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祕密漫荼羅十住心論 (No. 2425_ 空海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二道理世俗諦亦名隨事
差別諦
三證得世俗諦亦名方
便安立
四勝義世俗諦亦名假名
非安立諦
勝義諦四名者。一
世間勝義諦亦名體用
顯現諦
二道理勝義諦亦名因果
差別諦
三證得勝義諦亦名依門
顯實諦
四勝義勝義諦亦名廢
詮談旨
前之三種名安立勝義。第四一種非安立
勝義諦。又云。勝義勝義者。體妙離言逈超衆
法名爲勝義。聖智内證過前四俗復名勝
義諦。又云。第四勝義勝義諦者。謂非安立廢
詮談旨一眞法界也。又以四種體釋諸教
體。故略出之。初攝相歸性體者。教即眞如。
般者論云。應化非眞佛。亦非説法者。説法
不二取。無説離言相。第二攝境從識體者。
若取根本能説者識心爲體。若取枝末能
聞法者識心爲體。故天親云。展轉増上力。二
識成決定。第三攝假從實體者。一切内教體
唯是聲。由名句文體是假有隨實説故。對
法論説成所引聲。不説名等名成所引。第
四相用別論體者。唯取根本能説法者識上
所現聲名句文。以爲教體。假與實義用殊
故。此中四體約義用分。不乖眞俗法相理
故。具如法苑總聊簡説 又有六合釋。釋
一切法得名所以。故次略出之。此六合釋以
義釋之。亦可名爲六離合釋。初各別釋名
之爲離。後總合解名之爲合。此六者何。一
持業釋。二依主釋。三有財釋。四相違釋。五隣
近釋。六帶數釋。初持業釋亦名同依。持謂
任持業者業用作用之義。體能持用名持業
釋。名同依者。依謂所依。二義同依一所依
體名同依釋。如名大乘。依主釋者亦名依
士。依者能依主者法體。依他主法以立自
名名依主釋。或主是君主。一切法體名爲
主者從喩爲名。如臣依王王之臣故名曰
王臣。士謂士夫。有財釋者亦名多財不及
有財。財謂財物。自從他財而立己名爲有
財。如世有財亦是從喩爲名。相違釋者名
既有二義。所目自體各別。兩體互乖而總
立稱是相違釋。隣近釋者。倶時之法義用
増勝。自體從彼立其名。名隣近釋。如説有
尋及有伺等。諸相應法皆是此體。帶數釋者。
數謂一十百千等數。帶謂挾帶。法體挾帶數
法爲名名帶數釋。如説二十唯識論。此六
釋中各有多説。不能煩述。此中六釋且依
共傳略示體義。其廣辨相如餘處説。謂此
六中初持業釋。於八轉聲何聲中釋。乃至帶
數釋亦爾。皆如別處。更有釋名如宗輪疏。
恐厭繁多且指綱要 龍猛菩薩菩提心論
云。又有衆生。發大乘心行菩薩行。於諸法
門無不遍修。復經三阿僧祇劫修六度
萬行。皆悉具足然證佛果。久遠而成。斯由
所習法教致有次第。所以亦不可樂
次祕密義者。如上無縁乘法。即是彌勒菩薩
三摩地門。是三昧則所謂大慈三昧。亦是大
日如來四行之一也。一切如來大慈無量悉
名彌勒。此菩薩亦住普遍大慈發生三昧。
説自心眞言
ajita@mjayasarvasatvazayanugata
釋云。阿誓單闍耶無能勝義。薩縛薩埵一切
衆生。奢也心性。謂彼先世所習行諸根性
類。奴掲多知也。謂能了知衆生諸根性行。句
義如是。深祕義云。初a字爲體即是本不
生。生者生老病死一切流轉之法。彼即體常
自不生是阿字義。以知諸法自性不生。是故
一切衆生爲無有上勝。上無等也。又能知
法體不生故。達鑒群機一切心性無所不
現覺。隨彼所應度者而成就之。即是慈中
之上。遍施衆生無有窮盡。是故*若有衆
生能通達受持讀誦此法。行者不久即同
彌勒之行。早證大慈三昧。此一眞言悉攝
法相法門。若誦此一眞言則爲持入彌勒
所證所説一切法。即得不經三大劫一生
成佛。常途説云。彌勒菩薩位居十地當來
成佛。如此之説所謂未了之言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六



秘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七
覺心不生住心第七
夫。大虚寥廓含萬象越丨氣巨壑泓澄孕千
爰一水。誠知一爲百千之母。空即假有
之根。假有非有而有有森羅。絶空非空而空
空不住。色不異空建諸法而宛然空。空不
異色泯諸相而宛然有。是故色即是空空
即是色。諸法亦爾何物不然。似水波之不
離。同金莊之不異。不一不二之號立。二諦四
中之稱顯。觀空性於無得。越戲論於八不。
于時四魔不戰而縛。三毒不殺自降。生死
即涅槃更無階級。煩惱即菩提莫勞斷證。
雖然無階之階級不壞五十二位。階級之無
階不礙一念成覺。一念之念經三大而勤
自行。一道之乘馳三駕而勞化他。悲唯蘊
之迷無性。歎他縁之阻境智。心王自在得
性之水。心數客塵息動濁之波。權實二
智證圓覺乎一如。眞俗兩諦得教理乎絶中。
悟心性之不生。知境智之不異。斯乃南宗之
綱領也。故大日尊告祕密主言。祕密主。彼
如是捨無我。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何
以故。祕密主。心前後際不可得故。釋云。心主
即心王也。以不滯有無故。心無罣礙。所爲
妙業隨意能成。故云心主自在。心王自在
明即是淨菩提心更作一轉開明倍勝於前
劫也。心王猶如池水性本清淨。心數淨除猶
如客塵清淨。是故證此性淨時即能自覺
心本不生。何以故。心前後際倶不可得故。譬
如大海波浪以從縁起故。即是先無後無。
而水性不爾。波浪從縁起時水性非是先
無。波浪因縁盡時水性非是後無。心王亦復
如是。無前後際。以前後際斷故。雖復遇
境界風隨縁起滅。而心性常無生滅。覺此心
本不生。即是漸入阿字門。如是無爲生死縁
因生壞等義。如勝鬘經寶性佛性論等中廣
明。謂本不生者。兼明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
一不異不去不來等。三論家擧此八不以爲
究極中道。故吉藏法師二諦方言佛性等章
盛談此義。今略出綱要。謂二諦者。蓋是言
教之通詮相待之假稱。虚寂之妙實窮中之
極號矣。中論云。諸佛常依二諦説法。一者
世諦二者第一義諦。故二諦唯是教門不關
境理。而學者有其巧拙。遂有得失之異。若
有巧慧學此二諦成無所得。無巧慧者學
教即成有所得失。故常途諸師。或言含智
解。或辭兼聖教。同以境理爲諦。今不同
此。中論云。諸佛依二諦説法。涅槃經云。
隨順衆生故説二諦。是何諦耶。答能依是
教諦所依是於諦。問於諦爲失教諦爲得不。
答凡夫於爲失如來於爲得。聖人於亦得亦
失。而師云。於諦爲失教諦爲得者乃是學教
成迷。本於是通迷學教於別迷。通迷是本別
迷是末。本是前迷末是後迷。問何意開凡聖
二於諦耶。答示凡聖得失令轉凡成聖。問
於諦爲失者。何以言諦耶。答論文自解。諸
法性空世間顛倒謂有。於世人爲實名之
爲諦。諸賢聖眞知顛倒性空。於聖人是實
名之爲諦。此即二於諦。諸佛依此而説名
爲教諦耳。問教若爲名諦耶。答有數意。一
者依實而説故所説亦實是故名諦。二者如
來誠諦之言是故名諦。三者説有無教實能
表道是故名諦。四者説法實能利縁是故
名諦。五者不顛倒是故名諦。與他家二
諦有十種異。一者理教異。彼明。二諦是理
三假是俗四絶是眞。今明。二是教不二是理。
二者相無相異。他家住有無故是有相。今
明。有表不有無表不無。不住有無故名
無相。三者得無得異。他家住有無故名有
得。今明。不住有無故名無得云云 他但以
有爲世諦空爲眞諦。今明。若有若空皆是
世諦。非空非有始名眞諦。三者空有爲二非
空有爲不二。二與不二皆是世諦。非二非
不二名爲眞諦。四者此三種二諦皆是教門。
説此三門爲令悟不三。無所依得始名爲
理。問前三皆是世諦不三爲眞諦。答如此。
問若爾理與教何異。答自有二諦爲教不二
爲理。皆是轉側適縁無所妨也。問何故作
此四重二諦。答對毘曇事理二諦。明第一重
空有二諦。對成論師空有二諦。汝空有二
諦是我俗諦。非空非有方是眞諦。故有第
二重二諦。對大乘師依他分別二爲俗諦。依
他無生分別無相不二眞實性爲眞諦。今明。
若二若不二皆是我家俗。非二非不二方是
眞諦。故有第三重二諦。大乘師復言。三性是
俗三無性非安立諦爲眞諦。故今明汝依他
分別二眞實不二是安立諦。非二非不二三
無性非安立諦。皆是我俗。言亡慮絶方是眞
諦。問若以有無爲教表非有非無理者。何
不以非有非無之教表非有非無理。必以
有無之教表非有非無理耶。答不可以月
指月應以指指月。若利根人應如是説。但
凡夫著有無故。以有無表非有非無。問若
以於諦爲衆生説者更増其患。何以依二
於諦説法耶。答凡著有二乘滯空。今明。
如來因縁有無假有假無。假有故不有假無
故不無。云何増患云云 釋名者。若如他
釋。俗以浮虚爲義。眞以眞實爲名。世是
隔別爲義。第一莫過爲旨。此是隨名釋義。
非是以義釋名。若爾可謂世間法者有
字無義。今明。俗以不俗爲義。眞以不眞
爲義。若具足論之應以非俗非不俗遣四
句爲俗義。但今對他浮虚是俗義今明不
俗爲義。是名出世法者有字有義。釋諦義
有四家云云 今明。此眞俗是如來二種教門。
能表爲名則有二諦。若從所表爲名則唯
一諦。故非只以審實爲義。若二於諦即以
審實爲諦。若就因縁教諦即有多義。或以
誠諦之言釋諦。此二教表不二之道。教必
不差違即是諦義。依名釋諦如是若依義
釋諦。諦以不諦爲義。此是竪論。若横論諦
以諸法爲義。例如眞俗義中説云云 立名
者。三門分別。前辨立名。次辨絶名。後辨
釋名。初立名者。不眞不俗亦是中道。亦名
無所有亦名正法亦名無住。此非眞非俗
無名今假爲立名。此名以無名之所立名。
如提羅波夷眞不食油強爲食油。二諦亦
爾。以其眞表不眞以俗表不俗假言眞
俗。以其假言名無得物之功。物無應名之
實。淨名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即
無本。大品云。般若猶如大地出生萬物。般
若正法無住。此三眼目之異名云云第二辨絶
名。常途相傳世諦不絶名。引成論文。劫初
時物未有名。聖人立名字。如瓶衣等物。故
世諦不絶名。眞諦與佛果三師不同。光宅
云。此二皆不絶名。眞諦有眞如實際之名。
佛果有常樂我淨之名。但絶麁名不絶妙
名。莊嚴云。此二皆絶名。佛果出於二諦外。
是故絶名。眞諦本來自空。亡四句絶百非。
故絶名。開善云云云 今明。一往爲論何爲不
得。然非理實説。今問若劫初物作名詺者。
以眞諦無名。假名詺者與眞何異。又問火
名爲當即火離火。若使此火名即火呼火
即燒口。若使火名離火何故不得水耶。故
知非即離體有名。若在口中不在火上。
是即火絶名。且復從來蛇床虎杖世諦絶名。
復問人是何物。人頭手等何意呼人耶。強爲
立名豈非皆絶。次難三家云云 今明。以四
句辨之。一者倶絶。二者倶不絶。三者眞絶
俗不絶。四者俗絶眞不絶。言二諦倶絶者。
二諦皆如奈得皆不絶。二諦倶不絶者。得
是如相名爲如來。得是二如相所以皆不
云云 釋二諦體常解不同云云 今意有第
三諦。彼無第三諦。彼以理爲諦。今以教爲
諦。彼以二諦爲天然之理。今明。唯一實諦
方便説二。如唯一乘方便説三。問何處經
文中道爲二諦體。答中論云。因縁所生法。我
説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因縁
所生法者是俗諦。即是空者是眞諦。亦是中
道義者是體。華嚴經云。一切有無法了達非
有無。涅槃經云。隨順衆生説有二諦。故以
教門爲諦。仁王經云。有諦無諦中道第一義
諦。故知有第三諦。問教諦爲是一體爲是
異體。答如前言中道爲體故是一體。問若
言一體者與他家一體何異。答他家定一
定異定亦一亦異。今明約第一重故作此
語。至第二第三第四重。不可言一不可言
異。問於諦爲是一體爲是異體。答約二妄
情爲二體。爾終無有兩物。如眼病見空
華異空無華。故以一中道爲體問假有假
無爲二諦非有非無爲中道。答一往開中
假義故。假故中中非假也。究竟而言假亦
是中。故涅槃經云。有無即是非有非無。亦得
中爲假。一切言説皆是假故。問何者是體假
用假。何爲體中用中耶。答假有假無是用
假。非有非無是體假。有無是用中。非有非無
是體中。復言有無非有非無皆是用中用假。
非二非不二方是體假體中。合有四假四中。
方是圓假圓中耳。明中道者。初就八不明
中道。後就二諦明中道。初中師有三種方
言。第一方言云。所以牒八不在初者。欲
洗淨一切有所得心。有得之徒無不墮此
八計中。如小乘人言。謂有解之可生惑之
可滅。乃至衆生從無明流來。反本還源故
去。今八不横破八迷竪窮五句。以求彼生
滅不得故言不生不滅。生滅既去。不生不
滅亦生滅亦不生滅。非生滅非不生滅五句
自崩。又三論玄文云。三論部帙雖有異。而
同以無所得正觀爲宗。所以然者。此論破
除一切有所得邊病。明無依無得不二中道。
故三論破執用異正觀無別。故無量義經云。
如水洗穢義同約井池爲異。今約用不同
故辨所宗差別。中論以二諦爲宗。所以用
二諦爲宗者。二諦是佛法根本。如來自行化
他皆由二諦。自行由二諦者。如瓔珞經佛
母品明。二諦能生佛故二諦是佛母。蓋取二
智爲佛。二諦能生二智故以二諦爲母。
即是如來自徳圓滿由於二諦。化他徳由二
諦者。如來有所説法教化衆生常依二諦。
故中論云。諸佛依二諦爲衆生説法。是化
他徳由於二諦。所以知自行化他由於二
諦者。十二門論云。以識二諦故則得自利
利他及共利。即其事也。以二諦是自行化他
之本故。申明二諦以爲論宗。則令一切衆
生具得自他二利。問何人迷二諦。論主破
迷申二諦耶。答有三種人迷二諦。一小乘
五百部。各執諸法有決定性。聞畢竟空如
刀傷心。此人失第一義諦。然既失第一義
諦亦失世諦。所以然者。空宛然而有故。有
名空有方是世諦。彼既失空亦是迷有故
失世諦。五百部執出如來二諦之外。二者方
廣道人。謂一切法如亀毛兎角無罪福報
應此人失世諦。然有宛然而空故。空名有
空。既失空有亦失有空。如斯之人亦失二
諦。又諸外道亦失二諦。如有見外道迷於
眞諦。空見外道迷於世諦。又凡夫著有故
迷眞諦。二乘滯空迷世諦。今破此之迷申
明二諦。故用二諦爲宗。問何以得知此論
以二諦爲宗。答瓔珞經云。二諦不生不滅
乃至不來不去。今論正明八不。故知以二
諦爲宗。又青目序論意。明外人失二諦龍
樹爲是等故造此中論。即知破外道迷失
申明二諦。故以二諦爲宗。問既名中論。何
以不用中道爲宗乃以二諦爲宗答即二
諦是中道。既以二諦爲宗。即是中道爲宗。
所以然者。還就二諦以明中道故。有世
諦中眞諦中非眞非俗中道。但今欲名宗兩
擧故中諦互説。故宗擧其諦名題其中。若
以中道爲名復以中道爲宗者。但得不二
義失其二義故也。問佛何故明二諦耶。答
欲示佛法是中道故。以世諦故不斷。以眞
諦故不常。所以立二諦。又二慧是三世佛法
身父母。以有第一義故生般若。以有世
諦故生方便。具實慧方便故有三世十方
佛。又知第一義是自利。知世俗諦故能利
他。共知二諦則得共利。又有二諦故佛語
皆實。以世諦故説有是實。眞諦故説空是
實。所以明二諦。次百論破邪申二諦。具如
破空品末説。亦應以二諦爲宗。但今欲與
中論互相開避。中論以二諦爲宗。百論以
二智爲宗。欲明諦智互相成也。問百論何
故用二智爲宗。答提婆與外道對面撃揚
鬪一時權巧智慧。但提婆權智巧能破邪巧
能顯正。而實無所破亦無所顯。故名實智。
一論始終明此二智故以二智爲宗。中論不
與内諍一時權巧。倶共同學二諦之人諍
二諦得失。故以二諦爲宗。則中論用所申
爲宗。百論用能申爲宗。欲明佛與菩薩
能所共相成也。次十二門論亦破内迷申
明二諦。亦以二諦爲宗。但今欲示三論不
同。宜以境智爲宗。所言境智者。論云。大
分深義所謂空也。若通達是義則通達大
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大分深義者。
謂實相之境。由實相境發生般若。依般
若故萬行得成。則是之義。故用境智爲
宗。問論名中論中有幾種。答既稱爲中則
非多非一。隨義對縁得説多一。所言一
中者。一道清淨更無二道。一道者即一中道
也。所言二中者。即約二諦辨中。謂世諦中
眞諦中。言三中者。二諦中及非眞非俗中。
言四中者。謂對偏中盡偏中絶待中成假中
也。對偏中者。對大小學人斷常偏病。是故
説對偏中也。盡偏中者。大小學人有斷常
偏病則不成中。偏病若盡即名爲中。是故
經云。衆生起見凡有二種。一斷二常。如是
二見不名中道。無常無斷乃名中道。故名
盡偏中也。本對偏病是故有中。偏病既除
中亦不立。非中非偏。爲出處衆生強名爲
中。謂絶待中也。故此論云。若無有始終中
當云何有。經云。遠離二邊不著中道。即其
事也。成假中者。有無爲假非有非無爲中。
由非有非無故説有無。如此之中。爲成於
假謂成假中。所以然者。良由正道未曾有
無。爲化衆生假説有無。故以非有無爲
中有無爲假也 此覺心不生心亦有二種
義。一淺略二深祕。淺略如前説。深祕義者。
下所説眞言祕密義是也。所謂覺心不生住
心法門是文殊師利菩薩三摩地門。大日經
云。時文殊入佛加持神力三昧。説自證眞
言曰
hehekum@arakacommavimuktipath@asdhi@mtasmarasmara
pratij@ja
釋曰。醯醯是呼召。倶摩羅迦是童子。即是呼
召令憶本願。又倶是摧破之義。魔羅是四
魔及眷屬。此眞言以魔字爲體。即是大空
之義。證此大空摧壞一切魔也。毘目乞底
鉢他悉體多解脱道住。請呼此童子住於解
脱道者。即是諸佛解脱。所謂大空涅槃。sma
rasmara憶念憶念。pratij@ja先所立願。此眞言
淺略意云。醯醯童子住解脱道者憶念本
所立願。一切諸佛法身成佛入身口意祕密
之體。一切有心無能及者。然憶本願故以
自在之力。還於生死救度衆生。大意如此。
此童子久已法身成佛。故請具以憶本願
而度衆生。由請菩薩本願。若有見聞觸知
憶念我者皆於諸乘而得畢定乃至滿一
切願。此菩薩久已成佛。所謂普見如來或云
普現如來。以大悲加持力示童子身。顯義
如是。深祕義。ma一字爲體是大空義。大空
則大自在。大自在則大我。大我能證大空。大
我於一切法無著無得。是則如來智慧。若
得平等慧者於一切法都絶戲論。是故亦
名無戲論如來。故金剛頂經云。時薄伽梵一
切無戲論如來。復説轉字輪般若理趣。釋經
云。是則文殊師利菩薩之異名。轉字輪者是
五字輪三摩地。所謂諸法空與無自性相
應故者。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利菩薩三摩
地。諸法無相與無相性相應故者。是降三世
曼荼羅中忿怒金剛利三摩地。諸法無願與
無願性相應故者。是遍調伏曼荼羅中蓮華
利三摩地。諸法光明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
者。一切義成就曼荼羅中寶利菩薩三摩地
云云 所謂空無相無願是三解脱門。大般若
等顯諸空無相等經。皆是文殊師利菩薩三
摩地法曼荼羅。故六波羅蜜經云。令文殊師
利菩薩受持所説般若藏。龍樹菩薩依此般
若藏作中觀十二門論示三解脱中道正
觀。龍樹菩薩弟子提婆菩薩作百論破二乘
外道等執。無著菩薩造順中論。世親菩薩作
百論釋。清辨菩薩造中論釋。此名般若燈
論。護法菩薩造廣百論釋。唐三藏玄奘法師
譯傳大唐。秦姚興時鳩摩羅什三藏譯青目
所作中觀釋爲四卷。吉藏法師依中百十二
三論。廣造章疏盛傳三解脱門。入唐學生
智藏道慈法師等受學傳此間。是名三論宗。
是此名人則文殊師利菩薩。約法曰大般若
波羅蜜多經。如此經論等所詮無量經義等。
悉攝文殊一ma字眞言盡。若觀誦此一字
則證大空三昧等同文殊菩薩。證此大空
慧時能知一切諸法本來不生不滅不斷不
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等。中論初説八不良
有以也。是大慧亦是大日尊萬徳之一也。故
善無畏三藏云。文殊師利者。是大日如來智
慧。不離大日如來別有慧云云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七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八
一道無爲住心第八亦名如實知自心
亦名空性無境心
若夫孔宣出震旦。述五常乎九州。百會誕
華胥。開一乘乎三草。於是狂醉黎元住而不
進。癡闇黔首往而不歸。七十達者頗昇其
堂。萬千羅漢乃信金口。度内五常方圓不
合。界外一車大小不入。是故三七觀樹四
十待機。初轉四諦方等洗人法之垢穢。後
灑一雨圓音霑草木之芽葉。至如入蓮華
三昧觀性徳不染。放白毫一光表修成遍
照。會三歸一讃佛智之深多。指本遮末談成
覺之久遠。寶塔騰踊二佛同座。娑界震裂四
唱一處。賜髻珠獻瓔珞。利智鶖子疑吾佛
之變魔。等覺彌勒怪子年之過父。一實之
理吐本懷於此時。無二之道得滿足於今
日。爾乃羊鹿斃而露牛疾。龍女出而象王迎。
二種行處宿身心之室宅。十箇如是安止觀
之宮殿。寂光如來融境智而知見心性。應化
諸尊顧行願而分身隨相。寂而能照照而常
寂。似澄水之能鑒。如瑩金之影像。濕金即照
影。照影即金水。即知境即般若。般若即境。故
云無境界。即此如實知自心名爲菩提。故
大日尊告祕密主云。祕密主。云何菩提謂
如實知自心。祕密主。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何以故。虚空
相是菩提。無知解者亦無開曉。何以故。菩
提無相故。祕密主。諸法無相謂虚空相。爾時
金剛手復白佛言。世尊。誰尋求一切智。誰
爲菩提成正覺者。誰發起彼一切智智。佛
言。祕密主。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
故。本性清淨故。心不在内不在外。及兩中
間心不可得。祕密主。如來應正等覺。非青非
黄非赤非白非紅非紫非水精色。非長
非短非圓非方。非明非暗非男非女非
不男女。祕密主。心非欲界同性非色界同
性非無色界同性。非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
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趣同性。
祕密主。心不住眼界。不住耳鼻舌身意界。
非見非顯現。何以故。虚空相心離諸分別
無分別。所以者何。性同虚空即同於心。性
同於心即同菩提。如是祕密主。心虚空界
菩提三種無二。此等悲爲根本方便波羅蜜
滿足。是故祕密主。我説諸法如是。令彼諸
菩薩衆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祕密主。若
族姓男族姓女。欲識知菩提當如是識知
自心。祕密主。云何知自心。謂若分段。或顯
色或形色或境界。若色若受想行色。若我若
我所。若能執若所執。若清淨。若界若處。乃至
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祕密主。此菩薩淨菩
提心門。名初法明道。釋曰。謂無相虚空相
及非青非黄等言並是明法身眞如一道無
爲之眞理。佛説此名初法明道。智度名入
佛道初門。言佛道者指金剛界宮大日曼荼
羅佛。於諸顯教是究竟理智法身。望眞言
門是則初門。大日世尊及龍猛菩薩並皆明
説不須疑惑。又下文云。所謂空性離於根
境。無相無境界。越諸戲論等同虚空。離
有爲無爲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
者。亦是明理法身。無畏三藏説。行者住此
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見佛壽量
長遠本地之身與上行等從地涌出諸菩薩
同會一處。修對治道者。雖迹隣補處然不
識一人。是故此事名祕密。證此理佛亦名
常寂光土毘盧遮那。大隋天台山國清寺智
者禪師。依此門修止觀得法華三昧。即以
法華中論智度爲所依搆一家義。修止觀
兼爲門徒説云。正修止觀者。乃至觀心具
十法門。一觀不可思議境。二起慈悲心。三巧
安止觀。四破法遍。五識通塞。六修道品。七對
治助開。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無法愛也。一
觀心是不可思議境者。夫一心具十法界。
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
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
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
不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
在前一心在後。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
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則是横。
縱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
是心。故非縱非横。非一非異玄妙深絶。非
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爲不可思議境。
意在於此。又云。四句倶皆可説。説因亦是
縁亦是共亦是離亦是。若爲盲人説乳若
貝若粖若雪若鵠。若盲聞諸説即得解
乳。即世諦是第一義諦。當知終日説終日
不説。終日雙遮終日雙照。即破即立即立
即破。經論皆爾。天親龍樹内鑒冷然。外適時
宜各權所據。而人師偏解學者苟執。遂興
矢石各保一邊大乖聖道也。若得此意倶
不可説倶可説。若隨便宜者。應言無明
法法性生一切法。如眠法法心則有一切
夢事。心與縁合則三種世間三千相性皆從
心起。一性雖少而不無。無明雖多而不有。
何者。指一爲多多非多。指多爲一一非
少。故名此心爲不可思議境也。若解一心
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一陰一切
陰一切陰一陰非一非一切。一入一切入一
切入一入非一非一切。一界一切界一切界
一界非一非一切。一衆生一切衆生一切衆
生一衆生非一非一切。一國土一切國土一
切國土一國土非一非一切。一相一切相一
切相一相非一非一切。乃至一究竟一切究
竟一切究竟一究竟非一非一切。遍歴一切
法皆是不可思議境。若法性無明合有一切
法陰界入等。即是俗諦。一切界入是一法界。
即是眞諦。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義諦。
如是遍歴一切法。無非不思議三諦。若一
法一切法即是因縁所生法。是爲假名假觀。
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説即是空空觀也。若非
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一空一切空無假
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
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
中。總中觀也。即中論所説不可思議一心三
觀也。歴一切法亦如是。若因縁所生法者。
即方便隨情道種權智。若一切法一法我説
即是空。即隨智一切智。若非一非一切亦名
中道義者。即非權非實一切種智。例上一權
一切權。一實一切實。一切非權非實。遍歴一
切是不可思議三智也。若隨情即隨他意
語。若隨智隨自意語。若非權非實即非自
非他意語。遍歴一切法無非漸頓不定不思
議教門也。若解頓即解心。心尚不可得云
何當有趣非趣。若解漸即解一切法趣心。
若解不定即解是趣不過。此等名異義同。
軌則行人呼爲三法。所照爲三諦。所發爲
三觀。觀成爲三智。教他呼爲三語。歸宗呼
爲三趣。若得斯意類一切皆成法門。種種
味勿嫌煩。又明修四種三昧入菩薩位
云。行法衆多略言其四。一常座。二常行。三
半行半座四非行非座。亦隨自意亦名覺意。
通稱三昧者調直定也。大論云。善心一處住
不動是名三昧。法界是一處。止觀能住不
動。四行爲縁觀心。藉縁調直。故通稱三
昧。又云。根塵相對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
是爲最要。又云。横竪一心明止觀者。如上
所説横竪深廣破一切邪執。申一切經論
修一切觀行。逗一切根縁迴轉無窮。言煩
難見。今當結束出其正意。若無生門千萬
重疊。只是無明一念因縁所生法。即空即假
即中不思議三諦。一心三觀一切種智佛眼
等法耳。無生門既爾。諸餘横門亦復如是。
雖種種説只一心三觀。故無横無竪但一
心修止觀。又云。言衆生者。貪恚癡心皆計
有我。我即衆生我遂心起。心起三毒即名
衆生。此心起時即空即假即中。隨心起念止
觀具足。觀名佛知止名佛見。於念念中止
觀現前。即是衆生開佛知見。此觀成就名初
隨喜品。讀誦扶助此觀轉明成第二品。如行
而説資心轉明成第三品。兼行六度功徳
轉深成第四品。具行六度事理無減成第
品。轉入六根淨名相似位。故法華云。雖
未得無漏而其意根清淨。若此從相似位
進入銅輪破無明得無生忍。四十二地諸
位。故法華云。得如是無漏清淨之果報。亦
是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以
聖賢例佛。指妙覺是報。又云。若破法愛
入三解脱發眞中道。所有慧身不由他悟。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住無生忍亦名寂滅
忍。以首楞嚴遊戲神通。具大智慧如大海
水。所有功徳唯佛能知。今止觀進趣方便齊
此而已。入住功徳今無所論後當重釋。是
十種法名大乘觀。學是乘者名摩訶衍
是爲天台
宗修行相
 此一道無爲住心有二種義。謂淺
略如前。深祕義者。下所説眞言門義是也。
言一道無爲住心所説法門是觀自在菩薩三
摩地門。所以觀自在菩薩手執蓮華。表一
切衆生身心中有本來清淨理。唯沈淪無明
三毒泥中往來六趣四生垢穢。不染不垢
猶如蓮華。是本來清淨理名一道無爲。是一
道亦名一乘。所謂佛乘。乘約能運載得名。
道據能開通立稱。名雖二別理則一也。是
觀自在菩薩住普觀三昧。説自心眞言曰
sarvatath@agat@acommavalokitecommakaru@namayara
rarah@u@mja@h
初一句即是一切如來。謂十方三世諸佛。次
句觀義。用彼佛所觀故名諸如來觀。即是
平等觀。即是普眼觀也。次句體也。所謂大悲
爲體。猶如金人以彼自體純是金故爲金
人。此菩薩亦爾。純以大悲爲體。囉囉囉。囉
是塵垢義。入阿字門即是無塵垢。所以三
重者除三毒三界三乘三業等。由除此三
重塵垢速證本來清淨一道無爲理。此眞言
以初sa字爲體。薩字一切諸法諦義。觀自
在菩薩以普眼力觀一切諸法不倒不謬故
名諦。諦審也。所觀理事無不徹底審諦故。
法華經題目梵名云。sadharmap@l@n@darikasutra@m
sa字亦是薩字。此經亦初一字爲體。經
内一切句義。皆説此一字之義。譬如易一爻
能含六十四卦及十翼等萬象。故觀自在菩
薩以此一字爲眞言。此菩薩亦名得自性
清淨如來。故金剛頂經云。時薄伽梵得自性
清淨法性如來。復説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
印。釋經云。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者是觀自
在菩薩異名。所謂世間一切欲清淨故則一
切瞋清淨者。此則金剛法菩薩三摩地。
謂世間一切垢清淨故則一切罪清淨。此則
金剛利菩薩三摩地云云 法華經及餘觀音部
經等。皆是觀自在菩薩法曼荼羅。以sa一字
眞言悉攝盡也。天台智者禪師依法華經中
論智度論等。修止觀法。撰四教儀禪門觀心
論。兼爲弟子等説。上足弟子潅頂記法華
玄文文句止觀各十卷。後弟子湛然作文句
玄義止觀等私記。是名天台法華宗。如此法
門並是法王之一職法界之一門。從百字輪
sa字流出。攝末歸本悉含一字。若有衆
生應從此門入法界者。現觀音身授此
法教。若能受持讀誦速得解脱等同觀音菩
薩。若得此眞言密義一切法教皆悉平等平
等。若依多名顯句經論疏等修行者。徒積
年劫空費身心。不得證入法界。故法華儀
軌經云。一切衆生身中皆有佛性具如來
藏。一切衆生無非無上菩提法器。若欲成
就如此法者。應當先具如是四縁。一者親
近善知識。即是潅頂阿闍梨也。二者聽聞正
正法者是妙法蓮華經王。三者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者即是瑜伽觀智。瑜伽觀智者。即
是觀念本尊及眞言印等。四者法隨法行。法
隨法行者。謂修奢摩他毘鉢舍那。即堪任
證無上菩提。若修持妙法蓮華經若男若
女。則須依修眞言行密行菩薩道。應當先
入大悲胎藏大曼荼羅並見護摩道場滅
除身中業障。得阿闍梨與其潅頂。即從師
受念誦儀軌三昧耶。護身結界迎請供養。乃
至觀於己身等同普賢大菩薩身。若不具
如是増上縁者。所有讀誦修習如此經王。
難得速疾證成三昧。一一印契儀軌眞言。
應當於潅頂阿闍梨處躬禀受決擇。而專
擅作者是則名爲越三昧耶。傳及受者倶
獲重罪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八



秘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九
極無自性住心第九
極無自性心。今釋此心有二種趣。一顯略
趣。二祕密趣。顯略趣者。夫甚深也者麼嚧。峻
高也者蘇迷。廣大也者虚空。久遠也者芥石。
雖然芥石竭磷虚空可量。蘇迷十六萬。麼嚧
八億那。近而難見我心。細而遍空我佛。我
佛難思議。我心廣亦大。巧藝心迷擲笇。離
律眼盲休見。禹名舌斷夸歩足刖。聲縁識不
識。薩埵智不知。奇哉之奇絶中之絶。其只
自心之佛歟。迷自心故六道之波鼓動。悟
心原故一大之水澄靜。澄淨之水影落萬像。
一心之佛鑒知諸法。衆生迷此理輪轉不
能絶。蒼生太狂醉自心不能覺。大覺慈父
指其歸路。歸路五百由旬此心則都亭。都亭
非常舍隨縁忽遷移。遷移無定處是故無
自性。諸法無自性故去卑取尊。故有眞如
受熏之極唱勝義無性之祕告。警一道於彈
指。覺無爲於未極。等空之心於是始起。寂滅
之果果還爲因。是因是心望前顯教極果。
於後祕心初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宜其
然也。初心之佛其徳不思議。萬徳始顯一心
稍現。證此心時知三種世間即我身。覺十
箇量等亦我心。盧舍那佛始成道時。第二七
日與普賢等諸大菩薩等廣談此義。是即所
謂華嚴經也。爾乃苞華藏以爲家。籠法界
而爲國。七處莊座八會聞經。入此海印
定觀法性圓融。照彼山王機示心佛不異。
攝九世於刹那。舒一念於多劫。一多相入理
事相通。帝網譬其重重。錠光喩其隱隱。遂
使就覺母以發心。歸普賢而證果。三生練
行百城訪友。一行行一切一斷斷一切。雖
云初心成覺十信道圓。因果不異經五位
而馳車。相性不殊渾十身。而同歸。斯則華
嚴三昧之大意。故大日如來告祕密主言。所
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越諸戲論
等同虚空。離有爲無爲界離諸造作離眼
耳鼻舌身意。極無自性心生。善無畏三藏説。
此極無自性心一句悉攝華嚴教盡。所以者
何。華嚴大意原始要終。明眞如法界不守
自性隨縁之義。故法藏師五教云。若計眞如
一向有者有二過失。一常過。謂不隨縁故。
在染非隱故。不待了因故。即墮常過。問
諸聖教中。並説眞如爲凝然常。既不隨縁
豈是過耶。答聖説眞如爲凝然者。此是隨
縁成染淨時。恒作染淨而不失自體。是
即不異無常之常。名不思議常。非謂不
作諸法如情所謂之凝然也。若謂不作諸
法而凝然者。是情所得故即失眞常以彼
眞常不異無常之常。不異無常之常出於
情外故曰眞常。是故經中不染而染者明常
作無常也。染而不染者明作無常時不失
常也。問教中既就不異無常之常故。説
眞如爲凝然常者。何故不就不異常之無
常故説眞如爲無常耶。答教中亦説此義。
故經云。如來藏受苦樂與因倶若生若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