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祕宗教相鈔 (No. 2441_ 重譽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祕宗教相鈔第六

即身成佛第二十二
五相成身料簡第二十三

  即身成佛第二十二
問。諸經論中皆説三無數成佛。爾者今宗
意亦同此説乎 答。弘法大師造即身成佛
義引多文證立今宗速疾成道之義。故彼
釋云。金剛頂經説。修此三昧者現證佛菩
提文一字頂輪王瑜伽
一切時處軌文
又引經偈云。若有衆
生過此教晝夜四時精進修。現世證得歡
喜地後十六生成正覺。謂此教者指法佛自
内證三摩地大教王。歡喜地者非顯教所云
初地。是則自宗佛果之初地文所引一行四句文
金剛頂瑜伽三摩
地法
説也
又引云。若能依此勝義修。現世得成
無上覺。又云。應當知自身即爲金剛界。
自身爲金剛堅實無傾壞文上二句文法花儀
軌説。下四句頌三

又云。大日經云。不捨於此身逮得神
境通遊歩大空位而成身祕密。又云。欲於
此生入悉地。隨其所應思念之。親於尊
所受明法觀察相應作成就云云此經所
説悉地者明持明悉地及法佛悉地。大空位
者法身同大虚而無礙。含衆像而常恒。故
曰大空。諸法之所依住。故號位。身密者法
佛三密文上第三悉地出現品文。
下第七行學處品文也
又云。龍猛菩薩
菩提心論説。眞言法中即身成佛○於諸教
中闕而不書又引云。若人求佛惠通達
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依如是
等教理證文成立此義又引唐大阿闍梨
頌言。六大無礙常瑜伽四種曼荼各不離
三密加持速疾顯重重帝網名即身無礙
然具足薩般若。心數心王過刹塵。各具五
智無際智。圓鏡力故實覺知成佛文依此等文
顯今宗即身成佛異餘宗僧祇久行也。但
青龍寺和上造八句頌意。依上所引之諸
經論文私成立即身成佛之道理也。謂第一
句六大無礙常瑜伽者。凡自性法身如來以
六大爲其體。故大日經第二具縁品。我覺
本不生出過語言道諸過得解脱遠離於因縁
知空等虚空即身成佛義釋此文云。本不
生義者即是地大。縛字爲離言説。謂之水
大清淨無垢塵者是則羅字火大也。因業不
可得者訶字門風大也。等虚空者欠字字相
即是空大也。我覺者識大。因位名識果位謂
智。智即覺故又金剛頂三摩地儀軌云。諸
法本不生自性離言説清淨無垢染因業等虚
大師釋云。此亦同大日經。諸法者謂諸
心法。心王心數其數無量。故曰諸故知
六大成諸佛體。此六大所成之佛身無障無
礙而與一切諸佛及一切衆生一切器界互
相渉入鎔融相應。故云六大無礙常瑜伽矣。
次第二句四種曼荼各不離者。一切佛界論
其相者即大三法羯之四種曼荼羅也。此四
種曼荼彼不離此。之不離彼。猶如空光
無礙不逆。又與一切衆生一切器界不離而
相即。故云四種曼荼各不離矣已上二句如
案立
佛界體
與相了
次第三三密加持速疾顯者。上二句
所談之佛界雖凝然而無礙。若行者不用加
持力者即無由顯證。故有此句矣。然加持
有二種。謂自行加持及阿闍梨加持也。自行
者眞言行人手結密印口誦密言心住三
摩地也密印密言口傳更問。即身成佛義所出之
誦毘盧遮那三字密言作印印心額喉頂
成圓鏡等四智者。是深
中淺略非深中深祕耳
次阿闍梨加持者。大師
云。則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梨得入曼
荼羅爲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地引入金
剛薩埵入其身中猶加持威徳力故於須
臾頃當證無量三昧耶無量陀羅尼門等文
是五祕密
儀軌文也
由師弟二種之三密加持現生證菩
提。故云三密加持速疾顯矣。次第四句重重
帝網名即身者。由師弟三密加持力故即
得不思議法益。而證顯彼身即此身此身
即彼身佛身即衆生身衆生身即佛身不
同而同不異而異故有此句矣。付下四句
上三句歎佛徳第四句亦立成佛所由可

疑云。先大師引後十六生成正覺之文證即
身成佛之義不明。既云經十六生。豈是即
身成道乎。次青龍和尚何以六大無礙四曼
不離而如重重帝網爲其所由令立即身
成佛之理乎。夫雖見重重帝網之法界法
門。何可必即身成佛。彼顯教圓宗意見諸法
帝網豈許即身成佛乎。次下四句意即成之
故如何成立乎 答。大師引後十六生之文
成即身成佛之理者。十六生之言非是死此
生彼之生也。大師釋此文云。十六生者指
十六菩薩生心云。初地已上十地位金剛
薩埵等十六菩薩功徳證之。今指證入十六
之功徳門言十六生也。五祕密儀軌云。得
身中一大阿僧祇劫所集福徳智慧則爲生
在佛家云云此文生在佛家者是正教常言。
即呼證云生。彼後十六生之詞准此可成
立矣又十六生義演密抄第四有多釋。此義
十八門十地淺略深祕中記之
次至和
尚頌之意。六大無礙四曼不離故。即知佛身
與自身互相渉入同一體性。既自身即與佛
身同體。由何此身不成佛果乎。今用三
密勤修之行加持佛身同體之自身時。體用
倶相應。寧不即身成佛乎。但於顯教意雖
云帝網重重。佛身是常住衆生身無常也。法
體非實同性。此身如何成佛體。又三密加持
用闕而不論之體用倶不相應。豈爲相例
顯密差別義如第二十六門
果分功徳可説中具記之
次下四句頌成即身
成佛之義者。夫如來四種法身成佛之義
者。夫如來四種法身是法然本有之薩般若
非勞今時造作之智徳。既自身本具之徳。何
不顯此身之上。又佛智無數雖過刹塵無
際限。若圓明心鏡高懸法界頂。其一切徳像
寧不現此前乎。是故不捨此身忽入佛
位耳。和上頌釋其意如是
疑云。後十六生成正覺之文一生中證得十
六菩薩功徳不明。理趣釋云。即於大十六
生作金剛薩埵菩薩等乃至金剛拳菩薩。最
後身便成毘盧遮那身也。此文説地上送
十六生至最後身成正覺又大師金
剛頂經略釋云。若能受持思修。不經三大劫
十六大生乃至現生證如來大覺位文理趣經
開題釋
亦同
此文
此釋意言眞言行者不經三無數劫亦
不經十六大生而現生證覺位也。或又此
文言不經三大僧祇而鈍根經十六生利
根乃至一生證大覺也。此文意若十六生之
言非死此生彼者。何對彼生云乃至現生
證如來位乎。今十六生與一生相對成義。
知十六生者尚是死生之生也。若爾何取此
十六生成正覺之文爲即身成佛之證乎 
答。後十六生之文非死此生彼者。其理如
先成之。但會今二文者。理趣釋最後身者
指證金剛拳功徳之位時也。非經死生而
至後身耳。次金剛頂略釋意者。言眞言行
人不經三大劫而於十六生乃至現生證
如來位也。夫於地上經十六菩薩生隨行
者根品亦有超不超。若軟根者昇初地之
後十六功徳次第證之。是云不超越。若上根
者直入第十六金剛拳不經次第位而十
六功徳一時證之。是云大超。其中間超越
多少隨根。既十地許有超越如第十九
門成之
十六
大生何無此義。十地與十六是聖位淺略深
祕故。大師爲顯示有此義言十六大生乃
至現生證如來位也現生者意
顯一生
若爾十六生之
文何不爲即身成佛之證乎
疑云。青龍和尚出八句頌弘法大師製即身
義立一生成佛之理以爲祕密之宗旨。恐
似不顧諸教違文而恣其義矣。妙法蓮花
經觀智儀軌云。若能專注無間修習。現生則
入初地頓集一大阿僧祇劫福智資糧
五祕密軌
説同之
此文説地前位經一僧祇劫然入初
地也。又大師守護國界經釋下卷云。問。先經
文言我亦如是者。何等佛耶。答。此非餘教
窮三無數成佛。超過此佛眞實果佛。何者
如寶雲經云○如來境界不可思量。但爲
淺近衆生説三僧祇修集所得菩提。而實不
可計數也。解云。此中不可計數者是不可計
數阿僧祇劫。非但三也已上法藏
和尚述
准知今此經
同彼此釋意言守護經中説佛菩提之行
尚不止三僧祇劫。久經不可稱計之阿僧
祇劫也。若爾何成即身成佛之義乎。加之
大日經第五入祕密曼荼羅位品説佛徳云。
無數百千倶胝那由他劫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禪定智慧諸度功徳所資長身即時出現
具縁品
同之
此文既説以無數劫行資長佛身。豈
非即身成佛之違文乎。攝眞實經下卷云。爾
時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告諸大衆言○我曾
過去百千劫中修諸願海乃遇大慈毘盧遮
那如來第一會中得聞是法超第八地證
等覺位。此祕密法難得難遇等文今云金剛
手菩薩多劫修行證等覺位。何是即身成佛
之教乎。又一髻尊陀羅尼經云。誦持此陀羅
尼者所有一切根本重罪皆悉除滅。況須依
法作印受持者。當知是人於萬萬億那由
他諸佛所曾聞此法今還得聞此文豈
非言世世聞此眞言多劫成行乎。又慈氏
儀軌上卷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依此法
印行持供養。從此生已乃至成佛永離下
道。所生之處更不墮落三惡道處。以法印
加被故恒爲護念。令斷煩惱漸證登彼岸
此文又無諍説多劫修行也。言永離
下道結漸登彼岸故。依之大日經疏第九
云。如初發心時一切功徳即與如來等。從
此已後經無量阿僧祇劫於一念中恒
進轉深轉廣不可思議。以此義故名爲祕密
藏中無作功徳也既言祕密宗人送無量
僧祇劫成菩提大行。爾者如何會此等文
可成立自義耶
答。即身成佛之證文如上出之。既金言明
鏡。何胸臆之辭。凡今宗意莫問根之利鈍。
一切皆即身成佛。故大妙金剛大甘露軍拏
禮焔鬘熾盛佛頂經云。若作此法經一百八
遍現證佛身。上根者得成就。若經一千遍
者中根必定成就。若經萬遍者下根必獲大
成就法既云下根人用一萬遍念誦現
證佛身。豈非利鈍皆共即身成佛之證乎。
又大日經疏第六云。如來祕藏長夜守護不
妄授人。苟無頓悟之機則不入其手
以今教唯令蒙頓悟之機。爰知修行此教
之人可一切皆即身成佛矣。又尊勝二卷軌
上云。若於一念頃證無生轉五智成五分
法身悟三密即三身。初發心時便越百六十
種心度三無數劫行證普現色身三昧耶。
即是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此文説最極上
上根性直聞祕密一乘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也。謂行者懸思於法界曼荼羅若得見三
密即三身者。即指此時限云初發心時。若
得此心見時知所有身口意皆是三身佛徳
故。一時斷三妄一念度三劫便證無上究
竟位忽備圓滿正覺徳也。譬如於繩起蛇
覺於杌作人想者若如實了知之時一念
之中能絶人蛇之邪執成繩杌之正見。此亦
如是。一念成佛有何疑。此即昇初地時一
念證十六大菩薩功徳之大超人也儀軌初發
心時便成
正覺者。指初地
云初心也
又慈氏儀軌下卷云。若一生中
從初念誦至於越三無數劫行即證一生
補處三莽地。越一百六十種心三度即是度
三遏僧祇行此文一生度三祇即證補處
位者。指非最極上上根之人也。遠兼一
生昇補處位故。若○言又一生者。約十
信初發心。而未至三密即三身之發心位爲
説。是人若至其位即一念可成佛者。亦
是最極上上根也已上文
料簡
如此等文證非一。
豈疑即身成佛之理乎。但成所出難之諸
文心者。先法花儀軌等頓集一大阿僧祇劫
福智者。顯教行者一僧祇劫間漸漸所集福
徳資糧今眞言行者一生短時内頓積集之。
所以言現生則入初地頓集。若非此義何
云現入生亦説頓集。故疏第二云。餘教中
菩薩行出方便對治道次第漸除心垢經
無量阿僧祇劫或有得至菩提或不至者。
今此教諸菩薩則不如是。直以眞言爲乘
超入淨菩提心門。若見此心明道時菩薩
無數劫中所修福惠自然具足此釋豈非
明證乎。次至守護經釋言今此經同彼者。
寶雲經中説三祇所成之佛外更有餘勝佛。
引彼一邊同此經意此經第一第九并説成佛作
法。此即示現顯教之外眞

而非取劫數長久。二經令相叶此經不
説眞宗佛長劫行故。若言一切皆同者。二
經所説佛可無勝劣不同。然經釋下文云。花
嚴寶雲等説應機之假佛未許究竟圓極之
眞佛佛體既與此經不同也。行時云齊
等。所以勿依守護經釋難即成道理矣。次
至大日經攝眞實經説眞言門菩薩初心加
行位未發眞言行之修惠未斷三妄執之
一分以前所經劫數也。夫今宗非上上決定
之信解者不聞。非空空無著之心智者不
入。若前不種多劫資糧者。豈具上上無著
信智乎。如彼菩薩念佛三昧經第五云。曾
於過去無量佛所親近供養殖衆善本方得
聞此三昧寶王等文顯教値遇尚報曠劫行。
究竟眞乘寧得輒成乎。所以言百千劫中
修諸行願然後初聞此法也。故都表如意輪
法云。若能承仕此尊者不是一生種善根。
曾經無量諸佛所修集菩提究竟門。就中
若値善知識一生即入不壞門此文説
行者初心之位既有多劫修行也。又祕藏寶
鑰祕密莊嚴住心引大日經第一文云。眞言
門修行諸菩薩無量無數百千倶胝那由他
劫積集無量功徳智慧具修諸行無量智慧
方便皆悉成就。解云。此歎初入眞言菩薩
功徳此文歎眞言門初心菩薩而言諸餘
菩薩無數百劫中所集之功徳智慧此人皆
悉成就此義如經
疏第二釋
若非多劫修行之薫力。何
今入此勝道忽成此勝徳乎。次至一髻尊
經説。是顯示依法作印如説修行已前事也。
夫即身成佛者就三密相應行方論其義。
彼經言依法作印受持者。於萬億佛所曾聞
此法。既是如説修行已前事。何爲即身成佛
之難乎。次至慈氏軌文。是説淺行之人相
也。謂十信已前未斷惑位有聞眞宗究竟之
談仰發心修行之者。彼文若依此法印行持
供養等者。即指此行人也。此人雖眞宗起
行尚在常沒凡地未登修惠斷惑位故久
溺生死苦輪之海。然而眞言發心其行最勝
故永離下道更不墮三惡底。以法印加被
故終漸發十信斷惑道。信位成就之後一生
成佛也。所以此文雖説多生多劫之行而不
壞即身成佛之理。是故諸經中無量劫之言
約聞惠及修惠之中未斷惑位作説。若斷
惑以後者乃至一生成覺。故不空三藏總釋
陀羅尼義讃云。菩薩與此相應頓集福徳智
慧資糧心云。若菩薩未與此三密行相
應時雖送多劫。若與此三密相應者速疾
成道。譬如利根二乘加行修習位雖經六
十百劫若聖智現前者一生至應果。此亦如
是。次疏第九意初發心後經無量僧祇者。
歎祕密宗無作功徳也。非謂菩薩經若干
劫數。謂行者初發心時所成功徳其數與如
來等。其後縱無量阿僧祇劫間勤修精進。
其功徳念念中轉深轉廣不得其邊際。此無
邊功徳皆是初心所得無一法後時初出生。
故云無作功徳。是爲顯功徳深廣無邊義
以假説劫云無量僧祇也。何是實經無量
劫乎。彼天台宗意許速疾成道。然法花云。
我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
菩提云云安然和尚教時義第一會此文云。
天台宗之神通乘者雖超萬里不失里數。
故法花云無量阿僧祇劫是超其劫數行非
謂實歴若干劫數云云今疏釋即叙此意也
若依安然意。大日經及攝眞
實經説同可成此會釋歟
已上一義成了 或
又所出難大日經第五攝眞實經下卷慈氏
儀軌上卷疏第九文者。再三案之實説依多
劫修行而成佛也。汎如是等文諸經多端。
今依此等説廣思一宗旨趣。即身成佛之理
約極上利根者論之。故疏第八云。若人於
祕密藏中受灌頂位者。乃至一生中或成
正覺此文乃至一生或成正覺者。顯根
有利鈍。而鈍根非即成也。若鈍根人者雖
此宗心經無量劫即昇初地。所出大日經
等文即其心也。又疏第六云。而諸衆生有
漸入者。有超昇者有頓入者。然其趣畢竟
同歸抄第六釋云。有漸入者。亦如彼乘
羊。有超昇者。喩如乘馬。有頓入者。猶得
神通文羊馬通三別。是
龍樹智論釋也
漸入者如乘羊者。從
顯教行入今宗之人也。十住心論第一云。
歸路有徑紆所乘有遲疾。牛羊等車逐紆
曲而徐進。必經三大無數劫此唯釋顯行
故云經三劫。疏明眞言行人所知之
以示從顯入密。若爾經一大僧祇可必入
此宗此義如第四門百六
十心斷位中成之
超昇者如乘馬者。直
從今教而發心入證位也。故疏同卷下文
云。或有衆生入如是法門可得超昇成
佛。入餘法門久遠稽留不得成佛。如是等
種種根性不同是即明超昇人自眞言教
發趣。謂入如是法門者指今教。超昇者示此
人不經顯行而直超入密教成佛也。是又
鈍根可經無量僧祇。故抄言超昇者如乘
馬。雖同云僧祇劫不如顯教修行僧祇。是
人鈍根故雖經多劫教力勝故不同餘乘
時劫。用羊馬遲速之喩即顯此意耳。頓
入者得神通者。乃至一生成佛人也。故住心
論第一云。神通寶輅凌虚空而速飛一生之
間必到所詣若不如是分別者。超昇與
頓入之二人難辨。故知一生成佛者定依極
上利根也。但鈍根人雖經多劫。然以證得
淨菩提心之後不經劫成佛又即爲此教
超餘宗。餘教心初地已後經二大僧祇故
已上一義亦成了
疑云。前義意若言利鈍皆一生成佛者。大
日經疏就眞言行者存有超昇頓入不同
等釋其文如
上成之
大爲違文矣。又後義意若言
鈍根人經多劫者。大妙金剛經文并大日經
疏言無頓悟機不入其手釋又還爲相違
其文如
上出之
爾者二文成鉾楯。兩義如何可立乎
 答。前義意先會疏乃至一生或成正覺之
釋者。彼文或之言可用有之訓。若爾言勿
問根利鈍乃至一生有成正覺。是何違文
乎。次至疏許超昇頓入不同之釋者。凡眞
宗家雖許利鈍皆現生成佛。而鈍根名超
昇。此人超多劫行一生之暮取覺故。利根
號頓入。此人速疾成道不久待一期之終
故也。次依後義意先成大妙經文者。就上
根人亦有上中下不同。諸教中開三品爲
九品即是意也。彼大妙經意上根有三品
現成致遲速。一是故爲此説而不遮中下二
根人經多生多劫矣。次至疏無頓悟機不入
其手文。是爲歎眞言教勝餘教對顯教三
大無數劫之行而指今教所説劫數之行言
頓悟也。非謂一切悉一生成正覺。二文相
違會釋如此矣
問。今宗意一生究竟菩提者可云從何位
起此一生究竟之行乎 答。大日經第一住
心品云。宣説眞言道清淨句法所謂初發心
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滿足疏第一釋此文
云清淨句者。即是頓覺成佛神通乘也。如
餘乘菩薩志求無上菩提種種勤苦不惜
身命。經無數阿僧祇劫或有成佛或不成
佛者。今此眞言門菩薩若能不虧法則方
便修行。乃至於此生中逮見此無盡莊嚴加
持境界。非但現前而已。若欲超昇佛地即
同大日如來亦可致也。復次行者初發心
時得入阿字門。即是從如來金剛性生牙。
當知此牙一生運運増進更無退義。乃至
成菩提。無行可増。然後停息。故云次第
此生滿足心云。餘乘菩薩者是顯教修行
人也。此人經無數劫或有成佛或不成佛
者指十信位修行或入不退位究佛道或
退大心墮二乘地也。今此眞言門菩薩於
此生中超昇佛地即同大日者。對上顯教
菩薩或退或不退之行今歎眞言門頓入不
退之徳也。故知初發心菩薩此生十地滿足
者。取十信初地心言初發心行。若不然者
何對顯教十信或退義而顯今宗不退頓入
徳乎。若指十住已上言初發心者。二宗同
不退也。豈得顯密之差降乎瓔珞經上卷言
十信第六心不
退。地持論第三説十
住不退。故成此義耳
又慈氏儀軌言一生從
初念誦越三無數劫證一生補處文如上
出之
此初念誦之辭何非十信初心。十信是發心
念誦之位分。有三密相應之徳故。故不空羂
索經下卷云。乘信力故一切事成速達彼
岸。若不信者假使經於百千倶胝多劫精進
唐捐其功終無獲證遠離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依此文意從信位豈不即身成
佛乎。又疏第二云。若一生度此三妄執則
一生成佛。何論時分耶此文云一生度
三妄一生成佛。是故知於十信位取修惠
發得斷除煩惱之位分爲即身成佛之身。顯
教中既説十信起修惠斷煩惱。況祕宗彌
深乎。所以從十信。斷妄執即身成佛也 若
不指十信位而爲成佛身者。豈云一生斷
妄一生成佛乎。十信位定攝斷妄之生故。
或又顯教菩薩經無數劫有退不退者。指
十信第六心已下也。瓔珞經説七住不退
故。若爾對顯教之或退不退嘆今宗之不退
頓入。可約十住位。若依此義即身成佛位
分亦於十住可論之但第六住
已下論之
疑云。顯教意
付十信或十住中辨退不退位。對此退位
説眞宗不退頓入即身成佛不明。無量壽儀
軌云。依此教法正念修行決定生於極樂世
界上品上生獲得初地此文言現世昇
地前位分當生證初地也。若爾如何從十
信或十住可一生成佛乎。又五祕密儀軌
云。於顯教修行者○十進九退。或證七地
以所集福徳智慧迴向聲聞縁覺道果。仍不
能證無上菩提此文説七地以前猶有
位退也。若爾今宗不退頓入之身即對顯
教所説地上之位退可論之。何云地前位
中有此談乎 答。先於無量壽軌文若據
即身成佛唯限利根非鈍根義者。此文説
鈍根人也。何是違文乎。更不足設會釋耳。
若依利鈍皆即身成佛義意會之者。十信
已前凡夫至命盡時始今教發趣故。以時分
短促未及三密修行。是故現世不證初地
即命盡也。今一切皆一生成佛者。付十信已
後三密修行之人作論。是既不修行而命
盡。豈非論談之外乎。或彼文生於極樂者。
於往立生名。非是死生之生。若爾現身往
詣彼土證初地。何非一生成佛乎。次成五
祕密軌意者。粗開顯教之經論。具檢位行
等之退義。七地有位退未見其説文。但
法相大乘宗*之一義意許二乘作意至七
地。故了義燈第七云。問。三種練磨等何別何
位。答。三別者。一怯時長難到。二怯行廣難
修。三怯果妙難證○問。此練磨在何位者。
答○在資糧位通三十心○又解。亦通加
行及七地前○又七地前雖伏煩惱。所知未
全。要須加行故。又樂於下乘般涅槃障五
地方斷。雖未斷時不退。趣彼或可起心○
設不起現種至此除故。未斷前猶須練磨
○如斷四處不唯地前。諸疑離疑執著分
別七地猶有此文意云。菩薩用三種練磨
之行方治昔二乘道之三種作意。其作意者。
謂恐怖長時行之心疲惓廣多行之心不
欣好妙果之心也。於此治三心之練磨行
判所起位分凡有二意。一者在地前資糧
位。二者通地前乃至七地但除見道位
如燈言之
彼樂
求二乘涅槃之心即是菩薩道之障也。此障
五地方斷。此地菩薩永雖不退墮二乘地。
或暫起自利心或雖心不現起而其心之
種子五地猶在。故彼位起斷此種之練磨
行也。又七地有二乘作意分別執心。是故
亦彼菩薩起治此心之練磨行矣。四處障
中二乘作意障七地盡之。五祕密軌所叙之
顯教意者。即可指法相一宗之此義。若爾
以二乘作意至七地而義説言七地所集福
智迴向聲聞縁覺道果也。良地上許有小
乘作意。豈云頓證菩提之教乎。是以軌中
判仍不能證無上菩提耳。雖然非七地菩
薩實捨大菩提心入自利偏小之道。何忽
取此文成地上退墮義乎
  五相成身料簡第二十三
問。諸經中説五相成身。爾者其五種相別如
何 答。菩提心論云。明五相成身者。一是通
達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剛心。四是金剛
身。五是證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云云
又金剛頂經十八會指歸云。五相所謂通達
本心修菩提心成金剛心證金剛身佛身圓滿
金剛界儀軌説第一通達心相云。復想禮
佛足。白言最勝尊。我不見自心。此心爲相何。
諸佛咸告言。心相難測量。授與心眞言。即
誦徹心明。觀心如月輪。若在輕霧中。如理諦
觀察。眞言曰。唵質多鉢羅底吠㔁迦嚕弭 
藏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由具福智故。自
心如滿月心云。通達心者行者始見心
之形相也。謂前住無相觀思惟諸法空。是
故得空觀一邊未見自心相。今依徹心明
力故知心如月輪。然作此觀時先可觀月
輪種子。故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云。汝想於
心中所内惡字門以字徹於心誦此密言

唵止多鉢羅底味能迦路弭。當默誦一遍便
想爲月輪文觀自在王如來
法同此
但雖見月輪然
如在輕霧中猶未分明。指此位分言通達
心也
疑云。勘先徳金剛界次第無勘
七本
云。藏識本
非染清淨無瑕穢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
之四句文説第二修菩提心。非通達心段之
所攝。今何入説通達心之文中乎 答。私
今案先徳意云。説五相之文終皆出其眞
言。故以眞言可爲一段終。然藏識本非染
等四句文通達心眞言後説之。所以知是第
二修菩提心所攝也。先徳意皆如是。今言
此義不然。若以眞言爲一段文末後者。三
摩地儀軌説通達心云。諸佛咸告言。心相難
測量。授與心眞言。如理諦觀心。唵質多鉢
羅底微㔁迦嚕弭。食頃便見心。圓滿如淨月
此文中眞言之後二句文爲屬菩提心段
爲屬通達心段。若言屬菩提心非通達心
者。説通達心之中眞言上文全無如淨月之
言。以何文可顯示通達心之義乎。故知眞
言後食頃便見心圓滿如淨月之二句即成
通達心相也。三摩地法既達心説眞言之
後。若爾金界儀軌四句何定後段所攝矣。
但今所以彼藏識本非染等四句爲通達心
段攝者。四句之文次言復作是思惟是心爲
何物。此文尋求第二菩提心相之辭也。故
以此文可爲菩提心段之初。又説菩提心
中更有藏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之二句。亦
示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之半偈。若上文
是菩提心段攝者。豈一段文中作重言無用
之説乎。是故知上四句定通達心中結成心
如滿月之所由耳已上第一
通達心畢
第二修心者。金剛界軌云。復作是思惟。是
心爲何物。煩惱習種子。善惡皆由心。心爲阿
頼耶。修淨以爲因。六度熏習故。彼心爲大
心。藏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長時積福智。
喩若淨滿月。無體亦無事。即説亦非月。由具
福智故。自心如滿月。踊躍心歡喜。復白諸世
尊。我已見自心。清淨如滿月。離諸煩惱垢。能
執所執等。諸佛皆告言。汝心本如是。爲客
塵所翳。菩提心爲淨。汝觀淨月輪。得證菩提
心。授此心眞言。密誦而觀察。眞言曰。唵冐地
質多母怛波二合引那野弭。能令心月輪。圓
滿益明顯心云。行者前纔雖見心月輪。
在輕霧中尚未分明。今明見心月故委思
惟月輪之性相。謂此心以何爲性。是執持
善惡種子爲性。又以清淨非染爲性矣。持
善惡種爲性。故善惡皆由此心又清淨非
染爲性。故積福智即成滿月已上釋
心性
又此
心有何相。無體無事爲相矣。體者相也。即
無相爲相。事者對理作言。即遮世間事
相之月輪也。今無體無事爲相故説亦非
月。雖然由具福智故此心尚如滿月。故
大師降三世五重結護云。於月輪有二義。
自通達菩提心至于證菩提心所觀月輪喩
世間所有月輪。自爾以來所觀月輪無漏法
性月輪也雖非月輪而以無垢清淨無礙圓
滿之義故假名月輪證菩提心者即第二
修菩提心也。其所以既云菩提心。可非指
第三第四心。彼三四唯有金剛之名。故又不
可云第五證無上菩提心。若夫指第五心
者。豈云第五成菩提心已前所觀皆是世間
月輪非無漏法性輪乎。月輪觀即第二心中
究之了至第三心更觀輪中蓮等故。所以
今至于證菩提心等者。言至第二心之已前
只觀世間月輪也。世間所有月輪無漏法性
月輪有此二義不同故方開通達本心修菩
提心之二種耳已上釋心相。安然和尚菩提心
義第一卷釋上文心。可勘之
位明見心月之性相。故結文云。能令心月輪
圓滿益明顯云云略出經第二攝眞實經中卷觀自在
王如來修行法如意輪瑜伽法要金
剛頂經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品金剛頂經文殊師利儀
軌供養法曼殊師利五字陀羅尼瑜伽儀軌等所説五相中
具見。以月輪觀之明昧爲初二心
之差別。而恐繁不載。可勘之
疑云。先徳皆以能令心月輪圓滿益明顯之
二句屬第三成金剛心段。今何入第二心
段乎 答。先徳意如上成也。但今所以
言結上者。月輪益明顯者即第二修菩提心
義也。益之言顯増故。第三成金剛心非月輪
増明之觀解。以此文屬彼心乎已上第二菩
提心畢。後
之文段皆
可准知之
第三成金剛心者。金剛界軌云。諸佛復告言。
菩提爲竪固復授心眞言觀金剛蓮華。眞
言曰。唵底瑟姹嚩曰羅鉢那麼。汝於淨月輪。
觀八葉蓮花。令普周法界。唯一大蓮華
云。前觀月輪令其明顯畢。今於月輪内
觀本尊三摩耶形故云觀金剛蓮花。金剛蓮
華者。觀自在成就瑜伽蓮花部念誦法門云。
觀於花。於其花上有一金剛。以是相故名
曰金剛蓮華*云云表蓮花之堅實故花上
觀金剛。又大師金剛般若釋云。此金剛有獨
三五等別。亦寶蓮等通名金剛。各具堅不壞
義故此釋經題目金剛也。若准此意者。
金剛蓮花者蓮花即金剛也。又安然和上對
受記上云。此觀中但觀圓滿月輪上有五&T037992;
&T037992;變成金剛蓮花界也云云又覺超僧都
五相成身私記云。金剛蓮花者○有云。五&T037992;
爲莖之蓮花也。有云。金剛言通五部三昧耶
形也。塔杵蓮花等皆名金剛○有云。金剛
是金剛界也。即通五部。蓮花是蓮花部也。局
在於一云云但今儀軌説蓮花部念誦故云
觀蓮花。理實隨五部別可觀其三摩耶形。
故三摩地軌説此心云。汝於淨月輪觀五
智金剛令普周法界。唯一大金剛此軌説
金剛部念誦故言觀五&T037992;安然和上菩提心
義第四具引文證
成觀五部三昧耶
形之義。可檢之
又准金剛頂經文殊師利儀
軌供養法并五字陀羅尼頌等。先觀種子次
可念三昧耶形。故五重結護所叙之字輪觀
意即付五相成身觀中思惟五佛種子字也
委可見
釋始終
又對受記上釋此金剛心云。若就東
方金剛部於心月輪觀吽。吽轉成五&T037992;杵。
若就南方寶部額上觀怛羅字。變如意寶
形。餘准之可知云云已上第三
金剛心了
第四證金剛身者。同軌云。應當知自身。金剛
蓮花界。眞言曰。唵嚩曰羅鉢娜麼怛麼句含。
自身爲蓮花。清淨無染著文三摩地軌云。自身爲
金剛云云是説金剛
部故
心云。前觀心月輪上有八葉蓮花。今
見自身即蓮花。是觀行轉勝故爲身即蓮花

問。略出經并千手軌等所説五相中第三成金
剛心之次教示廣斂觀及諸佛引入之相。且
出千手軌云。想其蓮花漸舒漸大乃至遍滿
小千世界及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等文眞言如
彼説
又云。復想是蓮花漸斂漸小量等己身*云云
眞言如
彼説
又云。又想空中一切如來悉皆入此
蓮花中令爲一體此三重觀行第三相
後第四相前別説之以勸覺行者。何今第三
第四之外不立爲一相乎 答。檢法花觀
智軌廣觀之文終出第三成金剛心眞言。故
彼文云。當圓明滿月面上觀五古金剛智
杵漸引遍舒普周法界○作是觀已誦眞
言曰。唵底瑟姹縛曰羅若廣觀是第三相之
外者。何彼觀末後説成金剛心眞言乎。故知
廣舒觀第三相所攝也。廣觀既第三也。斂觀
定可攝此中矣。斂彼廣入自身是一觀之
始終故。然此斂觀成就已者。即轉成第四證
金剛身。故觀智軌説。斂觀了其眞言略之而
説第四證金剛身眞言。即此意也。是故諸軌
中示斂觀了云。量等己身云云此言雖説斂
收之量兼亦顯證金剛身之義了。抑今所
以第三成金剛心中用廣斂觀者。凡有二
意。一者爲令所觀三昧耶形大小無礙自在。
二者爲遍法界海諸佛引入自身中也。謂廣
觀先見三耶形周遍之相斂觀收之令還
同自身之量。此是大小無礙義也。法花千手
軌等説即此意也。次爲諸佛引入者。廣舒
觀時令三昧耶形周遍法界而冥合法界諸
佛畢。然後收斂此三昧耶形令同自身量
時。所冥合之諸佛隨引入自身内也。故觀
自在王如來法説斂觀云。一切世界諸佛如
來隨花而斂量等本身文三相觀蓮花
故云隨花而斂
文殊五字軌説云。虚空諸如來悉隨劍而量
同己身已文觀劍爲三昧耶
故云隨劍而斂
已前廣斂二觀爲
表智行自在爲成諸佛引入就心月輪中
三昧耶之一相雖用廣斂分別二重而非
有轉勝階級更出生異相。所以不開爲別
相耳。次所以一切如來引入身内者。爲請
諸佛之加持成第五佛身圓滿也。故曼殊
室利五字心陀羅尼金剛
智譯
云。以一切如來
入身劍已加持力故即變己身爲曼殊室
利菩薩此諸佛入體之相非行者自身所
成徳。故不爲五相所攝矣
疑云。廣斂自在及諸佛引入之觀何故唯局
第三成心不用第四證身中乎 答。理實
可有廣斂觀亦第四相中用之。故覺超僧
都五相成身私記釋廣斂云。先徳或第四後
用之云云但諸軌中第三相之次説廣斂者。
令心中三昧耶舒斂自在了然轉心成身
相觀門甚便故也。諸佛引入觀乘舒斂成
之。所以第三第四攝准而可知之已上第四
金剛身了
第五證無上菩提者。同軌云。復白諸佛言。
我爲蓮花身。時彼諸如來。便勅行者言。觀身
爲本尊。復持此眞言。眞言曰。唵野他薩縛怛
他誐多薩怛他含心云。復白諸佛言我爲
蓮花身者。此明行者契前教誡了又爲蒙
後驚覺以己所證而啓白佛也。次時彼諸
如來等者正説第五相。謂前自身成三
耶形。今自身成本尊羯磨形也。故三摩地軌
説第五相云。以證心清淨。自見身爲佛衆
相皆圓滿即證薩婆若文已上五。相成身文料簡
了。雖有諸經并
儀軌説今付金剛界軌文
料簡之。餘可准知耳
疑云。所出之五相成身文上云。誦觀諸法性。
皆由於自心。煩惱隨煩惱。蘊界諸入等。皆如
幻與焔。如乾闥婆城。亦如旋火輪。又如空谷
響。如是諦觀已。不見於身心。住寂滅平等
究竟眞實智此文深觀諸法性空即通達
自心性。又既云究竟眞實智。何以之不云
達乎。是以檢法花觀智儀軌之五相文
云。誦通達無礙心眞言七遍。唵喞答鉢羅底
吠㔁迦嚕銘。誦眞言已則靜慮專注尋求自
心。今我此心爲青爲黄爲赤爲白爲方爲
圓爲長爲短爲是過去爲是未來爲復現
在。良久推求知此心了不得。則能通達空
觀我法二執亦不可得則能悟入人空智法
空智。則於無所得心觀於圓明淨無塵
翳如秋滿月炳現於身仰於心中。此則是
本源清淨大圓鏡智。作是觀已則誦菩提心
眞言七遍。眞言曰。唵冒地喞多母怛播娜夜
此文意誦通達心明已方觀自心無相。
爰知指人法二空智爲通達心攝也。若言
此文空觀是達心前方便用後月輪觀正爲
此心體者。第二菩提心可無觀心。此外更
不説修菩提心所觀故。是故料簡今文云。
自誦通達無礙心眞言至悟入人空智法空
者説第一通達心。自則於此無所得心
觀於圓明至菩提心眞言者説第二修菩提
心。若順此料簡者。文言甚巧能示二重觀
行所以觀智軌意以空觀爲達心月輪觀
屬菩提心也。加之千手千眼修行儀軌説五
相云。一切法本來清淨我亦清淨。於世間貪
愛清淨故則嗔恚清淨○於世間般若波羅
蜜多清淨故則薩婆若清淨。瑜伽者作是觀
已身心額然清淨。即誦通達心眞言曰。唵
喞多鉢羅底吠㔁迦嚕弭。瑜伽者誦無限數
當證二無我。顯現如來藏此文説一道
清淨之空觀以遣染淨諸法之相也。貪等清
淨之言顯貪等無相故。然次誦達心明更
成上觀心。知通達心者空觀爲體。依之心
地觀經第八説眞言法則具教空觀而示
此達心眞言。是即儀軌觀經倶空智爲達心
也。若爾金界軌中不見於身心住寂滅平等
之文同説無相眞空。豈非顯示通達心乎 
答。五相成身之名自菩提心論起。然彼論意
説行願勝義三摩地三種心以爲行者用心。
其中勝義心者今所出問之寂滅平等智是
也。至第三之三摩地心更立五相成身。爰
知論意以無相空觀不入通達心中。良空
觀只遣身心而窮遮情門之意。達心還取
心相即顯表徳門之實矣。遮情表徳言義
遙異。何難空智亦可入通達心。但至所
出責之觀智軌説。空觀是入相之方便。以輪
觀正爲達心體。若言空智屬達心而輪觀
非此心者。金界軌等明以月輪觀爲通達
心。此文相違如何消之。爰知觀智儀軌同取
輪觀爲達心。況空解是無相之觀念。何言
五相之中一相乎。但於第二菩提心無觀
行之難通達心與菩提心同月輪爲境而
明昧成異。然前觀圓明滿月是通達心相
也。後誦菩提心眞言即顯令前滿月而増
明也。所觀無別境。所以不説第二觀心。觀
智儀軌文其意如此矣。次千手儀軌文亦與
觀智軌同。謂先教染淨諸法清淨令住一
道清淨空解。以此空解遣妄執即爲證實
達心之前門。次誦達心眞言正達心之實
相。心實相者。文言當證二無我顯現如來藏
是也。今如來藏者意顯心月輪。諸佛薩婆若
自阿字輪生故指此字輪名如來藏。若爾
此軌説如何可云空觀爲達心。聖言無違
害。諸文相契乎。但於心地觀經是別途五
相非常途所説。此當譯人不體其意。豈可
和會乎。或又此經更非説五相。只爲成無
相觀門亦用今通達心眞言。是即密言之字
句義味非一。達心之眞言兼證空理故也。
如阿之一字兼空之有爲字義。此亦似彼。
心月輪之空何非此明所證乎
問。今此五相成身爲眞言行者昇第十地始
起此觀爲當從淺位習此五相歟。若言
入第十地始起此智者。今此五相諸教廣
説。豈學教之行人不從初心習此觀乎。若
又不知此五相者。指何物言眞言行乎。
若依之言從下位起此心者。金剛界軌説
行者始聞第一通達心云。想身證十地住
於如實際。空中諸如來彈指而驚覺告言。善
男子。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金剛喩三昧
及薩婆若智尚未能證知。勿以此爲足○
行者聞驚覺定中普禮足。唯願諸如來示
我所行處。諸佛同音言。汝應觀自心等文
大師嵯峨太上太后授灌頂啓白云。金剛頂
經説。爾時薄伽梵一切義成就超過十地
住無識身三昧證一相無相寂滅平等究竟
眞實之理。上不見有佛可求下不見有
衆生可度。以爲究竟果。時諸佛現前驚。汝
所證是一道清淨。未證究竟金剛三摩地
等文已上文言想身證十地。又超過十地者
即顯行者昇第十地。又諸佛驚覺言中金剛
喩三昧尚未能證知者。許行者證第十地而
呵未起金剛喩定也。既至第十地始蒙諸
佛驚覺聞有五相。知已前位未習此觀。又
三摩地軌説五相云。諸佛大名稱。纔説是
明已。等覺金剛界。更證眞實智此文意言
唯等覺菩薩聞五相法門也。若爾寧關九地
已還境界乎 答。五相成身觀眞言行人定
證初發心習學之。其理如能難之言中具
成立。但會儀軌文心者。彼且説第十地菩
薩所證之五相。夫五相功徳位位證之。謂初
地所證之五相乃至佛地所證之五相也。總
而言之有十一重五相。細分尋之即可有
無量差別。今顯第十地菩薩證佛地五相故
云想身證十地。又呵金剛喩三昧尚未能證
知也。佛果内證十地等覺不入其室。所以
今蒙諸佛驚覺始得彼境界也。軌文中汝
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者。指顯教所説之極
無自性心也。此心至十地方窮此義如第一門
三瑜祇行料簡
中記
故今指此心之究竟言汝之所證處



祕宗教相抄第七

一座成覺料簡第二十四
草木等成佛不成佛第二十五
果分功徳可説不可説第二十六
如來内證境界等覺十地不能入室料簡第二
 十七
顯密所説陀羅尼淺深第二十八
顯密二宗地位對當第二十九
顯教至極眞言藏家爲入道初門料簡第三十
  一座成覺料簡第二十四
問。今宗意可云從最初發心一座成道乎
 答。祕宗家雖説一生斷妄一生成佛。而
不可云最初發心一座成覺。夫今宗發心
已後必辨受職灌頂等事。然灌頂定有行住
威儀。如何發心已後一座成道乎深行灌頂雖
不起座。
於定中可辨事業。淺行
不爾。所以成此理耳
疑云。所成義趣其理雖然。於依憑誠言如
何可救之。五字陀羅尼頌云。衆生性淨故
諸佛本誓力以相應法印見成諸聖身。即
於一座中便成最正覺。若隨此法者應作
如是信。或起於一心言我是凡夫。同謗三
世佛。法中結重罪此頌説一座成覺之
理。大呵凡夫卑劣之心。爰知薄地凡夫從最
初發心之位不起一座頓成無上正覺。加
之菩提心論云。凡今之人若心決定如教修
行。不起于座三摩地現前應是成就本尊
之身此文亦明説一座成佛之義也。爾
者如何 答。最初發心行一座不取覺先如
成之。縱出百千文證如何遮其理乎。但
所撿難之五字陀羅尼頌誠顯地前行位有
一座成覺之義也。然而此心可示行者備
支分具足之行儀更登住行等位分之後方
一座成覺。不可云依我是凡夫之言定是
薄地凡夫。地前尚是凡行。何不呵責其卑
心矣。菩提心論文亦可同此會釋。或又
菩提心論説眞言行者坐禪入定住五相成
身觀而念自身即本尊時不起其座三摩
地功徳現前自身之内成本尊之身也。雖
然出觀時尚居因地未至果位究竟。何是
一座成覺之義乎。五字陀羅尼頌亦可成此
義矣
  草木等成佛不成佛第二十五
問。今宗意可許一切草木器界有修行成佛
義乎 答。此義難思。但即身成佛義云。諸顯
教中以四大等爲非情。密教則説此爲如
來三昧耶身。四大等不離心大。心色雖異
其性即同等文案此釋意以草木等器界爲
如來三昧耶形而簡異顯教遂云非情。若
爾於如來羯磨身既説修行成佛。亦付三
昧耶形何不許此義乎
疑云。大日經第五眞實智品云。我即同心位
一切處自在普遍種種有情及非情又大師
付法傳上廣本云。法身智身二種色相平等平
等遍滿一切衆生界一切非情界知此宗心
許情非情界之二別立三種世間即依此
差別。然談法界理性時雖云如來法身與
情非情界平等無二。其三種世間之廢立前
非情遂無情識非發心修行物。若是有發
心修行時者。何立非情界名乎。況案有情
界成佛。有情是造業感果之器。六趣昇沈隨
業行而轉。是故若起無漏淨業時即得佛
果妙徳也。但於非情界者水性自水大遂
不隨業而成火等。火界本火大全不待縁
而變水等。餘亦如是。非情是三世同類之
性。非隨時改轉之法。何起因行證入之作
業成佛果圓滿之體。但即身義意密教説
此爲如來三昧耶身者。顯教言器界唯非
情不知如來功徳中有之。今説三昧耶形
中有器界。是即非情草木等之外説三昧
耶身草木形也。何以此文爲非情成佛之
證乎 答。大日經等情非情界者。誠是三種
世間門意也。然三種世間是約凡夫妄情論
之。若一切智智之前無一切皆非智正覺世
間故。勿以有非情之言爲草木不成之所
由。次至器界草木非造業感果之難。未得
意。夫器界亦是有情共業所得。何云非
業感之法。良隨有情福業厚薄有支葉花
在亡盛衰。亦淨穢二界差別豈非由淨
穢二業乎。又即身義云。六大能生一切。何
以得知。謂心王者識大攝持四界者四大等。
虚空者空大。此六大能生○以六大爲能
生。以四法身三世間爲所生既云。三種
世間皆識大所生。此中所生之器界定可隨
能生之識大。若爾衆生未成佛時器界亦雖
凡界。然衆生成覺時器界何不成佛徳矣。
凡此義意云。於衆生發心所求之佛徳總
有四種曼荼羅。謂大三法羯是也。此中大曼
者諸尊相好身。三昧耶者杖蓮等草木形。法
曼者上二曼之種子并諸心法功徳也此義如
第十四門
四種曼荼
羅中記
然衆生發心修行時即轉凡夫下劣
相好及器界并心識漸成聖人上妙相好
羯磨身及器界三昧
耶形
并心識五智是云三種曼
荼。此三種曼荼既是聖身功徳也。即可判屬
三密法。一切聖徳總不出三密門故。謂大
曼及三昧耶是身密攝色相形故。法曼一種
通語意二密。文字從語言顯心是意之異名
故。付此三密所攝之三種曼荼中論其發
心修行義者。發心者正預法曼荼羅。意密
皆法曼攝故。修行功三種皆有之。身語二密
亦修行故既成身密所攝之三昧耶曼荼有
修行畢。若爾三昧耶所攝之草木等豈無修
行義乎。況又此三種曼荼曾不相離。故即
身義言四大等不離心大心色雖異其性
即同矣。以色心不相離故。今呼意地發心
何可不言三昧耶身之發心。何況大師判
心色性同。豈身色之上即不論發心義乎。
所以今宗意於三昧耶形所攝之草木等可
云發心修行而成果徳。但至能難之詞中
言水性自水大不隨業而成火等如何修
行成佛。誰言水火捨其形。然成佛徳只轉
凡境之水火更成佛界之水火即備三昧耶
曼*荼徳。是云修行成佛。既非情成佛義其理
極成。何言即身義意器界是如來三摩耶形
者尚非指非情乎。源信僧都天台宗要集第
五成草木成佛義云。三約事理。從事即分
情與無情。從理即無情非情別。是故情具
無情亦然。四約土。從迷情故分於依正。從
理智故依即是正。如常寂光即法身土。身
土相稱。何隔無情。五約教證。教道説有情
與非情。證道説故不可分二。六約眞俗。
眞故體一。俗分有無。二而不二。思之可知。
七約攝屬。一切萬法攝屬於心。心外無餘。
豈復&T027729;隔。但云有情心體皆遍。豈隔草木
獨稱無情文具如
彼言
雖有此言未如今宗
草木即佛界功徳而修行成道可思
知之
  果分功徳可説不可説第二十六
問。顯密二教倶可説因分果徳之二位乎 
答。二教論上引花嚴五教章第一云。一是性
海果分當是不可説義。何以故。不與教相
應故。即十佛自境界也。故地論云。因分可説
果分不可説者是也。二縁起因分即普賢境
又引同章中卷云。地論云因分可説
果分不可説者即其義也。問。義若如是何故
經中乃説佛不思議品等果耶答。此果
約縁形對爲成因故説是果。非據究竟自
在果。所以然者爲不思議法品等與因位
同會而説。故知形對耳故知顯教心於果
分功徳不可説之矣。同論又云。因分可説
者顯教分齊。果性不可説即是密藏本分也。
何以知然。金剛頂經分明説故是即密教
心説果分法門也
疑云。先付顯教意言果分不可説不明。夫
中道寂滅之理雖超四句百非。而言教能説
爲衆生示之。若爾雖不與教相應亦能可
説之。何十地論意言果分不可説乎。次
付密教意果分不與相應故言顯教分絶
無由顯示。若爾今宗心如何説之乎 答。
凡果分功徳者。無相離性畢竟空寂之理内
三密曼荼四種法身普門海會色相莊嚴凝然
常住法界一味也。雖遣諸法空無相而不
廢凝然色相之曼荼羅。是即空有相違法法
界之内宛然。此佛果空有徳一處如何成。豈
得教門説之而示人乎。故言不與教相應
而不可説。但於中道寂滅之因分法門説非
有非無超四句表。言談遣邊能顯其理。只
是遮詮之教不兼表徳之言故。然言語道斷
者對説事相法爲言。非實不及言表故
言因分可説也。次祕教中説果分法門者。
大日經疏十二云。今佛偈中説此阿字者。即
是説自證法中以一切語意中雖有所説然
此内證之境終不可了知。由自證法不可
説故佛雖自歎美。即是稱歎此阿字也。以
此字本初來是世所依今説此自證之法。非
彼二乘外道之境。於彼法中無可喩況之
者。故云無比也。如飮水者冷熱自知尚不
可爲不飮人説。況如來境耶。然佛以加
持力故説不可説不可説等之法令金剛藏
等皆得知之。此事即爲希有抄第八云。
疏然佛以加持力等者。釋通妨難也。謂有
難云。上云今説自證之法如飮水者冷熱自
知。云何金剛手等皆得知之耶。故此通云。
然佛以加持力等顯教不用如來加持力
故不説果分法門。今教如來加持能令人
知果海不談之法也三密功能起加持力。所以
唯宗用加持力也
又義云。今教爲上根深智者如來説之。然
深智聞果分不思議境界其根能信之故。
故今教中説果分法門。果分法門雖不與
教相應。深智聞思議之言説忽入不思議
之理門。所以如來爲是能示此法矣。顯教
機是淺智人也。是故於果分法隱而不説
之。謂聞説法界實相全分空而全分有劣
惠即迷亂還生驚疑心。是實不與教相應。
所以顯中不説之耳
疑云。顯教是遮詮之教故唯遣衆相顯空。
所以爲可説之法不明。夫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者。顯教常言也。既説空有於一處。何
云唯遣衆相。加之天台之一心許三諦花嚴
之一塵攝法界。皆是空有見一法。豈非遮
表并説乎。若爾因分可説之。法相既不異
果分功徳。何云顯教中置不説果海乎 
答。色即是空等者。是眞俗二諦顯一處。非
第一義諦中并説空有。謂雖空理之處許色
相之有而空是凝然常寂色即生滅有爲。其
性既異。何一處不説之。空是實法有即妄見
故。天台花嚴之談且雖見法圓融。檢實言
之事理性別何不得説理處即有事法。但
於果海妙法如來内證者。見空相見色相
皆是實相常住徳。言事相言理性同亦不生
不滅體也。故大師聲字實相義云。無相品及
説諸尊相文并是實相文無相品者指大日經
説無相三昧品也
即不待事理圓融之談而直見實相之空
有。不同天台等之非圓融相即者不許事
相常住此顯密差別義具如十
住心論第十卷抄記之
又即身成佛義
云。以六大爲能生以四法身三世間爲所
生。此所生法上達法身下及六道。雖麁細
有隔大小有差然猶不出六大○四大等
不離心大。心色雖異其性即同。色即心心
即色。無障無礙。智即境境即智智即理理即
智。無礙自在。雖有能所二生都絶能所。法
爾道理有何造作。能所等名皆是密號。執常
途淺略義不可作種種戲論文三世間者衆生
世間器世間智
正覺世間也。如摩
訶衍論第三説之
此亦云一切事法即實相
也。然法界實相中不曾見法性別。今同一體
法界全分是空而全分亦有也。一處一性見
鉾楯之二相。豈以言説顯乎。故云果分不
可説耳。大師吽字義云。龍猛菩薩云。佛法中
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爲世諦
故説有衆生。爲第一義諦故説衆生無所
有。復有二種。爲不知名字相密號説第
義中無衆生。爲知名字相密號者説
第一義中有衆生此文爲第一義諦故説
衆生無所有者。顯教意第一義中不許有故
也。爲知名字相密號者説第一義中有衆生
者。今宗心空中見有故也。此即今顯密差別
之誠證也
  如來内證境界等覺十地不能入室料簡
第二十七
問。今宗意可云等覺十地菩薩聞此三密
法門乎 答。二教論上卷云。自性受用佛自
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説三密門。謂之祕
密教。此三密門者所謂如來内證智境界也。
等覺十地不能入室。何況二乘凡夫誰得
昇堂
疑云。大日經意説菩薩有三瑜祇行。彼中第
三瑜祇行是祕密乘修行也。然疏意於八地
已上許第三瑜祇。爰知八地菩薩入祕密
已上且
教門談
又理實一切菩薩昇初地時發淨
菩提心即入眞言法明道。若爾初地已上入
三密門。何言等覺十地不能入乎 答。今
等覺十地不能入室者。對顯教作言。謂顯
教大乘凡有四宗。始自他縁乘教終至極
無自性是也。然他縁覺心之二宗菩薩於七
地已前究竟其理。故於此二心七地已前
菩薩已入其室也。次一道無爲心至八地
窮證其理極無自性入十地圓滿之此義
如第
門三瑜祇
行料簡記之
所以一道極無之二心如次八
地十地菩薩入其室也。今於祕密乘佛果
究竟法門非因分圓極之談。所以言如來内
證。不關等覺十地也。非謂於分證義不
許因位矣
  顯密所説陀羅尼淺深第二十八
問。可云陀羅尼法門莫問顯密二教所説
無淺深不同乎 答。二教論下卷云。問。若
如所談者。説法身内證智境名曰祕密。自
外曰顯。何故釋尊所説經等有祕密藏名
乎。又彼尊所説陀羅尼門何藏攝歟。答。顯密
之義重重無數。若以淺望深。深則祕密淺
略則顯也○以大比小亦有顯密。一乘以
簡三立祕名。總持釋多名得密號乃至
應化所説陀羅尼門雖是同名祕密藏。然
比法身説權而不實。祕有權實隨應攝而
疑云。顯教所説陀羅尼門是權非實不明。所
出釋中總持*釋多名得密號者。付顯教中
總持言祕密者。一字一句中含多名而解
釋多名義故也。此釋意與祕密宗陀羅尼其
義何異乎。又法花陀羅尼品嘉祥疏引智論
云。波若在聲聞心名道品。在菩薩心名
陀羅尼。在佛心名薩波若。故知陀羅尼則
波若顯教意以智惠言陀羅尼。祕教何
超之乎。彼疏又云。呪所論不出三義。一説
極果勝徳或因中萬行。故聞者發心。二説三
寶名字或諸佛菩薩之別名或大力鬼神之
名。呼此名使魔邪聞者驚退。三説諸法深
理無相。使聞者悟道得無生忍。問。諸經中
何不翻呪耶。答。呪語多含此間無物以擬
之。若欲翻之於義不盡。又失其勢用。如
此間禁呪之法要須依呪語法而談之則有
神驗不得作正語而説祕密宗陀羅尼
義更不出此釋意。謂或有誦諸尊及天等
之名號呪。或有讃諸佛菩薩之功徳呪。或
有伏魔軍呪。或有説實相呪。皆是一語
含多義。又誦有神驗。是故無由翻譯。若
爾顯密二教總持不曾見有差異。大師何
云應化所説陀羅尼權而非實乎 答。呪語
多含而説諸尊名徳等顯密兩宗大途是同
也。雖然顯教所詮義理未圓應化如來祕内
證故是云權教。祕宗所談始窮法性。自性
法身如實説故此顯密差別義如第二十六門果分可
説不可説中及第三十門顯教至極爲
眞言藏初門
説之
是言實教。夫所詮佛界之徳既有
權實之差異。能詮總持之語何無淺深不
同。是故雖同説諸尊功徳今宗説四種曼
荼羅三密法界功徳。是云眞實陀羅尼。雖
同説實相理今教説色相空相同一實之
理是爲眞實總持。雖同説諸尊別名。今
家説兩部界衆塵數之別號。是云眞實密
語。顯教不如是。所以所説陀羅尼權而非
實。又言呪靈驗。一生除三重妄執即身成
佛果菩提獨限此宗呪驗。更非顯教呪術。
今説世間悉地法非敢同因論乎。若爾約
靈驗懸隔豈不辨呪權實乎。大師字母釋
云。總持略有四種。一法陀羅尼。二義陀羅
尼。三呪陀羅尼。四菩薩忍陀羅尼。第一法陀
羅尼者。謂諸菩薩獲得如是念惠力持。由
此力持聞未曾聞言未温習未善通利名
句文身之所攝録無量經典經無量時能
持不妄。是名菩薩法陀羅尼。云何義陀羅
尼。謂如前説。此差別者。即於彼法無量義
趣心未温習未善通利經無量時能持不
*妄是名菩薩義陀羅尼。云何呪陀羅尼。謂
諸菩薩獲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
被能除有情災患。諸眞言句令彼章句悉皆
第一神驗無所唐損。能除種種災患。是
名菩薩呪陀羅尼。云何菩薩忍陀羅尼。謂菩
薩成就自在堅固因行具足妙惠乃至諸眞
言章句審諦思惟籌量觀察不從他聞自能
通達一切法義。是名菩薩忍陀羅尼。已上
四種者瑜伽佛地等論且約人釋。若據密藏
義更有約法四種之釋。一者此一字法能
與諸法自作軌持。於一字中任持一切諸
法。是名法陀羅尼。二者於此一字義中攝
持一切教中義趣。是名義陀羅尼。三者誦
此一字之時能除内外諸災患乃至得空竟
安樂菩薩之果。是名呪陀羅尼。四者若出
家在家若男若女於日夜分中若一時二時
乃至四時觀念誦習此一字能滅一切妄想
煩惱業障等頓證得本有菩*薩之智。是名
能得忍陀羅尼。如一字者自餘一切字義皆
含如是義理。譬如易一爻中具含萬象龜
十字上悉知三世。又有五種總持。謂一者聞
持。二者法持。三者義持。四者根持。五者藏
持。一聞持者。謂耳聞此一字聲具識五乘
之法教及顯教密教之差別不漏不失。即
不*妄聽也。二法持者。念不住不*妄流於
蘊中。三義持者。謂假實二法因縁性空。四根
持者。謂六縁念更無餘境。五藏持者。謂第九
阿摩羅識即佛淨識是也。如是五種亦約
人釋。若約法釋更有五種。恐繁不述。是五
種四種陀羅尼即明如來四智五智之徳。佛
地經等顯教則但説四智。故佛地瑜伽等論
説四種陀羅尼。若於大毘盧遮那及金剛頂
等祕密藏中具説如來自受用五智等相應
之趣。故説五種陀羅尼此釋意云。顯教意
於四種陀羅尼且作約人之釋示其不同。
於約法義雖可有之穩而不論。祕密不
爾。約人約法二義倶存。説與不説豈非淺
深差異乎。或又顯教意亦可有約法之釋。
一字一句任持諸法。一字義中攝諸教義。
誦一呪掃内外諸障。念一呪息一切妄想。
皆是顯教有其談。不獨止祕宗家。既顯中
亦許此義。何云約法之釋遂無之。故大師
云佛地等論且約人釋。且之言即顯不局
約人釋也。但顯教中雖作約法之擇而非
如密藏義。謂天台花嚴等圓宗心付法陀羅
尼雖云於一字中任持一切諸法而不
持四種曼荼三密等果海法門。淺不及深
故。又付義陀羅尼雖云於一字義中攝持
一切教中義趣。而不攝眞言教中義趣。顯不
知祕故。又付呪陀羅尼雖云得得菩*薩
之果而不得圓滿空竟佛智。顯教菩提因分
爲果徳故。又付忍陀羅尼雖云觀念誦
一字而不如眞宗觀念誦習。下不至上
故。故以顯密總持如次可云權實矣。次顯
教四陀羅尼明四智者。以法義呪忍四總
持如次爲大日平等成事妙觀四智功徳
思可知之次密教五種陀羅尼明五智者。
以聞法義根藏持五種如次爲大圓平等妙
觀成事法界體性五智功徳也可悉之既顯
教陀羅尼明四智。祕教總持成五智。四五數
異何無勝劣矣。又疏第七云。大判眞言略
有五種。謂如來説或菩薩金剛説或二乘説
或諸天説或地居天説○若佛菩薩所説則
於一字之中具無量義○若諸菩薩眞言有
阿字者。當知各於自所通達法界門中
具一切義非於普門法界中具一切義。若
二乘眞言有阿字者。當知只約盡無生智
寂滅涅槃明不生義。若梵天所説眞言有阿
字者。是約出離五欲覺觀不生明義。若帝
釋護世眞言有阿字者。是約十不善道及災
横不生明義。餘皆以類可知也。如上所説
皆是隨他意語明淺略義耳。若就隨自意
語明深密義。隨入一門皆具一切法界門。
乃至諸世天等悉是毘盧遮那。何有淺深之
別文佛所説之阿字字義雖其言不分明。意可具
普門法界中一切義。又十住心論第十有釋。意
同此
  顯密二宗地位對當第二十九
問。可云顯教所説十地當今宗何地位乎
 答。所尋之地位對當其義不定也。大日經
中顯密二道合説以成三祇行。經疏意七地
已前爲顯教八地已上云眞言。若爾顯教不
説八九十地。密教不*云七地已前。是即地
位不具足。亦瑜祇行異。是故無由對當。但
花嚴等顯教所説十地望今宗所説十地見
其同異時。若竪論之花嚴十地亦窮因地智
慧之一分。則當眞宗十地之一分。其所以極
無自性心是第三瑜祇心即至第十地。然弘
法大師以此心關顯教分故。又金剛界軌
説眞言行者蒙諸佛驚覺云。想身證十地。
住於如實際。空中諸如來彈指而驚覺告言。
善男子。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金剛喩三
昧及薩婆若智尚未能證知。勿以此爲足
此中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者。顯教所
説實際理也。呼證此理之人云想身證十
地而未窮證眞言五相。故呵金剛喩三昧
及薩婆智尚未能證知。是知顯教所説至
眞言第十地。若横尋之花嚴十地都眞言教
中乃至初心所學尚不説之。其所以行中不
言三密瑜伽。理中不知四曼境界故。故菩
提心論云。修瑜伽勝上法能從凡入佛位
者亦越十地菩薩境界此即言眞言初
發心超顯教十地也。是故横竪義左右亦對
當無定可能
思之
疑云。就顯密十地齊等義所引之誠證未
得其理。夫極無自性雖第三劫行。於顯教
所攝之極無心更不言至第十地。何是二
宗地位齊等之證。又金剛界軌想身證十地
等文雖云顯教十地菩薩蒙眞言驚覺。未
説即在眞宗十地聞五相法門。是故此文
意顯行十地在今宗淺位始蒙佛驚覺。然後
經眞言地位漸證五相終佛身圓滿也。若爾
此文更非定證。所立如何成。然今勘五祕密
儀軌顯教十地即當今宗地前分齊。故彼軌
云。具受灌頂受職金剛名號從此已後受
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超越二乘十地○現
生證得初地漸次昇進此文所言超越十
地者是顯教所説十地也。然説*越顯教十
地證眞言初地。豈非常途十地當密宗地
前乎。又金剛王菩薩儀軌云。我今愍念○不
知此祕密瑜伽速成佛法於三大阿僧祇
劫忍諸苦行不至無上菩提。我愍是故於
金剛頂百千頌中略説○三摩地念誦儀軌
此文言爲雖已經三無數劫而修諸苦
行尚未證菩提道之者説此三摩地法也。
若爾是亦非經顯教十地之後初入眞言地
前乎。又尊勝二卷儀軌上卷云。初發心時便
越百六十種心度三無數劫行證普現色身
三昧耶此初發心時是今宗初地也。説越
百六十心證普現三昧故。此時所度三無
數劫者無爭指顯教修行之時劫也。既言
入眞言初地時度三無數劫。定知度顯教
十地昇眞宗初地。加之疏第二云。初發淨
菩提心爲天人世間迷失正道者作大歸
依。若常途諸論所明。證此心時即名爲佛
淨菩提心者是眞言門初地也。然指證此
心位言常途諸論所説之佛是以顯教三
僧祇滿位爲眞言初地心也。若爾非顯教
第十地當今宗地前滿心乎。又疏第三釋六
無畏行畢云。離垢地已去各於自地觀心中
修曼荼羅行○作十六重深淺不同此即
判六無畏是離垢地已前修行二地已上立
十重玄門合前無畏爲十六重也。又疏釋
第六無畏云。即是眞言行者虚空無垢菩提
心也虚空無垢心者是初地徳也。知六無
畏即初地已前行耳。然疏又釋六無畏云。佛
還約前三劫作差降對明也既以初地
已前所行六無畏言約三劫作差降。知三
祇劫行是地前所經而指彼滿心爲今宗初
地也。又大師即身成佛義引經偈云。若有
衆生遇此教晝夜四時精進修。現世證得
歡喜地後十六生成正覺。謂此教者指法佛
自内證三摩地大教王。歡喜地者非顯教所
云初地。是則自宗佛果之初地此文示現
顯密初地不同。若爾豈不云顯教初地是淺
當今家地前乎。然何望竪義二宗同淺
深尋横義遙言不及初心乎 答。横竪
兩義其理實得顯密對當。何有異求。若如
所難言顯教第十地當眞宗地前滿心者。
所出五祕密軌具文云。遇逢曼荼羅阿闍
梨得入曼荼羅○應時集得身中一大阿
僧祇劫所集福徳智慧○具受灌頂受職金
剛名號。從此已後受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
超越二乘十地○現生證初地又妙法
蓮花觀智軌云。若能專注無間修習。現生則
入初地頓集一一大阿僧祇劫福智資糧
此即言經顯教所説之一僧祇行速入眞言
初地也若爾何成三大僧祇十地圓滿之後
始昇祕宗初地之義乎。加之慈氏儀軌下
卷云。若一生中從初念誦至於越三無數
劫行即證一生補處三莽地。越一百六十種
心三度即是度三遏僧祇行。即是無相悉地
此文至越三無數劫即證一生補處者。
言度顯教三祇行時即至眞言第十地也。
豈顯密相對竪有先後乎。又疏第二云。此經
宗從淨菩提心已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
如花嚴中初地菩薩能信如來本行所入信
成就諸波羅蜜○故名信解行地文具出十
種信心
此文爲證眞言初地已上名信解地引花
嚴所説之初地功徳也。又云。第八地已去皆
名方便地。佛性論云。八地已上境界皆同。但
約方便爲階降耳八地已上方便爲究竟
義亦依佛性論意。若顯教所説十地當今宗
地前者。豈引彼成此乎。既出衆多文證而
成顯密十地無淺深之理畢。若爾顯教極無
之心至眞言十地又想身證十地之文不當
祕宗淺位之義寧不極成乎此義如一門問
答簡中記之
會所出難之文者。先五祕密經超越二乘
十地證得初地者。菩薩入初地時如實知自
心能見法界曼荼羅境界此義如第四門百六
十心斷位并第十二
門四種法身料
簡中記之
今依得法之證見即決定知二
乘及顯教所説十地是方便道從此已後永
超退隨二乘顯教之義故云超越二乘十
地。若不爾者何至初地初言超二乘乎。
理實地前亦分證法界法門即超顯之十地。
今付勝初地談證耳。次至金剛王儀軌是
示顯密之勝劣也。謂今宗意不久勞多劫
行乃至一生成覺。然顯教發心人遠期三僧
祇耶之時劫廣仰百千萬億之苦行。爰大士
愍此人發趣三無數劫行遠隔佛道故示
速疾之法教頓證之道也。非言已滿三祇
劫尚不成佛矣。次至尊勝儀軌文。彼叙眞
宗修行人速疾成道之理全非云止證初
地而度三劫行。彼軌具文云。若於一念頃
證無生轉五智成五分法身悟三密即三
身。初發心時便越百六十種心度三無數劫
行證普現色身三昧耶。即是初發心便成
正覺初文於一念頃證無生智者。先標極
上利根人證果甚速疾。後文初發心時便成
正覺者結成不隔發心時節即登無上正
覺也。故知中間文越百六十心度三無數劫
者。是斷三重百六十心度三無數劫行即
入佛果菩提也。若夫言百六十心之辭唯
局初重麁妄執者。何結文言便成正覺顯
得佛果悉地乎。未聞不斷後二妄執超
至果位菩提矣。爰知百六十心之言定可
兼三重妄執。若留一重麁妄者。無由證
果徳。故既越三重之妄心其理爰極成。若爾
度三無數劫之文還立自義之潤色也。次至
疏第二文證此心者。菩提心之證位也。淨
菩提心之證位者即第八地是也。初地所發
觀空心至八地而證故。指此地云淨菩提
心證位故疏第六釋八地云。入此地時得
度空性彼岸然顯教心用此位爲佛果。
所以然知者。法花經説佛智*云。諸佛智
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
辟支佛所不能知顯教至極不如法花。
彼經讃佛智云。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
知。此即當今經所説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
之第八地第八地出過一切二乘者。如第
一門中第三瑜祇料簡記之
故疏云。
常途諸論以此心爲佛也。又疏第六云。菩
薩至第八地於心之實際而初證之。故顯
教心指此時云佛疏意於極無自性心具
述祕密義邊不委顯
教住心相。故今指一道無
爲分齊云顯教佛耳
但今眞宗八地所證爲
顯教佛智者。只是指智解之分齊且作此
判也。非謂顯之十地當密之七地矣。次至
疏第三釋六無畏。依彼現文誠於地前及
初地立此無畏也。其理具如能難中成但
約前三劫作差降者。理實付初劫及第二劫
之初分説此六無畏。今約前三劫者。約三
瑜祇行行圓門前二劫中論之故。言總意
別以作此釋。非謂於初地已前更有三劫
行矣此義具如第十六門六無
畏位分中成之。撿可知
次至即身成佛義
釋。以現世證得歡喜地之文爲即身成佛之
證也。然彼文是顯示從初發心直遇眞言
教發趣一生入眞宗初地者頓窮住行向
地即身昇無上覺位者於地前位隨自何心
聞密教迴心者皆此所

若顯教發心人經顯行僧祇之後入自宗
初地然始見眞宗理*之者。非今所言之一
生成覺攝。是故分別顯密初地今取密簡
顯。雖然非顯教初地之人不即入眞宗地
位。若爾何顯密二宗初地竪論之時有淺深
差降乎
  顯教至極眞言藏家爲入道初門料簡第
三十
問。二教論上云。一念心中即具三諦。以此
爲妙。至如彼百非洞遣四句背亡唯佛與
佛乃能究盡。此宗他宗以此爲極。此則顯
教關揳。但眞言藏家以此爲入道初門不
是祕奧又云。中觀等息諸戲論寂滅絶
離以爲宗極。如是義意皆是遮情之門不是
表徳之謂。論主自斷入道初門此釋意顯
教修行菩薩證八不正觀之理得三諦相即
之智而生成佛想後初入眞言藏故云入
道初門歟。爲當何 答。以顯教所談之至
極爲眞言入道之初門者。聖所照其理
非一。謂八不中道三諦一念及三密功徳四
種曼荼羅等也。然諸發心人初動生死妄執
時。莫問顯密二路。必信中道一實理矣。此
理遣諸法之有執初開聖智之眞門故。然
顯教唯守此一門以爲佛惠至極更不知
有餘。眞宗説此中道判爲入智初門即遮
凡情畢。爰有執既除次説三密曼荼境界方
表内證徳。若前不説空理者不除有執故
開四曼功徳即可増有執。依此義故以遮
情之門言入道初門也。非謂顯教修行菩
薩入理證果之後初入眞言門故爲入道初
門。若依此義。自本於眞宗教發心修行人
以八不中道尚爲入道初門。諸發心人皆
自此門入故
疑云。顯密兩道教淺深本異。發心修行人機
根不同。若爾顯教淺機之行人入證得果之
後初聞祕密乘教可發心趣向。例如小乘
修行人入聖證果後所作已辨初發趣大乘。
然何不許顯行菩薩入理得證後自乘究竟
而入祕密門乎。是以撿攝眞實經見顯教
修行三祇之後初悟眞宗究竟之五相。故彼
經中卷云。如釋迦菩薩進菩提樹一由旬内
修諸苦行滿足六年願成佛道。趣菩提
樹坐金剛座入金剛定。爾時毘盧遮那如
來觀見是已至菩提樹○告菩薩言。善男
子。云何不求成佛之法。菩薩聞已白佛言。
我今未知成佛之法。唯願慈悲示菩提路
等文從此已下廣説五相教
釋迦菩薩。恐繁不載之
此豈非顯教修行
菩薩十地滿足之後初入今教乎。加之守護
國界經第一三世諸佛皆因入此勝三昧
故得阿耨菩提。我亦如是。三無數劫具修
諸度六年苦行不證菩提。由入此定便得
無上正等菩提文此定者不可思議一切
智智諸佛境界三昧也
又同經第
九云。我於無量無數劫中修習如是波羅
蜜多至最後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耨菩提
成毘盧遮那。坐道場時無量化佛猶如油
麻遍滿虚空。諸佛同聲而告我言。善男子。
云何而求成等正覺。我白佛言。我是凡夫。
未知求處。惟願慈悲爲我解説。是時諸佛
同告我言○當於鼻端想淨月論於月輪
中作唵字觀。作是觀已於後夜分得成
阿耨菩提已上二文意者言顯教修行之
菩薩三無數劫後得眞言三昧及視解然
後成佛也。故大師守護經釋下卷具叙其意
檢可又尊勝二卷儀軌上云。初發心時便
越百六十種心度三無數劫行此文言
眞言行初心度顯教三無數劫行也。加之案
大師釋即存此意。謂大日經第一説三劫
瑜祇行中以覺心不生心爲第二瑜祇行。
然大師立十住心中以覺心不生定第七
住心畢。而釋第八一道無爲心作頌云。前
劫菩薩作戲論。此心正覺亦非眞寶鑰
頌也
一道
無爲心中指第二劫行之覺心不生心言前
劫菩薩。爰知一道心是第三瑜祇行也。又十
住心論第九釋極無自性心云。心實際亦復
不可得。故曰極無自性心生。此心前二劫
由如蓮花盛敷前二劫者指他縁
一道二種住心文
此釋意指第
二第三之二劫言前二劫也。其所以他縁乘
心是第二劫。大日經説分明故。然出他縁乘
之後一道心成二劫義。故知一道心即第三
劫也。若一道心與他縁心同第二劫攝者。何
出此二心成二劫義乎。若前二劫者意第
二劫也。所以擧第二劫中他縁一道二心成
義者。何第二劫中唯取他縁一道不出覺
心不生乎。故知前二劫者第二劫中初他縁
擧相他縁
攝後覺心
第三劫中初一道心以此二劫
心對極無自性心言前二劫也。既以一道
無爲心爲第三劫行之義成立畢。一道無爲
既入第三僧祇成就之知顯教修行究竟而
至顯教極位也。然十住心論第八釋此一
道無爲心云。謂無相虚空相及非青非黄等
言并是明法身眞如一道無爲之眞理。佛説
此名初法明道。智度名入佛道初門。言佛
道者指金剛界宮大日曼荼羅佛。於顯教
是究竟理智法身。望眞言門是則初門
以第三僧祇所成之一道無爲心言眞言藏
初門。豈非顯教究竟後初入密宗乎 答。顯
兩宗淺深雖異。若顯教修行菩薩一僧祇
行滿證寂然界理時必發趣祕密宗超習
學教門位。證入法性一分時如實見法界
而知此教不盡故。譬如邊國卑人聞王城
一門謂無餘門後入彼城内方知有餘
門。今行者亦如此。證理之一分時即見佛
界中有三密四無量功徳。所以顯教修行人
全無自乘菩提究竟者。後二僧祇行唯是有
數門無行人故此義如百六十
心斷位具記之
若爾豈有顯
教佛果究竟後初入眞乘乎。況若言顯教修
行圓滿之後初入眞乘祕密之道者。即經三
大僧祇行方至眞言初心也。然五祕密儀軌
云。遇逢曼荼羅阿闍梨應時集得身中一
大阿僧祇劫所集福徳智慧則爲生在佛家
○現生證得初地漸次昇進此即言經顯
教所説一僧祇行速入眞言初地也。又妙
法蓮花觀智軌云。若能專注無間修習現生
則入初地頓集一大阿僧祇劫福智資糧
是亦同五祕密軌意。若爾如何云三僧祇劫
之後始入眞宗初心乎。但至小乘無學迴
入大乘之例難。彼大小道異本非期佛果。
所以自乘究竟後迴心向大也。今於顯密二
道全非如是。所求同是佛果。所學齊亦
大乘也。付此無上佛果之功徳菩薩所修之
萬行以教門説中有盡與不盡即爲顯密
兩道不同。所以顯行菩薩捨教入證時方見
教門所殘之法界法門。故不至自乘果位即
入眞宗廣行也。次至所出難之攝眞實經
文。金剛界軌説眞言行者蒙驚覺云。想身
證十地住於如實際。空中諸如來彈指而驚
覺告言。善男子。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金
剛喩三昧及薩婆若智尚未能證知。勿以
此爲足此儀軌説即與眞實經同也。言
證第十地後聞驚覺故。然何至眞實經文
初可爲驚乎。凡此心云。五相功徳位位證
之。謂初地所證五相乃至十地所證五相也。
總而言之有十一重五相。細分無量也。今攝
眞實經及儀軌説顯第十地菩薩證佛地五
相也。良佛果内證十地等覺不入其室。所
以今蒙諸佛驚覺始入彼境界也。何言今
時初聞眞言教乎此義如第二十三門
五相成身料簡記之
次至
守護經二文實似顯教三祇行之後始證眞
乘佛徳。雖然顯路修行人入證已後必如實
知佛界之道理既極成。又五祕密軌等説眞
言初地集顯行之一僧祇福智。而不言得
三無數劫所行福智。爰知守護經文只是教
門説而非示實行。謂爲令解顯密二道優
劣有異方便説顯行三祇之後始入佛境界
三昧想淨月輪作唵字觀方成正覺也檢
實言之更無送三僧祇耶久符執顯教
之人。初劫滿時必入頓證道故又無至最
後身六年苦行之後始習月輪觀亦聞唵字
門之者。入證已後必見法界法門故。所以
知彼經文指菩薩至第十地果分所攝之菩
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三句未
圓滿而不得不可思議一切智智諸佛境界
三昧。説名言三無數劫具修諸度之人。顯
教所談佛徳不過此位故。後時三句法門圓
滿得三昧觀唵字入果位。指此時言於
後夜分成菩提耳依三句法滿得諸佛境界
三昧者如經第一説
是亦
與攝眞實經等説五相成身之驚覺其意大
同也可悉之次至尊勝軌説顯初發心時即
佛果究竟也。故彼軌具文云。若於一念頃
證無生轉五智成五分法身悟三密即三
身。初發心時便越百六十種心度三無數劫
行證普現色身三昧耶。即是初發心時便成
正覺初文於一念頃證無生智者。先標極
上根人證果甚速疾。後文初發心時便成正
覺者。結成不隔發心時節即登無上正覺
也。故知三無數劫者。是斷三重百六十心
度三無數劫行即入佛果菩提也。若言於
初發心位分度三無數劫者。何次下文云
便成正覺乎。所以知此文言初發心時更斷
三重妄執度三劫行而成無上正覺也。若
爾所出之文寧雖成答者所立全非能難之
證文耳。次至十住心論釋。一道無爲心是
淨菩提心體也。所以眞言行者自初地雖
發此心。至第八地方即究竟。故取成滿位
言第三瑜祇心也。但指此無爲心爲入道
初門者。非謂菩薩至第八地初入眞言
道。夫八地究竟一道心一切發心菩薩初必
習此觀以爲遮情門。生死有執依之能除
故。後即學三密曼荼境界以爲表徳門。佛
果妙法以之爲極故。所以以顯密二道所
談約遮情表徳二門即分別佛道之初後二
門以顯示二教差別也。是即遮情表徳初後
二門初地已上必并修之。非遮情究竟後方
人表徳耳。或又十住心論釋意成顯教究竟
位即眞言初心之義也。謂大日經第一説三
瑜祇行中以初劫名證寂然界以第二劫
名無縁乘心覺心不生。是即顯教分齊也至
第三劫初名眞言門。然大師意此第三劫初
開立一道無爲心以爲顯教一宗之至極。以
此第三劫之初大日經意説眞言門初心。故
大師意言於諸顯教究竟法身望眞言門
是則初門。但初二僧祇顯教分齊第三*之一
劫是眞言門者。唯是教門之談非實行之
説。若依實行。極鈍漸機者尚第二劫之初皆
入眞言行更不至顯行究竟。所以全無證
顯之究竟後入密之初心者也此義如三瑜祇
行中之第三劫
料簡具


祕宗教相鈔第八

阿闍梨位淺深第三十一
種子字并三昧耶形料簡第三十二
梵字造作不造作分別第三十三
阿等諸字字義第三十四
阿等諸字字義中不可得言所顯義第三十五
阿等諸字字相字義第三十六
阿等諸字定惠等諸門分別第三十七


  阿闍梨位淺深第三十一
問。眞言行者入受職灌頂位菩薩地位中是
何位分乎 答。付阿闍梨位有未見諦已
見諦二種如疏
云之
若未見諦阿闍梨位者。在十
信已上地前位受其職位。然非一受。若論
見諦闍梨者。初位在歡喜地後後隨地地
階級示得其名。故疏第三云。若度違順八
心證寂然界是名阿闍梨。若已心王自在
覺自心本不生名阿闍梨。若生極無自性
心得入如上曼荼羅海會名何闍梨等文
第十八云。大智灌頂地即是如來第十一
又五祕密儀軌説初地受灌頂職位。故彼
文云。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梨得入曼
荼羅。爲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位引入金
剛薩埵入其身中。猶加持威徳力故於須
臾頃當證無量三摩耶無量陀羅尼門。以
不思議法能變易弟子倶生我執種子。應時
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祇劫所集福徳智惠則
爲生在佛家○纔見曼荼羅能須臾頃淨
信以歡喜心瞻覩故則於阿頼耶識中種
金剛界種子具受灌頂受職金剛名號。從此
已後受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超越二乘十
地。此大金剛薩埵五密瑜伽法門於四時行
住坐臥四威儀中無間作意修習。於見聞覺
知境界人法二空執悉皆平等現生證得初
地漸次昇進文已下廣
明得益
此文説灌頂得益也。
故大師即身成佛義付此文中引於現生遇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