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黒谷上人語燈録 (No. 2611_ 源空源空輯 ) in Vol. 83

[First] [Prev+100] [Prev]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出之。大和入道見佛欲奉於後白
河法皇追薦之法事。一夜夢。有人告曰。奉
爲追薦如法經。覺後乃語上人。上人即
淨土如法經法則云云 此本在
二尊院
 私曰。有廣法則。載般舟讃文恐是僞
書歟

如法念佛法則第五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三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四
  厭欣沙門了惠集録
漢語第一之四常卷有
半章
  選擇集第六
選擇本願念佛集本第六選擇本未已有印本
于世。故今略不
入於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四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五
  厭欣沙門了惠集録
漢語第一之五常卷有
半章
  選擇集第六
選擇本願念佛集末第六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五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六
  厭欣沙門了惠集録
漢語第一之六常卷有
三章
  往生要集大綱第七
同略料簡第八
同詮要第九
往生要集大綱第七
此集。通準經論三門。一者大
意。二者釋名。三者入文解釋。初大意者。夫法
性平等絶淨穢相。而不染淨縁起因縁
假有。是故佛勸厭穢欣淨。然厭之而徒厭則
勞而無功。欣之而空欣則終無所至。是故
念佛行願往生。願行具足必至淨土
是其大意也。二釋題號者。言往生者。捨此
往彼蓮華化生。草菴瞑目之間。便是蓮臺結
趺之時。從聖衆後一念之頃得西方極
樂世界。故言往生也。要者。此集中雖
佛諸行二門。而不諸行其要。但以
往生要。故序文云。依念佛一門聊集
經論要文。又總結要行曰。往生之業念佛爲
本。又第八念佛證據門云。不直辨往生
之要多云念佛。又云。明知。契經多以念佛
往生之要。依此等文。故知。要之言者唯
念佛諸行也。集者。廣依經論
集念佛往生之文。故言集也。三入文解釋者。
此中有二。一者分別三段。二者料簡章門
開合。分別三段者。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
分。一序分者。初自夫往生極樂備於廢
忘矣者。是序分也。二言正宗者。自大文第
下卷末寶性論偈。正宗分也。三言
者。下卷尾末七言四句偈。是流通分也。二
簡章門開合者。先開次合。先開者。如
中云。總有十門。分爲三卷。一厭離穢土。乃
至十問答料簡。是即開義也。次合者。前之
十門束爲五門。謂一厭離穢土門。二欣求淨
土門。此門之中攝收第三極樂證據門。三正
修念佛門。此門之中攝收助念別時利益證
據四門。四往生諸行門。五問答料簡也。問曰。
十門次第集主定有其意。而今末學膚受輒
開合何所由耶。答曰。第三極樂證據
門者。意即釋通第二欣求淨土之疑。謂對
方及以都率。唯偏釋成西方一土。故開爲
。合在第二也。五六七八之四門者。依
助・長時・別時修因得果義。一往開之。而對
諸行共是念佛。故亦合在正修念佛門也。
凡今集中念佛一門之言往往。乃序中曰。依
念佛一門聊集經論要文。又第八念佛證據
門中問曰。一切善業各有利益。各得往生
何故唯勸念佛一門。又第九門初謂求極樂
者。不必專念佛須諸行各任樂欲。序
中所言依念佛一門者。總指一部十門之中
言依佛。是對諸行一門也。第八念佛
證據門中所言念佛一門者。指上正修念佛
已下四門。亦對諸行一門也。第九門初
念佛者。雖一門之言意指正修已下
五門。亦對諸行一門也。略辨章門開合


往生要集略料簡第八
今略料簡此集。且有廣略要三。初孰廣料
簡者。此一部中有序正流通厭離等十門。十
門者。一厭離穢土。二欣求淨土。三極樂證據。
四正修念佛。五助念方法。六別時念佛。七念
佛利益。八念佛證據。九往生諸業。十問答料
簡也。第一厭離門中有七。一地獄。二餓鬼。
三畜生。四阿修羅。五人。六天。七總結也。凡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
此乃可厭之處也。第二欣求門中有十。一聖
衆來迎樂。二蓮華初開樂。三身相神通樂。四
五妙境界樂。五快樂無退樂。六引接結縁樂。
七聖衆倶會樂。八見佛聞法樂。九隨心供佛
樂。十増進佛道樂也。彼國是永無有三塗
苦難之名。但受殊勝微妙之樂。此乃可欣之
處也。第三極樂證據門中有二。一對十方
二對都率。此乃相對餘方其優劣。廣引
經論歸西方也。第四正修念佛門中有
五。一禮拜門。二讃歎門。三作願門。四觀察
門。五迴向門也。此中就作願門二。一縁
事四弘誓願二縁理四弘誓願。又就觀察門
三。一別相觀。二總相觀。三雜略觀。雜略
觀中又有極略。衆生根性自有利鈍。故觀亦
廣略。又文中具觀稱二念。然集主雖
觀念意在稱名也。第五助念方法門中
七。一方所供具。二修行相貎。三對治懈
怠。四止惡修善。五懺悔衆罪。六對治魔事。七
總結要行也。此中修行相貎乃有四修三心
四修者。一長時修。二慇重修。三無間修。四
無餘修。三心者。一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迴向
發願心。又就止惡修善六。一持戒不犯。
二不起邪見。三不生憍慢。四不恚不嫉。五
勇猛精進。六讀誦大乘。第六別時念佛門中
二。一尋常行儀。二臨終行儀。第七念佛利
益門中有七。一滅罪生善。二冥得護持。三現
身見佛。四當來勝利。五彌陀別益。六引例勸
信。七惡趣利益。第八念佛證據門中有三童
問答。第九往生諸行門也。第十問答料簡門
中有十。一極樂依正。二往生階位。三往生
多少。四尋常念相。五臨終念相。六麁心妙果。
七諸行勝劣。八信毀因縁。九助道資縁。十助
道人法。此爲廣義也。次就略料簡者。第五
助念方法門中總結要行七法是也。文云。問。
上諸門中所陳既多。未知何業爲往生要
答。大菩提心・護三業深信至誠常念佛。隨
願決定生極樂。況復具餘諸妙行。問。何故
此等爲往生要。答。菩提心義如前具釋。三
業重惡能障正道。故須之。往生之業念
佛爲本。其念佛心必須理故具深信至
誠常念三事。常念有三益。如迦才云。一者
諸惡覺觀畢竟不生。亦得於業障。二者
善根増長。亦得見佛因縁。三老熏習熟利
命終時正念現前已上業由願轉。故云
願往生。總而言之。護三業是止善。稱念佛
是行善菩提心及願扶助此二善。此等法爲
往生要。其旨出經論。不之。此總結要
行者是即此集肝心決定往生要法。學者更
擇之。識其要否。文乃有二問答。且初問
中上諸門者。上有五門。一厭離穢土。二欣求
淨土。三極樂證據。四正修念佛。五助念方法。
即指此等上諸門也。所陳既多者。厭離
門有七章。欣求門有十章。證據門有二章
正修門有五章。助念門有六章。此等諸章
明既多。故云所陳既多也。未知何業爲
往生要者。於上諸門述之行既有數條
要否法學者叵識。爲要法故云未知
也。次初答中解之有二。一粗述答意。二
正釋文。初述答意者。問。既出上諸門衆行
其要否故。答亦於上諸門中簡示其要
也。次正釋文者。又分爲二。一總約五門
之。二別約二門之。初總約五門
者。上厭離等三門。是非往生要故簡而不
取。第四第五二門。正是往生要行。故簡而
之。大菩提心常念佛者。是即第四正修念
佛門也。護三業深信至誠者。是即第五助念
方法門也。次別約二門簡者。此亦有二。一
第四門之。二約第五門之。初約
第四門簡者。此中有五念門。於中乃以
願觀察二門往生要。自餘三門望彼尚是
往生要。是故今云菩提心及念佛。更不
禮讃等。又就菩提心事有理。今文之
中雖之。若例念佛事爲要。又言
念佛者。是觀察門之異名也。然於念佛
觀有稱。於二行中稱名爲要。故次答中云。
稱念佛是行善。以此思之。此集本意以
念佛往生至要也。次約第五門簡者。此
中有方處供具等六法。於中乃以修行相貎
止惡修善二法往生要。自餘四法非往生
。是故且捨而不取也。又就修行相貎
四修三心。於四修中無間爲要。餘三望
彼尚是非要。故文引要決云。三者無間修。
謂常念佛作往生想。但於三心全取不棄。
皆是往生要也。故文云。深信至誠常念佛隨
願決定生極樂。深信至誠者。即初二心也。
隨願者。即迴向發願心也。又就止惡修善
六一持戒不犯。二不起邪見。三不生憍慢。四
不恚不嫉。五勇猛精進。六讀誦大乘。此六法
中唯取第一往生要。文云護三業是也。
餘五望彼尚是非要。是故且棄而不取也。
所謂戒者是菩薩戒。非聲聞戒。其旨見文。
但菩薩戒又有輕重。今則捨輕取重。是故
文云。三業重惡案此問答之意。凡依此集
往生者應當先發縁事大菩提心。次持
十重木叉。具足三心常稱彌陀名號也。次
之問答此明菩提心等七法往生要
之由也。其文易解。恐繁不釋。上來於厭離
等五門。簡其要否既已如。下別時等五
門。望彼亦非至要自可知耳。又於念佛
二。一但念佛。此即前正修門意也。二助念佛。
此即今助念門意也。此集之意以助念佛
決定業歟。但善導和尚意不云云上來所
述此爲略義也。後就要料簡者。唯約念佛
一行勸進文是也。第四正修念佛門中觀察
門云。初心觀行不深奧乃至是故可
相觀。此分爲三。一別相觀。二總相觀。三雜略
觀。應意樂乃至若有不念相
。或依歸命想。或依引接想。或依往生想
一心稱念意樂不同故
種種觀
行住坐臥語默作作
常以此念於胸中。如飢念食如渇追
水。或低頭擧手。或擧聲稱名。外儀雖異心
念常存。念念相續寤寐莫忘。又第八念佛證
據門問曰。一切善業各有利益。各得往生。何
故唯勸念佛一門。答。今勸念佛最遮
種種妙行。只是男女貴賤不行住坐臥。不
時處諸縁。修之不難。乃至臨終願求往
其便宜。不念佛。故木槵經云。難
陀國波瑠璃王遣使白佛言。唯願世尊特垂
慈愍我要法。使我日夜易修行。未來
世中遠離衆苦。佛告大王。若欲煩惱障
報障者。當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
行若住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
陀達磨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若十
若二十乃至百千萬億。若能滿二十萬遍
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第三炎魔
。衣食自然常受安樂。若復能滿一百萬
者。當斷百八結業。背生死流
涅槃道無上果略感禪師
鈔意同
況復諸聖教中
多以念佛往生業。其文甚多。略出十文
一占察經下卷云。若人欲他方現在淨國
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意誦念。一
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彼佛淨國
善根増長速成不退如上觀察者。觀於地藏菩
薩法身及諸佛法身與己自
。平等無二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徳圓
滿又觀己身無常如幻可厭等也
二雙卷經三
輩之業雖淺深。然通皆云一向專念無量
壽佛。三四十八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
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正覺。四觀經
極重惡人云云五同經云。若欲至心云云六同
經云。光明遍照云云七阿彌陀經云。不可以
少善根云云八般舟經云。阿彌陀佛言欲來生
我國者云云九鼓音聲經曰。若有四衆云云
往生論云。觀念彼佛依正功徳往生業
已上此中觀經下下品・阿彌陀經鼓音聲經。但
佛名號往生業。何況觀念相好功
耶。問。餘行寧無勸進文耶。答。其餘行法
因明彼法種種功徳。其中自説往生之事。不
直辨往生之要多云念佛。何況佛自言
我名乎。亦不佛光明攝取餘行
。此等文分明。何重生疑乎。問。諸經所説
機萬品。何以管見一文耶。答。馬鳴菩
薩大乘起信論云。復次衆生初學此法。其心
怯弱懼畏信心難成就。意欲退者當
如來有勝方便護信心。隨心專意念佛
因縁隨願得生他方淨土。如修多羅説
若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所作善根迴向願
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明知。契經多以
往生要。若不爾者。四依菩薩即非
。私曰。此中有三番問答。初問意自可知。
中唯勸者。正指上觀察門行住坐臥等文
也。何者。凡尋一部始末。慇懃勸進只在
察一門。且答文中約易行辨之。可以見
耳。答中有二義。一難行易行。謂諸行難修。
念佛易修。二者少分多分。謂諸行勸進文甚
少。念佛諸經多勸進之。次問答中問意可
知。答中有三義。一者因明直辨。謂諸行非
專爲往生之。念佛專爲往生選説之。二
者自説不自説。謂諸行非阿彌陀如來自説
念佛阿彌陀佛自説我名。三攝取不攝
取。謂諸行佛光不取之。念佛佛光即攝
取之。後問答中問意可知。答中有一義。如
來隨機四依理盡。謂諸行釋迦如來隨衆生
之。念佛四依菩薩盡理勸之。是即此
集本意也。應委思之。又往生階位云。問。若
凡下輩亦得往生。云何近代於彼國土求者
千萬。得無一二。答。綽和尚云。信心不深。若
存若亡故。信心不一。不決定故。信心不
相續。餘念間故。此三不相應者不往生
若具三心往生者。無是處。善導和尚
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即
十生。百即百生。若欲專修雜業者。百時
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如上者。指禮拜
等五門。至誠等三心。
長時等四
私云。惠心已定往生得否。以善導道
而爲指南也。又處處多引用綽導二師
之釋。然則隨順惠心之輩必當依道綽
善導。披安樂集了聖淨二門之意。閲
經疏會安心起行之旨。以爲出離解脱準


往生要集詮要第九
往生要集上卷云。夫往生極樂之教行濁世
末代之目足也乃至總有十門。分爲三卷。一
厭離穢士。二欣求淨土。三極樂證據。四正修
念佛。五助念方法。六別時念佛。七念佛利益。
八念佛證據。九往生諸業。十問答料簡等。私
曰。案其要義。先就章門而有開合。謂開則
十門。如上所列。合則不五門。一厭離
穢土。二欣求淨土。三念佛往生。四諸行往生。
五問答料簡也。今則且依五門料簡。第一
厭離穢士門者。靜以。我等久留生死由昔
此穢惡土。是故欣淨土人先厭穢土
初立此門者由是也。此中有二。一別明
。二總結厭相。初別明厭相者。既擧六道
一地獄乃至六天。次總結厭相者。即有廣略
及以極略。皆引用經論厭離也。第二
欣求淨土門者。設雖穢土。若不淨土
往生。故次立此門也。此亦有二。一
正明欣相。二問答料簡。初正明欣相者。即
十樂。一聖衆來迎樂乃至十増進佛道樂
也。次問答料簡者。此即十門中第三極樂證
據門也。此亦有二。一對十方。二對兜率。以
極樂證據即欣求所憑故合攝此門也。第三
念佛往生門者。設雖此欣彼唯願無
亦不成。是故正明念佛。爲往生業故次
此門也。此中有三。一念佛行相。二念佛
利益。三問答料簡。初念佛行相者。此亦有
三。一正修念佛。二助念方法。三別時念佛。
一正修念佛者。此即十門中第四門也。此亦
五。一禮拜門乃至五迴向門也。二助念方
法者。此即十門中第五門也。此亦有七。一方
處供具乃至七總結要行也。三別時念佛者。此
即十門中第六門也。此亦有二。一尋常別時。
二臨終行儀。第二念佛利益。者其即十門中
第七門也。此中有七。一滅罪生善乃至七惡
趣利益也。第三問答料簡者。此中乃有三番
問答。此即十門中第八念佛證據門也。正修
已下五門皆約念佛。故合攝此門也。第四
諸行往生門者。凡求極樂者不必專念佛
諸行以任樂欲。故次立此門。此即十
門中第九門也。此中有二。一別出諸經文
二總結諸行。初別出諸經文者。華嚴法華
隨求尊勝等顯密諸大乘經也。次總結諸行
者。委明其相。即有十三。一者財法等施乃至
十二者不染利養也。第五問答料簡簡者。此
即就前諸門問答解釋。故至終立此門。此
即十門中第十門也。此中有十一。極樂依正
乃至十助道人法也。前三即通念佛諸行。後
七但約念佛一行也。上來五門中厭離欣求
一門是修行方便。念佛諸行二門是往生業
因。又就業因要不要。念佛爲要。諸行
要。故序文云。依念佛一門聊集經論要
。又念佛證據門第二問答中云不直辨
往生之要多云念佛。又同第三問答中云。明
知。契經多以念佛往生要。故知。往業之
要唯限念佛不通諸行也。因今復約念佛
一門以論開合。開則正修助念別時利益證
據五門。合則攝在正修念佛一門。以助念已
下四門助成正修一門也。今且就正修門
料簡此中有五。所謂禮拜讃歎作願觀察迴
向也。此五門中但以觀察而爲其要。正得
念佛名者但觀察一門故。就此觀察又有
觀佛稱佛二意。初觀佛者。此中有三。一別相
觀。二總相觀。三雜略觀也。一別相觀者有二。
先觀華座。次觀相好。相好出四十二。於
又有廣略。初自頂上終至足下順逆觀
也。二總相觀者。此亦有二。先觀華座。次觀
佛身。佛身亦二。初依觀經等相好光明
次就佛身觀三身一體及諸佛同體也。三
雜略觀者。此亦有二。一白毫觀。二往生觀
也。又有極略觀。此略觀白毫也。又有稱念
佛。即文云。若有念相好。或依歸命
。或依引攝想。或依往生想一心稱念
已上意樂不同
故明種種觀
行住坐臥語默作作常以此念
於胸中。如飢念食。如渇追水。或低
手。或擧聲稱名。外儀雖異心念常存。念
念相續寤寐莫忘。行住坐臥下正勸念佛。此
即勸上所明觀念及稱名也。常以此念心念
常存者。勸無間修。當知。此文意勸或觀念
或稱名任意樂。隨根機無間相續也。然觀
念稱念有勝劣難易。觀念爲勝。稱念爲劣。
故念佛證據門中云但以名號往生
。何況觀念相好功徳。又觀念難修稱念
行。故上所引文云。若有念相
乃至一心稱念。是以依勝劣則先勸
。約難易則專勸稱念也。而此集意自
終捨難取易。故序中云。披之修之易
行。又念佛證據門中云。男女貴賤修
難。當知。觀稱之中尚就易行專勸稱念
也。於此稱念又用三想。謂歸命想引接想
往生想也。此中以引接想要。故臨終行
儀中云。願佛引接。南無阿彌陀佛。凡按
集大意。專依念佛進行者。序中所言依
念佛一門者。即指今正修念佛門也。又證
據門初云唯勸念佛一門。亦指今門也。故
念佛證據門念佛諸行相對以判往生得失
文中有三問答。義則有六相對。謂初問答中
二相對。一難行易行對。二少分多分對也。
初難行易行對者。諸行難行。念佛易行。即
文云。男女貴賤不行住坐臥。不時處
諸縁。修之不難。乃至臨終願求往生
其便宜念佛。及木槵經難陀國波瑠璃
王因縁是也。次少分多分對者。諸行少分説。
念佛多分説。即文云。諸聖教中多以念佛
往生業。其文甚多。略出十文。初自占察
終至往生論是也。第二問答中有三相
。一因明直辨對。二自説不自説對。三攝
取不攝取對也。一因明直辨對者。諸行因明
行也。念佛直辨行也。即文云。其餘行法因
彼法種種功能。其中自説往生之事。不
直辨往生之要多云念佛是也。因明者
且如法華藥王品中云即往安樂世界阿彌
陀佛大菩薩衆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
是也。此即因即身成佛功能及五種法
師等種種得益往生事而已。直辨者。大
經・觀經・阿彌陀經等説念佛者。元來是爲
往生一事故云直辨也。二自説不自説對
者。諸行非彌陀佛自所説行。念佛即彌陀佛
自所説行。即文云。佛既自言當念我名
也。此指上所引十文中般舟三昧經文也。
三攝取不攝取對者。諸行佛光明不攝取行。
念佛佛光明攝取行。即文云。亦不
光明攝取餘行人是也。此亦依上所引十
文中觀經光明遍照文也。第三問答中有
相對。謂隨宜盡理對也。諸行如來隨宜之説。
念佛四依盡理説也。即文引馬鳴菩薩起信
結云。明知契經多以念佛往生要。若
然者四依菩薩即非盡理是也。今以
六義二行要否。諸行非往生要。念佛是
往生要。是故第九諸行一門且列行名。而未
細明行相。只云各樂欲慇懃勸行者
獨念佛一門但念助念・長時別時・或行相・或
利益・或引證・或道理。分明釋之。慇懃勸之。
故知集主本意專以念佛往生要也。加
之問答料簡門中云。問。若凡下輩亦得往生
云何近代於彼國土求者千萬得無一二
答。導和尚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爲
者。十即十アナラ生。百即百生。若欲專修
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
者。
禮拜等五念門・至誠
等三心・長時等四修
注云如上者指禮拜
等五念門等者。即往生禮讃序云。如觀經
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爲三。一者
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讃歎稱
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
眞實。故名至誠心乃至畢命爲期。誓不
中止。即是長時修。又問答料簡門下。文指
疑論引善導和尚前文懈慢難。即彼論文
云。善導禪師勸諸衆生專修西方淨土業
者。四修靡墮。三業無雜。廢餘一切諸願諸
。唯願唯行西方一行。雜修之者萬不
。專修之人千無一失。雜其行於懈慢
。專其業於安樂國云云集主決判往
生得否專用善導專雜二修。此則嫌雜修雜
。勸專修正行之旨炳然可知焉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六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七
  厭欣沙門了惠集録
漢語第一之七當卷有
半章
逆修説法第十初七日
三七日
某者雕刻三尺阿彌陀佛引接形像。而作
七日預修佛事。應彼固請慶讃説法。觀夫
雙卷・阿彌陀等經・及諸論之中説佛功徳
無量身。或説一身。或説二身。或説三身
或説四身。乃至華嚴經説十身功徳。今且
眞化二身歎彌陀功徳。分此眞化二
雙卷經三輩文中。先眞身者。是眞實之
身也。謂彌陀因位之時於世自在王佛所
六八願之後。兆載永劫之間修布施持戒忍
辱精進等六度萬行。所得修因感報之身也。
觀經云。無量毒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
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
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婉轉如五須彌山。佛眼
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
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
乃至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
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
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
取不捨是也。此是不彌陀一佛。一切諸
佛亦皆如是。然諸色中白色爲本。諸佛何爲
白色。謂白色異變。唯有黄金之色
變。諸佛皆欲常住不變之相。是故現
金色。是乃觀佛三昧經意也。但眞言宗中有
五種法。其本尊身色隨法各別。然是暫時
方便假色非佛本色也。凡造爲佛像衆綵
功徳。必須金色者正爲是也。
是造佛功徳即決定往生業因。次生及三生
必得往生也。上來彌陀如來眞身功徳略述
斯。次化身者無而歘有云化。然隨機應
時化現其身大小不同。經曰。或現大身滿
虚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就化身佛
多種。先圓光化佛者。經云。於圓光中
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
衆多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次攝取不捨化
佛者。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
捨者。是眞佛攝取也。更有化佛亦能攝取。
謂三十六萬億化佛各與眞佛倶攝取十方
世界念佛衆生也。次來迎引接化佛者。九品
來迎各有化佛。然隨品位而有多少。上品
上生來迎眞佛外有無數化佛。上品中生有
千化佛。上品下生有五百化佛。乃至如是次
第減之。下品上生眞佛不來迎。而但遣化佛・
化觀世音・化大勢至。其化佛身量或丈六八
尺。化菩薩身量亦稱可之。下品中生亦有
佛・菩薩來迎。下品下生命終之時見金蓮華
猶如日輪其人前。案經此文雖
化佛來迎。今依善導觀經十一門義。彼云。今
此十一門義約對九品文。一一品中皆有
十一。然於其第九門命終時聖衆迎接不
同去時遲疾。故知下品下生亦有化佛來迎
但五逆人由罪根深明見化佛菩薩
唯見所坐金蓮而已。或文有隱顯也。次又
十方行者小身化佛。天竺鷄頭摩
寺五通菩薩。以神足極樂佛言。娑婆
世界衆生欲往生行業其形像。佛願
爲現身相。佛言。汝應先行。尋當彼。五
通還時聖儀已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華
樹葉上。菩薩即模寫之。弘傳世間。名
通曼陀羅。又本朝智光法師所感曼陀羅流
布世間。擧世知焉。載在日本往生傳也。又
化新生菩薩化現小身。上來所説
此是彌陀如來化身功徳略示如是。今所造
三尺尊容模倣祇園精舍聖像以擬最期
終焉先導者也。凡造立佛像種種相。或
講堂説法之相。或有池水沐浴之相。或
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之相。或有光明遍照
攝取不捨之相。如是佛像若刻若畫。雖
往生業然而來迎引接之相尚獲其便宜
也。彼見盡虚空界之莊嚴。聞轉妙法輪之音
聲。臨七寶講堂之砌。遊八功徳池之濱。如
是種種微妙依正二報親自視聽皆由聖衆
來迎之功也。然則有往生極樂志之輩。應
豫造來迎引接形像深仰來迎引接誓願。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