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山院家四十八問答 (No. 2633_ 道教顯意撰 ) in Vol. 83

[First] [Prev]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633
華山院家四十八問答
釋尊出世本懷在念佛往生可云哉
答。爾也如來臨化偏爲常沒。常沒出離唯在
念佛往生故也 序題門云。大悲隱於西化。
驚入火宅之門。漸頓各稱所宜。隨縁皆蒙
解脱。然衆生障重凡惑無由遍攬遇因韋
提致請廣開淨土要門。顯彰別意弘願云云
略抄
出世元由本懷所趣於斯顯乎。然言大悲等
者依大經意 經云。如來以無盡大悲矜
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
萠惠以眞實之利所言眞實利者即經宗
體。念佛往生淨土成佛一實無上大利也。如
是文證不遑毛擧。如序分義定善義等尋
文可見
聖道淨土二門可有一門一乘義乎
答。爾也即於前義其理自顯。不爾本懷宗
不成故。二門不會非一乘故。序題門中一
代釋迦爲發遣主。別願彌陀爲來迎尊。二佛
成一化更無異路焉 般舟讃序云。釋迦
如來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無上大利
一念信也
種種方便教門非一。但爲我等倒見凡夫。若
能依教修行。則門門見佛得生淨土云云。
此釋分明成立二門一致宗也。若疑此宗
違聖教者。且如法華如説行者即往安樂。
及以華嚴普賢行人專歸彌陀。此等大乘皆
非佛經乎。當知念佛成佛眞宗。諸經頓教
之極要也
淨土宗意塞聖道修行歟
答。此應斟酌隨縁攝化各稱機故。望佛本
心元無二故
十劫正覺以前不可有念佛往生歟
答。此有二義。一云念佛往生彌陀本願。彼佛
正覺未成之前。既無所念佛。亦無能念者。
故未可有念生人也。二云觀念法門所立
宗義。三世諸佛皆因念佛成正覺故。念佛
往生淨土成佛。非直十劫以來事也。但此二
義明人倶得。闇者互失。深可思察也
五劫思惟發願時歟修行時歟
答。此有異論今謂修行發大願時也。但就
經文發願章中。有擧辨結。初言超發無上
等者標擧發願略歎勝也。次言具足五劫
等者。辨其願相廣顯勝也。後言具足修滿
等者。結成前願亦歎勝也。辨中雖有攝取
行。言先擧後結直言願故。驗知五劫發願
時也。然言行者願家之行。願波羅蜜亦攝行
故。如普賢願名普賢行。若對餘度只是願
也 故祖師云。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
發増上勝因此指五劫
修發大願
依因起於勝行此指
兆載
永劫
萬行
然有學者依憑諸師。超發等句爲發
願位。其心已下爲起行位。不許五劫發願
之義。此乃諂附他見不順祖訓。失正義故
違經文也 又莊嚴云。作法芯芻聞佛所
説。住一靜處獨坐思惟。修習功徳莊嚴佛
願波羅蜜定惠等倶故
云獨坐修習功徳
發大誓願經於五劫
詣如來言。如是佛刹功徳莊嚴所行行願
此亦如言
普賢行願
我今成就略抄發大誓願時經五
劫。此文明鏡勿異見矣
彌陀正覺十界統總佛歟
答。彌陀正覺智海深廣。心身無礙遍十方界。
無縁慈光攝諸衆生。統收十界歸一佛界。
歸佛界處名爲極樂。若論化境遍照十
方 讃曰。正坐已來經十劫。心縁法界照
慈光。蒙光觸者塵勞滅。臨終見佛往西方。
又就三尊光相應有深義云云。然有難言。
彼國既無三惡趣女人等事。其主豈是十界
輪圓具徳佛耶。是人學彼法華眞言十界。互
具輪圓等義。而未善解故作此難。且如法
華三周聲聞。成佛國土亦無三惡。如所難
者非圓佛耶。又如本門不毀淨土。衆生見
燒佛身常在。衆生見滅不見佛土。不毀靈
山不攝凡惑。亦非圓實具徳佛耶。又如眞
言教中破地獄呪滅惡趣印。如所難者亦妨
十界輪圓義耶
十方西方淨土可有勝劣耶
答。法體無殊化用有異。但此常同常別二
門。隨宗所歸其義亦異。諸宗所談且置不
論。自宗同別其義何者。諸佛同證無量壽
法。其土盡是涅槃安樂。故言法體無殊。有識
歸之得悟或云。本國他方元無二。悉是涅槃
平等法也 然復諸佛三身化用皆立淨土。
隨縁攝化或來穢國度人天等ト云。如是諸佛
皆爲能讃。本國彌陀爲所讃。故於化用差
別門中。主伴優劣事相宛然故。云釋迦諸佛
不捨慈悲。直指西方十萬億刹。國名極樂
佛號彌陀。或言欲比十方諸佛國。極樂安
身實是精等 又禮讃序中諸佛所證平等
是一。若以願行來收非無因縁。是故釋迦
及以諸佛。勸向西方爲別異耳。此皆體同
用別義也
大經十九二十願諸行本願歟將又來迎果
遂願歟
答。弘誓多門雖四十八。念佛往生以爲宗
體。其宗正在第十八願。餘願皆依此願開
立。故云超世別意願也。就中今此兩願意
者。第十九願於前念佛開作願門。攝諸行
機而願臨終現前爲要。第二十願亦於前
宗開迴向門。攝諸行機而願徳本果遂爲
要。如是料簡文義歴然。然有學者取此兩
願。對前念佛往生之願。別爲諸行往生願
者。不順願文甚乖釋義。如玄義云。四十八
願一一願言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下
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明願願不離
念佛往生宗體 定善義云。四十八願唯明
專念名號得生。此顯無復諸行往生之願明
矣。又云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由有親近
増上三縁。若十九願臨終迎接。不依念佛
直攝諸行。唯攝念佛宗義不成。良由末學
不了願意。自辱祖宗不孝甚也。又二十願
既言聞名不離念佛在文明鏡。故下三輩
發願迴向。莫不一向專念爲宗。以彼兩願
成就故也
化前序差一代諸經歟
答。不可言差可言攝也。何以故指王宮起
化之前時佛處衆。爲化前序體故。不可直
言差諸經也。但其四句義通一代。故亦可
言攝諸經也。其義何者如來臨化偏爲常
沒。此經正化其機法故。佛意遠待王宮起
化。其能待時義亙一代。處衆亦爾。然佛在
彼能待時處。隨分非無應機攝化。二衆亦
即其所化攝。故亦應言攝諸經也。即前序
題標此玄義。從初乃至皆蒙解脱是其文也。
若言其文非此化前序玄義者。次然衆生障
重以下之文。亦非發起序玄義耶 又序分
義釋化前中住處文云。遊城爲化在俗之
衆。遊山爲化出家之衆。亦非化前攝諸經
耶。有難法華涅槃等經。誰許觀經化前教
耶。此難非重。義類相攝立前後故。如彼三
時五時例也 若爾一代漸頓諸經。皆爲今
經之方便耶。此未必然凡言序正不必權
實。今明化前起化次第。且表難行易行二
門。攝利鈍機之前後耳。故前序題於化前
中。自論漸頓權實教益。起化教中又辨要門
弘願權實。取要言之二藏漸頓判攝諸經。
於其頓教菩薩藏中。更開聖道淨土二門。故
化前頓對起化頓。自力他力難易別耳。此約
教門佛意無二。如上所立更思可知
觀經九品大經邊地同歟異歟
答。欲論此事先須知彼三輩邊地同異義。
然依略論初云復有一類不入三輩。後
云疑障盡已還同三輩。大阿彌陀清淨覺經。
倶於中下二輩文中。皆言若有疑悔。生彼
邊地後生佛國等。驗知中下心二輩機劣。於
中或有疑惑中悔。不住本位退入邊胎。障
盡還入本位之者。准思觀經九品。亦容攝
彼疑悔之類。但此經中示觀斷疑。辨定三
心以爲正因。約此所開九品正行故。不説
其邊胎位歟。但説華開遲疾不同。由善惡
行強弱輕重。是正行門差別相故。不同疑悔
正因障也。故此九品去佛不遠。不必同彼
邊地胎生 讃云。直到彌陀華座邊。知是佛
前華胎而已。但是一義。未敢定判。經經異説
各隨所宜。人師異釋互據一文故也
十一諸經觀經定散同歟異歟
答。二善法體彼此無別。論其成功三義不
同。所謂自力佛力願力。此義出在欣淨五
文。開説乃爲序正得益。故於玄義定散門
中。廣開六門顯此義意。能請所請顯自力
義。能説所説顯佛力義。能爲所爲顯願力
義。諸經定散即初自力行門所攝。後二他力
正爲觀經所説義利。然其善體元無二三。本
來願力名義功徳應知
十二大經本願念佛觀經九品念佛小經七日
念佛同歟異歟
答。三經念佛宗趣一轍。教門施設非無差
異。大經本願先選念佛。直示宗體攝無善
機。後開作願迴向二門攝諸善機。故至三
輩雖説諸行。通勸一向專念正業。觀經教
門先開定散逗二善機。後顯願意攝無善
機。故十三觀及上六品。二善文著念佛義微。
至下輩觀對無善機。方乃顯説弘願一
行 定善義云。四十八願唯明專念定散文
中唯標專念明標兩言聊示此異歟。小經念
佛捨權直説。即廢觀經二門權巧。但説大經
專念正業。是爲頓教一乘極唱。舌相遍覆良
有以乎 定善義云。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
念得生十方諸佛證誠不虚。此略唯言異前
兩經者。佛語自廢諸行不俟釋義故也
十三念佛行者可發菩提心耶
答。尤可發之祖訓丁寧。但菩提心隨宗義
別。若依諸教非今所勸。自宗明義應有
二門 一正因心所謂三心九品通因。此心
亦名無上信心。聞名歡喜一念信心。即具無
上功徳故也。此心既是念佛信心。故今行者
必須發之 二正行心還同四弘上輩別
行。此心雖同諸教大心。既與三心正因相
應念佛所成。得正行名。故念佛人亦可發
之。但此既許簡機堪否。於中下輩不必勸
發。此是一家楷定宗義。古今諸師曾未措
心。但知諸教大心未了念佛一乘義故。故
爲吾祖後生之者。先須辨知此二門義努
力努力
十四念佛往生必依宿習歟
答。不必然也。若定然者斷善闡提應不生
故。本願別意正爲常沒無善機故。但諸經中
嘆宿善者。爲勸信故約多分故
十五所得無生何位乎
答。今經無生位分難定。韋提現益忍者准序
分義多是十信。若是上輩當益忍者依諸文
意多在初住。文皆可見不勞引之
十六韋提得忍序正之間何時哉
答。凡言得益理在正宗故。言聞佛正説得
益。但此觀經正説法體。密在序分光臺中
故。亦有見佛得益密義。雖有此義。亦非序
分見國時得。隨有正宗所説法義。隨有見
佛得忍義。故此義幽玄多有疑謗。良由不
悉定散六義。出在欣淨五文故也 若解
所説定散二善十六觀門。開顯光臺異方便
者。所説法體既在光臺。應聲佛體何執不
在。若執爾時必不見佛。序分義云如來赴
請。光變爲臺影現靈儀。夫人即求生安樂。
若爲消之。又如和州禪林變相觀音所現
於欣淨縁光臺之上圖三尊像。銘以我今
樂生等文玄會釋義。寧不信乎
十七不滅罪可往生乎
答。滅罪生善出苦昇樂。因果法爾必無異論。
但言滅罪有盡不盡。往生亦有三輩九品。
故不可言不滅盡者應不生也 又正因
門横超四流無罪不滅。故云一聲稱念罪
皆除也。依正行門既辨階降。有盡不盡故
云殘殃未盡華中合也
十八不稱念唯以聞可往生哉
答。聞名往生經釋分明。安心起行作業所歸。
莫非所聞名願力也。此中巨細不遑悉之
十九斷煩惱可往生歟
答。滅罪義中其意顯畢。但此宗中滅罪斷惑。
不滅之滅不斷之斷。若准諸教論此事者。
恐有不了佛智之過 故玄義云。横超斷四
流願入彌陀界 註論云。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焉可思議。超斷不斷語異義同。焉可思議。
此言誠矣
二十往生時及法滅百歳歟限後五百歳歟」
答。經道滅盡特留百歳。法滅百歳無容異
見。但其法滅百歳時分。諸祖皆言末法萬年
三寶滅盡後百歳也。然有學者不用此説。自
定後五百歳時者。未知其意可往尋之」
二十一善導者彌陀化身歟釋迦再誕歟
答。諸傳皆言彌陀化身。亦有學者自執釋
迦。依遺教云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
行非導過也。爲其文證此非定證。見者可
知。但以彌陀釋迦報化體一。縱有二説亦
何妨也
二十二本國舌相此會衆見歟不見歟
答。此有二義。一云見也。舒舌本爲斷衆疑
故 群疑論云。觀相聽言。斷疑生信。但經
不云令衆見者文略而已。然言各於其國
等者於猶自也 稱讃經云自佛淨土。自
彼本國所出舌相。覆此三千大千世界。若
執本國名三千者。諸佛淨土形量不定。豈
皆百億四天下乎 讃曰。爲其本國凡聖衆。
皆舒舌相覆三千者。既自本國所出舌
相。通爲彼衆亦何妨也 二云。不見經不
説。故疑論且述一往義勢。稱讃經云自佛
淨土。對今文者或可各字其字異譯。何必
於也。諸經證誠皆爲其衆見聞獲益。今不爾
者此經證誠正爲未來。故令時衆同未來
聞。若由面見方斷疑者未來不見終不信
故。而舒舌相覆三千者。表誠實言印定儀
耳。亦是冥加誠護相也。故其舌相縱覆此界。
非必欲今時衆見歟
二十三除疑心往生歟凡夫難離疑煩惱哉」
答。生由信樂信治不信。不信由疑必須除
斷。但弘願機常沒凡夫。貪嗔疑見衆惑全在。
勸此凡惑斷疑生信。佛祖善巧永異諸教。
故令信知自身現是。煩惱罪障具足凡夫。常
沒流轉自無出離之縁。又令信知彼佛本弘
誓願。本爲攝取如是凡愚。但以信心求念。
無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乘佛願力莫不
皆往。故此信心貪嗔疑見。衆惑心中即應發
得。既發得者便是斷疑生信之人也。如是大
信既乘佛智願力起故。機分雖未輕毛位
分。志願還得金剛志名。是名横超斷四流
者。諸宗豈是同日論乎
二十四所廢定散知彌陀因中功徳者可爲
往生行乎
答。非無其分但廢立義學者多昧。今略言
之廢者廢教非全捨行。教者爲引定散二
機。權説二善各得往生之巧言也。以此巧
言引機情已。必當開顯密意説斯眞要。
爾時捨前巧言。唯勸專念名爲廢立。如法
華云正直捨方便但説無上道。然其一向專
念之心。辨立三名説爲三心。其三心者眞
實深信心中。迴前二行求願往生。是即本
願至心信樂欲生心中。攝彼諸行迴向發願。
何以然者善體本妙淨業正因。彌陀因行同
一性故。名號具徳體無二故。如實迴願安住
正念。不離專念正定業故。名爲正因亦名
正行。亦如法華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
修學悉當成佛。故言廢教非全捨行。但此
諸善雖名定散。既入一向專念宗故。亦不
許名諸行往生。往生功在名願力故。故云
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或云雖説兩
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專稱等也
二十五能化佛成自力行成佛所化衆生何不
成自力行哉
答。三世諸佛皆因念佛往生淨土。成等正
覺故今宗義往生成佛莫非他力。但其他力
既令行人三業清淨。四修任運自利利他功
徳圓滿。亦可得名自力成佛。如是自力功
由他力故。以他力爲宗本也。而諸凡愚不
了此義。位居底下心懷貢高。隨縁起行
擬成淨業。三毒雜染六賊侵奪。故名雜毒
之善。亦名虚假之行。道理顯然勿異論矣」
二十六依五戒十善力受人天善處報遇淨
土教云云。自力行不成者難持五戒十善

答。如是義者誰所立耶。縱有此義亦無過
失。所言自力行不成者。淨土因行自難成
故。又彼戒善受人天報。理實諸佛方便力故。
佛名不念善根即滅。論有誠文勿復諍矣」
二十七歸他力人不可有機募歟
答。爾也專歸他力名一心。故三惡火坑臨
臨欲入。擧足救迷立撮即行蓋此謂也
二十八歸他力願可爲機募歟
答。不爾若謂我能歸他力故可得生者。仍
是自力。若謂能歸心雖無力。所歸名願強
縁力故必得生者。乃是他力之信心也
二十九自力他力念佛可有分別歟
答。既言自力他力念佛即爲分別。但言念
佛者歸佛之行他力之宗。縱有迷執自力之
人。法體常是他力行也
三十攝取光明不照餘行者歟
答。爾也讃云不爲餘縁光普照唯覓念佛往
生人。然有義云。照通諸行攝局念佛。不爾
遍照義不成故。應非平等大慈光。故此義
甚非違前文故。平等慈光遍照法界不爲
餘縁。唯覓念佛欲令歸入一實道故。若
言此心不平等者。一乘佛智應非平等。又
取遍照言言通諸行者。造惡衆生非情草
木山河大地。乃至鐵城刀林等處。無處不
遍。以是欲成平等義者。彼皆慈心所縁境
耶。若言然者所立不成。所立直言通諸行
故。若言遍照雖亦通於造惡衆生乃至刀
林。彼無照益置不論者義亦不成。所立義
者照通攝局。而今還言照益不通。豈非前
後相違失乎
三十一諸行往生者可預攝取光益哉
答。遍照尚言唯覓念佛。攝益不通不足復
論。何況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既無諸行往生人者。何及論其攝不攝
乎 然復有云。照攝倶通諸行往生。即引此
經九品來迎。自爲明證迷執之甚立違釋
義。釋義取彼九品來迎。即成唯攝念佛義
故。執者義成釋義便壞。釋義成者執義自破。
未學依誰爲定量耶。然釋義者由上所述
本願別意。釋此九品定散行人發三種心。至
心信樂發願迴向欲生。爲因感聖迎故。文
雖似説諸行往生。義意唯標專念得生。祖
宗如斯後學違拒。信毀損益智者察之
三十二攝取光明一照之後雖作罪不可捨

答。攝取不捨金言不虚。誰言照攝而有捨
哉。若隨作罪光隨捨者。不捨慈光攝聖人
耶。當知別願所成心光。正爲常沒具縛凡
夫。善心數退惡法數起。攝護不捨必生淨
土。既知此意唯可專心念佛慈恩。隨犯隨
懺。何生毛髮疑怯者也 讃云。佛恐衆生
四魔障。未至極樂墮三塗。直心實行佛迎
來。我今衆等深慚謝蓋斯意歟
三十三攝取光明不斷照歟念佛之時照歟
答。准前可知。若執不念時不照者。非直
不信不捨金言。亦爲毀謗不斷光名。自失
誤他爲害甚矣。又念不念起行差別。安心正
念無不歸時。佛光亦爾常攝不捨。機感似
有照不照時也
三十四三心限念佛者歟亙諸行歟
答。總而言之通諸行法。別而言之在往生
行。何以故一切衆生所修解行。必須眞實深
信心中迴向發願方乃剋成。故云總説通諸
行法。然餘諸善非本願宗自力行故。眞心不
成深信難發。二心既闕迴願不遂。念佛既
是佛智眞宗願力行故心自眞實。信亦堅固
迴願不虚定得往生。故云別論在往生行。
又三心者眞實深信念佛心中迴向發願攝
諸善故。總説通諸行別論一行也
三十五三心有退不退乎
答。此有異論各隨所見若見此心依自心
發。心力劣故謂應退失。若見此心乘佛願
力具。願力強故謂不應退。例如戒體失不
失論。各隨所習互有一途。於中今依不退
失義。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
者無有是處。結釋分明可爲證。故又禮讃
云蒙光觸者心不退。故若論暫退亦應有

三十六三心有淺深乎
答。此又如前隨習異見。但此論議不可偏
定。三心既爲九品通因。正因法體雖無差
別。正行所重豈無淺深。且如眞實心中利
他眞實。迴向心中還相迴向。中下二輩應未
具足 又有要門弘願三心差異。要門三心
觀經所説。第三心中攝二善故。名爲迴向
發願心也。弘願三心如大經説。至心信樂欲
生我國。此第三心直爾趣求不云迴願即其
異也
三十七三心以何心爲本乎
答。經云具三必生。釋云少一不得。此中何
用論本末爲。雖然義説應互爲本。故諸文
中隨擧一名以爲語端。應是擧一互相攝

三十八眞實心約所歸歟約能歸歟
答。此有異論今者可言義通能所。如菩提
心通於依主持業二釋。故註論云。佛徳如實
行者亦得如實功徳。然則散善義云一切衆
生三業解行。必須眞實心中作者。必須歸
佛無上眞實功徳心中作也。序分義云依下
觀門專心念佛注想西方念念罪除故清淨
也即此義焉。若無如是歸佛一心自謂強
健。復募解行以是擬作進道資糧。六賊侵
奪失此法財。故云不得外現精進之相内懷
虚假等也
三十九二河白道雖燒濕可渡歟將又以不
濕燒之隙可渡乎
答。應有二義。一云渡心是善也。燒濕惡心。
一刹那中二心不並。故不燒濕時應渡也。
二云水火是惡。白道是善。善惡二心各有現
行成就兩位。論其現行二心不並。若成種
子倶在一念。然凡夫人在具縛地。善心微
劣惡心増多。一時煩惱百千間故。況之水火
燒濕無休。雖然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
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須臾即到
西岸故。此渡心稍異水火白道之心。可謂
雖燒濕無隙。但能專稱六字。一念超度到
彼岸也
四十不發三心可往生乎
答。若少一心即不得生。但彼帶惑疑生類
者解有二義。一云既是邊胎非論限也。二
云大阿彌陀清淨覺經同説。彼人以疑謗故
應墮地獄。然佛慈悲爲現形像令見淨土。
心生歡喜口不敢言。悔前疑謗生彼邊地。
知彼臨終亦發三心。但由疑障雖悔未盡。
且在邊地受殘殃也
四十一平生業成人雖作罪可往生哉
答。此應准前攝取不捨。但可信知佛恩深
重。念念稱名常懺悔耳
四十二臨修業成人發猛利心依無後心念
佛歟不然者不可往生歟
答。若其業成必無後心。攝取不捨神光力故。
平生臨終時節雖異。業成不虚云云其義同

四十三平生業成人依臨終惡念墮惡道歟」
答。此與前問表裏而已。若其業成蒙光攝
故。遇縁雖有暫起惡念。最後必當住正
念也。但向來解約順次決定業成。若順後業
及不定業。亦有爲他善惡業遮。故業成義
宜斟酌之
四十四依平生行得臨終正念歟
答。此尤可有異論歟。但執臨終正念必由
平生行者其義不然。如下三品一生造惡。
直由臨終善友開導亦得生故。又有宿習
開發機者。亦可自發得生故也
四十五依行者正念預來迎歟依預來迎
得行者正念歟
答。聖意難思不可偏説。顯機顯應由機願
見應其正念。冥機顯應或由來迎發機正
餘句
准思
又應聲佛應知識聲不待行者念聲
故也顯幾冥應
冥機冥應
四十六下品下生念聲以何爲正乎
答。若對意念聲爲本也。若言口念念即聲
也。何以故口稱三昧。別意弘願宗要故也
四十七不預來迎得往生人可有歟
答。此應分別若論顯應容有其人機類萬
差故。如群疑論解中下品一義例也。若取
冥應無不來迎。普照攝取故散善義中十一
門義含此意歟。此亦正因正行二門義也
四十八臨終狂亂人猶可往生乎
答。此宜斟酌臨終時分多刹那故。往生時亦
有早晩故。或有狂氣多時相續。近最後心
住正念者。此人命終即得生也。或有狂痛
逼最後心。捨命已後住正念者。從中有心
亦可得生群疑
論義
但如是人生與不生。非凡
所見唯佛知之。故今行者唯可懃心奉法
畢命爲期。何勞於斯費言思哉
  正應五年壬辰八月十五日。沙門顯意謹記
淨土宗源者佛智願海也。深廣無涯底二
乘非所測。見聞有歡喜一念致不退。是以
味道君子不恥下問賜六八之箋。西山愚
孫雖非上智獻一兩之義。唯順嚴命不顧
後難而已
四十八問答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