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弁顯密二教論懸鏡抄 (No. 2434_ 濟暹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宗等不談此意故。言眞如理離言絶慮義也。
謂爲顯果分實義故。麁顯示因分實義
身兼説因分中絶離之境界法無咎也
辨顯密二教論懸鏡抄卷第三

辨顯密二教論懸鏡抄卷卷四

論智度論五云等者。自下是第三番約覺心
不生住心。以無相宗所立諸法自性不生不
滅義而相對密教。即判斷其優劣淺深中。是
先初引擧智度論説文。即顯示其所説宗旨
也。而今約比三密宗意者。以彼智度論所説
至極無相妙理。即爲入眞言門之方便門云
也 文云不生不滅至深入佛法者。是正顯
示彼智論所明之宗旨也。此無相宗甚深義
趣者。如彼宗三種方言義上卷云。問。説破性
文何。答。初牒疏云。此論一部横破八迷。竪窮
五句。洗顚倒之病。令畢竟無遺即是中實云云
此其文也問。其八迷五句者何。答。八迷者。
生滅斷常一異來去也。五句者。生不生亦生
亦不生非生非不生非非生非非不生也
問。爾何云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答。小乘解云。
可生事有云爲生。可滅事有云爲滅。生死無
常云爲斷。佛界凝然云爲常。眞諦無差別爲
一。俗諦萬有不同爲異。從衆生無明流爲
來。還本還源云爲去 問。是何小乘説耶。答。
是諸小乘總相所執説也 問。爾約毘曇成
實具其八迷耶。答。有具。有不具 問。爾何小
乘具。何小乘不具。答。可言成實心具八計。
毘曇心可云具初三。若生有縁可生滅可滅
事。有生死無常也云者。諸小乘所計故。然云
毘曇也。成實云佛果凝然也。從衆生無明來
還本等云。顯成實師義。故具云也 問。以何
知佛果凝然也者。成實師義云事耶。答。開善
寺名
智藏師云。衆生身有生滅。佛實無生滅。
故經云。慈善根力故令彼見之。五指有師子。
五指實無師子。故然知 問。佛果凝然者是
大乘義也而何小乘計云耶。答。大乘意對治
門故説常至極不可言當無常。故託常執是
小乘義也 問。以何知大乘至極不可言常
無常云事耶。答。中觀論如乘品疏云。盛談法
身破十二種見。初明空有四句非佛。顯常無
常四句非佛。次顯邊無邊四句非佛云云以此
知然 問。十二見共非佛者。佛應無答。論答
云耶。深原人即如來無説故佛不無有 問。
若爾非無云即佛有可云。論答云。如來寂滅
相分別有示無云云 問。若佛非有非無。運何
心可觀佛身。答。論云。如是性空中思惟即
不可如來滅度後分別於有無云云 問。其文
意何。答。是少寄意思議即背懷佛。故至極不
可言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 問。
論文然也。若佛經中若有所依文耶 答。然
有。即淨名經云。如來身觀實相觀佛示爲
云云又金剛般若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
云云 問。爾何至極大乘法花涅槃等。皆如
來常住説。豈非常住佛在觀耶。答。其亦對治
意也。非實佛相 問。其對治意何。答。昔佛爲
對治無常也。思執故強假説常。故云對治言
云云已上文 文云佛能説是我今常禮者。於
八不中道理能表敬信奉行意也 文云乃至
諸法至非非非不生滅者。是如彼方言義説
云 問。就初方言横破八迷縱窮五句。云其
五句云何。答。一生。二不生。三亦生亦不生。
四非生非不生。五非非生非非不生也 問
若是俗諦所持五句歟。若眞諦所持五句歟。
答。是俗諦所持五句也 問。以何爲能治藥。
答。以假生一句爲能治藥 問。以其能治一
句遣五句方何。答。假不生也不可言性不生。
假不生也不可言性非不生。假不生也不可
言性亦不生亦非不生。假不生也不可言性
非不生非非不生。假不生也不可言性非非
不生非非非不生 問。眞俗諦五句遣如是。
若眞俗二諦五句並相遣有文耶。答。然有 
問。其文何。答。初牒疏云。生滅已去不生滅
亦不生滅非生滅非不生滅。五句自崩是其
文也 問。爾此文眞俗二諦五句分別方何。
答。生者俗初句。滅者眞初句。不生者俗第二
句。不滅者眞第二句。亦生亦不生俗第三句。
亦滅亦不滅者眞第三句。非生非不生者俗
第四句。非滅非不滅者眞第四句也 問。爾
先生滅爲俗。不生滅爲眞。云然今生配俗滅
配眞。若有本文耶。答。然有也 問。何。答。重
牒疏云。以空之有爲世諦。世諦即是生。生之
空爲眞諦。眞諦名爲滅云云是其文也 問。
何以此文爲證。答。世諦即是生者。生爲俗。眞
諦名爲滅者。滅爲眞也。所以生爲俗。滅爲
爲言 問。爾是但有四句。何云。答。是略
擧四句也。具可有五句 問。何處具説五句。
答。淨名玄具説五句問。其文何。答。淨名
玄第二云。如生既是生。不生亦是不生。亦生
亦不生非生非不生非非生非非不生。乃至
生心動念并皆是生云云 問。以此文相配五
句方何。答。如生既是生者初句也。不生亦不
生者第二句也。亦生亦不生者第三句也。非
生非不生者第四句也。非非生非非不生者
第五句也云云。
已上文
 文已得解脱至佛道門者。
是明横破八迷竪窮五句。而洗顚倒之病。令
畢竟無遺。即是示顯得中道實智利益相也。
謂是若證眞觀位非有非。空法無分別性離
言故也。是入菩薩初地已上位時。已解脱煩
惱所知二障繋縛。而證非空非有中道正理。
而離八迷捨五句戲論云也。文。是助佛道初
門者。是指此無生忍位即爲初門也。其佛道
者。是正指密教所説自性法身大日世尊即
爲佛道也。八不中道之教理行果位方爲入
眞言門之能入方便之初門云也。爲顯示此
深旨故論言引用此處文證給也
論又三十一云至佛法之初門者。亦更引智
度論文。明爲入眞言法之能入方便之文證。
即助成密教殊勝義也。文。復次離有至則非
有爲者。是明以無爲法而爲有爲法之所依
義也。如維摩經云一切諸法以無住爲本者
即此儀。又如起信論説。一切諸法唯依妄念
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等
云云同論又云。云何熏習有染法不斷。所謂
以依眞如法故有於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
故即熏習眞如。以熏習故則有於妄心。以有
妄心即熏習無明。不了眞如法故不覺念起
現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縁故即熏習妄
心。令其念著造種種熏業。受於一切身心等
有爲有是爲生住異滅四相。而被爲作
義説名有爲也。無爲者翻之物故名爲無爲
也。文云。但爲衆生至不住不異者。是爲衆生
假説世俗諦也。而爲佛界者即以此俗諦即
爲眞諦理也。故密嚴經云。世尊定中勝衆相
以莊嚴得於如夢觀。顯現於諸法。遠離於根
量及以能所覺妙智相應身最上三境界。諸
相妄所現離相是如來云云文云。是爲入佛
道法之初門者。亦是如前説意也。以能解此
眞諦中人法之空義者。即爲入眞言法之能
入方便門人也
論龍猛菩薩等者。自下引般若燈論説文。而
爲助成密教殊勝本源法之出過於顯密摧方
便義。故引此文也。開元録第二十云。般若
燈論釋十五卷。龍樹菩薩本。分別明菩薩釋。
唐波羅蜜多羅譯云云又法藏師花嚴經探玄
記一云。智光法師般若燈論釋中。具引蘇若
那摩訶衍經説云云文云彼第一義至無分
別者者。是明眞如理性中都無説法義也
文云説大乘不然至化者非是佛者。是若於
勝義諦中者。而成如來説法者無是處云也。
唯於化身説法者是用也。俗諦中事也。非約
勝義諦實事也。於世諦中化佛者非實佛故
也。如金剛般若説。説應化非眞佛。亦非説法
云云 文云於第一義中至亦無悲愍心者。
是釋成約眞性理中。而其能化所化其義能
説能聽之用都無義也
文曰分別明菩薩釋云等者。於般若燈論之
釋論之師名者。於是師有衆多異説也。有義
云。清辨菩薩名云分別明菩薩也。此意云分
別者是辨儀也。明者是清義也。有義云。智
光論師名曰分別明菩薩也。智者是分別義
也。明者是光義也。又有説云。分別明者是青
目論師也。此又眼目清淨猶如青蓮華也。青
者是明清義也。目者是分別義也。此青目論
師即造中觀論之釋論。即也龍樹中觀論即
亦名般若燈論。是異名也。故中觀論叡公序
云。釋論者是天竺梵志名賓羅伽。秦言青目
之所釋也云云今謂清辨言分別明者吉也。
文云。此中明至智境界者。是是釋論師之總
牒釋彼本論所示説第一義諦中見能佛佛所
化生義也。唯約比所言者。於世俗諦中隨染
業約之至滅門者。即有佛界。有衆生界差別
云也。謂世俗勝義二諦者。從無始時來相持
成立也。而何唯存勝義諦之唯理義。而可撥
無世俗諦中現量染淨差別儀法耶。故仁王
般若云。法性本無性第一義空。如諸有因縁
有有無義。如是有無本自二臂如第二角云云
又中觀論五云。諸佛依二諦爲衆生説法云云
依此説意者。非唯可存勝義諦之萬法空無
義也。即雙應存世俗勝義二諦萬有萬空義
差別義也。雖云有如是二諦可雙存道理。而
於勝義諦者是佛菩薩内證法也。世俗諦有
凡夫二乘之境界也。故依此義故且約佛菩
薩之境界。即本論中者説無相無佛等義也。
故分別明菩薩釋論云。汝説偈者正是言説
我佛法道理之意者。此謂也。彼勝義諦者佛
菩薩境界也。世俗諦者凡夫境界也 如涅槃
至第十三云。善男子有善方便。隨順衆生説
有二諦。若隨言説則有二種。一者世法。二者
也世法。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儀諦。世
人所知者各爲世諦。五陰初合稱言某甲凡夫
衆生。隨其所稱是名世諦。解陰無有某甲名
字。離陰亦無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
而知之名第一義諦云云但然則約能解智人
者。雖可唯存眞諦理。而約爲化度利生方法
者。何不存佛界衆生界差別義耶。故釋論文
今當爲汝説如來身者此義意也。是許説約
世諦門中。可宣説有衆生義也 文云如來
身者至名爲大乘者。是明依有佛界而起説
法用之所爲妙業也 文云如來身者雖無分
別者。是明本覺之智淨相之性徳義也 文
以先種利他至起化佛身者。是示始覺佛淨
明不思議業用也 文云因此化身至辟支佛
故者。是明化佛説法勝妙用也 文云而爲
開示至上乘者故者。是爲有三種因縁。故起
説法用也。謂一者爲一切衆生成顯示生空
法空理故。二者爲成全一切衆生入中道第
一義諦波羅蜜果故。三者爲頓悟菩薩爲令
二空爲門。而能顯得成就一乘法故。佛説大
乘教云也 文云有第一義佛至世問所欲
者。是辨依二諦道理故。即有出離生死證大
菩提道事也。故中觀論第五云。諸佛依二諦
爲衆生説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
不能如實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如眞
實義。世俗諦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顚倒故
生虚妄法。於世間是實。諸賢聖眞知顚倒性
故。知一切法皆空無生。於聖人是第一義諦
名爲實。諸佛依是二諦而爲衆生説法。若人
不能如實分別二諦。則於甚深佛法不知實
義。若謂一切法不生是第一義諦不須第二
俗諦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不依俗諦不得
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第一義皆
因言説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義則
不可説。若不得第一義云何得至涅槃。是故
諸法雖無生而有二諦云云今謂彼分別明菩
薩。正依比中觀論説意成有佛有衆生等義
也。可悉之也
論又云第一義中至一法爲説者。是文且約
勝義諦理性。談一切法畢竟空義也
論又觀邪見品至波羅蜜者。是方以彼般若
燈論。又引般若經文而釋成勝義諦之深旨
也。此經意是以指縁起諸法之自性空理。即
爲第一義諦也。安然教時諍云。般若燈論中
多引般若經文。對極勇猛菩薩而説非善現
等。十六分中亦無此文云云
論今以無起等至是一部論宗者。是示分別
明菩薩即引般若經而助成本論宗旨也 文
云今以無起等差別縁起者。以是立萬差諸
法假有義。與是諸法之本來不生寂靜平等
義。而爲般若燈論本宗意也。然而則以本不
生理即爲究竟至極内證之甘味云也
論喩曰今依至表徳之謂者。是此二教論主
利判所引論宗深旨。即烏方便隨他意語説
也。遮情之門者。是隨他意語説云也。即對治
門之中方便隨機義也。表徳之謂者。是隨自
意語説也。是直表示内證三密境界法也
論論主自斷入道初門有意者。是彼本論之
意而正遂依存此深意故。今論主大師引般
若燈論文而證爲説也。彼本論主龍樹菩薩
御本意者。是以爲眞勝義諦甚深妙理之法
則爲入眞言門之方便義也。此方便門之法
者。爲令入眞實道場。是爲初入門云也。謂彼
論主菩薩自判斷而所言入道初門者。是其
意趣正爲以顯教眞諦妙理。即入眞言道之
初入門意云也 論智者留心九思之者。是
慇懃進之辭也 問。此九思之者有何意耶。
答。私案云。大途成事業之道時用三箇度爲
事限期也。謂三拜三獻三白等也。尚強慇
懃分之時限九介度也。此三三九也。或分
於事物方大分有上中下三品也。又更若細
分時於其各各分。即分上中下三品時即成
九品也。依此義勢故云九思之歟。是盡於心
九介度可思惟之甚深境界云也
論龍樹菩薩至生無所有者。是爲欲重顯示
於顯密二教所説二諦。有其淺深差別義。故
先引智論所陳常途顯教所説二諦義也。文
意易知也。如前所解二諦無義也 論復有
二種至言有衆生者。是後明密藏所用二諦
也。謂於此密藏所用其諦有四種二諦也。一
者知名字相眞諦不知名字相俗諦二者有初
習行者習俗
有久習行習眞
三者有著者著俗諦
者也
有不著知眞諦
者也
四者有知他意知密藏眞
諦理者也
有不知
他意不知密藏之
眞諦者也
 文云爲不知名字至説無衆
生者。是明密藏所用約人所立俗諦義也。文
意云。於眞勝義諦中都無佛界衆生界。意名
指此義即爲密藏所用俗諦義也 文云爲知
名字相久習行不著知他意者故説言有衆者
者。是明密藏所用眞勝義諦義也。此義意如
密嚴經所云。超越於三界無量諸佛國如來
微妙刹。淨佛子充滿。定惠互相資意成堅固
性。逝於密嚴國。思惟佛威徳密嚴中之人一
切同佛相超過刹那壞。常遊三摩地密嚴微
妙云。是阿惹悉檀非諸因明者所量之境界。
但是無切用妙智之所生云云是正明悉嚴至
所明眞諦中有衆生與佛界義也 問。譬如
軍立密號有知其名字者。有不知之者者。是
何事耶。答。此喩意云。依軍之能不是。若於
自己方。若約他怨敵方。互立軍密號名字時。
於其甲乙之名字相。而有辨知之者。有不辨
知之者云也
論喩曰初重至衆生審思之者。是論主私總
略即判。釋上所引二番二諦各各大意而勸
進之也 論所謂密號至分明説之者。是總
示於眞諦中有佛菩薩衆生名義之誠證文説

論故菩提場經至事相而轉者。是亦引其誠
證經文也。此菩提場經五卷也。不空三藏所
譯也。又有他三藏所翻同本異譯經。同卷
也 問。此經第三卷文言。我於此世界成就
五阿僧祇百千名號。調伏成就諸衆生者。是
示既於此娑世界之生死海衆生界中所作佛
事也。而何言以此百千種等名號。而爲法身
如來内證眞諦中所有眞言密號法耶。答。其
經文既言如來無功用。無量種眞言色力而
轉故。是即以法佛内所證眞諦中所有密號
名字云也 文言無量種眞言色力者。以是
實内證之眞言密號而爲能化教法是也
論龍樹釋大衍論云下。是引摩訶衍論文證。
而助成此眞諦中有密號名字義也 論言説
有五至言説者。是標數列名也
論楞伽契經至而生有。此先擧前五種言説
之文證也 經相言説乃至而生者。即示此
言説是執於所吽召義相而生實執所超之言
説也。謂妄念青等諸色實有。而此上生青黄
等言語也。於餘諸法亦爾也 經夢言説乃
至而生者。此義意云以睡眠時所妄念事。而
覺悟後語於他人。名之爲夢言説也。楞伽心
引論四云夢言説者。謂先所經境界隨所憶
念夢中而現。覺已猶想夢事而生言説。故云
徒覺已境界無性生云云經執著乃至業生
者。此義意云。名與義相繋屬執著之言説也。
謂火名總屬熱物。水名總屬涅物等是也。本
是於假立名言事義。而同從昔數數聞串習
力妄念故。誤生此屬著定執也。約實者名言
與事義示皆象假立也。不謂法性道理而名
言事義各各示相屬著也 經無始乃至而生
者。此義意云。諸凡諸夫異生從無始來依堅
著我法二執。而此妄執念念能熏習於本覺
眞心。已成妄念種子也。此種子後時生現行
妄念時。隨即亦能生我法繋屬之言説也。或
亦由妄念於我法之熏習故。能成我法之言
説云也。此熏習我法而生之言説者。此聲塵
爲體言説之性是聲故也。不謂言説是假法
之熏習種子義也。論。三昧契經至如説故
者。是引第五如義言説之文證也經一切
乃至言説者。是擧佛前説之義即相違後説
義文也 經一切萬法皆悉言文等者。明假
立名言也。謂三界所有諸色法心法心所法
等一切諸法。皆悉有吽召之名言也。但諸法
之各各名言。是佛菩薩等所假立之名字言
説也。不謂實本有法爾道理名言也。故新譯
仁王經云。一切諸名皆假設。佛未出世前時。
世諦約法無名無義。亦無體相無三界名無
善惡果報六越名字云云經如實乃至言説
者。若用假立名言。而即不可説諸法之眞理
也。此如實義者。是當不二門意也。此故不可
建立是法也。離機根故離教説故也。故云不
可説也 經今者如來云何説法者。身子正
擧前説。而疑今説辭也 經佛言下。是答
也 經佛言乃至不可説者。謂凡夫乃至二
乘所施作言説。皆是假名言辭。而非實名言
也。所以今我佛者。只偏用隨他意語説故。能
作説法利生佛事云也。此世間言説雖虚僞
法。而強構成假施作名言。而詮表法義也。是
假名不能詮實義也 經是故説之者。結世
間名言之假僞義也。故約此義故而佛自云。
若撥假名言辭著。即亦不可説顯法眞理也。
若用假名言。亦不能如實詮法眞理也 經
我所説者義語乃至非義語者。擧佛如義言
説。而明與衆生所用妄言説者差別義也 
經非義乃至空無者。顯衆生之所用者虚妄
而無實作用義也。所謂大小乘共許名言。是
假立法也經空無乃至於義者。此明其四
種言説之不能如實詮不二摩訶衍法義也 
經不言乃至妄語者。不能詮不二門法。以一
切名言是皆虚妄名言所攝。而非理盡實言
也 經如義乃至不空者。自下明如義言説
之自相也。意云。此如義言説之中。即寔是除
遣四種妄言説。而雖存空無義。而方能猶有
如義言説之自體相凝然常住身。故云實空
不空也。空者是如義言説之除遣四種妄言
説義也。不空者是存如義言説之實相義
也 經空實者。意云。諸法之眞理者。是即以
名事義等畢竟空寂義。雖爲至極妙理。而約
如實義説者。即以畢竟空無理而非謂至極
妙理也。但以畢竟自性法爾常有阿字門如
理而爲至極義言也 經離於二相者。自下
爲遣外人妄執故。且顯如義言説之即有中
道義也。謂示此如義言説離妄有咎也。謂此
法即無四種妄言説故也。亦離妄無咎者。即
此法有如義之自相故也。又解此極理中離
生滅門染妄有義。亦離眞如門眞空理言
也 經中間不中者。此亦於如義言説。而遂
除遣此中道義云也。此理空與實義故雖云
可存中道義。而中道是亦假立義故。亦可除
遣之云也。此是遣兩非中道義也故。經云不
中乃至所所者。此顯如義言説之極妙理者
絶情望義也。謂此法非空非實。亦不空與實
倶雙存中道也。亦是皆空與實兩中道及背
倶非中道相言也。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而即絶凡聖望。故如密嚴經云。如來清淨藏
亦名無垢智。常住無始終。離四句言説云云
光明經云。如如如如智等者是義也 經如如
如説故者。明如義言説之自相他。即是境智
倶眞如法。而説此甚深法。故名如如如説也。
謂不二門中性海果分。佛之眞如智與其不
二門眞如理而相應。即説此如義言説之境
界云也。此如大日經云。一時薄伽梵。住如來
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一切持金剛者。皆悉
集會。前圍遶。而演説法。所謂越三時如來之
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云云此明不二門
自性法身説
法深
義也
此如義言説空不空義。如涅槃經二十
七云。言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
智惠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與
不空常與無常。若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
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
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
名中道。乃至中道無名爲佛性。以是義故佛
性常恒無有變易。光明覆故令諸衆生不能
得見文以此義可
知此義也
解云。此中中道義頗甚深。而
殊實前之兩是中道及兩非中道也。空者是
於法佛内證三寶境界中。而遠離若無常空
無我相故云空也。而成就常樂我淨四徳故
云云不空也。故返成兩倶中道徳也。故彼涅
槃經第八云。異法無常苦見我不淨也。果法
樂我淨也者此義意也。兩非中道是爲迹情
門也。兩是中道是爲表徳義故也。論。如是至
眞理者。是龍樹論主於具如門。自判斷離不
離分齊也。論。馬鳴菩薩據至説相者。是以釋
意而妄令歸屬不文也。謂於眞如門之所離
言説者。此四種妄言説也。所謂眞如門者能
不及遣如義言語云是也。此如義言説是猶
勝過於眞如門功徳也
論名有二種至影名者。是自下明名之差別
之中。此初標數列名也 論楞伽契經至名
身者。是下引字字名之證文也 經名字者
所謂諸字者。擧字字名體也。身者依止義也。
諸字是諸名句之所依止義言也。對法論云。
文者彰義顯義。文第二云。此言義者能彰彼
二故。此又名顯能顯義故云云彼二者是名及
句也。成唯識論第二云。名論詮自性句詮差
別之。即是字爲二所依云云疏以功能屬體
云云意云。義者是功能也。字名是體相也云
也 經所謂諸字從名差別者。明名之所依
諸字之差別所由也。此梵書文字有多數量
差別相。是爲成立諸法之名。名能詮名字言
也。故有此諸字差別相言也。謂呼召名目各
各別故。因之亦諸字形異也。故云從名差別
也 經阿字乃至叮字者。此出諸字體也。阿
字者梵文。又十二類字之中初字也。此字訓
是爲空無義也。又本不生義也。乃至者是擧
最初阿字。即攝取餘十一韻字及體文三十
四字也。呵字者是體文三十四字之中後呵
字是也。此字是一切法因不可得義也。論。
道品契經名故者。是引第二名之證也 經
鏡中共説名爲字影名者。此名言是性徳海。
佛之大圓鏡智之中。所現名字言説故名鏡
中共説。亦名字影名也。由此鏡智所現名字
故。即以此字彼自性法身佛恒演説自内證
鏡界也。而大圓鏡智之中所影現相分之名
字故者。名字影名也。此一之字約竪義者。各
各雖詮表一義。約横義一之字各各互能詮
表一切義理。故名曰鏡中共説也 論字有
二種云何至空字者。是下標横字之數列其
名也 論楞伽經至字身者。下引初字之文
證也。謂世間所有一切字者。是以聲爲自體
也。名字是不相應行之假法也。其實體是聲
塵也。唯識章記云。字無改轉義也。隨方無
流。云。唐云飯。此云是義
也。雖然字體不改轉云云聲者此取有證表
有執取聲塵。而爲體也。不取管絃風鈴等所
發無執取聲也。長短者梵文有十二韻字及
其體文。三十四字如是長短也。謂阿短聲
長聲短聲長聲短聲長聲短聲長聲
短聲長聲短聲長聲故悉曇字記云。
長短兩分字十有二者。六韻各有長短二聲。
故爲十二也等云云信行云。聲成文。謂之音。
文者文綵。聲者謂乃名爲音。&MT00366;如□等。但名
爲聲不名音云云少切韻云。響合節度云韻
云云字身者是一字二字多字等。聚爲二。所
依名爲字身。即即聲長短音韻高下之士。所
假立字同字之自性言也。論。大海至觀故者。
是引第二字之文證也。此字之自性者寄喩
而立名也。或前依觀察諸法空理。而顯得此
字論故立此名也。亦解以梵音之文詮表法
自相。名爲依聲字門等諸字者。依聲各各詮
一切法也。明字義者。以此一一字之所詮表
不可得義。名爲依空字也。經初擧喩後合喩
也。此字行相如花嚴經入法界品。儀軌云。復
應觀察自心諸衆生及諸佛心本無有異平等
一相成大菩提心。螢徹清淨廓然周遍圓明
皎潔成大月輪。量等虚空無有邊際。復於月
輪圓。右旋布列四十二梵字。悉皆金色。放大
光明。照徹十方。分明顯見。一一光中現無
量刹海。一一刹海有諸佛。一一諸佛有無量
聖衆。前後圍繞。坐菩提場。成等正覺。智入
三際。身遍十方。轉大法輪。度脱群品。恙
合現證無住涅槃等云云此四十二字内即名
虚空輪字歟。以此字之放光明十方界施作
佛事義。即可喩虚空中飛鳥出十種和聲義
也。文以此喩即表四十二字若五十字之遍
十界中而説法利生義也。又是以初二阿字
喩飛鳥雌雄二體。以第三伴等十字轉聲喩。
是兩鳥所出十種和聲歟。意云。第一阿喩
雄鳥。第二阿喩雌鳥也。自第三伴已下喩
其鳥之所出十聲也。輪字有是旋陀羅尼之
旋轉義也。此一一字門展轉而能互各各詮
一切義理也論此是二中至其理者。是下
結各及字。而明於眞如門離不離義也。論。初
字字名及依聲字。是虚妄法故。於眞如門所
被除遣法也。後字影名及依空字。是於眞如
門中不能除遣於彼名也。此字及此名即不
二門之所攝故。勝過於此中眞如門等也。此
名及此字是性得海諸佛之自内證境界也。
眞如門是種因海佛之所縁境界也。眞如門
中不能除遣於字影名依空字等提等云也。
各各後一種詮其眞理者。如大日經供養法。
疏云。若深祕中深祕釋云。何宗自説阿字。若
祕祕中深祕釋云。眞如理智自然説阿字
云云 論今據前門至字相者。是以散釋意而
歸屬本文也
論心量有十者下。明心法之數量之中。是初
總標數也 論云何爲十至識心者。列十種
心之名也。此中前八識是依他起性八識也。
謂依止於眼而生起心名眼識也。乃至依止
於意根。而生起心名意識也。末那者此云意
也。是依止義也。是第六識之所依止之根者
是末那也。或説又末那翻名染意也。又心地
觀經第二末那識名曰我見識也。阿梨耶識
者此云藏。亦云無沒也。此識即攝持諸心等
之種子及境界。而現行種子共不令共壞故
云藏也。多一識心者是三自一心本法也。此
即心生滅門之所依與行與相如來藏是也。
於是三自一心法。即立多一識名者。遂其性
是本覺一心眞義如故立多一識心名也。安
然菩提心義第三云。龍樹十識中第九名一
切一心識。謂一切有情本來各有一心。一心
各有一切有情云云今謂恐此義違論本意故
也。案此論意。云一切有情唯有一種本覺。
而遍在諸衆生界。而彼説似謂隨有情數。而
於本覺有各別義也。具如下第五卷明也。然
何云一切有情本來各有一心。一心各有一
切有情耶 論十者一一識。心者是即示不
二性徳海法也。此唯性海徳圓滿之果分一
味義。故云一一識心者也。謂前所言多一心
識。今遂歸果分一味義故立一一心識名也。
此中一心一心識者。上一心言者前第九識
之中一心目也。下一心言者後第十識之目。
分前之一心也。而不改遣前因分中一心義。
而所以加果分中一心義者。前因分一心。遂
今成果分一心一味佛果故也。安然又云。第
十一心一心識。謂一切有情本來共有一心。
一心分成一切有情。一切有情還成一佛云云
今私云。如此義本意者。唯雖可言不二門中
立不共徳。而是義如安公説者。可返亦通渉
種因海中也。論彼隨染本覺之還淨時有此
義故也。謂此本覺之元昔所變成諸衆多染
法。皆悉今歸始覺之一佛義故。是即生滅門
中豈無此義耶。然者是不可言不二門之不
共徳也。論。如是至境界者。是結十種心量。
而明能縁所縁之離不離分齊也。謂前九種
心不能親縁慮了知不二門之眞理云也。後
第十一一心識能親縁慮證知不二門眞理云
也。此義意如大日經疏第一云。此法界空中
唯有佛身。都無生死中人。如此一切海會諸
佛。皆是因地心心所法。九識心王成法性身
之時。一切心所等法皆入果海。轉成法内屬
云云是金光明經所云法如如如智爲法身
者即此義也。是意云。一一心識縁了不二門
理義也。前所引疏意云。九識心王未入不二
門以前相未證達不二門理。此時即名未出
生死人。亦名爲因地心心可及九識心王等
也。若此九識心王證入不二之果分後名法
身地。亦名性徳圓滿也。亦名一一心識也。此
論言十識。是前九識上更加果一識之一一
心識也。論。喩曰言語至此論明説者。是此
二教論論主自釋成所引本論旨趣意也。其
意如上所釋。此義易知。世論顯教智者詳。
而解迷者是勸進於他家之學者之辭也 
問。此文者對誰人而成此勸進耶。答。於此通
別二義也。約通義者是當爾時顯教諸宗明
近智者等是也。其上旨人者是弘人天長比
間僧誷等是也。如天台宗顯識論上卷云。沙
門護命等謹言。僧最澄奉獻天台戒并表卷
不合教理事。乃至弘仁十年五月十九日。大
僧都傳燈大法師位護命。小僧都傳燈大法
師位長惠。小僧都傳燈大法師位勤操。律師
傳燈大法師位施平。律師傳燈大法師位豐
安。律師傳燈大法師位修圓。律師傳燈大法
師位泰演云云謂護命并修圓者法相宗也。
勤操泰演者三論宗也。豐安長惠者律宗也。
施平者未知何宗人也。而如法相明近等者。
唯許一分有佛性衆生之成佛義。而不許一
切衆生皆成佛教義也。人執三祇廣劫成佛
及應化身説法義。而不許即身成佛義及法
身説法義也。如三論宗明近等者。亦不許即
身成佛及法身説法義也。如得宗者於皆成
佛義者許未知之。但於即身成佛及法身説
法義者不許之也。而此等明徳皆不受眞言
宗所立即身成佛等深義也。又約別義者。有
法相宗陸奧洲徳一法師者也。此又自製作
破眞言宗之十一箇條之未決疑難之中。其
第三即身成佛疑難文云。花嚴經毘盧舍那
品云。往昔諸佛所一切皆承事無量初修行
嚴淨諸刹海。乃至云。菩提心論云。今眞言行
人從凡入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薩境界者。是
龍猛菩薩説。何背佛説信菩薩語。此疑未決。
又釋摩訶衍論第七云。證發心者從淨心地
初地乃至菩薩究竟地第十
證何境界。所謂
眞如名爲法身。乃至云。以一切菩薩皆逕三
阿僧祇劫故。但隨衆生世界不同有所見聞
根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准此論文。天
台宗所言即身成佛者。謬執示現之文。以爲
眞實菩薩行。彼菩提心論與此摩訶衍論愼
龍樹菩薩所造。豈有相違哉。是故當知發菩
提心論所言今眞言行人能從凡入佛位者。
亦超十地菩薩境界者。依菩薩示現行。而説
非實菩薩行。而彼眞言天台二宗學徒不善。
推究己宗所依經論妄立別宗。即身成佛者
違諸經論。誤後學徒。諸有智者勿謬依學
云云所以依此等説。故此二教論上文云新
藥日淺舊痾未除者即此意而已
論金剛頂發菩提至而不書者。又引菩提心
論文證也。此論所云勝義者。是眞諦之眞如
無爲之理也。常觀察此理名爲勝義菩提心
云也。行願者是俗諦之者爲之善法是也。此
行者六度四攝四天量心行是也。願者是四
弘願五大願等是也。即是等法相通常途顯
教所説菩薩所行也。三摩地者是唯取眞言
門之三平等法中三摩地之行法也。不取餘
教中所説三昧門行也。此三摩地行相者。如
彼菩提心論云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應旨淨
月圓滿觀菩提心也等者。是義意也。三摩地
者菩提心論義云。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
普賢知持此智行猶如金剛。入有情界平等
攝受而護念之者此相利
他行也
又云。三摩地云等引。
義釋云。以云平等引攝一切功徳在自身。故
云等引云云此明自
利行也
又云。義釋云。謂心係縁一
境而不馳散。是等持義云云 文云乃至成佛
無時暫妄者。是以前三種行即無間勤修之。
而至于成佛時敢無闕怠云也。以勤修此云
行即名爲攝善法。或而佛道也 文云惟眞
言法至闕而不書者。是如所前引楞伽密嚴
經中説内證境界者。唯法佛所説也。應化身
佛不説之者此義意也
論喩曰此論至經等是也者。是論主釋成彼
菩提心論大意也。是即此讃歎此論教不共
妙徳也 問。明三摩地之行法事者。顯密常
途例也。而何云唯眞言法中是説三摩地法。
於諸教中闕而不書耶。答。是約言總意別義
作此説也。謂於諸教中説三摩地法者。是但
明心一境專注之三昧義。而是非明三平等
三密門中三摩地法。故云於諸教中闕而不
書也

辨顯密二教論懸鏡鈔卷第五

本論上卷消釋已畢。自下本論下卷消釋之

論六波羅蜜經云者下。引六波羅蜜經文而
明顯密二教差別義也。此經是大唐代中天
竺國之般若三藏所譯經也 經曰法寶自性
恒清淨至如雲能翳日光明者。超悟法師疏
第二云。解曰。自性清淨如來藏心即是法寶。
諸世尊所宣説也。法寶本淨而爲客塵煩惱
所覆。如雲弊日衆生不見。煩惱坌汚名之爲
塵。依眞而住名之爲客。日光明者喩法寶
也 經無垢法寶衆徳備至無分別智而能證
者。疏解曰。無垢法寶衆徳是無垢藏。即是
佛性衆徳悉備具足四義。常樂我淨圓滿也。
法寶清淨云何求者。徴問修證。無分別智
而能證者。答能證智唯有二空。無分別智而
能證也云云問。此佛性衆徳具足中常樂我
淨者其義何耶。答。同疏第一云。功徳法身堪
然常住者。本有功徳修成功徳總名功徳。自
受用身性同本不生滅是凝然常故曰湛然。
眞如法身及自受用並具四徳常樂我淨故曰
常住。常是法身。住是報身。名爲常住佛。報
身四智菩提以之爲體。此菩提智金光明經
名如如智。佛法身者如如故。法與報並是凝
然。又不生名常。不滅名住。亦名常住。以是
歸依清淨法身者。總結願求由。是湛然常住
身故。勸物求也云云私云。此師所體云。常
是法身。住是報身。名爲常者。此解甚妙也。
此義意與此二教論主之所説。上文云自性
受用佛自受法樂故等。又下文云自受用法
性佛説内證智境等義。其意最稱會也
經第一法寶至解脱法身者。同疏云。解曰。摩
訶般若解脱法身是諸如來三徳涅槃甘露解
脱常樂我淨唯佛獨得二乘所無云云問。此
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徳者。其義云何。答。此三
點徳唯具足自性自受用佛身也。如涅槃經寶
師疏第三云。唯上經文明法身義者。即是自
受用身常在密嚴佛土也。一切餘盡者。是煩
惱正習分段變易。皆盡而實報身常住不變。
及佛所化身成道涅槃皆非二乘境界故。名
爲祕密也。經曰猶如伊字至亦不得成第二
喩答也。三點若并妙則不成伊縱亦不成者。
釋喩中縱并不成義也。三點若別亦不成者。
釋喩中別亦不成也。如摩醯首羅三目得成
伊者。擧三目相喩顯伊字。何故喩後方説別
亦不成者。先擧伊字非縱非并以文便故。所
以先擧喩也。經曰我亦是至如世伊字第三
合也。若將喩類法喩文不足。法云解脱之法
亦非涅槃。如來之力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
非涅槃也。以法類喩應言唯一一點不成伊
也。以解脱等三即一一不成故。夫證涅槃若
唯身亦非涅槃。唯般若亦非涅槃。唯解脱亦
非涅槃。此亦各別未有斷證。亦非涅槃。別亦
不成。又三事涅槃者是佛自受用身。摩訶般
若解脱三法之圓寂義也。如來之身金剛心
後證智斷二徳。身智無無累自在之義名爲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