爲
長卿天王寺九品詩云。九品蓮臺其最上。杭
州智覺獨當機。詞華永馥神棲賦。宿鳥不驚
寂定衣。直詣西方生死斷不經陰府古今
稀。閻王常拜畫圖像。蘇息高僧面見歸○
總華嚴清凉三論慧布以下諸師。皆捨自宗
盡歸念佛。又眞言天台源流雖區。竝願生
淨土。弘法大師賢聖集言。空海念佛入定承
和○眞言行者於六字名勿作淺略思。諸
佛深祕呪也。天台大師言。是妙法華本迹二
門。其義深遠難稱難入。絶於曩日。且置不
論。即詣西方値佛開悟。傳教大師言。生年
半百。六道未定。爲往生因。還山念佛○其
枝末連續悉歸念佛。就中禪祖有其悟
之名。聞世人者莫不歸淨土。百丈叢林堂
主篇云。若非道眼精明者。勸令專念阿彌
陀佛祈生淨土。若勸率同袍。打磬念佛極
妙。又荼毘亡僧時。先可唱南無西方極樂
阿彌陀佛十聲。是壇上念誦。禪家古念皆用
此儀式。然誹念佛闇禪者。不知一大事妄
見外道也。姑蘇訥禪師云。業惑増新死生無
際。背彌陀而不事。欲事何師。捨淨土
而不生。擬生何國○趙州和尚語録云。僧
問。諸佛還有師也。無。師云。有。如何是諸佛
師。師云。阿彌陀阿彌陀○龍舒居士淨士文
云。有哲老者。住京師大刹四十年。不睡坐
禪精苦如此。坐化後紙襖亦燒出舍利。中官
有以三十千買一紙襖者。以有其舍利
故也。其効驗已如此。後身生大富貴處。一
生多受憂苦。又有慧古長老。先住舒州太
平。次住淅東大刹。亦名行尊宿也。死而後
生於宰相家。以食肉色欲福貴爲美。此等
禪祖不念佛故如此輪回。古老足以鑑矣。
若不歸念佛皆汨沒明焉。上古尚爾。況末
代乎。悲哉以螢火欲燒須彌之類。何夫頑
哉。忠國師。傅大士。楊傑次。龍舒居士。宗賾
禪師。天台大師。智覺禪師。此等祖々宗説共
通達祖也。雖教眼慧光瞭。皆齊同於凡夫
歸本願。何況闇禪未證餘師乎。又南岳大師
言。願臨命終神不亂。正念往生安樂國。面
奉彌陀値聖衆。修行十地證常樂。章安大
師三度稱南無阿彌陀佛。顏貌怡悦而卒。道
宣律師記之。妙樂大師念佛三千餘聲。二月
初五子夜初分。安坐而逝。靈應傳載之
  頌曰
    祖々相傳惟念佛 更無餘倳倳何物
    同歸淨土入源家 誰謂行邪道動吻
原原流流。夫森羅之萬像者衆生之一心也。
虚空爲鑪。眞如爲銅。十界爲鎔。一心爲工。
能成一法界。於此法界有器有朴。九界爲
朴。十界爲器。謂器者赫智反。朴佛國切。九
界即佛國者謂之朴。迷情迺赫智者謂之器。
諸佛奕世出化。則蕩九界而爲二佛國。翻迷
情而成赫智。其教門有八萬四千機法。故釋
曰。器朴萬差○于茲聖道諸教雖成宗族。
苟妙未兪故言朴。淨土一宗更詎倫伍。其
華爽曙。肆爲器。曷者謂寂光理通如鏡如
器。大願禪師莊嚴常寂光土。而能含藏諸佛
國土。故言器。諸土異別如像如飯無量世界
染淨凡聖胥名號之所攝故爲朴。難易漸頓。
了不了義并在器朴當體故。法譬圓通爲此
書銘。論縡廢立。然爾殺青十五篇以甫就者。
擬月愛三昧圓滿義也。涅槃經云。以十五
日入涅槃者。滿月光能合優鉢羅華。亦開
敷蓮華故也。凡有四華。優鉢羅者青東。鉢
頭摩者赤南。&T025632;牟頭者金四。芬陀利者白
北。發心修行裹在彌陀。謂之合焉。菩提涅
槃糾于諸佛。説之開焉。四方各因果二圓
納八葉心蓮。還而莊嚴西方金剛臺藏極樂
世界。是攝大乘論十八圓淨中依止圓淨義
也。論曰。無量功徳所在莊嚴大蓮華王爲依
止○釋曰。大蓮華王者。眞如蓮華也。探玄記
云。如來願力所感大寶蓮華王爲淨土依止
也。華藏之名因此立也。世蓮華在泥不汚。
譬法界眞如在世不爲世法所汚。亦蓮華
之性自開發。譬眞如自性開悟衆生。斯同
滿月開合。肆集十五篇。又經云。滿月光能
伏螢火高心兮。有如以熠燿之火燒須彌
之比。欲遣盲教闇禪之邪道赴超頓之正
路。故以滿月名之兮。語曰。名有類言之
乎。分三緗而成一致者。論三時利益在
念佛一乘也。亦是三界唯一心觸類應知。抑
法王運開嘉會秋屆。萬國合率由孰愈之哉。
我等客作以來竛竮生死未逢只且勝縁。
裹珠曠飢不分。然今雖財聞有佛性已而。
更詎關見甘從。漸頓諸教淨土彼此聲即無
生第一義諦。無迺非丕祉乎。無明雖圍煩
惱雖戰。予願王利劍横獲龕暴。眞俗無二
者。華夏永鎭兮乎。觀夫經有方便赴機之説。
論有揚略互顯之文。釋有教文實義之別。師
有口傳筆授之重。所作皆是應非今案。但
琢磨有窳。莫讓瑕於玉人。文宣述而不作。
後進英髦擅道裕奪迭有呉乎。以將言之。
心圓法界。齷齪在言。文湛字海。綿冪所筆
之而已
器朴論卷下
  跋
此書者宗門之鍵鑰也久雖欲鏤梓短綆難
汲而既將止矣或謂予曰若有未考文者何
不出凡例乎遵依斯言而採 託何上人之
眞翰任本校對而屬剞劂氏者也
 藤澤山隱臾尊遵誌之 
  于時寶永三丙戌祀二月榖日
  此器朴論三卷者我宗玄樞也。寶永中有
存冏師。捨資鏤梓流傳于世。然罹回祿
變。印板烏有。可惜矣哉。爰吾門宗將尊如
上人。慨歎此書湮沒。徴興復之志。
披方袍浴法海一滴。雖無力擲衣資。
幸得遇此勝縁。豈敢堪默止耶。遂募有
縁檀信。再刻斯文。永爲佛光山藏祕。伏
冀廣布于法界。普垂不朽。蕩九有而再
現佛國。翻迷情而大成赫智。安永五年
丙申三月既望。平安城第五橋南莊嚴教
寺沙門覺阿旭堂謹識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