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觀經四品知識義 (No. 2634_ 道教顯意述 ) in Vol. 83

[First] [Prev] 495 496 497 49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634
觀經四品知識義
  釋顯意述
問曰。九品文中至下四品方説臨終善知
者。有何由耶 答曰。案經釋意上五品
人大小雖殊。平生遇法希求出離。故至臨
必須於善友開導。下四品人善惡雖
異。未曾聞法未淨土。故臨終焉要須
知識開導縁也。故玄義釋中下品云。但是
佛法之人。雖孝養赤未心希
求出離。直是臨終遇善勸令往生云云 又
下三品云。此三品人無佛法世俗二
種善根。唯知惡乃至以惡業故。臨終藉
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云云 問曰。爾者
四品知識説何等法導彼等 答曰。皆
念佛一法勸令淨土也。但其説相非
差異。欲念佛三昧種種功徳利益。令
善友開導各隨機宜。行者用心應
局進止故也。然其義門多端不毛擧。今
且就要述其一轍者。此四品中如次。顯
安心起行聞名作業四位往生。以開彌陀智
願玄門。當宗學者不知。其義何者先
中下品文云。遇善知識爲其。廣説阿彌陀
佛國土樂事。此明先説釋迦所開淨土要門
彼生於欣慕心也 玄義云。娑婆化主廣
淨土之要門云云 散善義云。釋迦佛説
此觀經定散二善。證讃彌陀依正二報。使
欣慕 經文又云。亦説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此明正説彌陀所顯別意弘願。令彼證
得生益也 玄義云。安樂能人顯彰別意弘
云云 散善義云。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
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總
而言之此品行者。臨終遇善聞二尊教。領
解發心即便往生。故經文又云。聞此事已尋
即命終乃至即生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初
總標九品正因文云。若有衆生願生彼國
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其義在斯矣。故知。
此品知識傳二尊教。勸令念佛而以安心
往生其要也。言安心者願生心具三種
信心
論釋
立自心退動也。故上三心
釋云。決定眞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此心
深信由若金剛。不一切異學異見別解別
行人等。動亂破壞
具文
次下上品文云。
善知識爲讃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
是諸經名故。除却千劫極重惡業。智
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
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化佛讃言。汝
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云云。此明
先讃釋迦教中大乘經名。勸令受持
故除罪稍少。故復轉教彌陀願力念佛三
。由心重故障盡即生 是故釋云。造罪
之人障重加以死苦來逼。善人雖多經
飡受之心浮散。由心散故除罪稍輕。又佛
名是一即能攝散以住心。復教令正念稱
名。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又云。所
聞化讃但述稱佛之功聞經之事。然
佛願意者唯勸正念稱名。往生義疾不
雜散之業云云。故知此品知識先讃
經名者。爲正雜二行得失勸令念佛。即
起行往生其要也。言起行者如先安
心已。口稱心念身禮不多少。總名起行
故。故此一稱即起行也 次下中品文云。遇
善知識以大慈悲。爲説阿彌陀佛十力威徳
廣説佛光明神力。亦讃戒定惠解脱解脱知
。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云云
釋云。善人爲説彌陀功徳。罪人既聞彌陀名
。即除罪多劫故知。此品知識直讃
陀本願名號如實功徳。勸令念佛。而以聞名
往生其要也。言聞名者。不聞如不
聞之聞。聞即歡喜願其國。如是聞者莫
皆往
問曰。如經文者廣讃功徳。釋言聞名。有
耶 答曰。豈前不言。讃佛名義如實功
。凡説彼佛所有功徳。若因若果。若正若
依。一切莫名號具徳。若不爾者違本願
故。如願文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
悉咨嗟稱我名者不正覺。故註論云。
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衞國。於大衆中
無量壽佛莊嚴功徳。即以佛名號
云云。故知。經言此人聞已等者。正明
名住生益也。次下下品文云。遇善知識種種
安慰。爲説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
念佛念不
全不
善友告言。汝若不念者
無量壽佛若諸師意先教觀念。今勸口稱
成觀念。今意直勸專念佛名
苦失
轉教口稱
是至心順師教故言如是
故此一句摽其安心
聲不絶。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於
念中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云云 釋云。善
人安慰教令念佛爲説妙法即念佛
故無別釋
罪人死苦來
逼無佛名。善友知苦失名 願
生安心
失。行心間
斷名失念
教口稱彌陀名號轉有改轉
展轉二義
數多少聲聲無間多少之言示
必十
罪多劫云云。
此品知識亦説名義如實功徳。種種誘進勸
念佛。而知其機障重根鈍爲苦間隔心多
錯失。轉教口稱聲聲連注。念念除罪令
正念。即以作業往生其要也。言作業
者。策勵心行。無餘無間念念相續。畢命爲
期。故此令聲不絶等文正明作業往生相
也 問曰。若爾但可作業往生。一切願行積
念相續。長時不退。方可成辨故 答曰。若
自力難行門者。容此疑。今既他力易
行道故不此難。故玄義云。若欲往生者。
要須願行具足。方可生。乃至言南無者
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
者即是其行名義功徳爲
所乘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此釋只言願行具足必待其長時積功
故至一念即得生也 問曰。起行有願。縱
生理。安心唯願。何由即生 答曰。誰言。
三心唯願無行。經云。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三心者必生彼國。釋云。三心既具無
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是處
云。今此三心信佛心也。信佛願生。因縁和
合所歸佛名即爲其行。攝成萬善。無行不
成。故安心位即有六字他力願行。起行作業
其功歸斯。又此三心眞實深信彌陀名願不
思議力。於此心中集自他法界凡聖所有
善根。迴向發願作得生想。故言三心既具無
行不成迴向
發願心釋
是二義終歸一致。自
他凡聖所有善體莫佛名所攝成故。不
爾隨喜迴向義不成故。應知 問曰。既言
安心一念即具願行。亦可作業義
耶 答曰。亦有其義。願行既成即業成故。故
今安心起行作業有横竪義。横則頓具。竪
則漸修。聞名具三其義准知 問曰。聞名位
願行。安心位具願行。有何差別 答曰。
名欲生所具願行。亦是六字名義。其體
別。但此聞中。唯論佛名不思議力。不
三心具不具故。與安心門少差別。故大
經云。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
自致不退轉。又觀經云。但聞佛名二菩薩名
無量劫生死罪。何況憶念云云。釋云。但
三身之號。尚滅多劫罪僣。何況正念歸
依。而不證也但聞巨益此文明矣。然此
經中非三心。雖其心功聞名。如
是安心名眞實信。如是念持名眞實行。如
是相續名眞實業。若不是謂我能信ス信
力故生。謂我能行ス行力故生。謂我能相續ス
相續力故生者。未虚假雜毒之失。散善
義云。若作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
。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頭燃者。衆
雜毒之善云云。故能如先不自力。專
所聞名願力者。三因五念畢命爲期。正
助四修刹那無間。乃至三福萬行備修。自利
利他不身命。當是聞名往生人也。故此四
品文中。先明安心起行往生。後明作業。中
聞名意者。表此聞名非啻在於安心前
亦通爲於起行作業之體故也 問曰。若爾
何故本願文中直言至心信樂乃至十念。不
聞名乎 答曰。經文巧略理在不言。謂
次前願既言十方諸佛咨嗟稱名。今此願中
十方衆生聞其名號。至心信樂。此義必然不
諍故。故下文云。十方諸佛皆共讃歎無
量壽佛威神功徳。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
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不退轉。又寶
積經無量壽會云。若我證得無上覺時。餘佛
利中諸有情類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迴
向。願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
故知。今本譯人巧略。無文有義。智人
之。凡此一願總攝三輩九品生因。豈唯下
下品人十念往生。而無餘品人聞名往生
 問曰。若爾此四品往生爲一機。爲
四機 答曰。二義倶有。先約一機
者。聞名欲生願行業成。一念即生。是名
。依此而開心行業位。次第増進。是名
。故其三位亦具聞名。三亦互具。思之可
知。次對四機釋者。或有一聞名欲生即生
安心。或有三心一發便生不起行
或有一稱方得即生作業。或有多時
積念相續方即得生。此中初二頓機。後二漸
機。或可。前三頓機。後一漸機。故本願中爲
衆機十念爲限。擬其漸機。願成就文顯
頓生。故云聞名信心一念。此約四機
願文也。若依一機前可知。故十念言只
聞名信樂生者起行作業極少。滿數不
十念。方可生也。禮讃序云。諸佛所證平
等是一。若以願行來收非因縁。然彌陀
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化十
。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
聲等。以佛願力往生。是故釋迦及以
諸佛勸西方別異 一聲等者。取
一念一聞也。又法事讃云。如來出現於五
。隨宜方便化群萠。乃至種種法門皆解脱。
念佛往西方。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三
念五念佛來迎。直爲彌陀弘誓重。致使
夫念即生。五會讃云。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
沈淪在久塵。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
法性身此義。不乃至一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者。如先爲衆機故也。是
故説教多附下根
觀經四品知識義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95 496 497 49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