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寶册鈔 (No. 2453_ 杲寶杲寶補 ) in Vol. 77

[First] [Prev]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又思伽他義 一切如虚空
    虚空亦無相 諸法相應故
    舒遍於一切 誦此四句偈
    所覩彼彼境 皆照空亦空
    由勝解空體 自徹見本心
    皎潔如滿月 離純取所取
    自性光明成 菩提體堅固○
  同名異論事
貞元録第二十二云
大乘集義論七十八部三百六十五卷三十五
帙○
發菩提心論二卷或云發菩
提心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
什譯單本
  右此發菩提心論大周録中經論二録倶
有其名。今以菩薩所造論出論録但存
一本。或云天親菩薩所造亦云彌勒菩薩
所説。未詳熟是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一卷亦名瑜伽總持教門説菩提心觀行修持義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
貞元
新入目録已上貞
録文
貞元入藏録云
發菩提心論二卷羅什或云發菩提心經亦云
經論二十八紙 云云
宋朝目録云
廣釋菩提心論四卷蓮花戒菩薩造。西天竺三
藏傳法大師施護奉詔譯
私云。此論第二卷引用大日經所説菩提心
爲因等三句。經文可知密部論也。釋相專
出悲智三摩地三種菩提心也
  菩提心義造者事
大宋高僧傳第五云。唐京師興善寺潜眞傳

又述。菩提心義發菩提心戒各一卷。三聚淨
戒及十善法戒共一卷
兼承不空祕教入曼拏羅登灌頂壇受成佛印
顯密二教皆聞搏贍關内河東代歴四朝闡揚
妙旨
總録云。菩提心義一卷海運 云云
安然菩提心義第一云。菩提心義無造主名。
而古徳皆云不空造者有疑也。問。疑何。答。
文中唯引華嚴維摩虚空藏菩提心經本業
仁王經等起信顯揚論等明顯教菩提心。非
眞言菩提心。又引長耳三藏説。亦非眞言三
藏説。唯一處引大日經疏故有疑也。問。既
引毘盧遮那經疏。何言非眞言義乎答。大
日經義釋亦名義記。是一行記。何以不空三
藏引爲證乎○問。菩提心義末有古徳注云。
高野大僧正進官入唐學法目録中云不空
譯也。今謂。恐是彼不空集耳此語用否。
答。縱令不空集。可集祕藏文。何故唯集顯
教經論。故難用也云云
  手草上云。不空三藏釋云。菩提與心不
爲二。此乃釋名門中説。故云。同異法不
有妨難。問。爾何故不空云求覺之心名
菩提心耶。答。彼假立能所門意。今一體相
通門意。故不相違
  此書作者或云安然云云然菩提心義文
不空三藏釋云云此事安公記歟。
可糺實正也
私云。大師進官録所載以菩提心義列不空
所譯。雖然安云所疑誠非無謂歟。今加愚
推。見大宋高僧傳不空三藏弟子潜眞和尚
撰菩提義云云恐指此本歟。潜眞受三藏指
授所記故且不空譯經一段列載歟。例如表
制集中所出不空三藏三朝所翻經軌目録
編例良賁法師仁王經疏矣
長耳三藏者。法衝抄註之。披可見之
  右菩提心義造者事私追加之了
  釋賢寶記之
  果寶師抄賢寶師追加。彼此寶册也。自非
此抄者誰知一論之眞僞哉。後覽開眼
目。遂修補傳于後世焉
延享四丁卯歳夷則念二僧正賢賀春秋
六十四

寶册鈔第八

釋摩訶衍論眞僞事
三船難
傳教難
安然釋
  付
起信論眞僞事

寶册鈔第八

  釋摩訶衍論眞僞事
三船眞人送戒明和尚状云
釋摩訶衍論十卷馬鳴菩薩本論
龍樹菩薩釋論
一昨使至。垂示從唐新來セル釋摩訶衍論。聞
名之初喜見龍樹之妙釋。開卷後恨穢馬
鳴之眞宗。今檢此論實非龍樹之旨。是愚
人假菩薩高名而所作耳。但其本論者實馬
鳴菩薩之起信論也。梁承聖三年甲戌眞諦
三藏之所譯也。今此僞釋序云。迴天鳳威姚
興皇帝製弘始三年歳次星紀庚子於大莊嚴
寺筏提摩多三藏譯也 晋書云。後秦姚興生
稱大秦皇帝死稱天桓皇帝。始終無迴天
鳳威之號。又姚者姓也。興者名也。取皇帝
姓名即爲名未之有也。又自弘始三年至
承聖三年相去一百五十五年。取後譯之本
論合前譯之釋論同爲一人譯。是大虚妄
也。又檢本論文雅義圓。今此僞釋文鄙義昏。
同卷異筆必非同譯理則明矣。今大徳當代
智者。何勞遠路持此僞文來。昔膳大丘從
唐持來金剛藏菩薩注金剛般若經亦同此
論並僞妄作也。願早藏匿不可流轉。取笑
於萬代。眞人三船白
寶龜十年閏五月二十四日状
戒明闍梨座下
  已上
私云。此中所擧疑難四箇條歟。一無迴天鳳
威名難。二取姓名不可爲名難。三前譯論
牒後譯文難。四同卷異筆非一人譯難也」
守護國界章上傳教云。麁食者曰。又釋摩訶
衍論云。伏闡提不信陣得十信位。伏外道
著我障得十住位。伏聲聞畏苦障得十行
位伏縁覺捨心障得十迴向位。斷異生性
障等十障得十地。准此等文明知地前四
十心位猶是凡夫。猶是退位。於六塵境顚倒
妄念。何名聖位。若是藏通別菩薩非圓教
不爾。彼所立四教不極成故。彈曰。汝引釋
摩訶衍論。不足爲誠證。何者翻譯不分明
故。隋唐諸目録不載見録故。其眞言字不
相似梵字故。其義理相違本論故。姚興在
秦眞諦在梁。秦代筏提譯已同梁家論。若
正義論者。從秦以降至開元目録不載疏
師不引。是以不足歸信。此論者大安寺誡
明法師去天應年中自唐持來。尾張大僧都
爲傳。檢勘日已勘成僞論。汝何以疑論輒
遮華嚴經。此亦一愚失耳
私云。此中所出有七失。一翻譯不分明難。
二隋唐目録不載難。三眞言字不似梵字
難。四義理相違本論難。五秦譯同梁譯難。
六疏師不引難。七大僧都爲僞論難也
教時義第一云。問。摩訶衍論昔者戒明和上
將來之時有諸道俗論定僞論。又南大寺新
羅國僧珍聰傳云。是論新羅國大空山沙門
月忠撰也。而何引爲龍樹論證。答。昔有居
士論付四失。後有僧衆更加七失。次有眞
言僧都上奏入眞言三藏之中流行天下。
其官符文載貞觀格。後有福基和上箴誨迷
方記中具會舊人四失論定眞論。論題下
云龍樹菩薩造。故引爲證據。可謂顯晦隨
時行藏在運者也
八卷藏第一云。有四種字。一僞作字。二妄
計字。三黯推字。四眞實字。一僞作字。叡山本
師守護國界章云。釋摩訶衍論○勘僞論
次依空海僧都上表。大日金剛頂等修多羅
藏。蘇悉地摩呼等毘奈耶藏。釋摩訶衍菩提
心論阿毘達磨藏。可以流通。官符施行。次我
和上據大安寺新羅國僧珍聰口説。是新羅
國中朝山僧月忠僞作。於延暦寺目録注云
月忠作。其後道詮法師作箴誨中廣破戒明
將道多海居士之日居士所出四失于後
南京釋疏所出七失決爲眞論。今據叡山
兩大師判以爲僞論。其中眞言文字亦爲月
忠僞字
私云。此等釋四失七失者。三船難云四失傳
教難云七失歟。傳教元住大安寺故云南
京釋疏歟
八家總録上云
釋摩訶衍論十卷龍樹戒明初來之日道俗判爲僞
論。次徳師引用叡山本師
破爲僞論 仁和上問南大寺新羅僧珍聰云。新羅中
朝山月忠妄造。後海和上上奏入眞言三藏流行天下。
次福貴山道詮和上箴誨破
右僞論立爲眞論文
私云。安和上或破或用。且依叡山兩大師判
以爲僞論云云傳教破文如國界章。仁和上
所以爲僞論依新羅國僧珍聰口説。即任
彼口説延暦寺目録注云月忠作。安公處處
釋在此意矣
問。此等疑難誠有其謂歟。而東寺大師定
龍樹眞論諸御作中多引用。若不設會通
者。他家學者不可失許歟如何 答。思此論
弘通。於唐朝者諸師一同引用更無僞論
疑。至日本三船眞人傳教大師等始雖貽
疑。高祖大師入三學目録忝經上奏官符
施行。所謂弘仁十四年承知元年同二年正
月二十二日三日度度官符載而明白也。若
猶致疑執者。顯招違勅之罪冥背佛陀之
睠者歟。今且一一會彼謬難矣
  一會三船難
一。會無迴天鳳威號難
迴天鳳威者自元非皇帝諱。是嘆帝徳之
言也。迴天者現流布本云。天册鳳威云云
者喩帝王於天。册者崇敬言也。如天
故云天册。鳳威者皇徳喩鳳王之爲衆鳥
王云鳳闕。云鳳扆皆此義也。聖法記云。
回音瑰允也。好惠反。寶册也迴也續也。此
中册字契當而已。此字在文殊師利答第一
經十一卷八十花嚴經序云。天册金輪聖
神皇帝製大周録序云大唐天后勅佛授記寺明
詮等撰刊定衆經目録
一百八十七部千
四百六十六卷
我大周天册金輪聖神皇帝陛
下道著恒劫位隣上忍垂本願而下生演
大悲而廣濟依此等文或天册或鳳威或
金輪皆是嘆皇帝之通號也。而三船以帝
徳定其名還加謬難。頗足可咲矣
二。會取姓名不可爲名難
就此疑粗開勘傳記以姚興爲皇帝名之
證據非一。所謂梵網經序云。弘始三年淳
風東扇秦主姚興道契百王貞元録五云。
時秦主姚興專志經法供養三千餘僧並
往來宮闕又云。秦姚興皇帝時妙法花經
翻譯提婆品納長安城之内不令出餘城
慈恩傳第八云。姚興時鳩摩羅什譯經。姚
主及安城侯姚嵩執筆
文證如此。何至當論可生疑乎
三。會前譯論牒後譯文難
會此難有法爾隨縁二意。先法爾者。梵漢
兩本雖似隨縁出現。而實法爾本有非人造
作。亙三世常恒也。不増一字不減一字。
例鹿島大明神御甲有唯識三十頌漢文
與玄奘所譯無異云云當麻曼荼羅縁有
觀經文與畺良耶舍所譯文無差。此經未
渡來本朝之先也。此等皆後譯之文在于前
代。時代不同頗雖似難思。倩案其道理梵
漢倶本有三世不改故前後無差異。何見隨
縁顯現假相可疑法爾本有實理乎。然則
起信論又不可謂弘始承聖年代始譯之。
法爾不改漢文無人造作故。始起出現學本
有不自由。前後譯文敢不可相違者也。次
隨縁者。如清涼演義抄云。大唐翻譯三藏若
有失譯聖教。後同經同論梵本重漢土請來
之時。先後本同之寫先譯奉上之云云
釋論者弘始三年雖譯之。起信梵本重請
來之日依爲同本。眞諦三藏承聖三年寫先
譯摩訶衍論中本論文言奉上有何過乎。
且檢其准例。寶積經者四十二會也。往古三
藏隨得梵本多以別出翻譯。而唐代菩提流
支三藏具翻譯四十二會。全部成一百二十
卷。其中多編入先代別出所譯。披讀翻經
圖記第四可悉之
四。會同卷異筆非一人譯難
此難荒涼也。同卷異筆者何事哉。推之本末
兩論文筆相違事歟。本論馬鳴所造末論龍
樹所造也。梵本文章各別故漢本隨不同也。
例如玄文論眞諦三藏所譯也。其文筆全非
如起信論與釋論全同也。是起信玄文梵
本各別故雖同三藏翻譯兩論起信
玄文
文體不
同歟。本起信
釋論二論相違准而可知之
次釋論文鄙義昏者。高祖窮外典之底盡内
教之源。芳譽普和漢才智及遐邇。是以性
靈集序云。和尚昔在唐日作離合詩贈土
僧惟上。前御史大夫泉州別駕總一時大才
也。覽則驚奇。因送詩云。何乃萬里來。可非
衒其才。増學助玄機。土人如子稀而大
師已定龍樹眞論。以三船短才爭可云文
鄙義昏乎
  三船状不審條條
守護國界章上云。此論者大安寺誡明法師
去天應年中旬唐將來三船状云。寶龜十年
閏五月二十四日状戒明闍梨座下云云就兩
文勘年代記。寶龜十二年正月一日改元則
天應元年云云爭在前代寶龜
十年
疑後代天應
年中
來論乎是一又寶龜十一年有閏月十年無
之。何云寶龜十年閏五月乎是二
  三船事
或書云。淡海公不比等大
織冠二男
和銅元年正月叙正
二位任右大臣。養老三年任太政大臣固
辭不就。四年八月薨年六
十二
贈太政大臣正一
位謚曰文忠。天平勝寶四年八月贈淡海
私云。自養老四年至寶龜十年六十年也。
知今所云三船者非淡海公歟
類聚國史六十四云。桓武天皇延暦四年七
月庚戌。刑部卿從四位下兼因幡守淡海眞人
三船卒。三船大友親王之曾孫也。祖
正四位上式部卿。父王從五位上内匠
。三船性聰敏渉覽群書尤好筆禮
私云。國史所載當此人歟。猶廣可勘之
  已上會三船難畢
  二會傳教難
一。會翻譯不分明難
釋論序姚興皇
帝御製
云。朕聞其梵本先在于中天遣
&T060182;來迎近至東界。以弘始三年歳次星紀九
月上日於大莊嚴寺親受筆削敬譯此論。
直飜譯人筏提摩多三藏。傳俗語人劉連陀
等。執筆人謝賢金等。首尾二年方繕寫畢功
翻譯年紀譯者執筆等此文分明也。傳教大
師不見此文歟。將又不用序歟。若不見序
者恐可謂管見若不用者其所以如何。姚
興皇帝求請法花經受持梵網戒。歸法致
誠皇徳救物。諸傳所載徳行尤多。今自製論
序具明翻譯相。有何謂輒不用此序乎
尋云。筏提摩多三藏翻譯此論誠序文分明
也。但彼三藏唯譯當論不譯餘經論故猶
可謂翻譯不分明。如何 答。貞元録第十
七云
佛説十力經一卷
右一部一卷龜茲三藏沙門勿提犀魚唐言蓮
花精進。
於安西城西
蓮花寺譯文
勿提犀魚唯譯十力經不譯餘經。雖然録
文分明故人不疑之。當論如是。序文分明
也。誰可疑之乎
二。會隋唐目録不載難
録外經論其例是多。限當論何強可致疑
乎。翻譯名義集序唯心居士荊谿
周葵敦義述
云。然佛法入
中國經論日以加多。自晋道安法師至唐
智昇作爲目録圖經蓋十餘家。今大藏諸經
猶以昇法師開元釋教録爲凖。後人但増
宗鑑録法苑珠林。於下藏之外如四卷金光
明經摩訶衍論及此土證道歌尚多有不入
藏者。我國家甞命宰輔爲譯經潤文。使
所以流通佛法至矣此中以當論已定
録外論。金光明經證道歌等同此類也。又
金剛頂瑜祇經一卷金剛智
三藏譯
佛心經二卷菩提留
支三藏
花嚴經心陀羅尼一卷實叉難陀
三藏譯
等開元貞元
二録中不載之。雖然大師御請來之。又金
剛智所譯要略念誦經善無畏所譯胎藏攝大
廣大儀軌等同不載彼二録。雖然自他門高
祖請來依行。誰以之稱非乎。凡當論者後
秦翻譯後其本祕惜不行于世歟。通法大師
賛玄疏第一云。然斯釋論肇從秦代迄至
皇朝僅七百年間未曾流布。遘一千運内
方遂傳通七百年間論本未流布。故隋唐
目録不載之。是則行藏在運顯晦隨時故

三。會眞言字不似梵字難
此難只守一隅未訪三端。凡於文字梵胡
漢三國體異也。且就梵書云之者。悉達太
子初學之時有六十四書法苑珠林
等出之
又依智廣
字記意。十八章建立不同也。釋第十八章
云。此章字類流派無盡所謂$多達+y祇耶
等字是也。非一切智人者誰敢窮其極乎。
於胡文者未傳此方云云至漢字六書八
體其類太廣。若具不達此等文字者爭輒可
作僞字疑乎。論第八卷成就止輪因縁門所
&MT01829;字輪聖法記釋云。此字在金剛大輪無
礙虚空總明陀羅尼經第一卷中又論第九
卷所出&MT00431;&MT06314;等十二字同記釋云。此中神呪
外道經呪。謂在十萬六千偈阿羅羅駄尸那
總明弟子經二百五十七卷龍樹菩薩初
交外道衆習呪藏後遇金剛手傳祕教。
以傳教短才爭可疑龍樹博覽乎
  異類字
慈覺請來吽迦陀野天儀軌上金剛
智譯
佛部母眞言曰 &MT00455;&MT00432;
蓮花部母眞言曰&MT03421;&MT04450;&MT03421;&MT04450;
金剛部母眞言曰&MT03400;&MT03402;&MT00433;二文
翻譯名義集第六法雲大
師撰
熏聞曰。志誠纂要云。梵云室利靺瑳此
云吉祥海雲。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
&MT00434;苑師云此是西域萬
字佛胸前吉祥相也
&MT00435;音萬。是吉祥勝徳之相○宋高僧傳明翻譯四例。一
翻字不翻音。諸經呪詞是也 二翻音不翻字。
  如華嚴中&MT00436;字是也。以此方萬字翻之。而字體
猶是梵書。三音字倶翻。經文是也。四音字倶不翻。
西來梵夾
是也文
又云
IMAGE章安疏云。言伊字者外國有新舊兩伊。
  舊伊横竪斷絶相離。借此況彼。横如烈
火竪如點水。各不相續。不横不同烈火
不竪不同點水。應如此方草下字相。細
畫相連是新伊相
非梵非漢字
佛相好萬字義略記大師
御作
云。問。佛御胸&MT00437;若漢
字若梵字歟。答。難思。又諸人不知。今云。
非梵字非漢字也。文即字故云萬者三點圓
滿言也。故大般若經解八十種好云。世尊手
足及胸臆前倶有吉祥旋徳相。文同綺畫色
類朱丹
悉曇藏第一安然云釋摩訶衍論説佛法行人
修止觀法入佛位時服此&MT01829;字及説邪魔
化作佛形故惱行入時説作佛形六根眞
言其字非梵非漢佉婁書未傳豈肯此哉
四。會義理相違本論難
其義理相違本論者。篇目何事哉。難破人趣
荒涼也。頗不足會通者歟。推之依本論立
義少文開三十三廣宗故云相違歟。將又
釋論多依字義門作釋故致此難歟。共以
無謂。依少文開廣義攝義論相通也。何
況玄文論第八明發願繋屬因縁。於往昔時
佛誓吾成覺道説百億經。馬鳴願吾爲弟
子造百部論。佛教造論相云。謂三十四法
大海。若有論者具此法名言圓滿大海論。
若有論者不具者名言一分小智論。以如
是大要因縁我今依三十四法該攝安立
無餘説今聞往昔發願因縁彌仰龍樹大
聖之金言者也。次字義門釋者祕教大體也。
理趣釋經等例太多。執顯句義不可疑密
意矣
五。會秦譯同梁譯難
會通同前段矣
六。會疏師不利難
法花義疏第一嘉祥云。而瓔珞經云。六住退
者。龍樹釋此語云。欲怖地前菩薩令速
入初地故云退耳。其實不退
私云。當論第七卷有此釋。此外現流布龍
樹論中無此釋。喜祥大師引用此論無疑
者歟。但法花統略引此釋爲十住毘婆娑論
文。彼論中無此釋。以知後人誤書加之歟」
起信論疏上惠遠云。言馬鳴菩薩造者是爲
顯其論主名也。亦釋博者如龍樹論釋
私云。當論第一具馬鳴名字。此外龍樹所造
論中無此釋。淨影又引用當論
晋水淨賢七祖圖引手鏡云。龍樹造釋摩訶
衍論云。一百部經爲本經
私云。此中所引證手鏡者清凉釋歟。遍年統
論中隨聞手鏡一百卷爲清涼制作之旨載
之。此外無云手鏡之書。若爾者清涼之所
覽無疑者也
圓覺經略抄宗密述云。或以一部論釋多部
經。如龍樹釋摩訶衍論
宗鏡録第四十五智覺禪
師述
云。且如馬鳴龍樹皆
是西天傳佛心印祖師。馬鳴製大乘起信
論廣説阿頼耶等三細識六麁相一心眞如
生滅二門。龍樹製摩訶衍論引一百本大乘
經證説八識心王性相微細等義
  大宋太祖皇帝開寶八年乙亥智覺禪師入
滅本朝當圓融院御宇天延三年也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引下五臺山金河寺
沙門道&T021335;
云。問
曰。佛具一切智。豈不知得陀羅尼也。答。
有三義。一者表此陀羅尼最勝最深令人
生於尊重。所以言佛不知而自求之。二者
謂權教中佛不能知得圓宗密呪。如小乘
極果不能知得大乘深法。三者密宗神呪即
體便是圓圓果海故。佛不得如釋大乘論
説圓圓海佛亦不得。今六字大明准提神呪
即體便是圓圓果海也
筆削記第一長水沙門
子璿録
云。准摩訶衍論説有六
馬鳴前後異出○然准大論所説。此菩薩道
成先劫號大光明佛。今乃助化示居八地。
父名盧伽母名瞿那
復古記玉峰師
會撰
云。一乘者不二摩訶衍法也。龍
樹曰大本花嚴所説圓圓海也。或稱一味大
乘。
私云。此中所引龍樹釋者釋論第十文也
折薪記觀復撰云。賢首解起信立義分。脱體
與釋論相違。解釋亦乍同乍異會解記第
一同之
集成記第一希迪撰云。釋論第一云。是法極妙
甚深獨尊○性徳圓滿果是焉。所以者何。離
機根故。離教説故。第十又曰。大本花嚴契
經中作如是説。其圓圓海得諸佛勝故
翻譯名義集第六姑蘇景徳寺普
潤大師法雲編
云。又摩訶衍論
立十種識總攝諸識。云何爲十。於前九中
加一切一心識。論上文云。所謂以一心識
遍於二種自在無所不安立。如佛告文殊
師利言。我唯建立一種識。所餘之識非建
立焉。所以者何。一種識者多一一識。此識
有種種力能作一切種種名字。而唯一識終
無餘法。是故我説建立一種識。今謂。一切
一心識是此方言。梵語正名乾栗陀耶
大元至元法寶勘同總録卷第九講經律論沙門
慶吉祥等奉詔
釋摩訶衍論十卷龍樹菩
薩造
天竺三藏筏提摩多譯新編
入録
新編諸宗教藏總録卷第三高麗沙門
義天録
釋摩訶衍論十卷龍樹造
通玄鈔四卷 通玄科三卷 大科三卷已上志
福述
通賛疏十卷 通賛科三卷 大科一卷已上守
臻述
賛玄疏五卷 賛玄科三卷 大科一卷已上法
悟述
  已上
私云。義天靈芝元照事也。宋朝人也。大智律
師弟子也。律師爲述開講要義。又花嚴宗書
圓宗文類二十卷同義天述也。而義天爲一
時叡才釋論并末書等録之。末書内通玄抄
并賛疏長治二年五月中旬將來于本朝。通
賛疏十卷未渡書也。其外聖法法敏普觀等
師作記作疏釋此論。如左載矣
釋摩訶衍論記一卷法沙門聖
法作
同論記六卷皇宋光嚴寺無
際大師普觀述
小栗栖常曉和尚請來録云
釋摩訶衍論疏一部三卷法敏法
師造
  已上一部依眞言宗傳法阿闍梨等申求

右摩訶衍論者横釋顯教竪括祕藏大論。
雖先來左右未定。今以此疏證彼大乘
  已上唐朝諸師或令引用或作末書一朝
盛依行。敢不存異義。隨見及書出之畢」
太政官符治部省
  眞言宗僧伍拾人
右被右大臣宣稱奉勅件宗僧等自今以後
住東寺。其宗學者一依大毘盧遮那金剛頂
等二百餘卷經蘇悉地蘇婆呼根本部等一百
七十三卷律金剛頂發菩提心釋摩訶衍等十
一卷論等經律論目
録在別
  弘仁十四年十月十日
  已上
私云。此官符爲根本承和元年同二年正月
二十二日三日重被成官符者也。於日本
一國誰可違越此格乎
一乘開心論道雄云。問云。何三爲一毘盧遮
那耶。答。龍猛菩薩云。分流花嚴契經中作
如是説。盧遮那佛三種世間爲其身心○又
云。性淨本覺三世間中皆悉不離○
私云。此中所引兩文初文釋論第十次文第
三也
教時義第一云。龍樹摩訶衍論建立十識。
八識如常。第九一切一心識。第十一心一心
識○論題下云。龍樹菩薩造故引爲證據
箴誨迷方記福貴山道詮和上作在
東大寺東南院云云
  安然和上云。後有福基和上。箴誨迷方記
中具會舊人四失七失論定眞論云云教時
義八
卷藏八家祕録
同有此釋
奧州徳一引用此論云云可勘
  或云。守護國界章麁食者引釋論爲證。
件麁食者指徳一云云
已上本朝諸師引用如斯。然則和漢兩國諸
師多以依用。傳教疑難不足爲論矣
尋云。此論者秦代所翻也。自秦以來上代諸
師不及引用。今所擧多唐代末宋朝間也。
傳教疑難猶以不審如何 答。此論翻譯以
後隱沒不流行故。上代遍不及引用。子細
如先段載。若實爲僞作者。縱雖爲後代豈
唐宋諸宗明哲徒可依用之乎。何況嘉祥淨
影等古徳粗得引用。所見如上考矣
七。會大僧都爲僞論難
尾張大僧都者誰人乎。又有何證據定僞
論乎。僧綱補任云。賢撔興福寺。法相宗。尾
張國人。寶龜五年二月二十四日任律師。
昉僧正孫弟宣教法師弟子又
良敏僧都弟子
延暦三年六月九
日任大僧都。不經少僧都。同十二年十一
月七日入滅年八十幼年入道剥皮燃指精進
無倦彼尾張大僧都者當此人歟
  已上會傳教難畢
  三會安然難
安公難破雖多端。大略載守護國界章文。
如前段救。此外無指疑難。但珍聰口説以
此爲指南歟。件珍聰者誰人乎。勘見僧綱
補任自異朝來本朝之僧中更無名珍聰
之人。定知非高名之人歟。爰有釋珍嵩者。
彼釋有以起信論爲僞論之語。今相監本
釋以當論爲僞作云之歟。抑此論者盡密
藏之奧旨窮性海之淵源。三十三種法門眞
如生滅建立都非凡智之所測。誰人妄可造
之乎。月忠若智人者。不愼大妄語罪何以
自作可稱龍樹造乎。若愚人者爭自可述
甚深法理乎。又延暦寺目録注云月忠作
云云是又慈覺依珍聰口説且告此注歟。彼
珍聰口説爲胸臆浮言之上者。日録注隨而
不足依憑矣
  已上會安然難畢
  一起信論眞僞事
四論玄義第十均正僧
正撰
云。第二論師名馬鳴
菩薩。傳云。此菩薩共外道論義。既降伏竟
七匹馬落涙而嗚呼。時人呼爲馬鳴菩薩
也。相傳云。佛滅度後三百五十年中出世造
論。依摩耶經云。六百年中出世造論。論
有一千偈。不來此土也。唯見起信論一
卷。或人云。馬鳴菩薩所造。北地諸地論師云。
非馬鳴造論。昔日地論師造論借菩薩名
目之。故尋覓翻經論目録中無有也。未知
定是不也
文義要第七珍海云。四論玄第十詳起信論
云。北地諸論師云非馬鳴造論。昔日地論師
造論借菩薩名目之。故尋覓翻經論目録
中無有也。未知定是不也
今考貞元録出起信論一卷。眞諦譯。同論
二卷。實叉難陀譯。同馬鳴造。是同本異譯也。
故知西天有其梵文前後三藏倶傳之。均師
早出不見後代録而未決之故今考之耳。
寶窟下引起信論證不立自性清淨色義
  貞元録第二十二云。大乘起信論一卷
菩薩造梁天竺三藏眞諦第一譯大乘起信論
二卷馬鳴菩
薩造
大唐天后代于闐三藏實叉難
陀譯新編入録
第二譯
右二論同本異譯。
探玄記第三私記青丘釋
珍嵩撰
云。馬嗚起信論一卷
依漸刹經二卷造此論。而道迹師目録中
云。此經是僞經故。依此經造起信論是僞
論也
私云。且依釋論。起信論總所依百億經。別所
依百部經也。百部經名字具列之。其中無漸
刹經。依何定依彼經造此論乎。又漸刹經
者起世經事也云云起世經諸師同引用。依何
定僞經乎。解釋之趣旁無所據。頗不足會
通者歟
聖法記云。馬鳴菩薩現。六時中造作論教。
當何時耶。所謂出現一百餘歳時即造作四
部。寶册論云何爲四。一者起信論。二者玄理
論。三者本原論。四者清淨論○云云
  衆經目録第五云
衆論疑惑五 一部五卷
大乘起信論一卷 人云。眞諦譯。勘眞諦
録無此論故入疑
  右一論是衆論疑惑
  衆論僞妄六 一部一卷
五凡夫論一卷
  右一論是人造僞妄
筆削記第一長水云。然論有宗釋之異此宗
論也。謂馬鳴大士宗法花涅槃楞伽思益等
百餘部實教大乘之所造故實。謂義豐文約
無法不收。故下文云。如是此論爲欲總攝
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説此論。又云。
如是摩訶衍諸佛祕藏我已總説。又云。諸佛
甚深廣大義我今隨分總持説等。然此論文
是證眞大土後得智中宗經所造。後人不思
綆短却謂泉沽往往謗之。言非圓實。下文
勸信非不慇懃。聞思修益備彰功利。不信
毀謗受苦彌劫。豈不勉哉同記引海東
疏云。開二門於一心總括摩羅百八之廣
詰○示性淨於相染普綜逾闍十五之幽
致○至如鶴林一味之宗涅槃經鷲山無二之
法花經金鼓金光
明經
同性大乘同
性經
三身之極果花
嚴瓔珞四階之深因大品大集曠蕩之至道日
藏月藏祕密之玄門。凡此等輩中衆典之肝
心。一以貫之者其唯此論乎
續高僧傳第四南山大師
撰玄奘傳
云。又以起信一論文
出馬鳴。彼土僧思承其本奘乃譯唐爲梵
遍布五天。斯則法化之縁東西互擧云云貞元
録第十一同之
  右雖光師抄記今隨得勘文少所註加
之也。有恐有恐
  康應二年三月 日
  法印權大僧都賢寶
五十八
  當卷杲寶大徳之抄記。且又賢寶師相尋
勘文等所註加焉。實自非此寶册者誰
知釋摩訶衍起信兩論之眞僞哉。後覽者
可仰可信矣。加修飾傳諸來葉云爾
  延享四丁卯歳夷則二十二日
  時定額僧貫首僧正賢賀生 年
六十四

寶册鈔第九

疏義釋諸家請來異本事
諸家本同異挍勘事
疏義釋勝劣對辨事
義釋再治事付多加入
言條條事
疏義釋猶不盡經奧旨否事
科章直釋兩例事

寶册鈔第九

  大日經疏義釋諸家請來異本事
大毘盧遮那成道經義釋目録縁起智證云。如
余見聞。件義釋從大唐來我國且五本焉。
今見有四。謂西大寺得清大或書
徳字
請來本
一十四卷大暦七年到唐
未委歸年也
次高雄寺法名
神護
空|和尚
本二十卷貞元二十年到唐
大同元年歸朝
次當寺慈覺大師本
一十四卷開成三年到唐承
和十四年歸朝
余齎來本一十卷大中
七年
到唐天安
二年歸朝
都盧對勘大同少異。不免巧拙也。
又聞。平城山階寺法名
興福
有一本。此玄昉師入
唐將來。昔我比叡祖大師借看昉本不堪
可寫。登時還却寫西大本自宛。披覽大師
縁彼本三卷已下元缺内題重復繕寫准外
題加添之。兼録經品示其當卷所釋起盡。
故入藏者前後兩本也
私云。此文五本者。一玄昉僧正本。二得清大
徳本。三高祖大師本。四慈覺大師本。五智證
大師本也。又傳教大師入藏本有兩本。一最
初書寫本。二重復繕寫本是名山家
勘定本
彼此總計
成七本矣
八家總録云
大毘盧遮那經義記十卷無畏釋一行記
山階玄昉僧正
大毘盧遮那經義記七卷上下十四卷
西大徳清大徳
大毘盧遮那經義記七卷上下十四卷叡
山本師治定
大毘盧遮那經疏十四卷高野海僧正
在貞觀寺
大毘盧遮那經疏二十卷海贈僧正
治定
大毘盧遮那經義釋十四卷有温古序叡
山慈覺大師
大毘盧遮那經義釋十四卷有温古序入唐遍明
和上送來同叡山和
上本異
仁和上本
大毘盧遮那經義釋十卷叡山山王和上 私云
上八本同疏異本 文
私云。已上八本内貞觀寺本遍明和上本智
證目録不載之。此中二十卷本海贈僧正治
定御請來本十卷也。大師御筆進官録毘盧
遮那經疏十卷云云以知世流布二十卷本大
師於本朝被調卷歟。貞觀寺十四卷本可
尋見之
義釋目録裏書智證云。此二十卷本更有一
本。珍曾於三井并冷然院爲猷憲探源法師
等一遍讀授此釋時。以二十卷聽受之。爾
文句不連難讀處多。仍事不獲已依己唐
十卷本改疏字作義釋兼換述者署爲沙
門一行述記。又加添一兩文句接難讀處。
如今後學便抄寫件本頗有一兩。計後人
或角眼故背後記之。不是自是非他。爲
存彼此道也。末哲取捨之
  仁和元年九月七日 沙門珍記
私云。依此記就二十卷本智證大師改題
疏字又加添一兩文句。既異根本□本故
爲別本耳
同目録奧文云。更有十卷釋一本。卷依餘十
卷本。文據持院十四卷本。偸失唐本戀慕
切故有此事也。末賢知趣
堅濟私曰。智證大師請來義釋本般若寺僧
正偸遣護法盜取之令披覽給云云紛失者
此事也。元慶八年還得云云元慶八年般若寺
僧正三十一御歳也 堅濟公之朱書也
  勸修寺類祕抄云。智證大師記云。大日十
卷疏般若僧正以護法令盜後得也。已上
以法務自筆本寫之了。智證本紛失
依此事歟 賢寶記之
私云。智證大師歸朝之後。請來十卷本紛失
未還得元慶八年四
月還得之
云云之間。寫慈覺請來十
四卷本以擬持本。調度成十卷云云以此
本加以前目録都盧勘計有十本矣
  諸本同異校勘事
問。上來本同異如何 答。十卷義釋第十
卷標紙記云。此延暦寺中有數本釋。且寺庫
納兩本並十四卷。其青標紙本元初借西大
寺本攸寫也。故人唐徳清大徳將來之。其
白標紙者祖大師更令抄寫之。見定録云山
家勘定本也。聊有開科目而與前同本矣。
今世多行。二十卷本此空海和上請來。與上
十四卷大同少異。仍不入藏。然清大徳海和
上兩本不與菩提心論合。其所引開示悟入
文欠缺故。總持院覺大師唐本十四卷并珍
將來此一十卷本大體相同。其十卷者即此
薄紙本也。興善三藏論所引四種阿字在件
兩本。細勘彼此非無少異。然是同體焉。至
于少異不可會同。覽者得意用四本好耳。
此本紛失經年。今四月來入手。仍與院本
對勘略記來由。須造目録載題邊文令後
來辨別之
  元慶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勘了起四月
中旬末
  前入唐釋圓珍記
私云。依此記傳教兩本高祖御本已上三本
同也。慈覺智證兩本大同與前本大異也。又
依八家總録。遍明送來本同傳教本也。其
文如先引
  諸本勝劣事
問。上來諸本中以何可爲勝乎 答。古今
諸徳所握翫專是三本也。所謂高祖請來二
十卷疏。慈覺請來十四卷義釋有温
古序
智證請
來十卷義釋是也。自他門學徒互諍其勝劣
各非無所由。今且他門釋義爲難端。依自
門相承會通之。其條條如左載
義釋目録智證云。其高雄寺本以世多行更不
入藏。今記數本題。爲令後代會事元由及
名是非。非者此疏也。是者義釋也。凡疏體
者初以筆語談於大宗攝略釋題後更開
章分科解釋。諸家章疏大綱如是。而今不
爾。所以題疏。與尾不合。披而須辨。其義
釋者直爾釋文無有折開章段等事。以爲
祕教不同常途對衆講演。只會文意潜通
佛旨而我輩未諳。凡有解釋混言爲疏。學
之未遇師匠耳。古今來本題額各異不此
將傳諸徳之望隨得入手。有何是非。述
記之家非無改潤。染毫云疏斷筆稱釋。若
會斯趣誰偏執之
菩提場經義釋第一智證云。凡眞言祕教據佛
制戒不同餘經對衆講説排科消文。所以
興唐記大日釋不似疏體。凡疏體者。初總
述大意次立門解釋後入文清消。今者准
興唐直爾述要文令披念者會悟教宗早
證佛果。不煩文義
義釋目録云。右諸本之中二十卷已前三本
者與興善三藏菩提心論中注不合。不以
法花開示悟入對釋四種阿字故。慈覺大師
并圓珍本與彼論合也。有以開示悟入對
四種阿字之故勝劣易知。自餘徳失互不
免之。惠者得意忘言幸甚
私云。二十卷已前三本者。一傳教大師最初
書寫本以徳清本
寫之
二同大師重複繕寫本。三高
祖大師二十卷本也。今依智證大師決判義
釋爲勝疏爲劣。此有三由。一疏題額不應
失。今考云。辨正論第一法琳云。章疏者擧網
提綱拾遺補闕。通一部之文義。亦所以備
遺志也。大法初度未遑解釋。衞安帛遠創
啓玄章。自斯厥後競撝談柄○云云二文
句難讀失。義釋目録裏書云。文句不連難讀
處多云云具如
上引
疏第九息障品以後文句不
連難銷通。是未再治故歟。於義釋者自
此以後與疏大異也。文句周備義理易解矣
三要段脱略失。謂四a四佛配釋文是也
已上爲
難勢矣
次依自門傳評判之。以疏爲勝。以義釋
爲劣。此有數所由一約瑞應有無。謂無畏
三藏持來大日經於本朝以納久米東塔。三
藏記文云。來葉必弘法利生之菩薩來而可
恢此教於世云云爰高祖大師依靈夢告
尋得此經。爲訪求其幽旨遂以入唐請益。
然傳來二十卷本。歸朝之初於久米東塔創
令開講此經。神祇冥衆立影向講場。隨喜
法味感應奇特。既以掲焉也。解釋微言不可
不貴
二約相傳嫡末。謂本朝三門眞言同出青龍
一室。其中大師獨得寫瓶之付囑親蒙和上
聽許。諸本中選傳二十卷本。慈覺智證等後
師入法全室恐得枝條付屬。豈可作同日
之論乎。三約文句正記。謂無畏三藏暗記
大本解釋略經之日。多廣經要言雜載疏
中。依之一部皆撮集經説非三藏私辭。疏
第二十一部結釋文云。已廣説摩訶毘盧遮
那成菩提加持神變經竟廣説之詞非摽
聖言乎。依之息障品疏釋其詞相同不空所
譯底哩三昧耶經。有餘品品亦以可例知。若
爾者非無畏三藏者誰人輒加減其文句
乎。義釋再治之本還非無其失。依之菩提
心義第一云。此義釋本三藏説一行記智儼
治温古再治。故本記外多加人言加人
言子細如下注。安云。既爲慈覺門葉令作
此釋。若無門報者誰人諍用捨乎。但前段
所擧三箇過失者恐是自由疑難歟
初疏題名不應失者。此條難辨由緒。疏題是
根本無畏一行所立也。若如疑難者。彼兩祖
猥令安此題歟。祖師雅意恐難測者也。但
見疏古本。奧題名中或書毘盧遮那經釋義
或名毘盧遮那經義記。少少有異本。推之
最初立題似不一定。然後日再治之人唯
令用義釋之題歟。若非兩祖改潤者寧稱
規模乎。依之慈覺請來録云。大毘盧舍那經
疏十四卷一行阿闍
梨述云云
覺大師既存疏題名。何必
至吾祖請來本可加其咎乎。何況菩提心
論中云准毘盧遮那經疏。是又可稱過失
歟如何加之大遼覺苑法師演密鈔中毎牒
文皆標疏題。又智證大師自制書名疏鈔。
匪啻違古哲釋還招自語相違過者也凡
疏者疎決義也。若疎決文理擁滯。縱雖不
開章段何必不稱疏乎。仁王疏法衡抄第
遇榮
云。疏猶記也。纂録之義。纂録諸教相
應文義釋經意故。又疏者疏平聲也。分也決
也。疏通文義分別旨趣決擇性相故名爲
粗檢作例。依之天台文句雖不開章
段名法花疏。妙樂大師製此疏末書號疏
記。疏字約所釋。記言名能釋。爾者何至此
疏強致疑殆乎或云。靖邁藥師經疏不開章
段直釋文云云可檢見之
次文句難讀失者。息障品以後疏第九
文句未
再治歟。雖然既是無畏直語一行記著。誰以
令忽緒乎。凡祕藏奧旨者師口相承爲先。
疏第十二云。此經聖者所祕故不明白次第
説也云云爲誡慢法者文多存爛脱。祕宗
定習也。誠非師授者輒以難消通。爭可懷
疑怪乎
後要段脱略失者。此有數料簡。所謂長宴僧
都四十帖云。師曰。四種阿字配開示悟入之
釋有義釋中。疏中無之。弘法大師祕之抄
出爲別抄云云法花大日二教即爲一部之
意可祕故他若依此意者。二十卷本非
無此文。大師以別意趣抄出之。全非疏
失也。或云。大日經以四種阿字爲宗。法
花經以四佛知見爲宗。而疏釋意存兩經
一致之旨。是故疏第七或釋此中開示即是
佛知見。與法花義同。或釋此經本地常身。
又是妙法蓮花最深祕處。不空三藏得此意
以四阿配釋四佛知見而後日再治之時。
依菩提心論義釋中書加此文。若疏中自
元有此文者。何可云准毘盧遮那經疏乎。
准字起盡可思之。或云。阿字具有五義等
者。毘盧遮那經疏所釋五字義也。意云。疏
十一并十四唯明四種阿字。第二十更明入
中惡字。准處處文具釋五義。故云准毘盧
遮那經疏。次又將阿字配解法花經等文不
空三藏自釋也。全不准疏釋。又字起盡顯
此意者歟。而以兩經配釋温五阿釋段義
釋中書加之。是後日再治之失也此義覺濟僧
正料簡也
  菩提心義第一云。問。抑大日疏無所引
文。何言准疏耶。答。高野十四卷二十卷
脱此文也。慈覺大師遍明和上圓。成和上
圓覺僧正等本並有其文。故知高野抄本
云云圓成和上誰人乎。
圓覺者宗叡也
教時義第三云。温古
本有此開示悟入之釋。出於無所不至眞
言處。有人不見而言疏無。迷哉迷哉
  義釋再治事
問。或云。義釋非智儼私再治。一行遷化刻
請善無畏可再治之。由屬付智儼法師。仍
智儼請三藏令再治之云云此條如何 
答。十四卷義釋序温古云。爾厥有中天竺三
藏。字輸波迦羅僧訶。唐號善無畏○禪師一
行命世之生也○奉詔與三藏譯出此經
○分爲三十一品。尚慮持誦者守文失意
禪師又請三藏解釋其義隨而録之。無言
不窮無法不盡。擧深淺祕兩釋會衆經微
言。支分有疑重經搜決。事法圖位具列其
後。次文刪補目爲義釋。勒成十四卷以梵
文有一二重缺纖芥紆迴。開元十五年禪師
沒化。京都釋門威儀智儼法師與禪師同受
業於無畏。又閑梵語。禪師且死之日囑付法
師。求請梵本再請三藏詳之。法師閣其
文墨訪本未獲之項而三藏棄世。咨詢無
所。痛哉禪師臨終歎。此經幽宗未及宗衍。
有所遺恨。良時難會信矣。夫經中文有隱
伏。前後相明事理互陳。是佛方便。若不師
授未尋義釋。而能遊入其門者未之者
矣。温古嘗接諸賢末肆預聞此經。至於絶
待妙門非敢窺測。不揆愚昧住心歸仰。輒
以疎拙之思叙其本末焉今依此文。智
儼雖受一行屬付。訪本之間三藏又入滅
無所咨詢。良時難會云云非三藏再治之
旨解釋分明也。何云請無畏再治耶。抑智
儼温古再治者其本據如何。是又所不見序
文也。非無不審。或人云云慈覺付傳記云。
談言於智儼温古再治此書可尋
見本文也
安然菩
提心義云。智儼治温古再治若爾者於智
儼温古再治者。強生疑無其益歟。於三藏
再治者曾不可許之
  義釋多加人言事
尋云。智儼温古再治之時多加人言者何文
言乎 答。菩提心義第一安然云。問。大日經
義釋云十四卷本文。二
十卷本無之
阿闍梨於烏仗曩國撰
出供養次第法取意
文也
略有五分。與第七卷供
養法同。而何故此菩提心論引彼毘盧遮那
經供養次第法文耶。答。菩提心論云。大毘盧
遮那經供養次第法云○純淨法也○而彼
第七卷供養法疏云。和上毱多於金粟王塔下
感得文殊現金色字於虚空中授供養法
以授無畏云云故知無畏在烏仗曩國出
彼所出時人不了云三藏撰出。此義釋本
三藏説一行記。智儼治温古再治。故本記外
多加人言。故知菩提心論所引供養次第法
者天竺本見彼文。非引三藏在烏仗曩所
造文也安然釋如此。私勘之十四卷義釋
第十密印
云。如來腰印○此印經疏及圖互皆差別。
經言直舒水輪餘亦
立之。疏説餘並内叉唯申水。圖即二水合竪餘皆内
縛。今此三本不同。宜問傳大法人。方知定趣水指也
又云。如來藏印○此印亦經疏有異○圖
與經同又云。結大海印○若依此疏説。
作印不成。經圖二本亦皆差別○此之三説
未知孰是又云。作大護印○此印經與
疏及圖互
皆不
同文
此等文所注後人詞無異論歟。或云。
宜問傳大法人。或云此之三説未知孰是。
非無畏一行直語顯然也。而間智證請來十
卷義釋脱此注釋改爲裏書。若祖師直説者
何輒改之耶。山門覺超僧都胎藏三密抄引
此等文毎段疑之。尤有謂者歟
  疏釋盡經幽旨否事
問。眞言宗義云。一行禪師以天台義爲誠
證。既違其義。寧可依憑乎云云又智證大師
三部曼荼云。義家分別淺深兩釋。若總論
之。攝於淺略甚深祕門説在師口云云
此等釋疏家釋義猶祕經奧旨不載文籍
歟。如何 答。眞言問答云。疏師得旨既説
經意。若不信疏師言不可得經論意若
信經論不可棄疏師言云云彼宗義誰人
所記乎。或説。大師御作云云恐非無疑。三部
曼荼釋是示久習眞明行意相傳授之義也。
是約別途義門歟。猶可細擇之
  科章直釋兩例事
法花義疏第一嘉祥云。問。尋天竺之與震旦
者。著筆之與口傳敷經講論者不出二
種。一者科章門。二者直解釋。如天親解涅
槃有七分龍樹釋般若無章門。蓋是天竺
論師開不開之二類也。河西製涅槃疏開爲
五門。道融講新法花類爲九轍。至如集解
淨名之説撰注法花之文。但析其玄微又不
豫科起盡。蓋是震旦諸師開不開兩義也。今
所釋者其義云何。答。夫適化無方。陶誘非
一。考聖心以息患爲主。統教意以開道
爲宗。若因開以取悟。則聖教爲之開。若
由合而受道。則聖教爲之合。如其雨曉並
爲甘露。必也雙迷倶成毒藥。若然者豈可
偏守一逕以應壅九達者哉

  貞和六年二月二十八日於東寺西院僧
房書功了。後日以疏談義之次勘文等書
加之了
  大法師賢寶
  延享第四龍集丁卯夷則二十二日遂修補
備後覽焉
  跋陀羅係怛縛降 年
六十四

寶册鈔第十

兩部大經結集者事
  付
祕藏記五藏結集文料簡事
第五陀羅尼藏兩部大經攝不攝事
祕藏記釋守護國界經指六度經事
徳一未決事

寶册鈔第十

  兩部大經爲金剛手結集歟事
眞言疑目云。釋迦一代經首如是皆阿難我
者擧世常言也。而今眞言家云。大日經等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