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菩薩藏頓教一乘海義決 (No. 2631_ 道教顯意述 ) in Vol. 83

[First] [Prev]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631
菩薩藏頓教一乘海義要決
南無阿彌陀佛 釋顯意述
問曰。今立二藏何經論 答曰。地持等
論有其名云云 問曰。云何聲聞藏。云何
菩薩藏 答曰。諸部小乘經律論藏名聲聞
。諸部大乘十二部經名菩薩藏 問曰。小
乘亦明菩薩行果。大乘非聲聞斷證。何
二名偏對兩部 答曰。從正從勝互得
一名。又小乘教中雖菩薩。同是愚法故
聲聞藏。亦多權行故不名耳。大乘教雖
聲聞等人。皆不愚法故攝菩薩乘。亦多
大故不名耳云云 問曰。人乘天乘辟支
佛乘何藏攝耶 答曰。此三正於聲聞藏收。
離惡昇善捨凡入聖其次第故。不大道
報小眞分齊同故 問曰。既分二藏
體云何 答曰。若別論者。經經各立。若總判
者。其趣聞藏小乘爲宗。謂少修三學唯求
自度故趣寂爲體。謂因前道彼有餘無
餘滅故。其菩薩藏大乘爲宗。謂廣行六度
弘益自他故成佛爲體。謂因前道彼法
報化身果故云云 問曰。今立二教
經論 答曰。楞伽等經有其名故云云 云
何漸教云何頓教 歴劫修習次第行門
不退大菩薩果名爲漸教。一念發心横
迷界即證無生大涅槃理名爲頓教
云 二藏二教云何分對 二教正於菩薩
藏中細分爲二。然以二教諸藏者其聲
聞藏即漸教收。淺深有次各漸進故。此乃二
藏攝教初狹後寛。二教收藏初廣後略。各
一義分別彌顯。別立藏教意在斯矣
既分二教宗體云何 亦總言者其漸教門
五乘爲宗。謂隨性欲或教五戒十善八定
或教四諦十二因縁。或教六度八萬四千諸
度門故。各趣自果以爲其體知。其頓教
門一乘爲宗。謂解諸佛唯有一道實無
乘若二若三乃至五等。依此平等不二妙解
廣修萬行普利法界。悲智圓運進大道故。
道場以爲其體知 問曰。今立
何經論 答云。華嚴法華楞伽勝鬘涅
槃等經廣分別故云云 二教兩乘有何差
 如向已辨教乘宗異耳 又其漸頓竪
教行證之遲速其五。一者横辨因果差別
平等。當知横差別故。使竪漸次竪頓超者由
横平等門門不同名漸教等蓋此意焉。頗有
漸頓非五一耶。一往容有再往不爾此義
云何 如前所説菩薩藏中分別漸頓此漸
漸而非五。然尋如來説此漸
衆生未一故寄此中五乘
又有經中雖頓悟彰灼言一切迴心
此頓雖頓而非一。亦尋如來説此頓
。實爲衆生不差別故於此中
一乘。宗旨門中只辨教藏論五一亦此
意也 問曰。今判觀經菩薩藏攝頓教收者
何文理。又言攝者爲異攝以同
。爲劣攝勝攝。爲淺攝
深攝 答曰。先言收者六句皆得。何者以
異攝者依心乘願教行異故。以同攝者。横
直入理果同故。以劣收者彼被利智
愚鈍故。以勝收者彼依凡心此乘極智
故。以淺攝者。彼宗無相離念。此存指方立
故以深收者。彼生猶混雜類。此往實會
聖聚故。一一細辨思之可見 次文理者且
二三。何者。聲聞藏經無菩薩衆今經列
之故菩薩藏是一聲聞藏經不淨土今經
之故菩薩藏是二聲聞藏經無大乘益
經得之故菩薩藏是三漸教長劫乃得不退
此經發心即證無生故是頓教是一漸教門
八萬四千此經觀念一道無餘故是頓教
是二漸教隨縁各趣自果此經順法直至
故是頓教是三其餘文理不毛擧
萬自可之 問曰。攝菩薩藏文理宜
然。判屬頓教疑難。何者若言歴劫
漸教者此經即是。下生華内經多劫
淨土劫量倍此方故。何見上上等即悟益
下下等長迷失是一若言門別ナルヲ
者此經亦是。一部廣開定散門故。門門
行相各差別故。何執觀佛念佛略言
三福二善廣説是二若言果異名漸教者此
經彌是。中輩華開證小果故。部内都無
大文故。何取流通坐道場證正宗成
四果文是三既有此等是漸非頓之難。如何
彼唯一無餘之稱。既如上説二藏二教
兩乘分別其名本出他部。此經未明文
若借彼判。此經還是成自宗。既其似
臆説。豈非醍醐乎 答曰。子但誦文全
宗途自生疑惑大理。凡欲
漸頓權實序正流通經要。序分標故。
正説辨故。流通結故。然此觀經序分文云。
佛力故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即得無生
流通文云。此經名觀無量壽佛淨除業障生
諸佛前。汝是不見故謂下輩多劫長迷
之漸也。祖師解此故言見佛坐時得忍到彼
無殊同不退等是一 又序分文曰。爲未來世
一切凡夫煩惱賊害説清淨業。流通文云。佛
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佛名。
汝不之故謂定散爲經正意之漸也。
祖師解之故言觀專心念佛雖定散
意在稱名是二又序分云。世戒行福五乘善
法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流通文云。聞名滅
何況念佛。是上上人。當坐道場汝不
故謂中輩證小不轉謂之漸也。祖師解
故言小即轉向大三乘賢聖學大悲
是三此序分流通二文尚知教部是頓
漸。況善解其正説旨者詎迷一經宗趣
哉。然失序標流通結意還由執正説
浮文。當知此經稍異常例正宗有其兩宗
兩體。何以然者以二尊二教別故。何者
二。一以觀佛三昧宗。心照彌陀正依
等事以爲行相故。亦名曰定心三昧。定散
等迴求願往生以爲其體。以此義故亦名
觀門。此依化身釋迦所開淨土要門發遣教
其文即此十六觀是 二以念佛三昧
宗。口稱彌陀酬因果名以爲行相故亦名
口稱三昧。不罪福即得往生以爲
。以此義故亦名正業。此依報身彌陀所
顯別意弘願來迎教立。其意亦在定散文中
然此二教兩宗安立互相開通非永隔別。謂
念佛要門故。又從觀佛弘願故。
所以者何化身教本從報起故。眞佛教宜
應入故。故亦可言彌陀教中元有要門文
。釋迦教中亦狹弘願之意云云。但此觀經
化儀説相正在觀歸念佛。隨機顯益
法宜然。故言化儀者釋迦爲物注想西方
彌陀應聲證得往生即其事也。言説相
佛八萬四千光明念佛衆生攝取不捨即
其義也。然其所歸報佛密意及以所詮念佛
眞宗。唯我祖師降靈感瑞深入經藏光闡
。諸師至此曾未心。教限化身宗局
。教宗未圓其體豈圓。子先所疑正當
。若得今意衆情自通。此義云何 若知
定散善惡凡夫依此觀門專心念佛。親縁近
縁増上縁故生佛三業不相捨離。或於現身
即見悟忍。或於他世必生不退速成菩提
頓證涅槃。從因至果更無異路。同一念佛
別道者。自覺先迷所失多也。何以故先
根源支流故。今得旨歸文故。
復次既知生佛三業不離&MT06279;此世後世得忍不
退心開悟者。自覺先妄謂長迷故。但下生
者雖殘殃華未出。内受法樂
故。此乃欲願力方便難思悲智雙行
抑攝常存横截五惡由在下流。然宿淨華
故非漸也。即得無殊意在斯矣是一又知
散善惡凡夫同入觀門念佛出塵無別道
者。自覺先妄謂門別故。但兩門者從所攝
善及能入機門體別一觀佛故。此乃爲
通門所修諸善并引諸教難悟衆機
要門。令通眞宗漸歸頓故非漸也。
專念專稱意在斯矣是二又知念佛修因無
別得忍證滅必無異趣盡歸佛者。自覺
妄謂果異故。但中輩者雖亦迴心見佛得忍
宿習。非小故此乃欲清淨智海
一味不五乘江河源流。體用無礙各現
。永離譏嫌故非漸也。向大學佛ト云意在
是三此中雖數多義利要言之略如
斯也 次言藏教乘等分別出他部者。咄
哉此難從局見來。汝今善聽。今家釋經毎
二門。或通一代廣述出世利物元意。或
一經直示安心起行所歸。即如序題門
中所標。如是二釋還依經文。初釋則依
前發起通請別請顯行示觀序正觀念二尊教
意及以大經小經等文玄述之。後釋則依
十三十六迴願之教兩門九品證生之説流通
付屬顯文之。然初義者於經文略。是故
釋中亦不廣解。良以此教正意急救常沒若
定若散善惡凡夫五苦所逼重障鈍根。未
教起本末。直須顯二尊遣迎教行
因縁使人迴生。到彼悟入如來智惠海
諸佛密意。明解群典玄旨。是以教相略
示而已。若如法華涅槃等經略教觀心
教起。決了三一顯近遠。乃由亦悟
性利者曾聞觀理見性綱目。今只結撮大綱
而已。但以レハ此經文簡&MT06279;義意自富。依此直
センニ理便足。然附他部其目者必有
深意。今推之曰。爲曾學諸教故。爲
佛智元無二故。爲偏執自法故。
是種種益歟。然子所難拙從局情
通旨競増人我全非佛宗。又都未
祖祖判教立宗之例。且如惠思禪師釋ルニ
妙法名專依華嚴三無差別。無畏三藏叙
密宗還借法華開示悟入。是諸賢者所述豈
深入一藏諸門咸通。誰謂自教麁淺藉
他諂附。矧乎吾祖大悲覆本誠求呈證本
禪所著美言寧越宗乎。必有博覽請更詳
之。況復大經的言。大悲興世惠以眞利
智佛壽無量無數。聞名生者皆悉住正定聚
諸邪聚不定聚故。究竟一乘于彼岸
菩薩聲聞人天無殊。因順餘方故有異名
無上大利難中難等 又小經云。彼國人民
壽命無量故號彼佛阿彌陀。雖無數
聲聞菩薩衆生生者皆是阿毘。執持名號
大善根。十方諸佛證護道同。聞名願
亦即不退。行此難事出世成佛説此一切難
信法等。將此合前諸文而判頓教一乘
諍也。是以天親論主總持三經專勸
。註家所解佛名爲體同一念佛 又論讃
曰。正覺華化生清淨智海生。大乘善根界ナレハ
等離譏嫌。出過三界道直入華藏界。正覺
善住持無正覺事。乃至疾成佛セン專以
念門。四依盡理之解寧乖佛法相乎 故註
家又云。蓋是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本有
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等者。與今家妙
宛同函蓋矣。加以龍樹智度論云。樂集
諸佛功徳菩薩當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
云云。誠知佛祖妙判其來尚矣。但是末學膚
受末心腑者也。此乃非臆説
自宗。廣通教門親得宗要。其有耳目徒誰
聽之者乎 問曰。廣示文理少得
。然有決請更開解セヨ。何者既言此經實
是一乘全非漸者。何令頻婆成阿那含。大
經得益亦擧小果。此等豈亦示宿習。又
寧得佛大悲。此若然者一切咸然。更
何經漸教耶 答曰。前出文證其義
已立。然頓教中有小益者於諸經中其例
一。但隨部宗妨耳。今檢其意
多義。或機欲異&MT06279;一道方便門別。還
縁先得五果後漸進學至大道。故是
人自漸非教漸也。大經得益多クハ此歟。例
大涅槃入無餘也。又此經中既廣稱
淨土菩薩聲聞天人。皆爲智願清淨海衆神
智洞達功徳難思。何妨衆會知聞此法
彼亦得此妙益也。又此經中雖智願一
乘妙法。未觀經正起化説ニハ。未韋提一
實機故。故於化前豫對彼衆示苦因
入樂果。佛意雖觀經宗本因縁未
傍成聖益。此亦一音隨類異解故。亦人漸非
法漸也。或佛密意欲五用從一體起一
味法雨所潤弘多大法。先授小故是
序攝漸非正漸也。頻婆得益多在此歟。例
無量義得四果證也。又如下文韋提
顯諸佛無礙智力。煩惱害者五苦逼者
盡來此經苦害。乃至隨縁八萬教益
潜霑此法潤故。欲表此義大王見佛
本期光益也 又此經意偏常沒
勸歸淨土彼成聖。此授聖果此作
由對彼顯此。爲凡夫故既非大悲臨化正
故。在序中此義。然與化前二衆
意異。此正發起大悲化故此亦序事非
也。上來所解皆是祖意。不勞引之見者
自知 又如華嚴昇兜率天品云。一切寶莊
嚴殿寶網懸衆金鈴而間錯之。自然微動
妙音聲。悟三乘者令解脱又法華
經妙莊品云。佛説是品時。八萬四千人遠
塵離垢於諸法中法眼淨是一乘
頓教部中似小益其例非一。然隨其宗
通釋各多。要而言之唯可其部中正意所
宗要文而會其餘支葉者也。莫綱維
其網目大旨元由矣。若能如是往判
諸經是漸見頓無濫也。然有一般大徳
賢者。或判屬方便時教。或下爲三乘部
人異見別非唯此事各謂旨。不ロニ
&MT06279;互鬪是非恚愛者。當知諸佛境界不
可思議。法界法門亦不可思議。衆生得道亦
復不可思議。是故若欲思議理趣亦乃無
盡。誰能窮宣ヘシ。今略解畢。依此安心亦無
乏。若有餘疑更訪明師。隨聞諦受開正解
也 問云。既知法門義理玄遠。然學教者不
決。而今雖一念發心即得法忍。未
經文可誠證。未名義證相分齊。雖
上生即得無生彼在生後發心時。又
其忍位分齊未判。雖韋提現身得忍
亦未發心即得。又其位階亦未分明。又
今時道俗各謂&MT01302;發心念佛誰有ルヤ證法
忍者。若言得者與彼漸教歴劫所得ナリヤ
ナリヤ那。若言同者聖道淨土應差別。若言
異者深キヤ那淺キヤ那。若言深者彌加前疑
彼聖故。若言淺者立漸頓名所詮。凡
此一義多有未決。請更開曉&MT06279;廣述義意
答曰。今所問者實爲至要。非
スルノミ頓乘益。要專誠當心領受。今宜
教粗述祖宗。莫驚疑スル&T069222;善須思察 先
文證者此中當具出三經文 一大經云。至
心信樂欲生我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方
名不菩薩無生忍等正覺。國中
人天不定聚必至滅度者不正覺
生我國必至補處若不爾者不
 二觀經云。若有衆生彼國
種心即便往生。韋提希等聞佛正説
菩薩時得忍。捨身他世必生彼國。生
諸佛前無生忍。歴事諸佛佛授記。當
座道場受佛職位 三小經云。聞彼佛
持名號一心不亂ナレハ即得往生。聞佛名號
及經名者諸佛證護&MT06279;即得不退。已今當願スレハ
已今當。生者皆是阿鞞跋致ナリ。其中多有
一生補處。諸上善人倶會一處。此乃三經一
轍佛語無異。豈有明文更過之乎。若解
文所詮義理所有疑問自應決了。謂此宗中
往生無生正定不退名義且殊ナレ&MT01302;義意是一ナリ
謂生スレハ彼國生死永故名無生。生死既
&MT06279;涅槃常住ナルヲ亦名無生。既住涅槃即住
故名正定。既住ナルヲ正定邪聚亦名
不退。故此三名皆依往生一義而立。乃至補
處道場亦爾。應知既許サハ無生往生理一。經
發心即便往生發心即便無生
又言聞即得忍不退豈非聞即得往生也。
往生無生意同別爲ルハ二願亦依
。又生正在捨身他世無生總通現當益
故。又法忍且擇智根往生總攝利鈍信
故云云。然據實論互得其理。證無生即當
生故單信自成法忍義故應知 又此
三輩九品文首メニ定三心正因者。正是
顯韋提聞法見佛得忍之相貎。是故釋云。
隨機顯益意密難知。彼佛自問自徴等者謂
此中。顯第七觀二尊發遣來迎密意韋提
聞見得益之義。普勸未來諸衆生類同
齊霑九品。凡生彼者必須此心。凡發セハ
此心皆往。是故經言即便往生。釋言
總擧有生類也。當知韋提聞佛勅聽シ玉フ除苦
惱法安心諦受注レハ想西方。見佛應聲證生
起縁正念歸依&MT06279;即悟無生。爾時心自有
種義此方説其三名耳。何者聞佛勅
至心無二。見佛應故信心決定。二心既發レハ
迴願直。又聞發遣故至心迴願見來迎
故信樂欲生。又因釋迦教意亦有三心義
彌陀願意亦正具三心云云。略述處處
釋意是應知。然此心既具スレハ安心決定&MT06279;
&MT06279;フテ法名爲法忍。忍者堪信不捨義故云
云。法者即其無生道理。無生理者即往生果。
&MT06279;&T069222;無生已如前解 又此法忍亦名
喜忍。聞見&MT06279;&MT06279;歡喜住故亦名悟忍。聞見
心得明了住故亦名信忍。聞見&MT06279;心斷疑網
住故亦名横超四流。不煩惱涅槃分
故亦名即得不退。蒙光觸者心不退沒
亦名頓教一乘。不凡法直階諸佛境
又有親縁近縁増上縁等義。如其道理
之可見 諸有衆生其名號信心歡喜
乃至一念莫皆獲是大利。此世後世
心解脱。然有懈慢自性惡者聞如不
見如見動生疑謗。方便破壞&MT06279;自失白誤
佛咎也 是故今時道俗若自知有信者。
有智無智多聞少解。皆非此利益
也 然疑者云。現未命何即生。現
生何無生。此皆自背本家特負
者也。今爲&MT06279;言。此言即生及無生者直
教行不利益。又顯佛力無障礙義。謂
此教此心者此心正念歸依佛故。彼
此三業常不捨離。既乘攝取不捨慈光
退沒生死昏夜。順次常樂佛家。信
樂此法領納&MT06279;心。心安法故名爲法忍。心
生能即便生。凡諸善惡決定業成スレハ
下印果如ヲ以泥。若有善解因果道理
此一門何有疑怪。何況深信佛智願
了如來異方便者誰於此法滯也。
故知善解此一理者自利利人不二失
謂知發心即蒙佛加三心既具無行不成。
正因即果無障礙故。於此一念即成大利
罪福時節多少。隨順佛願即得往生
故不彼疑怪失也 又知發心蒙光照
者三垢消滅身心柔軟ナリ。信心日増行業自進
恒憶佛恩。常懷懈謝渇得泉心無厭足
直口言三業專精。故不彼懈慢失也。
若其聞名發心&MT06279;即生者中下下中トハ乃成
虚説。若其得信忍行者一日七日
亦成妄談。諸有直心正念之人善須思擇&MT06279;
自失也 又成此益其聞見冥顯定
散生終現當初後分滿事理等別。若得此意
先疑自決亦知階位分齊等也 一言見者
彼韋提聞佛正説佛靈儀信解開發
此益也 二言聞者未來雖親得
但依遺教名發心。佛力觀門
體故。正宗本爲未來説故。智願攝生元
スルカ名故。常照慈光念者故。亦同
此益也 三言冥者幼童無智單信稱
名。雖必解是即生是無生是不退等
大悲偏爲是故。韋提素爲此輩請故但
能專稱得此益也 四言顯者明了佛意
善學教門。安心住行即得此益。然善學者
別殊事。只知單信無解了者但能正念
稱名歸依スレハ佛悲願皆盡益耳。若對
貢高自擧雖教藏眞智者。是故可
謂善知者如識者也 五言定者依
安心專想專觀スレハ。以佛力故得彌陀正
依等事心生歡喜正受相應即得此益。就
此定中能入義助業義十三觀中正
此義知 六言散者佛力觀門願力
三昧心定散故凡有教聞名
發心前所説即得此益。此中正用能通
觀門及所詮法。三輩生觀正明此義知。
又此觀義若欲位三輩觀觀多在生得及
加行善心中聞慧三昧分也。十三觀多在
行善心中思修二慧三昧分也云云。又雖
心有此差別所得無生義無別也應
知 七言生者若於平生聞法發心スレハ即於
爾時此益也。上來六句多此攝耳 八言
終者若至臨終メテ發心スル亦即爾時得
此益也。又此二句各有廣解略開。智者觀
機隨宜勸導故也應知 九言現者上來八
句皆是現身得益差別ナリ。乃至坐時無生
者亦可前臨終一句。亦可通攝現生二
。皆有迎接乘臺義故應知 十言當者
畢命乘華及生佛前乃至マテ道場所得
皆此句ナリ。自下諸句皆從此開。是名
此世後世隨心解脱知 十一言初者到
彼華開ケテ佛家見佛聞法得此益也。又
前諸句皆攝此中是此宗初門益故。若欲
位如下簡之 十二言後者須臾飛通&MT06279;
事諸佛本國他方行普賢道。法界縁熟
道場果竟圓滿海此益。又若欲
上來諸句次位者。平生臨終及坐時
十信中外分位。例如華嚴占察説
云云。華開以後所得法忍クハ解行已上
分位亦如瓔珞仁王説也云云。然有同異
淺深等意下辨セン之。又心雖此初後
法體常是一實益耳。讃曰地前地上元無
二隨根利鈍増位等亦此意焉 十三
分者初從華開乃至補處ニテ皆分益也。又
現益等皆此攝耳 十四言滿者道場果也。
又約心辨スルニ此異法常是一無生
耳。讃曰淨土無生亦無別究竟解脱金剛身
等亦此謂也 十五言事者報佛淨土
佛家。樹下華藏名爲道場。一死永絶スルヲ
生等即事益也。此約因果色身説耳 十六
理者性眞如海諸佛家。無塵法界名
道場。常住涅槃名無生等即理益也。此
因果法身説耳。然此事理從來相冥セリ。莊
嚴變化佛心ヨリ流出スレハ報化色心不法本
地三賢天人咸爾。是故論曰。二十九句入
法句一法句二清淨云云。讃曰無生
寶國永爲常人天雜類等無爲等。釋云經能
法理事相應條條順理以應玄門等皆
此意也。但以諸佛大悲偏爲常沒指方立
教正意。十六觀門盡勸厭欣想心縁スルハ
境無生自故言捨此穢身證彼常樂。此
乃直爲彌陀願重佛智無礙使凡心不
聖境。若住理性取捨千劫萬劫ニモ
法忍未期。諸師捨此未的當。解ルニ法界
離念釋&MT06279;錯者意在斯矣。然誰不
知眞如體量不蠢蠢自心。恒沙功徳元
來不己身。但以ミレハ知非知妄知非眞知
故不知非不知縁如實知故。若其宿殖
深厚之者言下發明セン&T069222;誰復爭乎。然此
彼非此法機。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
者是也 上來曲シク今教所得法忍相貎
階位分齊其義如斯。欲漸教所得不退
此而辨。或異或同互有淺深。言或異
漸頓依心乘願異故。彼至住地方論
退今從初信法忍故。華開後
或住或地。從如來生住普賢徳平等
一實非隨一故。例如華嚴雖
行布永異三乘次第行也。又彼漸ニハ
或説六住七地亦退或轉五道或沈無餘
今從初心尚無此理。何況賢聖佛力持故云
云 言或同者二門雖別所入同故彼入
此生佛家。理實ニハ頓教故。雖
六住七地有退。多以方便初學故。十住
起信二道。同入阿惟亦此意也。般舟
讃中分別漸頓亦似二教法忍同矣。又此
初心雖信外永無退義彼聖故。但是
佛光攝護力也云云 言互有淺深者頓
信心不退&MT06279;而凡ナリ。漸至解行忍而
聖。頓教功深漸教功淺故。聖忍位
忍位淺故。又彼經萬劫諸度門亦入
雙修福智。此唯一念唯修一行或七日
等助以五門。加以根性利鈍天殊。故亦得
彼深此淺。然此於一念無上利七日倍
爾。復於一行彼萬徳五念亦然。彼諸度
門只是隨縁福智亦非報佛果徳。萬劫僧祇
刹那佛力凡力亦是地迴。故亦得
此深彼淺。此乃地中好堅與脩松。卵中頻伽
衆鳥。摩尼一顆之七珍。輪王太子與
。久近多少初心後心互有優劣例而可
知。但以佛不戲論法非口舌。所念應法所
言有信。眞爲佛子實成大利。會理從
教心憍還墮魔界。動向闡提是故學教
者當自正見也 又雖心不眞實纔聞
。亦非是無佛種薫心。是故佛智法海衆
生得道亦復不可思議應知 問曰。若爾華
嚴占察初心法忍應是頓益今云何辨
同異及淺深等 答曰。二頓差別不
。然指大途已如初標。今更辨者彼對
理談一法界一相更無二三。理既等
故心行亦等境智等故。一念不生即爲
諸佛行處。從此塵劫供佛利生具普賢道
行布海佛國土就衆生。二利頓極
大覺朗然。發心究竟二心無別。雖初後
純一實相。是彼頓教大綱而已。此爲鈍根
事説頓智願一道更無異路。安心住行因
玆無二。心行純故得生非難。五乘齊入永
衆譏。一念即成無上大利彼長劫利
潤法界。四修任運三明自然。託佛願力
法性海。報佛慈恩賢聖海。雖賢聖
同無爲。大悲薫心遍遊法界。從如來生解
法如如。正覺華生入華藏海。無二無二平等
一實。華嚴三昧與佛齊圓究竟彼岸人天
別。如是如是不可思議。即是此宗大
旨而已。是故當知利鈍事理去住雖殊。悲智
方便彼此道同。皆信佛乘同歸一實。況彼
皆明願生彼國普賢願藥王事等云云
但以利根所禀不愚鈍。故於彼中難悟
之機要來此經遂成大利。鈍者所受何開
利智。故勿此不益者還往彼門
之理。若依彼悟元是利故必依此生正是鈍
故。如序題門般舟讃等廣辨化前起化教益
云云。然有賢聖亦願生者自是別義非教正
。故此觀經偏爲常沒。大經傍明兼干聖
。此顯諸佛大悲極故。彼示佛智海深廣
故。大經歎法觀經當機。善須審察勿使
。但此分別且就初門。若論後果前。同
十方淨土無二乘故。三世諸佛一道來故。
正遍智海常一味故。佛家道揚元無二故云
云。故學彼教此宗。若善入者亦歸西
故。不爾即非普賢行故 又學此教
彼宗。若實生者還證彼故。不爾亦非佛智
故。是故以行攝果行果雖別以理攝
理教元一。若能通達互無偏諍。隨縁受行倶
佛意 經曰。泥洹眞法寶衆生種種門入。
釋云。門門見佛得生淨土。是則佛語分明祖
意亦然。吾家學人請思之矣 問曰。已蒙
衆情盡解。更有一關請通之也。既言
宗實一乘者乘體云何能乘所乘復云何辨。
因果乘又是何耶。助道法門復有幾乎
答曰。善哉此問將自他汝當諦聽。言
者此教乘體即其觀佛念佛三昧。二尊二
教各有宗故。所宗法行爲乘體故。例如
若空慧爲宗智論釋言智度正爲大乘體
云 亦可言佛力願力爲此乘體。觀即釋
迦智慧力故。念即彌陀誓願力故此義云
何 謂釋迦放光照彼依正韋提被加了了
見。是名異方便説爲十三觀。此觀被
名爲定善門。此觀爲散機説爲散善門
兩門雖異唯一觀佛法。未來聞是語
正依事。此知若如實即是以信手
智光用心爲觀照故名佛力觀。是名
力爲乘體也 又彌陀應聲證得往生。韋
提接足法忍豁然。是名無縁慈説爲六字
。此法爲定機定門所標。此法被散機
散門所通。二機行雖別專受念佛業。未
來持是語發心即得生。此生非凡力唯是
歸命心託佛酬因名心爲憶念故。名
力念亦名願力爲乘體也 就此分別能
所乘者常沒衆生正爲能乘。諸佛大悲所
故。爲煩惱害此法故。二尊佛力觀念
三昧即其所乘。駕此神通道場故。乘
風航彼岸故。此法能運三界衆生
故。此法能御十方衆生佛家故 復
次觀心念心皆屬能乘能依心故。佛事佛名
正爲所乘所託境故。三昧通二心境相應
等持故。或屬所乘是所作故。佛力願力
三昧故 復次觀佛三昧總爲能乘之解
生信門故。念佛三昧總爲所乘之行正定業
故。然此諸義無取捨盡是觀經宗體相
故。但其後義最爲宗極。兩門之益在稱名
故。若與而言觀佛教宗亦以迴願往生
體。迴定散願必果遂故。若通而説念佛教
宗亦以迴願往生體。善惡迴心願即生
故。若奪而言觀佛唯以迴願體。必迴
散二善生要入弘願方得生故。若別而
説念佛正以往生體不必迴善。但使
樂欲生即得正爲要故 復次若與而言觀
佛自有教宗體三。若通而説念佛亦自有
三義。若奪而言觀佛教宗總判爲教。又其宗
體總判爲宗亦總爲教。皆能標故皆屬因故
皆生解故。若別而説念佛宗體總取爲體。又
其教宗總取爲宗亦總爲體。皆所詮故皆屬
果故皆成行故云云 如是分別皆述
。如其次第細尋可了 就此又簡因果
者亦通二義。初心凡夫乘是先入諸佛
故正是因乘。往生爲體即其義也。然生
必至滅度故亦果乘。當坐道場即其義
也。又此二義總名因乘因至果故。即同
法華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及起信論十二門
論一切菩薩大人所乘名大乘云云。若
大經世尊亦乘此王三昧。故經説云。今
日世尊住奇特法。住佛所住。住導師行。往
最勝道。行如來徳。去來現佛佛佛相念。得
今佛念諸佛耶。此明如來自住此乘
此法亦度衆生。此名果乘果起
應故。般舟經中亦有此文云云。此同法華
佛自住大乘此度衆生。及起信等一切
諸佛大人所乘名大乘云云。是故當
今時道俗修念佛者。亦是安心諸佛行處
如來行如來家。從初之終皆行佛行
彼還來亦行佛行總而言之名佛乘
也 頓教一乘此爲極談。但是皆由彌陀法
皇大乘廣智究竟願力。嗚呼遇聞希有法
喜躍乎 又此妙乘助道眷屬略唯二種。
廣乃無量。同類異類各差別故。同類即有
種助業五念門等云云。異類即有三福六度
無量門等云云。雖有如是無量助道
正業皆順一乘。若不爾者悉名雜行皆名
雜修。非一乘淨土正因也。專雜二修能行心
異。正雜二行所修法別。然禮讃初辨二修
者。正爲勸修淨業者有得有失 謂文
意云。若有行人念佛五門行。三心相
應匹修策勵。不毒心及諸惡業。不
心及餘善業。設有三毒諸煩惱業及疑見等
來間雜者。奉正法故憶佛語故。知而不
深生慚愧。常令淨信純至深固。若有隨縁
善三業起及自他上三際諸善。眞實深心中
迴願生。常使順正因正行。不彼縁
使心亂動。如是如是畢命爲期。隨順二尊
諸佛意故。百即百生無空過者。是名專修
正行大利也 若復有人雖此法。自
已能安心起行三心四修相應。反
前即名雜修雜行 然此容二類行者
一心行業純至純善。然於正業心未深信愛
樂歡喜。或時疑怯乍進乍止。或時樂習隨縁
雜善。此心行業倶無定准。然信罪福苦樂因
深生厭欣。非全捨離迴彼雜行至心願
生。雖信樂亦迴正行。如是三心四修之
中。少分相應一分不異。亦專亦雜或正或雜。
故其得失未定判。直言希得一二等
云云 二心三業雖生及起行業。心
純淨雜毒故。亦非眞實常懷虚假
故。亦無深心至心故。雖至心
雜疑者無眞心深心者。深心必是眞
實信故。又懈慢者雖疑而亦無信。只
是口言意無忠信。未自看是信
此人者或時生疑臨病臨死始驚忙故。
元無信根妄謂信故。此皆無初至心故爾。
若有至心自知心過。無信有信如實自知。
知故或有疑生信。或知斷自生悲恨
種種方便求信也。此人不爾生懈慢故。
心既如是行業隨然。或時三業恣造衆罪。然
或覆藏無慚愧故。或現發露而順名利。或
大悲不罪人。雖先明信自欺誑故。或
善惡本來性空。欲外人見生譏故。或
此二言自謂眞證。邪見薫心起上慢故。或
心愚未深信解。現色示恨諂他見故。或
時三業日夜勤苦急走急作如頭燃 然
此行多雜諸非。或謂自能如是專精。輕
蔑世人憍慢故。或得名利相應故。
或不報佛力恩故。或生嫉拓善友
故。或見有色雜縁故。若修正行若修
雜善皆無誠信徙自勞耳。此人心業一向是
雜。雖亦念佛如法故。是故總名雜修雜
。亦判千中無一等也云云 是故應知一
家釋中。言正雜者必是專雜。言專雜者非
唯正雜。如就行立信文云。言正行者專依
往生經行者等。此以專心所修行法
正也 又云。若行後雜行則心常間斷衆
疎雜行者。以其行法心不專亦名
也。總云專心所修名爲正行。令心專修
正行。雜行反此。故知正雜必專雜也。若
禮讃中明專雜者。總簡三心四修具闕。然
其雜毒及雜疑等未必唯是諸行之失。故知
專修所簡且寛通簡雜惡及雜善故。正行所
簡且雜善耳。既有寛狹故言專雜非唯正
善順文也云云 然此一義異釋紛紜直
一解粗若斯矣。抑先所言異類助業。即
此雜行隨義一名。謂除念佛及同類業。自餘
諸善若深若淺。於此教門義立名乃有
多種。或名雜行或名正因正行或名異類
助業。且名雜行者略如先示 今細辨者
就行立信之文云。往生行有二。一專依
觀經等往生極樂經。而專修正念阿彌陀佛
三昧。及彼相應同類助道法行。其助正行
正行。以專依專修所行行故。唯有此行
能成專修心故。何以故專依此教專修
。此行即是正念法故。還令修心常專一
故。謂專依教行此行者。生佛三業不相捨
。感應相冥有鏡像。衆生億念故佛亦
念衆生。願佛佛即入心想中。内因外
縁得相應故。心不間斷永無退失名爲
使心專故。若如是者專修正行。雖
所寛狹分齊還是全同也應知 二不專依
專修雜行。即三福等八萬四千餘隨縁
諸業。此行非是此經正宗故。亦非唯此經
所説。本是諸教若漸若頓若十方淨土教中
所詮故。於此教中名爲雜行。何以故此行
專依此經。發心專爲生西方淨土
。亦可諸教發心。或爲五乘一乘十方
淨土因而修。所依所求既不專一。所起心行
雜何乎。是故欲安樂果者。若行此法
常與彼佛疎遠憶念間斷。或可退失以及
彼正行功故。此乃非唯體自是雜。亦令
專失正念故。乃至亦障正行故總名
也 然此諸善若於眞實深心中迴向願
生之時。非唯得正因正行之稱。亦有還能
念佛之義。但欲別雜疎等相。仍本立
名衆名疎雜行。亦名異類助業。何以故如
上已説 若能安心正法正念已立。非
自得正因正行之稱。亦令三世隨縁諸善及
他凡聖世出世善。如法隨喜如己所行
此正因此正行。不彼縁心亂動故。彼
諸雜善非但乘此專修正念正行名。亦
嚴此三味王益三業彼勝品
亦名助。然此皆是安心所致正業之力。如
惱害淨業者還得法財豈非法力。今
此亦爾縁正名正從正名助故。欲功分
別法相本名雜亦名異類。如四助業從
正名正簡正名助。法有與奪之稱
今也。三經偏標念佛得生即推功意也。三
經倶迴諸善生即隨順意也 又簡
意。欲勸安心未深正業未熟初心行
。離失成得故也。謂恐此人聞諸善迴
皆得生。隨縁受行亦無妨。但取其言
自心樂習彼故。動失正念還墮雜修
大利故。縱無此過專正。故言
縁雜善恐難生等也 若得是與奪通塞
竟即往見諸文迷矣 又彼諸善名
正因正行二意。一隨他説故望隨自
正行還名雜行。二隨自説故且從本立
殿最耳 又言隨自説名正者有其二
。一約自心。謂三世善盡依心轉。隨心專
善正雜故。昔心未專故行名雜。今入
故轉名正。方得彼三世諸佛淨業正
。今亦即往成佛道故。二約佛名。謂佛名
號集彼増上勝因勝行勝果勝報成。衆生善
體元是學彼淨業正因。然無安心正念縁
故。隨縁雜散不正因。今以正念歸依佛
。彼隨此心入佛行。佛以三力加令
。轉爲一乘淨土正因正行故也應知 然
此諸善及四種行正雜助正有與奪名。是故
不如專修正業。助道本爲正念故。嚴
正業故。正業自徳無圓故。莫強故。故
祖師云。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
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
願故 又云。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
向之義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
往生 今此二文正是行者之宅祖師匠物之
要。義趣在文不更述。然爲童蒙略而解
者。今以念佛宗本者良由二義。順
故具願行故。若雜若助非是本願意所
故。餘願餘行未必一念功圓備。故如
即此二文意也。然爲本願一念具
故。頓具願行直以願爲強縁故。故
此宗中所有義利亦以此義總攝盡耳。既聞
此要何須遲慮。唯可懃心奉持畢命爲
者也 又初文意云。一心專故順願三心。念
不捨故亦順十念。乃至十念即其不
意也。既能專念而順佛願故。此時得
定業稱。餘皆不爾非專念故。助專念故。
本願意之所宗故。雖十九二十願中
雜行及助業等。彼亦皆標專念宗故。
下文三輩即彼所攝。而皆一向專念佛故。皆
十八願體故。故下輩更擧十念也。然
三願別可之云云。故言正定業者簡
彼雜散及助定也。一心專念念念不捨正是
念阿彌陀佛三昧王故。如下上品佛名
是一攝散住心。以此正念雜散業
者。即顯正念三昧正定業也 又如
流通文中總對定散二善而顯念佛勝。及
付屬者亦有助定業正定也。且置
彼文直於此中其義顯然。初對雜名正次
助名正。然雜善正當三福等行故是雜
散。助業皆以專心稱故當助定。但雜
善中非定行。如通去行及諸教中世出世
禪大小定等。亦應對三福業故。彼皆可
迴願生故。不爾即有淨業不一切
故。又助業中非散善。讀誦讃嘆供養
禮拜自論行體亦是散故。當是別定所對
也。不爾即有通別二善故。然
雜定此助業若定若散。亦得皆名爲
雜散業。非專依此往生經正念故。又
助散彼雜行若定若散。亦得總名爲
助定行。盡專依此往生經行扶正念故。此
義在文在理分明。亦有多例繁不出。故
知念佛三昧可謂正中之正定中之定。若雜
若助不比類。所以特立正定稱也。何以
故順彼佛願意故。此乃非口稱故名
而類三福之業。亦不散心故爲助而從
十三之定。直以佛智願正宗。故親縁近縁増
上縁故。非隨縁故。一乘體故。易故勝故。若
能安心正念。從初發心乃至究竟。莫
此三業相冥。佛入我心我乘佛光。中無
終無退失。爲正覺印之印定。爲
定聚正因正行。三昧定力之所攝成。見佛得
忍金剛正門。依此諸義利皆圓備故。總歎直
稱爲正定也 然有學人或以心在散位
三福之散。不定散之外立此一行
或聞三昧釋定恐十三之定。唯以決定
之義此名者。何都不十一門義。不
念佛三昧名也。然誰不知六念之中亦
專念阿彌陀佛。及二善外別立此宗。不
定善定善。或以定散諸行盡
但是教門廢立隨義立名。顯示法門別意
者也。諸經論章此例非一。請諸有智者准
之云云 又次文意云。凡生淨土
願行。若隨少一恐無生理。然此六字一
聲十聲莫皆具大願大行。一日七日乃至
百年即有無量願行具足。所以不時節久
。凡有專持皆往。抑是如來大願業
力。故彼下文還以願。成立淨土易行義
也 然此口稱六字總言正在行位。經中所
言如是至心即當安心發願位也。而今六字
願行者非深意。謂如知識唯勸
無量壽佛。此明行體在佛名也。然聞
如是至心自稱南無阿彌陀佛者。此明
聞名發心歸命之心南無也。是故
南無總屬迴願。別取佛名正爲行焉。所以
者何此正業佛力爲本非己功故。然其佛力
名號即體。大願業力所感成故。三念願力
攝持故。總攬報佛萬徳故。本以此名
衆生故。是以若聞若信。若念若稱禮者。六情
三業四儀之中。莫各具妙願妙行。願不
自妙行故大。行不孤成願故攝。是名
具足無上功徳。亦名人中芬陀利華。亦名
佛所護念也 嗚呼通論家者未此智。輒
別時之行。此宗學者亦有信。動生
咲之科。不忍之痛因玆而深。舒舌之歎於
味。予若有同志共悲傷乎 復次願
行相望乃有多重。若依發心修行而論。安
三種心總屬願位。口稱六字總爲行位。心
念身敬亦屬此位。此是常途解行次第也
若依内因外縁而辨。安心起行各具願行
何者衆生所起。若解若業其力微故皆屬
。既許因者在願可知。然其所託報佛果
名。在因在行常爲勝縁。既許縁者成行莫
疑。此是宗別異義。所以一聞生信一念歸
依。乃至十聲一形之者不願而已。願即具
行。若爾何只十聲稱佛。十願十行具故得
生。下中中下聞而尋生皆亦願行圓備生也。
故此文中所分願行且就行中願行説耳。正
論家所引判故。若不爾者如何得
名即生。彼如判爲別時故。善得祖意
請無所昧矣。故知佛語誠實都無虚説。聞
者如教無空過者。但以雖聞唯願而止。未
即生而爲遠縁。論主傷此故示令解。非
三部教是權也。是故天親作論申經名
願生偈。亦開五門專念也應知 上來
二文大概如此。安心行處依此可足。速證
無生之因。當坐道場之行。幸得値遇誰惜
身命。上在一形如少苦前念命終後念
即生。一入不退長時報慈恩。十地超然不
覺冥眞寂道無窮極。何不世事。然
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古徳云。緩其可
急急其可緩。豈非一形之謬乎。願諸同業
互相勸發。自信教人漸報佛恩。是學問之要
也 夫解必引行爲軌。不行則同他寶
行必因解歸正。無解則有邪網。然今解
則以願不疑爲正。所以莫多聞少智
今行則以名不捨爲業。所以無一念
長時。是故願云。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
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禪師諭曰。彼佛今現
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虚。衆生稱念
必得往生 法照讃云。彼佛因中立弘誓
名念我總來迎。不下智與高才。不
多聞持淨戒。但使迴心多念佛能令
礫變成禪師者和尚再誕勸化一准者
也。云有一類學者自尚智術多惑世人。或
廣解者雖仰信專稱即生
或説自勵者雖正解直心亦不
生。如是人者雖各自謂能解能行能勸能
。恐是互執一見而已。現見還是自障障
他往生正行。多彼雜修之流者歟。但以佛法
難思機益叵測。欲之邪則鴦崛證無生
於善來也。欲之是則四禪成闡提於上
也。何況智願無礙門乎。況復羊目狗眼見
乎。唯願二尊諸佛慈光冥照。神力遙加引
正路人稠林。既能哀愍特留此教遐潤
百歳。豈棄萬年。當知頓教一乘海清淨解脱
味。人人皆有分□□宜飡受。畢竟皆得
法界盡無餘。遇哉聞法者何人誰不喜。設
讃毀者願共生佛前。于時本朝今上文永
五年戊辰三月中旬也
六字一乘體義一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