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遮那業安立章 (No. 2416_ 仁空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約眞言門菩薩一生超四教地明度三劫
十地。初説解唯蘊無我及拔十二因縁。是
度藏通二乘地。次説離違順八心業煩惱
細越一劫瑜祇行。是度藏通菩薩地。故義
釋以阿含成實及三獸度河喩三乘同以無
言説道得諸法實相皆接此中 又云。以
三乘上中下出世間心合論第一僧祇 又
云。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知者。佛宣
説離一切過。三獸渡河各隨宜迹。此中有
三乘人。同以無言説道得諸法實相。共同一
法中而有昇沈異。私云。此明前藏通三乘及
別圓眞言八住信功徳也。唯三獸是通義
釋三云。復次初劫智慧獨與二乘共行。亦
非深般若。第二劫智慧尚與二乘共聞。亦
非甚深般若。第三劫等虚空心無邊智慧一
切二乘不能思議。乃名甚般若。堪作祕密
阿闍梨也
問。大日經中一二三四五再數凡百六十心
爾者可云百六十心皆爲隨惑將如何
  答。學者異義雖不同。且任一義者皆可
隨惑歟可答申兩方。若隨惑云者。百六
十心者五根本煩惱五反再數成百六十心
數也。何於此中可除本惑耶。是以山王院
大師以正與隨爲再數也釋若依之爾
者。披今解釋。謂五根本煩惱及百六十心隨
煩惱皆畢竟不生如此所判者。百六十心
皆隨煩惱也聞。加之釋再數相。於一根本
皆破爲二枝至第五破則成百六十小枝
既以百六十心悉名小枝明。非根本惑
云事。爾者兩方不明
答。自元可答申。先哲存異端故末學雖成
一決義皆可隨惑歟云事。且所存一義
意也。其旨顯一邊疑難。所以見解釋。由
有無明故生五根本煩惱心。謂貪瞋癡慢
疑。此五根本煩惱初再數爲十。乃至第五再
數成百六十心也初所云無明界外無
明元初一念也。此根本無明所生五根本煩
惱心也。見思惑也。此五根本煩惱再數成百
六十心也。自本惑生隨惑相也。若五根本
再數爲百六十心。故不可除本惑云者。百
六十心悉本惑無隨惑可云歟。但至山王
院御釋者。且爲消再數名言正隨爲二釋
歟。若爾者釋二云。由有無明故生五根
本煩惱心。謂貪瞋癡慢疑。所以不説五見
者。以屬見煩惱多在六十心中也。此五根
本煩惱初再數爲十。第二再數成二十。第三
再數成四十。第四再數爲八十。第五再數
成一百六十。故云一二三四五再數成百六
十心也。以衆生煩惱心常依二法不得中
道故。隨事異名輒分爲二。就此二中復
更展轉細分之。其名相具如十萬偈中説。若
更約上中下九品等。乃至成八萬塵勞。廣即
無量。喩如從一種子生五根本於一根本
皆破爲二枝至第五破則成百六十小枝
從此復更離分則條葉不可勝計 又云
湛寂者。寂是不生義謂五根本煩惱及百六
十隨煩惱等皆畢竟不生。故名爲寂雜記
云。謂五根本煩惱及百六十隨煩惱皆畢竟
不生。故名爲寂。若此文以正與隨爲再數
也。例如有心王處心數必隨。有根本處如
有枝葉。若尋其由一五不二。不可分之。
乃至百六十心亦復如是。同引疏云。五根
本。及百六十心隨煩惱。若爾○只一度再數
可爲百六十。以五根本爲正。以百六十
爲隨惑。故不可五反相之答。五爲根
本百六十爲隨。全約大總義細如此。今再
五反數之。隨於展轉互爲本枝之義。凡爲
百六十者從隨惑
  文安元年八月八日。於備州和氣福善寺
書寫畢。留贈後見共期佛惠矣慧篤
天明二寅十二月二十一日夜。以嵯峨二
尊院藏本寫之畢

遮那業案立貞治二年八月十日

  義釋第二當所始自經云復次祕密主眞言門修
行菩薩行諸菩薩。終至故曰此四分
  之一度於
信解也
問。花嚴般若法花等大乘經共第三劫能超
心所攝可云乎 答。此事自他門異義分レハ
輒雖難定申。任義釋並本朝大師先徳所判
大旨者。以花嚴般若攝能超心。以法花可
攝所顯淨菩提心歟可答申 兩方有疑。
若法花非能超心者。披タルニ無畏義釋。云&MT06279;
所謂空性離於根境等文。今觀スルニ此心。即心
則是如來自然智。亦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身
乃至既不壞因縁即入法界亦不動法界
即是縁起等此豈非述法花開顯佛智隨
縁眞如縁起常住妙旨耶。是以高野大師以
此所謂空性等文名一道無爲心。屬天台宗
意者耶 若依之爾者。第三劫能超心猶是
極無自性心相也。於法花一乘妙法者可
屬所顯淨菩提心乎。是以餘處解釋中極無
自性心句唯攝花嚴般若如實知自心句
法花涅槃佛性一乘判者耶。爾兩方不

答。自元所答申自他門異義蘭菊故末學
雖輒難辨。且任無畏一行釋義之大綱所
存大旨。有能超心有所超菩提心。自所謂
空性云至極無性心生説能超心相。如是
初心佛説成佛因等者明所顯淨菩提心
相也。故見第二卷義釋。如説極無自性心十
縁生句即攝花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
入其中。如説如實知自心一切種智即佛性
一乘如來祕藏皆入ルト其中釋。解釋意分明
也。能超極無自性心攝花嚴般若等諸經。所
顯菩提心攝法花涅槃佛性一乘義並眞言
祕藏云事。但至以法花意釋所謂空性等
文云者。彼且約所顯淨菩提心義判能超
心相歟次至高野大師所判者。五大院先
徳破之。和上於諸大乘輒判スルノ教理淺深果
極高下難アリト。述玉ヘリ。非會通之限歟。可答申
難云。猶以不明。夫第三劫者專述大乘深妙
觀門明圓融無礙行相。縱於此中雖有能
顯所顯義門。只是以一乘妙觀可顯一實
菩提也。何以能超能入觀門屬花嚴般若
意以所顯所修菩提心獨可屬圓密意乎。
若花嚴般若等帶權修行趣乖角乎。所答之
趣太以所難思也。是以披今義釋。明第三
劫始末。經所謂空性等文釋已嘆入眞言門
功徳竟。然行者復以何法入此門耶。故經
次云所謂空性乃至正等覺顯現即喩此心
如所答者。以此空性已下文云第三
劫能入心相可屬花嚴般若意歟。而表空
性即是自心等虚空性合上無量如虚空等
文見。上釋彼無量如虚空等文次有一偈
半。略答菩提心相貎。以世間更無有法可
以表示淨菩提心者。唯除大虚空喩少分相
似故云無量如虚空。乃至爾時行人爲此寂
光所照。無量知見自然開發如蓮花敷。而云
無量智成就。即是毘盧遮那心佛現前。故云
正等覺顯現若爾能入所入雖異。共是淨
菩提心開發相貎毘盧遮那心佛現前行相
也見。何以能入邊偏可屬花嚴等諸經乎。
又前如出難之。今觀此心即是如來自然
智既同法花今所應唯佛智慧説。述不壞因
縁即入法界。豈非諸法實相所謂諸法説意
乎。是以弘法大師解釋中。引經所謂空性
離於根境等文並義釋行者得此心時即知釋
迦牟尼佛淨土不毀等文。大隋天台山國清
寺智顗禪師依此門修止觀得法花三昧。
即以法花中論智度爲所依搆一家義釋。
以經極無自性心等一句屬花嚴教。花嚴
大意原始要終明眞如法界不守自性隨縁
之義。杜順和上依此門造五教花嚴三昧法
界觀等。弟子智儼相續。智儼弟子法藏法師
又廣五教作旨歸綱目及疏。即是花嚴宗法
&MT01319;釋給。此等釋義若不違無畏所判者。雖
他門祖師所判何不依用之乎。何況弘法
既惠果高足法潤法全同門也。立住次第定
ニモヤ青龍口決有ラン。五大院何輒破之給乎。
抑又案經釋起盡。極無自性心者即指スト
菩提心見是以見解釋。若從縁生即無自
性。若無自性即是本不生。本不生即是心實
際。心實際亦不可得。故曰極無自性心生也
。此心望前二劫猶如蓮花盛敷。若望後
二心即是果復成種。故曰如是初心佛説成
佛因釋。指上極無自性心即如是初心等云
事。解釋意分明也。何以極無云能超心屬
花嚴般若以如是初心等文稱所顯淨菩提
心相可判屬法花意乎。依之弘法大師十
住心論引今義釋。如是極心等者即極無自
性心相也釋。加之山王院大師所判中。然
依疏家初地爲極無自性無垢菩提心釋玉ヘリ
五大院。又極無自性心望前二劫如蓮花
盛敷若望後二心是果復成種故云成佛
因釋。若爾者自門他門祖師同以極無自性
即爲淨菩提心相釋。何違此等意可辨能
入所入差異耶但至第三卷義釋者。極無
自性心十縁生句即攝花嚴般若。種種不思
議境界皆入其中云。如實知自心名爲一切
種智佛性一乘等云者。同雖顯淨菩提心功
能。花嚴般若諸大乘經中圓融無礙法門不
思議解脱事用云極無自性心。自心
實相開示スルヲハ名如實知自心計也。必於
此二心非判教理淺深歟。此外何處釋義
正以極無自性爲能入心爲淺以淨菩提
心爲所修體爲深事有之哉。有所見者。
此度可出成也次又佛性一乘如來祕藏
者。法花涅槃乃至眞言祕教同屬スト如實知
自心句云事不可然。顯密各異事理遙隔。
何合法花眞言可攝如實一句乎。所言如
來祕藏者。法花以一乘爲祕密藏涅槃以
佛性爲三徳祕藏意ナルヘシ。何況今如實知自心
者。二句中菩提心爲因句也。故説如是初心
佛説成佛因也。顯教中以之雖爲至極。於
眞言亦是佛惠初心也見者歟。何以眞言祕
密一乘總可屬淨菩提心一句乎。此度明
此等文理委可顯大師相承教旨也
答。自元所答申。弘法慈覺兩大師所傳相
分。東寺天台兩門相承不同故。三劫十地階
級難明。花嚴法花教攝雖難辨。且任大師
先徳釋義大旨聊約極無如實二句所存
能入所入一分也。所以披今解釋。第三劫初
復次祕密主眞言門修行證菩薩等經文&MT06279;
即是欲明超第三劫之心欲令見聞者信
樂尊重故。光歎其功徳耳&MT06279;。先淨菩提心
開發スル。菩薩功徳稱嘆スト釋歟。此菩薩相&MT06279;
以行者得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佛淨土不
毀見佛壽量長遠本地之身。與上行等從地
涌出諸菩薩同會一處修對治道者。雖迹
隣補處。不識一人名爲祕密等&MT06279;全同
法花意見 次所謂空性已下文&MT06279;。已數
入眞言門功徳竟。然行者復以何法入此
門耶。故經次云所謂空性等故初所表眞
言門菩薩者。超入淨菩提心圓密菩薩
ハシ。所謂空性ヨリ極無自性心生マテハ
三幻能超心明淨菩提心能入行相故。以
此一段文且可對花嚴三論意所存申也。
故高野大師嘆所入眞言門菩薩文釋ニハ。即
知釋迦牟尼如來淨土不毀等義釋能入心
明。所謂空性離於根境等經文トヲセテ名一
道無爲心屬天台意先以乖經釋起盡何
況第三卷義釋明判教相。此經宗横統一切
佛教表&MT06279;。如説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蘊中即
攝諸部小乘三藏者擧三劫中初劫。毘曇成
論等諸部小乘攝此中也。次如説觀蘊阿頼
耶覺自心本不生即攝諸經八識三無性義云
者。諸經唯識等三性三無性法門攝第三劫
也。弘法此中開他縁覺心二種住心對
法相三論二宗。此又違今釋義者也。次如説
極無自性心十縁生句即攝花嚴般若種種不
思議境界皆入其中者。第三劫能超心花嚴
般若スト。五大院先徳花嚴三論二宗釋。
次如説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即佛性一乘
如來祕藏皆入眞中者。以法花眞言祕藏攝
如實知自心句云釋義分明頗如指掌者乎。
此即以三劫能超心如次天台前三教對。
以所顯淨菩提心爲圓密意也。花嚴般若
中雖説圓教。且以帶權邊屬別教次第意。
以三論花嚴兩宗且屬第三劫分也。無量
義經中摩訶般若花嚴海空宣説菩薩歴劫修
此意也。但至義釋釋所謂空性等文
約淨菩提心相貎云者。自元説&T069222;三劫六
無畏相擬宜外迹明&MT01302;修證淺深。盡開示スト
菩提心本末因縁云故。約&MT06279;能入心相可顯
所入菩提心相。然擬宜外迹時。能超心
相所顯菩提心ニハ不可超故也次至極
無自性心相釋下シテ故曰如是初心等云故
極無即菩提心&MT01319;タリト云者。案解釋意。極無
自性心相上心之實相亦復不可得。故曰極
無自性心生也結成畢。此心望前二劫等
後極無所顯淨菩提心釋故。故曰如是初
心佛説成佛因等スト可意得也。凡極無者
三劫極際也。淨菩提心者十地中初地菩提
心故。能入終所入初依相隣。經釋共文言雖
似鉤鎖スルニ。以第三卷釋爲規範可明文起
盡也。加之今釋次下釋經世間宗奉當應供
養擧寶珠譬顯三劫始終見。其中極無自
性心ニハ灰水ヲ以瑩拭&MT06279;光淨ナラシムルニ譬。已菩提心&MT06279;
佛家スルヲハ置高幢雨種種寶譬也。極無如
實階級處處釋義其意分明歟但至弘法
十住心廢立者。末學輒雖難是非。五大院
先徳於釋義前後有多失判玉ヘト。其中擧&MT06279;
違大日經及義釋失。經中所謂空性乃至極
無自性之文及十縁生句ヲハ義釋以爲生極無
自性心入曼荼羅海會一種阿闍梨。亦攝
花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此中花嚴是花
嚴宗般若是三論宗。而海和上以所謂空性
之文爲天台宗以極無自性一句爲花嚴
宗。經文中上又一切智智菩提心爲因大悲
爲根方便爲究竟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之
ヲハ義釋ニハ以爲從此復有十重深行阿闍梨。
亦攝佛性一乘如來祕藏。佛性即涅槃經。一
乘即法花經。祕藏即眞言教。而海和上以上
如實知心等文下所謂空性等文爲天台
宗。於顯教是究竟於眞言初門。安花嚴宗
之下等玉ヘリ。若爾者兩門同雖酌青龍流。
至教理分別者違經釋旨趣事有之歟
次至山王院御釋者。又相望不同也。以極
無自性心對初地已上以如實知自心對スト
佛果見。仍此別可迴思慮也。五大院御釋
又以能入屬所入之意ナルヘシ 次至圓密二
教不可攝菩提心一句云者。此又大師
承大唐師説判玉フニ教相。一顯示教三乘教是
也。二祕密教一乘是也事理似殊共是眞
言祕密一大圓教故。同攝如實知自心句也
  次至淨菩提心三句中初云者。此宗意三
句五點悉攝菩提心一句子細可有之歟。
若夫有此等意者有ラント何相違可答申
尚難云。所謂空性以下經文釋義尚三論花
嚴意不見。空性即是自心等虚空性&MT06279;上文
無量如虚空乃至正等覺顯現文引合スルヨリ。一一
約圓實法門釋之見。離於根境無境界文
スルニハ。根塵皆入阿字門故曰離於根境。影
像不出常寂光故曰無相。以心實相智覺
心之實相境智皆是般若波羅蜜。故曰無境
界等釋。以心實相智爲能入以眞實相
境爲境爲所證見。縱雖有能入所入能證
所證不同。只於境智皆是波羅蜜上可分
別之也。若以第三卷義釋爲定量偏判此
文。第二劫一段文悉別教義門スト可意得
歟。今釋全然トハ不見。如何。此等約所入顯
能入義云會釋難思。扨何文正約能超心當
體釋之耶。而向義釋文此三劫對天台四
教者。通別二教ヲハ悉攝第二劫花嚴法花等
圓頓教ヲハ同可攝第三劫也。若爾者高野大
師於第二劫立他縁覺心二種住心此中
攝三論法相二宗。第三劫中開空性極無二
文判屬天台花嚴兩宗。尤順義釋起盡者
歟。第三劫解釋ヲハ只極無如實云者。共淨菩提
心異名第三劫位法門也。且極無自性文言。
眞如隨縁不思議境界明順スルヲテハ爲花嚴般
若。如實知自心言法花實相シキヲハ佛性一
云計也。故極無如實同佛慧初心天台花
嚴極致弘法玉フ也。花嚴般若攝極無自性
云。彼師意般若者全三論所依不存也。只般
若無自性義花嚴眞如隨縁不守自性義
スルナルヘシ。次如是初心云者。弘法指極無自
性心得玉ヘリ。今所顯淨菩提心也存歟。故義釋
此如是初心義&MT06279;。此心望前二劫由如蓮
花盛敷。若望後二心即是果復成種若如
所答者。望前三劫可云也。既云望前二
劫故。初劫二劫ナル第三劫位極無自性心
&MT06279;云如是初心被得次又高野大師於
開空性極無立二種住心事。五大院破之。
義釋第三。第三劫生極無自性心得入如上
曼荼羅海會名クト阿闍梨釋&MT06279;。爲一種阿闍
梨。弘法開之判屬花嚴天台兩宗事無
シ玉フ歟。若爾者何今又開之無開一種阿闍
梨爲兩宗阿闍梨過乎 次此第三劫所
顯菩提心者。於顯教爲至極於眞言爲
初心云事。非高野大師私釋。今義釋其意
分明也。釋云。常途諸論證此心時即名爲
佛。是故舍利弗等一切聲聞縁覺盡&MT01302;其智
力不能測量。經云。所謂出過一切聲聞辟
支佛地也。以行者得此心時即知釋迦牟
尼佛淨土不毀等釋。此即常途諸教ニハ此淨
菩提心スル究竟極佛トスルノ證據法花方便
品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文意壽量品我淨土
不毀等文意。引合也。此誠天台意ニテハ終窮極
説也。此位佛慧初心云。此上振究竟二心
ケハ眞言門因果天台等説教上ルニタリ。此
心望前二劫等即此意也見。此文如何可
意得乎 抑以眞言祕藏攝菩提心爲因句
有其證乎。道理又如何
答。所謂空性已下文スルニ悉約菩提心相貎
云事如前會申。一往擬宜外迹邊同花
嚴般若等次第門意也。其擬宜本意顯眞言
行者修證淺深。開示菩提心本末姿雖述
圓實義門。何必可驚耳乎但至明別教
義門不見云者。義釋下釋中釋第三劫菩
薩相。行者初觀空性時。覺一切法皆入心
之實際。下不見衆生可度上不見諸佛可
求。爾時萬行休息スルヲ謂爲究竟。若住此者則
退不墮二乘地進不得上菩薩地名爲法
愛生。乃至以蒙佛教授故轉生極無自性
心。乃至心之實際亦復不可得。雖解脱一
切業煩惱而業煩惱具存等云云此等專約
別教教門意釋スト之見。此五種三昧道中八
地三昧道同。是以義釋第五云。如上所
説一生補處及八地三昧是約教道法門作
如是説耳次至弘法大師第二劫立他縁
覺心二性第三劫開空性極無各爲兩宗
有其謂云者。第二劫ヲハ第三卷即攝諸經八
識三無性義釋故唯攝スト法相所依經論見。
或又爲覺心不生一種阿闍梨全不見三論
法相二宗意也。又第三劫以空性極無前後
對判天台花嚴事違花嚴般若種種不思議
境界皆入其中等釋。全非指南之限者也。但
以四教對三劫可有横竪對判。故第三劫
通別教義ナラン事不可遮之。若以三劫對三
劫者。以別圓斷塵沙位攝彼中意可有之
也。今竪對諸教判教理淺深時事也次花
嚴般若者。般若非三論所依云事不可然。三
論般若爲宗云事即高野大師釋意也。若以
三論不攝此句者。可屬何句乎。第二劫偏
法相所依經論意也見故也次望前二劫釋
事。異本ニハ望前三劫有之云云高麗人
師雖屬誤。前三劫云本有之者。彌可爲義
勢潤色歟。但二劫ヘルモ不苦。此能入所
一致ルヲ如此釋歟。十住心論ニハ前二劫者
指化縁一道二種住心後二者示眞言根究
竟二心意&MT01319;。彼師意。他縁第二劫一道第三
劫也。何不出初劫乎。又他縁一道只二種
住心也。何以之可名二劫乎。若約住心
者。何又不出覺心不生乎。此釋悉無謂釋
也。後二心者根究竟二心云事山王院如然
玉ヘリ。前二劫者只初劫可意得也。第三劫即
同所顯淨菩提心意也 次開一種阿闍梨
爲兩種事違自義云事。即攝花嚴般若者
即無畏解釋也。非先徳私意。此即於三劫各
ルハ一種阿闍梨對二教意故。此中雖有
花嚴三論二宗。同明別教歴劫行相邊
一種也。弘法不存此意故受先徳破也
次至常途諸論等釋者。何以花嚴天台極
處可名常途諸論説耶。以之思之。且望
顯教權門意如此釋歟。引合法花本門壽量
説事。全彼本門壽量妙覺佛非屬佛惠初
心也。是以釋具縁品不具一切聲聞縁覺文。
今此本地之身又是妙法蓮花最深祕密處。
故壽量品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乃至
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盡。即是瑜伽意耳
若爾者云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云見佛
壽量長遠本地之身。佛慧初心即見大日如
來本地常身云也。若以法花本門壽量屬
初門者。眞言最深祕密内證ヲモ同可攝在初
心也。故今所云佛慧初心者。菩提心義三云。
即是別初地圓初住眞言初住於一分無明
不斷而斷等玉ヘリ。全以花嚴天台妙覺佛非
云眞言初心也 次以如來祕藏攝如實
知自心句事。眞言止觀義理冥符奧旨也。止
觀六即顯是菩提心者。今明發心在名字位
云云仍立六即次位事爲成名字菩提心顯
是體也。此宗意此品統論經之大意。所謂
衆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等云云佛已開示淨
菩提心略明三句大宗竟即統論一部始
終。無量方便皆爲令諸菩薩菩提心清淨知
識其心等云云三句皆開示淨菩提心相也
釋。此宗綱要只在此事者也
疑云。山王院六無畏記意如何
答云。山王院第三劫攝十地五大院三劫
置十地歟。此擬宜教門故雖對判不一
準。兩師共極無上別置如實知自心位也
經云。復次祕密主。眞言門修行菩薩行諸
菩薩無量無數百千倶胝那由他劫積集無
量功徳智慧具修諸行。無量智慧方便皆悉
成就。天人世間之所歸依。出過一切聲聞
辟支佛地。釋提桓因等親近敬禮。所謂空性。
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越諸戲論等虚
空。無邊一切佛法依此相續生。離有爲無爲
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極無自性
心生。祇密主。如是初心佛説成佛因。故於
業煩惱解脱。而業煩惱具依世間宗奉常應
供養義云。經云。復次祕密主。眞言門修
行菩薩行諸菩薩乃至無量智慧皆悉成就者。
即是欲明超第三劫之心欲令見聞者信
樂尊重。故先歎其功徳耳又云。若常途諸
論所明。證此心時即名爲佛。是故舍利弗
等一切聲聞縁覺盡其智力不能測量。經
云。所謂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行者得此
心時即知釋迦牟尼佛淨土不毀。見佛壽
量長遠本地之身與上行等從地涌出諸菩
薩同會一處。修對治道者雖迹隣補處然
不識一人。是故此事名爲祕密又云。已
嘆入眞言門功徳竟。然行者復以何法入
此門耶。故經次云所謂空性。空性即是自心
等虚空性。上文無量如虚空乃至正等覺顯&MT01303;
ト云即喩此心也。前劫悟萬法唯一心心外無
法。今觀スルニ此心即心則是如來自然智。亦是
毘盧遮那遍一切身。以心如是故諸法亦如
是。根塵皆入阿字門。故曰離於根境。影像
不出常寂滅光故曰無相。以心實相智覺
心實相。境智皆是般若波羅蜜。故曰無境界。
以此中十智喩望前十喩復成戲論。故曰
越諸戲論。第三重微細百六十心煩惱業壽
復有佛樹芽出スル&MT06279;。故曰等虚空無邊
一切佛法依此相續生。既不壞因縁即入
法界。亦不動法界即是縁起當知因縁生
滅即是法界生滅。法界不生滅即是因縁不
生滅。故曰離有爲無爲界又文云。次有
一偈半略答菩提心相貎。以世間更無有
法可以表示淨菩提心相者唯除大虚空
喩少分相似故云無量如虚空。乃至爾時行
人爲此寂光所照無量知見自然開發如蓮
花敷。故云無量智成就。此智成就即是毘盧
遮那心佛現前也。故云正等覺顯現 又云。
若從縁生即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是本不
生。本不生即是心實際。心實際亦復不可得。
故曰極無自性心生也。此心望前二劫由
如蓮花盛敷。若望後二心即是果復成種。
故曰如是初心佛説成佛因。故於業煩惱解
脱而業煩惱具。乃至行者解脱一切業煩惱
時即知一切業煩惱無非佛事。本自無有
縛。今何有脱耶。如良醫變毒爲藥用除衆
疾。又如虚空出過衆相而萬像具依 又
云。復次阿闍梨欲明此應供義。故統論三
劫始終作寶珠譬喩。猶如有如意寶在石
朴之中。以世人不識故棄在衢路之間與
瓦礫無異。乃至爾時麁垢已除尚有細垢。
既洗以灰水磨以淨&T073554;。種種方便而瑩發
之既得光顯。置之高幢能隨一切所求普
雨衆物。次生極無自性心如灰水瑩拭使
極光淨。爾時生佛家名置高幢雨種種寶。
以此因縁堪受世間廣大供養也 又下
文又云。通達三乘者。又此經宗横統一切佛
教。如説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蘊中即攝
諸部小乘三藏。如説祝蘊阿頼耶覺自心
本不生即攝諸經八識三無性義。如説極
無自性心十縁生句即攝花嚴般若種種不
思議境界。皆入其中。如説如實知自心名
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如來祕藏皆入其中。
於種種聖言無不統其精要 義三云。若
於此曼荼羅種種支分及一切諸尊眞言手印
觀行悉地悉皆通達得傳教灌頂。是名阿闍
梨。若度違順八心證寂然界。是名阿闍梨。
若已心王自在覺自心本不生名阿闍梨。
若生極無自性心得入如上曼荼羅海會
名阿闍梨。從此復有十重深行。乃至於解
三密人中最爲上首如金剛薩埵。是名阿
闍梨。復毘盧遮那是名阿闍梨又云。復次
初劫智慧猶與二乘共行亦非甚深般若。第
二劫智慧尚與二乘共聞スレハ亦非甚深般若。
第三劫等虚空心無邊智慧一切二乘不能
思惟。乃名甚般若。堪作祕密行阿闍梨也
  祕藏寶鑰云。第八一道爲心○等 又云。
第九極無自性心○等指歸云。問曰。花嚴
一乘是第二七日説 何故與二十九年已後
般若同攝之。答曰今案疏意。不論説時之
前後只取義理之淺深以類集之與般若
同。加之不共般若即是花嚴。又花嚴會與般
若隣次。又無量義經云。次説方等十二部經
摩訶般若花嚴海空宣説菩薩歴劫終行。雖
是非指二七日説。以入法界義同故也。
スルニ此等意攝一句中。其義無傷。法花涅
槃及大日等攝如實句。或曰。佛性指大涅
槃。一乘指法花經。如來祕密藏即持明藏眞
言教者。此亦一見。今以爲。今佛性一乘不
可讀爲兩句。説教次第有亂故也。法花與
涅槃同明佛性一乘旨故既合爲一句。如
來祕密藏爲眞言。或立十住心斷一代教。
未合此疏不是。此以爲論耳 三劫六無
畏記云。第三心離於根顯教佛地境界 又
云。私案スルニ上下文意。菩提心位其義稍長乃
至十地等覺地位。然依疏家初地爲極無
自性無垢菩提心。離垢已去増修大悲萬行。
八地已去皆名方便而越極細惑佛芽生起
始自初地迄十地等覺之位 又云。若論
寶珠喩。次生極無自性心如灰水以テ瑩拭使
極光淨若廣論之可通
十地以十地
曰。若約此教門極無
自性心生時當約淨菩提心本不生。而明種
種法門。若約地位當於初地已上十地已
兼攝大悲爲根義若以初分
方便攝此中者義統十地
若約嘆師門。
云。若生極無自性心得入如上曼荼羅海
會名阿闍梨。從此復有十重深行。乃至於
解三密人中最爲上首如金剛薩埵。是名
阿闍梨。若約教攝。疏云。如説極無自性心
十縁生句即攝花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
皆入其中又云。更開佛地爲上上方便
心。至此第四心時名究竟一切智地。故
曰此四義之一度於信解也菩提心爲因初地大
悲爲根二三四五六七
地方便爲究竟上方便八
九十地。上上方便指佛地
今案。若指初地爲極無
自性心即三句義中第一菩提心爲因位也。
離垢已後遠行已前是大悲萬行位也。不動
已去是第三方便位也。此方便有兩。一上
指八九十地二上上指究竟佛地。若約珠
喩。疏云。爾時生於佛家名在高幢雨種
種寶。私謂。若上方便位中可得攝此雨寶
位。此義耳○若約地位。最上佛地
爲妙覺位。若約嘆師門。疏云。復次毘盧
遮那是名阿闍梨。此約上上○若約教攝。
疏云。如實知自性名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
如來祕密藏皆入其中教時義二云。問。高
野海和上寶鑰及十住心論明種心○今
眞言宗此十住心次第用否。答。有五失故不
用十心次第。其失何。一者違大日經及義
釋失○經中所謂空性乃至極無自性之文
及十縁生句義釋以爲生極無自性心入
曼荼羅海會一種阿闍梨。亦攝花嚴般若種
種不思議境界。此中花嚴是花嚴宗。般若是
三論宗。而海和上以所謂空性等文爲天
台宗。以極無自性一句爲花嚴宗。經文
又一切智智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方便
爲究竟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之文。義釋以
爲從此復有十重深行阿闍梨亦攝佛性
一乘如來祕藏。此中佛性即涅槃經。一乘即
法花經。祕藏即眞言教。而海和上以上如實
知自心等文下所謂空性等文爲天台宗。於
顯教是究竟於眞言初門。而安花嚴宗教
之下。經中如是初心佛説成佛因之文及一
切世間應供等之文。義釋以爲佛惠初心。
初心即是三心中菩提心爲因。而海和上以
離有爲無爲界乃至如是初心佛説成佛因等
之文極無自性心爲花嚴宗。二者違金剛
頂失○三者違守護經失。四者違菩提心
論失○五者違衆師説失。大日義釋是無畏
説一行記。彼説云此經本地之身即是妙法
蓮花經最深祕處。智儼温古治定亦同。蘇悉
地疏述師説云。教有二種。一顯示教。三乘
是也。二祕密教。一乘是也。祕中又有二。一
唯理祕密花嚴般若維摩法花涅槃等也。二
事理倶密大日金剛頂等也。金剛頂疏述師
説云。法花明久遠成佛。此經明頓悟成佛。
二説雖異實是一佛。而海和上於諸大乘輒
判教理淺深果極高下難矣 菩提心義三
云。欲入第三劫時先觀性空無相菩提超
第三重無明極細妄執證得極無自性瑜伽
之心名超第三劫行。約所度惑名三劫行。
約所證法名淨菩提心。即是別初地圓初
住眞言初住。於一分無明不斷而斷名超
第三重極細妄執。然猶有別十一品圓四十
一品眞言四十一品無明。故云解脱業煩惱
而業煩惱具。行者即知一切業煩惱無非佛
事。無有縛。今何有脱。變毒爲藥。即是初
住已上法性同體之無明也。不斷而斷斷而
不斷。故云解脱而具也 上文云。然上來原
始要信自發一毫之善以至於超度人法
有無二障雖宗極炳著轉妙轉深由是對治
心外之垢尚未開此心中種種祕密不思議
事。從此以後方即説之。若不作如此對辨。
則常情各翫先習不能覺其微妙也 義
下文云行者初觀空性時覺一切法皆入心
之實際下不見衆生可度上不見諸佛可
求。爾時萬行休息謂爲究竟。若住此者則退
不墮二乘地。進不得土菩薩地。名爲法愛
生。亦名無記心。然以菩提心勢力及如來
加持力復能發起悲願。爾時十方諸佛同時
現前而勸喩シ玉フ之。以蒙佛教授故轉生極
無自性心乃至心之實際亦不可得。雖解脱
一切業煩惱而業煩惱具存。至此不思議地
乃名眞離二乘地也義釋云。此中云佛
説者。世尊以十方三世佛爲證。言以此一
事因縁爲衆生開淨知見。其道玄カト同也
問。經文復越一劫昇住此地爾者所云
昇住此地者指スト究竟一切智地可云耶
答。雖自他門異義不同。且任義釋大旨者。
指信解地中初地歟可答申 兩方不明。
若云指初地者。披經文。上表信解行地
觀察三心。下述復越一劫昇住此地四分
之一度於信解。明知於地上復越一劫住
究竟佛地説昇住此地云事。是以高麗人師
復越一劫昇住此地者此地即指一切智
地也釋 若依之云爾者。三劫外別無論
妄執。若於地上重越一劫云者。極細妄執
外更立何惑重可超越之乎。是以見解釋
復越一切昇住此地即是初入此信解地
者乎
答。自元所答申人師釋義不同。門流相承
雖不一準。任義釋大旨存光徳所判意昇
住此地云者。指スト信解地可存申也。其旨
顯一邊難勢。所以見解釋。復越一劫昇住此
地即是初入此信解地。是復越百六十心一
重細惑名度三大僧祇劫也故云復越
一劫者。其文雖有十地中。越上第三劫一
重極細妄執證初地淨菩提心事説也。不
爾者何可結名度三大僧祇劫乎。但至人
師釋者既違義釋。非依用之限歟可答申
難云。復越一劫文猶難思。三劫十地文段各
別也。見經文。上説&MT06279;第三劫。極無自性心生
祕密主如是初心佛説成佛因等云。已越
三劫至佛惠初心證初地淨菩提心相説
也。次復次祕密主信解行地觀察三心無量
波羅蜜多慧觀四攝法等者。智者當思惟此
一切智信解地更於十地中分別因振究竟
三句畢復越一劫昇住以地。此四分之一
度於信解者。於此三句中開佛地爲上上
方便事見。故四分一者上上方便究竟一
切智地指也。故度於信解十地過度也。
經信解十地間復越一劫至佛地事昇住
此地ナルヘシ。是以高麗人師復越一劫昇住ストハ
此地者。此地即指一切智地也。疏云。就前
三句中更開佛地爲上上方便心。至此心
時名度於信解地。由前三劫信解地復越
一劫昇住佛地等釋。但至三妄執外不可
有別妄執云者。弘法大師祕藏記越三妄
執越三僧祇劫即是十地究竟也。過此修
上上方便斷微細妄執至佛果。故經曰此
四分之一度於信解如此釋者。極細妄
執上佛果所受微細妄執可有被得 五大
院又初地已上猶有別十一品圓四十一品
眞言四十一品無明釋給。地上何無所斷惑
乎。但至義釋者。即是初入此信解地是復
越百六十心一重細惑者。入信解地上
重細惑云也。其名度三大僧祇劫也
スル事。演密云。此言一劫非更一阿僧祇劫
時分。但越佛地一障便名一劫。此宗以妄
執爲一阿僧祇劫等釋。故雖斷一重細惑。
頓證入佛果故不經劫數邊以極細微細
合論如此釋歟。或又十地第三劫攝意歟
答。於經文相者誠雖不明。義釋意第三劫
外立別劫極細妄執外論スト微細妄執云事
全不見。故今昇住此地文只越三劫入十
地相説可意得也。是以今釋復越一劫昇
住此地。即是初入ルト此信解地釋。此地者信
解地事也スルニ非乎。是以復越百六十心一
重細惑者。第三重極細妄執&MT06279;此信解地
スル&MT06279;名度三僧祇也トハ結成也。何勞任
文可構會通乎。次行者初觀空性時覺
一切法皆入心之實際釋。下又第三劫
極無自性心&MT06279;信解地釋也。是即上
復越百六十心一重細惑スト見。解釋
意更不可諍之者歟 次四分之一度於信
解者。五大院先徳釋此事初地爲菩提心。
二地乃至七地爲大悲。八地已上爲方便。
併後佛地以爲四分。三心三分佛地一分。
故昇信解度四分之一也此釋意四分
者三句中方便句ヨリ上上方便爲究竟一
切智地意與四分名也。故此十地佛果
四分分別故。一極細妄執又可有四分
也。仍昇住信解地證初地淨菩提心時。四
分中四分極細妄執ルヲ四分之一度スト於信
解説得給歟。四分信解スト云意也但
至地住已上可有後位無明云者。其不可
諍也。此極細妄執無明一惑如此分別故。全
非云極細上別有細惑也。既細妄執上所
論極細妄執也。極細上又可有何細惑乎。
例如微塵極細名極細。何極細上過可立
微細妄執乎 次至祕藏記釋者。他門祖師
釋強雖不可致苦勞。斷微細妄執至佛
果故者。只是極細中佛地障ナルヘシ。何三劫外別
立一劫極細上更論スト微細可意得乎。但
彼釋四分之一度於信解文。猶約佛果見
歟。必不可會通也 次演密抄雖出兩義
共昇住此地者。佛地スル既違義釋意又乖
山門相承。不可依用之歟 經云。復次祕
密主。信解行地觀察三心無量波羅蜜多慧
觀四攝法。信解地無對無量不可思議。建立
十心無邊智生。我一切諸有所説皆依此而
得。是故智者當思惟此一切智信解地復
越一劫昇住此地。此四分之一度於信解
經文義云。經云。祕密主。信解行地觀察三心
無邊智生者。此經宗從淨菩提心以上十住
地皆是住解中行。唯如來名究竟一切智地。
觀察三心中即是因根究竟心。若通論信解
地。則是初地菩薩得此虚空無垢菩提心時
乃至漸次増長至第八地以去皆名方便地。
若觀一一地亦自有三心又云。然此經
宗從初地得即入金剛寶藏。故花嚴十地
經一一名言依阿闍梨所傳皆須作二種
釋。一者淺略釋。二者深祕釋。若不違如是
祕號但依文説之。因縁事相往往渉於十
住品。若解金剛頂十六大菩薩生自當證
知也又云。經復擧益勸修云。是故智者
當思惟此一切智信解地復越一劫昇住
此地。即是初入此信解地。是復越百六十心
一重細惑名度三大僧祇劫也。行者初觀
空性時覺一切法皆入心之實際下不見
衆生可度上不見諸佛可求等如上
引文
又云。
就前三句義中更開佛地爲上上方便心。
至此第四心時名究竟一切智地。故曰此
四分之一度於信解也演密云。疏復越一
切昇住此地者。此地者即指一切智地也。
疏云。就前三句中更開佛地爲上上方便
心。至此心時名度於信解地。由前三劫信
解地復越一劫昇住此地。此言一劫。非更
一阿僧祇劫時分。但越佛地一障便名一
劫。爲此宗以妄執爲一阿僧祇故前疏
云。若一生度此三妄執。則一生成佛。何論
時分耶。前言三劫不説四者。令佛地一
障在十地故。又解。言復越一劫者。即是越
是第三一劫昇住佛地故曰復越一劫也
  祕藏記云。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者。
三妄執貪嗔癡。開者百六十心乃至八萬塵
勞。越三妄執越三僧祇劫。即是十地究竟
也。過此修上上方便斷微細妄執至佛果。
故經曰。此四分之度於信解教時義二
云。復次信解行地觀察三心至此四分之一
度於信解已上
經文
準義釋。是佛慧初心已上。
三心者謂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方便爲究
竟。廣引花嚴十地而出淺深二釋。以金剛
頂十六大菩薩爲此中義。初地爲菩提心。
二地乃至七地爲大悲。八地已上爲方便。
並前後佛地以爲四分。三心三分佛地一分。
故昇信解度四分之一也菩提心義三本二
十七號大意同
提心義二云。次信解行地觀察三心。是今眞
言門菩薩地位。義釋亦云。前二劫中對治心
外之垢尚未開此心中種種祕密不思議事。
從此已後方乃説之極無自性心望前二
劫如蓮花盛敷。望後二心是果復成種。故
云成佛因。佛説者。世尊以十方三世佛爲
證。言以此一大事因縁爲衆生開淨知見。
其道玄同也。行者解脱一切業煩惱時即知
一切業煩惱無非佛事。本自無有縛。今何
有脱。如良醫變毒爲藥同三云。越三
劫已得淨菩提心名入信解地。此文且約
別十地故云初地也。實約圓位可云初

問。餘教菩薩不入眞言門有成佛果菩
提義可云乎 答。雖難測不可許此義
歟兩方。若不許之云者披今解釋。如餘
教中菩薩行於方便對治道次方漸除心
垢經無量阿僧祇劫或有得至菩提或不
至者如此所判者。縱雖不入眞言門
有得至菩提義聞 若依之示爾者。
餘教唯説沙羅樹王莖葉花果未明樹王種
子生育因縁。縱雖疲塵點劫海修行。全不
可有成佛果菩提義乎。爾者兩方不明」
答。自元所答申於餘教中不可有成佛
果菩提義歟云事。所任一家大旨也。其旨
顯疑難一邊。凡眞如佛性者眞言實相毘盧
遮那遍一切身義也。又一切諸佛者大日遍
照一佛也。豈不知三密結要可成遮那覺
果乎。是以大師解釋中。毘盧遮那遍一切處
故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是故無非祕密根
性釋玉ヘリ。但至或有得至菩提釋者。或教門中
明佛果故。且如此釋歟。非云實有此義
也。例如云彼前三教果頭無實人。或又或
有得至菩提者約轉入眞言門之機。或不至
者於當教顯無成佛義歟若準此等意
者。有何相違可答申
  文安元年七月二十八日。於備前國和氣
善福寺書寫畢。留贈後見共期佛惠矣
  一乘佛子惠篤
  天明二寅七月十四日。以嵯峨二尊院本


遮那業案立草眞治三年八月十日

  義釋第二當所始自經云爾時執金剛祕密主
白佛言世尊願救世者演説心相菩薩
  有機種得無畏處。終至即是第
六無畏依更欲如何表示耶
問義釋中釋スト大日經所明三劫六無畏相
見。爾者六無畏皆是眞言乘菩薩行位歟
答。此事雖難測皆明眞言行者修入相歟
可答申 若言眞言門行相者。凡眞言上乘
意削地位之階漸無論修證之淺深。不渉
四處方至究竟。是名頓悟妙行也。而今此
六無畏者既是明漸次修入之次第。測知非
眞言上乘行相云事 若依之云爾者。見ルニ
解釋。釋六無畏相以金剛手既聞此教諸
菩薩直乘眞言門上菩薩地故問世尊此
菩薩行道時有幾種得無畏處如此所
判者。明述眞言門菩薩行位云事。爾者兩
方不明
答。自元所答申六無畏相幽玄雖難測。皆
是眞言行者修證相歟云事。所任解釋旨
也。所以釋三劫六無畏畢今所以廣明
三劫六無畏衆多心相者。皆是擬議外迹以
明修證之淺深耳但至非頓覺頓悟之
相云者。雖眞言門菩薩非無上中下振之
差降。何偏不論次第修入之義乎。是以解
釋中有漸入者有超入者有頓入者云者
乎。彌者有何失可答申
難云。尚以不明。失漸次次第修業此名淺教
淺顯之教門。頓覺成佛之經路此稱如來内
證之祕要也。是以見處處解釋。多約漸頓
之行相辨顯密之差異見。所以義釋上文
明第三劫能超心。如餘教中菩薩行於方
便對治道次第漸除心垢。經無量阿僧祇
或有得至菩提或不至者。今此教諸菩薩
則不如是。直以眞言爲乘超入淨菩提心
門。若見此心明道時。諸菩薩無數劫中所
修福慧自然具足。釋具縁品彼如是境界一
切如來定文。若行人初發心時能如是正觀
心性者亦即名爲入如來定。豈頓漸超四
處方至究竟耶加之不空出生義削地位
階漸立等妙之頓旨判。大師解釋中即於
現生遇逢曼陀羅阿闍梨。乃至超越スト二乘
十地シ玉ヘリ。而今所明六無畏者約三乘五乘
行相論スト小乘權門之階位見。所以第一善
無畏者指世善位。此即人天乘分齋也。第二
小乘方便位第三第四二乘證位。第五權門菩
薩行相。第六圓密行者所證&MT01319;也見。於第六
無畏尚有能顯所顯二義。能顯極無自性心
故尚是別教歴別心相也。所顯淨菩提心故
以之可名眞言行者頓證法體也。若爾者
第六無畏尚渉權門行相。況於前五種無畏
乎 但至隨行者之根性可有頓漸超差
別云者。大師釋此事。根分三品者只在未
乘神通乘前。若乘之已。倶能超二死大海
同得到常寂内院法界宮也上中下根差
別若非祕密神通乘意者。頓漸超三類又且
附順別門一往施設也可云也 次至皆
是擬議外迹等釋者。還是難者潤色也。既
云擬議外迹意。何可用眞言門實義乎。若
又如此釋義者。上表廣明三劫六無畏處
述以明修證之淺深耳。故三劫六無畏共眞
言行者修入相也可意得歟。而於三劫者
第三劫始置眞言門修行菩薩言。全所
不見初二劫眞言門行相&MT01319;云事。故。三劫六
無畏皆是外迹擬議非眞言正修之儀
意得也。抑三劫上重論六無畏。爲同爲異。
此度明此等文理委可被成義也
答。自元所答申三劫六無畏釋義文義幽玄
意氣轉遠也。對諸教對辨含縱横義理。於
外迹擬議可有巨細分別也。末學膚受輒
雖難明。任今釋義大綱且明眞言行修入
行相歟可存申也。其旨大略如前辨申。凡
眞言教意於如來無邊内澄論發修證入之
五點於究竟大空分位開人天二乘三昧。
加之五種三昧耶軌則非無結縁傳法之差
異。四重法界圓壇豈無中臺外院不同乎。
寄事於頓覺頓悟之名言不可亂行者修
證之淺深。例如彼天台圓宗雖云初後不
二。無忘六即七位之階降。雖談凡聖一
如無捨轉迷開悟之義門。是以披今解釋。
明六無畏相。初自善無畏終至自性平等
無畏於一一無畏先明所擬人天二乘等相
貎。次示所對眞言行者修證行位見。所以
釋第一無畏。今此中意明十善業道後得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