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器朴論 (No. 2681_ 託阿述 ) in Vol. 00

[First] [Prev]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口言與心相違。冷暖自知蓋自恥乎。推
文。空睡勿寢語。縱如法勵自力難行。於
今不成。何況當世望多欲甚。此心即佛畢了
相背。可辱可歎耳
  頌曰
    淨土無生念佛門 五乘齊入闢金關
    雙林花落鳥鳴去 一代春闌歸路間
  又云
    試問本源心地風 更無形色虚空
    我搜諸教要路 方是眞宗孰不
器朴論卷上



器朴論卷中
  第六。大小權實門
問曰。或人云。念佛是小乘。此義理如何。答
曰。此難破未曾聞。上古通論家等纔雖
淨土宗。更無小乘。京師大師於
唐西京寺金剛法師宗論時。堂中諸尊皆
光明。依現證。一人稽首諸師卷舌以
降。和漢妄見適謗念佛者皆屬外道。終失
正路者也。是以文依執見之情。雖解典
。而有教眼文釋者不小乘。以
一字而有也。始而應知。小乘見思外不
煩惱。分段之外不生死。三界外不土。
應身外不佛。判教大綱胡越天地焉。慈
雲法師小乘部括盡貝書。曾無一字説
淨土。何況勸生。聲聞乘中不他佛。亦無
一字説彌陀。是則淨土彌陀一歴耳根
即下大乘成佛之種子。問曰。或人云。以
調自度小乘。而念佛行者欣自往生。不
化他菩提心故謂小乘根性。道理之難
也。此義如何。答曰。有小乘菩薩。如釋迦菩
者送三祇百大劫能行六度。可通局
乎。又念佛者六字名號也。南無者即是歸命。
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迴向有往相還相菩提
。菩提心事可悉下章。初心菩薩於穢土
益衆生者。佛所許也。智度論等文如
上引。言此發心救苦。爲貪瞋境界
惡道。聖道諸宗不教禪。皆學無相
救衆生。是又謂慈悲故可小乘
者。以無縁大悲。其理豈可然乎。七地
菩薩尚得大寂滅佛道。況信外輕毛
必可空。還欲教禪小乘義。非自招
科哉。問云。或云。小乘者六識外不識。
苦求樂厭穢欣淨。如是分別六識情量
也。念佛安心不此位。蓋小乘乎。聖道
爾。無念之上見眞性。遙出六塵。此義如
何。答云。第六識縁法境。法境法界。法界法
性。法性法身也。雖無量識此識。此
識言本源者。不一念頓悟機
七識者所依識也。無自功能。八識者含藏識
也。熏習爲能。九識十識雖宗立倶爲
。若離六識無念上得佛者。無直指人身
。久衍三細六麁浪。遙到九識十重源。何
超頓乎。還亦自責。凡夫位者縱言無念
暫時息慮凝心也理也實也。無相觀者不
六識。故上古賢哲皆捨聖道淨土心在
斯之。淨土法門於六識麁動心心所。直契
名號實相之本源。緬離情識位。但彌陀如來
六識妙觀察智。故因縁令然機感交
通。何況六方證誠乎。小乘爭有斯事。縱雖
大乘權教證誠。無其理故。胡
諸佛證誠頓實魯謂小乘淺略戲論矣。
大乘誹謗罪報具如經説。可恐勿忽。十往
生經曰。佛告山海惠菩薩。於後閻浮提或
比丘比丘尼。見誦此經。或相瞋
恚。心懷誹謗。由是謗正法故。是人現身之
中來致諸惡重病。身根不具聾盲瘖瘂水腫
鬼魅坐臥不安。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或
乃致死墮於地獄。八萬劫中受大苦惱。百
千世未曾聞水食之名。永不三寶名字
是故無智無信人中莫此經○法華言
此經故獲罪如是○與之説相相同者。
實乘唯一也。問云。法華與今經證誠雖
。彼者正來會場。分身諸佛如雲集如
列。何有疑。此者雖諸佛證誠。衆會
之。可佛語。是亦詎信乎。答曰。彼
諸佛來集。皆是分身也。讓功於多寶。可
一佛證誠。是十方恒沙諸佛證誠。焉足
比量。致來不來者。大智度論云。亦如佛説
阿彌陀世界種種嚴淨。阿難言唯願欲佛。
時即令一切衆會皆見無量壽佛世界嚴淨
佛舌相亦復如是。一會皆見○何云
。疑尚破舌。誹過等逆。問曰。或云。生
疑。爲成佛者方便也。此義如何。答
曰。既立一代化前義。何以淺近難乎。嘗
中用水潮味。首楞嚴經云。衆生心憶
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方便自得心開。如香人身有
○喩意如來如火。八萬教門如香木。薫
發如名號一理。經論如羅裓。燒栴檀沈水
等香木。有分分薫煙諸教益。香木皆盡
火與薫殘譬佛意廢諸教念佛。火滅已
後脱裳漸漸無薫。著衣獨裹栴檀。燒不
而觸身益芬郁。譬如來滅後諸教漸漸廢無
行證時。機法相應念佛。獨留利益彌盛。莫
煙而有諸教得益。所詮薫發本願名
號也。染香人身者。念佛行者也。有香氣者。
行者即得彌陀法性如來體也。不方便
頓實也。問曰。漸頓名難辨。何以此土入
聖道漸。他土得益門爲頓。先背道理
五教章云。理性漸漸顯云漸。離思想言説
而顯云頓○非智慧者無理性。智慧者
戒定之所成也。三學無分下根爭入漸頓墎
乎。亦違文釋。依何宗家言頓教一乘海乎。
答曰。於末世三學機實如問端。繇茲今
時此土入聖道如行證。月藏經曰。我末法
時中億億衆生。起行修道未一人得者
○漸機尚無況頓悟乎。念佛往生雖他土得
。亦於現世聲即無生之大利。是名號
不思議他力也道理文證共不淨土門。還
聖道難證之謂。反對而立道理文證者。
淨土易修故頓也。聖道難行故漸也。是二諦
共許大道理智愚皆所知也。文證繁多不
給載。且出見。大智律師云。正逆之中一
念得生。得名號頓中頓也。○文理共會。
又云。非他力業惑以無期。不
死生而無路。安樂集曰。大經復云。生
我國者。横截五惡趣。○今此約對彌陀淨
。娑婆五道齊名惡趣。地獄餓鬼畜生純惡
所歸。名爲惡趣。娑婆人天雜業所向。亦名
惡趣。若依此方修治斷除。先斷見惑
塗因。滅三塗果後斷修惑。離人天因
天果。此皆漸次斷除不横截。若得
彌陀淨國。娑婆五道一時頓捨。故名横。截
五惡趣者。截其果也。惡趣自然閉者。閉
也。此明所離。昇道無窮極者。彰其所
。若能作意廻願向西。上盡一形。下至
皆往。一到彼國即入正定聚。與
此修道一萬劫齊功也○凡頓教有二。一
者化儀之頓。淨影疏曰。大從小入目之爲
漸。大不小謂之爲頓。二者化法頓教。歴
劫迂廻道名爲漸教。談速疾頓成之旨
頓教。就此文二。一對漸之頓。二開漸
之頓。般舟讃曰。瓔珞經中説漸教。萬劫修
功證不退。觀經彌陀經等説。即是頓教菩薩
藏者。對漸頓也。觀念法門曰。悟入人天廻
生彌陀佛國者。開漸頓也。文點可人天
彌陀佛國廻生悟入。廻聖道諸漸行。願生
陀佛國。以佛力故悟入聲即無生。是開漸
頓也。觀經義疏云。言放眉間光者。表
出諸法。初散後聚亦表攝多歸一。即
此經圓頓究竟一佛乘法故。現此相
。戒度記云。兩眉已空有二邊光發兩眉之
故表中道。諸法不十界。依正無
。本來具足。全具出生故能遍照。此即從
一出多也。初散後聚者點經還住佛頂之
。即收多歸一也。佛説法華亦是眉間放
白毫光今經同。驗是一佛乘法。或説
經及偏小法則無此相。故異常時○問曰。
慈覺大師教王經疏云。或大乘經雖現證
但理無事。或大乘經雖粗明眞言印契等
支分不具未佛心也。此宗佛意盡本源
○眞言問答曰。餘教頓悟者根熟待時○此
二宗頓教與淨土頓教如何。安樂集會別時
曰。言一金錢千金錢。非一日得
多日得者。佛説因果前後隱顯。念佛往
生者依往生値遇一念易成。以多日得者
未來○是豈非根熟待時乎。答曰。黒
谷曰。眞言天台者雖頓教。尚斷煩惱
是名爲漸教。今淨土一門者不煩惱。即
究竟涅槃妙果。故名頓之中頓教。兩宗
頓教雖法位高妙機顯頓。故於今者有
名無實也。淨土頓教者雖機根愚鈍。法本超
頓故無器朴差。至別時意釋者。言持多
寶佛名菩提者。唯行成佛別時意也。言
唯發願於安養往彼得生者。唯願往生別時
意也。唯行唯願故共不實義別時意。安
心決定上唱本願名號。心行相應則契實頓
捨置棄答。宿善根熟非宗家意。各據一義
諸師多會。又不遮。問曰。一乘者佛乘也。
三車誘引出火宅。與本所望大白牛車
之一佛乘。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人天皆火
宅中也。不三界繋縛。爭脂一佛乘車。念
佛爲見思未斷凡夫。盍三乘教。故九品
説相以大小諸行爲往生因。隨而彼國有
乘人。何言頓教一乘海哉。答曰。經三乘位
一佛乘化儀四教也。化法四教不
。以本圓人一實頓機。故言菩薩處處
得入二乘唯在法華。何必經三乘方便而歸
一乘眞實乎。今淨土一乘者。以五乘齊入
名。宗鏡録曰。衆生皆乘故云一乘。○豈
此義乎。然此一乘與法華一乘全無
異。若別非一乘。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
故。但涅槃經云。一乘者名爲佛性○名
自性故名號爲一乘。然者今此一乘者。
一代聖教能詮。五乘齊入以爲所詮
法華乃至初後佛慧無衆生皆乘義。故爲
一乘能詮。彌陀佛性一乘者。善惡凡夫皆
運載。故所詮一乘也。九品倶廻皆得往餘行
生。二乘種不生淨土者聲聞有名。故智度
論曰。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淨土決疑集
曰。佛法有二。一者小乘不了義法。二者大
乘了義法。大乘中復有了不了義。今談
。唯是大乘了義中了義之法也。且小乘經
部括盡貝書。曾無一字讃勸往生他方淨
○一章大綱在此文。阿彌陀經義疏曰。一
乘極唱終歸咸指於樂邦。萬行之圓修最勝
獨推於果號。戒度記曰。一乘者乘以運載
義。究竟不二名一。即佛乘也。法華曰
一佛乘無二無三。了義之談故曰極唱。更無
他趣故曰終歸。群經遍讃故曰咸指○了
義之中了義者。莫於焉。頓教之中頓教
者。莫於焉
  頌曰
    貪癡愛水一心出 順逆想風六識生
    呼佛應聲全體現 本來面目鏡中明
苟以念佛鏡之中本來面目分明也。此是十
劫正覺時生佛一如。而正覺與往生決定。我
等未念佛明鏡。本來面目遮分明處。知
識提撕證得往生。謂之頓教。楞伽經云。頓
者如鏡中像。頓現非漸。此之謂也耳
  第七。二種三昧門
問云。觀佛念佛差異云何爲同爲異乎。答
云。止心於一境所縁之法。是言觀念
同也。今經意者。觀佛念佛同而別也。文云。觀
者照也。以淨信心手智慧之輝。照彌陀
正依等事。言正依者十三觀中所説別願
酬因之依正也。照彼觀慧者領解弘願之智
也。然經中説此能觀定散差別。論所觀
十三觀中所説依正。然於能觀
散二機成十六。所以觀有定散者。照
取不捨依正之智。約機有聞思修之別。定
機者能聞能信之上有息慮凝心。堪能故三
慧具有之。十三觀中定機。聞説生信者。即
聞慧觀。若至粗見位即思慧觀。若得正受
了了見者即修慧之觀。三輩散機者。聞十三
觀説。雖能發慧生信。而無思修之能。但有
聞慧想觀名。上輩觀曰。若有衆生願生
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發慧名觀。
信名三心。故三心亦通十三。第四卷曰。
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者是也。信慧二
心且雖別。總是領解依正二報弘願所
。所以論體無別○故聞慧觀通於十六
今家直言信心手彼正依。不思修
者。以聞慧今觀體。同者。雖定散機異
同領解弘願稱名念佛之一行故也。別
者。倶舍云。離通力依他。下無昇見上○通
力者義同淨心功成。依他者佛力觀成義也。
滅後今者。通力依他共以絶故觀想無
成就。然間觀佛三昧者非佛本意。念聲是一
之念佛三昧者。不心散亂。不身麁動
口唱名即便往生。不通教被攝
本圓人。爲是兩三昧別。問曰。金剛經曰。若
色見我以音聲我。是人行邪道。不
如來○觀身土者以色而見也。稱
名號者以聲而求也。既云邪道。爭謂正定
乎。答曰。在文可得。既言不能見如來
若有所見如來者。可能見衆生。何以
之乎。若無能所者。何言見不見
哉。然色見我者。謂有而求也。以音聲者。
空而求也。止觀曰。聞聲即是空諦也。
全不聲即無生之淨土門之義也。但如
者眞如之理性。凝然無去來故言如來。十
界是十如也。衆生亦本來也。生佛混然。名
之如來。大論釋如來曰。如法相解。如
説。如諸佛來○如法相解者。法身也
理也。捨身何求。如法相説者報身也智也。
色聲得。諸佛安穩道來者應身也悲
也。依因縁値遇。經論共約三諦
者。何有迷謬。性因佛性者在纒理具之眞如
也不求。了縁佛性者出纒顯得之如來也
修得。不相即圓融之中道。無三因
佛性之具顯。故猥加推量道可證徒
邪見。執集可斷者損自損他。可恐可
悲。無上依經云。佛告阿難。一切衆生若起
我見須彌山我不懼。若起空見
我不許。必背我化多墮惡道。○大智度
論曰。若見般若是則爲縛。若不
是亦爲縛。若人見般若是爲解脱。若
般若是亦爲解脱。龍樹菩薩釋曰。是
中不四句者爲縛。離四句者爲解脱。○
今體菩提但能如此修。即是不行而行。不
行而行者。不二諦大道理也。不見者但
空也。見者偏有也。共被縛。若得中道者見
不見共爲解脱。維摩經曰。雖無作而現
身是菩薩行。雖無起而起一切善行
是菩薩行。○曇鸞云。菩薩觀衆生畢竟無
。雖無量衆生。而實無一衆生得滅度
。示度衆生似遊戲。言本願力者。亦
大菩薩於法身中常住三昧。而現種種身
種種神通種種説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
阿修羅琴雖鼓者。而音曲自然。○文意。
菩薩皆雖四弘願。自力難成。故生淨土
佛力無相之理。得中道悟。雖
生畢竟無所有。依四弘本誓力。於法身常
住三昧中。現神通衆生。如鼓自鳴
也。曇鸞云。實相者無相。故眞智無知也。法性
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相。是
故相好莊嚴即眞實智慧也○此中道無相之
觀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智度論云。阿難佛
言。此無相波羅蜜在何處説。佛言。如
法門在阿毘跋致中説。何以故有新發意
菩薩。聞此無相波羅蜜門。所有清淨善根悉
滅沒也○在世之昔猶爲阿鞞跋
之菩薩者。不無相波羅蜜。依
空見之故也。況於末代惡世五欲貪求
之輩六塵愛著之人。爭説無相之法門乎。能
所共難測。有清淨善根。否。縱雖其分
起無相之見者善根皆可滅沒也。非實相
之無相故。直心正當宗源觀心絶待之妙解。
修性本有深密。何宗不實相乎。若言
實相者皆可邪道。外道者似佛道。故動謬
解而歸九十五種外道。宗家曰。口説事空
心行怨。是非人我如山岳。如此之人不
近。近即輪廻長劫苦○若可實相者。
阿鞞跋致後可無相。不然者還可
沒善根。今時之人誰致不退之位哉。天台
云。末世無證如市中無虎○然觀佛三昧者
無相。觀諸佛相好時則佛身入衆生心
想中。所以然者。心能成法界。法界能爲
故也。註論曰。問云。觀經云。諸佛如來是
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
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
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
○是義云何。答曰。身名集成。界名事別。如
眼界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縁生名爲
。是眼但自行己縁他縁。以事別
故。耳鼻等界亦如是。言諸佛如來法界
者。法界是衆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間
出世間一切諸法故名心爲法界。法界能
諸如來相好身。亦如色等之能生眼識
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他縁。是故
一切衆生心想中。心想佛時。是心即是
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者。當衆生心想佛時
佛身相好顯現衆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則
色像現。水之與像不一不異。故言佛相好
身即是心相也。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
也。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也。譬如火從
出。火不木也。以木故則能燒木。
木爲火燒木即爲火也。諸佛正遍知海從心
想生者。正遍知者眞正如法界而知也。法
界無相故諸佛無知也。以無知故無
也。無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廣不
測量。故譬海也。觀佛身相好國土依正者。
有相正受鏡像不二時即契當無相
者。心與法界佛與衆生全同故也。是言
焉。念佛三昧者。非有相無相。非
心。名號則實相全體也。所以者何。彌陀因
中行有相。則無諸佛而不供養。行無相
般若而不修行。此徳無量無邊。積聚而
名號。故讓功於無量無邊衆生。莫甘露
充足。甘露者名號也。觸口得實相耳。可
下章矣。康永元年三月五日予於備州
尾道道場晝寢。夢中書法門而授人。其詞
云。往生者念佛即是也。全非能領解智。只偏
所領解徳也。能歸智是觀佛三昧也。所歸法
是念佛三昧也。能歸所歸一體而稱念南無
阿彌陀佛。即是願行具足名號體。觀佛念佛
同所成往生也云云 始知離機領解獨法有
領解。寔惟以能領解智能念念佛觀佛念佛。
釋迦教諸經通讃念佛也。於所領解法
念佛念佛念佛。彌陀教三經別願念佛也。是
則他力極致也。然入歸佛心即諸經今經念
佛一同。而所成觀佛念佛往生唯在稱名聲
。還也稱名聲中絶機法迷悟。是難思
法性也。苟以可離三業往生耳。端的者
乎急用焉
  頌曰
    坐臥稱名期命終 一生不退入蓮宮
    慈光常照攝心處 身在瑠璃明鏡中
  第八。成佛往生門
問云。淨土門意。往生與成佛本意如何。若
成佛本意者。經釋多勸往生
成佛。若以往生本意者。方便門也。
佛之本意在大乘頓教。故雖初説華嚴。二
乘之輩如聾如瘂而無益。因茲赴鹿野苑
小乘四諦法輪。經四味調熟。送三教洮
法華一實。開方便門眞實相是也。
本意雖成佛下根難證。故暫勸淨土
權方便門也。如何。答云。往生成佛共爲
迴聖道迂廻難行定散兩門諸善。歸本願
他力名號。生淨土不退國遂使佛果
尊出世本意也。十方衆生不善惡
凡聖。等與萬行圓備名號。直令究竟涅
槃法性生身彌陀正覺本懷也。故依此名號
實相之力。感彼不思議變易異熟。華嚴中法
性生身變易生身者。初以眞起用爲名。
謂初地上分見眞如法性之理。是故或名
身菩薩。從此眞性現微妙清淨色身。及
以示現變化身等故名法性生身。如大論
中法性生身佛是也。次就所受微妙生死報
名。唯識論云。一分段生死。謂諸有漏
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縁助勢力感三界麁
異熟果身命長短。隨因縁力定齊限。故
分段。二不思議變易生死。謂無漏有分別
業。由所知障縁助勢力感殊勝細異熟
果。由悲願力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
。今家云。淨土依身名法性身及變易身。涅
槃經曰。七種生死者。一分段三界之
果報也
 二流來
迷眞
初也
三返出背妄
始也
四方便人滅之
二乘
五因縁初地已
上也
有後第十地之
菩薩也
七無後生死金剛心等覺之位
也。等覺一轉入于妙覺之時。皆離離七種生
取意彼土衆生七種生死頓超昇致
處位。皆悉得如來同體之實相。大經云。其諸
聲聞菩薩人天乃至皆受自然虚無之身無極
之體○涅槃經云。眞解脱者。即是虚無。虚
無之身者即是如來○淨土論云。即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註論意是往生也○成
佛即往生見之。又註論云。彌陀佛體等同故。
等無譏嫌之名。○又曰覺性事理淨土
○然者二尊二教本意同在成佛。當宗所
談。成佛往生名別義同。但經釋多言往生
成佛。釋迦教意也。問云。言無生是
境無所執生○聞彼淨土快樂境界欣慕
。是既背無生。何言聲即無生第一義諦
乎。心與行相違如何。答云。心藏本味苦。舌
甘味。甘草本味苦故利藏而甘口。名號
亦如是。於無漏無生淨土欣樂之心。如
舌與藏味異。名號易唱聲即無生。如
口。二諦和合事理融即。豈非佛智不思
議力乎。然者往生即無生。無生即涅槃也。故
雙樹林下往生樂。法照云。念即無念佛不
二門也。聲即無生第一義諦也。問云。往生與
無生同異如何。答云。觀經上上品即悟無生。
中品經一劫無生。是二教別也。同一念
佛無別道故彌陀教之意。往生即無生而不
遲速。問云。無生與成佛同差如何。答
云。如仁王經者有五忍。地前三十心名
。折伏煩惱。故三賢不同而三品。謂下中
上。初二三地名信忍。得不壞信相同世間
故修施等時因信起故。亦分三品。四五六
地名順忍。順彼二乘世世間道菩提分
。亦分三分。七八九地名無生忍。長時任
運觀無相理。故舊云不起。新云無生。亦分
三品。十地及佛位名寂滅忍。但分二品。都
計乃是十四忍也。依此意者。七地已上名
無生忍。十地已上云寂滅忍。但言唯佛一人
究竟無生。無生之名廣通諸地乎。聖道無
生經地位而可昇進故有十四忍。淨上無
生者或云即悟無生。亦云坐時即得無生忍
此是頓悟頓入法而佛果無生也。祖師云。往
者最極理。生者不思議智。理智冥合十名
。○理智冥合則報身位也。故宗家云。永證
無爲法性身○又云。至彼還同法性身。○是
故當宗意。往生則無生。無生即成佛也。問云。
何言淨土無生即佛果無生。如永證
無爲法性身至彼還同法性身者法性生身
也。初住已上皆法性生身菩薩也。往生成佛
全同者自覺覺他覺行窮滿應以莊嚴佛土
何故淨土有菩薩人天乎。答云。三周聲聞
法譬因縁三説段一實。證究竟
記別。却後多劫養諸佛嚴佛土者。内
證先明外用待時故也。彼土人天例同應知。
大論云。或云無生。或云法性。龍舒淨土文
曰。能發一念念生其國。反志一念即此一
念還生清淨。共佛無
  頌曰
    一念絶迷悟 無前無後去
    不行歩功 足下蹈他土
  又云
    果極菩提道 位乘不退臺
    便行超十地 此是活如來
宗家云。淨土無生亦無究竟解脱金剛身
○又云。念佛即是涅槃門。○念佛行者可
大悟無生之義耳。在世韋提已得無生。何
未來凡夫亦可得證乎。在世未來一同之
義應知。青龍禪師云。斷安養別意之盤桓
同一刹土之思念。若夫往生極樂之望可
成者。臨終之頓證何疑之。最後頓證若可
難者。往生極樂之願豈以易哉。但安養具縛
之所生也。頓證究竟菩提也。又可往生之
者。何不頓證哉。或現身登大覺位。或
臨終歸本覺。名號一實者取證如掌矣
  頌曰
    一念彌陀即往生 往生淨土是無生
    無生究竟金剛位 偏本願他力所
宗賾禪師云。終日念佛而不無念。熾然往
生不無生。天眞爾也
  第九。發菩提心門
問云。大經言。欲生淨土。要須菩提心
又云。願彼國者發三種心。共以言
。爲同爲異乎。答云。亦同亦別。大毘盧遮
那成佛經曰。諸法無相爲虚空相。作是觀
已名勝義菩提心。是別也。安樂集曰。菩提
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若欲發心作佛者。
此心廣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若虚空。此長
遠盡未來際。此心普備離二乘障。若能一
此心。傾無始生死有淪。所有功徳回
菩提。皆能遠諧佛果失滅。譬如
五淨風日不萎。附水靈河世旱無竭。第二
菩提名體者。然菩提有三種。一者法身
菩提。二者報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也。言
法身菩提者。所謂眞如實相第一義空自性
清淨體。無穢染理出天眞。不修成
法身。佛道體本名曰菩提。言報身菩提
者。備萬行修能感報佛之果。以果酬因名
報身。圓通無礙名曰菩提。言化身菩提
者。謂從報起用能趣萬機名爲化身。益物
圓通名曰菩提乃至一者依智慧門
。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知進守退曰智。
空無我曰慧。依智故不自樂。依
故遠離我心貪著自身。二者依慈悲門
一切衆生苦。遠離無衆生。故拔苦曰
慈。與樂曰悲。故拔一切衆生苦。依悲故遠
離無安衆生心。三者依方便門愍一切衆
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故正直曰
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愍一切衆
。依外己故遠離供養恭敬自身
已上五門者。一者近門。二者大會衆門。三者
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此五種
現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淨土是近
相。謂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入淨土已便入如來大會衆數
已當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當
行所居寓。修行成就已當教化地。教化
地即是菩薩自娯樂地。是故出門稱園林遊
戲地門乃至阿名無。耨多羅名上。三藐名
正。三名遍。菩提名道。統而譯之名爲無上
正遍道。無上者。言此道窮理盡性更無
。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聖智也。如法相
而知故稱爲正智。法性無相故。聖智無智也。
遍有二種。一者聖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
身遍滿法界。若身若心無遍也。道者無
礙道也。經言。十方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道
者一無礙道也。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涅槃。如
是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已上註意。初擧
菩提心大義。次述菩提心規矩。次顯菩薩皆
淨土而可菩提心之旨。次訓菩提心
。若約五門義者。菩提心與三心相似。餘
義不爾。故言亦同亦別。安樂集云。欲
提心。依經終須十種行。謂信進念戒定
慧捨護法發願迴向進詣菩提。然修道之身
相續不絶。逕一萬劫始證不退位。故名
行道。又但以一劫之中受身生死尚不
。況一萬劫中徒受痛燒。願淨土者。隨
壽長短一形即至位階不退。與此修道一萬
功。倶舍論中明難易二道。於三大阿
僧祇劫福智資糧。有百萬難行之道
一位。若由別有方便解脱者名易行
乃至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一切
衆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此畢竟
常樂依何而得。要依大義門。大義門者。謂
彼安樂佛國是也。註論同以依大義門。釋
成菩提心。若不菩提心菩薩。故言
提薩埵。非淨土者不菩提。故言
義門。以知言要須發菩提心者。當發三種
心之義也。是則所上言三心體内菩提心
也。問云。玄義言。各發無上心。○又言共發
金剛志。無上心者菩提心也。如先言。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翻無上正遍道。無上心菩
提心不二也。生死甚難厭佛法復難欣。○於
此二句四弘菩提。道俗時衆先發菩提
。後可三心見之。故重言共發金剛志
偈頌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是則
成二心別而可發之義。何況本願之中十
八願有三心。十九願有菩提心。何言三心
體内菩提心乎。答云。先勸大衆中有當機
結縁。道俗時衆等者。道俗者結縁也。時
衆者當機也。廣勸道俗故言各發。時衆等
者。等指未來故言共發。無上心金剛志同
三心。可淺深。菩提心者翻道心。故
無上心亦通菩提心。大乘通途本
意故菩提名又不遮也。同發菩提心者
是亦三心也。言往生安樂國故依三心
淨土。於彼國中五門成就終可阿耨菩
。同發菩提心者。果中説因。往生安樂國。
因中説果也。因果竝彰故言願以此功徳。功
因徳果。因圓果滿名號體。平等施一切彌陀
願。歸此願體時。佛所證菩提與行者回向
三心。不二一體。言同發菩提心。以之言者
名號之外無三心。三心之外無菩提心。是
淨土菩提心。永異聖道家菩提心修十種
難行一萬劫。一義云。道俗時衆等者。道
俗共念佛當機也。故謂時衆等者指未來衆
。信厭信欣。此二種信心謂之無上
。此心具至誠回向二心。所謂匪啻信
惡不善身而已。信凡夫所作善者皆雜毒。曾
自力功於彌陀三業。稱離三業名
。此時三心相即契彌陀無作三身。所歸體
者三藐三菩提也。能歸信者名號具徳三心
也。能所一體而心行不離謂之菩提心。既信
凡夫所作自力行者善惡共以雜毒故。爲
學異見破壞。謂之共發金剛志。然者
三心則菩提心也。菩提心則名號也。此是當
流正義也。本願之中菩提心又是三心也。發
菩提心修諸功徳者。萬行萬善回本願名號
來迎。故心行竝擧。如彼言達菩提心
肉身即證大覺位者。雖法位超頓。於事理
修行上根通達機。淨土門意名號則菩提。
故彼此三業不相捨離。能歸所歸一體名
提心。然者名號念念中通達菩提心。證得無
生忍不思議法門。不謂利鈍一形則往足
實頓
  頌曰
    菩提道淡薄難行 濁惡凡夫迷死生
    何日超過煩惱海 何時迴入涅槃城
  第十。有相無相門
問云。上章謂念佛非有相無相。未審。既
生佛淨穢別起取捨厭欣心。指方立相何
有相乎。答云。前謂非有相非無相者名
號一法也。若偏無相者非實相。若偏有相亦
實相。既言名號實相法也。何有偏執
彼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是心是佛是心
作佛。雖聞思慧觀有相。至修慧觀正受
畢心眼了了。生佛一如契無相理。若不
者。爭得觀見。無隔歴故言法界身。念佛
亦如是。能聞能信位安心決定得口稱三昧
者。名號實相故念念之中契無相理。父母所
生肉身乍變法性生身無量壽。謂之即
便往生者。即得無生謂也。口稱三昧者。三
昧定名。安心決定無退動故謂之定。此安
心上稱名相續言口稱三昧。依此定力
然流入無生忍位。生死分段畢熟已盡如
。而得於變易微妙異熟自己本分顯位言
來迎往生。天台眞言等或言父母所生身
即證大覺位。或言須臾聞之即得究竟。共生
身得忍菩薩上事也。而蟺之位言體達。此
體達事。他宗自力難行之故有名無實也。淨
土他力易行故萬修皆脱。念佛鏡云。維摩經
云。譬如虚空造立宮室終不成。地上造
作隨意無礙。無生看心亦復如是。何以故。
無生即是無相。無相即是虚空。所以難成念
佛之法事理雙修。猶如地上造立宮室。所
以易成。又云。法華經曰。大通智勝佛十劫
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不現前
者即是無生。既是十劫不成佛。故知成佛
遲。事理雙修者。理是眞如。事是萬法。天台
云。眞如是萬法由隨縁故。萬法是眞如由
不變故。○生佛淨穢歴然萬法也事也。是皆
眞如性法性也理也。隨縁不變二眞如具
六字中故實相名號也。唱口於此名號。天眞
體達二眞如之中。直指淨土決疑集曰。回
神億刹實生自己心中乎。孕質九蓮豈匪
刹那際中乎。苟或事理被隔淨穢相妨。安
五逆凡夫十念便登寶土。二乘賢輩回
即達於金池也哉。信此圓談則事無達。
斯至理則觸類皆迷。故華嚴云。心如
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
。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別。○大日經開題曰。歸表隨順
命顯不斷。心佛衆生本性和同如空與光。
命名無量壽佛。歸則能依人。無量壽者法
身常恒不壞之徳是也。身遍虚空法界。心亙
性相理事。故名歸命。祕藏記云。是華藏世
界者最上妙樂在其中故曰極樂。當知極
樂與華藏名異而非異處。○然則名假
西方實遍法界。發願欲生此心彼刹九品
華臺則開性徳之心蓮。無量莊嚴則顯恒沙
之已有。雖法土。易往過化。十疑論云。
彌陀之岸本無彼此。釋迦之船實非往來。譬
一燈分照八鏡。鏡有東西光影無二。彌
陀説法遍光影中。而釋迦方便獨指西鏡。故
已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寶珠集云。如
鏡含萬像而無去來。似月印千江。而
本非昇降。問云。佛心宗者不斷不斷。談
直心正當。倶胝之一指。徳山之一棒。臨濟之
一喝是也。大法禪頭經説十品云。見性成
佛道第一初道品。解第一義空第二生知品。
明心唯一法第三執名品。眞妄二分別第四
轉入品。眞如分二道第五入道品。法身遍諸
法第六廣智品。法界遍佛道第七無障品。萬
法無一物第八離性品。寂滅無性理第九修
禪品。見師決定悟第十超性品也。佛法大明
録云。一明心。二淨行。三破迷。四入理。五
工夫。六入機。七見師。八大悟。九的意。十大
用。十一眞空。十二度人。十三入寂。十四化身
也。初道品位見性成佛。見師決定悟第十
超性品也。諸教所談十品中盡。諸佛内證十
四位極。而直此人身現入寂化身度人大用
等不思議。苟可超頓。何假淨土乎。答曰。禪
家元來不教文。不次位。直超諸教斷
本來面目。然如斯有班品者。以
教中斷道與判禪家漸頓也。奪謂之從
道品超性品自明心化身。其名雖
別教五十二位。初道品見性成佛道者。
初聞佛道也。可眼見。聞見一同義也。終
見故。見聞之主依主釋也。可性者成
佛道之。若不然者違唯佛眼見心文
乎。性者正因佛性是也。衆生理具。成佛道者
了縁佛性。聞得此理明心淨行破迷入理之
後第五重可工夫。第六入機諸地歴劫修行
是也。言見師者等覺一轉入于妙覺之位。奉
彌陀覺王正覺也。十品十四開合異
也。無字寶篋經云。善男子復有一法。是佛
所覺。所謂諸法不去不來。無因無縁無生
無滅無思無不思無増無減。佛告羅睺羅云。
汝今受持此正法不。九億菩薩白佛。能以
此法衆生流通不絶。佛言善男等爲
兩肩荷擔菩提。命終時現見阿彌陀佛
往生。○正法者念佛也。涅槃經云。逮得正
謂念佛三昧。○往生者無生。無生是念
佛。聲即無生第一義之故也。經文甚明。在世
菩薩猶以如斯。況乎末世暗禪口説爭自見
性。淨名經念佛疏云。世有邪見學禪之人。但
心佛。不諸佛威神所加。今世如
邪見者多皆是外道。雖不立文字而忝
實教之談。謬忘佛祖不傳。姦嘗故人之
。學而能言似鸚鵡。言而被縛如猩猩。南
山云。吾我自高截他人千尺之長半分
自己一句之沙萬斛。此人氣分與
交接命終之日。儻不三惡道則生魔宮
○念佛鏡云。問曰。準無生觀唯遣心。其
心爲赤爲白爲青爲黄。觀者爲當成不成。
答曰。無生看心非青非白。非赤非黄。亦不
成不成。心不相貎。復無成就虚費
夫。徒勞何益。難云。看心之時即得成佛者。
衣即得暖。看食應飽。得道者看
著不寒。看心之時亦不果。準
法決疑經。坐禪不是末法時。所以大行和上
在日數箇禪師門徒從和上教授回心念佛。
目連所問經云。我説無量壽佛國易往易修。
而人不佛經故。不修行往生。返事
十五種邪道。我説是人名無眼人。名無耳
。○佛言。爲鈍根者諸法空無相。動可
愛欲故。爲利根者諸佛相好。無
故。須菩提解空第一也。故授名相如來記
。人皆所謂初心之位觀無相者是利根
人。不然佛意爲鈍根人愛著故。實相無
相爲阿鞞跋致菩薩之謂
  頌曰
    有山有水目前境 無色無相心裏空
    華落鳥鳴歸路日 煙消霞盡本家風
器朴論卷中



器朴論卷下
  第十一。諸經通讃門
問曰。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大阿彌陀經。
小阿彌陀經。稱讃淨土經。觀佛三昧經等。所
依經者且置不論。其餘幾許經教讃勸念佛
乎。答曰。諸經通讃。若悉擧之如一切經藏
暫世流布易得。文著纔出三五。所謂華嚴
經。法華經。大集經。大品經。摩耶經。般舟
經。金剛經。楞伽經。首楞嚴經。行願經。悲華
經。思益經。像法決疑經。目連所問經。妙塔勝
經。寶積經。彌陀正依經。清淨覺經。隨願往
生經。十往生經。念佛三昧經。文殊般若經。菩
薩處胎經。鼓音聲陀羅尼經。法鼓經。尊勝陀
羅尼經。寶篋印陀羅尼經。阿彌陀思惟經。陀
羅尼集經。隨求陀羅尼經。光明眞言經。請觀
音經。須彌四域經。藥師如來本願經。轉女成
佛經。大乘同性經。大悲經善王皇帝尊經。善
信摩親經。守護國界主經。千手陀羅尼經。如
意輪經。大集賢護經。業報差別經。大乘寶月
童子問法經。維摩經。大般若經。占察經。地
藏本願經。心地觀經。諸佛境界經。華首經。海
龍王經。大樹緊陀羅惟無三昧經。月燈二昧
經。遍至曼陀羅經。大般涅槃經。十住毘婆
娑論。起信論。寶性論。攝大乘論。大智度論。
淨土論。如斯經論不羅縷。安樂集又略
經論之名。慧心正修觀記曰。當知阿彌
陀三字具倶二千三百九十五卷大乘經。六
百八十卷小乘經。五千五卷大乘律。四百四
十卷小乘律。五百十五卷大乘論。六百九十
五卷小乘論。五百九十三卷賢聖集法門。亦
金剛界一千四百五尊。胎藏界五百三尊。
蘇悉地七十三尊故。唱阿彌陀三字即唱
一萬三百二十四卷一切之聖教。念阿字
即滅四十二品無明同體見思煩惱報身
。念彌字時即滅無明四十二種塵沙煩惱
三等惡業應身佛。念陀字時即滅四十
位根本無明煩惱二死苦果法身佛。阿彌
陀經執持名號以爲大善根其意在斯。長
舌證誠誰不信哉。念佛鏡云。如來雖
八萬四千法門。唯有念佛一門佛果菩
。可知念佛往生門。實非餘門之所及也。
○無量壽修觀行供養儀軌云。爾時金剛手
菩薩在毘盧遮那大集會中。白佛言。我爲
當來雜染世界惡趣衆生。説無量壽陀羅尼
三密門。證念佛三昧。得生淨土菩薩
。問云。除小乘部其餘大乘一切之諸經。
悉讃彌陀如何。答云。爾也。大日經開
題云。一切經首如是二字上皆有namo兩字
譯家略而不置。今準梵本此字。歸表
隨順命顯不斷。心佛衆生本性和同如
光。命名無量壽佛。歸則能依人。無量壽
者法身常恒不壞之徳是也。身遍虚空法界
心亙性相理事故名歸命。○一代諸經其首
皆有歸命二字。是則一切經教宗阿彌陀
歸命者歸無量壽文意顯著。若顯若密
念佛。故慧心云。三世十
方諸佛三身。普門塵數無量法門。佛種法界
圓融萬徳無塵法界。備在彌陀一身。○然者
觀經説下輩觀言。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
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是諸
經名故除却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
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
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
音化大勢至行者前。讃言。善男子汝稱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