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祕密漫荼羅十住心論 (No. 2425_ 空海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十四部四百十六卷。大毘婆沙發智六足等
論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是其所宗三藏
法門也。我聖朝所見傳數如此。天竺所有
甚多。然其要旨不此。是則所謂羊車也 
喩曰。大日經有聲聞眞言。眞言曰
hetupratyayavigatakarmanirjatah@u@m
初醯字有訶聲是行是喜即聲聞行。有
即聲聞三昧也次覩字有多聲即聲聞所
入如如也。有鄔聲三昧也。次有鉢字。聲聞
所見第一義諦。帶羅字即小乘所離六塵。帝
也乘如之義也是聲聞所乘之乘。毘有縛聲
是縛也縛則煩惱。有伊聲則無縛三昧掲多
離也行也。已下怖障義。聲聞人厭怖生死
切故。此眞言是法佛如來。大悲願力爲利
之。若有衆生此法道者。令
此門大悲藏。是則法界一門法身一
徳。若得此意聲聞乘即是佛乘無二無別。若
知者。則菩薩之毒大士之魔。不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四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五
拔業因種住心第五
拔業因種心者。麟角之所證部行之所行。觀
因縁於十二生死乎四五。見彼華葉
四相之無常。住此林落證三昧於無言。業
惱株杌猶此而拔。無明種子因之而斷。爪犢
遥望不近。建聲何得窺窬。游泳湛寂之潭
遊無爲之宮。自然尸羅無授而具。無師智
慧自我而獲。三十七品不他悟。蘊處界善
藍色。身通度人不言語。大悲闕無
方便不具。但自盡苦證得寂滅。故經云。拔
業煩惱株杌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縁。又云。是
中辟支佛復有小差別。謂三昧分異淨除於
業生
釋云。謂十二因縁者。守護國界經云。復次
善男子。如來於一切靜慮解脱等持等至。伏
滅煩惱生起因縁皆如實知。佛云何知謂知
衆生煩惱生起。以何因生以何縁生。滅
清淨何因能滅何縁能滅。此中煩惱生因縁
者。謂不正思惟。以此爲其因無明爲縁。無
明爲因行爲縁。行爲識爲縁。識爲因名
色爲縁。名色爲因六處爲縁。六處爲因觸
縁。觸爲因受爲縁。受爲因愛爲縁。愛爲
因取爲縁。取爲因有爲縁。有爲因生爲
生爲老死爲縁。煩惱爲因業爲縁。見爲
因貪爲縁。隨眠煩惱爲因現行煩惱爲縁。
此是煩惱生起因縁。云何衆生滅諸煩惱
有因縁。有二種因二種縁。云何爲二。一
他聞種種隨順法聲。二者内心起於正
。復次有二種因二種縁。能令衆生清
淨解脱。謂奢摩他心一境故。毘鉢舍那能善
巧故。復次有二種因二種縁。不來智故如
來智故。復有二種因縁。微細觀察無生理
解脱故。復有二種因縁。具足行故智慧
解脱現在前故。復有二種因縁。謂盡智故無
生智故。復有二種因縁。隨順覺悟眞諦理
故。隨順獲得眞諦智故。此是衆生除滅煩
清淨因縁。如來悉知。復次善男子。煩惱因
縁無數量。解脱因縁亦無數量。或有
煩惱能與解脱以爲因縁。觀實體故。或
解脱能與煩惱以爲因縁。生執著故。
又云。縁覺觀察因果。住無言説法轉無
言説一切法證極滅語言三昧
釋云。業者惡業。因則十二因縁。種者無明種
子。如聲聞極觀察智解了唯蘊無我。以
怖心重故。疾斷煩惱自證涅槃
拆推求十二因縁實相。辟支佛智慧深利故。
能以總別之相深觀察之。見一切集法皆
是滅法。此與聲聞異。又辟支佛觀一切集
法皆悉如涅槃相。於種種有爲境界中。皆亦
戲論風息能證此二種三昧。故拔業煩惱株
杌及無明種子。是則辟支佛學處證處。此拔
業因種一句中。悉攝辟支佛乘盡。故縁覺乘
拔業因種住心華嚴經云。上品十善
利清淨。不他教自覺悟故。大悲方便不
具足故。悟解甚深縁生法故。大乘同性經
云。辟支佛有十種地。一者苦行具足地。二
者自覺甚深十二因縁地。三者覺了四聖諦
地。四者甚深利智地。五者八聖道地。六者覺
了法界虚空界衆生界地。七者證寂滅地。八
者六通地。九者徹祕密地。十者習氣漸薄地。
是名十種辟支佛地。瑜伽論第三十四云。云
何獨覺地。當知此地有五種相。一者種姓二
者道三者習四者住五者行。云何獨覺種姓
謂由三相正了知。一者本性獨覺。先未
得彼菩提時有薄塵種姓。由此因縁
憒鬧處心不愛樂。於寂靜處深心愛樂。二
者本性獨覺。先未得彼菩提時有薄悲
種姓。由是因縁。於正法有情
愛樂。於思務寂靜住中深心愛樂。三
者本性獨覺。先未得彼菩提時有中根
種姓是慢行類。由是因縁深心希願無師
無敵而證菩提。云何獨覺道。謂由三相
正了知。謂有一類安住獨覺種姓。經於百
佛出世。親近承事成就相續。專心求
證獨覺菩提。於蘊善巧處善巧。於界善
縁起善巧。於處非處善巧諦善巧
勤修學故。於當來世速能證得獨覺菩提
是名爲初獨覺道。復有一類値佛出世
近善士聞正法。如理作意於先所
起順決擇分善根引發令起。謂煖頂忍。而
力能即於此生法現觀沙門果。復
蘊善巧處善巧。修界善巧縁起善
。修處非處善巧諦善巧故。於當來世
能證法現觀沙門果。是名第二獨覺道
復有一類値佛出世。親近善士聞正法
理作意。證法現觀沙門果。而無力能
一切種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
梵行邊際阿羅漢果。復修蘊善巧處善巧
界善巧縁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
諦善巧故。依出世道當來世極究竟
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是
第三獨覺道。云何獨覺習。謂有一類依
獨覺道。滿足百劫集資糧。過百劫
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法現觀獨覺菩提果。永斷一切煩惱
阿羅漢。復有一類或依第二或依第三
獨覺道。由彼因縁無佛世。無師自能修
三十七菩提分法。或證法現觀乃至得阿羅
漢果。或得沙門果。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
竟證得梵行邊際。證得最上阿羅漢果。當
知此中由初習故成獨覺者名麟角喩。由
第二第三習故成獨勝者名部行喩。云何獨
覺住。謂初所習麟角喩獨覺。樂孤林
獨居住。樂甚深勝解。樂察甚深縁起道
。樂住最極空無願無相作意。若第二第
三所習部行喩獨勝。不必一向樂孤林
獨居住。亦樂部衆共相雜住。所餘住相
麟角喩。云何獨覺行。謂一切獨覺。隨依
彼彼村邑聚落而住。善護其身善守諸根
善住正念。隨入彼彼村邑聚落。或爲乞食
或濟度他下劣愚昧。以身濟度不語言
何以故。唯現身相彼説法不言故。示
現種種神通境界。乃至爲心誹謗者生
故。又彼一切應知本來一向趣寂。或云。
獨覺者此有二種。一者麟角喩獨覺。二
者部行獨覺。麟角喩者。曾於百劫以修
。於自乘解脱深種善根。最後身時出
佛世。但觀世間所有草木春生夏榮秋衰冬
。而悟無常便成無學。猶麟之角獨一無
二故也。故瑜伽釋云。常樂善寂雜居
加行滿無師自悟。永出世間故名獨覺
部行者。是人本是縁覺種姓。常樂觀察十二
縁法。於最後身佛爲説十二*縁法
道。故法華云。從佛世尊法信受。慇
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
。是名辟支佛乘。此有衆多部類。而行故
部行。此二成覺斷見修惑都有一百六
十心。諸縁覺乘法爾皆於凡夫位時。無所有
處已下諸惑先已斷竟。後入見道十六
。如前説。但法忍法智不斷惑知。斷
所斷惑。上之八地毎地九品各有二心。合
一百四十四心。通前見位總有一百六
十心耳。次明大覺者。小乘成佛總有四階
一於三無數劫行有漏四波羅蜜。除
定般若爲種智因。二於百劫中相好因
三最後身出家已後。修有漏四禪四無色定
斷非想已下所有諸惑。四菩提樹下三十四
心斷惑成佛云云 對法論第十三卷云。獨覺
乘補特伽羅者。謂住獨覺法性若定不定
性。是中根自求解脱弘正願。修
解脱意樂。及修獨證菩提意樂。即聲
聞藏爲所縁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或先未
順決擇分。或先已起順決擇分。或先未
得果。或先已得果。出無佛世唯内正思惟聖
道現前。或如麟角獨住。或復獨勝部行得
苦際。若先未順決擇分。亦不得果。如
是等方成麟角獨住。所餘當獨勝部行
云云 或云。先未順決擇乃至先已得
果。下云未起決擇分未得果。此二迴心成
所餘成衆出者。此中已得順決擇分與
未得果何異。法師云。今大乘云。未決擇
迴心者唯此成麟角。餘三句成衆出。何
決未得果言已對句成故。此義不然如
下解。又從聲聞迴心入縁覺。從煖頂忍
心不世第一法位。以前三位有多刹那
世第一法唯一刹那故不轉勝。若如毘婆
沙使揵度。又如倶舍論偈曰。轉三餘。釋曰。
聲聞三善根。成正覺獨覺乘。不世第
一法只一刹那不迴心故。此小乘義。今大
乘不然。義曰。世第一法亦多刹那。何以得
知。即此前論文云世第一法即此生故。非
刹那刹那。若以此義四位倶得迴心。又世
第一法不出觀。唯在觀中云何得迴心
亦不得也唯前三位。又以不定性人各有
乘種子。若迴心已即獨覺種子生獨覺果。以
羅漢等迴心亦成獨覺故。若已聲聞六十劫
修習。解脱分迴心入獨覺時成衆出。若至
獨覺解脱分等善根位等中。更四十劫練者
麟角此。大智度論云。言已得決擇分
衆出者。約練根涅槃語。此中言
決擇分及未得果迴心成麟角者。此中
有義。大義曰若未決擇迴心者皆成
麟角。大小乘咸然此義決定。疑曰。若已六十
劫未迴心時修習。及迴心已更四十劫修習
爾。若雖已六十劫修。迴心已更不四十
劫練根。又先非六十劫人但三生人等迴心
後不修習。雖起決擇分。已不多修習
此人成何者。義曰。此人一向利根。先未
已迴心。及未迴心時已六十劫修習迴
心。必經獨覺位。或百劫或四十劫修習必成
麟角。無異文故。如決擇分六十四文解。其
已入決擇分位。迴心者有二人。一已經
十劫修習及未修習。迴心已更四十劫及百
劫練根此人定成麟角。故論云復未得果者
麟角。二經六十劫已迴心及未六十
劫已迴心迴心已不四十劫乃至百劫修
者。此人成衆出。故論云已起決擇分
獨勝部。故論云。有已起決擇分衆出
未得果者成麟角。有此二文不同。非餘三
果向迴心成麟角。由已得果故。其迴心時。
三乘各於何位等者。大義曰。若二乘人迴心
向大者。從初發心乃至二乘無學已來
皆得。其有果不同前釋。若大乘獨覺
退等者。至下退中釋。又其迴心時至所。迴
心取果處何位。釋曰。大乘并至初行位。其
迴心取獨覺者。以縁境位行與聲聞
故。隨何位解脱分迴心。即次第至獨覺
此位。又還至獨覺初行位。以根性異故不
位。若已得決擇分善及果已去者。皆
次第獨覺此位。問其取獨覺果時刻。
那含果後方取獨覺果。以非想地非
有漏心所厭故。廣如前釋。龍猛菩薩菩提心
論云。又二乘之人。聲聞執四諦法。縁覺執
十二因縁。知四大五陰畢竟磨滅。深起
衆生執。勤修本法證其果。趣本涅
爲究竟。眞言行者當觀。二乘之人雖
人執猶有法執。但淨意識知其他
久久成果位灰身滅智。趣其涅槃
虚空湛然常寂。有定性者難發生。要待
劫限等滿方乃發生。若不定性者無
。遇縁便迴心向大。從化城起以爲超
。謂宿信佛故。乃蒙諸佛菩薩加持力。而
方便遂發大心。乃從初十信下遍歴
。經三無數劫難行苦行然得成佛。既知
聲聞縁覺智慧狹劣亦不樂。十住論云。復
二過疾遠離。一貪聲聞地。二貪辟支
佛地。偈云
    若墮聲聞地 及辟支佛地
    是名菩薩死 亦名一切失
    雖於地獄 不怖畏
    若墮於二乘 畢竟遮佛道
    佛説愛命者 斬首則大畏
    如是欲作佛 二乘應大畏
喩曰。此乘有二種意。一淺略二祕密淺略意
前已説。祕密義者。大日經有縁覺眞言
此一字眞言攝一切縁覺乘法盡。彼眞言曰
nama@hsamantabuddh@an@a@mva@h
嚩字門顯一切諸法無言説義。是則縁覺所
證之極也。若有衆生此法門得度者。
即便誦持此眞言法。得法界胎藏。亦是
法佛一體萬徳之一。不此義深可哀愍
胎藏曼荼羅所以置聲聞縁覺。良有深意
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第五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