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興禪護國論 (No. 2543_ 榮西撰 ) in Vol. 80

[First] [Prev]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師動舌併爲今後也。傳教大師釋可得意矣。
或彼小乘律儀戒。非謂大乘菩薩戒焉。問曰。
或人難云。何故禪宗新稱令法久住耶。答曰。
戒律是令法久住之法也。今此禪宗以戒律
爲宗。故立令法久住義耳。天台宗止觀云。凡
夫耽湎賢聖所呵。破惡由淨慧。淨慧由淨禪。
淨禪由淨戒問曰。或人難云。何故禪宗獨
爲鎭護國家法耶。答曰。四十二章經云。爾時
世尊旣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爲
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令轉法輪度衆生
遺敎經云。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
是知非禪力者。一切惡難破乎。仍以此
宗爲鎭護大要而已。問曰。禪宗何強勸戒行
耶。答曰。𣵀槃扶律顯常意也。遺敎經云。依戒
生禪生慧天台止觀云。破惡由淨慧。淨慧
由淨禪。淨禪由淨戒問曰。若爾者。破戒人
生悔心後還得禪否。答曰。大𣵀槃經云。懺悔
名爲第二淸淨修禪要決云。若大乘中但能
息心。卽眞懺悔。故障滅戒生。故得禪定
台止觀云。普賢觀云。端坐念實相。是名第一
懺。妙勝定云。四重五逆。若除禪定餘無能救。
方等云。三歸五戒二百五十戒。如是懺悔。若
不還生無有是處是故此宗以戒爲初。以禪
爲究。若破戒者悔心止惡則號禪人也。況住
大悲心。則一切戒品智慧無不開發。是故此
宗以大悲爲本。何罪不滅乎。菩薩瓔珞經云。
善男子善女人。從初發意修菩薩心。於禪定
中復當具足六度超日月三昧經云。佛言。
魔有四事。乃至意止意斷。魔則降伏。其四魔
者。皆由心生不從外來是故大乘心息戒生
得禪定矣。問曰。何故強望宣下耶。答曰。佛法
必應依國王施行令流通也。是故佛慇懃付
囑國王。又王益復莫大也。大法炬陀羅尼經。
説頂上肉髻光明業因云過去放光
佛自説言
有三善根。
一遠離嫉妒隨喜教示。二爲他作時不求果
報。三不壞損他以成己善。復有二法。一護法。
二善説護法者。所謂法欲滅時。菩薩於中方
便護持令法久住。以此因縁復得頂相。善説
者。菩薩爲四衆説法時。若一念忘失者隨順
重説等大𣵀槃經云。我護法故得金剛身等
覺徳比丘有徳王之因縁。此中應具説矣
興禪護國論卷上



興禪護國論卷中
    大宋國天台山留學日本國阿闍梨
   傳燈大法師位    榮西 跋 
第三門之餘。問曰。或人云。此宗既言不立文
字。是殆同惡取空並暗證類。若爾者天台宗
破之。所謂止觀釋觀不思議境云。非暗證禪
師誦文法師之所知玄義云。若觀心人謂即
心而是己則均佛。都不尋經論。墮增上慢。此
則抱炬自燒云云釋籖云。把暗證之炬燒勝定
此禪宗不立文字者。何免此難耶。答曰。
此禪宗者。惡其暗證師。嫌惡取空人。宛如大
海底厭死屍也。但依圓位修圓頓。而外律儀
防非。內慈悲利他。謂之禪宗。謂之佛法也。盲
禪惡取之輩無此義耳。即是佛法中之賊乎。
宗鏡錄云。理實應縁。無礙事之理。事因理立。
無失理之事。如今不入圓信之者。皆自鄙下
凡。遠推極聖。斯乃不唯失事。理亦全無。但
悟一心無礙自在之宗。自然理事融通。眞俗
交徹。若執事而迷理。永劫沈淪。或悟理而遺
事。此非圓證。何者。理事不出自心。性相寧
乖一旨。若入宗鏡頓悟眞心。尚無非理非事
之文。豈有若理若事之執。但得本之後亦不
廢圓修。若盲禪闇證之徒。焉知六即。狂慧徇
文之士。奚識一心。如今但先令圓信無疑。自
居觀行之位。古人云。一生可辨。豈虛言哉
又云。台教明二種止觀。一相待止觀。二絶待
止觀。巧度相待有三止三觀。三止者。一止
息止。二停止止。三不止止。三觀者。一觀穿
觀。二觀達觀。三不觀觀。絶待有三止三觀。三
止者。一體眞止。二方便隨縁止。三息二邊分
別止。三觀者。一從假入空觀。二從空入假觀。
三中道第一義觀。今宗鏡唯論一心圓頓之
旨。如圓頓止觀者。以止縁於諦。則一諦而三
諦。以諦繋於止。則一止而三止。以觀觀於境。
則一境而三境。以境發於觀。則一觀而三觀。
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雖是三目而是一面。
擧一即三。全三是一。不縱不横不並不別。總
前諸義皆在一心其相。云何等是知此宗非
暗證。亦非惡取空。亦非假名之法乎。問曰。或
人妄稱禪宗名曰達磨宗。而自云。無行無修
本無煩惱元是菩提。是故不用事戒不用事
行。但應用偃臥。何勞修念佛供舍利長齋節
食耶云云是義如何。答曰。其人無惡不造之
類也。如聖教中言空見者是也。不可與此人
共語同座。應避百由旬矣。寶雲經云。寧起我
見積如須彌。莫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
一切諸見以空得脱。若起空見則不可治
徳云。邪空禪師者。如無目而行陷墜火坑者
也。文字法師者。如鸚鵡能於人語而無人情
也。然則禪宗。學佛法藏持佛淨戒。故謂之佛
禪也。又天台宗止觀云。淮北河北有行大乘
空人。無禁捉蛇者。今當説之。其先師於善法
作觀。經久不徹。放心向惡法作觀。獲少定心
薄生空解。不識根縁。不達佛意。純將此法一
向教他。教他歸久。或逢一兩得益者。如蟲食
木偶得成字。便以爲證。謂是實事。餘爲妄語。
笑持戒修善者。謂言非道。純教諸人遍造衆
惡。盲無眼者不別是非。神根又鈍。煩惱復
重。聞其所説順其欲情。皆信伏隨從。放捨禁
戒。無非不造。罪積山岳。遂令百姓忽之如草。
國王大臣因滅佛法。毒氣深入于今未改。此
乃佛法滅之妖怪。亦是時代妖怪。何關隨自
意意。何以故。如此愚人心無慧解。信其本師
又慕前達。決謂是道。又順情爲易。恣心取樂
而不改迷是則北河北昔有狂人。僅聞禪
法殊勝。不知其作法。只自恣坐禪而廢事理
行。以繫邪見網之人也。此人號爲惡取空師。
是佛法中之死屍也。宗鏡錄破一百二十見
中云。或傚無礙放捨修行。或隨結使而恃本
性空。並是迷宗失旨。背湛乖眞。敲氷而索
火。縁木以求魚者也此即惡於無行人也。
況捐禪戒非眞智之人也。道宣律師云。夫以
不修禪那三昧。長乖眞智之心。不習諸善律
儀。難以成其勝行。是以古今大徳實爲世之
良田加之天台宗弘決云。若無事戒世禪尙
無。況三諦乎是故禪宗以戒爲先。禪苑淸
規云。參禪問道戒律爲先云云問曰。或人云。
法橋上人位奝然入唐歸朝。欲建立三學宗。
依諸宗訴被廢已畢。此宗同異如何。答曰。名
字已殊。不及魚魯歟。且不知奝然之意趣。今
之禪宗者淸淨如來禪也。無三學名字。梁朝
已來但號禪宗而已。更無別號無異轍矣。問
曰。或人云。念佛三昧雖無勅流行天下。禪宗
何必望勅耶。答曰。佛法皆付囑國王。故必應
依勅流通也。又念佛宗者先皇勅置天王寺
云云今尊卑念佛是其餘薫也。禪定爭不蒙
施行詔矣。問曰。或人云。天下流行八宗也。何
有九宗耶。答曰。安然和尙教時諍論云。三國
諸宗興廢有時九宗並行智證大師云。禪宗
是八宗之外也。三國九宗名字檢可知之。問
曰。此禪宗於戒定慧中何耶。答曰。此是如來
禪也。不立文字宗也。與而言之。通諸大乘。奪
而言之。離心意識。離言説相矣。問曰若通諸
大乘何別立耶。答曰。佛言。我意無異相。隨衆
生根性獨爲異相如來方便。祖師意樂。仰
可信之。圓覺經序云。直道無二學有殊故。佛
老語道則同。論術則異三論宗吉藏中論疏
云。諸大乘經顯道無異。道既無二教豈異耶
雖無異以術故別立之無咎。況起於梁代
煽於宋朝。何能後生論總別矣。問曰。若爾此
宗有所依經論耶。答曰。與而論之。一大藏教
皆是所依也。奪而論之無一言所依也。問曰。
或人云。有千餘卷書籍如何。答曰。禪人之語
錄也。如世間之抄出也。若言有禪宗依憑者。
譬如龜毛兎角常無矣。但非無甚深旨歸也。
智者思之。問曰。若爾甚深實相。凡夫行業難
及。以何方便而行而得耶。答曰。遺教經云。
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
丘當持戒淸淨勿令毀缺。若無淨戒。諸善功
徳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爲第一安穩功徳
住處梵網經序云。持戒爲平地。禪定爲屋
宅。能生智慧光法華經云。我&MT80355; 如是人修
持淨戒故天台宗止觀云。淨禪由淨戒等
又引大經云。尸羅不淨還墮三途。禪定智慧
皆不得發首楞嚴經云。若不斷婬修禪定
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
乃至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𣵀槃何路修
證。如我此説名爲佛説。不如此説即波旬説
其佛法以持戒爲先。若破佛戒而號佛子
者。譬如國王之臣不順王命而稱王臣也。大
𣵀槃經云。阿難白佛言。佛滅度後以誰爲師。
佛言。以戒爲師況三學五蘊皆以戒爲初首
也。是故此宗以佛戒爲師。行之得之也。取要
言之。一切邪見悉破種種魔業兼治。謂之禪
人也。其魔業者。海慧經云。爾時海慧菩薩白
佛言。世尊。我今欲説十二魔鉤。一菩薩所愛
不施。二見破戒人惡賤。三身口忍意不忍高
慢。四化衆生令入二乘道。好舞伎等。五起四
禪還見欲界。生長壽天。不見百千佛出。六
智未熟而毀五波羅蜜。讃般若還墮邪路。七
好阿蘭若不利他。八衆生堪授不授法。九説
外道論覆藏佛法。十以惡友謂善知識。十一
貢高師僧父母心無摧伏。十二富貴而醉心
怠慢取意寶童子經云。佛言。修行菩薩有三種
實語。一者不誑諸佛如來。二者不誑一切衆
生。三者不誑自身。謂發菩提心復不樂小果。
復雖値種種苦惱。不驚不動。是爲不誑佛及
衆生並自身。復有四法不誑如來。一者堅固
心。二者威力心。三者勢力心。四者持戒精進。
不誑衆生有四法。一者堅牢修學。二者慈心
與樂。三者悲心愍苦。四者攝取衆生。不誑
自身有四法。一者堅固心。二者重復堅固心。
三者無諂惑心。四者無誑心梵網經序云。
持戒心不悔所願亦成就若持戒淸淨。必得
一切禪定智慧成就圓滿矣。此外疑難無由
盡釋來問。仍立世人決疑門矣
第四古徳誠證門者。謂古徳行此宗之誠證
也。有十也。一者聖徳太子傳。並傳教大師一
心戒中卷云。陳南嶽思禪師。値遇達磨大佛
蒙教示云云又天台觀心論奥批云。嵩山少
林寺大師。以禪法傳授南嶽思禪師。禪師以
此禪法。傳授天台智者禪師云云二者智者禪
師。恒修此禪誦法華經。至是眞精進是名眞
法供養如來。忽然大悟。自見靈山一會儼然
未散云云三者二祖已下。至今二十五代。天
下行之。四者從後漢至唐一十八代。翻經三
藏二百餘人。或道或俗多譯禪要法門云云
者唐道&MT01805;。來日本南京。以此禪法付屬行表
和上云云六者日本傳教大師。於南都初聞此
宗。終渡海到天台山修禪寺。稟受牛頭山之
流。乃至豁然大悟云云七者慈覺大師。常修
此禪矣。在唐之日發願曰。歸朝建立禪院云云
八者智證大師釋宗體云云九者安然和尙釋
禪旨歸云云十者大宋見行有禪苑淸規一部
十卷。取要言之。一代五時諸經律論。皆是佛
禪之旨歸也。佛之威儀行住坐臥併禪意也。
經云。常在禪定悲愍衆生云云是即誠證而已。
仍立古徳誠證門矣
第五宗派血門者。今此心印。過去七佛相
承。而繼派密傳心印無絕也。禪宗興由云。式
觀禪宗。肇乎先佛數周塵劫按長阿含經
云。莊嚴劫中有一千佛出現世間。乃至末後
三佛爲七佛最初矣。七佛各付屬以心印矣。
口決在別。血脈加後
第一毘婆尸佛 第二尸棄佛 第三毘舍浮
佛 第四拘留孫佛 第五拘那含牟尼佛 
第六迦葉佛 第七釋迦文佛
成道四十九年後。於靈山多子塔前大集會
中。推摩訶迦葉於半座。告言。吾以淸淨法眼
𣵀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付屬汝。汝當
護持。並勅阿難莫令斷絕。偈曰云云華手經
云。佛遙命之曰。善來迦葉。久乃相見。汝當就
此佛半座。佛移身時。三千震動。迦葉白言。不
敢坐佛之衣鉢坐處。佛是大師我是弟子。我
昔從佛受僧伽梨。禮敬尊重未曾敢著。我從
是來不生欲覺。我於學地受世尊衣以頂戴
時。即成無學。我順佛教受如來衣。而實不敢
生高下心。但手執持不儭餘身。若未澡手亦
不敢提。豈敢輕慢枕於頭下。法王無師自然
逮覺。不與一切聲聞辟支佛共。佛言。善哉善
哉。如汝所言。佛告迦葉。汝且就座請問所疑。
當爲汝説。迦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隨次而
法鼓經云。迦葉白佛言。如來大見敬待。
云何爲敬。曾告我言。汝來共坐。以是因縁我
應知恩。佛言。善哉。以是義故我敬待汝
     第一摩訶迦葉第二阿難
 第三商那和修   第四優波毱多
 第五提多迦   第六彌遮迦
第七婆須蜜第八佛陀難提
第九伏馱蜜多   第十脇尊者
 第十一富那夜奢   第十二馬鳴
 第十三迦毘摩羅   第十四龍樹
 第十五迦那提婆   第十六羅睺羅多
 第十七僧伽難提   第十八伽耶舍多
 第十九鳩摩羅多   第二十闍夜多
 第二十一婆修盤頭   第二十二摩拏羅
 第二十三鶴勒那   第二十四師子
 第二十五婆舍斯多   第二十六不如蜜多
 第二十七般若多羅   第二十八菩提達磨
大師昔梁普通八年丁未歲。經南海到廣府。
同年十一月屆于洛陽。魏太和十年也。寓止
嵩山少林寺。乃至顧慧可告曰。昔如來以正
法眼藏付迦葉大士。展轉屬累而至於我。我
今以此法付汝。汝當護持。並授袈裟以爲法
信。我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潜
符密證千萬有餘。聽吾偈曰云云
  第二十九可大師   第三十璨大師
 第三十一信大師   第三十二忍大師
 第三十三能大師   第三十四讓大師
 第三十五一禪師   第三十六海禪師
 第三十七運禪師   第三十八玄禪師
 第三十九奬禪師   第四十顒禪師
 第四十一沼禪師   第四十二念禪師
 第四十三昭禪師   第四十四圓禪師
 第四十五南禪師   第四十六心禪師
 第四十七淸禪師   第四十八卓禪師
 第四十九諶禪師   第五十賁禪師
 第五十一瑾禪師   第五十二敞禪師
 第五十三榮西
予日本仁安三年戊子春。有渡海之志。到鎭
西博多津。二月遇兩朝通事李徳昭。聞傳言。
有禪宗弘宋朝云云四月渡海到大宋明州。初
見廣慧寺知客禪師問曰。我國祖師傳禪歸
朝。其宗今遺缺。予懷興廢故到此。願開示法
旨。其禪宗祖師達磨大師傳法偈如何。知客
答曰。達磨大師傳法偈曰云云又問曰。我日
本國有達磨大師知死期偈。眞僞如何。知客
答曰。所喩之法。乃小根魔子妄撰其語也。夫
死生之道。在吾宗本以去來生死平等。初無
生滅之理。若謂知其死期。是欺吾祖之道。非
小害乎。久聞日本國佛法流通。幸逢吾師須
奉筆語。然人有華夷之異。而佛法總是一心。
一心纔悟唯是一門。金剛經所謂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也。欲知源流請垂訪及。當一一相
聞。廣知祖師之道。非小乘知見所能測度也
云云于時宋乾道四年戊子歲也。即及秋歸
朝。而看安然教時諍論。知九宗名字。又閱智
證教相同異。知山門相承巨細。又次見傳教
大師佛法相承譜。知我山有禀承。畜念不罷
經二十年。方今予懷禮西天八塔。日本文治
三年丁未歲春三月辭鄕。帶諸宗血脈並西
域方誌至宋朝。初到行在臨安府。謁安撫侍
郎。覆西乾經遊之情。即下狀云。曳半影於
崎嶇棧道。終全身於中平金場云云然而不敢
與執照。只與案照廼留。獨勞想竺天時未
有耶得不投一耶。于時炎宋淳煕十四年丁
未歲也。即登天台山憩萬年禪寺。投堂頭和
尙敞禪師爲師。參禪問道。頗傳臨濟宗風。誦
四分戒。誦菩薩戒已畢。遂宋紹煕二年辛亥
日本建
久二年
秋七月歸國。臨別禪師爲數曰。日本
國千光院大法師西宿有靈骨。頓捨世間深重
恩愛。從佛剃髮。著僧伽梨。洪持此法。不遠萬
里。航海而入我炎宋。探賾宗旨。乾道戊子
歲遊天台。見山川國土勝妙道場淸淨殊特。
生大歡喜。嘗施淨財。供十方學般若菩薩。已
而至石橋。拈香煎茶。敬禮住世五百大阿羅
漢。尋復本國。夢境恰恰二十年。雖音問不相
聞。而山中老宿歷歷&MT80355;其事。今又懷舊遊復
之。宿緣不淺。志慇玆深。不可不示法旨。夫
昔釋迦老人。將欲圓寂時。以𣵀槃妙心正法
眼藏。付屬摩訶迦葉。乃至嫡嫡相承至於予。
今以此法付屬汝。汝當護持。佩其祖印。歸國
布化末世。開示衆生。以繼正法之命。又授汝
袈裟。大師昔傳衣爲法信。而表本來無物。然
至六祖衣止不傳云云其風雖絕。今爲外國法
信。授汝僧伽梨而已。又授菩薩戒。拄杖應器
衲子道具。不留一付屬畢。聞傳法偈云云
宗自六祖以降。漸分宗派法周四海。世洎二
十脈流五家。謂一法眼宗。二臨濟宗。三潙仰
宗。四雲門宗。五曹洞宗也。今最盛是臨濟也。
自七佛至于榮西。凡六十代也。嫡嫡相承繼
脈。寔佛法之公驗有以者也。是只列一轍。自
餘支派在圖。謂之宗派血脈門矣
第六典據增信門者。謂此禪宗不立文字教
外別傳也。不滯教文只傳心印。離文字亡言
語。直指心源以成佛。其證據散在諸經論中。
且出少分以成一宗之證。華嚴經云。初發心
時便成正覺又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
就慧身不由他悟寶積經云。心本性者如
水中月又云。諸法自性不可得。如夢行欲
悉皆虛。但隨想起非實有。世尊知法亦如是
淨名經云。心淨佛土淨又云。淨名無言
取意楞伽經云。如來淸淨禪大般若經云。色
無所有不可得。乃至一切智智無所有不可
又云。無有言語名爲佛法又云。第一義
諦無有文字。一切言語依世俗説金剛般若
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云。若人言如來
有所説法即爲謗佛又云。若以色見我是人
行邪道等法華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諸法實相又云。非如非異又云。不可以言
大𣵀槃經云。如來常住無有變易。乃至
如是説者我眞弟子又云。我不説一字
智度論云。般若波羅蜜實法不顚倒。念想觀
已除。言語法亦滅。無量衆罪除。淸淨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即能見般若。如虛空無染無戲
無文字。若能如是觀。是則爲見佛。若如法
觀。佛般若及𣵀槃。是三即一相。其實無有
眞言宗大日經云。我覺本不生。出過語
言道。諸過得解脱。遠離於因縁。知空等虛
空。如實相智生。已離一切闇。第一實無垢
中論云。問何故造此論耶。答曰。後五百歲
人鈍根執文字發邪見。故造此論天台止觀
云。天台傳南嶽三種止觀。乃至雖有三文。無
得執文而自疣害。論云。若見般若不見般若
皆縛皆脱。文亦例然。大經云。若知如來常不
説法。是即多聞。此指不説而是説也解節
經云。自證無相法。離言説四事。無諍法通相。
過諸覺觀境四事者。見聞覺知也。大薩遮
經云。以法界性無差別故月燈三昧經云。
一切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文殊問經
云。此法不思議。離於心意識。一切言語斷。是
修行般若占察經云。地藏菩薩言。一實境
界者。謂衆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
淸淨金剛三昧經云。法本無有無。自他亦
復爾。不始亦不終。成敗則不住長壽王經
云。自然無師受。我行無師保。志獨無等侶。至
道無往反。玄微淸妙眞善戒經云。菩薩爲
道令修禪定。現世受樂。身心寂靜。是名自利。
身心靜故不惱衆生。是名利他唯識論云。
法界唯識取意起信論云。離言説相乃至一
代所説之禪要文。盡應説此中。今出少分。餘
並準知。謂如來所説諸經中。若權若實。皆爲
令衆生受持佛心不二法門。先作筌蹄善巧
方便而已。安然和尙云。此禪宗一代釋尊多
施筌蹄。最後傳心不滯教文。諸佛心處故
智證大師云。即心是佛爲宗。心無所著爲業
庶幾末代學者。該學八藏兼修萬行。莫爲
偏心所惑。以此禪宗之力。應滅重罪也。大日
經疏云。不據禪定得般若者。無有是處
得般若之意。必應滅罪。滅罪之縁無過實相
般若故也。天台止觀云。若犯事重罪。依四種
三昧。則有懺法。普賢觀云。端坐念實相。是名
第一懺。妙勝定云。四重五逆。若除禪定餘無
能救並是爲禪宗典據矣。仍立典據增進門

第七大綱勸參門者。有三。一約教分。二約禪
分。三約總相。初約教分者。謂諸教也。鈍根人
先伺諸教諸宗之妙義。學禪之旨歸。爲修入
之方便也。宗鏡錄引六十部經論。蘊三宗妙
義。註三百餘家語句。以釋宗旨是也。次約禪
分者。謂佛禪也。不拘文字不繫心思。是故離
心意識參。出凡聖路學。是約最上利根人也。
三約總相者。謂云教云禪。但有名字。云參云
學。亦是假名。我人衆生乃至菩提𣵀槃。皆亦
名字。實無所有佛所説法亦是名字。實無所
説。是故禪宗。離文字相離心縁相。不可思議
畢竟不可得。所謂佛法者。無法可説。是名佛
法。今謂禪者即其相也。以前三義悉是假名。
若人言佛禪有文字言語者。實是謗佛謗法
謗僧。是故祖師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
佛。所謂禪門也。取名字者即迷法。取相貌者
亦是顚倒。本來不動無物可得。是謂佛法。佛
法只在行住坐臥處。添一絲毫也不得。減一
絲毫也不得。便恁麼會去。更不費些兒氣力。
纔作奇特玄妙商量。已無交渉。所以動則起
生死之本。靜則醉昏沈之鄕。動靜雙忘&MT00786;
佛性。總不恁麼。畢竟如何。若是旨外明宗。
終不言中取則。直下便見撩起便行。箭既離
絃無返回勢。千聖也摸&T015764;不著。或未到此田
地。切忌麁心大膽。一向掠虚。到得臘月三十
日。總用不著。豈不見太原孚上座。爲一禪人
被笑。即時得禪留名聲於九州乎。孚云。某甲
自來講經。只將父母生身鼻孔扭揑。從今已
後不敢如是也云云若人入海採寶當來如意。
若不得如意。其餘皆不足道。學道之人一知
半解誰無。只是了此大事不得底。誠爲可憂。
古人所謂大事未明如喪考妣。釋迦老人。爲
一大事因縁故出現於世。且道如何大事。又
作麼生明。直須當人大悟一回親見親到。方
可開得自家口説得自家話。若也未悟未見
未到。縱饒説得五千四十八卷。盛水不漏。也
只是法身量邊事。於此大事遠之遠矣。試擧
古人悟處。當商量看。如羅山和尙。一日問石
霜和尙。起滅不停時如何。霜云。直須寒灰枯
木去一念萬年去函蓋相應去。山不契。却往
巖頭和尙處。亦如是問。巖頭和尙便喝云。是
誰起滅。山於言下忽然大悟。且道悟箇什麼。
古人念玆在玆。向十二時中做工夫。直是以
悟爲則。只縁心下塵慮紛擾起滅不停。所以
發此一問決明此事。尊宿應病與藥。或有一
服便効者。或有多方修合百般針艾方應者。
唯以病去藥除全體輕淸爲驗。後來學者不
達本源。強分優劣。但道石霜爲人語死。巖頭
爲人語活。如此見解。買草鞋行脚始得。不領
鉤頭意。錯認定盤星。所謂師子咬人狂狗逐
塊也。大凡尊宿言不虛發。須是學者具擇法
眼方能針芥相投。若也不識好惡。正如剡溪
&T016114;船。如何得到彼岸。又天皇和尙云。任性逍
遙隨縁放曠。但盡凡情別無聖解。若要指示。
盡是爲蛇畫足。靑林和尙道。祖師門下鳥道
玄微功窮皆轉。不究難明。到這裏直須離心
意識參出凡聖路學。方可保任。若不如是。非
宗門子息。乃至古徳妙語一代幽旨。於此中
可盡載之云云若有行人。欲修行此法者。
學般若菩薩。當起大悲心發弘誓願。精修三
昧。具大菩薩淸淨妙戒。廣度衆生不爲一身
獨求解脱。爾及放捨諸縁。休息萬事。心身一
如動靜無間。量其飮食不多不少。調其睡眠
不節不恣。結跏趺坐目須微開。氣息既調。久
久忘縁自成一片。若得此意。自然四大輕安。
所謂安樂法門也。若已發明者。如龍得水。未
發明者。但辨肯心。必不嫌退。出定之時徐徐
動身安祥而起。一切時中護持定力。如護嬰
兒。即定力易成。所以探珠宜浪靜。動水難取。
定水澂淸心珠自現。圓覺經云。無礙淸淨慧
皆因禪定生是知超凡入聖必假靜縁。行住
坐臥須憑定力。最爲急務也。若欲成定。必須
依戒行。若無戒品而得禪定者。無有是處。禪
法要解云。譬如獼猴繫在於柱。終日馳走。鎖
常攝還。極乃休息。所縁在柱。念則如鎖。心喩
獼猴。行者觀心亦復如是。漸漸制心令住縁
處。若心久住是應禪法是故欲成此禪。持
戒淸淨無有瑕疵。禁戒調心如彼獼猴。戒經
云。繫心不放逸。亦如猴著鎖予是扶桑野
人。本居林麓之間。隨例遠遊江海。披垢衣而
度日。獨面壁以無言。甘自守而無聞。深媿平
生百拙。比者少傚古人行履。伺漢家道風。
數慇數歇。纔炷香當下便分賓主。幸提祖令
夙有發明。出身入道之式。打疊而歸。既得打
成一片。於日本國祖道便欲得大興乎。保任
罄祝之情只在斯。因以都盧打疊遠視之。無
可一字傳授流行。所謂尼犍子之數貶。脩伽
陀之一默。並應符合。夫宗底之淺深。得情而
識之。莫扣門操空疲勞矣。龍樹大聖意云。
有亦無。無亦無。有無亦無。非有非無亦無。如
是言説亦無又云。無戲無文字。若能如是
觀。是則爲見佛禪宗大綱如此。又楞伽經
有四種禪。一愚夫所行禪。二觀察相義禪。三
攀縁如實禪。四如來淸淨禪。謂入如來地行
自覺聖智相。是禪相也
興禪護國論卷中



興禪護國論卷下
 大宋國天台山留學日本國阿闍梨
傳燈大法師位    榮西 跋 
第七門之餘。方今以此禪。欲勸末世稚子。而
爲直道之縁矣。雖云少聞薄解之輩。雖云大
鈍小智之類。若專心坐禪。則必得道。善戒經
修禪現世受樂。身心寂靜。是自利。身心靜
故不惱衆生。是利他修禪要決云。如吾和
上闍梨相承。一途直爾學禪。無問多聞少聞
然則雖末世鈍根之人。繫心於佛戒。動
靜一如存念衆生。休息邪見信受佛語。制心
一境息諸縁務。是眞修禪人也遺敎經云。依
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凡信一句
佛語。是萬德直道也。如調達。受阿難五神通
法要。一夏修即得。如周利般陀。只受佛一偈
得阿羅漢也。有偈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
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爲塵。一念靜心成
正覺又雜寶藏經云。昔有比丘年老昏塞。
見少比丘説四果法。心生欣樂。語諸少比丘。
願以四果與我。諸少比丘嗤而語曰。我有四
果。須得好食然後相與。時老比丘歡喜。即辦
餚膳待之。諸少比丘弄老比丘語曰。汝在此
舍一角坐。當與汝果。時老比丘歡喜而坐。諸
少比丘即以皮毱打其頭上語曰。此是須陀
洹果。老比丘聞已繫念不散即獲初果。諸少
比丘復弄之。言汝今雖得初果。然有七生七
死。更移一角。乃至復以毱打。老比丘益加專
念。即證二果。乃至將老比丘次第移坐。證四
果已心大歡喜。設諸餚膳種種香華。請少比
丘報其恩德。與諸少比丘共論道品。諸少比
丘發言滯塞。時老比丘方語之言。我已證得
阿羅漢果。諸少比丘咸皆懺悔戲弄之罪
云。昔有女人深三寶。請一比丘供養既訖。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