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祕密漫荼羅十住心論 (No. 2425_ 空海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六
他縁大乘住心第六
粤有大士法樹他縁乘。越建爪而高昇。
聲縁而廣運。二空三性洗自執塵。四量
四攝濟利他行惟陀那深細。專注幻焔似
。於是芥城竭而還滿。巨石磷而復生。三種
練磨策初心之欲退。四弘願行仰後身之勝
。築等持城唯識將。征魔旬仗陣
惱賊帥。整八正軍士縛以同事繩。走六通
精騎殺以智慧劍。封勞績五等爵&T002003;
四徳都。勝義勝義致太平之化。廢詮
談旨扇無事之風。垂拱一眞之臺爲法
界之殿。三大僧祇之庸於是稱帝。四智法王
之號本無今得。爾乃藏海息七轉之波。蘊落
六賊之害。無分正智等眞常函。後得權悲
諸趣類。製三藏法令三根有情。造
善格式六趣衆生。言乘即三談識唯八。
五性有成否三身則常滅。百億應化同泛
。千葉牟尼等授三駕。縁法界有情故他
縁。簡聲獨羊鹿故大名。運自他乎圓性
乘。此乃君子之行業菩薩之用心。北宗大
綱蓋如此乎。然此乘有二種義。謂淺略深
祕是也。以多名句一義理此即淺略。一
一言名具無量義即是眞言深祕。初顯
次明深祕。初淺略者。大日尊告祕密主
言。復次祕密主大乘行。發無縁乘心法無
我性。何以故。如彼往昔如是修行者。觀
蘊阿頼耶。知自性如幻陽炎影響旋火輪乾
闥婆城者。釋曰。即是明第二重觀法無我
也。梵音莽鉢羅。是無義亦是他義。所
他縁乘者。謂發平等大誓。爲法界衆生
菩薩道。乃至諸一闡提及二乘正位
者。亦當種種方便折伏攝受。普令同入
是乘。約此無縁大悲故名他縁乘。又無縁
乘者。至此僧祇始能觀察阿陀那深細之
。解了三界唯心心外更無一法而可
。乘此無縁心。而行大菩提道故名無縁
也。楞伽解深密等經瑜伽唯識等論所
説。八識三性三無性皆是此意也。法相大乘
此爲宗。此則所謂菩薩乘也。菩薩者梵
菩提薩埵。略去二字故云菩薩
唯識瑜伽皆明五位。言五位者。資糧加
行通達修習究竟位等 初資糧位者。唯識
論頌。乃至識。求唯識性。於二取
隨眠由未伏滅攝論云。清淨増上力。
堅固心勝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即
初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順決擇
。求唯識眞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
攝。大菩提心。以善根力自體大願
縁。不退屈策發。雖惡友
。此位未除識相。即地前三十心皆
是此位。望菩提果生死此爲自利。故
資糧。望涅槃果即爲有情。約利他
解脱分。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資糧四
勝力故。於唯識義深信解。而未
能所取空。多住外門菩薩行。二取隨眠
伏滅令彼不二取現行。此位二障
伏除勝行時有三退屈。而能三事
磨其心。一聞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深遠。心
便退屈引他證已練。二聞施等波羅蜜多
甚難修。心便退屈省己増修練。三聞
佛圓滿轉依極難證。心便退屈引麁況
妙練
三賢位中。初十住者。習種性即發趣也。行成
不退故立住名。依佛地經。第二七日在
利天妙勝殿説。華嚴云。爾時法慧菩薩承
神力。從菩薩無量方便三昧起説菩薩十
。十方有千佛刹微塵數諸佛。同名法慧
而現前加被。十方有十千佛刹微塵數
。同名雲集作證自下三賢位皆
華嚴經
十住心。
一發心住者有三。一發心縁。見佛法僧及苦
衆生菩提心。二所求法。謂求十力處非
處等而發於心。三所學法。勤學十法。欲
薩心増廣 二治地住者有二。一利
他行。於諸衆生十種心。謂利益心等。二
自利行。勤學十法。謂誦習多聞虚閑寂靜。近
善知識發言和悦。欲菩薩増長大悲 
三修行住者有二。一治煩惱行。以十種行
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等。二治小乘行。勤
十法。謂觀察衆生界法界世界地等欲等
菩薩智慧明了 四生貴住者有二。
一聖法中成就十法。了知衆生國土世界業
行果報生死涅槃。二上求佛法學十法
知三世一切佛法。欲増進於三世中
心得平等。五具足方便住者有二。一利他
行。而起十心所修善根皆爲護一切衆
饒益安樂等。二自利行。勤學十法。知
生無邊等。欲其心轉復増勝無染著
 六正心住者有二。一決定信。聞十種法
定不動。讃佛毀佛讃法毀法讃毀僧等。二決
定智。勤學十法。謂一切法無相無體等。欲
其心得不退轉無生法忍 七不退住者有
二。一不退行。聞十種法堅固不退。聞有佛
無佛有法無法等。二不退智。勤學十法。説
一即多多即一等。欲増進於一切法
善能出離 八童眞住者有二。一得勝行。
十種業。謂身語意行無失。知衆生種種
欲解界業等。二縁淨土。勤學十法。謂知
切佛刹等。欲増進於一切法能得善巧
 九法王子住者有二。一利衆生行。善知
。謂善知諸衆生受生。知煩惱現起等。二
求菩提行。勤學十法。謂法王處善巧法王軌
度等。欲増進心無障礙。十潅頂住者有
三。一度衆生。成就十智。開示調伏無數衆
等。二得深法。身及身業神通變現。法王子
等亦不知。三所知廣。勤學十智。欲
進一切種智
十行。十行者長養性也。修起名行。厭有爲
故求菩提故。悲愍有情故。依二諦
中品障。第二七日在炎魔天寶莊嚴殿説。爾
時功徳林菩薩承佛神力。從菩薩善思惟三
起説菩薩十行。十方有萬佛刹微塵數菩
薩。同名功徳林雲集作證 一歡喜行者。修
施有二。一自生喜爲大施主。凡所有物悉
能惠施。二生他喜。修此行時一切愛樂。願
身肉足一切自身施者。令
永得安*隱快樂 二饒益行者。修戒有二。
一自利行。護持淨戒六塵。假使那由
他天諸魔女。端正殊麗不戒。二利他
行。令度者度解脱調伏等。心常安住甚
深智慧 三無違逆行者。修忍有二。一自
利。常修忍法謙下恭敬。假使那由他衆生。
言語毀辱器杖逼害心淨歡喜。二利他。此身
空寂無我我所自他覺悟心不退轉 四無
屈撓行者。精進有二。一自利行。第一精進
煩惱故。爲一切衆生諸根勝劣故。二
利他行。設爲衆生微塵數劫苦。令
衆生永脱諸苦乃至 五離癡亂行
者。修定有二。一離癡亂就正念。死
彼入胎出胎心無癡亂。二悟深法。聞
怖聲悦意聲等而不壞。知諸三昧同一
體性。於一切智不退轉 六善現行者。
慧有二。一順空行。三業清淨無虚妄故。
無相甚深住於眞實。二隨有行。念諸衆生常
癡闇。若未調伏我當先作就調伏
必至菩提 七無著行者。修方便二。一
取著。於念念中僧祇界。見佛聞法皆
所著。二利諸有情。觀一切法如幻諸佛
影菩薩行如夢説法如響。自利利他
淨滿足 八難得行者。修願有二。一利他
行。譬如船師不此岸彼岸中流。而能運
度從此至彼。菩薩亦爾。二不報。不
一縷一毫及以一字讃美之言。爲*隱彼
菩提故 九善法行者。修力有二。一無
礙力。得四無礙解假使那由他衆生。各別所
問皆爲酬對令疑惑。二示導力。成就十
種身等爲衆生清涼池。能盡一切佛法
故 十眞實行者。修智有二。一十力智。
就第一誠諦之語。知衆生是處非處
等。二現神力。念念遍遊十方世界。示現如
來自在神力。有親近者歡喜清淨
十迴向。十迴向者。不可壞性十金剛也。迴
所修趣向故。迴施衆生菩提涅槃不可
壞性。第二七日在都史天一切妙寶所莊嚴
殿説。爾時金剛幢菩薩承佛神力。從菩薩
智慧光明三昧起説菩薩十迴向。十方有
萬佛刹微塵數諸佛。同名金剛幢現前加被。
百萬佛刹微塵數菩薩。同名金剛幢雲集
作證 一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迴向者。
此菩薩所修六度四無量心。爲一切衆生
燈作炬破無明闇。此文有三。一迴施衆生
二迴向菩提。三迴向一切法眞實性。二不
壞迴向者。此菩薩於佛法僧不壞信。於
三乘等心轉増長。念念見佛以阿僧祇供
養諸佛。文三如前。以此善根。爲
脱一切衆生清淨智寂滅性等 
三一切佛迴向者。此菩薩隨順修學去來現
在諸佛迴向之道。見一切色乃至觸法若美
若惡愛憎。文三如前。以此善根
衆生。安住金剛菩提心於實際 四至
一切處迴向者。此菩薩修習善根。願
處不至。去來現劫佛成正覺。願
可説香雲摩尼供養等。文三如前。以此善
普攝衆生如來智遍法界 五無
盡功徳藏迴向者。此菩薩普行諸清淨業。入
不可思議自在三昧。善巧方便能作佛事。放
佛光明普照世界。文三如前。以己善根
衆生界。趣薩婆若遍入法界耳 六隨順
堅固一切善根迴向者。此菩薩或爲帝王
刑不罰。以四攝法諸衆生。七寶妻子手
足支分歡喜盡施。文三如前。以彼善根
諸衆生入智慧海住實際等 七隨順一
切衆生迴向者。此菩薩隨積集一切善
無量三昧。以智慧觀察一切衆生心
行差別咸令清淨。文三如前。以此善根
一切衆生住無上智平等清淨 八眞實相
迴向者。此菩薩正念明了其心堅住。得智慧
善知識之所攝受。如來慧日明照
永滅癡冥。文三如前。以此善根衆生
等正覺遍法界 九無著無縛解
脱迴向者。此菩薩於一切善根心生尊重
習普賢菩薩行願。得佛潅頂一念中
方便地。文三如前。以此善根悟衆生
大智慧佛境界 十等法界無量迴向
者。此菩薩以離垢繒而繋其頂。住法師位
廣行法施。爲諸衆生調御師一切智
。文三如前。修是行普爲衆生
切智滿法界
二明加行位。加行位者。第十迴向末也。
云。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所得
故。非實住唯識。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修
福徳智慧資糧。爲見道唯識性。復修
加行除二取。謂煗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
順決擇分。謂見道中彼無漏故名爲眞實
此煗等四順趣彼分順決擇分。前順解脱
既初發心求究竟果故遠。此順決擇隣近見
故近。煗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
立。四尋思者。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
實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
是煗頂依能取識所取空。下忍起時
境空相。中忍轉位於能取識境是空順
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
空相。皆帶相故未實。故説菩薩此四
位中。猶於現前立小物。謂是唯識眞勝
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
故。非實安住眞唯識理。依是義厚嚴
經云。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義想既滅
除。審觀唯自相。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
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此加行位。唯
能伏除全未滅。於安立諦非安立諦
學觀察。爲當來二種見故。非安立諦是
正所觀。非二乘唯觀安立。菩薩起此煗
等善根。雖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
成滿。託最勝依見道故。唯依欲界善
趣身起。餘慧厭心非殊勝故。故顯揚云。極
慼非惡趣。極欣非上二。唯欲界人天。佛出
世現觀自下依
識論文
 煗善根者。依明得定
尋思。觀所取立。爲煗位。謂此位中創觀
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
 頂善根者。依明増定上尋思。觀
所取立爲頂位。謂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
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忍善根
者。依印順定下如實智。於所取決定
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無實境離
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 世第一善根
者。依無間定上如實智。印二取空
第一法。謂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
二空雙印。起眞見故初阿僧祇劫滿
三明通達位。通達位者。謂聖種性見道位也。
論云。若時於所縁。智都無所得。爾時住
。離二取相故。若時菩薩於所縁境。無分
別智都無所得。不種種戲論相故。智與
眞如平等平等倶離能取所取相故。有釋此
智相見倶無。有釋此智相見倶有。有釋此智
見有相無。説相取不相故。此正義也。
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眞如通達位
初照理故亦名見道。此有二種。一眞見道。
謂即所説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眞理。實
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刹那事方究竟。即一
無間一解脱一勝進。而相等故總説一心。此
復有二漸頓斷故。二相見道。此復有二。一
非安立諦三品心。二縁安立諦
六心故。前眞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
唯識相。二中初勝。故頌偏説。前眞見道根本
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此二見道攝六現
者。謂思現觀信現觀。戒現觀智諦現觀。邊
智諦現觀究竟現觀。此眞見道攝彼第四現
觀小分。此相見道攝彼第四第五小分。初在
賢位思所成。後是果收謂盡智等。雖
二三與見倶起。而非自性故不相攝。菩薩
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極喜地。善達
法界諸平等。常生諸佛大集會中。於
百門已得自在。自知久證大菩提。能盡
未來樂一切
第四修習位。修習位者十地通名。依持生長
故名爲地。華嚴經云。金剛藏言。我不
諸佛國土。其中如來不十地。唯識論
云。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捨二麁重故。
便證得轉依。菩薩從前見道起已。爲
障證得轉依。復數修習無分別智。此智遠
所取能取故説無得。妙用難測名不思議
二取隨眠是世間本。唯此能斷名出世間。二
障種子立麁重名。令彼永滅故説爲捨。此
能捨彼二麁重故。便能證得廣大轉依。由
數修習無分別智本識中二障麁重故。
能轉捨依他起上遍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
起中圓成實性。由煩惱大涅槃。轉
知障無上覺。云何證得二種轉依。謂十地
中修十勝行。斷十重障十眞如。二種轉
依由斯證得。轉依位別略有六種。一損力益
能轉謂初二位。二通達轉謂通達位。謂在
。三修習轉在十地行。四果圓滿轉謂究竟
位。五下劣轉謂二乘位。六廣大轉謂大乘位。
此中意説廣大轉依。捨二麁重而證得故。
轉依義別略有四種。一能轉道。伏二障種
謂永斷故。二所轉依。持種本識迷悟眞如。三
所轉捨。所斷二障所捨有無。四所轉得。所顯
涅槃所生菩提。此四義中取所轉得。頌説
得轉依言故。然初地至覺道成諸地不同皆
此位攝。列名辨相如下應知。第二七日在
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藏殿。爾時金剛藏菩
薩承佛神力。從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
菩薩十地。爾時十方有十億佛刹微塵數
諸佛同名金剛藏而現前加被。有十億佛
刹微塵數菩薩同名金剛藏雲集作證 第
喜地者。仁王經云。若菩薩住百佛國中
閻浮提四天王百法門。二諦平等心
一切衆生。華嚴經云。佛子菩薩住
。成就多歡喜多淨信多無惱害多無瞋恨
諸佛法諸菩薩法。念清淨波羅蜜
入一切如來智。生佛境界中故。入一切
菩薩平等性中故。遠離一切怖畏故。皆生
歡喜。此菩薩已得離五怖畏故。所謂不
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衆威徳畏。已離
我想自身何況資財故。不他供
施一切衆生故遠離我見我想故。決
定不佛菩薩故。世無等者況有勝故。此
即如次配五怖畏。此菩薩大悲爲首。廣大
志樂無能爼壞。敬順尊重諸佛教法。日夜
修習善根厭足故。親近善知識故。求
多聞厭足故。求一切智地故。求如來力
無畏不共佛法故。求諸波羅蜜助道法故。
乃至凡所有物倉庫七寶頭目手足皆無
惜。爲諸佛廣大智慧。是爲大捨。十度之
中行檀波羅蜜。四攝之中布施偏多。餘非
修隨力隨分。多作閻浮提王。諸所作業不
佛法僧。乃至不足一切種一
切智智唯識論云。極喜地者。初獲聖性
二空。能益自他大喜故。行施波羅蜜
。此有三種。謂財施無畏施法施。斷異生性
障。謂二障中分別起者。依彼種異生性
故。二乘見道現在前時。唯斷一種
。菩薩見道現在前時。具斷二種
。二眞見道現在前時。彼二障種必不成就
明與闇不倶起故。此即通達。何名修習
住滿地中時既淹久。理應進斷所應斷障。不
爾三時道應別。故説菩薩得現觀已。復
十地修道位中。唯修永滅所知障。留
煩惱障助願受生。非二乘速趣圓寂。故
修道位不煩惱。將成佛時方頓斷故。證
遍行眞如。謂此眞如二空所顯。無一法而
在故。華嚴經云。此地菩薩勤加精進。於
一念頃百三摩地。以淨天眼諸佛國
二見百如來。三動百世界。身亦能往彼佛
世界大光明。四化爲百類普令他見。五
就百類所化有情。六若欲身得百劫
。七見前後際百劫中事。八知見能入百法
明門。九化作百身。十身皆能現百菩薩眷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
。乃至百千億劫不數知 第二離垢地
者。仁王經云。若菩薩住千佛國中。作忉利
天王千法門。以十善道一切衆生。華
嚴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欲二地
十種心。所謂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
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
第二離垢地。此菩薩作是念。十不善
道是三惡趣因。十善業道是人天乃至有頂
處因。上品十善。修治清淨心廣無量故。具
悲愍衆生求諸佛大智故。乃至證
十力四無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此菩
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
故。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度之中修持戒
波羅蜜多。多作輪王。唯識論云。二離垢地。
淨尸羅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
戒波羅蜜多。謂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
有情戒。斷邪行障最勝眞如。謂此眞如
無邊徳。於一切法最爲勝故。准論。應
多千門已得自在。華嚴經云。於一刹
那頃千三摩地。以淨天眼諸佛國。二
千如來。三動千世界。身亦能往彼佛世
大光明。四化爲千類普令他見。五
就千類所化有情。六若欲身得千劫
。七見前後際千劫中事。八知見能入千法
明門。九化作千身。十身皆能現千菩薩眷
。然依仁王經。二地菩薩爲忉利天王。若華
嚴經作轉輪聖王。二説不同具引如上 第
三發光地者。仁王經云。若菩薩住十萬佛國
。作炎天王十萬法門。以四禪定
切衆生。華嚴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欲
第三發光地者當十種深心。所謂清淨
心安住心。厭捨心離貪心。不退心堅固心。明
盛心勇猛心。廣心大心。以是十心
三地。此菩薩於四禪四空次第隨順得無量
神力。能動大地。一身爲多身多身爲一身
或隱或顯石壁山障所往無礙。猶若虚空
通具足。此菩薩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悦美
心。不瞋心不動心等皆轉清淨。於四攝中
利行偏多。十度之中忍辱波羅蜜偏多。餘非
修隨力隨分。多作三十三天王唯識
論云。三發光地者。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
無邊妙慧光故。行忍辱波羅蜜多。謂耐
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斷闇鈍障
流眞如。謂此眞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極爲
勝故。華嚴經云。於一念頃百千三摩地
淨天眼諸佛國。二見百千如來。三
百千世界。身亦能往彼佛世界大光
。四化爲百千類普令他見。五成就百千
類所化有情。六若欲身得百千劫住。七
前後際百千劫中事。八知見能入百千法
明門。九化作百千身。十身皆能現百千菩薩
眷屬。然依仁王經。三地菩薩作夜摩天王
若華嚴經作三十三天王第四焔慧地者。仁
王經云。若菩薩住百億佛國中。作兜率天
百億法門。行道品一切衆生。華嚴
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欲第四地者當
行十法明門。所謂觀察衆生界法界。世
界虚空界識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廣大信解
界大心信解界。以此十法明門焔慧
。此菩薩修行觀身受心法。未生已生不善
法令生斷故。未生已生善法令生不
故。信進念定慧根力等。念覺分擇法精進喜
輕安定捨等覺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
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修禪定根力覺道。於
四攝法同事偏多。十度之中精進波羅蜜偏
多。此地當夜摩天王。唯識論云。四焔慧
地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焔増
故。行精進波羅蜜多。謂被甲精進攝善精進
利樂精進。斷微細煩惱現行障。第六識倶身
見等攝。最下品故不作意縁故。遠隨現行故
説名微細。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
便能永斷。初二三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間
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故能永害
二身見等。第七識倶執我見等。與無漏道
相違故。八地以去方永不行。證無攝受眞
。謂此眞如無繋属。非我執等所依取
故。華嚴經云。於一念頃百億三摩地。乃
至身皆能現百億菩薩眷屬。仁王華嚴二説
上 第五難勝地者。仁王經云。若菩薩住
千億佛國中。作化樂天王千億法門。二
諦四諦八諦化一切衆生。華嚴經云。佛子菩
薩摩訶薩。欲第五地十種平等清
淨心趣入。所謂於過去佛法平等。未來佛
法平等。現在佛法平等。戒平等心平等。除見
疑悔平等。道非道智平等。修行知見平等。於
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教化衆生清
淨心平等。以此十種平等清淨心
五地。此菩薩受如來護念故得不退轉心。如
實知此是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善
世俗諦第一義諦。此菩薩爲益衆生
故。世間伎藝靡該習。行四攝法。十度之
中禪波羅蜜偏多。多作兜率天王。唯識論云。
五極難勝地。眞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
極難勝故。行靜慮波羅蜜多。謂安住靜慮引
發靜慮辨事靜慮。斷下乘般涅槃障。令
生死樂趣涅槃。同下二乘厭苦欣滅。彼障
五地無差別道。入五地時便能永斷。證
無別眞如。謂此眞如類無差別。非眼等
類有異故。華嚴經云。於一念頃千億三
摩地。以淨天眼諸佛國。二見千億如來
三動千億世界。身亦能往彼佛世界
光明。四化爲千億類普令他見。五成就千
億類所化有情。六若欲身得千億劫住
七見前後際千億劫中事。八知見能入千億
法明門。九化作千億身。十身皆能現千億
菩薩眷屬。教有二説具引如前 第六現前
地者。仁王經云。若菩薩住十萬億佛國中
他化自在天王十萬億法門。十二因縁
智化一切衆生。華嚴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
第六地察十平等法。所謂無相
故平等。無體故無生故無滅故。本來清淨故
無戲論故。無取捨故寂靜故。如幻夢影響等
故有無不二故。如是觀一切法自性清淨。隨
順無違得現前地。此菩薩以大悲
世間生滅。謂業爲田識爲種。無明闇覆
愛水爲潤。我慢漑潅見網増長生名色牙。名
色増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乃至終沒爲
死。如是十種順逆觀諸縁起三脱門。住
此地中般若波羅蜜偏多。多作善化天王。唯
識論云。六現前地。住縁起智無分別最
勝般若現前故。行般若波羅蜜多。謂生
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倶空無分別慧。
麁相現行障無染淨眞如。謂此眞如本
性無染亦不後方淨故。華嚴經云。於
一念頃百千億三摩地。以淨天眼
佛國。二見百千億如來。三動百千億世界
身亦能往彼佛世界大光明。四化爲
千億類普令他見。五成就百千億類所化有
。六若欲身得百千億劫住。七見前後
際百千億劫中事。八知見能入百千億法明
。九化作百千億身。十身皆能現百千億菩
薩眷屬。二文不同具引如上 第七遠行地
者。仁王經云。若菩薩住百萬億佛國中。作
初禪王百萬億法門。方便智願智化一切
衆生。華嚴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欲
七地十種方便慧。謂修空無相無願
三昧等。如是十種方便慧。起殊勝行
第七地。從第六地來能入滅定。今住此地
能念念入念念起而不作證。以大方便
現生死而恒住涅槃。雖眷屬圍繞而常
遠離。雖願力三界受生。不世法
染。雖佛境界。而示現魔境界
外道。獲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一切
二乘無能及。悉能乾竭一切衆生諸惑泥
。十度之中方便波羅蜜偏多。多作自在
天王。唯識論云。七遠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
。出過世間二乘道故。行方便善巧波羅
蜜多。謂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斷
相現行障。彼障地妙無相道。入七地
便能永斷。由斯七地説二愚及彼麁重
一細相現行愚。即是此中執生者。猶取
流轉細生相故。二純作意勤求無相愚。即是
此中執滅者。尚取還滅細滅相故。純於
無相作意勤求。未空中起有勝行。證
無別眞如。謂此眞如雖多教法種種安立。而
畏故。華嚴經云。於一念頃百千億那
由他三摩地。以淨天眼諸佛。乃至身皆
能現百千億那由他菩薩眷屬。教有二説
引如前 第八不動地者。仁王經云。若菩薩
百萬微塵數佛國中。作二禪梵王
萬微塵數法門。雙照方便神通智化一切衆
。華嚴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離一切心意
識分別。入一切法如虚空性無生法忍
就此忍不動地。此菩薩摩訶薩。
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
於世間之心。此菩薩本願故。諸佛世尊現
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
。然我等所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
之法汝今未得。爲欲成就勤加精進。勿
此忍門。乃至第七勸已。於一念頃
生智業。若不可説三千大千世界。隨衆生
身信解差別。普於其中現受生教化成
就。十度之中願波羅蜜偏多。多作大梵天王
千世界。唯識論云。八不動地。無分別智任
運相續相用煩惱不動故。行願波羅蜜
。謂求菩提願利樂他願。斷無相中作加行
。令無相觀不任運起。前之五地。有相觀
多無相觀小。於第六地。有相觀小無相觀
多。第七地中。純無相觀雖恒相續而有
。由無相中有加行故。未任運現相及
。如是加行障八地中無功用道故。若得
第八地時便能永斷。彼永斷故得二自
。八地已上純無漏道任運起故。三界煩惱
永不現行。第七識中細所知障猶可現起。生
空智果不彼故。證不増減眞如。謂此眞
如離増減執。不淨染増減故。即此亦
相土自在所依眞如。謂若證得此眞如
已。現土倶自在故。華嚴經云。一刹那
頃證百萬三千世界微塵數三摩地。乃至菩
薩眷屬。二經不同具引如上 第九善慧地
者。仁王經云。若菩薩住百萬億阿僧祇微塵
數佛國中。作三禪大梵王百萬億阿僧祇
微塵數法門。四無礙智化一切衆生。華嚴經
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欲廣大神通
別世界。修力無畏不共法。隨諸佛法輪
大悲本願力。得第九善慧地。此地
大法師法師行。善能守護如來法藏
無量善巧智四無礙解。用菩薩言辭
而演説法。此菩薩起四無礙暫捨離。何
等爲四。謂法義詞樂説無礙智。法知諸法自
。義知諸法別相。詞知錯謬。樂説無
。假使不可説世界所有衆生。一刹那間令
皆以無量言音而興問難各各不同。菩薩
一念頃悉能領受。仍以一音普爲解釋。
各隨心樂歡喜。十度之中力波羅蜜
最勝。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王。唯識論
云。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
善説法故。行力波羅蜜。謂思擇力修習
力。斷利他中不欲行障。令利樂有情界
事中勤行己利。彼障九地四無
礙解。入九地時便能永斷。證智自在所依
眞如。謂若證得此眞如已。於無礙解
故。華嚴經云。於一念頃百萬阿僧祇
國土微塵數三摩地。以淨天眼諸佛國
二見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如來。乃
現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菩薩以爲
。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
。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數知。教有
具引如前 第十法雲地者。仁王經云。若
菩薩住不可説不可説佛國中。作第四禪天
王三界主。修不可説不可説法門。得理盡三
佛行處。盡三界源化一切衆生。華
嚴經云。佛子從初地乃至第九地。以
無量智慧觀察已。善思惟修習觀察。善滿
白法無邊助道法。増長大福徳智慧。廣
大悲世界差別。入衆生界稠林。入
來所行處。證順如來寂滅行。常觀察如
來力無畏不共佛法。名爲一切種一切智
受職位。乃至佛子。此地菩薩以自願力
大悲雲。震大法雷通明無畏以爲電光
福徳智慧而爲密雲。現種種身周旋往反。
一念頃普遍十方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
塵國土説大法。摧伏魔怨復過此數。於
微塵國土諸衆生心之所樂。霔甘露雨
除一切衆惑塵焔。是故此地名爲法雲。乃
至此地多作摩醯首羅天王。於法自在能
衆生聲聞獨覺一切菩薩波羅蜜行。於
法界中所有問難無能屈者。布施愛語利行
同事所作諸業。皆不佛法僧。乃至不
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唯識論云。十
法雲地。大法智雲含衆徳水。蔽空麁重
滿法身故。修智波羅蜜多。謂受用法樂
智成就有情智。斷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謂
所知障中倶生一分。令諸法自在
彼障十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藏所起事業。入
十地時便能永斷。由斯十地説二愚及
彼麁重。一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障起事
者。二悟入微細祕密愚。即是此中障大法
智雲及所含藏者。此地於法雖自在。而
餘障最極。證業自在等所依眞如
謂若證得此眞如已。普於一切神通作業總
持定門皆自在故。華嚴經云。菩薩復作
。我於一切衆生首爲勝。若勤加精進
一念頃十不可説百千億那由他佛刹
微塵數三昧。乃至示現爾所微塵數菩薩
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
於此數。若修行若莊嚴。若信解若所作。若身
若語若光明。若諸根若神變。若音聲若行處。
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數知
五究竟位。究竟位者。十地經云。有妙淨土
過三界。十地菩薩當其中。瓔珞經云。
三僧祇滿十地菩薩。於四禪上大自在宮。百
劫修相好。千劫學威儀萬劫變化。將
正覺蓮座等。華嚴經云。佛子菩薩摩
訶薩。入受職地即得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
在前。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此三
昧現前時。有大寶蓮華忽然出生。其華廣大
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以衆妙寶間錯莊
嚴。超過一切世間境界。出世善根之所
。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諸天處之所
。毘瑠璃摩尼寶爲莖。栴檀王爲臺馬瑙爲
鬚。閻浮檀金爲葉衆寶爲藏。寶網彌覆。十
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爲眷屬。爾時
菩薩坐此華座。身相大小正相稱可。無量菩
薩以爲眷屬。各坐餘華周匝圍遶。一一各
百萬三昧。向大菩薩一心瞻仰。佛子。
此大菩薩并其眷屬坐華座時。所有光明及
以言音。普皆充滿十方世界。一切世界咸悉
震動。惡趣休息國土嚴淨。同行菩薩靡
。佛子此菩薩坐華座時。於兩足下
普照十方諸大地獄。兩膝輪放光普照十方
諸畜生趣。於齊中光普照十方閻羅王
。從左右脇光普照十方人趣。皆滅
。從兩手中光普照十方一切諸天阿
修羅。從兩肩上光普照十方一切聲聞
其項背光普照十方辟支佛身。從
面門光普照十方初始發心乃至九地諸
菩薩。從兩眉間光普照十方受職菩薩
其頂上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
塵數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道
場衆會。雨諸摩尼以爲供養。復繞十方
十匝已。從諸如來足下而入。爾時諸佛知
其世界中*其菩薩摩訶薩到受職位
眉間清淨光明。名増益一切智神通。普
盡虚空遍法界已。而來至此菩薩會上
周匝右繞示現莊嚴已。從大菩薩頂上
入。爾時菩薩百萬三昧。名爲已得受職
之境界。具足十力在佛數。若身與
倶遍世界。唯識論究竟位頌云。此即無漏界。
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脱身。大牟尼名法。此謂
此前菩提涅槃二轉依果。即是究竟無漏界
攝。諸漏永盡非漏隨増。性淨圓明故名
。界是藏義。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徳
故。清淨法界四智心品。滅道諦攝故唯無漏。
謂佛功徳及身土等。皆是無漏種性所生。故
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純無漏。此轉
依果又不思議。超過尋思言議道故。此又是
善白法性故。清淨法界遠離生滅極安*隱
故。四智心品妙用無方極巧便故。二種皆有
順益相故。違不善故常説爲善。此又是常
盡期故。清淨法界無生無滅。性無變易
説爲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無斷盡
亦説爲常。非自性常因生故。此又安樂
逼惱故。清淨法界衆相寂靜故名安樂
四智心品永離惱害故名安樂。二乘所得二
轉依果。唯永遠離煩惱障縛。無殊勝法
但名解脱身。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
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
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徳法所
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説名身。故此法身五法
性。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二轉依果皆此
攝故。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謂諸
如來眞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大功徳
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
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
起無邊眞實功徳。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
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
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徳
身。居純淨土十地諸菩薩衆。現大神
正法輪。決衆疑網彼受用大乘法
。合此二種受用身。三變化身。謂諸如
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
未登地諸菩薩衆二乘異生。稱彼根
通説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然佛
三身即五法故。所證眞理謂即法身。四智菩
提即報身故。受用變化大悲力故。利他無漏
因縁成就。三身三土或異或同。大小勝劣前
後改轉。淨穢報化漏無漏攝。性相身土差別
無邊。如諸教中廣顯示
此北宗。以唯識二諦二義深極祕要。故
略出大綱。慈恩法師唯識義云。第一出體者
此有二種。一所觀體。二能觀體。所觀唯識。
一切法而爲自體。通觀有無唯識
故。略有五重。一遣虚存實識。觀遍計所執
唯虚妄起都無體用。應正遣空情有理無
故。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應
有理有情無故。無著頌云。名事互爲客。
其性應尋思。於二亦當唯量及唯假。實
智觀義唯有分別三。彼無故此無。是即
三性。成唯識言。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
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
空理所顯眞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
故。三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
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
實有色等。如是等文誠證非一。由無始
來執我法有撥事理空。故此觀中。遣
者空觀對破有執。存者有觀對遣空執。今
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無亦無空有。以
彼空有相待觀成。純有純空誰之空有。故欲
入離言法性。皆須此方便而入。非
有空皆即決定。證眞觀位非有非空。法
分別性離言故。説要觀空方證眞者。謂
要觀彼遍計所執空。爲門故入於眞性。眞
體非空。此唯識言既遮所執。若執實有
識可唯。既是所執言應除遣。此最初門所
觀唯識。於一切位思量修證。二捨濫留純
識。雖事理皆不識。然此内識有境有
心。心起必託内境生故。但識言唯不
成唯識言。識唯内有境亦通外。恐
故但言唯識。又諸愚夫迷執於境。起煩惱
生死沈淪。不心勤求出離。哀
故説唯識言。令自觀心解脱生死。非
内境如外都無。由境有濫捨不唯。
心體既純留説唯識厚嚴經云。心意識所
縁皆非自性。故我説一切唯識無餘。
華嚴等説三界唯心。遺教經云。是故汝等當
好制心。制之一處事不辨等。皆此門攝。
三攝末歸本識。心内所取境界顯然。内能取
心作用亦爾。此見相分倶依識有。離識自體
末法必無故。三十頌言。由假説我法
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
唯識説。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倶依
起故解深密説。諸識所縁唯識所現。攝
相見末識本故。所説理事眞俗觀等皆
此門攝。四隱劣顯勝識。心及心所倶能變現。
但説唯心唯心所。心王體殊勝心所劣依
勝生。隱劣不彰唯顯勝法。故慈尊説。許
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
染善法。雖心自體能變似彼見相二。而
貪信等體亦各能變似自見相現。以心勝
故説心似二。心所劣故隱而不説。非
無垢稱言。心垢故有情垢。心淨故有情
淨等。皆此門攝。五遣相證性識。識言所表具
理事。事爲相用遣而不取。理爲性體
作證。勝鬘經云自性清淨心攝論
言。於繩起蛇覺。見繩了義無。證見彼分
時。知如蛇智亂。此中所説。起繩覺時遣
蛇覺。喩依他所執覺。見繩衆分
於繩覺。喩圓成依他覺。此意即顯。所
遣二覺皆依他起。斷此染故所執實蛇實繩
我法不復當情。非依他遣故皆互
除遣。蛇由妄起體用倶無。繩藉麻生非
假用。麻譬眞理繩喩依他。知繩麻之體用
蛇情自滅。蛇情滅故蛇不情名所執
依他須聖道。故漸入眞達蛇空
繩分。證眞觀位照眞理而俗事彰。理事
既彰我法便息。此即一重所觀體也。能觀唯
識以別境慧而爲自體云云 然總遍詳
教所説一切唯識。不五種。一境唯識。阿
毘達磨經云。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
心異故。許義非眞實。如是等文但説
識所觀境者皆境唯識。二教唯識。由自心執
著等頌。華嚴深密等説唯識教者皆教唯
識。三理唯識。三十頌言是諸識轉變。分別所
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如是成
唯識道理皆理唯識。四行唯識。菩薩於定
位等頌四種尋思如實智等皆行唯識。五果
唯識。佛地經云。大圓鏡智。諸處境識皆於
現。又如來功徳莊嚴經云。如來無垢識。是淨
無漏界。解脱一切障。圓鏡智相應。唯識亦
言。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脱身。大
牟尼名法。如是諸説唯識得果皆果唯識。此
中所説五種唯識。總攝一切唯識皆盡云云 
又顯類差別者。其圓成眞性識。若加行後得
觀是共相非別相。以總縁遍法故。根本智
觀是別相非共相。諸法別知故。乃至。或説
因果體倶一識作用成多。一類菩薩義。或因
果倶説二。決擇分中有心地説。謂本識及
轉識。或唯因説三。辨中邊云。識生變似
有情我及了。三十唯識云。謂異熟思量。及了
別境識。多異熟性故偏説之。阿陀那名理通
果有。或因果倶説三。謂心意識。或唯果説
四。佛地經等説四智品。或因果倶説六。勝
鬘經中説六識。或因果倶説七。諸教説
心界。或因果倶説八。謂八識。或因果合説
九。楞伽第九頌云。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
。依無相論同性經中。若取眞如第九
者眞俗合説故。今取淨位第八本識以爲
。染淨本識各別説故。如來功徳莊嚴經云。
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脱一切障。圓鏡
智相應 又二諦義云。瑜伽唯識二諦各有
四重。世俗諦四名者。一世間世俗諦亦名有名
無實諦
二道理世俗諦亦名隨事
差別諦
三證得世俗諦亦名
便安立
四勝義世俗諦亦名假名
非安立諦
勝義諦四名者。一
世間勝義諦亦名體用
顯現諦
二道理勝義諦亦名因果
差別諦
三證得勝義諦亦名依門
顯實諦
四勝義勝義諦亦名
詮談旨
前之三種名安立勝義。第四一種非安立
勝義諦。又云。勝義勝義者。體妙離言逈超
名爲勝義。聖智内證過前四俗復名
義諦。又云。第四勝義勝義諦者。謂非安立廢
詮談旨一眞法界也。又以四種體諸教
。故略出之。初攝相歸性體者。教即眞如。
般者論云。應化非眞佛。亦非説法者。説法
二取。無説離言相。第二攝境從識體者。
若取根本能説者識心爲體。若取枝末
聞法者識心爲體。故天親云。展轉増上力。二
識成決定。第三攝假從實體者。一切内教體
唯是聲。由名句文體是假有實説故。對
法論説成所引聲。不名等名成所引。第
四相用別論體者。唯取根本能説法者識上
現聲名句文。以爲教體。假與實義用殊
故。此中四體約義用分。不眞俗法相理
故。具如法苑總聊簡説 又有六合釋。釋
一切法得名所以。故次略出之。此六合釋以
義釋之。亦可名爲六離合釋。初各別釋名
之爲離。後總合解名之爲合。此六者何。一
持業釋。二依主釋。三有財釋。四相違釋。五隣
近釋。六帶數釋。初持業釋亦名同依持謂
任持業者業用作用之義。體能持用名持業
。名同依者。依謂所依。二義同依一所依
同依釋。如大乘。依主釋者亦名
。依者能依主者法體。依他主法以立
依主釋。或主是君主。一切法體名爲
主者從喩爲名。如臣依王王之臣故名曰
王臣。士謂士夫。有財釋者亦名多財
有財。財謂財物。自從他財而立己名
。如世有財亦是從喩爲名。相違釋者名
既有二義。所目自體各別。兩體互乖而總
稱是相違釋。隣近釋者。倶時之法義用
増勝。自體從彼立其名。名隣近釋。如
尋及有伺等。諸相應法皆是此體。帶數釋者。
數謂一十百千等數。帶謂挾帶。法體挾帶數
名名帶數釋。如二十唯識論。此六
釋中各有多説。不煩述。此中六釋且依
共傳略示體義。其廣辨相如餘處説。謂此
六中初持業釋。於八轉聲何聲中釋。乃至帶
數釋亦爾。皆如別處。更有釋名宗輪疏
厭繁多且指綱要 龍猛菩薩菩提心論
云。又有衆生。發大乘心菩薩行。於諸法
遍修。復經三阿僧祇六度
萬行。皆悉具足然證佛果。久遠而成。斯由
所習法教致有次第。所以亦不
次祕密義者。如上無縁乘法。即是彌勒菩薩
三摩地門。是三昧則所謂大慈三昧。亦是大
日如來四行之一也。一切如來大慈無量悉
彌勒。此菩薩亦住普遍大慈發生三昧
自心眞言
ajita@mjayasarvasatvazayanugata
釋云。阿誓單闍耶無能勝義。薩縛薩埵一切
衆生。奢也心性。謂彼先世所習行諸根性
類。奴掲多知也。謂能了知衆生諸根性行。句
義如是。深祕義云。初a字爲體即是本不
生。生者生老病死一切流轉之法。彼即體常
自不生是阿字義。以諸法自性不生。是故
一切衆生爲上勝。上無等也。又能知
法體不生故。達鑒群機一切心性無
現覺。隨彼所應度者而成就之。即是慈中
之上。遍施衆生窮盡。是故*若有
能通達受持讀誦此法。行者不久即同
彌勒之行。早證大慈三昧。此一眞言悉攝
法相法門。若誦此一眞言則爲彌勒
所證所説一切法。即得三大劫一生
成佛常途説云。彌勒菩薩位居十地當來
成佛。如此之説所謂未了之言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六



秘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七
覺心不生住心第七
夫。大虚寥廓含萬象越丨氣巨壑泓澄孕
爰一水。誠知一爲百千之母。空即假有
之根。假有非有而有有森羅。絶空非空而空
空不住。色不空建諸法而宛然空。空不
色泯諸相而宛然有。是故色即是空空
即是色。諸法亦爾何物不然。似水波之不
。同金莊之不異。不一不二之號立。二諦四
中之稱顯。觀空性於無得。越戲論於八不
時四魔不戰而縛。三毒不殺自降。生死
即涅槃更無階級。煩惱即菩提莫斷證
然無階之階級不五十二位。階級之無
階不一念成覺。一念之念經三大而勤
自行。一道之乘馳三駕而勞化他。悲唯蘊
之迷無性。歎他縁之阻境智。心王自在得
性之水。心數客塵息動濁之波。權實二
智證圓覺乎一如。眞俗兩諦得教理乎絶中
心性之不生。知境智之不異。斯乃南宗之
綱領也。故大日尊告祕密主言。祕密主。彼
是捨無我。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何
以故。祕密主。心前後際不可得故。釋云。心主
即心王也。以有無故。心無罣礙。所爲
妙業隨意能成。故云心主自在。心王自在
即是淨菩提心更作一轉開明勝於前
也。心王猶如池水性本清淨。心數淨除猶
客塵清淨。是故證此性淨時即能自覺
心本不生。何以故。心前後際倶不可得故。譬
大海波浪以縁起故。即是先無後無。
而水性不爾。波浪從縁起時水性非是先
。波浪因縁盡時水性非是後無。心王亦復
是。無前後際。以前後際斷故。雖復遇
境界風縁起滅。而心性常無生滅。覺此心
本不生。即是漸入阿字門。如是無爲生死縁
因生壞等義。如勝鬘經寶性佛性論等中廣
。謂本不生者。兼明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
一不異不去不來等。三論家擧此八不以爲
究極中道。故吉藏法師二諦方言佛性等章
盛談此義。今略出綱要。謂二諦者。蓋是言
教之通詮相待之假稱。虚寂之妙實窮中之
極號矣。中論云。諸佛常依二諦法。一者
世諦二者第一義諦。故二諦唯是教門不
境理。而學者有其巧拙。遂有得失之異。若
巧慧此二諦無所得。無巧慧者學
教即成有所得失。故常途諸師。或言含
。或辭兼聖教。同以境理諦。今不
此。中論云。諸佛依二諦法。涅槃經云。
順衆生故説二諦。是何諦耶。答能依是
教諦所依是於諦。問於諦爲失教諦爲得不。
答凡夫於爲失如來於爲得。聖人於亦得亦
失。而師云。於諦爲失教諦爲得者乃是學教
成迷。本於是通迷學教於別迷。通迷是本別
迷是末。本是前迷末是後迷。問何意開凡聖
二於諦耶。答示凡聖得失凡成聖。問
於諦爲失者。何以言諦耶。答論文自解。諸
法性空世間顛倒謂有。於世人實名
諦。諸賢聖眞知顛倒性空。於聖人是實
之爲諦。此即二於諦。諸佛依此而説名
教諦耳。問教若爲名諦耶。答有數意。一
者依實而説故所説亦實是故名諦。二者如
來誠諦之言是故名諦。三者説有無教實能
道是故名諦。四者説法實能利縁是故
諦。五者不顛倒是故名諦。與他家二
十種異。一者理教異。彼明。二諦是理
三假是俗四絶是眞。今明。二是教不二是理。
二者相無相異。他家住有無故是有相。今
明。有表不有無表不無。不有無故名
無相。三者得無得異。他家住有無故名
。今明。不有無故名無得云云 他但以
有爲世諦空爲眞諦。今明。若有若空皆是
世諦。非空非有始名眞諦。三者空有爲二非
空有爲不二。二與不二皆是世諦。非二非
不二名爲眞諦。四者此三種二諦皆是教門。
此三門不三。無所依得始名爲
理。問前三皆是世諦不三爲眞諦。答如此。
問若爾理與教何異。答自有二諦爲教不二
理。皆是轉側適縁無妨也。問何故作
此四重二諦。答對毘曇事理二諦。明第一重
空有二諦。對成論師空有二諦。汝空有二
諦是我俗諦。非空非有方是眞諦。故有
二重二諦。對大乘師依他分別二爲俗諦。依
他無生分別無相不二眞實性爲眞諦。今明。
若二若不二皆是我家俗。非二非不二方是
眞諦。故有第三重二諦。大乘師復言。三性是
俗三無性非安立諦爲眞諦。故今明汝依他
分別二眞實不二是安立諦。非二非不二三
無性非安立諦。皆是我俗。言亡慮絶方是眞
諦。問若以有無教表非有非無理者。何
非有非無之教非有非無理。必以
有無之教非有非無理耶。答不
月應指指月。若利根人應是説。但
凡夫著有無故。以有無非有非無。問若
於諦衆生説者更増其患。何以依
於諦説法耶。答凡有二乘滯空。今明。
如來因縁有無假有假無。假有故不有假無
故不無。云何増云云 釋名者。若如
。俗以浮虚義。眞以眞實名。世是
隔別爲義。第一莫過爲旨。此是隨名釋義。
是以義釋名。若爾可世間法者有
字無義。今明。俗以不俗義。眞以不眞
義。若具足論之應以非俗非不俗
俗義。但今對他浮虚是俗義今明
俗爲義。是名出世法者有字有義。釋諦義
四家云云 今明。此眞俗是如來二種教門。
能表爲名則有二諦。若從所表名則唯
一諦。故非只以審實義。若二於諦即以
審實諦。若就因縁教諦即有多義。或以
誠諦之言諦。此二教表不二之道。教必
差違即是諦義。依名釋諦如是若依
諦。諦以不諦義。此是竪論。若横論
諸法義。例如眞俗義中説云云 立名
者。三門分別。前辨立名。次辨絶名。後辨
釋名。初立名者。不眞不俗亦是中道。亦名
無所有亦名正法亦名無住。此非眞非俗
無名今假爲立名。此名以無名之所立名
提羅波夷眞不油強爲食油。二諦亦
爾。以其眞表不眞以俗表不俗假言
。以其假言名無得物之功。物無應名之
。淨名經云。從無住本一切法。無住即
本。大品云。般若猶如大地生萬物。般
若正法無住。此三眼目之異名云云第二辨
。常途相傳世諦不絶名。引成論文。劫初
時物未名。聖人立名字。如瓶衣等物。故
世諦不絶名。眞諦與佛果三師不同。光宅
云。此二皆不絶名。眞諦有眞如實際之名
佛果有常樂我淨之名。但絶麁名
。莊嚴云。此二皆絶名。佛果出於二諦外
是故絶名。眞諦本來自空。亡四句百非
故絶名。開善云云云 今明。一往爲論何爲不
得。然非理實説。今問若劫初物作名詺者。
眞諦無名。假名詺者與眞何異。又問火
名爲當即火離火。若使此火名即火呼
即燒口。若使火名離火何故不水耶。故
知非離體名。若在口中火上
是即火絶名。且復從來蛇床虎杖世諦絶名。
復問人是何物。人頭手等何意呼人耶。強爲
名豈非皆絶。次難三家云云 今明。以
之。一者倶絶。二者倶不絶。三者眞絶
俗不絶。四者俗絶眞不絶。言二諦倶絶者。
二諦皆如奈得皆不絶。二諦倶不絶者。得
是如相名爲如來。得是二如相所以皆不
云云 釋二諦體常解不同云云 今意有
三諦。彼無第三諦。彼以理爲諦。今以教爲
諦。彼以二諦天然之理。今明。唯一實諦
方便説二。如唯一乘方便説三。問何處經
文中道爲二諦體。答中論云。因縁所生法。我
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因縁
所生法者是俗諦。即是空者是眞諦。亦是中
道義者是體。華嚴經云。一切有無法了達非
有無。涅槃經云。隨順衆生二諦。故以
教門諦。仁王經云。有諦無諦中道第一義
諦。故知有第三諦。問教諦爲是一體
異體。答如前言中道爲體故是一體。問若
一體者與他家一體何異。答他家定一
定異定亦一亦異。今明約第一重故作
。至第二第三第四重。不一不
異。問於諦爲是一體是異體。答約二妄
二體。爾終無兩物。如眼病見
空無華。故以一中道問假有假
無爲二諦非有非無爲中道。答一往開
假義故。假故中中非假也。究竟而言假亦
是中。故涅槃經云。有無即是非有非無。亦得
中爲假。一切言説皆是假故。問何者是體假
用假。何爲體中用中耶。答假有假無是用
假。非有非無是體假。有無是用中。非有非無
是體中。復言有無非有非無皆是用中用假。
非二非不二方是體假體中。合有四假四中
方是圓假圓中耳。明中道者。初就八不
中道。後就二諦中道。初中師有三種方
。第一方言云。所以牒八不初者。欲
淨一切有所得心。有得之徒無
八計中。如小乘人言。謂有解之可生惑之
滅。乃至衆生從無明流來。反本還源故
去。今八不横破八迷竪窮五句。以彼生
得故言不生不滅。生滅既去。不生不
滅亦生滅亦不生滅。非生滅非不生滅五句
自崩。又三論玄文云。三論部帙雖異。而
同以無所得正觀宗。所以然者。此論破
除一切有所得邊病。明無依無得不二中道
故三論破執用異正觀無別。故無量義經云。
水洗穢義同約井池異。今約用不同
故辨所宗差別。中論以二諦宗。所以用
二諦宗者。二諦是佛法根本。如來自行化
他皆由二諦。自行由二諦者。如瓔珞經佛
母品明。二諦能生佛故二諦是佛母。蓋取
佛。二諦能生二智故以二諦母。
即是如來自徳圓滿由於二諦。化他徳由
者。如來有所説法化衆生常依二諦
故中論云。諸佛依二諦衆生説法。是化
他徳由於二諦。所以知自行化他由於二
者。十二門論云。以二諦故則得自利
利他及共利。即其事也。以二諦是自行化他
之本故。申明二諦以爲論宗。則令一切衆
生具得自他二利。問何人迷二諦。論主破
迷申二諦耶。答有三種人二諦。一小乘
五百部。各執諸法有決定性。聞畢竟空
刀傷心。此人失第一義諦。然既失第一義
亦失世諦。所以然者。空宛然而有故。有
空有方是世諦。彼既失空亦是迷有故
世諦。五百部執出如來二諦之外。二者方
廣道人。謂一切法如亀毛兎角罪福報
應此人失世諦。然有宛然而空故。空名
。既失空有亦失有空。如斯之人亦失
。又諸外道亦失二諦。如有見外道
眞諦。空見外道迷於世諦。又凡夫著有故
迷眞諦。二乘滯空迷世諦。今破此之迷
明二諦。故用二諦宗。問何以得此論
二諦宗。答瓔珞經云。二諦不生不滅
乃至不來不去。今論正明八不。故知以
宗。又青目序論意。明外人失二諦
樹爲是等故造此中論。即知破外道迷失
明二諦。故以二諦宗。問既名中論。何
以不中道宗乃以二諦爲答即二
諦是中道。既以二諦宗。即是中道爲宗。
以然者。還就二諦以明中道故。有
諦中眞諦中非眞非俗中道。但今欲名宗兩
故中諦互説。故宗擧其諦名題其中。若
中道名復以中道宗者。但得不二
其二義故也。問佛何故明二諦耶。答
佛法是中道故。以世諦故不斷。以
故不常。所以立二諦。又二慧是三世佛法
身父母。以第一義故生般若。以
故生方便。具實慧方便故有三世十方
。又知第一義是自利。知俗諦故能利
他。共知二諦則得共利。又有二諦故佛語
皆實。以世諦故説有是實。眞諦故説空是
實。所以明二諦。次百論破邪申二諦。具如
破空品末説。亦應二諦宗。但今欲
中論互相開避。中論以二諦宗。百論以
二智宗。欲諦智互相成也。問百論何
故用二智宗。答提婆與外道對面撃揚
一時權巧智慧。但提婆權智巧能破邪巧
能顯正。而實無所破亦無所顯。故名實智
一論始終明此二智故以二智宗。中論不
内諍一時權巧。倶共同學二諦之人諍
二諦得失。故以二諦宗。則中論用所申
宗。百論用能申宗。欲佛與菩薩
能所共相成也。次十二門論亦破内迷
明二諦。亦以二諦宗。但今欲三論不
。宜境智宗。所言境智者。論云。大
分深義所謂空也。若通達是義則通達大
。具足六波羅蜜障礙。大分深義者。
謂實相之境。由實相境生般若
故萬行得成。則是之義。故用境智
宗。問論名中論中有幾種。答既稱爲中則
多非一。隨義對縁得多一。所言一
中者。一道清淨更無二道。一道者即一中道
也。所言二中者。即約二諦中。謂世諦中
眞諦中。言三中者。二諦中及非眞非俗中。
四中者。謂對偏中盡偏中絶待中成假中
也。對偏中者。對大小學人斷常偏病。是故
對偏中也。盡偏中者。大小學人有斷常
偏病則不中。偏病若盡即名爲中。是故
經云。衆生起見凡有二種。一斷二常。如
二見不中道。無常無斷乃名中道。故名
盡偏中也。本對偏病是故有中。偏病既除
中亦不立。非中非偏。爲處衆生強名爲
中。謂絶待中也。故此論云。若無始終
云何有。經云。遠離二邊中道。即其
事也。成假中者。有無爲假非有非無爲中。
非有非無故説有無。如此之中。爲成於
成假中。所以然者。良由正道未曾有
。爲衆生假説有無。故以非有無爲
中有無爲假也 此覺心不生心亦有二種
。一淺略二深祕。淺略如前説。深祕義者。
下所説眞言祕密義是也。所謂覺心不生住
心法門是文殊師利菩薩三摩地門。大日經
云。時文殊入佛加持神力三昧。説自證眞

hehekum@arakacommavimuktipath@asdhi@mtasmarasmara
pratij@ja
釋曰。醯醯是呼召。倶摩羅迦是童子。即是呼
召令本願。又倶是摧破之義。魔羅是四
魔及眷屬。此眞言以魔字體。即是大空
之義。證此大空壞一切魔也。毘目乞底
鉢他悉體多解脱道住。請呼此童子住於解
脱道。即是諸佛解脱。所謂大空涅槃。sma
rasmara憶念憶念。pratij@ja先所立願。此眞言
淺略意云。醯醯童子住解脱道念本
所立願。一切諸佛法身成佛入身口意祕密
之體。一切有心無能及者。然憶本願故以
自在之力。還於生死度衆生。大意如此。
此童子久已法身成佛。故請具以本願
而度衆生。由菩薩本願。若有見聞觸知
念我者皆於諸乘而得畢定乃至滿
切願。此菩薩久已成佛。所謂普見如來或云
普現如來。以大悲加持力童子身。顯義
是。深祕義。ma一字爲體是大空義。大空
則大自在。大自在則大我。大我能證大空。大
我於一切法無著無得。是則如來智慧。若
平等慧者於一切法都絶戲論。是故亦
無戲論如來。故金剛頂經云。時薄伽梵一
切無戲論如來。復説轉字輪般若理趣。釋經
云。是則文殊師利菩薩之異名。轉字輪者是
五字輪三摩地。所謂諸法空與無自性
應故者。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利菩薩三摩
地。諸法無相與無相性相應故者。是降三世
曼荼羅中忿怒金剛利三摩地。諸法無願與
無願性相應故者。是遍調伏曼荼羅中蓮華
利三摩地。諸法光明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
者。一切義成就曼荼羅中寶利菩薩三摩地
云云 所謂空無相無願是三解脱門。大般若
等顯諸空無相等經。皆是文殊師利菩薩三
摩地法曼荼羅。故六波羅蜜經云。令文殊師
利菩薩受持所説般若藏。龍樹菩薩依此般
若藏中觀十二門論三解脱中道正
。龍樹菩薩弟子提婆菩薩作百論二乘
外道等執。無著菩薩造順中論。世親菩薩作
百論釋。清辨菩薩造中論釋。此名般若燈
。護法菩薩造廣百論釋。唐三藏玄奘法師
譯傳大唐。秦姚興時鳩摩羅什三藏譯青目
所作中觀釋四卷。吉藏法師依中百十二
三論。廣造章疏盛傳三解脱門。入唐學生
智藏道慈法師等受學傳此間。是名三論宗
是此名人則文殊師利菩薩。約法曰大般若
波羅蜜多經。如此經論等所詮無量經義等。
悉攝文殊一ma字眞言盡。若觀誦此一字
則證大空三昧同文殊菩薩。證此大空
時能知一切諸法本來不生不滅不斷不
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等。中論初説八不
以也。是大慧亦是大日尊萬徳之一也。故
善無畏三藏云。文殊師利者。是大日如來智
慧。不大日如來別有云云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七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八
一道無爲住心第八亦名如實知自心
亦名空性無境心
若夫孔宣出震旦。述五常乎九州。百會誕
華胥。開一乘乎三草。於是狂醉黎元住而不
進。癡闇黔首往而不歸。七十達者頗昇
。萬千羅漢乃信金口。度内五常方圓不
合。界外一車大小不入。是故三七觀樹四
十待機。初轉四諦方等人法之垢穢。後
一雨圓音草木之芽葉。至蓮華
三昧性徳不染。放白毫一光修成遍
。會三歸一讃佛智之深多。指本遮末談
覺之久遠。寶塔騰踊二佛同座。娑界震裂四
唱一處。賜髻珠瓔珞。利智鶖子疑吾佛
之變魔。等覺彌勒怪子年之過父。一實之
理吐本懷於此時。無二之道得滿足於今
。爾乃羊鹿斃而露牛疾。龍女出而象王迎。
二種行處宿身心之室宅。十箇如是安止觀
之宮殿。寂光如來融境智而知見心性。應化
諸尊顧行願而分身隨相。寂而能照照而常
寂。似澄水之能鑒。如瑩金之影像。濕金即照
影。照影即金水。即知境即般若。般若即境。故
無境界。即此如實知自心名爲菩提。故
大日尊告祕密主云。祕密主。云何菩提謂
實知自心。祕密主。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乃至彼法少分無得。何以故。虚空
相是菩提。無知解者亦無開曉。何以故。菩
提無相故。祕密主。諸法無相謂虚空相。爾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