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顯淨土眞實教行證文類 (No. 2646_ 親鸞撰 ) in Vol. 83

[First] [Prev]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使後入涅槃。其義無妨。諸有智者應知。問
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
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衆生垢
障。實難忻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縁。致
使五乘齊入 又云。從我今樂生彌陀已
下。正明夫人別選所求。此明彌陀本國四
十八願。願願皆發増上勝因。依因起於勝
行。依行感於勝果。依果感成勝報。依報
感成極樂。依樂顯通悲化。依於悲化顯開
智慧之門。然悲心無盡。智亦無窮。悲智雙行。
即廣開甘露。因茲法潤普攝群生也。諸餘
經典勸處彌多。衆聖齊心皆同指讃。有此因
縁致使如來蜜遣夫人別選也 又云。西
方寂靜無爲樂。畢竟逍遥離有無。大悲薫心
遊法界。分身利物等無殊。歸去來。魔郷不
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逕。到處無餘
樂。唯聞生死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
城 又云。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縁雜善恐難
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又云。從佛逍遥歸自然。自然即是彌陀國。
無漏無生還即眞。行來進比常隨佛。證得無
爲法性身 又云。彌陀妙果號曰無上涅槃
已上
抄出
憬興師云。無量光佛非算
數故
無邊光佛無縁不
照故
無礙光佛無有人法
而能障故
無對光佛非諸菩薩
之所及故
光炎
王佛光明自在更
無爲上故
清淨光佛從無貪善根而現故。
亦除衆生貪濁之心也。
無貪濁之心
故云清淨
歡喜光佛從無瞋善根而生故。能
除衆生瞋恚盛心故
慧光佛從無癡善根心起。復
除衆生無明品心故
不斷光佛佛之常光恒
爲照益故
難思光佛非諸二乘
所惻度故
無稱光佛亦非餘乘等
所堪説故
超日
月光佛日應恒照不周。
娑婆一耀之光故
皆是蒙光觸身者。身
心柔濡願之所致也已上
爾者。如來眞説・宗師釋義。明知。顯安養淨
刹眞報土。惑染衆生於此不能見性。所覆
煩惱故。經言我説十住菩薩少分見佛性。
故知。到安樂佛國即必顯佛性。由本願力
回向故。亦經言衆生未來具足莊嚴清淨
之身而得見佛性
起信論曰。若知雖説無有能説可説。亦
無能念可念名爲隨順。若離於念名爲得
入。得入者眞如三昧也。況乎無念之位在於
妙覺。蓋以了心初生之相也。而言知初相
者。所謂無念非菩薩十地所知。而今之人
尚未階十信。即不依馬鳴大士。從説入無
説。從念入於無念略抄
夫按報者。由如來願海酬報果成土。故曰
報也。然就願海有眞有假。是以復就佛
土有眞有假。由選擇本願之正因成就眞
佛土。言眞佛者。大經言無邊光佛無礙光
佛。又言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
已上論曰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言眞
土者。大經言無量光明土。或言諸智土已上
論曰究竟如虚空。廣大無邊際也。言往生
者。大經言皆受自然虚無之身無極之體
已上論曰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又云同
一念佛無別道故已上 又云難思議往生是
也。假之佛土者。在下應知。既以眞假皆是
酬報大悲願海。故知報佛土也。良假佛土業
因千差。土復應千差。是名方便化身化土。
由不知眞假。迷失如來廣大恩徳。因茲今
顯眞佛眞土。斯乃眞宗之正意也。經家論家
之正説・淨土宗師之解義。仰可敬信。特可
奉持也。可知
顯淨土眞佛土文類五



顯淨土方便化身土文類六
 愚禿釋親鸞集 
謹顯化身土者。佛者如無量壽佛觀經説。
眞身觀佛是也。土者觀經淨土是也。復如菩
薩處胎經等説。即懈慢界是也。亦如大無量
壽經説。即疑城胎宮是也。然濁世群萠穢惡
含識。乃出九十五種之邪道。雖入半滿權
實之法門。眞者甚以難。實者甚以希。僞者甚
以多。虚者甚以滋。是以釋迦牟尼佛。顯説福
徳藏誘引群生海。阿彌陀如來。本發誓願
普化諸有海。既而有悲願。名修諸功徳之
願。復名臨終現前之願。復名現前導生之
願。復名來迎引接之願。亦可名至心發願
之願也。是以
大經願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
修諸功徳。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
假令不與大衆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

悲華經大施品言。願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已。其餘無量無邊阿僧祇諸佛世界所
有衆生。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
諸善根欲生我界者。臨終之時。我當與大
衆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前得
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捨身來
生我界已上
此願成就文者。即三輩文是也。觀經定散九
品之文是也
又大經言。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
里。其本周圍五十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
一切衆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
衆寶之王而莊嚴之乃至阿難。若彼國人天
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
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
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
故。究竟願故乃至又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
寶莊嚴。自然化成。復以眞珠明月摩尼衆寶
以爲交露。覆蓋其上。内外左右有諸浴池。
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
淺各皆一等。八功徳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
味如甘露 又言。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
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
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爾時慈氏菩薩白佛
言。世尊。何因何縁。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
告慈氏。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徳願
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
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
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此諸衆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歳。常不見佛。
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是故彼國
土謂之胎生乃至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
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乃至佛告彌勒。譬
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牢獄。種種莊嚴。張設
床帳。懸諸繒幡。若諸小王子得罪於王。輒
内彼獄中。繋以金鎖乃至佛告彌勒。此諸衆
生亦復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胎宮
乃至若此衆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
乃至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爲
失大利已上
抄出
如來會言。佛告彌勒。若有衆生。隨於疑悔
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不思議智・無
等智・威徳智・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
信。以此因縁。於五百歳住宮殿中乃至
逸多。汝觀殊勝智者。彼因廣慧力故。受彼
化生於導華中。結跏趺座。汝觀下劣之輩
乃至不能修習諸功徳。故無因奉事無量
壽佛。是諸人等皆爲昔縁疑悔所致乃至
告彌勒。如是如是。若有隨於疑悔種諸
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廣大智。於自善根不
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雖生彼
國。於蓮華中不得出現。彼等衆生處華胎
中。猶如園菀宮殿之想抄要
大經言。諸少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徳者。不
可稱計。皆當往生 又言。況餘菩薩由
少善根生彼國者。不可稱計已上
光明寺釋云。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
已上
憬興師云。由疑佛智。雖生彼國而在邊
地。不被聖化事。若胎生宜之重捨已上
首楞嚴院要集引感禪師釋云。問。菩薩處胎
經第二説。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
有懈慢界乃至發意衆生欲生阿彌陀佛國
者。皆深著懈慢國土。不能前進生阿彌陀
佛土。億千萬衆。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
云云以此經准難。可得生。答。群疑論引
善導和尚前文而釋此難。又自助成云。此經
下文言。何以故。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是
知。雜修之者爲執心不牢之人。故生懈慢國
也。若不雜修專行此業。此即執心牢固。定
生極樂國乃至又報淨土生者極少。化淨土
中生者不少。故經別説實不相違也已上
略抄
爾者。夫按楞嚴和尚解義。念佛證據門中。第
十八願者。顯開別願中之別願。觀經定散諸
機者。勸勵極重惡人唯稱彌陀也。濁世道俗
善自思量己能也。應知
問。大本三心與觀經三心。一異云何。答。依
釋家之意按無量壽佛觀經者。有顯彰・隱
蜜義。言顯者。即顯定散諸善。開三輩・三心。
然二善・三福非報土眞因。諸機三心自利各
別。而非利他一心。如來異方便・忻慕淨土善
根。是此經之意。即是顯義也。言彰者。彰如
來弘願。演暢利他通入一心。縁達多・闍世
惡逆。彰釋迦微咲素懷。因韋提別選正意。
開闡彌陀大悲本願。斯乃此經隱彰義也。是
以經言教我觀於清淨業處。言清淨業處
者。則是本願成就報土也。言教我思惟者。
即方便也。言教我正受者。即金剛眞心也。
言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應觀知本願成就盡
十方無礙光如來也。言廣説衆譬。則十三觀
是也。言汝是凡夫心想羸劣。則是彰爲惡
人往生機也。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則是定
散諸善顯爲方便之教也。言以佛力故見
彼國土。斯乃顯他力之意也。言若佛滅後
諸衆生等。即是未來衆生顯爲往生正機
也。言若有合者名爲麁想。是顯定觀難成
也。言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即是顯定觀成
就之益以獲念佛三昧爲觀益。即以觀門
爲方便之教也。言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又
言復有三種衆生當得往生。依此等文。就
三輩有三種三心。復有二種往生。良知。此
乃此經有顯彰・隱蜜之義。二經三心將談
一異。應善思量也。大經・觀經依顯義異。
依彰義一也。可知。爾者
光明寺和尚云。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
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
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此二行
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説 又云。
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爲宗。亦以念佛
三昧爲宗。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爲體。言教
之大小者。問曰。此經二藏之中何藏攝。二教
之中何教收。答曰。今此觀經菩薩藏收。頓教
攝 又云。又言如是者。即此指法。定散兩
門也。是即定辭。機行必益。此明如來所説言
無錯謬。故名如是。又言如者。如衆生意
也。隨心所樂佛即度之。機教相應復稱爲
是。故言如是。又言如是者。欲明如來所
説。説漸如漸。説頓如頓。説相如相。説空
如空。説人法如人法。説天法如天法。説
小如小。説大如大。説凡如凡。説聖如聖。
説因如因。説果如果。説苦如苦。説樂如
樂。説遠如遠。説近如近。説同如同。説
別如別。説淨如淨。説穢如穢。説一切法
千差萬別。如來觀知歴歴了然。隨心起行各
益不同。業果法然衆無錯失。又稱爲是。故
言如是 又云。從欲生彼國者下至名爲
淨業已來。正明勸修三福之行。此明一切
衆生機有二種。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
即攝生不盡。是以如來方便顯開三福以
應散動根機 又云。又眞實有二種。一者
自利眞實。二者利他眞實。言自利眞實者。
復有二種。一者眞實心中制作自他諸惡及
穢國等。行住座臥想同一切菩薩制捨諸
惡我亦如是也。二者眞實心中懃修自他凡
聖等善。眞實心中口業讃嘆彼阿彌陀佛及
依正二報。又眞實心中口業毀厭三界六道
等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事。亦讃嘆一切衆
生三業所爲善。若非善業者。敬而遠之亦
不隨喜也。又眞實心中身業合掌禮敬。四事
等供養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眞實心
中身業輕慢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
二報。又眞實心中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
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又眞實心中
意業輕賎厭捨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
乃至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説此觀經三福
九品定散二善。證賛彼佛依正二報。使人忻
乃至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順教
修行。永除疑錯。不爲一切別解別行異學
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乃至次就行立
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
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
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
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
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
專稱彼佛。若讃嘆供養即一心專讃嘆供養。
是名爲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
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座臥不問時節久
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
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爲助業。除此正助二
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
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爲無間也。若
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衆
名疎雜之行也。故名深心。三者回向發願
心。言回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
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
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
善根。悉皆眞實深心。心中回向。願生彼國。
故名回向發願心也 又云。定散示觀縁 
又云。散善顯行縁 又云。淨土之要難逢
抄出 又云。如觀經説。先具三心必得往生。
何等爲三。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
佛。口業讃嘆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
佛。凡起三業必須眞實故。名至誠心乃至
三者回向發願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
往生故。名回向發願心。具此三心必得生
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如觀經具説。應
乃至又菩薩已勉生死。所作善法回求佛
果。即是自利。教化衆生盡未來際。即是利
他。然今時衆生悉爲煩惱繋縛。未勉惡道
生死等苦。隨縁起行。一切善根具速回。願
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更無所畏。
如上四修自然任運。自利利他無不具足。
應知 又云。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
得一二。千時希得五三。何以故。乃由雜縁
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
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係念不相續故。
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慇重眞實故。貪瞋諸見
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懺悔
有三品乃至上中下。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
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中品懺悔
者。遍身熱汗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
品懺悔。下品懺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涙出者。
名下品懺悔。此等三品雖有差別。是久種
解脱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法重人不惜
身命。乃至小罪若懺。即能徹心髓。能如此
懺者。不問久近。所有重障皆頓滅盡。若不
如此。縱使日夜十二時急走。終是無益。差
不作者。應知雖不能流涙流血等。但能眞
心徹到者。即與上同已上 又云。總不論照
攝餘雜業行者 又云。如來出現於五濁。隨
宜方便化群萌。或説多聞而得度。或説少
解證三明。或教福惠雙除障。或教禪念座
思量。種種法門皆解脱 又云。萬劫修功實
難續。一時煩惱百千間。若待娑婆證法忍。
六道恒沙劫未期。門門不同名漸教。萬劫苦
行證無生。畢命爲期專念佛。須臾命斷佛迎
將。一食之時尚有間。如何萬劫不貪瞋。貪瞋
障受人天路。三惡四趣内安身抄要 又云。
定散倶回入寶國。即是如來異方便。韋提即
是女人相。貪瞋具足凡夫位已上
論註曰。有二種功徳相。一者從有漏心生
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
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虚僞。故名不實
功徳已上
安樂集云。引大集經月藏分言。我末法時
中。億億衆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
今末法。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
入路 又云。未滿一萬劫已來。恒未勉火
宅。顛倒墜墮。故各用功至重。獲報僞也已上
然今據大本。超發眞實方便之願。亦觀經
顯彰方便眞實之教。小本唯開眞門無方
便之善。是以三經眞實。撰擇本願爲宗也。復
三經方便。即是修諸善根爲要也。依此按
方便之願。有假有眞。亦有行有信。願者即
是臨終現前之願也。行者即是修諸功徳之
善也。信者即是至心發願欲生之心也。依此
願之行信。顯開淨土之要門方便權假。從
此要門出正助雜三行。就此正助中。有專
修有雜修。就機有二種。一者定機。二者
散機也。又有二種三心。亦有二種往生。二
種三心者。一者定三心。二者散三心。定散心
者。即自利各別心也。二種往生者。一者即往
生。二者便往生。便往生者。即是胎生邊地雙
樹林下往生也。即往生者。即是報土化生也。
亦此經有眞實。斯乃開金剛眞心。欲顯攝
取不捨。然者。濁世能化釋迦善逝。宣説至心
信樂之願心。報土眞因。信樂爲正故也。是
以。大經言信樂。如來誓願。疑蓋無雜故言
信也。觀經説深心。對諸機淺信故言深也。
小本言一心。二行無雜故言一也。復就一
心有深有淺。深者利他眞實之心是也。淺
者定散自利之心是也。依宗師意。云依心
起於勝行。門餘八萬四千。漸頓則各稱所
宜。隨縁者則皆蒙解脱。然常沒凡愚。定心
難修。息慮凝心故。散心難行。廢惡修善故。
是以。立相住心尚難成。故言縱盡千年壽
法眼未曾開。何況無相離念誠難獲。故言
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
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
人居空立舍也。言門餘者。門者即八萬四
千假門也。餘者則本願一乘海也。凡就一代
教。於此界中入聖得果。名聖道門。云難行
道。就此門中。有大小・漸頓・一乘・二乘・三
乘・權實・顯蜜・竪出竪超。則是自力利他教
化地方便權門之道路也。於安養淨刹入聖
證果。名淨土門。云易行道。就此門中。有横
出・横超・假眞・漸頓・助正・雜行・雜修・專修
也。正者五種正行也。助者除名號已外
種是也。雜行者。除正助已外悉名雜行。此
乃横出・漸教・定散・三福・三輩・九品・自力假
門也。横超者。憶念本願離自力之心。是名
横超他力也。斯即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眞中
之眞。乘中之一乘。斯乃眞宗也。已顯眞實
行之中畢。夫雜行・雜修。其言一而其意惟
異。於雜之言攝入萬行。對五正行有五種
雜行。雜言人天菩薩等解行雜故曰雜。自
本非往生因種。廻心回向之善。故曰淨土
之雜行也。復就雜行。有專行有專心。復
有雜行有雜心。專行者。專修一善故曰專
行。專心者。專回向故曰專心。雜行雜心者。
諸善兼行故曰雜行。定散心雜故曰雜心也
亦就正助。有專修有雜修。就此雜修。有。
專心有雜心。就專修有二種。一者唯稱佛
名。二者有五專。就此行業。有專心有雜
心。五專者。一專禮。二專讀。三專觀。四專稱。
五專讃嘆。是名五專修。專修其言一而其意
惟異。即是定專修。復散專修也。專心者。專
五正行而無二心故曰專心。即是定專心。
復是散專心也。雜修者。助正兼行故曰雜修。
雜心者。定散心雜故曰雜心也。應知。凡於
淨土一切諸行。綽和尚云萬行。導和尚稱雜
行。感禪師云諸行。信和尚依感師。空聖人
依導和尚也。據經家披師釋。雜行之中雜
行雜心・雜行專心・專行雜心。亦正行之中專
修專心・專修雜心・雜修雜心。此皆邊地胎宮
懈慢界業因。故雖生極樂。不見三寶。佛
心光明不照攝餘雜業行者也。假令之誓
願。良有由哉。假門之教・忻慕之釋。是彌明
也。二經之三心。依顯之義異也。依彰之義
一也。三心一異之義答竟
又問。大本・觀經三心與小本一心。一異云
何。答。今就方便眞門誓願。有行有信。亦
有眞實有方便。願者即植諸徳本之願是
也。行者此有二種。一者善本。二者徳本也。
信者即至心回向欲生之心是也二十
願也
 就機
有定有散。往生者此難思往生是也。佛者
即化身。土者即疑城胎宮是也。准知觀經。此
經亦應有顯彰隱蜜之義。言顯者。經家嫌
貶一切諸行少善。開示善本徳本眞門。勵自
利一心。勸難思往生。是以經説多善根多功
徳多福徳因縁。釋云九品倶回得不退。或
云無過念佛往西方三念五念佛來迎。此是
此經示顯義也。此乃眞門中之方便也。言
彰者。彰眞實難信之法。斯乃光闡不可思
議願海。欲令歸無礙大信心海。良勸既恒
沙勸。信亦恒沙信。故言甚難也。釋云。直爲
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斯是開隱
彰義也。經言執持。亦言一心。執言彰心堅
牢而不移轉也。持言名不散不失也。一之
言者名無二之言也。心之言者名眞實也。
斯經大乘修多羅中之無問自説經也。爾者。
如來所以興出於世。恒沙諸佛證護正意。唯
在斯也。是以。四依弘經大士・三朝淨土宗
師。開眞宗念佛導濁世邪僞。三經大綱雖
有顯彰隱蜜之義。彰信心爲能入。故經始
稱如是。如是之義則善信相也。今按三經。
皆以金剛眞心爲最要。眞心即是大信心。
大信心希有最勝眞妙清淨。何以故。大信心
海甚以叵入。從佛力發起故。眞實樂邦甚
以易往。藉願力即生故。今將談一心一異
義。當此意也。三經一心之義答竟
夫濁世道俗。應速入圓修至徳眞門願難
思往生。就眞門之方便。有善本有徳本。復
有定專心。復有散專心。復有定散雜心。雜
心者。大小凡聖一切善惡。各以助正間雜心
稱念名號。良教者頓而根者漸機。行者專而
心者間雜。故曰雜心也。定散之專心者。以
信罪福心願求本願力。是名自力之專心
也。善本者如來嘉名。此嘉名者。萬善圓備。一
切善法之本。故曰善本也。徳本者如來徳
號。此徳號者。一聲稱念。至徳成滿。衆禍皆
轉。十方三世徳號之本。故曰徳本也。然則
釋迦牟尼佛。開演功徳藏勸化十方濁世。
阿彌陀如來。本發果遂之誓悲引諸有群
生海。既而有悲願。名植諸徳本之願。復名
係念定生之願。復名不果遂者之願。亦可
名至心回向之願也。是以
大經願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
係念我國。植諸徳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
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又言。於此諸智疑
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
國。此諸衆生生彼宮殿 又言。若人無善
本。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
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若我成佛。無量國中所有
衆生。聞説我名。以己善根回向極樂。若不
生者不取菩提已上
平等覺經言。非有是功徳人。不得聞是經
名。唯有清淨戒者。乃還聞斯正法。惡・憍慢・
蔽・懈怠。難以信於此法。宿世時見佛者。樂
聽聞世尊教。人之命希可得。佛在世甚難
値。有信慧不可致。若聞見精進求已上
觀經言。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
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已上
阿彌陀經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徳因縁得
生彼國。聞説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自餘衆行雖名是善。若比
念佛者。全非比挍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
讃念佛功能。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
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
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恒沙諸
佛證誠不虚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
念名號得生。此例非一也。廣顯念佛三昧
竟 又云。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恒沙
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乃至諸佛言
行不相違失。縱令釋迦指勸一切凡夫。盡
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已後定生彼國者。
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賛同勸同證。何以故。同
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
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彌陀經中説乃至又勸一
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
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諸佛。同
賛釋迦。能於五濁・惡時・惡世界・惡衆生・惡
煩惱・惡邪・無信盛時。指賛彌陀名號勸勵
衆生。稱念必得往生。即其證也。又十方佛等
恐畏衆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説。即共同心同
時。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説誠實言。汝
等衆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説所讃所證。一切
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
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是故一佛所説一切佛
同證誠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抄要 又
云。然望佛願意者。唯勸正念稱名。往生義
疾不同雜散之業。如此經及諸部中處處
廣嘆。勸令稱名將爲要益也。應知 又
云。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已下。正明付
囑彌陀名號流通於遐代。上來雖説定散
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
彌陀佛名 又云。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縁雜
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
復專 又云。劫欲盡時五濁盛。衆生邪見甚
難信。專專指授歸西路。爲他破壞還如故。
曠劫已來常如此。非是今生始自悟。正由
不遇好強縁。致使輪回難得度 又云。
種種法門皆解脱。無過念佛往西方。上盡
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爲彌陀
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又云。一切如
來設方便。亦同今日釋迦尊。隨機説法皆
蒙益。各得悟解入眞門乃至佛教多門八萬
四。正爲衆生機不同。欲覓安身常住處。先
求要行入眞門 又云。爾比日自見聞諸
方道俗。解行不同專修有異。但使專意作
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已上
元照律師彌陀經義疏云。如來欲明持名功
勝。先貶餘善爲少善根。所謂布施・持戒・立
寺・造像・禮誦・座禪・懺念・苦行・一切福業。若
無正信回向願求。皆爲少善。非往生因。若
依此經執持名號。決定往生。即知。稱名是
多善根・多福徳也。昔作此解人尚遲疑。近
得襄陽石碑經本文理冥符。始懷深信。彼
云。善男子善女人。聞説阿彌陀佛。一心不
亂專稱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
功徳・多善根・多福徳因縁已上
孤山疏云。執持名號者。執謂執受。持謂住持。
信力故執受在心。念力故住持不忘已上
大本言。如來興世難値難見。諸佛經道難
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
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爲難。若聞斯經
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
如是作。如是説。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
已上
涅槃經言。如經中説。一切梵行因善知識。一
切梵行因雖無量。説善知識則已攝盡。如
我所説。一切惡行邪見。一切惡行因雖無量。
若説邪見則已攝盡。或説。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信心爲因。是菩提因雖復無量。若説
信心則已攝盡 又言。善男子。信有二種。
一者信。二者求。如是之人雖復有信不能
推求。是故名爲信不具足。信復有二種。一
從聞生。二從思生。是人信心從聞而生。不
從思生。是故名爲信不具足。復有二種。一
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
不信有得道之人。是名爲信不具足。復有
二種。一者信正。二者信邪。言有因果有佛
法僧。是名信正。言無因果三寶性異信諸
邪語富闌那等。是名信邪。是人雖信佛法
僧寶。不信三寶同一性相。雖信因果。不
信得者。是故名爲信不具足。是人成就不
具足信乃至善男子。有四善事獲得惡果。何
等爲四。一者爲勝他故讀誦經典。二者爲
養故受持禁戒。三者爲他屬故而行
布施。四者爲非想非非想處故繋念思惟。是
四善事得惡果報。若人修習如是四事。是
名沒・沒已還出・出已還沒。何故名沒。樂三
有故。何故名出。以見明故。明者即是聞
戒・施・定。何以故還出沒。増長邪見生憍慢
故。是故我於經中説偈。若有衆生樂諸
有。爲有造作善惡業。是人迷失涅槃道。是
名蹔出還復沒。行於黒闇生死海雖得解
脱。雜煩惱。是人還受惡果報。是名蹔出還
復沒。如來則有二種涅槃。一者有爲。二者無
爲。有爲涅槃無常。樂我淨無爲涅槃。有常
人深信是二種戒倶有因果。是故名爲戒。
戒不具足。是人不具信戒二事。所樂多聞
亦不具足。云何名爲聞不具足。如來所説十
二部經。唯信六部未信六部。是故名爲聞
不具足。雖復受持是六部經。不能讀誦爲
他解説。無所利益。是故名爲聞不具足。
又復受是六部經已。爲論議故。爲勝他
故。爲利養故。爲諸有故。持讀誦説。是故名
爲聞不具足略抄 又言。善男子。第一眞實
善知識者。所謂菩薩諸佛。世尊。何以故。常
以三種善調御故。何等爲三。一者畢竟軟
語。二者畢竟呵責。三者軟語呵責。以是義
故。菩薩諸佛即是眞實善知識也。復次善男
子。佛及菩薩爲大醫故名善知識。何以故。
知病知藥。應病授藥故。得如良醫善八種
術。先觀病相。相有三種。何等爲三。謂風・
熱・水。風病之人授之蘇油。熱病之人授之
石蜜。水病之人授之薑湯。以知病根授藥
得差。故名良醫。佛及菩薩亦復如是。知諸
凡夫病有三種。一者貪欲。二者瞋恚。三者
愚癡。貪欲病者教觀骨相。瞋恚病者觀慈悲
相。愚癡病者觀十二縁相。以是義故。諸佛
菩薩名善知識。善男子。譬如船師善度人
故名大船師。諸佛菩薩亦復如是。度諸衆
生生死大海。以是義故名善知識抄出
華嚴經言。汝念善知識。生我如父母。養我
如乳母。増長菩提分。如醫療衆疾。如天
灑甘露。如日示正道。如月轉淨輪 又
言。如來大慈悲。出現於世間。普爲諸衆生。
轉無上法輪。如來無數劫。勤苦爲衆生。云
何諸世間。能報大師恩已上
光明寺和尚云。唯恨衆生疑不疑。淨土對面
不相忤。莫論彌陀攝不攝。意在專心回不
回。或噵從今至佛果。長劫讃佛報慈恩。不
蒙彌陀弘誓力。何時何劫出娑婆。何期今
日至寶國。實是娑婆本師力。若非本師知識
勸。彌陀淨土云何入。得生淨土報慈恩 
又云。佛世甚難値。人有信慧難。遇聞希有
法。此復最爲難。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
大悲弘普化。眞成報佛恩 又云。歸去來。
他郷不可停。從佛歸本家。還本國一切行
願自然成。悲喜交流。深自度。不因釋迦佛
開悟。彌陀名願何時聞。荷佛慈恩實難報 
又云。十方六道同此輪回無際。循循沈愛
波而沈苦海。佛道人身難得今已得。淨土
難聞今已聞。信心難發今已發已上
眞知。專修而雜心者。不獲大慶喜心。故宗
師云無念報彼佛恩。雖作業行心生輕
慢。常與名利相應故。人我自覆不親近同
行善知識故。樂近雜縁自障障他往生正
行故。悲哉垢障凡愚。自從無際已來。助正
間雜。定散心雜故。出離無其期。自度流轉
輪回。超過微塵劫。叵歸佛願力。叵入
信海。良可傷嗟。深可悲嘆。凡大小聖人・一
切善人。以本願嘉號爲己善根故。不能生
信。不了佛智。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無
入報土也。是以愚禿釋鸞仰論主解義。依
宗師勸化。久出萬行諸善之假門。永離雙樹
林下之往生。回入善本徳本眞門。偏發難思
往生之心。然今特出方便眞門。轉入選擇願
海。速離難思往生心。欲遂難思議往生。果
遂之誓良有由哉。爰久入願海深知佛恩。
爲報謝至徳摭眞宗簡要。恒常稱念不可
思議徳海。彌喜愛斯。特頂戴斯也。信知。聖
道諸教爲在世正法。而全非像末法滅之時
機。已失時乖機也。淨土眞宗者。在世正法・
像末法滅・濁惡群萌。齊悲引也。是以據經
家披師釋辯説人差別者。凡諸經起説不
過五種。一者佛説。二者聖弟子説。三者天
仙説。四者鬼神説。五者變化説。爾者。四種所
説不足信用。斯三經者則大聖自説也
大論釋四依云。欲入涅槃時。語諸比丘。
從今日應依法不依人。應依義不依語。
應依智不依識。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
義。依法者。法有十二部。應隨此法。不應
隨人。依義者。義中無諍好惡罪福虚實。故
已得義。義非語也。如人以指指月以
示教我。看視指而不視月。人語言。我以指
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視月。此亦
如是。語爲義指。語非義也。以此故不應
依語。依智者。智能籌量分別善惡。識常求
樂不入正要。是故言不應依識。依了義經
者。有一切智人。佛第一。一切諸經書中。佛
法第一。一切衆中。比丘僧第一。無佛世衆
生。佛爲此重罪。不種見佛善根人已上
爾者。末代道俗善可知四依修法也
然據正眞教意披古徳傳説。顯開聖道淨
土眞假教誡邪僞異執外教。勘決如來涅槃
之時代開示正像末法旨際。是以
玄忠寺綽和尚云。然修道之身相續不絶。逕
一萬劫始證不退位。當今凡夫現名信想輕
毛。亦曰假名。亦名不定聚。亦名外凡夫。未
出火宅。何以得知。據菩薩瓔珞經具辯入
道行位。法爾故名難行道 又云。有明教
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淨土者。若機・教・時
乖。難修難入。正法念經云。行者一心求道
時。常當觀察時・方便。若不得時無方便。
是名爲失不名利。何者。如攅濕木以求
火。火不可得。非時故。若折乾薪以覓水。
水不可得。無智故。大集月藏經云。佛滅度
後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第二
五百年。學定得堅固。第三五百年。學多聞
讀誦得堅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
懺悔得堅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諍
訟。微有善法得堅固。計今時衆生。即當佛
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懺悔修福應稱
佛名號時者。一念稱阿彌陀佛。即能除却
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既爾。況修常念即
是恒懺悔人也 又云。辯經住滅者。謂釋迦
牟尼佛一代。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
一萬年。衆生減盡諸經悉滅。如來悲哀痛
燒衆生。特留此經止住百年 又云。大集經
云。我末法時中。億億衆生起行修道。未有
一人得者。當今末法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
一門可通入路已上
爾者。穢惡濁世群生。不知末代旨際。毀僧
尼威儀。今時道俗思量己分。按三時教者。
勘如來般涅槃時代。當周第五主穆王五十
一年壬申。從其壬申至我元仁元年甲申。
二千一百八十三歳也。又依賢劫經・仁王經・
涅槃等説。已以入末法六百八十三歳也。
披閲末法燈明記最澄
製作
夫範衞一如以流化者法王。光宅四海以
乘風者仁王。然則仁王・法王互顯而開物。
眞諦・俗諦遞因而弘教。所以玄籍盈宇内。
嘉猶溢天下。爰愚僧等率容天網。俯仰嚴
科。未遑寧處。然法有三時。人亦三品。化制
之旨依時興讃。毀讃之文遂人取捨。夫三石
之運減衰不同。後五之機慧悟又異。豈據一
途濟。就一理整乎。故詳正像末之旨際。試
彰破持僧之事。於中有三。初決正像末。次
定破持僧事。後擧教比例。初決正像末。出
諸説不同。且述一説。大乘基引賢劫經言。
佛涅槃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此千五
百年後。釋迦法滅盡。不言末法。准餘所説。
尼不順八敬而懈怠故。法不更増。故不依
彼。又涅槃經。於末法中有十二萬大菩薩
衆。持法不滅。此據上位故亦不同。問。若
爾者。千五百年之内行事云何。答。依大術
經。佛涅槃後初五百年。大迦葉等七賢聖僧。
次第持正法不滅。五百年後。正法滅盡。至
六百年後。九十五種外道競起。馬鳴出世
伏諸外道。七百年中。龍樹出世摧邪見幢。
於八百年。比丘縱逸。僅一二有得道果。至
九百年。奴爲比丘婢爲尼。一千年中。開不
淨觀。瞋恚不欲。千一百年。僧尼嫁娶。毀謗
僧毘尼。千二百年。諸僧尼等倶有子息。千三
百年。袈裟變白。千四百年。四部弟子皆如獵
師。賣三寶物。爰曰。千五百年。&T025632;睒彌國有
二僧。互起是非遂殺害。仍教法藏於龍宮
也。涅槃十八及仁王等復有此文。準此等經
文。千五百年後無有戒定慧也。故大集經
五十一言。我滅度後初五百年。諸比丘等於
我正法解脱堅固初得聖果
名爲解脱
次五百年。禪定
堅固。次五百年。多聞堅固。次五百年。造寺
堅固。後五百年。鬪諍堅固。白法隱沒云云 此
意。初三分五百年。如次戒・定・慧三法堅固
得住。即上所引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二時
是也。造寺已後竝是末法。故基般若會釋云。
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此千五百年後之。
正法滅盡。故知。已後是屬末法。問。若爾者。
今世正當何時。答。滅後年代雖有多説。且
擧兩説。一法上師等依周異説言。佛當第
五主穆王滿五十一年壬申入滅。若依此説。
從其壬申至我延暦二十年辛巳。一千七百
五十歳。二費長房等依魯春秋。佛當周第二
十主匡王班四年壬子入滅。若依此説。從
其壬子至我延暦二十年辛巳。一千四百十
歳。故如今時是像法最末時也。彼時行事
既同末法。然則於末法中。但有言教而無
行證。若有戒法。可有破戒。既無戒法。由
破何戒而有破戒。破戒尚無。何況持戒。故
大集云。佛涅槃後無戒滿州云云 問。諸經律
中廣制破戒不聽入衆。破戒尚爾。何況無
戒。而今重論末法無戒。豈無瘡自以傷哉。
答。此理不然。正像末法所有行事。廣載諸
經。内外道俗。誰不披諷。豈貪求自身邪活。
隱蔽持國之正法乎。但今所論末法。唯有
名字比丘。此名字爲世眞寶無福田。設末
法中有持戒者。既是怪異。如市有虎。此
誰可信。問。正像末事已見衆經。末法名字
爲世眞寶出聖典。答。大集第九云。譬如
眞金爲無價寶。若無眞金者。銀爲無價寶。
若無銀者。鍮石僞寶爲無價。若無僞寶。赤
白銅鐵白錫鉛爲無價。如是一切世間寶。佛
法無價。若無佛寶者。縁覺無上。若無縁覺。
羅漢無上。若無羅漢。餘賢聖衆以無上。若
無餘賢聖衆。得定凡夫以爲無上。若無得
定凡夫。淨持戒以爲無上。若無淨持戒。漏
戒比丘以爲無上。若無漏戒。剃除鬚髮身
著袈裟名字比丘爲無上寶。比餘九十五
種異道。最爲第一應受世供。爲物初福田。
何以故。破能身衆生。所怖畏故。有護持養
育安置是人不久得忍地已上
經文
此文中有八
重無價。所謂如來像・縁覺・聲聞・及前三果・
得定凡夫・持戒・破戒・無戒名字。如其次名
爲正像末之時無價寶也。初四正法時。次三
像法時。後一末法時。由此明知。破戒無戒咸
是眞寶。問。伏觀前文。破戒名字莫不眞寶。
何故涅槃・大集經。國王大臣供破戒僧。國
起三災遂生地獄。破戒尚爾。何況無戒。而
爾如來於一破戒。或毀或讃。豈一聖之説有
兩判之失。答。此理不然。涅槃等經且制正
法之破戒。非像末代之比丘。其名雖同。而時
有異。隨時制許。是大聖旨破。於世尊佛兩
判失。問。若爾以何知。涅槃等經但制止正
法所有破戒非像末僧。答。如所引大集所
説八重眞寶。是其證也。皆爲當時無價。故
但正法時破戒比丘穢清淨衆。故佛固禁制
不入衆。所以然者。涅槃第三云。如來今以
無上正法付囑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
乃至有破戒毀正法者。王及大臣四部衆應
苦治。如是王臣等得無量功徳乃至是我
弟子。眞聲聞也。得福無量乃至如是制文
法。往往衆多。皆是正法所明之制文。非像
末教。所以然者。像季末法不行正法。無法
可毀。何名毀法。無戒可破。誰名破戒。又
其時大王無行而可護。由何出三災及
失戒慧。又像末無證果人。如何明被聽護
二聖。故知上所説皆約正法世有持戒時。
有破戒故。次像法千年中。初五百年。持戒
漸減。破戒漸増雖有戒行而無證果。故涅
槃七云。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説
有四種魔。若魔所説及佛所説。我當云何
而得分別。有諸衆生隨逐魔行。復有隨順
佛説者。如是等輩復云何知。佛告迦葉。我
涅槃七百歳後。是魔波旬漸起。當頻壞我
之正法。譬如獵師身服法衣。魔波旬亦復如
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優婆塞優婆夷像
亦復如是乃至聽諸比丘受畜奴僕使牛羊
象馬乃至銅鐵釜錫大小銅盤所須之物。耕
田種敗賣市易儲穀米。如是衆事。佛大悲
故。憐愍衆生皆聽畜。如是經律。悉是魔説
云云 既云七百歳後波旬漸起。故知彼時比
丘漸貪畜八不淨物作此妄説。即是魔流
也。此等經中。明指年代具説行事。不可更
疑。其擧一文。餘皆準知。次像法後半。持戒
減少。破戒巨多。故涅槃六云乃至又十輪言。
若依我法出家造作惡行。此非沙門自稱
沙門。亦非梵行自稱梵行。如是比丘。能開
示一切天龍夜叉一切善法功徳伏藏。爲衆
生善知識。雖不少欲知足。剃除鬚髮被著
法服。以是因縁故。能爲衆生増長善根。
於諸天人開示善道。乃至破戒比丘雖是
死人。而戒餘才如牛黄。此雖死而人故取
之。亦如麝香後有用云云 既云迦羅林中
有一鎭頭迦樹。此喩像運已衰。破戒濁世僅
有一二持戒比丘。又云。破戒比丘雖是死
人。猶如麝香死而有用。爲衆生善知識。明
知。此時漸許破戒爲世福田。同前大集。次
像季後。全是無戒。佛知時運。爲濟末俗
讃名字僧爲世福田。又大集五十二云。若
後末世於我法中剃除鬚髮身著袈裟名
字比丘。若有檀越捨於供養得無量福。又
賢愚經言。若檀越將來末世法乘欲盡。正使
蓄妻侠子四人以上名字僧衆。應當禮敬如
舍利弗大目連等。又云。若打罵破戒無知
身著袈裟罪。同出萬億佛身血。若有衆生
爲我法剃除鬚髮被服袈裟。設不持戒。彼
等悉已涅槃爲印之所印也乃至大悲經云。
佛告阿難。於將來世法欲滅盡時。當有比
丘比丘尼。於我法中得出家。己手牽兒臂
而共遊行。彼酒家至酒家。於我法中作非
梵行。彼等雖爲酒因縁。於此賢劫中當有
千佛興出。我爲弟子。次後彌勒當補我所。
乃至最後盧至如來。如是次第。汝應當知。
阿難。於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門行自稱沙
門。形似沙門尚有被著袈裟者。於賢劫
彌勒爲首。乃至盧至如來。彼諸沙門。如是
佛所。於無餘涅槃。次第得入涅槃。無有遺
餘。何以故。如來一切沙門中。乃至一稱佛
名一生信者。所作功徳終不虚設。我以佛
智惻知法界故云云乃至 此等諸經皆指年
代。將來末世名字比丘爲世尊師。若以正法
時制文而制末法世名字僧者。教・機相乖。
人・法不合。由此律云。制非制者則斷三
明。所記説是有罪。此上引經配當已訖。後
擧教比例者。末法法爾正法毀壞。三業無
記。四儀有乖。且如像法決疑經云乃至又遺
教經云乃至又法行經云乃至鹿子母經乃至
又仁王經云乃至已上
略抄
夫據諸修多羅勘決眞僞。教誡外教邪
僞異執者
涅槃經言。歸依於佛者。終不更歸依其餘
諸天神略出
般舟三昧經言。優婆夷聞是三昧欲學者
乃至自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不得
事餘道。不得拜於天。不得祠鬼神。不得
視吉良日已上 又言。優婆夷欲學三昧
乃至不得拜天祠祀神略出
大乘大方等日藏經卷第八魔王波旬星宿
品第八之二言。爾時佉盧虱吒告天衆言。是
諸月等各有主儻。汝可救濟四種衆生。何
者爲四。救地上人諸龍夜叉乃至蝎等。如
斯之類。皆悉救之。我以安樂諸衆生故。
布置星宿。各有分部乃至摸呼羅時等。亦皆
具説。隨其國土方面之處。所作事業隨順増
長。佉盧虱吒於大衆前合掌説言。如是安
置日月年時大小星宿。何者名爲有六時也。
正月二月名暄暖時。三月四月名種作時。五
月六月求降雨時。七月八月物欲熟時。九月
十月寒凉之時。十有一月合十二月大雪之
時。是十二月分爲六時。又大星宿其數有
八。所謂歳星・熒惑・鎭星・太白・辰星・日・月・
荷羅&MT01745;星。又小星宿有二十八。所謂從昴
至胃諸宿是也。我作如是次第安置。説
其法已。汝等皆須亦見亦聞。一切大衆於
意云何。我所置法。其事是不二十八宿及
八大星所行諸業汝喜樂不爲是爲非。宜
各宣説。爾時一切天人仙人阿修羅龍及緊
那羅等。皆悉合掌咸作是言。如今大仙。於
天人間最爲尊重。乃至諸龍及阿修羅無能
勝者。智慧慈悲最爲第一。於無量劫不忘。
隣愍一切衆生。故獲福報。誓願滿已。功徳
如海。能知過去現在當來一切諸事天人之
間。無有如是智慧之者。如是法用。日夜・刹
那及迦羅時・大小星宿・月半・月滿・年滿法
用。更無衆生能作是法。皆悉隨喜安樂。我
等善哉大徳。安穩衆生。是時佉盧虱吒仙
人復作是言。此十二月一年始終。如此方
便。大小星等刹那時法。皆已説竟。又復安置
四天大王於須彌山四方面所。各置一王。是
諸方所各領衆生。北方天王名毘沙門。是其
界内多有夜叉。南方天王名毘留荼倶。是其
界内多有鳩槃荼。西方天王名毘留博叉。是
其界内多有諸龍。東方天王名題頭隸吒。是
其界内多乾闥婆。四方四維皆悉擁護一切
洲渚及諸城邑。亦置鬼神而守護之。爾時
佉盧虱吒仙人爲於諸天・龍・夜叉・阿修羅・
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衆。皆稱
善哉歡喜無量。是時天龍夜叉阿修羅等。日
夜供養佉盧虱吒。次復於後過無量世更
有仙人。名伽力伽。出現於世。復更別説
置諸星宿小大月法時節要略。爾時諸龍在
佉羅坻山聖人住處。尊重恭敬光味仙人。
盡其龍力而供養之已上
抄出
日藏經卷第九念佛三昧品第十言。爾時波
旬説是偈已。彼衆之中有一魔女。名爲離
暗。此魔女者。曾於過去植衆徳本。作是説
言。沙門瞿曇名稱福徳。若有衆生得聞佛
名一心歸依。一切諸魔於彼衆生不能加
惡。何況見佛親聞法人。種種方便慧解深
乃至設千萬億一切魔軍。終不能得須臾
爲害。如來今者開涅槃道。女欲往彼歸依
於佛。即爲其父而説偈言乃至修學三世諸
佛法。度脱一切苦衆生。善於諸法得自在。
當來願我還如佛。爾時離暗説是偈已。父
王宮中五百魔女姉妹眷屬。一切皆發菩提
之心。是時魔王見其宮中五百諸女皆歸於
佛發菩提心。益大瞋忿怖畏憂愁乃至是時
五百諸魔女等。更爲波旬而説偈言。若有
衆生歸佛者。彼人不畏千億魔。何況欲度
生死流。到於無爲涅槃岸。若有能以一香
華持散三寶佛法僧。發於堅固勇猛心。一
切衆魔不能壞乃至我等過去無量惡一切亦
滅無有餘。至誠專心歸佛已。決得阿耨菩
提果。爾時魔王聞是偈已。倍大瞋恚怖畏。
煎心憔悴憂愁。獨坐宮内。是時光味菩薩摩
訶薩聞佛説法。一切衆生盡離攀縁得四
梵行乃至應淨洗浴著鮮潔衣。菜食長齋勿
噉辛臭。於寂靜處莊嚴道場。正念結跏。或
行或坐。念佛身相。無使亂心。更莫他縁念
其餘事。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餘業。至
心念佛。乃至見佛。小念見小。大念見大。乃
至無量念者見佛色身無量無邊略抄
日藏經卷第十護塔品第十三言。時魔波旬
與其眷屬八十億衆。前後圍遶往至佛所。至
已接足頂禮世尊。説如是偈乃至三世諸佛
大慈悲。受我禮懺一切殃。法僧二寶亦復
然。至心歸依無有異。願我今日所供養恭
敬尊重世導師。諸惡永盡不復生。盡壽歸
依如來法。時魔波旬説是偈已白佛言。世
尊。如來於我及諸衆生。平等無二心。常歡
喜慈悲含忍。佛言。如是。時魔波旬生大歡
喜發清淨心。重於佛前接足頂禮。右遶三
帀恭敬合掌。却住一面。瞻仰世尊心無厭
已上
抄出
大方等大集月藏經卷第五諸惡鬼神得敬信
品第八上言。諸仁者於彼遠離邪見因縁。
獲十種功徳。何等爲十。一者心性柔善伴侶
賢良。二者信有業報乃至奪命不起諸惡。
三者歸敬三寶不信天神。四者得於正見
不擇歳次日月吉凶。五者常生人天離諸
惡道。六者得賢善心明人讃譽。七者棄於
世俗常求聖道。八者離斷常見信因縁法。
九者常與正信正行正發心人共相會遇。十
者得生善道。以是遠離邪見善根廻向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速滿六波羅蜜。於
善淨佛土而成正覺。得菩提已。於彼佛土
功徳智慧一切善根莊嚴衆生。來生其國。不
信天神。離惡道畏。於彼命終還生善道
略抄
月藏經卷第六諸惡鬼神得敬信品第八下
言。佛出世甚難。法僧亦復難。衆生淨信難。
離諸難亦難。哀愍衆生難。知足第一難。得
聞正法難。能修第一難。得知難平等。於
世常受樂。此十平等處。智者常速知乃至
時世尊於彼諸惡鬼神衆中説法。時於彼
諸惡鬼神衆中。彼惡鬼神昔於佛法作決
定信。彼於後時近惡知識。心見他過。以
是因縁生惡鬼神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六月藏分中諸天王護持
品第九言。爾時世尊示世間故。問娑婆世
界主大梵天王言。此四天下是誰能作護持
養育。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作如是言。大
徳婆伽婆。兜率陀天王共無量百千兜率陀
天子。護持養育北欝單越。他化自在天王
共無量百千他化自在天子。護持養育東弗
婆提。化樂天王共無量百千化樂天子。護
持養育南閻浮提。須夜摩天王共無量百千
須夜摩天子。護持養育西瞿陀尼。大徳婆伽
婆。毘沙門天王共無量百千諸夜叉衆。護持
養育北欝單越。提頭頼吒天王共無量百千
乾闥婆衆。護持養育東弗婆提。毘樓勒天王
共無量百千鳩槃荼衆。護持養育南閻浮
提。毘樓博叉天王共無量百千龍衆。護持
養育西瞿陀尼。大徳婆伽婆。天仙七宿・三
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北欝單越。彼天仙
七宿者。虚・危・室・壁・奎・婁・胃。三曜者。鎭星・
歳星・熒惑星。三天童女者。鳩槃・彌那・迷沙。
大徳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中。虚・危・室三宿是
鎭星土境。鳩槃是辰。壁・奎二宿是歳星土境。
彌那是辰。婁・胃二宿是熒惑土境。迷沙是辰。
大徳婆伽婆。如是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
女。護持養育北欝單越。大徳婆伽婆。天仙
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東弗婆提。
彼天仙七宿者。昴・畢・觜・參・井・鬼・柳。三曜
者。太白星・歳星・月。三天童女者。毘利沙・彌
偸那・羯迦吒迦。大徳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中。
昴・畢二宿是太白土境。毘利沙是辰。觜・參・
井三宿是歳星土境。彌偸那是辰。鬼・柳二宿
是月土境。羯迦吒迦是辰。大徳婆伽婆。如是
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東弗
婆提。大徳婆伽婆。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
女。護持養育南閻浮提。彼天仙七宿者。星・
張・翼・軫・角・亢・氐。三曜者。日・辰星・太白星。
三天童女者。&T035643;訶・迦若・兜羅。大徳婆伽婆。
彼天仙七宿中。星・張・翼是日土境。&T035643;訶是
辰。軫・角二宿是辰星土境。迦若是辰。亢・氐
二宿是太白土境。兜羅是辰。大徳婆伽婆。如
是天仙七宿・三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南
閻浮提。大徳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三曜・三天
童女。護持養育西瞿陀尼。彼天仙七宿者。
房・心・尾・箕・斗・牛・女。三曜者。熒惑星・歳星・
鎭星。三天童女者。毘離支迦・檀&T073156;婆・摩伽羅。
大徳婆伽婆。彼天仙七宿中。房・心二宿是熒
惑土境。毘利支迦是辰。尾・箕・斗三宿是歳星
土境。檀&T073156;婆是辰。牛・女二宿是鎭星土境。摩
迦羅是辰。大徳婆伽婆。如是天仙七宿・三
曜・三天童女。護持養育西瞿陀尼。大徳婆
伽婆。此四天下。南閻浮提最爲殊勝。何以
故。閻浮提人勇健聰慧。梵行相應佛。婆伽
婆於中出世。是故四大天王於此倍増護持
養育此閻浮提。有十六大國。謂鴦伽摩伽陀
國・傍伽摩伽陀國・阿槃多國・支提國。此四大
國。毘沙門天王與夜叉衆圍遶護持養育。迦
尸國・都薩羅國・婆蹉國・摩羅國。此四大國。
提頭頼吒天王與乾闥婆衆圍遶護持養育。
鳩羅婆國・毘時國・槃遮羅國・疎那國。此四大
國。毘樓勒叉天王與鳩槃荼衆圍遶護持養
育。阿濕婆國・蘇摩國・蘇羅吒國・甘滿闍國。
此四大國。毘樓博叉天王與諸龍衆圍遶護
持養育。大徳婆伽婆。過去天仙護持養育
此四天下。故亦皆如是分布安置。於後隨
其國土城邑村落塔寺園林樹下塚間山谷曠
野河泉陂泊乃至海中寶洲天祠。於彼卵生・
胎生・濕生・化生。諸龍・夜叉・羅刹・餓鬼・毘舍
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等。生於彼中。還住
彼處。無所繋屬。不受他教。是故願佛於此
閻浮提一切國土。彼諸鬼神分布安置。爲護
持故。爲護一切諸衆生故。我等於此説
欲隨喜。佛言。如是大梵。如汝所説。爾時世
尊欲重明此義。而説偈言。示現世間故。導
師問梵王。於此四天下。誰護持養育。如是
天師梵。諸天王爲首。兜率他化天。化樂須夜
摩。能護持養育如此四天下。四王及眷屬。
亦復能護持。二十八宿等。及以十二辰。十二
天童女。護持四天下。隨其所生處。龍鬼羅
刹等。不受他教者。還於彼作護。天神等
差別。願佛令分布。憐愍衆生故。熾然正法
燈。爾時佛告月藏菩薩摩訶薩言。了知清
土。此賢劫初。人壽四萬歳時。鳩留孫佛
出興於世。彼佛爲無量阿僧祇億那由他百
千衆生。廻生死輪轉正法輪。追廻惡道
安置善道及解脱果。彼佛以此四大天下
囑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他化自在天
王・化樂天王・兜率陀天王・須夜摩天王等。護
持故。養育故。他衆生故。令三寶種不
斷絶故。熾然故。地精氣・衆生精氣・正法精
氣久住増長故。令諸衆生休息三惡道故。
趣向三善道故。以四天下付囑大梵及諸
天王。如是漸次劫盡。諸天人盡。一切善業白
法盡滅。増長大惡諸煩惱溺。人壽三萬歳時。
&T025632;那含牟尼佛出興於世。彼佛以此四大天
下付*囑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他化自在
天王乃至四大天王及諸眷屬。護持養育故。
乃至令一切衆生休息三惡道趣向三善
道故。以此四天下付*囑大梵及諸天王。如
是次第劫盡。諸天人盡。白法亦盡。増長大
惡諸煩惱溺。人壽二萬歳時。迦葉如來出興
於世。彼佛以此四大天下付囑娑婆世界主
大梵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化樂天王・兜率陀
天王・須夜摩天王・憍尸迦・帝釋・四天王等及
諸眷屬。護持養育故。乃至令一切衆生休息
三惡道趣向三善道故。彼迦葉佛以此四
天下付囑大梵四天王等。及付諸天仙衆・
七曜・十二天童女・二十八宿等。護持故。養育
故。了知清淨*土。如是次第至今劫濁・煩惱
濁・衆生濁・大惡煩惱濁・鬪諍惡世時。人壽百
歳。一切白法盡。一切諸惡闇翳。世間譬如海
水一味大鹹。大煩惱味遍滿於世。集會惡黨。
手執髑髏。血塗其掌。共相殺害。如是惡衆
生中。我今出世苦提樹下。初成正覺。受提
謂波利諸商人食。爲彼等故。以此閻浮提
分布天龍・乾闥婆・鳩槃荼・夜叉等。護持養
育故。以是大集十方所有佛土。一切無餘菩
薩摩訶薩等。悉來集此。乃至於此娑婆佛
土。其處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四大海・
百億鐵圍山大鐵圍山・百億須彌山・百億四
阿修羅城・百億四大天王・百億三十三天・乃
至百億非想非非想處。如是略數。娑婆佛
土。我於是處而作佛事。乃至於娑婆佛土
所有諸梵天王及諸眷屬・魔天王・他化自在
天王・化樂天王・兜率陀天王・須夜摩天王・帝
釋天王・四大天王・阿修羅王・龍王・夜叉王・
羅刹王・乾闥婆王・緊那羅王・迦樓羅王・摩睺
羅伽王・鳩槃荼王・餓鬼王・毘舍遮王・富單那
王・迦吒富單那王等。悉將眷屬於此大集。
爲聞法故。乃至於此娑婆佛土所有諸菩薩
摩訶薩等及諸聲聞。一切無餘悉來集此。
爲聞法故。我今爲此所集大衆顯示甚深
佛法。復爲護世間故。以此閻浮提所集鬼
神。分布安置護持養育。爾時世尊復問娑婆
世界主大梵天王言。過去諸佛以此四大天
下曾付囑誰令作護持養育。時娑婆世界
主大梵天王言。過去諸佛以此四天下曾付
囑我及憍尸迦。令作護持。而我有失不。彰
己名及帝釋名。但稱諸餘天王及宿曜辰。護
持養育。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及憍尸迦
帝釋。頂禮佛足而作是言。大徳婆伽婆。大
徳修伽陀。我今謝過。我如小兒愚癡無智。
於如來前不自稱名。大徳婆伽婆。唯願容
恕。大徳修伽陀。唯願容恕。諸來大衆亦願容
恕。我於境界言説教令。得自在處護持養
育。乃至令諸衆生趣善道故。我等曾於鳩
留孫佛。已受教勅。乃至令三寶種已作熾
然。&T025632;那含牟尼佛・葉達佛所。我受教勅亦
如是。於三寶種已勤熾然。地精氣・衆生精
氣・正法味醍醐精氣久住増長故。亦如我今
於世尊所頂受教勅。於己境界言説教令。
得自在處休息一切鬪諍飢饉。乃至令三
寶種不斷絶故。三種精氣久住増長故。遮
障惡行衆生護養行法衆生故。休息衆生
三惡道趣向三善道故。爲令佛法得久住
故。勤作護持。佛言。善哉善哉妙丈夫。汝應
如是。爾時佛告百億大梵天王言。所有行
法住法順法厭捨惡者。令悉付囑汝等手
中。汝等賢首於百億四天下各各境界言説
教令。得自在處。所有衆生弊惡麁獷惱害。於
他無有慈愍。不觀後世畏。觸惱刹利心
及婆羅門・毘舍・首陀心。乃至觸惱畜生心。
如是作殺生因縁。乃至作邪見因縁。隨其
所作非時風雨。乃至令地精氣・衆生精氣・
正法精氣作損減因縁者。汝應遮止令住
善法。若有衆生。欲得善者。欲得法者。欲
度生死彼岸者。所有修行檀波羅蜜者。
乃至修行般若波羅蜜者。所有行法住法
衆生。及爲行法營事者。彼諸衆生。汝等
應當護持養育。若有衆生。受持讀誦。爲他
演説。種種解説經論。汝等當與彼諸衆生
念持方便得堅固力。入所聞不忘。智信諸
法相。令離生死。修八聖道。三昧根相應。若
有衆生。於汝境界住法。奢摩他毘婆舍那
次第方便。與諸三昧相應。勤求修習三種
菩提者。汝等應當遮護攝受。勤作捨施。勿
令乏少。若有衆生。施其飮食衣服臥具。病
患因縁施湯藥者。汝等應當令彼施主五
利増長。何等爲五。一者壽増長。二者財増長。
三者樂増長。四者善行増長。五者慧増長。汝
等長夜得利益安樂。以是因縁汝等能滿
六波羅蜜。不久得成一切種智。時娑婆世
界主大梵天王爲首。共百億諸梵天王咸
作是言。如是如是。大徳婆伽婆。我等各各
於己境界弊惡麁獷惱害。於他無慈愍心。
不觀後世畏。乃至我當遮障與彼施主増
長五事。佛言。善哉善哉。汝應如是。爾時復
有一切菩薩摩訶薩・一切諸大聲聞・一切天
龍乃至一切人非人等讃言。善哉善哉大雄
猛士。汝等如是法得久住。令諸衆生得離
惡道速趣善道。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
説偈言。我告月藏言。入此賢劫初。鳩留佛
付囑梵等四天下。遮障諸惡故。熾然正法
眼。捨離諸惡事。護持行法者。不斷三寶種。
増長三精氣。休息諸惡趣。令向諸善道。&T025632;
那含牟尼。復囑大梵王・他化化樂天乃至四
天王。次後迦葉佛。復囑梵天王・化樂等四
天・帝釋護世王・過去諸天仙。爲諸世間故。
安置諸曜宿。令護持養育。至於濁惡世。白
法盡滅時。我獨覺無上。安置護人民。今於
大衆前。數數惱亂我。應當捨説法。置我令
護持。十方諸菩薩。一切悉來集。天王亦來此
娑婆佛國土。我問大梵王。誰昔護持者。帝釋
大梵天。指示餘天王。於時釋梵王。謝過導
師言。我等所王處。遮障一切惡。熾然三寶
種。増長三精氣。遮障諸惡朋。護持善朋黨
已上
抄出
月藏經卷第七諸魔得敬信品第十言。爾時
復有百億諸魔。倶共同時從座而起。合掌向
佛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當發
大勇猛。護持養育佛之正法。熾然三寶種。
久住於世間。今地精氣・衆生精氣・法精氣
皆悉増長。若有世尊聲聞弟子。住法順法。
三業相應而修行者。我等皆悉護持養育。一
切所須令無所乏乃至於此娑婆界。初入賢
劫時。&T025632;樓孫如來。已囑於四天帝釋・梵天
王。護持令養育。熾然三寶種。増長三精氣。
&T025632;那含牟尼。亦囑四天下梵釋諸天王。護持
令養育。迦葉亦如是。已囑四天下梵釋護
世王。護持行法者。過去諸仙衆。及以諸天
仙。星辰諸宿曜。亦囑令分布。我出五濁世。
降伏諸魔怨。而作大集會。顯現佛正法乃至
一切諸天衆咸共白佛言。我等所王處。皆護
持正法。熾然三寶種。増長三精氣。令息諸
病疫飢饉及鬪諍乃至
略出
提頭頼吒天王護持品云。佛言。日天子月天
子。汝於我法護持養育。令汝長壽無諸衰
患。爾時復有百億提頭頼吒天王・百億毘樓
勒叉天王・百億毘樓博叉天王・百億毘沙門
天王。彼等同時及與眷屬從座而起。整理
衣服合掌敬禮。作如是言。大徳婆伽婆。我
等各各於己天下。懃作護持養育佛法。令
三寶種熾燃久住。三種精氣皆悉増長乃至
今亦與上首毘沙門天王。同心護持此閻浮
提北方諸佛法已上
略抄
月藏經卷第八忍辱品第十六言。佛言。如是
如是。如汝所言。若有愛己厭苦求樂。應
當護持諸佛正法。從此當得無量福報。若
有衆生。爲我出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設
不持戒。彼等悉已爲涅槃印之所印也。若
復出家不持戒者。有以非法而作惱亂。罵
辱毀呰。以手刀杖打縛斫截。若奪衣鉢及
奪種種資生具者。是人則壞三世諸佛眞實
報身。則挑一切天人眼目。是人爲欲隱沒
諸佛所有正法三寶種故。令諸天人不得
利益隨地獄故。爲三惡道増長盈滿已上
爾時復有一切天龍乃至一切迦吒富單那
人非人等。皆悉合掌作如是言。我等於佛
一切聲聞弟子。乃至若復不持禁戒剃除
鬚髮著袈裟片者。作師長想。護持養育與
諸所須令無之少。若餘天龍乃至迦吒富單
那等作其惱亂。乃至惡心以眼視之。我等
悉共令彼天龍富單那等所有諸相缺減醜
陋。令彼不復得與我等共住共食。亦復不
得同處戲咲如是擯罰已上 又言。離於占
相修習正見。決定深信罪福因縁抄出
首楞嚴經言。彼等諸魔。彼諸鬼神。彼等群邪
亦有徒衆。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多此魔民。多此鬼神。多此妖邪。
熾盛世間。爲善知識。令諸衆生落愛見坑。
失菩提路。詃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
其家&MT01747;散。成愛見魔。失如來種已上
潅頂經言。三十六部神王・萬億恒沙鬼神爲
眷屬。陰相番代護受三歸者已上
地藏十輪經言。具正歸依遠離一切妄執吉
凶。終不歸依邪神外道已上 又言。或執
種種若少若多古凶之相祭鬼神乃至而生
極重大罪惡業近無間罪。如是之人。若未
懺悔除滅如是大罪惡業。不令出家及受
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即便得罪已上
集一切福徳三昧經中言。不向餘乘。不禮
餘天已上
本願藥師經言。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
乃至盡形不事餘天 又言。又信世間邪
魔外道妖&T008673;之師妄説。禍福便生。恐動心不
自正。卜問覓禍。殺種種衆生。解奏神明。呼
諸魍魎。請乞福祐。欲冀延年。終不能得。愚
癡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横死。入於地獄。無
有出期乃至八者横爲毒藥厭祷呪咀起屍
鬼等之所中害已上
抄出
菩薩戒經言。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
向父母禮拜。六親不務。鬼神不禮已上
佛本行集經第四十二卷優婆斯那品言。爾
時彼三迦葉兄弟。有一外甥螺髻梵志。其梵
志名優婆斯那乃至恒共二百五十螺髻梵
志弟子修學仙道。彼聞其舅迦葉三人。諸
弟子往詣於彼大沙門邊。阿舅剃除鬚髮
著袈裟衣。見已向舅而説偈言。舅等虚祀
火。百年亦復空。修彼苦行。今日同捨於此
法。猶如蛇脱於故皮。爾時彼舅迦葉三人。
同共以偈報其外甥優波斯那作如是言。
我等昔空祀火神。亦復徒修於苦行。我等
今日捨此法。實如蛇脱於故皮抄出
起信論曰。或有衆生無善根力。則爲諸魔
外道鬼神所誑惑。若於座中現形恐怖。或
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
不爲惱。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
好具足。若説陀羅尼。若説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或説平等・空・無相・無願・無
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眞涅槃。或
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
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衆生貪著世間名利
之事。又令使人數瞋數喜性無常准。或多
慈愛多睡多宿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
進。後便休廢。生於不信。多疑多慮。或捨本
勝行更修雜業。若著世事種種牽纒。亦能
使人得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
非眞三昧。或復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
乃至七日。住於定中得自然香美飮食。身
心適悦。不飢不渇。使人愛著。或亦令人食
無分齊。乍多乍少。顏色變異。以是義故。行
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隨於邪網。當
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應
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
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已上
辯正論法琳撰曰。十喩九箴篇 答李道士 
十異九述 外一異曰。太子老君託神玄妙
玉女。割左腋而生。釋迦牟尼寄胎摩邪夫
人。開右脇而出乃至内一喩曰。老君逆常。
託牧女而左出。世尊順化。因聖母而右出
 開士曰。案慮景裕・戴詵・韋處玄等解五千
文。及梁元帝・周弘政等老義類云。太上有
四。謂三皇・及尭・舜是也。言ココロハ上古有此大
徳之君臨萬民上。故云太上也。郭莊云。時
之所賢者爲君。材不稱世者爲臣。老子非
帝非皇。不在四種之限。有何典據輒稱
太上邪。擉道家玄妙。及中胎・朱韜・王禮等
經。并出塞記云。老是李母所生。不云有玄
妙王女。既非正説。尤假謬談也。仙人玉録
云。仙人無妻。玉女無夫。雖受女形。畢竟不
産。若有茲瑞。誠曰可嘉。何爲史記無文。
周書不載。求虚責實。信矯盲者之言耳。
禮云。退官無位者左遷。論語云。左袵者非
禮也。若以左勝右者。道上行道。何不左旋
而還右轉邪。國之詔書皆云如右。竝順天
之常也乃至外四異曰。老君文王之日。爲隆
周之宗師。釋迦莊王之時。爲罽賓之教主 
内四喩曰。伯楊職處小臣。忝充藏吏。不在
文王之日。亦非隆周之師。牟尼位居太子。
身證特尊。當昭王之盛年。爲閻浮教主乃至
 外六異曰。老君降世。始自周文之日。訖
于孔丘之時。釋迦下生肇於淨飯之家。當
我莊王之世 内六喩曰。迦葉生桓王丁卯
之歳。終景王壬午之年。雖訖孔丘之時。不
出姫昌之世。調御誕昭王甲寅之年。終穆王
壬申之歳。是爲淨飯之胤。本出莊王之前
開士曰。孔子至周見老聃而問禮焉。史記
具顯。爲文王師則無典證。出於周末。其事
可尋。周初史文不載乃至 外七異曰。老君
初生周代。晩適流沙。不測始終。莫知方
所釋迦生於西國。終彼提河。弟子捉胸。群
胡大叫 内七喩曰。老子生於頼郷。葬於槐
里。詳乎秦佚之弔。責在遁天之形。瞿曇出
彼王宮。隱慈鵠樹。傳乎漢明之世。祕在蘭
臺之書 開士曰。莊子内篇云。老聃死秦
佚弔焉。三號而出。弟子怪問。非夫子之徒
歟。秦佚曰。向吾入見少者。哭之如哭其父。
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古者謂之遁天之形。
始以爲其人也。而今非也。遁者隱也。天者免
縛也。形者身也。言ココロハ始以老子爲免縛形
之仙。今則非也。嗟其諂典。取人之情。故不
免死。非我友乃至 内十喩答外十異。外從
生左右異一。内從生有勝劣 内喩曰。左
袵則戎狄所尊。右命爲中華所尚。故春秋
云冡卿無命。介卿有之。不亦左乎。史記云。
藺相如功大位在簾頗右恥之。又云。張儀
相右秦而左魏。犀首相右緯而左魏。蓋云。
不便也。禮云。左道亂群殺之。豈非右優而
左劣也。皇哺謐高士傳云。老子楚之相人。
家溫水之陰。押事常從子。及常子有疾。李
耳往問疾焉。嵆康云。李耳從涓子學九仙
之術。撥太史云。等衆畫。不云老子剖左腋
生。既無正出。不可承信明矣。驗知。揮戈操
翰蓋文武之先。五炁三光寔陰陽之首。是以
釋門右轉。且快人用。張陵左道。信逆天常。
何者。釋迦超無縁之慈。應有機之召。語其
迹也乃至 夫釋氏者天上天下介然居其尊。
三界六道卓爾推其妙乃至 外論曰。老君作
範。唯孝唯忠。救世度人。極慈極愛。是以
聲教永傳。百王不改。玄風長被。萬古無差。
所以治國治家常然楷式。釋教棄義棄親。
不仁不孝。闍王殺父翻説無愆。調達射兄
無間得罪。以此導凡。更爲長惡。用斯範
世。何能生善。此逆順之異十也 内喩曰。
義乃道徳所卑。禮生忠信之薄。瑣仁譏於
匹婦。大孝存乎不匱。然對凶歌咲。乖中夏
之容。臨喪扣盆。非華俗之訓原壤母死。騎棺
而弗譏。子桑
死子貢弔。四子相視歌。而孔子
助祭而咲。莊子妻死扣盆而歌也
 故教之以孝。
所以敬天下之爲人父也。教之以忠。敬
天下之爲人君也。化周萬國。乃明辟之至。
仁形于四海。實聖王之臣孝。佛經言。識體
輪回六趣。無非父母。生死變易三界。孰辯
怨親。又言。無明覆慧眼。未往生死中。往
來所作。更互爲父子。怨親數爲知識。知識
數爲怨親。是以沙門捨俗趣眞。均庶類於
天屬。遺榮即道。等含氣於己親行普正之心
等普親之志
且道尚清虚。爾重恩愛。法貴平等。爾簡怨
親。豈非惑也。勢競遺親。文史明事。齊桓・楚
穆。此其流也。欲以訾聖。豈不謬哉。爾道之
劣十也乃至二皇統化須彌四域經云。應聲菩薩
爲伏羲。吉祥菩薩爲女

居渟風之初。三聖立言空寂所問經云。迦葉
爲老子。儒童爲孔
子。光淨爲
顏回也
興已澆之末。玄虚沖一之旨。黄老
盛其談。詩書禮樂之文。周孔隆其教。明謙
守質乃登聖之階梯。三畏五常爲人天之由
漸。蓋冥符於佛理。非正辯極談。猶謗道於
瘖聾。麾方而莫窮遠邇。問律於莵馬。知
濟而不測淺深。因斯而談。殷周之世非釋
教所宜行也。猶炎威赫耀。童子不能正
目而視。迅雷奮撃。&T024912;夫不能張耳而聽。
是以。河池涌浮。昭王懼於誕神。雲霓變色。
穆后欣亡聖周書異記云。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
江河泉水悉泛漲。穆王五十二年二月
十五日。暴風起樹木折。天
陰雲黒。有白虹之怪也
 豈能越&T041189;河而禀化。
踰雲嶺而效誠。淨名云。是盲者遇。非日月
咎。適欲窮其鑿竅之辯。恐傷吾子混沌之
性。非爾所知。其盲一也 内建造像塔指
二。自漢明已下訖于齊梁。王公守牧清信
士女。及比丘比丘尼等。冥感至聖國覩神
光者。凡二百餘人。至如見迹萬山浮耀
滬涜。清臺之下覩滿月之容。雍門之外觀相
輪之影。南平獲應於瑞像。文宣感夢於聖
牙。蕭后一鑄剋成。宗皇四摸而不就。其例
甚衆。不可具陳。豈以爾之無目而斥彼之
有靈哉。然徳無不備者。謂之爲涅槃。道
無不通者。名之爲菩提。智無不周者。稱
之爲佛陀。以此漢語譯彼梵言。則彼此之
昭然可信也。何以明之。夫佛陀者。漢言
大覺也。菩提者。漢言大道也。涅槃者。漢言
無爲也。而吾子終日踐菩提之地不知大
道。即菩提異號也。禀形於大覺之境未閑
大覺。即佛陀之譯名也。故莊周公且有大覺
者。而後知其大夢也。郭註云。覺者聖人也。
ココロハ患在懷者皆夢也。註云。夫子與子游
未能忘言而神解。故非大覺也。君子曰。
孔丘之談。茲亦盡矣。涅槃寂照。不可識識。
不可智智。則言語斷。而心行滅。故忘言也。
法身乃三點四徳之所成。肅然無累。故稱解
脱。此其神解而患息也。夫子雖聖。遥以推
功佛。何者。按劉向古舊二録云。佛流經於
中夏一百五十年後。老子方説五千文。然
而周之與老竝見佛經所説。言教往往可
乃至正法念經云。人不持戒。諸天減少。阿
修羅盛。善龍無力。惡龍有力。惡龍有力則
降霜雹。非時暴風疾雨。五穀不登。疾疫競
起。人民飢饉。互相殘害。若人持戒。多諸天
増足威光。修羅減少。惡龍無力。善龍有力。
善龍有力風雨順時。四氣和暢。甘雨降稔穀
豐。人民安樂。兵戈戰息。疾疫不行也乃至
子曰。道士大霄隱書。元上眞書等云。元上
大道君治在五十五重無極。大羅天中。玉京
之上。七寶臺金床玉机。仙童玉女之所侍衞。
住三十二天三界之外。按神仙五岳圖云。
大道天尊治大玄都玉光州金眞之郡天保
之縣元明之郷定志之里。災所不及。靈書
經云。大羅是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重
天之上天也。五岳圖云。都者都也。太上大道。
道之中道神明君最守靜。居太玄之都。諸
天内音云。天與諸仙鳴樓都之鼓。朝晏玉
京以樂道君。案道士所上經目。皆云。依宋
人陸脩靜而列一千二百二十八卷。本無雜
書諸子之名。而道士今列乃有二千四十卷。
其中多取漢書藝文志目。妄註八百八十四
卷爲道經論乃至案陶朱者。即是范蠡親
事越王勾踐。君臣悉囚於呉。甞屎飮尿亦
以甚矣。又復范蠡之子被戮於齊。父既有
變化之術。何以不能變化免之。案造立天
地記。稱老子託生幽王皇后腹中。即是幽王
之子。又身爲柱史。復是幽王之臣。化胡經
言。老子在漢爲東方朔。若審爾者。知幽王
爲犬戎所殺。豈可不愛君父與神符。令
君父不死邪乃至指陸脩靜目録。既無正本。
何謬之甚也。然脩靜爲目已是大僞。今玄都
録復是僞中之僞矣乃至 又云。大經中説。道
有九十六種。唯佛一道是於正道。其餘九十
五種皆是外道。朕捨外道以事如來。若有
公郷能入此誓者。各可發菩薩心。老子・周
公・孔子等。雖是如來弟子而爲化既邪。止
是世間之善。不能隔凡成聖。公卿百官侯
王宗室。宜反僞就眞捨邪入正。故經教成
實論説云。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輕。即是
邪見。若心一等。是無記不當。若善惡事佛。
強孝子心少者。乃是清言。言清者。清是表
裏倶淨。垢穢惑累皆盡。信是信正不邪。故
言清信佛弟子。其餘等皆邪見。不得稱清
信也乃至捨老子之邪風。入流法之眞教
已上
抄出
光明寺和尚云。上方諸佛如恒沙。還舒舌
相。爲娑婆十惡五逆多疑謗。信邪事鬼餧
神魔。妄想求恩謂有福。災障禍横轉彌多。
連年臥病於床枕。聾盲脚折手攣撅。承事神
明得此報。如何不捨念彌陀已上
天台法界次第云。一歸依佛。經云。歸依於
佛者。終不更歸依其餘諸外天神也 又
云。謂歸依佛者。終不墮惡趣云。二歸依
法。謂大聖所説若教若理。歸依修習也。三歸
依僧。謂歸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故。經云。
永不復更歸依其餘諸外道已上
慈雲大師云。然祭祀之法。天竺韋陀。支那祀
典。既未逃於世。論眞誘俗之權方
高麗觀法師云。餓鬼道。梵語闍黎多。此道亦
遍諸趣。有福徳者作山林塚廣神。無福徳
者居不淨處。不得飮食。常受鞭打。填河塞
海。受苦無量。諂誑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惡。
感此道身已上
神智法師釋云。餓鬼道。常飢曰餓。鬼之言
歸尸。子曰。古者名人死爲歸人。又天神
云鬼。地神曰祇也乃至形或似人。或如獸
等。心不正直。名爲諂誑
大智律師云。神謂鬼神。總收四趣・天・修・鬼・

度律師云。魔即惡道所收
止觀魔事境云。二明魔發相者。通管屬皆
稱爲魔。細尋枝異不出三種。一者慢悵鬼。
二者時媚鬼。三者魔羅鬼。三種發相各各不

源信依止觀云。魔者依煩惱而妨菩提。鬼
者起病惡奪命根已上
論語云。季路問事鬼神。子曰。不能事人。焉
能事鬼神已上
抄出
竊以。聖道諸教行證久廢。淨土眞宗證道今
盛。然諸寺釋門昏教兮不知眞假門戸。洛
都儒林迷行兮無辯邪正道路。斯以興福寺
學徒。奏達太上天皇諱尊成今上諱爲仁聖暦
承元丁卯歳仲春上旬之候。主上臣下背法
違義成忿結怨。因茲眞宗興隆大祖源空
法師并門徒數輩。不考罪科猥坐死罪。或
改僧儀賜姓名處遠流。予其一也。爾者已
非僧非俗。是故以禿字爲姓。空師并弟子
等。坐諸方邊州經五年居諸。皇帝諱守成
代建暦辛未歳子月中旬第七日。蒙勅免入
洛。已後空居玉ヒキ洛陽東山西麓鳥部野北邊
大谷。同二年壬申寅月下旬第五日午時入
シ玉フ。奇瑞不可稱計。見別傳。然愚禿釋鸞。
建仁辛酉暦。棄雜行兮歸本願。元久乙丑
歳。蒙恩恕兮書選擇。同年初夏中旬第四
日。選擇本願念佛集内題字。并南無阿彌陀
佛往生之業念佛爲本與釋綽空字。以空眞
筆令書之。同日空之眞影申預奉圖畫。同
二年閏七月下旬第九日。眞影銘以眞筆令
書南無阿彌陀佛與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
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
現在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虚衆生稱念必得
往生之眞文。又依夢告改綽空字。同日以
御筆令書名之字畢。本師聖人。今年七旬
三御歳也。選擇本願念佛集者。依禪定博陸
月輪殿兼實。
法名圓照
之教命所令撰集也。眞宗簡要・
念佛奥義攝在于斯。見者易諭。誠是希有
最勝之華文・無上甚深之寶典也。渉年渉日
蒙其教誨之人雖千萬。云親云疎獲此見
寫之徒甚以難。爾既書寫製作圖*畫眞影。
是專念正業之徳也。是決定往生之徴也。仍
抑悲喜之涙註由來之縁。慶哉。樹心弘誓
佛地。流念難思法海。深知如來矜哀。良仰
師教恩厚。慶喜彌至。至孝彌重。因茲鈔眞
宗詮摭淨土要。唯念佛恩深不恥人倫嘲。
若見聞斯書者。信順爲因疑謗爲縁。信樂
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矣
安樂集云。採集眞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
前生者導後。後生者訪前。連續無窮。願不
休止。爲盡無邊生死海故已上
爾者末代道俗可仰信敬也。可知。如華嚴
經偈云。若有見菩薩修行種種行。起善不
善心。菩薩皆攝取已上
顯淨土方便化身土文類六

和光同塵結縁之始 八相成道以論其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