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修業要決 (No. 2621_ 證空記 ) in Vol. 83

[First] [Prev]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621
修業要決
  西山善峯寺沙門證空&T047368;
  題目事
轉經行道往生淨土法事讃卷上
釋曰。轉經行道者。轉讃阿彌陀經。即行
離道也。願往生淨土者。淨土無二。唯究
樂一土。往生限西方偏在彌陀本願。法事
讃者。有佛事。法事。僧事。今講經故云法事
讃者稱揚也。以伽陀嘆佛法僧。法事
讃一夜行法。禮讃長日行法。般舟讃一夏九
十日行法也。卷上者。分悲智二卷
  奉請四天王  直入道場中事
是念佛三昧也。南無阿彌陀佛言四天王也。
四天王者。有名不體故念佛。四者序。正。
得益。流通也。天者慈悲也。王者智惠。王念佛
三昧也。窮彌陀名號智惠窮。故念佛爲
智惠王。依之爲念佛護佛法。所護念
經成四天王。爲佛法守護大將也。故四天
王者爲佛法。隨逐行者。冥加念而不離也。
直入道場中者。念佛者親我等。不行者
故。云直入道場中
  奉請師子王  師子亦難逢事
是來迎也。來迎譬師子也。師子具足悲智
獸方者惡體。無怖畏方者善體也。云
智也來迎者悲也。其體在天竺者。譬西
方彌陀。我國聞名譬念佛師子。亦難逢者。
來迎佛今生不見故云難逢
  奮迅身毛衣  衆魔退散去事
左右奮迅。身毛衣者飾降伏之形也。
諸邪業繋無能礙者之意也。故云衆魔退散
。王者慈悲。王者來迎也。超世之上。無
法慈悲者云
  迴頭請法師  直取涅槃城事
是定散機方也。頭者唯智惠也。迴者智惠迴
慈悲也。請法師者請定散機也。唯智惠定
散。形者以剃頭體故。請念佛。來迎。定
。行一座大法會耳。中高請表三尊也。直
取涅槃城者。三世諸佛。皆道同成此法會。故
極樂不一佛一土。言十方諸佛大悲之淨
之意也。直者。娑婆爲彌陀本國。故以
天上人間之中。比量云直取涅槃城
  序曰
召請
般舟三昧樂。初二者智惠。慈悲。終三者定散。
念佛。來迎。智惠。慈悲者就佛。定散。念佛。來
迎者就機。以此二法式。修一座行法也。就
住立來迎佛。修此行法故。先曰般舟三昧
。願往生厭離穢土。無量樂欣求淨土。句句
下皆有此意。難思議下往生述懷也。上召
佛菩薩而今述其本意也。問曰聖道行法
請三寶。然來不來可仰信。今行法召
請。來不來又同可仰信耶。答曰。聖道淨土
行法。召請義是異聖道者因精誠勇猛之
必來。若心不淨者。不來也。淨土者。行
法皆是造往生衆譬。能譬體者。皆三寶有
。故上念佛成西天王之。來迎成師子
之。定散成法師之。慈悲。智惠。唯
慈悲。唯智惠之中。攝萬法而皆召入道場
之彌陀法身爲定散機。遍觀一切色身。是
因果。凡聖。森羅萬像也。次彌陀報身爲
。名而體不見故。天神。地祇。冥衆。護法。皆
此中。是則念佛爲報身智窮。名故無
也。其名不體。故教後生衆譬。而皆屬
體今生有利益。以彌陀應身。爲來迎。師子
王者除苦惱法智惠也。住立來迎方譬
。又除苦惱法者。三世諸佛。修多羅藏。即
定散法也。如是彌陀三身攝一切。請入道
。法界皆彌陀本國者爲道場。萬法皆依
眼前。不外。故云請者。成其正
恭敬言也。難思議者定散機也。往生極樂
者來迎也。無量樂者定散也。散華樂者念佛
也。難思議者機智惠。難他力往生故也。
雙樹林下者念佛也。觀音授&T047368;經。就彌陀
入不入之義。其入方。今釋尊示之。性空
即涅槃是也。念佛具足慈悲智惠故。入不入
永不離。枕樹四本。花開菓成。是慈悲也。
是爲不入。跡樹四本枯萎。是爲智惠。示
也。以此跡枕樹雙樹也。林下者。就
樹菓。上者來迎林。下者念佛也。林者木林掌
于人。故指十方衆生念佛也。故入方。顯
性空即涅槃也。是爲生滅。而作經道滅盡
不入義。彌陀呈而爲無生無滅之義。無誑
相涅槃是也。是作止住百歳也。就雙樹
林下。於念佛。明慈悲智惠具足而云
不入之義。故此義永不離也。三乘淺智
之者。此衆譬入不入法門也。八本者能
譬八重也。皆是諸佛境界而已。難思者來迎
也。他力行體從機方難思也
  三禮
裏相者。裏者意業。相身口也。至心三心也。常
住者諸佛如來是法界身也
  敬白道場衆等已下事
斂心者捨心之意也。嫌智惠也。以心于
流轉故也。彈指者。合大指頭指而彈之也。
頭指爲流通。大指爲耆闍會。共是流通也。
共流通故合之。在世滅後爲別悲智。放
之言彈指。放之故者。合方諸經之意。放方
淨土家之意也。諸經流通者。在世滅後皆一
位而簡機也。此經流通者。在世滅後。皆爲
滅後慈悲。而分別之者。在世滅後。依佛願
皆往生。在世滅後不佛願力皆不
。故不悲智勝劣。依佛力故。悲智合
于一位合掌。叩頭者智惠窮也。於我身
頭爲上上。故留此智惠。以心爲本。于今不
生死也。然今逢諸佛如來是法界身衆
。見道場者。此道場於天上人間此量
故唯以佛慈悲。建立之而一分非機心所
。故日來留智惠而悲于今流轉。故叩頭
者捨心智惠
  引賢愚經事
經説於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明諸佛因行也。觀經即賢愚經也。立
智惠慈悲故。以智惠愚。留能譬
娑婆。不所譬淨土故也。以慈悲賢。
此穢身識。作厭欣故也。高座地讃一
段者。釋佛字。明唯慈悲故也
  願往生事
上願往生者即便往生。下願往生者當得往
生也。此二往生。一機始終故。就機就佛擧
之也
  重白道場大衆等己下事
此段者釋經題説字。題云説阿彌陀。今擧
八萬四千修多羅藏等者。説有二。一者故名
爲説。二又如來對機説法。今擧八萬四千教
序題門。釋迦一代説教也。是則又如來對機
説法也。但擧菩薩徳者釋本意。又如來
對機説法者。除苦惱法定散説也。今段釋
是也。此下者一代法僧故。皆攝此中。以
觀音讃之者。一代法僧者。極觀音也。觀
音又不體。而名者勢至攝觀音也。故除
苦惱法。攝于觀音勢至。爲禮拜。十六觀之
觀者觀音之觀故。一代皆攝于觀音之意也。
法納于僧故者。分別慈悲智惠之時。以
智惠究。故法者納于智惠。佛者納于慈

  請觀音讃曰
初一行二句者題目。次從二行六行。從
日觀寶樓總觀。次一行二句者破題。次
一行二句者本文。次一行二句者述懷也。觀
者來迎。世者念佛。音者定散也。除苦惱法一
代結觀音也。在陽唐韻智惠顯聲故在
韻。去姓也。散花樂者念佛也。散散善。花因
也。念佛也。樂往生也
  重白道場衆等己下事
此段者釋阿彌陀也。爲諸佛如來是法界
。故彌陀成萬像。而請之。謂十方法界。人
天。凡聖。水陸虚空。一切香花。光寶雲也。萬
法皆攝此中。無漏物。此段阿彌陀成
立空中阿彌陀。爲慈悲之也。初佛字無
禮拜者。果慈悲皆三身門成彌陀。今來
彌陀此彌陀果慈悲之也。先萬法智
惠成觀音勢至之。今萬法慈悲成彌陀果
慈悲之。慈悲智惠唯極彌陀三尊。爲
夜行法。此三寶皆在眼前。故非外」
  行道讃梵偈云已下事
行道者。往生西方行法也。梵偈者平等慈悲
也。智惠皆納觀音之。法觀音。讃慈悲。皆
彌陀諸佛。教除苦惱法。智惠者納
。住立空中慈悲者納彌陀。禮諸佛

  道場莊嚴極清淨已下事
此七文者。從第七觀雜想觀之也。先
先六觀智惠窮。今讃正報者慈悲極。上
卷盡十三觀之智惠。至下卷散善九品

  道場衆等爾許多人歴劫已下事
先讃後結觀音。一代智惠。以觀音之。
今梵偈後作地讃者。從慈悲智惠也」
  敬白道場衆等已下事
是釋經字也。作二段。初懺悔。後發願。定善
經爲懺悔。散善經爲發願。但二段共明
異故。今見道場莊嚴。天上人間無
。偏是娑婆之外淨土莊嚴也。依之行法偏
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其體。然間經下
二段。雖定善經散善經。教面皆作
。爲厭離。共擧苦體而教外爲下卷
淨土欣求淨土也。是故經字釋
者。定善經散善經之意。共擧地獄者。上
卷爲娑婆厭離。下卷爲娑婆欣求淨
土之意也。是對上下卷。作定善經散善經

  願在彌陀佛前立已下事
佛前立者慈悲。會中座者智惠。作慈悲智惠
能譬所譬而修一夜行法
  西方淨土法事讃卷上事
極樂之外無淨土故。念佛限極樂淨土
故擧此題也。應
  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讃卷下事」
法事讃有三題。上卷初題定散機。終題念佛。
下卷題來迎也。故云安樂是極樂也。依
往生故不往。唯云生也。今生利益者
法僧。後生出離者佛也。今云法事者。依
經有現生利益。故云法事
  高座入文事
高者住立空中。座者還住佛頂也。入往生。文
安心也
  下接高讃云等事
下接高讃者。智惠接於慈悲。高接下讃者。慈
悲接於智惠。是地讃有一遍二遍三
之意也。誦一遍者來迎之意。誦二遍
念佛之意。誦三遍者定散之意也。段段皆
此三意。故初云下接高讃。是誦一遍
意也。中云高接下讃。是誦二遍之意也。終
下接高讃等是可三遍之意也。是則
上下卷。段段以定散念佛來迎之三意。可
讃嘆故。作此法則
  高座待下座聲盡即爲大衆總懺悔云事」
問云。上卷就懺悔發願懺悔而亦今致
十罪懺悔。其義有何意耶。答曰。是試心差
別也。從心方智惠懺悔者。洗衣垢
清淨。是心身清淨而人位定須往生。是
上懺悔。今就試方。從慈悲懺悔者。
色顯文。從佛慈悲。衆罪消滅而必可
往生。曰名得生依佛本願。故稱名必得
生爲上懺悔。依佛本願者今懺悔也。無
本願者。不名而生也。問曰佛乘
戒曰不婬今何云邪婬乎。答曰此十罪懺
悔。攝諸戒。皆致懺悔十罪懺悔十戒也。
是具足戒也。攝諸戒漏戒也。有八段
者八戒也。曰邪婬者五戒也。具諸戒故云
邪婬。非偏攝十戒
  高座唱説已下事
此讃智惠。納上觀音讃。奉請冥衆。皆奉
之。後讃慈悲。上梵偈所奉請佛陀奉
之。以智惠之者。別相三寶還歸。面面彼
彼土以慈悲之者。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故。森羅萬像之體。還十方無盡之法界
  歎佛呪願事
慈悲智惠。雖三寶冥衆。十方法界。
皆本國道場者。常住三寶。皆此住在。故述
佛呪願之述懷。致歸命渇仰諸宗密行。祕
法者。皆就彌陀本地垂迹。修之。勤之。其故
者。一切三寶冥衆者。唯極彌陀三尊而無
此外。内外典祕佛祕法。祕僧。祕天。祕
。故以法事讃行法佛法祕密行。妄不
淨不法而勿此行法。以不善心修之
行者。必可現罰也。慈悲亦極彌陀三尊
故。即曰。從今已去天神影衞。萬善扶持。福
命休強。離諸憂惱。六方諸佛護念信心。淨
土彌陀。慈心以攝受。又觀音聖衆。駱驛往來。
念念無遺遙加普備。春秋冬夏。四大常安。罪
滅福成。現生雖何祕法。利生不
利益。又曰迴生淨土。又願臨終無病。正念
堅強聖衆來迎。花臺普集。彌陀光照。菩薩扶
身。化佛齊心。同聲等讃乘臺一念即至西
。見佛尊顏。悟無生忍。又祈天長地久寶
祚延長。又祈天曹地府法味飡受。又迴畜生
修羅滅除罪障。又迴地獄餓鬼倶時得解凡
竪通三界。横括九居。等出娑婆。同歸淨土
甚深廣大祕法。最有此行利益無邊。專應
歸信而已
  下座七禮敬事
已上歸命勸請。結七禮入眼也。七禮從
第七觀。一座行法唯極此意。爲自利
利他行法
  隨意事
經云隨意故者。此經者。爲十方衆生
日日轉讀。依之雖三處。送十方衆生許
日日夜夜讀誦也。故不有縁無縁。迴
一切衆生。令日日讀誦之。曰隨意。今云
尼寶殿者。爲定散機。諸佛定散説教皆被
付彌勒菩薩。故爲定散之機也。龍宮大藏
者爲念佛。雷者有聲無體故爲念佛名。西
方石窟寶函者來迎也。指頻婆羅窟西方
淨土。依寶國。常住而如金石。大法會也。
世間出世但呈此三而成就一會法事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徳法門一卷

法事讃者讀誦正行。此觀念法門者觀察正
行也。菩提心論云妙觀察智是也。觀與
別兩部而依觀經與般舟經故者。分
目觀念也。是分二義。一者觀念一位義。題
目在觀念彌陀佛。是就來迎之體。名體共
本願。釋上來雖説定散兩文之益。望佛本
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是也。題
選擇本願念佛集是也。二者觀念分別義。釋
觀經觀佛三昧一。依般舟經念佛
三昧法。是觀佛者來迎。就佛念者稱名就
機也。此時者。本願者在觀佛。無念佛。往生
要集對治懈怠下。來迎就本願。不念佛
又云彌陀如來以本願故。與諸菩薩百千
比丘衆。放大光明。皓然在目前。以來迎
本願其義也入道揚念佛三昧法者。修行
相貎也。道場内懺發願法者。滅罪用期也。相
海三昧者。相海者就佛相。其衆相皆圓滿故
海。三昧者。行者常觀念之懈也。功徳
法門者。明五増上縁是云功徳。往生出離
要門也。是云法門。一卷者極于慈悲故云
一卷
  立一念信此法隨所聞念其分已下事
果爲相。捨心。了識。故如失意聾盲
癡人之形也。爲之教一百餘制禁。是造
他力念相
  依教明五經増上縁義
増上者他力也。定散上念佛。念位之上來迎
故云増上也。縁者是皆往生安心也。故顯
來迎之行體即縁也。六部者智窮六故云
。是指釋迦一代説教也。一代者皆云
之意也
  滅罪増上縁事
觀經一卷。作滅罪。故依衆譬法門。證
往生也。世間出世一切萬法。皆一位譬
往生。故出離信心成一行。不餘方。故往
生信心無二意。期西方往生。曰滅罪。説
偏有觀經故也
  護念増上縁事
現生護念者。一期我身。依衣食二事。扶
護念。深信三寶冥見故。佛神加護
而拂横難不祥
  三歸五戒受持齋戒等護念事
戒法門者彌陀功徳也。定慧二法者智惠。諸
佛三身門功徳也。戒者慈悲。彌陀獨有此徳
具在祕決集也。故延壽轉年長命安樂無病
横死。一期除其患。一生得其樂。偏在彌陀
念稱行者。應
  見佛増上縁事
上滅罪護念者。今生利益也。彌陀釋迦護念。
觀音勢至護念。諸佛諸天擁護。爲
臨終正念。一期守護。依此護念。惡次第去。
罪次第滅也。次見佛増上縁者。通現當。今生
彌陀。依滅罪護念。臨終見彌陀。攝生護
念故也
  夫人見佛求哀懺悔唯願如來教我觀於
清淨業處已下事
利益。請通去行也。非直夫人心至見
者。從識顯見佛義
  三念願力事
一者大誓願力。是本願獨爲超世。故見佛也。
二者三昧定力。是十六觀衆譬法門也。三者
本功徳力念佛也。以來迎。定散。念佛力
佛也
  又此義者甚深廣大事
今就見佛増上縁。問甚深廣大。就之有
不思議。第一韋提希夫人逢生身釋迦佛。飽
見佛聞法大國王身。供養佛三寶亦無
量無邊也。梵行作善其功若干。然漏化前教
宮内。因縁斷絶。無見佛聞法之義。偏
死路而無一分利益。此義最不思議也。
第二於欣淨縁。報身頂上令九方西方十
方佛土依正。往之而令韋提而爲序分
故又不一分利益。雖智上慈悲。猶無
利益。是又不思議也。第三於花座觀。住立來
迎佛。住立虚空者。不報身智。不
生三業心力而佛力也。然如經文者。韋提
此佛忍。即此佛納花座。雖
未來見佛。韋提無一分利益。是大不思議也。
問曰雖忍。不經文。既釋更益心開悟
。以釋見之有其利益乎。答曰云
而經有利益者。以下得益之。若有者。
何以經不得忍耶。明知依花座觀。正
宗不得益也。釋決得益者。是第七觀
見佛下于得益分。就利益也。全於花座觀
此得忍也。第九眞身觀。問備修
衆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是指九品上六品
來迎往生。此往生者。雖來迎佛得往生
佛來迎守修行功。有無數千五之不同
佛來又述本所修之業。令於往生。是全
他力往生。偏爲自力三業往生也。然攝
取不捨者。偏在念佛。故云普照唯攝念佛
。就之來迎者。有攝取。明爲増上縁。而
者先六品來迎見佛非憑。往生亦難
。是亦不思議也。是佛皆無其功歟。以
四義。皆難思。故問甚深廣大也。是則欲
見佛有重重故
  又如文殊般若經云已下事
觀念法門者。就引合經文。欲義之法門
也。故見經文上下料簡也。今見佛増上
縁結文。引此經之意者。見佛者不于定
唯依名號見佛故。定善爲方便。爲
我身有障。修定善。若不見者。知障。
名號。若又見所觀境者。知障彌可
名號。見佛偏在稱名。故定善者。爲稱名
方便也。是故。上來見佛増上縁在稱名
故今結以此文也。文殊者以三世諸佛之
。爲文殊。其知唯在稱名。故引此文
之也。問曰因定善見佛者。佛法通談也。而
今依稱名佛而定善爲方便。其義有
乎。答曰依稱名而見義。上來見其文證
七證據。一滅在増上縁引觀經。是見佛經
也。以下輩稱名滅罪手本。因罪不
佛。無罪見佛滅罪親佛故見佛也。二眞
身觀捨定善觀成先六品。問備修衆行
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普照唯攝念佛者
稱名念佛爲體故也。依之廢定善全非
比挍。三流通廢定善見佛。云一向專念彌
陀佛名。四於厭苦縁。韋提見釋尊定善
。爲亂想凡夫。自來成見佛義。五三身門
佛。因定善能觀心。顯所觀之境而見佛。然
而因智慧位。不出離益。此故化前序。韋
提漏利益六雖超世本願。不衆生稱
者。無來迎見佛之義。依稱念多劫罪
故。彌陀來迎令行者也。七禮讃云。急勸
專稱彼佛名。化佛菩薩尋聲到。佛來迎而讃
稱佛名。故我來迎汝。故見佛増上縁者。唯
來迎見佛。教出離也。依此七義廢
而立稱名見佛義。應
  攝生増上縁事
是就佛明攝取不捨利益也。故先引十八
也。故以三部經。明攝取義
  又如下願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其女人
已下事
彌陀別願超諸佛故者以此願體也。故
彌陀名願力者。千劫萬劫恒河沙
等劫。終不女身。問曰。諸佛別願。
女身。何以彌陀獨云超世別願乎。
答曰。出離生死一代説教。宗宗已證明之
之。雖然皆諸經取極樂往生利益。爲
面已證。從彌陀之外。無出離生死之路。就
之亦有十證據。一法華修行發願。明彌陀
安樂國往生而行必依願成之。今既願
樂往生。示出離路。法華者出世本懷也。出
離既以彌陀導師乎。二阿彌陀經。十方
恒河沙諸佛。擧皆勸西方往生。同心證誠者。
出離唯極樂往生故也。三觀經定散攝一代
故。以闍王逆害時。説一代而廢此定散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亦云又此經定散文
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故一代出離。唯有
極樂往生。四報身智頂上。呈諸佛彌陀慈悲
還住佛頂。然韋提捨諸佛慈悲。選取彌陀慈
。請極樂之時。釋尊微笑。是獨彌陀極
出離故也。五韋提漏釋尊教宮内。因
縁斷絶。彼此情乖。時世尊。入其宮。開
譬法門。韋提依之得忍。三身門佛。不
譬法門。故難虚妄也。六地前地上。引一切
經論。難往生而言虚妄。明知。一代不
出離之路。若經論有出離路者。豈引
代教。出離破文乎。七玄義序題門。取一代
者娑婆教而無出離生死故。攝序題也。
説人門取一代。攝觀經自説者。一代説教。
極樂往生。獨教出離故也。八彌陀超世
別願。以來迎引接體。然生死之大海者。
衆生三業行功。是非超越之路。必依
他力離生死。是故彌陀獨。發臨終來
迎願。十方衆生離生死。偏寄此願。諸佛無
此願。故云超世大願也。九聖道一代教。八
宗諸師利生以娑婆得道。證四乘果。曾諸
宗無出離生死之路。適談出離路者爲
便。非眞實。然勸難易二道。立發遣來迎。唯
彌陀一佛也。是無諸佛利生也。十聲聞菩
薩。開導凡夫者。如生盲爲導師云云又執
菩薩論。以不指南。若依此執者。即是
自失誤他也。然四依弘經菩薩。一代經大將
也。是向出離生死路。嫌生盲。依自失
誤他之過也。故諸經明娑婆得果之路。不
出離生死之道。是則娑婆之外立極樂
獨稱淨土。唯淨土一家廢立也。是以誓
佛別願爲女人者。依彌陀之。何以知
之者。藥師既明八菩薩神通來示
其道。依之諸經出離者。皆以入彌陀。爲
祕要而已
  證生増上縁事
是就機明證得往生也。攝生者往生。證生
者衆生也
  善性人惡性人事
善性人者慈悲。發三心念佛行者。善性人
也。惡性人者智慧。不三心。皆留智慧也。
故曰惡性。不劫盡花不開故
  又如彌陀經曰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諸佛
巳下事
是引三部經也。以阿彌陀經之意者。取
自然壞爛。立證得義也。問曰。云衆生不
者。諸佛舌相皆可壞爛。然從諸佛方。三
聲一聲。皆可往生。但若不佛願。衆生
漏。其不佛力故。不往生。何以
其機。佛舌相可壞爛乎。答曰。是非
機方壞爛。以佛願方此釋也。誓
十方衆生念者。不生者不正覺。此佛成
正覺。故依聞名梵行之願。造此釋也。譬
夏一切草木生長地上。依彌陀正覺夏
。極樂大地一切衆生草木皆須往生。以
。爲彌陀本願強縁堅。曰諸佛舌相
。從諸佛方有事者。舒此舌相。一切
我舌有子細也。然則以女人轉成。立
攝取不捨義。以諸佛舌相。同證得往生義

  又問若佛滅後一切善惡凡夫發菩提心
願生彌陀佛國者已下事
問曰。就此問答。無曰字。有何意乎。答曰。
人師釋在曰字。造體之時書之也。今後生
慈悲。教往生故。造體云曰。現生智慧名故。
體不曰字也。此問答者。爲今生
目前利益。不曰字也。今生利益。皆智
慧法門故無體。一切性空也。如夢幻
  快問斯義
是明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也。不宿因
者。韋提希思今生苦惱。故問我宿我罪。此
問即可今生大樂。故佛宣快問此事
者。廣説衆譬。是今成義也
  即是閉絶六道生死之因行
是厭離穢土也。横超斷四流故。六道因行皆

  開常樂淨土之要門
是欣求淨土也。要門者來迎。他力出離門者
極樂也
  非直彌陀稱願
是來迎也。今生思定他力來迎之往生。期
即爲快樂。今生快樂無之。是今生不
見故爲智慧。今生厭欣。就萬法縁而發故。
是無體。來迎無體。是皆證得云今生樂
  亦乃諸佛普皆同慶
是念佛也。六方諸佛證誠在此念佛。諸佛功
徳。偏爲念佛故云皆同慶。我身無障。今生
心開念佛。是大樂也。娑婆樂成厭離穢土。欣
求淨土之縁。思定臨終來迎。靜向本尊彌
念佛。是第一娑婆樂也
  四事供養
三世諸佛。皆依念佛三昧成佛。我等亦依
此念佛三昧。當成佛。以此義。今引合現生
利益也。往生極樂成佛。是未來世利益也。
現世安穩後生善處是也
  佛言若人百里千里四千里欲聞是念佛
三昧必往求之已下事
百里得益。指臨終來迎。千里念佛。流通也。
彌陀名號必往生聞之生信也。四千里
序。正。得益。流通。聞教生信也。説教皆爲
者。云四千里也。里者行也。何況近而不
學者來迎也。教外此來迎者。面像與
者不相捨離
  木槵經因縁事
懺悔滅罪因縁。唯在念佛。故引合一心專念
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
捨者。是名正定之業之義也。三日不食者。
定散。念佛。來迎。以慈悲食。捨智慧食之意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徳法門經一
卷事
此題分二也。觀阿彌陀佛。相海三昧者。上
四篇之。念功徳法門經一卷者。五種
増上縁已下也。故釋二法門。故題目分
而影略互顯也。終在經字者。五種増上
皆引經文。私釋也。上觀佛者智慧。下念佛三
昧者慈悲。故皆引經文釋義。聖道教者
觀佛爲智慧故觀佛念佛有二重。觀佛
智慧。念佛爲慈悲。觀顯六十萬億恒河
沙身量。見之者智慧窮也。攝取十方世界。
念佛衆生慈悲也。故明以無縁慈攝諸衆生
亦觀佛念佛。以念佛智慧。以觀佛
慈悲極。念佛名故。依體爲智慧。觀佛者
見。就體故見來迎體。名觀佛故。爲
悲極
  題目事
往生禮讃偈一卷
勸一切衆生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
佛國六時禮讃偈
此禮讃。設二題目。是智慧慈悲也。以智慧
總。是曰往生禮讃。是同九方西方。令
差別也。以慈悲之題別。是曰六時禮
。是別於西方廢立也。禮讃立二題者。
韋提於花座觀。見無量壽佛。接足作禮。就
此禮拜。名花座方者爲智慧。是則除苦惱
法也。是三身門佛也。三惡火坑臨臨欲入方
者。救衆生苦彌陀也。是爲超世別願之佛
是能譬所譬也。此故。韋提見聞此除苦惱
法與住立三尊。接足作禮故。禮作二也。此
禮讃者。釋禮拜正行。一切經中。集諸經禮
。入此禮讃。故無私釋義。念佛行者。長日
此六時禮讃而須懈怠也。此禮讃聲
名者。爲皇嘉門女院之御追善。先師上人。被
如法念佛之時。始以住蓮安樂等六人
。作甲乙之。是則欲足慈悲。智
慧。定散。念佛。來迎。作甲乙者。慈悲智慧也。
初立居禮拜者念佛慈悲智慧。所居作坐者。
智慧定散。終稱念佛行道者來迎也。爲調
此義。作此聲名也。此行既興一天四海。可
十方衆生。依此行法。皆可往生
  安心起行作業事
安心者觀經三心。是定散機方。起行者天親
淨土論五念門。是念佛方。五念者五念佛門
也。是一經五義。皆爲念佛。一禮拜。序爲
禮也。二讃嘆。正宗。言釋迦佛。説此觀
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讃彼佛是也。三
觀察。得益。見來迎佛是也。四作願。流通。稱
念佛往生願也。五迴向。耆闍會。皆爲
世未來。迴于往生也。四修者來迎。不
者。來迎在教外之意也。修者出離行
四修。四者序分。正宗。得益。流通也。是一
經者。定散機方也。有三修者來迎方。恭敬
修者觀音爲慈悲。故一切恭敬。又在定散
。恭敬之意也。無餘修者。彌陀超世願獨
立也。又有來迎意。無間修者勢至。不
故。曰一向專稱。又是念佛也。結釋二度者。
念佛慈悲智慧之意也。通長時修者念佛也。
是四修者。欲上定散念佛而來迎之
位成四修故。今曰四修者。定散。是上觀經
三心也。有三種者來迎。今四修也。通長時
者念佛。天親五念也。但念佛者就佛慈悲
長時修以三修之。就機方智慧。無間二
結釋也。應知。問曰。就定散。念佛。來迎。皆
于來迎重。其義如何。答曰。一定散納
來迎之位者。佛説發三種心即便往生。故非
三心可平生。即往生故。臨終之時可
此心也。而於平生。臨終來迎證得。無疑無
慮。是曰即便往生。聖道修行者。其行成就
者。於目前其驗徳。淨土往生者。用
迎於臨終。平生必定其來迎往生。曰證得往
。是定散納于來迎。二念佛納來迎者。釋
無量壽者。此地漢音。南無阿彌陀佛者
西國正音也。是無量壽者法也。法者定散二
法也。一者定二者散。然今無量壽。即釋南無
阿彌陀佛故。成衆生名也。一切萬物者具
足名體二故。衆生者體曰無量壽。名曰
無阿彌陀佛。此名欲佛名。下三品釋
。曰五逆重罪凡夫人。故衆生名也。又無
量壽者佛名也。以衆生體佛名。曰無量
壽佛。阿彌陀如來者上品上生臨終來故佛
體也。以佛體南無衆生名。曰南無
阿彌陀佛。是則以衆生體。爲佛名。曰無量
壽佛。以佛體衆生名。曰南無阿彌陀佛
足南無者成名也。此意者念佛不
。來迎不於衆生。衆生不於佛體
臨終往生。爲此義。明此密義。聖道教即
身成佛者。就此義能譬方。而不所譬
也。三來迎位攝于來迎者。選擇釋四修
時。禮讃四修。西方要決四修之外。亦私釋
。言其深意。是則私四修爲定散。西方
要決四修爲念佛。禮讃四修爲來迎。是爲
來迎於定散念佛來迎也。其故者。定散
於來迎者。即便往生。念佛攝於來迎
得往生。來迎攝於來迎即得往生也。今來迎
位之來迎者。上品上生。以極樂而悟
生之利益。爲序分三福。何以知之者。説
分三福於一位。令淺深差別而明
彼國。當三福。世間出世令一位者爲
也。此故正宗上品等。先六品佛來迎。往生果
也。慈悲也。作無數千五之不同。述本所修
善根等者因也。智慧也。又序分三福。等
者孝養父母而曰一者孝養父母即有其四
者。不求出離。世善齋戒行者。三福不
之意也。是因也。智慧皆不往生
。亦是三福曰即有其四。不出離。今又曰
生彼國。皆三世諸佛。以此正因而往生者果
也。慈悲也。以此義。上品上生華開。等序分
三福也。此因備此果。故三世諸佛。十方衆
生皆往生。故曰三世諸佛往生成佛正因。譬
年中書明年暦之。三光行度。四季盛
衰。不今年所書之暦。明年世間法界。皆
今年暦也。今年所書序分三福因也。智
慧也。明年不此暦者果也。慈悲也。依
但能依此經深心行者。必不衆生。是
上品上生來迎果。攝于三福因。等序分。曰
來迎攝於來迎
  又如文殊般若曰已下事
一行三昧者來迎也。指慈悲極。今文殊智窮
故。佛教慈悲也。故明不觀相貎專稱名號
一代説智慧故。偏開定善也。今極慈悲
故。教一行三昧
  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已下

此問者。一宗肝心。一代意密也。八宗九宗。一
代聖教者。以觀法眞宗散善方便
然今導和尚。就此禮讃。始廢定善觀法
散心稱名。爲佛法出離體是則廢除苦惱
。立住立來迎佛故。明本願大悲
  衆生障重已下事
境心。識神者。一經序。正。得益。流通也。序善
惡諸鏡。皆教厭欣二。然其諸境悉留善惡
偏依皆今生憂喜。無厭欣。正宗明世間
出世。皆是往生衆譬。然此心留月留花。不
出離之道。得益教娑婆苦界。往生極
樂淨土。然此識不知娑婆與淨土。不
別凡夫與佛。不別願與行。不別心
識而一期解不二。解一如。流轉生死
淪苦海。流通廢諸善雜行。專稱彌陀佛
一向期臨終來迎。此神不稱。求通力。想
行自在神通方便。但縡此稱名者。一切神通
皆悉得之。無出離生死。往生極樂
外而通力。專稱佛名生安樂淨土。爲
行自在通力。應
  一要二略三廣事
要者來迎也。世間出世要極者。出離生死也。
來迎要。略者念佛也。略來迎體而稱
名故也。又廣者定散機也。十方一切衆生。
此中。懺悔罪障
  千中無一事
我私所造之暦。永不三光行度故。
三心而願往生。亦復如是。故曰千中
無一。然上許一二三五。其義如何。是許
慧利益也。上諸佛女人轉成願者。如
益於彌陀。今慈悲利益許智慧
  日沒
日沒光爲本。故依十二光。以日沒西方
淨土。初定散。次念佛。後來迎。先以日沒初
三禮。顯定散。念佛。來迎
  哀愍覆護我己下事
此偈勝鬘夫人。拜釋尊而請加護文也。以
其文。今亙六時彌陀護念。有五義。引
。第一例證。第二同體。第三教益。第四見
佛。第五大悲也。第一例證者。勝鬘夫人。雖
佛在世。無見佛聞法之義。是故立使者
見佛聞法。釋尊發遣而入宮説法。今亦
韋提夫人。於化前序。恣雖見佛聞法。皆是三
身門利生故。無其利益。勝鬘夫人。同
佛聞法之義。佛入宮而現之時。勝鬘夫人始
佛。日來不起利益者。位述如來妙色身
是非三身門利益。慈悲極故。夫人述
讃嘆。又爲韋提希夫人。不起入宮見佛。述
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縁。與
提婆達多。共爲眷屬。是同如來妙色身讃嘆
然則入此宮。既説彌陀超世本願。於彼宮
定可此密法。故同其義故。引此加護
第二同體者。勝鬘韋提共夫人也。共女人也。
共有五障。共有三從。其説無異。其證益是
一也。勝鬘經者釋尊再説之。觀經者阿難再
説之。彼得一乘益。是得一乘益。彼入王宮
夫人一人。是入王宮韋提而説之。此
故説法利生。對機因縁。彼此等同。故引
護念第三教益者。韋提聞法教益者。臨終得
忍。出離生死。往生極樂也。教益無此之
此故勝鬘夫人。所得一乘之益。是韋提
得忍故。引此加護。第四見佛者。見佛是觀
法成就而身器清淨故。必可加而加。有
佛義。不觀法而見佛。所佛法
而今韋提於厭苦縁。不致請。無左右
佛。自絶瓔珞身投地。是不請。又無
。忽見佛。爲亂想凡夫。佛願親衆生而見
佛。勝鬘夫人同此見佛故。以呈彌陀。引
此加備護念。第五大悲者。諸佛大悲無二。但
彌陀超世之大悲。三世諸佛爲大悲。其
慈悲者。度女人。成佛果爲體。女人慈悲體
也。彌陀大悲獨度之。故今釋尊獨入不請之
。利益五障穢身。是慈悲極故。故表臨終
來迎之義。獨入宮者。呈彌陀慈悲。故同
。慈悲極。依之。今爲長日六時之行法。引
生身佛而加備護念。應
  初夜
彌陀智願海事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
不退轉。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
測。唯佛獨明了。以此二文意初禮也。此
意者。本願不機功故。爲他力往生。曰
聞名欲往生者。五乘皆一位往生成佛故也
  於此世界中已下事
是讃下卷初三輩也。從第二禮。至第四禮
上輩中輩。是十四佛國。菩薩往生者。上
輩中輩也。下從其有得聞彼。至萬年三寶
三禮者。念佛讃下輩
  中夜
龍樹菩薩。以眞言宗致。然專讃極樂。歸
彌陀。可知。眞言者教淨土要門也。故以
提心論。爲淨土法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論者是三心論也。故曰無量壽觀經。是
念佛三昧也。行願者是定散。勝義者念佛。三
摩地者來迎也。又獨彌陀一佛表三智。妙觀
察智來迎。蓮花智念佛。轉法輪智定散也。論
大綱皆是淨土彌陀法門也。故淨土以所譬
眞言。能譬爲眞言。依之法身即眞身
也。今生利益無眞言之外。應
  後夜
論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
生安樂國之中。造即便。當得。即得往生。爲
安心故。今生證得往生者。以極。次行
我依修多羅。眞實功徳相。説願偈總持。與
佛教相應。和尚者於十四行偈。造觀經安
故。至偈終。曰我依菩薩藏。然今與佛教
相應下。讃觀彼世界相者。爲彼土莊嚴。讃
彌陀也。是則無礙光如來之中。盡觀經安
之意也。十四行偈世尊我一心之下。釋
者。觀經安心極之故也
  晨朝
晨朝之時三意。晨朝平旦。旦起也。以
日沒臨終。以晨朝來迎。以日出
中有來迎。聖道教者不此日而遂性空。
出離也。晨朝偈。不無常者。是
往生者。樂榮常住故也。以晨朝念佛。慈
悲。智慧。明。不明也。以平旦來迎。日已
出。以旦起定散。未明而暗。是性空智慧
也。家有鷄狗。鳥來迎。説彌陀變作。狗勢至
念佛也。鳥曉鳴者。告明者。以日出來迎
也。初鳥爲定散。暗。以中鳥念佛。明不
明。以數鳥來迎。既日出也。晨朝時賦。序
分并十六觀。慈悲。智慧也。初一禮序分。從
第二禮十七禮。從日觀十六觀。以
慈悲。以勢至智慧也。在韻去
之意者。作智慧窮慈悲也。朝者慈悲極

  日中
午時者。定六時一時。長日勤之也。
智慧法門者。以六重窮。以晝六十拜夜
六十拜。晝夜禮西方彌陀。禮初皆南無阿彌
陀佛也。慈悲六十拜。智慧六十拜。以百二
十遍念佛。爲一日一夜行法。此中納十萬遍
百萬遍也。至心歸命禮西方者。三心也。釋
南無之中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讃一卷

私曰。以一宗旨趣。是之造題目。異餘法門
今料簡曰依觀經等者。依十六觀定散所
。納世間出世萬法。造衆譬一。一切
皆教往生之意也。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者。
法界體。皆三角而有來迎之意。故曰
舟三昧。讃者是讃嘆供養正行也。一卷者。極
唯慈悲。得廣説衆譬三昧
  遇木永無縁事
經曰。我等無數百千劫。修四無量三解脱。今
大聖牟尼尊。猶如盲龜値浮木云云但曰
遇木永無縁者。是有二義。一者。木者具
花葉菓。有此三飾木。依之今爲
木也。葉爲衆譬定散。花爲念佛。菓
來迎。從曠劫已來不此木飾。而流
于生死也。二者木者五濁凡夫也。木必生
火。無木而無火體。彌陀超世慈悲之火。遇
濁世凡夫無生體也。火必生土。地上生
長萬物。善惡凡夫皆生極樂土。土必生金。
凡夫生淨土金剛身。金必生水。於淨土
開悟。得慈悲。智慧二水。水必生木。還娑婆
息所智識度之二義。曰木矣
  亦須知入淨土之縁起出離娑婆之本末

縁起者六縁也。法花經。説五從成佛已來。種
種因縁。無六縁之外而出離生死因縁
也。本者智慧。指娑婆。末慈悲。指極樂淨土
此觀經因縁本末。爲出離生死之要門
  般舟三昧願往生已下事
句句上皆有般舟三昧。故不般舟三
昧樂也。顯往生厭離穢士。無量樂者欣求淨
土。句句之下皆有此意。依之萬法皆得
生衆譬三昧。臨終願住立來迎佛。造次顛
沛思憂喜。見善惡。偏可厭離欣求之念

  後序
空性者智慧。是爲衆生。心識者慈悲即人身
也。我等備智慧。慈悲二也。今言性空者。爲
因業也。故同木石。水火雖人。無
水火之地獄。慈悲者共因業。智慧者留
也。今爲他力唯慈悲。皆失因業。以
。離生死。爲淨土家法門。聖道宗。依
宗義。皆依因業。謂小乘者取
言。法相宗者。取慈悲智慧。三論宗
者。執智慧慈悲。花嚴宗者。留即便往生
當得往生。法華宗者。留法不佛。故
草木成佛。是不佛體。故也眞言宗者。
因不果故。談此身即佛。因業穢身。全
佛。禪宗者廢心而不識。故無
體。無體而不出離。今淨土宗者。娑婆之
外立淨土。造生死出離道故。留心留教取
慈悲。取智慧。取即便往生。取當得往生。取
法。取佛。取因。取果。取心。取識。一物無
。此上學心。捨教。捨迷。捨因。捨娑婆
穢身。依佛願。離生死也。若佛在世。若佛
滅後。一切造罪凡夫者。齊木石故。失罪業
因果生死。流轉生皆成無生故也。以日出
彌陀。以月爲念佛。以星爲諸佛。智慧有
于因。而無慈悲之果故。不體。留名故
也。依之夜爲智慧。當闇夜物體故也。
日出。有物體。以彌陀體也。佛應
提請。初説日觀者。明彌陀也。爲出離
生死之道也。聖道教不此日觀故。不
彌陀慈悲者。不出離生死之路體。留
三業。守智慧因業也。今木石無因業。是爲
慈悲。悟識者。永同木石故。離因業而五逆
重罪。謗法。無信障出離。業障永不苦果
是則悟識者。悦流轉因業。故曰人中上上
人。人中最勝人。人中妙好人。人中希有人
流轉者。因因果故也。是云木石。木
慈悲。石智慧。木石者。有利生流轉。齊
佛果體曰木石。應
  于時文化六己巳歳六月十三日洛西廣見
寺而寫之
  西山末學沙門尾州照空顯義
  于時文化九壬申春彌生三日洛西沓掛金
輪寺寫之
  西山流廣谷末學尾張然空教粲
  于時文政六癸未杪月十四日洛西東梅津
志趣庵寫之
  西山流廣谷末學沙門尾張智空海誠
  洛西長岡三尊寺
  西山流廣谷末學沙門尾張正空覺
道求之
  于時嘉永六丑晩秋晦日於皇坤友岡邨頓
中山北窓下欽寫得之
  廣溪寓黌張陽沙門音空觀純
修業要決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