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疏百條第三重 (No. 2538_ 聖憲撰 ) in Vol. 79

[First] [Prev+100] [Prev]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實際法也。今教談色心實相之旨故。三
業齊以實際宗規模也。未必云
三密具不行不佛果 問。設爾云三密
具至佛果者。自非一密二密成佛
答。設一密二密行者非三業。或互
具義或有無相三密故。不相違。互具
之義者。誦眞言一密行者上。所誦眞言語
密也。動舌端身密也。肉舌身根故念眞言
意密也。結印觀念上三密。結印意爲意密
息風爲語密云云息風有阿聲。以是爲
。意密誦呪准前。住觀念之時必有身儀
此等大途約無相三密歟。所詮以一行二
行成佛果之時。開顯本有三密
三平等處也。如顯乘意業計
。云三中一闕等也。是容有釋也 又問。
一切眞言行者必云三密者。先徳四種行
異釋如何可之乎 答。彼祕釋云。問。正
成佛一刹那之時。爲三密相應成佛。爲當如
何 答。彼依二行一行等成佛者。是非
成佛之時。亦由餘二行不思議加持力
故。忽出生餘二密等三密具足即身成佛也
此釋意。至佛果之位金剛心一刹那日來
間依修一密二密等功徳忽出生餘一密
二密等三密功力三業所犯無始罪障
佛果故。以三密具足之力成佛
也 問。以多念修行其行體。何以
刹那之心定行體耶。加之彼一刹那
心依多念一密等引生之功徳也。何
必云因行乎。況又正成佛一刹那者。佛果
初刹那歟。何云因滿乎 答。先行一刹那
事。所難之趣漸教意也。眞言頓成宗故。尤
一刹那行成佛也。彼花嚴頓教尚
一念不生即至佛。況自宗乎。於發意頃便
至所詣之論文判此經深旨。若爾者一行二
行方便遠因非成佛正因也。次云所生功徳
事。釋論依地前三惠長地上萬行
地前所引生。十地功徳云成佛之因行
乎。依一密二密遠因生三密。以彼一念
三密之行成佛之直因意得。有何相違
乎。次正成佛云佛果事。常以釋論
正盡已盡。正盡因滿已盡果滿之例。今正成
佛因滿意得歟。此義不審。彼菩薩地盡文。正
盡釋因滿。准彼今成佛正故。可佛果也。
所詮正字有將義歟。可字抄。設不爾。可
點。正成佛一刹那云云爾者。不
句爲三密相應成佛之文。成佛之後具三密
三密相應成佛歟。將又非問限

大疏百條第三重第二

    宿善有無
自宗意。宿生不縁佛教之人。今生遇
此教成佛乎 答。一切悉可宿善
也 兩方。若如講答者。凡今教以直修頓
一家超絶之規模。何不藉宿善
心成佛之類乎。是以宗家釋。云密乘頓悟初
心凡夫此生證悟。義決中。此經所説直入直
修直滿直證判。若又依之云爾者。經中。無
大乘宿習曾思惟眞言乘行彼不
分見聞歡喜信受宿善答。凡一
家所立難信難解之法門諸教超絶之祕決
也。依之非上上信解之機。難難信之法
空空無著之智。難入難入之門。若不
宿善之力。縁底忽成上根上智之人乎。是以
疏中。云宿殖善本神情明利故即能忍
其言。義軌中。淨信決定者宿殖諸善本
直修直滿顯即身成佛之義也。非宿善
之詞。宗家釋對三祇遠劫此生證悟也。
相違
    又樣是論義本
云裏書也
自宗意。宿生不遇今教。今生始發心。可
即身成佛之類乎 答。可其類
兩方。若有其類者。凡密教甚深也。若無
去結縁。如何忽入頓入之門乎。是以經説
無大乘宿習未曾思惟眞言乘行彼不能少分
見聞歡喜信受。疏家判於此祕密乘未曾修
習則造次聞之不能信受。此等説相。悉於宿
此教結縁即身成佛若又依
爾者。宗家釋中。餘教頓悟根熟待時頓入
大乘密乘頓悟初心凡夫此生證悟
教根熟密乘云初心凡夫。非顯無宿習乎。爾
者兩方也
答。凡於宿習總別不同。總云一切佛
教之宿縁必可宿習也。眞言上上根智之
所行也。若曾無宿縁。如何忽成上根利智
之人乎。若云此教宿習。一類可
也。故大師釋云。冐地非得。遇此教
也。此釋意。遇此教即非證悟乎。且
一邊令出解釋分明也。但至一邊。約宿
之機也。不相違
此論義以宿善之義落居也其故一
家意殊以機爲宗。疏中釋文非一也。輪王
寶器喩干鏘&T054893;鎁譬等也。又菩提心論。若有
上根上智之人。不外道二乘法。有大度
。曾鋭無惑者。宜佛乘又不空三
摩耶戒義云。自上上決定之信解空空無
著之心智。誰能信難信之法難入之門
此等諸文意非上根上智機。不此教
若不宿善。依何成上根上智之人乎。
起信釋論意。聰明闇鈍依無明厚薄
無明一無明故。一切衆生所具無明不
厚薄故。無本性利鈍。若非無明微薄。不
上根上智人。若不過去宿善。依
無明微薄乎。此道理必然故。以宿殖深厚人
眞言機也。是以經疏儀軌等中。盛説
宿善此教之旨。故大日經具縁品。
無大乘宿習未曾思惟眞言乘行彼不能少分
見聞歡喜信受疏第四釋云。若諸衆生未
曾於過去無量佛所久種善根。於此祕密
曾修習。則造次聞之不信受。若傳
法人徒以善心機爲説。或當其誹謗
彼善根宿習者不此法事。此文
分明也。但至雜問答初心凡夫釋者。餘教
根熟云宿善者。簡彼初心凡夫故。可宿
之義故。尤可根熟文也。今義餘教
頓悟與密乘頓悟簡異有二段文。上餘教
頓悟根熟待時等文。簡法花一乘頓悟也。法
花爲三周聲聞之。彼三周聲聞花嚴會座
如聾如盲也聲聞也。爲此聲聞經擬宜花嚴
誘引阿含彈呵方等洮汰般若四教調練調熟機
。後説法花一乘時。斷三重無明初住
無生悟。此初住悟者。三諦相即覺故。以
後相即即云佛果也。故根熟待時者。經
四教調練法花説時位也。頓入大乘者。
初住位也。故根熟者強非宿善也。所
詮顯密相對意顯一分談頓悟義。爲初心凡
直不頓悟教。先以餘教其機次第調
練。待機熟時後授頓悟之教也。密乘不
爾。初心凡夫直與此教也。直入直修者。此
意也。何故有此顯密差異。顯一乘執一乘眞
故。非一乘之機。直依一乘。先
餘教調練。終入直實一乘也。祕宗無量
乘故。隨衆生本性信解出法王庫藏。何
強假餘教調練乎。所詮不宿習有無
故。眞言機不宿習證文
重難云。此釋次下。顯教教力劣故。頓不
初心凡夫。密教教力勝故引初心凡夫
云云既任教力釋意不宿縁有無如何
若宿殖深厚人強無教力勝能故又此生證
悟言非他生
答。設宿善人也。顯教力引初心凡夫
頓悟也。次此生證悟文頓悟因爲
凡入佛之旨。云此生證悟也。下望花嚴
頓悟異時。此教從凡入佛位云云故上文望
法花且同頓悟義根熟不差異。傍爲
頓悟異。對頓入大乘此生證悟也。若
宿習義。以雜問答釋依憑。密教此生
顯他生之詞也。而此生根熟相對文故。定
知根熟待時指他生宿習也。簡異之此生
證悟。以宿習之人此教規模
教力勝因由專顯此意乎。又宗家釋云。非
冐地難得遇此教難也此釋意。遇此教
成佛若堅任宿善有無。偏不遇教
有無。但至上根上智人必可宿習者。
諸教談種姓事不同也。今教以本有曼荼
種姓故。其種姓體即可十住心
也。依遇縁不同何種姓。遇淺略教
淺略姓。遇深祕教時顯深祕種姓。例可
薩婆多遇縁不同成利鈍別。若爾遇
密教流布世阿闍梨指授時。教力勝故
即顯本有祕密曼荼羅種姓故。云上根上智
也。又一無明事。設雖迷時無明一也。遇
此教忽成上根種姓時。無明頓可微薄故。
必假他生熏習也。若又尋此教宿縁
設雖微少縁也。可其縁也。假令渡
陀羅尼人下流。潤其水或遠吹陀羅尼
來觸身等云宿縁宿習。無修習
故。從無始曠劫以來無佛法。曠劫流
轉間不此等縁之人。然云
生遇教縁至可法爾也。設論宿習義也。逆
推宿習縁。終可法爾也。次至經疏文者。
宿習之機也。自本無宿習答成。約
一類機也。一切眞言機悉不宿習也。
宿習機前專可談無宿習者不成之

    一生成佛
能於此生滿足地波羅蜜一切眞言行者悉
發心已後可一生即身成佛乎 答。約
爾也。付講答思。衆生根機萬差
成佛因縁不一准。何無遠劫成佛之類乎。
是以疏中。云經無量阿僧祇劫於一念中恒
殊勝進。攝眞實經。述我曾過去百千劫中修
者願海。經疏説相分明也。何無其類
答。凡今宗意頓覺成佛爲宗要故。引大論
羊馬神之三喩。以神通乘今教。判出發
意頃便至所請專顯此意也。加之疏下文。
劫跛時分妄執之二義畢。若一生度
此三妄執即一生成佛何論時分耶此等解
釋於一家遠劫之類但至疏家釋
者。餘乘菩薩經無量劫修之行一念具
爲言第三劫文也。次經文約結縁之機歟。
相違
此論義者。尋發心已後經遠劫成佛歟。可
定判論義。菩提心論并宗家處處釋定判故。
經軌并疏家釋中經劫義雖見。非定判故。
會通也。若尋發心已後必不隔生
一生成佛歟。可兩方歟。宗本意即身成佛
教故。於發心生成佛。根機萬差故。
隔生類歟。凡定密機三類。一
大機二小機。三結縁機也。此中大小二機雖
一門普門得果不同也。於成佛位
隔生。雖此教一生不成佛結縁
也。若爾結縁機可發心分歟。發心
重重故。或可多劫之義歟。其故三
種悉地宮中第一密嚴佛國大機悉地故。一
生成佛義無子細第二十方淨嚴。第三諸天
修羅宮。此等世間出世一門之悉地也。十
方淨嚴順次往生故。非即身成佛。諸天修羅
宮又且可彼處歟。又十六生有隔生
儀軌説可勘之若爾設雖多生。望三大
遠劫少分屬無可即身成佛也。或又即
身成佛者。未必一生成佛義以不轉肉身得
無漏法即身成佛本意。是則雖頓成之義
。未必簡隔生之詞歟。疏第九云。如初發
心時。一切功徳即與如來等。從此已後經無
量阿僧祇劫。於一念中恒殊勝進轉深轉廣
不可思議。以此義故名爲祕密藏中無作功
是歎眞言行者始受三摩耶戒時功徳
文也。無作功徳者戒體無表也。上擧聲聞
凡位學位無學位三重所發無表戒無優劣
之義。釋眞言行者初發心時所得無表功徳
四十二地無表功徳無勝劣之義也。乃至後
輪王太子在胎藏時領四天下八部群
神宗敬喩。與第三劫輪王太子喩全同也。若
爾或顯發心即到歟或初地即極歟旨故。從
此已後經無量劫等者。釋果後方便也。彼
果後方便所修功徳初發心位皆成就之故。
無作功徳也。若從此已後等釋有
證處故。云遠劫之者。不釋首尾
歟。是以次下。金剛手問。此善男子善女人
入此大悲胎藏曼陀羅獲幾所福徳聚。佛言。
從初發心乃至成如來所有福徳聚。佛是善
男子善女人福徳聚與彼正等也此文
見。從此以後經無量劫文。果後方便歴
作利益衆生事也。於一念中者。初發心時
也。意云。發心已後經遠劫作利衆生事。
初發心一念中恒殊勝進等也。不
爾者於一念中文如何可消乎。攝眞實經下
云。爾時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告諸大衆乃至
我曾過去百千劫中修諸願海。乃遇大慈毘
盧遮那如來。第一會中得是法。超第八
地證等覺位。此祕密法難得難此文經
劫位結縁分也云云私云。金剛薩埵從顯入密
理趣釋云。金剛薩埵本是普賢。遇毘盧
遮那手掌親授五智金剛杵金剛薩云云
若爾於無量劫諸願海者。依學顯教
也。於第一會中大慈毘盧遮那者。初遇
密教位也。此位云超第八地證等覺位故。
一生速疾旨分明也。疏第三劫經云。復次眞
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行無量無數百千
倶胝那由多劫積習無量功徳智慧。具修
。無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此文疏有
二釋。一於顯教三大阿僧祇劫得功
徳。眞言菩薩初發心時悉成就之云云二無
量僧祇所集功徳者。眞言行者發心已後普
賢衆行也。即果後方便利他衆行也。此等功
徳初發心位具足也云云此第二釋取輪王太
子喩也。前第九疏釋大旨同也。故以此經
眞言行者未證位所經時分
一。正機即身成佛傍機可經遠劫之類
者。前所出三類中以何爲傍正乎 答。一
本即身義云。大機正機小機傍機云云 今傍
正不爾。大小二機倶可正機。以結縁機
傍機也 尋云。思三乘所經時分。聲聞六
十小劫縁覺百大劫。菩薩三無數大劫也。隨
根上下時分如次長短也。今眞言行者定
根上智尤可長遠時。何以時分短促
規模
答。彼三乘時生死厭怖心重鈍根也。然厭心
猛利故覺悟疾也。菩薩厭怖心輕故。居
死中利衆生事故。其時長遠也。獨覺無
利衆生事厭怖心輕故。其時中也。眞言行
者。最上利根。其時速疾事顯無盡莊嚴本具
故也。顯教許縁起安故。斷妄歸源時分長
遠也。其故妄從無始串習故。三大無數劫間
自行化他功徳。漸漸對治無始串習虚妄
終到本源者也。眞言十界諸法悉本有輪圓
具徳故。不縁起妄。只依無始間隔
迄也遇此教本具徳纔凝三密修行
時。本尊三密被加持。三業上無始間隔頓
除。顯輪圓具徳。故即身成佛也。非利衆
生之行。初發心已後普賢衆行即果後方便
是也
    三喩顯密
今疏中擧羊馬神三喩爾者三喩倶
眞言行菩薩乎 答。但以神通眞言
也 兩方也。若但云神通者。凡根機
萬差頓漸超行非一也。若於眞言行
。何無羊馬之密人乎。是以考大論
。以此三喩利根菩薩若又云爾者
疏下文舟車神通至到一處舟車
。以神通密行之宗家處處釋中。
但以神通眞言行爾者兩方也。如何
答。可神通也。凡一家意以速疾頓成
至要。爭以羊馬漸行其喩乎。加
文相鉤鎖。上明三密頓成之旨畢。引
品智論之兩文之。若取羊馬喩。有
譬不齊之過。神通相爾不應生疑此經深旨
也之釋。專以神通引證之義也 且
一邊難其理顯然。但至一片者。頓漸超之三
類實疏家所釋也。然彼於即身頓證上。且開
之也。次大論文上擧羊馬神三喩畢。喩
罪多福少福多罪少但行清淨之三菩薩。利
根堅心三菩薩但行清淨中重開之也。不可
相違
此論義爲智論上下三菩薩釋綺處起尋
也。委見論首尾尋歟。智論三十八
但有調卷
不同
先擧大品經三菩薩文。其三菩薩
者。第一第二今疏所引大品二菩薩也。第
三初發心時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等云云 次
釋曰等。先釋第一菩薩畢。次擧三喩
神通喩粗合第一菩薩畢。次擧羊乘菩薩
羊乘。次擧馬乘馬乘菩薩。羊乘菩薩
或至或不至等。馬乘菩薩經三十百阿僧
祇劫成佛云云次神通人如上説上説者
第一菩薩神通也。若大品三菩
薩配三喩。第一菩薩既合神通畢。第二菩
薩喩馬乘。第三菩薩可羊乘歟。第一即
上菩薩位菩薩也。第二即得無上菩提菩薩
也。勝劣既分明也。豈以勝菩薩馬乘。以
劣菩薩神通乎。加之馬乘菩薩三十百阿
僧祇劫成佛云云豈初發心時即得無上菩提
菩薩乎。又羊乘菩薩久久無量阿僧祇劫或
至或不至云云而第三菩薩初發心時。與
若波羅蜜相應。有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功徳
豈是羊乘菩薩乎。定知大品三菩薩倶雖
神通。擧第一後二。羊馬二相
對爲神通速疾事之也。又大品三菩
薩三種倶釋利根堅心。而馬乘菩薩雖利根
聖心。又前世少福徳大品三菩薩皆
宿福源厚義又羊馬乘菩薩前世福徳薄鈍
根心不云云大品三菩薩大相違。又至
三喩菩薩。第一罪多福少。第二福多
罪少第三釋但行清淨福徳畢。但行清淨中
三種。又擧大品三菩薩。解釋既定判也。
何及異論乎。又入印經中擧五種乘。一羊
乘行。二象乘行。三月日神通乘行。四聲聞神
通乘行。五如來神通乘行。此五種菩薩中
初二菩薩於無上菩提必定。後三菩薩
無上菩提必定云云此經五種與智論三
同也。象乘替馬乘神通中開三種也。
大品三菩薩神通中可開云事。以入印經
其證
    教主眞應
今經教主可自性法身也乎 答。爾也
今付之凡法身周遍法界之體。遙超言議之
。無相寂滅理遠隔機感之分。説法專可
他受變化之身也。依之疏中擧説教之
起因。上明法身内證之位畢。下若我但住
如是境界即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乃至示種
種諸趣所喜見身説種種性欲所宜聞法等文
此等文意。法身自證之境界衆生不
之故。以爲他現之身此經
答。凡法身説法諸教超絶之規模一家不共
之實談也。是以疏家釋教主成就之句
本地法身。宗家擧兩部教主自性受用佛
況又楞伽法佛説法之文。智度性身妙色之
句諸文既煥然。何及疑殆乎。但至難勢者。
顯家權門之謂情也。次至説經之起因者。
法身自證加持之二身。彼文自證之
位出加持門説法義相也。非他受變化
也。次諸趣所喜見身者。現四重圓壇之中。
第四重有喜見隨類身故。不相違
凡云此經教主先徳異義區也。故堀池僧
正抄云。大師御意以隨自意四種中自性
教主。兼伴通四身。慈覺安然等。以
自受用身教主兼餘三身説。覺超云
受用。覺苑云他受變化此重重義中
今尋云自性法身説歟他受用身説歟論義
也。大師御意與覺苑釋相違也。但光明山
重譽會大師御釋覺苑釋法身説
實成他受用説之旨。但重譽義無其謂。宗
家處處釋判顯密優劣之義時。以法身説
一家不共規模。故楞伽法佛説法之
文智度性身妙色之句。馳胸臆文驅
義等云云若他受用爲説主推功歸
本云法身説。何強如是釋乎。且破法身色
相釋會通。乍色相直不説法
問。依疏家釋教主眞應。明説經縁起
時。被往昔悲願現身説法能現自性
身也。所現身豈非他受用乎。依之指
現身説法文。然此應化等自性法身
應化乎。 加之縁謝即滅機興即生
機感佛也云事分明也。自性法身本有常住
佛體也。何隨機縁生滅乎。見一部始
終疏釋。説法在加持位其證文毛擧不
教主論義加持
説證文悉是也
又會座有實行機且指一處
疏第一云。然此諸解脱門所現諸善知識各
無量當機衆同入法界曼荼羅。爲饒
此初入法門實行諸菩薩故。如來加持奮
迅示現大神通力加持世界瑞相
事。爲益會座實行初入法門諸菩薩
云事。釋文實分明也。而法性身非生死人
所見。何會座交實行機乎。但至教主成就
句本地法身文者。演密抄云。如一切諸佛
説法儀式皆住於應身。即本地身爲教主
也。推功歸本言法身説釋意。薄伽梵自
性身。如來加持他受用身也。自性身住
受用身今經故。正説位可他受用身
也。然云薄伽梵本地身事。他受用身
説推功歸本。法身故。教主成就句擧本地身
爲言
答。凡眞言教以教主於法身宗義大
。其故今教諸佛自内證法門也。性徳輪
圓之旨三密四曼法相本具輪圓之徳相無盡
莊嚴表徳。此等法門悉顯法身内證義門
也。而思三身佛。受用以下身爲他現佛身
故。不内證條勿論也。内證法門唯佛
與佛境界。非凡情所及故。尤爲法身佛
此法門也。故説法言語定如義語。如
義者稱可法性義也。故三昧經。我説法者
汝衆生在生説故説不可説隨他意語
説法非如義所説之旨。此經分明也。應化
佛已云如義。如義法身所用也云事
分明者歟。依之二教論。或云應化開説名
曰顯教法佛談話謂此密藏。或云自性受用
佛與自眷屬自受法樂故各説三密門。謂此
密教。或他受用應化佛隨機説。謂此顯也。自
受用法性佛説内證智境。是名祕也寶鑰。
極無自性心以外七教並是他受用應化佛所
説。眞言密教兩部祕藏是法身大毘盧遮那
如來所演説也但至説經縁起者。云
今經教主二義。一自證説。二加持説也。
若自證説義。彼文説加持世界故。非今經
教主。加持説義。於自性身本地加持二
。遠被未來機住加持身説故。非他受
用身也。委細如教主論義。然此應化并縁
謝即滅等又如前前論義。今經雖被機。處
處經疏文被未來機若會座有實行機。何
強指未來機乎。就中今經所説雖三十
一品。取其詮要修行曼荼羅軌則。而
七日作壇曼荼羅。於當來世時劣惠諸衆生
云云是思。一部始終經併爲末來劣惠
若他受用所説以現座地上機
。何閣之被未來劣惠有相法乎。又
彼劣惠者十地菩薩歟。他受用所化故。而彼
劣惠人經演無明癡愛覆盲冥樂求果。豈證
位聖者乎。若又有有相無相二種法門故。
無相法門正爲正所被十地菩薩。可此勝
惠人。有相法門爲地前凡夫等劣惠
也。故流通頌。甚深無相法劣惠所不堪爲
度彼等故兼存有相説有相兼存故。云
所説無相法門也者。如前云擇地造壇等
有相曼荼羅一經大都所説也。無相法門何
處説之乎。若爾對正所爲演正所證法
門不之。以傍機法門一經正宗
事。豈可然乎。定知法身所説故。會座依
無實行。所化機悉在未來故。經疏皆出
時云未來也。但兼存有相説者。云無相勝
惠機古來有二義。一自性會中金剛手等自
性所成眷屬也。密教法佛自内證法門故相
應久已通達聖衆法門也。然大悲無息爲
未來機方便中。設方便無相法立
相説之故云兼存也。一未來機中有勝劣
二機勝惠擧足下足皆成密印等當相
即道之旨。是宗本意故可正所説。劣惠難
之故。兼述有相軌則也。故大日經所
印契眞言等悉無相法門也。此上添有相軌
教。又成有相法門也。故無相勝惠機
有相法門可悟無相之旨。依之疏如
三月念誦。即是性淨圓明三點法門。豈
九旬解乎。又如東方寶幢佛。乃
是初發淨菩提心也。豈可四方解
等皆即有相無相説文。必非二重。次
會座實行當機事如別論義。所詮加持世界
實行機故。爲益彼瑞相也。初入
法門者約當詞也。云初可法門實行
菩薩意也。次覺苑釋無其謂。先如諸佛説
法儀式云云諸經教主歟。何經以法身
應身法身教主之説乎。實推功
歸本。諸經皆可法身説。既不爾。可知
教主正可能説人。今以本地身教主
爭直本地身説也云事。其上密抄意。薄
伽梵法身如來。加持應身。云法身住應身
也。爾者如來加持猶説教主文也。但以
廣大金剛法界宮住處歟。諸經例皆以
住字下住處成就句。住字下有教主
之例乎。又文訓讀如何。住字眞身住應身
詞也。教主住所住住字不足歟
又問。宗家以題額當四身時。神變云
他受用應化身。加持云等流身。若神變加
持位爲教主。非受用已下身乎 答。大
師配當四種法身也。非爲他現身故異
苑義。自性會四種法身共陳此道。神變加
持位雖四身倶。於應身神變加持義
露故。隱顯互論且配應身等
    住處五佛
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今此文唯爲
所住文將如何 答。依一義唯説所住
  兩方也。若唯云所住者。住心論中釋
今經文。以如來加持等文釋五佛四曼
畢。言宮者顯所住處明知所住唯局宮一
。如來加持等句擧能住五佛云事。依
祕經理趣經等經首擧五佛能住。彼既爾
也。准知此經文可能住若又依之云
爾者。開疏家解釋廣大金剛法界宮。次
又釋歎加持住處所住之義分明乎。爾者兩
方。如何
答。唯説所住也。思住字起盡。如來加持等
薄伽梵之所住是以疏中釋如來句。其
所住處且一片令出疏釋分明也。但至
家釋者。今經開心内曼荼羅之故。異常途
義門。約理智身心等五佛即爲所住也。故
宗家釋住處名五佛祕號妙徳也。次祕經等
文文勢異此今經。更不
所住義疏釋分明也。如來加持釋其所住處
名佛受用身。廣大金剛法界云釋歎加持住
。故又諸經通序五成就例。皆住字以下
住處成就句故。且今經梵本無通序。譯者
例加例者可諸經例。若爾諸經通序
皆今文處明住處故。今經不彼。然
能住疑從宗家釋起。十住心
論第十云。薄伽梵者總擧塵數諸尊徳號。具
釋如疏。住者顯能所二住。言各各諸尊住
自證三昧句。次以如來加持等文釋五
佛四曼畢。釋言宮者顯所住處今此心王如
來無始無終各各安住自法界三昧。引合普
通眞言藏品諸尊住各各三昧。付此釋
古來重重義。一義云。如疏家釋所住
也。自宗意所住宮殿等即五佛四曼體故。配
釋不相違故。住心論第十祕經注釋。
住所名即五佛祕號妙徳也又釋所住自證
三昧句。樓觀等即内證功徳法門故。疏釋
經大樓閣寶王文。云然此第一寂滅之相等
樓觀即釋自證法門體。一義云。宗家唯釋
能住義也。上釋五佛即心王心王如來
無始無終各各安住自法界三昧。無爭心王
如來釋如來加持等五佛各各安住釋住字
自法界三昧釋宮字云事。此義經住字迴文
未盡可宮字上也。薄伽梵總句。如來加
持等五佛別句。倶説能住文也。宮一字雖
所住處也。非樓觀等器界。顯諸尊内證
三昧之義也。經文含多義故。宗家別釋
此一途義也。疏家釋并諸經通序例通途義
門故。非遮。一義云。宗家御釋。如來加
持等文存能所住也。云住者顯能所
二住釋。此住字約能住見約所住見可
二義勢又言。宮者顯所住處云云
知上文通能所住云事。又住心論釋下引
祕經文畢。能住所住倶配釋五智。可知今
文五佛可能所二住云事。此義訓讀文
謂。薄伽梵住如來乃至法界如來乃至
界宮云云故住如來乃至法界兩度讀之也。
但能住薄伽梵。但所住宮字。中間諸句通
所住也 問。住如來乃至法界讀時。五佛
所住聞。何云能住乎 答。薄伽梵云
五佛三摩地故。人法主伴相對且雖
。望宮殿樓閣能住佛身故。爲能住也。此
義各各安住自法界三昧等釋。大日如來住
五佛三摩地義故。能住釋也。心王如來者。
薄伽梵句。故今釋標。此總明大祕密究
竟心王如來大毘盧遮那等云云標既大日心
王也。結釋豈不爾乎 問。既所住邊釋不
見。以何宗家云能所住之義乎 答。
結釋今此心王如來當薄伽梵句。各各安住
住字釋條分明也。若爾自法界三昧者非
如來加持等五佛釋乎。故未宮字釋。宮
字明所住處處字起盡擧所居土云事分
明也。五佛一向屬能住。住字可法界字
。既無其釋。可知宮字連續五佛
住處云事。且云住者顯能所二住釋。五佛
能所住何設此釋乎。以上三義中能
住義契釋起盡歟。今釋初釋今此大日經明
如是無量四種曼荼羅身住處及説法利益是
則祕密無盡莊嚴之住處故經云一時薄伽
梵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一切持
金剛者皆悉集會畢。有五佛四曼配釋。四
種曼荼羅身能住義分明上。下所擧五佛四
曼能住義分明歟。加之明五佛四曼身量廣
大無邊義畢。下經引世尊身語意等同
虚空之文合。所居住處何存三密乎。云
言宮者顯所住處。所住處局宮一字云事分
明歟。若五佛明所住處。何局宮字此釋
乎。此義住處即可五佛自證三昧也。五
佛所居器界樓觀等即云内證三昧也。自宗
意無諸識所變依報一心縁起國土。器
界樓觀等全法性甚深妙徳遮那内證法門
也。成所住義邊爲依報。成能住義邊爲
佛體也 問。云住者顯能所二住釋。依
三義料簡如何 答。先通能所義。住字兩
度讀。一度爲能住一度爲所住故。云
二住也。謂薄伽梵住如來加持等五佛三摩
讀能住也。住五佛宮讀所住也。三摩地
能住佛所入定故。雖所住猶是能住也。
能住義住字下爲宮字上。云
能所二住也。意云能所二住界畔以
也。置上時能住住非所住。置
下時住所住之住非能住之義。以住字
上下能所住故。住字自本顯能所二住
界畔字。云能所住中間顯安之旨也是
五佛四曼爲能住義治定上釋也。所住義義
勢如能住義。薄伽梵能住如來加持等所住。
其中間能所二住不同故。云顯能所
二住也 問。付所住義疏家宗家釋一同
歟 答。此有二義。一不同也。疏家釋名佛
受用身。胎藏理佛住金剛界自受用義也。
宗家所住五佛名字連胎藏五佛名。以知於
胎藏理佛上人法不同能所住也。猶
唯識論第十明自性身身土此身
土體無差別猶屬佛法性相異故。一義云。
宗家釋。見所住時可金剛界智佛也。
而擧胎藏五佛名事。自本理智互成能所
事。顯兩部不二之旨也。云智非
。智若異理。不所住。故爲此不
二之旨。雖理佛名。不名佛受用身疏

    大自在天
所引智論文。十住菩薩住處名大自在天
今此天可色界攝也乎 答。非色界攝
也 兩方。若云色界攝者。智論文。亦名
淨居是豈非淨居天之攝乎。是以慈恩
大師述其淨居上有實報土乃至即色究竟
天攝。淨影大師。五淨居上別更有一。以
前色界合有二十三天此等解釋色天
所攝若又依之云爾者。疏中簡智論説
不獨在三界之表也三界之表言非
界外乎。爾者兩方也
答。非色界攝也。勘智論正文。第四禪有
八種乃至過是八處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
居號大自在既以第四禪八天分齊
過是八處。無爭自在宮非色天攝云事。
且疏釋分明歟。但至一邊難勢者。慈恩
釋權門一途之性相歟。淨影釋讀文云。以
前色天合有二十三天云云二十三天隨
一非色天攝也。不相違
重難云。既以此處一天數。無爭天趣所
攝也云事。若界外土不色界。何強名
乎。亦名淨居論文非五淨居流類也乎。
凡界内界外分別約能居人業煩惱。人執未
斷人所變爲界内。具三界業煩惱故。所居
土即三界分齊也。人執已斷人所變爲界外
既出離三界業煩惱變土故。是即非
處有別。只從能變心別界内界外
也。約三界判時。十方世界間何處非三界
乎。良以十方世界者以三千界成也。
自他三千界中間有三千界不攝之處云事。
何聖教見乎。淨土者蓮花藏世界也。而一
花百億國故無蓮花藏世界三千界也。
若爾三千界外別在一處大自在天云事
尤不審也。若此土云界外者。強不
。既過五淨居以徃云此土。定知下五
淨居一類天也云事。是以疏第五。次於
最近北邊列五淨居衆乃至阿闍梨
言。此是五那含天子耳。過是以上有菩薩
佛職位。亦名淨居天。多是一生補處
菩薩。是第二院所攝非此中所明
部之天趣中既出此天。外金剛部界内分齊
故可天趣攝若此處第二院。於外金剛
釋歟。但第二院所攝者指能居菩
也。故云多是一生補處菩薩。指之云
第二院所攝。約能居云事分明也。意云。五
淨居天上更有一處。第三重雖圖。能居
人第二院所攝故。今云之也。且慈恩
淄洲釋分明歟。抑十住菩薩住大自在天
者。仁王花嚴等所明十地菩薩成十天王
歟。十住者第十地十地經説第十地菩薩
當生其中故。若爾下九天既界内也。此一天
豈界外乎。但至三界之表釋者。表字有
。此天於三界内處最上故云之表也。所
詮此釋嫌一處釋也。故三界之表文尤
一處之詞。而云三界外。不
之辭歟。又大乘意。無色界許細色。其
處可色界之上。故胎藏曼荼羅五淨居上
四無色天。若大自在界外。其處可
色上。云三界之表故。而諸文云色天上
豈云無色與色界中間在界外土乎。三界
一雙法門故。中間不他類。次至智度
論文者。第四禪有八處者。約倶舍婆沙等
小乘且云八處也。意常教意第四禪有
。今謂過是以往有十住菩薩住處。小乘
教云知也意也。次至出過三界經文
者。自本難者意非界外土處別有故。此天
界内也。約他受用土之邊出過三

答。以此處十住菩薩住處。尤可界外
。十住菩薩生得自在故。隨類受生時雖
六趣問無住之處。以其處別不
菩薩住處。而今云過是以往有十住菩薩住
。別指菩薩住處若爾十地菩薩既盡
内業煩惱。何以色界地其住處乎。又非
隨類受生處若隨類受生。於此處先可
常色天。同彼可受生故。而唯識疏釋
此天。以極勝處淨居不知亦不至彼五那
含天字猶不至。況餘凡類乎。定知唯十住
菩薩住云事。但至天數者。處隣近色天
故。因順且云天。例如無量壽經淨土菩薩
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淨居名亦同之。
次至界外土離色界別不處者。界
外土即三界處離三界處事。佛地論作三釋
其中如實義者釋所存實義彼釋云即三
界處離三界處一邊不定故。離三界處義
若爾者。色界外云有界外土事何
苦乎。彼蓮花藏世界。界内土有葉中。葉上土
并臺上非界外乎。次至疏釋者。既非此中
所明也者。指亦名淨居天。此天非外部所
云事分明也。擧一生補處菩薩事。從
住人所住天明界内攝也。但至
界内此處之者。此天在
界上隣近色天。故依外部攝歟省設通妨
也。次十天王事。彼爲利他受生也。今
住處有菩薩受佛職位處是即自受用成道
處故非利他義。常智所成覺者此處也。次至
色無色中問可此天者。無色界雖
細色。於其處治定。不知設具細色
欲色二界間受生。乍色界上三界之
。無色處有欲色二界中設又色界上
無色。准常教不無色處。且色界
上云此天歟。實可色上也。次三
界之表會釋不然。於表字上訓
猶是外義也。表裏内外義故。以色界頂
上時。尤可上字。上下相對故。何用
乎。外書或云天表或云物表。皆外義也。
今疏多分用外訓。如常情之表等。次三
界外至一處者。約界内
之故。云三界之表也。所詮智論意。他受
用淨土必有界外定意故。周遍法界大
自在宮。不界内界外。何獨嫌界外
大自在宮
    王所分別
問。心王所住之處爾者今此心王可
臺大日耶 答。義門不定也。雖然且存
。可大日也 付答申明。夫凡於
識諸宗配立雖不同。以八識九識心王
事。其義既一揆也。而以九識九尊意。八
葉中臺齊可心王。以五佛九識義。
五佛同可心王。若局大日一尊心王
自餘八識可心數乎。爾者難思。如何
答。自元所答申兩部諸尊王數配立
一准。所謂大日心王五佛心王九尊心王
也。其中今文可大日心王義也。其故教主
同聞相對判王所。教主可中臺故。是以次
下。心王毘盧遮那成自然覺。爾時一切心
數無不即入金剛界中成如來内證功徳差別
智印但至難者。此宗意以八識心王
事所遮申也。以第九識法界體性智
之時。大日雖第九。第九自元八識
之總體故。攝九識心王大日一尊也。故
知邊葉諸尊義門不定故。互得王所之名也。
相違
  本裏書云
表答道範之義勢也。但彼意以四佛四菩薩
醍醐果徳九尊云心王又云毘盧遮
也云云
私一
義云。凡心王縁慮之總體。心所差別行解也。
若爾顯乘八識是縁慮之總體。五十一心所
應相應。設雖第九識。非縁慮之體
故。無心所相應之義。然密教第九識又八
識之總體也。八識與是相應。如常王所相
也。故八識望第九差別行解故云心所
餘心所縁慮總體故云心王。依之王所
義門不定也。又云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徳。是
八識齊相應第九。行解無別故。依一聚法
殊更云即一毘盧遮那八辨肉
團思
問。心王所住之處爾者今此心王可
臺大日乎 今此題常王所分別論義聊異
歟。王所分別論義。於兩界諸尊何爲心王
何云心所尋也。今此題意。宗家釋中於
心王三重配釋。一大日心王。二五佛心
王。三九尊心王也。此三重配立中。今云
王所住之處之文。付何配立云可心王
尋也。付其今釋教主之故可大日心王。雖
然今疏四佛四菩薩或云醍醐果徳。或云
一毘盧遮那。或云大日如來具體法身。故
九尊大日如來一體所具功徳爲人。全
中臺中出八葉尊之疏第二十
云。爲欲分別如來内證之徳表示于外故。於
一法界中作八葉分別説耳疏家處處釋。
大都八葉屬中臺別佛之旨若爾
設指教主大日心王。強不九尊心
王義歟。此入廉論義。疏家處處釋大日外
八葉別尊歟否事可沙汰 問。常王
所分別論義。問題如何 答。心王所住之處
爾者今宗意。於四重曼陀羅聖衆。心王
心所如何分別之乎可尋也 一。今宗意。
心王可大日也。王所者世間王臣喩也。
爾者國無二主道理故。王不多體也。
第三卷等三重流現王臣喩分明也 問。爾
者今宗意以八識心所歟。諸教不
如何 答。剋性定王所時。奄摩羅識爲
。八識可心所也。然八識居中問。望
奄摩羅識相應伴心所。望信進慚等
所相應總體被心王也。第九識如翠帳
。八識如萬國君長。貪信等心所如諸國
。萬國君長望民雖王名。如翠帳君
猶是臣。故一本即身義云。於金剛界七十三
。毘盧遮那心王。餘七十二尊是心數。乃
至於胎藏界會五百尊。又毘盧遮那心王。餘
是心數也先徳祕釋云。言中臺總體。則
心王佛部遍照。論邊葉別相。心數四部諸尊
又別本即身義云 問。五智分心王心所
方如何 答。法界體性智是心王。餘四智是
心所也 問。諸宗皆以大圓鏡智心王
今何獨以之攝心所乎 答。宗法門中如
是説故。以大圓鏡智心所 問。其證
文如何 答。菩提心論云。於是即成法界體
性中流出四佛。故能出智爲心王。所出之智
心所王不可他所生。四佛既大日
所生也 問。諸教意以縁慮總體心王
差別行解心所。八識既縁慮總體。各
各心所差別行解相應。何不心王乎。若
第九心王八識心所者。可
八識差別行解第九相應乎 答。尤可
也。顯乘雖第九識。第九佛性眞識也。
八識縁起之妄情也。其旨各別故。不
應之義。今宗意九識皆性徳眞識非縁起之
妄情故。第九縁慮總體八識差別行解相應。
縁慮分別作用也 問。爾者不
貪嗔等心所直第九識相應 答。又
相應也。八識縁慮離信等別無
行解。謂八識與第九相應者。即隨可
信等第九相應也。云諸尊皆同大毘盧遮那
佛身即此意也。假令開四佛各四菩薩
故。成十六大菩薩。故離四佛十六大菩
。然十六大聖爲大日如來十六功徳故。
後十六生成正覺也。而四菩薩各非
四佛。故知以八識差別行解
時。貪信等諸心所行解即被八識差別
行解也。又八識非分分縁慮總體之義
    又樣文中元八月二日爲
下院問答講被書之
問。心王所住之處爾者今宗意。於曼陀羅
諸尊心王心所如何分別之乎 答。義門
不定故。或通四佛四菩薩。或局大日
二義 問。御答不一定故。疑難隨兩方也。
若通四佛四菩薩者。凡定王數世王臣
也。而國無二主道理故。不王多體
況今宗意。大日普門總體。諸尊一門別徳也。
何尊比大日心王名乎。故下疏。中臺
翠帳君。第一重如宗枝内弼。第二重如
朝廷百揆。第三重如萬國君長今文又云
心王毘盧遮那。心王詞局大日一尊云事豈
異論乎。若又局大日者。於諸宗
配立不同。或以八識心王或以九識
心王。而轉識得智時。八識四智第九法界智
也。五佛同可心王云事不異論
是以宗家釋。五佛即心王又檜尾口決中
九識九尊。而四佛四菩薩同名心王
何局大日一尊
答。義門不定故。所答成一定。兩邊疑
難倶答者所存也。但剋定王所義者。以
心王。餘尊可心數也。國無二主
道理分明上。疏家處處釋以大日心王
異論者歟。且當段心王所住之處必
有塵沙心數以爲眷屬釋。教主同聞相對定
心王心數實以分明也。若廣論王所義。可
重重義門。是以祕藏記。或以八識
。或以第九心王。或以九識心王
此三重義門准諸教立八識九識心王
義門歟。此外又以十佛刹微塵聖衆
釋。顯一曼荼羅諸尊悉爲心王義門也。
是則或依諸尊皆同大毘盧遮那佛身義。或
各具五智無際智義一門諸尊各各具
無際智心王之義也。然實尋
。諸尊悉存大日普門也。故剋
定時獨可大日也。是以一本即身義。具
兩部諸尊。胎藏五百尊以大日心王
四百九十九尊心數。金剛界七十三
尊。以大日心王。以餘七十二尊
判。是豈非盡理決定義乎。加之先徳釋。
中臺總體。心王佛部遍照。論邊葉別相
心數四部諸尊此釋既八葉望中臺
所不同。四佛不心王事無異論者乎。
但至五佛心王等釋者。可二義。一以
八識。爲心王或即順常途義門或相
望不定義勢也。分雖心王名。猶是宗枝
内弼非眞實心王也。二疏家處處釋。以
重曼陀羅聖衆眷屬。八葉屬中臺。其旨
前大意處顯畢。汎云之時。悉是毘盧遮那
己體故。一曼荼羅聖衆悉分別大日内證功
人也。心王縁慮外別無心所
行解故也。此時不分王所不同。支分生
曼陀羅顯此意也。而八葉其體八識故。望
貪嗔等差別行解。所根應總體故。總體義門
全同奄摩羅。八識外無奄摩羅行解故也。
此故以八葉尊殊云大日内證徳也。然立
八識。八種義門差別縁慮行解不同也。猶順
心所別奄摩羅識。八識行解擧一全收不
彼此異。是則眞實總體也。此擧一全
收縁慮寄差別義門。或開八識或開無量
心所也。入法一致宗故。隨開成諸尊體
或邊葉八葉。或爲三重曼荼羅聖衆也。
    加持尊特
然以自在神力乃至威猛大勢今此一段
文爲今經説聽之儀式。將如何 答。明
當經儀式也 兩方。若云今經説聽者。
能現之體云心王毘盧遮那。是則可今經教
。所現加持身豈非加持世界之佛身乎。
是以下文釋加持世界之生起。毘盧遮那如
來奮迅示現身無盡莊嚴藏文勢既全同
也。可知今尊特身可三業無盡之化用
事。若又依之云爾者。思今文段。釋一切
持金剛者皆悉集會之句。既當經之同聞也。
何云加持世界乎。爾者兩方也。如何
答。自元所答申今經説聽也。明今經
集會之儀式時。釋加持世界之奇瑞何用
乎。且一片難勢其理分明也。但至一片難
者。能所現之義重重故。望加持世界自性
會雖能現。又望自性會自證
能現也。次至能現云毘盧遮那者。毘盧遮
那名通本地加持故。不相違
疏云。心王毘盧遮那成自然覺乃至故以相
況也云云此一段文。自證説義。即不名一
切集會也。以上文正明今經説聽之儀式
此一段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經文釋也。
中即有無量無邊持金剛者已上文釋
切持金剛者句。由此衆徳以下文釋皆悉集
會句也。然以如來已下文因明自性會
教主同聞加持世界主伴之旨也 加持
説義。古來義云。爲自性會同聞持金剛
者集會自證法門身王所主伴也。約菩提
義即有無量無邊金剛印已上文是也。約佛
陀義已下正自性會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
釋也。付中即不名一切集會也已上文皆悉
集會句釋也。雖持金剛者釋。未
金剛義故。然以自在已下文持金剛釋也。
持金剛因釋自證法門身加持門
持金剛者之旨也。此釋可約佛陀義前
彼文加持門釋故。其初可自證
也。然以佛陀菩提二義別自證加
故。依其中間別言此釋下也
問。佛陀菩提二義約四曼法羯二曼也。何
必以彼二曼別自證加持乎。四曼各居
法位自證。四曼各起利他用加持門
菩提爲自證佛陀爲加持門。不道理。如
何 答。實爾也。然法門羯磨相望。功徳
法門幽玄也。羯磨形麁現也。以隱顯義門
且分別自證加持。一往釋也。其例第三卷疏
從佛菩提自證之徳等三重曼陀羅流現釋。
法門身自證。以羯磨身加持門
  私一義云。一段文悉經一切持金剛者皆
悉集會釋也。其中即不名一切集會也已上
文以深祕義持金剛者及集會義。深祕
者即自證法門也。凡加持門説法儀式雖
利他義。不他受應化身利他。即自性身
利他故。神變不自性也。其旨第二十卷
疏往往其釋。引能能可之。然以已下釋
深祕前神變體即自證故。強雖
所現異。然於如來自在加持力故。現
加持門主伴身未來衆生無明煩惱
爲言立此義佛陀菩提
二義釋一雙相對全淺深位。何是爲自證加
持二位乎。其上爾時一切心數乃至乃能持
之者自證位也。此位挫釋佛陀義
提義。二義倶全内證功徳差別智印上二義
又佛陀菩提二義淺深大異。何佛陀釋
下云由此衆徳等功徳法門釋乎。凡
集會釋偏約功徳法門爾不
今集會釋。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經文
釋旨分明故。故知今會座約深祕義
云事。如教主成就句即毘盧遮那本地法
。所詮神變不自性故。爲遙異顯家
所談也。若又即不名一切集會也已上文
自性會故。然以已下文明加持世界
自證
説義
然。不故以相況文也。其故
經持金剛者文帝釋持金剛相呪若加
持世界。疏主私釋也。故以相呪何合詞乎。
若私釋。上先標加持世界持金剛相呪帝釋
畢。次述相況道理其後有故以相況結
。只直不故以相況
    信解因果
如來信解今此信解可果位乎 答。可
因位也 兩方。若云因位也者。既云
來信解。何云因位乎。依之下經文或云
如來印從如來信解生。或宮空殿堂意生之
座如來信解願力所生此等文無爭信解
言者在果位云事。若又依之云爾者。開
疏家釋。始從直正發心乃至成佛是中
通名信解地信解名稱專在因位
爾者兩方
答。自元所答申因位存申意。疏中釋
樓閣寶王。於一切實報所生最爲第一
報所生之言顯因行成樓閣也。若爾
彼能成信解可因行云事分明也。但至
如來信解等經文者。覺苑釋中謂。如來昔因
信解願力故。今至果位因起用也
昔因行今如來
問。如來信解今此信解可果位
  答。付今此文尋。可因。其故神變
加持釋既局故疏如是遊戲即是菩薩
自在神通又云。毘盧遮那本行菩薩道時
云云神變既局因。信解何忽該果乎。文
意依菩薩信解遊戲神變自利利他萬行
成就果位樓閣寶王也若信解通果爲
閣寶王能生。何義邊乎。下經宮室殿堂意生
之座云如來信解願力所生故。願力言專指
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因位願力問。始從
眞正發心乃至成佛於是中間通名信解地
通名信解言攝乃至成佛句歟。若殘始終
其中間。可眞正發心又信解地歟。眞
正發心者初地淨菩提心也。何簡信解稱乎。
疏云淨菩提心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
之故。又抄第九。以今此如來信解文
解通果證文乎 答。乃至成佛者非
。指因滿詞歟。正成佛有等覺位之故。佛
果已成佛位也。或又疏十五云。謂始從菩提
乃至究極佛惠。於是中間退不轉。是
故世間號之爲菩提薩埵此文雖乃至
究極佛惠。除佛惠。也。云菩提薩埵故。今文
勢全同也。若爾成佛言設指已成佛位。中間
言可成佛也。次抄釋如來信解文有
。後釋依因信解果徳故。成如來信解
故云如來信解也。所詮以因信解果位
樓觀之旨。疏釋分明也。若果位信解以
樓閣寶王樣如何。又疏釋其旨不
乎 又問。疏云。上説金剛法界宮即是如來
身。次云大樓閣寶王亦即是如來身今如
來信解文直非佛果者。此釋如何可
乎 答。如此釋。今信解可果歟。不
如來信解因條分明也。云始從
眞正發心等故。故知初如來加持句可
樓閣寶王故云如來身也。今住處文前廣
大金剛法界宮廣説故。如來加持言被此文
條勿論也。疏釋讀點云。次云樓閣寶王
是如來身云云如來加持言遠被故。疏私釋
樓閣寶王亦如來身也得意故。通妨爲菩薩
身師子座
一。總云信解通局二義。局因義大概聞
畢。淨菩提心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唯
如來名究竟一切智地十地佛果名字各別
時。信解稱名十地又經。此四分之一度
於信解四分之一上上方便心也。至佛果
時超越十地度於信解。信解若通果。何
必云度於信解乎。故抄引此文
證文 問。云當思惟此一切智信解地。一
切智即非信解地乎。又經第四密印
諸如
來印從如來信解生如來印豈非果地
信解乎。若可因信解者。云如來信解
何用乎。又疏十三云。如來信解謂。是何法。
謂無貪等善根也無貪等善根豈簡果乎。
若信解言可因者。處處經文云如來信
。何用哉。是以抄於信解二義。以
今如來信解文果證文。但至淨菩提
心以上等釋者。釋信解行地觀察三心經文
故。信解稱且雖十地。唯如來等釋意。信
解名通佛果。一切智地名爲果義。置
簡持唯言也。若不爾者唯言何所表乎。當
知准就前三句義中更開佛地釋。觀察三心
句中攝佛果也。故知信解行地文顯雖
十地。密存佛果。故置唯如來簡持
也。但至此四分之一度於信解文者。且
因信解歟。上信解行地文指十地故。見
彼云度於信解也。或又准大師斷微細妄
執至佛果故經云此四分之一度於信解釋
四分之一者指微細妄執也。以彼能度
信解故。以佛果信解也。四分之一度
信解讀也。若爾者疏家宗家各據一義。
疏以信解所度故名十地。宗家以信解
能度故名佛果也 答。思信解言源從
信解行地文起。而信解行地十地名稱條無
異論事歟。故先達義云。自宗不地前位
之故。攝十信三賢之功徳。置十地故。以
信解行地也。信十信解行三賢。信解
言有因位之條無異論者歟。但至一切智
信解地文。是堅答者潤色文也。何返爲
依憑乎。其故疏釋此信解地云。即是初入
此信解地信解言設許佛果。初入言可
初地也。何以最後信解初入信解
乎。加之此初入信解位云名度三大阿僧祇
。度三劫初地事。於宗大體定判事歟。
又述此初入信解義。轉生極無自性心
無自性心位爲三句中因句。因句豈非初地
乎。若此信解地直云佛果。以佛果
無自性心乎。此義更無處也。若爾者何有
一切智即信解地也乎。故知此文疏
擧益勸修故。有二重擧益勸修也。上有
三劫十地兩段説。其下有擧益勸修文故。一
切智十地擧益。信解地三劫擧益也。當段經
文又隨二段説分明也。復越一劫昇住此地
者。超三劫十地義也。此目近詞故。指
信解地此地也。復越一劫又第三劫事疏
釋分明也。次此四分之一度於信解者。十地
擧益釋上一切智也。故文一切智信解地可
讀也。此料簡尤符合大師釋。祕藏記云。越
三妄執越三阿僧祇劫是即十地究竟也
復越一劫昇住此地釋。過此修上上方便
心斷微細妄執至佛果故經云此四分之一度
於信解者。合經分明也。既一切智信解地二
重。以信解地一切智所度事更無異論
者乎。但付此釋。以微細妄執四分之一
信解爲能度義。甚不然。四分之一指
條。疏釋分明也。何忽遣疏家釋微細
妄執四分之一乎。故知經文以信解
所度。所斷之惑不見故。斷微細妄執者
宗家加釋也。意云。四分之一佛果度信解
之時。斷微細妄執爲言古來於宗家釋者。
第十地佛果二重之義。未及爲
一重乎。若爾何有一切智即信解地
乎。次至處處如來信解文者。以當段如
來信解文餘處可例也。依始從眞正發心
乃至成佛釋。雖如來信解通果之義。無
果義。若爾者云如來信解故。指果云事
之也。加之當段如來信解局
云事。以前重重如之。故知依酬因起用
因信解云如來信解也。如來信解依主
釋也。意成如來信解故殊云如來信解也。
處處文同此意也。次至無貪等善根
者。設因信解也。其體何物不聞之故。云
無貪等善根何苦乎。以云無貪等善根
佛果返不審也。於因位無貪等善根
得意歟。如何。就中如來信解願力所生文宗
家釋報佛土。此信解願力若不因位。酬因報
答義未顯。何以彼文報佛土
    樓閣縁生
問。如來信解遊戲神變生大樓閣寶王今此
樓閣可從縁所生也乎 答。可其義
也 兩方。若云從縁生者。能住佛身既本地
法身也。所住樓觀豈從縁生乎。依之疏解
此文。此是遍一切處身之所住之處。當知
如是樓觀亦遍一切處也依正倶談遍法界
之義。何云縁生之法乎。若又依之云爾者。
疏實報所生最爲第一實報所生之言非
縁生之義乎 答。有其義存申意。凡
自性身土法爾隨縁二義也。本地
法身土雖法爾。加持身土隨縁故。是以宗家
經如來信解願力所生隨縁法界幖幟大蓮
花王法爾自性法身法爾隨縁之土。今
文既云如來信解所生。同彼文隨縁之義
乎。但至本地法身者。對餘三身且云本地
法。非自性身上本地身歟。次遍一切處
事。自性身隨縁何無遍法界之義乎。不
相違
從縁生二義。一答因位萬行縁
位樓閣義。二自性身上加持身隨機縁
故。彼所住樓閣又從機縁生義也。此二縁
生中今文云毘盧遮那因行生大樓閣
寶王迄。疏家釋大體定判也。此一段非
性身酬因身之故。不因行
勿論也。故知當段釋且即順常途義歟。故設
自性身所住樓觀也。有機縁加持
者。可從縁生歟云論義。爾者
例尋廉也。故於自性身機縁之義
邊且可之 此論義聲字義法爾隨縁
釋。引大日經四身説文一段可明也。聲字
義云。法然隨縁有者。如上乃至故曰法然隨
縁有此文自證説加持説義料簡二
樣也。自證説義。自性身但局法爾。受用以下
三身雖法爾隨縁。對自性身唯法爾。故
且可隨縁也。於受用以下三身
持世界示現身隨縁條勿論也。自性會三重
曼陀羅當受用以下三身。雖是法爾之身
。加持世界本身故。隨迹猶云隨縁也。故
疏家處處釋。三重曼陀羅爲人故釋漸次
流現由也。故聲字義釋始標如上顯形等
色或法然所成謂法佛依正是。次引經文
謂有二義一明法佛法爾身土。法佛身土
法爾事。釋文分明也。次二明隨縁顯現
謂菩薩隨福所感及如來信解願力所生故
者。報身説文也。故釋云。若謂報佛亦名大
日尊故曰信解願力所生上信解願力文爲
報佛之説文云事分明也。次引三身文
雖無法爾隨縁注釋。被報佛既隨縁上。
三身悉隨縁條無異論。故不注釋歟。且
經文又隨縁義分明也。結句如是身及土並
有法爾隨縁二義者。四身悉非法爾
隨縁。身土各通法爾隨縁故置並字也。法
身身土法爾三身身土隨縁故。云並有法爾
隨縁也 問。以初段經文法報二身説
事無其謂。見彼疏十六。隨諸菩薩福
徳所感意生之座及宮殿從如來信解生其
座羅列亦作三重如上大悲藏生曼陀羅布
列次第也既以信解願力所生文三重
曼陀羅。自性會座也。何爲報佛説文
答。有二義。一所現加持世界相也。亦作三
重者於加持世界受用土三重羅列相
自性會大悲曼陀羅也。故次下疏以
如來本願力故。於等至三昧中普門示現
普門示現言專有加持世界也。故上
加持世界悉現普門境界祕密莊嚴不可
思議未曾有事又經奮迅示現二自性
會三重也。加持世界本身故爲隨縁文也。
處處疏釋。次加持説義四身各通法爾隨
中。始標且約法身法爾邊之也。四
身各雖二義。法身法爾爲表。三身隨縁
本故也。初段經文説法身身土文也。説
自性會座經文故。於此文法爾隨縁
二義者。即自性身身土通法爾隨縁二義
義也。法爾邊釋。一明法佛法爾身土者。法
佛身土通法爾隨縁中。簡隨縁法佛法
爾身土也。若謂報佛乃至信解願力所生者。
次引經文預釋也。信解願力者。指從十智
力信解生文也。雖願力言。信解言自願
力義顯故無相違 問。爾者故經云。次經
文可引。而云又云時彼如來等。故知以前
釋初段經文釋次所引文非前釋也。加
信解願力所生全同文從十智力信解
生異文云事。甚不道理乎。故疏釋
智力生文。諸本尊等皆當座於意生所感之
座也是豈非前段宮室殿堂意生之座
全同也乎 答。初段文。大日如來於定中
現自性會儀相也。故例大悲曼陀羅也。
自性會三重並八葉中臺時。何雜加持
世界乎。且説文一相續文更説別事義相
之乎。若爾自性會座雖四身。體可
法身身土也。況又隨縁顯現若報佛。何
其身乎。一段大綱四身説段別別有
之。何綺若謂報佛文前云報身釋乎。次
當座於意生所感之座釋者。自性會隨
縁義報身隨縁義其義同故。釋文隨相似何
失。凡報身菩薩能化故。自性會第一二重
所居土本迹異更無別也 又問。若於自性
法爾隨縁二義者。法爾自證位。四重
法門身可之。隨縁加持位。又可
重加持身。而見釋文。八葉中臺爲法爾
重曼陀羅爲隨縁事如何。法界幖幟大蓮
花王等文爲法身法爾。疏釋彼文云。是即
中臺八葉之花也八葉中臺義分明也。無
量菩薩隨福所感宮室殿堂意生之座等文
隨縁顯現。疏釋彼文亦作三重等。三
重曼荼羅義分明也。如何 答。是如疏家處
處釋。於四重曼陀羅。中臺八葉爲自證。三
重曼荼羅爲化他通也。故彼隨縁文自性會
三重條分明也。但中臺三重自證化他分別
事。或影略互顯歟。又有一義。如自證説論
義記之。次三身擧隨縁法爾也。以
身法爾隨縁義准故也。結釋並有法爾隨
縁者。上擧四身並身土畢云並有故。並
言可四身也。如是言專被四身也。何並
有法爾隨縁釋唯局身土四身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