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祕密漫荼羅十住心論 (No. 2425_ 空海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釋曰。醯醯是呼召。倶摩羅迦是童子。即是呼
召令憶本願。又倶是摧破之義。魔羅是四
魔及眷屬。此眞言以魔字爲體。即是大空
之義。證此大空摧壞一切魔也。毘目乞底
鉢他悉體多解脱道住。請呼此童子住於解
脱道者。即是諸佛解脱。所謂大空涅槃。sma
rasmara憶念憶念。pratij@ja先所立願。此眞言
淺略意云。醯醯童子住解脱道者憶念本
所立願。一切諸佛法身成佛入身口意祕密
之體。一切有心無能及者。然憶本願故以
自在之力。還於生死救度衆生。大意如此。
此童子久已法身成佛。故請具以憶本願
而度衆生。由請菩薩本願。若有見聞觸知
憶念我者皆於諸乘而得畢定乃至滿一
切願。此菩薩久已成佛。所謂普見如來或云
普現如來。以大悲加持力示童子身。顯義
如是。深祕義。ma一字爲體是大空義。大空
則大自在。大自在則大我。大我能證大空。大
我於一切法無著無得。是則如來智慧。若
得平等慧者於一切法都絶戲論。是故亦
名無戲論如來。故金剛頂經云。時薄伽梵一
切無戲論如來。復説轉字輪般若理趣。釋經
云。是則文殊師利菩薩之異名。轉字輪者是
五字輪三摩地。所謂諸法空與無自性相
應故者。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利菩薩三摩
地。諸法無相與無相性相應故者。是降三世
曼荼羅中忿怒金剛利三摩地。諸法無願與
無願性相應故者。是遍調伏曼荼羅中蓮華
利三摩地。諸法光明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
者。一切義成就曼荼羅中寶利菩薩三摩地
云云 所謂空無相無願是三解脱門。大般若
等顯諸空無相等經。皆是文殊師利菩薩三
摩地法曼荼羅。故六波羅蜜經云。令文殊師
利菩薩受持所説般若藏。龍樹菩薩依此般
若藏作中觀十二門論示三解脱中道正
觀。龍樹菩薩弟子提婆菩薩作百論破二乘
外道等執。無著菩薩造順中論。世親菩薩作
百論釋。清辨菩薩造中論釋。此名般若燈
論。護法菩薩造廣百論釋。唐三藏玄奘法師
譯傳大唐。秦姚興時鳩摩羅什三藏譯青目
所作中觀釋爲四卷。吉藏法師依中百十二
三論。廣造章疏盛傳三解脱門。入唐學生
智藏道慈法師等受學傳此間。是名三論宗。
是此名人則文殊師利菩薩。約法曰大般若
波羅蜜多經。如此經論等所詮無量經義等。
悉攝文殊一ma字眞言盡。若觀誦此一字
則證大空三昧等同文殊菩薩。證此大空
慧時能知一切諸法本來不生不滅不斷不
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等。中論初説八不良
有以也。是大慧亦是大日尊萬徳之一也。故
善無畏三藏云。文殊師利者。是大日如來智
慧。不離大日如來別有慧云云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七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八
一道無爲住心第八亦名如實知自心
亦名空性無境心
若夫孔宣出震旦。述五常乎九州。百會誕
華胥。開一乘乎三草。於是狂醉黎元住而不
進。癡闇黔首往而不歸。七十達者頗昇其
堂。萬千羅漢乃信金口。度内五常方圓不
合。界外一車大小不入。是故三七觀樹四
十待機。初轉四諦方等洗人法之垢穢。後
灑一雨圓音霑草木之芽葉。至如入蓮華
三昧觀性徳不染。放白毫一光表修成遍
照。會三歸一讃佛智之深多。指本遮末談成
覺之久遠。寶塔騰踊二佛同座。娑界震裂四
唱一處。賜髻珠獻瓔珞。利智鶖子疑吾佛
之變魔。等覺彌勒怪子年之過父。一實之
理吐本懷於此時。無二之道得滿足於今
日。爾乃羊鹿斃而露牛疾。龍女出而象王迎。
二種行處宿身心之室宅。十箇如是安止觀
之宮殿。寂光如來融境智而知見心性。應化
諸尊顧行願而分身隨相。寂而能照照而常
寂。似澄水之能鑒。如瑩金之影像。濕金即照
影。照影即金水。即知境即般若。般若即境。故
云無境界。即此如實知自心名爲菩提。故
大日尊告祕密主云。祕密主。云何菩提謂
如實知自心。祕密主。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何以故。虚空
相是菩提。無知解者亦無開曉。何以故。菩
提無相故。祕密主。諸法無相謂虚空相。爾時
金剛手復白佛言。世尊。誰尋求一切智。誰
爲菩提成正覺者。誰發起彼一切智智。佛
言。祕密主。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
故。本性清淨故。心不在内不在外。及兩中
間心不可得。祕密主。如來應正等覺。非青非
黄非赤非白非紅非紫非水精色。非長
非短非圓非方。非明非暗非男非女非
不男女。祕密主。心非欲界同性非色界同
性非無色界同性。非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
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趣同性。
祕密主。心不住眼界。不住耳鼻舌身意界。
非見非顯現。何以故。虚空相心離諸分別
無分別。所以者何。性同虚空即同於心。性
同於心即同菩提。如是祕密主。心虚空界
菩提三種無二。此等悲爲根本方便波羅蜜
滿足。是故祕密主。我説諸法如是。令彼諸
菩薩衆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祕密主。若
族姓男族姓女。欲識知菩提當如是識知
自心。祕密主。云何知自心。謂若分段。或顯
色或形色或境界。若色若受想行色。若我若
我所。若能執若所執。若清淨。若界若處。乃至
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祕密主。此菩薩淨菩
提心門。名初法明道。釋曰。謂無相虚空相
及非青非黄等言並是明法身眞如一道無
爲之眞理。佛説此名初法明道。智度名入
佛道初門。言佛道者指金剛界宮大日曼荼
羅佛。於諸顯教是究竟理智法身。望眞言
門是則初門。大日世尊及龍猛菩薩並皆明
説不須疑惑。又下文云。所謂空性離於根
境。無相無境界。越諸戲論等同虚空。離
有爲無爲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
者。亦是明理法身。無畏三藏説。行者住此
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見佛壽量
長遠本地之身與上行等從地涌出諸菩薩
同會一處。修對治道者。雖迹隣補處然不
識一人。是故此事名祕密。證此理佛亦名
常寂光土毘盧遮那。大隋天台山國清寺智
者禪師。依此門修止觀得法華三昧。即以
法華中論智度爲所依搆一家義。修止觀
兼爲門徒説云。正修止觀者。乃至觀心具
十法門。一觀不可思議境。二起慈悲心。三巧
安止觀。四破法遍。五識通塞。六修道品。七對
治助開。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無法愛也。一
觀心是不可思議境者。夫一心具十法界。
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
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
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
不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
在前一心在後。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
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則是横。
縱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
是心。故非縱非横。非一非異玄妙深絶。非
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爲不可思議境。
意在於此。又云。四句倶皆可説。説因亦是
縁亦是共亦是離亦是。若爲盲人説乳若
貝若粖若雪若鵠。若盲聞諸説即得解
乳。即世諦是第一義諦。當知終日説終日
不説。終日雙遮終日雙照。即破即立即立
即破。經論皆爾。天親龍樹内鑒冷然。外適時
宜各權所據。而人師偏解學者苟執。遂興
矢石各保一邊大乖聖道也。若得此意倶
不可説倶可説。若隨便宜者。應言無明
法法性生一切法。如眠法法心則有一切
夢事。心與縁合則三種世間三千相性皆從
心起。一性雖少而不無。無明雖多而不有。
何者。指一爲多多非多。指多爲一一非
少。故名此心爲不可思議境也。若解一心
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一陰一切
陰一切陰一陰非一非一切。一入一切入一
切入一入非一非一切。一界一切界一切界
一界非一非一切。一衆生一切衆生一切衆
生一衆生非一非一切。一國土一切國土一
切國土一國土非一非一切。一相一切相一
切相一相非一非一切。乃至一究竟一切究
竟一切究竟一究竟非一非一切。遍歴一切
法皆是不可思議境。若法性無明合有一切
法陰界入等。即是俗諦。一切界入是一法界。
即是眞諦。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義諦。
如是遍歴一切法。無非不思議三諦。若一
法一切法即是因縁所生法。是爲假名假觀。
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説即是空空觀也。若非
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一空一切空無假
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
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
中。總中觀也。即中論所説不可思議一心三
觀也。歴一切法亦如是。若因縁所生法者。
即方便隨情道種權智。若一切法一法我説
即是空。即隨智一切智。若非一非一切亦名
中道義者。即非權非實一切種智。例上一權
一切權。一實一切實。一切非權非實。遍歴一
切是不可思議三智也。若隨情即隨他意
語。若隨智隨自意語。若非權非實即非自
非他意語。遍歴一切法無非漸頓不定不思
議教門也。若解頓即解心。心尚不可得云
何當有趣非趣。若解漸即解一切法趣心。
若解不定即解是趣不過。此等名異義同。
軌則行人呼爲三法。所照爲三諦。所發爲
三觀。觀成爲三智。教他呼爲三語。歸宗呼
爲三趣。若得斯意類一切皆成法門。種種
味勿嫌煩。又明修四種三昧入菩薩位
云。行法衆多略言其四。一常座。二常行。三
半行半座四非行非座。亦隨自意亦名覺意。
通稱三昧者調直定也。大論云。善心一處住
不動是名三昧。法界是一處。止觀能住不
動。四行爲縁觀心。藉縁調直。故通稱三
昧。又云。根塵相對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
是爲最要。又云。横竪一心明止觀者。如上
所説横竪深廣破一切邪執。申一切經論
修一切觀行。逗一切根縁迴轉無窮。言煩
難見。今當結束出其正意。若無生門千萬
重疊。只是無明一念因縁所生法。即空即假
即中不思議三諦。一心三觀一切種智佛眼
等法耳。無生門既爾。諸餘横門亦復如是。
雖種種説只一心三觀。故無横無竪但一
心修止觀。又云。言衆生者。貪恚癡心皆計
有我。我即衆生我遂心起。心起三毒即名
衆生。此心起時即空即假即中。隨心起念止
觀具足。觀名佛知止名佛見。於念念中止
觀現前。即是衆生開佛知見。此觀成就名初
隨喜品。讀誦扶助此觀轉明成第二品。如行
而説資心轉明成第三品。兼行六度功徳
轉深成第四品。具行六度事理無減成第
品。轉入六根淨名相似位。故法華云。雖
未得無漏而其意根清淨。若此從相似位
進入銅輪破無明得無生忍。四十二地諸
位。故法華云。得如是無漏清淨之果報。亦
是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以
聖賢例佛。指妙覺是報。又云。若破法愛
入三解脱發眞中道。所有慧身不由他悟。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住無生忍亦名寂滅
忍。以首楞嚴遊戲神通。具大智慧如大海
水。所有功徳唯佛能知。今止觀進趣方便齊
此而已。入住功徳今無所論後當重釋。是
十種法名大乘觀。學是乘者名摩訶衍
是爲天台
宗修行相
 此一道無爲住心有二種義。謂淺
略如前。深祕義者。下所説眞言門義是也。
言一道無爲住心所説法門是觀自在菩薩三
摩地門。所以觀自在菩薩手執蓮華。表一
切衆生身心中有本來清淨理。唯沈淪無明
三毒泥中往來六趣四生垢穢。不染不垢
猶如蓮華。是本來清淨理名一道無爲。是一
道亦名一乘。所謂佛乘。乘約能運載得名。
道據能開通立稱。名雖二別理則一也。是
觀自在菩薩住普觀三昧。説自心眞言曰
sarvatath@agat@acommavalokitecommakaru@namayara
rarah@u@mja@h
初一句即是一切如來。謂十方三世諸佛。次
句觀義。用彼佛所觀故名諸如來觀。即是
平等觀。即是普眼觀也。次句體也。所謂大悲
爲體。猶如金人以彼自體純是金故爲金
人。此菩薩亦爾。純以大悲爲體。囉囉囉。囉
是塵垢義。入阿字門即是無塵垢。所以三
重者除三毒三界三乘三業等。由除此三
重塵垢速證本來清淨一道無爲理。此眞言
以初sa字爲體。薩字一切諸法諦義。觀自
在菩薩以普眼力觀一切諸法不倒不謬故
名諦。諦審也。所觀理事無不徹底審諦故。
法華經題目梵名云。sadharmap@l@n@darikasutra@m
sa字亦是薩字。此經亦初一字爲體。經
内一切句義。皆説此一字之義。譬如易一爻
能含六十四卦及十翼等萬象。故觀自在菩
薩以此一字爲眞言。此菩薩亦名得自性
清淨如來。故金剛頂經云。時薄伽梵得自性
清淨法性如來。復説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
印。釋經云。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者是觀自
在菩薩異名。所謂世間一切欲清淨故則一
切瞋清淨者。此則金剛法菩薩三摩地。
謂世間一切垢清淨故則一切罪清淨。此則
金剛利菩薩三摩地云云 法華經及餘觀音部
經等。皆是觀自在菩薩法曼荼羅。以sa一字
眞言悉攝盡也。天台智者禪師依法華經中
論智度論等。修止觀法。撰四教儀禪門觀心
論。兼爲弟子等説。上足弟子潅頂記法華
玄文文句止觀各十卷。後弟子湛然作文句
玄義止觀等私記。是名天台法華宗。如此法
門並是法王之一職法界之一門。從百字輪
sa字流出。攝末歸本悉含一字。若有衆
生應從此門入法界者。現觀音身授此
法教。若能受持讀誦速得解脱等同觀音菩
薩。若得此眞言密義一切法教皆悉平等平
等。若依多名顯句經論疏等修行者。徒積
年劫空費身心。不得證入法界。故法華儀
軌經云。一切衆生身中皆有佛性具如來
藏。一切衆生無非無上菩提法器。若欲成
就如此法者。應當先具如是四縁。一者親
近善知識。即是潅頂阿闍梨也。二者聽聞正
正法者是妙法蓮華經王。三者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者即是瑜伽觀智。瑜伽觀智者。即
是觀念本尊及眞言印等。四者法隨法行。法
隨法行者。謂修奢摩他毘鉢舍那。即堪任
證無上菩提。若修持妙法蓮華經若男若
女。則須依修眞言行密行菩薩道。應當先
入大悲胎藏大曼荼羅並見護摩道場滅
除身中業障。得阿闍梨與其潅頂。即從師
受念誦儀軌三昧耶。護身結界迎請供養。乃
至觀於己身等同普賢大菩薩身。若不具
如是増上縁者。所有讀誦修習如此經王。
難得速疾證成三昧。一一印契儀軌眞言。
應當於潅頂阿闍梨處躬禀受決擇。而專
擅作者是則名爲越三昧耶。傳及受者倶
獲重罪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八



秘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九
極無自性住心第九
極無自性心。今釋此心有二種趣。一顯略
趣。二祕密趣。顯略趣者。夫甚深也者麼嚧。峻
高也者蘇迷。廣大也者虚空。久遠也者芥石。
雖然芥石竭磷虚空可量。蘇迷十六萬。麼嚧
八億那。近而難見我心。細而遍空我佛。我
佛難思議。我心廣亦大。巧藝心迷擲笇。離
律眼盲休見。禹名舌斷夸歩足刖。聲縁識不
識。薩埵智不知。奇哉之奇絶中之絶。其只
自心之佛歟。迷自心故六道之波鼓動。悟
心原故一大之水澄靜。澄淨之水影落萬像。
一心之佛鑒知諸法。衆生迷此理輪轉不
能絶。蒼生太狂醉自心不能覺。大覺慈父
指其歸路。歸路五百由旬此心則都亭。都亭
非常舍隨縁忽遷移。遷移無定處是故無
自性。諸法無自性故去卑取尊。故有眞如
受熏之極唱勝義無性之祕告。警一道於彈
指。覺無爲於未極。等空之心於是始起。寂滅
之果果還爲因。是因是心望前顯教極果。
於後祕心初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宜其
然也。初心之佛其徳不思議。萬徳始顯一心
稍現。證此心時知三種世間即我身。覺十
箇量等亦我心。盧舍那佛始成道時。第二七
日與普賢等諸大菩薩等廣談此義。是即所
謂華嚴經也。爾乃苞華藏以爲家。籠法界
而爲國。七處莊座八會聞經。入此海印
定觀法性圓融。照彼山王機示心佛不異。
攝九世於刹那。舒一念於多劫。一多相入理
事相通。帝網譬其重重。錠光喩其隱隱。遂
使就覺母以發心。歸普賢而證果。三生練
行百城訪友。一行行一切一斷斷一切。雖
云初心成覺十信道圓。因果不異經五位
而馳車。相性不殊渾十身。而同歸。斯則華
嚴三昧之大意。故大日如來告祕密主言。所
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越諸戲論
等同虚空。離有爲無爲界離諸造作離眼
耳鼻舌身意。極無自性心生。善無畏三藏説。
此極無自性心一句悉攝華嚴教盡。所以者
何。華嚴大意原始要終。明眞如法界不守
自性隨縁之義。故法藏師五教云。若計眞如
一向有者有二過失。一常過。謂不隨縁故。
在染非隱故。不待了因故。即墮常過。問
諸聖教中。並説眞如爲凝然常。既不隨縁
豈是過耶。答聖説眞如爲凝然者。此是隨
縁成染淨時。恒作染淨而不失自體。是
即不異無常之常。名不思議常。非謂不
作諸法如情所謂之凝然也。若謂不作諸
法而凝然者。是情所得故即失眞常以彼
眞常不異無常之常。不異無常之常出於
情外故曰眞常。是故經中不染而染者明常
作無常也。染而不染者明作無常時不失
常也。問教中既就不異無常之常故。説
眞如爲凝然常者。何故不就不異常之無
常故説眞如爲無常耶。答教中亦説此義。
故經云。如來藏受苦樂與因倶若生若滅。
經云。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成染心等。
以此教理故眞如不異常之無常。故隨縁
隱體是非有也。問眞如是不生滅法故。既
不異無常之常故説爲常。不異常之無常
故得説無常者。亦可依他是生滅法。亦應
得有不異常之無常不異無常之常義
耶。答亦並得有也。何以故。諸縁起無常法。
即無自性方成縁起。是故不異常性而得
無常。故經云。不生不滅是無常義。此即不
異於常成無常也。又以諸縁起即是無性。
非滅縁起方説無性。是即不異無常之常
也。故經云。色即是空非色滅空故。又云。衆
生即涅槃不更滅故等也。此中二義與眞如
二義相配可知。此即眞俗雙融二而無二。故
論云。智障極盲暗謂眞俗別執。此之謂也。是
故若執眞如同情所謂而凝然常者。即不
隨縁隱其自體。不假了因即墮常過也。
又若不隨縁成於染淨。染淨等法即無所
依。無依有法又墮常也。以染淨法皆無自
體頼眞立故。二斷過者。如情之有即非眞
有。非眞有故即斷眞也。又若有者即不隨
染淨。染淨諸法既無自體。眞又不隨不得
有法亦是斷。三藏又云。行者得如是微細
慧時。觀一切染淨諸法。乃至少分由如隣
虚無不從縁生者。若從縁生即無自性。
若無自性即是本不生。本不生即是心實際。
心實際亦復不可得。故曰極無自性心生。此
心望前二劫。由如蓮華盛敷。若望後二心。
即是果復成種。故經曰如是初心佛説成佛
前二劫者。指他縁一道二種住心。
後二心者示眞言門根究竟二心
 又極無自性
心明眞如法身蒙驚覺縁力更進金剛際。
據大日經及金剛頂經等云。時婆伽梵大菩
提普賢大菩薩住一切如來心寂滅無相平
等究竟眞實。時金剛界一切如來現受用身
彈指驚覺告曰。善男子。汝所證是一道清
淨。未證祕密金剛三摩地。勿以此爲足。時
一切義成就菩薩。由一切如來驚覺。即從無
色身三昧起。禮一切如來白言。世尊如來
教示我所行道。云何修行云何是眞實。一切
如來異口同音告彼菩薩言。善男子。當住
觀察自心三摩地。從此已後説五相成身眞
言。由此五相眞言加持得成大日尊身。如
是明證非一恐繁不述。言一道清淨者即
是一乘一如等理是也
又華嚴宗五教十玄六相華嚴三昧以爲至
要。故略出之 藏公金師子章云。釋此金
師子一章。略作十門分別。一明縁起二辨
色空。三約三性。四顯無相。五説無生。六論
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
涅槃。一明縁起者。以金無自性。隨工巧匠
縁。遂有師子起。起但是縁故名縁起。二辨
色空。以師子相虚唯是眞金。師子不有金體
不無。故色空。又空無自體約色以明。不
幻有故云色空。三約三性者。師子情
有名爲遍計。金性不變號曰圓成。金師子似
有稱曰依他。四顯無相者。以金收師子。金
外更無師子相可得。故云無相。五説無生
者。正見師子生時祇是金生。金外更無一
物。師子雖有生滅。金體本無増減。以金無
増減故曰無生。六論五教者。此金師子唯
是因縁之法。念念生滅實無師子可得。名
愚法聲聞教。第二即此縁生之法。各無自性。
徹底唯空名大乘始教。第三言雖復徹底唯
空。不礙幻法宛然。縁生假有二相雙存。名
大乘終教。第四即此二相。互奪兩亡情謂不
存。倶無有力互立雙泯。名言路絶栖心無
寄。名大乘頓教。第五即此情盡體露之法混
成一塊。繁興大用起必全眞。萬像紛然參
而不雜。一切即一皆同無性。一即一切因果
歴然。力用相收卷舒自在。名一乘圓教。七
勒十玄者。一云。此金與師子同時成立。圓
滿具足。名同時具足相應門。第二金與師
子相容成立一多無礙。於中理事諸相各各
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
門。第三若看師子即唯師子無金。即金隱
師子顯。若看金即唯金無師子。即金顯師子
隱。若兩處看即倶顯倶隱。隱即名祕密。顯即
名顯著。故名祕密隱顯倶成門。第四即此師
子眼耳支節一一毛處。各各全收師子。一一
毛處師子。同時頓入一莖毛中。一一莖毛
中各各皆有無邊師子。又復一一毛載此無
邊師子。還入一莖毛中。如是重重無盡無
盡如帝網天珠。名因陀羅網境界門。第五此
師子眼收師子盡即一切純是眼。若耳收師
子盡即一切純是耳。若諸相同時相收悉皆
具足。即一一皆純皆雜。又一一皆是圓滿
藏。故言諸藏純雜具徳門。第六師子諸根一
一毛頭皆各全收師子盡。一一皆徹遍師
子。耳即眼眼即鼻。自在成立無障礙故。故
名諸法相即自在門。第七此師子或隱或
顯。若一若多。定純定雜有力無力。即此即
彼主伴交輝。理事齊現皆盡相容。不礙安
立微細成辨。故名微細相容安立門。第八此
師子是有爲法。念念生滅刹那無間。分爲三
際。爲過去現在未來。此三際各有過去現在
未來。總三三位以立九世。即更束爲一數
法門。雖復九世十世各各有融隔不同。相由
成立通融無礙相同爲一念。故名十世隔
法異成門。第九即此師子與金。或隱或顯或
一或多。無有自性由心迴轉。説事説理有
成有立。故名唯心迴轉善成門。第十説此
師子用表無明。託此金體具彰眞性。二事
合説況阿頼耶識令生正解。名爲託事顯
法生解門。第八括六相者。言一師子是總
相。五根差別是別相。共成一縁起是同相。
眼耳各不相是是異相。諸根合會得有師
子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壞相。第九成
菩提者。此云道也覺也。眼看師子之時。見
一切有爲法更不須待壞。本來寂滅離諸
取捨。即於此路流入薩婆若海故名爲道。
解無始已來所作顛倒無有一實體故名爲
覺。畢竟具一切種智名成菩提。第十入涅
槃者。見此師子與金。二相倶盡煩惱不生。
好醜現前心安如海。妄想都盡無諸逼迫。出
纒離障永絶苦源爲入涅槃也 又澄觀
法師新華嚴疏云。頓成諸行者。一行即是一
切行故。此復二義。一約心觀。二約性融。今
謂一念相應能頓具成。謂知此心即是佛智。
佛智即是無念。無念心體内外無著。諸過自
防忍可諦理。離身心相寂然不動。了見性
空善達有無。進詣妙覺是眞修習。決斷分
明十度具矣。十度既爾餘行例然。故修一行
成一切行。二約性融者。以隨一行稱法
性故。法性融攝故。此一行如性。普收無行
不具。廣如下説。又云。七令知地位者。同
修一道至於佛果有階差故。如虚室千燈
雖同遍室不妨前後明有微著。若無此位
徒修妙行。不知此位或叨濫上流。或得少
爲足。此亦二種。一行布位。初後淺深五位差
別。二圓融位。一攝一切一一位滿即説成佛。
一位之中具攝一切諸位功徳。信該果海初
發心時便成正覺。上二相攝例行説 又杜
順和尚花嚴三昧云。但法界縁起惑者難階。
若不洗濯垢心無以登其正覺。故大智論
云。如人鼻下有糞臭沈麝等香亦爲臭也。
故維摩經云。無以生滅心行説實相法。故
須先打計執然後方入圓明。若有直見色
等諸法從縁即是法界縁起也。不必更須
前方便也。如其不得直入此者。宜可從始
至終一一徴問。致令斷惑盡迷除法絶
言。見性生解方爲得意耳。問曰。云何見
色等諸法。即得入大縁起法界耶。答曰。以
色等諸事本眞實亡詮即妄心不及也。故經
云。言説別施行。眞實離文字。是故見眼耳
等事即入法界縁起中也。何者。皆是無實
體性也。即由無體幻相方成。以從縁生非
自性有故。即由無性得成幻有。是故性相
渾融全收一際。所以見法即入大縁起法界
中也。問既言空有無二即入融通者。如何
復云見眼耳等即入法界中耶。答若能
見空有如是者。即妄見心盡方得順理入
法界也。何以故。以縁起法界離見亡情繁
興萬像故。問既知如是。以何方便令得入
耶。答方便不同略有三種。一者徴令見盡
如指事問云何者是眼。如已前小乘中六種
簡之。若入一切諸法但名門中收。無有一
法非名者。復須責其所以所以知眼等是
名。如是展轉責其所以。令其亡言絶解。二
者示法令思。此復有二門一剥顛倒心決
盡。如指事以色香味觸等。奪其妄計令知
倒惑。所有執取不順於法。即是意識無始妄
見熏習所成。無始急曳續生三界輪環不
絶。若能覺知此執即是縁起當處無生。二
者示法斷疑。若先不識妄心。示法反成倒
惑。若不示法令見。迷心還著於空。所以先
剥妄心。後乃示法令見。三者顯法離言絶
解。就此門中亦爲二。一遮情二表徳。言遮
情者。問縁起是有耶。答不也即空故。縁起之
法無性即空。問是無耶。答不也即有故。以縁
起之法即由無始得有故也。問亦有亦無耶。
答不也。空有圓融一無二故。縁起之法空有
一際無二相故也。如金與莊嚴具思之。問
非有非無耶。答不也不礙兩存故。以縁起
之法空有互奪同時成也。問定是無耶。答不
也。空有互融兩不存故。縁起之法空奪有盡
唯空而非有。有奪空盡唯有而非空。相奪
同時兩相雙泯。二表徳者。問縁起是有耶。答
是也幻有不無故。問是無耶。答是也無性即
空故。問亦有亦無耶。答是也不礙兩存故。
問非有非無耶。答是也互奪雙泯故。又以縁
起故是有。以縁起故是無。以縁起故是亦
有亦無。以縁起故是非有非無。乃至一不一
亦一亦不一非一非不一。多不多亦多亦不
多非多非不多。如是是多是一亦是多亦是
一非非是多非非是一非非多非非一。即不
即四句准之。如是遮表圓融無礙。皆由縁
起自在故也。若能如是者方得見縁起法
也。何以故。圓融一際稱法見故。若不同時
前後見者。是顛倒見非正見也。何以故。前
後別見不稱法故。問如是見已云何方便
入法界耶。答言入方便者。即於縁起法上
消息取之。何者。即此縁起之法即空無性。
由無性故幻有方成。然此法者即全以無性
性爲其法也。是故此法即無性而不礙相
存也。若不無性性起不成。以自性不生皆
從縁故。既全收性盡。性即無爲不可分別。
隨其大小性無不圓。一切亦即全性爲身。
是故全彼爲此。即性不礙幻相。所以一具
衆多。既彼此全體相收不礙彼此差別也。
是故彼中有此此中有彼。故經云。法同法
性入諸法故。解云。法者即擧縁起幻有法
也。同性者縁起即空而不礙此相故。全收
彼爲此。以彼即空而不礙彼相故。既此彼
全收相皆不壞。是故此中有彼彼中有此。
非但彼此相收。一切亦復如是。經云。一中
解無量無量中解一。轉轉生非實智者無
所畏。又云。於一法中解衆多法。衆多法中
解了一法。如是相收彼此即入。同時顯現無
前無後。隨一圓融即全彼此也。問法即如
是智復如何。答智順於法一際縁成。冥契
無差頓現不無先後。故經云。普眼境界清
淨身。我今演説人諦聽。解云。普眼者。即是法
智相應頓現多法也。即明法唯普眼所知
簡非餘智境界也。境界者。即明多法互入
猶如帝網天珠重重無盡之境界也。清淨身
者。即明前諸法同時即入終始難原。縁起集
成見心無寄也。然帝釋天珠網者即號因陀
羅網也。然此帝網皆以寶成。以寶明徹遞
相影現渉入重重。於一珠中同時頓現。隨
一即爾竟無去來也。今且向西南邊取一
顆珠驗之。即此一珠能頓現一切珠影。此
珠既爾餘一一亦然。既一一珠一時頓現一
切珠既爾。餘一一亦然。如是重重無有邊
際。即此重重無邊際珠影。皆在一珠中炳然
齊現。餘皆不妨此。若於一珠中坐時。即坐
著十方重重一切珠也。何以故。一珠中有一
切珠故。一切珠中有一珠時。即坐著一切
珠也。一切反此准以思之。既於一珠中入
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於一切珠入一
珠而竟不出此一珠。問既言於一珠中
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者。云何得入
一切珠耶。答只由不出此珠。是故得入一
切珠。若出此一珠入一切珠者。即不得
入一切珠也。何以故。離此珠内無別珠
故。問若離此珠内無一切珠者。此網即但
一珠所成。如何言結多珠成耶。答只由唯
獨一珠。方始結多爲網。何以故。由此一珠
獨成網故。若去此珠全無網故。問若唯獨
一珠者。云何言結成網耶。答結多珠成網
者。即唯獨一珠也。何以故。一是總相具多成
故。若無一一切無故。是故此網一珠成也。一
切入一准思可知。問雖西南邊一珠總收
十方一切珠盡無餘。方各各有珠。云何言
網唯一珠成耶。答十方一切珠者。總是西南
方一顆珠也。何以故。西南邊一珠即十方一
切珠故。若不信西南邊一珠即是十方一切
珠者。但以墨點點西南邊一珠著時。即十
方珠中皆有墨點。既十方一切珠上皆有墨
點。故知十方一切珠即是一珠也。言十方一
切珠不是西南邊一珠者。豈可是人一時遍
點十方一切珠耶。縱令遍點十方一切珠
者即是一珠也。此一爲始既爾。餘爲初亦
然。重重無際點點皆同。杳杳難原一成咸畢。
如斯妙喩類法思之。法不如然喩同非喩。
一分相似故以爲言。何者此珠但得影相渉
入其質各珠。法不如然全體交徹。故經云。
以非喩爲喩等也。諸有行者准喩思之
    盧舍那佛過去行 令佛刹海皆清淨
    無量無數無邊際 彼一切處自在遍
    如來法身不思議 無色無相無倫匹
    示現色相爲衆生 十方受化靡不現
    一切佛刹微塵中 盧舍那現自在力
    弘誓佛海震音聲 調伏一切衆生類
次祕密趣者。自上所説極無自性住心者。是
普賢菩薩所證三摩地門。亦是大毘盧舍那
如來菩提心之一門也。故善無畏三藏説。東
南方普賢菩薩者何也。普賢者是菩提心。若
無此妙因終不能至無上大果。故經云。時
普賢菩薩住於佛境界莊嚴三昧説自心眞

samant@a@dagat@acommavirajadharmanirjatamah@ama
h@a
顯句義云。初句普也。次去也往也。微羅闍離
塵垢。謂除一切障。達摩儞闍多法生。謂從
法界體性生。摩訶摩訶上ma字是第五字。遍
一切處即是大空。空中之大名爲大空。故重
言之。更無可得爲等比者。故名爲大。重
空之中更無比也。意言。等者即是諸法畢竟
平等也。進者是逝義。謂佛善逝而成正覺。然
此平等法界無行無到。云何有來去耶。次即
釋云。以能離垢除一切障。即是勝進之義。
無行而進最爲善逝也。以如是進行能成
法生即是從平等法性而生佛家故。次言
大中之大。即等等無礙證中大空。大空者佛
境界也祕義云。以初ha字爲體。喜也因也。
所謂修行菩薩行。若有衆生。從此法門而
受持讀誦或觀照者。即同普賢之門。不久能
得佛境界莊嚴三昧自在之力。喜者隨喜。見
喜猶如己。住平等觀離嫉妬故。因者
因縁。菩提心爲因。大悲萬行爲縁。修行三
密方便。成就娑羅樹王萬徳華果。此ha字有
十二轉聲字。即是十二地。除中七字菩提因
行證入方便。中間則大悲句攝。是五字則五佛
五智。則普賢一門之五佛。是五佛各各具十
佛刹微塵數四種曼荼羅。是四種曼荼羅各各
具不可説不可説眷屬曼荼羅。如ha一字者
自餘字等亦復如是。又喜者歡喜喜悦喜樂之
義。所謂大安樂適悦義。金剛頂經名大安樂
金剛薩埵故。經云。時薄伽梵一切如來大乘
現證三昧耶一切曼荼羅持金剛勝薩埵。於
三界中調伏無餘一切義成就金剛手菩薩
摩訶薩。爲欲重顯明此義故熈怡微笑。左
手作金剛慢印。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作
勇進勢。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心眞言曰
h@u@m 釋經云。此字因義。因義者謂菩提心爲
因。即一切如來菩提心。亦是一切如來不共
眞如妙體恒沙功徳皆從此字生。此一字具
四字義。且ha字以爲本體。ha字從a字生。
a字一切法本不生故。一切法因不可得。
其字中有汚聲。汚聲者一切法損減不可
得。其字頭上有圓點半月。即爲麼字。麼字
者一切法我不可得義。我有二種所謂人我
法我。此二種皆是妄情所執。名爲増益邊。若
離損減増益即契中道云云 今依此説。一
切如來不共眞如妙體恒沙功徳皆從h@u@m
字出生。諸顯教皆以眞如爲諸法體性。佛
華法華等亦以此眞如爲至極理。今此眞言
法教以h@u@m字爲一切眞如等所依。眞如則所
生之法。眞言則能生之法。眞如法體猶從此
而生。何況能證人乎。能證佛既亦如此。何況
所説法教乎。雖云能證所證平等無二。然猶
於二門眞如作究竟之説。亦雖三種世間
互相圓融説無盡無盡義。迹逗此域影休
此床。無盡教義從一聲出。三種圓融優遊
二門境。誰信眞如更有所依。佛菩薩共有
此説。經云。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
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眞如。言一切清淨
者。眞如無量淺深差別故云一切。一切之言
其意甚深。論云。摩訶衍者總。説有二種。云何
爲二。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謂衆生心。是
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
示摩訶衍義。何以故。是心眞如相即示摩訶
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縁相能示摩訶衍自體
相用故。所言義者即有三種。云何爲三。一
者體大。謂一切法眞如平等不増減故。二者
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徳故。三者用
大。謂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謂世
間者心生滅門也。出世間者心眞如門也。過
三種世間故名出世間。又云。心生滅門正智
所證性眞如理何門所攝。生滅門所攝非眞
如門。分界別故。二門眞如復有何別。眞如門
理理自理故。生滅門理智自理故。就此生滅
門。更有四重眞如本覺。具如論説。佛華
所説三種世間圓融之佛則四種鏡中當第
二也。言四種鏡者。一如實空鏡。二因熏習
鏡。三法出離鏡。四縁熏習鏡。第一鏡者。遠
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故。性淨本覺
體性中。遠離一切攀縁慮知諸戲論識。成一
味平等之義。故名爲如。遠離一切虚妄境界
種種相分。成就決定眞實之相。故名爲實。
爲欲顯示遠離之義故名爲空。鏡謂喩名。
此中鏡即摩奢趺娑珠鏡。取於此鏡安置
一處。珠鏡前中蘊種種石種種物時彼珠鏡
中餘像不現。唯同類珠分明顯了故。如實空
鏡亦復如是。於此鏡中唯同自類清淨功徳
安立集成。種種異類諸過患法皆遠離故。此
表眞如門法。二因熏習鏡者。性淨本覺三世
間中皆悉不離。熏習彼三而爲一覺莊嚴
一大法身之果。是故名爲因熏習鏡。三種世
間者。一者衆生世間。二者器世間。三者智正
覺世間。衆生世間者衆生謂異生性界。器世
間者謂所依止土。智正覺世間者謂佛菩薩
等是也。此中鏡者謂輪多梨華鏡。如取輪
多梨華。安置一處周集諸物。由此華熏一
切諸物皆悉明淨。又明淨物華中現前皆悉
無餘。一切諸物中彼華現前亦復無餘。因熏
習鏡亦復如是。熏一切法爲清淨覺令悉
平等。此表三自門法。次二種鏡表染淨本覺
及應化身。於此住心無用故不出。又經云。
佛告祕密主言。有一陀羅尼名曰守護國
界主。是眞言者。毘盧舍那佛色究竟天。爲天
帝釋及諸天衆已廣宣説。我今於此菩提樹
下金剛道場。爲諸國王及與汝等略説。汝
當諦聽。善男子陀羅尼母所謂o@m字。所以者
何。三字和合爲一字故。謂初字者是菩提心
義是諸法門義。亦無二義亦諸法果義。亦是
性義自在義。猶如國王黒白善惡隨心自在。
又法身義。第二字者即報身義。第三字者是
化身義。以合三字共爲o@m字。攝義無邊故
爲一切陀羅尼首。即是毘盧遮那佛之眞身。
我於無量無數劫中。能習十波羅蜜多。於
最後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成毘盧舍那。坐道場時諸佛猶如油麻
遍滿虚空。諸佛同聲而告我言。善男子。云
何而求成等正覺。我白佛言。我是凡夫未
知求處。唯願慈悲爲我解説。是時佛同告
我言。善男子。諦聽當爲汝説。我今宜應當
於鼻端想淨月輪。於月輪中作唵字觀。
作是觀已於後夜分得成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善男子。十方世界如恒河沙三世諸
佛。不於月輪作唵字觀得成佛者。無有
是處。今依此等文。o@m字是法身。法身則眞
如。眞如法身悉皆從唵字一聲出。何況諸餘
法門乎。當知眞言爲一切法母。一切法歸
趣。又論云。諸佛甚深廣大義者。即是通總攝
前所説門。所謂通攝三十三種本數法故。
此義云何。言諸佛者即是不二摩訶衍法。所
以者何。此不二法形於彼佛其徳勝故。彼佛
者指眞如生滅二門佛及三大義佛。大本華
嚴契經中作如是説。其圓圓海徳諸佛勝。其
一切佛不能成就圓圓海。劣故。言一切佛
者即本末二門佛也。若爾何故分流華嚴契
經中作如是説。盧舍那佛三種世間爲其身
心。三種世間攝法無餘。彼佛身心亦復無
有所不攝焉。答盧舍那佛雖攝三世間。而
攝不攝故無過。言攝不攝者。即上所説性
海因海攝不攝是也。又眞如生滅二門如是。
故文云。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者。即是
法門該攝圓滿門。謂以眞如門攝一切法。
無一一法而非眞如。以生滅門攝一切法。
無一一法而非生滅故。然眞如門不能攝
生滅門一切法。又生滅門不能攝眞如門一
切諸法。而言總攝一切法者。總攝生滅一
切法故。總攝眞如一切法故。所以者何。如
是二門皆悉平等各各別故。又云。何故不二
摩訶衍法無因縁耶。是法極妙甚深獨尊離
機根故。何故離機。無機根故。何須建立。
非建立故。是摩訶衍法諸佛所得耶。能得
於諸佛。諸佛得。不故。菩薩二乘一切異生亦
復如是。性徳圓滿海是。所以者何。離機根
故離教説故。初言諸佛見指眞如門諸佛。
次諸佛亦眞如門佛也。能得者言不二門諸
佛。其徳勝故能攝得眞如門諸佛。次諸佛者
指生滅門佛。意言生滅門諸佛攝得不二門
諸佛耶。不故者是答辭。言生滅門諸佛不得
攝眞如不二之佛。又云。八種本法從因縁
起。應於機故順於説故。何故應機。有機
根故。如是八種法諸佛所得耶。諸佛所得。
得於諸佛。不故。如是修行種因海是焉。所
以者何。有機根故有教説故。初言諸佛者
指種因海本法八佛。次言諸佛末法八佛是
也。言本八佛得攝末八佛。次諸佛者指不
二性徳佛。言本末八佛不得攝圓圓海佛。
如是諸佛皆悉雖云平等平等。遍滿虚空
法界。然猶本末各各差別末佛以本爲所依
之境。勝劣有差。是故不得以劣攝勝。人既
如此法亦如是。華嚴所説三種世間之佛是
則種因海佛。故不得攝性徳海佛。經論明
證如此。末學凡夫不可強任胸臆判攝難
思境界。居高攝低功徳無量。執劣潜勝定
入深底。不可不信不可不愼。如是諸佛
及所説所證教理境界悉攝一字盡。有智薩
埵極善思念而已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九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十
祕密莊嚴住心第十
祕密莊嚴住心者。即是究竟覺知自心之源
底。如實證悟自身之數量。所謂胎藏海會
曼荼羅。金剛界會曼荼羅。金剛頂十八會曼
荼羅是也。如是曼荼羅各各有四種曼荼羅
四智印等。言四種者。摩訶三昧耶達磨羯磨
是也。如是四種曼荼羅其數無量。刹塵非喩
海滴何比。經云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
是一句含無量義。竪顯十重之淺深。横示塵
數之廣多又云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我
今悉開示者即是竪説。謂從初羝羊闇心漸
次背闇向明求上之次第。如是次第略有
十種如上已説。又云。復次志求三藐三菩
提句。以知心無量故知身無量知身無量
故知智無量知智無量故即知衆生無量。
知衆生無量故即知虚空無量。此即横義。
衆生自心其數無量。衆生狂醉不覺不知。大
聖隨彼機根開示其數。唯蘊拔業二乘但
知六識。他縁覺心兩教但示八心。一道極無
但知九識。釋大衍説十識。大日經王説無
量心識無量身等。知如是身心之究竟。即是
證祕密莊嚴之住處。故經云。若入大覺世尊
大智潅頂地。自見住於三三昧耶句。謂三三
昧耶者。一佛部三昧耶。二蓮華部三昧耶。三
金剛部三昧耶。如是三部諸尊其數無量。一
一諸尊各具四種曼荼羅佛部即身密。法部
即語密。金剛部即心密。謂眞言者且就語密
得名。若具據梵語名曼荼羅。龍猛菩薩名
祕密語。且就語密眞言法教顯示法曼荼
羅心者。經云。云何眞言法教。謂a字門一
切諸法本不生故。ka字門一切諸法作業不
可得故。kha字門一切諸法等虚空不可得故。
ga字門一切諸法一切行不可得故。gha字門
一切諸法一合相不可得故。ca字門一切諸
法離一切遷變故。ccha字門一切諸法影像不
可得故。ja字門一切諸法生不可得故。jha
字門一切諸法戰敵不可得故。@ta字門慢不
可得故。@tha字門長養不可得故。@da字門怨
對不可得故。@dha字門執持不可得故。ta
門如如解脱不可得故。tha字門住處不可得
故。da字門施不可得故。dha字門法界不可
得故。pa字門第一義諦不可得故。pha字門
不堅如聚沫故。ba字門縛不可得故。bha
門一切有不可得故。ya字門乘不可得故。ra
字門塵垢不可得故。la字門一切相不可得
故。va字門言語道斷故。za字門本性寂故。
@sa字門性鈍不可得故。sa字門一切諦不可
得故。ha字門一切諸法因不可得故。@ga@ja
@nanama遍一切處。於一切三昧自在速能
成辨一切事。所爲義利皆悉成就。如是諸
字門各各具十二轉聲字。且就初ka字有
十二轉。kak@akik@ikuk@ukekaikokauka@mka@h。此
十二字即一一尊十二地。除中間八字。初後
四字即求上門因行證入。更有ku@h字即是方
便具足義。一一字門五字即各各門五佛五
智。如是五佛其數無量。五佛即心王餘尊即
心數。心王心數其數無量。故文云。等入薄
伽梵大智潅頂。即以陀羅尼形示現佛事。
又云。祕密主觀我語輪境界廣大遍至無量
世界清淨門。如其本性表示隨類法界。令
一切衆生皆得歡喜。又云。知心無量故得
四種無量。得已成最正覺。具十智力降伏
四魔。以無所畏而師子吼。又五種阿字即是
正等覺心。即從此字出聲説法。即是説者
即是聽者。即是法曼荼羅身之佛事業也。陀
羅尼形及語輪者即明法曼荼羅身。法門身
既爾。何況餘身。今此大日經明如是無量四
種曼荼羅身住處及説法利益。是則祕密無
盡莊嚴之住處。故經云。一時薄伽梵住如來
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一切持金剛者皆悉
集會。釋云。此總明大祕密究竟心王如來大
毘盧遮那五智四印及心數微塵數眷屬。薄
伽梵者總擧塵數諸尊徳號。具釋如疏。住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