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拾遺黒谷上人語燈録 (No. 2612_ 源空源空輯 ) in Vol. 83

[First] [Prev]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612
拾遺黒谷上人語燈録卷上上卷漢語
中下和語
  厭欣沙門了惠集録
  三昧發得記第一 附夢感聖相記
淨土隨聞記第二 附臨終祥瑞記
答博陸問書第三
三昧發得記第一長承二年癸丑誕生。至于建
久九年戊午行年六十有六
建久九年正月朔日。予赴山桃法橋教慶之
請。歸菴之後未刻正月一七箇日恒例別時
念佛始之。初日光明少現。第二日水想觀自
然成就。又瑠璃地相少現。至第六日後夜瑠
璃地及宮殿相現。二月四日早晨復瑠璃地
現。其相分明。同月七日復瑠璃地現。凡上來
種種相自正月朔日至二月七日三十七日
之間現。顧我平生課念佛六萬遍不退勤修。
由此今此等相現歟。二月二十五日目出如
赤嚢物。又出如瑠璃壺物。前則閉目見之
開目即失。今則開閉倶見。同月二十八日少
有病惱。由暫減念佛。或一萬遍或二萬遍隨
意勤修。其後右眼有白光。現光端青色。又
出瑠璃光。其貎如壺。内有紅華。状如寶瓶。
又日沒後出望四方。各方有赤青色寶樹。高
下無準。或四五丈或二三十丈。其相宛如經
中所説。同年七月下旬所勞乃復。八月朔日
日課念佛六萬遍如初勤行。同月二日座下
四方一歩許變爲瑠璃地。同年九月二十二
日早晨復瑠璃地現。周圍可七八歩朗然映
徹。同二十三日後夜至曉復瑠璃地現。案地
觀文。爲未來世一切大衆欲脱苦者説是觀
地法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
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釋曰。願行之業已
圓命盡無疑不往。依經釋文往生無疑也。
正治二年二月之頃。地想等五觀坐臥隨意
任運顯現。建仁元年二月八日後夜。聞極樂
衆鳥并笒笛等音。其後日聞種種音聲。同二
年正月五日佛殿勢至菩薩像後即彼菩薩丈
六許頭面三度現。又彼菩薩丈六許眞身現。
想彼菩薩因地以念佛三昧入無生忍。故今
爲念佛者示現其身不可疑也。同十二月
二十八日午時。高畠少將來訪謁於佛殿。法
話之間念佛如常。阿彌陀佛形像之後即彼
佛丈六許頭面透徹障褚而現。少時而沒。元
久三年正月朔日勤修恒例七日念佛。至第
四日念佛之間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三尊共
現大身。五日復現
三昧發得記 源空自筆記之

夢感聖相記
源空多年勤修念佛。未曾一日敢懈廢焉。
一夜夢。有一大山。南北悠遠峯頂至高。其山
西麓有一大河。傍山出北流南。濱畔渺茫
不知涯際。林樹繁茂莫知幾許。予乃飛揚
登於山腹。遙視西嶺。空間有紫雲一片。去
地可五丈。意之何處有往生人現此瑞相。
須臾彼雲飛來頭上。仰望孔雀鸚鵡等衆鳥
出於雲中。遊戲河濱。此等衆鳥身無光明
而照曜無極。翔飛復入雲中。予爲希有思。
少時彼雲北去覆隱山河。復以爲。山東有往
生人迎之。既而須臾彼雲復至頭上。漸大
遍覆於一天下。有一高僧。出於雲中住立
吾前。予即敬禮瞻仰尊容。腰上半身尋常僧
相。腰下半身金色佛相。予合掌低頭問曰。師
是何人。答曰。我是唐善導也。又問。時去代
異。何以今來于此耶。答曰。汝能弘演專修
念佛之道。甚爲希有。吾爲來證之。又問曰。
專修念佛之人皆得往生耶。未答乃覺。覺
已聖容尚如在也
  建久九年五月二日記之 源空

淨土隨聞記第二 勢觀上人著
一時師語余曰。吾年十五登天台山。至十
七閲六十卷。十八辭山隱居黒谷。此爲偏
棄名利專學佛法也。爾來四十餘年習學
天台宗粗得其大意。凡我爲性也雖數卷
書讀之至三則明通文義。然宗義深邃難
容易得之。是以學久知其綱領而已。又傍
遍窺諸宗教相。顯密諸典及佛心宗無不渉
獵。欲求證明咨叩各宗賢哲皆得許可。當
初醍醐有三論先達。往述自解。彼師默然乃
起入室。出文櫃十餘合而言曰。於我法門
付屬無人。久來憂之。公已達之。由悉與焉。
進士入道阿性共行在座云
師又曰。予曾往謁藏俊僧都談法相宗法
門。俊歎曰。公也非直也人。雖値西天論主
亦不可過焉。智慧深遠非吾輩所及也。自
今而後永獻供物。自其毎歳厚贈惠賜。凡
遇諸宗高徳皆所稱嘆。又本朝渡到聖教及
俗間史傳等無不歴眼。然思出離道身心
不安。因閲惠心往生要集。彼序云。往生極
樂之教行濁世末代之目足。道俗貴賤誰不
歸者。但顯密教法其文非一。事理業因其行
惟多。利智精進之人未難。如予頑魯之者豈
敢矣。是故依念佛一門聊集經論要文。披
之修之易覺易行云云凡序者略述一部
大旨。今就序文料之。此集專依念佛其事
顯然。已而入文尋義建立十門。於中厭離
穢土・欣求淨土・極樂證據三門非是念佛行
體。故暫措之。其餘五門正就念佛立之。第
九諸行往生從行者樂欲而且明之。是以更
無慇懃勸進。其第十門助道人法亦非行體。
因今就念佛五門料簡其義。第四正修念佛
此爲念佛行體。即是所助。第五是助念佛方
法。即是能助。故知專心之意念佛爲本也。其
第六門別時念佛。此爲於長時勤行不能
勇進者勸之。與上念佛全非別體也。其
第七門念佛利益。此爲於上所明念佛令
生信樂。考利益文備之。其第八門念佛證
據。此爲於上念佛令斷疑念。引諸經論
證之。然則此集本意唯在念佛亦顯然也。
但就正修念佛又有種種念佛。爲初心觀
行不堪深奧者教色想觀。於中又有別
相・總相・雜略・極略觀。又有稱名觀。然慇懃
勸進唯在稱名也。又雖以五念門名正修
念佛。作願迴向非是行體。禮拜讃嘆不如
觀察。於觀察中獨於稱名丁寧勸之。其爲
本意亦顯然也。但於百即百生義趣。讓道
綽善導釋不委述之。要集之旨蓋如此也。
予故往生要集以爲先導入淨土門。而窺
此宗奧旨。取善導和尚釋再讀以爲。往生不
容易矣。三讀乃知。亂想凡夫依稱名行決
定可得往生也。但於白身出離已得決定。
又欲普爲衆生弘通斯道。然時機難計。心
懷猶豫。一夜夢紫雲大起遍覆四海。雲中
出無量光。光中百寶衆鳥翩翻飛散。時予陟
高山忽値一高僧。腰下金色宛如佛身。腰
上緇衣如尋常僧。高僧云。吾是唐善導。汝能
弘通專修念佛。故來爲證之。爾來弘法無
塞。遍至四遠
又一時師語曰。昔時天台座主顯眞以使告
曰。久隔面晤。顧得相見以盡道情。他日登
山必過我居。後一日坂本。因告彼禪
房。座主下山來訪。乃問曰。方以何法今生
解脱生死。予答曰。不如賢慮思擇。座主復
曰。公是法門達人。必有所決。願爲開示。予
曰。於爲自身不無所擇。唯欲疾得往生
極樂耳。座主曰。順次往生未見其理。故致
此問。亂想凡夫如何可得往生耶。予曰。成
佛難求往生易得。竊依道綽・善導等意。佛
本願力以爲強縁。故雖凡夫亦得往生報
土也。座主默去。其後座主語人曰。然公雖
智慧深遠聊有偏執失。彼人來語。予曰。凡
人自不知事必起疑念。世間皆爾。何止眞公
乎。座主聞之言曰。實然。我雖於顯密教鑚
仰累年。尚爲名利志不在於淨土。未窺
道綽・善導釋義。自非然師誰能出此言也。
深懷慚愧。因遂蟄居大原。百日閉戸。博閲
淨土章疏。而後致書曰。我已粗窺淨土法
門。伏乞勞屈芳駕相與咨決。予許諾焉。東
大寺上人俊乘亦未思決出離道。聞事大
喜。乃將弟子三十餘輩而來大原。其外諸
宗碩學雲如ニ集星如ニ列。時予廣述淨土法門。問
難蜂如ニ起奇辯爭馳。予隨所問難一一破立。
衆皆感歎伏於予義。於是座主發一大願
曰。彼地建立五箇別院。令衆永常修一向專
念行。稱名之外更不交餘行也。其行至今
無有退轉。後勸妹尼公製念佛勸進書一
卷。世稱顯眞消息者是也。大佛上人亦發一
願曰。我國道俗詣閻王宮。見問名字之時
即唱佛號。我先自字曰南無阿彌陀佛。是乃
吾朝以阿彌陀佛爲字之權輿也
又一時師語曰。當世之人不知法門分際。汎
爾以謂。今時解脱生死甚難矣。我師肥後闍
梨光圓才智過人道意幽深。自顧自身分際
以爲。今生不能解脱生死。若歴多生恐隔
生即忘永廢佛法矣。不如受長命報待慈
尊出世也。凡報命長者無過龍身。寧我求
彼畜報。但海底有金翅鳥之難。遠州笠原櫻
池深淵清潔幽林縁隈。此處甚好。可以寓躬
焉。便請領家得其許疏。終焉之時乞水入
掌結印而死。一日彼池無風波瀾忽起涾涾
鼓撃水面無一點塵。郷里怪異。考其時日乃
闍梨逝去之時也。闍利有智慧故知出離難。
有道心故願値佛世。惜哉不知淨土法門
徒入異趣。當時我早得此法門。不論信不
爲指授之。實堪遺憾也。嗚乎當世之人有
道心者徒期遠生之縁。無道心者虚墮名
利之阬。豈不哀乎。凡謂以自力出生死
者。不知時機分際故也
師曾有患瘧。醫療無効。月輪禪閤酷憂之。
因命畫工圖善導大師肖像。於師之菴室
供養。乃以告之安居院僧都聖覺。覺報曰。聖
覺亦受瘧疾。殆不任起坐。然師恩難報。貴
命是重。何不走于命乎。翌旦乃來執行佛
事。以求法救。且陞座説法。其大旨云。大師
釋尊隨類應同之日。尚示頭病背痛之迹。況
凡夫血肉身奚無疾病。懼昏愚之徒不知此
理。謾懷疑念於師。以爲佛法無驗。不足以
依頼焉。嗚乎上人化導已稱佛意得往生
者不可勝計。然則諸佛菩薩諸天龍神云何
不歎衆生疑謗。四天大王實守佛法。亟愈
我師病惱也。啓白之間導師影前異香芬馥。
於是師及聖覺瘧疾如洗而不復發。僧都自
歎曰。我故法印請雨揚名都鄙。聖覺亦有
此事。豈非奇特乎。世人驚歎服其至誠云」
又一時師語曰。我立淨土宗之元意。爲顯
示凡夫往生報土也。且如天台宗雖許凡
夫往生。其判淨土卑淺。如法相宗其判淨
土雖亦高深。不許凡夫往生。凡諸宗所談
其趣雖異總而論之不許凡夫往生報土。
是故我依善導釋義建立宗門。以明凡夫
生報土之義也。然人多誹謗云。勸進念佛
往生何必別開宗門。豈非爲勝他耶。如此
之人未知旨也。若不別開宗門何顯凡夫
生報士之義乎。且夫人問所言念佛往生
是依何教何師者。既非天台・法相。又非三
論・華嚴。不知以何答之。是故依道綽・善導
意立淨土宗。全非爲勝他也
又一時師語曰。我立一向專念之義。人多難
之曰。諸行往生倶是佛説。亦可勸進。何爲
揚一抑餘。且設勸餘行亦何妨礙念佛往
生。然而強立一向專念之義。此有偏執失
矣。如此難者不知宗之元意故也。經云。一
向專念無量壽佛。釋云。一向尊稱彌陀佛名。
若離經釋而立私義則實可責也。經釋已
有一向之言。而強致難破是謗佛祖。非關
吾也。又師曾連坐弟子安樂住蓮事窺于
讃州。嚴譴之日尚對徒弟演一向專念義。
有西阿彌陀佛ト云者。作色言曰。師勿復言此
事。諸弟亦莫復問此事。遠境艱厄本由此
事之興起也。師曰。汝不見經釋之文乎。西
阿曰。經釋之文雖是著明如世之機嫌何。
師曰。爲法輕命。吾死不悔。不可不敢言
也。至誠之色于辭氣。見人涕泣感伏
或時有鎭西僧。行脚之次訪吉水廬。師適念
佛在道場。侍者迎而相對。行者問曰。稱名之
時繋心於佛相好可乎。侍者答曰。此實可也。
師排道場戸言曰。源空不然。唯思若我成
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
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
虚衆生稱念必得往生之文而已。顧以我分
際縱觀佛相好。實非是如説觀。不加深憑
本願口稱名號之爲勝也。是則眞實之行
或人問曰。導師釋本願文略安心者有何
意乎。師答曰。唯知衆生稱念必得往生。則
自然具足三心。爲顯此理略而不釋也
或人問曰。日課稱名六萬十萬而不如法ナルト
與二萬三萬而如法孰爲善耶。師答曰。亂
想凡夫設是少數如法勤修事實難矣。不如
課數之多也。科數之要畢竟在令心相續
耳。只使念佛口頭不絶則足矣。何必擇如
法不如法乎
一時予問曰。若以智慧爲往生要。吾隨師
勵學業。若但稱名其事爲足更無他求。乞
師示之。吾守之如金口説矣。師答曰。往生
正業稱名爲要釋文分明。不簡有智無智
亦復顯然。何必用學業爲。不如一向念佛
疾得往生淨土。値遇聖衆聽受法門也。又
彼國莊嚴晝夜説甚深法。自然開發勝解
證無生忍。但若未知念佛往生之義學而
知之。粗知則足矣。設得廣學凡智無幾。莫
徒好智解廢稱名之光陰也
又一時師語曰。弘通淨土之師世世多之。
皆勸菩提心。且以觀察爲正。唯善導一師
許不發菩提心亦得往生。又判觀察以
爲稱名助業。當世之人若不依善導意則
恐難得往生也。曇鸞・道綽・懷感等雖皆爲
相承人師。而至其義則未必一準。當能
辨別之。若不辨此旨於往生難易冥然有
惑也
又一時予問曰。人多勸持齋。此義如何。師答
曰。凡出家人作法皆當如是。然至末代色
力已衰。飡食亦減。以此弱報一食長齋恐心
馳食境念佛不精矣。菩提心經云。食不妨
菩提。心能妨菩提。各忖己分。行之可也
又一時予問曰。於往生行業已得決定焉。
但一期行履云何當保護耶。師答曰。凡僧尼
之法有大小戒律。然末法人根實難堪矣。源
空禁之誰人隨之。只須要念佛相續。往生
行業念佛爲正。應守此旨而已
又一時師語曰。受教與發心此不必同時。
以發心有觸縁而發起也。往歳有一住山
僧。逢予問曰。我已久學淨土法門粗得大
旨。而未得發信心。以何方便成立信心。
予諭曰。宜乞冥助於三寶焉。彼僧自其慇
懃祈請久之。一日詣東大寺。會遇大殿上
棟之日。見之須臾信心忽發。以謂。自非良
工嘉謀巨材由何飛騰梁上。凡工尚爾。矧
又如來善巧不思議力。我有願生志。佛有引
接誓。往生淨土決定不違矣。一得此理無
復疑念。彼僧復來語余其事。後經三年遂
得往生。靈瑞尤多云。觸縁起信如此。須常
係念乞冥助於三寶耳
或人問曰。眞言所修阿彌陀供養法此亦可
爲往生正行耶。師答曰。不然。佛體雖一隨
教其意不同。其言教阿彌陀是己心如來不
可外覓者。淨教所謂阿彌陀佛乃是法藏比
丘發願成就佛體在西方者。其意大異。不
可以一混焉。況彼成佛之法。此往生之教。
不可一同也
或人問曰。善導和尚意以聖道教爲方便
教。出在何文。師答曰。法事讃云。如來出現
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或説多聞而得度或
説小解證三明或教福惠雙除障或教禪念坐
思量種種法門皆解脱無過念佛往西方已上
是也。難曰。已言種種法門皆解脱。何以此
文爲方便證據乎。答曰。上云隨宜方便化
群萌。次云種種法門皆解脱。至下云無過
念佛往西方。明知念佛往生之外皆爲方便
説也
又一時師語曰。法門優劣由宗義轉。學者
雖多分別之者甚希。我朝眞言乃有二流。
所謂東寺眞言・天台眞言是也。就中天台所
傳眞言其義不如東寺所傳眞言。所以者何。
天台一山之内兼學顯密二教。而以法花
爲宗本意。而言天台奧旨者即眞言也。是
乃不出顯宗域内之眞言也。東寺所傳眞言
乃言非顯宗之可比等焉。是則顯宗域外之
眞言也。又我窺諸宗教相。眞言・佛心兩宗
收取諸宗以爲自宗教相。而廢諸教以立
自宗。自餘諸宗不取眞言・佛心以爲自宗
教相。又不廢彼兩宗。故知於宗義則無與
此兩宗等者也
又師在世時三井僧正公胤作淨土決疑鈔
三卷破選擇集。其書云。法華有即往安樂
之文。觀經有讀誦大乘之句。讀誦法華往
生淨土。是有何妨。然廢讀誦大乘唯立念
佛一行。此大錯也。胤公使弟子學佛齎之往
而示於師。師披之未終卷。而言曰。此書不
足遍覽。曾聞胤公有優才也。不意出於如
此淺語。胤公聞吾立淨土宗。必知判教權
實。已知判教權實。復必知存廢權立實之
義。然今何爲難我廢立之義。又以圓頓一實
法華反攝爾前觀經讀誦大乘句中。以爲所
難準的。此亦似忘自宗廢立之旨。胤公若
有深智乃責余言。觀經爾前之教。何以圓
極法華攝在爾前觀經讀誦大乘句中而廢
之乎。然吾立淨土宗。通以觀經前後諸大
乘經悉攝往生行中。而對念佛廢之。何獨
遺法華乎。學佛還報。胤公無語即燒其書。
師之滅後七七日間門人聚會爲修追福。胤
公自請一日勤其導師。説法之因語聽徒
曰。吾今來臨上人追修之席者偏爲懺悔
前非。具述上事。四座感其悃篤。胤公自其
而後深歸淨土。終焉吉祥數有佳瑞云
又一時師語曰。一日予遊月輪禪閤之館。適
山僧某來會。僧問予曰。聞公立淨土宗。爾
乎。予答曰。然也。又問。依何經論立之耶。答
曰。依善導觀經疏中付屬釋文立之。僧曰。
其立宗義何唯依一文耶。予微笑不答。彼
僧還山語寶地眞公曰。空公得吾問不能
答。眞公曰。空公不答者非不能矣。以不
足答故也。空公於我台宗已爲達人。且廣
渉亙諸宗神智高邁。子也自料所問淺薄
勿敢輕篾空公矣。眞公能知予者。圓戒法
門乃予之弟子也私云。以此乃知。依付
屬文而立宗義也
又一時師語曰。聖道門者喩之如祖父履。祖
父大足。兒孫小足。其履不可用也。今人欲
追昔賢之跡修聖道門亦復如是。此道綽
禪師之意也或文如
祖父弓
或人問曰。常住廢惡修善之念念佛スルト。與常
思本願之旨念佛。孰爲勝耶。師答曰。廢惡
修善雖是諸佛通誡。末世我等常多違背。若
自不乘別意弘願恐難出生死者歟
又一時師召予言曰。汝見選擇集否。予對
曰。未見。師曰。此我所述。汝當見之。我生存
間不欲流布。故未許他焉。師曾罹于微恙。
方其復時。月輪禪閤請曰。願師撰集淨土要
義爲吾垂訓。拳拳服膺以備明鑑焉。於是
師乃著選擇集贈之。然此集中乃約淨土
門中諸行而念佛與諸行所比論也。是即
淨土宗觀無量壽經之意而已。是故師述其
意曰。此觀無量壽經若依天台宗意則爾前
教也。故成法華方便。若依法相宗意則爲
別時意。然依淨土宗意則一切教行悉爲念
佛方便。故言淨土宗觀無量壽經也。師又
曰。凡於聖道門皆修三乘四乘因而得三
乘四乘果。故諸行與念佛不比挍也。於淨
土門諸行・念佛倶是往生之因。故諸行與念
佛所比挍也。然而諸行則非彌陀本願。是
故彌陀光明不攝取之。釋尊亦不付屬。故
導師曰。自餘衆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
非比挍也。又道綽・善導宗義不異。當辨知
之。又聖道淨土二門雖異行體是一也。義意
可知
臨終祥瑞記
建暦元年十一月十七日。有歸洛之勅許。中
納言藤光親奉綸命到勝尾。因同月二十日
師還洛東大谷。緇白奔走如逢父母。悲喜
交流。同二年正月二日少覺四大不愈。從來
所患不餐之氣轉増。自爾唯語往生一事
不復餘言。高聲念佛宛如平生。雖睡眠間
脣舌尚動。又比年老病相侵耳目稍衰。大限
已近反復聰明。不亦奇乎。同三日語諸弟
曰。我前身在天竺交聲聞僧常行頭陀。今
來本邦學天台宗。竟開淨土門專弘念佛
矣。諸弟問曰。師今往生極樂世界乎。答曰。
極樂吾本邦也。盍歸去乎。同十一日辰刻起
坐合掌高聲念佛殆過于平時。聞人皆零涙。
乃告諸弟曰。汝等高聲念佛。今阿彌陀佛
來。因爲讃歎念佛功徳。少時又曰。觀音勢至
及海會聖衆來。汝等見不。諸弟對曰。不見。
曰汝等至心念佛。必得見之。又諸弟乞安
佛像于前。手繋五色線以爲臨終引接之助
標。師笑而指空曰。此外又有佛乎。吾十餘
年來念佛功積。三昧成就頻見彼土佛菩薩
及諸莊嚴。於予何用假助標乎。同二十日
當坊上紫雲起。雲中更有彩雲。色甚鮮明。
状如畫佛。諸人見之隨喜感歎。弟子白曰。
已有紫雲之瑞。師往生其近乎。師曰。善哉
令見聞之人増長信根者。同日未刻師仰
首見空。自西至東者五六度。諸弟問曰。師
見佛乎。曰佛菩薩來迎接於吾也。同二十
三日洛下傳言。東山有紫雲瑞。同二十四日
午刻紫雲大起覆于西山。樵夫十餘人皆見
之。又有尼某者。詣廣隆寺。路見紫雲以
相傳諸人。師自覺期迫愈力念佛。自二十
三日至二十五日高聲念佛。或一時或半時
歇又勤無斷時。其勇進也過于平生。弟子數
輩更相助音。結縁道俗滿庭聽之。二十五日
午刻被著慈覺大師傳來僧伽梨衣。頭北面
西。誦光明遍照四句之文。已如入禪定而
化。世壽八十年。爲僧六十六夏。實建暦二年
壬申正月二十五日也。都下道俗競來哭泣
連日如市。僧某者嘗夢。有人持簿來示。僧
曰。是何。曰記日本國中諸人往生之疏。因
披見之。至卷尾記曰。法然上人臨終誦光
明遍照四句之文而往生也。彼僧覺怪之。默
而不語。師入滅之後記贈門人。其外靈感
不一。今略記其大概而已
  如來滅後一百年時有阿育王。不信佛
法。而其國人民皆歸佛法。王云。佛有何
功徳得超衆人。若有値佛者我當往而
尋之。時大臣奏云。波斯匿王妹尼乃値佛
人也。王即往而問曰。佛有何殊異。尼曰。
佛功徳無量難測。晝夜一劫何能説盡。乃
爲説其一相。王聞悔喜交生。心開意解。今
也師之滅後才經三十年。親値師之人世
間尤多之。後來遙隔歳月。懼其嘉言善行
空從晦冥焉。因今聊記見聞貽於遐代
者也
  私云。此記雖非上人之語。而附之隨
聞之後。庶幾後人視上人臨終之祥瑞
發起信心。也見者得意

答博陸問書第三
沙門源空欽言。尊公閣下生知之質。覺悟世
間電光。志求樂土不退。述下賢旨咨叩心
要。倏忽奉承高命驚悚。誠難譬喩。嚴威是
迫。欲辭不能。貴問曰。一發信心更無疑
慮者。少修一念十念以備往生資糧。自其
而後不復稱念。而自以爲。決可往生矣。如
此之人亦可順次往生也否。又信心決定之
後設犯四重五逆等重罪。而不可爲往生
障耶。對曰。觀經所説十念往生是臨終事非
平生時。臨終平生豈可混同。平生行人縱起
決定信心成就一念十念。其人自其而後
不復稱念。則順次往生恐難剋果。後念罪惡
障往生故。又縱犯小罪。若不懺悔則尚成
往生之障。況犯四重五逆重罪而不用懺
悔者。豈可得往生乎。是反不免惡趣者
也。或曰。縱起深信常專稱念。若犯重罪即
當能懺悔念佛。若其不然則難得順次往
生也。此義尤善矣。夫乃至一念無有疑心上
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之文。此即決定往
生之依憑也。然一稱念後不復用念。且信心
決定之後犯罪亦不妨往生也。如此信者
雖是似深信反成就邪見者。近來自住此
邪見者世間甚多。誠可悲也。又貴問曰。一
生不退稱念佛者誤犯重罪。未及懺悔念
佛而命終者。以前念佛功可得往生耶。將
以後犯罪咎不得往生耶。對曰。誤犯罪
咎。其過實輕。然於往生猶爲不定。何者已
造之罪不修懺悔罪體勢用能障善故。上
來所述卑懷如是。餘虔附于貴使耳。且徴
弟子善惠今明之間拜侍閣下。誠惶謹言
  二月二十一日 源空
拾遺黒谷語燈録卷上

漢語語燈録十卷十七章并拾遺語燈録上卷
三章。都是二十章。此予二十年來遍索此於
華夷。愼檢眞僞而所撰集也。此外世間所
流本願奧義一卷・往生機品一卷。稱黒谷
作者即僞書也。又有三部經總章列四十八
願名目。第十八顧名十念往生願者一卷。及
問決一卷金剛寶戒章三卷。并亦僞書也。上
人與鎭西書曰。金剛寶戒章是僞書也。予不
製如是書。釋迦・彌陀以爲證明云云況又
據理而論。寶戒所述乃是聖道法門。而非
上人之所作者著明矣。今則管見所及取捨
如斯。若有升差後賢糺之。又有孑遺來哲
續之。又拾遺語燈本有三卷。但中下兩卷和
語。而與和字語燈録第六第七卷其事全同。
故今略不載之。若欲三卷全備以彼六七
兩卷續次于玆焉
  建武四年七月得了慧上人所集語燈録草
本十八卷。從其初冬至臘月二十五日。與
同門老宿四五輩治定之畢。更寫一本藏
武州金澤稱名寺文庫者也
  下總州鏑木光明寺 良求
  刻語燈録跋
知門大王康存之日。予甞自携此録。呈之
左右曰。是僕曾據善本所挍正也。伏請一
歴高眸幸甚
大王欣然言曰。有是哉。已聞之。是實高掲
宗燈。語燈之名宜也。宜繍梓附藏以公于
世也。子其知之。予謹奉命去。因乃使剞劂
氏掌印行之事。刻成藏之寶庫。鳴乎鶴駕既
往。鳳吹今何在也。空掩老涙遂倣懸劍之
志云
  正徳元辛卯年臘月十八日
  沙門義山書于華頂茅舍
  正徳五乙未稔正月吉日


拾遺黒谷語燈録卷中上漢語中
下和語
  厭欣沙門了惠集録
  登山状第一
示或人詞第二
津戸返状第三
示或女房法語第四
登山
ソレ流浪三界ノウチ。イヅレノ界ニヲモム
キテカ。釋尊ノ出世ニアハザリシ。輪迴四
生ノアヒタ。イヅレノ生ヲウケテカ。如來
ノ説法ヲキカザリシ。華嚴開講ノムシロニ
モマジハラス。般若演説ノ座ニモツラナ
ラス。鷲峯説法ノニハニモノゾマス。鶴林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