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選擇密要決 (No. 2620_ 證空記 ) in Vol. 83

[First] [Prev]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選擇密要決卷第二
  西山善峯寺沙門證空&T047368;
  第二正雜二行章
  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捨雜行歸正行之

捨雜行歸正行事
捨雜行取正行。五種正行。五種雜行。五番
相對不必取捨分明。依本疏者。就行立信
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私釋
云。善導和尚意。往生行雖多。大分爲二。別
之。一正行。二雜行也。此意強不存取捨之
義乎。又別助正之時。復有二種。一者一
心專念彌陀名號等者。上所明四十八願攝
受衆生之釋意也。上在二者下。今在一者
下。一者下是常沒常流轉之機也。行就機者
非他力行。故五種正行非行體也。應知
  私釋下事
初開爲五種者定散。後合爲二種者念佛
來迎也。五種正行者來迎。五種雜行者定
散。五番相對者念佛也
  五種正行事
五種正行者一往之義也。教位行攝萬行而
悉可爲願。故開無量往生之行意也
  問云何故五種之中獨以稱名念佛爲正
定業乎問答已下事
意云者不顯言。用意不明也。今以稱名
念佛言。雖指之。意有來迎。從題選擇本
願念佛集。偏以來迎爲文體。然此來迎只
今不見目前故。定散之外取出名號是名
念佛。此念中隱納來迎。念佛云本願。心唯
有來迎。就此顯經釋證據耳。一花座觀
顯住立來迎。明此來迎觀之時。云如此妙
花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是則本願。偏有
來迎故也。依之本願云名號。心偏志來迎
行也。二雜想觀。云如先所説無量壽佛非是
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
必得成就。就之眞身觀。云命欲終時佛與聖
衆自來迎接。又雜想觀。曼陀羅織住立三
尊。是本願也。非名號。三中品下生。説法藏
比丘四十八願。不説來迎。釋云第九門。是
則不説來迎者。四十八願即來迎故也。取
第九門。亦是四十八願來迎故也。非是名
號。四本疏云。下品下生云聞法念佛得蒙現
益。其念佛中作九十小文。聞法密納經文
來迎。其故者聞法念佛得蒙現益者即便往
生也。其現益者此念佛攝後生往生極樂云
現益。故此現生念中。密納經文命終之時見
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
生極樂世界。念攝於來迎云現益。何以知
之。金蓮花來應上品下生來迎。云金蓮花
來應。故是來迎也。念佛之中攝來迎。衆生
三業因行爲果體來迎。名攝於體。選擇本
願念佛爲隱題。執影攝於體也。五往生要
集者。此題要來迎也。專文面勸自力。既已
證勸善導和尚釋義。故終引依此諸功徳願
於命終時即見彌陀佛之文。往生要集者來
迎爲隱題。以此意選擇隱題作此文。往生
要集來迎就於本願。不付名號也。此義最
可祕密。妄不宜傳
  意云雜行無量事
是五種正行者分正助。其正者來迎行。其助
定散之業也。依之心中祕之今云雜行。出
離行無二。唯來迎之行一也。然雜行者。又
似可有行。都無二行。云雜行又令有二
行故云意云也。雜行者總自力修行也。定
散諸行攝此内也
  五番相對事
相對不捨者。念佛慈悲智惠具足也。正行
唯慈悲。雜行唯智惠。相對慈悲智惠也。番者
此慈悲智惠二法。就世間出世可無量無
邊。是皆攝念佛三昧。窮名故。其數不限者
云番。譬如木有板正。竹有兩節間節。火
有壞成。水有降出。人有徳失。佛有慈智。一
法具二法。萬法皆攝念佛三昧而世間出
世皆納五番相對。萬法皆云盡也。親念佛疎
定散。近念佛遠定散。有間定散無間念佛。回
向念佛也不回向來迎。是相對念佛與定散
也。亦相對來迎與念佛之時。疎爲念佛
也。應知
  願行事
發願回向之義者。是名號也。然今就願。分
別願行者義也。故回向發願者。行攝於願。
今發願回向者願攝行。是云義違經文故

  純雜事
選擇意行作三。此一宗納萬行也。日觀初
説應當專心繋念一處。就之專即專也。一
即專也。純即專也。而專來迎。一定散。純念
佛也。專行者來迎故應當專心之下明八處
一。又一時佛在之下明定散行。明八處時。
今選擇明八重純雜對。明念佛行。從日觀
至第八觀。作專九重。慈悲二重。一切萬行
萬善。皆攝此中。無漏行善。是皆衆譬法門
也。應知。初大乘八藏依實教。安然和尚
就大乘分八藏。一胎化藏。二中陰藏。三摩
訶衍藏。四戒律藏。五十住藏。六雜藏。七金
剛藏。八佛藏。小乘四含者。増一。長。中。雜
也。乃至第七密教也。是作七觀。又第八世
間也。是諸佛如來是法界身也。第一章擧八
宗九宗皆名聖道教。是今納念佛純雜。欲
顯此三外無諸行也
  不限善導一師事
三師者道綽。懷感。惠心也。道綽者唯慈悲
位。云上下階通凡聖通往。懷感智慧。惠心
慈悲也。是道綽者來迎。懷感。惠心念佛。自
餘諸師者定散也。今行體取念佛來迎。故定
散唯智慧。云自餘諸師不然也。云甚得其
旨者。和尚作廢立云選擇。此五種正行。雜
行。五番相對等。皆爲諸師方。令一同。我家
取選擇。獨以和尚爲體也。甚得其旨者。
唯慈悲。慈悲智慧。來迎。念佛。諸師得之
者。皆許行淺深。雖有差別皆是衆譬法門
故。或慈悲位行。或智慧位行。云得之。不然
者定散之位不作行。皆爲願爲衆譬之意

  本文引往生禮賛事
題選擇本願念佛者。有此本文并私釋也
此章再引本文。私釋之意者。教位五種正
行。五種雜行。五番相對者顯行淺深。是皆
衆譬也。故所引本文。并私釋。諸師釋等。皆
是衆譬所顯之行也。非選擇本願行。今立
雜行正行二事者。正行教外所選擇來迎之
行。雜行者衆譬之位所明五種正行。五種雜
行。五番相對等。皆攝雜行中。捨教中行。
取教外行。云選擇本願念佛集。故再引本
文。再引私釋也。後所引本文。又高從私
釋也。此十三徳失云千中無一。執是爲選
擇本願念佛集。故選擇者。爲令知教之外
行。再引本文私釋也。後本文私釋者指卽
便往生。而爲正行也
  私釋下事
專修正行者三心具足也。三身門佛皆倶證
誠慈悲。讃嘆稱念佛者一人不漏得往生
極樂。千中無一者。三身門佛皆倶讃嘆智
慧。證誠修雜行者一人不出離生死也。應

  第三本願念佛章
  彌陀如來不以餘行爲往生本願唯以念
佛爲往生本願之文
第一章者。以諸師立宗義而攝一代諸宗。
娑婆之外立淨土宗
第二章者。以和尚立別行而。三業之外
造出離之行體。第三章者。以彌陀佛別願
而。超諸佛三身。獨顯別願慈悲
故宗娑婆外。行三業外。佛三身外。是題選
擇本願念佛也。故此宗異諸宗。此行無諸
經。此佛超諸佛。不以餘行爲往生之本願
者。指五種正行。五種雜行。五番相對。此三
重行中。攝一切萬行。無有漏也。唯以念佛
爲往生本願者。上指十三徳矢之下專修正
行。即是來迎行也
  本文引無量壽經事
從第三章至第六章。釋無量壽經。是定散
唯智慧之重也。第一。第二假觀。從此眞觀
也。引十八願者名號也。一宗大綱隱來迎
行。以名號立定散外而爲所譬。故引名
願。是念佛影也。此影不離面像也。上章
以五義明此義耳。觀念法門者爲乘我願
力若不生者。往生禮讃爲彼佛今現之文也。
一一顧言稱我名號之文者。依爲先六觀唯
智慧之定散之重。不引之也
  私釋下事
一切諸佛有想別二種之事
同諸佛別願故者。是有二義。一者同諸
佛也。智慧同分也。簡機利益者互有勝劣。
共有淺深。故同諸佛。利益雖有厚薄。果
上如無差別。二者同衆生也。慈悲果分也。
同體大悲故。彌陀同衆生。來迎行爲衆生三
業之因行。諸佛大悲。亦同衆生。共一體故。
上品上生云專念阿彌陀佛。口業功徳。身業
功徳。意業功徳。一切諸佛亦如是。三世諸
佛。聚超世慈悲爲彌陀一佛。此彌陀超世
慈悲爲來迎行。此來迎行爲衆生三業往生
行。故聚諸佛果。爲衆生因行一體也
  壽經云事
五十三佛定散。五義三段也。皆悉已遇者。出
日者月星光同隱沒。以諸佛爲月星
  世自在王如來事
是念佛也。世者智慧自在王者世間。成往生
衆譬也。故云自在王。萬法住意成往生喩

  時有國王事
是彌陀。來迎也。王者世間。智慧也。此智慧
成慈悲也。慈悲者離智慧不生也。從智
慧顯慈悲。從名造體也。釋稱名必得往生
依佛本願故。稱名者智慧。本願者慈悲也。但
就之有二義。二者智慧。五十三佛即已過
故。定散智慧也。自在王佛又念佛。是經四
十二劫入寂滅。皆是性空也。然彌陀來迎。
是爲國王。雖成佛果。因報爲國王。成其
智慧。是亦可性空。就之我等往生亦遂可
性空。然今法界體。凡聖共滅。萬法皆歸無
常。因果倶滅其體。皆變滅。如夢。如幻。如
煙。如雲。是從智慧以名空。爲令厭離穢
土顯此相也。二者慈悲是體故無生滅。常
住而。從昔至于今其體不替。滅謂以此三字
衍乎
有米。有食。有衣。有味。無替于昔。存在
常住。是教極樂。爲勸欣求淨土也。故稱
名者性空。本願常住。以此厭離欣求。爲教
往生。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明之。本
願者慈悲爲種。稱名者智慧爲因。以此二
義意。云國王成佛也。故佛即以慈悲種成
佛故無量壽也。衆生依慈悲因。得往生故
壽命長遠也。是則以他力迎慈悲行。離機
三業造此慈悲故。諸佛亙機三業之功。留
智慧故。永無他力慈悲。故輪迴永不可斷。
今就彌陀獨立他力慈悲因。故從不往生
極樂之外。不可得常住果報也。應知。是
爲淨土家祕事焉
  引大阿彌陀經事
同本異譯也。無量壽經者定散方。清淨覺經
念佛方。大阿彌陀經者來迎方也一本有三
重之意。是爲三代翻譯。故今選擇此世自在
法藏爲梵語。是來迎之意也
  勝劣難易事
勝者來迎。劣者雜行。難者定散。易者念佛
也。今言試者。本願者來迎。是今釋名號。是
云試。勝來迎。易念佛也。是則以體爲本
願。釋名者試釋也。故往生要集問答。付曰
字。令知來迎之體之意。作體之文。問答
在曰字也
  引法照釋事
十八之本願無體故。今取總來迎也。變成
金者。他力本願也。指無有出離之縁機也。
問曰爲顯彌陀超世願。不引家釋而。引諸
師釋。其意如何。答曰是有六意。應知。一
例證。二他力。三滅罪。四念佛。五善惡。六
來迎。一例證者。三國人師。從上古未具
開此出離生死往生極樂要路。先徳。大師。雖
證三昧。雖發修惠。皆留智慧。簡三業
功故。失出離路。佛法導師。先達。捨身遁名
而。大谷上人已前。念佛行普不通一天。但
隨其願孤修之。希得往生。然今抄選擇。
披出離要路。是爲獨歩。故暗有畏故。和尚
之智解之外。法照立此義。依有其例。付見
聞而。可仰和尚之義。然先師然上人。令流
布和尚解釋之時。後鳥羽院奉移隱岐之
後。此念佛行。昌吾朝。道俗男女執念數。染
法衣。作數反。願往生。日本一州。修此勤
而。恭敬供養不遑毛擧。故今最爲潤色。爲
例證可引此解釋也
二他力者。顯密宗義。雖立他力。未離三
業。專有觀行。然今云不簡破戒罪根深。離
觀行。捨心地。罪根深結凡夫。以佛力。生寶
刹。永斷諸教之談。是則同此家法門也
三滅罪者。釋能令瓦礫變成金。五逆十惡。一
切造罪。從無數劫。其罪障。雖積身。于今
不滅此罪。依佛弘誓。臨終忽除滅者。能
令瓦碟變成金也。瓦忽成金者。曠劫已來
無有出離之身。乘觀音蓮花。成無漏無生
身。故云變成金。此釋最佳而已
四念佛者。云但使迥心多念佛。是則同一
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
念不捨者之文也。聖道修行者。或明念法
花文字。或云三密相應。皆是凝心。一心。修
之勵之。得其勝利。然今名號者。一願往
生。發一念信心之外。雖餘念交只懸意口
稱。至臨終夕。必得往生。云但使迴向
五善惡者。惡者地獄之業。善者淨土之因
也。但從心而生善惡者。皆是惡因也。從識
而生善惡者。同共淨業也。而今貧窮富貴。
下智高才。多聞破戒。淨戒罪根。成一位。攝
善惡。是則成從識善惡也。故共爲淨土
因。和尚既釋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
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増上縁也
六來迎者。上十八願。是名號故無體。其故
者。十八願言乃至十念而。不在佛。至十
九願。誓現其人前。故云乃至十念佛者。十
八願可有體。就體者。今名與體。智與悲。
願與行。機與佛。娑婆與淨土。各別事。不
被分別。而混亂一如法門。故十八願名。十
九願體。爲別之。今本文引十八願。且料簡
此義。至第四章。就一向專念。廢立也。時爲
造來迎之體。本文引名方也。就之今此文
以。釋聞名念我總來迎。爲令覺此名不離
體事。但以家釋引之者。即名體成一體。故
以諸師釋。明名體不離。故我家遂名體各別
而。一如法門被知爲方便也。有此六意引
此釋矣
  私釋引彼佛今現在世成佛之文事
四十八願。有二重意。今彼佛今現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重願不虚者就佛。是來迎也。衆生
稱念必得往生者。是就機。念佛也。上十六
字爲慈悲引本文。私釋下引者。八字。是機
方也。爲智慧。立兩宗故。就佛就機。此文
顯有二重意。四十八願皆有就佛之意。又
四十八願皆有就衆生之意。同諸佛別願。
是爲智慧。造超世別願。即爲慈悲也
  問曰經云十念釋云十聲念聲之義事
是又有三重。觀經者來迎。大集月藏經念
佛。感師釋者定散也。本願念佛分三重者。
題下擧來迎。念佛。定散。此三重用此本願

  問曰經云乃至釋云下至事
上依觀經明來迎方。釋定散。念佛。來迎。
今又就念佛。明具足慈悲智慧。乃至云慈
悲。下至云智慧。即云乃至。唯慈悲。是來迎
也。下至唯智慧。是名號也。而十八願者。名
號也。是云乃至十念者。十念之念中。納於
來迎。爲顯名攝於體不離之意也。問云
等乃至與下至者何。八種願中。不云乃
至。今欲令不同故。十八願云乃至。上八
種願云下至。須有其意乎。答云經云乃
至。釋云下至者。云十聲爲唯智慧故云
下至。經云乃至十念者。爲十九願來迎佛
體納十念之念也。十八願有此來迎之意。
故釋云下至十聲。教十八願有來迎。顯下
下生令念聲具足之義
  從多至少以下對上之義也事
多者念佛。少者定散。下者智慧。上者慈悲
也。今以乃至來迎。下至念佛。對慈悲極智
慧窮。以念佛。來迎。顯爲佛悲智極。是云
義。本願者悲智極也。其悲智者。亦極來迎
念佛。故是則云本願也
  但善導與諸師其意不同事
是初三題。來迎觀經也。乃至下至念佛也。往
生之業念佛爲先定散也。今十念往生。念佛
往生者。釋定散方。來迎念佛爲二行故。二
作問答。往生之業方者。念佛下注之。故無
問答。三題亙念佛。故皆納本願念佛也。四
十八願釋一一願言稱我名號時者。定散來
迎皆四十八願念佛也。是云念佛往生。又四
十八願釋來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
生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是四十八願皆來迎
也。是題選擇本願念佛集。以一一願言稱
我名號。是題南無阿彌陀佛。又四十八願
因玆發一一誓願爲衆生。是題往生之業念
佛爲先。故四十八願爲定散。念佛。來迎。故
以無棄方。三題亙念佛。云念佛往生之
願。此三題成教。爲衆譬定散。十念往生者。
捨上捨下。故諸教定散。是則依機根性。智
慧行位故。云諸經定散也。今就云定散。諸
經定散。可云十念往生。今經衆譬定散。可
云念佛往生也。別願有二重。同諸佛者。
智慧定散位。云選擇本願者。衆譬定散也。
應知
  第四三輩念佛章
  三輩念佛往生之文事
三輩者散善也。散善皆云念佛之意也。散
善云念佛之意者。云念佛者來迎也。題選
擇本願念佛。取此念佛。爲三輩念佛。其
故彌陀來迎。令往生障重散機。故至于下
輩。以惡機。説念佛者。指散機。云來迎。依
之觀經之觀。專以散機爲本。聖道教者。觀
就定善。從我三業之功。而顯觀。云自力。淨
土教者。觀從佛力而顯觀臨終來迎。成佛
故。以散善惡機。成觀也。是云他力觀。韋提
請思惟正受者。是定善也。佛不答之。開散
善者。以散善。爲行體。以定善。爲散方
便。故眞身觀捨定善。今比校散善與念佛。
判勝劣也。是故云但能回向皆得往生。觀
有三重。於序分。云定善示觀。是指諸宗觀
行。爲定善觀。故定善示願。立三重觀。初一
向未來。是來迎。中韋提未來。是念佛。後一向
韋提。是定散之機也。諸經觀。不可出此三
觀。次十六觀者。亙定散。是念佛觀。通慈悲
智慧。次觀經之觀。是來迎。極觀一字爲題
者。今散善來迎之觀者。極慈悲。從佛力爲
散機。自來。令見衆生。故於淨土一宗。有觀
義。從我身心力觀顯見之者。留名故。無
見從我之外。是智慧見者性空而。不見他
人也。今作慈悲體。一切衆生平等皆見之。
云九品來迎。故題一字。極此宗也。觀義
永不可有諸教也。故云三輩。攝定散諸
行。題三輩念佛往生之文者。定散納散善。
散善納來迎。行極此來迎也
  不明經在所引本經文事
此本文。經不云何經引之者。是有二意。一
者上第三章。以本願念佛。令同諸佛別願。
故因位願者。不立選釋之義也。故來第四
章。就一向專念。依果來迎。被廢立也。是
故上卷之外。云下者。分因果故不立選擇
本願之義也。然今果來迎爲因願故。上卷
外不云下也。二者選擇一部。剋體者。唯有
三輩念佛往生。其故者。淨土宗義者。定散
納散善。來迎納念佛。得益爲往生極樂。此
三重以爲剋體。三輩散善中攝萬機。上輩
分三。三品也。上上令佛與衆生而一位下
輩分三。下下令造五逆爲重罪窮。故定
散共同散機。萬機攝之又佛宗故。諸行諸
善皆廢之。唯爲念佛。此念佛中。有名號。
有來迎。以之爲三輩念佛往生。一部偏有
此意。故一部所出經釋。皆爲三輩念佛往
生。故此章。別不云一經一文也。諸經諸
部。云此三輩念佛往生之意也。三者終引
觀經九品。造二義而。明三輩義。故若引下
卷者。壽經者未離諸教分故。非衆譬之法
門也。今壽經三輩。全分令同觀經九品而。
欲爲廢立來迎證據。三輩亙一向專念無量
壽佛故。成廢立來迎之證據也。其故者。九
品來迎者。悉通品品而。皆在之。今念佛者
限下輩也。然壽經三輩亙一向專念無量壽
佛故。觀經九品來迎。皆被知一向專念無
量壽佛也。若稱名云一向者。九品之中稱
名者。在下三品故。不亙九品。來迎通九
品故。三輩一向有來迎。故九品來迎者。可
爲一向也。依之下卷爲觀經九品而。不
明壽經在所也
  三輩經文事
上輩者明來迎。中輩者明念佛。下輩明定
散機也。捨家棄欲等諸善九品正行也。菩提
心者三心也。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者三福也。
九品上品上生明三心三福。爲二機。開三
輩也。壽經者依合義於一機。明即便當
得也。今壽經三心三福亙三輩者。如十一
門亙九品焉
  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事
上而作沙門發菩提心者三心也。是上品上
生明發三種心是也。應發無上菩提之心者。
是九品下三品。於彼土所發無上菩提心
也。是三心也。三心有二重心。上品上生若
有衆生發三種心者念佛也。是今生行也。就
機云即便往生。是爲願。即就行立信下。一
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
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者。是則就機爲願。是深信初云二種。其一
者下。云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
無有出離之縁。此一者下釋一心專念彌陀
名號也。二者下略之不明故者。二者云者。
云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
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是別機外故。成臨
終來迎也。爲臨終爲後生。來迎行者不見
今生。故於彼土得生之後。明應發無上菩提
之心也。是云當得往生。故此三心。有現當
二意。云即便往生之時者。自身現是罪惡生
死凡夫下。釋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云當得往生之時。二者下
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乘彼願力
定得往生。離娑婆。離機也。云即便往生之
時。就機。一者下。等機。釋一心專念彌陀
名號念念不捨者也。云當得往生之時。於
彼土云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云即便往生
之時者。云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也。故一心
分二。云即便當得。諸教明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者。留即便往生。不覺當得往
生。故期娑婆得道。不覺極樂往往也。是
云直説。立淨土覺當得往生故。即云傳
説也。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花中自
然化生之後。説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
無上菩提之心者。當得往生爲今生之意
也。九品下三品。於彼土。説發無上道心

  中輩眞如佛事
中輩者念佛也。名者影也。眞假一同而云眞
佛也。九品中輩者。小乘也。今廢立來迎故。
三輩共大乘也。合義者。正因就佛故。皆大
乘也。開義。正行就機故。云小乘
  下輩一向專意乃至十念事
心者定散。意者念佛。識者來迎也。今言意
者。下輩念佛也。思量名意者。智惠窮者云
意。乃至十念者下品下生十念也。下品下生
者稱名號。念來迎也。一向專意。下品下
生 若聞深法。下品中生。乃至一念。下品上
生也。至誠心者。是定散方也。云聞法念佛
是也。夢見彼佛者。定散利益也。夢見者。心
與身相異也。心雖受苦。身無苦。心雖受
樂。身無樂也。智惠心也。慈悲身也。定散者
心功故。心雖得覺。身非佛。心雖有通力。
身無神通也。身與心異故也。是云定散利

  次如中輩下輩者也事
是三輩明定散念佛來迎故。都三輩九品。
無一輩。無一品。不可得一人往生也
  三心與菩提心同異事
問曰。淨土三心。與菩提心。可言同乎。答
云。菩提心三心同異者。淨土學者。難定者
歟。今明其義。云是一體也。但淨土家。於菩
提心。有此土彼士差別。委細有祕決集。欲
往生淨土。是即爲成佛也。聖道家菩提心
者。於此土。欲成佛果故雖有此土彼土
替。欲成佛果事者一同故。三心即菩提心
也。故釋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但觀經下輩。
以彼土花開無上心。如二乘門明三心。何
以知者。聞大生信者。上輩往生也。聞小
生信者。中輩往生也。三心者覺他力來迎
故。五乘齊入者。上中二輩。納于下輩彼土花
開發心而。作往生安心也。本自淨土法門
者。皆是捨此土智惠修因之廢立。以國中人
天之義。以淨土慈悲廢立。作安心也。然今
壽經三輩。於此土明菩提心故者。壽經者
未出諸經分。一代正宗。以壽經下卷開之。
於化前序得之。故此經。未開淨土三心
也。智惠經故也
  私釋下
此有三意事
此三意者。一來迎。二念佛。三定散也。一來
迎者。爲廢諸行歸念佛而説諸行者。是
廢立也。捨本願。捨大悲。自來令往生衆
生。今此三種寺者爲法類也。有大乘寺爲
來迎。兼行寺爲念佛。小乘寺爲定散之機。
何以知者。一向者云對二向三向云云
云二向三向之體也。然者慈悲極是來迎
也。二者慈悲智惠具足念佛也。三者鏡者持
影面故定散之機也。是云一向者對二向
三向也。若不比寺者。二向三向其體最難
作乎。二念佛者。爲助成念佛説此諸行
者。此亦有二義者。一同類善根。是慈悲。二
異類善根是智惠。異類別不釋者。念佛慈悲
智惠具足而不離也。問云五種正行中。以四
種爲助業。何今云五種助行乎。答曰讃嘆
與供養分六種故也。問曰是私以分六種。
何可明疏文乎。答曰稱名是爲助業故。深
心取初二種。終釋之時。一者自身現是罪惡
生死凡夫之釋下。明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
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若是稱名爲正
業者。如初二者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衆
生釋下可明之。而一者機者機也。機下明
正定業之念佛故。以機等而念佛可爲助
業。故今云一向。廢立來迎故。云五種助
業。念佛爲能譬也
  本願中更無餘行事
下釋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爲親故

  往生之業念經爲本事
定散爲能譬之時。云爲先。念佛爲所譬之
時。云爲本。三定散之機者。約念佛諸行。各
爲立三品。而説諸行者。定散之機中攝萬
機而。定機分九品。散機分九品。念佛分九
品。攝衆機也。故云各立三品。引往生要
集。同感師者。念佛證據。是皆定散之位故。
同諸師也。又往生要集證據。諸行。共引之
明三輩者。諸師立一向義者。唯不出定散
之分故。今引二門共云三輩也
  初義即是爲廢立而説已下事
上既釋三意。又今廢立。助正。傍正重。明之
故者。今就一向。作廢立。教外立來迎。廢三
輩之意也。故云以初爲正矣
  殿最事
是昇降也
此有二義。一念佛。以教位明念佛。是南無
阿彌陀佛。往生之業念佛爲先二題方也。二
來迎。廢定散諸善。歸念佛一行者。是選擇
本願念佛集方也
問曰。壽經是先六觀重。唯智惠定散位也。然
今全分等觀經。爲開合異。其意難思乎。答
曰。初就不明經在所釋三義故。第四章
依爲寶樹觀重。作二義也。一者唯智惠
分。是因果不二也。造因果不二者。法位而
不至佛也。華上自然有七寶菓者。菓無利
益故也。就之今一向云對二向三向。作對
者教分故。唯智惠。先六觀位也。二者云開合
異。全分同觀經方者。菓必有華落得熟而
利益也。今第四章者。亦獨取選擇本願念佛
之題者。一向對無者。是臨終來迎位也。是
顯名體不離。問慈悲智惠。分別佛與衆生
者。聖道談不二一如。此談可被空乎
答云。可被空。佛永無煩惱之執故也。問曰。
一種雖有成莖根之二而義。無莖者無根。
無根者亦無莖故。遂不離爲一如乎
答云。是衆譬時能譬之談也。就所譬成唯
慈悲時者能譬。一如淡者皆永被捨也
問曰。誠衆生生極樂。永離生死迷事者。所
庶幾也。但佛既因位爲國王。逢世自在王
佛。發願成佛。自迷開悟。因者凡夫煩惱之心
也。豈遂成悟。極唯慈悲乎。若極慈悲果者
非出從迷。菓皆有本種故。又歸因。衆生
往生又歸國。不可失惡因乎
答曰。此義密意也。不可露顯。一一爲迷
者明之。有知應知。聖道以此等。佛果法門
談不思議。無明事故。遂留疑情也。諸佛三
身門者。皆不離機故。同迷無唯慈悲之義。
故隨機根。建立佛土。此時衆生。雖有生諸
佛土。同教主而可無離迷也。彌陀者獨雖
出從迷。極慈悲遂無迷義。但三身門報
身者。有成佛初。無涅槃之終。就之凡夫而
成佛者。爭離一如義。無入涅槃之終。是則
成從彌陀唯慈悲一切諸佛故極果也。離
彌陀者。諸佛永無唯慈悲義。何以知者。云
過現諸佛辨立三身除斯已下更無別體。酬
因本願。報應二身眼目異名故。皆諸佛攝彌
陀三身也。是有五義。以明彌陀超世本願。
第一淨土。第二念佛。第三彌陀。第四能譬。第
五所譬也。第一淨土者。諸佛土者。不離
迷故。於穢士建立佛國。淨穢隨機感見
是淨土家所
廢立也
今彌陀。願淨土。立無三惡趣。不
更惡道之願。依此二願。淨土獨爲唯慈悲
果。第二念佛者。十八願云乃至十念。是稱我
名號之願也。此願下。獨不取正覺之外。云唯
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取正覺之外。以有此八
字。念佛者極唯慈悲果。遂不染惡也。分別
善惡故也。第三彌陀者。第七觀住立空中
佛體者。以玄義得益分。造此正報。曰第七
觀初者。嫌花坐觀之意也。是光臺中見國
時得也者。嫌除苦惱法之意也。以身量
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之佛體者。離智惠
心。唯慈悲果體故。永不混迷惡。阿彌陀佛
也。依此佛來迎爲正因。往生極樂之後。遂
十方善惡衆生極佛果也。第四能譬者。因果
共出生從煩惱惡業。故此果體。必可備其
因業也。然彌陀者。淨土極果。有第一二之
願。名號極果。云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佛極果。
住立空中爲教顯從惡因遂極果。西方以
金造之也。是以言七寶莊嚴寶國。生從土
物。不還土者。金銀也。是譬彌陀。爲能譬。
金銀者生自土不歸。故彌陀。從衆生煩惱
惡業而成佛。不歸煩惱惡業。爲譬之。以金
銀七寶莊嚴西方菩提方也。問云從地而
生金銀。豈莫歸地乎。答云遂不歸土。極
金故爲彌陀。其故者。五劫思惟本願。三世
諸佛中。獨爲超世事者。以十方諸佛平等
慈悲。皆集彌陀一佛。建立而西方於金。一
切衆生。皆欲令出離生死往生極樂成佛
得果。諸佛攝此常住慈悲也。何以知此常
住慈悲者。昔空也上人。於六波羅蜜寺。爲
二親。書寫大般若二部而。所被尋軸感夢
相。云天人來告上人。無數劫前。聖人爲二
親。有大般若書寫願。不果終命。來世爲果
此願。其軸。聖人奈良坂。大榎木下。掘地底
五尺埋置其軸。取之可爲經軸。上人此
感夢。納心中。自至具足百餘人無語人。自
掘之。三箇日間。弘二丈餘。深一丈餘。掘之。
掘出方一尺銀箱。以金繩縛之。蓋覆黄白
色殊鮮。開中見之。水精八角軸。一千二百
納之。上人見之。感涙汚袖隨喜云云是則先
生可久。無損朽。即是雖經無數劫。金銀不
歸土故也。是彌陀獨成果感金方。居菩
提。同此義乎。故定散。念佛。來迎皆攝菩
提方。止住百歳。然間。釋寶池。寶岸。寶金
沙。寶渠。寶葉。寶蓮華。第五所譬者。今生
平生者不可見來迎譬。依之云朗重昏永
夜。重昏者。娑婆者日夜共昏也。不知離彌
陀無出離路。衆生迷六道昏衢也。永夜者
闇夜也。是對晝夜也。永夜者不絶故也。日
不出者。娑婆者永可爲長夜也。今説諸佛
如來是法界身。故造晝者爲所譬。造夜者
爲能譬。以此二。教厭離欣求也。今以日
爲所譬事者。來迎佛果。極唯慈悲而現。故
令以日悟也。臨終所譬來迎。平生所譬日
天子也。天依出日。萬物天失影形。彌陀
來迎而來生死闇之時。魔境魔縁皆逢光退
失。煩惱魔縁也。罪業魔境也。不逢彌陀之
光於重昏。以逢彌陀願。即爲永日。故娑婆
云彌陀之本國。問曰。皆極唯慈悲爲彌陀
佛果者。有出沒。是非歸智惠乎。答曰。如
云上。無日出沒。不斷者。不可被造厭離
穢土。爲之且雖沒其日。光三世不斷也。是
極唯慈悲果故也。問云。以日云唯果者。相
剋之時。以水可剋之。豈有常住義乎。答
云。水多剋火。火多剋水。今慈悲日無對
者。納一例。曰是爲日想名曰初觀。以日
亙十六觀。令依日而相成之意也。問云。生
從土者。不限金銀等。又石有唯果義乎。
答云。金生從土而慈悲也。造彌陀依正金
分。在佛。極樂云寶國。云彌陀身色如金山。
又石生從水而智惠也。故作念佛定散智
惠也。曼陀羅十三觀下。織石者。念佛智惠
也。朽林頑石者。定散。念佛。諸佛如來是法界
身故。來迎念佛。成此金石。其體爲衆譬。常
住也。問曰。三身門佛。納彌陀之果故。成
從此超世慈悲者。可離因分無生滅。但
遍菩薩十方。是遂可有生滅乎。答曰。依識
生極樂者。依分別爲生因。不可有生
滅。又如菩賢文殊之發願。又我等。以識生
極樂。永無生滅。又悟識菩薩云生盲。又不
悟識。三身門佛。不悟超世慈悲。致四重
難破。云虚妄。佛法者。但在識一字。然聖道
者。分別於娑婆中。就機解之。淨土者。此分
別於淨土。就佛得之。故皆生死永拂也。聖
道識造重重。立九識十識。不悟娑婆外淨
土。凡夫外彌陀故。迷義也。淨土者。分別此
識而。娑婆之外立淨土。分別娑婆與極樂。
凡夫外立佛。分別衆生與佛。永無同也。但
同義能譬談也。應知
  如下具述事
指第十二章也。念佛付屬者。是付屬來迎
  唯在念佛事
三輩九品。共廢定散諸善。偏顯來迎故。云
在念佛也
  第五念佛利益章
  念佛利益之文
大利者。智惠利益。窮念佛也。無上功徳
者。慈悲利益。極來迎也。是現生。即便往生
也。引禮讃者。當得往生利益也。第五池水
觀。説觀佛念佛法。故明即便當得也
  私釋下
問曰唯上三輩文已下問答事
利益者。通第三四章。而往生爲利益故。來
此章。皆納之也。問曰上三輩章。作廢立。助
正。傍正。委明之。今此章。重又釋此義。非
同事乎。答曰。其志雖等。有子細。上章立廢
立等者。選擇來迎而。有廢餘善之意。此
章云若約念佛。分別三輩。此有二意。一觀
念淺深。二念佛多少。曰三輩。明觀念。云理
當上上。念佛利益。偏是以勝行深善。皆納
淺行劣善。作利益也。從定善劣散善。從
散善淺念佛。上三輩章。雖有廢立。未言
納深於淺。納勝於劣。今一向。取劣取淺。
作利益也。上章所言往生者。此章所言利
益也
  聖意難測定有深意事
此聖意難測者。此言有上第三章。往生者。利
益故。利益非念佛。釋意。覺佛智偏利益有
來迎而。今念佛。就往生。憚聖意難測也。定
有深意者。利益養五臟六腑。云味。第五寶
池。以八味。爲九品。是散善自開之上。許定
善者。散攝於定也。是慈悲定散也。是成慈
悲定散。云案譬定散。是爲佛法味。養五
臟六腑。爲利益也。以天水。萬物味作之。故
一代佛教味。無從自開散善之外。獨讃念
佛功徳者來迎也。來迎亦不離念佛名而。
名體具足。此念佛。分別三輩故。不離散
善。此散善又云觀念淺深故。不離定善。故
以定散。作衆譬。教來迎之時。顯利益之
體。故以顯衆譬定散。極利益。云定有深
意也
  依善導一意事
一意者。來迎慈悲也。行者極他力慈悲。此慈
悲者。唯來迎一行也。出離生死。證大菩提
行。亦無二故。云一意也。是今爲利益也。
就機云利益。就佛云來迎之行
  若約念佛分別三輩事
約念佛。分別三輩者。三輩利益。皆納念
佛。不令在別。約念佛。分別三輩也。三輩
又用定善故。定散之利益。皆攝念佛也
  此有二意事
一觀念淺深者。來迎。二念佛多少者。稱名
也。就來迎作淺深者。觀者見來迎也。是
選擇本願念佛題也。觀納念。本願念納來
迎。云觀念也。淺深者。淺者衆生三業因行
方淺也。來迎果體者深也。二念佛多少者。衆
生平生。十萬遍。百萬遍。是云多少。是即便
往生之利益也。問曰分別三輩。云觀念。又
利益云上上。就之。以散善。明觀念。或今師。
分別觀與念。何今云觀念淺深。是等有何
意乎。答曰。先以散善。作觀念事者。如明
上。定觀納散善。爲方便故。從淨土宗者。
云散善者。即可攝定觀也。從序題門者。
造定善經。就機智惠。攝散善。從説人門
者。造散善經。就佛慈悲。攝定善。今從慈
悲許教利益。故以三輩。明觀也。次言觀
念淺深者。如明前。立教位之時。立兩
宗分別慈悲。是本疏法門也。今選擇法門
者。離教位。以來迎慈悲。明此文故。悲智
皆就佛顯之。故就散善明定善。就佛作
觀念。故觀者來迎。念者機三業往生之行。十
萬遍百萬遍稱名也。是全非教位所談也。偏
是明利益也而已
  三萬六萬十萬者皆是上品上生人已下

是上觀念淺深念佛多少者。選擇本願南無
阿彌陀佛。明此二題。就之南無阿彌陀佛。
名故無體。是故此名取。爲上來迎。爲他力
慈悲造體云三萬六萬十萬上品上生人。人
者就來迎體。爲造體。三萬六萬十萬等者。
爲一品之業者。多少一位而。爲作無功
也。是攝南無阿彌陀佛於選擇本願念佛集
也。次云當知三萬已上。是上品上生業。三萬
已去是上品已下業者。又南無阿彌陀佛下
攝往生之業。念佛爲先之定散。作多少。納
往生之業爲業念作多少。成往生業由機

  以菩提心等諸行而爲小利事
菩提心往生三心也。然可云小利乎。故殊
三心云小利。其故者。大利念佛無上功徳
者。來迎也。故三心。就機安心爲願心。故
向慈悲他力。機方皆無體故。被廢諸行也。
今利益作往生。就佛來迎之時者。日出月
星皆失光。故諸行皆被廢也。應知
  一念十念百念千念事
此大利無上者。念佛。來迎者。離教離機。故
皆是爲納教。一念者序。十念正宗。百念得
益。千念流通也。此念納教。一經皆成念而。
教即念佛。來迎也。下品下生聞法念佛得蒙
現益。是法者定散法。念佛者此名號現益者。
念佛下納九十小文是也。應知
選擇密要決卷第二


選擇密要決卷第三
  西山善峯寺沙門證空&T047368;
  第六止住念佛章
  末法萬年餘行悉滅特留念佛之文
本文只引經一文事
止住慈悲極也。故引一文成此一也。經者
慈悲故。止住百歳者讃嘆詞也。不可限百。
得益云百。第六智惠窮也。至遐代爲隨意
所願皆可得度故也
  私釋下
善導懷感惠心等意亦復如是事
善導唯慈悲。此念佛三世常在。懷感唯智
惠。生滅。惠心慈悲智惠。此念佛不生不滅

  菩提心之行相等事
菩提心行相者。慈悲持戒行相者。智惠。一代
作二攝之也
  略有四意事
淨土者。一代造從廣説衆譬故。被萬機。永
無滅。聖道教者。依作從機三業。縁謝者。即
滅隱沒也。是作兩部對揚也。一聖道淨土二
教。九方西方也。二十方西方二教。通別五
文。三都率西方二教。娑婆得道淨土往生。四
諸行念佛。定散名號也。淺者智。薄者悲。深者
智。厚者悲也。互亙慈悲智惠。共有廢有立。
同爲能譬。不同爲所譬也
  問曰既方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已下

此問者。有何經可留之意。其故者。從散
善經慈悲者。一代皆有可止住百歳之道
理。從定善經智惠者。一代皆有可經道滅
盡之道理也。其對揚壽經與一代而説之。
故云何教何經而不留也哉
  有其深意歟事
第六者指寶樓觀也。是智惠窮。即南無阿
彌陀佛也。從第七非機分限。非娑婆法
門。智惠極此門也。總觀智惠。寶樓觀慈悲
也。往生之業念佛爲先定散方者。則第五章。
是寶池觀也。南無阿彌陀佛之題開此章者。
寶樓觀也。先六觀開定散念佛也。深意者。
經雖留念佛。意者教留來迎。娑婆之外來
迎攝教而。依此他力慈慈。自然被用之。留
教也。譬如身被用心而存在。無心者。其
身難存也。含極樂來迎而經教故止住百歳
也。是云深意。但歟字者。念佛具足慈悲智
惠故。爲作淺深云歟。寶樓觀淺也。想觀
深也
  殊以念佛爲往生規事
定散本願。念佛本願。來迎本願也。就面像
鏡影者。本願以來迎爲王。規者珍也。吉
也。以云親。是偏字者。以來迎爲本願也。
一代皆從慈悲止住百歳深也。以來迎爲
本願深也。第六智惠窮。雖爲名號。智惠窮
者爲慈悲。故以來迎。一代止住百歳也。以
念佛而爲本願之中王者。以名號。不云王
也。以名計者。不流通也。是故諸經流通者
無體。故智惠法門者。經道滅盡也。今言王
者。指來迎體而云王。是云來迎引接之願。
然來迎。只今不見娑婆故且定散之外。以
念佛。是立所譬。納來迎也。言想意別而已
  例如彼觀無量壽經中已下事
是經釋尊留經。私釋表章留念佛。聊相違。
合觀經付屬今選擇法門。故一向取來迎。同
壽經於觀經也。同故。在教位。經教者皆黄
紙朱軸也。滅存共存。故聖道淨土住滅難作
也。而今造來迎面像。影就鏡之時。淨土衆
譬。止住百歳也。故來迎引接云王也
  問曰百歳之間可留念佛已下事
是萬年三寶滅者。同一機一縁之法門。故今
令通正像末之三時。成慈悲法門故。法花
經云。無有生死。若退。若出。若在世。及滅度
者非實。非虚。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
三界故。念佛者通三世。止住常住也。應

  第七光明攝取章
  彌陀光明不照餘行者唯攝取念佛行者
之文
本文事
從此章者引觀經。慈悲智惠法門也。是念
佛三昧重也。今攝取者。是第七觀住立佛體
也。餘行者雜行自力行也
  問曰備修衆行已下事
是非觀法成就佛照念佛者。猶是今念佛。
不知一切衆行上也。然定善成就佛。而不
照定善照念佛時。念佛知衆行上勝也。
但能回向者。以定善不問之。以散善問
之者。如明上。今眞身觀所觀妙鏡。爲散
善之方便故皆廢捨機三業行功。正宗一向
散善爲體。爲之閣定善。但能回向也
  以眞身觀文爲住立來迎事
眞身觀者。一向廢立爲體也。經文攝取不
捨。是廢立也。本疏全非比校。是廢立也。觀
念法門。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是廢立也。
故來迎佛體題選擇有之也
  私釋下
解有二義事
此釋者有定散門。是所説所爲也。今親縁
等三義者念佛也。就此念佛有三意。一者
能請所請定散機。二者能説所説法。三者能
爲所爲來迎也。一能請所請定散機者。下意
云。是約淨土門諸行。言衆譬定散。約淨土
門諸行。化前序。爲三乘所開定散者。非衆
譬者。捨之也。成解有二義之外。故化前序
者。所選捨麁行也。是成第七觀除苦惱法
之時者。與念佛成一。被言衆譬也。二能
説所説之法。親縁等三義是也。就念佛衆
生攝取不捨。分親縁等三義。與本願之義
也。六十萬億觀法成就之機者。意云。下作衆
譬定散。就念佛衆生攝取不捨。云解有二
義。作所説所爲而。明三縁等三義。與本
願義。三縁者序分六縁。合而爲三。禁父母
爲親縁。厭苦欣淨爲近縁。顯行示觀爲増
上縁。念佛者通除苦惱法與本願也。今眞
身觀念佛爲發起序故者。十三定善能譬智
惠也。九品散善爲正宗之義。三能爲所爲來
迎體。故來迎者。念佛衆生攝取不捨名也。此
名用來迎體故。曰彼此三業不相捨離。廢
立全非比校也
  六時禮讃事
今云六時禮讃。禮讃造二題。一往生禮讃
總。是智惠。是攝十方三寶。禮之。故云盡虚
空遍法界。微塵刹土中。一切三寶。二六時
禮讃別。是慈悲也。云南無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是韋提。見來迎佛。接足作禮者
別也。是題六時禮讃。取此題。今曰六時禮
讃。選擇奉六時禮讃者。無從此章之外
也。往生要集。云修行方法。在善導和尚。觀
念法門。并六時禮讃。各一卷。往生要集。依
和尚禮讃。得證集其文也。何以知之。往生
階位下。問凡下輩。亦得往生。云何近代。於
彼國土。求者千萬。得無一二。答綽和尚云云
導和尚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爲期
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欲捨專修雜
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云云
此下禮讃云。餘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
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
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此二行得失
如前已辨云云
不引此千中無一之文故。一向爲廢立者。
違文面也。故引希得一二之句。不引無一
之文者。欲不失所觀自力也。是以。問意
者。近代云來者千萬。得者無一二者。求者
依禮讃者。千萬皆有千萬言可得之意
也。不引與佛本願得相應之等十三得失
也。其故往生要集。來迎作隱顯。偏勸自力。
用證於和尚故。結句云。問因論生論多日
染筆。句勞身心。其功非無。期何事耶。答
依此諸功徳。願於命終時。得見彌陀佛。無
邊功徳身。我及餘信者。既見彼佛已。願得
離垢眼。證無上菩提。一切書籍者。以述懷
句顯本意也。今以來迎。述懷一部。故要
集者來迎也。然則由證於和尚。萬法窮名
者。一部亙一代明名號。出離極彌陀來迎。
題要集也。故禮賛題付廢立云六時禮賛。
此故。今爲顯第七觀住立佛體。云六時禮
讃。是則廢立也。是爲強者。指來迎也。諸邪
業繋。無能礙者故云強。是本願來迎也
  全非比挍事
妙行者衆譬定散也。故選取之。對麁行。云
全非比挍。又念佛與來迎。對念佛而。云全
非比挍矣
  第八三心章
  念佛行者必可具足三心之事
本文事
經文唯慈悲。本疏慈悲。智惠。禮讃唯智惠。
引定散。念佛。來迎。顯一部肝心。三心者。心
智也。是安心也。願生彼國之願非三心。即
便往生者。三心之徳也。即慈。便智。指當
體而云即便。非後時也。來迎云即。念佛
云便。取證得往生云即便。三心者平生
願。往生信心也。唯今決定臨終來迎故云
證得也。即便釋證得也。覺衆譬定散云三
心。一者至誠心是定散之機。爲經序。二者
深心是念佛。爲經十三觀。三者迴向發願心
是來迎也。爲經散善義。三心以有十六字
爲一經耳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事
上品中生。第十一門花開。説應時即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是則此文也。其
故經得益分。得無生忍。第七觀。彌陀應聲
即現證得往生。無生即往生也。依之今上品
中生阿耨多羅。釋無生。果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者三心。即得無生者往生者。明具三心
者必生彼國也。上品上生第十一花開者。明
序分三福。故有者字。無明字也。有者字
者。一者慈心。二者受持。三者發菩提心者
也。無明字者。無上上而。有序分。故不明
此也。故上上覺三福。娑婆皆爲淨土廢立。
是云花開得益。上中花開者。就三心。覺即
便往生。云花開得益。十一門者。皆未得往
生。就平生爲往生安心。明之。故就七日。
有五重釋。是一經五義也。全非淨土廢立。
是娑婆衆生。令悟淨土衆譬法門也。上上
花開得益者來迎。上中花開得益者念佛也
  一者至誠心眞實事
無量義經。説四十餘年未顯眞實者。今至
誠心也。何以知之者。眞者詞誠。是智惠誠也。
實者慈悲誠也。此眞實。都無諸經自力也。
慈悲智惠誠者。就他力也。所顯。心功者。顯
其利生者。彌心濁也。我獨想有此驗故。慢
心發其心。爲虚假。故永我心無眞實也。今
依佛慈悲他力。憑佛力故。無我心功故。
有眞實也。是故云清淨念佛。云眞實定散
也。共諸教從智惠而生。從三業而起。故
成不清淨。成不眞實也
  賢善虚假事
賢善身業也。身毎人。欲顯賢徳也。虚假者
意業也。心所想者皆空也。是三業皆捨之意
也。其故同蛇蝎之心者。雖起三業之功。皆
是可空心功故也。依之以心功。長時雖起
行。雜毒心故。嫌此必不可ト也
  彌陀因行事
彌陀因行者。捨衆生三業。佛力爲行。離娑
婆生淨土。是爲因願。是慈悲超世本願故

  眞實有二種事
自利眞實者。明上亦須眞實心中作。是衆生
三業願心也。利他眞實者。明上亦皆眞實。
就機眞實念佛。就佛眞實來迎也。不釋利
他者。佛行體故也
  同一切菩薩制捨諸惡我亦如是事
行菩薩行有二。一賢。二愚也。一切菩薩留
即便往生。難行苦行爲愚。成三身門之覺
故。覺當得往生。難行苦行爲賢。悟三身門
之。智惠之上。超世慈悲故也。又菩提心與
三心。而一體。是一同也。故菩薩。依他力生
淨土成佛。我等依他力。生淨土成佛。菩薩
於自力。不生淨土不成佛。我等依自力。
不生極樂。不成佛何以。菩薩知依自力
而可成佛。云闡提菩薩。依自力。遂不成
佛故也。但三身門覺。於娑婆成佛果。是
爲宗宗自證覺
  眞實心中口業讃嘆彼阿彌陀佛及依正
二報已下事
連身口意事者。來迎。定散。念佛也。今釋口
身意者。是口者定散也。云口音陳唱。身者
來迎。是慈悲也。有利益。意者念佛也。心定
散。意念佛。識者來迎。今云口身意者。口身
即上下也。其故者。至誠心者。以定散機爲
體故。口者智惠故。以機攝來迎。念佛也。身
口意者來迎。唯慈悲攝定散。念佛也。三業
就佛之時。謂身口意攝于來迎爲行。三
業就機之時。謂口身意。攝于機爲願。是
則作願行二也。今口身意者。至誠心者往生
機爲體而。作衆譬也。以親縁法門。爲至
誠心。以近縁爲念佛。以増上縁爲來迎。
故今連口身意者。明親縁義也。口者兩
口相合土攝於火也。爲火生土是也。不入
于土者。土無成王也。今火入于土而。造
臨終來迎也。火來迎。土娑婆。又提婆者惡
體是來迎。闍王者智惠極是念佛也。禁父縁
作此義。又陰陽者九品正行也。是平生作證
得往生之譬也。但留今生能譬故。成輪迴
業。明獄火來迎也。父者爲子。今生者立家
立徳。是今生名也。母者爲子。造體。後生
令成佛。又母者。今生爲智惠。父者今生
爲慈悲。今於今生快樂。無從是之外。而
造生體故。以陰陽教證得往生衆譬。示後
生往生樂。努力。莫留今生譬。此義祕密。不
可露顯而已
  四事等供養阿彌陀佛事
飮食是序分也。食有二。一慈悲食。二者智
惠食。智惠食者。延今生命。如世間食是
也。以王食養韋提希。皆是王地食也。是
爲世間智惠食。今慈悲食者。養後生菩提
食也。延後生命爲慈悲食。如韋提養王。是
慈悲食也。妻者慈悲。夫智惠也。今剥身皮。
破頭玉。取漿進王者。是皆以慈悲食養智
惠也。淨土門。以慈悲食養智惠法門也。今
被養念佛三昧竝衆譬法門。増長往生之信
心。云被養慈悲食也
衣服是正宗也。食養心。衣養身。養身慈悲
衣也。天人天衣。雖著數員。無免輪迴生。
今他力慈悲衣者。以慈悲智惠。令使經緯
織顯。妙衣故不侵煩惱惡業之風清淨之衣
也。臥具是得益也。娑婆居所者非常住處。
遂歸無常處也。今得益者。極樂安身。永使
無漏無生之住處。離生死輪迴之惡境。是爲
臥具
湯藥是流通也。湯定散。三心也。發三心者。
念念極樂近。我心日日彌陀親。我身。是云身
器清淨也。藥念佛稱名也。依念名。障罪漸
漸消除。如藥眠之除病。般舟三昧經云。佛
告跋陀和菩薩。於此念佛三昧中。有四事
供養。飮食。衣服。臥具。湯藥。助其歡喜。過
去諸佛持是念阿彌陀佛三昧。四事助歡喜。
皆得成佛。現在十方諸佛。亦持是念佛三
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未來諸佛。亦持
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佛告
跋陀和。是念阿彌陀佛三昧。四事助歡喜。我
於是三昧中。説其少。喩比挍念佛功徳。譬
如人壽百歳。亦生即能行走至老。過於疾
風。有人能計其道理以不。跋陀和言。無能
計者。佛言。我故語汝及諸菩薩等。若善男
子。善女人。取是人行處。著滿中珍寶。以
用布施。所得功徳。不如有人聞是念阿彌
陀佛三昧。四事供養助歡喜。功徳過上布
施者。千萬億倍。亦非比挍云云四事助歡喜
者。四事者如云先。觀經序正得益流通也。
助者念佛。歡喜者來迎也。今供養彌陀。皆是
往生極樂表事也。助者助業。歡喜者心生歡
喜也。應知
  内外明闇事
内意。外身。明善。闇惡。厭離欣求。唯依他
力。捨自力功云至誠心。唯萬事倶捨。由
如失意聾盲癡人。是爲定散機。應知。但是
就行所論也。願有機。晝夜專心須無解

  二者深心者深信之心也事
此心者念佛故。不作體也。念佛名故無體
也。故名深心。是釋深信。是又通善惡故
無體也
  亦有二種事
如至誠心別二種。深心又別二種也。其故
三心各作二重。以念佛。來迎明之。一者
機。上云雖起三業名爲雜毒之善。故以上
品上生機。如是云無有出離之縁也。二者
來迎行。是出三經。不出壽經在所。無定來
迎之行體也。不引經行體不定也
  引觀經事
觀經定散。爲機行不説之。偏是爲彌陀
證讃也。三福九品者。三福者散善。九品者
定善也。是散善經定散也。定散二善者能請
定散也。九品定善者。云又此三心。亦通
攝定善之義也
  引三經事
是爲立信引經爲證也
  決定依行已下事
佛捨智惠。佛行慈悲。佛去娑婆。佛教衆譬定
散。佛意三心。佛願來迎。眞佛弟子往生也。佛
捨行取善惡者。云七佛通誡也
  必不誤衆生事
是觀經也。以慈悲説之。故十即十生。百即
百生也
  同無&T047368;無利益之語事
不印可者非衆譬。自力定散也。無&T047368;者不
顯來迎。無利者不念佛。無益者不往生定
散之機也
  正教正義已下事
念佛者報身智惠窮故。窮智惠。六重。正教
者念佛爲正定業。故教西方爲正。正義者
念佛開一代也。壽經如是作。如是説。如是
教云者。如是作。壽經造因位本願也。如是
説觀經説衆譬定散也。如是教阿彌陀經正
教西方也。阿彌陀經念佛經也。念佛教西
方也。故一代三段。亙教字。云教起因縁
分序。云正教所説分是正宗。依教奉行分
是流通。三段亙教者。一代三段。唯有念佛。
教西方爲義。正行者出離生死往生極樂行
也。正解定散上顯念佛爲解窮。正業三業
清淨業在念佛。正智報身智窮。念佛。若多
慈悲。若少智惠也
  了教不了教事
了教者。世間出世皆明往生極樂衆譬。名
了教。不明往生衆譬。云不了教
  不相應教事
留智惠。守機三業之功作利益。名不相應
教也
  別解別行已下事
別解者有相也。別者別智惠也。解無從有
之外也。別行者別于慈悲也。窮定行也。異
學者花嚴也。實大乘故。異于智慧也。學者
留心外無別法也。是云學。異見者法華也。
留因果而見之爲至極。異執眞言。留凡
夫。執佛也。是共大乘論宗。經宗也。故別彼
異此也
問云。和尚在世不流布。天台眞言。然今指
此等宗。不可爾乎。答曰。佛法從根至菓。七
飾悉具足。假使雖不流布其時。佛法道理
分然也。豈覺一代佛法。建立一宗人師。見
菓不知有枝葉乎。此最不足言也。豈留
葉。留花。判宗義耶。問云。若覺根莖枝條
葉花等飾。建立一宗者。何故天台。眞言。法
相。三論等諸宗者。或不至葉。不至花。或
有留根。或有留枝。然而皆立一宗。是豈
爲覺七飾乎。答曰是亦非難。人師智慧。差
別不同也。謂薯蕷葛等爲宗人。從根外知
無佛法覺。或令法爲宗人。從葉外覺無佛
法味。或辛第爲宗人。從花外知無佛法
覺。無諸宗立菓之宗義故。皆留枝葉。覺佛
法至極也。今淨土立菓宗故。作根莖枝條
葉花菓。接小乘。有無相。花嚴。天台。眞言。
以菓爲淨土宗也。故立娑婆外。造三業之
外也
  問曰凡夫智淺或障已下事
是問答者。從智慧問慈悲也。菩薩作不了
義故。從智慧綬重問了義替也
  四重難破事
一凡夫僧難云。引經論。證云不生。修行佛
法。求出離。云何離經論。可修行難。既引
經論證。佛教外。可依何求出離。然此難。皆
有觀經。故可別諸經也。説彼經者。諸經
也。得此難。殊一代無散善經故。増長往生
信心也。處別者。處有二。一娑婆。二國中人
天。時別者時有二。一在世好時。二闍王逆害
時。對機別者。對機有二。一三乘機。二無
有出離之縁也。利益別者。利益有二。一三
乘自力利益。二他力來迎利益也。人天菩薩
解行者。曾修大乘。舊修業菩薩也。五濁五
苦等一切凡夫者。漏番番諸佛利生。煩惱惡
業凡夫也。是序分位作難也。序題門位。定
善經凡夫致難。答從散善經答之。聖道
教。善惡爲善得利益。是善惡雙許出離。是
慈悲智慧替也
二地前菩薩羅漢等難。是皆遍滿十方。引經
論。證云不生者。以何經論。云可生乎。三
世諸佛。一代説教。無云生文證。有不生文
證。四依弘經菩薩。不論地前地上。皆得一
代聖教奧旨。我等以何文。爲云生證文乎。
是難正宗也。一代經論。不説世間出世。皆
是往生衆譬。地前羅漢。所引經論。一代非往
生衆譬。難何可生也。今以廣説衆譬之文。
十六定散中。説納世間。出世。娑婆。淨土。因
果。善惡。悲智。漸頓。明極樂往生衆譬。此
凡無諸教。故彌増長清淨信心。留能譬難

三地上菩薩。十地。等覺。遍滿十方。異口同
音。難釋迦説厭離欣求者。是又日來。歸敬
釋迦一代説教大薩埵。至今。難説教妄語
者。如此者。日來不可信。若日來説教信之。
今又可信。至今其心替。最有疑乎。是亦得
益法門也。就釋迦三身門。釋迦開智慧。教
娑婆得道。故云即身成佛。云四土不二。期
斷惑證理入聖得果之道。菩薩聲聞存此義。
期四乘果故。曾不覺他力慈悲往生出離。
故嫌譬如從生盲。或云自失誤他。五千上
慢起座是也。日來信釋迦説教。今不信起
座也。其故。今教厭離欣求之路。偏世間出
世。教往生衆譬故一代説教大相違也。今
娑婆得道一無也。皆明預佛來迎。往生極
樂。是云慈悲教。云發遣教主者。三身門外。
上立慈悲。捨三身門智慧也。云意赴有
縁。時臨法界者。廢三身門意也。分別娑
婆淨土。雖至難。増長上上信心也。往生
信心定散。清淨信心念佛。上上信心來迎

四報佛化佛。遍滿十方。各各耀光。吐舌。
遍覆十方。難釋迦説教云得生彼淨土者。
就之一一可明之
  又置此事事
因位依不及其智。可難三身門智慧上慈
悲。故云不了教。果上互覺。共備故。不可有
其不審。然今佛與佛爲敵對。故云置此事。
諸教永不有此事故也
  化佛報佛難事
若彌陀爲應佛者。化身難不可有之。其智
等故也。所不知不及來難問也。智慧不等
故也。若彌陀爲報身者。報身來不可難之。
其智等故也。若彌陀爲化佛。報身來難之
者。行者不起一念疑退之心者。謗惡思
不惡。是無本性者也。是亦無其興者乎。是
故。今彌陀獨立三身門智慧上慈悲超世故。
諸佛三身門。不及彌陀故不知而難之

  惠心念佛及修餘善事
念佛。餘善。共爲往生極樂因。今地上。報化。
難之也。一代教行。八宗九宗教行。皆所覺
娑婆得果之行因。皆取集爲往生極樂衆譬。
無所殘一物。是難之也。八萬四千波羅蜜
門者。隨衆生根性。爲娑婆得道開之。何今
無漏一善。皆爲衆譬法門。爲往生極樂業
因哉難。其義不可然也
  虚妄事
地上菩薩。報佛。化佛。吐舌云虚妄。此義
者。慈悲佛。吐舌遍滿十方。云誠實言。故
念佛者。一人無漏。皆往生極樂。又智慧
佛。吐舌遍滿十方。云他方往生虚妄。今造
此差別故者。佛造一佛。土立一士。行極一
行之意也。用彌陀立一佛。立超世慈悲本
願。從三身門難之。從道同方。證誠之。選
捨九方土。擇取西方一土。云四十八願廢
定散諸行。立念佛一行。釋願行具足欲立
此義者。智慧佛難虚妄依之。知從彌陀
之外無佛。從極樂之外無淨土。從念佛之
外。無往生之行也。若諸教往生淨土。雙二
有之者。地前。地上。報佛。化佛。遍滿十方。
致此虚妄之難乎
  所有智見解行已下事
智見來迎。解行念佛。證悟衆譬。果位本願大
悲。慈悲也。是難自力他力也
  十善十行事
十善三福也。言九惡九善者。九品皆善方三
福也。就佛云三福正因。故皆九品亙三福。
被云善。名九品。十行者九品也。就機云九
品。故從機方。皆被用三業功故爲惡也。以
十善業。爲三世諸佛正因故也
  隨順六度義事
六度者。六波羅蜜也。波羅蜜云到彼岸。往
生極樂之行也。菩薩六度萬行。皆是爲往生
極樂也。故釋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證誠重引事
上就惡時。是來迎。下就時節久近。是念佛
方也。釋迦。諸佛。互讃嘆。是三身門智慧也。
諸佛讃嘆彌陀。是讃超世慈悲也
  略正雜二行事
正行。雜行。助行者。五種正行。五種雜行。五
番相對也。是皆於教位。不成行體故。廢之
不載之。應知。三者回向發願心。是來迎
與念佛也
  三者回向發願一心事
是三心安心故。爲不令有利益。回向與發
願。爲一心也。但就之有二義。一者回向
攝於發願。是就佛顯來迎。故是結釋。二者
發願攝回向。是平生念佛。納臨終來迎也。
結釋在終是也。初當得往生之意。終即便往
生意也。誠心。深心云有二義。回向心不別
二義者。名體。回向心來迎故。體不離名故。
不別二義也。以結釋今顯此意也而已
  過去及今生己下事
過去定散也。依過去修因。成今生果報也。
今生念佛也。依今生願心。遂後生往生。他
一切凡聖善根來迎也。來迎者成從外善也。
隨喜就他善者。隨喜者。心生歡喜故就來

  眞實深心中回向事
定散者機。念佛者願也。此機與願中納回
向。來迎爲機三業之行之意也。故回向在
上者。來迎納至誠。深心故。回向在下。來
迎納定散。念佛也。意者來迎欲不爲衆生
行上見佛之意也
  又回向發願願生者事
從是者。平生。念佛。即便往生之意也。上來
迎也。從是已下者念佛也。故云眞實心中
回向。意者。平生定散機。被用來迎云證得
往生也。願作得生想者。念佛也
  由若金剛事
是説乘金剛臺故釋之也。三心作證得往
生之願心故。成乘物也。是明乘金剛臺。是
則譬也
  回顧落道事
是爲他破壞還如故明之也
  問答事
深心問答者。問答定散與念佛故。答不作
體。唯成信心。回向心問答者。問答自力與
他力。問自力爲能譬。答他力爲所譬。二問
答中。納定散念佛。自力他力。此二問答
攝萬法機不捨也。彼聖道諸教者。論教淺
深故。永不盡諍論也。淨土教。永捨教諍
論。皆作衆譬故。只一位而無差別也
  諸佛教行數越塵沙已下事
是三世諸佛番番説教。皆有世間出世。自力
他力二。作能譬所譬利衆生。故非今始説
教儀則。不可有此問也
  譬如世間人眼可見可信事
是以世間爲智慧。以出世爲慈悲。智慧自
力也。出世他力也。其世間自力猶他力也。何
況出世他力慈悲非可問。皆智慧慈悲共他
力也。非可疑也。明序。善惡皆云往生之
縁闇爲明也。空正。衆譬者影也。是衆譬
攝萬法無捨者。地得益。娑婆地如生萬
法。往生之後淨土同之。水流通。念佛善惡
凡夫生極樂。火耆闍。來迎厭苦壞。欣求成
也。是世間雖無五義法門。智慧者世間出世
皆自力。慈悲者世間出世皆他力。故慈悲智
慧分別二時。世間成聖道教。出世爲淨土
教也。故五義攝世間於出世也
  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縁之行已下事
是世間出世爲智慧。皆自力也。是云汝所
愛汝有縁之行。是能譬也。我所愛即我有縁
行者。從慈悲者。皆他力。世間出世皆衆譬
也。是所譬也
  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已下事
學解定散。衆譬。從凡至聖。念佛。慈悲智
慧。乃至佛果往生也。往生者。佛果極之顯
化他也。一切無礙皆得學。來迎也
  若欲學行者已下事
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縁之法。來迎。少用功
勞多得益念佛也。上教位所覺。今教外所悟

  二河譬事
序分禁父禁母。是衆生貪瞋。正宗日水是貪
瞋。上品上生三心三福是貪瞋。今二河是貪
瞋也。一經以衆生貪瞋作衆譬。隔娑婆與
淨土事者。迷悟之二也。中有貪瞋分迷
悟。云中間二河。百千里者十萬億也
  群賊惡獸毒虫事
群賊者眷屬也。貪財也。惡獸者妻子貪其
身也。毒虫主君被召仕奢名利也
  釋迦已滅後人不見已下事
是有喩二。一定散。二念佛。共成聲也。即
喩之如聲也者。念佛也。押教云念佛。顯
從定散故也
  西岸上有人喚事
是西岸上人者。來迎也。然願意者。來迎攝于
本願也。二河譬者。定散十六觀也。水河者
能請定散智水也。火河者散善慈悲之火也。
中間白道者。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
名號得生也。是念佛也。東岸者。能譬娑婆
也。西岸者所譬極樂淨土也。東聲者。衆生安
心之三心也。西岸上人者。來迎彌陀也。一經
説廣説衆譬。今來三心。開顯其譬也。故
云説一譬喩妨外邪異見難。是二河譬。依
觀經明之也。問云選擇依廣説衆譬云釋
之者。有其文證乎。答云。所明十六章段。
皆是文證也。就此有七文證。應知
一題目選因位念佛。是有廢果念佛之意。
是則因念佛能譬也。不令文面有利益之
意也。捨影故也。能譬也
二南無阿彌陀佛者名也。是雖果名。以名
者。爲智慧。故無利益。是捨影也。即爲能

三往生之業念佛爲先者。業者三業之功也。
先者期後。故以無利益爲能譬
四但諸宗立教。正非今意者。許教利益者。
不可云非今意。是諸宗皆有教利益今宗
教即能譬而令所譬有利益。故云非今意

五就付屬念佛章。結三福而云是則淨土
宗觀無量壽經意也。三福善。雖無餘善。一
善各得往生者。是爲能譬故也。説欲生
彼國者當修三福。是明衆譬也
六同章問答下。云何故定散諸行而不付屬。
問下一經定散。兩宗等。皆爲問言。問言是
生從非。故非家法門。皆是有廢意故。一經
皆廢者能譬故也
七明庶幾。一經高覽之後。埋于壁底。莫
遺窓前者。上來所釋。顯皆是能譬影故。就
利益於所譬。廢能譬教之意也。以此七義。
云選擇明廣説衆譬。不然者。豈始從題
目一部始終文面失利益哉。應知
  經釋外釋還相回向事
以十一門花開爲往相。故還相回向爲三
心外也
  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事
是一經皆開三心故。序爲至誠心。定爲深
心。散爲回向心回向心爲體。深心爲名。至
誠心爲機而已
  引禮讃事
定散位爲若少一心即不得生也
  私釋下
問至誠心。云雖起三業名爲雜毒之善。深心
云一者下一心專念。回向心云回向發願。三
心共廢三業之功。今云翻外蓄内者。祇應
備出要翻内播外者。亦可足出要。非取
是三業功乎。答曰云不得外現賢善精進。
略不得。云外現賢善精進。明當體故非至
誠心體。其故者。本疏嫌三業功。若取三業
功者違本疏。不若違本疏者。又成行也。
若成行者。亦違攝一切之宗義。故今不捨
三業之功方。明之攝自力智慧也。其故
有一切別解行人等。遂被捨今宗義。是皆
納三心皆攝意也。然而書祇字播字。非誠
心。非眞實心。播又非家施故也。深心。回
向心。皆不釋其體。從本疏之外。別私不
釋三心體也。其故者。離機三業。明之。離
教位顯利益。是非吾智慧所知。教外巧善
而已
  三心云總別事
總成佛。通一代教成佛。別教往生。極出雕
一行故。云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第九四修章
  念佛行者可行用四修法之事
本文之事
禮讃四修來迎。要決四修念佛。私明四修者
定散也。問曰。十六章段依十六觀。第一第
二假觀。從第三章者。依三經。今三心下。不
有三經。加四修有何意也。答云。第九眞
身觀也。是觀。以法身表聖來迎接。去時遲
疾。故來迎也。爲立來迎於教外。離三經作
此章也。四修來迎也。安心三心。起行念佛。
四修作業來迎也。清淨業云作業。言修者
就出離。禮讃云四修有三修者。來迎也。四
修者序。正。得益。流通也。是定散也。長時修
亙三修者念佛也。無間修再有結釋者。就
得益雙依正見。以智慧見。作平生。以慈
悲見作臨終見。顯即便當得往生也。上結
釋來迎。下結釋念佛也。三修者三尊也。就定
散。念佛。來迎。有二重之意。一教中作定
散。念佛。來迎。謂五種正行。五種雜行。五
番相對是也。二作教外。謂來迎捨本願大
悲來臨終。念佛我知南無阿彌陀佛事。不
學人。不傳教。只從生暗知之。衆生滿十
方世界。是皆不依教。暗皆往生機也。散外
立之者。立釋迦教外意也。今三經外四修。
不依三經。別禮讃要決私四修。是教外立
之。廢釋迦教位也
  要決四修事
念佛位四修也。念佛行者用心。專須如是
  私釋下
有其深意事
是四修。成彼土作花開。是云深意。他力
行。皆爲花開易成也。念佛利益章云。定
有深意。是定散爲彼土。九品人位定故。皆
得往生。上上下下皆生。等往。是則從彌陀。
預來迎除目。定往生加階故也。是非今生
自力之智慧功。定云有深意也
次止住章云。其有深意歟。是念佛。顯慈
悲。智慧。歟者不定之詞也。念佛爲今生安
心。成後生往生。深心一者下。一心專念彌陀
名號者。今生智慧安心故。在一者無有出離
之縁機下。順彼佛願故者。指二者來迎定得
往生。故念佛成彼土利益也。云歟也。今亦
云。有其深意。是則於彼土花開。爲來迎
作他力也。慈悲從佛作之故。必成彼土利
生。今明四修。菩薩已免生死。所作善法迴
求佛果。即是自利。教化衆生盡未來際。即
是利他。然今時衆生。悉爲煩惱繋縛。未免
惡道生死等苦。隨縁起行。一切善根。具速
迴顧。往上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更無所
畏。如上四修。自然任運自利利他無不具
云云是上定散。念佛。來迎。皆爲彼土花
開。欲令作他力。故以三章。云深意。應知。
菩薩免生死。有自利利他。自然任運者。是
依他力定散。念佛。來迎也。唯菩薩凡夫。皆
一位成自利利他功徳事者。明成依他力
慈悲也。他力者非娑婆之廢立。是淨土廢
立也。四修爲三修事。可作問答。然無問
答者。來迎者唯慈悲故。非智慧法門也。私
四修慇重修者。取三業功故。唯智慧云慇
重。恭敬修敬上故。慈悲者釋來迎。念佛也。
長時修者念佛也。是今釋私唯智慧者。初題
目一行中。奉念佛定散故。念佛者亙慈悲
智慧者。取上取下也
  例如彼精進通於餘五度事
是本論釋四修者。菩薩因位行也。是今爲
花開利益。令明菩薩凡夫一位自利利他
故。菩薩六度萬行。於智慧自利者。成願
不成行。凡夫爲此等行。於智慧自力者。成
願不成行。凡夫他方四修爲其行。自然任
運自利利他行。皆可成就。菩薩依他力慈
悲所修六度行。皆須自然任運成其行也
故引六度之例也。精進者慈悲。五度者智慧
也。依慈悲皆其行成自利利他。應知
  四修配序正等事
恭敬修序分。序者上。持佛。明還住佛頂。慈
悲以上致恭敬也。論云。一切三寶。悉同
恭敬同之。顯九方西方。十方三寶。皆攝之。
三實法爾而皆有恭敬之儀。故禮彌陀。即
歸命一切三寶。無餘修正宗分。一切佛法。
攝定散衆譬。無漏者無餘也。論云。修一
切萬行萬善。即是衆譬法門也。無間修得益
分。他力往生相續無退。論云。刹那刹那修
無廢故者不斷之義。長時修流通。時名也。名
流通也。論云從初發心。至佛果者。往生
極樂。遂期佛果故也。故論明此花開觀經。
故今云到彼國田已更無所畏。如上四修自然
任運自利利他無不具足也。發三心者。皆
花開。皆彼士。皆自然任運也。不發三心者。
皆花合。皆娑婆。皆無有出離之縁也
  臨終有伎樂紫雲事
義云。佛正覺以音樂成之。故其果體。只今
顯其本願。故可有音樂也。但有無者。智
慧前所顯無定義也。紫雲衆生障云雲。今
其障乍有。得往生。故成慈悲之雲。故紫雲

  四修三修事
禮讃四修三修。是有眞身觀。説六十萬億
所觀之境。智慧極也。念佛衆生攝取不捨。慈
悲極也。是立觀佛念佛兩宗。云四修者。觀
佛三昧一經也。序。正。得益。流通云四修。三
修者來迎也。念佛三昧顯三尊來迎。云選
擇本願念佛集。念佛攝來迎也。序勢至。正
宗彌陀。得益觀音也。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
念名號得生者。標慈悲智慧之二極也
  音空觀純
選擇密要決卷第三


選擇密要決卷第四
  西山善峯寺沙門證空&T047368;
  第十化佛來迎章
  彌陀化佛來迎不讃嘆聞經之善唯讃嘆
念佛之行之事
就此表章。亦擧初題。彌陀化佛來迎者。選
擇本願念佛也。聞經定散也。念佛南無阿彌
陀佛也。其故。第十觀音觀也。觀音體因果不
二也。即選擇本願念佛之題是也。本願念佛
納來迎體故也。表章云念佛之行事有此
章。故化佛來迎者。選擇本願故。顯行體也
  本文事
來迎之觀。即觀音觀也。十六觀爲觀音觀。其
故。觀音備因果。以十三定善爲智慧。爲
因。以九品散善。爲慈悲。爲果故。觀音之
觀。亙十六定散也。下輩者作善惡二行故。
今下品上生。以雙因果。引第十觀音觀之
證文也。淨土家智慧爲因。慈悲爲果。聞十
二部經者智慧也。韋提聞佛正説者。定散
十六所説。云説此語故。是則聞也。來此下
品上生。相對上定散。上下輩惡而作慈悲
智慧。令相論一代與觀經。以一代。作聞
經爲智慧。以觀經。作觀爲慈悲。一代聞經
而無觀。觀經見經而無聞。是爲慈悲智慧
之異。但諸經云觀者。此經慈悲。且通諸
經。觀經云聞。以諸經聞。爲觀經。是今聞十
二部經者。一代大小乘也。十二部之中攝九
部也。是皆爲智慧法門云聞。觀經云觀
者。爲慈悲法門云觀。故疏題觀經玄義分
等者。觀限此家故也。就之者。亦聞限諸
經也。此故云我來迎汝者。來迎觀故。觀極
今觀也。爲讃大乘十二部經書題名字。以
聞如是諸經名者。指一代大小乘諸經首
題者。智慧窮名故也
  私釋下
問云。滅罪可付佛故。經明滅罪。然今私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