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祕密三昧耶佛戒儀 (No. 2463_ 空海撰 ) in Vol. 78

[First] [] 6 7 8 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463
祕密三昧耶佛戒儀一卷
夫欲發無上菩提之心應先深心觀察。十
方諸佛清淨性海湛寂圓明本無生滅。廣大
無礙無相無爲常寂滅相。愍諸衆生爲諸妄
想煩惱迷覆淨心不覺不知。昏昏默默貪
瞋癡毒日夜燒溺。六賊攻劫五欲纒縛。昏狂
既盛無所覺知。愍念此輩從大悲流演化
身不生而生無相現相。假起言説示現去
來。皆爲憐念我等衆生起方便智施權實
教。爲欲引導利鈍根性施設種種頓漸法
門。是故我等慚愧。諸佛慈悲方便愍念衆生
沈淪苦海。應當發起廣大之心
  誓願斷除一切衆惡
誓願修習最上法門
誓願度脱諸衆生界
一切有情誓求速證
無上菩提諸佛勝果
是故發起菩提之心
所謂菩提心者。即是諸佛清淨法身。亦是衆
生染淨心。尋逐根源本無生滅。十方求之
終不可得。離言説相離名字相離心縁相。
妄心流轉即名衆生染汚之身。開發照悟即
名諸佛清淨法身。故不増不減經云。不離
衆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衆生界。衆
生界即是法身。法身即是衆生界。又言。衆
生界清淨應知即法身。法身即涅槃。涅槃
即如來。以是觀之。一切衆生性淨法身與
諸佛身本無差別。而諸佛如來。昔在因地
迷本法身與我無異。然發大精進勤修正
行已成正覺。我今云何貪戀游泥不起正
行。故發是心。又觀衆生沈淪苦海沒生死
河。迷自心源喪失惠命。愍念彼等與我法
身平等無二。云何信任不垂救拔。是故勇
猛發起大悲度諸衆生破魔怨敵。是故發
起菩提之心
次應啓請一切諸佛
弟子某甲等。稽首和南十方諸佛毘盧遮那
清淨法身報身化身萬徳圓滿一切如來及諸
菩薩摩訶薩衆。降臨道場以大慈悲拔濟
我等。以大智慧照明我等。今者爲欲發起
大菩提心。棄捨生死破壞魔衆。摧伏外道
超越二乘誓求諸佛大悲行願。是故我今歸
依頂禮。普禮眞言曰
唵薩嚩怛他蘖多跛娜滿娜喃迦嘘彌
南無東方阿閦佛乃至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
次應供養
弟子某甲等。願以清淨殊勝香花憧幡寶蓋飮
食燈燭。常願供養一切諸佛及諸菩薩一切
賢聖
    以我功徳力 如來加持力
    及以法界力 普供養而住
普供養眞言曰。唵誐誐嚢三婆嚩嚩日羅
二合
至心懺悔
弟子某甲等。從過去無始已來乃至今生至
於今日。無明迷覆違失淨心。妄想攀縁起諸
分別。貪嗔癡等無量煩惱。忿恨慳嫉諸隨煩
惱。起諸我慢謗佛法僧。侵奪盜竊一切財
物。故殺誤殺損害衆生。縱恣愚癡起諸貪
染。飮酒食宍及以薫辛汚穢伽藍浸損常
住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破戒破齋五逆十惡。
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我今至誠發露懺悔。願
罪消滅。滅罪眞言曰
唵薩嚩跛波捺賀曩嚩日囉二合婆嚩次
應授戒
    設先具戒 亦須三歸 彼有限故
    不須結界 同法界故 不欲説欲
    無異處故
弟子某甲等。盡未來際歸依無上三身諸佛。
歸依方廣大乘法藏。歸依不退諸菩薩僧
弟子某甲等。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
我等今者與諸菩薩和合發心竟。盡未來
際常無退轉。願尊證知我是菩薩三説
三歸眞言曰。唵僕欠
弟子某甲等。我從今日發菩提心。誓願斷除
一切衆惡。誓願修習無邊法門。誓願度脱一
切衆生。誓求如來一切勝果。乃至當坐菩
提道場常無退轉。我等今者與諸菩薩和
合發心。願尊證知三説
發菩提心眞言曰。唵冐地喞多母怛波那野
涅槃經云。初發心已爲人天師勝出聲聞及
縁覺。如是發心出過三界。是故得名最無
上。華嚴經云。佛子始發生如是妙寶心即
超凡夫位入佛所行處
次問言。諸仁者能受持一切諸佛菩薩最勝
最上大律儀否答言
能持
次請賢聖三請
弟子某甲等。奉請十方一切諸佛爲大尊證。
願大徳爲我作證明
弟子某甲等。奉請無動寶生阿彌陀天鼓雷
音爲作和尚。爲依和尚故得受具足菩薩
清淨三昧耶戒。爲我作和尚。慈愍故也
至心奉請雄猛阿閦鞞。最勝寶生尊。大悲
阿彌陀。成就不空業。此諸無上尊。至心稽首
請。及薩埵金剛降伏於一切。勝上虚空藏能
授諸潅頂。救世觀自在顯三昧瑜伽。巧毘首
羯磨善作諸事業。如是轉輪者唯願受我請
三説
次應奉請羯磨及教授
普賢慈氏妙徳除蓋障爲羯磨阿闍梨。如是
四菩薩。猶如賢瓶闕一不可。第一普賢菩薩
摩訶薩。普者遍一切處。賢者最妙善義。謂菩
提心所起願行及以三業。悉皆平等遍一切
處。又名金剛。金剛者喩實相義過一切語
言心行適無所依。不示諸法無初中後。不
盡不壞離諸過惡。不可變易。故名金剛。世
間金剛有三種義。一不可壞。二寶中之王。三
者戰具中勝。第二慈氏菩薩於四無量心慈
最爲稱首。第三妙吉祥菩薩。妙者更無等比
義。無過上義。吉祥者嘉慶之善譽。亦名妙
徳。亦曰妙音。第四除蓋障菩薩。衆生種種心
垢能翳菩提。此是菩薩能除蓋障之羅霧明
現大日之光。是故奉請此四菩薩爲羯磨
阿闍梨。奉請普賢慈氏妙吉祥除蓋障四大
菩薩。爲我作羯磨阿闍梨。爲作阿闍梨故
得授菩薩清淨三昧戒。慈愍故
次又應奉請普賢菩薩金剛薩埵觀自在三
大菩薩。爲教授阿闍梨
第一普賢菩薩即如如法身。具修萬行對精
進門。息災方便故。第二金剛薩埵菩薩對金
剛智慧門。降伏方便故。第三觀自在菩薩對
蓮華三昧門。増益方便故。此三聖者名曰無
量不可思議妙用三點。即般若解脱法身。是
故三點攝一切法。所以奉請此三大菩薩。
應爲作教授阿闍梨。至心奉請普賢菩薩
金剛薩埵菩薩觀自在菩薩。爲我作教授阿
闍梨。慈愍故三説
次説羯磨
諸佛子至心諦聽。今與仁者羯磨授戒。正
是得戒之時。至心諦聽羯磨。仰願十方一切
諸佛諸大菩薩慈悲憶念。此諸佛子等。始從
今日乃至當坐菩提道場受學過去現在未
來一切諸佛諸大菩薩清淨妙戒。所謂攝律
儀戒。饒益有情戒。攝善法戒。具足受持始
從今日盡未來際三説
諸佛子等。具足受持諸佛菩薩清淨戒竟。是
事如是持。授戒竟
次甄別戒性
已發菩提心具菩薩戒竟。復應修四攝法
及四波羅夷及十重戒。不應缺犯。其四攝者
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爲欲調伏無始
慳貪及利益有情故應行布施。爲欲調
伏嗔恚憍慢煩惱及利益有情故應行愛
語。爲欲饒益有情及滿本願故應修利
行爲欲親近善知識及令善心無間斷故
應修同事。如是四法是修行處。是事如是
持。今入此三密門即身口意密復應淨除
四障。所謂四障者。於有情中及一切法中
作種種不平等見。是第一障。二者於平等誓
中作種種限量之心。是第二障。三者諸有所
作隨順名利不爲大事因縁。是第三障。四
者放逸懈怠不能驚察身心。是第四障。如
是四障若纔起時。即自損亦損於他。是故精
勤誓願斷除。應如是持
次應修四威儀。名無作。於其功徳運運之
間自然増長。一者於一切如來正法藏中誓
願解了。二者於一切菩薩正行之中誓願勤
行。三者於一切如來度人門中誓願修習。
四者於一切有情中以四攝法而救濟之。
令離苦獲安。是名四無作功徳。應如是

將入陀羅尼門復具三種三昧耶。是踐如
來所行之迹。必須專精四波羅夷誓無缺
犯。所謂四波羅夷者。若有毀犯由如斷頭
命根不續。則一切支分無所能爲不久散
壞。菩提心戒四種戒相。亦是大乘正法命根。
若破壞者。由如死尸雖修種種功徳不久
敗也
第一不應捨正法而起邪行戒。如來一
切正教皆當修行受持讀誦。由如大海呑納
百川無厭足心。右於諸乘了不了義。隨於
一法生棄捨心及起邪行。即名毀犯。第一
波羅夷。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第二不應捨離菩提心戒。此菩提心菩薩
萬行。猶如大將幢旗。若喪失幢旗即是三
軍敗績墮他勝處。是故不應捨離菩提心。
若離菩提心。是名犯第二波羅夷。不得犯。
能持否
第三於一切法不應慳悋戒。此諸勝法皆
是如來勤苦修行損棄身命。乃至爲其僮僕
床座然後得之。是一切衆生父母遺財。非
獨爲一。若慳悋不與同於盜三寶物。故犯
第三波羅夷。不得犯。能持否
第四不得於一切衆生作不饒益行戒。此
是四攝相違法故。菩薩修行四攝普攝一切
衆生爲入道因縁。而今反作四攝相違起
衆生障道因縁捨饒益。故犯第四波羅夷。不
得犯。能持否
今此四戒以持初戒故於十方三世一切正
法藏中皆生無作功徳。由第二戒故於十
方一切菩薩行中皆生無作功徳。由第三
戒故於十方三世一切度人門皆生無作功
徳。由第四戒故於十方世界一切衆生及四
攝事中皆生無作功徳
次説十重戒相。所謂十重者。一者不應退
菩提心。妨成佛故。二者不應捨離三寶
歸依外道。是邪法故。三者不應毀謗三乘
教典。皆佛法故。四者於甚深大乘經典不通
解處不可生疑。非凡夫境界故。五者若
復有人已發菩提心者不應説如是法。
令彼退菩提心趣向二乘斷三寶種故。六
者見未發菩提心者亦不應説如是法。
令彼發於二乘之心違本願故。七者對小
乘人不應輒説深妙大乘。恐彼生謗獲大
殃故。八者不應發起邪見。斷善根故。九
者於外道前不應自説我具無上菩提妙
戒。令彼以嗔害心求如是法不能辨得
退菩提心。二倶損故。十者但於有情中所
損害及無利益。皆不應令自作及教他作。
見作隨喜即於利他法中及以慈悲相違背
故。如是戒者不同小乘一期爲限量三千
爲境界。又聲聞律儀因縁造作以無餘涅槃
爲究竟。今此所授從一切智生。終趣薩般
若海無有窮盡。又聲聞法中雖有具足煩
惱學無學等階次不同。然所發無作律儀則
無優劣之異。今此菩薩律儀亦復如是。雖
復最初發心乃至四十二地階次不同。然一
時普遍法界發起無作善根。則與如來更
無増減之異。今授戒已竟。將紹法寶與佛
在世更無異也。即是佛眞子。當補佛位。是
則最上最尊無比無等之戒也。速滅罪障頓
證菩提之門也
次可有迴向。所修功徳等云云
三昧耶佛戒儀一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6 7 8 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