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遮那業安立章 (No. 2416_ 仁空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者。披タルニ今經文解釋。明六十心相貎。多是事
相浮僞惑&MT01319;見。爾者兩方有疑
答。自元所答申可通見修兩惑歟云事。且
所任經釋現文也。所以初六心開貪瞋癡
三煩惱爲六心。是即見修二惑根本煩惱也。
何必可限見惑乎。凡見六十心始終多出
迷事浮僞心相見。或又聲聞小執三乘諸行
等嫌之見。何必可限倒見煩惱乎。但至下
解釋並山王院御釋者。對下百六十心偏修
惑以見惑且屬此六十心計也。既云多在
六十心中。多言所顯六十心悉見惑&MT01319;ニハ
歟。若爾者有何相違可答申
  文安元年八月二十三日。於備州香登大
瀧山實相坊書寫畢。留贈後見共期佛惠
校了惠篤
天明三癸卯正月八日以二尊院本寫

遮那業案立草永徳三年

  義釋第二始自經云祕密主一二三四五再數
終至云第二僧祇劫乃與二乘異
  
問。大日經中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
爾者眞言教意斷麁細極細三妄執爲同時
斷將如何 答。此事一邊雖難定。且存一
意可同時斷歟可答申 兩方不明。若云
同時斷者。披無畏今解釋。若祕密釋ニハ。超
一切瑜祇行トハ即是度スルヲ百六十心等一重麁
妄執名一阿僧祇劫乃至更度百六十心等
一重極細妄執得至佛惠初心故云三阿
僧祇劫成佛也如此所判者三妄執可前
後斷聞 若依之爾者。眞言教意者專談頓
覺成佛祕要無諍。漸悟漸入階級於麁細極
細妄執豈可存次第漸斷義耶。是以今解
釋中。若一生度此三妄執即一生成佛何
論時分耶既許一生超越義。何無一念頓
斷意耶。爾者兩方有疑
答。自元所答申三妄執同時斷前後斷一邊
雖難定。且可同時斷歟云事所存一意
也。凡眞言教者直談如來内證實義無設
權門曲巧方便。若爾者於煩惱厚薄縱雖
辨麁細極細差別。約行人實證何不論一
時超斷頓旨耶。是以若一生度此三妄執
釋。其意誠分明者歟。但至一邊令出難給
義釋文者。此只出妄執旨有麁細不同事
分別スル也。必非成前後義歟可答申
難云。猶以不明。夫於法身無相理者。縱雖
泯前後一異之差降。至行者修入門者。何
不辨次第淺深之行相耶。是以眞言祕教意
者。平等壇上開四重海會性空鏡中顯十界
色像。若約相論性即事談眞。豈非此宗元
意耶。若爾者於妄執既明麁細極細不同。
於斷位何不辨從麁至細階梯耶。是以
見解釋前後。劫跛有二義。一者時分二者妄
&MT06279;。若依常途解釋。度三阿僧祇劫得成
正覺。若祕密釋。超一劫瑜祇行即是度百
六十心等一重麁妄執名一阿僧祇劫。超
二劫瑜祇行復越一劫更度百六十心等一
重極細妄執得至佛惠初心故云三阿僧
祇劫成佛也既細妄執云又度。極細妄執
置更度言。前後斷相在文明者耶。何況次下
開此三劫爲六無畏。一一對・判眞言行者
行位見。所以第四法無畏初劫終斷初麁妄
執位。此ヲハ若眞言行者現覺瑜伽境界皆如
鏡像水月無性無生時位與此齊也第五
法無我無畏斷第二劫細妄執位也。此ヲハ
眞言行者於瑜伽道中心自在用時位與此
齊也第六一切法自性無畏斷第三劫極
細妄執位也此即是眞言行者虚空無垢菩
提心也此豈三妄執斷位非云有前後淺
深耶。五大院先徳以三劫對當諸教次
位之時。初劫終偏眞是藏通極理。別九住以
去圓密九信已去界内入空之位。亦與彼理
齊也第三劫此中無爲生死等是界外餘土
中塵沙惑義也。藏入滅二乘通入滅三乘別
九住ヨリ去至十回向圓九信ヨリ去至十信滿。眞
言同圓第三劫約所度惑名第三劫行。
約所證法名淨菩提心。即是別初地圓初住
眞言初住於一分無明不斷而斷名超第三
重極細妄執若爾者麁妄執細妄執圓密十
住位所斷極細妄執初住以上所斷也定也。
此等專成前後斷義見。但至此教明如來
内證實義故不可有次第漸斷義云者。於
所學法門者雖住即是一切智智觀解。於
行者能入階位者爭不辨凡聖因果相貎
耶。若此教意又位有淺深煩惱有厚薄云
者。何不論從麁至細斷惑相耶。次至若一
生度此三妄執解釋者。此只一生内斷無
明極細妄執證初地淨菩提云也。三妄執同
時斷スト之不釋。若爾者依云一生成佛不
可妨次第斷義也。抑天台圓宗學者雖成
三惑同時斷一義。猶麁細惑同時斷之不云
歟。或云銅輪以前麁惑先去。或但是圓修麁
惑先斷トモスルハ。三惑ヲハ同時斷&MT01302;麁細惑猶可前
後成歟。今於三妄執既立麁細極細名。何
違麁惑先斷天台所立可成麁細惑同時斷
義耶。如所答者。於圓密二教斷惑相有差
異可云歟。此度明此等文理委可被成所
答也。爾者猶以不明
答。自元所答申三妄執斷時同時前後輒以
難定申。且可同時斷歟云事所任祕密神
通乘大旨也。凡此教意者削地位之漸階直
述如來内證之實理。談頓極之至要無滯
轉迷開悟之教門。是以無畏義釋云。若欲超
昇佛地即同大日如來亦可知也トモ。大師解
ニハ行三密眞路不歴三祇劫至トモ菩提大
城釋玉ヘリ。若爾者於妄執雖辨麁細極細差
降。只是准望諸教示淨菩提心所超相計
也。於淨心顯現位何可論斷時前後哉。凡
眞言教意者住煩惱本際爲斷惑。全非常
教能治所治敵對相除之意。依之大師釋此
事。煩惱本性云者如何等&MT06279;。阿字極理是爲
本性也。一切惑障若有性實。理須斷除。其
性本無。何爲斷除。是故不斷以爲正義等
玉ヘリ。猶不見煩惱惑障體性。豈可辨妄執斷
除前後耶。縱以不斷而斷意雖立斷惑名。
於麁細極細斷位有トハ前後次第差異不可
意得也。但至令出難有當所解釋。此專所
答潤色也。所以次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
生者。若以淨菩提心爲出世間心。即是超
越三劫瑜祇行。梵云劫跛有二義。一者時
分義。二者妄執。若依常途解釋。度三阿僧
祇劫得成正覺。若祕密釋乃至若一生度此
三妄執即一生成佛。何論時分耶是即於
劫有時分妄執二義。常途約時分論三無
數劫成佛義。今約妄執。故淨菩提心現前位
即超越三劫瑜祇行時故。不可論三妄執
斷除時分前後釋スト見也。然又度トモ百六十心
等一重細妄執云。復越一劫更度トモ百六十
心等一重極細妄執釋事。祕密釋意。三劫者
妄執麁細非&T069222;劫數經歴義云ハントスル時。於百六
十心等煩惱斷麁分爲一劫除細分並極
細分名二劫三劫事爲分別置又度更度
等言也。全爲成前後斷義如此云ニハ非也
次至一生者必非同時斷義云者。一生者
專成速疾義也。全非云一生内漸次斷三
妄執也。既以一生成佛義何時分解。豈非
顯頓斷意耶次至以三劫六無畏對判
眞言門行位云者。此只一往爲顯淨菩提
心始末擬宜諸教論修入次第也。是以解
釋云&MT06279;此事。今所以廣明三劫六無畏衆多
心相者。皆是擬宜外道以明修證之淺深
故一一教門附傍&MT06279;非云行者實證
有種種差降也 次至五大院先徳釋者。
麁細極細三妄執者即是見思塵沙無明三
&MT01319;タル故。横以四教次位對三劫之時。以
諸教斷見思位爲初劫。以斷塵沙位爲第
二劫。以斷無明位對第三劫也。仍付此三
劫山王院五大院縱横對當不一准。此則前
皆是擬宜外迹釋ナルヘシ。以此等對判釋爲
潤色。眞言行者淨菩提心超斷位有前後不
可定也 次至天台圓宗三惑同時斷義同
異可定申云者。此事輒所難申定也。於
彼宗三惑同時斷前後斷學者盛所存異義
也。於同時斷義中住前住上分別又有異
端歟。先於三惑麁分立見思名乃至於細
分立無明名云事。天台妙樂釋義其意雖
不分明。學者私迴思慮設麁惑先去等文
會通歟。而如今文者。於一百六十心等煩
惱立三妄執名以斷麁分爲超初劫乃至
以斷極細名越第三劫超此三劫證初
地淨菩提心名一生成佛釋故。見思塵沙
無明三惑者煩惱麁中細也云事於此宗不
可致苦勞歟。而彼宗雖云三惑同時斷
云事。此學者一義意歟。以之不可爲定量
也。若元意ナラハ。彼宗ニモ何又麁細惑同時
斷意無之耶。仍於圓密宗旨必有差異不
可申也。若夫存此等意者。有何失可答

猶難云。猶以不明。常平等故ニハ雖泯次位階
級常差別故ニハ非無智斷前後云事圓密一
同所談也。是以出生義削地位之漸階立
等妙之頓旨云ヲハ五大院但削歴劫之漸階
削超劫之漸階釋玉ヘリ。若爾者超三劫至
淨菩提心云雖似削歴劫漸階。麁細極細
妄執超越次第有前後事ヲハ必不可妨之
歟被得是以前如出難。三劫文依廣博。以
六無畏削眞言行者修入階級之時。初善
無畏ヲハ若眞言行者初入三昧耶依三密供養
修行位與此齊。第二身無畏ヲハ若眞言行
者本尊三昧衆相現前時與此齊シト釋。此二無
ヲハ五大院三劫初心釋。第三無畏ヲハ若眞言
行者於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觀心不可
&MT01319;不生愛慢位與此齊第四法無畏ヲハ
若眞言行者現覺瑜伽境界皆如鏡像水月
無性無生&MT01319;時與此齊此三四無畏初劫
也。第四即初劫滿證寂然界位。但斷麁妄執
未斷細妄執位也。第五法無我無畏ヲハ若眞
言行者於瑜伽道中心得自在位與此齊
此第二劫斷細妄執未斷極細妄執位也。
第六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ヲハ即是眞言行者
虚空無垢菩提心此時斷極細妄執證初
地淨菩提心見也。加之釋&MT06279;具縁品漸次證
入文。如キハ初無畏時以聲字觀修曼陀羅
行。第二無畏於有相觀中修曼陀羅行。第
三無畏於唯蘊無我心中修曼荼羅行。第四
無畏於法縁心中修曼陀羅行。第五無畏
於無縁心中修曼陀羅行。第六無畏於平
等心中修曼陀羅行。離垢地已去各於自他
觀心中修曼陀羅行。略以行位分之以作
十六重淺深不同三劫六無畏十地等既
漸次修入相故。立十六重階級成次第修入
義見者耶。又釋具縁品曼陀羅位初阿闍梨
文云。若於此曼陀羅種種支分一切諸尊眞
言手印觀行悉地皆悉通達得傳教灌頂是
名阿闍梨。若度違順八心證寂然界是名
阿闍梨。若已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名阿
闍梨。若極無自性心得入如上曼陀羅海會
名阿闍梨。從此後有十重深行。乃至於解
三密人中最爲上首。如金剛薩埵是名阿
闍梨。復次毘盧遮那是名阿闍梨此又於
三劫并十地等各立一種阿闍梨。此論十
六重淺深階降見。違此等定判三妄執同時
可斷云事。其義更不可成者歟 次大師解
釋中不歴三劫云。不經歴劫數事云也。
非云無前後次第歟。不斷以爲正義釋。
只是述觀行大旨也。論事相修入之門之
時。何不辨智斷前後耶。以一生度此三妄
執之故不可有前後云事不可然。此劫
跛有時分妄執二義中今不用時分義事
即一生成佛何論時分耶トハ釋也。仍上三妄
執前後之斷義釋畢若一生度此三妄執
ルハ。一生内前後斷事&MT06279;非經三大僧
祇劫數事スト見也。次三劫六無畏等一往
明擬宜外迹相。故實非有修證次第云事
又難得其意。擬宜外迹以明修證之深淺
事者。眞言門修證淺深難知故約諸教行位
有修入次第事明スト云釋也。實トハ前後何
タルヤ耶。又山王院五大院諸教對判釋。三
妄執即三惑故一往對當諸教三惑斷位計
云事如何。前三教スル縱雖擬宜外
迹意。圓密二教同十信位斷麁細妄執初
住斷極細妄執釋。豈非前後斷實義耶
次彼圓斷意三惑麁分細分同時斷云意可
有云事全不可然。若爾者相似十信位
十二品無明悉斷盡スト可意得歟。彼元意
思即是無明無明即是法性等スルナリ也。向
斷惑門之時麁細同時斷スト云義全不可有
之。若爾者銅輪已前麁惑先去等釋如何可
意得耶。仍眞言教意三妄執同時斷義有之
者。圓密二教斷惑相可有不同也。若又有
不同者。可違眞言止觀義理冥符旨耶。抑
此教行人可有頓悟漸悟二類見歟。今三
妄執同時斷者。約頓悟一類歟。於漸悟行
人猶同時斷也可意得歟。此等委可被成

答。眞言教意者雖明發修證入之四位。只是
如來内證具徳也。雖辨因根究竟之三句。無
非淨菩提心體相。因分久近説中且雖似
論前後不同行相。果分一體談前全無立
麁細淺深之階級。然則一覺了自分實相時
斷麁細妄執於一時越諸教行位於一念
爲此教大旨也。是以今解釋云&MT06279;第三劫能
超心相。如餘教菩薩行於方便對治道次
第漸除心垢。經無量阿僧祇劫或有得至
菩提或不至者。今此教諸菩薩則不如是。
直以眞言爲乘超入淨菩提心門。若見此
心明道時。諸菩薩無數劫中所修福惠自然
具足。喩如世人以舟車跛渉經險難惡道
得達五百由旬更有一人直乘神通飛空
而度而所經過及至到之處雖則無異而所
乘法有殊此釋法顯盡理於眞言門菩
薩者不可有次第漸除心垢義判。凡權乘
菩薩向歴劫迂迴道事。修次第觀門成漸
次智斷故也。此教既是頓覺成佛神通乘也。
何等舟車經歴一乘所存三妄執漸斷義耶
  但至令出難給三劫六無畏等所判者。
此皆超入淨菩提心門頓至心明道位之
時。餘教菩薩無數劫中次第修習福慧功能
具足事爲顯出所超行相之時。論智斷前
後辨行位淺深也。全約眞言門菩薩能超
心非判前後次第階梯也。削歴劫階漸不
削超劫階漸先徳釋シ玉フ此意也。於所超法
有地位階漸事不可遮之云也。如云彼
如神通人及常人行遲疾不同豈無里數
也。但至義釋第三卷正判眞言行者修證相
約六無畏論其次第云者。如前會申只
是擬宜外迹意ナルヘシ。實同時超三劫刹那雖
斷三妄執。附傍諸教論行位次第欲令
知能超菩提心本來也。漸次證入經釋則
シト此意釋玉ヘリ。菩提心義二云。住心品云十
地此生滿足。具縁品等及義釋云。眞言門菩
薩入初地坐百葉臺百佛世界作佛利生
云。是約別教地位明眞言門菩薩之地
仍約三劫六無畏十地等位明スハ次第轉進
之旨。悉是所超諸教行相擬宜外迹意也可
意得也。次至於三劫滿各立一種阿闍梨
云者。既附傍諸教判眞言行行位淺深之
時。於三劫十地立立阿闍梨名事有何所
妨耶。所謂三妄執同時雖超斷之。超麁妄
執邊立證寂然界阿闍梨名。超細妄執方
名覺心不生阿闍梨。超極細妄執之謂名クト
極無自性心入曼荼羅海會阿闍梨意得ンニ
何相違耶。次至當所釋三妄執猶可有前
後斷見一生度此三妄執文全非同時斷
意云難勢者。縱雖述前後斷旨。若所超義
ナラハ強非可設會通。況此釋只分別度麁
細極細妄執之相之時置又度更度等詞
也。仍若一生度此三妄執即一生成佛何論
時分耶結成スルハスト同時斷義云事不可諍
之。一生成佛者即身成佛云事也全一生内
漸次斷スルヲ三妄執云トハ一生不可意得也
次圓密二教斷惑相同異事。理祕密教中未
盡如來内證實義意可有之故。縱雖明三
惑同時斷旨。麁分細分同斷義猶不顯露之
意可有之歟。雖然甫行文三惑既即三觀
必融&MT06279;成不次第斷義。上者一斷一切斷前
有何所殘耶。其附傍次第門設六即七位
階級論斷惑前後之時麁惑先去トモ釋歟。其
眞言教意非可遮之也。抑頓悟漸悟
二類共可同時斷歟云事輒雖難定申。漸
悟行人既得漸名之上。有漸斷相事雖不
可妨之。其非眞言門本意故非今所論
也。何況辨頓悟漸悟差異事此猶一往施設
歟。漸悟類若神通乘行人。猶有次第漸除義
不可申歟。是以大師解釋中。根分三品者
只在未乘神通乘前。若乘之已。倶能速越
二死大海同得到於常寂内院法界宮也。
所言漸悟類者定可中下根機歟。故乘神
通乘已削三根名共速超二死海釋。既云
速超二死。可三惑頓斷云事分明也。若爾者
頓悟漸悟二類同乘神通乘共不可有前
後斷義云意可有之歟。若夫存此等意者
不可過可答申
猶難云。衆生機根萬差内證開發無定。於頓
悟機者縱雖有三惑頓斷之義。於漸入類
者何無妄執漸除意耶。一切眞言行者悉一
時斷盡スト麁細極細妄執云事。道理全不可
然。擬宜諸教辨修證前後者。豈不墮増
上慢見耶。是以金剛頂經ニハ。大日如來實
相成佛雖示不久現證。猶爲漸學大乘人。
用阿那波那調心方便給見。如所答者。漸
悟人者只有其名實無其人歟。若爾者如
來何勞現此漸學漸入相給耶。釋中而諸衆
生有漸入者有超昇者有頓入者若實
無漸悟類者。釋義何強貴文言可辨三類
差異耶。此事前唐院山王院等有釋旨歟如
何見耶 次天台眞言兩家斷惑相同異事猶
未分明。天台宗三惑同時斷義。處處釋義中
初信斷見八信已上斷塵沙初住已上斷スト
無明云。三惑麁分與見思名乃至細分與
無明名故。初信斷見者實斷三惑麁分。初
住斷無明云實斷三惑細分也。附次第斷
於麁細惑雖與三惑名。實三惑麁分細分
斷前後非斷三惑前後。サレバ麁惑先去者
三惑麁分先事也申也。今麁細極細妄
執云何物耶。麁妄執三惑麁分乃至極細
妄執三惑細分歟。若爾者麁細妄執前後
雖斷之。三惑同時斷義不可違。此三妄執
テハ三惑麁中細分ニテ。此束有同時斷。一切眞
言行者皆一時一切煩惱悉斷盡即至ルト妙覺
究竟位可定歟。又如所答者。天台意麁分
細分同時斷惑義可有之成歟。扨顯密共
一生入妙覺有無不可存猶豫之義事歟
如何 抑今解釋施設超三妄執至佛惠初
心見。此十地中初地淨菩提心也。仍二地已
上能障惑猶所殘也。而麁細極細三妄執同
時斷程ナラハ。極細中地地惑障強メテ不可前
後斷歟。爾者超三妄執直至ルト佛果可云
也。何至初地云耶 次又於初劫中分別
三重三妄執見。義釋意。初重三妄執者我倒
所生三毒根本云云此見惑也。見道位所斷
也。復次有三妄執。所謂根境界淹留修行者
此三果學人所留滯處云云修道位所斷修惑
見 復次有三妄執。所謂業煩惱株杌。無明
種子者無學聖人所斷最難斷處釋。此於
見思惑又三重三妄執分別セリ。此等一一可
同時斷歟。若爾者最初斷見思惑時三界修
ヲモ乃至塵沙無明ヲモ斷盡スト可申歟。顯密聖
教中此等趣都可トハ有沙汰不覺事也。如何
可意得耶
答。於眞言行者分別頓漸超三類事誠釋義
施設也。若爾者漸入漸悟行相一向無之難
申事歟。彼天台明三種止觀爲三根性説
三法門如云。但雖云漸悟不可同諸教歴
別意云事此又圓密一同旨趣也。是以大師
御釋中漸有二種。謂漸漸頓漸。所言漸漸
者三乘教是。若祕密頓教是如來隨自意之
法。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入有不有。入無不
無。有無常一名爲祕頓如此所判者。縱
雖漸次行人住一即無量無量即一觀解者
不可乖頓入超入義歟。山王院分別頓漸
超三類從乘教次第歴劫後迴入淨菩提
心門名曰漸入。初心入此眞言門發淨菩
提心善賢人名クト超昇云。初發心時因・根・
方便一時圓滿住スルヲ於佛位名頓入也
超昇者ヲハ此教漸行&MT06274;注。頓入者ヲハ此教頓悟
注。超昇者此教漸漸行ニテラン不被意得
歟。其故スルニ此教行者發普賢心次第經歴
三劫六無畏等一一觀之漸次至果名之漸
行。不歴向來諸位觀法直入虚空無垢淨
菩提心門頓滿行果名之頓悟此即超
昇諸教行位上次第修入分別故修行トハ
&MT01302;。超入施設故此名超昇人釋也。此
又大師有無常一名爲祕頓不違歟。
此皆於神通乘中頓漸ヲモ分別故。倶能超
入二死大海人ナルヘキ也 次圓密二教同時斷
同異事不可過前存申趣。三惑麁分立見
思名於細分立無明名云。猶是次第門附
約束也。實見思即無明無明即是法性
體達&MT06279;成一切一切破不次第破法遍義之時。
此但除麁分未除細分非可云也。但顯宗
學者等如此事顯露以不申發爲兩宗不
同也。於其眞實義理者全不可有差異
歟。若爾者顯密共一生入妙覺義可治定歟
事。義理所及雖非可無其意。法門篇目無
盡也。一途難定其義。此又一箇事也。別
可迴思慮也。次初劫中三重三妄執可同
時斷歟事。此又非疑限也。眞言行者淨菩
提心顯現一念諸教行位超越スルヲ三妄執
沙汰スル。初劫中見修無學所斷惑ヲハ前後&MT06279;
トハ斷云何可申耶。約所超諸教行位者見
修無學三道前後。大乘菩薩地位テモ淺深重
重差異ラン事不能左右。於眞言門能超菩
提心者全不可有此義所存也。但擬宜諸
教於眞言行者上論修入次第事雖不可
遮之。是有無常一名爲祕頓意削歴劫漸
階不削超劫漸階云謂也。仍不次第
。同時即先後先後即同時故。非所難之
趣也。若爾者釋二云。越世間三妄執出世
間心生者。若以淨菩提心爲出世間心。即是
超越三劫瑜祇行。梵云劫跛有二義。一者
時分。二者妄執。若依常途解釋。度三阿僧祇
劫得成正覺。若祕密釋。超一劫瑜祇行即
是度百六十心等一重麁妄執名一阿僧祇
劫。超二劫瑜祇行又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
細妄執名二阿僧祇劫。眞言門行者復越一
劫更度百六十心等一重極細妄執得至
佛惠初心故云三阿僧祇劫成佛也。若一生
度此三妄執即一生成佛。何論時分耶。然
就第一重内最初解了唯蘊無我時即名
出世間心生也。度世間六十心離我倒所
生三毒根本名越三毒妄執。復次有三妄
執。所謂根・境・界淹留修行。根謂六根。境謂
六塵。界謂六識界。以内外十二入界即是根
境故合言之。此是三果學人所留滯處。故
云淹留修行也。復次有三妄執所謂業・煩
惱・株杌及無明種子。即是無學聖人所斷最
難斷處。凡有三種三妄執也又云。如餘
教中菩薩。行於方便對治道次第漸除心
垢。經無量阿僧祇劫或有得至菩提或不
至者アリ。今此教諸菩薩則不如是。直以眞
言爲乘超入淨菩提心門。若見此心明道
時諸菩薩無數劫中所修福慧自然具足。喩
如世人以舟車跋渉經險難惡道得達五
百由旬更有一人直乘神通飛空而度其
所經過及至到之處雖則無異而所乘法
有殊。又世尊所以先廣説如上諸心相者。
爲教眞言門諸觀行人若行至如是境界
時則明識不得未謂到而於中路稽留也
  釋一云。如餘教菩薩。志求無上菩提種
種勤苦不惜身命。經無數阿僧祇劫或有
成佛或不成佛者。今此眞言門菩薩若能不
虧法則方便修行。乃至於此生中速見無
盡莊嚴加持境界。非但現前而已。若欲超
昇佛地即同大日如來亦可致也釋二
云。佛言祕密主彼愚童凡夫初修諸善法容
不善法當得善無畏者。善義通於淺深。今此
中意明十善業道。如世人以十不善道因
縁浮沈惡趣無有窮已。後得順世八心漸
受三歸戒。於無量世生人天中。後至涅槃
以免離三途極苦。名最初蘇息處也。若眞
言行者初入三昧耶依三密供養佛修行
位與此齊等也經云。當得身無畏者。若眞
言行者本尊三昧衆相現前時位與此齊也
  經云。當得無我無畏者。若眞言行者於瑜
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觀心不可得不生
愛慢位與此齊也經云。當得法無畏者。若
眞言行者現覺瑜伽境界皆如鏡像水月無
性無生時位與此齊也經云。當得法無畏
者。若眞言行者於瑜伽道中心得自在用。
自心畢竟空時我之與蘊法及無縁皆同一
性。所謂自性無性。此空智生レハ即是極無自
性心生スル也。於業煩惱等都無所存亦無所
曉。故云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爾時於有爲
無爲界二種扼縛得蘇息所。即是眞言行者
虚空無垢菩提心也。然此心在纒出纒皆畢
竟無相。以如來五眼諦觀玉ントモ。尚不能得其
像貎。況餘生滅中人。今所以廣明三劫六無
畏處衆多心相者。皆是擬儀外迹以明修
證之深淺耳釋三云。漸次證入者。如初無
畏時以聲字觀修曼荼羅行。第二無畏於
有相觀中修曼荼羅行。第三無畏於唯蘊無
我心中修曼荼羅行。第四無畏於法縁心
中修曼荼羅行。第五無畏於無縁心中修
曼荼羅行。第六無畏於平等心中修曼荼羅
行。離垢地以去各於自他觀心中修曼荼羅
行。略以行位分之。以作十六重深淺不同。
此一一位自有菩薩種子心有大悲胎藏増
長因縁有惠方便業受用之果。如疏所説。
從一一門各流出種種門等。其中從因向
果判三密方便展轉不同。究極至心王大海
方一味無別耳。今此十方諸佛本行菩薩道
時各乘一法門至切智地以將説普門
衆行發起因縁。同共入此大悲胎藏三昧從
本所修行道漸次證入一一觀之。如菩薩
修行禪時。於九次第定中逆順出入定散
超間奮迅遊戲無不自在。是諸如來漸次
證入大悲藏發生三摩地亦復如是。或觀
無盡法界以一切心爲一心以一切門爲
一門。或觀無餘衆生界以一心爲一切心
以一門爲一切門。若以此十六重玄義即
横竪統接十二部經。則施轉無盡也又云。
若於此曼荼羅種種支分及一切諸尊眞言
手印觀行悉地皆悉通達得傳教灌頂是名
阿闍梨。若度違順八心證寂然界是名阿
闍梨。若已心王自在覺自心本不生名阿闍
梨。若生極無自性心得入如上曼荼羅海
會名阿闍梨。從此復有十重深行乃至
解三密人中最爲上首。如金剛薩埵是名
阿闍梨。復次毘盧遮那是名阿闍梨復次
毘盧遮那是名阿闍梨。是故作最初阿闍梨
事業時即須觀照自身即同於金剛薩埵毘
盧遮那雜記云。問。經越世間三妄執出世
間心生。指何三妄執及出世間心耶。答。疏
云。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者。若以淨
菩提心爲出世間心。則是超越三劫瑜祇
行。若准此釋。以越僧祇三妄執爲所超
也。本是麁妄執中三重妄執以極無自性心
爲出世間心生。不是他心。若准一義。以初
僧祇中三妄執爲所超法。證寂然界爲出
世間心。此心尚住蘊中未度法喩。未名眞
淨菩提心。如蓮出泥未出水上。若定傍正。
前義爲正此釋爲傍。意並在疏又云。問。
若約八十八使及八萬塵勞等。總是煩惱障。
未見所知障。若爾者眞言門修行菩薩不
斷所知至佛位耶。此義甚怪。答。凡至佛
地皆斷二障義通顯密三世恒式。所以今
經立三妄執。謂麁妄執・細妄執・極細妄執。
各具百六十心也。微細塵垢爲極細惑。即
無明障理之惑。少細塵垢爲細妄執。即塵
沙無知障事也。或最麁煩惱爲麁妄執。即煩
惱障。共獨兩家三乘所撃疏上分明。不可致
惑。若准我義。約九十八使八十一品五百
煩惱八萬四千塵勞乃至無量阿僧祇煩惱
悉具三妄執。若略之即一念無明心。若廣
之。隨事異名心義三云。彼離違順八心
相續業煩惱細是超越一劫瑜祇法也。行者
未過此劫與支佛位齊。從此以後三乘經
路始分。然所觀人法倶空。與成實諸宗未
甚懸絶。約偏眞理作此平等觀耳。故以三
乘上中下出世間心合一僧祇至第二僧
祇。乃與二乘異也私云。偏眞是藏通極理。
別九住以去圓密九信已去界内入空之位亦
與彼理齊也菩提心義三云。彼如是捨
無我。心王自在覺自心本不生心王不滯有
無妙業隨意
能成故云心王自在。此中無爲生死因縁生壞等義如勝
鬘寶性佛性論明。上來由是對治心外之垢未開此
心中種種祕密不思議事。從此以後方乃説之。私云。此
中無爲生死等是界外有餘土中塵沙惑義。藏入滅二乘通
入滅三乘別九住去至十回向圓九住去至十信滿。眞
言同圓共生有餘土中名爲三種七種九種意生身
也。今加眞言乃成十人。未斷無明故云心外之
垢。此劫觀頼耶無性名法無我。尚空計執未空
依。
心義三云。眞言門修行菩薩行。世間宗奉
常應供養私云。欲入第三劫時先觀性空無相。
菩薩超第三重無明極細妄執證得極
無自性瑜伽之心名超第三劫行。約所度惑名第三
劫行。約所證法名淨菩提心即是別初地圓初住眞言
初住。於一分無明不斷而斷名超第三重極細妄執。
然猶有別十一品圓四十一品眞言四十一品無明。故云
解脱業煩惱而業煩惱具依。行者即知一切業煩惱無
非佛事自本無縛今何有脱變毒爲藥。即是初住
已上法性同體之無明也。不斷而斷
斷而不斷。故云解脱而具依也
時義一云。今眞
言疏云。四十二地皆是如來。是借天台圓教
釋眞言行菩薩之位 又云。五種悉地中五
十二位及以初地坐百葉臺等。是約天台別
位以明眞言菩薩超越之義。若五種三昧道
中七地菩薩三昧道十地佛地三昧道疏云。
此約教道以明此義。即是約天台通位以
明眞言菩薩超越之義。又三劫中初劫初度
三乘是超天台藏通三乘倶舍成實三乘法
相三論小乘地位。第二劫度餘教菩薩無量
劫行是超天台通教法相菩薩佛位。第三劫
超天台別教菩薩三論菩提佛位。初地已上
始入佛慧初心三心成佛。疏引花嚴十地
云。得金剛頂十六大菩薩義。此中祕密可
了。若不爾者因縁事相渉十住品。是超花
嚴中別教菩薩位也。夫眞言疏非師難決。
莫自披文輒判祕密金疏云。漸有二種。
謂漸漸・頓漸。所言漸漸者三乘教是。若祕密
頓教是如來隨自意之法。一即無量無量即
一。入有不有。入無不無。有無常一。名爲
祕頓。一即無量故不妨於頓。亦有次第。是
爲頓漸。無量即一故不妨次第。而亦有頓。
是故漸漸不同頓漸山王院雜疑目云。
從三乘教次第歴劫復迴入淨菩提心門
名曰漸入二乘及衍門三乘獨
行智論十地菩薩等
初心入此眞言
門發淨菩提心。普賢人名超昇一念超於此
三阿僧祇菩薩
行故此
教漸行
初發心時時・因・根・方便一時圓滿住
於佛位名頓入者此教
頓悟
ロハ此教行者發普
賢心次第經歴三劫六無畏等一一觀之漸
次至果名之漸行。不歴向來諸位觀法直
入虚空無垢淨菩提心門頓備行果者名
之頓悟云云
問。義釋中以諸教行位廣接三劫見。爾者
初劫偏爲小乘三藏意將亙藏通二教可
云耶答。此事縱横判屬不定。故一邊雖
難定申。且竪對判諸教云意ナラハ。初劫但可
限小乘三藏歟可答申若限三藏者。初
劫中明泡沫陽炎等即空無生觀門。又擧三
獸度河之行述三乘共學相。此豈非通門
意耶。是以見解釋。如大般若中所明
乘止觀相被得若依之爾云者。今解釋中
釋初劫相。然所觀人法倶空與成實諸宗
未甚懸絶第三卷釋。唯蘊無我出世間心
蘊中即接スト諸部小乘三藏定者耶
答。 自元所答申三劫文義廣博横竪判屬
不一准。故一途所難定申也。且約竪對判
一意者可限小乘三藏歟云事所任一邊
令出難解釋意也。所以案今義釋意。能超
菩提心圓密義理。所超三劫如次前三教行
相也見。若爾初劫可小乘三藏意云事釋義
施設不可諍之。但至明泡沬等觀云者。
約人者支佛觀行相歟。或又述成實空門意
歟。次至三獸度河喩者。初劫中雖有三乘。
菩薩象王不留此劫。進超三劫至淨菩提
心門事釋也。非通教三乘共學意歟。次至
大般若所明釋者。自元於三劫有縱容意
故。若約横義者四教斷見思位皆可攝初
劫。故此中所明諸蘊性空觀通後三教意可
有也。若約此意者。不可限藏通二乘也。
若夫存此等意者不可有失可答申
難云。初劫限小乘三藏意云事猶難思。凡
三劫者麁細極細三妄執即是見思塵沙無明
三惑也。此劫能超觀即空假中三觀故。以之
對四教之時藏通共界内教也。所斷同見思
四住迷。今文所明麁妄執也。所觀又雖有折
體二空不同。共修但空觀證偏眞理也。若
爾者以藏通二教可接初劫云事。道理尤
可然耶。是以五大院先徳釋初劫。若約觀
法是藏通三乘折體二觀玉ヘリ。凡付初劫中
有前後二段。初雖明三藏聲聞學無學行
相。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知。已下
文專述通門觀行相歟見。是以義釋云如
是湛寂等文。三獸度河各隨宜。迹之所至
獨有大香象王。能漸次深入到其深底矣。
此中有三乘人。同以無言説道得諸法實
相。然聲聞入法性最淺。辟支佛所入有差
稍深。大悲菩薩悟如是法時即知是心垢
漸除。能以不住道學種種度門。故同共一
法中而昇治有異也先徳釋此文。唯三獸
是通義文。加之擧泡沬陽炎芭蕉幻事等五
種喩明性空不生觀。義釋一一釋其相畢
云。聲聞經中雖説此五喩。而意明無我。今
此中五喩意明諸蘊性空。如觀五陰者。當
知十二入・十八界・六十二縁等皆應廣分別
説。如大般若中所明。行者如是觀察時。從
無性門達諸法即空得離一重法側了知
心性釋義意分明也。今所明諸蘊性空觀
非聲聞經中所説無常無我觀分云事。況引
大般若同此意。般若部不説小乘。豈非云
通教意乎。但至横接後三教意云。若夫横
意何可遮聲聞經所説分耶。故此竪對判時
猶初劫接通門云也。依之高麗大師。又先
三劫初約通教。次約別教。後約圓頓
云。今此初劫文意兼得藏通二教之意。何以
故。有折法成空之義故。有三獸度河之理
此師所解尤順義釋文理者耶
答。於三劫文縱横無盡義理交雜。仍初劫中
種種義門兼含故。一邊所難定申也。且任
釋義大旨竪一途判屬趣也。而見
初劫中釋義。其文廣博淺深重重觀門相雖
有之。或行者未過此劫。與辟支佛位齊時
名爲極無言説處。爾時心滯無爲法相若
失方便多墮二乘地證トモ小涅槃云或然
所觀人法倶空與成實諸宗未トモ甚懸絶釋。
通教既是大乘衍門教也。雖云三乘倶學
以菩薩爲本。初劫若有通教意者。何未
過此劫而辟支佛位シト可釋耶。若又具
大乘法相者。何與成實不懸絶可斥耶。明
知當所廣文初劫但限小乘三藏義門見タリト
云事。就中前可出申第三卷通達三乘下釋
義分明也。彼文云。此經宗横統一切佛教。如
説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蘊中。即接諸部
小乘三藏。如説觀蘊阿頼耶覺自心本不
生。即接諸經八識三無性義。如説極無自性
心十縁生句。則接花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
界。皆入其中如説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
智。即佛性一乘如來祕藏皆入其中。於種種
聖言無不統其精要此釋以三劫如
次爲前三教。以如實知自心菩提爲圓密
二教。所謂唯蘊無我者初劫也。即接諸部小
乘三藏文言甚分明也。觀蘊阿頼耶・覺心不
生者。第二劫首尾擧也。即接諸經八識三無
性義者。法相所依經論出。彼法相宗名名
別義通意被釋。故此通教意見。極無自性
心者第三劫也。花嚴般若者。無量義經摩訶
般若花嚴皆空宣説菩薩歴劫修行説。故且
爲別教意也。如實知自心者。第三劫能超菩
提心也。佛性一乘如來祕藏者。佛性一乘法
花涅槃。如來祕藏眞言也。故此釋以今三劫
能超所超心判屬四教五教。其文既如指
掌。仍且任此等釋義大旨初劫偏三藏小乘
意所存申也。是以高野大師於初劫立唯
蘊無我・祓業因種二心對判聲聞縁覺五大
院教時義釋。於此一事者准彼所判以初
劫前後文對二乘見。但至菩提心義者。彼
多以横意一一劫中各有四教行位事
時折體二觀トモ釋也。此即三妄執者三惑也。三
惑能治空假中三觀也沙汰スル。誠藏通折
體二空觀初劫能治觀門トル意雖可有之。
義釋意眞實大乘空觀ヲハ屬第二劫正以折
空觀爲初劫得分見歟。次至三獸度河釋
者。文言雖似通教三乘共學相其意遙異。
此總佛法中有三乘事云三獸度河也。其
中二乘自留當教。菩薩有四教菩薩各有
所學淺深。圓密菩薩獨進極如來内證事
此釋也。是以山王院大師釋&MT06279;此事。若大乘
若小乘共入佛法如三獸度一河。故三獸
中大象到底喩大菩薩獨深入如來知海
玉ヘリ。次至五大院三獸是通義釋者。見具
文。私云。此明前藏通三乘及別圓眞言八住
八信功徳也。唯三獸是通義。此即横以四教
次位對初住之時。三獸度河之文言順通
門之故。如此釋スル計也。非竪判屬意也 次
五種性空觀非聲聞經意見云事。誠雖難
思。自元初劫中含容種種義理故。五種譬
喩遠通大乘觀門意可有之。故如此釋歟。
引大般若等事可此意也。至高麗大師釋
者。用否可極事歟
尋云。五大院先徳釋義不一准。教時義以初
劫前後文對判聲聞縁覺無對菩薩之文。
全同高野大師祕藏寶鑰十住心論等意。而
菩提心義ニハ經若於蘊等發起離著以下文。釋
行者從無生門達諸法即空以下文。私云。
藏通菩薩別九住圓密九信達スト五蘊空釋玉ヘリ
故五種譬喩等一向約スト菩薩見。若横ナラハ
何不云藏通三乘偏約菩薩耶
答。縱横無盡義理含容故。横竪對當隨義門
不一准也。今釋述横對當一意也。上拔業
煩惱株杭等文若約所斷。是藏羅漢支佛所
斷通已辨地支佛地別七住八住圓與眞言
七信八信釋。次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
知等文。私云。此明前藏通三乘及別圓眞言
八住八信功徳也釋。此ニテハ藏通三乘三乘
共學釋 次若於蘊等發起離著乃至如是
證寂然界是名出世間心等文。藏通
菩薩別九住圓密九信偏約菩薩也。此
通第九地對意也。仍教時義竪意菩提心義
猶横意也
尋云。別教八住以上圓密八信以上斷塵沙
位也。若爾者可屬第二劫。何以此位對初
劫耶
答。准通教八地九地。雖云八住八信已上
斷塵沙。界内煩惱習氣分齊故屬初劫歟
釋二云。湛寂者。寂是不生義。謂五根本煩惱
及百六十心隨煩惱等皆畢竟不生。故名爲
寂。湛者是甚深義。喩如清潭萬仭澄活鏡徹
臨視之不測淺深。故説三獸度河各隨
足迹之所至獨有大香象王能漸次深入到
其源底矣。此中有三乘之人同以無言説
道得諸法實相。然聲聞入法性最淺。故厭
怖生死自謂已得涅槃生滅度想。辟支佛
所入有差稍深。故於生死不甚悤遽。然不
能以方便力發起大悲菩薩悟如是法
時即知是心垢漸除所以淨心漸現。爾時便
得菩提心勢力能以不住道學種種度門。
故同共一法中而昇沈有異也又云。聲聞
經中雖説此五喩。而意明無我。今此中五
喩意明諸蘊性空。如觀五陰者。當知十二
入十八界六十二縁等皆應廣分別説。如大
般若中所明。行者如此觀察時。從無性門
達諸法即空得離一重法例了知心性。如
是不爲蘊界處能執所執之所搖動。故名
證寂然界。證此寂然界時漸過二乘境界。
如蓮花雖未開敷而稍出清流之上。行者
亦然。不復心沒蘊中。故名出世間心又
云。依常途解釋。是菩薩從發心以來經一
大阿僧祇劫方證如是寂然界。今祕密宗但
度此一重妄執。即是超一阿僧祇劫行者未
過此劫。與辟支佛位齊時名爲極無言説
處。爾時心滯無爲法相。若失方便多墮二
乘地證小涅槃。然以菩提心勢力還能發
起悲願。從此以後三乘徑路始分。然所觀人
法倶空。而成實諸宗未甚懸絶。由偏眞之
理作此平等觀耳。故以三乘上中下出世
間心合論一僧祇劫。至第二僧祇劫乃與
二乘異也雜記云。問。疏明麁妄執中有
三獸度河之喩。云獨有大香象王能漸次深
入到其源底。若爾者此三乘共行香象之王。
猶非獨大乘。何以爲今教菩薩。答。若大乘
若小乘共入佛法如三獸渡一河。而三獸
中大象到底。喩大菩薩方獨深入如來智
海。應知初共後不共。兩獸不到底。豈及大
象王。故疏云獨大象王。深有其由。此品疏
云。乃至毘盧遮那以上上智觀方能盡其源
底。故云漸次大乘生句。既云上上智觀。是
與三乘同階耶菩提心義二云。一具縁品
約眞言門菩薩一生超四教地明度三劫
十地。初説解唯蘊無我及拔十二因縁。是
度藏通二乘地。次説離違順八心業煩惱
細越一劫瑜祇行。是度藏通菩薩地。故義
釋以阿含成實及三獸度河喩三乘同以無
言説道得諸法實相皆接此中 又云。以
三乘上中下出世間心合論第一僧祇 又
云。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知者。佛宣
説離一切過。三獸渡河各隨宜迹。此中有
三乘人。同以無言説道得諸法實相。共同一
法中而有昇沈異。私云。此明前藏通三乘及
別圓眞言八住信功徳也。唯三獸是通義
釋三云。復次初劫智慧獨與二乘共行。亦
非深般若。第二劫智慧尚與二乘共聞。亦
非甚深般若。第三劫等虚空心無邊智慧一
切二乘不能思議。乃名甚般若。堪作祕密
阿闍梨也
問。大日經中一二三四五再數凡百六十心
爾者可云百六十心皆爲隨惑將如何
  答。學者異義雖不同。且任一義者皆可
隨惑歟可答申兩方。若隨惑云者。百六
十心者五根本煩惱五反再數成百六十心
數也。何於此中可除本惑耶。是以山王院
大師以正與隨爲再數也釋若依之爾
者。披今解釋。謂五根本煩惱及百六十心隨
煩惱皆畢竟不生如此所判者。百六十心
皆隨煩惱也聞。加之釋再數相。於一根本
皆破爲二枝至第五破則成百六十小枝
既以百六十心悉名小枝明。非根本惑
云事。爾者兩方不明
答。自元可答申。先哲存異端故末學雖成
一決義皆可隨惑歟云事。且所存一義
意也。其旨顯一邊疑難。所以見解釋。由
有無明故生五根本煩惱心。謂貪瞋癡慢
疑。此五根本煩惱初再數爲十。乃至第五再
數成百六十心也初所云無明界外無
明元初一念也。此根本無明所生五根本煩
惱心也。見思惑也。此五根本煩惱再數成百
六十心也。自本惑生隨惑相也。若五根本
再數爲百六十心。故不可除本惑云者。百
六十心悉本惑無隨惑可云歟。但至山王
院御釋者。且爲消再數名言正隨爲二釋
歟。若爾者釋二云。由有無明故生五根
本煩惱心。謂貪瞋癡慢疑。所以不説五見
者。以屬見煩惱多在六十心中也。此五根
本煩惱初再數爲十。第二再數成二十。第三
再數成四十。第四再數爲八十。第五再數
成一百六十。故云一二三四五再數成百六
十心也。以衆生煩惱心常依二法不得中
道故。隨事異名輒分爲二。就此二中復
更展轉細分之。其名相具如十萬偈中説。若
更約上中下九品等。乃至成八萬塵勞。廣即
無量。喩如從一種子生五根本於一根本
皆破爲二枝至第五破則成百六十小枝
從此復更離分則條葉不可勝計 又云
湛寂者。寂是不生義謂五根本煩惱及百六
十隨煩惱等皆畢竟不生。故名爲寂雜記
云。謂五根本煩惱及百六十隨煩惱皆畢竟
不生。故名爲寂。若此文以正與隨爲再數
也。例如有心王處心數必隨。有根本處如
有枝葉。若尋其由一五不二。不可分之。
乃至百六十心亦復如是。同引疏云。五根
本。及百六十心隨煩惱。若爾○只一度再數
可爲百六十。以五根本爲正。以百六十
爲隨惑。故不可五反相之答。五爲根
本百六十爲隨。全約大總義細如此。今再
五反數之。隨於展轉互爲本枝之義。凡爲
百六十者從隨惑
  文安元年八月八日。於備州和氣福善寺
書寫畢。留贈後見共期佛惠矣慧篤
天明二寅十二月二十一日夜。以嵯峨二
尊院藏本寫之畢

遮那業案立貞治二年八月十日

  義釋第二當所始自經云復次祕密主眞言門修
行菩薩行諸菩薩。終至故曰此四分
  之一度於
信解也
問。花嚴般若法花等大乘經共第三劫能超
心所攝可云乎 答。此事自他門異義分レハ
輒雖難定申。任義釋並本朝大師先徳所判
大旨者。以花嚴般若攝能超心。以法花可
攝所顯淨菩提心歟可答申 兩方有疑。
若法花非能超心者。披タルニ無畏義釋。云&MT06279;
所謂空性離於根境等文。今觀スルニ此心。即心
則是如來自然智。亦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身
乃至既不壞因縁即入法界亦不動法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