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溪嵐拾葉集 (No. 2410_ 光宗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成一佛。故別不取四佛也。大日總體故。又
不取之。大日生内四供養四佛。又生外供
養。是内證自法樂故不取之也。四波羅密四
佛因攝果。四供化他行故。又不取之也。今
約行者次第進修邊。取十六大菩薩也。又
合十六菩薩名一法界普賢。是非因非果
總體也。故廣三十七中十六略普賢也云云
問。五佛配配果徳。故同時可圓滿。然東方
四菩薩圓滿成阿閦之後。三佛各四菩薩次
第故果渡。又有因次第雜亂如何 答。十六
大菩薩一念一時圓滿。更不可有前後次
第。依之瑜祇經經時云。不問三十七圓滿
云云 例如一念三千云云
問。以十六空□十六大菩薩義如何 答。菩
提心&T047368;決可見之。菩提心義一云。問。論云。
又摩訶般若中。内空至無性自性空。亦有十
六義者。是例也。喩也。答。亦例亦喩何者。彼
般若中或明十一空十四空十六倶十八空
二十空。且以十六空爲處中義。亦雖有三
十七尊。且取十六大菩薩者。是例也。又十
六空破十六。有十六大菩薩。亦破十六或
障敢喩云云 若取例者。何故不取三十七
品。以例三十七尊乎 答。爲喩心月十六
分。且取世月十六分。不取三十七品也。若
分別座位經云。若依二垂次第而説。若具
修三十七菩薩分法。證得道果。無有是處。
若證自受用身。何必□三十七三摩地。以成
佛果故。梵本入瑜伽頂云。自性及受用變化
菩薩等流佛徳三十六皆同自性身菩薩。以
法界身總成三十七云云
菩提心義&T047368;決云。以三摩地者。謂一切有情
悉普賢心。猶滿月。凡月十六分喩金剛薩
埵。至金剛擧等一十六大菩薩。又a字至a@h
亦有十六字。亦内空無法亦有十六。凡夫
於心質中有一分淸淨光明。其體極微妙妙
月十六分一也。凡月其一分明相。雖當合宿
之闇。即其質始於窟中含一圓明性。所以
不現後起月初如十六日圓滿無疑云云 大
般若經四百八十三云。内空外空内外空大
空空。云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
空無散空本性空自性空一切法空無性空自
性空云云
次十六大菩薩配十地證文事 佛現金剛
三昧本性清淨不増不減經云。今當爲汝分
別。辨現菩薩所行倶徳地法。初地菩薩猶如
初月。光明地菩薩如十二日月。八地菩薩如
十三日月。九地菩薩如十四日月。十地菩薩
如十五日月圓滿。可觀明相倶云云 玄義
第五大𣵀槃云。月愛三時。從初一日至十
五日。光色漸漸増長。又從十六日至十日。
光色漸漸損滅云云 光色増長辨十五日智
徳摩訶般若。光色漸漸滅辨十五界徳無礙。
解脱三十心爲三智行。十地爲十智。等覺妙
覺各爲一智界。合十五智。月體辨法身云云
教時義第三云却義中云。月宮中有十五智
青衣。青衣日日一人來會。故十五日月輪漸
黒。青衣日日一人去散。故十五日月輪漸白。
故知。月黒白分各十五分。然以黒時當有
白義。白時當有黒義。故白黒分各十六分。
但以白滿之時日月遠。望日光不奪。黒分
之時日月相過近日。月光映月故有合宿奪
光之説云云 私云。以黒時尚有白義白時
尚有黒義云云 依此文。教時義本有薩埵修
成十五。爲十六菩薩云也。意黒時云故迷位
 此迷位發理智。乃至種種世智爲本有智
用云。白義是喩本有大菩提也。白時有黒
義者也云云 問。一切衆生有修得十六尊
乎 答。可有之。若有云者。緞於性徳者
雖倶足未經發心行修行菩提○五點。爭
可有修得十六尊乎。依之有一分淨性
云云 若依之爾者。修得十五分同時圓滿
仍修性一心倶可云乎 答。修得性得配立
迷情機。一配迷起之上配立修性二門莫如
生滅二門也。而眞言意本來本覺如來。自然
覺了大日談故。超越修性二門也。依之菩
提心義云。若瑜祇經金剛界如來。以四種法
身於本有金剛界光明心殿自性所成三十
七尊。而是本來成覺之佛。是凡夫修成始覺。
是祕教義云云 此釋一切衆生本來修成三
十七尊云文也云云
溪嵐拾葉集      天台沙門光宗

溪嵐拾葉集 菩提心論抄第六

  a字觀已下 私苗 三密 五相成身
師云。a字觀者。如天台流意者。無仔細三
觀法門也。所以無相阿字空觀也。有相阿字
者假觀也。相無相不二者。中道觀也教門
 次
祕密意者。無相阿字迹門意。不生三觀也。不
及眞如也。有相阿字者本門意。隨縁眞如
縁起常住也。天台有相高習此意也云云 總
在一念分別色心。深可思之 次祕密有
相無相阿字觀事云云 問。今論意者。初明
月輪觀。次明阿字觀。有何所以乎 一義
云。今論正明金剛界。傍依大日經。故明二
種觀法也。所以月輪表智故。是金界觀法
也。阿字表理故。胎藏意也云云 一義月輪觀
阿字觀者。是只廣略二種觀門也。第九識知
本心。亦名佛性識也。是即衆生八分肉團
名心所心。而付心所心。依金界者觀月輪。
依台藏觀蓮花事。是兩部合行意也云云 又
於此上觀阿字者。是第九識也。第九識者。
遍情非情云。即是阿字情非情總體故也。能
通達染穢九識也。所通達本有淨識也。第九
識能所不二圓明淨識也。本心與所心不二。
即蓮花月輪之體。又阿字總體也。故初明月
輪。不得明阿字者是格觀也。後阿字觀即
月輪上置阿字之意也。是廣觀也。只是廣略
不同故無相違云云 尋云。阿字胎藏大日
種子也。今論正依金界。何必用阿字乎
義云。阿字是兩部總體故。今論意以阿字觀。
通明兩部觀法也。金界用阿字證據。九會
中理趣會種子a@h惡字也。又召智印時光明
心殿所召之a@h字本不生阿字也。故金界以
阿字爲觀法體云事分明也。可祕云云 金流
云。初總體者即是本有a@h字一部。指歸流義
統會已云云 此釋分明以阿字爲金界觀法
 尋云。兩部共以a字爲觀法。有何所
以乎 義云。顯宗意以眞空冥寂理爲至
極。故以文字言音不爲法體也。是則未見
窮於法體。一一法法塵塵皆備名字言音形
顏作用等義。故以佛智如知見。於眞如之
上如法體呼顯時。必以名字言音顯法體
也。若以文字言音不呼之者。全法體不可
顯故也。故自受用身照諸法事至極。法體
呼顯時立名字立言語顯之也。言音之體
即智品故也。故諸法體至極即名字言音云
也 尋云。若爾者一切文字皆可顯法體。
何必用阿字顯之乎 答。出生諸色心諸
法之根源即阿字故也。以五大造作諸法
色心。若無五大者。法不可出生。而阿字形
顏即五大也如上 餘字形顏不倶五大。故
出生諸法事以阿字爲本源也。又於阿
字有形音義三。形即五大也。音者阿塵也。
一切言語生最初即阿響也。開口之時脣有。
閉口時有喉也。在胸之時阿字當體也。是則
法爾天然道理。非造作法。次義者本不生義
也。阿字法爾道理。一切言音等三世常住故。
今初不滅故不生不滅。以之本不生名也。凡
一所顯教意。但明本不生義。今不談形音
法體。而眞言意直形音爲初門。即達本不
生故。以色法爲所觀。顯教以本不生義
爲初門。故以色法爲所觀境也云云 又出
入息即阿字聲也。故觀出入息之外全不可
有阿字體。深可思之云云 又阿字有總體
別體。總體者常阿字也。別體阿字出字。出
生一切文字故。阿字即倶一切文字故。以
之爲別體阿字也 尋云。阿字本不生之方
如何 答。此有淺深秘二義。淺略意因縁生
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畢竟空云。或離自他共
無因四性故云本不生也云云 深祕釋意
諸法本來法爾道理。非天人修曼造作。非佛
菩薩所作。故云本不生也云云
a字本文事 義釋五云。阿字自有三義。
謂不生義空義有義。如梵本阿字有本初
聲。若有本初則是因縁之法。故名爲有。又
阿字無生義。若攬因縁成則自無有性。是
故爲空。又不生者即是一實境界。即是中
道故。樹云。因縁所生法。亦空亦假亦中。又
大論薩婆若有三種名。一切智與二菩薩穴
道種智與菩薩窮一切種智。是佛不供法。此
三智其一心中得爲分別。令人易解名三
種名。即是阿字義也云云 此花阿字釋云。阿
字不生微妙體。即是衆生内心法。本來清淨
如蓮花。因經悟入己心法。正此妙法最密
大日如來常心地。今爲大會自開演。故題
妙法蓮花經云云 智證大師奏状云。南岳天
台三觀一心之宗。源赴自阿字大空理。無畏
不倶三密同體之教。冥扶圓頓一實之趣
云云
a字觀五大
 云。夫□ 字者。我及衆生本來自
性清淨。圓明常住寂滅。遍一切無始無終眞
如法性理。萬法即眞如。阿字不及理眞如。
即萬法隨縁阿字相也。染縁強引故。迷本不
生理。流轉於六道。淨縁薫勝故。悟平等眞
言。證一如妙覺究菩薩體。一不異染淨。國土
唯是心變。凡夫賢聖平等。一性一念心即舍
那三密。百界千如四種曼荼。一切凡聖本
來無差隨縁眞如昇流差別事。無始無明著
究妄法。於菩薩中見不清淨。於解脱中而
起繋縳。往昔將想菩薩玄遠。今日始知菩薩
本有。愚夫顚倒迷此眞如故。無始來受生
死苦。聖者離倒迷此眞如。便得畢竟安樂。
願我早悟阿字理。速證如來無上覺云云 菩
提心義第二釋阿字四義云。三密中深祕釋。
凡約佛身有四方曼陀羅。若性徳四修得
四。皆佛身相。此四一體毫無差別。若色若
心。如人色心。若合若散。如空方法故。如羯
磨曼荼羅身發心成佛。自餘三曼陀羅身亦
皆發心成佛。故供養法衆云。祕中深祕釋。阿
字自説阿字。如自現者自發亦然。四祕云
中祕釋。悉曇云。此*□字非佛天人修曼所
作。本是自然道理所作故。是眞如隨縁故。發
心成佛亦阿字以眞如隨縁故發心成佛。言
眞如作阿字故。如有情非情皆倶a字同
一眞如所作故云云 教時義三云。五大響當
體是眞言故。眞言人直聞風聲水音。即是知
法身聲。亦能悟入阿字本不生理。若其不
知此義。則非頓悟之機。雖聞佛音聲於
彼無云云 受&T047368;云。珍和上説。先結大日定
前定
印是
 心前觀九重月輪。中央觀阿字黄色
正方。即觀一切法本不生也。九重内外九月
輪也云云 攝軌云。分明識觀初字門。輪圍九
重虚圓向云云 問。月輪如有十六分。阿字
又有十六分乎 若有云者。論前後文全不
見此旨乎。若依之爾者。月輪與阿字其義
全同。於阿字何無此義乎 答。阿字又可
有十六分義。四種阿字則四點也。以阿字
置本心之中時。即四種阿字顯現。四字互倶
故成十六字。仍有十六分阿字云也 尋
云。證據如何 義云。菩提心義決云。又a
a@h又有十六字云云
問。論文以八葉白蓮一時間云云 爾者爲龍
樹頌。如何。若龍樹所造頌云者。今文於三摩
地義似。可知。非龍樹所造云事。若依之
爾者。論文龍樹所造 答。今文龍樹所造
云事。不可疑之。但至三摩地似者三摩地
義似。若佛現義似龍樹引佛現義軌也。若又
彼儀軌不空三藏所製。三藏即引今論文可
云乎 問。論意心前觀阿字即召入云也
將己身内觀阿字召入云也 義云。祖師法
印云。常人觀己八分肉團云也。然而此儀不
然也。是祕義云。金剛界召智意習也。其證文
略出經等文分明也云云 又金剛界瑜祇云。
次當前一時觀八葉蓮花。安其上置惡字。
放大光如水。謂白色即以金剛縳出二風。
如捻取其字置心殿中云云 尋云。身内
觀阿字云證據如何 答。義釋云。紇哩乃
也。此云心状。如蓮花合未敷。像有筋脈。
約之以成八分。男子向上。女向下。先令其
開敷。爲八葉白蓮花座。此台當觀阿字金
剛色云云 尋云。八分肉團赤色也。何白色
云乎。而現圖曼陀羅中台赤色。圖只是以意
據從世情赤色圖書也。經文乃至妙白蓮
云。尋云。一肘者意如何。白蓮勢分也。將如
何 一義云。身前觀白蓮事。身外觀量前者
一肘故。今身内置一肘問云。胸中白蓮周圍
量一肘觀云也。周一肘者。一尺六寸故徑六
寸也。但一肘光師一尺六寸云云 寶師一尺
八寸云。依先師釋意。一肘者周圍量一尺六
寸也。故於胸中可觀面六寸白蓮。其上置
月輪。月輪上可置阿字也。其軌據法花儀
軌。其圓明一肘量喩月光明。證淨師在心
中故周一肘也。若徑一肘。肘内難容受故
云云 尋云。菩提心義釋月輪量云。法界
爲量。如世滿月云云 而月輪與蓮花其體
一爲。或云蓮花。或云月輪也。何違本論
現法界量云乎 義云。菩提心義約觀行成
就之觀。故云法界爲量。今論依初心行者。
各據一義也。故心地祕決云。所觀月輪遍
一大三千界時入三賢。遍法界之時入初
云云取意 大日經心目云。法界一體同*□
字故。本故自受法樂寂照無二也云云 又云。
止之而觀。是阿字之兩用法身二千云云
問。論文云。炳現阿字索光色云云 爾者指阿
字色也。月輪色也 答。雖有異義。一義云。
月輪光也。ava@m兩字兩部大日種子也。或以
阿字爲地輪。而攝五輪。或水輪攝五大
云云 而台藏以阿字爲地輪也。而義軌云。
阿字遍金色云云 阿字金色云故。於月輪白
色中。觀金色阿字之時。以月輪光明即爲
阿字光明也。若爾者無相違云云 問。論文
召入如來常靜智云云 爾者寂靜智者即a
也 義云。如來寂靜智體顯字門名阿字也。
爰以守護國界經云。阿字者一切寂靜體。本
不生亦不滅也云云 論云。夫會阿字者。皆是
決定觀圓明淨識○當倶具修三密行。證悟
五相成身也云云 會アハム
ムカフ
カナフ
 玉篇云。計會也。
對也。合也 問。三密五相依何經立之
乎 義云。三密者專明大日經。五相者依金
剛頂經也。是即兩部行相之故歟云云 問。
圓明淨識者。八識也。九軸也 一義云。常途
經論現圓明淨識者。第八軸也。就中不空三
藏本八軸家人故。以第八軸名淨軸也東寺
遍滿&T047368;意也云云 山門云。圓明淨軸者。第九
軸也。依之攝大儀軌尺月輪觀云。輪圍九重
究圓滿云云 智證大師決云。法全云。九重月
輪者。九軸體云。但至不空三藏八識家人云
者。本宗雖八識家人。學眞言不知九識
乎。仍八識者只是附順教門可意得也
問。上現月輪觀阿字觀。下明三密五相事
如何 義云。月輪阿字者。觀行之甘要兩部
總體也。五相三密者。委細總體。月輪阿字修
行方軌也。故月輪觀阿字觀者。五相三密總
體也。略名月輪阿字。廣而名三密五相也
云云 問。顯教中明三密行乎。若不明云者。
顯教經中明三密 依之命寔經密迹力士
經現三密行相。法花金光明經明眞言 法
花文句云。因名三菩提。果名三密云云 若依
之爾者。三密是一宗肝要。諸經分絶。依之
大師解釋。三密諸要諸經無處云云 如何天
台顯教中。不可明三密行相云云 但至諸
經現者。顯經意意地觀法開須身口三。三菩
薩其上作月故。雖云三密未談三密本有
旨。何現以無相理觀爲意地。身口二菩薩
只是其上威儀談也。今眞言不爾。意觀月輪
阿字。身口縝誦密印。眞言三密融即法界全
體也。故三密共遍法界總體達。故全異顯教
談也。但至諸經現者。雖現印契眞印。只是
無相理觀助道。全不具足支。具故全不可
同今教爰以金剛頂經流之大教王經者。或
諸大菩薩經粗雖明眞言印契。而文分不
具。倶未盡佛意。今此經倶現五部三密五
智成佛等事理具倶盡佛本懷故云大教王
云云 問。眞言意有一密成佛義乎。若有
云者。今論意必具足三密見 若依之爾者。
顯教行人以意地報力空即色心顯遍法界
理。何又不借意地。但以身口二業不顯融
即理乎 答。以一密行可成佛也。眞言意
三密倶平等法界體達故。但以身菩薩可口
菩薩成佛也。又以身菩薩口菩薩可顯空
通妙體也 尋云。眞言意密與顯教意止
觀同異如何 義云。異也。眞言意密者。觀
阿字月輪。顯教意觀無相理故異也。爰以弘
法釋云。翫一利刀者顯教。振三密金剛密
云云 五相成身下 問。五相成佛從本垂
迹行也。將從因至果修行可云乎。若從因至
果修行者。金剛界意。釋尊六年苦行後坐菩
提樹下。欲成等正覺之時。空中諸佛亦授
五相成身觀。修成正覺後。爲所化現五相
作佛。方軌故可云從本垂迹修行乎。若依
之爾者。凡發心修行次第。皆是從因至果次
第儀式也。全不可云從本垂迹乎 答。五
相成身修行者。一往大分別時。約行者時
者。從因至果修行也。約如來時者。從本垂
迹方軌也。然而落居處本尊行者。共從本垂
迹修行可云也。所以者何五相成身配立。初
通達心是第九識也。是即直通達法界體性
云云 次第二殿已下如次是四智也。是先
通達第九識。次出前五識。故本垂迹意也。
然而又趣向無上菩提之方者。從因至果可
言也。從因向果云。異常途從因向果也
已上行
者二義
 次約教主之時者。又可有從因向果
義。釋迦六年苦行坐樹下。欲成正覺之時。
不得正覺故。空中諸佛集會授五相成觀。
後㗴正覺故。約此邊者。即從因至果可云
也。次往至尼吒天成自受用身。出生四佛
四菩薩三十七尊。成就自受法樂之後。於
十方法界加持有情界。各各施利益安樂
益之時。利益無餘有情界故。此金剛界元
意顯也。若約此邊者。可云從本垂迹意也
已上教
主二義
 仍金剛界意。教主從因向果從本垂迹
下也。サテ行者正受自受用身利益衆生。
現教時須行願菩提心。如教主利益衆生
也。若依此邊者。一向不見自證向化
他之故。可云從本垂迹意也東寺意一向
用此義
 次修
學教主六年苦行之後。受諸佛教五相作佛
方輒。向自證之時。從通達菩提心至觀身
爲本尊。次第修方從因至果意也。然而通達
本心者。直達法界體性智。其後四相次第
圓滿。故是從本垂迹意也。故本尊行者各
具二義。然而從本垂迹爲本也。次胎藏界
意。佛自行圓滿在法界宮談利衆生事。是
名大悲胎藏發心生曼陀羅。是教主大悲心
發心。而是大悲源爲令一切衆生契當如來
内證。發生大悲胎藏曼荼羅。勸利衆生方
軌故。内證大悲心發成就衆生行窮盡也。是
則教主者。先内證圓滿之後向化他事現。故
教主從本垂迹也行者受之時者。學如來正
覺成方軌。立此行願成佛セヨトノナル故。是從因
至果意也。菩提心義一云。菩提心種子詫諸
佛胎藏大悲養育守護。沙羅樹王増長開敷。
是此大悲胎藏大意也。外修萬行内觀諸
佛中。開心佛是金剛頂元意也云云 問。五
相成身必空五相成佛也。將以一相成佛
乎。若倶五相者。眞言意一印一明是成佛直
道談故。縱雖一相何不成佛乎。依之守護
國界經一相成佛 若依之論文五相作佛
寔如何 答。必不倶之也。金剛頂略出經攝
眞實經等。五相成佛云云 心地觀經三相成
云云 守護國界經一相成佛云。故知。雖一
相五相義分不可闕減也。梵網經明成佛
相者。是淺略五相作佛也。攝眞言經守護經
心地觀經等。深祕五相作佛也。教王經略
出經十八會指歸。祕中深祕五相作佛也。金
剛頂經四種念誦布字法。祕祕中深祕五相
作佛云云 但成佛樣不同也。或云一相沙五
云云 雖一相不可闕五相道理也 問。
五相成身中通達菩提心者。爲煩惱所染穢
也。將如何。若爲究所覆者。法性隱顯者。是
摧處教談也。眞言教不可有此義乎。若依
之爾者。金剛頂經中五相成身中。初通達菩
提心現觀心。如滿月若在輕霧中云云 是
爲究所覆也 答。通達菩提心。是第九自
性清浄體也。眞言意初發心時。直安住第九
識。而能通達者染四九識。所通達淸淨九識
也。今免所通達菩提心體故爲煩惱不可
被窮。但至若在輕覆等者。菩提心義四云。
若眞言者在凡夫地能了。惑障即是菩提。唯
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此智始生雖未分
明。智强惑弱。亦如滿月輪在輕霧中云云 此
釋意第九自性清浄智始生。而未分明處如
在輕霧云云 然而如權教爲煩惱所覆云
非也云云 師云。是深深祕密口傳也云云 授決
集法身無隱顯云云
五相成身事 菩提心義第四云。若析體
二空中。始觀佛性猶如界外塵沙無明所纒
解。如月輪在輕霧中。若別等覺始觀佛果。
猶爲三十品無明所纒縛。亦如月輪在輕霧
中。若圓教等覺始觀佛果。猶爲如一品
無明所縛。亦如月輪在輕霧中。若眞言者
在凡夫地能了。惑障即是菩提。唯在心垢
滅取證如反掌。此智始生雖未分明。智強
惑弱。亦如月輪在輕霧中云云 二第二菩
提心者。轉第八識爲修得菩提心也。上通
達心第九識自性淸淨心故。雖達自性淸淨
心。未達迷心始生死根源也。故今第八識
立下一念。癡迷發生死根源成處。轉第八
識爲大圓鏡智時。心源圓滿成月輪智光
也。前第九識時未窮第八迷心。故如在輕
霧中云也。今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之時。
於月輪光明發生如圓滿月也。依金剛頂
經云。我已見自心淸淨。如月輪心法和窮。
此時究竟也。菩提心義云。於性德菩提心
發修得菩提心也云云 此釋意第九識性德
菩提心。第八識修得菩提心云也 第三金
剛心者。第七識也。第七識者。前强經色塵。
順我見我愛我慢。四煩惱生假色假塵等著
執也。故轉色塵著心成平等性智。先第一
第二雖覆心法。未覆色法。故不立平等
名。今轉第七識之時。色法覆即色心平等
也。故名平等性智也。色心平等故。於月輪
上立色法觀時。月輪上置五胎金剛部率
都婆佛部 蓮花蓮花
 等三摩耶形事。是色心
平等意也云云 四第四金剛身者。第六識轉
爲妙觀察智也。第六識者。遊行六塵發分
別自在智。故轉六識爲妙觀察智之時。叙
蓮花者。叙一蓮花遍法界。攝法界納一
塵。盈縮自在也。故轉第六識之時。色法自
在盈縮隨心也 第五識無上菩提獲金
剛堅固身者。前五識轉爲成所作智。是羯磨
轉身成佛。即尊形等顏也。施一切作用事。
即前五識爲成所作智之時。第三第四 第
 菩提心義四云。然約淸淨九識亦有
二種。一性得淸淨九識。如前所引。二修得淸
淨九識。如楞伽云。八識海證九識流淨。風
不能動。波朗不起。金剛三昧亦云。等覺三
智妙覺三身。於九識中皎然明淨。金剛頂疏
引理趣釋。大日如來淸淨八識。四智相應證
四智菩薩。如云盧遮那如來名遍照報身
佛。於色界發第四禪色究竟天。成等正覺。
爲諸菩薩現四種自證菩薩自覺聖智四智
菩薩。所謂金剛平等現等覺。以大菩薩金剛
堅固者。由如來淨阿頼耶於大圓鏡智相
應證得堅固無漏三摩地。能淨無始無明住
地。微細究義平等現等覺者。以大菩薩一義
利故者。第七無□與第八淨阿頼耶識
中無□種子能縁所縁平等。平等離能取所
取。故證得平等性智。流出其衆生愛樂
身。如衆色摩尼能作無邊有情義利法平等
性智。流出其衆生現等覺。以大菩薩自性
淸淨故者。由如來淸淨意識與妙觀察智
相應證得一得一切法本淸淨。於淸淨妙佛
國土。爲諸菩薩能轉無上法輪。一切業平
等現等覺。以大菩薩一切分別無分別性故
者。由如來無□五識與成所作智相應。現
三菩薩。化於淨妙國與及離染世界。任運無
功用無分別作佛事情事云云 略出經云。如
來五種智亦名法界性智云云 所謂如來淸
淨第九無垢識。與法界性智相應。會本深
淸淨法界云云 亦此修得九識發心以去。位
位分有性徳九識。在未發心云云 師云。眞
言密身成佛者。只是五相成身觀也。此外全
無成佛義。五相成身者。心中倶三十七尊也。
菩提心義云。故知。成三十七尊身皆名成
云云 問。今論中何不明迦留羅觀乎
迦樓羅觀。五相成佛
身。作佛以前空觀也
 義云。守護國界經云。此會
中有二種人。一者成就。二者未成就云云 爲
未成就者明迦留羅觀云事。爲未知諸法
皆空之旨者。直明月輪觀。者。可墮有相見。
故先現迦留羅觀。令知諸法皆空旨之後。
散月輪觀云取意 而今論上明勝義無性觀。
次現月輪觀故。別不明迦留羅觀也云云
前唐院御釋云。漸學大菩薩者。用迦留羅觀。
頓機不用迦留羅觀云。此外立頓中之漸
機給
  師云。漸學大乘者。從權教迴入眞言者
也。是依權教宿習必用空觀也。顯機一
同不用空觀云云 頓中之漸機者。異漸
次止觀機也。是圓頓行者助道對治機也
云云
問。金剛界意。薄地凡夫修五相身觀乎。若
修者見本經。現身證十地住如實際云云
此居等覺後身修之 若爾者縱雖凡夫
何不修之乎 答。菩提心義中擧四人修觀
七人修觀不同。其中有凡夫之事。不可疑
之。但至金剛頂經文者。是開本來覺體之
上者。凡夫當體因果共備之故。雖凡夫修
此觀之時。我身即十地之後身也體達シテ。可
修極果五相成身觀也 義決云。削地位階
漸立等妙頓旨云云 論云。其圓明則普賢身
也。亦是普賢心也云云 金剛頂經云。普賢法
身遍一切。能爲世間自在主。無始無修無生
滅。性相常住等究俱云云 移此文也云云
溪嵐拾葉集      天台沙門光宗

溪嵐拾葉集 菩提心論抄第七

  論云證有前後 私苗
問。眞言行者修行證入旨前後可云乎。若有
云者。眞言意教行證共本來有俱徳故。行證
俱時定全不可前後乎。若依之爾者。論云。
三世修行證有前後云云 答。如一邊難。不
可有修行證入前後。但至論文者。教時義
會云。在因地中雖有前後。至果海中會
成一體。是故未悟之者。見因謂異也。悟
之者了果知一云云 此釋以未達本來覺
體名未悟者。若達本來覺體之人。全無別
後。云也云云 菩提心義云。龍樹十識中第九
名一切一心識。謂一切有情本來各有所一
心。一心各有一切有情。第十名一心一心
識。謂一切有情本來共有一心一心分成一
切有情。一切有情還成一佛云云 教時義一
云。問。顯教云。普賢是一菩薩也。密教云。一
切如來大菩提心。普賢菩薩何實。答。俱密。
若約一切一心識。是昔發心修普賢行。今
號普賢。若約一心一心識。是一人發心修
普賢行。入普賢境。自然契會一切如來普賢
境界。無渡新舊自他差別。若從本所通達
門。亦一切如來大菩提心普賢菩薩如現。普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