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開心抄 (No. 2450_ 杲寶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問。此方傳フラクハ爲。右手等多動。坐者要令左
厭右。今乃與彼碩變。未審何故耶。答。西方
諸師。從佛以來相承坐法皆如此。並是印
法。此方檀改。吾所未詳也云云兩傳是非
以之可知。但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
尼呪經居士竺難提
晋云喜譯
云。云何當得見觀世音菩
薩及十方佛。若欲得見。端身正心。使心
不動。心氣相續。以左手置右手上。擧舌
向腭。令息調&T074300;。使氣不麁。不散安祥。徐
數從一至十云云又宋朝新譯理趣經第七
法賢三
藏譯
云。結禪定印。以左手押右云云金智
廣智無畏一行等。爲一家之正嫡。翻譯兩部
大經。皆下左上右。於眞言一宗者。以此
等所傳可爲正。彼請觀音經。居士曩時
譯。理趣經大宋近代翻也。恐譯語有訛謬
歟。祖琇偏年統論中。專所嫌也。誠有謂者

  貞和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草之
  桑門陰士日玉記之

開心抄上

  禪密攝屬門 機教前後門
禪宗私建門 癡著徳失門
本分極不門 末世相應門
護國濟生門 證道唯密門
心體同異門 祕密修禪門

開心抄上

  禪密攝屬門
  問。眞言宗立顯密二教攝一切佛法云云
然者禪家可攝何教乎 答。此事祖師釋
事無所見故。輒不可判攝。雖然今迴愚
慮仰密祖意。以釋迦大日二佛法。如次
爲顯密兩教。雖教分淺深異。宗有内外
差。豈有佛法離二佛法乎。當知禪家是
釋迦説故。可顯教攝。謂其故略有三。一
約依經。二約相承。三約宗要。初依經
者。宗鏡録第一永明寺智覺
禪師延壽集
云。如西天上
代二十八祖。此土六祖乃至洪洲馬祖大
師。及南陽忠國師。鵝湖大義禪師。黒空
山本淨禪師等。并博通經論圓悟自心。
所有示徒皆引誠證。終不出自胸臆妄
有指陳。是以綿歴歳華眞風不墜。以聖
言爲定量。邪僞難移。用聖教爲指南。
依憑有據。故圭峯和尚云。謂諸宗始祖即
是釋迦。經即是佛語。禪是佛意。諸佛心
口必不相違。諸祖相承根本是佛云云智證
大師教相同異集。擧禪家依經云。以金
剛般若經維摩經爲所依云云就中達磨
以楞伽經付二祖。諸傳所載也。續高僧
傳第十六慧可
云。初達磨禪師以四卷楞
伽授可曰。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
行自得度世。可專附玄理如前所陳
毎可説法竟日此經四世之及成名相
一何可悲云云馬祖云。達磨大師從南天
竺國來。唯傳大乘一心之法。以楞伽經
印衆生心云云莊嚴云。初祖西來創行禪
道。欲傳心印須假佛經。以楞伽爲證
云云已上兩祖言宗
鏡録第一載之
編年通論第七云。吾
有楞伽經四卷亦付與汝。即是如來心地
要門云云磨示可
之言也
加之六祖惠能。依金剛
經得法。宗密禪師依圓覺經感悟。長水
子璿首楞嚴等。依首楞嚴經文各悟道發
明。而大師釋云。顯教契經部有百億云云
彼楞伽等經。既百億隨一也。禪宗專依彼
經。豈非顯教攝乎 次相承者。顯教釋迦
如來付法藏於文殊迦葉。密教遮那如來
授祕教於金剛薩埵。二佛説教顯密異域。
三國禀承始末良分。大明録云。大梵天王
問佛決疑經云。梵王至靈山會以金色娑
羅花獻佛請佛爲群生説。世尊登座拈
花示衆瞬青蓮目。人天萬億悉皆困措。
獨金色頭陀破顏微咲。世尊言。吾有正法
眼藏涅槃妙心實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分付摩訶迦葉云云自爾以
來。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六祖次第相承。繼
踵貴風。既以釋尊爲始祖。以迦葉爲
傳者。誰謂非顯教攝耶。後宗要者。大師
釋云。翫一心利刀顯教。揮三密金剛密
云云黄檗斷際禪師傳心法要云。諸佛
與衆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
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黄無形無
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
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迹對待。
當體便是動念即乖云云既翫一心利刀。
未知三密祕藏。攝顯理驗。何況勘他家
祖判。清涼國師謁浮盃無名禪師蒙印
證。宗密禪師從遂洲道圓禪師得印可。
各爲教禪匠共入宗派圖。而清涼釋達
磨以心傳心正是斯教之旨演義抄文。斯教
者是頓教也
宗密判南北宗禪不出頓教圓寶大
抄文
又智覺
禪師以禪宗爲圓教攝。宗鏡録第九十二
云。理無偏圓。約見不同略分五教。此宗
則圓教所攝云云天台輔行第一云。自漢
明夜夢泊于陳朝。凡諸著述。當代盛行者
溢目。預厠禪門衣益傳授者盈耳。豈有
不聞止觀二字。但未若天台説此一部。
定惠兼美。義觀雙明前代未聞斯言在。天
台花嚴兩祖判禪攝教。其教即顯教也。已
上依准大師釋示判攝也
問。禪是教外別傳宗也。何可攝顯教内
耶 答。教有二種。一者言教。二者境教。
言言教者。聲塵爲體。如來説法音聲是
也。説法聖者載于竹帛傳於未來。雖色
文字約本猶是聲塵攝也。言境教者。廣
通六塵。而禪宗教外者。且簡彼言教之
意也。若約境教與一捧一喝示一偈一
句。公案工夫瞬目微咲。皆是可教攝。何況
圭峯都序云。且達磨受法天竺躬至中
華。見此方學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數爲
解。事相爲行。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
我心故。但以心傳心不立文字。顯宗破
執故有斯言。非離文字説解脱也。故
教授得意頻讃金剛楞伽。云此二經是
我必要。今時弟子彼此迷源。修心者以經
論爲別宗。講説者以禪門爲異法云云
教者執言句。禪者執教外。倶背祖意。同
違本旨。兩失相半。尤足可荷
問。智覺禪師寄喩示宗門大意云。如人
飮水冷暖自知。如群盲眼開分明照境。
驗象眞體。終不摸其尾牙見乳正色。豈
在談其鵠雪。實見月人終不觀指。親
到家者自息問程。唯證相應不役言説
巳上宗鏡
録第三文
直示證相應處未談其鵠雪。何
以之可攝教内乎 答。禪宗意亡情止
念至彼證處。若情念不亡之前。未超執
指問程之分域。縱雖達其證處。猶是蜃
樓幻化之行宮。未入三密五相成身四種
曼荼羅究竟眞實金剛心殿。若不到究竟
心殿者。於其中路不可息問程。若執
旅亭而不進者。何時見寶城乎已上以禪
宗攝顯

問。禪宗分一切佛法爲二種。教内教外
是也。密教何攝。或禪者云教内攝有其
謂乎 答。如云先禪宗尋其源是釋尊
説也。云教内云教外。皆是於釋迦遺
法所論也。凡上能兼下。下不攝上。是故
二藏三時四教五教。同於一代顯教中各
作對辨。何宗對密教有判勝劣乎。聖
徳太子説法明眼論云。南天祖師分佛法
爲二種教内教外是也云云達磨和尚者。
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故云南天祖師。佛
者是釋迦佛法也裏書
傳燈録第三云。第
二十八祖菩提達磨者。南天竺國香至王
第三子也。姓刹利帝。本名菩提多羅云云
何此中可攝法身所説密教乎。抑達磨意
立教内教外二種。言教外吾所傳之旨趣
其何。教是指月之指。達岸之筏也。爲鈍
根人。且寄彼言句假示此方便。禪宗
爲利根人不假言教。直示本分。此謂勝
法。頻作教内教外分別。當知爲簡不當
法體之言教。云教外別傳也。自宗意無
教外可詮顯之法。無離言可歸入之處。
廢能詮所詮聲字即實相也。何以此宗
可攝教内耶。若探宗祖之意。誰迷判教
之旨
問。密宗非教内攝。誠有其謂。爾者可
云教外攝乎 答。此事盡前重。若能心
得教外名目。此疑不可生。謂離言教直
示其處故得教外名。密宗意離於言教
別無法體。何云教内。又可云教外乎」
問。眞言宗處處釋。或云離言離教。或云
以心傳心。爾者此宗意。至其證據者離
言議道絶心行跡。同禪家賞教外本分
如何 答。今推疑意。一念生皆縛。一言起
悉病也。本來無一物之處。是謂證境此不
審生也。若實如是者。契自證境之人。不
言如瘂者。失色似盲者。歸死灰同木
石。貧念無甚此。其妙在何乎。今宗意不
如是。自證境者三密本源四曼體性也。字
印形像各各建立。聲字實相圓圓本有也。
若契此處。法爾莊嚴森羅炳現。過恒功
徳自然輪圓。自受法樂説法住法界而常
恒。利生方便妙用亙三世而不變也。然則
證境界所存各別。不可執自宗疑未知
者歟。但自證極處離言離心者。大師自會
云。並約因位談非謂果人也云云可知
之矣已上明眞言教非
教内教外攝畢
  機教前後門
  問。諸禪者云。諸教皆機後起。禪宗獨在機
云云而大日經説爲彼大乘機。金剛頂
演爲最上乘者。兩部大經猶爲機説之。
若爾者密宗又可謂墮禪者所下如何 
答。先禪宗在機前者。人語歟聖語歟。未
詳之。釋迦如來所摧往昔悲願。出内證
祕密宮。爲同生度人現下界雜類境。見
機示身鑒病與藥。彼尊所説教禪同起
機後也。眞言密教兩部祕藏者。受用佛
與自眷屬自受法樂故所説也。等覺十地
不能入室。二乘凡夫誰得昇堂。大日經
者自性法身所説也。其同聞衆者。悉皆一
相一味到於實際人也。經云。爾時毘盧遮
那世尊。與一切諸佛同共集會云云釋云。
三重曼荼羅所示種種類形。皆是如來一
種法門身。是故悉名爲佛云云唯佛與佛
集會。自知自證説法也。是此一部大宗
也。次金剛頂經者。自受用身所説也。彼佛
本名一切義成就菩薩。修五相瑜伽方
成正覺已。先自自身出四佛。次十六大
菩薩四波羅蜜八供四攝等尊次第現之。
然後作金剛彈指。誦金剛王眞言時。十
方佛菩薩來集此會。即入如來身。還而又
出。出已説一偈云。奇哉一切佛廣大無始
生由一切塵數獲得佛一性云云然後世尊
答一切如來問説諸會曼荼羅。是十八會
經大意也。然則兩部説會雖異。人即從心
流出人故。更不攝末悟機。法即自受法樂
法故。曾不雜隨他説。爰有一類頓大人。
直入直修直滿直證。是名爲眞言相應機。
非如常教隨機。設教故可云機不起前。
又上根上智人有任領唯佛與佛境界故。
可云爲被大乘機。今順汝疑反詰之。禪
宗在機前故。更無相應機歟。若爾者
三國傳來有何益乎。若云領機前之人。
是禪宗相應機者。今亦如此。契離機之
處。是密教相應機也。何況禪宗意云迷云
悟。皆是一念迷情起上相對而立隨縁法
也。迷若不起悟對何有。禪直示彼迷悟
未起絶待本分故。頻下諸教獨貴己宗。
密教意迷悟共達實際。生佛同居體性。此
中所論機教能所者。祕密瑜伽之稱號。法
爾加持之事業也。此等源旨宗門所不知
也。豈墮禪者之所下乎
問。眞言相應機者何人乎。此教唯佛與佛
境界。等覺十地不能見聞。然者如我等
具縛凡夫非其器歟如何 答。唯佛與佛
境界。非隔堺超圀有其處。只在我等見
色聞聲中。法爾成就無有缺咸。大師釋
云。法身在何不遠即身。智體如何我心
甚近。本來無去鎭住滿月宮。如今不生
常恒赫日臺云云一切衆生雖同居本初
月殿。不如實知故。妄謂輪迴凡夫。鈍根
薄福人雖遇佛法。猶自身外求得佛。此
人縱位雖至補處。爭可契本具萬徳乎。
若有最上利根人。於本居月殿生決定
諦信云直住月宮也。然則一切衆生。自
住法爾佛位故。底下迷者直昇正覺密
壇。具縛凡夫忽受如來職位。一遇此教
能知此理。依何生我是凡夫悲。誰人可
遺不能見聞恨乎。文殊儀軌云。若起於
一念言我是凡夫。同謗三世佛。法中
結重罪云云既誡謗佛之罪。深可生諦
信者也
問。聞本來是佛之旨雖勵隨分信修。妄
念頻生情執數起。或著欲境或牽世事。
安心退轉可如何乎。然間動謂我是凡
夫。爾者可云謗佛罪耶 答。我等忝傳
祖祖印璽。幸列嫡嫡血脈。懸信於自心本
居。凝觀於法爾佛位。雖喜宿因開發勵
隨分修練。無始以來妄想薫習故。煩惱惡
業動競起。雖然依之不可生退崛思。譬
如歸春之後雪降氷結都不劣。冬終是春
終非冬。適聞本來是佛之説一生決定
信心。自其以後縱雖牽境行惡。凡情冬
見餘所之人也。如春雪降氷結只冬餘殘
也。實成春必雪消氷解。次第増和暖氣。
此人行惡是凡夫餘習也。只勵求道之志。
漸積修行功。實惑業氷消。必可生菩提
芽也。次雖聞自心本佛心生不信。謂我
是凡夫。誠可謗佛罪。儀軌同謗三世佛者。
是指此人。於自身即佛教者。雖無疑惑
之思。初心時猶作迷倒事故。謂我是凡
夫。敢非謗佛罪。隨其人用心可有取
捨者也
  達磨私建門
  問。或禪者一切諸教總爲私建。唯以禪
宗獨稱公傳。其詞云唯我禪門婆伽直下
受授嫡聯故爲一代公傳。宗門之號不
亦宜乎云云此事如何 答。此胸臆之妄説
也。愚人之僻執也。今謂禪宗是私建也。達
磨西來之後。於支那始興之。大智律師
之時。異禪居制規矩。自其以前。顯密
二教之外號教外別傳。梵唐兩國何代興
之乎。若無其證者。何免私建
問。禪宗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六祖嫡。嫡相
承。婆伽直下受授嫡聯者此意也。何云私
建。何況大梵王問佛決疑經云。世尊言。吾
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微妙法門。不
立文字教外別傳。分付摩訶迦葉云云
證如斯矣 答。汝家所列二十八祖内。
自迦葉至師子付法藏傳所載也。彼小
乘相承也。何以知者。涅槃經第三云。諸比
丘白佛言。若以法寶付屬阿難及諸比
丘不得久住。何以故。一切聲聞及大迦
葉。悉當無常。如彼老人受他寄物。是故
應以無上佛法付諸菩薩。如彼壯人受
他奇物。佛讃諸比丘言。善哉善哉。應以
大乘法付文珠師利及諸菩薩。令是妙法
久住於世云云又六波羅蜜經。一切佛法
分爲五藏。初三藏小乘付阿難等三人。第
四顯教大乘付文殊。第五諸密教付金剛
手。迦葉阿難等祖承。非大乘明也。禪者
自稱大乘深法。迦葉阿難敢非其器歟。
相承已失甚深。豈非私建乎。縱彼相承
雖通大乘。只是一代百億經教也只以得
知教外別傳若無所據者。亦是私建也。
縱雖爲教外。至師子尊者付法斷絶。藏
傳云。相承付法人於是便絶云云明文拍
掌私建無爭。次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者。
諸師不別傳録不載。近代禪者自録中
引此文謀説無疑。敢不足依用
問。師子尊者付法斷絶者。非禪宗所存。傳
燈録等入藏流行。彼録所示。師子以法
付婆舍斯多。何況嵩明教正宗論。引達磨
禪經并僧祐出三藏記。破付法藏傳示師
子婆舍受授不絶。何依藏傳謬説云達
磨私建乎 答。此事異朝諍也。子肪加難
詰。契嵩墮負處。捨要示之。先於達磨禪
經者。止訛子肪
云。契嵩立二十八祖。妄
據禪經熒感天下。行付法藏爲書謬。此
由唐智炬非寶林傳。因禪經有九人。其
第八名達磨多羅。第九名不若密多。智炬
見達磨兩字語音相近。遂改爲達磨。而
増菩提二字移居般若多羅之後 又取
他處二名婆舍斯多不如密多。以繼二十
四人。總之爲二十八。炬妄陳於前嵩謬
附於後。漬亂正教瑕玷禪宗。余嘗面折
之而嵩莫知媿云云此中加二難。一達
磨多羅不若密多羅師資反倒難。二婆舍
斯多不如密多全闕二名難。智炬契嵩。恣
亂八九前後。猥加他處二名自號經説。
將道他難。幼愚之至。智者不咲乎。又正
宗論云。造禪經達磨二十五歳乃至晋義熙
七八年佛駄跋羅譯此經云云傳燈録云。
宋孝武大明元年達磨年七十有二。而受
般若多羅付法云云志盤云。西魏文帝大
統元年菩提達磨遷化云云碑銘云。厥壽一
百五十歳矣云云依此等説算之。達磨二
十五歳造禪經。至義熙七年覺賢翻之
達磨年
九六也
未受般若多羅付法之前也。何爲
禪宗祖承證乎。隨而此經兩卷有十七品。
上卷説心念處等十六行相。下卷明不淨
觀乃至十二因縁觀等。一部所説皆是小
乘觀相也。引此經爲證。豈非禪家之
瑕乎。止訛云。炬嵩既無教眼。纔見禪
字認爲己宗。是則反貶梁朝達磨。但傳
小乘禪法厚誣先賢其過非小云云次至
出三藏記者。先出嵩釋。次破之。傳法正
宗論第十一契嵩
云。隨唐來達磨之宗大
勸。而義學者疑之。頗執付法藏傳以相
發難。謂傳所列但二十四世。至師子祖
而已以達磨所承者非正出師子尊者。
其所謂二十八祖者。蓋後人曲説也。禪者
或引寶林傳證之。然寶林亦禪者之書。
而難家益不取。如此啜啜雖累世。無以
驗正。余常疑其無證。不敢輒論會。於南
屛藏中。適得古書號出三藏記者。凡十有
五卷。乃梁高僧僧祐之所爲也。其篇曰薩
婆多部相承傳目録記。從而推之有曰婆
羅多羅者。與乎二十五祖婆舍斯多之別
名同也其義見
於本傳
有曰弗若蜜多者。與耶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同其名也。有曰不
若多羅者。與乎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同
其名也。有曰達磨多羅者。與乎二十八
祖菩提達磨法俗合名同也其義見
於本傳
以之
驗。師子比丘雖死。而其法果有所傳。婆
舍而下四祖其相承不謬。不亦大明耶。
傳燈所載誠有據也。嗚呼祐之書存于大
藏周天下。其幾百年也。而未始得其
所發。將古人之不見乎。而至人之徳。其晦
明亦有數耶云云止訛破之云。又據僧祐
三藏記。傳律相承五十三人。最後名達磨
多羅。而取爲梁朝達磨。殊不知僧祐所
記乃載小乘律人。炬嵩既尊禪爲大乘。
何得反用小乘律人爲之祖耶云云此意
薩婆多部。小乘二十部之一也。何引之
爲禪法相承證。假令有人引陰陽家系
圖爲醫道相續證。豈非愚者耶是一次出
三藏記第十二所列五十三人也。末列五
祖文云。弗若密多羅漢第四十九。婆羅多
羅第五十。不若多羅第五十一。佛駄先第
五十二。達磨多羅菩薩第五十三云云汝所
立第二十五六七祖師資次第違此文。又
汝祖達磨般若多羅弟子也。此記達磨佛
駄先弟子也。彼稱菩提達磨。此號達磨多
羅。法俗合名者。以何知之乎。傳燈所載
達磨本名菩提多羅。後名菩提達磨。此外
未出達磨多羅名。何恣爲梁朝達磨乎
是二又出三藏記第三云。薩婆多部者。梁
言一切有也。昔大迦葉具持法藏。次傳
阿難。至第五師優婆掘本有八十誦。優
婆掘以後世鈍根不能具受故。删爲十
誦。自茲已下師資相傳五十餘人。至秦弘
始之中有羅罽賓沙門弗若多羅。誦此十
誦胡本云云案貞元録第六。沙門弗若多
羅。以後秦弘始六年甲辰十月十七日。誦
彼十誦梵本。羅什譯爲秦文云云弘始翻
譯之前相傳及五十餘人。達磨爲第五十
三。而弘始六年梁朝達磨十九歳也。未受
般若多羅付法。相違之甚豈如之乎是三
師資五十三人更不合禪家二十八祖。同
名異人古今例不足言。以名字相似契
嵩加暗推相違多端。敢不成證。付法斷
絶於此決定。達磨私建不可爭之。彼付
法藏傳者。沙門釋曇曜。以後魏和平三年
壬寅。於此臺石窟集諸徳僧。與天竺沙
門吉迦夜共譯。貞元開元等録載之。智者
吉藏等師引之。一朝祖匠自昔不疑。嵩
判爲謬書。誰可用之哉。傳燈録者。大唐
景徳元年道原所撰也。當本朝一條院寛
弘五年。以之爲指南。還疑藏傳。流派忘
源之謂也
裏書
三論玄云。有訶梨跋摩上足弟子。序
其宗曰中論序僧叡疏龍樹引付法
藏傳。百論序僧肇疏無著天親引付法藏
云云
  癡著徳失門
  問。癡禪徒與著教人徳失如何 答。靈芝
觀經疏云。由教知理。依理起行。因行
感果。理行果三出生於教。故知像末教
有功。得度因縁出道基本。古人訶呰。爲
遣滯情。末學盲癡。妄生輕蔑。斷佛種
子壞佛法身。永墜邪坑。長遭難地。假
使執指爲月。認筏爲堤。亦爲解脱遠
縁。不失人天福報。況能超拔爲利叵窮
云云戒度正觀記云。教滅則理無以彰。理
晦則行無以立。行闕則集無以證。斷佛
種壞法身過在毀教。此是惡因。生生
向邪見家。世世出無佛世。執指認筏。故
非佛意。由不著空可爲遠種。北山云。
與其渉斷寧與濫常。常則有法可修。斷
則無善不棄。棄則當于邪見。修則漸于
眞道。密嚴經云。寧起有見如須彌。不起
空見如芥子云云如如居士語録云。徳山
喝祖罵佛知恩報恩。餘機學彼恐成傍
云云古哲比判徳失悉。文今時禪者任
情毀呰。何道謗法罪。何況眞言教爲除
世災蘖修息災法。爲治他怨歒作調伏
法。爲増夫婦愛行敬愛法。爲達官祿
望修増益法。是則不動彼著相直開解
脱門。藥種香藥時節向方如法作之。結印
誦明布字觀想如教行之。縱雖不用無
相理觀。頓同佛境。豈只遠種乎
問。如敬愛法者増夫婦愛執。恐可謂輪
迴苦因。如調伏法者損害衆生。豈不招
無間大罪乎 答。心要引答今問云。諸
佛有不思議度生方便。謂有衆生不肯
直求菩提。且隨所樂令持呪求之。由
神呪不思議力所求事盡得遂心。一切罪
業亦得消滅。自然照凡入聖。如小兒有
病不肯服藥。彼有智人塗在母乳。其小
兒本食母乳不覺服藥除病云云加之今
宗意談迷悟不二邪正即一義。故不動
凡情所趣直開實相妙門。指外無月筏外
無岸。向執指者開五指示五智圓明。
對認筏者。乘船筏成四波定妃。祕密方
便難思妙用。禪徒所不知而已
  本分極不門
  問。且依釋論大立有覺無覺兩門。有覺
門中有五重問答。前四宗四家大乘。第五
不二密教也。此上所立無覺門者。當眞
如門。是禪宗也。或禪者云。五問四答顯宗
怨。無覺有覺之怨祕宗之祕云云當知有覺
門。依一念無明。生佛不同分上起法門
也。無覺門無衆生。又無本覺。是生佛未
分本分田地也。若然者眞言宗所貴不二
本法。猶難及禪家本分如何 答。禪宗
本分田地者何處。若無佛無衆生其處者。
猶是拂外塵之方便。入佛道之初門也。
大日經是名初法明道。金剛頂是號無識
身三昧。南北二宗所歸未出此域。神秀
云。時時勤拂域。莫令染塵埃云云惠能
云。本來無一物。何所有塵埃云云兩祖
宗風聊雖異。並是怖於塵境愛樂空寂
之類也。吾宗祖判云愚拙之甚網。超此
處更有地中寶處。是名金剛寶藏。若能
開此藏。則地獄天堂佛性闡提煩惱菩提
生死涅槃。皆是自心佛之名字。智度論
立兩重二諦。初重二諦者。有佛有衆生是
俗諦。無佛無衆生是眞諦也。第二重二諦
者。無佛無衆生即俗諦。有佛有衆生即眞
諦也。禪家云本分田地。是可初重眞諦。
望後重眞諦還是俗諦也。譬如有一寶
藏金銀珠玉滿中無闕。欲至其處荆棘
難通。利刺損身。苅拂之後聊得安穩。暫
蘇息此處。遂開彼藏。寶藏喩眞言祕藏。
荆棘類衆生迷情。苅拂荆棘比斷彼迷
情。迷情荆棘悉盡。一物無所&T025632;。以之
類禪宗本分田地。此處化城行宮。非眞實
寶處 而今云禪家本分勝眞言祕藏。以
未到爲到。以未得爲得之謂也。但無覺
門配眞如門。餘爲禪宗還害汝所立。此
論意眞如門因分應機順説。不二門果分
離機離教。我亦可云五問四答顯宗怨。
不二眞如禪宗之愁。彼言與我言是非如
何。智人斷而已
問。契本分之處。無盡寶藏忽開無邊妙
用。速成。家財無乏施他無窮。何可云不
開寶藏人乎 答。大師釋云。九種心藥
拂外塵遮迷。金剛一宮排内庫授寶
云云開實藏由印鎰。其印鎰是三祕密教
也。誰不傳此印鎰。輒開彼祕藏乎。但世
仙成就類分施無方神變。二乘得果人猶
發難思化用。況至彼本分田地之人。何
不備無量得用耶。譬不除荆棘進退多
障。耕作難成。苅拂之後行歩無障。農業
能成。米穀滿室。衣食不乏。此人只可
云富人。不可云得寶人。未領庫内
寶之故也。菩提心論釋勝義菩提心。云
妄若息時心源空寂。萬徳斯具妙用無窮
云云至本分田地。人萬徳成就者當此位。
雖然此處猶非證道眞門問眞言行人如
是觀已云何能證無上菩提。更明五相瑜
伽。示三密祕要。是其眞門也。末極爲極。
聖教所簡也。求佛之客豈不愼乎
裏書
永喜眞覺證道歌云。一超直入如來
地。刹那滅却三祇劫云云又云。頓覺了如
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云云又圭峯都序云。
若頓悟自身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
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如此
禪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
名一行三昧。亦名眞如三昧。達磨門下
展轉相傳云。是此禪也云云
  末世相應門
  問。或人云。禪宗相應末世今時云云如何
 答。釋尊遺法有正像末三時。正法時教
行證三種具足無缺。像法時有教行無
證。末法時有教無行證。既稱教外宗。何
可相應末世乎。又大集經云。如來滅後
初五百歳解脱堅固。第二五百歳禪定堅
固。第三五百歳持戒堅固。第四五百歳多
聞堅固。第五五百歳鬪諍堅固云云毘尼
母論云。初百歳解脱堅固。第二百歳禪定
堅固。第三百歳持戒堅固。第四百歳多
聞堅固。第五百歳布施堅固云云兩説雖
異。今時非禪定堅固時。爭可云禪宗相
應時分乎
問。若然者。何教相應末世乎 答。末世
相應法者。是可眞言教。尊勝・寶篋・隨求・
佛頂等經軌中。多説滅罪生善末世利益
相之故也。倩思諸教軌則。大有三學不
同。律家明止作戒相持犯不謬爲則。禪者
凝心地修行直下契當爲宗。教者正法
數名句。論難決擇爲風。至末代今機根
劣弱。不堪三學修練。頗非相應時分歟。
而今宗意不拘戒行持犯。不依定惠有
無。雖鈍根劣惠人。纔唱一言適結一印。
所求任心。得益應念。譬如病人雖不知
藥方服藥除病。若不能誦。或書帶身
上。或寫安室内。皆施難思妙用。喩如有
蘇陀扇陀妙藥。此藥病人雖不服之。眼
見之病即喩。若非此巧度方便力者。爭
濟彼末世無福人乎。何況如當時者。兵
戈競起侵國損民。如來所記鬪諍堅固。
正當此時。佛爲除其災説仁王護國等
數部經軌。東寺一門獨爲密家正嫡。野澤
兩流各傳習其祕法。而當世爲體。禪宗追
日而興。密宗累年而衰。法時不合有何
勝利。亡國之瑞相。法滅之先兆。宜檢先
規以知將來而已
  護國濟生門
  問。或禪者云。禪院專三時勤行祈四海
靜謐。當知朝家護持偏在禪宗。若爲此
無驗者。縱雖行大法祕法。敢不可有其
云云此事有其謂歟。如何 答。護國
之術保家之計。專在密教中。大師釋所
請來一百餘部金剛乘法云。其經則佛心
肝國靈寶。摧滅七難調和四時。護國護
家。安己安他。斯道祕妙典也云云爲禪者
坐禪工夫之商量誠有其謂。大法祕法之
口入無益之至也 夫衆生根性不同所樂
區也。壽命福祿官位眷屬等。凡不可勝
計。隨其所樂諸佛醫王説百千眞言示
萬億密印。藥種香藥結印誦明隨事依時
用意各別也。若亂時其軌則。悉地難成得
益可空廣不學密教。爭可辨彼方軌乎。
譬如耆婆扁鵲隨種種病設種種藥。雖
爲良藥乖病無益。違方無驗。而部多
醫師不學醫書。纔習傳一兩種藥方。還
褊名醫作己達思。將治一切病。病品多
知藥少。藥不當病故終失其人今見禪者
體。纔受傳楞嚴呪大非呪等兩三陀羅尼。
以之非充一切祈。還言此外祕法大法皆
無用。恐是部多醫師類也。何況當時禪僧
讀彼呪之音。是宋代訛音。非天竺正音。
又首楞嚴呪有修行法。眞言宗所習大佛
頂法是也。印契觀法種三尊等 曾禪者
所不知也。譬如部多醫師廣非不知醫
術。適習傳治方調藥多謬 又不知相應
良藥。若然者當世禪僧。是部多醫師中最
下品醫師也
問。上來所立密教。唯佛與佛境故。更不
雜方便説云云而今云教應病與藥方便。
匪啻前後參差。似無顯密不同。如何 
答。二教方便其意別也。顯教方便者。爲
有衆生求菩提。佛説寂滅之果以爲究
竟之處。此非眞實菩提。只方便權果也。譬
如小兒求金啼哭。以黄葉與彼兒。誠
息小兒哭。可謂一分得益。而實得益黄
葉。有何詮乎。密教方便者。爲有衆生
求世事。分如來眞金智體示普門種種
方便。譬如小兒求黄葉。以金造之與彼。
疏云。以知有相即無相故。能以無相而
作有相。以知淺略即深祕故。能以深
祕而作淺略云云是此意也然則密教雖
云方便。猶是如來内證金剛智印也。若
望顯教者。猶是唯佛與佛境界。自證自
樂體性也。隨望配立不一准。以之不可
云參差
  證道唯密門
  問。或禪者云。爲出離解脱以禪宗爲最
要。爲世間祈祷以密宗爲最妙云云
事如何 答。大師釋云。非冐地之難得。
遇斯法不易也云云又云。欲證菩提斯
法最妙也云云釋迦所説一代顯經中。雖
説妙覺不説行法。其行法唯在眞言教。
且案金剛頂經意。一切義成就菩薩。證一
道清淨理。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衆
生可度。住此處作究竟思。於此曼荼諸
尊雲集虚空驚覺告云。金剛喩三昧及薩
般若智。尚未能證知。勿以之爲足云云
次授五相喩伽。如説修行。佛身圓滿。終
心方成究竟正覺。五相瑜伽名金剛瑜三
昧。究竟正覺名薩般若智。不由彼行因。
何能成此妙果乎。是以金剛頂經云。三世
諸如來。皆同入此法。速獲一切智云云
日經云。過去等正覺及與未來世現在諸
世尊。如是諸賢者解眞言妙法。勤勇獲
種智。坐無相菩提云云守護經云。善男
子。十方世界如恒河沙三世諸佛。不於
月輪作唵字觀得成佛者。無有是處
云云如是經文不遑毛擧。今且示一二而

問。厭衆遁世卜居於山林。忘名捨利
懸思於出離。是道者體也。而如眞言師
者。進官位飛車馬。號國家護持。仕朝
庭爲業。曾非道心者體。以人推法。密教
定非證道直路歟。如何 答。古人修行之
體不一准。或遁世或交衆。或人奴或僞
狂。如此風體不知其人安心輒不可加
難。凡道者。天竺云菩提。唐翻道。若不
知菩提體性。縱雖閑居厭世。未名道
心者不知道心故也。若其人解行相應
法理。縱雖仕朝交衆。是可云眞實道
者也。其道心相者。大有三門。行願勝義
三摩地是也。初行願菩提心者。以慈悲爲
體。菩薩行願慈悲爲先故。最初而勸令
發此心但慈悲心有重重不同。愛見心
垢慈悲從衆生妄想起。非眞實慈悲。又
觀一切衆生世世生生父母。非我者誰拔
濟迴濟度方便。此有相慈悲。非眞實慈
悲觀一切衆生皆同一眞如體性。發同體
大悲亡自他之相此有顯密異。
恐繁不悉之
是菩提妙
門眞實慈悲心也。次勝義菩提心者。以智
慧爲體。謂觀我心在内在外爲青爲
黄。一一求之終不可得。無有世間更法
以可喩此心者。唯除太虚空喩小分相
似。故經説云諸法無相謂虚空相。此處
出過一切憶度戲論種種過失。即是衆生
本性不思議心也。深住此理。名發勝義菩
提心人也。後三摩地菩提心者。以勝義
無性觀門除忘想瓦礫。治衆生心垢。已
於彼心地上立法界空殿。安曼荼性佛。
萬徳法身恒沙非喩。無盡莊嚴刹塵猶少
已上
自證
開此心殿觀三密法財。振其妙用
修鎭國祕法。允旱天降水。滯雨時曜日。
約外用雖似施世間益。依内證無非
法然道已上
化他
上代如此安心如法。法驗無
滯。故賞之餘敬之至。雖浴官位飛車馬。
敢無加難生謗之人。至末代之今。聖主
叡信淺。闍梨用心謬。故法利失驗。毀謗
喧耳。有意之人不可不歎。但如當時
者。或由窮困縁入身於僧家。諂俗渡世
爲業。或號樂遁世寄事於道行。安身恣
心爲體。如此等人雖言陰遁。曾不知道
心。都不辨法理。佛家之衰微。國家之零
落。職而由斯者歟。只交衆隨世雖爲相
似分。致一朝護持祈萬生利安。今代難
有佛法者也。何況密教修行人。強不可
事閑居。略出經第三云。復作是念。我亦
不得一向離諸戲論住寂靜處云云又諸
法無行經下云。若住空閑處。自貴而賤
人。尚不得生天。何況於菩提云云進退
倶有得失。不可非一是一歟
  心體同異門
  問。或經云。三十七尊住心城云云心城者
當禪宗本分田地云云有其謂乎 答。金
剛頂經云。今我此心。爲青爲黄。爲未
來復爲現在。良久推求知此心。了不可
得也。於此無所得心觀圓明。淨無塵
翳如秋滿月。此則是本源清淨大圓境智
云云又大日經云觀十緑生句知蘊火
不生。則復無有滅。於不生滅中次第成
五輪云云金剛頂不可得心爲方便。進觀
圓明心月。大日經不生滅觀爲方便。更成
五輪體性。禪宗云本分田地。當彼兩經
方便觀。經住心城者。非彼不可得心 是
圓明心體也。五相最初通達本心者是也
禪宗本分望之。還初門也。大師釋云。觀
不可得。是遣迷之義也。非至極義。觀圓
明是至極義也云云然則云心之言同。其
體大別也。以此經心城勿同彼宗本分
問。心體各別樣如何 答。大師釋云。唯
蘊拔業二心但知六識。他縁覺心兩教但
示八心。一道極無但知九識。釋大衍論
説十識。大日經説無量心識云云良以我
等歴縁對境之相當情被知。唯是六識也。
小乘教順衆生情説麁淺法故。但示六
識不説其餘。但極睡眠悶絶等之時。六識
雖亡七八二識内相續故。異死人也。是
故六識外有七八識。猶以凡情推而可
知之。權大乘兩宗依之作此説。此中前
六事識。第七唯妄。第八眞妄和合麁細次
第。具如經論中説。次第九識者。唯眞非
妄心也 是眞妄未和合之位也。實大乘
明此心性故。建立九識也。彼唯眞非妄
識雖似深細。猶是眞妄分上眞心也。而實
心性體非眞非妄。是名一一心識。釋論所
明第十識是也。此上大日經王無量心識
者。大師釋云。非一一心所縁。不二心所證
云云不二者非遮二詮一名。是則詮無
數稱也。謂戒定智慧無量心品。各統衆
徳顯一相故名不二。並諸法王得自在
故稱心王。是故不二心無量心。只是一體
異名也。然則前第十識非眞非妄心性也。
此不二心輪圓無數心體也。彼遮情極。此
表徳源也。且依釋論末師等意。禪宗云
心是當第十識。未及不二心。其理明

  祕密修禪門
  問。或禪者云。眞言宗雖作手作口誦之事
行。未知修禪法。其法獨在禪家云云
似有其謂。如何 答。大師釋云。修定多
途。有遲有速。翫一心利刀顯教。揮三密
金剛密藏也。遊心顯教。三僧祇眇焉。持
身密藏。十六生甚促云云達磨門下所展
轉相傳。猶是一心利刀。遲定所攝也。達
磨面壁。二祖立雪斬臂云。弟子心未安。
乞師安心。磨云。將心來。汝與安。祖云。覔
心了不可得。磨云。爲汝安心竟云云觀心
無得是爲禪行大旨。一心利刀者正是此
觀門也。又圭峯都序云。衆生迷眞合塵。
即名散亂。背塵合眞。方名禪定云云
爲迷眞之人示背塵之法。是則漸機之
所行。遲定之方便也。今眞言行者修觀用
心。不如是。青龍寺碑銘云。遊法界宮觀
胎藏之海會。入金剛界禮遍智之麻集。百
千陀羅尼貫之一心萬徳曼荼羅布之一
身。若行若坐道場則變。在眠在覺觀智不
離。是以與朝日而驚長眠。將春雷以
拔久蟄。我師之禪智妙用在此乎云云
其修禪方軌者。非顯露可談。若欲知者
入而習之。然則禪宗領禪名雖名宗。未
曾知禪源。眞實修行法獨在吾宗。龍樹
論中。餘宗皆名散善門。密宗獨稱三摩地
門。汝宗又仰龍樹名高祖。豈不信受乎。
入楞伽經明四種禪。一愚癡所行禪。聲聞
縁覺所行人無我理也。二觀察義禪。諸地
菩薩所觀法無我理也。三念眞如禪。二無
我皆是妄念也。所治我已不實故。能治禪
又不實也。直住眞如平等體性。不起。無
我妄念。云眞如禪也。教禪所貴偏在此
禪。四諸佛如來禪。經説云。謂如實入如
來地故云云同經云。當勤修行入如來地
上上證智。是名自身内證聖智修行之相
云云當知入於佛地修行唯在眞言教。大
日經是名上上方便。金剛頂是號五相瑜
伽。楞伽所指如來地禪上上智觀。豈非
指此乎。依之不空三藏以彼第四禪合
眞言行人所修定祖判契經説。宗門之奧
旨壁觀之極理未越眞如禪。彼法身眞如
之理。佛説之爲十地位。於如來禪者。彼
所不知也。而眞覺・宗密等恣名禪家。若
爲臆説者不足信用
裏書
永喜眞覺證道歌云。一超直入如來
地。刹那滅却三祇劫云云又云。頓覺了
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云云又圭峯都序
云。若頓悟自身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
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如
此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
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眞如三昧。達磨門下
展轉相傳。是此禪也云云
問。或禪者云。大日經云。甚深無相法。劣
慧所不堪。爲應彼等故。兼存有相説
云云大師釋云。祕藏奧旨不貴得文。只
在以心傳心。文是糟粕。文是瓦礫云云
依此等文。密教亦以無相心性爲甚深
所宗乎。手作口誦事行。皆是兼存有相説
也。祕藏奧旨禪家本分。所歸無淺深云云
此事如何 答。經説甚深無相。釋云祕藏
奧旨。其法最妙。其義甚深。禪師比判都不
可當。當知有相無相雖異。同以結印誦
明爲其軌則。何以手作口誦行偏爲兼
存有相説乎。五相成身字輪觀等。以之
爲行法肝要。是皆無相妙行也。禪家所貴
豈可同之乎。有相無相分別如別抄。凡
祕藏奧旨輒非可知事。若不受祖祖相
承口決。何辨其祕趣乎。不受師傳任心
取義。是慢法人也。眞言殊所簡也。以心
傳心者。兩部肝心一家祕符也。且依大日
經。説五種三昧耶中第五三昧耶云。未
逮心灌頂。祕密慧不生云云又説三種
灌頂中第三灌頂云。第三以心授悉離於
時方云云是在三昧灌頂也。五種中第五
與三種中第三。是可同位。其旨正在無
畏疏。然則高祖釋以心傳心者。指彼以心
灌頂。予親從先師忝傳此奧旨。誠是祕
中之祕。極中之極也。從雖窮禪家宗風。
若不伺祕藏淵府。爭輒可判其至賾乎」
問。禪僧結定印。下右上左。今眞言師反
之。因欲決不審。兩傳是非如何 答。佛
陀波利修禪要決云。問。此方傳爲。右手等
多動。坐者要令左厭右。今乃與彼碩反。
未審何故耶。答。西方諸師從佛以來相承
坐法皆如此。并是印法。此方擅改。吾所
未詳也云云兩傳是非以之可知。但請
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呪經居士竺難
誓。晋云

云。云何當得見觀世音菩薩及十方
佛。若欲得見端身正心。使心不動。心氣
相續。以左手置右手上。擧舌向腭。令
息調&T074300;。使氣不麁。不散安祥。徐數從一
至十云云又七卷理趣經第七法賢三
藏譯
云。結
禪定印。以左手押右云云金智廣智無畏
一行等。爲一家之正嫡事兩部翻經。皆
下左上右。於眞言一家者。以此説可
爲正。彼請觀音經居士往代譯。理趣經法
賢近世翻。共以謬歟。此等三藏譯經。祖琇
偏年統論中。專所嫌也。不足依用
開心抄上

開心抄中

  即身成佛門 煩惱即道門
煩惱佛種門 三毒曼荼門
即惡祕密門 不斷煩惱門
斷除煩惱門 不如實知門
無明縁起門 妄覆眞覺門

開心抄中

  即身成佛門
門。即身成佛者其意如何 答。我等無始以
來。流轉三有之間。日日營生死之苦因。夜
夜増無明之業果。還源之思已忘。解脱之期
時。大覺慈父觀之何默。教藥依之起。
法乘爲此設。機根有頓漸所乘分遲疾。彼
顯教菩薩。時經三大位盡五位。於無量劫。
難行苦行積功累徳求菩薩道。良以一切衆
生無始輪迴之間。或刀山摧骨。或猛火燋
身。雖爲自他無少益。猶忍無量苦患。徒
送無數遠劫。何況爲無上菩提摧骨髓捨
身命。縱雖經多劫。更有何辭乎。雖然劫
石高廣而難進。弱心狹小而易退。而今即
身成佛者。不摧身不捨命。不改血肉凡
身。速證大覺之位。誠是頓中之頓。易中之易
也。彼三祇難進。爲道猶不辭勞倦。此一生
易證。誰人不勵信修之志乎。弟子受難受
人身。遇難遇密教。始聞自身即佛之理。已
得速疾神通之車。幸哉開悟時臻喜哉解脱
在近。義觀之所歸。只在此一科者歟。今
祖述其大意者。可觀今我。此身以何
爲體性。以何爲相用。先體性者。五輪
法界塔婆也。頭圓形空。足方形地。自然
之形表法爾理。是此五大周遍法界無所
不至。該統十方無所不攝。高顯殊妙廣
大無際也。三界有頂之高。比之似蟻螻。
三千世界*之廣。類之如牛涔。上自法
身下及六道。雖麁細有隔大小有差。
不出此五大。故佛説之爲法界體性。次
其相者。過恒功徳雖無數。量大略有四
種。兩部尊容是名大曼荼羅。百千契印是
爲三昧耶曼荼羅。無量眞言是稱法曼荼
羅。無數佛業是云羯磨曼荼羅。如此恒沙佛
徳。皆悉聚在自身法界塔中。塔婆此翻功
徳聚。意在于斯者歟。後其用者。彼五大法
性體。四曼聚集身。隨縁運動。契宜施爲。自
受法樂之妙業。利生方便之勝用。無不究
竟。眞言行人若能觀達此理。擧手動足無
不密印。開口發聲眞言滅罪。歴縁起念妙
觀。自成自受法樂之妙業。利生方便之勝用。
凡無不周備。假令十方界中造塔供佛。猶
如稻麻竹葦。其功徳不可稱計。若有人
一念之間。觀自身即五輪法界塔婆。四
功徳三密妙業輪圓其中。彼造塔供養功
徳。比此功徳猶百千分之一也。大日釋迦
十方諸佛。何佛不具我身。普賢文殊一切賢
聖。何尊不備己體。萬徳輪圓大果。不起于
座忽證。無盡莊嚴功徳。不遷於居即得。乃
至世間所願。亦不可求外。若欲除病。觀
自身即藥師如來。衆病立消。若欲延命。觀
自身即延命菩薩。死怖即除。大日如來勅金
剛手等菩薩云。汝等將來。於無量世界。爲
最上乘者令得現生世出世間悉地成就
者。即此意也。一切衆生迷自心本宅久遠
劫之中。往來生死貧里。已成客作賤人。
雖勵求道之志。猶自身外求佛。豈非遠
去佛道乎。爰我等適遇明師之接引。親受
我即法身之教旨。慶幸之想尤以切也。豈
非宿因令然乎。覺超僧都記云。幸哉以此
身遇此教。設得紫金之妙體。欲拜黄壤之
杇骨矣云云今披古哲之詞。彌催今愚之
感者也。旨趣雖多端。只記梗概而已
問。衆生色心迷倒所感也。而以凡夫肉身直
爲法身佛體頗以難思如何 答。且依
龍樹論有三門不同。先生滅門者。於一念
無明起上。立有爲無爲種種法相。分上轉
下轉無量階級。此中所建立衆生色心者。誠
是無明所作迷倒所見也。今所疑是此門意
歟。次眞如門者。迷悟未起不生不滅之心性
也。此處離色相絶心量。唯是清淨解脱者。
乃所能入也。三賢十地菩薩。尚非其境界。
何況於邪不二聚凡夫乎。後不二門者。我等
色心當相。宛然理智法身之體性也。不假修
行不待對治。從本以來安住此法爾佛位。
未曾輪迴生死海。此名性徳圓滿海。又
稱祕密曼荼羅也。然則今疑。偏依生滅門
意。眞如門前不見色心相。生滅門機於此
境界生疑。譬如聞明眼人言無空花翳眼
人生疑。又不二門中。還立色心相。眞如門
機。於此境界生疑。譬如聞明眼人言有
實花盲者生疑。眞生兩門所以云因分。眼
有疾未開實智惠之故也。若爾者以異門
不可疑異門者歟
  煩惱即道門
問。煩惱即菩提者其意如何 答。此篇大
乘深教之通談也。但教既有顯密之異。義豈
無淺深之別乎。且天台釋云。阿鼻依正全
居極聖自心。毘盧身土未越凡下一念云云
當相即道雖似深妙。實義所歸阿鼻依正全
非所信之處。顚倒所見故。毘盧身土獨爲所
證之境。本性眞體故。弘決云。無明如夢蝶。
三千如百年。一念無實猶如非蝶。三千亦
無如非積歳云云莊周夢中成胡蝶。未曾
動本身。阿鼻依正處極聖自心者。即此謂
也。然其成蝶者。只是夢中妄見也。莊周本
身。終以不成胡蝶。毘盧身土非阿鼻依
正。比擬可知。止觀云。今當體諸顚倒即
是法性不一不異。雖顚倒起滅如旋火輪。
不信顚倒起滅。唯信此心但是法性。起是
法性起。滅是法性滅。體其實不起滅。妄
謂起滅。只指妄想悉是法性。常是法性無
不法性時。體達既成不得妄想。亦不得法
性。還源反本法界倶寂云云約不一義。判體
其實不起滅妄謂起滅。約不異義。釋只指
妄想悉是法性。譬如氷水非一非異。然則
三界依正大小尊卑種類非一。法性實體從
來非大非小非尊非卑。如此衆相。皆是
妄想之所見也。但妄想之所向終日是法性
故。雖云當相全是。而實非無眞妄之差。
喩如蝶周雖非異身。夢與寤非無虚實之
花嚴宗出輪王夢成蟻子
之喩其意可准知之
今宗意不如是。理
理無數。智智無邊。色心無量。實相無邊故。獄
城之猛惡鬼趣之卑陋。隨所向之處。各表法
性之一徳。兩部外壇曼荼羅。圖人天鬼畜
之形。深意在于斯。大師釋云。三毒五欲。皆
是佛之密號名字。若能得此意。則不著染
淨不驚善惡。作五逆而忽入眞如。起大
欲而乍得法身云云且約三毒示其密號
者。貪是理徳蓮花部密號。嗔是智徳金剛部
密號也。理攝持爲義。智簡擇爲能。蜘蛛
纒糸。蜣蜋愛臭。無不理體攝持之功徳。蟷
蜋捧𨨞。蝸角發戰。無非金剛簡擇之智性。
如云貪嗔癡即理智不二佛部之密號也。例
前可知。只非三毒即是。凡經見聞觸知。皆
作内證觀。是一家大網也。安和尚釋云。今眞
言宗修眞言行之人。觀兒女之戲咲。則入
金剛嬉戲菩薩三摩地。觀山野之花鬘。則
入金剛花鬘菩薩三摩地。觀絲竹之音聲。則
入金剛歌詠菩薩三摩地。觀新古之舞曲。則
入金剛旋舞菩薩三摩地○觸一切境修内
證觀。念念歩歩常住佛界云云然則此宗意。
直點彼彼假相。即顯各各實相。當相即道實
義。於此始顯。迷悟不二深旨。斯時正立。眞
言行人修觀要門。意在于此者歟
問。若煩惱當相全是菩提者。一切衆生恣行
惑業。自得覺果。何故起煩惱沈三界之泥。
發菩提登五智之臺乎。若苦樂異岐昇沈
分域者。當相即道義。何得成立矣 答。近
代學者多迷此事。若執當相全是義者。謂
任情起惑是其道行。若執厭惡求善義者。
謂迷悟隔堺而其體別。倶失聖教旨歸。同
迷入道徑踏。今案宗意。迷悟雖異其性即
同。不同而同。不異而異也。喩猛火施温刀
揮刄爲人施益似菩提*猛火燒財利刀
害身爲人作損如煩惱。而此損益二爲異
爲同。是即全同也。是即全異也。體用即一
故全同也。損益是別故全異也。總意云。四
種曼荼即是眞佛三種世間皆是佛體故。
刀火輪亦是如來一種三昧耶智身也。悲哉
以如來三昧耶形自損其身。以何方便可
對治之耶。若謂火刀作損之物消火捨
刀。以何爲防寒却敵之縁乎。若謂火刀
作益之物。雖燒財害身。敢不除之者何。其
得安穩。當知全作損火刀。而善用之。得
除寒安身。迷悟二法亦如是。只於一法善
作者。爲向上入證之源。惡作者爲下轉受苦
之基。疏第八釋茅草云。此草兩邊多有利
刺。若坐臥執持無方便者反爲所傷。若順
手將護之。則不能爲害。一切諸法亦如
是。若順諦理觀之。一切塵勞皆有性淨之
用。若失方便則能損壞智身。故以爲法門
表像也云云義釋第七云。譬如善調御師。只
調惡馬難調之性。作良馬調柔之用。是故
未調伏時。材力雄駿奔縱逸群者。既調之後
則堪一日千里。但觀種姓何如耳。豈易體
而治之哉。佛調御亦爾。能調剛強生死。作
普門法界用。亦調剛強煩惱。作普門世界
用。是故如來三業三毒普勝世間云云祖釋
如斯。莫勞今案矣
問。於一法惡作成失。善作成徳者。其意
未詳。假令以手取火進止之刻。燒身失財
誠非火過。是併手誤也。爾者所作火體雖不
動之。能作手誤不可不改。法雖無謬其
執有謬。經説但除其執。祖釋無執而到。然
者煩惱即道。只似有名無實如何 答。手
誤燒身失財故。其手可如何乎。若切
捨其手。其身還不可全。當知以彼損身
手。即修治其火。過失忽成功徳。其身終得
安全。施益之時。失擧體即徳也。成損之
時。徳擧體是失也。此處違順不二。徳失一概
也。約違約失故説除。約順約徳故説不
除。兩説非相違。二義歸一致而已
  煩惱佛種門
問。釋論第四引佛性解脱經云。從無明種
出覺知樹。從覺知樹出功徳智惠花。從兩
輪花結法身解脱果云云又法句經云。塵勞
諸佛種。五蓋及五欲爲諸佛種性云云爾者
凡夫任情所作。直成佛果種子歟如何 
答。善惡二法因果各別也。在惡名煩惱業
苦。在善名因根究竟。煩惱苦果因。非佛果
因。煩惱若佛果因者。一切衆生同時可成佛。
何故輪迴生死界。受種種劇苦乎。但從無
明種結解脱果者。權宗意第八頼耶藏中
含藏諸法種子。善惡種子其體各別也。四智
心品種于。佛果因也。煩惱業種子。苦果因
也。實教意不如是。煩惱菩提體性是一故。
於一種煩惱。迷者以之長六趣輪迴。悟者
達之成三身妙果。爲簡權宗別種義。説
從無明種出覺知樹也。若任情行之。何日
得結菩提果乎。任文取義三世佛之敵也
云云誰不愼之哉。守護經第五云。或有煩
惱。能與解脱以爲因縁。觀實體故。或有
解脱能與煩惱以爲因縁。生執著故云云
疏第七云。衆生亦復如是。自運諸法根源。
畫作三界。而還自沒其中。自心熾然備受
諸苦。如來有智畫師。既了知已。即能自在
成立大悲曼荼羅云云經説祖判其意一致
也。學者不可勞机見而已
問。金剛頂經云。能成能斷滅一切惡心衆
云云就此文或學者料簡云。細實爲迷。麁
假爲悟。喩如草木種子與花果。若種子開
成花果可云斷。本種子轉成異物故。又
可云成本種子。次第生長故云云此料簡有
其謂如何 答。若以煩惱菩提類草木種
果者。煩惱是可成佛果之因。若爾專勸衆
生可令行煩惱。何故顯密正教堅制之乎。
當知此料簡匪啻爲胸臆義勢。還是邪教起
因也。但能成能斷者。若遇此教達煩惱實
義之時。過患歸徳永息故可云斷。煩惱
徹源彌立故可云成。喩火爲人作災。若
有人滅其火。是偏斷而非成。若有人修治
其火轉災施益。此可云成。又可云斷。約
災轉邊是斷也。約火立邊是成也。法准
思之
  三毒曼荼門
問。曼荼羅中正圖貪嗔癡等煩惱。就之學者
料簡云。與凡夫情謂煩惱曾無差異云云
事如何 答。若得意則云同云異。倶無違
妨。但近代學者多迷大旨。今引本文迷其
綱要。所謂理趣經得自性曼荼羅圖三毒形。
東門天女形表貪。南門蛇形表嗔。西門猪
形表癡。釋經釋此曼荼羅云。得入此輪
壇至無上菩提。一切諸惑不得染汚云云
中所圖貪嗔。無上菩提之妙因也。凡夫所起
三毒輪迴生死之苦因也。已釋一切諸惑不
得染汚。情謂煩惱所不及也。又理趣會十
七尊曼荼羅。中台圖金剛薩埵。四方圖慾
觸愛慢。内四隅畫香花燈塗。外四隅安嬉鬘
歌舞。四門安四攝菩薩。別圖初五尊。云五
祕密曼荼羅也。其中初欲金剛箭爲三昧
耶。義述云。以大悲慾箭害二乘心。所以手
持其箭云云愛一切衆生。發平等大悲。此尊
三摩地也。豈可同凡夫惡愛分別欲乎。觸
金剛抱立金剛薩埵尊也。義述云。不捨衆
生必令解脱云云欲金剛於衆生發大悲
心已。觸金剛能抱彼衆生不捨之。必令
至菩提爲其三摩地也。愛金剛摩竭魚爲
三摩耶形。義述云。以愛念繩普縛衆生未
至菩提。終不放捨。如麼竭大魚呑噉所
遇一入口已更無免者云云此菩薩理趣經
説愛縛清淨句是菩薩位。是則觸金剛抱衆
生已。愛金剛以大悲繩縛之。終不放捨
如摩竭魚故。以爲三昧耶形也。慢金剛二
拳安左右腰尊也。義述云。以無上智。一切
衆生悉證毘盧遮那如來體。於世出世間皆
得自在。所以住慠誕威儀云云由前三金剛
大悲利益故。一切衆生皆至無上菩提已。
所作已辨。自在成就故。兩拳安腰示慢相
也。然則曼荼羅所圖欲觸等尊。出凡之要門
入聖之直道也。豈可同凡夫情謂煩惱。成
生死輪迴之苦因乎
問。若爾者。曼荼羅中三毒。與凡夫所起三
毒其體各別歟如何 答。曼荼所圖。與凡
夫所起全非別體。圖凡夫三毒實相爲曼
荼羅聖衆也。爲敵放箭。爲愛觸境無非
金剛三摩地。悲哉任怨念牽婬心。放欲金
剛三形害生命。擧觸金剛御手。抱欲境爲
此受生死猛苦。是故如來被催往昔悲願。
示五祕密尊體。令凡夫直達煩惱實相。彼
愛恚等妄執爲門。各令至一味解脱果。即
身頓悟祕要。只在此尊三摩地者歟。若能
得此意者。曼荼聖衆與凡夫三毒全同也。
全別也。只執一邊不可是非而已
問。如今義者。五祕密中觸菩薩。直可抱一
切衆生。而抱金剛薩埵有何意乎 答。金
剛薩埵即一切衆生故也。菩提心論釋初一
薩埵云。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一切
衆生本有薩埵云云同論云。若當合宿之際。
但爲日光奪其明性云云依此等文。衆生
即體是菩提爲此尊三昧。暗體本性即明朗。
喩初一薩埵。是故觸菩薩抱金剛薩埵。即
抱一切衆生法爾菩提也
  即惡祕密門
問。大日經第四密印品
第九
云。擧動住止皆是密
印。舌相所轉皆是眞言云云如文者。殺盜婬
妄等惡業皆可成密印眞言。依之古人行
法。多帶妻子食酒肉云云然者隨情起行
婬愛等事。不可有其過歟。何強苦四
持念。勞三密修行乎 答。疏第十四釋此
文云。若阿闍梨明解瑜伽。深達祕密之
凡隨所施爲無不是印。何但身業而已。乃
至一切所有語言。亦復皆是眞言也云云大日
經開題云。若有善男善女。纔入此門。則三
大僧祇越一念之阿字。無量福智具三密之
金剛。八萬塵勞變爲醍醐。五蘊旃陀忽爲佛
惠。開口發聲眞言滅罪。擧手動足印契
増福。心之所起妙觀自生。意之所趣等持即
成。貧女穢庭忽建如意幢。無明暗室乍懸日
月燈。四種魔軍靡籏而縛。六境猾賊率黨入
附。心王國土無爲之樂。旋踵可期。四種法
身恒沙之徳。即身自得焉云云此等文意云。眞
言行人深住自身即佛觀。明察密號名字義。
百千眞言貫之一心。萬億曼荼布之一身。
於此中擧手發言。無非祕密故。云擧動
密印舌相眞言也。疏第十字輪品第十。此品
中具説三部四處
輪等布
字觀
云。若行者能了達如是不動之輪而
布諸明。即以其體自然。身有所表無非密
印。口有所説悉是眞言。凡有見聞觸知
之者。皆必定於無上菩提所成福利眞不
虚也。如能如是。既同毘盧遮那。而作佛
事常照世間云云是則依眞言布字力。
吐氣雜言。皆成祕密。擧手動足。悉施利
益。若不達祕趣。任情行之者。定結永劫
苦因。何成菩提種子乎。但古人中帶妻
子食酒肉者。止觀第二云。鴦堀摩羅彌殺
彌慈。祇陀末利唯酒唯戒。和酒密多婬而梵
行。提婆達多邪見即正。若諸惡中不得修
道者。如此諸人永作凡夫。以惡中有道
故。雖行衆蔽而得成聖云云又行願記一
云。波須愛水而不溺。無厭恚火而不燒。勝
契邪見而不侵。是則契合花嚴圓教云云
宗意大同之。妄想三業即是三密實相也。迷
者以此實相鎭墮三途之獄。悟者以彼妄
業恒遊兩部之殿。但初心行人。雖深住即
惡是道觀。於三業非惡者敢不可行之。若
行之者。身心顚倒成輪迴業。若誤犯之。須
速懺除矣
問。情欲増盛難可禁者。以何方便可對
治之耶 答。聖教中擧一譬。如以繩鉤魚
魚強繩弱。其時不可爭牽。只入鉤餌於其
口恣令趣向。不久得魚。蔽若起者。任情
行之。隨行其事觀其實相。此弊不久終
歸實相。如此用心。隨時依人雖有通
塞。今且示一意。須察萬端
  不斷煩惱門
問。大師釋云。不斷煩惱即身成佛云云所云
不斷煩惱者其意如何。若實不斷煩惱者。
依教修行無其益。出離解脱無其期。還似
失佛法大宗。豈非招俗士毀謗乎 答。權
教談迷悟體別故。以斷煩惱爲宗。其斷
者喩如以刀切物約小乘
教意
以火燒物約法相
宗意
實教談迷悟不二故。不斷煩惱爲宗。不斷
者喩如解氷歸水約顯教
一乘
以毒用藥約祕密
一乘
然則就示開悟修行用心。説斷又説不斷
也。所以説不斷。斷爲基而受稱。例如人而
非人云非人。生而不生名不生。若非受教
修行出離解脱人者。不可云斷。又不可
云不斷。謂凡夫依發煩惱受輪迴苦。若能
體達煩惱實義。不動八萬塵勞。能成二轉
妙果。此云不斷煩惱即身成佛也。若不遇
師教因縁者。何不斷煩惱而得成菩提
乎。依教有其益。解説有其期。聞疑趣只
拘言不得意。庶有智之士。得一察萬而

問。若達煩惱實相之時。不達之前煩惱在
何處乎。若無其住處者。唯斷非不斷。若
有其所在者。與常沒凡夫如何異乎 答。
推難意謂不達前煩惱非實相。達後方始
成實相生此疑也。今謂不爾。凡夫所起本
是實相也。煩惱際與菩提際無有毫釐別。
當知達後實相與達前煩惱其體全一也。實
相體性即是煩惱在處也。六度經第一云。彼
業煩惱住何處。常居妄想無明源。妄想之心
何所居。恒在無爲淨心住但凡夫全徳
成失。故立煩惱名。諸佛全失成徳。故立菩
提稱。若有人問凡夫起煩惱之時。菩提
在何處耶者。云何可答耶。若云起煩惱
之時菩提滅而無者。菩提可無常法。非無
爲法性體。若云煩惱菩提如兩角而有
者。迷悟可隔歴法背不二一如理。明知凡夫
起煩惱時。菩提擧體成煩惱。菩提滅非
無之。又煩惱外別非有之。諸佛起菩提亦
復如是。煩惱擧體成菩提。煩惱滅非無之。
菩提外別非有之。是故達實義之時。不
達前煩惱不可云滅無。又不可云起有。
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也。非斷非不斷亦斷
亦不斷也
問。煩惱猶有體用故。不斷之義。誠可謂
有其理。若有不改遍計所執。直開佛果知
見之義乎。若云不改之者。遍計所執者。情
有理無妄法也。開佛果如實知見時。何
不改之乎。佛性論云。問曰。此三種爲何智
境 答曰。分別性者唯是凡惑境。非聖智
境。何以故。無體相故云云佛地論云。遍計
所執以無體故非聖所證。若爾聖智不知
一切。彼既是無智。何所知。若知爲有。則
成顚倒。若知爲無。則非遍計所執自性云云
而開佛果知見之時。猶不改之者。佛果位
猶迷情不盡故歟。不如實見悉滅無餘。是名
爲覺者。何假可云迷情不盡乎。若又云佛
位雖迷情都盡。猶有遍計所執者。遍計所
執是體用都無法也。所以云都無。妄情所
見。不稱可境法體猶如空花。又如机鬼之
故也。若發如實正見縁如實正境者。定可
非體用都無。若云非體用都無法者。何他
宗釋遍計所執性自性無所有三十
頌文
自宗説
體用都無所在是爲遍計性密嚴
經文
乎 答。此
事誠雖難思。且先道理今試會之。自宗意
邊邪中正自心佛故。不動當相。開佛知見
之義。何不許之乎。良醫能用毒草而除病。
諸佛不動横執而解迷。是甚深不思議得
益也。執常途淺略義不可生驚疑。夫向虚
空見花開落。誠是妄中之妄。無中之無也。
是故聖教中説體用都無。豈非道理乎。雖
都無法。當情所見。或赤或白。若方若圓等。
其相不可稱計。赤花是敬愛表相。平等法性
無所違逆。白花是息災表相。諸禍解脱無
有災殃。方形表本初不生理。圓形示無相
一寂理。於所向之處。悉成金剛之體。隨所
見之境。皆顯法性之理。體用都無法。乍無
即遊聖境。體相倶有法。乍有能達佛智。祕
宗之奧旨。難思之妙益。仰而可信之。敢
不可致謗。諸教意。法性一寂無形可表。眞
理絶相無言可詮。而凡情妄計有。倒心横
見相。拂有入空。癈相歸性。權實雖異。大
同所談也。今宗意無形不形。無像不像。以
一切形像爲一切法性塔故。其凡情所見空
花。隨色表義。隨形顯理。此是即事而眞大
宗。從凡入聖極談也。例如寂莫世界睡夢中
悟道。誠夢中所見雖是虚事。所見聞合法
理故。成功徳善法。空花是雖無法。所見之
相直同佛境。能見之心遙合佛智。心境倶
雖住佛位。凡夫用之沈三途苦域。諸佛
印之昇五智靈臺。得意須領旨。執言莫
失理而已
  斷除煩惱門
問。不斷煩惱者深教所談也。而密宗中廣示
滅罪祕法。多説斷除煩惱者有何意耶 
答。顯密雖異。起教元由唯在開悟。不開悟
者只由煩惱。若不斷煩惱者開悟何日。而
近來學者。不斷義爲深。斷惑義謂淺。爾者
兩部大經所説非宗深旨歟。金剛頂説唯一
金剛能斷煩惱。大日經説已離一切闇第一
實無垢。凡一家極談祕印祕明。皆説斷煩惱
功能。誰敢可稱淺略乎。然則斷煩惱義。宗
宗所談。大各別也。何偏不斷爲深斷義爲淺
乎 問。斷煩惱義。宗宗所談各別之樣如何
 答。先小乘教意。以無漏惠劍絶惑
爲斷惑。喩如以刀切繩永離繋縛。法相宗
意。以無漏智火燒煩惱種子名斷惑。喩如
以火燒種更令不生。一乘教意。談煩惱
菩提體性即一故。非如權教以刀切以火
燒。攝煩惱相歸菩提性爲斷惑。喩如解
繩歸緒解氷歸水。密教意。即事而眞爲宗
故。不動煩惱當相。直成菩提體性稱斷
惑。喩如用於一繩成損益別。觸於一火
有苦樂異。疏第十云。如佛常教。以慈對治
於瞋。以無貪治貪。以正見。治邪見。今乃
以大忿瞋除忿瞋。以大貪除一切貪。此則
最難解難信故云怪哉也云云即此意也。然
則凡夫以貪欲繩縛自他。以嗔恚火苦其
身。不動尊直提彼繩。自住彼火能成二利
廣大佛事。非如彼顯教一乘解繩歸緒。留
意可察之
問。水濕火熱法爾道理也。不動尊住火中
何不受燒煮苦乎。若不受其苦者。凡夫受
苦。聖者不受苦。豈非二火別乎。二火若別
者。迷悟即一義難成如何 答。凡情之前。能
燒火與所燒身隔之故。爲火受苦。不動尊
住火法界。已稱法界。無所不火。誰能燒
火。誰所燒身。能達此理。住火不燒。入水
不漂。表製集擧崇惠禪師行状云。觀身於
法界。蒙熾焔而無傷。擧足於道場。陵霜
刄而不濕云云即此意也已上答
初疑
又雖似二
火別。而實其體是一也。所謂絶待獨一火故。
唯有火一相。一相若立還待餘相。當知絶
待故成相待。相待故成絶待。諸佛了相
即絶待故。見一相不拘一相。不拘一相
故絶能所相。凡夫忘絶待見相待故。偏
著一相成能所別。而實絶待故。成相待故。
凡見能所火即是絶待法界火也已上答
後疑
  不如實知門
問。疏第一云。問曰。若即心是道者。何故衆
生輪迴生死不得成佛。答曰。以不如實
知故云云爾者斷不知迷心爲成佛將如
何 答。於知與不知。有非一非異二義。菩
提心義云。棄妄成眞。發起妄心求起眞
覺。是眞妄爲異也。而實離眞無妄。妄體即
眞。以不覺者即本覺故。是眞妄非異也云云
謂諸佛圓了差別平等故。雖見差別不忘
平等。雖見平等不忘差別。塵塵法法不
動當相。統羅法界。隨擧一法無所不攝。
若契此處。心無罣礙。愛憎念永亡。取捨見
悉盡。是名如實正見。凡夫偏見差別忘平
等故。取此捨彼愛一毁一。生死之因
苦之源。只由此著相偏見是爲不如妄見。
凡聖二見水火相違。是則非一義也。而今宗
意。直印彼凡夫所見開顯其實相。謂平等
擧體成差別故。凡夫偏見差別。此能見平
等也。是故不改偏見。而入平等之道。不
動非一而達不二之源。是則非異義也。不
同而同。不異而異故。全同全別二義相成。然
則約非一義者。可云斷不知迷心。依非
異義者。可云不斷之。疑所擧之疏文。且
約非一門作釋耳
問。此宗意。色心依正諸法。一一尋其實相
無非法體。衆生所起貪。是愛金剛三摩地。
瞋即降三世三摩地故。即彼彼迷相。開菩
提實義之義。誠異常教所談。但不知我等
所起貪嗔。全是聖尊三摩地。自心外求菩
提是爲不如實心。十八會指歸。引梵本金
剛頂經云。愚童覆無智不知此理趣。餘處
而求佛不知此所有云云無畏三藏又爲顯
此義。大日經疏中。擧毒蛇利寶可畏夜叉虚
空逃避。長者窮子等種種譬喩。是則終日向
法性體。終日作非法性之想。是爲不知迷
心。然者於一一諸法。雖有當相即道義。於
不知迷情。横起妄執不當法體故。不改其
僻執者。何時開實智乎。非異不斷之義。猶
以難思如何 答。於貪嗔等法者。許當相
是道義。於不知迷心者。不許此義。一且
雖似有理。再往還而無謂。世間貪毒與
法性大貪有同異二義。不知與知亦存此
二意。何彼偏爲同。此偏爲異乎。若令所向
處。悉是金剛中至不知一法。存取捨之見。
頗違宗大旨者歟。涅槃經云。明與無明。愚
者爲二。智了達其性無二云云凡顯密起
教元由。良遇佛法必可有所知。而其知改
前不知成歟。將又不改而立歟。能能可思
惟之。先不如實知者。不知衆生即佛道理。
於生佛存二相。是其行相也。而諸教意。遮
二詮一理爲宗故。改彼不知二。成此知不
二。自宗意密號不二理爲宗故。不改前二
不知。成後知不二。謂迷當相即道理。自身
外求佛凡夫過失也。不動此失開正知見。
是爲深教規摸。謂衆生擧體即佛故。衆生
非佛。佛擧體即衆生故。佛非衆生。佛非衆
生衆生非佛故。自身外求佛。此見不違實
理。如此開覺。是不知偏見爲門。能入不二
之道之宗要也。而疏處處釋意。且爲顯知
不知得失擧種種譬喩。若了即離不謬義
者。何不決疑網乎
  無明縁起門
問。今宗意。於無明可許起因歟如何 
答。此宗意可許無明起因。其起因者。不二
一如之理也。不二一如理者。差別即平等。平
等即差別也。平等差別擧體全一故。成還
忘平等偏墮差別。又忘差別偏墮平等之
源。成忘平等墮差別之源故。世間三種住
心。以之爲起因生種種妄執。成忘差別
墮平等之源故。出世六種住心自第四住心
至第九住心
以之爲起因處無明邊域。今此妄起之源。
惑之細分故。名微細妄執。法性同體惑者即
是也。此處甚深微細。報應諸佛非其境界。何
況於等覺十地菩薩乎
問。聖教所定無明。是横起妄法也。疏中或
釋妄見有生。或判分別妄念。皆此意也。經
説妄想云。既稱爲妄。有何所因。若有所
因云何稱妄云云若實許起因者。無明是
非横起之法。縱雖開佛智。還可起之。豈
非墮還作衆生之失乎如何 答。誠法性之
體。不二之根源。中道之極處。故差平無礙一
多即一也。而有衆生偏作差別之想。偏作
平等之想。是横起妄執也。喩如人歩行誤
顚倒。是不慮横災。而其顚倒非無因縁。膝
屈申爲因石堅固爲縁。無故顚倒。此可云
有起因。又可云無所因。法准而知之。次
墮還作衆生失者。是又不爾。九種住心淺
深雖殊。皆向圓理各作偏想。故釋九種住
心無自性轉深轉妙皆是因也。今祕密乘諸
佛。圓了差別平等不二即一理。此圓智一開
已。永無退失之期。差別平等無時暫忘。由
何再起凡夫偏見乎
  妄覆眞覺門
問。二教論釋衆生祕密云。以無明妄想覆
藏本性眞覺故云云爾者能覆無明與所覆本
覺。其體各別可云耶 答。釋論第五云。無明
藏中本覺佛性。爲染覆障。法界外本覺佛
性離染覆者。此倶攀縁慮知之心。現量境
界。非是自性中實理心云云而今以無明
覆本覺者。煩惱起時。菩提擧體成煩惱。
菩提隱煩惱顯。菩提起時。煩惱擧體成菩
提。煩惱隱菩提顯。當知覆藏者非如以他
物覆自體。自自覆自是云覆藏也
問。一乘已上宗意。皆談煩惱菩提體一義
故。能覆所覆非別體。爾者顯密不同如何 
答。先天台意者。指要抄下云。大乘因果皆是
實相。三千皆實相相宛然。實相在理爲染
爲因。縱具佛法以未顯故。同名無明。三
千離障八倒不生。一一法門皆成四徳。故
咸稱常樂。三千實相皆不變性。迷悟理一。
如演若達多失頭得頭未曾異故云無明
即明云云次花嚴宗意者。心要引云。一切衆
生從無始來迷妄。不知無盡法界是自身
心。於中本具帝網無盡色心功徳。即與毘
盧遮那身心齊等。却將自家無障無礙佛之
身心。顚倒執爲雜染衆生。譬如金輪聖王
統四天下。身智具足富樂無比。忽然昏睡。
夢爲蟻子。於夢位中但認己爲蟻子。不
覺本是輪王云云兩宗所出之喩意。全本
身見異身。誠於所見體者。雖離隱顯。約
能見心者。隱本身不見之。猶墮眞妄隔歴
之談。疏如佛常教。以無貪治貪云云四宗大
乘所談雖異。總而言之者。未越此域。今
宗意不動妄情所見。一一開顯其實相。即
事而眞密號名字。深可察之。於此中所論
隱顯者。眞妄二法擧體不二故。隨迷悟位隱
顯成異。謂迷位妄顯眞隱。悟位眞顯妄
是則表裏通徹隱顯全收。非如常教顯居表
隱在裏。顯密不同大概如斯矣
  貞和五年十月十四日抄之訖
  桑門陰士日玉記之

開心抄下

  即事而眞門 俗諦常住門
一塵法界門 即離分別門
事理建立門 理趣體性門
法性自徳門 二見同異門
法界一多門 相與無相門




開心抄下

  即事而眞門
問。即事而眞者其義如何 答。即事而眞者。
諸宗超絶之極理。自宗不共之所談也。法相
宗意者。眞如理凝然不作諸法。色心諸法
從藏識中自種子生。眞如理名圓成實性。
色心法名依他起性。如次正體後得二智所
縁也。性相別論事理異體。是此宗大意也
次三論宗意者。雖眞如變不作諸法。事法
即體全是眞如也。若如相宗。依他起性爲
理有法存其體用者。未能全法性。而此
宗意。色心諸法只是妄想之所見也。體用倶
空無有自性。無自性故。唯是法性也。喩
如翳眼見空花。雖虚空變不作花。虚空外
無花別體。若有自體者不能全空。花無
體故全是空。智論有爲法實相即是無爲。無
爲相者即非有爲者即此意也。此宗隨分雖
談性相即一義。而實空花翳眼所感。未開
虚空。是故約翳眼。但事奪理。約虚空。但理
奪事。事理二法互奪兩亡。即一之義終以
不成 次天台宗意者。止觀第五云。無明癡
惑本是法性。以癡迷故。法性反作無明起
諸顚倒善不善等。如寒來結水變作堅氷。
又如眼來變心有種種夢。今當體諸顚
是法性不一不異云云台家宗要。專明隨縁
眞如義故。眞如變作諸法。眞如變作諸法
故。諸法即眞如也。譬如水變作波故波即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