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選擇密要決 (No. 2620_ 證空記 ) in Vol. 83

[First] [Prev]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因果不二故。覺預來迎而得往生。爲寶池
味。中輩百寶華此意也。中輩小乘。得此覺
籠三心花也
  不但本師金口説十方諸佛共傳證事
三世諸佛智慧窮者。證誠彌陀慈悲也。故
云想觀。引諸師釋者。諸師。諸佛。一代皆
集其智慧所極者。唯證超世慈悲一也。一
切無其外智。應知
  私釋下
初問唯慈悲。答本願也。問答來迎也。本願他
力。非三業自力。難信法故。有諸佛證誠也。
次問答者。念佛慈悲智慧解二也。證誠不
有定散也。娑婆中自力三業修行。不可有
證誠也
選擇密要決卷第四


選擇密要決卷第五
  西山善峯寺沙門證空&T047368;
  第十五念佛護念章
  六方諸佛護念念佛行者之事
中輩智慧。護念今生利益也。尤護念可就念
佛也。來迎念佛者教外利益者。不依經文
也。第一第二假觀境者不依教文。四修來迎
者不依經文。此十四十五。又不依經文者。
有造教外之意也
  本文事
亦無横病横死横有厄難事
横者除往生障也。假依先業。雖入水可
死者。今生入水而死爲往生之障者。不可
入水而死。是云横也。然則行於行。學於
解。爲障礙。爲魔事縁者。速去。遠退。永
勿顧今生得利
  除不至心事
不發心者。不覺衆譬。不覺衆譬者。不知
護念也。發得三心。不知護念也。故本文。
先擧此文也。有其意。應知
  今既有斯増上誓願事
定散機也。定散上念佛増。念佛上來迎上
而共離機三業之功。一切同有此護念耳
  私釋下
護念有三。一者六方恒河沙諸佛。阿彌陀佛
無數化佛。二者觀音勢至無數化佛。觀世音
大勢至。二十五菩薩。三者一切諸天。四天
大王。龍神八部。一者佛護念。夫護者云萬法
體有法界。念者云隨身不離。佛護念者。世
間萬法。皆成從他力而成利益也。護念
者。扶身。養心。拂難。滿願也。衣食二事。身
心諸具。我不勵而扶。自不營養心。有娑
婆滿法界。晝夜利益養我等。是云佛護
念。皆是依爲他力利益也。是爲慈悲利
益。二者菩薩護念。是智慧利益也。隨衆生
心滿其所願。付衣。付味。隨所願。如心。如
思。成念數。袈裟。成弓箭。甲胄。皆是智
慧利益也。三者四天利益。行四方。隨身
不離其具。成笠。成履。成乘物。成宿屋。隨
我身。晝夜不離。是云諸天四天利益。説諸
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阿彌
陀如來。成法界體。利益一切衆生。以成現
生利益。以之爲衆譬。教後生往生。故此護
念。不覺衆譬。難得故。云除不至心。應知。
譬如王在國。民悉安樂。依成彌陀法界。以
説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
中。我等今生安樂者。偏是三寶諸天護故。得
安穩。以之教喩往生。云衆譬也。是淨土秘
事。努勿妄説矣
  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已下事
行安穩。坐安穩。晝安穩。夜安穩。一切時。一
切所安穩。不令惡鬼神得其便也
  遣無數化佛菩薩事
是娑婆法界。有慈悲智慧。萬法皆只今爲我
成利益者。佛菩薩此來護念也
  百重千重圍繞事
百重者。一切物顯體。千重者。一切物彰名
隨身爲利益也。行品來迎。護念品念佛
也。是爲現當護念也
  延年轉壽
是觀念法門。護念増上縁釋也。但此下。云長
命安樂。今略此句乎。觀念法門者。明護念
増上縁故。可有今生之利益。選擇者。造臨
終來迎故。不祈長命安樂也。延壽轉年
者。造至臨終故。現生盡之也。其故者。私
釋下。一文無私釋。偏引本疏文。然私釋智
慧。本疏文慈悲也。智慧皆成慈悲者。皆成
後生往生而今生智慧。皆只今成臨終來
迎也。是故護念者爲往生護念也。往生勝
負者極護念故也
  第十六名號付屬章
  釋迦如來以彌陀名號慇懃付屬舍利弗
等之事
從上第三章。至十五章。以念佛表章。是來
迎也。至第十六章。云名號付屬。是南無阿
彌陀佛也。故題選擇本願念佛者。皆表章
念佛。題南無佛。今表章名號付屬。表章往
生之業念佛爲先。是擧善導觀經疏者西方
指南行者目足。然今題本願念佛。是云來
迎證據者。中品下生。説法藏比丘。四十八
願而不説來迎。餘品。九品皆有來迎。中品
下生不説者。四十八願。即來迎者。四十八
願之外。不明來迎也。是故四十八願證據
也。云念佛。是復云來迎者。如先明。下品
下生。第四大文。云從如此愚人。取至生死
之罪。釋聞法念佛得蒙現益。是則滅罪。今生
利益者。云得蒙現益。取至生死之罪。明現
益者。偏現生也。然此下。分十句小文。其九
十小文者。大文外也。九明臨終正念。即有
金華來應者。來迎也。即上品下生。就説阿
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
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釋之云彌
陀與諸聖衆。持金華來應。故來應者。釋來
迎也。是下品下生經文。云命終之時。見金
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是來迎也。金華
者第七觀來迎也。猶如日輪者初日觀也。下
品下生者。十六觀結觀也。以一部之始中
終。爲顯念佛攝來迎之意也。十明去時
遲疾。直到所歸之國。是往生也。此九十小
文。密納念佛。云現益。九來迎。十往生也。來
迎。往生者。當得往生也。得蒙現益者即便
往生也。此即便往生。攝彼後生當得往生。現
益之念佛攝九十當得。題選擇本願念佛
也。是祕事也。念佛現益者。至生死之罪稱
念佛。然不攝九十當得者。非念佛。非現
益故。九十當得。攝即便念佛。號證得往
生也。是故就名號。造八種選擇者。題選擇
本願念佛。名號納來迎也
  本文事
阿彌陀經本文。非阿彌陀經。是一代聖教。法
會結願之文也。其故。無量壽經者。一代始。唯
智慧者。滅後爲體。云我聞如是。觀無量壽
經者。一代中也。説定散二法。阿彌陀經者。
一代終也。題在二佛。倶梵語也。是顯唯慈
悲。結佛智方便
  世尊説法時將了事
一代教説。以彌陀經爲終。故同涅槃經也。
就之有數義。一涅槃經説法儀式。專如極
樂。二法事讃。明雙樹林下往生樂。既有八
段。表八本至第八觀。三雙樹林決斷之時。
於淨土法門。永無決疑故。以彌陀爲涅
槃會。臨終往生之法門故也
  見有修行起瞋毒事
法華時。五千上慢。起坐者。此故也。自力修
行。入聖得果之前。淨土往生。衆譬法門者。最
難信故。捨之也。十如是法門。是衆譬法門
也。種種因縁者。即序分六縁也。種種譬喩
者。正宗衆譬也。令離諸著。娑婆云淨土。我
身云佛。是云著也。智見者念佛。波羅密來
迎也。皆己具足本願念佛也
  未可得離三塗身事
自力修行。永無出離生死。唯以往生極樂。
爲出離一事。不信之者。又永不可離三
途也
  私釋下
三經者。先以三經造一代。第一章明一
代廢立。經引阿彌陀經結文。爲一代結願。
次明十六章造三經。次造八種選擇。選念
佛一法。次三經剋體。選擇本願念佛也。今
造八種選擇意者。題目云選擇本願。就之
者。一向選擇極因願。故似果體嫌。故今釋
八種選擇。極佛果。表此總題也。八宗九宗
一代聖教。悉是因宗。偏以法寶立之。取三
業之功。凝觀道皆法僧宗也。從淨土宗之
外。無佛宗。造此土得道。法僧宗者論三業
之功。是故以法僧二。爲八宗九宗。然今
立娑婆之外佛宗。捨三業之功。彌陀宗也。
故諸教永無此八種選擇。應知。三經念佛。
有何所不足。猶引般舟經。是三經之外造
來迎。以彌陀我名。欲爲教外之意也
  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事
稱名必得生者。題目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名
故。註往生之業念佛爲先。失利益之意也。
依佛本願故者。題目選擇本願念佛集是也。
設二題目之意者。名體造因果。令有徳
失。顯具足互二也。體本願。因也。稱名果。是
名也。下輩念佛。以九十小文。故是今作得
生。許出離也。聖道自力者。付機作願行
故不出離。今分佛與機。佛體故成行。衆
生成名故作願也。應知
  問曰華嚴天台眞言禪門三論法相已下

諸宗釋。皆爲攝淨土。造三箇問也
  且由之事
上造三箇。連諸宗故。皆八宗九宗。領我家
故。無偏而云且
  況師資之釋其相違甚多故不用之事
師和尚一向他力。弟子懷感專自力故。云相
違。問曰。懷感何以爲自力。以殊勝別願專
勸他力念佛乎。答云。是三昧發得人也。導
和尚。誠不可違歟。但其相違甚多者。嫌自
力言也。一部問答。皆以違和尚釋之意。其
中。一造三身門位。猶不出諸佛覺中。雖有
殊勝別願。佛不出三身門者。其別願可假。
昔延喜御宇。以菅相丞。且雖造王位。非刹
利種者。震旦相者。嫌王位非捨之。是亦
復如是。雖劍殊勝別願。三身門佛者。正本
位時。依報身覺。可離殊勝別願。同諸佛
位也。今意赴有縁。時臨法界。三身門上。立
超世慈悲。造彌陀故。永異諸佛智慧。故地
前。地上。化佛。報佛難之。往生淨土。云虚
妄。是三身門智慧。不及超世慈悲故。致難
破也。爲三身門佛者。智慧同故。不可有
其難也。二土娑婆外。不立之。依修因感
淨穢。是又今別東岸西岸。造九方西方。以
悲智分淨穢。以通別爲諸佛彌陀。凡夫亂
想恐難生者。穢土論衆生三業之功。淨土
捨三業之功。以序題門説人門。造定善經。
散善經。一代別二。分諸佛彌陀。感師所不
覺也。三衆譬事。感師偏依機三集。不覺衆
譬法門。引諸經要文。勸往生要行。一部問
答。唯有之。今一代八宗。九宗。世間。出世。無
捨一塵。皆爲往生極樂之衆譬。四感師者。
造五逆重罪者。具足十念。即往生。若不
滿十念。不可往生。今作抑止攝取。除不
造攝造。是爲他力。永離自力分。五感師。即
勸闍窒念佛。云行者所知。今勸三心。捨三
業之功。立無疑無慮信心。一切善惡凡夫。
乘佛願力。皆得往生。如是一都疑。論相
違。而皆非也。問曰。三昧發得上。有如是相
違乎。答云。於三昧發得智慧。有三種異
別。一者定散位智慧。留心。守機功。不離定
心。息慮凝心爲體。二者念佛之位智慧。捨
諸佛歸念佛。厭穢土欣淨土。閣自力期
來迎。三者來迎位智慧。娑婆外立淨土。捨
定散行。勸念佛行。造衆譬法門。捨機三
業。三身門覺上。立超世慈悲佛。以極樂一
土。教出離生死。依彌陀來迎。別穢土惡
難。以此智慧。爲修惠極。導和尚者。證此
智慧。獨勸他力念佛。懷感者定散智慧位
故。云不用之。應知
  道綽念佛得往生否事
師爲弟子位事者。淨土宗義。子禁父居王
位。故作衆譬也。父智。子悲。師智慧。弟子
慈悲也。師者哀弟子故也。淨土法門禁智
慧。生慈悲故。今弟子居師位。智慧攝于
慈悲也
  七日不萎事
蓮華者念佛也。七日慈悲。智惠也。阿彌陀經
法門也。故不可萎也
  三罪事
一罪者。我等凡夫。并出家輩。皆有此障罪。
出家僧。怪出世。重世間。不敬三寶。歸敬
檀那。永不恐冥照覽。無憚之。唯慚人見。
是爲第一罪。二罪者。盜常住僧物者。取寺
供料。供米。莊薗。田畠等。養妻子眷屬也。
是爲第二罪。三罪者。爲趨世間。悲民
煩人。唯貪一身得分。不知他人難也。不
恐冥三寶者。不知來迎也。盜佛物者。不
稱佛名也。貪世間煩人。悲民者。不知定
散機也。是爲第三罪。不知此定散。念佛。來
迎者。有此罪。毎人墮地獄也
  引證定分事
問曰。今引證定分。爲選擇。有何要乎。答
曰。有五義引此文。一者立佛智廢因位
智。二者立彌陀廢諸佛。三者智慧中攝果
得。四者止住百歳顯教益。五者此疏是同經

一者立佛智廢因位智者。導和尚觀經疏
者。非三身門智慧。是以佛智爲果。以三身
門智爲因故。今證定分云。明某今欲出此
觀經要義。楷定古今。若稱三世諸佛。釋迦
佛。阿彌陀佛等。大悲願意者。願夢中。得見
如上所願。一切境界諸相。此意廢一代智
慧。欲顯果位佛知。故無諸教而爲佛智。若
同三身門智慧者。豈今始可讃求靈驗耶」
二者立彌陀廢諸佛者。即證定分云。自此
已後。毎夜夢中。常有一僧。來指授玄義科
文。既了更不復見。後時脱本竟。後更至心
要期七日。日別誦阿彌陀經十遍。念阿彌
陀佛三萬遍云云今一僧者即彌陀佛也。誦
經念佛偏有彌陀。是一向依彌陀廢諸佛
也。三者智慧中攝果徳者。證定分云。上來
所有靈相者。本心爲物。不爲己身。既蒙此
相。不敢隱藏。謹以申呈義後。被聞於末
代。顯使含靈聞之。生信。有識覩者西歸。以
此功徳。回施衆生。發菩提心。慈心相向。佛
眼相看。菩提看屬。作眞善知識。同歸淨
國。共成佛道云云就之今私釋智慧也。然
私釋重引證定分。是果徳攝于因。以佛果
功徳攝凡夫之意也。不而何今私釋位引
本疏之文耶。四者止住百歳顯教益者。三
世諸佛慈悲以。攝彌陀故。此慈悲永止住
而利益衆生。故經云。縱有大火。充滿三千
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受持讀誦。
其有衆生。値此經者。皆可得度。是則一代
中。諸經者雖値多漏者。佛果慈悲。攝萬
機無捨者。若分火中雖得聞。千萬人中。
一人不往生者。佛慈悲不可有。此説空。衆
生燒殺大火。爲佛有何利生哉。是則彌陀
超世慈悲故也
五者此疏是同佛經法者。人師釋。可有不
必稱佛智。然今述懷言。此義已請證定竟。
一字一句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此
一字。有可一與經之意。全分此疏。如經
敬之也。就之。慈悲法門者。爲後世利益故。
有無決定。其教無疑。謂臨終來迎。後生往
生。其言正定也。故今以慈悲。開之教故。其
釋決定。智慧法門者。今生故。有無不決定。
是超世慈悲宗故。云如經法也。爲顯此五
義。引證定分。應知
  第一夜事
是定散也。寶山者。慈悲云山。海水充滿人
當漂。然山高人安樂也。故極爲慈悲。故云
山。娑婆智慧爲海。故云生死大海。百重得
益。千重流通也。慈悲有四十九重。或坐智。
或立慈。語散。默定。動身手來迎。住不動念

  三具磑輪已下事
三具定散。念佛。來迎也。磑者衆譬也。上爲
慈悲爲來迎。下爲智慧爲念佛。中入穀
爲衆生。成米者往生也。道者往生安心也。
邊者横十方衆生也。獨者三心者。一人發得
一人生也。以三心發。爲我往生。轉者凡身
忽轉生淨土也。定散教教來迎。有一人乘
白駱駝。定散之行最劣下下故云駱。白善色
也。決定往生者定散。教三心安心也。三心
云畢命爲期者。以我往生要期。云畢命
爲期。不敢生於懈慢之心。淨土嫌懈怠
與上慢也
  第二夜事
是念佛也。在者通慈悲智慧。七寶樹念佛。綬
重故也。蓮華念佛。因果具足故也。下智。上
慈悲也。十僧者智慧圓滿也。即念佛也。天衣
者來迎也。身業飾也
  第三夜事
來迎也。幡者來迎也。敵對煩惱之飾也。五
色者念佛也
  靜以善導觀經疏者已下事
善導和尚觀經疏四帖。法事讃二卷上下。觀
念法門一卷。往生禮讃一卷。又云六時禮
讃。般舟讃一卷。是云御疏九帖。往生要集
三卷。各分本末。六帖。選擇本願念佛集一
卷。分本末二卷。已上八卷。是云淨土本
疏。三部經。無量壽經二卷上下。觀無量壽經
一卷。又云無量壽觀經。阿彌陀經一卷。是
云淨土三部經。爲本經。已上四卷。本論一
卷。天親菩薩作。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一卷云淨土論。又云往生論一卷。亦當麻
曼陀羅一鋪。是淨土家灌頂祕事也。以之已
土淨土宗爲本書。行學倶有是。爲一宗建
立而已
  西方指南事
南者修行方也。西者菩提方也。修行者無從
西方往生之外。西方往生者爲成菩提也。
今爲顯行果。言西方指南。行者目足。目者
三心。足念佛也
  西方行人必須珍敬事
就珍敬有二義。下云今日云水月。三光
之中。日譬來迎。月喩念佛星喩定散機。定
散之機方。爲本疏法門。選擇體。以念佛。來
迎爲本。一者珍敬者來迎也。是日爲來迎。
淨土法門者。造五大。五行。五色。譬定散。來
迎。念佛。序始禁父。禁母。日水。貪瞋也。爲
水火。正宗始日水。是貪瞋。爲水火。散善始
有二河譬。是爲五行。下品下生云見金蓮
華。猶如日輪。蓮華水。日火。是貪瞋也。一經
始末。皆是以貪瞋爲體。水火開此貪瞋也。
唯世間出世。爲利此衆生貪瞋。佛慈悲開
一經。開一代造萬法也。其貪瞋利益至極
者。今此選擇顯念佛來迎二利益。以之利
益一切衆生而已。今選擇終造此義。西方
西。指南南。目東。足北。就中之中土。是五
行也。西金。南火。東木。北水。中土也。故珍敬
者是來迎也。日是火體也。選擇本願念佛者
日也。下至于今日即是也。日毎人見出之
共珍敬也
二者珍敬者念佛也。是月也。下云水月是。
有昇降者。月徳也。上十五日。月昇作暮下
十五日。月降作曉。待得出於山。是又珍
敬故。以水火譬念佛來迎。以五行。作相
成。教往生。即得月者。如念佛以破夜闇。
晴輪迴之闇。得日者來迎。生死闇即明也。
故云珍敬。以世間擧動。喩出世往生。令成
無疑無慮之信心也
  傳説直説事
傳説者。娑婆與淨土。分別之而作東岸西
岸是也。直説者。娑婆與淨土。無二而作一
如是也。聖道教永無傳説法門。直説法門
爲聖道至極。今第八觀者直説法門。眞身觀
傳説法門也。是爲教位。又水觀眞假説合。是
聖道教至極。是直説也。分別假觀眞觀。是傳
説法門。有重重。應知
  相傳事
有一果相傳。如曼陀羅注。慈悲。智慧極慈
悲。爲淨土相傳。智慧。慈悲窮智慧相傳
者。聖道教廢立也
  夢中有僧指授玄義事
夢中分別慈悲。智慧也。苦樂雖受身心。唯
有心苦樂。無身苦樂也。身慈悲。心智慧
也。今生爲智慧。萬法無始終。須臾生滅故
也。智慧性空而如幻。後生爲慈悲。其體
往生極樂。具三十二相。成金剛體。是故
以夢境。爲今生之苦樂。夢中苦樂。雖有苦
樂。唯有心爲智慧。如注先。依勸今生安
心。即顯智慧於夢中。所授也
一僧爲彌陀應現者。導和尚既爲彌陀垂
迹。是是三身門上超世慈悲也。此上何以可
應現一僧。就之有二意。一者三身門智
慧。彌陀乍同諸佛。而意赴有縁。時臨法
云云雖證三身化益。是平等也。是爲發
遣釋迦之重。今和尚者此位也。二者超世慈
悲獼陀。是三身門智慧上超世彌陀者。光中
如日無對物。本願超諸佛故。他力來迎之
前。所不及諸佛悲智也。故今爲導師。成
知識。教示出離也。是爲第七觀住立佛。夢
中聖僧者此位也。是有三重。能破三身者
唯三身位。是定散重也。發遣三身者念佛重
也。是爲證誠諸佛。和尚此重也。超世本願
者來迎重也。夢中是也。故和尚。智慧之上
非彌陀慈悲者爲誰。是以一僧者彌陀。應
知。授玄義者。廢釋迦一代説教。此玄義。
立彌陀超世之慈悲故。全非智慧法門。明
其相違。一釋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是全
非娑婆得道。不所期四土不二也。二序
爲題。攝佛法剋體。正宗立淨土爲取住立
佛體也。三云雖言兩會正説。總成期一。故
名一卷。然調卷不同。不必以所以而分卷
數。爾今此經之一卷。若有所以者。一代五
千。七千。皆可立其所以。是則以諸經。爲智
慧卷數。以此經爲慈悲卷數之意也。一代
與觀經分悲智者。顯定善經。散善經也。
如是相違。七門是多而已
  仰討本地者四十八願之法王也十劫正
覺之唱有憑于念佛俯訪垂迹者專修念
佛之導師也三昧正受之語無疑于往生

是文先師之述懷也。所&T047368;選擇一部肝心。唯
有此文。外人永非所知。先師或時語言。此
文導和尚夢中所示給文也。我六七年已
來。祕密心中。得往生證云云先就此文。作
不審。顯義意。討本地者因也。仰者果也。慈
悲也。書仰者向果可明也。歸因位是一
難。法王者。是又向果可言佛王。彌陀言法
王者。同三身門佛。上引二教論。特眞言
立第三法寶。欲令覺淨土顯爲佛宗而
眞言所不及。然今彌陀云法王者。唯同諸
佛。又來迎譬阿伽陀藥之時。云王三昧。不
云法王。是二難。正覺之唱者。此唱字者。就
定散之教。云口音陳唱。是定散説也。又第
三章。就念佛。分定散。念佛。來迎之義之
時。觀經來迎。大集經念佛。懷感釋定散之位
也。其定散之位云唱也。今可云十劫正覺
之果。又歸因定散之位事。是三難。三昧正
受之語。是又今爲彌陀垂迹事云最肝心也。
三昧正受之語者。三國諸師。皆三昧發得。豈
是皆可除我往生之疑耶。語者不證三昧
有其語者。是可除我往生疑也。是四難。
有此四難故。無憑于念佛。有疑于往生
也。依之。上已來。念佛。來迎。只同諸佛
位。同諸經位。選擇義有何差別耶。就此
文。委細不明此義。今言仰者。慈悲上故仰
也。淨土法門者。造虚空也。先還住佛頂國
土。是顯慈悲。次住立空中佛。是慈悲體。次
上品上生往生。是慈悲他力。次足歩虚空行
體。離機三業也。是云仰。是他力行體也。討
本地者。佛果來迎納于因。攝于機云本
地。是選擇本願念佛之意也。地者智。天慈悲
也。本者本願智慧也。云五劫思惟本願。四十
八願者。有總別二。一總者。法藏比丘之昔。
未成正覺。因分同諸佛別願。不取正覺。二
別者。説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
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讃言。決定必定。無
上正覺者。即因願成就而超世慈悲。忽顯
成覺體。是三身門上佛也。今就別願方。云
四十八願。法王者。法者定散二法也。王者。衆
譬定散者。爲王被用機三業者。爲下下。
成衆譬定散者爲上上。故爲王。此文意
者。以念佛納定散教。教面當時無利益
故。依他力之教。以三心作安心。立念佛
信心故。佛攝定散教位云法王也。諸教佛
者。以法爲佛。故以法華經。覺出世本懷。
重五大。作大日體。今則彌陀云法王此意
也。從極樂。彌陀來迎。只今就無。教念佛
者。何以得念佛信心。所欲可増長願往生
之志。經開三心顯佛意。故此教爲佛。題
言南無阿彌陀佛西國正音也。此是經則南
無阿彌陀佛。此名則納來迎佛體。云選擇
本願。故經則佛者言法王也。十劫正覺唱
者。就正覺。論彌陀覺成有二。一十劫是慈
悲。始覺指方立相而説從是西方。明於十
劫令成就凡夫往生。二本覺佛。是智慧覺
體也。云已成窮理聖。眞有遍空威。或三世諸
佛成從彌陀而正覺。或説過去現在未來。
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總一切諸佛有此始覺
本覺二。是則慈悲。智慧也。以彌陀慈悲智
慧覺爲諸佛故。智慧性空故云無始無終。
法華本門即彌陀智慧也。故以念佛名云無
始無終。今明慈悲故云十劫正覺也。唱者
定散也。彌陀攝定散教。以三心覺知彌陀
本願者。捨機三業。偏依佛來迎得往生
故。云有憑于念佛也。然則就教。序念佛
覺往生縁。正宗念佛覺往生衆譬。得益念
佛覺因果不離。流通念佛覺名號不離體。
耆闍會在世未來皆覺未來是言有憑于
念佛。俯者智慧因故付地也。訪垂迹者。非
唯指導和尚。顯極樂教淨土者。皆是彌陀
之垂迹也。諸佛。菩薩。聲聞聖衆。草木。國
土。法界萬像。皆皆勸極樂。教念佛云垂
迹也。迹者名也。教南無阿彌陀佛。皆是迹
也。垂者上聖被下垂也。故教往生云垂。
訪者失其徳云訪。譬喩之義也。假令水
以冷爲己徳。火以燒爲己徳。今爲衆譬
故。火己徳灸。成往生衆誓。故非己徳而是
燒失。即爲厭離穢土。水生徳非己徳。是爲
欣求淨土也。故失己徳云訪也。專修念佛
之導師者。是又非指和尚一人。之言萬法
皆專修念佛導師也。其故者。依一人智慧
立往生信心者。爲行義。成簡機也。有情。
非情。聖人。凡人。一味同心教往生。勸念
佛。是云衆譬法門也。專修念佛者。具足三
心云專修。是則來迎也。善導和尚所勸專
修念佛。一切皆同知勸之。云三心具足。無
差別智慧云三心也。念佛者一切皆窮名
結也。成名者無常也。成無常者道心也。成
道心者成往生也。發往生心者必願極樂
也。願極樂者。其窮名者。遂必成南無阿彌
陀佛也。故一切教念佛也。上有憑于念
佛。與今專修念佛。同異如何。是異也。上念
佛者就教。云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
念名號。得生。今明法界皆彌陀之垂迹者。
窮名教無常。導師者。導往生。師來迎。導
師即云預來迎往生極樂。限出離生死云
導師也。故以佛爲導師。依之法界悉覺往
生衆譬之時者。即見之。皆一切三角之體
也。上細下廣。木體三角也。葉體三角也。是
火體也。是表顯來迎之體。其體三角而指
空生上也。人又皆以上爲所期。是偏教住
立空中來迎體也。是云導師。三昧正受者。
三昧者定也。是爲智慧也。智慧成慈悲云
三昧。法界萬像。爲應萬機根性。現萬差
體者智慧也。但成衆譬。顯往生事。是三昧
也。故定呼慈悲梵語也。正受者定善智。必
成慈悲。其慈悲爲念佛故。正受者念佛也。
法界所觀境者。以見衆譬云修慧智也。正
慈悲。受念佛。無私從佛受之也。法界爲
衆譬。授往生信心故。受念佛也。語者法
界説衆譬佛語也。三昧正受者是佛。明諸
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故説
是語者。佛説法界皆往生衆譬之語也。是今
云語無疑于往生者。念佛今生願故。就定
散之教顯之。往生利益故。就法界。今生
以有利益。是作衆譬。教來迎。云無疑于
往生也。佛攝經。作三心。教念佛。來迎作
法界。以有今生利生。教往生也。本地者
佛。垂迹和尚。是佛成經。爲念佛。和尚垂
迹者。法界一切萬像垂迹者。作衆譬教來
迎故。皆念佛。往生。懸鏡。指掌。有憑。無
疑也。不造如是者。阿彌陀在極樂。雖稱
名。佛決定。知聞有疑。和尚三昧證。只今
往生利生不見目者。來迎無憑者乎。就此
釋。決定往生信心也
  本迹雖異化道一也事
本彌陀。等一切衆生而顯念佛也。經言定
散者一切衆生也。顯念佛者。衆生與佛因
果不二也。佛念佛衆生。此三永不可離也。
佛者不取正覺者。衆生不念佛者。不可成
佛。今十劫正覺者。必衆生念佛。又十方衆
生不念者。此念佛不可有其體。依衆生
稱念。彰念佛體。故無衆生稱念者。念佛
不止住。故衆生念之留念佛。又衆生者。衆
者衆譬之衆也。生者往生之生也。不願往
生者。不可名衆生。不稱念佛者。不可
名衆生。故云衆生者念佛名也。故云有憑
也。迹者就法界體。以衆譬利益教往生。今
生法界體無利益者。不可被知往生利益。
故就垂迹教來迎。今本者佛果慈悲。是火。
念佛是智慧。水。迹娑婆。水。往生者來迎。是
火也。體名不離。名體不離。法界爲衆生感
得。經定散爲衆生體。佛與衆生。念佛與來
迎。永不捨離。暫不遠離。晝夜親近。衞護。是
云化道是一也
  披閲玆典事
導和尚觀經疏四卷者。未到和朝。淳和御
宇。智證大師將來。先師不知此疏由來。日
來送年月。今遇此疏。始覺他力往生
  粗識素意事
上人深求凡夫出離。雖探見八宗九宗内
法。外法之深奧。遂不得其意而披見一代
聖教而一遍。出離有極樂往生。又一遍披
見。出離見亂。又一遍。其度稱念彌陀。當
往生極樂慥觀定了矣。然而以經。立此
義而勸人有其憚。故尋震旦人師釋。就之
爲勸念佛。雖權又求三國。委開演念佛安
心。無論釋。故雖爲我朝先徳。專心往生要
集。云念佛行儀委細明之。鎭所開見。往生
階位之下云。觀經善導禪師玄義分。以大小
乘。方便以前凡夫別九品位。不許諸師所
判深高。又經論多依之判義。今經所説上
三品業。何必執爲深位行耶。披見之念。許
往生有階位。今此下掌觀經。人師最要須
也。言求之。被尋本朝。從蘭城寺經藏。觀
經疏四卷得之。其後閣往生要集。偏晝夜
拜此疏。感涙難禁文上垂落。上人云。我全
壽今逢此文。若先死不見此他力往生。可
墮地獄。逢此文故。今不可墮惡道。至于
今持壽遇之。生生世世宿縁。日來所求。今
既覺之。不遇此文故。流轉于今生死。不
離穢士也。弟子拜謁月輪殿之時仰云。吾
上人拜大勢至菩薩。無夢覺仰而已。但今
選擇識字。私無從此識素意之外。是一部
以此識故被作故也。以心爲聖道宗。以識
爲淨土宗。但識重重。不可執一片應知
  立舍餘行云歸念佛事
從此已下言念佛。有六重。是就念佛盡先
六觀。平生安心具此六重念佛。是題南無
阿彌陀佛。念佛報身智慧極。顯慈悲來迎故

立者慈悲也。闇爲自力。不知方角故也。明
爲他力覺東西。願往生故也。如遇日捨
闇。今捨自力雜行。歸他力來迎。舍字有不
捨之方。故書聲字也。今日者。初擧日觀
捨自力之意也
  自行化他縡念佛事
津者水宿他。水觀者水宿也。生死大海附本
願舟。有水觀。見此水動不動之相。覺自身
境現不現。明闇之相。不嫌此衆生心水動
不動波間。鎭寄本願船。衆生運極樂彼岸

  適尋行者誨以念佛別行事
地觀開思惟正受之行也。別行者念佛也。是
云別所求別行。向極樂別所求之土者。以
念佛別行爲正行。無從此之外。故第三
地。四十八願感成故。以念佛爲別行也
  常知淨土之教叩時機而當行運已下事
是就寶樹觀。捨根智慧。以選擇方。從莖
至菓造重。淨土之教者莖也。叩時機者。樹
也。通條者時也。智慧通莖者慈悲機也。爲
板正。叩戸者智。開戸者悲也。向土修行
如叩。依行往生土者如開。聖道教因法門
故。淨土門閉之。淨土法門者菓宗故。廣開
淨土門也。當行運者條也。運行者。年年月
月日日念念積之。畜之如條也。念佛之行
者葉也。草木者先以葉知其體也。今以第
四重念佛。覺他力出離生死。往生極樂之
行。故捨餘行捨自力也。水月者花也。有
色。有匂。以水爲色。以月爲匂。就芬陀利
華爲花方。云上上花等。是今水也。有地而
水因也。上上人等者。人者果也。月有空而
果也。此念佛納衆生三業方水也。攝佛來
迎方月也。體一而通上者。此念佛爲月
通下。納衆生三業爲水。故華有水月義。三
心之心水淨澄。來迎滿月浮影也。得昇降
者菓也。菓者成就上上。昇也。後落下有利
生者降也。念佛娑婆外。教外。機外者。通住
立空中。故昇也。來迎自來令成佛者下化衆
生者降也
  不圖蒙仰事
是衆譬也。一僧指授者不圖也。從上慈悲
云顯之意也
  憗集念佛要文事
是寶池味也。憗者極樂寶池水。不改其體
而來娑婆。就利益。乍號淨土水有娑婆。
損人。敬人事。是多。爲淨土水。可作唯慈
悲之利益。來娑婆而有苦樂二受。故云憗
也。念佛要文者。名號即來迎云要文。上來所
集經釋之文者。即選擇者集要文也。淨土
法門者。往生爲味。故集來迎者。皆往生色色
味也。飮時調適者。不論時處所縁者。行易
故也。飮已無患者。預來迎而一念往生故。
其味善也。是言要文。即來迎味也。以此文
理。云集味也
  剩述念佛要義事
是寶樓觀重也。剩者十六觀中。釋家於餘
觀者。經名外無別異名。至第六觀。經云總
觀。是智慧之名也。釋云寶樓觀。是別名者慈
悲名也。智慧窮六者。總觀最善。何以剩付
別觀名。不可然也。就之今選擇本願念佛
者。智慧納慈悲故。爲智慧名。一者欲令
覺不知念佛中。攝來迎慈悲故。作別名
通第七觀。要義有八重之義。一宗行同異。
二本願廢立。三佛教住滅。四攝取有無。五因
果差別。六往生不同。七念佛多勝。八智慧徳
失也
一宗行同異者。從衆譬者。聖道。淨土。雜
行。正行。誨往生成與指故。不可有差
別。皆一同而教往生也。十六觀中。攝萬
法明廣説衆譬故也。從選擇者。淨土建立
大違聖道故。正行異雜行。淨土異聖道
二本願廢立者。諸佛別願簡機故廢之。彌陀
本願令攝萬機。故立之。論三業之功故
廢之。捨三業之功故立之也
三佛教住滅者。念佛有利益。故止住百藏
利益遐代。諸教無往生利益故。經道滅盡
四攝取有無者。具足三心。攝取不斷。不具
足三心。佛光永無照攝也。三心捨機三業
行攝取。依不退願往生之信心。臨終預來
迎生極樂也
五因果差別者。果攝於因佛來迎。因攝於
果佛不來迎。聖道教。佛法依造依機。無
出離生死之益。淨土教佛法依造從佛故。
皆往生極樂
六往生不同者。雜善作娑婆中。依機功故
難往生。念佛出娑婆外。依佛力故皆得往

七念佛多勝者。選擇本願念佛云勝。攝於
來迎故。南無阿彌陀佛云多。爲願往生之
信心故。機願與佛行無離。故言多勝也。
諸佛證誠偏有此來迎。斷無諸教者。兼明
餘行也
八智慧徳失者。智慧者名號者。共性空體。無
利益爲失。此名攝九十小文。通來迎有往
生利益爲徳。下輩方。名位而不可有利
益。故現益面者。大文取生死之罪。捨九十
小文。是下輩方也。然釋家九十小文不取
大文者。盜出九十小文。密就念佛也。遂此
九十小文不取大文。密意之意也。除苦惱
法中。爲攝住立佛體。下造七小文。納住立
佛。故是言密意此意也。故十八願爲體。以
下輩念佛。言名號。納八種選擇者。作九十
小文。攝上輩來迎。云現益。以今生益。令
覺後生往生也。譬如鑄鐘造形顯鐘體。
無形無鐘體。又破形顯鐘體。念佛亦復
如是。形爲念佛。鐘爲來迎。顯鐘體爲形
徳。但名性空現體。名必付體也
問曰。念佛取九十文段納之顯名體不離
故。其理可然。但密取經文。爲小文。不造
大文。有何意乎。答曰。定散二法。一切衆生
也。是云除苦惱法。即法界萬像。皆攝除苦
惱法中。故有情。非情。皆有神力悉作神
變。或從小至大。從若至老。或出沒。或生
滅。或現青黄赤白之色。造長短方圓之形。
或知其時節不改變。或無替其形。即生
長。是皆佛神通。變化之威力也。豈唯自業無
作之假體耶。即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
切衆生心想中故。彌陀獨變作而爲飮食。爲
衣服。爲衆味。爲身具。三世不轉變。一切
普利益也。是密爲來迎往生利益。誨今生
快樂之衆譬。故念佛者除苦惱法也。九十小
文者。住立來迎之佛體也。則影臨東域。使
爲郢匠者是也。彌陀顯娑婆。成日月星
宿。成草木水火。顯爲誨來迎之後生益。密
爲今生衆譬之用。是云要義。今述六重念
佛。精平生安心。期臨終來迎。初念佛捨自
力歸他力。次念佛成亂想動念之心。次向
別所求之土修念佛別行。次衆行上念佛爲
勝行。次念佛飡來迎之味。次念佛覺出離易
行之體。應知
  唯顧命旨不顧不敏事
是譬也。命旨佛力上加故。依他力成出離
者。不敏者。我機不顧愚鈍下智之心也。作
無有出離之縁故也
  是即無慚無愧之甚也事
是慚天。愧人者。畏上之意也。今三身門智
慧上覺超世之慈悲。悟佛故。報身智。已以
拉手掌。何況畏天。恐人乎。故諸天。世人。莫
不致敬。故天乘本意。可敬我。人爲覺出
離。可我敬也。是云甚也
  一經高覽之後埋于壁底莫遺窓前事
問曰。淨土法門者。須傳持成業利益遐代。
然今云一經高覽。埋于壁底。莫遺窓前之
誡。有何意乎。答曰如述先。捨教之意也。
題選擇本願念佛者。就因顯題。爲捨教
也。其故者。我等至于今日。不離生死。流轉
六道者。留其教。守我心故也。捨教捨心
者。速可離生死。或以此教。學出世本懷。或
留我心。勸發苦提心。或賞此心。談即身成
佛。或覺本有常住。皆是留心。留教。迷心。
惱意。故今爲遮此情。捨教爲唾也。但又
止住百歳之方。昔秦始皇燒書之時。孝經埋
壁底。後日取出之。人有爲行路之資。今
又同之。爲破法之類埋之。歸依人前止之。
以此先蹤。今日埋壁底矣
  破法之人事
是本文。引法事讃超過大地微塵劫之文。結
此文也。和尚於地觀。引清淨覺經文者。此
淨土者。不生有罪者。此極樂生無罪者。故
破法有罪者。信者無罪者也。即經云。若有
人。聞説淨土法門。聞如不聞。見如不見。
當知。此等始從三惡道來。罪障未盡。爲此
無信向耳。佛言。我説此人。未可得解脱
也。又云。若人聞説淨土法門。聞即悲喜交
流。身毛爲竪者。當知。此人過去。已曾修習
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
生也。然則法華之時。五千人上慢立座者。
聞十如是法門。從地獄來。不盡罪障。聞
之立座也。知無罪障而可往生人事者。
聞淨土法門生信也。滅八十億劫罪者。從
日觀至第八觀聞之。次第増長信心也。五
十億劫者。聞五義法門。次第成親極樂也。
日日年年増長信心者。次第滅罪也
  墮於惡道也事
問曰。經釋者至流通顯一部肝要。若明慈
悲。結善言。若明智慧。以結惡言。今云墮
於惡道。不合選擇來迎之義哉。答曰。是
有深意。誠題選擇來迎者。如所責。但題
在唯因者。以惡爲體。其故。以第十八願。
爲文體。故偏有念佛。此念佛。以下三品惡
人。專開之。今選擇。即同觀經下輩也。法華
經乍因果不二。蓮者華中有菓。故因爲上。
云因果不二。故智慧爲體。故以惡爲結
言。般若心經者。爲到彼岸。故慈悲者。以陀
羅尼爲結言。今選擇爲淨土宗故。不見
不知。淨土談之。偏是胸憶法門也。然間一
向造唯因。作著娑婆惡。衆生眞假一同。立
直説法門。爲顯是爲水想名第二觀之意
也。云仰討本地者。釋意者是也。都選擇。私
釋下不明來迎義。其故但以名號。於衆
生。爲顯彼此三業不相捨離也
  嘉永二年酉仲冬寫之
  英空全雄
  維時嘉永第六丑初秋七日此五卷筆功寫
畢於皇坤友岡頓頓中山南窓下
  廣溪寓學張陽善覺 音空觀純
選擇密要決卷第五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