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黒谷上人語燈録 (No. 2611_ 源空源空輯 ) in Vol. 83

[First] [Prev+100] [Prev]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者。四修靡墮。三業無雜。廢餘一切諸願諸
行。唯願唯行西方一行。雜修之者萬不一
生。專修之人千無一失。雜其行墜於懈慢
邦。專其業生於安樂國云云集主決判往
生得否專用善導專雜二修。此則嫌雜修雜
行。勸專修正行之旨炳然可知焉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六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七
  厭欣沙門了惠集録
漢語第一之七當卷有
半章
逆修説法第十自初七日
至三七日
某者雕刻三尺阿彌陀佛引接形像。而作七
七日預修佛事。應彼固請慶讃説法。觀夫
雙卷・阿彌陀等經・及諸論之中説佛功徳
有無量身。或説一身。或説二身。或説三身。
或説四身。乃至華嚴經説十身功徳。今且
就眞化二身讃歎彌陀功徳。分此眞化二
身出雙卷經三輩文中。先眞身者。是眞實之
身也。謂彌陀因位之時於世自在王佛所發
六八願之後。兆載永劫之間修布施持戒忍
辱精進等六度萬行。所得修因感報之身也。
觀經云。無量毒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
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
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婉轉如五須彌山。佛眼
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
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
乃至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
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
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
取不捨是也。此是不限彌陀一佛。一切諸
佛亦皆如是。然諸色中白色爲本。諸佛何爲
不須白色。謂白色異變。唯有黄金之色不
變。諸佛皆欲顯常住不變之相。是故現黄
金色。是乃觀佛三昧經意也。但眞言宗中有
五種法。其本尊身色隨法各別。然是暫時
方便假色非佛本色也。凡造爲佛像衆綵
雖非不得功徳。必須金色者正爲是也。
是造佛功徳即決定往生業因。次生及三生
必得往生也。上來彌陀如來眞身功徳略述
如斯。次化身者無而歘有云化。然隨機應
時化現其身大小不同。經曰。或現大身滿
虚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就化身佛又
有多種。先圓光化佛者。經云。於圓光中有
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
衆多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次攝取不捨化
佛者。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
捨者。是眞佛攝取也。更有化佛亦能攝取。
謂三十六萬億化佛各與眞佛倶攝取十方
世界念佛衆生也。次來迎引接化佛者。九品
來迎各有化佛。然隨品位而有多少。上品
上生來迎眞佛外有無數化佛。上品中生有
千化佛。上品下生有五百化佛。乃至如是次
第減之。下品上生眞佛不來迎。而但遣化佛・
化觀世音・化大勢至。其化佛身量或丈六八
尺。化菩薩身量亦稱可之。下品中生亦有化
佛・菩薩來迎。下品下生命終之時見金蓮華
猶如日輪住其人前。案經此文雖如不説
化佛來迎。今依善導觀經十一門義。彼云。今
此十一門義約對九品文。一一品中皆有此
十一。然於其第九門明命終時聖衆迎接不
同去時遲疾。故知下品下生亦有化佛來迎。
但五逆人由罪根深不能明見化佛菩薩。
唯見所坐金蓮而已。或文有隱顯也。次又
爲十方行者有現小身化佛。天竺鷄頭摩
寺五通菩薩。以神足詣極樂白佛言。娑婆
世界衆生欲修往生行業無其形像。佛願
爲現身相。佛言。汝應先行。尋當現彼。五
通還時聖儀已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華
在樹葉上。菩薩即模寫之。弘傳世間。名五
通曼陀羅。又本朝智光法師所感曼陀羅流
布世間。擧世知焉。載在日本往生傳也。又
有爲教化新生菩薩化現小身。上來所説
此是彌陀如來化身功徳略示如是。今所造
立三尺尊容模倣祇園精舍聖像以擬最期
終焉先導者也。凡造立佛像有種種相。或
有講堂説法之相。或有池水沐浴之相。或
有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之相。或有光明遍照
攝取不捨之相。如是佛像若刻若畫。雖皆
爲往生業然而來迎引接之相尚獲其便宜
也。彼見盡虚空界之莊嚴。聞轉妙法輪之音
聲。臨七寶講堂之砌。遊八功徳池之濱。如
是種種微妙依正二報親自視聽皆由聖衆
來迎之功也。然則有往生極樂志之輩。應
豫造來迎引接形像深仰來迎引接誓願。所
謂來迎願者。即四十八願中第十九願是也。
此乃正爲臨終正念有來迎也。謂行者命
欲終時疾苦逼身。必起境界・自體・當生三
種愛心。爾時阿彌陀如來放大光明現行者
前。行者既見未曾有事。專心歸敬更無他
念。又佛之悲念加祐行者。由之妄念忽止正
念安靜。是故稱讃淨土經説。慈悲加祐令心
不亂。既捨命已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阿彌
陀經説。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
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
國土。令心不亂與心不顛倒此即令住正
念之義也。明知非臨終正念故有來迎。由
來迎故臨終正念也。凡平生之時已成往生
行業之人。臨終必得聖衆來迎。已得來迎
之時即由佛力住正念也。然今時行者多
不辨其旨。於尋常行懶惰不營。至臨終
時俄祈正念。是僻見也。行者能得此旨。於
尋常行業不起怯弱心。此是行業至要。莫
生容易心也。有往生傳沙門志法遺偈曰
    我在生死海 幸値聖船筏
    我所顯眞聖 來迎卑穢質
    若欣求淨土 必造畫形像
    臨終現其前 示道路攝心
    念念罪漸盡 隨業生九品
    其所顯聖衆 先讃新生輩
是於此界所造形像即作先導。送著淨土
之證據也。又藥師經云。有能受持八分齋
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
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
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瑠璃光如來
名號。臨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示其
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衆寶花中自然化
已上若彼八菩薩不示其道路。此未定人
難得往生。準此思之。彌陀如來與諸聖衆
來迎引接彼行人者。亦是指示道路之義。
誠有其理也。是以御廟僧正此來迎願名現
前導生願。又爲對治魔事來迎者。古曰。道
高魔高。佛道修行必有魔障難也。眞言宗
中云誓心決定魔宮振動。修行天台止觀四
種三昧。十種境界發中云魔境來。又菩薩三
祇百劫修行既成唱正覺時。魔王來至種種
障礙。何況凡夫具縛行者設雖修往生行業。
不對治魔障難者遂往生素懷難也。然阿
彌陀如來圍遶無數化佛菩薩。光明赫奕現
行者前。此時魔群不能近前障礙。然則來
迎引接爲對治魔障也。來迎之義略述如
斯。由此等義思之。若造佛像當造來迎
形像也。讃佛功徳大概如斯
次三部經者。三部之名其例非一。所謂大日
三部トハ。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是也。彌
勒三部上生經・下生經・成佛經是也。鎭護國
家三部法華經・仁王經・金光明經是也。法華
三部無量義經・普賢經・法華經是也。今此彌
陀三部經也。有人師云。淨土教有三部。所謂
雙卷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也。
依此今名淨土三部經。亦名彌陀三部經
也。又或師云。彼三部經加鼓音聲經名四
云云 凡諸經中或有説往生淨土法。或有
不説。華嚴經已説之。即四十華嚴中普賢
十願是也。大般若經中總不説之。法華經中
説之。即藥王品即往安樂世界文是也。涅槃
經中亦不説之。又眞言宗中大日經金剛頂
經蓮華部説之。大日分身而非別説也。諸
小乘經都不説之。然説往生淨土法門不
如此三部經。故淨土宗以此三部爲所依
經也。又於淨土法門立宗名者。非吾之初
唱之。其證是多。今爲初學出其少分。元曉
遊心安樂云。淨土宗意本爲凡夫兼爲聖
人。是其證也。彼元曉者華嚴宗祖師也又慈
恩西方要決云。依此一宗。亦其證也。彼慈
恩者法相宗祖師也。又迦才淨土論云。此之
一宗竊爲要路。亦其證也。又善導觀經疏云。
眞宗叵遇。亦其證也。後迦才・善導倶專此
淨土一宗之人也。自宗他宗釋既如此。又凡
立宗名者天台法相等諸宗皆依師資相承
立之。於淨土宗亦有師資相承血脈。所謂
菩提流支三藏・惠寵法師・道場法師・曇鸞法
師・法上法師・道綽禪師・善導禪師・懷感禪
師・小康法師等也。自菩提流支至法上者
出道綽安樂集。自他宗師既立淨土宗名。淨
土宗祖師亦次第相承。今依此義相傳立淨
土宗名也。然有難云未曾聞八宗外有淨
土宗者。不知此旨之所致也。凡諸宗法門
有淺深廣狹。謂眞言天台等諸大乘宗者。廣
復深。倶舍成實等小乘宗者。廣而淺。此淨土
宗者狹復淺。然彼諸宗於今之時機與教
不相應。此以教深而機淺教廣而機狹故
也。譬如韻高而和者少。又如小器盛大物
也。唯此淨土一宗法門機教相應。故修之者
必得成就。然則於彼不相應教莫肯勞費
身心。應唯歸此相應法門速出生死也。今
所講讃者。淨土三部中雙卷無量壽經・阿彌
陀經也。略辯其大綱。先無量壽經初説阿彌
陀如來因位本願。次説彼佛果位二報莊嚴。
是則説阿彌陀佛修因感果功徳也。上卷初
所説四十八願等即彼佛因位發願也。同卷
未及下卷初所説淨土莊嚴并衆生往生因
果即彼佛果位願成就也。一一誓願皆悉成
就經文分明。不遑具釋。於中説衆生往生
因果者。即是念佛往生願成就也。諸有衆生
聞其名號文及三輩文是也。若依善導和尚
意者。就此三輩業因當立正雜二行。就其
正行亦有二種。即正助二業也。三輩倶云
一向專念者即正定業也。此外又有助業。又
有雜行。披此經文正當彼觀經疏正雜二
行也。又中輩文有起立塔像句。所謂像者經
文雖不明指示之。依懷感禪師群疑論。立
都率西方十五同義中有造像同義。其中造
彌陀形像之證據引此中輩起立塔像文。故
知彼像者是彌陀形像。而亦往生助業也。又
此三輩中雖説菩提心等餘善。若望第十八
願則意在令尊稱彌陀名號。故云一向專
念也。一向之言是對二向三向之義。若念
佛外兼修餘善則非一向義也。願求往生
之人。專依此經宜得此意者也。雙卷經大
意略述如此
次阿彌陀經者。初説極樂世界依正二報。次
説修一日七日念佛而得往生。後説六方
諸佛於念佛一行證誠護念之旨。此則此經
不説餘行。選説念佛一行。文云。不可以少
善根福徳因縁得生彼國。又云。聞説阿彌陀
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
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爰知餘善少善根
也。念佛多善根也。修彼少善根餘行不可
得往生。修此多善根念佛必可得往生
也。是故善導和尚釋此文云。極樂無爲涅槃
界隨縁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
陀專復專云云阿彌陀經大意略而如斯。夫念
佛往生是彌陀如來本願之行也。教主釋尊
選定之法也。六方諸佛證誠之説也。餘行不
然。其旨具在經文及諸師釋也。佛經功徳
略述如斯
第二七日彌陀及觀經并疏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有七寶
莊嚴地。名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者其土教
主也。佛身色如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也。身量
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也。凡佛功徳
不可以言演盡。且誦伽陀稱揚讃歎。猶如
大海之一滴也。伽陀曰。面善圓淨如滿月
云云又經顯佛功徳。疏釋經意。是故釋經
則彰佛徳。讃佛反顯經功。辨疏又明經意。
故佛・經・疏三皆可讃歎矣。然不能具演。今
且就經講讃彌陀功徳。實九牛之一毛而已。
凡震旦人師釋經皆有大意釋名入文解釋
三段。而略之不述。且取其要釋之。就此觀
無量壽經乃有二意。初明修定散二善往
生淨土。次明稱念名號往生淨土。先釋定
散義者。佛應韋提之請光臺中現十方淨
土。其時韋提復請云。我今樂生極樂世界教
我思惟教我正受。世尊於是始自日想觀終
至雜想觀説十三觀。是名定善。此定善成
就即現身見佛也
初日想觀者。初欲修觀先須春秋時正之
時。明見落日將沒未沒状如懸鼓住在空
中。既見日已安坐靜處閉目憶想。憶想若
失復起見日。如此修習想凝心定。閉目開
目了了分明則觀成就。十三觀初説此觀者
即有三意。一者欲令行者識境住心。謂
奉秋二際日正東出而直西沒。彌陀佛國即
當彼日沒處故也。二者欲令行者識知自
業障有輕重自修懺悔。此觀若成當境現
時。或如錢大。或如鏡大。於此明上即見業
障輕重之相。或有黒障。猶如黒雲障日。或
有黄障。又如黄雲障日。或有白障。如似
白雲障日。是即三毒業障之雲障蔽淨心之
境。不得朗然顯照。行者若見此相。即入道
場。於佛像前悲涕雨涙。深生慚愧。懺悔無
始已來三業罪愆。令觀日者亦爲此也。三
者欲令行者識知彌陀依正二報種種莊嚴
光明等相。内外照曜超過此日百千萬倍故

次水想觀者。行者欲觀極樂界瑠璃地。然具
縛凡夫無始已來未嘗見之。若欲直觀恐
難成就。宜藉方便。彼地平正無有高下。是
即彌陀曠劫等行無偏。正習倶亡所能感報。
今此界中欲取能平之者。無過於水。示斯
可平之相彼瑠璃之地。是故先觀水也。
欲作此觀乃先見水澂清。而後閉目想水。
亦如前日想觀。水想成就又作氷想。乃想
氷之内外映徹。氷想成後又作瑠璃之想。此
想成已即見彼瑠璃地。故知水想氷想即是
地觀前方便也
次地想觀者。前水氷想次第成就スレハ地觀亦隨
成就。此觀即有地下・地上・虚空三種。一言
地下莊嚴者。即經水觀文中從下有金剛七
寶下至不可具見已來是也。此亦有七。一
明幢體等是無漏金剛。二明&T016254;地相顯映莊
嚴。三明方楞具足表非圓相。四明百寶合
成量出塵沙。五明寶出千光周無邊之際。
六明光多異色色照他方。隨機變現無時
不益。七明衆光散彩映絶日輪。新往者覩
之卒難周悉。二言地上莊嚴者。即經文中
從瑠璃地上下至分齊分明已來是也。此
明依持圓淨。七寶池林等是能依。瑠璃寶地
是所依。地是能持。池臺樹等是所持。此由彌
陀因行周備。致使感報圓明明淨之義。即無
漏爲體也。就中言金繩已下。正明黄金
作道状似金繩也。或以雜寶爲ニハ地。瑠璃
作道。或以瑠璃爲ニハ地。白玉作道。或以紫
金白銀爲地。百寶作道。或以不可説寶爲
地。還以不可説寶作道。或以千萬寶爲
地。二三寶作道。如是轉相間雜。轉共合成。
轉相照曜。轉相顯發。光光色色各各不同而
無雜亂。行者等莫言但有金道而無餘寶
作道也。三言虚空莊嚴者。即經文中從一
一寶中有五百色光下至樂器以爲莊嚴已
來是也。此明地上雜寶一一各出五百色光。
一一色光上涌空中作一光臺。一一臺中寶
樓千萬アテ各以一二三四乃至不可説寶以
爲莊嚴合成等也。行者當知。唯除睡時恒
憶此事。此想若成一一觀之極令明了。閉
目開目不令散失。若能如此則得三昧。見
彼國地了了分明。經云。佛告阿難。汝持佛
語。爲未來世一切大衆欲脱苦者説是觀
地法。善導釋此文云。三明簡機堪受堪信。
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
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爲説之。若
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眞報佛恩。何
以故。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衆生者。不
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
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長時受苦。
爲此因縁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
菩提。是故今時有縁相勸誓生淨土者。即
稱諸佛本願意也。若不樂信行者如清淨
覺經云。若有人聞説淨土法門。聞&MT01302;如不
聞。見如不見。當知此等始從三惡道來罪
障未盡。爲此無信向耳。佛言。我説此人
未可得解脱也。此經又云。若人聞説淨土
法門。聞即悲喜交流。身毛爲ヨタツ竪者。當知此
人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
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又釋此觀利益文心
得無疑句云。四明修因正念不得雜疑。雖
得往生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
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疑障乃除。宮華
開發。身相顯然。法侶携將遊於佛會。斯乃
注心見於寶地即滅宿障罪愆。願行之業
已圓。命盡無疑不往。今既觀斯勝益。更勸
辨知邪正。上來即以水觀經釋而明地觀。
此以地觀思想方便即於水觀中説故也。
應知
次寶樹寶池寶樓觀等。疏文具釋。今且略之。
就中如是讃歎依報。即爲讃歎阿彌陀佛
也。次觀音觀。次勢至觀。彼國雖有無量聖
衆且取其要。此二菩薩是佛左右脇侍補處
薩埵。故讃此二菩薩。自餘菩薩略之不出
也。次普觀想者。是自往生之觀也。雖未至
臨終時作已往生想也。大安寺有勝行上
人者。修五輪觀成就セシ之人。居常毎日入環
堵中數刻而出。一日出遲。徒弟鑿壁偸眼不
見上人。唯見床上水之澄清。試以投石有
聲。弟子怪之。上人出定之後自覺胸間有
物。楚痛難忍。召其徒曰。汝等見吾定相
有何事乎。徒報以實。上人曰。汝待我更
入定爲取之去。上人翌日入定。徒復窺見
床上有火。光焔熾然。乃探石取去。上人起
定。無復痛苦。一日又見床上有蓮華一莖
馨香郁郁。弟子怪問。上人答曰。我入水輪
三昧時成水。入火輪三昧時成火。入蓮華
三昧時成蓮華也。又云。現身往生極樂世
界也。以如是事思之。雖不如此經説遍
修習往生觀。而有現身往生極樂。何況平
常凝往生觀耶。彼上人眞言宗人云云又唐
朝明曠法師十三觀中。自日想觀至普往生
觀十二觀成就人也。今時行者志願勇猛觀
行不怠必當成就也。故此經云。無量壽佛
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
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云云次雜想觀
者。縮彼佛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大
身之量。觀丈六八尺小身佛相也。上來此是
十三定善也
次散善者。三福九品也。但天台等意十三觀
上加九品三輩觀名十六想觀。今則分定
散十三名定善。三福九品以爲散善。此即
善導一師釋意也。先三福者。一孝養父母者。
父母是能生之因縁有大重恩。宜行孝養。
就之有世出世孝養。世間孝養者。俗書曰。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
也。出世孝養者。自行佛道以勸父母。令歸
三寶入菩提道。是眞實孝養也。奉事師長
者。因師長縁學識成徳。因行無虧乃至成
佛。是乃師恩勝父母恩。所謂父母七生。師僧
累劫。良有所以也。是以雪山童子僅聞半
偈。而以投身而報羅刹恩。常啼菩薩求覓
般若。割身供養曇無竭菩薩也。應知慈心
不殺修十善業者。言慈心不殺者。此明一
切衆生皆以命爲本。若見惡縁怖走藏避
者但爲護命也。是故經云。一切諸衆生無
不愛壽命。勿行杖。恕己可爲喩。此即雖
在十善業中。十善之中長命最善。故特標
出之耳。修十善業者。如常可知。二受持三
歸者。歸依三寶。此翻邪三歸也。佛是無上
大師。能令衆生捨邪趣正。法是無上良藥。
能令衆生除煩惱毒得法身壽。僧是無上
福田。能令衆生生功徳芽。故須歸依也。具
足衆戒者。然戒有多種。或三歸戒。或五戒・
八戒・十善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沙彌戒・
或菩薩三聚戒・十無盡戒等。故名具足衆戒
也。不犯威儀者。輕戒名威儀。重戒名戒也。
大乘八萬威儀。小乘三千威儀也。三發菩提
心者。菩提即是佛果之名。心是衆生能求之
心。然諸宗意各是不同。而皆願行倶在此
土。今淨土宗菩提心者。欲先往生淨土而
度一切衆生斷一切煩惱。悟一切法門證
無上菩提之心也。深信因果者。有世間因
果。有出世因果。世間因果者。即六道因果
也。出世因果者。即四乘因果也。凡如來一代
聖教所説不出如此十界因果。是故一代説
教盡攝此一句也。讀誦大乘者。通指一切
顯密諸大乘經。非直讀誦一兩部經。讀誦五
種法師之中。乃擧其二以顯餘三。十種法
行之中。出其二種顯餘八種。此通顯密一
切大乘諸經。受持讀誦解説書寫等皆是往
生業也。讀誦小乘等非往生業也。中邊論
云。施十種法行者但限大乘云云然則華
嚴・般若・方等乃至法華・涅槃諸經攝此句
中。非啻顯教。密教亦然。乃大日經・金剛頂
經乃至諸尊別法皆悉攝此句中。因之思
之。諸經中説往生淨土事者即是再説。所
以爾者。此經總説受持讀誦諸大乘經而
得往生之義。則雖經不説受持。當得往
生。而其理自顯然。然説之者叮嚀勸示也。唐
土有常敏者。奉帝宣旨。勸大般若書寫供
養終得往生也。諸餘大乘經準之可知。勸
進行者者。此有聖淨二門勸進。一代諸教諸
宗法門總而括之。則不出此聖道淨土二
門。八宗九宗即聖道門也。淨土宗即淨土門
也。然則此二門勸勉其解行者皆勸進行者
也。但勸進小乘戒恐難得往生歟。勸進念
佛最是往生大因縁也。有房翥者。曾勸一
人令修念佛。其人由念佛力即得往生。房
翥一時暴亡到閻魔廳。王考簿曰。君曾勸
一人令修念佛。彼已得生淨土。君今當
乘此福亦得生淨土也。此乃勸進往生之
明驗也。三福業略述如斯
次九品者。先上品上生者。初説具三心者必
生彼國。次説復有三種衆生當得往生。三心
者。善導和尚意即往生安心。非起行也。文
雖在上上義則通下下。是由三心淺深亦
有九品階位也。雖有九品之差具足三心
必得往生。故云若少一心即不得生也。又
非但通九品。亦通攝定善也。但天台等諸
師意不爾云云三種衆生者。經云。一者慈心
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
者修行六念云云依善導意。一但能持戒修
慈。二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讀誦大乘。三
不能持戒修慈讀經。但能念佛・法・僧・戒・
捨・天也。此之三人各以己業。上盡一形下
至七日一日等。勵心勤行必生上品上生。
是佛滅後大乘極善上品凡夫。一日七日日
數雖少。以修業勇猛故得往生也。然則彼
三種業非必一人兼三。就一行之皆得往
生也。矧又具行三種者哉
次上品中生者。經説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
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若約諸宗解
之。即是理觀往生也。然諸宗理觀其義不
同。且天台宗一心三觀。眞言宗阿字本不生
五相成身等觀。法相宗五重唯識。三論宗勝
義皆空等也。各隨所修迴向發願得往生
也。今則依善導意者。經文但言善解未論
其行。末必修觀證理之義。但聞大乘所説
空理。歡喜信受不敢驚動也。故疏釋云。善
解大乘空義。或聽聞スラク。諸法一切皆空。生死
無爲亦空。凡聖明闇亦空。世間六道出世間
三賢十聖等。若望其體性畢竟不二。雖聞
此語其心坦然不生疑滯也。又云。深信世・
出世苦樂二種因果及諸道理不生疑謗
次上品下生者。經説但發無上道心是即菩
提心往生也。然就菩提心諸宗所立亦各不
同。且如天台。有藏・通・別・圓四教菩提心。眞
言有行願・勝義・三摩地之三種菩提心。三
論・法相・華嚴・達磨各皆有菩提心。但導師
意欲自先生淨土。滿足菩薩大悲願行。而
後還入生死遍度衆生。即以此心名菩提
心也。具如上釋。上來上品三生是大乘凡夫
善人也
次中品三生者。即是小乘凡夫善人也。先中
品上生者。經説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
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然修戒時不定。或是
終身。或一年・一月・一日・一夜・一時等。大意
皆畢命爲期不得毀犯也
次中品中生者。經説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
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其足
戒威儀無缺。是一日一夜持戒之人也
次中品下生者。經説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
是在生之間未遇佛法。但行世間仁義禮智
信之人。然至臨終時始遇善知識。迴向彼
世善往生淨土也。問。世善何爲報土之因
耶。答。世間五常・佛法五戒。世・出雖異其致
是一。故梵網曰。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
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制止。此人平生雖未
曾聽出世正法。然而能務世間道法。至臨
終時始聞彼佛土樂事及彼佛難思大願發
願生心。雖是世善已入佛法。寧容不生

次下品三生者。即是惡人之往生也。先下品
上生者。即是十惡輕罪凡夫人也。經云。或有
衆生作衆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斯愚人
多造衆惡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讃
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
除却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
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云云衆惡者。即指十惡也。無有慚愧者。不
顧恥自他也。十二部經者。大乘具十二部。
小乘但説九部。無方廣授記無問自説也。
首題名字者。題謂題名。即是一部總標。若準
天台。以名・體・宗・用・教之五重玄義釋之。
略説經甚深義趣。勝解開發信根卓立。故除
却千劫罪也。是則在生之間偏造十惡。未
遇佛法罪人。至臨終時始遇善知識。聞經
念佛得往生也
次下品中生者。即是破戒次罪凡夫也。即經
説云。或有衆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如此愚人偸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説
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
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衆
火一時倶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爲説阿
彌陀佛十力威徳。廣説彼佛光明神力亦讃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
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爲清涼風。吹諸天
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云云
於近來僧尼凡不可論持戒・破戒。何者論
持戒・破戒者。是在正法・像法之時。至今未
法但是名字比丘而已。故傳教大師末法燈
明記云。設末法中有持戒者既是怪異。如
市有虎。此誰可信。又云。於末法中但有言
教而無行證。若有戒法可有破戒。既無
戒法。由破何戒而有破戒。破戒尚無。何況
持戎。夫受戒之法中國請持戒僧十人證明
得戒。於邊地請五人證明得戒。然近來求
持戒僧尚難得一人。況五師乎。然則此經
説破戒者。且約正・像時耳
次下品下生者。即是五逆重罪之凡夫也。即
經説曰。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
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逕
歴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
遇善知織種種安慰爲説妙法教令念佛。
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
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絶。
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
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
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云云上來所明
散善九品也。合説三福。開即九品。定散二善
略述如此
次明名號付屬之義者。經云。佛告阿難汝
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云云
善導釋之云。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已
下。正明付屬彌陀名號流通於遐代。上來
雖説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此則此經雖説定散諸
行。而不以定散諸行付屬流通。但以念佛
一行付屬阿難流通未來。以是彌陀本願
之行故也。遐代者此指法滅之後百歳。即末
法萬年後佛法皆滅不聞三寶名字之時也。
此時所謂聖道法門皆滅。又十方淨土往生
法門亦滅。又上生都率法門亦滅。又諸行往
生法門亦滅。唯此念佛往生一門孤然獨立
廣益群品。一念歸信之輩。暫時稱名之徒皆
得往生。永出生死。故云流通遐代也。是則
擧遠攝近也。望佛本願者。指彌陀如來四
十八願中第十八願也。一向專稱者。指雙卷
經所説三輩文中一向專念也。一向之言捨
餘之詞。此經初雖廣説定散。至後一向選
擇念佛一行付屬流通故也。然則欲隨彌
陀本願順釋尊付屬者。當須一向修念佛
行願求往生也。大凡念佛往生之理勝諸
行往生者即有多義。一者因位本願。謂彌
陀如來因位法藏菩薩之時。發起四十八願
選定衆生往生淨土之行。乃盡選捨餘行。
選取念佛一行以爲本願。其選擇本願者。
即無量壽經所説第十八願是也。二者光明
攝取。謂此是阿彌陀佛還念因位本願。以相
好之光明攝取念佛衆生令得往生。而不
攝取餘行者也。三者彌陀自説。謂跋陀和
菩薩問阿彌陀佛言。詣極樂世界當修何
行。得往生彼國。彼佛答言。欲來生我國
者。當念我名莫休息。即得往生。是則彼佛
自勸念佛不勸餘行也。四者釋迦付屬。謂
即此經所説付屬流通之文是也。此即付屬
念佛一行不付屬餘行也。五者諸佛證誠。
謂此如阿彌陀經所説釋迦佛。選説念佛往
生利益。六方諸佛同讃同勸。各於其國舒
廣長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證誠其事。是
則爲令一切衆生信念佛往生決定無疑
也。餘行則無如是證誠也。六者法滅往生。
善導釋曰。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
一念センモノ。皆當得生彼云云是即末法萬年之
後獨有念佛一行施往生利益也。加之下
品上生十惡罪人臨終之時。雖有聞經與稱
佛之二善。化佛來迎唯讃汝稱佛名故諸罪
消滅我來迎汝。不讃聞經之益也。又雙卷
經説三輩往生業之中。雖説菩提心及起
立塔像等餘行。至流通處讃其有得聞彼佛
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徳。不指餘行讃無上功
徳也。上來念佛往生之旨取要辨之耳
第三七日阿彌陀佛雙卷經阿彌陀經
夫諸佛功徳百千萬劫之間晝夜稱説不可
窮盡。因玆教主釋尊稱揚阿彌陀佛功徳。
取要中要略説此無量壽經等三部妙典。佛
既如是。何況末代凡僧猶足盡其一徳乎。
然爲善根成就今即稱揚讃歎。抑阿彌陀佛
内證外用功徳無量無邊。取要不如名號功
徳。是故即彼阿彌陀佛特以名號濟度衆
生。釋迦大師亦多讃歎彼佛名號流通未來。
今亦就彼名號以讃歎其利益。阿彌陀者是
梵語也。此翻曰無量壽。又曰無量光。又曰
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焔王光・清淨光・歡
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起日
月光。是知名號中具光明與壽命之二義。
彼阿彌陀佛一切徳中壽命爲本。而光明勝
故也。故今亦須讃歎光明・壽命二徳。先明
光明功徳者。初無量光者。經云。無量壽佛
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
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
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捨云云惠心
勘之云。一一相中各具七百五倶低六百萬
光明熾然赫奕。一相所出光明如斯。況又
八萬四千相乎。誠非竿數所及。故云無量
光者。次無邊光者。彼佛光明其數如上。非
啻光明無量。其所照之處亦無有邊際。故
云無邊光也。次無礙光者。如此世界日月
燈燭等光。若有隔礙則不能照曜。而彼佛
光十方世界無不徹照。若夫不然則此世界
念佛衆生應不得蒙彼佛光攝。所以者何。
彼極樂世界與此娑婆世界中間隔十萬億
三千大千世界。其一一三千大千世界各有
四重鐵圍山。謂先有圍一四天下之鐵圍
山。高齊須彌山。次有圍小千界之鐵圍山。
高至第六天。次有圍中千界之鐵圍山。高
至色界初禪。次有圍大千界之鐵圍山。高
至第二禪。然則若非無礙光者其一世界尚
不可徹。何況十萬億世界乎。然彼佛光明
徹照彼此中間無量大小諸山。攝取此界念
佛衆生無有障礙。照攝所餘十方世界亦
復如是。故云無礙光也。次清淨光者。人師
釋云。無貪善根所生光也云云貪有二。婬・財
也。清淨者。凡觸此光者除彼二貪。貪名不
淨。故以清淨名光明也。若約戒者當不婬
戒・不慳貪戒。寔是法藏比丘之昔不婬・不慳
二戒功徳所生之光。故觸此光者即滅此
二貪欲之罪也。若有人多貪不得持不婬・
不慳貪戒。至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者。即彼
佛放無貪清淨光明照觸攝取。故除婬貪・
財貪不淨。滅無戒・破戒罪愆。成無貪善根
身。均持戒清淨人也。次歡喜光者。此是無
瞋善根所生光也。久持不瞋恚戒故得此
光。觸此光者滅瞋恚罪。若多瞋人專修念
佛以彼歡喜光攝取之故。瞋恚罪滅同忍
辱人。亦如前清淨光滅貪欲罪也。次智慧
光者。此是無癡善根所生光也。久修一切智
慧斷盡愚癡煩惱故得此光。此光即能滅
愚癡罪。然則雖無智念佛者。彼智慧光ヲ以
シ玉フカ之故。能滅愚癡罪愆即與智者無有
異也。以下諸光準此可知。如是彼佛光明
功徳備種種巨益也。今細分別更有多種光
明。大分爲二。一者常光。二者神通光也。初
常光者。即是常恒不斷光明。然諸佛常光各
隨意樂即有遠近長短不同。如釋迦佛。常
光一尋。或照七尺。或照一里。或照一由旬。
或照二三四五乃至百千由旬。或照一四天
下。或照一佛世界。或照二佛三佛乃至百千
佛世界等。今此阿彌陀佛常光凡於八方上
下無央塵數諸佛國土無所不照。辨此常
光乃有異説。平等覺經別指頭光。觀經總
云身光。往生要集廣解其義。今略不擧也。
次神通光者。是乃臨時發起光明也。且如釋
迦如來。欲説法華經之時照東方萬八千
土者。即神通光也。凡諸佛功徳雖則一一皆
遍法界。然餘功徳遍法界相尚不顯然。但
有光明。其相分明。故諸功徳中以光明最
爲勝也。又諸佛中彌陀如來光明最勝。是故
教主釋尊讃曰。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
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又云。我説無量壽
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
此是彼佛光明與餘佛光明。相對挍量其勝
劣也。其得如是殊勝光明酬因位願行也。
謂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見二百一十
億諸佛光明。選擇思惟願言。設我得佛。光明
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
國者不取正覺。已發此願之後。兆載永劫
之間積功累徳。願行相應感得此光明也。
昔佛在世有燈指比丘。生時指頭放光照十
里間。後從佛出家得羅漢果。因指頭放光
之因縁名曰燈指比丘。此人過去九十一劫
毘婆尸佛時。修補故佛像指虧損。由此功
徳得如此報也。又有梵摩比丘。從身放
光。照一由句。以是過去獻燈明於佛故也。
又阿那律於説法座睡眠。佛種種彈呵。阿那
律即發漸恥心永斷睡眠。經七日後失明。
問之醫師。醫曰。人以食爲命。眼以睡爲
食。若人七日不食命豈不盡乎。命盡非醫
療之所及。眼亦如是。時佛哀之。教天眼法。
因修其法即得天眼。洞視三千大千世界
如見掌中菴摩羅果。此人過去ニヲイテ欲盜佛
物因入塔中。燈火欲滅。乃以箭正燈炷。自
見佛相端嚴殊勝。忽生悔心而發無上道
心。從是以來生生世世得無量福。今遇釋
迦如來出世之時遂得解脱。亦獲天眼第
一也。以此等因縁案之。今此法主禪門然
四十八燈獻四十八願王。是即光明之業。亦
是天眼之業也。然念佛業成就生彼佛國。則
不修相好神通等別因。由彼佛願力自具
三十二相得五神通。其三十二相中有光明
相。其神通中有天眼通。是則雖不可勞修
其別業。然又如此供養燈明之人何無其
驗乎。此雖同得光明之報。必有其優劣也。
光明功徳略述如此。次壽命功徳者。諸佛壽
命各隨意樂而有長短。惠心僧都乃作四
句。或有佛壽命長所化衆生命短。如華光如
來。佛壽十二小劫。衆生壽命八小劫也。或有
能化佛命短所化衆生命長。如月面如來。佛
壽一日一夜。衆生壽五十歳也。或有能化
所化倶命短。如釋迦如來。佛與衆生倶八
十歳也。或有能化所化倶命長。如阿彌陀
如來。佛與衆生倶無量歳也。故此經云。無
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汝寧知乎。假使
十方世界無量衆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聲
聞縁覺都共集會。禪思一心竭其智力。於
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其壽命長遠之數。不
能窮盡知其限極。聲聞菩薩天人之衆壽命
長短亦復如是。非算數譬喩所能知也。依
大論意。若有神通大菩薩等計之。則以一
大恒沙劫也。除此之外非二乘凡夫所能
數知。故云無量也。凡論佛功徳乃有能持
所持之義。謂以壽命即爲能持。餘諸功徳
皆爲所持。一切萬徳皆悉壽命所持故也。何
者若無壽命相好・光明・説法利生及諸莊
嚴・一切功徳依何而住。據此觀之。獨唯壽
命無量一願攝持自餘諸願。大悲善巧亦顯
於此願也。抑彌陀如來發壽命無量願。非
愛惜己身求長壽果報。只是濟度利生方
便。亦是爲令衆生發欣求之心也。以一切
衆生皆願壽命長遠故也。翻阿彌陀云無
量壽。良有所以也。又如法華經。以顯釋迦
如來久遠實成之旨爲殊勝甚深義。是以彼
二十八品中。以壽量品用爲最勝。故知諸
佛功徳但以壽命爲第一功徳也。夫得長
壽果報與衆生飮食。又不殺生命以爲業
因。由飮食續命。故與飮食即是與命也。
持不殺戒則不殺生命。不殺生命與衆
生命也。是因果相應等流之法也。阿彌陀佛
如此。願行成就得此壽命無量徳也。然則
今此逆修七七日間。供佛施僧之營即是壽
命長遠業也。設不修其業因而得生彼國
者。由佛願力得無量壽。何況如是別修其
業因乎。壽命功徳略述如斯。彼佛雖則如
此壽命無量。又有涅槃隱沒之相。道綽禪師
就之釋念佛衆生有始終兩益。明其終益
引觀音授記經云。阿彌陀佛住世長久兆載
永劫亦有滅度。般涅槃時唯有觀音勢至。
住持安樂接引十方。其佛滅度亦與住世
時節等同。然彼國土衆生一切無有覩見
佛者。唯有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者。常
見彌陀現在不滅。據此觀之。念佛功徳不
亦不可思議乎。嗚呼人或自謂。一到彼國
親覲如來所願已定。何必又憂遠劫滅度。
然若正至其時奚耐痛哭乎。彼釋尊入滅
時。證果羅漢・深位大士スラ尚悲別離號泣哀
歎。況其餘衆生乎。然則準穢土思淨土。阿
彌陀佛已入涅槃之後。八萬相好永銷。無量
光明羆照。彼時會衆生悲哀之情又幾何乎。
七寶微妙之林。八功如意之水。玩弄不樂。奇
華異草之色。靈禽殊鳥之音。見開生悲。淨・
穢雖異教主滅度既同。迷・悟境別所化悲歎
何別。唯有念佛之人免此大患。豈不幸乎。
冀願往生人直入專修念佛一門也
次雙卷無量壽經者。淨土三部經中以此經
爲根本也。何者一切諸善以願爲本。是以
願能導諸行故。然此經既説彌陀如來因位
誓願。故知是根本也。即經説曰。乃往過去久
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名世自在
王如來。時有國王。聞佛説法。心懷悦豫。尋
發無上正眞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
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詣世自在王如
來所。稽首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合掌。以頌
讃已而白佛言。我已發起無上道心。欲設
淨土普度衆生。願佛爲我廣宣經法。我當
修行攝取佛國。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
志願深廣。即爲法藏比丘廣説二百一十億
諸佛刹土人天之善惡國土之麁妙。應其心
願悉現與之。時法藏比丘聞佛所説。又見
嚴淨國土。見已即便具足五劫。思惟攝取
莊嚴佛國清淨之行云云 已上
取意
 此即於所行
二百一十億刹土中。選取而建四十八誓願
也。是故異譯大阿彌陀經ニハ此願名選擇願。
所謂選擇者即取捨義也。此經意亦有選擇
義。謂云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
行是也。今且明選擇義者。先初無三惡趣
願者。彼諸佛國土中或有有三惡道之國。
則選捨不取之。或有無三惡道之國。則選
取以願之。次不更惡趣願者。彼諸佛國土中
或有雖其國中無三惡道。其國衆生壽終之
後復更他方三惡道之國。則選捨不取之。
或有不復更三惡道之國。則選取以願之。
乃至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者。彼諸佛國土中
或有以布施爲往生業之國。或有以或持
戒或忍辱或禪定或智慧或發菩提心或持經
或持呪乃至或孝養父母或奉事師長等種種
行爲其各國往生各行。或有尊稱念其國
教主名號以爲往生行之國。選捨其布施
等種種之行不取。選取其專稱名號一行
以立願之。如此以一行配一佛國者。是一
往義耳。應知今且擧三願以論選擇義。自
餘諸願準例可知。此乃始自無三惡趣願終
至得三法忍願。思惟選擇之間凡歴五劫
也。如是選擇攝取已後。乃詣佛所一一説
之。又説頌曰。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
願不滿足誓不成正覺乃至斯願若剋果。大
千應感動。虚空諸天人當雨珍妙花云云
藏比丘説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
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聞虚空中。又
空中讃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由此亦知。
法藏比丘四十八願一一成就也。又知彼世自
在王佛法中亦必有此法藏菩薩四十八願
經受持讀誦之也。凡諸宗人各以所依經
持之。今淨土宗之人當持此經。持此經者。
即持念佛往生願也。此即六八願中以第十
八爲根本也。故善導曰。弘誓多門四十八。
偏標念佛最爲親。然則念佛往生之道其源
出於此經。觀・小兩經及以餘諸經中所説皆
以此經所説本願爲根本也。故善導釋觀
經所説光明攝取文曰。唯有念佛蒙光照。
當知本願最爲強。又釋同經下品上生雙
説聞經・稱佛。化佛但讃稱佛不讃聞經
曰。然望佛願意者。唯勸正念稱名。往生義
疾不同雜散之業。又釋同經付屬文曰。望
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又
釋阿彌陀經所説一日七日念佛曰。直爲彌
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自餘所説
例之應知。抑第十八願中選捨一切諸行。
唯偏選取念佛一行爲往生本願者。蓋有
二義。一者念佛有殊勝功徳故。二者念佛是
易行故。初殊勝功徳故者。彼佛所有因位果
上一切功徳。皆悉攝在此名號中。是故一唱
南無阿彌陀佛即得無上大善根也。是以西
方要決曰。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
具包衆徳。故成大善不廢往生。餘行不
然。各守一偶。譬如世間屋舍名字之中攝
棟梁椽柱等一切家具。而棟粱等一名字中
不能攝一切也。應知。二易行故者。但稱
名號不簡賢愚。不簡老少有病無病行住
坐臥。修之得便。故往生禮讃云。問曰。何故
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
答曰。乃由衆生障重・境細・心麁・識颺・神飛
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
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又往生要集問
曰。一切善業各有利益各得往生。何故唯
勸念佛一門。答曰。今勸念佛非是遮餘種
種妙行。只是男女貴賤不簡行住坐臥。不
論時處諸縁。修之不難。乃至臨終願求往
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若以布施爲本
願者。貧窮困乏輩斷往生希望。若以持戒
爲本願者。破戒無戒徒斷往生希望。若以
禪定爲本願者。散亂麁動人不可得往生。
若以智慧爲本願者。愚癡無智者不可得
往生。自餘諸行準此應知。然堪布施・持戒
等諸行者極少。貧窮・破戒・散亂・愚癡者甚
多。若以如上諸行用爲本願。得往生者甚
少。不得往生者甚多矣。法藏大悲遍攝一
切欲得往生。是以唯以稱名一行立爲本
願也。故法照禪師五會法事讃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 聞名念我總來迎
    不簡貧窮將富貴 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 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迴心多念佛 能令瓦礫變成金
雖如此立誓願。其願若不成就則無由依
憑也。然彼法藏菩薩一一誓願皆已成就。其
旨顯然在願成文矣。於中念佛往生願成就
文云。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
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
轉是也。凡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閣
無非願力。何於其中獨可疑惑念佛往生
願乎。加之一一願終云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而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成佛之誓
既以成就。故知一一之願實不虚設也。故善
導云。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
不虚。衆生稱念必得往生。次三輩往生文皆
説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雖有菩提心等諸
善。是爲廢説。望佛本願意在一向專念彼
佛名號而已。善導觀經疏云。上來雖説定
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
稱彌陀佛名。以彼解此。其旨可知。次流通
文云。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
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
功徳。此亦廢諸行付屬念佛一行也。次獨
留念佛文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必慈悲
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歳。其有衆生値此
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獨留此經者即
獨留念佛也。所以然者。此經雖有菩提心
持戒等之言。而未説其行相。説其行相者
廣在菩提心經大小戒律等。而彼經律先滅。
何因修之。故善導往生禮讃釋此文云。萬
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
生彼。況又此經所説諸行爲廢而設。其旨
已明于上。不勞復出
次阿彌陀經者。文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徳
因縁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聞説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
七日等。善導釋此文云。極樂無爲涅槃界。
隨縁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
彌陀專復專。因知以雜善名少善根。以念
佛爲多善根也。故龍舒淨土文云。襄陽石
刻阿彌陀經乃隋陳仁稜所書。字畫清婉人
多慕玩。自一心不亂而下。云專持名號以
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徳因縁。今
世傳本脱此二十一字。次六方如來證誠之
文此即證誠念佛也。然諸佛證誠文雖在
此經。以義案之亦可通雙觀等。故天台十
疑論云。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聲陀
羅尼經等云。釋迦佛説此經時。十方世界各
有恒河沙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世界。
證誠一切衆生念阿彌陀佛乘佛本願大悲
願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或可雙觀經等
中雖説本願念佛而兼明餘行。故不證誠。
此經一向純説念佛。故證誠之。上來佛經功
徳略讃大旨如是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七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八
  厭欣沙門了惠集録
漢語第一之八
  逆修説法第十之餘自四七日
至六七日
第四七日阿彌陀佛觀無量壽經
夫諸佛功徳無量無邊不思議不可説。而非
凡夫淺智所能惻識也。雖爾今爲功徳略
而釋之。且有總別二種功徳。先總功徳者。
三身・四智・十力・四無畏等是也。此乃一切諸
佛内證平等具足。一佛無有異也。言三身
者。謂法・報・應。先法身者。此即諸佛所證境
界。無相甚深妙理。一切諸法畢竟空寂即名
法身也。次報身者酬因之身。此即證彼法身
無相妙理之智名報身也。此二身者周遍
法界包含萬象。次應身者。爲濟度衆生。於
無際限中假示際限。於無功用中假現功
用。隨類應同之身。如是功徳等覺十地菩薩
尚非覺知境界。況薄地凡夫乎。昔佛在世東
方思惟華佛土有菩薩。名應持。來此土而
禮佛足。繞千匝已念。佛身短小惟丈六乎。即
欲量佛身。手執竹筇計之。佛身更高十倍。
應持以神力。即變形高三百三十萬里。佛身
更高五百四十二萬兆姟二億里。以佛神力
應持往至上方百億恒沙世界。有世界。名
蓮華莊嚴。佛號蓮華。上至彼界未見釋尊
之頂。不知佛身遠近況何。往問彼佛。蓮華
佛答言。更過恒沙劫亦不能見釋迦佛之
頂。智慧言辭悉皆如是。應持頭面禮足而
復本形。佛收神力。終捨竹筇。乃成竹林。
名杖林山。玄奘三藏親到此處。又佛在靈
山時。目連自念。欲知佛聲所至遠近。即
從座起住須彌頂。聞如來聲如在目前。自
以神力往大千邊大鐵圍頂故聞無異。佛
念。目連欲試我清淨音暢。吾今欲現神時。
目連承佛神力。去至西方界分九十九恒河
沙。佛土アリ。名光明旛。佛號光明王。至彼故
聞猶對面。彼佛身長四十里。菩薩身長二
十里。食&MT04125;高一里。目連於彼&MT04125;縁上行。彼
菩薩白佛此是何蟲。著沙門服在&MT04125;上行。
彼佛言。莫輕。此賢釋迦佛神足弟子號目
連也。彼佛告目連。此土菩薩繋聞衆見卿
身小生輕慢心。當現神力。目連踊身虚空
現種種神變。諸菩薩怪未曾有。彼佛告目
連。仁不宜試佛聲遠近。假使過恒沙劫亦
不能知。目連投彼佛足悔過。佛告目連。
小乘神通不過三千大千世界。汝到此者是
釋迦佛神力也。若欲還彼卿身一劫尚不能
到。目連曰。吾今迷惑不知所去。彼佛告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