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禪戒訣 (No. 2599_ 卍山道白卍山道白編 ) in Vol. 82

[First] [] 615 616 617 61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599
禪戒訣
  其一
古徳曰。菩薩戒禪門一大事。靈山少林嫡嫡
相承。而諸家皆傳持焉。獨禪家爲一大事
者。雖同是此戒。及其傳爲禪戒。直入毘盧
性海。單提毘盧心印。戒壇儀則授受樣子。
高出於諸家之所施設。非思議分別之所
能及。是其所以稱一大事。宜哉自
室親子了知焉。然元朝以來中華禪
林。蓋似其儀則。又於此土衰。而
惟永平門下只有血脈受得壇法不行。血
脈相傳綿綿不絶。是有告朔餼羊而其禮不
具。喜其得其廢。茲有我先師月老和尚
願力出勉回古道。又得儀則遺法而重
羯磨。尋羯磨墜緒而張皇幽眇。予受
今弘演者。乃我門之孔幸也。信焉者
是佛祖命根命脈。不信焉者認爲朱墨合
成底一枚故紙耳。耆婆醫之見草木盡是靈
藥。而常人見爲間草木。釋摩男之取瓦礫
金寶。而常人取爲片瓦礫。今此血脈
是佛祖屋裏靈藥金寶。而見爲間草木取爲
片瓦礫者。匪其人也。非其機也。葉縣歸省
禪師曰。宗師血脈。或凡或聖。龍樹馬鳴。天堂
地獄。&T055114;湯爐炭。牛頭獄卒。森羅萬象。日月星
辰。他方此土。有情無情。以手畫一畫曰。倶
此宗。此宗門中亦能殺人亦能活人。殺
人須殺人刀。活人須活人句。是他葉
縣發明血脈説得無餘。今若有人問山僧
作麽生是殺人刀活人句。只指血脈頂上一
圓相道。秖這是殺也。全機現活也。全機現都
來不此一圈中。此一圈中所謂倶入
。是以不婬男婬女。發一念信力。則齊
此血脈。令其結縁於此宗門中。又豈不
博大殊勝功徳聚哉。此宗門中。空知空見。
信爲能入。則無機不收。無物不容。梵網經
曰。一切有心者。皆應佛戒。佛言如是不
信。又大灌頂神呪經曰。三十六神護
三歸。二十五神護五戒。況此大
戒乃佛乃祖天神地祇同所護念。其誰不
。切莫輕忽
  其二
夫諸佛大化三無漏學。而戒學居其首。戒波
羅蜜非但一種。有優婆塞五戒。有沙彌十
。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有菩薩五十八戒
道共定共毘尼母論之三語受戒等。而或
是大通智勝佛之十六王子各各出家。以
薩沙彌成佛果。我迦文大聖其第十六子
也。曹谿六祖以優婆塞身寓法性寺時。印
宗法師爲薙其髮。令寺主智光律師授具足
戒。祖是多生善知識。一切戒法自然具足。然
印宗所告成化門式。藥山下有高沙彌
大力量。一生以菩薩沙彌揚宗乘。或
復有行業純一毘尼具足者。或有單持菩薩
。如是受持間亦雖之。禪家室内佛
祖所嫡傳十六事條。洞濟一轍禪戒儀矣。所
謂達磨大師所傳一乘戒也。宋末榮西和尚
入宋。受法於黄龍派下虚菴敞。并傳其禪
。護國論元亨釋書等所載分明也。釋書
榮西傳云先是在萬年日。敞語曰。菩薩戒
禪門一大事也。汝航海來問禪於我。因而付
之。及應器坐具寶缾拄杖白拂。其圖迦文已
下二十八祖達磨以來至虚菴。嫡嫡相承不
横枝。五十三世系連明覈。又西云。我禪
門者非特今始有之。昔睿山傳教大師嘗製
内證佛法相承血脈一卷。其初乃我達磨西
來之禪法也。西之後我道元和尚入宋。受
於天童長翁淨。又傳其禪戒。與西所傳一
般也。法燈國師年譜中所謂。受菩薩戒於深
草佛法上人。乃天童所傳戒儀者是也。然榮
西所傳被于後昆今猶存焉。永平門下遞代
相承。至於亂世。則如其血脈系聯。而
壇儀不行。幸得天童傳來戒儀之舊本。而永
平大乘大慈三處室内戒本合而一律。且自
餘大小古刹亦皆在焉。其授受之作法。甚是
希有不可思議者也。蓋據梵網經・瓔珞經所
。則單受持菩薩戒戒學。大賢戒品
宗要云。如契經言。於乘緩者乃名爲緩。於
戒緩者不名爲緩。菩薩摩訶薩於此大乘
心不懈慢。是名奉戒。非但我禪依此義。教
乘宗主傳教大師入唐受學。正傳天台宗脈
傍承翛然馬祖一
天台山禪林寺
法戒。歸朝以後回
法眼。特立日本唯大乘山。願菩薩圓頓
大戒壇。大師寂後。勅免壇儀建焉。詳見于大
師所撰顯戒論。其徒光定所述一心戒文。一
心戒文曰。凡佛戒有二。一者大乘大僧戒。
十重四十八輕以爲大僧戒。二者小乘大
僧戒。制二百五十等戒以爲大僧戒。又佛
受戒有二。一者大乘戒。依普賢經請三師
。請釋迦牟尼佛菩薩戒和尚。請文殊
師利菩薩菩薩戒羯摩阿闍梨。請彌勒菩
菩薩戒教授阿闍梨。請十方一切諸
菩薩戒證師。請十方一切諸菩薩
同學等侶。請現世一傳戒師以爲現前師
若無傳戒師。至心懺悔。必得好相於佛像
。自誓受戒。自誓受者。梵網戒經・瓔珞本
業經所説也。二者小乘戒。依小乘律
前十師白四羯磨。請清淨持律大徳十人
三師七證。若闕一人則不得戒。今天台年
分學生并回心向大初修行者不此戒。除
其久修行。除久修行者。如佛爲久修行者
一分學外道阿笈摩等書。此説見善戒經
第十卷也。又曰。法華經列二種菩薩。文殊
菩薩彌勒菩薩等皆出家菩薩。跋陀婆羅等
五百菩薩皆是在家菩薩。列二種人以爲
類數。不比丘類。以爲其大數。又曰最澄
云。聞如來制戒隨機不同。衆生發心大小亦
別。文殊頭盧上座位別。一師十師羯磨全異。
又曰。如本業經言。有一分戒一分菩
。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戒。又曰。
護命僧都云。大唐無菩薩僧。亦無別受菩薩
。有通受菩薩僧。約大乘而無除鬢髮
小乘而有除鬢髮。有小乘而受
菩薩戒。無不小乘而受菩薩戒
小乘而受菩薩戒。無此別受菩薩
。最澄云。僧都不一切經。亦不一切
論疏。故云別受菩薩僧而有通受菩薩
。諸法無行經喜根名比丘菩薩者。法華經
常不輕名比丘菩薩者。具如顯戒論。又曰。
傳戒師師相承事者。從南天竺于日本
南天竺王第三王子菩提達磨。一乘戒受
婆掘于漢地云云。上來所説達磨大師一
乘戒。傳教大師圓頓戒。共是但受菩薩三聚
羯磨五十八戒之大僧戒也。一分二分乃至
十分。隨分菩薩隨機護持。易護持而功徳
多。縱誤犯十重。或通懺悔。或聽更受。菩薩
五戒威儀經云。比丘犯四重。更無受路。菩
薩雖犯。脱可更受。本業瓔珞經云。菩薩戒
受法而無捨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然
比丘一犯無受路。則彼小乘戒難護持而功
徳少。毘婆娑論所謂。銅錢積上置一金錢。銅
錢雖多。得一金錢猶生欣尚者也。如菩薩
戒之學處。經論有明文。不知。攝大乘
論釋第二十八卷。世親菩薩釋増上戒學勝
相勝證曰。云何知菩薩學處與聲聞差別
品類差別者。聲聞唯有一守護戒無攝
善法戒及利益衆生戒。共不共學處戒者。於
中性罪謂殺生等爲共。掘地斷草等制罪是
不共。此後學處於聲聞罪。菩薩無罪。如
聲聞夏中行是犯。菩薩見衆生利益
去是犯。又論曰。甚深差別者。菩薩以
是等方便善巧殺生等十種惡業。然不
罪生無量福。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或爲國王示種種逼惱衆生。以
是成立衆生於律行中云云。同第三十八卷
論曰。共不共學處殊勝者。謂諸菩薩一切性
罪不現行故。與聲聞共相似。遮罪有現行
故。與彼不共。於學處聲聞犯菩薩不犯
菩薩犯聲聞不犯。菩薩具有身語心戒。聲
聞唯有身語二戒。是故菩薩心亦有犯。非
諸聲聞。以要言之。一切饒益有情無罪。身
語意業菩薩一切皆應現行皆應修學。如
是應知説名爲共不共殊勝。菩薩戒品宗要
云。如瑜伽説。善權方便爲利他故。於諸性
少分現行。而無所犯反生功徳。又如
經言。菩薩知 以破戒因縁人受持愛樂
大乘。則得破戒。菩薩爾時應此念。我寧
一劫若減一劫墮無間獄此罪報。要
是人不退菩提。文殊白佛言爲此毀戒
阿鼻獄。無有是處。佛讃善哉。瑜伽亦同。又
契經言。有而犯者勝無而不犯。有犯名
菩薩。無犯名外道。若不此旨。則或不
差路也。須知菩薩聲聞功徳差別非
日論。佛説摩訶衍寶嚴經云。譬如小摩
尼眞珠於水精如須彌山。菩薩如是。初
發道心出過一切聲聞之上。六度集經云。
濁水滿海不甘露之一升也。吾門從
上宗師。雖教外無位活作用。盡是心菩薩
也。今日參玄徒。隨分踐其迹。則豈其心
聲聞心者耶。切須持菩薩甘露摩尼戒
枉執持聲聞海水水精戒。至祷至祷
  東林完戒普説
師竪拂云。黄面老子一代所説結集流傳。總
名爲經律論三藏。其文廣博層層在大藏中
者可見矣。三藏所詮是戒定慧。謂之三無漏
也。凡佛弟子所修者。戒定慧實法。而其
學者。經律論文言也。如文言縱不
。如實法研究。故涅槃經中告
。今以正法囑國王大臣乃至四部之
。應當勸勵諸學人等上戒定慧
若有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毀正法
國王大臣四部之衆應當苦治。又言。若於
破戒者。不應以袈裟因縁恭敬
禮拜。是故如中華梁武帝告高僧智藏曰。
比見僧尼多未訓習。白衣僧正不律科
俗法之傷於過重。弟子暇日欲自爲
白衣僧正律立法。此雖是師之事。然佛
亦付囑國王。如此土推古天皇有詔責
曰。夫道人犯法。何以誨俗人。朕聞以僧入
三寶。斷欲恚愚人化世。以是爲寶。
若無此功。則遊民國賊。爲世有何所益。非
佛徒法師。不其所貴。故自今已
後。任僧正僧都挍僧尼。乃以觀勒僧
僧正僧事。竝以鞍部徳積僧都
副司。即日命官人阿曇連爲鳴法頭
僧。夫官人之司僧事。中華有祠部官
宣政院事。此土有法頭。法頭今所謂寺社
奉行是也。上從都城下至郡縣。壹是皆以
我輩此奉行。可謂不靈山
付囑。且祈法門政治如彼梁武言。若夫不
三品法輩。不於過重。却幸其寛
宥律。而陽食葷酒陰溺色貪。作樗蒲圍棊
等無義戲。而身住大小寺院。偸安過日。破
戒無慚者。亦往往而有焉。誰有智者得
。不見梵網經中如來實語者言。若佛子信
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不
一切檀越供養。亦不國王地上行
國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
大賊。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復掃其脚跡
一切衆生眼不見。犯戒之人。畜生無異。
木頭無異。又言。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
又於楞嚴會上後來弟子言。云何賊人
我衣服販如來種種業。聖言如是。
徹骨透髓。不可畏。不思。國王大臣
若知上來佛制及推古詔制。必命奉行
苦治之。爾時云何得國王地國王
哉。信心檀越若知之。則雖一絲一粒
施與。爾時云何得衣食饑寒哉。縱然
檀信知而施之。佛有明誨曰。寧以熱鐵羅
千重周匝纒身。終不破戒之身
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寧以此口熱鐵丸
及大流猛火百千劫。終不破戒之口
信心檀越百味飮食。嗚呼明誨如是。而不
佛不鬼。撥無因果却正因。恃
行檀信之寛宥信仰安然大言。誤己誤人。
亦悲傷乎。廬山東林卍庵顏禪師曰。今後
生旭進。戒律不持。定慧不習。道徳不修。專
博學強辯動流俗。率之莫返。既至
卍庵所謂博學強辯者。萬中無一。只内
名利外現殊勝。專以曲學妄辯動癡
辱法門。率之莫返。怨哉怨哉。山僧偶
此東林。如普州人送賊。雖身在
。心潜傷時弊。耿耿或不寢。今幸有大機
大心珍敬尊重菩薩大戒。乞傳焉者乞
之者。僧尼士女五十八員。自然契當重輕戒
。異口同念傾誠祈請。忽忘老懶義不
拒。終啓建心地戒壇。親授與金剛寶戒。乃
正傳血脈焉。夫雖同一菩薩戒。及傳爲
禪戒。逈非諸家之所測量。稱宗門一大事
實有所以也。室内戒壇直從毘盧性海
現。而授受儀則最是希有難思議者也。且其
護持際。如第一快意殺生戒中。祖師之斬猫
斬蛇斬蚓。是其慈愍護生之出於常情能了
菩薩心地者所爲。而如第十毀謗三寶戒
。維摩之毀佛毀法毀僧。是亦信順三寶
之出於常情持犯軌轍者所爲也。乃
至中間一一戒中。或有是類。不一而足
肉眼所見雖律儀。法眼所照毫亦
律儀。蓋是攝善法益有情之所寓。而
其具眞正見。爭能了是護持相
乎。是故古來我門嗣法人外。不學人分上
開壇授戒。爲利養故爲名聞故惡求弟
。是戒經中之所制。不愼。縱使是嗣
法人。其法臘徳義未兼備。則又不容易
建壇儀。時節因縁逼已。而後處
佛揚化者。是爲其宗。三學之中以
戒爲首定慧次焉。所謂持戒爲平地。禪定
屋宅。能生智慧光。次第得明照。定慧力
莊嚴。萬行爲具足。乃至成佛道。悉猶戒爲
本。宜哉言也。譬如病。其初一壯雖是甚
熱不堪忍。若言之灸二三壯。決無
。法有三學。亦復如是。戒如炙有初壯
定慧如二三壯。若不此序。亦豈得
煩惱重病乎。受戒不易。持戒最難。如
。損微塵計沈溺。如茅草。若不
緊急必傷其手。如徳瓶憍慢。如
調狂象鐵鉤。如是能受持至
持相。是所謂不正戒相。亦無邪念心。是
清淨戒。諸佛所稱讃者。其不爾乎。其爾
也。我今老婆心切。不覺叨叨繁絮如是。若
人問我。戒是師資相傳。盧舍那佛受
人戒。只對他道。床角麟粼木上座。又問。木
上座受何人戒。又對道。未曾辜負老僧。諸
人還信得麽。其或未然。且聽我偈。圓陀陀
地是眞空。授受分明無始終。昨夜金烏飛入
海。今朝依舊一輪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615 616 617 61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