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寶册鈔 (No. 2453_ 杲寶杲寶補 ) in Vol. 77

[First] [Prev] 786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453

寶册鈔第一

金剛頂經翻譯事
略出經翻譯年記事
同經略出十八會中何會耶事
同經具譯四千頌梵本否事
同經四卷六卷兩本中以何爲治定耶事
義決譯六卷略出經事
教王經翻譯年記事
教王經譯出初會品第一曼荼羅事付三十教王
經具譯初會
  
略出教王兩經梵本不同事
兩經説相不同事
兩經所説會會次第不同事
塔内無量頌本即爲法爾本歟事
兩經本朝請來事
金剛界大儀軌撰者事
同儀軌譯出金剛界大曼荼羅行法事
同儀軌異本事

寶册抄第一

福貴道詮群家諍論上云。夫眞言宗者。近代
所傳。未詳所師。彼宗是三論之支流耳。唐
朝不空三藏末詳何
許人也
譯大毘盧舍那經七卷
及金剛頂經蘇悉地經專以爲宗簡
此師以祕宗稱三論之支流。未辨所由。胸
臆浮言不足會通。就中廣智三藏芳名振五
天。徳化盛三朝。飛錫超遷嚴郢圓照等書碑
銘記行状。其本並行于世。然云未詳何許。
有眼之士豈不咲之乎。又大日蘇悉地兩經
者。無畏三藏所譯也。而云不空譯違失之
甚也甚。或復以龍樹釋論慈覺大師疑月忠
僞作。以薩埵釋經智證大師稱不空述記。
如此異説條目稍多。今爲決其正訛且就
所學之要本擧經論譯家示章疏述者。因
抄説相梗概。粗注請來祖名。兼勤結集傳
者。以加部帙之末。略有十篇。分爲十軸
  第一金剛
頂經
 第二大日經
第三蘇悉
地經
 第四大日經
供養法
第五理趣經
理趣釋
 第六般若
心經
第七菩提心論
菩提心義
 第八釋摩訶
衍論
第九大日經
疏義釋
 第十兩部大經
結集者
  金剛頂經翻譯事
承和二年三業度者。官符云。金剛頂經梵本
有十萬偈。大唐所翻一百餘卷有十八會。一
一會各説三十七尊乃至百八尊四種曼荼
羅四印等。超過諸地頓入金剛祕密藏。不
經三劫速證大日尊位○大毘盧舍那如來
與自眷屬諸佛菩薩金剛天等自受法樂故
所演説。從金剛薩埵親授大日如來付屬
師師相傳七葉于今矣
私云。高祖大師三學目録所載金剛頂部經
軌。金智不空兩三藏所譯六十二部七十三卷
也。官符文大唐所翻一百餘卷者加何經軌
乎。可決之。此中以略出教王二部專爲金
剛頂本經故。今且就此兩經所記其要目

  金剛頂略出經條條
  略出經經翻譯年記事
金剛頂經義決云。此經百千頌本此國未有。
此略本至此土者。於開元之初金剛菩提
三藏阿闍梨云。我從西國發來度於南海。
其有大船三十餘隻。一一皆有五六百人。一
時同過大海。行至海中逢於大風。諸船及
人並皆漂沒。我所附船亦欲將沒。爾時兩
本經夾常近於身受持供養。其時船主見船
欲沒船上諸物皆擲海中。當時怖懼忘收
經夾。其百千頌亦擲海中。唯存略本。爾時
我發心念作除災法。大風便止。去船周迴
可一里餘。風水不動。船上諸人皆歸於我。
漸漸發來得至此岸。來到此國於開元七
年中至西京。一行禪師求我灌頂。聞有此
異希有法門。乃令伊舍羅譯爲漢文。一行等
乃親自筆授
貞元録第十四云
七倶胝佛母准泥大明陀羅尼經一卷第二出
與日照
三藏譯者同本。開元
十一年於資聖寺譯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四卷亦云經。開元
十一年於資聖

金剛頂經曼殊師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一
開元十八年於
大薦福寺譯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一卷上三經並
出梵本金
剛頂經。最要抄譯。非全部。
開元十八年於大薦福寺譯
  右四部七卷其本並在
沙門跋曰羅善上聲地之
上聲
唐云金剛智。南
印度摩頼耶國人此云光明國。其國近
觀音宮殿補陀落山
婆羅門
種。幼而出家遊諸印度。雖内外博達而偏
善總持。於此一門罕有其疋。隨縁遊化
隨處利生。聞大支那佛法崇盛遂汎舶東
逝達于海隅。開元八年中方屆京邑。於是
廣弘祕教建曼荼羅。依法作成皆感靈瑞。
沙門一行欽斯祕法數就諮詢。智一一指
陳。復爲立壇灌頂。一行敬受斯法請譯流
通。以十一年癸亥於資聖寺爲譯瑜伽念
誦法及七倶胝陀羅尼。東印度婆羅門大首
領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沙門温古筆受。
至十八年庚午於大薦福寺出曼殊師利
五字心及觀自在瑜伽法要。沙門智藏譯語。
又於舊隨求中更續新呪。智執總持契所
至皆驗。祕教流傳寔斯人矣續古今譯
經圖記
智舜
同之
大宋高僧傳第一云。十一年奉勅於資聖寺
翻出瑜伽念誦法四卷七倶胝陀羅尼一卷。
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直中書伊舍羅譯語。
嵩岳沙門温古筆受。十八年於大薦福寺又
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
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刪綴成
演密抄第一云。温古者師諱也。師學該顯密
職在翻譯。准開元録。金剛智三藏於資聖
寺譯瑜伽念誦法七倶胝等經四部。法師筆
授。若非深達祕旨。焉能措筆於是哉
私云。玄宗朝開元十一年於資聖寺金剛智
翻譯金剛頂四千頌略本。四卷六卷略出經
是也。依貞元録大宋傳。譯語伊舍羅筆受温
云云依義決。伊舍羅譯語一行筆受云云
兩説相違會之有二義。一義云。筆受温古
如傳録文。然義決一行筆受者非略出經。是
五字心陀羅尼品如意輪瑜伽法要筆受者
也。依之大宋傳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
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
云云彼義決總示金剛智翻經時譯語筆
授等。必非擧略出經翻譯也云云但料簡有
疑。一行禪師者開元十五年入滅云云何接
十八年譯場乎。仍大宋傳文恐誤歟。一義云。
略出經翻譯時一行温古兩人共爲筆受者
歟。仍義決云一行。傳録云温古。決文一行
等者。等字所指當温古歟。又如開元録等
温古爲略出等二部筆受者。然演密抄意爲
四部筆受者恐誤歟
  筆受者兩人例
貞元録第十一玄奘段瑜伽師地論百卷
典録彌勒菩薩説。貞觀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於弘爾
寺翻經院譯至二十三年五月十五日畢。沙門靈會明
湷等筆
受云云
  略出經略出何會乎事
問。略出經者十八會中略出何會乎。將又
通十八會一一出其要歟如何 答。多略
出初會。十八會最要專在初會故也。少又
出餘會要歟。先略出初會者。四卷略出經
第一云。略説一切如來所攝眞實最勝祕密
之法初會名一切如來眞實攝大乘現證
大教王會。與略出經文符合。謂略出經中
有四會。一成身會。二羯磨會。三昧耶會。四
供養會也。比校施護三藏所譯三十卷教王
初會四大品
具譯之
成身羯磨三昧耶三會初會初
品六曼荼羅中第一曼荼羅攝也三卷教王經同
説此三會。於
供養會者不説之。但三會次第與略出
異也。謂成身三昧耶羯磨爲其次第也
第四供養
會六曼荼羅中第四羯磨曼荼羅攝也。此外
初品中第二三昧耶曼荼羅或云陀羅
尼曼荼羅
并第二
品第一大分曼荼羅等出之。次出餘會要者。
略出經所説初起行住等印明正覺壇十三
尊曼荼羅祕密道具等三卷教王經不説之。
又三十卷教王經不載之。定是出餘會要
段歟
  發問集第一心覺云。今略出經教王經者
説金剛頂十八會初教王會。有四大品之
中初金剛界品。有六曼荼羅之中初金剛
界大曼荼羅。何以知。經第一二三卷初言
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一二三故
也。但此一品猶未譯盡第二陀羅尼三微
細四供養五四印六一印曼荼羅。於今此
略出教王四卷三卷中不譯出之。但金剛
智譯金剛頂三摩地儀軌。金剛界六曼之
中第六一印曼荼法也云云
  略出經具譯四千頌梵本歟事
問。略出經者四千頌略瑜伽悉譯之歟如何
  答。一義云。四千頌悉不譯之歟。其故者梵
本十萬頌唐國所譯三百卷可有之見都部
要目等
准知四千頌唐國所譯可爲十卷許。若爾者
略出經若四卷若六卷非四千頌全本歟。貞
元録第十四擧略出經四卷五字心陀羅尼
品一卷如意輪法一卷。上三經並出梵本金
剛頂經最要攝譯。非全部也云云金剛智開
元年中渡海之時金剛頂廣略兩本隨身此外
不出所持經。而廣本沒海中。唯存略本。
以知略本四千頌隨所用別出或爲四卷或
一卷歟。一義云。義決意以略出經爲
金剛頂經略本。而略本頌數定四千偈。已以
略出經稱略本。豈非盡四千偈乎。但以
梵本偈頌分量不可定唐國譯經多少。其故
大日經梵本三千餘頌無畏三藏譯爲七卷。
教王經梵本四千頌施護三藏譯爲三十卷。
六度經梵本九千五百頌般若三藏翻爲十
卷。華嚴經梵本三萬六千頌覺賢三藏翻爲
六十卷。若不達兩國語法者輒以難一定
者歟。又金剛智來唐之時兩本外要樞經軌
等少少有隨身歟。所謂金剛智所譯不動使
者軌要略念誦經爲胎藏部經。爲兩本外
之條勿論也。然者彼五字心陀羅尼如意輪
瑜伽法要必非略本四千頌攝歟 已上兩
義宜仰明師決
  四卷六卷本内治定本事
尋云。略出經四卷六卷兩本中以何可爲治
定本耶 答。貞元録第二云。金剛頂瑜伽中
略出念誦法四卷亦云經大唐南天竺三藏金
剛智譯新編入
録云云
禪林録云。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一部
六卷不空三藏譯紙三
十四張策子二帖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一部四卷舊本不
著譯
者名。與先請經其文
小異也。四十四張云云
造意血脈云。金剛界大法梵本有百千頌。金
剛智三藏譯四卷。不空三藏譯六卷。一行禪
師製決三卷云云此文初擧四卷略出經次擧六
卷略出經。後擧義決云一行製。同
海雲記
説歟
依此等文案之。四卷本金剛智最初
譯也。六卷本不空重令再治之歟。六卷本有
品號。四卷本無之。然八家總録注云。治六
爲四。頗有加減云云今見經文。四卷本第
四所説灌頂法中授名供養等事六卷本闕
其文。是爲最初草譯故貞元入藏録載四
卷本。高祖大師請來此本奏入三學目録。是
爲治定本故也。但山門承澄僧正抄云。治
六爲四恐展轉誤歟。高野録云。四本舊
譯金剛智圓覺録云。六本不空譯年來
不審之間。或勝本治四爲六云。尤可指南。
豈資本師治哉此料簡一往雖似有謂。總
録文治六爲四之本猶以可爲正歟。其故安
公選定事業具支灌頂中所引用是四卷本
也。以六卷本稱別本。注中引之。可知此
師以四卷本爲治定歟。但至禪林録等者。
金智不空相共譯之。故且注六本云不空
譯。於四本未云金智譯。故非相違也。於
造玄記者恐是誤歟。猶可細擇之
  金剛頂經義決釋六卷略出經事
尋云。金剛頂義決者兩本略出經中釋何本
乎 答。教王經疏第三云。然檢決文。只釋別
別本者六卷略出經也。四十帖第十云。
金剛頂經三本有之。疏舊本者是四卷略出
經也。別本者六卷略出經也。新本者三卷教
王經也云云同第三十三云。義決釋經六卷
本也。所怙文全同之云云可思之
尋云。彼義決六卷略出經悉釋之歟如何
答。海雲記所載義訣三卷云云 造玄
 血脈同之
和漢兩
國所流布唯在上卷中下缺之。教王經疏
第四云。金剛頂訣但釋東方四大菩薩不
釋南方以下經文六卷經第二初説東方
四菩薩訣上卷終于此文。自此以下文定中
下兩卷釋之歟
  金剛頂大教王經條條
  教王經翻譯年記事
貞元録第十五不空傳云。至癸巳年天寶十
二載○全赴河西至武威城住開元寺○
請譯佛經兼開灌頂演瑜伽教置曼陀羅
○時西平王爲國請譯金剛頂一切如來眞
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行軍司馬禮
部郎中李希言筆受。又譯菩提場所説一字
頂輪王經五卷。及一字頂輪王瑜伽經一卷
并一字頂輪王念誦儀軌一卷。並節度判官
監察侍御史田良丘筆授。又承餘隙兼譯小
付法傳下不空傳云。開元二十九年秋先師入
塔之後有詔○使南天竺龍智阿闍梨所○
天寶五年歳在景戌自師子國還○至十二
載○譯金剛頂眞實大教王經等一十卷
大原僧都四十帖云。不空遂於龍智所請來
百千頌於唐土。只譯出教王經一部。三十七
尊一會作法也。而其大本不譯傳。是於大
唐國非其器故歟。而示大本大概十八會
指歸是也○又隨要要從其大本各譯出一
尊之法。所謂千手文殊一字頂輪等諸金剛
頂瑜伽之經軌等是也
私云。不空三藏天寶五年景戍還唐朝以後
同十二年癸巳於武威城開元寺翻譯教王
經等一十卷具如
上文
筆受者李希言也。又依飛
錫碑文超遷行状大宋高僧傳等。天寶十三
年三藏令起武威云云年紀聊相違。可悉

尋云。貞元録第一云。肅宗代宗朝三藏大廣
智不空譯金剛頂大教王等經一百四十一卷
云云具列一百四十一卷之中最初擧教王
經三卷。而此經若天寶十二載譯之者。是可
玄宗朝録。文何列肅宗代宗朝所譯之内乎
 答。貞元録第十五云。玄宗肅宗代宗三
朝所譯經金剛頂瑜伽眞實大教王經三卷○
一百一十部一百四十
一卷其本見在云云
不空三藏翻經流通雖及
三朝。專肅宗代宗之間盛行化。故録第一且
就其増勝云肅宗代宗朝歟。一録前後豈
可令相違乎。第一卷次金剛智無能勝等
所譯。爲玄宗朝。對彼以不空且云肅宗
代宗朝三藏也
  教王經譯出初會少分事
問。教王經者十八會中譯出何會乎 答。金
剛頂經略釋云。是經有十萬頌三百卷十八
會。其第一會名一切如來眞實攝教王。於
阿迦尼吒天宮説○初會中有四品。所謂金
剛界降三世一切義成就遍調伏。是四品中
各具四智印。初品四印中先廣説大曼荼羅
儀則。故曰儀軌品
教王經疏第一云。今此經於四大品是初大
品故云金剛界○言大曼荼羅者。六種曼
荼羅中擧初兼餘故云大曼荼羅。又此初
會曼荼羅爲餘會本故云大曼荼羅也
私云。依十八會指歸初會有四大品。金剛
界降三世偏調伏一切義成就是其次第也。
第一金剛界品説六曼荼羅。一金剛界大曼
荼羅。二陀羅尼曼荼羅。三微細金剛曼荼羅。
四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五四印
曼荼羅。六一印曼荼羅也。第二品説十曼荼
羅。第三四兩品各説六曼荼羅。彼三卷教
王經者初品六曼荼羅中第一金剛界大曼荼
羅翻出之也。金剛頂經開題云。此三卷者初
一品中翻出之云云又云。金剛界者總名。已
下別名云云是則三卷經初各標金剛界大曼
荼羅廣大儀軌品。金剛界者初品總名。大曼
荼羅者六曼荼羅隨一。故云已下別名也。三
十卷教王經初品中第一曼荼羅名金剛界
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分。與不空所譯無差
異。譯出第一曼荼羅之義無疑也
尋云。金剛頂經開題云。大曼荼羅者。一切如
來具四種身。謂大曼荼羅身三昧耶曼荼羅
身羯磨曼荼羅身法曼荼羅身。此會有四品
即表四身。初品説大曼荼羅身具三十七
故云爾此意初會四大品表四曼。金剛
界品即表大曼荼羅。故云金剛界大曼荼羅。
仍非六種隨一大曼荼羅。然者三卷經者初
品悉譯之歟。如何 答。如前云比三十
卷教王經。此經者正譯六曼荼羅中第一曼
荼羅。而四大品第一與六曼荼羅第一總別
雖殊同大曼荼羅爲體。故以六曼之第一
即釋四品之初品也。凡四曼不離重重相累
故約分滿不二大旨如是釋之
  付。三十卷教王經具翻譯初會事
佛説一切如來眞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
經三十卷
  右經大宋朝大平興國年中西天三藏施護
等奉詔譯
同第三十批云。此經一部梵本四千頌譯成
三十卷總二十六分。自第一分至第五分
終並大乘現證三昧攝。第六分至第十四
分終並金剛三昧攝。第十五分至第十八
分經並法三昧攝。第十九分至第二十二
分終並羯磨三昧攝。自下四分並諸部祕密
教理所攝起
私云。此經至第六卷初説金剛界大曼荼羅
廣大儀軌分了。其文與不空所譯三卷經大
同也。批文現證三昧金剛三昧法三昧羯磨
三昧者指金剛界等四大品也。依十八會指
歸。四大品各有大三法羯等六曼荼羅。降
三世品更加教勅大曼荼羅等四種。彼此總
合説二十八曼荼羅。然三十卷經四品中不
説一印曼荼羅。施護三藏所傳梵本令脱
落故歟。未詳由緒矣
  略出教王兩經梵本事
問。略出教王兩經梵本如何 答。勘見處處
文。於金剛頂經有三本不同。其文如左載
六卷略出經第一云。我今於百千頌金剛頂
大瑜伽教王中爲成就瑜伽法故略説一
切如來所攝眞實祕密法要
義訣云。此經有百千頌。廣本非此土所聞。
並是諸佛大菩薩等甚深祕密境界相。亦非
聲聞縁覺及人天小智之所聞知○此略瑜
伽西國得灌頂者説授相付。而其廣本亦不
傳之。其百千頌本復是菩薩大藏經中次略
也。其大經本阿闍黎云。經夾廣長如床厚
四五尺。有無量頌。在南天竺界鐵塔之中。
○時此大徳至心懺悔發大誓願。然後得
入此塔中。入已其塔尋閇。經於多日讃此
經王廣本一遍爲如食頃。得諸佛菩薩指
授所堪記持不忘。便令出塔。塔門還閇
如故。爾時書寫所記持法有百千頌。此
經名金剛頂經者。菩薩大藏塔内廣本絶世
所無○此經百千頌本此國未有。此略本至
此土有
表製集第三不空三
藏遺書
云。吾自髫齓出家依師學
業○方授瑜伽四千頌法○先師壽終○遠
遊天竺得十萬頌法藏
理趣經開題云。此金剛頂瑜伽經有二本。一
廣本即法佛恒説法曼荼羅是。次分流本。即
龍猛所傳十萬頌經是
宗祕論云。廣開祕密之胎藏。根源三百卷西
方具有此土不傳。根鈍難宣。略成七軸。頂
經十萬餘偈四卷流行。祕密瑜伽二九説摩
乎律教微細難窮
海雲金剛界記云。金剛頂經梵夾略本四千
偈。中本十萬偈。廣本則無量百千倶胝那庾
多微塵數偈
私云。依上來文。金剛頂經有三本。一廣本。
二百千頌本海雲記云。金剛界毘盧遮那梵本經百千
頌即十萬偈也。文。探玄記第一云。依梁
攝論第十勝相云。百千經者是花
嚴經有十萬頌名百千經文
三略本也。先廣
本者鐵塔内無量頌經也。頌數無量故云無
量頌。是則非此土所聞。次十萬頌本者龍樹
菩薩開塔誦傳之經也。十八會指歸云。瑜伽
經十八會或四千頌或五千頌或七千頌都十
萬頌次略本者於彼十八會十萬頌中傳
法聖者略出其樞要有四千頌。金剛智開元
七年所持來略瑜伽是也。略出經梵本當
之。次不空三藏天寶五年請來十萬頌大本。
彼大本十八會中初會有四大品。教王經三
卷譯出初品中。然則略出經梵本四千頌略
本也。教王經梵本十萬頌大本也
尋云。大師大日經開題擧三本不同。理趣經
開題唯出二本。若爾者可云大日經三本金
剛頂經二本歟。何云金剛頂經有三本乎
 答。於金剛頂經有三本者。以義訣爲
本據。如上引但理趣經開題不出略本者
有其意。謂理趣經十萬頌十八會中第六會
經譯之。是則略無量頌廣本爲十萬頌。略
十萬頌爲四千頌。爰廣本雖非理趣經梵
本。依爲根本所依經擧之。四千頌本非依
經故不出之。本兼末末不攝本故也
  略出教王兩經説相不同事
尋云。略出教王兩經説相建立旨趣如何
答。教王經疏第三云。次釋經文者。今依金
剛頂訣等一一釋之。然檢訣文。只釋別本
而彼前譯意在明修行之相。故經初説修
行之法。今此新本趣在示現如來頓證祕
密説法之相。是故先明現證等覺神變之相。
雖有此殊而前後之本。從此以下其文稍同
故。故雙其文以示經旨此中前譯者指
略出經。新本者指教王經。教王經直明如
來説會儀。故初説現證成覺相次明三十七
尊三摩地。略出經傳法聖者於十萬頌大經
略出行者入修軌則故。初明修行方法次
説三十七尊三摩地。從此以下其文稍同者。
六卷略出經第二普賢菩薩授寶冠繪綵金
剛菩提心智灌頂品第七以下文并教王經第
一切如來性於自身加持以下文指之云
從此以下。委旨披文悉之矣
  兩經所説會會次第不同事
問。兩經所説會會次第如何 答。對受記第
五云。問。金剛智前譯略出經唯説羯磨三十
七印眞言及三十七功徳三摩耶三十七印眞
言及三十七功徳。而不空後譯教王經大印
説三十七功能。不説印眞言。三摩耶印説
三十七印及功能不説眞言。法印云法印勝
契如本儀次説眞言功能。羯磨印説三十七
印及功能不説眞言云云今疑大印中三十
七印及眞言三摩耶印中三十七眞言法印中
三十七印羯磨印中三十七眞言何等。答。教
王經意大印中説金剛薩埵大印成就儀已
云。誦弱吽鑁斛身中入諸佛。故知三十七尊
各以羯磨印三摩耶印一一成就本尊身
名大印也。此中三十七功能是同略出經三
摩地三十七功能文也。故知此中各用羯三
二印之中三摩耶印之功能也。略出經先出
羯磨三十七。次出三摩耶三十七。次第蓋是
此中大印成就之次第也。又三摩耶三十七眞
言即法印三十七。法印三十七印契即三摩
耶三十七印。而彼經中以爲二者。不空爲
對四曼荼羅前作之分爲四種三十七。故
軌下文亦有大三法羯四印。故法印文云。法
印如本儀者是上三摩耶印也。又羯磨三十
七眞言即教王經上中兩卷神變文中三十七
尊眞言已上
金剛界三密抄覺超云。私云。略出經説羯磨
三昧耶供養。會次第同軌。教王先三昧耶次
羯磨不説供養
私云。略出經所説三摩耶會五佛眞言與教
王經并大儀軌所説有異。自餘眞言兩經全
同也。略出經所説金剛界品中第二陀羅尼
曼荼羅五佛明也。委細如下注
尋云。慈覺教王經疏四卷略出經爲舊本三
卷教王經云新本。是次件兩經謂同本異譯
歟如何 答。教王經者直以大本經譯之。
略出經者以略本譯之。梵本已各別也。豈
稱同本異譯乎。但新舊兩本者。兩經雖別
本説相大同故。引證釋成時且前譯爲舊本
後譯云新本。強非云同本也
  無量頌本即爲法爾歟事
問。鐵塔内無量頌廣經即法爾常恒本可云
耶 答。中古先徳料簡不同也。大經要義第
實範云。問。金剛頂經無量頌本非是法爾
本歟。答○私案金剛頂經法爾本如華嚴恒
本性海常談似彼常轉。此亦不論會數多
少。金剛頂無量頌本如華嚴上本經夾如床
在鐵塔中可結集本。彼亦結集中之上故。
此經十萬頌本如彼下本。頌數傳者皆同故
也。故金剛頂無量頌本結集中上。必可分流。
又論頌數非法爾也k@rda抄第四信證云。
問。義訣云。其大經本阿闍梨云。經夾廣長如
床厚四五尺。有無量頌。在南竺界鐵塔之
云云此三本中何本哉。答。法爾本也。付
法傳云。又問。此塔者爲人功所造爲當如何。
答。此塔者非人力所爲。如來神力所造云云
又云。觀其内即法界宮殿毘盧遮那現證率
都婆是也。三世諸佛諸大菩薩所謂普賢文
殊等皆住其中。則金剛薩埵等灌頂加持誦
持所有祕密法門宣布人間云云其塔已毘
盧遮那現證率都婆等。所納經教大日薩埵
法爾結集經。故今云法爾常恒本私云。
依實範上人意者。以無量頌本屬隨縁。此
外可有法爾本也。依信證僧正義者。無量
頌本即可法爾本也。兩徳料簡各有所由。且
依慈尊院僧正榮|并寶嚴院先師法印頼|
口説。後義相叶大師解釋歟
尋云。義訣釋無量頌本云厚四五尺雖云
無量頌實可有頌數。何以此經直可云法
爾本乎。凡法爾經者。釋云。道之本無始無
終。教之源無造無作。亙三世而不變。遍六
塵而常恒云云無量頌經已蘊結安塔中。是
隨縁結集經也。全非法爾不變教。若爾者實
範料簡猶似宜如何 答。今宗意雖云周遍
法界。非無分限方域。雖存分限方域。實
周遍法界。以刹塵方便開八葉壇。以無極
大悲制十人限。皆此意也。方丈室安高廣
床。芥子收大須彌等。豈以常情可量乎。
是故塔内即法界道場也。所安之經教亙三
世遍六塵。不可論頌數分齊。故號云無
量頌。但厚四五尺者此是密號名字也。非
情謂限量。四四曼。五五大。祕密甚深幖幟也。
若爲常途四五尺分限者。豈云無量頌經
又云根未有堪乎。若法爾本外有無量頌
經者。大師處處釋擧兩部經本之中法爾本
外何不出無量頌經乎。何況理趣經開題金
剛頂經出二本。一廣本。二十萬頌本也。依金
剛頂義決立此兩本。彼文云。廣本非此土
所聞云云又云。此經有百千頌云云是其本
文也。而訣意彼廣本者塔内無量頌本也。即
云菩薩大藏塔内廣本是也。開題指此廣本
釋法佛恒説法曼荼羅。大師解釋深旨顯無
量頌廣本。即法爾經者歟
  略出教王兩經本朝請來事
問。略出教王兩經誰人請來本朝乎 答。大
師御請來録云
金剛頂瑜伽眞實大教王經三卷○大廣智不
空三藏和尚譯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一部四卷○金剛
智三藏譯
八家總録上云。本經集録一
金剛頂瑜伽眞實大教王經三卷内云。金剛頂
一切如來眞
  現證大教王經 實攝大乘不空譯 貞元
目録圓覺無注 新入仁・行・運・珍・叡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六卷兩本金剛智
各小異 仁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四卷兩本並金剛智
海・珍 私
  云。此二重出治六爲
四。頗有加減文
同録云。金剛界灌頂本經法二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六卷金剛智
仁 録外
佛説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一部六卷
  前小
異也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四卷金剛智 海・珍
治 六爲四頗
  有加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四卷叡與前
小異也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四卷亦云。經貞元録
梵釋寺圓覺寺
  缺注私云。上三同經。已上六四兩經是同
經治定也 治六爲四。互有加減文
  付。金剛界大儀軌撰者事
些些疑文智證云。或云。金剛界大瑜伽本者
三藏元不譯出之。口授俗士。次彼自記出
之呈覽三藏。即蒙許可仍始流傳云云
有憑不。若非虚言。請示其人已上
金剛界瑜伽記智證云。金剛頂瑜伽初歸命
文是三藏作之自歸三寶。引起下文普賢與
金剛薩埵及蓮花手云云
石山記云。不空三藏造此儀軌云云常用此
云云
  同儀軌譯出金剛界品行法事
金剛界對受記第六云。今此大軌初金剛界
品金剛界大曼荼羅行法故。不可以餘品曼
荼羅而攝此中也云云
又云。今此儀軌是六曼荼羅中初金剛界大
曼荼羅修行之法故。不可以第五四印第六
一印安此中也云云
私云。此儀軌説四會成身羯磨三昧耶大供
養是也。初三會出金剛界品中第一金剛界
大曼荼羅不空所譯三卷教王經説相與此
同也。後大供養一會出金剛界品中第四廣
大供養羯磨曼荼羅。教王經不説此一會。略
出經説此會。三十卷教王經此等會具以説
之。但供養會終所出散花等十七種雜供養
三十卷經不説之。是非初會所攝故歟。又
儀軌所説三昧耶會者。三昧耶印與法印眞
言相合出之。同教王經説相。彼經第三云。
次復我今當遍説法印。勝契如本儀云云
此後三昧耶會三
十七尊眞言説之
對受記第五云。法印文云。法
印如本儀者。是上三摩耶印也云云可知之。
又略出經所説三昧耶會五佛眞言與大儀
軌全別也。彼經五佛眞言是金剛界品中第
二三昧耶曼荼羅亦名陀羅
尼曼荼羅
所出也。何以知
者。三十卷教王經第六説彼曼荼羅三十七
尊眞言。其中五佛明同略出經説。自餘與
略出經異也。今准例五佛明案之。三昧耶
會三十七尊明相通六曼荼羅中三摩耶曼
荼羅歟。大儀軌所説羯磨三昧耶二會印明
雖大曼荼羅所攝。然亦兼通金剛界品中第
二第三曼荼羅。故此軌雖別不説彼兩箇曼
荼羅行法。相連第四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
以四會行法令擬屬金剛界品四種曼荼
羅歟。又此軌説第五四印第六一印否諸師
所傳非一途。具如別抄矣
  同儀軌異本事付本朝
請來事
八家總録云
金剛頂蓮花部心念誦法一卷内云。念誦儀軌不
空譯。貞元新入目
  録。圓覺云。金剛頂蓮花經心念
誦法海運叡云或云二卷可史
金剛頂蓮花部心念誦儀軌一卷仁與海本
少異又叡一
  卷與前海仁兩本小異。
都有三家一卷異本
金剛頂蓮花部念誦儀軌二卷
金剛頂瑜伽眞實教王念誦法二卷不空或一或
二或四又叡
  新本二卷又行二卷都有四
本兩卷。少少文異以上録文
私云。此儀軌有一卷二卷。異本共以現行流
布就。一卷本如總録文海仁叡三家本少異
云云今檢仁叡別録不載一卷本。如何。又
二卷本仁珍叡三家請來也。如總録圓行同
請來之。然彼別録不載之如何。又一卷本
無四會品號。二卷本有品號。成身會品羯
磨會品爲上卷。三昧耶會品供養品爲下卷。
亦二卷本陳三昧耶後説蓮花部百字中眞
言。一卷本不説之。至念誦分説金剛蓮花
二部百字也。或云。品號本亦大師有高覽
歟。二卷大儀記内題下注大師御諱。彼記被
載四會品號同軌文也。又延命院僧都九會
密記以品號本爲證據明此軌唯四會行
法。然者東寺亦以品號本可爲指南歟。但
石山内供四卷次第專引用一卷本兼引二
卷本名新儀軌。是爲後日將來故也二卷大
儀軌記
大師御作之條頗有
疑。若宗叡記歟

  貞和六年正月十二日於東寺西院僧坊書
寫之了 大法師賢寶生二九
  後日書加本儀軌等料簡了
  右舊損尤甚也補綴成就傳于來葉了實見
此寶册則金剛頂經傳付明白也後葉得意
而褫焉
延享第四丁卯歳夷則盡日
  僧正賢賀俗壽六
十四

寶册鈔第二

大日經翻譯事無畏來唐并
翻譯年紀事
  付
大日經以無行請來梵本譯之歟事
同經梵本不同事
同經本朝請來事無畏來朝并高祖
大師請來有無事
胎藏大儀軌本朝請來事
根本渡唐本事

寶册鈔第二

  大日經翻譯事
諸部要目不空云。依毘盧遮那成道經大本
十萬偈可有三百卷經。唐國所譯略本七卷
宗祕論御作云。廣開祕密之胎藏。根原三百
卷西方具有此土不傳。根鈍難宣。略成七
承和二年度者官符云。空|奏曰。此二部經
王名祕密眞言藏。金剛頂經梵本有十萬偈。
大唐所翻一百餘卷○毘盧遮那經亦有十萬
偈。此間所譯四十餘卷説大悲胎藏曼荼羅
王爲主。三部曼荼羅其數過塵沙。已上兩
經並是大毘盧遮那如來與自内眷屬諸佛
菩薩金剛天等自受法樂故所演説。從金剛
薩埵親授大日如來付屬。師師相傳七葉
于今已上
取詮
私云。高祖大師三學目録所載胎藏部經軌
無畏金智不空三祖之翻譯七部十三卷也。
然官符文此間所譯四十餘卷者。加計何經
軌乎。頗以似難思。今迴愚慮。彼録意分三
藏故。次以蘇悉地蘇波呼二經屬律部不
入經部。又以蕤呬經亦名瞿
醯經
加雜部。然檢
智證大師瑜伽記云。妙成就蕤呬耶等經
是十萬大本中抄出云云又安然八家總録以
蕤呬經爲胎藏灌頂部本經。准此等記。官
符文同以悉地瞿醯兩經加屬胎藏部歟。
又無畏所譯胎藏攝大儀軌高祖請來録雖
不載之。令經高覽給歟。眞言傳受作法
御作目録
入之
所引無畏三藏胎藏儀軌者當此軌
故也。又大日經疏二十卷無畏三藏攝集大
本之要賛述略經之文。故息障品疏與三卷
底哩三昧耶經文相大同。自餘准可知。仍
不可例常途釋家以無畏疏直屬本經部
令勘計歟。若然者所學録所列七部十三卷
外蘇悉地經三卷瞿醯經三卷攝大儀軌三卷
大疏二十卷四部二十九卷都盧勘合成四
十二卷。故云四十餘卷歟。其外無畏所譯
胎藏廣大儀軌三卷金剛智所譯大毘盧遮那
要略念誦經一卷不空所譯毘盧遮那五字眞
言儀軌等雖現行流布。未知大師高覽之有
無故不能勘計。又七軸大經爲胎藏部根
本故。今且就當經注抄其要篇耳
貞元録第十四沙門圓賢等
奉 勅撰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第七一卷是
念誦法開元
三年於東都
大福光寺譯
蘇婆呼童子經三卷唐云妙臂童子亦云蘇婆呼
律。或二卷。開元十四年於東
都大福光
寺譯
蘇悉地羯羅經三卷唐云妙成就法。此與蘇婆呼
並是呪毘奈耶。不曾入大曼
荼羅不合輒讀。同未受具人盜
聽戒律便成盜罪。開元十四年譯
虚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
法經一卷出梵本金剛頂經成就一切義品。略譯
少分。開元五年於西明寺菩提院譯
  右四部一十四卷其本並在
沙門輸波迦羅。具足梵音應云戎婆掲羅僧
&T033657;訶。唐音正翻云淨師子。以義譯之
名善無畏。中印度摩訶陀國人。住王舍城
那爛陀寺。本刹利種姓。刹帝利捨俗榮貴依
佛出家。神氣清虚道業恢著。精通禪惠妙
達總持。三藏教門一心遊入。五天諸國久播
芳名。大悲利生有縁東漸徐至北印度境響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86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