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疏百條第三重 (No. 2538_ 聖憲撰 ) in Vol. 79

[First] [Prev+100] [Prev]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大疏百條第三重第七

    觀空智慧
世尊欲對明出世間觀空智慧今此觀空智
慧可唯蘊無我心也乎 答。爾也 兩方
也。若云唯蘊無我心也者。疏中釋觀空之
。觀自性空故不生有見自性空之言中道
畢竟空義故。不小乘單空之義乎。況又
下了知縁起之空二乘偏空
縁起之空乎。若又依之云爾者。住心續生
之次第尤對第四住心勝劣也。如何
  本裏付云。對斷常空縁起。顯中道義
 也。若爾小乘偏空非中道空。不
 起空
答。可唯蘊無我心也。觀空者偏空之義是則
人空智行相故。但至難勢者。自性空言何必
小乘乎。依之三論宗立四種之性空時。
二乘空一種。次縁起空者。談因縁生
事佛家大宗。縁起法上空故云縁起空也。是
即遮外道自然法上空詞也。次對斷常
中道重重故。依之天台於三藏教離斷
常中道
重難云。凡教淺深順凡情建立爲淺教。以
凡情深教。而凡情著有故順之設
有得道之小教也。今破外道觀空時。尤
凡情大乘之空之也。小乘單空
外道空故不能破乎。若以小乘
之。專可人我空之旨。四種性空中
陰上無人空小乘人我空故。以人我
之義偏遮遺之。故是單空義也。而今見
破空並遣有無見正因縁故。非空非有
之觀門也。全非偏空義乎。況又見非有非
無倶非分別無分別之經文。外道非有非無
觀尚遮之所立空故。正是不可得空義相也。
若爾寂然觀門猶不及。況小乘乎。但觀空
者單空義也云事所共許申也。十二門論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者。豈偏空乎。釋具足六
波羅蜜無所障礙故。以空不偏空
次至自性空者。四種性空中有小乘者。
彼陰上無人空歟。若指彼全非自性空義。陰
上無人空者。五陰法體上云人我也。今
自性空對以知因縁有故即離無見自性
。直因縁有法指歸云自性空若爾因縁
生五蘊法體自性空義全不陰上無人
無性義乎。次縁起空事可縁生無性義門
勿論也。云縁起法上空會釋不文義乎。
次住心續生次第事。淺深相對不一准
八心最初種子心直對眞言釋乎。付
中如前云第四住心尚濫外道故。尤可
大乘道理分明。續生次第難不可來者

答。可第四住心也。既云出世間觀空智慧
故。可第四住心也。凡出世間義廣雖通
四已上住心。如是得名約初立之事。聖教
常習也。如無雲天等。若第六住心等頗不
出世間歟。直可大乘觀空智慧等也。
猶如第二劫今大乘不可得空空相亦不
可得也。思今對明説内外相望簡濫説文
也。小乘隨分雖離斷常中道。偏空觀門猶
外道故。爲別第三第四住心觀空智
慧相濫此説文也。大乘不可得空。何及
濫乎。證寂然界偏眞觀門望第二劫縁生
中道觀對明。既約鱗次。今又可爾乎。但
小乘能破者。今簡濫對
明説故。強非能所破義歟。設又雖能所
破義。以小乘無我空觀外道分別空見
何奇乎。次至非有非無之觀非陰上
無人義者。所遮有無者斷常二見也。故了知
斷常人我見雖無量也。不六十二見。而
六十二見以斷常二見根本故。非有非
無觀專可人我空義也。既對斷常空觀順
離斷常中道義故。可三藏教觀門義決定。
次至非有非無等經文者。外道分雖
有非無觀。不斷常分域。故了知縁起空
於斷常觀空智慧所離斷常故。不
斷常甚深觀也。次至自性空
陰上無人空者。此難實難會。然因縁有
者五蘊法體有也。自性空者人我無性義也。
例如彼相宗後二無性有依圓有無變化無
有無性別。合二性有無中道。今例爾
也。法體有故離無見人我空故。離有見
中道也。次縁起空者。成人我空義時。
尤可縁起道理也。自本執人我事。不
法縁起故依自然實有諸法。法法上
常一主宰實我也。而法有借他因縁力
自然性時。法體猶知無自然性。何
主宰實我用。故人我空義尤可
縁起空
    貪嗔倶起
六十心且可貪嗔倶起之義
答。不倶起也 兩方也。若云倶起
者。六十心判與善種種雜起之心。三性各別
善心猶倶起。同染汚性貪嗔何不並生乎。
之下釋或一時雜起若依之云爾者。唯
識論。貪與嗔疑定不倶起愛憎二境必不同
倶起云事分明也。如何
答。不倶起也。凡論一念相應心心所事。必
五義平等也。而貪嗔所縁行相全別也。爭
知縁相同之義乎。依之慈恩釋。貪嗔不
倶境既不同行相亦別以相違故且唯識論
文分明乎。但至一邊者。善雜起者。前後間
雜起爲言同時倶起也。次一時雜起者。
六十心中約並起心品也。故次或次第而生
相違過可答申
重難云。實倶舍法相性相不貪嗔並生之
歟。今疏未必以性相本事多之。與
善種種雜起之釋前後間雜義云事不然。
或一時雜起文既一念並起云雜起。上雜起
何忽相違乎。且又見六十心行相
行相多之。所謂如農夫心歌詠心等
也。然有漏妄心計度分別故。猶屬見惑
之。既屬見惑心故。設雖有漏善心也。可
染汚心倶生義故釋與善種種雜起之
貪嗔設雖行相相違倶染汚性故。不
善染汚相違。爰知依行相相違
並生。權門一途性相也。是即被對麁顯行
微細相通之義故也。假令爲
愛子非嗔心怨家夫婦等。豈
貪嗔不並生乎。次相違行相心品不並生
云事非一定義歟。唯識論中。貪嗔倶五受
相應而貪對順境故歡行轉煩惱也。憂苦
逼迫受故戚行轉心品也。歡戚行相大相違。
猶許相應。何強責貪嗔乎。嗔樂喜受相應
又以同。嗔戚行轉樂喜歡行轉故。又依釋論
。根本無明薫眞心時。於此時中具起
四相品既盡一切諸惑。而云具起四相
一切諸惑一念同時並起云事論家性相也。
若爾何必分行相順違境界差別
答。相違心品不並生道理。釋文如前前
若許並生。諸心雜亂作用難分歟。但至
善種種雜起之心文者。爲初心行者
別善染汚心也。初心行者善惡交雜無間
間起故。簡去染汚心取善心
也。若一念並起無釋詮者歟。故疏第四
云。毛髮謂六十心等。與善種八心共體而
生。及以覺察則宜除剪。未出世間心
來。雜起紛亂難條緒。故名毛髮釋意
善種八心雜起心品名六十心。是條緒云
除剪也。若一念並生。豈停善有剪染
之義乎。若爾前後雜起不一同何過。次
六十心中有善心云事所共許也。行相
&MT01302;善心染汚心起時非善心也。如
心云愛見心垢之慈智心釋世智辨聰
次相違行相相應云事實相違法。不
應義。唯識論云。猶明與闇。定不倶生。如
兩頭低昂時等。諸相違法理必應然。決判
異論者乎。但貪憂苦相應事慈恩釋云。愛
迫二境得倶起故行相不違故憂苦
應時可戚行轉義歟。貪定歡行轉煩惱
事。倶舍一途性相也。故彼不憂苦相
。大乘意異彼歟。次至釋論具起四相釋
者。若彼釋許一切諸惑同時倶起。本覺縁
起前不三世相一途義門也。今於妄縁
起法中貪嗔等相對論倶不倶義門故。不
彼義。若四相具起爲法量。何及此尋
乎。若彼論釋約貪等一煩惱時。此一惑上
十法同時義之義。未必釋貪嗔等並生
歟。嘉祥釋云。纔起一念心遊道外故名外
此文意云。心無分別能契道。而若一念
分別起。是心道外令遊也。故是云外道
爲言
    五見末惑
所以不説五見者以屬見煩惱多在六十心中
爾者今此文爲五見末惑
所由。將如何
答。可爾也 兩方也。若云所由者。凡大
小乘性相雖六煩惱十隨眠之不同。倶以
五見本惑。何今忽云末惑乎。是以下
疏。根本六煩惱若又依之云爾者。思惑品
廢立三妄執。而三妄根本已局五鈍
無爭五見再數末惑也云事。如何
答明末惑之所山也。今文意以六十心
五見之所由。而彼六十心爲
數末惑。在初劫所度見惑。若以五見
。讓六十心其意難得者乎。且一邊難勢
其理分明也。但至一片者。今宗意異顯家
所談也。次下疏文即順常途意歟。無相違
此論義重譽濟暹異義也。朝譽義以五見
再數末惑故。本惑唯局五鈍使也。濟暹義
五鈍五利倶成本惑兩箇再數。五鈍爲
本惑再數成修惑百六十心。五見爲本惑
再歟成見惑百六十心。修惑百六十心云
愛煩惱。見惑百六十心云屬見煩惱。依朝譽
簡一段文。此文通妨釋也。大小乘性相
五見本惑。而今再數本惑唯擧五鈍
五見。故設此通妨也。先五見再數末
惑故非本惑。不之。所以知再數末惑
者。見初劫所度六十心多分五見類也。以
五見在六十心中末惑。故爲
以在六十心中根本煩惱也 問。屬見
煩惱者云五見煩惱事歟。又多在六十心者。
屬見惑多分在六十心中。小分不爾云事歟
  答。見言五見也。屬者云五見類惑
也。意見六十心多分五見類惑也。小分不
爾。在貪嗔等故故屬見者直非五見
。然五見部類惑故成五見不説之由
問。設見雖五見也。今云屬見故。以五見
之惑六十心故。不五見直在六十
乎 答。今屬見者未必以伴屬主之義
煩惱總開二類智度論屬愛屬見者。彼屬見者
五見種類無盡也。合五見故以無盡種類
屬見煩惱也。故二類攝屬義非伴屬主之
。假令可六十心中身見開多種皆攝
身見之惑乃至戒取有多種皆攝屬
之惑等也。次多在者。六十心中多分屬見
類可多在也。屬見惑無量也。何彼無量
屬見惑云多分在六十心中乎。故知文便聊
多言屬見。意可六十心也。
文章錯綜之體其例多之 問。五鈍再數五
見成末惑樣如何 答。如教相抄。至第三
時引生五見也 問。至第三破時定引
生五見歟 答。不一定。五重皆五鈍
再數事。又至第四第五破時可
生五見。今約大途也 問。以生他類
何強爲末惑乎。凡引生義不定也。染汚
心有生善心。以善心末惑乎。
又以五見生貪等。其時五見爲
本惑貪等可末惑歟 答。今引生者非
別惑。貪等五見相應起時。以所相應
引生。約自性體猶可五鈍惑。既至
三破時貪我所色我見云云我所
貪見二相應。謂執我所我見也。染
貪也。自性體貪。相應體我見也。今且爲
生五見末惑之由。至第三破
生我見也。所詮以相應體末惑
  問。依相應體末惑。五見爲自性體
貪等爲相應體時。貪等可末惑歟 答。
爾。相對五見五鈍時。五鈍所縁廣故成
本惑。五見所縁狹故成末惑也。所縁狹即
再數破生道理也。故教相抄第三云。貪
等五種所縁尤廣故云本。五見煩惱所縁稍
狹故云五鈍使所縁廣五見所縁狹由廣
之。引可之。五鈍使中慢境尤狹。五見
中我見尤廣而我見相應慢云我慢。是七慢
隨一也。餘六慢不我相應。可知我見狹
慢廣云事
一。問。所縁寛狹者五鈍使所縁通漏無漏
廣。身見等所縁局有漏故狹。若爾者邪見之
境通漏無漏。何以邪見本惑乎 答。
邪見雖境廣。非數起之惑故非本惑。所詮
二義本惑也。一所縁廣。二數起也。
五鈍二義共具。身見雖數起之惑所縁狹
也。邪見雖所縁廣數起。邊見見取戒禁
取之三二義共缺。故五見非本惑 問。數
起之惑何必成本惑之由乎 答。數起之
惑常隨逐有情。依之引起諸惑故成本惑
也。又數起勢力強勝故。源深流遠道理也
  又問。性相意鈍使之中除疑無明餘三非
無漏親迷之惑。何五鈍皆云漏無漏
  答。今宗意也。可教相抄 又問。所縁
寛狹何成本末之由乎 答。狹攝廣中。能
攝本所攝末常義也。所詮本惑者行解微細
也。末惑者行解麁強也。麁強惑分別増故其
境惟狹。微細之惑分別劣故其境惟廣也
濟暹義。五見不根本煩惱通妨如前。但
六十心定見惑故以六十心中。今五
鈍再數修惑故云此中通妨也。屬見煩
惱者。云見惑歟云五見歟。兩義有
之。此師准修惑云屬愛類見惑云屬見類
見惑之義歟。然多在六十心中多
字六十心中在。不屬見煩惱聞。六十心既
悉見惑也。何有多小之義乎。故知云
五見類惑。六十心中在五見之惑
故順多在言也。私記以見修二惑
見屬愛事。先以五鈍愛以五見
也。以愛類五鈍再數成修惑。以見類五
再數成見惑故。愛見即云見修
問。五鈍既通見修故。六十心中在五鈍
。何五鈍爲本惑再數云修惑乎 答。
先大主見修事五鈍五利也。然鈍使通
事性相所定也。而彼未本末。今五見
再數末惑存鈍使。案其道理。以性相鈍使
見惑時。爲重迷惑親迷惑。重迷
親迷眷屬故爲五見再數末惑也 問。
大小乘性相疑唯見惑也。何今爲修惑根本
乎 答。私記有問答。所詮密教意。疑通
故異性相云云私云。何必云密教意。大
乘義章於疑開疑事疑理二。見修本迷
惑故。疑可見修也。但此師五見局
小乘性相。五鈍悉云見修。異
相所判。凡性宗通滿義。花嚴終教意釋但一
煩惱有麁有細見道斷麁修道斷細故。一切
煩惱通見修。又大乘義章。大乘所説一切煩
惱無不迷理於中麁者判爲見惑細爲修惑
大小乘性相。又不性宗通滿之義
圓密兩教各別性相事尤不審也
問。以五鈍五見再數末惑。約引生
相應歟 答。是可相應也。五見再數
百六十心百六十心皆可五見類。故知末惑
貪等五見相應惑也云事。若非相應。依五見
引生末惑歟。引生義不定事如前成
故知末惑者約本惑種類談也 問。五
鈍自本通見修。設非五見種類。謂見惑
過乎 答。今五見爲再數末惑五鈍
故。可種類也。横並十使見惑
今以五見本惑再數成見惑百六十心
故也 問。今文起五見爲妨不本惑
也。今文分成通妨樣如何。又以六十心
見惑事如何。又五鈍再數百六十心定
事依憑何乎 答。先通妨樣疑者云。五見
根本煩惱五鈍等。何今擧再數本惑
五見乎。通妨云。屬五見煩惱在六十心
故今不擧也爲言意六十心定見惑。五鈍
再數定修惑故。云六十心中末惑
聞也。爲見惑故今云之。今所擧爲
修惑事聞也。見修類別故今不擧通妨也。次
六十心定見惑事。明初劫見惑斷處。度世
間六十心又疏上。未出世心以來與
種種雜起之心最初出世心見道故見道所
未得出世心者。得出世心後不
起見故。又第四卷疏文隨同之。殊彼明
處故。明地行者心傳法灌頂之旨
金剛薩埵三摩地位初地見道故。所治毛
髮等尤可見惑也。次五鈍再數定修惑事。
六十心所讓五見見見惑。今煩惱依類別
之。故可修惑條勿論也。若不爾者。以
六十心中今爲擧所由事何故乎
    三劫地前
麁細極細之三妄。爾者可三妄悉
地前斷之乎 答。爾也 兩方也。若云地前
所斷者。凡地前初劫地上二劫諸宗一同定
判也。設雖自宗何背通滿之義相乎。是以
宗家釋中。越三妄執越三阿僧祇劫。是則十
地究竟也。過此修上上方便心斷微細妄執
至佛果故三妄斷位云十地究竟。無爭地
上經二劫云事。若又依之云爾者。疏中。若
以淨菩提心爲出世間心。即是超越三劫瑜
祇行淨菩提心初地故。地前三劫義無
者乎。爾者如何
答。凡三劫顯密寄齊之分域。十地待對出過
之行地也。可知三劫地前云事。若後二劫地
上。顯教大乘又可無盡莊嚴藏乎。判
初地即得入金剛寶藏故。且一片難勢令
疏釋分明也。但至一邊者。顯密縡異事不
此一事歟。次至宗家釋者。十地究竟者
即云初地究竟意也。自宗横十地故。爲
初地與十地無高下之義十地究竟也。若
爾者可宗家處處釋之故無相違
  本裏付云。私一義云。此釋大日經擧益勸
 修文也。故經云。復越一劫昇住此地者。
 説三妄十地益。此四分之一度
 於信解者。明微細妄執佛果益
 也。故知越三劫正所得初地也。而今明
 二重益故云十地究竟也。於十地中
 十重轉勝
問。演密抄意地上二劫見釋如何 答。抄第
三云。若就第二阿僧祇劫乃當別教分齊
乃至幻焔影響旋輪乾城六喩前空相
雙辨有無故名中道。即從初地八地
也。問。第三劫滿得成佛否。答。若越三妄執
即得成佛。故疏云。復越一重極細妄執得至
佛惠也
一。若以淨菩提心爲出世間心等文一段料
簡事 演密抄意。於經出世間心生二。
一淨菩提心。二佛惠初心也。故置不定。若言
淨菩提心爲出世間心時。地前三劫義也。佛
惠初心爲出世間心時。地上二劫義也。古義
云。此師於疏雖地前三劫地上二劫二
。地前三劫釋局此一處。自餘諸文悉地上
二劫義也云云私云。此釋始終存兩義歟。抄
第四釋十六重玄時有二釋。初釋以第六
無畏初地十六重爲一行者次第證入次
位後釋六重與十重二箇配立倶爲從因至
果之次位。初釋意。六無畏既有地前。三劫六
無畏其位同故成地前三劫義也。以是見。
疏前後極無心或云虚空無垢菩提心或云
淨菩提心。皆極無可初地之義。若淨菩
提心言不必局初地。今文何定初地乎。又
虚空無垢菩提心抄處處釋定初地。若此師
極無思八地已上。可釋名淨菩提心
并虚空無垢菩提心也。而不之。無
爭如是諸文存地前三劫義云事 問。見
若以淨菩提心等文勢。隨出世間心意得樣
三妄執體而三妄執不替出世間心
許意得替。不文勢也。故知初劫有三種
三妄故。對彼置不定若言云事 答。此難
實爾也。私云。准抄下云時釋。約時分三
地前三劫也。時分顯行也。不十地
密行故。約妄執三劫地上二劫也。故淨菩
提心爲出世間心時。所越三劫可時分。以
佛惠初心出世間心時。所越三劫可
。顯不定若也。即是超越三劫瑜祇行
者云三祇時分意也
問。經文既云越世間三妄執。非時分何置
時分妄執不定言經乎 答。容有釋也。常
教三劫者。約時分故寄彼見經出世間心
若以淨菩提心出世間心。可越三
僧祇時分也。今以佛惠初心出世間心
故云三妄執爲言故次作常途祕密二
其差異也 問。爾經時分三祇顯行
地前者。釋第二劫別教第三劫圓教
豈顯行在地上後二妄執乎 答。
三祇時分時非所斷妄執。故顯第二僧
祇間所斷妄執比眞言行者細妄執斷位
齊七地以前別教分齊。第三僧祇間所
妄執比眞言行者八地以上極細妄執斷位
圓教。是以時分三祇齊妄執三祇
門也。實眞言行者從初地大空三昧故。
顯乘智觀。故知顯三祇間所斷妄
執今麁妄執分齊也云事
陀羅尼義云。得佛惠初心者。眞言佛惠
初心也。約顯宗圓滿正覺位又雜問
答云。問。經云。眞言門菩薩無量無數劫積習。
無量功徳智慧皆悉成就者。是何位菩薩乎。
答。是初心菩薩也。問。抑今此無數劫者三劫
之中何劫乎。答。是第三劫也。問。第三僧祇是
八地以上。而何言初心菩薩乎。答。眞言教
意異餘教故爾耳此兩文。佛惠初心者
初地位也。故上下釋一同成地前三劫義
  問。爾何置不定若言乎 答。以下三種三
妄釋之隨妄執出世間心不定。謂若
聲聞見道出世間心。以我倒所生三
三妄。若以三果出世間心。以根境
界迷三妄。若以無學果出世間心。以
業煩惱株杌及無明種子三妄。故雜問答
云。問。經云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者。彼
三妄執者何。答。於妄執多種。問。何等乎。
答。一者百六十心三重度故云三妄執。二者
世間心我倒所生三妄越三妄執
三者六根六塵六識制伏此三故云越三妄
。四者斷業煩惱無明故云三妄執
越世間三妄執文既存四種三妄故置若不
定言也 問。地上二劫義陀羅尼義與雜問
會釋如何 答。陀羅尼義以第三劫
初心菩薩故可八地以上。若約顯教
爲言第三劫有一道極無二心。約一道心
初越第三劫故當第八地。一道心三劫未盡
位故。一道心佛果也。極無第三劫深位故可
九十地。又於極無三劫盡位故當佛果
於眞言門猶因位帶後位妄執故云初心菩
也。所詮八九十三地爲因句金剛心爲
根句佛果爲究竟句。因句故云初心也。如
是初心佛説成佛因故此意也。金剛界儀軌
驚覺文又此意也。守護經此位云我是凡夫
何不初心乎 問。設以八地已上
因句之義。今三劫配立也。何以第三劫
初心乎 答。後二劫雖眞言十地也。前二劫
顯行爲面故。第三劫始在眞言門言。於
第三劫初故。云初心也。次雜問答第三劫
八地已上餘教義。對此云初心菩薩
故。定知初地也。故異陀羅尼義釋。今宗以
顯極密因義規模故。顯第三劫位明
眞言初地之義也。故今第三劫者非眞言行
者第三劫。指顯時分第三劫也。案雜問答
釋起。釋第三劫經無量無數劫百千倶胝那
由他劫文第三劫也。彼無數劫疏釋
教所經時分也。故非密第三劫。所詮有
三劫經文顯相與密意二途。顯相通從
第七地眞言行者斷細妄執齊如
常第二劫菩薩。於眞言八九十地極細妄
位寄齊如常第三劫也。三劫六無畏擬
儀外迹者此意也。若依密意。顯三僧祇在
。密後二劫十地出過待對。今第三劫能越
心釋初心菩薩事爲顯極密因義。且以
第三劫所寄齊顯判也。故疏或云超入
淨菩提心或云舟車神通至到一處此意

一。此心望前二劫文料簡 此文地前三劫
證文也。極無心既第三劫也。而此心定因句
根究竟二心。又初地爲因 二地已上爲
根。八地已上爲究竟。疏家定判也。第三劫
能越極無心云因故。所越三劫有地前云事
異論者歟。地上二劫義。抄第四云。此心
八心中第五花種心第六成果心。後二心
者第七名受用種子第八嬰童心也乃至又解。
此心即是三心中菩提心望前來三劫。論
第三劫。如蓮花盛敷。望後二心即根與
究竟此菩提心却爲因。故云如是初心成佛
因故此釋意先初釋三劫約八心見也。
初劫種心第二劫可芽疱葉三心歟。於第
三劫中八九十三地。八九地爲第五花種
。第十地爲第六成果心歟。此師於第三
劫中一道極無二心故。以極無
第三劫故。花種成果可當三地也。第
十地因位究竟故爲成果心也。第七受用心
金剛心以佛果第八嬰童心也。故第三劫
金剛心及與佛果猶成果心分齊故云
復成種也。花種果前相故屬果猶云成種
也。十心雖當十地之義。八心自本隨
位可重重配當之旨疏釋分明故。今約
三劫立八心義門也。後釋約三句。如
家釋也。但因句者八地以上。根究竟等妙二
覺歟。是又三句配立不定故。初地望生死所
殖善極果也。望二地以上根究竟
因句。八地已上第三劫望前二劫
盛敷蓮。望金剛心并佛果根究竟却成
也。又私義云。此師非地前三劫義
後釋釋彼義歟。云望前來三劫論時釋爲
何乎。釋意約時三劫。云第三劫也。簡
異約妄執第三劫時三劫顯行故。顯行
地前故。能越心可初地。故知十地
因根究竟配當疏家釋分明故。約三句
釋因句可初地故。如是釋也。謂約時見
第三劫。極無心可初地。若爾今此心者可
。後二心者云二地已上根究竟也。抄
上下見二途釋此兩義也。若約所寄齊
三劫。極無心初地也。若約能寄齊密
三劫。極無心可八地已上
一。擧益勸修一段文料簡 地前三劫義。昇
住此地者初地也。疏釋即是初入此信解地
故。信解地名局十地歟。通佛果歟。雖
異義。初入信解言可初地也。信解地初
故。若佛果信解。何云初入信解乎。又設雖
佛果有信解名。名信解地説處無之。信解
行地觀察三心文疏判淨菩提心以上十住
地皆是信解中行。是正信解地説處也。彼中
佛果。釋更開佛地爲上上方便
意。觀察三心文約十地故知今文二重
擧益勸修也。上説三劫十地畢。爲彼三劫
初地爲得益。爲十地佛果爲得益。勸三劫
十地修行文也。故經當思惟此一切智信解
地者。先並擧二重得益。謂一切智與信解
也。復越一劫昇住此地者。信解地爲
邊別説也。疏雖釋初入且約初釋也。實
十地也。信解地稱無局故。此四分
之一度於信解者。一切智邊別説也。四分之
一者。指一切智。度於信解者。至佛果時云
度信解地也。是即標信解地局因起盡也。
古此信解祕藏記釋能度之義。此
義甚非也。不疏釋故。四分之一既能度
也。疏釋上上方便心故。若爾信解豈非
乎 地上二劫義。一段文可佛果十地
説文也。其故隣十地説此擧益勸修。可
佛果條勿論歟。故一切智信解地者。一
切智信解地可讀也。信解地言通因果故。
異因信解一切智言也。此義也&MT01302;
於信解文越因信解意得也。其故上信
解行地者。佛果攝十地説文也。故信解地
言面雖十地。意含佛果故。所含佛果信
解地取出爲所得果也。此文如是見事依
就前三句義中更開佛地文也。彼三句義者
信解行地觀察三心文也。彼三句約
也。從彼三句中出佛地故。佛地猶帶
信解稱也。然爲前所擧因信解
於信解也。若昇住此地句非佛果。此分之
一文不流便歟 問。見一段文。極無自性
心者當昇住此地位。極無心既非佛果。何
昇住此地佛地乎 答。此義意。以
三劫八地已上故。且約能越心
無自性也。昇住此地所得果故。其意聊異也
  問。信解言既通因。若爾者初入信解可
。何云佛果乎。 答。雖信解言廣。今且局
佛果。云初入佛果意也。故疏。即是初入此
信解地此言所顯。信解又有局聞。況又
此字移經此一切智此字見。彼既指佛果
此信解豈非佛果
一。疏第六釋八地三昧道文與今行者初
觀空性等釋全同也。定知極無心在八地已
云事。地前三劫義會之。第六疏云。如上
所説一生補處及八地三昧。是約教道法門
是説耳。然祕密乘人於世諦中即能
達第一義諦者。從初發心時即具行
空三昧。其謂然。則於一生之中能頓
滿諸地當段行者初觀空性時等文與
第六卷菩薩明第七地全同也。而
第六卷能驚覺八地三昧道也。當段蒙驚轉
生心極無心也。故知極無心在八地已上
云事。初觀空性時等者當第三劫所謂空性
等文。彼釋沒心實際。今文釋心之實際亦不
可得。其釋又全同也。可知沈空心第八住心
也云事。彼沈空心云菩薩度第七地之位
故。猶可第八地攝故。爲地上二劫證文也。
之云。疏自八地三昧道釋教道法門。依
實義初地大空三昧云云故知今文
實義意可初地乎。若爾還可極無初地
證文也。所越第三劫豈非地前乎。依地上
二劫義者。釋大空三昧從初地得。極無
隨在初地見。故知當段依教道法門
八地已上釋沈空之義也。所詮大空三昧
極無心全同也。若全同。疏第六
云。佛地雖同名大空定極無心可
佛地乎。尋常八地三昧道者云沈空心也
誤也。既以八地三昧道能驚。故云如幻
三昧。何所驚沈空心乎
一。祕藏記云。越三妄執越三僧祇乃至度於信
此文地上二劫堅證文。云三妄
十地究竟故也。會此文。依擧益勸修二
重得益義之也。越三妄執是即十地究
竟也者。以十地三劫得益意也。過此修
上上方便心已下。以佛果十地得益
也 問。爾者可初地究竟。越三劫
初地故。何云十地究竟乎 答。三劫得
益爲十地時有遠近不同。十地悉成得益
也。故云十地究竟。況又宗家釋十地云。密
教所謂横義也。初地與十地高下故。今
卿所難顯教地地遷登之義也故所得
十地究竟也。殊彼文成證文事難西
方説十念往生云。極樂是初地菩薩所生處
也。而以十念十波羅蜜。十波羅蜜配
。言何云十念。有彼釋初地即云
十地釋文也。此釋既經文見二重之條
分明也。過此修已下釋此四分之一度於信
解經佛果。合經分明故。越三妄執等釋
復越一劫昇住此地文條勿論歟。爾者昇住
此地爲十地故。不佛果也。若此釋地上
二劫義。可因滿果滿二重得益歟。明
三劫得益之時。尤可佛果。因滿
猶三劫分齊也。何爲所得益乎。若因滿爲
三劫能越心之。云得益者。復越一劫
昇住此地文意。此地指得益條分明者歟。故
知三劫益見擧初地此等難故順解釋
云事
一。十六重深行阿闍梨事 疏第三卷明
六重玄二段。一釋漸次證入大悲胎藏發
生三摩地文時。出十六重行位。六重六無畏
也。十重離垢地以去云云第二地
十重歟。或離垢地爲初地後十重即
十地之義。演密抄釋二地以去。二釋
經曼荼羅位初阿闍梨文傳教灌頂阿闍梨
初。第二第四無畏寂然界第三第五無畏
覺心不
生心
第四第六無畏極無自
性心
此復有十重
深行云云是意十六重玄也。初傳法灌頂
阿闍梨攝六無畏中初三歟。或且擧善無
傳教灌頂阿闍梨第二第三歟。復
十重。從前兩義見。付初漸次證入十
六重玄。地前三劫義。極無自性心初地離垢
地以去二地已上故。十六皆次第證入之位
也。故地前三劫義分明也。既云。以行位
之作十六重深淺不同云云十六重次第證
入次位條無異論者歟。且經漸次證入文又
分明也。若爾爲第三劫極無自性心既有
垢地前。何第三劫云八地已上乎。此文
尤的據也。以地上二劫義之。明漸次證
入位二箇配立。一約六無畏從因至
漸次證入。二約地上因至果明漸次
證入。六無畏其位廣。通地前故。十重其位
狹。局地上故。雖十六重。十重與六重
也。爲配立不同二箇證入也。故抄第
四云。漸次證入而有二種。初約六無畏
因至果以爲漸次。後約十地因至果以
漸次。二門併彰總有十六。非次第修行
十六位但抄有二釋。初釋以十六
次第證入位離垢地爲第七重玄
光地爲第八重玄乃至如來地第十六重玄
此釋地前三劫義歟。次深行阿闍梨
文。三劫地前義如前漸次證入文。別無委曲
  地上二劫義。光明山重譽述義云。從傳教
灌頂阿闍梨極無自性阿闍梨。從下至
阿闍梨位。從此復有十重深行已下。從
下明阿闍梨位取意故從下至上時。從
地前第十地故。極無在八地已上。從
下時。從第十地下明其位也。乃至於
解三密人中等者。從初地下明阿闍梨
時可二重。一寂然界。二傳教阿闍梨
也。略寂然界故云乃至也。於解三密等者。
傳法灌頂阿闍梨先擧金剛薩埵與
毘盧遮那也。其意最初傳教灌頂位初作
闍梨事業時。觀自身同金剛薩埵及毘盧遮
。受彼加持力事業及住師位也。
謂觀薩埵事爲灌頂事業。觀
事爲師位也。故抄云。至事時
自身。復爲金剛薩埵遮那不自作
故。故下疏云。次觀自身毘盧遮那。所
者。以大日如來是此大悲胎藏阿闍梨
故。是故行者若行阿闍梨事時。即應
而作本尊。若作曼荼羅諸作務時。即以
自身金剛薩埵問。今深行阿闍梨
漸次證入十六重玄。若爾從淺至深可
之。復有十重已下文何從上至下云
之乎。又從上至下所表何事乎 答。位分
齊雖上十六重玄其意異也。上約漸次
證入次位。今明阿闍梨位故。其文何全同
乎。次上下不同。從淺至深義約修生顯得之
。從深至淺次第眞言行位本覺門軌則&MT06279;
如常。明從果向因義。誠眞言阿闍梨
曼荼羅尊位傳法軌則故。所同尊位
既從果向因人故。明能同阿闍梨行位時。從
上向下釋之也。或又從上向下約解脱門
所現知識歟。又文起盡復有十重深行次云
乃至於解三密人中等。明初傳教灌頂阿闍
事分明也。十重若從淺至深。傳教灌頂阿
闍梨釋何用乎。定知前傳教阿闍梨爲初極
無阿闍梨爲終。後十重爲初傳教阿闍梨爲
終。故二種順逆次第分明故。又釋論本覺行
位可引作證 問。此二次第抄釋有起盡
乎 答。抄先釋六重阿闍梨畢。如是次第從
下至上皆得名爲阿闍梨其次明
重阿闍梨故。十重從上至下可意得也。若
爾者簡異何六重阿闍梨下設從下至上
乎 問。地前三劫義以十六重次第證入
即爲深行阿闍梨。若爾乃至於解三密入
中等釋爲何乎 答。出前十六重中出六
無畏與十重各終阿闍梨也。十六重中此
二殊勝。其故於阿闍梨二種義。一爲
師範。紹襲如來位佛惠義。
二作阿闍梨事業調支分足道儀義。毘
盧遮那具第一義。金剛薩埵具第二義。故
此二顯具阿闍梨二種義也。故疏擧
剛薩埵毘盧遮那畢。是故作最初阿闍梨事
時。即須照自身同於金剛薩埵毘盧
遮那上來雖三劫地前地上兩義。宗家
御意可三劫地前義。其故三劫待對如常
位九種住心分齊也。十地待對出過位可
第十住心。故引第三劫眞言門菩薩等經文
證第十住心。意從初地顯之義
也。又於極無自性心地前地上二義
宗家意全不八地已上之義。且又疏
釋分明也。第六無畏釋虚空無垢菩提心。初
地菩薩得虚空無垢菩提心。疏家定判故。
第六無畏初地也云事分明也。又淨菩提心
初地。經云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
。疏云淨菩提心已上十住地故。但淨菩
提心名初地事。疏家處處釋不毛擧。而
淨菩提心第三劫。又疏家處處釋也。
且第三劫超入淨菩提心文分明也。又疏第
三。復次初入淨菩提心門法明道。如
種子歌羅羅時。前七地以來爲大悲萬行
含養又以十地不思議地。擧益
勸修疏。極無自性心名不思議地。又從初地
即得入金剛寶藏金剛寶藏密乘不共云事
言也。第三劫極無猶顯分齊故。殆
初地金剛寶藏。又此心望前二
劫等疏文。宗家釋云。前二劫者他縁一道二
劫也。後二心者後眞言門根究竟二心也
極無定因句初地條無異論者歟。
又寶鑰云。頓越三妄入心眞此等諸文一揆
也。宗家御釋不異求事也。良以三劫
六無畏淺略行位。十地深祕行位也。故疏第
三云。初劫智惠猶與二乘共行。非深般若
二劫智惠尚與二乘共聞。亦非甚深般若。第
三劫等虚空心無邊智惠一切二乘不
。乃名甚深般若。堪祕密行阿闍梨也。
祕密中又漸次轉深乃至佛爲十地
般若。即九地非其境界。唯大毘盧遮那得
究竟阿闍梨是十六重深行阿闍梨
末釋也。此釋三劫爲淺略阿闍梨。此上以
深祕阿闍梨極無堪作祕密阿闍梨
者。非直云祕密阿闍梨。又三劫上續十地
之旨分明也
一宗意約實證初地即極也。其旨如常。若
爾者實證門地前三劫勿論也。於地上
故云地前三劫歟地上二劫歟尋。許
上行位門來故。教門前論義也。三劫依疏家
宗家等所判如何可見乎尋也。故地上
二劫義。地前三劫見文云實證門會釋
爾歟。故地上二劫義。地前三劫見文
一一可釋之也。若云實證門者。云
前三劫義人見地上二劫文可教門前
歟。爾者何成問答相違乎。地前三劫實義。地
上二劫教門故。故知倶教門前論義也。但有
地上位實修實行前悉云之學者歟。彼前
實行此論義也。經十地行位
後二妄執地上
二劫
先於地前盡三妄
地上者斷微細妄執地前
三劫
是論。初地
即極論義三妄外別云微細妄執
此二論義。三劫地前地上可側也。
謂許四妄執義與初地不極義。可
劫地前地上尋故也
一。儀軌中尊勝儀軌初發心時云三劫
故。地前三劫文也。五祕密經與觀智儀軌
初地時云得一大阿僧祇劫福智故。
地上二劫文也。慈氏儀軌云三無數劫
一生補處三摩地故。又地上二劫義也
問。此論義教門前論。説文&MT06279;更云地上
二劫文而慈氏儀軌即順常途。豈非
教門地上二劫義乎 答。即順常途與自宗
教道其意聊異也。宗無十地次第行位。且爲
功徳品數十地次第。是教道法門也。
然無三祇時分。若於此十地
。一向即順常途也。宗更無此義故。但慈
氏儀軌本三祇時妄執斷之旨歟。時爲
本説故。越三祇一生補處也。順
故。若唯約妄執。可初地也 問。
教門實證則順常途三重別如何 答。且指
一事云。從初地大空三昧實證。至八地
始云之者教門。大空三昧密乘不共三
昧故不顯乘。不即順常途。若於
八地沈空者。可即順常途。八地沈空顯
乘法門密乘更無此義故也 問。教門大空
三昧云八地何意乎 答。諸教八地已上
無相無功用故。且順彼云八地三昧道
也 問。爾者非即順常途乎 答。云
計順餘教。所得大空三昧餘教無之故。
一向不餘教。不即順常途
一。擧益勸修文。地上二劫義爲一重益。以
住此地文佛地故。抄意如是。但宗家釋。
設地上二劫義也。可二重益也。釋云
三妄執十地究竟復越一劫
昇住此地經
斷微細妄
執至佛果故此四分之一
度於信解經
二重擧益分明也。
所詮明三劫得益故。一重擧益ナレ&MT01302;。細論
第三劫中出佛果一障三劫
故。釋是即十地究竟也。斷佛果一障
佛果故。云斷微細妄執至佛果。細論門意
二重擧益也。此義初入此信解地者指
極無心也。信解名雖十地。爲第三劫能
邊云初入也。度於信解文ヲモ因信解
意得也 問。依宗家意第三劫能越心有
一道極無。何今局極無能越乎。初入言
尤可一道心乎 答。此又有麁論細論。麁
論門爾。細論日。一道心第三劫未斷盡
故。實爲第三劫能越物可極無。第三劫
極無自性心生經疏説相分明也。第三劫所
得唯見極無心故 問。細論意於第三劫
一道極無眞言三箇住心。何除眞言乎。
眞實能越可眞言故 答。三劫配立誠可
爾。今開出佛果一障故。因分齊極無可
也。此義眞言因位分齊寄齊顯故。極無至
第十地佛果獨離寄齊。眞言不共位也。故佛
果一障顯乘智行所及也。以眞言
地法門專此意也。又謂。因位人等四種言説
皆不及者。指四家大乘。四家大乘爲
眞言爲果之旨分明也。又如是絶離并
因位談。非果人又其證也。可
存顯密合論次位云事
    三種三妄
凡有三種三妄執也今此三種三妄可
上所擧麁細極細三妄中於麁妄之乎
答。可爾也 兩方也。若云麁妄者。宗家
釋中。以四種三妄斷人時。麁細極細三
妄爲眞言行者所斷。今三種如次爲大乘人
三果無學之所度。斷人已各別也。無爭於
之云事。若又依之云爾者。上以
細極細三妄三重。云然就第一重内
三種三妄。無爭麁妄開之云事。爾者兩方
也。如何
答。麁妄中開之也。既初劫中三種三妄也。
麁妄云事不異求歟。且一片令出第
一重内起盡分明乎。但至雜問答者。三劫自
元顯密共斷惑故。正雖眞言行者所斷
兼約所寄齊顯人密斷位故。配釋四入
也。全非各別之惑也。仍無
重難云。見雜問答釋。開四種三妄事。依斷
人不同重重三妄既以斷人不同
四種三妄由。無爭非麁妄云事。若
麁妄。唯眞言行者所斷故。不斷人
不同由。就中四種三妄中三種既斷人不同
顯。眞言行者聲聞三果獨覺無學故。隨一三妄
豈不別人乎。故知然就第一重内者。上
時分妄執二重故。返其時分顯人
重重三妄故。指麁妄執第一重云事。
若全指彼麁妄。三果無學等者眞言行者歟。
夫豈*不爾乎。又云三乘上中下出世間
論一阿僧祇劫。結釋初劫顯文偏約
寄齊三乘之故。直不密人所斷麁妄
之旨分明也。終非麁妄斷位。所詮明
眞言行者麁妄斷位顯三乘所斷三種三
寄齊明之。故説文偏約時分初僧祇
之云事。但至初重三妄聲聞見道所斷故
大乘人者一往配釋也。見釋文次第。第二
重三妄云三果所斷。第三重三妄云無學所
。於初重三妄我倒所生三毒根本等
斷人。至下云學摩訶衍人初得出世
初心與小乘見道適齊等。無爭出初重三妄
斷人釋也。然彼行者并然亦稍離等二段文
重委釋前三果無學所斷也。若三段倶大乘
人釋。相連湛寂文。湛寂説文可大乘
乎。故知經文顯相雖小乘見道。密意含
大乘人故。所含大乘人物立。見修無學三
且約三乘分配&MT06279;三妄結釋故成多種
妄執之由
答。上雖時分妄執釋。無第一二重判文
何云然就第一重内乎。尤可然就時分
釋中也。於三妄既一重二重等釋文分明也。
三重妄執釋畢云然就第一重内。指麁妄
事豈及異論乎。呪又於劫跛時分妄執
二義釋常途祕密義畢往往所明妄執斷
義豈猶云時分義乎。於初劫重重妄
畢結是超越一劫瑜祇行。瑜祇行既密行
也。所越一劫者何物乎。非上所明妄執乎。
但至宗家釋者。實釋意難思。既以斷人不
多種妄執之由。唯蘊無我句唯可
大乘歟。而疏釋唯蘊無我一句中攝
盡諸部小乘。宗家以彼文第四住心名
。若局大乘。豈如是乎。殆可小乘
大乘。故知初劫文自本合説三
故。唯蘊無我句可三乘見道。而約
多種妄執時。三人所斷説文分明故。
且以大小見道當大乘人一往釋文
也。可再往實義。三種妄執既約斷人
之旨分明。大乘人一種約見道位
之。爲餘釋大乘人也。次至學摩訶衍人
等釋者。上約小乘三道三種三妄斷位
畢。經密意彼處有顯大乘人故。寄齋小乘
三道大乘人三種斷位也。何前見惑唯
大乘人彼斷人乎。若爾然彼行者
并然亦稍離等相連尤難思。定知三重共大
乘所斷也云事。但至連湛寂文者。從
知如是甚深之法已下後段釋也。文勢相連
事雖大乘人也。同縁覺斷位無明種
十二因縁故相連釋也。次至三果無
學等者直可眞言行者者。於此一段
劫六無畏直云眞言行尋可顯事也。
但答者所存爲眞言行者麁妄執斷位
擬顯大小乘人人執斷位之故。云三果無
學等也。合論一阿僧祇劫結釋又此意也。所
詮經文明眞言行者麁妄執斷位也。故能越
行云瑜祇行。然若依宗實義。三大僧祇越
一念a故。不三重妄執。只所變一
念迷心也。此開三重三劫妄執事。寄
顯三祇説故。疏家探彼深意諸教斷位
之也
一。問。初劫顯大乘人者。大乘菩薩但立
人執計通教菩薩歟 答。可二義。一
抄初劫云藏通二教意。通教菩薩歟。通
教菩薩經三乘共十地故。見道修道等斷位
同二乘。謂第三八人地見道三乘倶斷
。從第四第七四地如次聲聞四果也。
然三乘共行故。三乘同斷三界修惑也。第
八支佛地聲聞不此位。獨覺與菩薩
此位習氣。當經拔業煩惱株杌及無明種
。又餘教於菩薩但許人執天台淨影
釋論等也
二約菩薩二執并斷。且以人執斷邊
。又見修無學三道於人執一邊且寄齊明
云云私云。見證寂然界生起釋。湛寂中菩
薩進至寂然界若爾如是斷惑可一類
菩薩通教菩薩尤其義相當歟。但此菩薩
尚進至第二劫第二劫乃異二乘
疏釋顯此意歟。若爾第二劫菩薩非通教菩
。如何。但此義至第二劫者約文段歟。
必菩薩至歟。但若約菩薩轉向餘乘
。謂通教菩薩預三界唯心教文偏眞
第二劫菩薩時異二乘爲言
    縁覺斷習
經文拔業煩惱株杌無明種子今此株杌種
子唯可縁覺所斷乎 答。可爾也
兩方也。若云縁覺所斷者開疏家釋。初
劫三重三妄見修無學之所斷也。三果學人
無學聖人相對分明故。若爾今文設雖局
聲聞。不縁覺乎。是以演密釋存此旨
若又依之云爾者。大師立十住心時。第
五云拔業因種心。非今經文乎。若不
覺不共所斷。誰爲第五別稱
答。可縁覺也。業煩惱言前前所斷又爾
也。今所加株杌種子也。是則指習氣
然同性經中於縁覺立習氣漸薄地。豈非
聲聞之義乎。住心淺深專此意也。但
學無學相對者。於二乘倶有學無學。聲
聞擧有學縁覺擧無學互顯也光明山或又
聲縁相對且云學無學道範

無學聖人所斷最難斷處之文異義多
端。付縁覺斷習義。業煩惱株杌無明種子指
習氣也。凡二乘所斷三界見修分齊也。於
見修正使習氣。於正使中種子現行
此中聲聞斷正使分齊習氣。縁覺智
惠深利故斷正使。又兼斷習氣也。故今文
段有三重三妄中。初重三界見惑。第二重三
界修惑。已上二重正使聲聞所斷也。第三重
業煩惱株杌無明種子習氣縁覺所斷也。縁
覺非正使。聲聞擧倍也。樹身喩
使種子。枝條花果等譬現行。故習氣喩株杌
也。於習氣中無明與諸煩惱之不
株杌與種子也。凡株杌者樹殘伐後
殘所也。樹殘伐種子斷義也。殘伐後如
枝條花菓。種子已斷煩惱不現行。既
種子斷後猶殘所爲株杌種子。豈非習氣
  問。此義上三果學人下無學聖人誰人乎。
三果學人可前三果。云學人故。無學聖人
第四果。學無學相對無異論故。若爾聲
聞有學無學相對非之乎 答。付此義
數義。一前三果聲聞後三果也。修惑斷果
故。謂斷欲界修惑六品一來果。斷後三
不還果。斷上八地七十二品阿羅
漢果。留滯者顯修惑漸斷之義也。意云。
根境界修惑三果學人留滯處也爲言
學聖人者。縁覺云無學。習氣縁覺所斷故
問。縁覺斷習氣者。正使外別起斷道
答。不爾。只斷正使時。聲聞智用淺故不
習氣。縁覺智用深故習氣不殘也。拭垢穢
時。如弱拭有餘殘健拭無餘殘 問。爾縁
覺斷習位可有學。何云無學乎。又聲聞第
四果可無學。何云三果學人乎 答。付
古來重重義。一聲縁倶有學無學之二位。聲
聞擧學位縁覺擧無學互顯也重譽義但此
義異前義勢。三果前三果故。又於縁覺無
學位斷道歟。尤不審也。一二乘相對聲
聞學無學倶云有學。縁覺學無學倶云無學
道範義但此義勢。縁覺可學位。斷惑故。縁覺
學位對聲聞且云無學也。前三果有聲聞
無學。非斷位相違也。故上云淹留
修行。今云拔業煩惱等。文勢別也。一對
學聖人三果學人。無爭前三果也。故聲
聞四果相對云學無學也。然此文爲縁覺説
事明轉向餘乘之義也。聲聞無學迴
中乘拔株杌種子即縁覺學位也。雖無學
聖人意縁覺學位故爲縁覺説文也。又拔
株杌種子畢即得無學果故。此文有縁覺
學無學之二位也。此義無學聖人但斷習氣
也。正使已前斷盡故 問。聲聞無學有
心中乘證文乎 答。住心論云。以羅漢
等迴心亦成獨覺問。此義前三果者
修惑斷位歟。若爾預流果見惑斷果也。何
修惑斷位乎。又果道斷惑倶舍等不
之。如何 答。三果人進斷修惑故。云三果
學人也。雖三果意取後後向道也。向
相攝時。後後向道攝前前果道也。謂阿
羅漢向攝不還果。不還向攝一來果。一來向
預流果也。超越證人至第十六心時。不
後後向道前前果道。可思之
一。縁覺不習義。嘉祥法花義疏。中乘斷習
經論無文。但取智優劣三車不同
釋諸經論中云縁覺斷習之説文故。又天
台七異三同。淨影五同六異中。無斷障異故。
又宗家釋判住心之淺深時。四五住心淺深
斷障不同見故。又疏第七云聲聞縁
覺三昧分異漏盡即同故。故知今文無學聖
人者二乘無學並擧也。業煩惱株杌無明種
子者非想地第九品惑也。二乘無學倶先起
金剛喩定非想地第九品惑無學
無學聖人所斷也。如斷六一來果斷
九不還果等也。三果學人者前三果也。後後
向道屬前前果道義如前。或又明修惑留
滯之義故。直擧三果相違歟。謂預流果
欲界六品惑留滯。斷之捨預流果一來
故。後後可之。所詮留滯者久住前前
果道後後果事。依分分修惑修行
速疾故也 問。且約欲惑六品斷人云者。
滯六品惑頓不進。是一來向人也。何云
預流果乎 答。捨預流果事。六品惑斷盡
一來果時事也。其以前住預流果也。預
流果人斷六品惑邊一來果方便故名一來
。下地預流果人也。只預流果人爲此振舞
意得也。後後可之 問。依有學無
學何對習者。可聲聞無學。何
聲聞前三果無學處可縁覺無學
乎。宗家釋。拔業因種一句中攝譬支佛乘
云云縁覺聲聞見乎。又唯蘊無我稱
設通二乘。拔業因種稱偏可縁覺。勝
後住心名稱故。例如他縁大乘名不
四家大乘始名法相。覺心不生名簡
異前故獨在第七 答。湛寂三乘故。實
此位有菩薩。然猶二乘爲面。於二乘中
聲聞爲面説故。三果無學相對聲聞爲本也。
然彼無學處存縁覺也。故云生十二因縁
縁覺所觀也。所詮三劫配立一行者次
第昇進次位寄齊餘乘顯故。眞言行者修惑
斷位如聲聞三果人。非想地惑斷盡位云
二乘無學也。文顯相對前三果故。聲聞無
學爲面。能所寄齊專不縁覺也。次宗
家釋雖二乘。聲聞於第五住心所用
故。且判譬支佛乘也。縁覺不共義門
釋故。何作難乎。次至住心立名後後
前前者。是實難也。但四五住心自
三昧異二種住心故。依四諦觀
煩惱株杌聲聞。觀十二因縁實相拔業煩
惱株杌縁覺也。故拔業煩惱句下在三昧分
異之義。故取縁覺邊第五別稱也。故此
句望上臨下二乘義門顯也。對前見修道
無學聖人。聲聞無學爲本望後生十二因
縁句。此句縁覺觀門顯也。故湛寂釋下三乘
倶有設菩薩爲寄齊之。二乘倶有段
勿論也。彼湛寂者指業煩惱株杌無明種子
之文也。若云局縁覺義。湛寂二乘如何可
得之
一。大師御釋縁覺斷習義見乎 答。第五住
心引同性經縁覺十地文。彼第十地習氣漸
薄地也。引證既分明也。何不其義乎。
故嘉祥引此文縁覺斷習義。又第五住
心初上擧縁覺觀門畢。業惱株杭猶此而拔
無明種子因之而斷猶此者指縁覺觀門
也。全非聲聞觀。故知株杭種子依縁覺觀
拔故。非聲聞分聞。此字起盡可之。又
十住心釋背闇向明求上次第。於背闇
十重。四五背闇可不同條勿論也。聲聞
人執未斷盡。諸教無其説故。縁覺
法執斷之義。又諸教不許故。若不
習氣。以何第五住心背闇爲所倍第四
乎。或人云。世間三種住心未斷惑位故。雖
背闇之不同。如三重。二乘又可
乎。爾背闇向明約大途説歟云云此義非也。
世間雖斷惑。分非背闇之義。第一淨
心由漸故。不沙汰。第二持五戒。除五種
過非。是背闇也。第三若約欲天。持十善戒
十種過非故。背闇倍第二色。無色天以
有漏智斷惑故。何云背闇之義乎。若爾
四五住心背闇之不同云事。尤背
家解釋
一。湛寂位有聲聞拔業煩惱中可
聞堅道理也。其故指拔業煩惱株杭無明種
子文如是湛寂故。湛寂位與拔業煩惱
株杭位一。而湛寂位取三獸渡河譬。此中
三乘人若爾聲聞既在湛寂位。拔業煩
惱中何除之乎。或會之云。湛寂義廣可
見修無學三道也。以人執不生湛寂故。
見道約見惑不生湛寂。三果約修惑不生
湛寂。無學約習氣不生湛寂。故三獸
既等雖湛寂之潭。隨足迹所至處
湛寂有淺深事不之也。若爾初
二重聲聞湛寂。拔業煩惱等縁覺湛寂。故以
湛寂云二乘。拔業煩惱位不
云云此義不爾。疏釋湛寂時。五根本
煩惱及百六十隨煩惱等皆畢竟不生故名爲
人執惑斷盡處云湛寂條勿論也。三獸
淺深同斷人執人空不生之理。智有
故。釋所得理隨有淺深之由。全人執未
斷盡位非云湛寂潭也。未斷惑品不
畢竟不生故。加之見釋文起盡三乘同
一所時。猶有三乘淺深聲聞可
學一果也。不前三果乎。若於聲聞
猶立重重湛寂。三獸譬尤不足歟。又湛寂
位。一切外道所不能知拔業煩惱重。離建
立宗等外道不知義上下既同也。所不知位
阿寛狹別乎 私云。重重湛寂義難勢尤難
遮故。三果中無學與拔業煩惱縁覺
兩種湛寂也。故踏人執斷盡義
。未必指文也。但至上下外道不知同者。
説文雖似其意別歟。下外道釋内外外道。内
外道二乘歟。湛寂之源底菩薩獨到故。別爲
菩薩所入一切外道所不能知也。上
離建立宗等但局外外道。故上下別也。
況又大外道通力等聲聞縁覺。故離
建立宗等者專可縁覺也。其上彼建立
宗等謂。十二因縁甚深理有佛無佛性
相常爾處也。是豈非縁覺
一。縁覺不斷習義第五住心引同性經習氣
漸薄地文。如何可之乎 答。天台意。藏
通二教各有二乘。藏教二乘倶不斷習。通
教二乘聲聞局正使。縁覺侵習也。同性經。
縁覺十地中第十地習氣漸薄地也。彼通教
縁覺也。故有斷習義。今十住心所立第五住
心藏教二乘也。故無斷習義。故天台於藏教
二乘七異三同時。以斷障同一。釋
通教二乘時。習盡不等故果小異問爾何
第五住心引同性乎 答。雖正證
義便引之也。如此例聖教多之 問以
何第五住心知通教二乘乎 答。第五
住心小乘也。十住心四對時定小乘故。通
ヲハ天台釋四教時云初一小乘後三大乘
故通教三乘倶大乘也
一。習氣斷義ニテ淨影五同六異時立斷障同。如
何會之乎。且又諸經論二乘斷惑不
不同乎 答。縁覺習氣斷者。斷正使時智
慧深利故。不習氣斷也。故爲習氣別不
斷道也。只同斷人執。聲聞留正使縁覺
習氣也。所斷惑品其體不別。能斷智品
別斷道故。不斷障異也。然細論門
時。云習氣斷不二乘不同
一。梁攝論明二乘斷惑云。以法無我未
故人無我亦不清淨又智度論云。二乘雖
三毒亦不了了盡。如香器餘氣故在
二乘倶不習氣如何 答。可二會
。一二乘言言總也。實局聲聞也。故智度
論往往出舍利弗等大阿羅漢三毒殘習。縁
覺不出。但此會釋未盡歟。攝論以法無我未
淨故之由。縁覺ヲハ除故。一習氣重重也。
眞實盡諸煩惱習氣事但可佛果。故釋
論云。如來地中四相都無究竟清淨無際
佛果所斷微念云。並前殘習故縁覺不
習氣。然二乘相望時。聲聞所及習
氣一分斷スレハ。此規模&MT06279;縁覺斷習也。習氣
漸薄地漸言顯此義
一。習氣者不染無知歟。不染無知倶舍釋
名習氣數習煩惱之氣分故故。若爾不染無
知有二無知。定障根障無知也。聲聞斷之。
斷習義何局縁覺乎 答。習氣即不染無知
事未定。光釋於不染無知體十一師義
時。煩惱習氣義在之。然倶舍正義云不染無
知劣惠爲體三性門中善無記攝。不煩惱
習氣之義。可知二無知體劣惠非煩惱餘習
云事 問。爾何云亦名習氣等乎 答。令
智劣惠事依煩惱殘習故。有財隣近等釋
意云習氣
    學摩訶衍人
學摩訶衍人眞言行者也乎 答。顯
大乘人也 兩方也。若云顯乘之人也者。凡
論能所寄齊事。專以密人顯人也。
而今云與小乘見道適齊。寄齊之旨分明也。
顯人顯人其詮者乎。加之次下淨
菩提心少分増明淨菩提心非密乘不共之
名目乎。若又依之云爾者。見疏前後間
密人時。或云眞言行者或云瑜伽行人。今
大乘人。可顯人也。是以宗家釋中。判
四種三妄時。以第三妄執大乘人。非
今文
答。可顯人凡於經初劫三重三妄文
重釋。初約小乘。次學摩訶衍人以下文約
大乘。是則湛寂之中三乘人也。若爾同共一
法行者故。尤可顯人也。但至能所寄齊
者。今文強非寄齊旨。同共一法人與
齊顯以不小乘迄也。全以小乘
齊顯大乘之義也。是以覺苑判通教
菩薩。但至淨菩提心者。開會之意也。世間
八心種子心如云淨菩提心少分増明也。
相違
學摩訶衍人爲顯人古雖有重重篇目
多分湛寂三乘中菩薩定學摩訶衍人。湛寂
菩薩顯人故。學摩訶衍人ヲモ顯人。此
會有二義。一學摩訶衍人即湛寂菩薩也云
事所共許也。彼所寄齊有三乘中菩薩
也。此能寄齊眞言行者也。故其體別也。一學
摩訶衍人即湛寂菩薩共許也。彼湛寂
菩薩得無量寶王菩薩也。無量寶王豈非
盡莊嚴藏乎。湛寂理者人空理也。此理約
無相之空理也。約眞言人表徳寶也。眞
言行者斷麁妄執表徳寶譬大香象到
源底也。又疏一切外道所不能知文釋内外
外道。宗家以内外外道九種住心。無
大香象王菩薩眞言行者也云事。若爾同
共一法中等者同麁妄斷義也 問。爾湛寂
菩薩進到證寂然界而證寂然界菩薩六
無畏能所寄齊時爲所寄齊顯人湛寂菩
薩豈非顯人乎 答。此事實難思。且會
湛寂重實所寄齊有三乘。然初劫小乘爲
表故。菩薩隱以二乘齊眞言行者也。證
寂然界勝進時顯彼菩薩生起也。或又此
中有三乘人者。所寄齊三乘也。故非前三
獸譬也。三獸中二乘譬兎菩薩可馬歟。
或又三獸譬且約初劫顯相所寄齊爲二乘
此中有三乘時探密意菩薩
一。學摩訶衍人爲顯人。以雜問答釋
。依根機非一四種三妄時。三果無學
眞言行者既移疏釋。以三毒爲大乘人所
。豈不依學摩訶衍人釋乎。彼大乘人既顯
人也。學摩訶衍人豈密人乎。若學摩訶衍人
密人宗家大乘人釋依憑何乎。實此難難
會。凡宗家以初重三妄判大乘人所斷事
甚難思。疏中於餘三種三妄斷人。初
重三妄不斷人故。宗家加釋歟。初重三
妄必非大乘人。餘三種有各別配當
故。所殘被大乘人也。如是釋大小顯密
人悉所以被擧盡也。所詮大乘人通可
三種三妄能斷人也。而第二三妄付顯相
三果所度。第三三妄對三果無學所
。初重強無別配當義門故。於是擧菩薩
三重之旨也。若爾以根機非一之由
立四種三妄事一往義門也。非再往實
歟。又移學摩訶衍人云事不爾。彼學
摩訶衍人具三種三妄擧之。然彼行者等者
第二三妄。然亦稍離等者第三三妄也。此三
重倶學摩訶衍人故。若爾何但局初重乎。若
義被大乘人時無相違。三人配當外
大乘人殘故。若移文任文可之。而文既
學摩訶衍人通三重。何局一重之乎。其
上以根機非一四種三妄之由。依
大乘人通斷三種三妄之文時。根機非一之
由不立也。或云。學大乘人唯見惑斷人擧
之。釋初重三妄時斷人未見故擧之也。次
然彼行者并然亦稍離等二段文。返重委釋
前三果無學事也。故疏家釋既擧學大乘人
事。但局初重三妄故。成根機非一之由
云云此義甚非也。先付見道與小乘見道
適齊意。小乘爲本大乘人寄齊何以此釋
初重三妄但成大乘人之義乎。又然彼
行等二段釋還前段釋云事甚不文勢
若非學摩訶衍人相連釋。釋文不足歟。又云
禪定道品諸度。菩薩所修六度修行也。豈
三果學人所行乎
一。與小乘見道適齊能所寄齊必可顯密
相對云事。顯大乘人義如何可之乎
答。今適齊者強非能所寄齊義。從本於
劫三重三妄大小乘人。先約小乘
重三妄畢。付大乘人又釋此三重之事
時。大小同斷見惑人空不生。爲菩薩
小乘之由適齊也。小乘見道適
シタレ&MT01302;。云聲聞正位意也。若明寄齊。然
彼以下釋文可寄齊。更不寄齊義乎。
故知三重皆釋大乘人斷三種三妄
寄齊門釋
一。答先淨菩提心者開會意也。顯密不同ナレ&MT01302;
大乘心密一分淨心顯現也。凡開會有
。起一切一分善心眞言淨菩提心
一分。此淨菩提心全開ケハ眞言行者也。一分
起顯人也。故八心最初種子ヲモ一分淨心顯現
云云若爾小乘見道無淨菩提心一分。曼
荼聖衆列小乘義專此意也。然今大小相對
時。大乘親眞言故嫌小乘淨菩提心少
分増明也。凡疏家處處釋以眞言大乘
如常也。今從大乘中大乘分出爲&MT01302;
初劫三乘。有眞言之邊故云淨菩提心
也。次行者者是又以眞言人行者也。三
劫釋文下地明眞言行者也。然寄如常顯
之時。動擧下地眞言行者處有之。初劫
終行者未過此劫等釋。眞言行者豈名極無
言説處乎。極滅言語言三昧小乘三昧故。故
證寂然界顯菩薩云行者也。若彼行者密人。
以三乘上中下出世間心合論一阿僧祇劫
眞言行者事新足合論乎。或又行者言
必局眞言
    見惑寛狹
學大乘人出世初心斷見惑爾者可
執見惑悉斷之乎 答。可人執也 兩方
也。若云人執者。經唯蘊無我句含三乘
見道之中。今明大乘人見道若爾大乘見
道二障分別起倶斷之。何於見惑
乎。是以疏度無量見網無量言無所簡乎。
若又依之云爾者。既與小乘見道適齊
人執品分齊如何
答。可人執品也。凡思學摩訶衍人。湛寂
位未證寂然界。何斷法執乎。依之經云
彼出世間心住蘊中。疏宣然未度法障未名
眞淨菩提心。但至難勢者。深教意見道必不
一切見惑歟。依之或釋中。但一煩惱有
麁有細。見道斷麁修道斷細麁細倶可
分別倶生故。不相違
重難云。開疏家釋菩薩次第勝進之義
。湛寂位雖三乘。菩薩進登寂然界。此
寂然界菩薩進至第二劫三乘徑路始
此意也。若爾他縁乘既法相大乘故。
此見道位唯蘊無我之位與小乘
見道適齊故約菩薩見道尤任法相大乘
所判見道義也而他縁乘意。於見道
二障分別起。於修道位法執倶生。至
金剛心位人執倶生也。故知學摩訶衍人
見道可二執見惑云事。但至湛寂位
法執者。若約菩薩時。實未斷物法執
倶生也。人執倶生雖未斷也。菩薩強以是不
所斷惑。故留惑故。故菩薩雖法執
倶生未斷義。同二乘見道説故。且人法
相對見修相對義門隱之也。湛寂重雖
乘具。二乘爲表故。見道説唯蘊無我也。若
別説菩薩見道。不唯蘊無我。三乘合
説故。二乘爲本雖唯蘊無我。菩薩邊テハ
唯蘊言約修惑意得也。設約小乘。見
道云唯蘊無我時。可見修相對之義也。
無我者見惑也。對此唯蘊可根境界淹留修
行義故。故學摩訶衍人寄齊三果時。然彼
行者有法執當心彼明修惑留滯之義
也。然菩薩二障見惑既斷故。留滯法執倶生
有法執也。人執倶生未斷ナレ&MT01302;。彼無溜滯
故。但云法執當心也。故知唯蘊無我句
總別二意也。唯蘊無我一句攝諸部小
盡者總義也。大小相對義故。唯蘊法執無
我人執也。文處以此句見道別義也。唯
蘊留修惑無我遮見惑也。故約大乘人
見修相對義門也。次至經疏文者。彼又
菩薩強不法障。初劫小乘爲表故。
設大乘寄齊小乘明故云法障也。同共一
法中而昇沈有異者專此意也。次至終教斷
者。初劫菩薩不終教大乘菩薩。勝進
他縁乘菩薩故。又寂然界證偏眞理。法
相十地釋四五六地寄同羅漢故。於地上
猶有偏眞義。終教大乘無漏智現行上假リモ
偏眞理
答。凡案三劫配立。眞言行者斷三妄勝進
心續生位也。爲此觀行大小權實諸
教斷三妄之分位之故。強不一教
始終也。以寂然界一重法倒文并第二劫第
二重法無我性文見。初劫三重三妄可
執品設大乘見道也&MT01302;人執見惑
初劫三乘也。湛寂三乘既同得人空
若通二空。三獸一河譬可不齊故。其上
五根本煩惱等畢竟不生云云若約法執。豈畢
竟不生乎。湛寂既人空理。三重三妄何通
乎。彼三妄斷盡位云湛寂故。又大乘諸宗
斷惑義不一准。難勢唯法相一宗樣也。天台
四教一代宗教之時。通別圓大乘何先
人執見惑次斷人執修惑事。不小乘
斷道。初劫大乘有スルニモ天台。依之覺苑初
劫菩薩判通教菩薩。又淨影意釋三賢斷
地上斷法執。釋論一師意又爾也。故大乘
最初不二障合斷。但至初劫菩薩
進第二劫故初劫時可法相大乘菩薩者。
共許也。三乘侄路始分者。設別菩薩
&MT01302;菩薩智品時云初劫菩薩共二乘
二劫菩薩不二乘。有何相違乎。次見修
分別事。凡唯蘊無我觀門大小簡異名目故
人法相對義勿論ナレ&MT01302;。且同見修相對之義
者。是又可小乘見修故。以見修相對
二障潤色。次法執當心有古尋
修惑云法執時無子細。設實法執也人執
修惑起因擧之也。上來問答學摩訶衍人定
顯人會釋也。若爲密人。御難如何。故
問題可其用意
一。初劫菩薩爲法相大乘。初劫即可
乎。見道初地故。於三劫地前三劫地
上二劫異義。地上三劫義無之乎 答。今三
劫若約時分一乘所經三劫歟。若他縁乘三
ナラハ。第二劫分可三劫也。不至第三劫
故。故知約他縁乘三劫意得。今初劫彼第二
劫從初地七地也。今第二劫彼第三劫
八九十地也。彼初劫未斷惑位故可三劫
也 問。爾者三果無學等寄齊豈地上乎。
又證寂然界豈第二劫滿乎。其上疏常途諸
論所明。經一阿僧祇寂然界云云豈第
二劫菩薩乎 答。如先云相宗十地四五六
地云寄同羅漢故。有同共一法義也。又人
執斷修惑位同法執修惑斷位也。次寂然界
第二劫滿事。寂然界菩薩同支佛。第六地既
聲聞羅漢故。第七地尤可支佛也。
トテモ初劫小乘爲本明故登地菩薩ナレ&MT01302;。同
故義門淺近也。次一阿僧祇事。自本今三
劫配立約一乘教故。三乘教第二僧祇可
一乘教初僧祇也例如釋論抄云性相
兩宗相去較一僧祇
    法執當心
然彼行者有法執當心今此法執可
法二執中法執也乎 答。可人執修惑也。
  兩方也。若云人執也者。既云法執。何云
人執乎。是以次下。不起我倒人我倒不
起之義若爾對彼云法執當心。尤可常法
若又依之云爾者。所寄齊已云
果學人。是則修惑斷位也。能寄齊法執可
修惑
答。指修惑法執也。今淹留修行者
漸斷之義。而第三重業煩惱猶人執品也。
第二重法執乎。且一片難勢其理分
明也。但至一邊者。修惑迷事惑故。爲
法自相之義法執也。次不起我倒者。指
見惑我倒也。故上我倒所生三毒根本
若爾對見惑法執。可修惑義勿論也。仍

法執當心者可人執品修惑道理分明也。先
三果學人所留滯人執品修惑之義無異論
今設約學摩訶衍人&MT01302;所斷惑何忽相違
乎。況第三重業煩惱株杭等不法執。返淺
位明法執斷之義乎。又釋第三重時。然亦
稍離下地三執彼爲第三重之來由
二重下地三執也。於下地三執數義
法執義曾無之乎。若法執ナラハ何云
地三執乎。又所留滯人執修惑ナン&MT01302;。法執者云
所依義不然。見文相之次第。依
執當心留滯六度修行法執留滯義故非
修惑漸斷之旨。若爾者肖文大旨乎。前
三果學人以留滯惑所斷。今何不爾乎。
若法執所依所留滯人執修惑也者。尤
可擧修惑體。假令以法執當心。修禪定道
之時修惑起可稽留淹滯也。既無
惑言。可知直依法執稽留淹滯云事。若爾
文相之大旨也。又人執已斷後可
執當心。修惑未斷之位何進云法執當心
乎。麁惑未斷位細惑行解不顯。不
也。故知今法執可人執修惑云事。但
不起我倒者。於我倒言二樣。一對法執
人執云我倒我蘊兩倒二種業煩惱網
也。一見修相對見惑云我倒。唯蘊無我位
我倒所生三毒根本是也。今依後樣
見惑不起我倒也 問。於我倒寛狹
事如何 答。我倒者我見也。我見見惑故。
見惑云我倒事無子細。二執相對人執云
我倒事。人者我義也。常一主宰見上所起諸
惑云人執。故總云我倒也。凡凡夫所起煩
惱從我見等起。故唯識論。二障
諸煩惱同薩伽耶見而爲上首人法二
此意也。其中人執品惑迷用惑故主宰義
勝猶得我名。云我法二執時云我執也。又
其中分別見修之時。我見見惑故。剋性云
我倒也。見惑不&MT01302;我見。四見從我見展轉
起故。擧本攝末見惑云我倒也 問。人執
修惑云法執其例乎 答。可之。常
釋論中五種人見者。執如來藏故法執ナレ&MT01302;
人執也。今又修惑迷事法故。人執云
。何過云云又淨影釋。以執取相法執
釋論人師准計名字相爲見惑執取相爲
。淨影意人執修惑名法執歟。但常義。淨
影以執取相法執故異釋論意云云
能可之。彼師執取計名云地前二輪惑
智相相續云地上二輪惑。二輪者見修歟。若
爾執取相可人執修惑
一。法執義了簡文段。前條見惑論義以
障見惑之義成也。大乘人見修道寄齊二
明。故見道斷二障見惑。修道斷法執倶
也。故修諸度時稽留淹滯者。二地以上
菩薩明法執修惑漸斷之義也。拔業煩惱者。
十地菩薩明人執習氣斷之義。所詮大乘菩
薩於地上見道斷二障見惑修道漸除
法執倶生并與二障習氣。是寄齊小乘三
明故。修惑斷邊寄菩薩斷法執修惑。縁
覺習氣斷邊寄菩薩修道習氣斷也。故下地
三執者。假令初劫寄同法相大乘第二劫
若第
六地
第七地可縁覺習氣斷也。若爾者指
前六地下地。六地間所斷法執倶生
下地三執也。三執者根境界迷也。小乘
根境界人執修惑。大乘迷根境界
法執修惑。所詮法執義。法執名字依
人執也。二執名字諸教同名目也。今疏何
猥可其名目乎。又擧起因義。難勢前顯
畢。法執當心正擧今所斷若爾明菩薩
法執斷位之條勿論歟
    下地三執
然亦稍離下地三執何地下地
答。可聲聞地也 兩方也。若云聲聞地者。
縁覺於凡位預斷下八地惑無漏智
非想地之惑故。尤指下八地下地也。
是以覺苑法師釋稍離下之八地三妄執故
聲聞下地證據何在乎。若又依之云
爾者。下地三執者可前三果所度三妄
也。若爾彼九地之修惑。何但下八地

答。可聲聞地也。今文以大乘菩薩斷位
二乘斷位之時。同縁覺斷位釋也。若爾
大乘菩薩無凡位斷何擧下八地凡位斷義
乎。況又株杭種子顯縁覺斷惑勝聲聞
也。若非想地惑。二乘倶斷。不
覺不共之稱。故知學大乘人斷聲聞下地
斷九地見修三執畢明進斷縁覺所斷業惱
株杭。故云然亦稍離等也。但至聲聞云
下地者。三乘共十地時對支佛地第八地
已辨地等第七地
等也
下地
重難云。今文明學摩訶衍人寄齊云事。所
共許申也。於初劫三種三妄之時。初
重見惑學大乘人所斷也。第二重聲聞所斷。
第三重縁覺之所斷也。故云然彼行者等
前三果無學斷位也。故云然亦稍離乃至
生十二因縁等委消釋第三重經文。若爾直
縁覺斷位故。尤約凡位斷之義
也。凡一切縁覺必先凡位順解脱
分位也
有漏道
斷下八地五部惑。五部者四諦修道即見
修二惑也。其後時劫滿時從燸善根
于座次第修之。依第四禪無漏道
見道十六心時。縁上界忍位斷非想地之
見惑。次以九無間九解脱道非想地九
品修惑。是云三十四心斷結。又菩薩三十四
心縁覺有百六十心之釋。正理意也。下
八地惑凡位斷故。於聖位之故。今明
縁覺斷位故。凡位斷邊云然亦稍離下地三
也。拔業煩惱株杭等者可聖位所斷
之非想地惑也。無學聖人者顯此意也。若
爾者下地者可下八地之條勿論也。若非
位斷者何云稍離乎。三界煩惱有一惑
麁細之義邊故。非想地惑喩株杭種子也。
但爲縁覺不共説文事。雖非想地惑
聲聞。兼習氣之義邊故。成縁覺不共
説文又存習氣斷義也。十二因縁文專顯
此意也。故第七疏云。聲聞以極觀察智
諸法實相。不分拆推求十二因縁實
。辟支佛智慧深利故。以總別之相
云云
取意
十二因縁觀門不聲聞。今拔業惱株
事依十二因縁觀門見故。縁覺不共之
義分明歟。設又以大乘人齊縁覺。作
所寄齊時所寄齊爲本可明故。大乘人雖
凡位斷之義。比縁覺凡位斷之位云
亦稍離故。下地者可下八地也。次約三乘
共十地聲聞地云下地事不爾。三乘共
十地約常三乘建立歟。故天台判通教
三乘大乘三乘。
答。見文段大旨。明初劫三重三妄二重
。學摩訶衍人已下文約大乘人并釋三種
三妄之條無異論者歟。若爾者然亦稍離等
文可大乘人釋。何直縁覺説文乎。況又第二
重修禪定道品種種諸度菩薩所行六
淹留修行之義若直三果人。何云
種種諸度乎。諦縁度三乘各別所行故。若
又再返三果無學釋。加顯何乎。頗重言
無用歟。次下八地義依覺苑釋歟。彼師下地
二釋。拔業煩惱株杭文釋非想地第九
品惑。若爾者下地云下八地ニテハ
非想地前八品斷位之過。下地云欲界ニテハ
上八地中但明非想一品餘之過
凡云株杭種子餘殘詞也。若非想地
正使。甚不株杭種子之言乎。但至
界惑一惑麁細故於非想地惑餘殘之義
者。其意不審也。九地煩惱界繋既別也。何云
一惑乎。於欲界煩惱具三界惑故斷欲惑
之時上地惑可餘殘。起地地各別斷道
之時分分所斷各別也。何強非想地惑云
杭等乎。可知三界惑正使既斷後猶帶餘殘
習氣故。約彼云株杭等事。若爾者云然亦
稍離之處可三界正使也。何局下八地
乎。次十二因縁文明縁覺斷位云事。凡明
寄齊習以所寄齊本故無相違。上無學
聖人文且略之歟。或又三種三妄文自元合
説三乘故。今菩薩邊釋文也。生十二因縁等
觀門直菩薩觀門故。不相違。演密抄
此意也故以拔業煩惱株杭等文證寂然
界菩薩。次聲聞地云下地事。三乘共十地
云通教事。天台一家意歟。諸宗未必立
。爾者同性經十地ヲモ三乘共十地ヲモ
三乘歟。或又二乘有地名。望縁覺聲聞云
下地何過。勝鬘經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者。
三乘三地。若爾者既云聲聞地支佛
也。三乘又上中下故。聲聞云下地

一。拔業煩惱等文。明縁覺斷習之義故非
正使斷。故下地者非下八地云事不然。
設此文明縁覺斷習之義。正使斷上可
習氣斷之義也。但局習氣斷位者。縁
覺三十四心斷結外又起斷道習氣斷
位歟。曾不此義。只三十四心無漏上
縁覺智慧深利ナレハ。兼有習氣之分也。若
爾者倍聲聞縁覺斷習之義。其斷位只可
非想地惑之位也。下八地凡位斷位
有漏道習氣故。若爾者拔業煩
惱株杭文縁覺斷習説文可非想地惑
之旨也。如何 答。習氣斷義實爾也。然心續
生次第以前前之處後後住心。齊
之處讓前前後後略之也。若爾者正使
斷分二乘無勝劣。九地斷惑偏讓聲聞
聲聞智分所及習氣斷計縁覺斷
故。今業惱株杭約地可九地。九地
惑皆可餘殘習氣故。何獨局非想地乎。
若又前無學聖人聲聞無學明轉向餘乘之
。別可習氣斷道也。其時聲聞無學依
惑餘殘智慧不明了故。再修四諦觀之時
漸漸煩惱習氣可盡也。行法智欲界餘
。行類智上界煩惱餘殘。可必見修
各別歟。於上八地地地類智各別可

一。拔業煩惱株杭義可小乘也。見人執
品分齊株杭種子故。菩薩以人執分
株杭種子。拔株杭種子者顯諸惑斷盡
之義故。故菩薩釋第三重微細百六十心煩
惱業壽種除。斷第三劫之時明種子
。如何 答。三重三妄自元二乘爲本故。
小乘株杭種子也。菩薩斷位同
故。云拔業煩惱等何相違。所詮此文明
縁覺習氣斷義。菩薩又斷習氣同彼
相違
演密抄第三云。言即是無學至最難斷處者。
即非想地第九品煩惱最極微細ナルヲ名爲難斷


大疏百條第三重第八
    兩種外道
今疏中擧内外兩種之外道爾者内外道
中可顯教修行之菩薩乎 答。約文顯
菩薩。也 兩方也。若云無
者。既云此宗中説有兩種外道。此宗言所
顯顯教悉可外道之所不知之法無
量寶王此豈非金剛寶藏乎。是以宗家釋
中釋顯教隨機而説故云内外今兩種
外道文。若又依之云爾者。經中歎湛寂之
一切外道所不能知。二乘猶得此理
菩薩何不之人乎
答。自本所答申。約文顯相者菩薩不
之也。湛寂之理三乘同所證也。其中二乘不
源底故且云内外道不知之人。菩薩
大香象王云盡其源底。何返云外道乎。
又此菩薩不密人。同共一法菩薩故。
但無量寶王者歎人空理且云寶王也。次
宗家釋疏意兼於此菩薩能寄齊眞言行
故。搜密意爾判也。如此成申不
相違
  裏書云
 演密。内外道附佛法外道云云即犢子部
 也。故常二乘非不知人也。無量寶王私
 記云。彼愚法人不自所得二乘菩薩
 終可入佛大寶王之位云云
此論義内外道中可顯乘菩薩也。凡
三劫説擬儀外迹修證之深淺故。何處
淺深之對辨之時。多分顯顯淺密深之
也。今列人空不生之理之時。擧清潭與
寶王二喩。清潭遮情無相之理也。故二乘同
之。寶王人空上表徳理也。無盡莊嚴藏故
無量寶王。若倶約顯理者。顯同遮情理
也。取二喩何用乎。只清潭底岸分事可足。
何強別取寶王喩乎。又非表徳無量
寶王言歟。無量寶王既表徳理見不之。
内外道中可顯乘菩薩之條勿論也。就
此顯乘菩薩二義。一今於初劫顯密對
辨故。初劫菩薩也。不九種住心。初劫所
寄齊二乘爲本。見寂然界生起之説湛寂位
顯菩薩即三乘共行菩薩也。以彼菩薩
内外道也。若今無量寶王顯乘理内外
道云二乘者。雜問答釋云何消之乎。故
雜問答云。經云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其
外道者是何外道。答。於外道二種。問。何
等耶。答。一外外道。二内外道也。問。何云
外内外。答。外外者内外故云外外。内外者。
於内有二道。依之言内内外。耳問。其意云
何。答。於教大論有深祕淺略二道。即祕言
内内。淺言内外。問。何故云之耶。答。眞言教
諸佛自内證教故云内内。顯教隨機而説故
云内外。問。經文既云外道不能知
外外道。如今依何文兩種耶。疏云。經一
切外道所不能知者。此宗中説兩種外道
謂外外道不入不識。内外道入而不識。故
種種因量諸師無能出其過。因此立
外道此釋既顯教隨機而説故云内外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