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祕宗教相鈔 (No. 2441_ 重譽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一生度此三妄執則一生成佛。何論時分。
前言三劫不説四者。合佛地一障在十
地故。又解。言復越一劫者即是越此第三
一劫昇住佛地故曰復越一劫疏即是
初入此信解地。是復越百六十心一重細惑
名度三大阿僧祇劫也。者初入此信解者
即第八地也。經指此地説信解地。故是復
越百六十心者。從是地復初越第三重極細
妄執百六十心也。故結云名度三大阿僧祇
劫耳
問。疏當思惟此一切智信解地者。是可一切
智即信解地。故經第一云。如來信解遊戲神
若爾佛果可云信解。何關因位耶 
如三第六門信解行
位地中料簡之
疏行者初觀空性時覺一切
法等已下明八地蒙諸佛驚覺。故疏第六云。
一切菩薩初度第七地時。上不見諸佛可
求下不見衆生可度。謂是住大涅槃。於
萬行休息。爾時十方佛以此三昧道發起
其心得度菩提心難地○從初發意以來
深觀十縁生句。入此地時得度性空彼岸
此地者第
八地也
抄第六云。至第八地住於法愛
貪著寂滅。爾時十方諸佛以七事初從此
發起離著之心得度菩提心難處○故瓔
珞經云。以一切菩薩初度第七地時上不
見諸佛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爲是住
大涅槃。於萬行休息。爾時十方諸佛以觀
自在三昧道發起其心得度菩提心難處
准此等文。知今疏文是云八地驚覺也。
疏云。就前三句義中更開佛地爲上上方
便心。至此第四心時名究竟一切智地。故
曰。此四分之一度於信解也心云。前釋
八地已上之因位相畢故。次釋佛地也。前
三句者。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方便爲究竟
之三句也。於此三句初地爲因門從二地
已上至七地爲報本八地已上爲方便心。
付此第三方便心更開佛地爲上上方便
心也。謂因門爲下品根門爲中品方便心
爲上品。此方便中更開佛地爲上上品也。
至此上上品之第四心時名究竟一切智佛
地。故經曰。此四分之一度信解。謂超第十
地信解位昇佛地故云度於信解耳
  已上三瑜祇行文相料簡下問答料簡
  建久三年六月二十五日於遍知院加一見

  金剛資成賢


祕宗教相鈔第二

  三瑜祇中問答料簡
問。疏意可許第二瑜祇行覺心不生之觀解
後未至祕密乘心前有一道無爲極無自性
之二重心乎 答。見疏現文不立此重心。
謂經説第二瑜祇覺心不生心畢次文云。眞
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無量無數百千倶胝
那庾多劫積集無量功徳○皆悉成就○所謂
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離眼耳鼻舌身
意極無自性心生疏釋此文云。即是欲明
超第三劫之心○如餘教中菩薩行於方便對
治道次第漸除心垢經無量阿僧祇劫○今此
教諸菩薩則不如是直以眞言爲乘超入淨菩
提心門等文疏心以此第三瑜祇行即爲祕
密乘心也。爾者覺心不生後祕密乘心前更
可無別二心。又引如意寶珠喩顯示三劫
修行時。唯作三重心而不言祕密宗之外
有一道極無之二心如意珠喩如上第
二劫行料簡出之
有此等
理故知覺心後祕密前不許其二心也
疑云。弘法大師依大日經意世出世間顯密
二教合論凡立十重之住心。其中覺心不生
後祕密莊嚴前出一道無爲極無自性之二
重以爲第八第九之二心。若爾疏中何不
立此二心乎。非是守大師言還難疏主
釋。八祖意同可成一宗大義也 答。疏主
與大師叙義左右也。雖其意似異非終成
鉾楯。夫疏意且依經文成義。謂經説覺心
不生心畢次示祕密乘心。此祕密心中證一
道無爲心之義。所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
境界等文又極無自性心生文有之勘出其文
如初重
所以疏中不言眞宗之外別心。是以覺心之
後祕密之前不立二重心也 此義意從第
八地證顯一道極無祕密三心至佛地而
究竟也。大師意祕密乘之前開出一道極無
二心者。凡眞言門菩薩修此二心觀行經説
分明。非不許此義。故十住心論第八云。此
一道無爲住心有二種義。謂淺略深祕淺略
如前説。深祕義者下所説眞言門義是也。言
一道無爲住心所説法門是觀自在菩薩三摩
地門同論第九云。自上所説極無自性住
心者是普賢菩薩所證三摩地門。亦是大毘
盧遮那如來菩提心之一門也但亦非顯教
經論中不説此二心義。是以付顯教立一
宗之人師亦伺此理。故住心論第八釋一道
無爲心云。大隋天台山國清寺智者禪師依
此門修止觀得法花三昧。即以法花中論
智度爲所依構一家義又同論第九云。
善無畏三藏説。此極無自性心一句悉攝花
嚴教盡。所以者何。花嚴大宗原始要終明
眞如法界不守自性隨縁之義既顯教説
此二心。何不爲祕密之前之二重乎。但顯
教偏守一乘一道之理以爲眞極佛智。或
説極無自性之義判言究竟果徳。更不知
餘三密功徳及事相常住等無量福智塵數境
界。三密功徳謂印契眞言曼荼羅等大三法羯四
種曼荼也
事相常住者。常途教意三諦相即前雖且云
無常假諦即常住。未許不待圓融而事法
自本是常。於今宗義塵沙諸法乃至圖畫曼
荼羅自本凝然常住之法界法門。非敢生滅
有爲之因縁假諦。此三密無邊之徳此萬法凝
然之體上即證一道無爲非空非有之中道。
又見極無自性十十無盡之圓融是即祕宗
所談一道極無之二心也。望彼顯教二心可
云雲泥懸隔。故大師指顯教之二心言。無
明邊域非明分位耳。今經以一道極無二
心雖唯關眞言門行。隱不説顯教所談。以
實言之。顯教亦有故大師探之開爲第八第
九二心。此義意一道無爲八地所得極無自
性十地功徳住心論第九現其意
耳。義如上記之
但顯教分齊
至地上者唯是教門説無實行人此義如下
百六十心斷
位料簡中
記之
疑云。疏意不立二心。其理可然。今付大師
意不明若言一道極無二心各有淺略深祕
義經説深祕故屬眞宗者。他縁覺心二心
亦有淺深二義。故住心論第六云。祕密義者。
如上無縁乘法即是彌勒菩薩三摩地同第
七去。覺心不生住心法門是文殊師利菩薩
三摩地門此二心雖有深祕義。經付淺略
門唯關顯教心。以此例。彼一道極無二心
若有淺略意經可説其義。然既屬眞言門
不出顯教分。知無淺略義。若大乘四心各
有淺深二義者。前二心唯付淺後兩宗偏
叙深。爲有何意乎 答。於一道極無二心
立淺略義非是大師胸臆言。源出疏現文。
故疏第三云。此經宗横統一切佛教○如説極
無自性心十縁生句即攝花嚴般若種種不思
議境界皆入其中如説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
智則佛性一乘如來祕藏皆入其中此即説
極無自性一道無爲之淺略義也住心論第九善
無畏三藏説
此極無自性心一句悉攝花
嚴教盡者指此文耳
若爾大師所立有何
失乎。但經於他縁覺心説淺略義於一道
極無不顯其意者。他縁覺心之二心是菩
薩所學一道極無之兩宗即佛智一分也。故
祕藏寶鑰祕密莊嚴住心云。大乘前二菩薩
乘後二佛乘前二者他縁覺心二宗。後二
者一道極無兩教也。此中他縁宗存佛智無
常未談第八眞識凝然常住。故屬因分智。
眞宗不許自受用身如來有無常智。故覺心
不生許佛惠常寂境智不二。雖超前宗而
佛立權實二智。實智唯照中道理。其空有
二諦諸法關權智之境界。尚不及眞宗佛智
一心内。圓融照見。所以可爲因智。今宗不
云佛權實二智別縁二境故矣。他縁覺心
二智既是因分。今經眞乘果分中何示之乎。
但深祕釋中彌勒文殊三摩地者。他縁宗取
本不生之義邊覺心乘指大空摧魔之一邊
十住心論釋也。
可思之
次一道極無之二心談佛智一
分者。此二宗同許一心三觀之理。倶窮圓
融無礙之談。雖未見三密法界之四種曼
荼。亦非不伺帝網重重之如來境界。所叙
皆實語而無關因分。可簡捨故判言正覺
心也。此二心既佛智之一分祕密乘之佛果
亦許此義。豈不立眞言門所學乎。故經説
眞宗心也。但大師此二宗相望立淺深二重
者。一道無爲雖云三諦相即圓融無礙。而
以中道爲佛智之至極。故寶鑰一道無爲頌
云。無爲無相一道淨。非有非無不二陳。心
境絶泯常寂土。語言道斷遮那賓此頌以
中道釋一道心也。又十住心論第八云。介
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心在前一切法
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只
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横。非
一非異。玄妙深絶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
以稱爲不可思議境。意在於此此亦以中
道爲不思議境也。又云。若破法愛入三解
脱發眞中道。所有惠身不由他悟。自然流
入薩婆若海住無生忍。亦名寂滅忍
以中道爲彼宗。故大師出此等文成一道
心義耳。故法花經釋東大寺眞
言院開演
云。天台一心
三觀爲極三觀言意取中觀也此見平城
天皇灌頂啓
白文
三摩耶戒序云。如實一道之心雖云
拂心垢而入清淨泯境智而證如如猶是
一道清淨之樂次極無自性心雖觀入萬
法於中道一實而以法界恒沙諸法圓融無
礙爲佛智之至極。故寶鑰極無自性頌云。縁
起十玄互主伴。呑流五教海印音。重重無
礙喩帝網。隱隱圓融錠光心十住心論第
九云。證此心時知三種世間即我身覺十
箇量等亦我心又云。入此海印定觀法
性圓融。照彼山王機示心佛不異。攝九世
於刹那舒一念於多劫。一多相入理事相
通。帝網譬其重錠光喩其隱法花經釋
東大寺眞
言院開演
云。花嚴圓融無礙爲宗三摩耶戒
序云。極無自性心者。雖云融法界而證三
世間身等帝網而得一大法佛。猶是成佛
之因此即圓融爲佛智之詮故作此釋
也。已上二宗談中極無自性其意尤深。親符
順今眞宗。照帝網重重之佛界故。所以立第
九住心爲祕密莊嚴入門矣。故演密抄第一
云。且依清凉教類有五一小乘教○五圓
教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滿
心即攝五位成正覺等。依普賢法界帝網
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圓教。今神變經與此大
同。但顯密爲異耳但抄與大師其意少異。
抄云。顯密二教全同故具可見
抄始終
問。一道無爲極無自性之二心至祕密宗之
何位究竟之乎 答。案大師處處之釋。一
道無爲心至眞言第八地究竟之極無自性
心昇第十地方窮證也
疑云。一道極無二心是顯教所説住心也。何
遙至眞言行之八地十地乎。依之疏第三
云。若生極無自性心得入如上曼荼羅海
會名阿闍梨。從此復有十重深行演密
抄第四釋云。從此復有十重等者。十重深行
即十地也既云極無自性心之後更有十
地深行。若依此文極無心即地前行也。極無
自性第九住心既眞言地前行。況一道無爲
在第八寧至地上心乎。又疏第三釋六無
畏中第六無畏云。此空智生當得一切法自
性平等無畏者。謂觀自心畢竟空性時我之
與蘊法及無縁皆同一性。所謂自性無性。此
空智生即是時極無自性心生也○爾時於
有爲無爲二種扼縛得蘇息處。即是眞言行
者虚空菩提心也第六無畏即歡喜地所
證。故疏又云。第六無畏於平等心中修曼
荼羅行。離垢地已去各於自地觀心中修曼
荼羅行等文既云第六無畏後有離垢地已
去行。爰知平等無爲者定初地功徳也。又虚
空無垢心是初地所得菩提心也。故疏第二
云。初地菩薩得此虚空無垢菩提心時。自
然於十無盡界生十大願於第六無畏
虚空無垢菩提心位言極無自性心生。若依
此文。極無自性是初地心也。加之大日經第
一云。所謂空性離於根境○極無自性心生
疏第二釋云。心實際亦復不可得。故曰極無
自性心生也。此心望前二劫由如蓮花盛
敷。若望後二心即是果復成種。故曰。如是
初心佛説成佛因十住心論第九云。後二
心者示眞言門根究竟二心然根究竟二
心者。疏第二云。從二地已去増修大悲萬
行○於十法界生根。乃至漸次滋長。至第
八地已去皆名方便既二地已上爲根八
地已上言方便究竟爰知此二心已前極無
自性定是初地也又云初心又云成佛因。若
夫第十地者豈説如是乎。次就一道無爲心
十住心論第八爲證此心引大日經云。祕
密主。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釋
云。謂無相虚空相及非青非黄等言并是明法
身眞如一道無爲之眞理等文然初法明道者
定是初地心也。以此初法明道所得之無相
虚空相心即成一道無爲之義。知此心定在
初地位分此義具如上第
三劫料簡中記
然何云極無心至
十地一道心窮八地乎 答。一道極無二心
顯教所説者。顯教宗中或有指一道無爲之
一邊爲究竟佛智之家。天台宗是也。或有
取極無自性之淺略存圓滿妙覺之人。花
嚴宗是也。故以此二心關顯教分齊。然非
眞言門菩薩不行證此心。若爾雖顯教所説
之住心何妨眞言行者入深位證之。所以
眞言門菩薩於一道心八地證之。而不以
此爲至極。於極無心十地證之而不取
此許圓極。是故不同顯教二宗佛智之談
矣。此中先成一道無爲心至八地義者。十
住心論第八釋此心云。若分段或顯色或形
色或境界若色若受想行識若我若我所若能
執若所執若清淨若界若處乃至一切分段中
求不可得。祕密主。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
法明道。釋云。謂無相虚空相及非青非黄等
言。并是明法身眞如一道無爲之眞理
意以無相空智爲一道無爲心也。然疏第
六釋經所説八地三昧道云。經云。祕密主。
八地菩薩三昧道○者如上已説十地道。若
次第而進。當説佛地。若漸下者當説第九
地。何故説八地耶。以一切菩薩初度第七
地時。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衆生可
度。謂是住大涅槃。於萬行休息。爾時十
方佛以此三昧道發起其心得度菩提心
難地。故別説○從初發意以來深觀十縁生
句。入此地時得度性空彼岸。故云不得
一切諸法離於有生八地菩薩住無相大
涅槃萬行休息者。即證入一道無爲心蒙諸
佛驚覺也今八地三昧道者即眞言門之行
見疏
始終
若爾如何云留初地心。加之一道無
爲心者三瑜祇行中是第三劫心也。故十住
心論第九釋極無自性心云。心實際亦復不
可得故曰極無自性心生。此心望前二劫由
如蓮花盛敷前二劫者指他縁
一道二種住心文
此釋意指第二
第三之二劫言前二劫也。夫他縁乘心是第
二劫。大日經文分明也。然今出他縁乘之
後一道心成二劫義。故知一道心即第三劫
也。若一道他縁二心同第二劫攝者。何取此
二心成立二劫義乎。又祕藏寶鑰之一道心
頌云。前劫菩薩作戲論。此心正覺亦非眞
一道無爲中指第二劫行之覺心不生言前
劫菩薩。爰知一道心定第三瑜祇行也。然五
祕密儀軌云。應時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祇劫
所集福徳智惠○現生證得初地漸次昇進
法花儀軌云。若能專注無間修習。現生則入
初地頓集一大阿僧祇劫福智資糧依此
等文。今宗意地前經一僧祇行即入初歎喜
地也。地前修行顯密是同。准知於二僧祇
十地已前爲第二劫八地已上爲第三劫。若
爾一道無爲許第三劫行。豈不至八地乎。
若彼第三劫中一道無爲尚是初地所攝者。
觀智軌等則入初地頓集一僧祇之文如何可
消之。以此等文證故知一道無爲心定至
第八地證之也。次成極無自性心至十地
義者。金剛界軌説五相成身之驚覺云。想
身證十地住於如實際。空中諸如來彈指而
驚覺。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金剛喩三昧
及薩婆若智尚未能證知。勿以此爲足
此文行者證十地住一道清淨時。諸佛驚
覺之爲示五相成身也。然十住心論以在
此十地蒙驚覺之心爲極無自性心。故彼
論第九云。極無自性心明眞如法身蒙驚覺
縁力更進金剛際○言一道清淨者即是
一乘一如等理是也。又花嚴宗五教十玄六
相花嚴三昧以爲至要既釋十地所證一
道清淨畢又出花嚴所説十玄六相等結成
此極無心相。爰知十地所證一道清淨者即極
無自性心也花嚴名一道清淨。見嘉祥釋。故彼法花
遊意花嚴法花相對成其同義云。所言
同者同明一道清
淨平等大惠文
是豈非極無自性至十地之
明證乎。若言想身證十地之文指顯教十地。
是即當眞言初地者。觀智軌等可云眞言初
地頓集三大僧祇福智。何説集得一大僧祇
福徳智惠乎。又諸經及疏等中一文不見顯
密十地別論。豈言身證十地之言當眞言初
地乎。是故知十地所證一道清淨者即指眞
宗十地之極無自性心也。但遮難者先疏第
三生極無自性心。從此復有十重深行者。
疏具文云傳教灌頂是名阿闍梨。若度違順
八心證寂然界。是名阿闍梨。若已心王自
在覺自心本不生名阿闍梨。若生極無自
性心得入如上曼荼羅海會名阿闍梨。從
此復有十重深行乃至於解三密人中最
爲上首。如金剛薩埵。是名阿闍梨。復次毘
盧遮那是名阿闍梨。是故作最初阿闍梨事
業時。即須觀照自身即同於金剛薩埵毘
盧遮那抄第四釋生極無自性心名阿闍
梨已上之文云。如是次第從下至上皆得
名爲阿闍梨也又云疏從此復有十重等
者。十重深行即十地也。言於解三密至上
首者。謂得傳教灌頂阿闍梨從師次第受
得祕密之法。於修行三密傳教人中最爲上
首○言如金剛薩埵者。是人於大悲胎藏
*曼荼羅中發菩提心受三昧耶諸佛印可
位同普賢金剛薩埵。以冠十六菩薩之首
故云如金剛薩埵。言毘盧等者。此阿闍梨
行阿闍梨事時。凡所加持先觀自身作毘
盧遮那此文意從傳教灌頂阿闍梨至極
無自性阿闍梨。是從下至上示阿闍梨位。
謂從地前至第十地也。次從此復有十重
深行者。還從上至下委顯有十重徳行。謂
從十地至初地也。次乃至於解三密人中
等已下顯從初地至傳教灌頂位更有地
前三十心。故云乃至。今於傳教灌頂人爲
成阿闍梨義言同於金剛薩埵及毘盧遮
那也。既乃至於解三密人中等已下還釋淺
位阿闍梨。故知是從上至下也。若爾此文
非言極無自性之外更有深行之十重。如何
成難勢之潤色乎鈔心於十重深行之文未言
從深至淺。此文會釋甚難。能可
沈思
或又疏第二釋八地已上云。住是地
已善知諸地障善知地成壞善知地相果
善知地得修善知地法清淨善知地轉行
善知地地處非處善知地地殊勝智善知
地地不退轉善知淨治一切菩薩地乃至轉
入如來地。如是等有衆多十心文八地已上地
地皆有此
十心
然疏心極無自性心八地已上論之。故知
極無心次有十重深行者。即指此十心。非
歡喜等十地也。次至第六無畏。是初地功
徳。此中言極無心生。極無定是初地之難
者。六無畏廢立於地前及初地論之此義如
第十六
門六無畏位
分中成之
此中第六無畏初地者。其理如能
難中成但初地功徳發得時極無自性心生
者。凡疏意極無自性心者。是眞言門之住心
此義如
上成之
然付説眞言門行有教門實行二
意。若依教門説。以八地已上爲眞言門。若
付實行説。初地已上一切皆發眞言智
此義如第四門百六十
心斷位中分別之
故疏第六云。如上所説一
生補處及八地三昧是約教道法門作如此
等説耳。然祕密乘人○從初發心時即具行
大空三昧等文八地三昧者。菩薩度七地昇八地
時。蒙諸佛驚覺初入眞言門也。
初發心時者。是初地也。此義如
第十七門菩薩證理位中記之
又疏第二云。然此
經宗從初地得即入金剛寶藏等文此文成
實行意也。若爾第六無畏在初地是時極無
自性心生者。是付實行言一切菩薩始入
初地時必生眞言門極無自性心也。雖然
此極無心至第十地方究竟之。謂初地是證
入之始十地即見得之終也。何取初地始入
之説妄難十地窮證之義乎。次極無心望
後根究竟二心成種者。因根究竟三心位地
非一定也。故疏第二云。若觀一一地亦自
有三心○得入初地名爲因縁。既安住已
以種種大悲萬行淨治是地名爲根。説淨
治地果相及方便業名究竟。餘皆准此
通十地許三心。今極無自性心之後根究竟
者指金剛心一念爲大悲爲根之句指佛
果圓滿言方便究竟之句也。又十地望佛
果。何不云初心是成佛因乎。次付一道無
爲十住心論第八以淨菩提心虚空無相證
此住心者。淨菩提心之究竟證位是第八地
准極無自性
心可成之
若爾爲證八地究竟之一道
心。何不用彼淨菩提心乎此義具如上第三
劫料簡中記之
尋云。他縁大乘覺心不生之二心可蒙眞言
驚覺乎 答。此二心亦可有驚覺之義也」
疑云。若爾何諸教中不説他縁乘等之驚覺
乎 答。顯教四心皆容蒙驚覺。但他縁覺心
之二心是菩薩乘故。雖不驚覺行者可過
之。所以不説之。一道極無即佛智一分。若
不蒙驚覺者。行者可留此。是故説教勅。
説與不説非無其意矣。抑所以存他縁覺
心之二重亦可有驚覺者。夫今宗莫問行者
之淺深。隨在何之位分於所觀法門所得境
界若心暫樂住者。諸佛定驚覺。若心實澄淨
者。諸佛即誘引。所以然者。凡眞言門意行
者成事業必依三種力。所謂我功徳力如來
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是也。行者觀心是我功
徳力。諸佛若驚覺若誘引是如來加持力。境
界隨觀心是法界力也。三力必然方辨事
業。不曾聞無本尊加力而行者自成。是故
位位觀行必藉諸佛加持也。若爾住他縁覺
心之二觀然欲進勝位之時。如來大悲加
持力豈不驚覺此人乎。乃至地前淺位亦如
是誘引驚覺隨應可有之耳
尋云。他縁覺心之二心位如何 答云云
問。就顯教修行人極鈍根者從何位入眞
言何位分乎 答。依大日經意。初二僧祇是
顯教行。此中初僧祇之滿心證寂然界理。然
行者若昇證位必知有眞實道。所以極鈍
者初僧祇滿心可入眞言道。若從證位入
眞言者即可入眞言證位。然今宗意以初
地爲證位。故從顯行之初劫滿心入眞言
初地也
疑云。若言初劫滿心證寂然界理時入眞
言道者。縁覺之果人亦必可入眞宗。先言
彼人同證寂然理故。然縁覺乘人證應果
之後不迴趣大道歸無餘涅槃。是諸教常
途之判也。若爾寂然菩薩之同縁覺所證。
何必見眞宗法界乎。況又若從初劫滿心
入眞宗初地者。從同位入同位也。然顯教
是淺道眞言即深行。何從淺道初地入深
行初地乎。況付顯教行如天台圓教行者。
初住位證中道理。此人證理故即可入眞
言道。若爾從顯教初住可入眞言初地歟。
寧雖從顯教之深位入密教之淺位。全不
可從淺教之淺位入深教之深位。依之案
經及疏等意。從顯教七地入眞言初地也。
夫大日經意初二僧祇顯教修行定可至七
地滿心。然於第三劫始説眞言行。就此第
三劫。經第一卷説其行云。信解行地觀察三
疏第三釋此文云。此經宗從淨菩提
心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唯如來名究
竟一切智也乃至觀察三心即是因根究竟心。
若通論。信解地則是初地○以此即是菩提
心爲因從二地以去増修大悲萬行○於
十法界生根乃至漸次滋長至第八地以去
皆名方便地是即於第三劫行中更立眞
言十地也。若爾非從第二劫顚行之七地
始入第三劫眞言之初地乎。又經讃第三劫
行云。無量智惠方便皆悉成就。天人世間之
所歸依疏第二釋此文云。如王子始生。
又已龍神兆庶之所宗歸。初發淨菩提心亦
復如是。爲天人世間迷失正道者作大歸
淨菩提心是初地心也。然今云第三劫
行者發淨菩提心。豈非指顯教八地第三劫
行而爲眞言初地乎。加之大日經第二云。
八地自在菩薩三昧道不得一切諸法
第六釋此文云。此中應説初法明門三昧
道。於上品中已説故不重言抄第六釋
云。疏此中應説初法明門等者。通釋妨難
也。謂此十地之中初地得初法明道故。上品
云。此菩薩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其菩
提心句在初品已明疏意言八地三昧道
中應説初法門。抄意言此初法明門即初地
所得。此即釋經所説八地三昧即初地功徳
也。若爾非言顯教之八地即當眞言之初地
乎。是故從顯之七地可入密之初地也。又
案十六重玄廢立。抄意以第六無畏爲八
地已上。於第七重玄疏意言離垢地已去。
然疏云。作十六重深淺不同文此等釋如次
上問答中出
以八地已上之無畏爲第六。以離垢地之
重玄爲第七而作淺深次第。故知彼第六
無畏八九十地者是顯教地位。即當眞言初
地。彼離垢地已去第七重玄者。是眞言第
二地也。若爾可云從顯之七地至密之初
地。何從初地入初地乎 答。凡今宗意顯
教菩薩經一僧祇劫斷最初一重麁妄執即
證寂然理。以證理故如實見佛界矣。初聞
教門時雖謂諸法皆空爲究竟。今證空理
時方知此教不盡。譬如邊國婢人聞王城一
門心謂無餘門。後入彼城内示知有餘
門。此行者亦爾。今證理之一分時見有極
無自性不思議曼荼羅等無邊佛界。所以必
得入眞乘。但至縁覺同證彼理故亦可入
眞宗之難。菩薩與縁覺雖同入寂然界。縁
覺智解闇昧不如實知法界。菩薩惠觀明了
能見眞性本有。譬如二乘天眼與法花六根
淨中眼根雖同見一三千界色而六根淨之
眼具見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一切衆生業因
果等如實知界中事二乘天眼所見闇昧故
不如實知其中事。寂然之菩薩寂然之縁覺
亦復如是。既有明昧差別。何於佛界無如
實見不如實見之異。況菩薩一阿僧祇間久
熏修大悲萬行以成。其智惠萬行所成之證
智豈不如實見佛界乎。縁覺遂與此異。何
言證理之少分忽如實入佛界矣。是故勿
相例妙覺致其難。次寂然菩薩迴心入眞
乘初地者。此人所斷煩惱即與眞言初地齊
此義如第四門百
六十心斷位記
故可入初地。又初地是眞宗
證位也。今從證位不轉入證位。與住不
證之下位乎。從同位入同位。其理極成。何
強可求轉住下位之義乎。次今宗意不許
顯行菩薩十住見理。然天台宗圓人初住證
中道者。尚是過分之談。豈順實行乎。凡學
顯教之人師多判初住證理。皆是任解釋
於胸臆失文證於聖教。彼仁王般若入理般
若名爲住之文。又花嚴經初發心時便成正
覺之説。地持論種姓菩薩六入殊勝無始法
爾之釋。雖取此等爲其證。而所成彌招
難。非敢正直之誠證。若經論無其説者。誰
許馳情之人言乎。所以勿取彼辭責此宗
次大日經意。付三祇行初二劫是顯教行人
者。且教道門談也。即非實行之説。疏第六
云。如上所説一生補處及八地三昧是約教
道法門作如此説耳。然祕密乘人○從初
發心時即具行大空三昧此文心云。菩薩
入第八地時證眞言大空三昧者。是教道
門説也。若依實行言之。從初發心證大
初發心者初地也。此義如第
十七門菩薩證理中記之
故知三瑜祇行是
約教道也。又疏第二云。然此經宗從初地
得即入金剛寶藏。故花嚴十地經一一名言
依阿闍梨所傳皆須作二種釋。一者淺略
釋。二者深祕釋等文意云。顯教所説十地實
無顯教修行之人。所以第二劫之初至歡喜
地時一切皆入眞言寶藏。故於花嚴所説十
地亦成有深祕也。又疏第七云。若到修行
地授不思議果。此修行地即是淨菩提心初
法明門○此菩薩於百字明門中各見蓮花
胎藏曼荼羅世界海此亦云菩薩到初地
者必定見曼荼羅海會也。故不可有至顯
行七地然後入眞言初地者。若言顯教第
二僧祇後始入眞言初地者。法花儀軌云。現
生則入初地頓集一大阿僧祇福智資糧
五祕密輒説同之。具
如次上問答中出之
既言集一阿僧祇劫行
則入今宗初地。若二大劫至者豈不違此
文乎。又疏意釋今宗十地引顯教説成之。
知顯密十地淺深不別。故疏第二云。此經宗
從淨菩提心已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如
花嚴中初地菩薩能信如來本行所入信成
就諸波羅蜜等文具出十種信。是六十
花嚴第二十五説也
又云。初
地菩薩得此虚空無垢菩提心時。自然於十
無盡界生十大願乃至滿足百萬阿僧祇大
是花嚴經第二十五説初地功徳之文
也。又釋十心無邊智生引花嚴十大願文。
如是非一也。疏又云。菩提心爲因從二地
已去増修大悲萬行。即是無盡大願。於十法
界生根乃至漸次滋長。至第八地已去皆
名方便地。佛性論云。八地已上境界皆同。但
約方便爲階降耳佛性論第四云。言究
竟者。八地已上見境皆同。無更別境所未
見者。故名究竟。但方便由有淺深故。諸
地爲別故分別是即引佛性論文證八地
已上方便爲究竟義也。既以顯教十地之説
即成眞言十地之徳。若顯密所説別位者。豈
言如是乎。故顯之初地即密之初地。乃至顯
之十地即密之十地也。然所説功徳盡與不
盡爲異耳。但第三劫行中信解行地有十
地者。經所説之信解地正於八地已上論
之。故疏第二云。即是初入此信解地。是
越百六十心一重細惑名度三大阿僧祇劫
也。行者初觀空性時覺一切法皆入心之
實際。下不見衆生可度上不見諸佛可求
爾時萬行休息謂爲究竟此即指八地
爲信解地也。言斷極細妄度三僧祇劫故
又云不見衆生諸佛萬行休息。即與八地三
昧道之釋同故八地三昧之釋
如下出之
然疏主。廣探實
義言信解亦可通初地已上。故疏云。若通
論信解地則是初地又云。若通論信解
地則初地爲種子兩處示若通論之辭。
意顯正八地爲。信解也。不爾如何云若通
乎。故信解行之十地者非是第三劫中別説
眞言十地。若夫獨眞十地者。何釋初地信解
義引花嚴所説之初也文乎。次釋經第三劫
菩薩天人世間之所歸依之文言初發淨菩
提心爲天人世間作大歸依者非疏意。至第
三劫立初發淨菩提心。夫經於第三劫菩
薩説爲天人歸依。是教門之説故也。疏初發
淨菩提心爲世間歸依者。付實行作釋。謂
諸菩薩初入初地淨菩提心時皆修眞言行
普爲天人歸依。然經是教道説故於第三劫
説眞言行而云爲世間歸依也。教門與實
行意異。所以不可云第三劫立淨菩提心
矣。次釋八地三昧道此中應説初法明門
者。非言八地三昧即初法明門。夫八地三昧
者是眞言八地也。經第二云。一生補處菩薩
住佛地三昧道離於造作○八地自在菩薩
三昧道不得一切諸法疏第六釋此中一
生補處三昧云。此是最上灌頂。故先明之。
如餘經所明此是一生所繋菩薩。從此上
生兜率夫宮。次紹佛位。故名一生補處也。
今此經宗。言一生者。謂從一而生也○至
第十地滿足。未至第十一地。爾時從一實
境界具足發生一切莊嚴。唯少如來一位
未得證智。更有一轉法性生即補佛處故
名一生補處。此是究竟發菩提心。於一切三
昧道中最爲牢強。進入佛道故云住佛地
三昧道也此文無諍言一生補處三昧是
眞言第十地也。然次下釋八地菩薩三昧道
云。如上已説十地道。若次第而進當説佛
地。若漸下者當説第九地。何故説八地耶
以一切菩薩初度第七地時。上不見諸佛
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謂是住大涅槃。
出萬行休息。爾時十方佛以此三昧道發
起其心得度菩提心難地。是故別説從此
進入九地中。無別從此過患難故不須別
成眞言十地一生補處之次説八地三
昧之所由是豈非同類之地位。若爾八地三
昧者亦眞*言第八地而非顯教八地。如何
云八地三昧即眞言初地。但疏此中應説初
法明門者。經具縁品説諸三昧道中已説
十地三昧八地三昧。此中亦應説初地法
明門三昧道。雖然於初地三昧道上住心品
已説故不重言也。疏并抄釋意如是。何言
釋八地三昧即初地法明門乎。次第六無畏
八地已上第七重玄離垢地已去者。抄第四
釋云。漸次證入而有二種。初約六無畏從
因至果以爲漸次。後約十地從因至果以
爲漸次。二門併彰物有十六。非次第修
行經十六位也文此義具如次上問答并第
十六門六無畏位分中記
但難
中言顯教八九十地當。眞宗初地全不知其
謂。夫以顯教三地爲眞言一地。有何文理
此中問答分別具如第
四門百六十心斷位記
疑云。法花軌等初地集一大僧祇福智者。直
付眞言門行論之。若從顯教修行入
可言初地集二大僧祇福智或又觀智軌等
是別部意也。何以彼説准知胎藏乎五祕密輒
金剛頂部
觀智軌雜部也。是依
弘仁所進目録意
答。三大僧祇行唯是顯教
所説也。若眞宗意。乃至一生成佛。何用僧祇
劫。故儀軌等頓集阿僧祇劫福智資糧者。
言顯行菩薩大劫間何修之福徳智惠。今眞
言門行者昇初地時頓集之也。何存顯密
二道倶立僧祇行乎。次至言金剛胎藏兩
部意別以五祕密軌等説不可准大日經
意。全不得宗意也。兩部雖異旨趣是同。若
金界有明説者胎藏何不准之。若夫強言
兩部意別者。兩界相望可有淺深乎。若兩
部存淺深者大違諸教意。豈不墮謗法罪
乎。設許有淺深者。胎藏部可深。初地集
二大僧祇福智故。金剛部可淺。唯言集得
一僧祇福故。然大師受法前受胎藏灌頂後
入金剛界職位。從深行至淺教。寧入壇修
行之次第乎。故故兩部淺深義其言甚失旨

有義云。顯教三阿僧祇行之後始入眞言初
云云此義意非無所依。五祕密軌云。超
越二乘十地○證得初地又大日經疏第
二云。初發淨菩提心爲天人世間作大歸
依。若常途諸論所明。證此心時即名爲佛
云云即依此等文成其義也此義正否如第
二十九門顯密二宗
地位對當
中具判
有義云。顯教三僧祇行之後始入眞言地前
初心云云此義依十住心論第八第九釋成
之也此義是非如第三十門顯教至
極爲眞言入道初門中記


祕宗教相鈔第三

大日經三瑜祇行顯密料簡第二
百六十心本惑唯取五鈍簡五利第三
百六十心斷位第四
六十心三妄執中攝不攝第五
淨菩提心并信解行位料簡第六
大日經所説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等三
句料簡第七
胎藏界三重曼荼羅分別菩提心大悲方便
三句第八
胎藏界曼荼羅中中臺外別説觀音院等第九
胎藏五佛相當因行證入方便究竟五位第十


  大日經三瑜祇行顯密料簡第二
問。大日經説三劫瑜祇行。爾者今此三瑜祇
者爲祕密乘教修行爲當如何 答。疏第二
云。統論三劫始終作寶珠譬喩。猶如有如
意寶在石朴之中。以世人不識故棄在衢
路之間與瓦礫無異。然別寶者見有微
相纔彰於外即便識之。先用利鐵鐫去鈍
石。既近寶玉其石漸軟。復以諸藥食之
使鑛穢消化。而復不傷其質。爾時麁垢已
除尚有細垢。既洗以灰水磨以淨疊而瑩
發之。既得光顯置之高幢。能隨一切所求
普雨諸物○諸佛菩薩亦爾。久已證知親
從一毫之善自致大菩提道。是故鑑彼情
機即大歡喜方便誘進令受三歸。如前已
分別説譬如收彼頑石置在家中。次以三
種三心拔業煩惱根無明種子如以利鐵
開鑿去其麁鑛次觀無縁乘法無我性如
漸至軟處以藥物消化而不傷之。次生極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