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遮那業安立章 (No. 2416_ 仁空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三種世間顯色形色是三昧耶曼也。三種世
間文字言音是法曼也。三種世間事業威儀
是羯磨曼也。一切凡夫三種世間四曼荼羅
是性得也。一切聖人三種世間四曼荼羅是修
徳也問。凡夫六大是業報所感。穢土顯形
是惡業所作。五天文字是世間筆迹。九界三
業是迷地威儀。而何今言皆從大日如來
出生。答。大日如來常是法界體性故。法界中
迷悟諸法大日爲體。故大圓覺經云。普賢。汝
當知。一切諸衆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又云。此圓覺性能同流轉。譬
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迴轉火雲
駃月運舟行岸移 又云。金剛頂經疏云。言
金剛者。是堅固利用二義。即喩名也。堅固以
譬實相不思議祕密之理常存不壞也。利用
以喩如來智用摧破惑障顯證極理。又極
理從本具摧破用。故云利用義智用自體
無有滅壞。故爲堅固義。又世間金剛有三
種義。一不可壞。二寶中之寶。三戰具中勝。即
顯極理具三種義也。不可壞者是實相中
道。過一切語言心行離諸過患不可變易。
故雲阿闍梨示云。金剛者堅固義。以表一切
如來法身堅固。不壞無生無滅無始無終堅
固常存不壞也。寶中之寶者是顯實相中道
具恒沙萬徳也。戰具中勝者即表第一義空
一切煩惱無敵對者。此三即是阿字三義。此
等三法非佛所作。及以非天人所作
  文安二年正月十六日申剋。於備州長船
信光寺客殿書寫畢。留贈後見共期佛
  惠
  金剛佛子惠篤
  天明三癸卯正月二十四日。以嵯峨二尊
院藏本寫

遮那業案立草

  永和二丙辰年一百代後圓
融院年號
  義釋第一始自毘盧遮那佛告持金剛祕密至言
善哉善哉執金剛善哉金剛手。終至
  故經復云祕密至諸法
無相謂虚空相也
問。眞言行者菩提心有退失義可云乎
答。此事雖難測。任解釋大旨者。不可有
退失歟可答申兩方。若如所答者。發心
通凡聖信解亙淺深。縱雖眞言教意。凡位
具縛發心何無退失義耶。例如云彼圓頓
行者觀解雖功深名字觀行位尚有退若
依之爾者。披解釋。云&MT06279;菩提心爲因句
婆若心堅固不動離業受生成眞性生萬
行功徳從此増長スト。如此所判者不可有
退轉被得。爾者兩方有疑
答。自元所答申所任釋義大旨也。夫菩提
心者識知自心實相安住如來内證也。縱
雖遇違順境界全不可論退墮義。是以或
云於内證所行得深信力薩婆若心堅固不
動或述初發時得入阿字門即從如來金剛
性生第當知此身一生運運増進更無退義。
但至凡位發心可有退轉云者。雖凡位
識内證境界。雖初心開極果智見。准常教
意不可令難之。次至圓頓行者例難者。
唯理祕密事理倶密可有與奪意故。菩提心
退不退義一向不可例同歟可答申
難云。於聖位初地淨菩提心者。縱雖存不
動不退義。至凡夫具縛白淨信心者豈無
歴縁對境妨耶。凡眞言教意雖削地位漸
階。鎭辨凡位聖位差異。雖示頓悟内證無
忘地前地上階級。若爾者雖發心功深尚
是初心信解也。妄心内催惡縁外來豈無退
三密觀解義耶。何況眞言止觀義理冥符法
花祕密無異。而圓頓行者從初雖修三諦
一心之妙觀成皆是佛法解了於名字觀行
位者尚有退失定也。眞言行者菩提心退
不退全不可異之。是以五大院先徳處處
約天台六即判眞言階位。所以一處釋中
釋。始自流轉凡夫終至佛果四身一一位
中具三十七尊。是故衆生一一所具三十七
尊亦常一體。是流轉凡夫三十七尊互相渉入
名爲理渉。理渉已同事渉亦同。若聞心中三
十七尊互渉入。是名字渉入也若信此理一
念觀行自他互具以去。是觀行渉入也。若發
似位三業清淨法界海會三十七尊皆現身
中。是相似渉入也等云云若眞言行者自初
心至後心終無退轉義者。只以眞言初心
可同彼相似分眞位。全不可論名字觀行
渉入也。但至雖凡位開發佛智故不可
有退失云者。彼宗又明佛果知見談性海
果分。雖然於底下凡夫薄地初心者。信解
微弱故退縁易起。觀行未成故道業易破。
若爾者眞言行者自初雖知佛果内證。具縛
發心爭無廢失義耶。就中同先徳所判中。
眞言行者所發菩提心者六識質多心也定。
若爾者第六識是縁起縁滅妄心也。旁全不
可有不動不退義者耶。但至處處釋義者。
住心品意菩提心爲因者。多指初地淨菩提
心也。故約聖位發心明菩提心功能也。或
又顯所求菩提體性時云金剛性生釋堅
固不動也。凡菩提心者名如實知自心。自心
實相自元金剛堅固體性故如此釋計也。然
凡位解了隨縁退失事不可遮也。次至
天台眞言事理不可例同云者。彼理祕密
教中只不明三密事業。以之爲差異也。判
次位高下論凡位階級。圓密宗旨全不可
有不同耶。既約圓位六即顯修徳淺深。
至退不退義何不依用之耶。爾者尚以不

答。菩提心者住諸佛自證三菩提也。全非
因位境界。發本有普賢大菩提心也。永異
厭求妄心故。雖未斷惑位同大覺。雖解
行淺功等佛果。以常情不可測之。准餘
教不可疑之。是以今解釋中或云衆生自
心即是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爲一切智者。
或云若如實自知即是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加之大師解釋或云金剛乘人從初發心覺
如來智乃至末後但證佛智或云若感
得如來智慧雖未斷惑依正二報隨解融通
乃至今依如來三密加持法界依正始顯現。
五大院先徳。悉多是菩提心之心也。一切衆
生自性淨心中本有普賢大菩提心。此心開
發名金剛薩埵故此宗意。住遮那佛位
開薩埵内證以之名菩提心也。豈唯許發
此心還可存廢失義耶。但至可有六即階
級云者。凡此宗意削地位之漸階立等妙
頓旨也。附順諸教雖開凡聖諸位皆是如
來内證功徳故。悉可金剛堅固體性也。例
如彼別圓二教同雖明五十二位別教十信
是退位圓教十信是不退。若爾者圓密二教
同雖立六即。圓初心猶退眞言初心即不退
事有何妨耶。是即雖云眞言止觀義理冥
符。聊可有與奪意也。是以菩提心義第二
云若與論之。圓教初心眞言凡夫同知如來
祕密境界。眞俗圓融萬法一如。同經五十二
位同得即身成佛。○若奪論之。圓教初心
唯知理觀不知事密。乃至初住唯證理佛
非曼荼羅。○又圓菩薩入初住時得佛灌
頂修三摩地○眞言初心已昇諸佛灌頂之
位。大日經云。一切如來從初發心乃至究竟
一切功徳云云故圓教初心雖超三教發心
未明金剛事業故。旦准餘教行位自退失
義云與。雖云於凡位開佛知見。此尚談
理觀境也。不可同事理倶密行相。是以令
出難先徳所判約六即位雖明修徳淺深。
既於位位論三十七尊互相渉入義。豈同
唯理祕密意耶。但至處處釋義約聖位論
不退義云者。既不分凡位聖位。何以偏約
聖位可意得耶。是以山王院大師。今菩提
心爲因者薄地發心也釋玉ヘリ。又指所發菩提
體性釋不動不退也云事不順釋義意。既
云一生運運増進更無退義。釋於内證所
行得深信力。於行者能發信解有堅固不
動力釋也。次至六識發心故隨縁可退轉
云者。六識九識發心事先徳異釋也。五大院
所判又偏不見約六識也。所以釋云。以第
六識質多菩提心於第九識于粟駄淨心處
求本有質多菩提心若夫於第九識眞如
理内論能求所求云者。縱雖質多菩提心。
偏不可屬妄心也。何況内證信解内薫諸
佛加持外資故。雖遇違順縁更不可有退
失義所存也。若爾者文理共有何失可答

猶難云。顯密二教分別自他門相承分。而大
師御釋以三乘教爲顯。於此眞言祕教中
且分別事理密計也。如義勢者。於一眞言
教中或初心有退失義或自初心不退可
申歟。但至別圓十信退不退有異云者。彼
權實顯密其意各別也。此同大圓教也。凡聖
階級斷伏分齋退不退相等二教更不可有
差異。若有不同云者。又違圓密一致所傳。
可同他門教相也。所出成五大院御釋ニハ
只以闕事密爲異計也。全付退不退義有
差異不判也
答。圓觀功能雖甚深。唯理闕事密故。於名
字觀行位尚有退失義云歟。是則不明三
密方便故。初心觀解劣弱堪忍難成故歟。或
又於圓位判退不退義事且附順諸教如
此利歟。若論圓人實證者。彼又自心不退
云意可有歟
問。三句大宗中方便爲究竟者自證化他中
何耶答。雖有所可思。可亙自證化他
歟可答申兩方。若如所答者。披解釋。
云方便爲究竟相。由内具方便故方便之業
即是利他如此釋。云方便者偏約化他利
物相被得若依之爾者。三句大宗者即是
發修證入相也。故第三方便爲究竟諸偏可
指菩提涅槃内證也。是以今釋云。萬行圓
極無可復増應物之權究竟盡能事釋者乎
答。自元云云可亙自證化他歟云事所任
一邊難勢也。方便爲究竟者。自行化他方便
究竟云意也。是則自行方便極故成大菩提。
化他方便究竟故證大涅槃也。但至即是利
他解釋者。彼且釋化他方便邊也。所以見
釋具文。即彼萬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總名
方便。由内具方便故。方便之業即是利他
萬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等者事行方便也。
方便之業即是利他者化他方便也。若爾者
有何失可答申
難云。方便之業即是利他釋了。出梵音本
説如從種子生果果還成種故以爲名也
此偏約化他見也。全以自行化他方便至
極不名方便也。果還爲種成方便利他之
處云方便見。如何
答。方便有二意歟。前後釋顯一意歟。上萬
行圓極無可復増等釋。方便者因行時自
行化他方便也。此方便至佛果究竟盡能
事處云方便爲究竟也。次下由内具方便
等釋。自内證果徳起應用利益衆生事業
三世不息方云方便歟。於佛果功徳終日
可有此二義也。故兩處釋各各顯一意意
得者不可相違也
問。以般若經中所明十八空三昧道品攝
此經三句大宗。攝何句可云答。任釋者
皆入大悲句中釋歟付之般若所説十八
空者專約蘊處界等觀色心不生也。三句
大宗中可攝菩提心爲因句也。是以先徳
所判中。以金剛頂三種菩提心對此經三
句以勝義菩提心爲菩提心爲因句見。彼
勝義觀者是空觀也。尤以般若所説空觀所
屬第一句也。爾者不明
答。法門判屬隨時不定也。以般若所説空
觀如所難屬菩提心爲因句意可有也。但
至今解釋者。菩提心爲因者是發心也。彼般
若經所明十八空等發心上修門相也。故且
屬大悲萬行句歟。次至三種菩提心判者。
相望無盡故彼文述一意歟。不可有相違
歟可答申
  文安元年八月二十三日。於備州和氣庄
大瀧山實相房書寫畢。留贈後見共期佛
慧矣
  金剛佛子慧篤
  天明二寅年六月二十二日於京北野天
神前乘願庵寫 嵯峨二尊院藏本




遮那業案立草

  康暦元年五月十四日於西山本坊爲當
年報恩會用意記之一百代後
圓融院
  義釋第一始自經云祕密主此菩薩淨菩提
心門名初法明道終至卷盡
問。大日經中眞言門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
法明道見。爾者所云法明道者凡位聖位中
何耶 答。此事雖難測。任眞言教大旨者。
約凡位發心歟可答申 兩方。若凡位云
者。披タルニ無畏義釋。釋&MT06279;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
法明道文。若入此門即是初入一切如來
境界譬如彌勒開樓閣門内善財童子等
判。約斷無明位被得若依之爾云。法明
道者既是眞言門菩薩淨菩提心體也。何非
薄地發心相乎。是以見經文。菩薩住此修
學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蓋障三昧所云
除蓋障三昧者斷惑能治也見。若爾者入初
法明道後修學勤苦非云至斷惑證理位
耶。爾者兩方
答。自元所答申初法明道位凡位聖位階級
輒雖難定申。任眞言祕教大旨。可薄地發
心歟可存也。其旨顯一邊疑難。凡此宗意
者自凡位初心安住佛室開顯内證。以之
爲祕教不共所談。既眞言行者淨菩提心名
法明道見。若以此法明道偏屬聖位者。
總於凡位者無發心修行義可云歟。但至
喩如彌勒開樓閣門等釋義者。且引彼顯
眞言行者菩提心功能也。非云正至斷無
明位歟。若爾者有何失可答申
難云。猶以不明。夫法明道階位淺深須披
無畏釋可辨凡位聖位差降也。所以見解
釋。消&MT06279;法明道文言。法明者以覺心本不生
際其心淨住生大慧光明普照無量法性
見諸佛所行之道故云法明道也云述。此
位功用菩薩住此道時妄想因縁所有煩惱
業苦皆悉清淨除滅判。以大慧光明照無量
法性見諸佛所行道云。至初住無生位正
證中道法性理云見者耶。煩惱業苦皆悉除
述。豈非云轉三道顯三徳祕藏乎。何
況今此宗直以淨菩提心爲門。若入此門
即是初人一切如來境界。喩如彌勒開樓閣
門内善財童子。是中具見無量不思議事。
難以言宣。但入者自知耳等ヘル住上
ナリト事分明也。彼且顯菩薩眞言門菩薩
超第三劫至淨菩提心門相&MT06279;。如餘教
中菩薩行行於方便對治道次第漸除心
垢經無量阿僧祇劫。或有得至菩提或
不至者。今此教菩薩即不如是。直以眞言
爲乘超入淨菩提門。若見此心明道時。諸
菩薩無數劫中所修福慧自然具足既至
淨菩提心心明道位時餘經菩薩無數劫中
所修願行悉具足スト云。猶似同餘教極果。是
尚不不至初地初住位耶。即奉行見此事。
喩如世人以舟車跋渉經險難惡道得達
五百由旬更有一人直乘神通飛空而度
其所經過及不到之處雖則無異而所乘法
有殊爲顯乘之差異出舟車神通不同。
云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是非引用法花化城
喩意耶。若爾者今所云淨菩提心初法明道
云者指初住寶所云事解釋意不可諍之
者耶。第一卷文云。何謂如實知自心。即開示
如來功徳寶所也釋。即可此意。又第二卷義
釋云經如是初心佛説成佛因於業煩惱解
脱而業煩惱具依文。行者解脱一切煩惱時
即知一切業煩惱無非佛事。本自無有縛。
今何有脱耶。如良醫變毒爲藥用除衆疾。
又如虚空出過衆相而萬像具依。若住此不
思議解脱時即是眞阿羅漢。不差於有爲無
爲。一切世間應受廣大供養。故經云。世間宗
奉常應供養也此即如是初心者。因根究
竟三句中初菩提心爲因故以淨菩提心云
初心也。云&MT06279;此位相於業煩惱解脱ヘルハ
至初住位三道即三徳轉成スル而業煩
惱具依トハ者。尚顯有後位無明也。於彼住上
無明者。法性同體無明故雖云業煩惱。皆
是法性身菩薩功徳法門故。擧良醫如虚空
喩顯縛脱一體義也。是以五大院先徳釋此
事約所度惑名第三劫行。約所證法名淨
菩提心。即是別初地圓初住眞言初住。於一
分無明不斷而斷名超第三重極細妄執。
然猶有別十一品圓四十一品無明故云解
脱業煩惱而業煩惱具依。行者即知一切業
煩惱無非佛事。自本無縛。今何有脱。反
毒爲藥即是初住已上法性同體之無明也。
不斷而斷斷而不斷故云解脱而具依也
此等經文釋義先徳所判既如指掌。以何爲
據今初法明道位可キト具縛初心可被成乎。
但至於凡位可有發心修行云者。凡菩
提心名言通凡位事全非所遮。今所尋難
者初法明道位也。於住前未證發心者未
法明道之位可論之也。例可如彼天台
名字觀行位論發心修業義。何凡位有發心
義。初法明道即薄地也可意得耶。次至一
邊所出難住此修學不久勤苦便得除一
切蓋障三昧等文者。以實云之者。初法明
道位雖同時所得三昧。説次第&MT06279;不久勤
ナルヘシ。是以見解釋。云&MT06279;便得除一切蓋障
三昧文。若得此者即與諸佛菩薩同等住
解釋云&MT06279;此文。當知行人即是位同大覺也。
以其自覺心故便得佛名。然非究竟妙覺
大牟尼位法明道位既有以覺心本不
生際其心淨住義。何無以其自覺心故便
得佛名意耶。又普照無量法性見諸佛所行
之道ヘハ。非可無諸佛同住義者耶或又
此除蓋障三昧者約後位功徳可意得也。
所詮今法明道在凡位云事所見何處耶。
此度委勘其文證可被成所答義也
答。自元所答申初法明道位凡聖對判釋義
不分明故。輒以雖難定事。任祕教大旨
可薄地發心位歟所存申也。凡此宗意於
凡位開佛智於凡身證覺位。以之爲諸
教超過之眞蹟爲上乘不共之祕要也。而
明道者既是眞言行者淨菩提心門也。此菩
提心若地住已上。此宗意於住前未證位者
似不許發心修行者歟。是以披義釋。云&MT06279;
三句中菩提心爲因句。此菩提心爲後二句
因若望生死中所植善根則名爲果以觀
佛法前相故生死中善根者未發心位微
微結縁也。今菩提心者於凡位初心始聞自
心即是一切智智旨生一念信解位也。故云
觀佛法前相也。若斷無明證中道位。既是
行者所期菩提心即是白淨信心義也云引釋
論佛法大海信爲能入等文。今淨菩提心者
信心體也定也。即結釋云。佛意如是。我第一
甚深法微妙。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動不倚
不差無所得法。非一切智人則不能解。故
以信力爲初。非由慧等而能初入佛法。
今淨菩提心法明道若初住已上證位。既由
中道正慧將入三徳祕藏。何不云依慧等
耶。依之。前唐院大師於此宗立凡位聖位
二種成佛。此中以凡位成佛爲教意見。若
法明道住上ナラハ。當聖位成佛。何以之可名
入佛智慧初門淨菩提心耶。疏抄山王院大
師釋&MT06279;始終眞正發心文。云指凡夫位初發
心之處。消&MT06279;初發心乃至十地此生滿足文。
初發心者非十住之初發心。應是薄地初發
心之位也判。若爾者住心品所明菩提心者
悉以凡位發心爲體云事義釋并本朝大師
所判頗以不明者耶。凡大日金剛頂等祕經
悉於如來内證境界對普賢金剛手等自眷
屬所説也。此等衆會悉如來智印久已通
達人也。皆是爲未來凡夫説入修方法。故
云發心云修行。悉課薄地凡夫論發修證
入相也。然則三句五點於凡夫初心尚可
有成辨之義。況三句初菩提心爲因句五
點中初阿字門功徳是推功於高位。於凡夫
無其分可云耶。但至覺心本不生際等文
所有煩惱業苦皆悉除業等釋者。此宗意自
元於初心開發佛智安住佛位名發菩提
心。故於凡位得佛智慧光明照諸佛所證
法性見諸佛所行之道云事有何所憚耶。
又覺了自心本不生際云。妄想因縁ヨリ所生
煩惱業苦清淨除滅云事非可怪。此只住三
道即三徳觀解除滅云也。正斷除ストニハ非歟。
次即是初入一切如來境界云引善財逢彌
勒因縁事自元法明道者。依覺自心本不
生生大慧光明見諸佛所行道釋故。且入
彌勒閣内見種種不思議事例同スル也。然
法明道淨菩提心位全非同彼善財入
法界位歟。次至諸菩薩無數劫中所修福慧
自然具足釋者。此又菩提心功徳能超越諸
教位行事述也。正非云至分證究竟聖位
也。舟車神通行又以此意也。次至於業煩
惱解脱而業煩惱具依經文釋義者。先徳誠
約別圓初地初住被釋故。所難之旨雖似
難遁。此住心品淨菩提心有能超所超能入
所入義。於所超論三劫於所入菩提心分
別十地之時。超三劫初入淨菩提心門之
處。名十地中初地也。此等皆擬儀諸教顯
菩提心功能。教門附傍意也見。是以義釋第
二云。今所以廣明三劫六無畏處衆多心相
者。皆是擬宜外迹以明修證之深淺耳
中淨菩提心以上論十地事擬宜別位故。
別教初地圓初住故。初住以上法性同體之
無明等釋也。今宗意或云削地位之漸階
立等妙之頓旨。或釋。然直擧無相菩提即
勸令修證更無行位差別。立次位非宗本
意見。是以五大院一處釋中。依祕密教心
修行人有地位否ヤト&MT06279;。約淺略門有約深
祕門無シト釋。故初心覺知自心即是一切智
智外雖不可論次位高下。爲明此菩提心
本末因縁擬宜諸教之時。或約藏通三乘
或約別圓地位顯發心功能也。若爾者縱
雖論地位以上功徳。不可作高遠迢遞之
思者耶。次至菩提心可通凡位法明道
限聖位云者。上來約五番差別種種開
スル&T069222;心實相云。此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
此即眞言門最初菩提心名法明道見未至
淨菩提心門之前更有發心義云事全所不
見也。次至付法明道除蓋障三昧同時歟
異時歟&MT01303;。學者異義雖區。此只智斷二徳定
慧二法也。強不可論前後歟。仍不可違
所難之旨也。自元依此不久勤苦言法明
道可凡位存非也。此皆顯菩提心功能之
時云心明道得除蓋障三昧説也。此凡位
發心功用次第顯或至住上彌明至極果増
究竟圓滿事非所遮也。若爾者有何失可
答申
第四重難云。菩提心通淺深信解言亙凡
聖事全非所遮。今所疑者法明道位。而
明道在凡位云事義釋一部始末更所不見
也。被出成之諸文悉於凡位有發心義
タル潤色計歟。所答趣頗似任胸臆。所詮
今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タル
釋一段。凡位トヤタル聖位トヤタルヤ。此可被明成
也。而今此宗直以淨菩提心門普入法門
即是初入一切如來境界云。彌勒開樓閣入
善財童子因縁以覺心本不生際其心淨
住生大慧光明普照無量法性見諸佛所行之
道故云法明道也釋。此釋義始末何文凡位發
トハタルヲヤ因之菩薩住此道時妄想因縁所
有煩惱業苦皆悉清淨除滅述。若非三道轉
成三徳初住眞因位者。皆悉清淨除滅義爭
可有之耶。故正雖不至斷無明證中道位。
菩提心功能如此釋スト義勢任タル文會通頗
難信用者也。善財知識於彌勒普賢文
殊等者既中道善知識見。是中具見ルト無量
不思議事云ヘル住上功徳ナル事不可諍之。引
之入法明道時。初入一切如來境界照無
量法性見諸佛所行之道謂スル。所云
法明道位淨菩提心門ヘルハ初發心住ナラム
事有何疑耶次義釋第二卷文。餘教菩薩
於無量阿僧祇劫中修方便對治道至佛
果事。此教菩薩超入淨菩提心門見心
明道之時。彼諸無數劫中所修福慧悉具足
スト餘教佛果位釋也。餘教言雖可通前三
教菩薩。經無量阿僧祇劫ヘルハ專順別教菩
薩行相歟。此則依地前一行動經無量阿僧
祇劫修行至地上證中道位之處今超入淨
菩提心門心明道位スル也。釋義對當不可
及異端者耶。即以此位顯五百由旬寶所
見。是非初住斷無明位耶次至業煩惱解
脱等經文釋義者。五大院先徳即是別初地
圓初住・眞言初住&MT06279;。行者解脱一切業煩
惱時即知一切業煩惱無非佛事等義釋
トスハ。即是初住已上法性同體之無明也。
不斷而斷斷而不斷故云解脱。故具依也判。
乍向此等盡理釋義等猶可薄地發心云
所答太難得其意。此等擬宜諸教菩提心
功能時附謗別教十地教門施設也被成
歟。縱雖擬宜諸教。凡位對凡位聖位可對
聖位也。以未斷惑凡位初心別圓初地初
&MT06279;然猶有別十一品圓四十一品眞言四
十一品無明。故云解脱業煩惱而業煩惱具
依等釋附傍義門全不可成者耶 次至
菩提心爲因句云佛法前相釋白淨信心義
也云者。見釋義前後。此菩提爲後二句因
。若望生死中所植善根則名爲果釋
故。對根究竟云佛法前相也。雖地住已上。
對佛果云前相有何失耶。望生死中所
植善根既名果釋。是則對住前行行以初
住雖爲果。對極果尚名因。而非云佛法
前相耶。信心義又可亙淺深。義釋云。始終
眞正發心乃至成佛於是中間通名信解地
又釋信解地觀察三心文。此經宗從淨菩
提心以上十地皆是信解中行釋&MT06279;。花嚴經初
地菩薩能信如來本行所入信成就諸波羅密
信入諸勝地等文名信解行地亦名
到修行地也判。信解名可亙十地始終見。
何菩提心約信心釋之故可凡位可被定
耶 次至大師解釋中立凡位成佛云者。
此自初所不許也。於凡位發菩提心得
佛智義有之云事。然云今法明道二種成佛
中約凡位成佛云挍釋無之者。頗難備所
答潤色者歟 次山王院大師始終眞正發
心文凡夫位釋。初發心乃至十地薄地發
心釋シ玉ヘル事。非無其謂。始從眞正發心乃至
成佛通名信解地釋&MT06279;。信解地言廣通初心
後心事スルナルカ故。始終眞正發心ヘルハ凡位
發心ナルヘシト被得也。又初發心乃至十地ヘルハ
至所顯十地前發心見故。薄地發心シ玉フ也。
是以義釋云此文謂。初發心欲入菩薩位
故於眞言法要方便修行至初地。如是次第
乃至滿・足十地。唯以一行一道而成正覺
初發心後方便修行至初地見。凡位發心事
義釋文分明故如此釋也。以初法明道
凡位事。本朝大師御釋中曾不可有所見
者耶 次至此宗意削地位之漸階故不可
約初住等位云者。若一向不立次位淺深
者。何必今經菩提心法明道凡位可定
耶削凡聖分極名言之時。凡位&MT01302;聖位&MT01302;不可
名也。縱雖此教意。准諸教設階位事諸説
非一。此方凡位歟聖位歟所尋申也。所被
出成五大院釋。約淺略門有次位約深祕
門無次位釋スレトモ。依ルニ義釋意。淺略中有深
祕深祕中有淺略等初地無功用ヲハ
略中淺略。從初住入無功用義ヲハ淺略中
深祕深祕中淺略釋。深祕釋意ヲモ尚可有凡
位聖位功用位釋者ヲヤ耶次至淨菩提心初
法明道前有凡位發心不見云者。法明道
者初地淨菩提心也。此位已前是無凡位發
心耶。是以五大院先徳准天台意判六即
菩提心相之時。一衆生本有菩提薩埵是理
即位發菩提心。二聞自心本有菩提心以去
是分證發菩提心等云云此釋淨菩提心開發
以去爲分證最初聞自心本有菩提心位
爲名字即也 次法明道除蓋障三昧可
時被成歟。若爾者除蓋障三昧者斷除煩惱
業生法所知等五障三昧也。何況不動本心
遊諸佛刹現種種身語意興種種供養印
以無盡誓願廣修諸度等云。豈是初心凡
夫行相耶。所詮如義勢者。凡位最初發心
即初地トモ法明道トモ。此凡位發心上修三
密門進至斷無明證中道位事不可有之
歟。其斷無明位ヲハ眞言意ニテ初地トハ不可名歟。
如何。此等委可被成也。抑又眞言門初心凡
夫正同初地初住事。有所見者此度出之
可被成所答義也
答。眞言門菩提心相猶幽玄難明。初法明道
階級釋義又不分明。故先哲義不一准學者
所存雖區分。任此宗大旨探釋義意趣可
指凡位發心歟所答申也。其旨如前。此
宗意雖論發・修・證・入・大方便五位。以初自
心發菩提心句爲五點總體。雖明因根究
竟三句。以菩提心爲因爲三句本源。而菩
提涅槃果徳ヲモ凡位一念發心之外不置之。
分證究竟内證ヲモ">於功於上聖之境界。
是以前ニモ如存申。大師蘇悉地疏立凡位聖
位成佛給時。釋凡位成佛相云。若得如來
智慧。雖未斷惑依正二報隨解融通。於一
一微塵具見十方三世。於一一身分具見
法界相好。凡夫依報從本已來遍法界之依
愚縛正報法然道理等虚空之正。由未遇縁
不得顯現。今依如來三密加持此身法界
依正始顯現。將似聖位毘盧遮那等云云
言門宗旨諸教不共祕奧只在此事者歟。此
即大日經住心品所明如實知自心菩提心
若得如來智慧トハ云也。所以義釋云&MT06279;住心
品題。此品統論經之大意。所謂衆生自心即
是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爲一切智者。是故
此教諸菩薩直以眞語爲門自心發菩提
心等云云若爾者雖凡位未斷惑位。如實了
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依正二報依此解融
通等同毘盧遮那遍法界等虚空依正名凡
位成佛。此於諸教中闕而不書即身成佛三
摩地トモ申也。聖位成佛者。次精進無懈晝夜
修習。斷除惑障彌増顯現依正二報互相融
通神力自在等釋。此誠雖行者所期。修行功
積斷惑成佛事諸教常談頗似不珍。故以之
此教觀模トハ不可存也。依之案スルニ義釋始末。
爲顯此凡位成佛初發菩提心功能設三劫
十地等階級擬宜諸教論修證之淺深之
時。或同斷惑證理位或等初地初住之證
位也。況又於眞言行者有頓漸超三類見。
於頓入超入機者。最初發心時一念至初住
眞因位乃至超昇究竟極果之類可有之
歟。若約其人者。法明道位即地住已上證
ナラン事非所遮也。是以義釋云&MT06279;初發心時
乃至十地此生滿足文。如餘乘菩薩志求無
上菩提種種勤苦不惜身命經無數劫阿
僧祇劫或有成佛或不成佛者。今此眞言
門菩薩若能不虧法則方便修行乃至於此
生中建見無盡莊嚴加持境界。非但現前而
已。若欲超昇佛地。即同大日如來亦可致
了見此文學者所存雖不一准。一義
意。於此生中建見無盡莊嚴加持境界トハ者初
住分證位也。若欲超昇佛地即同大日トハ究竟
佛果也云云但機根辨上中下根差異行者
論頓漸超三類事猶是一往分別也。實一切
行人皆是頓覺成佛神通乘機。於發意項便
至所詣發心即到人故。凡地最初發心位全
不可隔分證究竟證位也。是以大師御釋
云。根分三品者只在未乘神通乘前。若乘
之已 倶能速超二死大海同得到於常寂
内院法界宮也既一切神通乘行者一念
超過二死大海到寂光内院功能有
玉ヘル。善財入法界何強可被苦勞耶。縱
雖凡位。覺了自心即是一切智智。何生大
慧光明不照無量法性耶。何不見諸佛所
行之道乎。又圓密二教同自初作三道即三
徳觀。此觀行妄想因縁煩惱業苦相非
可現起。皆悉清淨。除滅義何可隔博地發
心耶。如云彼本觀現是不觀染除染體自虚
本虚名滅 次至若見此心明道時者菩薩
無數劫所修福慧自然具足釋者。此又會通
如前。餘教菩薩修行悉是眞言行者菩提心
所起行相也。雖初心凡夫聞我覺本不生菩
提實義作從本際已來常是毘盧遮那平等
智身解之時。三乘顯教所經諸位乃至別教
妙覺尚可有超越竟。況於初地耶。雖云超
越不可失其功徳。故可云自然具足。五百
由旬寶所又約法花三周聲聞證入且雖對
初住位。彼中道實相寶所者此經心之實相
也。故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即開示如來
功徳寶所釋也 次至菩提心即是白淨信
心義也スレハ信解名不可限凡位云者。分
別次位淺深之日誠菩提心信解
凡聖通始終之意雖非無之。文本意可云
被初心也。至初住以上。自然流入薩婆若
海故。以自智力自然増進義可有之。非ンハ
由慧等。不能初入佛法義。以約初心爲
白淨信心本意也。若望生死中所殖善根者。
指未發心位也。菩提心者。安住自心本
不生際名也。既覺知本不生滅極理也。故
指此菩薩非可稱生死中人。次三句分別
隨義門不&MT01302;一准。且約十地時。初地爲菩
提心爲因。二地已上爲大悲爲根。八地已上
爲方便爲究竟。或一一地可分別三句見。
若以凡位白淨信心爲菩提爲因句者。初
住以上雖有分極異。可屬方便爲究竟句
也。觀行相似位可對大悲句也次覺大師
凡位成佛可指法明道已前住前發心云事。
釋義本意全不可然。如義釋者。此菩薩淨
菩提心門ヘルハ。入ルニ佛慧有無量方便門。今
此宗直以淨菩提心爲門釋セルハ。以淨菩提
心門爲佛法初入門見。此淨菩提心名
法明道説故。以之閣凡位成佛超同聖位
成佛事更不可順釋義起盡也 次至山
王院大師御釋者。彼凡位發心也。非今所
云淨菩提心云難勢不可然。見義釋前後。
於菩提心辨凡位聖位差異。彼所菩提心凡
位此處菩提心聖位簡別都所不見也。
只於一如實知自心淨菩提心或初心所
ナレハ淺位ナルニモ或約&MT06279;功能既佛果功徳ナレハ
深釋スル也。始終只衆生自心即是一切
智智菩提也。全不可存彼此隔異者也
次五大院以此淨菩提心法明道位初地初
住被釋事尤以難會。於先徳所判者。教時
菩提心義處處所判大略一同也。雖然
如前難申此且擬宜諸教於一淨苦提心
欲顯諸教能超功能之時。十地前置三瑜
祇行以諸教位行接此中屬別圓地住已
前凡位。眞言行者菩提心爲因體超彼三
劫初地淨菩提心施設時。以之被對別圓
初地初住也。處處對判皆此意ナルヘシ。是以菩提
心義云。問。淨菩提心佛慧初心以前有幾位
耶。答。大日經且擬三劫六無畏處十縁生句
五種三昧通釋也。即是圓教十信別教三十
心及十信也等云云此皆擬宜外迹意也。立
返今宗本意時。於此菩提心差別多種。彼
凡位此聖位分帳セントニハ也。但無差別中強
差別云辨地位之漸階之義一向非可
無之。其時菩提心從淺至深重重發心
可有之。故至初住位眞因正開發スハ。爲菩
提心正體住前尚不明了方ニテ且下之淨
提心法明道對初位義門アラン事不可妨之
也。仍六即分別釋強不可反會通。況開發
一分眞佛淨菩提心已去是證菩提心云云
分證究竟功徳聞自心本有菩提名字
滿スルヲ爲宗大旨也 次次位有無淺略深祕分
別釋。入初地淺略中淺略。入初住淺略中
深祕深祕中淺略&MT06279;猶深祕中深祕不判歟。
是以彼釋云。問。先約深祕門云無地位。今
何故前後相違。答。此一途説。非至極義故
不相違云云法明道除蓋障三昧同時前
後事。雖有學者異義。五大院一位功徳法門
也。被。釋旨アリ。若約凡位發心者雖初心。菩
提心功力甚深具足スト此等功徳可意得。何
況除蓋障三昧相一一聖位行相&MT01302;不覺也。縱
又此三昧住上菩薩所得三昧也。大空三昧
&MT06279;初發心時能如是正觀心性者亦即名
爲入如來定豈煩漸超四處方至究竟耶
竟大空三昧尚初發心位得之。謂除蓋障三
昧豈無其分耶 次眞言行初心同初地
初住事五大院御釋見。菩提心義云。五種
菩薩發起行願心後發勝義心。圓教眞言二
種菩薩初住已上發三摩地心。眞言行人從
凡夫地發三摩地心云云圓初住菩薩所發
三摩地心眞言門行者從凡夫地發スト之釋。
豈非凡夫發心同住上功徳耶。爾者無失。
一義云。淨菩提心門者可博地初發心。入
之不久得除一切蓋障三昧也。得レハ彼三
昧者眞因開發位也。但初入一切如來境界
喩如彌勒開樓閣門等者。發心畢竟二無別
而已。彌勒樓觀者例其所至也。煩惱業苦皆
悉除滅者菩提心者覺心本不生也。覺之故
頓至證位煩惱業苦悉可滅之等云云取意。
一義云。此初法明道正在初地。若約其加
行者。可通地前也。小乘見道證果相如在
煗等四善根加行位。但理實初發心時即成
正覺也。而今擬宜外迹顯修證淺深時。建
立三業六無畏數多心相之時説地前前相
也等云云取意又云。初法明道除蓋障三昧
者定慧也。倶時可顯得之。全不可有前後。
經疏只依定得慧次第スル也。日出ルヲハ
明道ヲハ除蓋障唯識論云。猶明
與暗定不倶生。如稱兩頭低昂時等云如
云云取意。菩提心義二云。大日經無相菩
提心文此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菩薩住此
修學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蓋障三昧。若
得此者則與諸佛同等位。此除一切蓋障菩
薩信解力故不久勤修滿足一切佛法。以
要言之。是善男子善女人無量功徳成就。是
眞言門初住菩提心功用
  私曰。此又初法明道除蓋障三昧滿足一
切佛法トノ三位號前後明之。而同引合之
初住勝義菩提心功用釋。已前後&MT06279;
タレ&MT01302;初住一位。功徳玉ヘリ。此初住菩提心
功用凡位引移法明道凡位發心也
得時。除蓋障三昧滿足一切佛法而凡
位發心功用可被云也。此釋前後約即
身成佛釋之事 凡位發心義詮要也。可
  祕之
同三云。問。若爾者眞言行者直修三密應
滿萬行。滿萬行時先至何位耶。答。大日
經第三劫滿功徳文云。眞言門修行菩薩行
諸菩薩無量無數可干倶那廋多劫積集無
量功徳。智慧方便具修諸行。知慧方便皆悉
成就。義釋云。如餘教菩薩行於方便對治
道次第漸除心垢。經無量阿僧祇劫或有
得至菩提或不。今此教菩薩即不如
是。直以眞言爲乘超入淨菩提心門。若見
此心明道時。諸菩薩無數劫中所修福慧自
然具足。如乘神通行者。初入淨菩提心雖
未於無數阿僧祇劫具備普賢衆行滿足。
然此等功徳皆已成就。即是毘盧遮那具體
法身故云云天台圓初住別初地證道同位即
是眞言佛惠初心淨菩提心門也云云問。義
釋説。超三重妄執名度三僧祇劫。過第三
劫入佛慧初心名淨菩提心門。淨菩提心
門以上十住地名信解行地。故淨菩提心以
上無斷惑文。何爲初住初地證道同位。答。
義釋以淨菩提心爲修行地。例如聲聞見
道以後入修道位。即引花嚴初地菩薩化滿
百佛國。爲今百字明各見蓮花藏。云此中
開示佛之知見。與法花義同。此百蓮花藏
初地十芽莖花等十心滿時成千世界。是隨
分果。至十一地名果滿也云云故以淨菩
提心爲圓初住別初地也 又云。初心佛
説成佛因。解脱業煩惱而業煩惱具存。諸
業煩惱無レハ非佛事本ヨリ無所縛。今何所脱
云云是圓法性同體無明不斷而斷義也。又
云。欲入第三劫時先觀性具無相菩提超
第三重無明極細妄執證得極無自性瑜伽
之心名越第三劫行。約所度惑名第三劫
行。約所證法名淨菩提心。即是別初地圓
初住眞言初住於一分無明不斷而斷ナルヲ
超第三重極細妄執。然猶有別十一品圓四
十一品眞言四十一品無明。故云解脱業煩
惱而業煩惱具依。行者即知一切業煩惱無
非佛事自本無縛今何有脱變毒爲藥。
即是初住已上法性同體之無明也。不斷而
斷斷而不斷故云解脱而具依也。又云。超
三劫已得淨菩提心不入信解地。此文且
前十地。故云初地也。實約圓位可云
初住圓四十二位已如前引之
  私云。此等先徳釋義明以今法明道并佛
慧初心淨菩提心別圓初地初住判。凡處
處釋義大略一同也。達&MT06279;此等釋義地住以
前凡位發心云事可有斟酌歟雖然東
  寺天台學者多存凡位義歟。一宗大旨尤
又可然。一往立敵故實且任先徳所判者
可初住分證位歟。但又通凡位義可有
之歟可難答歟。能能可加思案者歟
尋云。眞言宗意淨菩提心以前立次位乎
一義云。不可有次位。眞言行者自初安住
佛地立行。此佛地所開顯天台名初住。眞
言行者此初住所開顯三密法體自初知
&MT06279;修行也。此菩提心如實顯ルル名初法明
道。於淨菩提心淺深不同&MT01302;。聊前二劫不
可懸意。是以直以眞言爲乘超入淨菩提
但於二劫瑜祇行者。行者所超也。非
所行。始可外道見計。終至權乘菩薩雖擧
。皆是行者所超非所入也龍興
院義
 一義云。
淨菩提心以前二劫皆是眞言行者所經歴
也。依之行者心不便蘊中等&MT06279;次第三劫
増進義相アリト
  龍師云。振二十日談義之時無論數剋文
理兩向人無一決云義而寂寂而後日披
智證大師釋處。頓入者直入淨菩提心。
漸入者經歴三劫六無畏。可然者兩義各
執一邊。猶如盲者諍乳色者歟云云
問。大日經住心品中所明無爲戒有作法受
得義可云耶 答。解釋意雖難測。有作法
受得義云事不可遮歟 兩方。爲非作法
受得戒者。戒雖有律儀定道不同。以律儀
戒爲戒法根本。眞言門戒何無作法受得
意耶。是以大日經一部始終多明三摩耶戒
傳受儀者耶 若依之爾者。披タルニ今解釋。或
云非造作法不由他得故言住無爲戒也。或
判不假受持常無失犯者耶
答。自元所答申無爲戒相幽玄雖難明。眞
言行者所得戒法ナラハ何無作法受得義耶所
存申也。所以如疑難一邊ニモルカ。大日經前後
所明者戒悉從阿闍梨所得受戒法&MT01319;見。住
心品所説無爲戒何論無作法受得義耶。
但至解釋者。此宗意以心之實相爲三學
體。故戒體又約心性理體也。若爾者理非
造作法故如此釋也。是以見義釋云。心之
本性即是尸羅。非造作法。不由他得
然即事而眞故。依事相縁起開顯内證之
時。何一向無作法受得意耶
難云。無爲作法受得義有哉否宜任今釋義
施設也。所以披解釋。淨菩提心其性法爾
如金剛故。如是極堅固性即是不從師得。
住無爲戒無垢無濁不可破傷此只於
淨菩提心極堅固性立無爲戒名見。既云
不從師得。何可有作法受得義耶又云。
獲除蓋障三昧時。心之本性即是尸羅。非
造作法。不由他得。故言住無爲戒也
又得除蓋障三昧時即得法無爲戒見。若
爾者住淨菩提心時得之云ヘルハ道共戒也。
依除蓋障三昧得之者定共戒也。故今所
云無爲戒定道隨心&MT06279;非作法受得律
儀戒見者耶。是以釋云。如キハ聲聞淨戒要由
白四羯磨衆縁具足方始得生又須方便
守護如スレ&MT01302;防利刺。一期壽盡戒亦隨亡。此戒
則不如是。世世生處恒與倶生不假受持
常無失犯此釋已盡理。聲聞律儀白四羯
磨衆縁具足&MT06279;得戒成。此戒不如是。入淨
菩提心門得除蓋障三昧自所具足戒法ナリト
判者ヲヤ耶。何違此等釋義可キト有作法受得
義可成耶。但至大日經所説諸戒者。入曼
荼羅受灌頂時所受戒也。故有從師受得
義。此不從師得無爲戒也。何又可令例
同耶
答。約自證菩提之時三學倶雖非可假師
受。眞言教意自初入三昧耶入壇灌頂專
論師師相受義也。定慧功徳意業爲體猶
以眞語爲門明修證之義。況於戒法無作
功徳耶。是以心地祕決云。三藏者四入大
乘者先發無上菩提心次受諸佛菩提心
戒身器清淨然後受法云出十種方便。仍
大日經具縁品方便學處品乃至持明禁戒品
等諸品中説淺深重重戒法悉論作法受得
義。悉後作法受得義也。具支灌頂云。大悲
胎藏入曼陀羅之前有七種戒。此七戒中耳
一偈三昧耶戒持明禁戒ヲハ但須具支灌
頂者&MT06279;カシム。其前無障礙戒。方便學戒・根本四
重・十重禁戒ヲハ乃至結縁灌頂之者ニモ皆令預
云云故云。雖有具支結縁不同必可有
從師受得義見ヲヤ耶。但至今解釋者。約
自心本性不可得不從師得不由他得
也。是即約菩提實義時。從本以來不生即是
成佛而實無覺無成也釋。故此宗意總非可
假師受也。是以義釋上文云。自證之境説
者無之觀者無見。不同手中奄摩勒菓可
轉授他人也。若可以言語授人者。如釋
迦菩薩蒙定光授決之時即應成佛。何以
故具修方便要待無師自覺方名佛耶
等皆悉如來自證菩提言語究竟心行亦寂義
述也。雖然託法性法界縁起顯如來内
證功徳時。假擇地造壇等事儀ヲモ論師師相
受義門ヲモ也。凡此宗意總三昧耶者戒名也
釋。若然雖云不由他得又有作法受得義
事何可妨之耶。爾者
尋云。今無爲戒者彼七種戒中有之耶
答。總可通諸戒意歟。別言之者可同三世
無障礙三平等戒意歟。義釋四釋彼戒。今行
者深觀十縁生句了知三業畢竟不生法性
自爾。常無動作。是爲名住無爲戒也
支灌頂三云。然則大悲胎藏入曼荼羅之前
有七種戒。一者受方便學處五戒十善法戒。
二者三世無障礙智三平等戒。三者眞言門
行菩薩十重禁戒。四者○。五者入三昧耶耳
語一偈戒。六者四波羅夷三昧耶戒。七者持
明禁戒。此七戒中耳語一偈三昧耶戒持明
禁戒但須具支灌頂者&MT06279;シム其前無障礙戒
方便學戒根本四重 重禁戒ヲハ。乃至結縁灌
頂者皆令へシシム 大日經第一云具縁品
爾時住無戲論執金剛白佛言。世尊。願説三
世無礙智戒。若菩薩住此者。令諸佛菩薩皆
歡喜故如是説已佛告住無戲論執金剛手
言若族姓子住是戒者。以身語意合爲一。
不作一切諸法。云何爲戒。所謂觀察捨於
自身奉献諸佛菩薩。何以故。若捨自身則
爲捨得三事。云何爲三。謂者何。離彼身語
故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義釋四云。上文
但説受三世無障礙戒未顯其相。故住無
戲論金剛重開發問也。復次世尊所以待
問方説。亦爲法門眷屬相發明センカナリ。今此
淨戒正以住無戲論金剛智印爲體。所以
特告此尊。欲令人法相應流傳有寄也。經
云。若族姓子住是戒者。當以身語意合爲
一者。此戒梵云savara羅。是共縁以
共成戒之義。所謂慧方便等之所集成。若z@i
la羅者但是清淨之義也。又三縛羅者是
平等義佛言。以身口意合爲一者。即是住
三平等法門。是故得名三世無障礙智戒
也。若行人三業方便悉皆正順三平等處。當
知即具一切諸佛律儀也。復次裂諸想網。
是三縛羅義。謂戲論諸見之網。經律相成重
復交絡。故名爲網。今行者觀身口意業自
無別體。統末歸本唯是一心。而此心實相
常是平等法界。是故住此戒。是故得名住
無戲論金剛印也。經云不作一切諸法者。
今行者深觀十縁生句了知三業畢竟不生
法性自爾常無動作。是名爲住無爲戒也。
如是淨戒尚非如來所作。況住斯戒而造
作諸法耶。經云。云何爲戒。所謂觀察捨於
自身奉献諸佛菩薩。何以故。若捨自身即
爲捨彼三事。何等爲三。謂身口意。次明
持無作戒具足慧方便也。行者觀身實際
中身不可得。即是如來解脱。是故&MT01509;捨此身
用施一切如來。從此已後動止施爲凡有所
作皆爲如來解脱非爲己身也。雖種種熾
然萬行莊嚴佛土成就衆生。法性自爾非
所造作也。若眞言行人不曉如是淨戒。則
雖口誦眞言身持密印心住本尊三昧具
修次第儀式供養諸尊。猶名造作諸法未
離我人之網。云何得名菩提薩埵耶
明禁戒品釋云。戒有二種。本性戒及制戒

問。大日經文離於邪見通達正見爾者以
偏教菩薩屬邪見可云耶答。縱容意可
有歟 若以偏教屬邪見云者。披タルニ解釋
是中慧不正故説名邪見。由凡夫二乘不
能決擇正知自心實相等如所判者。所
斥只限凡夫二乘不亙偏教菩薩聞若
依之爾者。知自心實相事獨限眞言門菩
薩。顯教諸菩薩猶未知耶。何不屬邪見耶。
是以今解釋引涅槃經我等皆名邪見人也
説見。彼是非指偏教名邪見云無耶爾者
答。自元所答申可有縱容意。故望眞言門
菩薩斥之時。顯教權門菩薩悉可有邪見
人意也。是以見解釋次上文。逮見不思議
中道甚深縁起制止八難遠離二邊。故經
云。遠離邪見通達正見。迦葉亦云。此ヨリ
我等皆名邪見人也未開心實相者
不可得中道正見。若爾者三乘顯教菩薩所
見分不可出空假二邊域。故以遠離二邊
義説遠離邪見釋スト見。況引迦葉菩薩領
解。非釋應知偏教皆名爲邪。但至擧凡夫
二乘者。且隨執重出二乘凡夫歟。或又菩
薩皆期成佛故雖偏圓異同約期佛果菩
提之邊除之歟。例如彼止觀發大心專雖
在圓實以前三教菩薩屬顯是。仍存申縱
容意者。兩方難勢共不可有相違可答申

  文安二年五月二十二日子剋於備州長船
信光寺燈下而書寫畢。留贈後見共期
佛慧矣
  金剛佛子惠篤
  天明二寅年六月二十三日以嵯峨二尊
  院藏本寫

遮那業案立草

  第九十九代後光嚴院馭宇
延文三年八月十日當十三面
  義釋第二自卷初至不應未得謂
得保初心爲極果也
問。無畏義釋中釋大日經勝上大乘句文。
壽量長遠出過三時爾者所云壽量長遠
者亙三身如來可云乎 答。雖難測且存
一意者可亙三身壽命歟可答申兩方
不明。若亙三身者。報身修成顯得覺智。應
身隨縁起滅事身也。何於此三身壽命可
論出過三時義耶。是以餘處解釋中釋&MT06279;
化身相縁謝即滅機興即生ストスル耶若
依之爾者。披今解釋前後。壽量長遠出過三
時師子奮迅祕密神通之用未曾休息如所
判者。專約他受用變化等事明應用常住
義被得。爾者兩方不明
答。自元所答申出過三時壽量通不通報
應幽玄雖難測。任解釋大旨存相傳一意。
可亙三身歟所存申也。凡眞言祕教意。三
身同無始無終覺體本有常住果徳也。縱雖
報應二身。不可同顯教始覺佛身。是以一
邊令出難釋義其意分明也。師子奮迅者是
報身。祕密神通之用者即應身也。擧此二身
功徳結未曾休息。豈非成上壽量長遠出
過三時義耶。但至道理難者。是三乘顯教
意也。非圓密宗旨。縁謝即滅釋前後既明即
事而眞旨。還非顯應體常住義乎。若爾者
有何相違可答申
難云。猶以不明。夫眞言上乘意雖理智一
體非無自性受用不同。雖事理平等鎭辨
内證外用差別。是以一心一心識中一身一
體果徳雖潔。一切一心識前各體各身波浪
鎭起。然則於平等心地畫作四重海會未
必亂大日諸尊界畔。於眞如理内建立十
界依正。豈輒亡地獄佛界差降。若爾者寄事
於圓密妙旨不可混三身四身功徳。凡自
受用身者只是十地行滿極智修成顯得之覺
果也。可異自性身本來常住ナルニ。他受變化又
隨機應現事身也。豈等不生不滅法身可
同無始無終法體乎。故知今所云壽量長
遠文唯約法身壽命論出過三時義云事。
何況於此義釋文者。山王院大師親對法全
阿闍梨擧重重問難得一一決答。所以出
過三時之壽爲法身壽歟否&MT06279;。答ルニ
過三時者法身壽量也祕密神通之用者是智
法身壽也決。重疑&MT06279;之若爾者唯法身壽ノミ
過三時報佛之壽不出過之耶セルヲ。報佛
壽量ニハ有顯得之初答問答盡理決判甚明。
青龍口決智證抄記豈非學者指南耶。若如
此記者。師子奮迅祕密神通之用全非報應
二身。是皆顯智法身壽命也。智法身者法性
眞如理内所備智慧性也。故雖云智身猶
不可同報佛修徳智體。理智二名雖異既
名法身。體用二義雖分共約理内而論出
過三時義顯未曾休息徳也。若爾者自受法
樂内證之智尚難許三世常住之義。況於他
受變易體應化生滅身乎。次縁謝即滅釋還
顯應體常住之義云事不可然。彼文意。本
初極理絶四句自證三菩提超思議故如來
若住無相法身内證一切衆生不可蒙利
益是故被催往昔大悲誓願暫住神力加
持門示現三密攝引スル&T069222;有縁釋也。而此宗
意談應化即法身起滅全法性。故約法身
論應用常住還内證顯外用不滅計也既
依機縁興廢論應用起滅。豈可等不起不
滅法身理體乎。若他受用變化等事身又超
三世絶言思者。上所擧與自證三菩提有
何不同乎。而眞邊即法身故縱雖常住。即事
邊是應化隨縁形也。全不生不滅不可意得。
加之具縁品中正辨菩提實義成佛外迹時。
説内證菩提云我覺本不生出過語言道。
明外迹成佛述我昔坐道場降伏於四魔。
故於内證者雖住本初不生極理。至外述
者可有降魔成道初見。凡義釋處處文或
釋從本已來不生即是成佛或述從本已來
常是毘盧遮那。此等皆約眞如理智談法身
内證也。縱雖言亙自受他受意通變化等
流。只是約三身一體四身平等義論之也。
全於報佛修成身應化隨縁門非論三世出
過義也 抑三身共本來常住ナルへシト云者寄事
於眞如法界理論出過義歟。然者與法身
常住同異尤可被辨成之也次大師解
釋中眞言教主理智不二法身如來釋。故知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