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黒谷上人語燈録 (No. 2611_ 源空源空輯 ) in Vol. 83

[First] [Prev+100] [Prev]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敢輒生異解。遂即標心結願請求靈驗
方可心南無歸命盡虚空遍法界一切三
寶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彼土諸菩
薩大海衆及一切莊嚴相等。某今欲此觀
經要義定古今。若稱三世諸佛釋迦佛阿
彌陀佛等大悲願意者。願於夢中
上所願一切境界諸相。於佛像前願已
日別誦阿彌陀經三遍。念阿彌陀佛三萬
遍至心發願。即於當夜西方空中。如
諸相境界悉皆顯現。雜色寶山百重千重種
種光明下照於地。地如金色。中有諸佛菩
。或坐或立或語或默或動身手。或住不
者。既見此相合掌立觀。量久乃覺。覺已不
歡喜。於即條録義門。自此已後毎夜夢
中常有一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
復見。後時脱本竟已復更至心要期七日
日別誦阿彌陀經十遍。念阿彌陀佛三萬
遍。初夜後夜觀想彼佛國土莊嚴等相。誠心
歸命一如上法。當夜即見三具磑輪道邊獨
轉。忽有一人白駱駝來前見勸師。當
力決定往生。莫退轉。此界穢惡多苦。不
貪樂。答言。大蒙賢者好心視誨。某畢命
期不敢生於懈慢之心云云第二夜見
阿彌陀佛身眞金色在寶樹下金蓮華上坐。
十僧圍繞亦各坐一寶樹下。佛樹上乃有
掛繞。正面向西合掌坐觀。第三夜見
幢杆極大高顯。旛懸五色道路縱横人觀無
礙。既得此相已即便休止不七日。上來
所有靈相者本心爲物不己身。既蒙
。不敢隱藏。謹以申呈義後。被聞於末代
願使含靈聞之生信有識覩者西歸。以
功徳施衆生。悉發菩提心。慈心相向。佛
眼相看。菩提眷屬作眞善知識。同歸淨國
共成佛道。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
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已有此深
。故今偏依善導和尚義如斯。冀見聞
隨喜諸人共同金池之寶臺
觀經釋一卷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二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三
  厭欣沙門了惠集録
漢語第一之三當卷有
三章
  小經釋第三
如法書寫法則第四
如法念佛法則第五
阿彌陀經釋第三
此經。略有五意。一明往生所依。二辨
二行勝劣。三述輕來意。四釋經題名。五入
文解釋也。一明往生所依者。此經即是往
生極樂之所依也。夫往生極樂之旨。經論所
説甚多。於中論其最要。無無量壽經
觀經阿彌陀經此三部經也。何以知之。
略有六文。一善導疏文。二天台十疑文。三慈
恩要決文。四迦才淨土論文。五智景疏文。六
惠心往生要集文也。一善導疏文者。彼疏釋
專修正行文云。一心專讀誦無量壽經觀經
阿彌陀經等。今依此文。西方學者當專讀
誦此三部經也。二天台十疑文者。彼中第四
疑問曰。何不十方佛土中隨念一佛淨土
偏念彌陀佛耶。答曰。凡夫無智不敢自
。專用佛語。故能偏念阿彌陀佛。云何用
佛語。釋迦大師一代説法處處聖教。唯勸
心偏念阿彌陀佛。求西方極樂世
。如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等。數十餘部經
論等文慇懃指受勸西方淨土。故偏念也。
又彌陀佛別有大悲四十八願。接引衆生。又
觀經曰。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
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一一
光明遍照法界。念佛衆生攝取不捨。若有
念者機感相應決定得生。今依此文。淨業
緇素當三經一論也。三慈恩要決文者。
彼釋長時等四修中。釋恭敬修云。二者恭
敬修此修有五。一敬有縁聖人。謂行住坐臥
背西方。涕唾便利不西方也。二敬
縁像教。謂造西方彌陀像變。不廣作
一佛二菩薩亦得。教者彌陀經等五色袋
盛自讀教他。此之經像安置室中六時禮讃
華香供養。特生尊重。三敬有縁善知識。謂
淨土教者。若千由旬已來竝須敬重親近
供養。別學之者總起敬心。與己不同知
也。若生輕慢罪無窮。故須總敬。即
行障。四敬同縁伴。謂同修業者。自雖
重獨業不成。要藉良朋方能作行。扶危救
厄助力相資。同伴善縁深相保重。五敬
。同體別相竝合深尊敬。不具録。乃依
此文。西方行者當專敬彌陀像。專讀誦阿
彌陀經等也。此中言等者。即指壽觀二經
也。是則慈恩亦勸往生之業專念彌陀。讀
誦此經以爲至要也。四迦才淨土論者。彼
論中引十二經七論。爲往生極樂證。十二經
者。一無量壽經。二觀無量壽經。三小阿彌
陀經等。七論者一往生論。二起信論等。五智
景疏文者。意同迦才。六惠心往生要集文者。
彼集中即引天台十疑迦才淨土論。以爲
。明知。往生極樂經論其數雖多。而以
三部經最要也。二辨二行勝劣者。依
生要集。即有念佛諸行二行。彼集立十門
念佛往生。其第八門念佛證據中。以
諸行。有三番問答。第一問曰。一切善
業皆有利益。各得往生。何故唯勸念佛一
。答。今勸念佛是遮餘種種妙行。只是
男女貴賤不行住坐臥。不時處諸縁
之不。乃至臨終願求往生。得其便宜
念佛。故木槵經曰。難陀國波瑠璃王
使白佛言。唯願世尊特垂慈愍我要
法。使我日夜易修行。未來世中遠離衆
。佛告言大王。若欲煩惱障報障者。當
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住若坐
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磨僧伽
。過一木槵子。如是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
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
諸諂曲者。捨命得第三炎摩天。衣食
自然常受安樂。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
斷百八結業。背生死流涅槃道
無上果略鈔。感禪師意亦
同。已上難易意也
況復諸聖教中多以
念佛往生業。其文甚多。略出十文。一占
察經下卷云。若人欲他方現在淨國者。
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
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彼佛淨國。善根
増長。速成不退。二雙卷經三輩之業雖
淺深。然通皆云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三四十
八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云。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正覺。四觀經云。極重惡人
他方便。唯稱彌陀極樂。五同經云。
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於一丈六像
池水上。六同經曰。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捨。七阿彌陀經曰。不
少善根福徳因縁彼國。若有善男
子善女人阿彌陀佛持名號。若一
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
彌陀佛與諸聖衆在其前。是人終時心
顛倒。即得往生。八般舟經曰。阿彌陀佛
言。欲生我國者當我名。數常專念莫
休息。如是得生我國。九鼓音聲經曰。
若有四衆。能正受持彼佛名號。以此功徳
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衆此人所
其得見。見已尋生。十往生論以念彼
佛依正功徳往生業今案此文。諸聖教中以
念佛往生業。其文甚
多。以布施等諸行往生業。其文是少。此乃少
分多分意也。今勸念佛往生者。即依多分意
第二
問曰。餘行寧無勸信文耶。答。其餘行法因
彼法種種功能。其中自説往生之事。不
直辨往生之要多云念佛。何況佛自既
當念我名乎。亦不佛光明攝取餘行
。此等文分明。何重生疑耶。第三問曰。諸
經所説隨機萬品。何以管見一文耶。答。
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曰。復次衆生初學
。其心怯弱懼畏信心難成就。意欲退
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護信心。隨以
心念佛因縁願得生他方佛土。如
多羅説。若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所作善業
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已上明知契
經多以念佛往生要。若不然者四依菩
薩即非理盡已上非理盡者。佛雖普逗
機縁念佛及諸行。未委分別念佛諸行
四依論師佛之滅後出世。搜佛正意述
生業。而不示諸行往生。偏教念佛往生
是故今閣如來隨宜諸行。依四依理盡念佛
也。上來三番問答問雖是三。案其答文
則有六義。一難易義。二多分少分義。三因明
直辨義。四本願非本願義。五光明攝取不攝
取義。六如來隨宜四依理盡義也。念佛諸行
相對決擇廣如彼集也。三述經來意者。觀
經雖初廣説諸行遍逗機縁。後廢諸行
歸念佛一行。然尚彼經諸行文廣念佛文狹。
是以行學之徒義路易迷。是非難決。故今此
經廢捨諸行。唯明念佛。是即爲念佛行
決定信也。四釋名者。佛者娑婆化主
三身萬徳之釋尊。説者此土化儀四辨八音
之聲教。阿彌陀者。極樂教主之名。十方諸
佛之所稱讃也。然此經説一日七日念佛十
方諸佛證誠及彼國依正二報功徳。今阿彌
陀三字盡攝收之。謂阿彌陀是能成人。依正
是所成報。擧能成佛所成報。又阿彌陀是
所證佛。諸佛是能證佛。擧所證佛能證
也。經者如前辨之。五入文解釋者。初從
如是我聞大衆倶。是序分也。自爾時佛
是爲甚難。是正宗也。佛説此經巳下
是流通也。序分且措。正宗有多文段。大分
二。一極樂依正。二念佛往生。初就依正
之。依報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
七寶華池黄金地等。正報有化佛菩薩及聲
聞縁覺阿鞞跋致衆生。菩薩中有一生補處
此等依正功徳前已顯了。今則且就其中多
有一生補處之文料簡。惠心即此名聖衆倶
會樂。聖衆者是普賢文殊彌勒等也。然普賢
菩薩主華嚴法界圓融法門。雖
首清涼。若欲六相十玄法門者。應當
願往生極樂也。況彼宗祖智儼大師既往
生極樂也。文殊菩薩主三論八不中道二諦
方等般若波羅蜜法門。雖興皇嘉
。若欲中百十二法門者。應當願往
生極樂也。彌勒菩薩應世親請。自都率天
中印度。演説瑜伽。法相宗祖。雖
玄奘慈恩。若欲五分十支五位百法
法門者。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也。又楞伽經
説云。於南天國中大徳比丘。名龍樹菩
。能破有無見。爲人説我乘大乘無上法
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乃依此文。龍樹
普薩亦已往生在極樂界。龍樹菩薩已是天
台三論及眞言祖師也。若欲廣學顯密兩教
者。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也。非但倶會此等
聖衆。復能得我等無始已來父母師長朋
友知識妻子眷屬已往生者。若欲見生生
世世父母師長妻子眷屬朋友知識等者。應
發願往生極樂也。二念佛往生此中亦分
二。一念佛往生。二引證勸進。念佛往生
亦分爲二。一修因。二感果。就修因亦爲二。
一發願。二念佛。初發願者。謂發往生願也。
經曰。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
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倶會一處是也。二念
佛者。亦分爲二。一簡小善二正修念佛。一
小善者。小善者。謂不往生因諸小
善根也。而大小義異説紛紜。今依善導。即
雜善名爲小善。專念佛名名爲大善。是
故釋曰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縁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云云
正修念佛者。謂是一心稱念彼佛名號名爲
念佛。經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説阿彌陀
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是也。
此即專修正行念佛三昧文也。此文中有
。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是乃指念佛行
也。此文雖善男善女意兼惡人。是故
善導釋此文云。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
造罪凡夫但能迴心念阿彌陀佛。願
即得往生。二執持名號者。此正修念佛
也。三若一日乃至七日者。是修念佛三昧
節之延促也。文雖但擧一日七日。意兼
生乃至十聲一聲等。是故善導釋此文云。上
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
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即得往生。以
此案之。今此經意非但明於善人一日七
日往生。亦兼明於十惡輕罪破戒次罪五逆
重罪之人往生也。四一心不亂者。修念佛
時心不散亂。至誠信心專念佛名。是即往生
之修因也。又經曰。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
與諸聖衆現在其前等者。文有二意。一聖衆
來迎。二行者往生也。一聖衆來迎者。念佛
行漸成就。往生期既至時。彌陀如來與諸聖
倶來迎接行者也。凡就來迎觀經乃説
九品迎接之相。其文云。上品上生者。無數化
佛與佛共來。乃至下品下生但金蓮華來等。
問。此經來迎者九品生中是何來迎。答。若依
聖衆多少其品位。是似上品上生之相
所以者何。此經曰。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
與諸聖衆云云是雖聖衆多少。據
讃淨土經。曰。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
量聲聞弟子菩薩衆。倶前後圍繞來住其前
慈悲如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衆會
無量壽極樂世界。此文已曰無量聲聞等
故知。是上品上生也。又此經説修因時節
曰。若一日乃至七日。觀經亦明上品上生修
因時節曰。具此功徳一日乃至七日。兩經
全同。明知。上品上生來迎也。又明往生修
。九品之中多明上上。行者發願理亦可
上上。夫我等建往生願。非己身快樂
生死淤泥菩提願行。妄心内發。塵境
外競。恐是自他共沒。何得救攝。不如。疾到
彼刹得無生。具足神通。得大自在。變
十方。施作佛事。期上品往生。意在於玆也。
故天台發願文云。上上品金剛臺不空彌陀
儀軌云。上上品欲生淨土。又善導六時
禮讃觀念法門皆言上品往生。故知。今經意
亦就上上品念佛往生也。是非愚見。有
先徳曰。今是説上品修因。二行者往生者。既
佛來迎。乘觀音蓮臺。即得生極樂世
界八功徳池中也。觀經説往生已後蓮華開
敷遲速聞法得道利益。今經望彼是略而已。
又約修因時節延促。明念佛淺深者。時節
既七日也。理即容七品念佛。是就但念
品位意也。總論品位。雙卷有三品。觀
經有九品。今經有七品也。問。於時節
或十日或九十日等不同。何故今就七日
念佛行。答。其例非一。若依世俗。種族曰
世七廟。寶曰七寶。藥曰七日藥。胎内位經
七日轉變成就。依出世者。或云七佛。或佛
出胎之後現行七歩。或初果經生至七生。胎
藏金剛兩部灌頂倶用七日。方等法華兩經
行法亦用七日。用七日者修法成就之期
限也。凡用七數其例甚多。不枚擧也。又
惠心釋但念佛往生之由了。問曰。何故此經
十六想觀此問意者。十六想觀者日想乃至下
輩生想也。今經何故不彼十六
想觀及三福大善。唯
此稱名念佛
即答曰。運念於帷帳之中
證於塵刹之外。其不念佛。故今經不
餘觀。廣略隨宜不一例史記高祖本
紀曰。高祖
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
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
利也。項羽妬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
勝而不人功。得地而不人利。此所以失
也。高祖曰。公知其一其二。夫運籌策帷帳
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子房。鎭國家
。給餽饟糧道。吾不蕭何。連百萬之軍
戰必勝攻必取。吾不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
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増而不
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今假此語勢色念佛

二引證勸進者。此亦有二。一來意。二正
證勸進。一來意者。凡於佛所説信不
信者。於今經所説亦有信不信。若於前所
説念佛往生法敬信疑者。何用證誠
今此六方諸佛證誠偏爲疑惑不信者也。疑
惑之相其類非一。外道之輩於佛教法
之。況於念佛往生法乎。又佛法中如
小乘人尚不他方佛土。況念佛往生
之法乎。又雖大乘有信者。而於五逆十
惡破戒之徒往生。或亦不信。又疑。設雖
。如何具薄凡夫僅以一日七日念佛一念
十念念佛之力。直離三界穢惡。入淨土不退
。言凡夫往生者。或是誘引之言乎。或是
別時意趣乎。今爲是疑惑不信之人。有
此證誠也。又五逆十惡罪人自於其身
疑。謂我是十惡五逆罪人業障年深。設修
如何得極樂。如是自疑敢不往生
是故有此證也。又疑謂。往生極樂者。當
讀誦大乘等種種勝行。何由稱名念佛一行
而得往生。如是疑故用此證誠也。二正引
證勸進者。此亦有五。一以自證知見勸進。
二引他佛證勸進。三示現當利益勸進。四
我爲諸佛讃勸進。五總結勸進。一以
自證知見勸者。我是法王。於法而得自在
淨土依正往生因果徹視了了。我明見
勝利。是故説之。汝等何不之。若有信者
當發願。故經曰。我見是利故説此言。應
當發願願彼國。此乃釋迦世尊以自證
知見進衆生。令念佛往生。設不
他佛證誠。實可信受發願者也。二引他佛
勸進者。引用他界十方恒沙諸佛助成勸
也。此有二意。一一佛多佛。二共化不共
化。一一佛多佛者。諺曰。強力不衆力。世
尊已以自證。知見勸進。而恐衆生猶不
之。故引他方諸佛勸進物信也。二共
化不共化者。唯識論曰。諸有情類無始時來
種姓法爾更相繋屬。或多屬一。或一屬多。
故所化生有共不共。或多屬一者。謂多衆
生繋屬一佛也。或一屬多者。謂一衆生繋
屬多佛繋屬者言
有縁
今依此意。釋諸佛證誠
者。或有衆生。由東方恒沙諸佛證明
疑惑。又或二方三方乃至十方亦復如
是。此依共不共意引證勸進也。問曰。何故
諸佛證誠唯局念佛。答曰。若依善導。念佛
彌陀本願之行。故有證誠。餘行不爾。故無
證耳。問曰。若爾雙卷經等竝説念佛。何無
證誠。答曰。解有二義。一者雙卷觀經等中
念佛兼明餘行。故無證誠。此經一向
純説念佛。故有證誠也。二者雙卷觀經等
中雖證誠之言。以此例彼。於彼必亦應
證誠。文雖此經義則通彼經故天台
十疑云。又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聲陀
羅尼經等云。釋迦佛説此經時。皆有十方
恒沙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誠。一切衆生念阿彌陀佛。乘佛大悲本願
故決定得極樂世界已上故知。彼經亦
證誠也。三示現當利益勸者。亦分爲二。
一約佛名經名三益勸。二約往生發願
三益勸。一約佛名經名三益。勸者經
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諸佛所説名及
經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佛
共所護念。皆得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尊皆當受我語及
諸佛所説已上文中有二。一佛名。二經名。一
佛名者。即上所證彌陀名號。若人聞此阿
彌陀名。皆蒙護念。得退轉菩提之益也。
護念者。喩如魚子爲魚母所念故攝養増
。行者亦爾。蒙諸佛護念故得信根堅固
増長也。不退者。由諸佛護念力信根堅
固増長。故於菩提果亦得不退也。已上二
者是現益也。得菩提者。即當來利益也。二
經名者。即此阿彌陀經名也。聞此經名
佛名。亦有護念不退及得菩提三益也。
其旨可知。惠心問曰。此經説阿彌陀功徳
之外全無別事。今文何故亦讃經名。答曰。
佛與法別。是故各有利益。佛者阿彌陀佛
也。法者阿彌陀經名也。阿彌陀佛者人也。阿
彌陀經者法也。是即人法各別。故各有利益
也。今出人法各別例證。略記曰。如下品上
者壽終之時聞諸經名千劫罪。稱
故除五十億劫罪。又大論第九曰。有
比丘阿彌陀經及摩訶般若。是人欲死時
弟子曰。阿彌陀佛與彼大衆倶來。即時
身自歸須臾命終。命終之後弟子積薪燒
之。明日灰中見舌不燒。誦阿彌陀經故見
佛自來。誦般若經故舌不乃至人。罪
垢結縛一心念佛。信淨不疑。必得佛。終
虚也。明知。各有利益也。二擧發願利益
往生者。就中有三。一不退。二往生。三菩
此中略
護念
一不退者。以至誠心往生大
者。於菩提果退轉也。二往生者。
至心發願故必得往生。設經生死畢竟
虚。譬如少許金剛墮地而能穿入。其地
厚不留礙。必至于本際也。故知。發願
之功最大。前勸信受者正爲此而已。四擧
我爲諸佛讃歎。勸者。彼諸佛等亦稱
我不可思議功徳。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
甚難希有之事等文是也。五總結勸者。是
故舍利弗。汝等皆當受我語及諸佛所説
等文是也。已上正宗分畢
三流通者。經曰。佛説此經已舍利弗及諸
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説
喜信受。作禮而去。就此文分爲三。佛説此
經已者。是結前生後也。舍利弗及諸此丘等
者。是聞法奉行人也。聞佛所説歡喜信受者。
是奉行之相也。奉行人者。聞上所説念佛往
生法門奉行之人也。其中有聲聞。有菩薩
雜衆。聲聞衆中有舍利弗目連迦葉阿難
羅云賓頭盧等。菩薩衆中有文殊彌勒常精
進等。雜衆中有天人阿修羅等。惠心釋曰。智
慧深利者相從舍利弗。神通大力者皆相
目連。其餘尊者各有掌。迦葉阿難傳持遠
像末。羅云賓頭盧等守護至八萬歳況復
文殊是三世諸佛之智母。十方佛土中説法
之上首。彌勒是諸佛長子當來導師。乃至常
精進一切衆生不請之友。何時何處其不
。乃至天龍八部福力自在領世間者。常能
護教法流通也。此中且出文殊菩薩念彿
三昧弘通之相。如來滅後千有餘年。唐法照
禪師登五臺山。至竹林寺面値普賢文殊
二大聖者。師乃稽首作禮問言。末代凡夫去
聖時遙。智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
。佛法浩瀚。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爲
。唯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報言。汝今念
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念佛供養三
。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爲徑要。所以者
何。我於過去久遠劫中。因佛故。因
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
法般若波罹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
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
上法王休息。照又問。當云何念。文殊
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
議。汝當繼念。令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
生永不退轉。疾得成佛。説是語已。時二
大聖各舒金手。摩照頂爲授記別。汝已念
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
疾成佛者。無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
。語已時二大聖互説伽陀。照聞已歡喜踊
躍疑網悉除。又就奉行人横竪二意。一
横者。一切諸人聽聞念佛往生法門。各於
處處通此法。二竪者。如來滅後乃至佛法
滅盡之後百歳之時。弘通此法以利衆生
其中善導一師於淨土門悉廢諸行專修
念佛。非但自行。亦以化他。乃作章疏普益
衆生。故知。念佛往生横遍十方。竪達三際
也。奉行相者。經曰。聞佛所説歡喜信受作禮
而去是也。聞佛所説者。舍利弗等諸大聲聞。
文殊等諸大菩薩。釋提桓因等天人。聽聞念
佛往生法門也。歡喜信受者。聞此念佛往生
法門深信勝解不敢以生一念疑謗也。諸
大菩薩諸大聲聞猶以如是。況凡下人乎。然
今有人聞念佛往生教。叨生誹謗信。如
是之人極惡闡提。故善導以念佛三昧
對一切解脱法門。釋判出離遲速勝劣。其文
云。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或
多聞而得度。或説少解證三明。或教
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種種法門皆解
脱無念佛往西方。上盡一形十念。三
念五念佛來迎。直爲彌陀弘誓重使
夫念即生。衆等迴心皆願往。手執香華
供養。又釋聞佛所説歡喜信受文云。世尊
説法時將了。慇懃付屬彌陀名。五濁増時
疑謗。道俗相嫌不聞。見修行
瞋毒。方便破壞競生怨。如此生盲闡提輩
滅頓教永沈淪。超過大地微塵劫
三塗身。大衆同心皆懺悔所有破法罪
因縁。衆等迴心生淨土。手執香華常供養。
世尊説法時將了慇懃付屬彌陀名者。教主
釋迦如來説念佛往生法門了。正以但念佛
往生法。慇懃付屬舍利弗等諸大聲聞文殊
等諸大菩薩也。五濁増時多疑謗者。於此念
佛往生之法人多疑惑生誹謗也。道俗相
嫌不用聞者。道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
彌沙彌尼即出家五衆也。俗者優婆塞優婆
夷即在家二衆也。是乃出家在家七衆。於
佛往生之法門相嫌。無聽聞習學之意也。
見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壞競生怨者。彼七
衆輩見念佛修行者。各起瞋毒。種種方便欲
壞此法門。競爲怨敵也。如此生盲闡提
輩毀滅頓教永沈淪者。不信上慢未得已得
之輩。妄起邪見。毀謗念佛三昧。不當來
自取惡果。喩如日出盲者不見自陷深坑
也。大衆同心皆懺悔所有破法罪因縁等者。
過去既未此法門。今生亦疑而生誹謗
故今迴心深信此法。懺悔世世生生破法之
。奉行供養此法門也。此經意趣略述如
此。凡案三經意。諸行之中選擇念佛以爲
旨歸。先雙卷經中有三選擇。一選擇本願。二
選擇讃歎。三選擇留教。一選擇本願者。念佛
者。是法藏比丘於二百一十億土中。而所
往生之行細旨
故云選擇本願也。二選
擇讃歎者。上三輩中雖菩提心等餘行。釋
迦乃不歎餘行。唯讃歎於念佛一行云。
當知一念無上功徳。故云選擇讃歎也。三選
擇留教者。又上雖餘行諸善。釋迦選擇唯
念佛一法。故云選擇留教也。次觀經中
又有三選擇。一選擇攝取。二選擇化讃。三選
擇付屬。一選擇攝取者。經中雖定散諸
行。彌陀光明唯照念佛衆生攝取不捨。故
選擇攝取也。二選擇化讃者。下品上生
人雖聞經稱佛二行。彌陀化佛選擇念
。云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故云
選擇化讃也。三選擇付屬者。於上來定散諸
行中。唯獨付屬念佛一行。故云選擇付屬
也。次阿彌陀經中有一選擇。謂選擇證誠也。
諸經中廣説往生諸行。六方諸佛於彼諸
而不證誠。獨至此經中説念佛往生。恒
沙諸佛各舒舌覆大千。説誠實語而證
。故云選擇證誠也。加之般舟三昧經中又
一選擇。謂選擇我名也。彌陀自説言。欲
生我國者。常念我名休息。故云
選擇我名也。本願・攝取・我名・化讃此之四
者是彌陀選擇也。讃歎・留教・付屬・此之三者
是釋迦選擇也。證誠者六方諸佛之選擇也。
然則釋迦彌陀及十方恒沙等諸佛同心選
擇念佛一行。餘行不爾。故知。三經共選
以爲宗致也。夫欲速離生死。且二種勝
法中捨聖道門淨土門。欲淨土門。正
雜二行中抛諸雜行選歸正行。欲正行
正助二業中猶傍助業選專正業。正定業
者。即是稱彼佛名。稱名必得往生。由佛本
故也。抑雙卷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
陀經淨土三部妙典。或依菩薩論説。或據
師解釋。講讃之畢。至經大旨念佛深義專
善導和尚用爲依憑焉。但自開演之朝
講畢之夕。僅三箇日。文文句句未
。且任管見略述大意。恐多誤錯。懷
於冥顯耳。凡義解稱説之道表白唱導之師。
經論中甚深旨。師資相承爲如來使
懸河之辯愚蒙之知。玄義貫精妙理
神。赴縁逗機開闡法門。衆生因玆各開
慧解。發心修行以期菩提矣。然予昔在
天台之餘風。挹玉泉之下流。三觀六
即疑雲未披。四教五時迷闇未曉。況又於
異宗他門乎。粤於善導所立往生淨土之宗
經論讃仰之無人。雖疏書習學
之無倫。是以疎相承血脈法。乏面授口訣
。夜光從晦冥。何敢不悲歎。予因少探
粗窺聖訓。從三昧發得之妙誨九品
往生之義意。愚見不敏。深理何當。況又章
疏文義幽遠。不導師決智難生。不
遺訓難了。然今輒應三經講讃之請
於三日解説之會。譬如魚鼈登層雲上。奚
翔天之用。雖然重賢上人承于太上法王
叡命。慇懃致請。余多年蒙聖渥。道契日久。
未來際歇盡。是故不誹謗於世
釋要義。既以如是。若人聽理勇信受
幸爲其人焉。若又不信誹謗亦自爲
鼓縁。誹謗讃歎倶是夢事信毀同覩萬億佛
。冀與法王世世生生結大因縁。永爲
。如無諍念王與法海梵士也。且在會諸
人亦同普眴摩尼因縁。乃至微塵刹土衆生
普蒙攝取不捨妙光。三有六趣有情齊入
上善人嘉會
阿彌陀經釋一卷
  本云。文治六年二月一日。於東大寺
之畢。所請源空上人。能請重賢上人

淨土三部經如法經次第第四
一經料紙
楮種已。一千日間當念佛禮讃。若欲
讀誦三部經也。若無此料紙
市店紙亦得
一道場莊嚴
一前方便七箇日
沐浴潔齋淨衣等如常。但於内衣絹綿之類
用否從宜。如老比丘及多病人蠶服
得矣。袈裟必須如法衣
一入道場次第
道場。先須灑水。香爐花筥香象等如
常。次無言行道三遍奉請合殺等如常。次諸
衆列立寶座前。誦總禮伽陀。其偈曰
歸命本師釋迦佛 十方世界諸如來
願受施主衆生請 不捨慈悲入道場
  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哀愍納受入此道

本國彌陀諸聖衆 平等倶來坐道場
道場聖衆實難逢 衆等頂禮彌陀會
  南無極樂世界諸尊聖聚慈悲護念證明功

次彌陀讃歎偈曰
弘誓多聞四十八 偏標念佛最爲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 專心想佛佛知人
  南無極樂化主彌陀來迎引接決定往生
次經讃歎偈曰
念念思聞淨土教 文文句句誓當勤
憶想生死流浪久 專心聽法入眞門
  南無淨土三部甚深妙典命終之後往生極

次禮讃日沒
諸衆著座導師登高座。禮讃之後高聲念佛
三百遍。但依時早晩
次經讃歎伽陀。其詞如前。但開白之時闕
念佛。開白已後除總禮伽陀
次例時作法如常。但日沒一時修
次讀經雙卷
觀經
 但轉讀多少隨時早晩
次出堂
七箇日間毎時如已上前方
便次第
一寫經七箇日
沐浴潔齋入道場禮讃念佛讃歎謂經等次第
前方便。一無乖違
一起筆次第
初日晨朝禮讃以後。啓白導師選其器量。分
經行程。并筆墨等如常。日別書寫。禮讃以後
多少隨宜。七箇日間可其功
次日別解説日中禮讃以後勤之。七箇日間
儀式如已上寫
經次第
一奉納次第
讃歎如前。多少隨宜。行路之間合殺等如

一禮讃時剋
日沒申時 初夜戌時 中夜子時 後夜寅時
晨朝辰時 日中時午
淨土如法經次第竟
 本曰。此法則者黒谷上人準法華如法經
出之。大和入道見佛欲奉於後白
河法皇追薦之法事。一夜夢。有人告曰。奉
爲追薦如法經。覺後乃語上人。上人即
淨土如法經法則云云 此本在
二尊院
 私曰。有廣法則。載般舟讃文恐是僞
書歟

如法念佛法則第五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三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四
  厭欣沙門了惠集録
漢語第一之四常卷有
半章
  選擇集第六
選擇本願念佛集本第六選擇本未已有印本
于世。故今略不
入於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四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五
  厭欣沙門了惠集録
漢語第一之五常卷有
半章
  選擇集第六
選擇本願念佛集末第六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五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六
  厭欣沙門了惠集録
漢語第一之六常卷有
三章
  往生要集大綱第七
同略料簡第八
同詮要第九
往生要集大綱第七
此集。通準經論三門。一者大
意。二者釋名。三者入文解釋。初大意者。夫法
性平等絶淨穢相。而不染淨縁起因縁
假有。是故佛勸厭穢欣淨。然厭之而徒厭則
勞而無功。欣之而空欣則終無所至。是故
念佛行願往生。願行具足必至淨土
是其大意也。二釋題號者。言往生者。捨此
往彼蓮華化生。草菴瞑目之間。便是蓮臺結
趺之時。從聖衆後一念之頃得西方極
樂世界。故言往生也。要者。此集中雖
佛諸行二門。而不諸行其要。但以
往生要。故序文云。依念佛一門聊集
經論要文。又總結要行曰。往生之業念佛爲
本。又第八念佛證據門云。不直辨往生
之要多云念佛。又云。明知。契經多以念佛
往生之要。依此等文。故知。要之言者唯
念佛諸行也。集者。廣依經論
集念佛往生之文。故言集也。三入文解釋者。
此中有二。一者分別三段。二者料簡章門
開合。分別三段者。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
分。一序分者。初自夫往生極樂備於廢
忘矣者。是序分也。二言正宗者。自大文第
下卷末寶性論偈。正宗分也。三言
者。下卷尾末七言四句偈。是流通分也。二
簡章門開合者。先開次合。先開者。如
中云。總有十門。分爲三卷。一厭離穢土。乃
至十問答料簡。是即開義也。次合者。前之
十門束爲五門。謂一厭離穢土門。二欣求淨
土門。此門之中攝收第三極樂證據門。三正
修念佛門。此門之中攝收助念別時利益證
據四門。四往生諸行門。五問答料簡也。問曰。
十門次第集主定有其意。而今末學膚受輒
開合何所由耶。答曰。第三極樂證據
門者。意即釋通第二欣求淨土之疑。謂對
方及以都率。唯偏釋成西方一土。故開爲
。合在第二也。五六七八之四門者。依
助・長時・別時修因得果義。一往開之。而對
諸行共是念佛。故亦合在正修念佛門也。
凡今集中念佛一門之言往往。乃序中曰。依
念佛一門聊集經論要文。又第八念佛證據
門中問曰。一切善業各有利益。各得往生
何故唯勸念佛一門。又第九門初謂求極樂
者。不必專念佛須諸行各任樂欲。序
中所言依念佛一門者。總指一部十門之中
言依佛。是對諸行一門也。第八念佛
證據門中所言念佛一門者。指上正修念佛
已下四門。亦對諸行一門也。第九門初
念佛者。雖一門之言意指正修已下
五門。亦對諸行一門也。略辨章門開合


往生要集略料簡第八
今略料簡此集。且有廣略要三。初孰廣料
簡者。此一部中有序正流通厭離等十門。十
門者。一厭離穢土。二欣求淨土。三極樂證據。
四正修念佛。五助念方法。六別時念佛。七念
佛利益。八念佛證據。九往生諸業。十問答料
簡也。第一厭離門中有七。一地獄。二餓鬼。
三畜生。四阿修羅。五人。六天。七總結也。凡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
此乃可厭之處也。第二欣求門中有十。一聖
衆來迎樂。二蓮華初開樂。三身相神通樂。四
五妙境界樂。五快樂無退樂。六引接結縁樂。
七聖衆倶會樂。八見佛聞法樂。九隨心供佛
樂。十増進佛道樂也。彼國是永無有三塗
苦難之名。但受殊勝微妙之樂。此乃可欣之
處也。第三極樂證據門中有二。一對十方
二對都率。此乃相對餘方其優劣。廣引
經論歸西方也。第四正修念佛門中有
五。一禮拜門。二讃歎門。三作願門。四觀察
門。五迴向門也。此中就作願門二。一縁
事四弘誓願二縁理四弘誓願。又就觀察門
三。一別相觀。二總相觀。三雜略觀。雜略
觀中又有極略。衆生根性自有利鈍。故觀亦
廣略。又文中具觀稱二念。然集主雖
觀念意在稱名也。第五助念方法門中
七。一方所供具。二修行相貎。三對治懈
怠。四止惡修善。五懺悔衆罪。六對治魔事。七
總結要行也。此中修行相貎乃有四修三心
四修者。一長時修。二慇重修。三無間修。四
無餘修。三心者。一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迴向
發願心。又就止惡修善六。一持戒不犯。
二不起邪見。三不生憍慢。四不恚不嫉。五
勇猛精進。六讀誦大乘。第六別時念佛門中
二。一尋常行儀。二臨終行儀。第七念佛利
益門中有七。一滅罪生善。二冥得護持。三現
身見佛。四當來勝利。五彌陀別益。六引例勸
信。七惡趣利益。第八念佛證據門中有三童
問答。第九往生諸行門也。第十問答料簡門
中有十。一極樂依正。二往生階位。三往生
多少。四尋常念相。五臨終念相。六麁心妙果。
七諸行勝劣。八信毀因縁。九助道資縁。十助
道人法。此爲廣義也。次就略料簡者。第五
助念方法門中總結要行七法是也。文云。問。
上諸門中所陳既多。未知何業爲往生要
答。大菩提心・護三業深信至誠常念佛。隨
願決定生極樂。況復具餘諸妙行。問。何故
此等爲往生要。答。菩提心義如前具釋。三
業重惡能障正道。故須之。往生之業念
佛爲本。其念佛心必須理故具深信至
誠常念三事。常念有三益。如迦才云。一者
諸惡覺觀畢竟不生。亦得於業障。二者
善根増長。亦得見佛因縁。三老熏習熟利
命終時正念現前已上業由願轉。故云
願往生。總而言之。護三業是止善。稱念佛
是行善菩提心及願扶助此二善。此等法爲
往生要。其旨出經論。不之。此總結要
行者是即此集肝心決定往生要法。學者更
擇之。識其要否。文乃有二問答。且初問
中上諸門者。上有五門。一厭離穢土。二欣求
淨土。三極樂證據。四正修念佛。五助念方法。
即指此等上諸門也。所陳既多者。厭離
門有七章。欣求門有十章。證據門有二章
正修門有五章。助念門有六章。此等諸章
明既多。故云所陳既多也。未知何業爲
往生要者。於上諸門述之行既有數條
要否法學者叵識。爲要法故云未知
也。次初答中解之有二。一粗述答意。二
正釋文。初述答意者。問。既出上諸門衆行
其要否故。答亦於上諸門中簡示其要
也。次正釋文者。又分爲二。一總約五門
之。二別約二門之。初總約五門
者。上厭離等三門。是非往生要故簡而不
取。第四第五二門。正是往生要行。故簡而
之。大菩提心常念佛者。是即第四正修念
佛門也。護三業深信至誠者。是即第五助念
方法門也。次別約二門簡者。此亦有二。一
第四門之。二約第五門之。初約
第四門簡者。此中有五念門。於中乃以
願觀察二門往生要。自餘三門望彼尚是
往生要。是故今云菩提心及念佛。更不
禮讃等。又就菩提心事有理。今文之
中雖之。若例念佛事爲要。又言
念佛者。是觀察門之異名也。然於念佛
觀有稱。於二行中稱名爲要。故次答中云。
稱念佛是行善。以此思之。此集本意以
念佛往生至要也。次約第五門簡者。此
中有方處供具等六法。於中乃以修行相貎
止惡修善二法往生要。自餘四法非往生
。是故且捨而不取也。又就修行相貎
四修三心。於四修中無間爲要。餘三望
彼尚是非要。故文引要決云。三者無間修。
謂常念佛作往生想。但於三心全取不棄。
皆是往生要也。故文云。深信至誠常念佛隨
願決定生極樂。深信至誠者。即初二心也。
隨願者。即迴向發願心也。又就止惡修善
六一持戒不犯。二不起邪見。三不生憍慢。四
不恚不嫉。五勇猛精進。六讀誦大乘。此六法
中唯取第一往生要。文云護三業是也。
餘五望彼尚是非要。是故且棄而不取也。
所謂戒者是菩薩戒。非聲聞戒。其旨見文。
但菩薩戒又有輕重。今則捨輕取重。是故
文云。三業重惡案此問答之意。凡依此集
往生者應當先發縁事大菩提心。次持
十重木叉。具足三心常稱彌陀名號也。次
之問答此明菩提心等七法往生要
之由也。其文易解。恐繁不釋。上來於厭離
等五門。簡其要否既已如。下別時等五
門。望彼亦非至要自可知耳。又於念佛
二。一但念佛。此即前正修門意也。二助念佛。
此即今助念門意也。此集之意以助念佛
決定業歟。但善導和尚意不云云上來所
述此爲略義也。後就要料簡者。唯約念佛
一行勸進文是也。第四正修念佛門中觀察
門云。初心觀行不深奧乃至是故可
相觀。此分爲三。一別相觀。二總相觀。三雜略
觀。應意樂乃至若有不念相
。或依歸命想。或依引接想。或依往生想
一心稱念意樂不同故
種種觀
行住坐臥語默作作
常以此念於胸中。如飢念食如渇追
水。或低頭擧手。或擧聲稱名。外儀雖異心
念常存。念念相續寤寐莫忘。又第八念佛證
據門問曰。一切善業各有利益。各得往生。何
故唯勸念佛一門。答。今勸念佛最遮
種種妙行。只是男女貴賤不行住坐臥。不
時處諸縁。修之不難。乃至臨終願求往
其便宜。不念佛。故木槵經云。難
陀國波瑠璃王遣使白佛言。唯願世尊特垂
慈愍我要法。使我日夜易修行。未來
世中遠離衆苦。佛告大王。若欲煩惱障
報障者。當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
行若住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
陀達磨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若十
若二十乃至百千萬億。若能滿二十萬遍
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第三炎魔
。衣食自然常受安樂。若復能滿一百萬
者。當斷百八結業。背生死流
涅槃道無上果略感禪師
鈔意同
況復諸聖教中
多以念佛往生業。其文甚多。略出十文
一占察經下卷云。若人欲他方現在淨國
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意誦念。一
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彼佛淨國
善根増長速成不退如上觀察者。觀於地藏菩
薩法身及諸佛法身與己自
。平等無二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徳圓
滿又觀己身無常如幻可厭等也
二雙卷經三
輩之業雖淺深。然通皆云一向專念無量
壽佛。三四十八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
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正覺。四觀經
極重惡人云云五同經云。若欲至心云云六同
經云。光明遍照云云七阿彌陀經云。不可以
少善根云云八般舟經云。阿彌陀佛言欲來生
我國者云云九鼓音聲經曰。若有四衆云云
往生論云。觀念彼佛依正功徳往生業
已上此中觀經下下品・阿彌陀經鼓音聲經。但
佛名號往生業。何況觀念相好功
耶。問。餘行寧無勸進文耶。答。其餘行法
因明彼法種種功徳。其中自説往生之事。不
直辨往生之要多云念佛。何況佛自言
我名乎。亦不佛光明攝取餘行
。此等文分明。何重生疑乎。問。諸經所説
機萬品。何以管見一文耶。答。馬鳴菩
薩大乘起信論云。復次衆生初學此法。其心
怯弱懼畏信心難成就。意欲退者當
如來有勝方便護信心。隨心專意念佛
因縁隨願得生他方淨土。如修多羅説
若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所作善根迴向願
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明知。契經多以
往生要。若不爾者。四依菩薩即非
。私曰。此中有三番問答。初問意自可知。
中唯勸者。正指上觀察門行住坐臥等文
也。何者。凡尋一部始末。慇懃勸進只在
察一門。且答文中約易行辨之。可以見
耳。答中有二義。一難行易行。謂諸行難修。
念佛易修。二者少分多分。謂諸行勸進文甚
少。念佛諸經多勸進之。次問答中問意可
知。答中有三義。一者因明直辨。謂諸行非
專爲往生之。念佛專爲往生選説之。二
者自説不自説。謂諸行非阿彌陀如來自説
念佛阿彌陀佛自説我名。三攝取不攝
取。謂諸行佛光不取之。念佛佛光即攝
取之。後問答中問意可知。答中有一義。如
來隨機四依理盡。謂諸行釋迦如來隨衆生
之。念佛四依菩薩盡理勸之。是即此
集本意也。應委思之。又往生階位云。問。若
凡下輩亦得往生。云何近代於彼國土求者
千萬。得無一二。答。綽和尚云。信心不深。若
存若亡故。信心不一。不決定故。信心不
相續。餘念間故。此三不相應者不往生
若具三心往生者。無是處。善導和尚
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即
十生。百即百生。若欲專修雜業者。百時
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如上者。指禮拜
等五門。至誠等三心。
長時等四
私云。惠心已定往生得否。以善導道
而爲指南也。又處處多引用綽導二師
之釋。然則隨順惠心之輩必當依道綽
善導。披安樂集了聖淨二門之意。閲
經疏會安心起行之旨。以爲出離解脱準


往生要集詮要第九
往生要集上卷云。夫往生極樂之教行濁世
末代之目足也乃至總有十門。分爲三卷。一
厭離穢士。二欣求淨土。三極樂證據。四正修
念佛。五助念方法。六別時念佛。七念佛利益。
八念佛證據。九往生諸業。十問答料簡等。私
曰。案其要義。先就章門而有開合。謂開則
十門。如上所列。合則不五門。一厭離
穢土。二欣求淨土。三念佛往生。四諸行往生。
五問答料簡也。今則且依五門料簡。第一
厭離穢士門者。靜以。我等久留生死由昔
此穢惡土。是故欣淨土人先厭穢土
初立此門者由是也。此中有二。一別明
。二總結厭相。初別明厭相者。既擧六道
一地獄乃至六天。次總結厭相者。即有廣略
及以極略。皆引用經論厭離也。第二
欣求淨土門者。設雖穢土。若不淨土
往生。故次立此門也。此亦有二。一
正明欣相。二問答料簡。初正明欣相者。即
十樂。一聖衆來迎樂乃至十増進佛道樂
也。次問答料簡者。此即十門中第三極樂證
據門也。此亦有二。一對十方。二對兜率。以
極樂證據即欣求所憑故合攝此門也。第三
念佛往生門者。設雖此欣彼唯願無
亦不成。是故正明念佛。爲往生業故次
此門也。此中有三。一念佛行相。二念佛
利益。三問答料簡。初念佛行相者。此亦有
三。一正修念佛。二助念方法。三別時念佛。
一正修念佛者。此即十門中第四門也。此亦
五。一禮拜門乃至五迴向門也。二助念方
法者。此即十門中第五門也。此亦有七。一方
處供具乃至七總結要行也。三別時念佛者。此
即十門中第六門也。此亦有二。一尋常別時。
二臨終行儀。第二念佛利益。者其即十門中
第七門也。此中有七。一滅罪生善乃至七惡
趣利益也。第三問答料簡者。此中乃有三番
問答。此即十門中第八念佛證據門也。正修
已下五門皆約念佛。故合攝此門也。第四
諸行往生門者。凡求極樂者不必專念佛
諸行以任樂欲。故次立此門。此即十
門中第九門也。此中有二。一別出諸經文
二總結諸行。初別出諸經文者。華嚴法華
隨求尊勝等顯密諸大乘經也。次總結諸行
者。委明其相。即有十三。一者財法等施乃至
十二者不染利養也。第五問答料簡簡者。此
即就前諸門問答解釋。故至終立此門。此
即十門中第十門也。此中有十一。極樂依正
乃至十助道人法也。前三即通念佛諸行。後
七但約念佛一行也。上來五門中厭離欣求
一門是修行方便。念佛諸行二門是往生業
因。又就業因要不要。念佛爲要。諸行
要。故序文云。依念佛一門聊集經論要
。又念佛證據門第二問答中云不直辨
往生之要多云念佛。又同第三問答中云。明
知。契經多以念佛往生要。故知。往業之
要唯限念佛不通諸行也。因今復約念佛
一門以論開合。開則正修助念別時利益證
據五門。合則攝在正修念佛一門。以助念已
下四門助成正修一門也。今且就正修門
料簡此中有五。所謂禮拜讃歎作願觀察迴
向也。此五門中但以觀察而爲其要。正得
念佛名者但觀察一門故。就此觀察又有
觀佛稱佛二意。初觀佛者。此中有三。一別相
觀。二總相觀。三雜略觀也。一別相觀者有二。
先觀華座。次觀相好。相好出四十二。於
又有廣略。初自頂上終至足下順逆觀
也。二總相觀者。此亦有二。先觀華座。次觀
佛身。佛身亦二。初依觀經等相好光明
次就佛身觀三身一體及諸佛同體也。三
雜略觀者。此亦有二。一白毫觀。二往生觀
也。又有極略觀。此略觀白毫也。又有稱念
佛。即文云。若有念相好。或依歸命
。或依引攝想。或依往生想一心稱念
已上意樂不同
故明種種觀
行住坐臥語默作作常以此念
於胸中。如飢念食。如渇追水。或低
手。或擧聲稱名。外儀雖異心念常存。念
念相續寤寐莫忘。行住坐臥下正勸念佛。此
即勸上所明觀念及稱名也。常以此念心念
常存者。勸無間修。當知。此文意勸或觀念
或稱名任意樂。隨根機無間相續也。然觀
念稱念有勝劣難易。觀念爲勝。稱念爲劣。
故念佛證據門中云但以名號往生
。何況觀念相好功徳。又觀念難修稱念
行。故上所引文云。若有念相
乃至一心稱念。是以依勝劣則先勸
。約難易則專勸稱念也。而此集意自
終捨難取易。故序中云。披之修之易
行。又念佛證據門中云。男女貴賤修
難。當知。觀稱之中尚就易行專勸稱念
也。於此稱念又用三想。謂歸命想引接想
往生想也。此中以引接想要。故臨終行
儀中云。願佛引接。南無阿彌陀佛。凡按
集大意。專依念佛進行者。序中所言依
念佛一門者。即指今正修念佛門也。又證
據門初云唯勸念佛一門。亦指今門也。故
念佛證據門念佛諸行相對以判往生得失
文中有三問答。義則有六相對。謂初問答中
二相對。一難行易行對。二少分多分對也。
初難行易行對者。諸行難行。念佛易行。即
文云。男女貴賤不行住坐臥。不時處
諸縁。修之不難。乃至臨終願求往生
其便宜念佛。及木槵經難陀國波瑠璃
王因縁是也。次少分多分對者。諸行少分説。
念佛多分説。即文云。諸聖教中多以念佛
往生業。其文甚多。略出十文。初自占察
終至往生論是也。第二問答中有三相
。一因明直辨對。二自説不自説對。三攝
取不攝取對也。一因明直辨對者。諸行因明
行也。念佛直辨行也。即文云。其餘行法因
彼法種種功能。其中自説往生之事。不
直辨往生之要多云念佛是也。因明者
且如法華藥王品中云即往安樂世界阿彌
陀佛大菩薩衆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
是也。此即因即身成佛功能及五種法
師等種種得益往生事而已。直辨者。大
經・觀經・阿彌陀經等説念佛者。元來是爲
往生一事故云直辨也。二自説不自説對
者。諸行非彌陀佛自所説行。念佛即彌陀佛
自所説行。即文云。佛既自言當念我名
也。此指上所引十文中般舟三昧經文也。
三攝取不攝取對者。諸行佛光明不攝取行。
念佛佛光明攝取行。即文云。亦不
光明攝取餘行人是也。此亦依上所引十
文中觀經光明遍照文也。第三問答中有
相對。謂隨宜盡理對也。諸行如來隨宜之説。
念佛四依盡理説也。即文引馬鳴菩薩起信
結云。明知契經多以念佛往生要。若
然者四依菩薩即非盡理是也。今以
六義二行要否。諸行非往生要。念佛是
往生要。是故第九諸行一門且列行名。而未
細明行相。只云各樂欲慇懃勸行者
獨念佛一門但念助念・長時別時・或行相・或
利益・或引證・或道理。分明釋之。慇懃勸之。
故知集主本意專以念佛往生要也。加
之問答料簡門中云。問。若凡下輩亦得往生
云何近代於彼國土求者千萬得無一二
答。導和尚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爲
者。十即十アナラ生。百即百生。若欲專修
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
者。
禮拜等五念門・至誠
等三心・長時等四修
注云如上者指禮拜
等五念門等者。即往生禮讃序云。如觀經
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爲三。一者
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讃歎稱
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
眞實。故名至誠心乃至畢命爲期。誓不
中止。即是長時修。又問答料簡門下。文指
疑論引善導和尚前文懈慢難。即彼論文
云。善導禪師勸諸衆生專修西方淨土業
者。四修靡墮。三業無雜。廢餘一切諸願諸
。唯願唯行西方一行。雜修之者萬不
。專修之人千無一失。雜其行於懈慢
。專其業於安樂國云云集主決判往
生得否專用善導專雜二修。此則嫌雜修雜
。勸專修正行之旨炳然可知焉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六


黒谷上人語燈録卷第七
  厭欣沙門了惠集録
漢語第一之七當卷有
半章
逆修説法第十初七日
三七日
某者雕刻三尺阿彌陀佛引接形像。而作
七日預修佛事。應彼固請慶讃説法。觀夫
雙卷・阿彌陀等經・及諸論之中説佛功徳
無量身。或説一身。或説二身。或説三身
或説四身。乃至華嚴經説十身功徳。今且
眞化二身歎彌陀功徳。分此眞化二
雙卷經三輩文中。先眞身者。是眞實之
身也。謂彌陀因位之時於世自在王佛所
六八願之後。兆載永劫之間修布施持戒忍
辱精進等六度萬行。所得修因感報之身也。
觀經云。無量毒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
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
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婉轉如五須彌山。佛眼
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
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
乃至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
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
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
取不捨是也。此是不彌陀一佛。一切諸
佛亦皆如是。然諸色中白色爲本。諸佛何爲
白色。謂白色異變。唯有黄金之色
變。諸佛皆欲常住不變之相。是故現
金色。是乃觀佛三昧經意也。但眞言宗中有
五種法。其本尊身色隨法各別。然是暫時
方便假色非佛本色也。凡造爲佛像衆綵
功徳。必須金色者正爲是也。
是造佛功徳即決定往生業因。次生及三生
必得往生也。上來彌陀如來眞身功徳略述
斯。次化身者無而歘有云化。然隨機應
時化現其身大小不同。經曰。或現大身滿
虚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就化身佛
多種。先圓光化佛者。經云。於圓光中
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
衆多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次攝取不捨化
佛者。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
捨者。是眞佛攝取也。更有化佛亦能攝取。
謂三十六萬億化佛各與眞佛倶攝取十方
世界念佛衆生也。次來迎引接化佛者。九品
來迎各有化佛。然隨品位而有多少。上品
上生來迎眞佛外有無數化佛。上品中生有
千化佛。上品下生有五百化佛。乃至如是次
第減之。下品上生眞佛不來迎。而但遣化佛・
化觀世音・化大勢至。其化佛身量或丈六八
尺。化菩薩身量亦稱可之。下品中生亦有
佛・菩薩來迎。下品下生命終之時見金蓮華
猶如日輪其人前。案經此文雖
化佛來迎。今依善導觀經十一門義。彼云。今
此十一門義約對九品文。一一品中皆有
十一。然於其第九門命終時聖衆迎接不
同去時遲疾。故知下品下生亦有化佛來迎
但五逆人由罪根深明見化佛菩薩
唯見所坐金蓮而已。或文有隱顯也。次又
十方行者小身化佛。天竺鷄頭摩
寺五通菩薩。以神足極樂佛言。娑婆
世界衆生欲往生行業其形像。佛願
爲現身相。佛言。汝應先行。尋當彼。五
通還時聖儀已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華
樹葉上。菩薩即模寫之。弘傳世間。名
通曼陀羅。又本朝智光法師所感曼陀羅流
布世間。擧世知焉。載在日本往生傳也。又
化新生菩薩化現小身。上來所説
此是彌陀如來化身功徳略示如是。今所造
三尺尊容模倣祇園精舍聖像以擬最期
終焉先導者也。凡造立佛像種種相。或
講堂説法之相。或有池水沐浴之相。或
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之相。或有光明遍照
攝取不捨之相。如是佛像若刻若畫。雖
往生業然而來迎引接之相尚獲其便宜
也。彼見盡虚空界之莊嚴。聞轉妙法輪之音
聲。臨七寶講堂之砌。遊八功徳池之濱。如
是種種微妙依正二報親自視聽皆由聖衆
來迎之功也。然則有往生極樂志之輩。應
豫造來迎引接形像深仰來迎引接誓願。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