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胎藏金剛菩提心義略問答鈔 (No. 2397_ 安然抄 ) in Vol. 75

[First] [Prev+100] [Prev]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成法界。已了法界何非佛法藏通二教
唯説五性不説一性。別圓二教共説一性
少有差別。別説一切一性。圓説一心一性。
今眞言宗同天台圓教。故龍樹十識中第九
有一切一心識。謂一切有情本來各有一心。
一心各有一切有情。第十名一心。一心識
謂一切有情本來共有一心。*一心分成一切
有情。一切有情還成一佛。故菩提心論云。
三世修行證有前後。及證悟已無去來今
問。若爾過現三寶以常住故可入菩薩。過
去百界已滅。未來百界未生。現在九界不
覺。未來。三寶未證。何故皆入今日一佛
答。三世實有是小乘義。婆沙所立。三世假立
是通教義。法相所用。十世平等是別教義。華
嚴所用。一念難思是圓教義。天台所用。大
乘止觀云。如人一時眠夢經十二年夢覺相
論虚實難定。三世圓融例之可知。佛以三
世互入三世。名爲時節不思議也。其中生
佛融入亦然。故於今日成佛之日三世成佛
以加持故皆入身中迷者不覺。覺者能了。
大通智勝垂成佛時。十劫坐場佛法不現。
此是應佛成道之時機縁未熟故。三世生佛
不來入身。此名佛法不現在前。若以菩薩
功徳力。諸佛加持力。法界加持力令三世
生佛入菩薩身中。是故菩薩身是一切身。菩
薩口是一切口。菩薩意是一切意云云故華
嚴經第八地菩薩現十種身。謂於衆生身
作己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身。
菩薩身。佛身。智身。法身。虚空身。以一一身
爲頭亦各現十種身爲百身也。宗人相傳
云十身盧遮那也。是外現。他受變化身也。又
華嚴經云。如來成等正覺時能得一切衆生
等身。一切國土等身。疏云。等者遍也。謂如來
身能遍三種世間成等正覺。又元曉法師
楞伽疏云。佛證法身亦有二種一自性法
身。二意成法身。謂本性清淨名爲自性法身。
若成佛時以一切法皆爲自身。名爲意成
法身云云是内證自性自受用身也
問。佛地論中他受用身所化有共不共。共者。
謂多如來有縁一人。爲化此人多佛共爲
一身一土而化度之。言不共者。謂諸有情
無始以來繋屬各別。或一有情繋屬多佛。
或多有情繋屬一佛。故隨所應化度不同
云云若爾今眞言宗多佛聚爲毘盧遮那互
現眷屬。豈是非彼論共化義乎 答。彼論是
通教義。但明五性。未明一性。有佛性中無
始有情各各差別。至成佛時佛佛不同。約
此異佛明共不共。今眞言宗約*一心一一
心識明生佛始終義。源流異門不可儡同。
如前數論云云
問。法相等云。轉八識爲四智。束四智。爲
三身。今眞言云。轉九識爲五智。束五智
爲四身。若用龍樹十識轉第九爲法界智。
轉第十爲何智耶又天台云。別圓同明
常住佛性。常住佛性是心本性。本性已同。
何言別明一切一心識圓明一心一心識
答。若約行者入證因門三世修行證
有前後。約此一切一心識轉爲法界性智
若約佛地性海果分及證悟已無去來今。
約此一心一心識轉爲法界性智別圓同
明眞如隨縁變成諸法。而別亦明爲諸法
已非即眞如但諸法中各有如性。以是諸
法各體故名一切。以本一性故名一心。是
名一切一心識也。圓明成諸法已當體眞
如。一色一心事理眞如以末眞如故名一
心。以本眞如故名一心。是名一心一心識
也。例如顯教一切諸佛佛法同。故名爲一
佛。密教大日一佛佛體同故名爲一佛
菩提心義略向答抄卷第四
  長承三年歳次甲寅三月二十六日書寫了
  金剛佛子順禪

胎藏金剛菩提心義略問答抄


  五大院抄
第五卷中第五行願門餘之中金剛頂大日尊
三摩地行相之餘。此卷中辨九識盈縮義。九
識梵唐釋名義。九識體性義。九識具惑斷障
義。轉九識成五智三密身義。三十七尊四
身四土義。五方佛座釋名義。四土降魔義。五
忍五佛五位義。五智梵唐異名釋名義。二智三
智四智五智十智二十智七十智會通五智義。
五佛梵唐異名釋名義。五佛種子法華四字
大日五義。會通義。五佛諸經法文異名三
密義。諸宗立難會通義追斷法相宗
四智三身義
問。轉識爲智經教不同如何會之 答。若
會立識不同自會爲智各別。若天台云。
小乘唯明六識。通教亦明六識。破攝大乘
依他八識具如通教四念處説云云別圓同
明因中八識果上第九廣明攝論。八識及第
八中無分別智光聞薫増長成道後眞如名
第九識。云識是智異名也。但以束九爲三
別明三識分張圓明三識一心。第九名菴
摩羅。第八阿頼耶。第七阿陀那。第六波陀那。
以九八七類通十種三法。而以八識爲三
佛性。第八正因。第七了因。第六縁因。爲圓
義也。亦以唯識轉八識爲四智束四智
爲三身爲別義也云云若華嚴宗云。小乘
唯明六識不明八識。大乘始教所立百法
決擇分即明八識。大乘終教更明九識。頓
教只明一念不生即是佛地不明法數。圓
教具足圓融無礙云云若三論云。攝論廣明
九識以爲正義云云若法相云。小乘經中
密明第八。唯識第三廣明其文。今大乘中眞
如不變八識能變。*能變有三即八七六。阿
摩羅阿陀那是第八識異名。章中亦云。楞伽
無相論眞俗相對以爲九識。如來功徳莊
嚴經云。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脱一切
障圓鏡智相應。是以淨位第八爲無垢識
云云又斷惑章云。能斷惑是第六識。能斷性
是第九識云云又基師云。西方諍識三家不
同。一龍樹提婆依般若經唯明六識。不許
八識。故中觀心論入眞甘露品中有破八
識比量。二天親護法唯明八識。不許九識。
三眞諦三藏廣明九識。不許八識。然無
相論明九識。是瑜伽本九識品云云今眞言
云。諸經爲宗所明各異。不可以其文少
而言不明其義。夫色心之道理經教之綱目。
若多若少文義皆有。一小乘亦明心意識三
法。如雜心云。集起名心。思量名意。分別名
識。豈非八識。然以密意未顯了説故。阿含
説窮生死蘊等。是第八識。具如唯識第三
云云
二通教亦明心意識三。如唯識論亦云集起
名心乃至分別名識。深密瑜伽所明八識
能變眞如不變是正通教義。而般若中唯明
會通摩訶衍義。八九識心未委悉之。約陰界
入唯明六識。然至所空中云無阿頼耶無尼
延底。豈非是粗明第八識乎。龍樹本承
馬鳴。馬鳴起信論中已明八九。龍樹提婆
寧得破之。故嘉祥中論疏廣明八九。是述
龍樹之意。唯天台意通教四念處唯明六
識破攝論依他者。且約般若以空依他。非
謂假有第八依他。故以唯識八識二無我
三性三無性轉八識爲四智。束四智爲三
身爲通教義。三別教亦明心意識三。如攝
大乘集起名心乃至了別名識。楞伽所明八
識二無我三性三無性等。及攝大乘轉八識
爲四智束四智爲三身皆名別義。四圓教
亦明心意識三。具如止觀引用諸論以明
圓意。金剛三昧經明八九。起信論明八九。心
地觀明轉八識爲四智束四智爲三身。是
爲圓義。然釋尊一代五時中華嚴圓融爲宗。
阿含小應爲宗。瓔珞地位爲宗。般若虚融
爲宗。法華開會爲宗。涅槃佛性爲宗。乃至
諸經各有所宗。但有法華以後方等後分楞
伽深密等經廣明識心。今大日法界宮中説
三密爲宗性海爲要。但牟利曼荼羅經明
轉九識爲五智束五智爲三密。及悉曇中
亦明轉九識爲五智。是爲密教義也
二者九識梵唐釋名義 問。先九識何
答。若從本起末第九爲始。今攝末歸本眼
等爲始。若具梵音那尾枳攘那識聚
之識
云九識。者摩下同翳迦斫乞莖二合眼
闍那此云第一眼識。者摩娜尾&T005754;
毘闍那此云第二耳識。者摩
毘闍那此云第三鼻識。者摩
左覩爾賀縛二合舌毘闍那此云第四
舌識。者摩半左一合*羅毘闍那
此云第五身識。者摩灑吒二合毘婆伽了別
之意
毘闍那此云第六意識。者摩颯多末那
思量
之意
毘闍那此云第七意識。者摩阿瑟吒
二合八阿梨室藏
之藏
毘闍那此云第八藏識。
者摩那縛菴摩*羅無垢今云
毘闍那
云第九無垢識
問。此九識若有異名耶 答。眼耳鼻舌身。
此五總名五識。身梵云半毘闍那
亦云若㝹第六亦名悉多慮知心亦名
振多四無量至心。
及至心之心
亦名跛哩惹儞知識及相
識之識
穰多亦是相識。
亦不識之識
亦名那尾惹多不識不見
之識
亦名波陀那分別
之識
亦名毘婆伽意識亦名
浪識天台云。波浪
是凡夫第六識
第七亦名阿陀那執持。唯
識以爲
第八異名。天台依眞諦義以爲第七云。釋云
執持藏識。執持所有諸法故。亦名分別識。天台
云。何陀那是第七分別識。
呵惡生死欣羨涅槃。云云
亦云末那直云意
八亦名阿陀那同上亦名矣栗馱積聚
要之心
名散娜那業識流
轉之心
第九。亦名波利耶。眞識
之識
名菴摩羅淨識
之異名
亦名不動識天台云菴摩羅
是第九不動識
名紇哩二合娜野眞實之心。亦
眞實之心。即如來藏
亦名阿尾
冒馱無覺了亦名秫悌達摩馱覩淨法界亦名
娑底也二合攞乞二合弩鉢羅二合枳攘二合
波浪二合弭多娑摩室*羅二合 實相般
若波羅蜜
問從本起末第九爲始。攝末入本眼等爲
始證據云何答。楞伽經云。識有三種。謂眞
識。轉識。現識。即是如次九八七種。起信論
云。有二種門。一心眞如門。二心生滅門。
滅門有八種識。八識海中七識浪起。此等
竝以第九爲始。唯識論中云。眞如不變。
能變有三。第一能變是阿頼耶。第二能變是
末那第三能變是六識。百法論中。第一心王
略有八種。一眼識乃至八阿頼耶。無相論顯
識論以眼等爲始乃至滅阿頼耶入菴摩
羅。金剛三昧經云。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轉
諸情識入菴摩羅。此等竝以眼等爲始
問。此九識略釋名何答。經云。隱爲如來
藏。顯名爲法身。此如來藏無始時來清淨
無垢名無垢識。天親佛性論名自性清淨心。
此心即是眞如異名。如彼論云。二空所顯眞
如名應得因。然龍樹名爲清淨本覺染淨
本覺。馬鳴名爲心眞如門心生滅門。故第
八外別立第九是圓密義。若攝大乘第八識
中一分淨性是別義也。若唯識論第八識中
法爾種子是通義也。若阿含第六識中心意
識三是三藏義起信論云。生滅法與無生
滅法和合不一不二名阿頼耶。此云藏者。
義釋云。室宅庫藏之義。攝持諸法諸法依
正。若密嚴經云。佛説如來藏以爲阿頼耶。
惡慧不能知藏即頼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
阿頼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是圓密
義。若攝論云。無沒無明名阿頼耶。染淨二分
含藏諸法。聞薫増長轉生染淨。瓔珞亦云。
使無法起故名無始。依無始故得有生
得住地即無明住地。依生得住地故得有
作得住地即四住地。依此五住地故得有
二種生死。若滅五住即破二死入菴摩羅
是別義也。若唯識論説。有漏無漏種子現行
在藏識。藏識執持一切諸法。寶性論云。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
槃證得。是則圓成理上附有依他藏識所
言界者是種子也。法爾種子自有染淨故
有現行。染淨諸法此等皆在阿頼耶中故
名藏識。是通義也。達摩經偈有新舊二譯。
法相用新譯攝論釋義如前。若華嚴用舊
譯寶性釋義爲圓。具如別章。若雜心云。心
生諸法此即第六。亦生諸法。諸法皆在第
六識中。如義釋云。室心*有執阿頼耶是室
義。一切諸法皆在其中不同佛法中第八
識義云云以衍破小故云不同是三藏義
第九第八二種識中於此更起我我所
執能執性相不二名爲末那。末那云意。意
是情義也。亦云思量。於第六識所起諸法第
八九識中所有諸法能起思量自無別體
是圓密義。若約八九起我我所。能執所執
性同相異以爲末那是別義也。若約第八
起我我所能執所執性相各別以爲末那是
通義也。若約第六明意者是三藏起我我
所能執所執性相各別以明意者是三藏義
若約六自在王相性一體分別名義起
作善惡名爲意識意識亦云了別。是圓密
義。若約性同相異名爲意識則別義也。若
約性相各別名爲意識是通義也。若約
性相生滅名爲意識是三藏義眼分別色
耳分別聲鼻分別香別分舌味身分別觸
名爲眼識乃至名爲耳識。若一切法趣眼
是趣不過。耳等亦爾。具如般若。是圓密義
也。若五識分別變易以還五塵是別義也。
若五識分別分段以還五塵是通義也。若
五識分別生滅五塵是三藏義五。六。七。
八。九
問。天台光明玄*云。識名覺。是智之異名。
菴摩羅是不動識。即佛識也。阿頼耶是無
沒無明。謂隨眠煩惱與無明合。即菩薩識。
阿陀那是第七分別識。呵惡生死欣羨涅
槃即二乘識於佛是方便智。波浪是凡夫。
第六識無俟後言云云又云。若以三識
屬三人是別教義。若攝論云。如土染金
是圓教義。土即第七。染即第八。金即第九。經
不依識者不依生死識。今識是清淨覺
故可依也。又道前通名識。道後名智。法華
玄亦引攝論云今宗釋之。三識一心釋義
亦引唯識以爲別義云云此有三違。彼唯
識爲別攝論爲圓。而今唯識爲通攝論爲
彼以第七爲分別識。而今第六爲分
彼以九識爲四人識。而今九識爲
一人識此三何會
答。唯識爲別是名別義通之別。非正別義。
具如前會。彼光明玄以攝論三大乘爲別
義。其三大乘即九識故今釋爲別。故法華玄
云。九識是道後眞如。彼眞如無事智行。根
本種子皆在梨耶識中。熏習成就得無分別
智光成眞實性。是則理乘本有。隨得今有。
若具一切法者那得不具道後眞如。若言
具者那言眞如非第八識恐。此猶是方便。
從如來藏中開出耳云云而天台釋爲圓
者。得乘中清淨九識一心具足以爲圓義
故維摩疏引攝論如金土染淨以是爲淨
九識也。故今取彼道後眞如足凡八識以
爲九識尚判爲別故法華玄云。若阿
耶中有生死種子熏習増長即成分別。
若阿*利耶中有智慧種子聞熏習増長即轉
依成道後眞如名爲淨識。若異此兩識只
是阿梨耶識。此亦一法論三。三中論一耳。
如攝論云。如金土染淨染譬六識金譬淨
識土譬梨耶*識云云六識是六塵分別識。
楞伽云。略説有三種識。廣説有八相。三謂
眞識現識及分別事識。賁云。海東云。眞謂本
覺現謂第八。餘七倶名分別事識。當知外
道見是壓欣因故。此義以第七識名爲分
別。亦名欣。例如法相會纂要文中云。第
七識是遠對治。第六識是近對治。第六名分
別識。諸論通説此識能離染故。亦非第
七識能離染故。而此文云。是第七分別識呵
惡生死欣羨涅槃。謂第七識是我見分別識。
大日經中外道隨世八心中第八生死無畏
依求順埋解脱故。外道我見是壓欣因故。
約此義以第七識名爲分別。亦名呵欣。例
如法相會纂要文中云。第七識是遠對治。
第六識是近對治此文第三相違會釋可
尋之
問。此九識略辯體何 答。廓攝論義章
云。若約眞者皆以眞如爲體。故梁攝論
云。一切法以識爲相眞如爲體。若約俗者
略約五門。以今眞言宗眞如爲宗故用眞
如門體云云
問。百法家云。心王有八。今云九識。亦皆心
王。有何差別 答。元曉申金剛三昧論云。
然心王義略有二種。一八識之心御諸心相
故名心王。二一心之法總御衆徳故名心
云云今云染中九識御心相故皆名心
王。淨中九識御衆徳故亦名心王云云問。
金剛三昧經云。一念心動五陰具生。五陰生
中具五十惡云云其五十何 答。論云。識陰
有八即是八識。受想二陰隨識各八。行陰
有九。八是相應。色陰十七。合爲五十。言
十七者能造四所造十三。謂五根五塵法
處所攝有三種色。如顯揚説。律儀色不律儀
色及自在所生色。且就所生爲五十。皆是
流轉違涅槃故云云
問。若爾唯應八流動生死。何以第九攝
轉中 答。彼經八識以爲生死大海。第九以
爲菩提淨流。故以八識唯攝流動。如云
如彼心地。八識海微澄九識流淨。風不能
動波浪不起。謂菩提心證諸法空入大地
故。第八識内二執隨眠分別智者皆已空故言
八識海。微住者澄也。無分別故證入本覺
地増長。離諸雜染故云九識流淨。本覺即
是第九云云起信論中亦心眞如門無明縁起
以成心生滅門。生滅門八識海中七識浪
云云此約修得而作此説。如彼經云。諸佛
如來常以一覺而轉。情識入唵摩羅。
何以故。一切衆生本覺覺諸衆生令彼衆
生皆得本覺覺諸情識空寂無生。何以故。
決定本性本無有動云云若約性得非是
始入。故彼經云。譬如窮子手拳金剛跉跰
辛苦五十餘年。後父示之。本在手中非始
入手。*唵摩羅識亦復如是云云始有之。
若約識本九識爲海八識爲波。如三論宗
三乘位數云。約一九識而分體用二*名。
識用名阿梨耶。識體名阿末羅識。阿摩
羅*識翻無垢識。眞如體淨恒對治煩惱垢。
故名無垢。爲識體故名識。亦是解性故名




識。亦名自性清淨心。心者。實故名心。亦是
智性故名心也。此阿*末羅自性清淨心海無
始以來依無明風動而縁起故有返異功用
爲阿梨耶識。故此識隨六七識之因果而
爲同類因果。念念無常轉變相續。但此識恒
因體轉變相續能爲染淨本。亦爲六七
識本故名本識。然以通本辯者但以無垢
淨識爲三識本。故起信論云。心眞如門心生
滅門。心生滅門者即是阿梨耶。謂隨縁無常
也。心眞如門者即是阿摩羅識。謂守性不轉
門。亦名宅識。生死涅槃所依處也。亦名眞
識含衆徳法。亦名法身自體軌則義。諸佛
所師也云云若約不變隨縁二義不變眞如
以爲海水。隨縁眞如以爲諸波。如楞伽云。
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如此圓密義云云
若密嚴經云。心性本清淨不可得思議。是
如來妙藏。如金處於礦。意生從藏識。餘六
亦復然。識六種。或多差別。於三界頼耶與
諸熏及餘心法等染淨諸種子雖同住無
染。佛種性亦然。定非定常淨。如海水非常
住波湖而移轉。頼耶亦復然。隨諸地差
別修有下中上捨染而明顯云云別義
也。若法苑林章云。或因果倶説八謂八識。
或因果合説九。楞伽第九頌云。八九種種識
如水中諸波。依無相論同性經中若取眞
如爲第九眞俗合説故。今取淨位第八
本識以爲第九。染淨本識差別説故。如來功
徳莊嚴經云。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脱
一切障圓鏡智相應。此中既言無垢識與
圓智倶。第九復名阿末羅識。故知第八識
染淨別説以爲九也云云此通義也云云
問。此九識中所斷惑在何識耶 答。法苑
林云。薩婆多等所斷通六識。犢子部所斷
唯在第六。五識無染故云云是三藏義云云
又云。大乘所斷。安慧所知障除第七在餘
七。煩惱障除第八在餘。執即差別。護法論
師二障皆通前之七識。故執即差別。障
所發業。唯前六識第七識自非業性不能
發業。是在餘七識。非第七識。非他所生
故説異熟増上士用。勢。生者非等流
云云以成唯識頌云初阿頼耶識是無
覆無記。次第二能變。四煩惱常倶。謂我癡我
見并我慢我愛。有覆無記攝。次第三能變。
煩惱謂貪。嗔。癡。慢。疑。惡見。隨煩惱謂忿。恨。
覆。惱。嫉。慳。誑。諂與害。憍。無慚。及無愧。掉
擧。與惽沈。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亂。
不正知。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云云
台記云。唯識論中五住地惑界内習氣種子
以爲無明住地云云故知法相所立是通教義
云云若瓔珞云。使無法起故名無始。依
無始得有生得住地。依生得住地故得有
作得住地。生得即無明。作得即四住云云
論云。阿頼耶識即是無沒。隨眠煩惱興無明
云云古人四種生死中之第一流來生死
云。此是無始無明初流動時在梨耶中云云
勝鬘經云。無明住地其力最大。大力菩薩三
種意生身所不能斷云云此是還源之時。無
明猶遺在梨耶中云云若寶性論。二乘
雖有無我對治而於如來法身猶是顚倒。
乃至三界外有四種之相。所謂縁相生壞。
猶如界内十二因縁云云無明爲因以無
漏業爲縁生三種意生身云云楞伽亦有
界外三種意成身。謂入三昧樂覺法自性無
作爲三云云十地論云。是時過意地住在
智業中云云此指初地以前即是意地。佛性
論云。二乘界外有三種餘。謂煩惱餘業餘。果
報餘也。勝鬘云。過恒沙起煩惱上煩惱。果
上煩惱。定上煩惱等。天台名塵沙惑。此是還
源之時。塵沙無知在第七意云云若華嚴
云。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譬如工畫師
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者云云
若六識心能造十界業因果報佛界爲善九
界爲惡。三乘爲善六道爲惡。三善爲善三
惡爲惡。此是惡在六識中起成六道滅
爲四乘云云此是別義云云若大品云。一切
法趣眼是趣不過。乃至趣意是趣不過。乃
至一切諸法一一如是。准而言之。乃至一切
法趣阿摩羅是趣不過。一切法中自有五
住。始自理即終至究竟位位九識。識別五
住。故涅槃經等覺迦葉菩薩自言。從是以
前我等皆名邪見之人。地持等覺如見惑者。
四住亦然。圓人初知。煩惱即菩提無集可
斷。生死即涅槃無苦可除。三道即是三徳。
本來無縛。今何所斷。在凡爲縛自損損
他。在佛爲脱自利利他。相似以前但仰
信之。初住以上分證。究竟一位爲惡法門以
利衆生。故在佛地性惡不斷云云此是圓
密兩教義也云云
問。此九識中能斷障道在何識耶 答。章
云。薩婆多唯第六識。雜心云。離欲及退時當
知在意識。倶舍等同。大衆等四部及化地部
六識皆能爲斷障道説五識身有離染故。
犢子部説唯第六識。説五識身唯是無記無
染。無離染故。成實論師説非六識六識是
無記。但依第四末後行心智慧正斷云云
小乘義云云又云。大乘唯在第六意識。若
伏若斷非在餘故。退及離欲。瑜伽第一卷
説。爲第六識不共業故。餘識不能平等智
起。由他引生故説非也。若能斷性唯第九
識。識眞性故。非依他識云云此通教義云云
若瓔珞經有三種觀。十信十住爲從假入
空觀。十行十向爲從空入假觀。初地以上爲
二觀爲方便入中道第一義觀。天台如次
以爲斷三惑觀。一見思惑。二塵沙惑。三無
明惑。觀是觀智覺識智故。若竪義六識之智
斷見思惑。第七識智斷塵沙惑。第八識智
斷無明惑。此是別義云云若天台云。次第三
觀竪斷五住。一心三觀横斷五住。故約六
位三觀竝斷五住云云此是圓密兩教
義也
問。此*二答中何故圓密二義不別 答。此
約通義故爲同也。若約別義如瑜祇經
唯一金剛能斷煩惱。金剛有二。一約所斷。
二約能斷。此二金剛約前二爲密教義。是
爲少別云云
問。轉此九識爲五智爲四身云何 答。
高野和上所轉牟利*曼陀羅呪經文有一
紙。前來牟利曼荼羅經無此文也。此和上亦
將大蓮華三昧經文及我今奉獻諸供具等
偈依云正云呪願文傳於我國。相傳云。和
上垂上船時山小師追送此等經文。故且
用之。如彼文云。第九阿摩頼識即轉成法
界體性智。又金剛智。此智身業毘盧遮那
佛。口業普賢菩薩。意業不動金剛。第八阿頼
耶識轉成大圓鏡智。又不動智。此智身業盧
舍那佛。又阿閦如來。口業文殊師利菩薩。
意業降三世金剛。第七末那識轉成平等性
智。又灌頂智。此智身業寶生如來。口業虚空
藏菩薩。意業軍荼利金剛。第六意識轉成
妙觀察智。又蓮華智。又轉法輪智。此智身業
無量壽如來。又阿彌陀。口業觀世音菩薩。意
業六足尊金剛。眼耳鼻舌身此五識轉成成
所作智。又羯磨智。此等智身業釋迦文佛。
又不空成就如來。口業八金剛業。意業摩訶
藥叉金剛已上
經文
雖有此文頗有相違。今依彼
和上小悉曇釋云。轉第九唵摩羅識成
法界性智。轉第八阿頼耶識成大圓鏡智。
轉第七末那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
成妙觀察智。轉五身識成成所作智
又仁王瑜伽中及仁王良賁師疏引不空三
藏所持金剛頂瑜伽經云。五方五佛各現二
種身。一正法輪身。二教令輪身。此二輪名亦
出理趣釋中。毘盧*舍那如來現二種身。一
正法輪身現轉法輪菩薩。二教令輪身現不
動金剛。阿閦如來現二種身。一正法輪身現
普賢菩薩。二教令輪身現降三世金剛。寶生
如來現二種身。一正法輪身現虚空藏菩薩。
二教令輪身現軍荼利金剛。阿彌陀如來現
二種身。一正法輪身現文殊師利菩薩。二教
令輪身現焔曼徳迦。不空成就如來現二種
身。一正法輪身現虚空庫菩薩。二教令輪身
現金剛藥叉云云而彼經文普賢屬中方文
殊屬東方。又以無量壽阿彌陀爲二佛。又
以觀音*爲六足口。又疏釋迦亦名不空成
就。今爲二佛。又業金剛爲藥叉口。有此六
違義理難釋。私云。若諸大乘亦明三輪。一
心輪。二神通輪。三説法輪。是約化他
以爲三輪。今約自行轉染九識成淨九識。
淨九識爲五智。識是智名。具如理趣釋説
已上
引之
此五智現五佛。五佛各現菩薩三密金剛三
密忿怒三密名爲法身般若解脱三徳。亦名
境智行三軌。且如五佛大日尊現轉法輪
菩薩遍照金剛。不動明王。阿閦佛現普賢菩
薩。薩埵金剛。孫婆明王。彌陀佛現觀音菩
薩。法金剛。馬頭明王。不空佛現彌勒菩薩。
業金剛。金剛夜叉。又如大日尊現四大菩
薩。四波羅蜜。四金剛。四大忿怒阿閦佛現四
菩薩四金剛四忿怒。彌陀佛現四菩薩四金
剛四忿怒。不空佛現四菩薩四金剛四忿怒。
若大日尊現四内供養菩薩四金剛四忿怒
四方佛現四外供養菩薩四金剛四忿怒。大
日尊又現四攝菩薩四金剛四忿怒各有異
名具如別章云云
又如四輪曼荼羅中金剛界輪曼荼羅三十
七尊皆住金剛身。降三世教令輪曼荼羅三
十七尊皆住降三世身。遍調伏法輪曼荼羅
三十七尊皆住蓮華身。一切義成就輪曼荼
羅三十七尊皆住實身。如是分別。具如指
*云云又如十八會中第十四會如來三昧
耶眞實瑜伽經廣説。五部互圓融如來即金
剛部。金剛部即寶部。互相攝入法界即眞
如。般若即實際。於假施設有異。於本即一
云云若大樂金剛五祕密以東方五尊各
爲五方五尊云云若瑜祇經五大虚空藏
以五部名以爲五大虚空藏名。若理趣釋
文殊會中有四法輪。曼荼羅中四種利。謂金
剛。忿怒利。蓮華利。寶利云云又勝初經有
金剛薩埵云云蓮華部瑜伽有蓮華薩埵云云
通而言之五部二十五尊各得互融隨得
其號。若八供四攝亦隨五部各得其號云云
若以五佛三十七尊爲四身者亦有二義。
一約一代偏判四身。二約四土廣判四身。
一約一代偏判四身者亦有三文。一自性
二受變化等流各有三十七尊。二大日爲自
受用身。四佛爲他受用身。三十二尊爲變化
身。三五佛爲自受用身。三十二尊爲他受用
身。一自性二受變化等流各有三十七者。
若瑜祇經云。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上智所
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自在大三昧耶
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
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等十六大
菩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内外八供養金剛
天女。各各以本誓加持自住金剛月輪持
本三摩地標幟。皆以微細法身祕密心地超
過十地身語心金剛各於五智光峯杵出
現五億倶胝微細金剛。遍滿虚空法界諸地
菩薩無有能見。倶不覺知。熾然光明自在
威力。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
暫息。以金剛自性。光明遍照。清淨不染種種
業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剛乘。唯一
金剛能斷煩惱。以此甚深祕密心地普賢自
性常住法身攝諸菩薩。唯此佛刹盡以金剛
自性清淨所成密藏華嚴。以諸大悲行願
圓滿有情福智資糧之所成就。以五智光
明照。常住三世無有暫息平等智身。文今
依此文三十七尊皆自性身云云
若分別聖位云。然如來變化身於閻浮提摩
訶陀國菩提道場成等正覺。爲地前菩薩
聲聞縁覺凡夫説三乘教法。或依他意趣
説。或依自意趣説。種種根器種種方便。如
法修行得人天果。三無數大劫修行勤苦方
得成佛。王宮生雙樹滅遺身舍利。起塔供
養感受人天勝妙果報及涅槃因。不同報身
毘盧舍那於色界頂第四禪阿迦尼吒天宮
雲集盡虚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十地滿足諸大
菩薩證明驚覺身心頓證無上菩提。自受
用心流出無量菩薩皆同一性。謂金剛性。
對遍照如來受灌頂職位。彼等菩薩各説
三密門以獻毘盧*舍那及一切如來。便請
加持教勅。毘盧*舍那佛言。汝等將來於無
量世界爲最上乘者令得現生世出世間
悉地成就。彼諸菩薩受如來勅已。頂禮佛
足。圍繞毘盧*舍那佛已。各還本方本位
成爲五輪持本幖幟。若見聞若入輪壇能
斷有情五趣輪轉生死業障。於五解脱輪中
從一佛至一佛供養承事。皆令獲得無上
菩提成決定性。猶如金剛不可沮壞。此即
毘盧*舍那聖衆集會。便爲現證率都波塔。
一一菩薩一一金剛各住本三昧住自解脱
皆住大悲願力廣利有情云云又云。爾時金
剛界毘盧*舍那佛在色界頂阿迦尼吒天宮。
初受用身成等正覺。證得一切如來平等智
即入一切如來金剛平等智印三昧耶。即證
一切如來法平等自性光明智藏成等正覺
已。一切如來從薩埵金剛出虚空藏大摩尼
寶。以灌其頂。令發生觀自在法王智。安立
一切如來毘首羯磨善巧智令往詣須彌山
頂金剛摩尼寶峯樓閣。集聖衆已。於是毘
盧*舍那佛加持一切如來施設四方座師
子座。時不動如來。寶生如來。觀自在王如
來。不空成就如來。復加持毘盧*舍那佛。然
受用身有二種。一自受用。二他受用。毘盧
*舍那佛於内心證自受用四智。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外令十地
滿足菩薩他受用。故從四智中流出四佛。
各住本方坐本座云云次説四波羅蜜十
六大菩薩八供養四攝。一一皆云。毘盧舍那
佛於内心證得其三摩地智中流出其光
十方世界成一切衆生其事。還來收一
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其尊
形住其如來其方月輪云云次云。若依
次説前後有差。據報身佛頓證身口意三種
淨業遍周法界於一一法門一一理趣一一
毛孔身分相好盡虚空界不相障礙。各住
本位以成遍照光明毘盧*舍那自受用身他
受用身。若依二乘次第而説。若不具修三
十七菩提分法證得道果無有是處。若證
自受用身佛必須三十七尊三摩地智以
成佛果。梵本入楞伽偈頌品云。自性及受
用。變化并等流。佛徳三十六皆同自性身。并
法界身總成三十七也云云又云。以三十
七内證無上金剛界分智威力加持頓證毘
盧*舍那之身。從無見頂相流出無量佛
頂法身。雲集空中以成法會。光明遍覆如
塔相輪。十地滿足莫能覩見。冥加有情身
心罪障悉令殄滅。無能知者。雖不能知冥
息諸苦而生善趣。光明流出十六及八方
等内外大護展轉出光照觸。輒以成卒堵波
階級。衞護諸佛卒覩波法界宮殿成爲
全身。現證金剛界如來毘盧*舍那遍照之
身也今依此文三十七尊皆自性身。自受
用身。他受用身云云若攝眞實經云。如
釋迦菩薩近菩提樹一由旬内修諸苦行
滿足六年。願成佛道趣菩提樹。坐金剛座
入金剛定。爾時毘盧*舍那如來觀見是
已。至菩提樹金剛道場示現無數化佛。遍
滿虚空猶如微塵。各共同聲告菩薩言。云
何不求成佛之法。菩薩聞已。乃至五相成
身。自心三十七尊具如彼中云云今依此文
三十七尊皆變化身云云若略出經曼荼羅
外院二乘諸天來會者皆是三十七尊等流身
也。具如大佛頂經及法華經觀世音現三
十三身。如此一尊諸尊皆然云云
二大日爲自受用四佛爲他受用三十二尊
爲變化身者。若出生義云。我能仁如來憫
三有六趣之惑常由蘊界入等受生死
報。空華無而虚計。衣珠有而不知。於是乎
收跡都史天宮下生于中印土。起化城
以接之由除糞以誘之。及乎大種性人法
縁已熟三祕密教説時方至遂却住自受用
身。色究竟天宮入不空王三昧。普集諸聖
賢削地位之階漸開等妙之頓旨。從普賢
金剛性海出塵數加持色身。然後演普賢金
剛語業之密言示普賢金剛身業之密印。啓
普賢金剛意業之密慧成有情金剛三業之
度門。乃至又云。由大圓鏡智厥有金剛平
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東阿閦如來也。由
平等性智厥有義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
方之南寶生如來也。由妙觀察智厥有
法平等現等覺身。賊塔中方之西阿彌陀
如來也。由成所作智厥有業平等現等覺
身則塔中方之北不空成就如來也。由
如來智出生四波羅蜜菩薩焉。蓋爲三際
一切諸聖賢生成養育之母。於是乎即成
法界體性自受用身則塔之正中毘盧*舍那
如來也。乃至又云。薩王愛喜則東方金剛威
莊嚴界不動如來四親近菩薩也。寶光幢笑
則南方寶光明功徳界寶生如來四親近菩薩
也。法利因語則西方大蓮華法藏界阿彌陀
如來四親近菩薩也。業護牙拳則北方變化
輪作用界不空成就如來四親近菩薩也。乃
至四攝八供具如彼文云云今依此文能仁
如來彼住自受用身是以大日爲自受用
身。四佛各住別界現土方處是他受用身。
自餘三十二尊既現四親近菩薩身各在他
方是變化身云云
三五佛爲自受用三十二尊爲他受用者。
若五祕密云。於顯教修行者久經三大無
數劫然後證成無上菩提。若依毘盧舍那
自受用身所説内證自覺聖智法。及大普賢
金剛薩埵他受用身智則於現生遇逢曼荼
羅阿闍梨乃至受灌頂受識金剛名號。從此
已後受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超越二乘
十地人法二執悉皆平等。見生證得初地
漸次昇進今依此文大日爲自受用金剛
薩埵爲他受用。故知四佛亦爲自受用。三十
二尊皆爲他受用云云
第二約諸文遍判四身者。三摩地三十七
尊自受用法身。禮懺文中。大日爲常住三世
淨妙法身。阿閦爲金剛堅固自性身。寶生爲
福徳莊嚴聚身。彌陀爲受用智慧身。釋迦爲
變化身。金寶法羯四波羅蜜以爲四智。四
方十六菩薩如次發心門。福徳門。智慧門。
大精進門。乃至八供四攝竟云。如上三十
七尊竝是法佛現證菩提内眷屬常住三
世平等毘盧*舍那互體云云若准諸大乘判
之。大日今爲法身可名自性身。法界體性
智故。阿閦今名自性身。而實是自受用身。大
圓鏡智故。寶生今名福徳莊嚴聚身。而實名
他受用身。平等性智故。彌陀今名受用智慧
身。而實是他受用身。妙觀察智故。釋迦實是
作變化身。成所作智故。三十二尊爲等流身。
波羅蜜形大菩薩男女天形故也云云
天台釋籤云。准若唯識論轉於八識以成
四智又東四智以成三身者。則轉第八
爲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
六爲妙觀察智。轉五識爲成所作智。大圓
鏡智成法身。平等性智成報身。成所作智
成化身。妙觀察智遍於三身。此中不取第
九乃是教道一途。屬對不與今同。何者彼
居果位三身仍別。此在因位三身互融。即
此三身亦是三徳。三徳據内三身約外。
從初心常觀三徳。故與彼義不可儡同
又法相宗與眞言宗作未決中云。大圓鏡
智現自受用身土相。平等性智現他受用身
土相。成所作智現變化身土相。妙觀察智現
居大衆中説法決疑不現身土相。攝論唯
識等説。然第五法界智是眞如現智體性。故
假名智。實無智用此竝通教義也。今眞
言宗四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若
瑜祇經自性所成三十七尊亦具此四云云
若分別聖位自受他受三十七尊亦具此四
云云若攝眞實經釋迦變化身三十七尊亦具
此四云云若略出經三十七尊等流身所現
二乘八部亦具此四所現之身云云若隨四
身亦立四土云云各具此四云云
問。十八會中初會有四大品。一金剛界大品。
大日受用身。以五智現等正覺。成佛以後
金剛三摩地發生三十七尊。二降三世大
品。金剛薩埵入悲怒金剛三摩地現大威
徳身。現三十七尊調伏摩醯首羅等。三遍
調伏大品。觀自在菩薩變現三十七尊。四一
切義成就大品。寶金剛虚空藏變現三十七
尊。次後示釋迦牟尼佛降於閻浮提變化
身八相成道。皆是普賢菩薩幻化云云此文
金剛薩埵觀自在虚空藏爲本身而變現三
十七尊。於前所釋別通二門四身攝何門
耶 答。五部互融亦有二門。一總五部互具
五部。如五祕密云云二三十七尊互具三十
七尊。如五大虚空藏云云今此三尊變現
三十七尊。即攝後門。其中四身亦准前判
云云
問。三十七尊互現三十七尊。此義可然。今
瑜伽中説幾三十七尊 答。十八會指歸中
第一一切如來眞實攝教王會有四大品。一
金剛界。有六曼荼羅。一金剛界。二陀羅尼。
三微細金剛。四大供養五四印。六一印。前四
各具三十七尊。第二降三世有六大品。一儀
則。二祕密。三曼荼羅。四羯磨。五四印。六一
印。前四各具三十七尊。次爲後金剛部説
四曼荼羅。謂大三法羯。此四各具三十七尊。
第三遍調伏有六曼荼羅。一大。二三。三法。
四羯。五四印。六一印。前四各具三十七尊。
次一切義成就有六曼荼羅。一大。二三。三
法。四羯。五四印。六一印。前四各具三十七
云云第四一切教集瑜伽五部各有五曼
荼羅。各具三十七尊。乃至結云瑜伽教十八
會。或四千頌或五千頌或七千頌都成十萬
頌。具五部四種曼荼羅。四印具三十七尊。
一一部具三十七。乃至一尊成三十七尊。
亦具四曼荼羅。四印互相攝入。如帝釋
珠光明交映展轉無限。行者證上所説
不雜亂圓證四身。所謂自性身。受用身。
變化身。等流身。是能作頓利樂一切有情諸
菩薩聲聞縁覺及諸外道。是名瑜伽金剛乘
教法云云
問。十八會指歸第一會初金剛界品云。大日
如來受用身以五相現成正覺。成佛後以
金剛三摩地現發生三十七智。次降三世品
云。如來成等正覺已。於須彌盧頂轉金剛
界輪已。與諸菩薩名號受職已。入悲怒金
剛三摩地現大威徳身調伏摩醯首羅。乃至
至死已自於下方過六十二恒河沙世
界名灰莊嚴。彼世界中成正覺名爲怖畏
自在王如來。執金剛菩薩脚按上誦金剛
壽命眞言復得蘇。次爲外金剛部説教勅
四曼荼羅。初大曼荼羅中説大佛頂及光聚
佛頂。亦通一字頂輪法。後示釋迦牟尼佛
降於閻浮提變化身八相成道。是普賢菩薩
*幻化云云
理趣釋云。毘盧*舍那名遍照報身佛。於色
界頂第四禪色究竟天成等正覺。爲諸菩
薩説四種自證自覺聖智。説四種菩薩。釋
迦牟尼如來者於閻浮提五濁末法爲調伏
九十五種異類外道現八相成道皆得受
化致於佛道。現生釋迦族中乃姓釋迦氏。
牟尼者寂靜義。身口意寂靜故稱牟尼。於須
彌頂三十三天金剛寶峯樓閣中毘盧*舍那
轉法輪有四種。所謂金剛輪。寶輪。法輪。羯
磨輪。其四輪皆攝在二輪中。所謂正法輪。
教令輪。即彼毘盧*舍那於閻浮提化相成
佛度諸外道。即於須彌頂示現威猛忿怒
形降伏摩醯首羅等云云
心要云。爾時毘盧*舍那如來於須彌頂金
剛摩尼寶峯樓閣至已。金剛界如來以一切
如來加持於一切如來師子座一切面安
立。時大菩提心不動如來。福徳聚寶生如來。
三摩地妙法藏觀自在王如來。一切如來毘
首羯磨成就一切事業不空成就如來。一切
如來加持自身婆伽梵釋迦牟尼如來。一切
平等善通達故一切方平等觀察四方而坐
私云。是教王經文也。疏云。現證以後往詣須彌盧頂
爲四。初明往詣須彌盧頂。二明施設諸方坐。三
明四佛加持毘盧*舍那。
四明諸如來就座云云
又云。報身圓滿萬徳莊嚴。於須彌盧頂寶峯
樓閣大摩尼寶殿坐金剛臺。成等正覺降
伏衆魔。於諸毛孔放大光明。十方如來及
諸聖衆咸來同證。十地滿足菩薩皆歸。此會
各處本方座位住三摩地心。皆從毘盧
舍那如來心内智中流出無量無邊祕密法
門。菩薩修行相應三昧。瑜伽理智滿法界
云云
檢此等文有六相違。若依指歸及心要初
文可言大日報身尼吒五相成道即下須彌
山頂發生三十七尊。若依心要後文。可言
報身大日於須彌頂成等正覺發生三十
七尊。此二文相違一注也
若依理趣釋可云於色界頂成正覺已
説四智菩提。次云須彌山頂轉四法輪。若
依教王經於尼吒天成正覺已即往須
彌山頂。疏引壽命經云。於色界頂第四禪
成等正覺即下須彌山頂故即須彌山頂
始轉法輪。此二文相違
若依指歸云。釋迦八相成道是普賢*幻化。
若依理趣釋云。即彼毘盧舍那於閻浮提
化相成佛。此二文相違
若依疏云。須彌盧頂是三世諸佛常説法處。
是故如來往詣其處故。攝眞實經云。時
伽梵住妙高山頂三十三天帝釋宮中摩訶
摩尼最勝樓閣。三世諸佛常説法處。諸佛亦
同勸進如來故分別聖位云。一切如來
薩埵金剛出。乃至令發生善巧智。令往須
彌山頂集聖衆了。訣云。名妙顯山舊云妙
高*山
名堅勝法界座也。今人共號須彌座者從
此立名。非是須彌盧四寶所成者。此妙座
高顯猶如彼山。故以喩之。此有八面面各
有門。於中空洞八大菩薩常所居宮也。而
諸菩薩各據一面而演説法。於其室内乃
有十方諸佛微塵大會。此釋意在隱密往
詣須彌義旨如前若依此文色界頂成佛
已即下須彌山頂帝釋往處説法。而守護經
云。釋迦如來告祕密主云。毘盧*舍那世尊。
色究竟天爲天帝釋及諸天衆已廣宣説。
我今此菩提樹下金剛道場。爲諸國王及與
汝等略説於此陀羅足門若依此文帝釋
住處須彌盧頂似在色究竟天。故彼決意
尤合此義。何爲隱密
若大日宗以堅勝法界座爲大日座。今於
其上安師子座。此二文相違
若依大日義釋云。金剛頂瑜伽云。毘盧舍那
如來初成正覺大集會三界所有大衆。摩
醯首羅生慢不來。不動金剛往執令來。七
返不從。化糞住中。不動金剛使烏瑟沙摩
皆呑⻝之。治於至死。於悶絶中於灰欲
世界受記作佛。因諸梵衆皆降伏也云云
二文相違。此六相違如何會之
答。一會尼吒天成佛須彌頂成佛相違。
疏釋處會云。今經只是一處一會。所謂本有
金剛界阿迦尼吒天王宮中大摩尼殿。處既
不動會亦不移故爲一處會也。言阿迦尼
吒天者不是世間所説三有色界頂天。是則
大毘盧*舍那心中本有大菩提心光明心殿。
故瑜祇經云。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五智所成
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自在大三昧耶自
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
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等十六大菩
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内外供養金剛天女
使已上
經文
阿迦尼吒天此云色究竟。心是諸法
究竟所歸。故爲色究竟。故華嚴云三界唯
心也。實相功徳妙住之境。金剛五智心王所
都。故爲天王宮
問。今案經文金剛界如來受諸如來加持
已往詣須彌盧*山頂金剛摩尼寶峯樓閣。若
爾處會既移。何故但云一處會 答。言須
彌盧者非是世間所知須彌。即是毘盧*舍
那所坐之名。亦爲堅勝法界座也。是佛座處
猶如彼山。故云須彌盧。是故訣云。今人共
號爲須彌座者從此立名。非是須彌盧山
四寶所成者。此妙*山高顯猶如彼山。故以
喩之云云於如來座而有兩種。謂世俗勝
義。眞俗不二而論佛座也。言往詣者從本
不生際趣差別之境。故云往詣。即是差無
差不二而論往詣耳。又或經云即下須彌
山頂者亦復准知也若准此文自性自受
成佛住處遍一切處心王境界。非色界頂及
須彌頂而名尼吒。亦名須彌是祕密語。
如文釋云云若疏釋佛住處云。阿迦尼吒
者。若具梵音應云阿迦抳瑟梯。今云阿迦
尼者是略言耳。梯吒是彼方言音不同也。
或云此云質礙究竟。阿迦質礙義。抳瑟梯究
竟義也。遍知云。大自在天亦名色究竟。亦
名有頂天也。言宮者興唐云。如來實相智
身眞實功徳所莊嚴處。妙住之境心王所
都故曰宮也。此是古佛成菩提處所謂摩
醯首羅天宮。釋論云。第四禪五種那含住處
名淨居天。過是以往有十住菩薩住處亦
名淨居天。號曰大自在天王是也。今此
明義以自在加持神心所宅故名自在
天王宮也。謂隨如來有應之處無非此宮。
不獨在三界之表。佛地論師云。如是淨土
爲與三界同一處所爲各別耶。有義各
別。有處説在淨居天上。有處説在西方等
故。有義同處。淨土周圓無有遍際遍法界
故。如實義者實受用土周遍法界無處不
有。不可説言離三界處。亦不可説即
三界處。若隨菩薩所宜現者或在色界淨
居天上西方等處所不定。問若准此論師
義者色界淨居天宮是隨菩薩所宜現者。
何故今爲毘盧*舍那成菩提處耶 答。若直
以淨居爲佛佛土者是爲菩薩所宜淨土。
有限量故。今取周遍法界淨居宮以爲毘
舍那成菩提處
問。若取周遍法界義以爲淨土者亦應取
諸一切處所爲毘盧*舍那佛淨土。何故定
以淨居爲彼佛土耶 答。爲顯佛土最勝
義故三界中最勝之處以示土相。若得意者
於一切處一一各有限無限義。限是隨機。
無限即是實受用土佛。亦如是初證金剛
實相智身周遍法界無有邊際。而諸衆生
隨機感見大小勝劣。彼佛地論約有限義
以爲隨宜。今記無限以爲毘盧*舍那成道
處也若准此文阿迦尼吒自具四身住處
之義。此文無限義。即前文自性自受用成
菩提處。約有限中然自性自受名通通別
圓義。若佛地論等十地滿足往色究竟坐
大蓮臺。受職成佛成佛已後周遍法界。而
唯斷三界五住成三乘同法性佛。是通教
義。若攝大乘等十地滿足往色界頂坐大
蓮華。受職成佛。*成佛已後遍滿法界。而猶
界外無明十二品非二乘之所斷。與拔
成佛如雲外月。是別教義。若法華等云我
實成佛普賢觀經云。釋迦亦名毘盧*舍那
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天台釋云。虚
空爲座成究竟佛。而盡斷界外四十二品
無明成遍一切處身。是圓教義。若瑜祇經
云。金剛界如來以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
光明心殿自性所成三十七尊。而是本來成
覺之佛。非是凡夫修成始覺。是祕教云云
又他受變化名通*通別圓祕。若佛地論等
隨菩薩所宜現者。或在色頂西方等處所
不定。是通教義。言色頂者。如順正理論云。
過色究竟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摩醯首
羅。亦釋論云。過五淨居天有十住菩薩住
處亦名淨居。號大自在天王是也。言西
方者。摩訶&T025632;絺羅經云。阿彌陀佛坐百葉
臺成佛。法相云。是初地菩薩所宜見也。二
地千葉乃至位位倍加是也。若華嚴經等十
地有十應身。初地百葉二地千葉乃至位位
倍加。華嚴所説華藏世界是別教義。若圓
教佛遍現四教外迹。故天台云。初住以上百
蓮臺佛二住千葉臺佛。乃至四十二位倍
増加。是圓佛現佛他受用身。胎經中如來十
地。初地釋迦示現報身號無量功徳光明莊
嚴毘盧*舍那如來。無盡莊嚴世界七寶樹下
大蓮華臺眷屬圍繞。是名如來初地。我及彌
陀華開敷佛等唯證此初地。其二地以上説
不能知。此經如來十地是圓佛現別他受用
身。若起信論證發心菩薩於色究竟天示
最高大身。是圓佛現通他受用身。若阿含
中四階菩提樹下成佛。是圓佛現小乘佛。此
四佛中小乘佛亦名劣應身。通教佛亦名勝
應身。別教佛亦名他受用。圓教佛亦名自受
用。一代始終四見具足。故勝天王經云。佛成
道時或見坐草座。或見坐天衣。或見坐七
寶樹下。或見虚空爲座。像法決疑經云。佛
涅槃時或見丈六。或見大身小身。或見蓮華
藏海説心地法。或見遍滿虚空無有邊表
云云若大日宗云。如來有應之處無非法界
宮。不獨在三界之表。是祕密宗他受用身
云云若小乘中&T025632;尸羅長者子見佛灰色等
是小乘變化身。若唯識等三賢菩薩化相。八
相乃至初地以上百葉等界大小釋迦是通教
變化身。若攝論等三賢化相乃至地上大小
釋迦是別教變化身。若起信華嚴占察十信
滿心八相成道已超牟尼。乃至四十二地位
位八相。是圓變化身。若金剛頂本來覺了
大日如來現釋迦身閻浮八相。是眞言教
變化云云
二會色界頂成佛説法次於須彌轉四法
輪。色頂成佛即下須彌説法相違云。理趣
釋意全同指歸文。雖再出而實一處。教王
經意若依自受尼吒即山頂故不下而下也。
若依他受尼吒成佛即下山頂云云
三會釋迦八相是普賢化亦大日化相違云。
大日化身普賢菩薩亦名悉達。下閻浮提八
相成道云云
四會色頂成道下帝釋天宮。帝釋天似在
色頂相違云。若依自受一切同處故色*界
頂與帝釋同處。若依他受色頂成佛即下
帝釋住處云云
五會大日宗但説堅勝法界座今云其上
有師子座相違云。彼大日宗具縁品堅勝法
界座須彌山頂。安大悲藏及祕密法品壇
上各安三昧耶印種子及三昧耶形。具如
彼説云云金剛頂堅勝法界座上先以五
字成五峯殿。及五字輪一一輪内各有
字成五佛座。故訣云鑁字輪中種子所變
師子座者。師子者諸獸中王。於諸獸中遊
行無畏。故毘盧*舍那諸法之中王。於諸
法中變化無礙。故據師子座也。吽字輪中
種子所變爲象座者。其象力用諸獸力用無
能過者。金剛部王共據其上表以堅力。無
罣礙故。怛羅字輪中種子所變爲馬座者。
其諸世間尊貴吉祥莫先於馬。馬有慧用世
以爲寶。灌頂法王以之爲座表以灌頂。具
吉祥故纈哩字輪中種子所變孔雀座者。其
諸世間以孔雀鳥而爲瑞禽此禽麗状具
種種色。復有明慧善應時宜。轉法輪王以
之爲座表以轉大法輪。不非器故。阿字輪
中種子所變迦樓羅座者。此鳥威力能降諸
龍。所居四大海中。迦樓羅鳥隨所向方龍
即降伏。不空業王以之爲座表以智用。隨
方羯磨攝引人天一切諸龍無不歸者。謂
佛菩薩隨攝隨歸無有違者。如是次第應
深智知之又依天竺曼荼羅如五佛座。
其五部中諸尊所坐隨部同佛。謂金密。
及東四菩薩嬉戲焚香鉤尊竝坐象座。餘
准知云云今見訣意隨此方他受用土
所知五獸以釋名義。若依自性自受二土
此等五獸即是法界自性實相智相力用。非
但表示而已云云
六會不動金剛降摩醯首羅灰欲世界得
記作佛。降三世降摩醯首羅灰莊嚴界作怖
畏自在王佛相違云。大日義釋云。不動金
剛降伏惑障。令不動之。降三世令發菩提
心。上從色頂一一天處次第降伏而下云云
若依此文二尊各降一天無失。然指歸及
理趣釋云。須彌山頂降三世降摩醯首羅。是
義釋所指色頂以下一一天處。次第降伏之
中忉利天降魔也。入大乘論有二種摩醯首
羅。一毘遮舍摩醯首羅。是第四禪主。二伊舍
那摩醯首羅。是第六天主。大日義釋引瑜伽
經。佛成道已初大集會即須彌頂不動金剛
降第四禪主。指歸等所指色頂成佛即下須
彌。降三世降第六天主故。理趣釋云。金剛
部中金剛降三世調伏他化自在魔王。寶部
中寶金剛忿怒調伏摩醯首羅。蓮華部中馬
頭忿怒觀自在調伏梵天。羯磨部中羯磨金
剛調伏那羅延。慈氏菩薩難調諸天引入佛
云云然降魔事四土不同。若維摩等。魔界
如佛界如者是自性土自性身降魔也。若瑜
祇等爾時會中忽有一障者。不從空生。亦
不從他方而來。亦不從地出忽然而現。
諸菩薩各如醉不知所從來處時。薄伽梵
告金剛手等云。此障從何而來。從一切衆
生本有障無始無覺中來。本有倶生惑自我
所生障。無始無初際本有倶本輪。時障者忽
然現身作金剛薩埵形時。金剛手説此自生
障金剛頂法。時自生障聞此語已忽然不現
云云是自受用土自受用身降魔也。金剛頂等
色頂成道。不動降三世乃至五部降魔如竝
上説。是他受用土他受用身降魔也若梵網
經是金剛頂淺略門。如彼經云。釋迦從華
藏界東方來入娑婆世界八千遍。先入第
四禪中説魔受化經。次入都史天中。次下
浮。父名淨飯。母名摩耶。吾號悉達。七
歳出家三十成道。次歴十天次第説法云云
是他受用身。已降三魔先成道已。後降天
魔。然後現變化身。八相之時。未成道前先
降天魔。次降三魔方得成道。但第四禪上
有五那含。其上亦有十住菩薩住處。若五
那含天下雖有外道名無想天。故四禪中
無有魔天。而入此中説魔受化經。可言
五那含上十住處下別有毘遮舍摩醯首羅
天魔。或人會云。佛在色頂召第六魔非也。
六天變化唯在下界不至上界。以何變身
得入色界云云華嚴宗引經云。有變化魔
王大千界云云法相引經云。他受用土雖
有魔及二乘天等皆是變化云云今此世界
通他受用及變化土。故約諸魔權實二釋。
若約他受是化。若約變土是實。信行云。迦
葉佛時魔王名頭師。釋迦佛時魔王名波旬。
釋迦欲成道時唯降八十萬億那由多天
魔軍。未降波旬。故及涅槃請早涅槃云云
則四教佛八相成道各現降魔。是變化土變
化身降魔也。若以六道八部王身調伏同
類是等流土等流身降魔也
問。心要十六大菩薩文金剛王中云。雖證薩
埵正位而見惑未除。金剛利中云。結使煩
惱仍未遣之。金剛藥叉中云。天魔蘊魔及
煩惱魔等須摧伏之云云大日如來色頂成
道。即下須彌發生三十七尊。何故此中猶
有如上見惑煩惱等耶 答。心要且釋大瑜
伽中四品行者修證之法故云見等未除。是
約初心行爲言。若至眞位及以佛位更無
見等。唯約利他以論破惑。蘇悉地疏但立
三位。一相似位二分證位。三究竟位。金剛
頂疏以爲三位。一相似位。二分證位。三究
竟位。今加初心行者以爲四位。若加初聞
之時可爲五位。若加理具未聞可爲六
位。即同天台六即之位。各釋三十七尊智
云云
問。心要大供養會忍波羅蜜中云。忍波羅蜜
者有五義。一伏忍。二信忍。三順忍。四無生
忍。五寂滅忍。伏忍配東方。信忍配南方。順
忍配西方。無生忍屬北方。寂滅忍配中方。
於此五方即五如來也。地前三賢伏忍。且初
地二地三地配於順忍。四地五地六地配於
信忍。七地八地九地配於無生忍。十地滿
等妙覺者配於寂滅忍此文五忍配三
賢十地妙覺。是仁王經意也。天台云。此仁王
經附傍通義亦説別圓云云彼經三賢但伏
未斷。故名伏忍。初三地始斷見惑。故名順
忍。具如彼説云云今眞言宗同天台圓十
信。已斷見思塵沙。初住以上四十二位
皆斷無明。何故今用通教五忍配位
忍是五十一位進修之行。何故今配五方五
答。天台判彼仁王五忍爲通別圓。
況今眞言遍會諸教地位令入密藏。雖通
別圓何不皆用五方五佛所部諸尊三
摩地智皆有斷惑證理之義。故以五忍伏斷
之義亦配五佛智用義。大日宗云。五種悉
地。地前。入地。五通。二乘。佛地。此中十地
心中各具此十心百心成佛。寶矩經所説
也。今亦例同始從似位終至究竟位位皆
有五佛之義。故於位位亦爲五忍。故仁王
經云。始從伏忍至金剛頂皆名爲伏亦其
義也
問。若以五忍配五佛者亦配五智耶
答。既配五佛自配五智。私以義釋之。理趣
釋云。由如來淨阿頼耶於大圓鏡智相應
證得無漏三摩地能淨無始無明住地微細
煩惱云云豈非伏忍能伏斷義又云。第七無
漏末那與第八淨阿頼耶識中無漏種子能
縁所縁平等平等離能取所取。故證得平
等性智。流出隨其衆生愛樂身由如衆色
摩尼能作無邊有情義利云云豈非信忍能
離執義。又云。由如來清淨意識與妙觀察
智相應。證得一切法本性清淨。於淨妙佛
國土爲諸菩薩能轉無上法輪云云豈非
順忍能順法義。又云。由如來無漏五識與
成所作智相應現三業化。於淨妙國土及
雜染世界任運無功用無分別作佛事有
情事云云豈非無生忍能無功用義。若由
如來無漏無垢識與法界性智相應故。證
得無始無終清淨法界。離一切相絶諸戲
論。周圓無際凝然常住云云豈非寂滅忍能
照寂義。故瓔珞經等覺爲寂照忍妙覺爲照
寂忍。又大日宗以中臺位爲絶方處心行寂
滅即此義也
問。此五智梵語及異名等并釋名何 答。一
名達馱都摩野跢野攘那
此云法界體性智。二名毘戍嚕馱清淨達磨
馱都法界枳攘此云清淨法界智。三名
那冒地阿理二合耶。此云自覺聖智。
縛日羅金剛枳攘那智。此云金剛智。五
眞如達*摩馱都枳攘那。此云眞如法界
智。私云。此五*智如次即是法界體性智具
五智義
釋名若小乘中多名眞諦亦名寂滅。唯以
界内偏眞爲理而未名智云云若通教中
多名眞如亦名無爲。即百法中眞如無爲。
大般若中十二無爲皆是理名。然法相云。以
智從理理亦名智。而非實智。如般若之智
及智處名爲般若。智即四智處即理境故。眞
如理凝然常住。四智心品念念生滅云云
別教中多名中道亦名法界。即中論中八
不中道。諸經論中清淨法界皆是理名。若約
證道理智同體。若約教道智理各別。即三
論云。若約理内理智同體。若約理外理智
不同。然復四智常住非生滅法。智即理故理
亦名智。而未明立法界智名云云若圓教
中多名實相亦名佛性。即法華中諸法實
相。涅槃經中虚空佛性皆是理名。淨名三十
二菩薩不二法門。妙樂十不二門皆明事理
理智一體。即華嚴云事理圓融理智不二。若
約理智一法異名可云五智。但宗匠中未
明説耳云云若密教中大日宗云。中臺心王
境界絶諸方處。略出經云。如來五種智亦
名法界性智。菩提心論名法界。牟利經名
法界體性智。廣略雖異同是一名。法軌界
種體質性實名爲法界體性。即理名理理智
同體如水潤澄一體不二。不同餘教境智
各體。然十度中第六名鉢羅二合枳攘二合
正云慧。是分別法義也。第十名闍那。此正
云智。是分別根性義也。故勝天王云。菩薩
入般若門分別法義。入闍那門分別根性。
第六或云般若是語略也。或云鉢羅二合
若或云鉢羅二合愼若是讀梵語訛也。賁
云。大品以若一字通名智慧。以般助若
若名爲慧。以那助若若名爲智。般若云慧。
闍那云智。而亦慧處説智智處説慧。今五
智名云枳攘二合若。是通擧枳攘二合闍那
眞慧俗智。故梵本歸命云曩謨阿里耶二合
枳攘二合吠盧遮那耶等也云云是智。牟
利經只名金剛智。如瑜祇經唯一金剛斷
諸煩惱金剛自性清淨所成。是金剛如來智
故名金剛智。金剛名義具如疏中云云此智
分別聖位名自覺聖智。如法華經自然成佛
道。華嚴亦云不由他悟。今眞言宗大日如來
自然覺了諸法本初非流轉者始修證之。
此佛名爲聖智海遍照莊嚴王如來云云
智亦名清淨法界智諸大乘云。清淨法界今
以爲智。故爲名也
龍樹論本覺二種。清淨本覺。染淨本覺。始覺
二種。清淨始覺。染淨始覺。即是清淨法界即
理是智云云此智出生義名眞如法界智。如
佛性論眞如俗如故名如如。羅什釋云。在
諸衆生名爲眞如。菩薩將證名爲眞際。如
來究竟名爲法性。此智遍知法界眞如作
二事義。故爲名也云云此中初一直詮中
實。後四以爲四智本源云云
次四智中各有四名。菩提心論等名大圓
鏡智。梵云摩訶底摩灑耶此云大圓
鏡。如心地觀等。一大圓鏡智轉異熟識得
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像。如是如來鏡
智之中能現衆生諸善根惡業。以是因縁
此智名爲大圓鏡智。依大悲故恒縁衆生。
依大智故常如法性。雙觀眞俗無有間
斷。常能執持無漏根身一切功徳爲所依
云云菩提心論亦名金剛智。梵云縛日
羅。此云金剛。是金剛部智故爲名如理趣
釋。此智能淨無始無明住地微細煩惱。今從
所破名金剛智云云剛經名一切如來
平等智。梵云三昧耶。此云平等。大樂經云。
金剛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
疏云。此智鑒照無物不鑒。故云平等智。又
一切如來平等有之。故云平等云云
利經云亦名不動智。梵云阿閦鞞也二合
云不動。大日經云北方阿閦佛。義釋云。利
益有情大菩提心無傾動故云云此四如次
北東南西相應之名云云
菩提心論等名平等性智。梵云三昧耶平等
跢耶。此云平等性。如心地觀等。二平等性
智轉我見識得此智慧。以是能證自他平
等二無我性。如是名爲平等性智云云
名寶智諸密故中亦
有此名
梵云羅怛曩二合此云寶
也。是寶部智故爲名也云云金剛頂云。一切
如來平等智。大樂經云。義平等現等覺。以
大菩提一義利故疏云。平等者即均平齊等。
謂縁自他一切諸法皆平等故。即眞如境名
平等性。故能縁智亦爲平等。智者決斷義。餘
亦然也云云菩提心論亦名灌頂智。梵云毘
左。此云灌頂。如金剛頂等。已得一切如
來寶冠三界法界法王灌頂云云此四如次
東南西北相應之名云云
菩提心論等名妙觀察智。梵云摩蘇部*羅
乞芻此云妙觀察智。如心地觀等。
三妙觀察智轉分別識得此智慧能觀諸
法自相共相。於衆會前説諸妙法能令衆
生得不退轉。以是名爲妙觀察智云云
剛頂云一切如來法平等智。梵云達*摩
摩耶平等此云法平等。大樂經云。法平等
現等覺。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疏云。此智
觀察自他諸法自相共相等能現無邊作
用差別。雨大法雨令諸有情普皆獲得利
益安樂。故爲法平等智云云菩提心論亦
名蓮華智。梵云鉢納摩二合此云蓮華。是蓮
華部智故爲名云云菩提心論亦名轉法輪
智。梵云達斫乞*羅娑嚩*羅此云
轉法輪。如理趣釋。此智於淨妙佛國土爲
諸菩薩能轉無上法輪云云此四如次東南
西北相應之名云云
菩提心論等名成所作智。梵云迦*里抳
所作計吒成此云成所作。如心地觀等。成
所作智轉五種識得此智慧。能現一切種
自他化身令諸衆生成就善業。以是
名爲成所作智云云金剛頂云。一切如來平
等自性光明智。大樂經云。一切業平等現等
覺。以大菩提一切分別無分別性故。疏云。
此智不欣厭淨妙及雜染。普能起作一切事
業。故云平等。照了諸法差別自性。成辯一
切利生等事。從用名爲自性光明智云云
名成事智。梵云計吒。此云成事。如理趣
釋。此智於淨妙國土及雜染世界任運無功
用無分別作佛事有情事云云菩提心論亦
名羯磨智。此云作業。是羯磨部智。故爲名
云云此四如次東南西北相應之名云云
金剛頂經理趣經初列五智異名。在文易
見。疏云。即是五智云云
問。大小乘經鉢頭摩青蓮華優鉢羅黄蓮華&T025632;
物頭赤蓮華芬陀利白蓮華天台法華玄義引古
人云。天竺蓮華有三時名。迦摩羅是未開
之時。屈摩羅是將落之時。芬陀利是處中之
時。大日義釋優鉢羅等四種華中各有赤白
等類。具如彼説云云而今大日心蓮名芬陀
利。三部五部中蓮華部名鉢納摩。若如意輪
讃云。迦摩羅與彼諸經如何釋通 答。
荼羅中青蓮華形猶如柳葉。准而言之四種
蓮華其形各別。古譯且約一邊以爲青黄赤
白。而實四中各有餘色。如義釋説云云
四種中各有三時。古人且約芬陀利華。故
以處中之時各芬陀利。三部五部中蓮華
部是鉢納摩。部中自有發心成佛涅槃時。其
如意輪示菩薩迹。故且約此云迦摩羅。若
百字輪約其本部云鉢納摩
問。諸經四種蓮華是形異類。非必四色者。
義釋云。若縁覺聲聞當坐華葉之上。或坐
倶勿頭華葉。此是青蓮華也。此但青色之蓮。
然更別青蓮華種非此類也。此文如何會
之 答。諸經皆以鉢頭摩爲青蓮華。而今
文云倶勿頭。倶勿頭者。諸經皆云赤蓮華。
唯准最勝王。佛齒喩云。猶如珂雪倶勿頭。
因之古今多疑其色。或疏釋云。佛齒光麗非
純白色。少状紅白。今私擇云。四種蓮華各有
三義。一以青黄赤白四色如次爲四種蓮
華。如四種蓮華地獄及七山海水中所生四
種蓮華。是常途所明也。二以白赤青黄四色
如次爲四種蓮華。如寂災護摩白色相應
燒鉢頭摩。及此前文并後住中以青色蓮
爲倶勿頭。此二已爾。餘二准知。三以四種
形體種子爲四種蓮華。如義釋云。三藏説。
西方蓮華有多種。一者鉢頭摩復有二種。一者
赤色。即今此
赤蓮華也。二者白色。今此
有白蓮華是也。非芬陀
者優鉢羅亦有
赤白
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
形似泥盧鉢羅華也
三*者倶勿頭有赤及青二
種。又云倶
勿頭。是蓮華青
白花
四*者泥盧鉢羅此華從牛糞生。
極香。是文殊所
執者。形如赤蓮華。亦是此也。更有
地健迦。華亦相似而小
五*者芬陀
利迦華可有百葉許。葉葉相承圓整可愛。最外葉極
白。漸向内色漸微黄。乃至最在内者與蘂色
相近也。此華又極香也。昔爲琉璃王害釋女。大迦葉
於阿耨逹池取此華來。裏八功徳水灑之。諸女
身心得安樂命終生天因女投華於地。遂成種
至今猶有之。華大可徑一尺餘。尤可愛也。此法華
引者是。是。
*曼荼羅八葉
問。阿含婆沙等立二智。盡智。無生智。亦爲
四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
後有其一深密瑜伽等立二智。正體智。後得
智。亦爲四智。大圓鏡智等四智。如佛地論
立五智。如云有五種法攝大覺地所謂
四智及淨法界。以理從智亦名爲智。非實
智也般若釋論等立三智。一切智。道種
智。一切種智。新立。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
智。亦爲四智。道慧。道種慧。一切智。一切種
智。亦爲四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自覺悟。
亦爲五智。如云智及智處名爲般若。智即
四智。智處是淨法界。以處從智亦名般若。
非實般若。亦爲十一智。世智。他心智。法智。
比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行智。如
實智。小乘具十無如實智。大乘具十一智
其三法華立二智。諸佛智慧。其智慧門其四
等諸智與今五智同異云何 答。所引即是
四教之智。小乘所説除而不論後三教
中少可分別。玄奘經論。舊譯所無。都有十
四。具如涅槃玄談出法華
秀句
舊云見道。玄奘立
二見道。眞見道。相見道。故至究竟亦立二
智。正體智。後得智。天台法華疏記引爲今
家實智權智。天台權實都有十種。具如文
句。其中此二是似理教權實。故此名目亦可
通用。彼在通教四智生滅。今於密教名同義
別。若第五相證得五智是正體智。次須彌
頂發生三十七是後得智云云又彼四智雖
無一期生滅猶有念念生滅。譬如燈炎續
滅續生。今五智相常住不滅。又彼通教理智
不融故云淨法界理非實智也其二云云
般若云。現等正覺一切智相。極善通達道相
智。現別等覺一切相智。論釋云。一切智共
二乘。道種智共菩薩。一切種智唯佛得之。爲
人易解作三名説。其實三智一心得故。若
三智次第是別教義。三智一心是圓教義。若
今教中第五相中現證四智即等覺是一
切智。次須彌頂發生三十七一一皆云善通
達故是道相智。分別聖位云。佛徳三十六
并以法界身總成 三十七。即現別等覺是
一切相智云云又釋論云。因中總別果上總
別故。若因中總名一切種慧別名道慧道
種慧。果上總名一切相智別名一切智道相
智。今釋因果五智准知云云佛智等四智即
是今四智。如次可知。又彼別教教道未融
故云智處非實般若云云若十一智取如
實智通用佛智。餘十通小除而不取其三
華諸佛智慧果上五智。其智慧門因中五智。
天台以四十一地爲智慧門。今亦同之。若
通取之可約六即。各以爲門云云若釋智
慧二字可約因果十度以取第六第十義。
如法界性智中釋其四
問。五佛梵語異名釋名云何 答。天台記
云。華嚴經中。舊云盧舍那新云毘盧舍那。
今謂。毘盧舍那釋迦文即三身名。如名號
品亦名毘盧舍那。亦名盧舍那。亦名釋迦
文。毘盧*舍那是遍一切處。盧舍那是淨滿。
釋迦是能寂也云云賁云。毘盧遮那亦云吠
魯柘那。亦云吠盧者欏。此云遍照。又吠盧
者那此云眼也。佛地經中。他受用身名毘
盧*舍那云云羅什仁王經云。千華臺上寶滿
如來。不空本云。千華臺上遍照如來云云
云。若禮懺云。常住三世淨妙法身。金剛界
大悲毘盧*舍那佛。若梵號禮懺云。毘戍魯
清淨達摩馱覩法身摩訶毘盧*舍那娑怛
二合他誐都大日
如來
若十一面眞言云。阿哩也
二合聖枳攘二合娑伽羅嚕遮那遍照
毘喩迦莊嚴羅惹怛他誐多如來舊本云。聖
智海遍照莊嚴王如來云云大日義釋云。毘
盧*舍那是日之別名。世間之日唯照一方
不照餘方。而有晝夜方分。如來之日則不
如是。但取少分相似爲喩。加以大名名
爲大日出住心品及祕
密品義釋
此釋是一行記。無畏説
云云義訣云。梵云毘盧*舍那此翻云最高
顯廣眼藏如來。毘者最高顯也。又有翻爲大
日如來。此竝略而名義闕也。又此如來亦名
佛菩薩眼如來。亦名諸菩薩母。亦名諸佛菩
薩最上廣博清淨藏也。所謂諸佛菩薩依
明見故。諸佛菩薩於中出生故。一切賢聖
於中住故。又此大日如來常住滿虚空法
界量微塵等諸佛身相。一一身相皆無中邊。
又無増減。故毘盧大經説。爲無盡莊嚴藏三
昧也大隨求經光明眞言中云沒馱吠魯
遮那。此云佛眼。五佛頂經佛眼眞言中。悉馱
嚕左儞。此云成就眼。故知毘盧遮那盧舍那
同亦是眼也。理趣釋五祕密中云。婆伽梵無
量無邊究竟如來者。是毘盧遮那異名也云云
私云。毘盧遮那有四種身。若瑜祇經云。金
剛界遍照如來是自性身。若分別聖位。二種
受用身。毘盧*遮那是二受用身。若攝眞實
經云。毘盧*遮那示現化身來至釋迦菩提
道場。又義訣云。龍樹先持誦毘盧*舍那眞
言感得現其眞身爲説持念法。是變化身。
若略出經云。毘盧*遮那天等來會者是等
流身云云大日宗云。方便爲究竟名大日尊。
金剛頂云。清淨法身名*毘盧遮那。豈非一
佛内證外化二義云云
梵號禮懺云阿倶芻二合毘也二合婆怛二合
他誐都。此云不動如來。舊云阿閦毘也。今
隨舊譯。亦云阿閦。或云不動。大日經具縁
品云。北方阿閦。義釋云。利益有情大菩提
心不傾動也。抄記云。上經云北方阿閦經
誤也。今以鼓音爲定。是瑜伽義。大日宗云。
東方寶幢佛謂菩提心猶軍幢旗。金剛頂宗
*云東方是菩提心故。以大菩提心不動之
義名不動佛。豈非一佛異名云云
梵號禮懺云羅怛二合三婆*縛婆怛二合
他誐都。此云寶生如來。金光明云南方寶
相。新譯經云寶幢。大佛頂經云。曷*羅怛那
&T025632;蘇摩雞都羅惹耶怛他誐多耶。注云娑
羅樹王如來。私云。曷羅怛二合寶&T025632;蘇摩
香華鷄都囉惹此則大日經南方開敷華
王如來。亦云華開敷佛。金光明云寶相。新
云寶幢。幢相同是雞都。隨見異譯。例如舊
云信相新云妙幢。所言寶幢即是寶華幢
王之略名也。此寶幢佛亦名寶生。理趣釋
云。婆伽梵一切三界主如來者寶生佛也。寶
生之變化則虚空藏菩薩云云大日宗云。菩
提行義名華開敷。金剛頂云。福徳莊嚴聚義
名寶生佛。如菩提心論。能含無量珍寶三
摩地。豈非菩提菩提行即福徳聚云云
梵號禮懺云路計入*縛二合攞娑怛二合他誐
都。此云觀自在王如來。正云阿*縛嚕二合
帝入*縛二合羅惹。約云觀自在王。舊譯
此佛化身菩薩名云觀自在亦云觀音亦
云光世音者略訛也。天台疏記破正法華
中云觀世音。彼云。光世音。觀光聲同即便書
云云記意云阿*縛嚕二合吉帝世音入*縛
二合又光炎梵云入*縛二合攞。故以觀
光梵聲同故觀處書光。而學徒中或不了
語以爲觀光漢聲不同言。同是難者不
了之甚也。理趣釋云。婆伽梵得自性清淨法
性如來者。是觀自在王如來異名。則此佛名
無量壽。若於淨妙佛國土現成佛身住
染世界。則爲觀自在菩薩云云此佛亦名無
量壽佛。梵云阿彌陀喩曬。又云阿彌陀婆耶
沒馱。此云無量光明佛。彼佛壽命無量。光明
無量。眷屬無量。一切皆無量故。以立謚號。
而本名曰觀自在王佛。眼如四大海遍觀
法界衆生。隨其機縁拔苦與樂。故爲名
也。大日宗云。證菩提義名無量壽。金剛頂
云。受用智慧門義名阿彌陀。所言證菩提
受用種子一佛明矣
梵號禮懺云阿目伽悉地娑怛二合他誐都。
此云不空成就如來。三摩地禮懺云。釋迦牟
尼佛此云能寂。疏云。釋迦牟尼佛是不空成
就佛異名也。金光明云北方微妙聲佛。大日
宗云。北方天鼓雷音佛。義釋云。譬如天鼓
不作意而能作利益。此佛利物亦復如是
云云故知以喩爲名。其微妙聲是歎美
佛之號也。不空成就褒讃作用之號也。能寂
是現釋種之中亦現寂默之身。西方諸得
仙道皆名牟尼。如云旋鹿林中諸牟尼住
處即是。新云施鹿林中仙人隨處。釋迦種
姓亦名甘蔗種。亦名瞿曇。亦名灌日。亦
云冠日。*亦云日炎。具如譜中云云牟尼云
寂。如理趣釋。是身口意寂靜義也云云理趣
釋云。婆伽梵一切如來智印如來者。不空成
就之異名也云云大日宗云。入涅槃義名天
鼓音。金剛頂云。大精進門名不空成就。又
云變化身。名釋迦牟尼。如涅槃經安住諸
子祕密藏中我亦住中入大涅槃。故知入涅
槃是利生滿義。諸經所説機縁薪盡應化火
滅即是義也。若爾鼓音妙聲不空釋迦。豈非
一佛四名云云
問。大日宗以五種阿字爲五佛種子。第
一阿字爲阿閦種子云云又以第一阿
爲大日種子。此文何會金剛頂以鑁等五
字又以唵等五字爲五佛種子。即以鑁字
爲大日種子。若與胎藏五佛同者何故種子
異耶又菩提心論以五種阿字配法華中
開示悟入及方便具足義。天台以此四字配
圓四住住行向地。今配五阿是配五佛。五
佛是果。四位是因。此二何會答。若胎藏中
初以行者意處爲曼荼羅。上觀蓮臺中安
阿字以爲大日種子。若約此門第一阿字
爲大日種子。若入佛地五智圓滿。大圓鏡
智成阿閦佛。是菩提心。若約此門第一阿
字爲阿閦種子金剛頂中種子有二。一
通二別。若約通種子則初召五智中第五
阿字召入心殿。又以五種阿字爲菩提心
等五種義。若約別種子則亦有二種子。若
約内證報身以鑁等五字爲五佛種子。若
約外化化身以唵等五字爲五佛種子
天台云。初住三因開發三身顯現。四十二位
皆具三身。今眞言云。初住九識轉依成淨
九識。五智五佛一分顯現。四十二地皆具九
識五智五佛。若以五忍配五佛。則五忍既
是五位竪義。故其五佛亦可分張五位竪義。
今約横義位位皆具。例如天台初住具後
四十一地功徳。乃至妙覺具初四十一地功
徳。中間諸位皆具初後。故其開等四字竪約
四位横約初住。初住以上乃至妙覺位位皆
具。今眞言宗阿字五義例之可知是故圓
教密教始從理即終至究竟六位一一皆
具。轉染九識成淨九識。淨九識以爲五智
五佛云云
問。此五佛約法門若有異名耶 答。若依
五佛頂經。一字佛頂於諸經中説爲中道一
乘。眞如實相佛性等名皆是一字佛頂異名。
一字瑜伽亦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故
説一字佛頂瑜伽。金剛頂中以此佛頂名
遍照最勝王。即是大日如來之異名也。准而
言之。一切經中一實境界。法性法身。法證法
位。眞如眞諦。眞性眞空。實相實性。實諦實際
乃至十二無爲等諸法門皆是大日如來異
名。若別言之華嚴名性海果分。方等名如
來藏。般若名般若佛母。法華名諸佛實相。
涅槃名虚空佛性。若在衆生名毘富羅種
子。若在分教名毘佛略。若在佛地名毘盧
*遮那。皆是大日如來異名云云大方廣
莊嚴經。釋迦成道欲轉法輪時。有菩薩。
名轉法輪。即以輪寶奉獻世尊。世尊受之
持轉法輪。其輪唯一自具八輻。以標一實
佛智具八法身。是大日尊正法輪身云云
剛手光明灌頂經中不動明王是毘盧*舍那
如來化身。一持之後生生不捨。行者設
世累未斷有所違犯明王亦許。千犯千悔
終不忘捨。其明王身一目少眇。義釋云。諸佛
明鑒唯一無二故閉一目云云是大日尊教
令輪身云云若諸經中大菩提心堅固不動
是阿閦佛異名云云若華嚴經普賢行願是金
剛薩埵異名。如瑜祇經云。唯此佛刹盡以
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嚴。以諸大悲行
願圓滿云云若梵網瓔珞五十二位斷惑證
理是降三世異名。如瑜祇經云。以金剛光
明遍照清淨不染種種業用方便加持救度
有情演金剛乘。唯一金剛能斷煩惱云云
若諸經中福徳莊嚴諸度法門是寶生佛異
云云若諸方等大集經。十方菩薩集會説
法。從東西方虚空藏菩薩來。是寶金剛異
云云若大灌頂經等以。禪提比丘滅後楊
泉水散洒病者除病増福。是甘露瓶異
云云若諸經中智慧莊嚴諸度法門。是無
量壽佛異名。如天台云。以阿彌陀爲法門
云云若諸般若文殊般若等説圓融般
若。如五佛頂經云。文殊是般若佛母。是金剛
利異名云云諸般若等六通六度利益六道。
如大威徳瑜伽。此尊六足以表六度六通利
益六度。是焔曼尊異名云云若諸經中引
導衆生畢竟成佛。是不空成就佛異名云云
若法華中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
切衆生皆令入佛道。是業金剛異名云云
義訣金剛王中云。十方法界不定性二乘授
記作佛。疏云。定不定姓佛未定故通名不
定姓。是約鉤召爲金剛王之行願也。今約
遍化五乘令入一乘爲不定業之行願也
云云若涅槃經殺無明父害恩愛母。行於
非道通達佛道。及楞伽經貪愛名爲母。無
明則爲父。覺境識爲佛。諸使爲羅漢。陰集
名爲僧。爲明次第斷謂是五無間。不入無
擇地。又無行經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
是三法中具無量佛法。若人求佛道欲
斷貪嗔癡。是人去佛道譬如天與地。是金
剛藥叉異名云云天台以十種三法遍攝。三
道攝阿含人天乘教。三識攝楞伽地持等。三
佛性攝涅槃經。三菩提攝諸方等。三大乘
攝法華。三身攝華嚴。三涅槃三寶三徳攝
涅槃經。是攝當道諸經。絓是八萬法門皆
云云今亦例然。五智五佛五菩薩五
金剛遍一切十方三世一切佛教。況乎釋尊
一代教法云云
問。北轅作眞言宗十一未訣。第四疑云菩提
心論云。東方阿閦佛成大圓鏡智。乃至中方
毘盧遮那佛成法界智。今疑。此有二失。一
諸佛智不平等失。二餘佛無智失。所言不平
等失者。一切諸佛各具五智。無有一佛不
具五智。此論云。毎五方佛各成一智。餘不
成四智。此即違唯識佛地等諸論説一切諸
佛各具五智。若言隨偏増各成一智實倶
成五智者不爾。何以故。諸佛之智有勝劣
失。若彼五智體用無差別皆同不殊者可
如所會。五智體用各有差別。如何偏増。何
者大圓鏡智現自受用身土相。平等性智現
他受用身土相。成所作智現變化身土相。妙
觀察智現居大衆中説法決疑。不現身土
相。攝論唯識等説故。然第五法界智是眞如。
現智體性故假名智。實無智用。且如毘盧
舍那佛唯有智性無四智用。餘四方佛各
有一智闕四智體用。即諸佛智有勝劣失。
所言餘佛無智失者。且如娑婆世界有十
方佛土而圍遶之。此中云四方佛各成一
智。餘四維上下此六方佛成何智耶。此疑
未決此二未決如何通之
答。今眞言宗一切佛教判爲五教。一藏。二
通。三別。四圓。五密。前四天台大師所立。不
空三藏門人含光遊天竺日。彼方諸僧問云。
傳聞。大唐有天台教理致圓滿。當譯以傳
此方耶否云云蘇悉地疏理祕密教之外更
立事理倶密之教。故前四外更加第五。故
今問汝。汝依我教何門起疑。若約小乘
汝我不立五佛五智若約通教我許一
切衆生無始本有。故至佛位亦成別佛。若
望此佛非眞言義若約別教我許一切
衆生一如變作。縁起以後各性不同故。至
成佛教道別。佛證道一佛。若望此佛非眞
言義若約圓教我許一切衆生本來一如。
故凡夫一念即與十方三世生佛一體不二。
況至成佛十方法界無非此佛依正。何佛
何智而非一體。然未分明開説五智三密
事理。故名理祕密教。未名事理倶密。若望
此佛非眞言義若約密教我立。一切衆
生非一切心是一心。一心故至成佛。三
世修行證有前後。及證悟已無去來今。然
復三世諸佛各從一門入心本源。故從本
所通達門出法界海。一一諸尊皆以一切
如來爲體。故此教中動云一切如來即此
義也。若望此佛本從五智門入心本源。今
從五智門入法界海。五佛一一皆以一切如
來爲體。身智平等更無勝劣。故不中汝
第一諸佛智不平等失。亦通偏増勝劣之
疑。又十方佛皆同此義故不中汝第二餘
佛無智失。而汝徒以通教之義難我密教。
豈非空手云云
問。法相説云。我宗亦云。依第一身諸佛同
體。依第二身諸佛同意。依第三身諸佛同
事。而眞言宗依法身同體爲諸佛一體。即
我依第一身諸佛同體之義。若依此義即是
楞伽四意趣義。大莊嚴論四意趣義。對法論
中八祕密義。大乘十法十祕密義。皆是如來
密意不了之説。而執密意不了之文以爲甚
祕密之義。豈非愚癡不了之人。此難何
通 答。汝通教中兩物相似以爲同體。故非
一物以爲同體。所謂圓成理上依他本有生
死無始五姓法爾。依圓二性各體不二。諸
佛所證前後各別故。其有爲四智佛佛不融。
而以理智各別説爲同體。亦以佛智各別
説爲同智。此名密意不了之説。今眞言教
衆生諸佛一心一心。理智一物譬水潤照。佛
佛同會如流和海。故以理智一體説爲別
體。佛智同體説爲別智。此名密意不了之
説。凡破他義當善他宗。若不善者百難不
中。若以犬自走地徒難鳥飛空是犬徒吠
豈鳥中齒云云
問。天台説云。妙樂十不二門中三業不二門
云。於化他門事論三密云云又密雲彌布
文下記云。約他受用得論三密。自受用報
何所論密云云又弘決云。近響讃聲未與
耳根相應云云若爾眞言三密是他受用化
他門中。非自受用及法身義。亦破眞言讃
聲豈非不信用乎。而今何故蘇悉地疏法
華經等但明世俗勝義圓融判爲理密。大日
經等能明二諦亦明三密判爲事理倶密
  答。藥草喩品密雲彌布本譬應身出現
大千故名化他。又他受用亦應菩薩故名
化他。化他三密皆同一所應五乘三密教。
於自受用及自性身何有此等應同三密。若
於自受法身論三密者。天台所立法身三
十二相豈非三密。況金光玄以諸法門作
佛相好。豈非自受法身三密
問。三論説云。大般若云。近不退轉菩薩不
行咀禁小兒不問諸吉凶。不以華香飮
⻝供養諸天。亦不禮拜。不作占相合藥等
事。乃至廣説云云而眞言師盛行此事。豈近
退 答。此等所説我教皆制。凡求菩提
者未至悉地前不許行如此事。但得悉
地之後爲利衆生能行萬事。此事諸教皆
所開許。何只眞言教乎
問。華嚴説云。眞言曼荼羅海即我華藏世界。
故大日經云出現妙華布地胎藏莊嚴世界
種性海中。而貶華嚴以爲因分。獨褒眞言
以爲果分。此義不成。此難何會 答。眞言
宗許一切世界大小佛教皆眞言教。但爲未
堪聞祕教者且隨機縁説爲諸經。若隨
機熟自得會入*曼荼羅海。華嚴入法界者
即其人也。然未分明開説内證*曼荼羅性
界分。且依地論判爲因分耳
問。上已釋五佛五智。其餘三十七尊身智
名義云何 答。此義具如金剛頂疏。及出生
義。并分別聖位。兼心要説。彼文已廣。往而檢
云云
問。上來但釋大日三摩地行相。其餘四部及
三十六尊三摩地行相云何 答。四部及諸
尊三摩地行相。上五相成身中略點方隅。且
以彼文粗足可知。故不更釋云云
問。金剛頂瑜伽經中五方五佛各現二身。
一正法輪身。二教令輪身。其正法輪身五菩
薩。若有異名佛號耶 答。有也。理趣釋云
婆伽梵一切如來入大輪如來者。是纔發意
菩薩之異名也。婆伽梵一切如來平等建立
如來者。是普賢菩薩之異名也。一切三界主
如來者。寶生佛也。寶生佛之變化則虚空藏
是也。一切如來灌頂智藏者。虚空藏菩薩之
異名也。婆伽梵一切無戲論如來者。是文殊
師利菩薩之異名也。婆伽梵能調持智拳如
來者。摧一切魔菩薩之異名也云云若釋名
者可淮名義云云
問。五部所攝各四菩薩若有異名耶 答。凡
兩部諸尊金剛密號具有別卷。是祕密故此
中不出云云若金剛頂百八名讃十六菩薩
各有或六或七或八足爲百八云云
卷本加有一百八十名號云云此則三十七
尊各有百八及百八十。是報身佛迹出天上。
且隨天法多分百號。若化身佛迹在人中。
迹隨人法多分十號。劫初萬物皆有千名。人
根漸鈍難持名義。阿膩尼仙減爲百名。百
名猶難後減爲十。當今五天一一法上猶有
十名。若天帝釋猶有千名。餘天百名。五天
十名。而佛法中偏有百八十二號者是異凡
云云如普賢百八名中別出六號。一金
剛勇。舊經云金剛薩埵。二大心。舊經云摩
訶金剛薩埵。三金剛諸如來。舊經云一切如
來。四普賢。舊經亦同。五金剛初舊經云金剛
上首。六金剛手。舊經云執金剛。云云疏云。
然此諸徳但准新舊兩本經文且分其數。恐
違聖旨。若有明文請點著之
今准攝眞實經説。金剛薩埵法即金剛頂經
中一段。訣爲頌云。諸佛普賢心。祕密神變
相。親垂普教示。授五菩提智。第一諸佛普
賢心即金剛勇。經中明云縛日羅二合薩怛
嚩。舊經所言金剛薩埵。薩埵是勇勤義。出
大日義釋也。第二祕密神變相即是大心金
剛諸如來。經中所言此陀羅尼變成月輪能
淨衆生大菩提心。舊經所言摩訶金剛薩埵。
金剛薩埵是菩提心出分別聖位也。經中所
言五股金剛即名金剛。舊經見文。疏以此
句加諸如來亦順經文。經中所言變成一
切如來妙身語意堅牢智性五股金剛即是金
剛諸如來也云云第三親垂普教示即是普賢
金剛初也。經中所言出現普賢大菩薩身。經
中普賢到諸佛前坐月輪中。左手執金剛
杵轉於掌中即金剛初。是普賢菩薩本來
執持五股金剛爲諸金剛上首。其五股表
法界。法本十眞如十法界故。理趣釋云。時婆
伽梵。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耶一切*曼荼
羅持金剛勝薩埵於三界中調伏無餘一切
義成就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者普賢菩薩異名
也。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者本來清淨法界
云云第四授五菩薩智即金剛手。經中所言
一切如來悉地金剛爲欲授與普賢大菩薩
手故。乃至毘盧舍那如來以自兩手授與
金剛印。時一切如來與名字灌頂號金剛
手。故理趣釋云。此菩薩本是普賢。從毘盧遮
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名
之爲金剛手云云此有二印。一授手印。五
股印是也。二授形印。五股形是也。即是五
種灌頂中二種也。然訣中此四頌。初頌有
四義。次頌有十二。次頌有六。次頌有二合
二十四義。此中唯取六義以爲六名。故知
六中第一號是私明名義。第二號是月輪名
義。第三號是五股名義。第四號是三密名義。
第五號是現三密身執持五股作用名義。
第六號是大日尊授五古印灌頂名義。若准
二十四義者亦有二十四名號。如普賢
三十七尊皆有此號。經中隨取其中多少。或
六或七或八名號以足百八。若六卷經稍取
多文爲百八十。然引衆本會釋百八文義
名號具如別出云云
又大日經云金剛手祕密主。義釋中云。梵云
嚩曰羅馱羅。馱*羅執持義。此菩薩手執
持金剛故名金剛手也。祕密主者。若淺略
義即夜叉王。其性速疾。今深祕釋此菩薩執
持大日如來身口意密故名祕密主。具引
誠文已如前文故此取意釋之而已。經中
亦名執金剛。名義同前云云金剛頂百八名
文初云大持金剛。名義同前云云密迹力士
經云。有力士名密迹金剛云云注梵網經
云。昔有大王千子發心願成佛道。時有二
兄誓成神王護千佛法。今諸寺門金剛力
士二神是也云云法華云。應以執金剛神得
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爲説法云云注維
摩云。天竺夜叉亦名暴惡。亦名貴人云云
般若云。諸藥叉等所説神呪言辭隱密難
可了知。善現所説般若復勝於彼難可
了知云云倶舍云。須彌四角有四峯金剛手
所住云云又云。須彌有四級。堅手及持鬘。
恒憍大王衆。如次居四級云云蘇悉地疏
釋説處云。可指普賢所住須彌山頂云云
此金剛手内證外迹云云
若約普賢釋之。若華嚴云。普賢菩薩唯依
如如。不依國土。是法身也。若金剛頂云。一
切如來大菩提心普賢菩薩是自受用身也。
若華嚴云。華藏世界是普賢行願所修成。又
指歸云。釋迦八相成道是普賢。*幻化者是
他受用身也。若法華云。普賢菩薩從東方
來是變化身也。若倶舍云。須彌山頂堅手神
是等流身也。又壽命經名金剛命菩薩。如
指歸云。毘盧遮那佛現降三世金剛身降伏
摩醯首羅。乃至於死時大日尊入金剛壽命
三昧地説金剛壽命眞言云云又理趣經
云大樂金剛薩埵即是普賢金剛薩埵。
名妙適清淨句。其下十六句即普賢爲主薩
王愛喜爲四親近。八供四攝如次圍繞。都
有十七句。十七尊。其十七印具如十七尊述
義也。其十七明別如勝初瑜伽經普賢儀軌
也。彼中普賢根本眞言十七字。即理趣釋所
列十七尊種子十七字也。又名蘇羅多金剛。
此云妙著。即金剛薩埵異名也。故十七字云
唵摩訶蘇佉嚩曰金剛薩怛嚩二合惹吽
鑁斛吽蘇羅多薩怛鑁三合此十七尊如次
以爲普賢四内外四。四攝明也。故知十
七合唯普賢。十七離名大樂。若五祕密法中
以此大樂四*親五印具歴五方五位皆爲
此法云云當知一切諸尊内證外迹名義離
合行相通別隨各各部皆亦如此。此義極
祕。不能縷説云云
菩提心義略問答抄卷第五
  仁和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略抄畢
追斷法相宗四智三身義
問。法相云。一大圓鏡智。如依圓鏡亦像
影現依止智鏡境識影現。從喩立號第八
相應心品爲體。二平等性智。自他有情悉皆
平等。從用立號。第七相應心品爲體。三妙
觀察智。普觀諸法自相共相。從用立號。第
六相應心品爲體。四成所作智。普於十方
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所應作事。從用名之。
五識相應心品爲體云云此釋爲通教義
意何 答。彼如亦云。佛地經云。有五種法
攝大覺地所謂四智及淨法界。彼經眞如
爲大覺者同攝大乘覺之性故。依智度論
覺之性故名覺。故彼論云。説智及智處皆
名般若云云又云。攝大乘智性勝體即是
三身。彼云。法身通名智者智之性故假説名
云云今以眞如爲智之性自有四義。若
以析法眞如爲性性智各別是三藏義云云
若以體法眞如爲性性智不離。是通教義
云云若以離邊眞如爲性性智異相。是別教
云云若以即是眞如爲性性智一體。是圓
密義云云故佛地經無性攝論是通教義。然
圓密意眞如之性變成智相。相性一體譬如
水性潤照一體。若別教意眞如之性變成智
相。相性異相譬如水油性一相異。若通教
意眞如之性不成智相。相性不離譬如地
穀性相不離。若三藏意眞如之性不成智
相。譬如空光性相各別。天台通教雖説色
即是空而但立無明縁起之初。未説佛性
縁起之源。故約無明法性如幻似有非有。
非有而有以爲即空。此則法相三性之上所
執皆空之義。故以彼釋爲通教義
問。法相云。轉識得智佛地第三有二師説。
一云。轉第八識得圓鏡智。轉第七識得平
等智。轉第六識得觀察智。轉五現識得所
作智。一云。轉第六識得成所作。轉五現
識得妙觀察。此不應理。非次第故。説法
除疑周遍觀察非五用。故無性攝論亦有兩
釋。大莊嚴論同佛地論第二所説。成唯識論
第十卷中即同初師所説須會此義爲通教
義意何 答。轉八識爲四智通通別。然
以唯識佛地大莊嚴論是三乘論以爲通義。
云云
問。法相云。四智心品一一皆與二十一法心
品相應。遍行別境各五。善有十一。具如佛
地。又云。四智心品所縁差別。大圓鏡智如佛
地論自有兩釋。一云。縁如。一云。通縁一切
諸法。後者爲勝。唯識第十亦同彼説。平等
性智佛地唯識皆有三釋。一云。但縁八淨
識。一云。但縁平等眞如。一云。普縁眞俗
境。妙觀察智縁一切境無有諍論。成所
作智有其二説。一云。但縁五種現境一云。
遍縁三世諸法。後説爲正。如彼二論云云
此釋爲通教義意何 答。唯識佛地爲三乘
論已如前答。今更論之。若通教佛無常
四智與佛法界二十一法相應。如前能應所
應相各別異云云若別教佛常住四智與十法
界無量恒沙善法相應。非但十一善法相應
能應所應相亦無量云云若圓密佛常住五
智與百法界千如是法三千世間善惡一切佛
法相應。非但佛界善法相應亦與九界惡
法相應。不斷性惡爲法門故能應所應體
相一如云云又通教佛無常四智所縁差別。具
如二論。但約界内眞如俗如三世一切能
縁所縁相各別異。正體智前萬法唯一如。譬
如衆流至海皆醎。萬法歸眞悉皆一昧。後
得智前能所差別。譬如函蓋雖同尚異云云
若別教佛常住四智。大圓鏡智上縁離邊佛
性中道下縁理外九界衆生。平等性智普縁
界内界外眞俗。俗異眞同。同性異相。妙觀察
智普縁十界自相共相邐迤不同。成所作智
遍縁十界諸法種類種類萬差。若在教道
雖復四智所縁不同而至證道所縁一如。
眞如俗如更無二云云若圓密佛常住
五智。一一智體互爲同體。一一智用互
諸用。體一如如水潤照。潤照隨方異同。同
異終無二相云云
問。法相云。依佛地論大圓鏡智金剛心時初
得現起。平等性智菩薩初地初現觀時最初
現行。妙觀察智亦在初地初現觀時最初
現行。成所作智自在二釋。一云。初地已上
皆得現行。一云佛果方得現前。後説爲正。
依成唯識大圓鏡智自有兩釋。一云。金剛
心時初得現起。一云。佛果方得現起。後説
爲正。餘如佛地云云此釋爲通教義意何
  答。依論判教已如前釋。若更論之。若通
教佛無常四智。具如二論。彼約名別義通
十地四智現行高下不同。若如所判還違
自語。何者彼云大圓鏡智自受用身。又云。十
地得十法身十報身十化身。若金剛心若佛
果上始得鏡智。何以初地已上得十報身。
若云果佛大圓鏡智亦到初地現起平等
觀察二智。亦是果智云云若別教佛常住四
智入初地時三諦現前。三身分具。四智分
開。十一地中分分増進。具如瓔珞經説云云
若圓密佛常住五智入初住時三因開發。
三身分證。五智分開。四十二地分分増進。具
如華嚴經説云云若約六即位位具五云云
問。法相云。約三身體略有六文。一者有義
唯識佛地皆説如來身土非有非無非蘊處
界。故勝義諦非身非不身。依世俗諦現有
三身。空理空智利物爲三。火辨等義云云
二者有義法身但以眞如爲性。大定智悲三
法増上六七八識及相應品爲自受用平等
性智。隨十地宜現他受用。成所作智隨二
乘宜能起變化成所作智。或是第六第七相
應。六相應者。觀自共相等名妙觀察智。
起化用者名成事智。前後別起於理無違。
第七倶者變化受用名平等智。起變化者
名成事智。佛恒在定。五識性亂後成事智
體非五識
三者有義如來身土蘊處界攝通漏無漏。略
有四義。一者有義唯識佛地清淨法界是自
性身。攝大乘論智殊勝説。轉去阿頼耶識
得自性身。莊嚴論説。轉第八識得圓鏡智。
故合二法爲自性身。平等性智妙觀察智
爲受用身。莊嚴等説平等性智純淨土。爲
菩薩現佛身故説觀察智大集會中説法斷
疑。現自在故。此顯二智爲他受用。莊嚴又
説。轉諸轉識得受用身。此顯二智爲自受
用。成所作智爲變化身。佛地經説。成所作智
於十方土現無量難思化故。又智殊勝攝
三身故三身皆有實相。此義不然云云
二者有義成唯識論清淨法界爲自性身。莊
嚴論等説自性身本性常故。讃佛論説。佛自
性身無生滅故。諸經論説。究竟轉依以爲
法身。轉依即是清淨眞如故。然説轉去藏
識得法身者。轉滅第八識中二障麁重證
得眞如顯法身故。智殊勝中説。法身者是
彼依止彼實性故。實非智攝。受用身有二。一
自受用。二他受用。四智品中眞實功徳鏡智
所起。常遍色身爲自受用。莊嚴論大圓鏡
智是受用佛。攝大乘説。轉諸轉識得受用。
故此受用身攝佛不共有爲實徳。故四智品
實有色心皆自受用平等智品所現佛身。是
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現隨類身相爲變化身。
雖説他身智殊勝攝而似智現。或智所起
故説智名。體實非智。但説平等智能現受
用。成所作智現三業化不説二身即是二
智。故二實智自受用攝。二所現相説爲二身。
雖此二身皆四智所現爲十地聖地前三
乘所現麁細別爲二身。然平等智現身相
似無我平等。顯法樂増令他受用。但説平
等所現佛身爲他受用。成所作智現三業化
増。但説成事智所現身相爲變化身
三者有義金光明第一卷文意説。清淨法界
及四智品常遍色身眞實有爲無爲功徳名
爲法身。有爲無爲功徳本故。如來相應如
如。如如智願力故所現相好項背圓光爲化
地前三乘所現佛身。及化十地菩薩所現
他受用身竝名應身。應他機宜現佛身。故
修願行滿不待時處。隨衆生類現五趣身
是名化身。佛地經中五趣化身亦化身攝。他
受用身亦名應身。自受用身雖是有爲功
徳法本非佛共有。是各別體。非法眞性非
自性身。非是無爲界功徳本不名法身
四者有義佛地論説。清淨法界爲自性身。四
智自性智相應共有常遍色身眞實功徳
爲自性身。三無數劫所修成故。天親般若論
名報佛。此爲十地菩薩所現一分細相爲
他受用。若爲三乘所現一分麁相爲變化
身。地前三乘所見非是修成眞實功徳。但化
用故。然此二身皆四智相。宜見麁細分成
二類。此六義中初三違理。如論自顯。第四
第六文異理同。第四説中隨二智増説二身
攝。非説二身唯二智。現文別義同。第五經
文理義無爽。雖成六説三理無謬云云
以三四爲佛地論二師解也云云此六家義
皆通義歟 答。佛地唯識攝論皆爲通義。已
如前釋。此第一義雖引佛地唯識二文遂
以空理空智空用爲三身者是通教四門中
空門意。然清淨辨等本承提婆龍樹馬鳴
以弘別教空門歴劫皆成之教。而以空義
相濫慈恩攝第一義。實非清辨依唯識等
立所執空三身之義云云又金光明三身天
台以爲圓義。釋應身之境智相應名爲應
身。實是報身。即第五義也。他受變化竝名
應身。私會通之。經判三身皆有常無常義
也。此即攝論莊嚴論等三身皆常無常義。
正是通義。而天台爲圓義彼經具四教故。
或有名通義圓如三身常無常等也。或有
名別義圓如十地虎狼等。此經在法華後
説故或有純圓。如云法界無異乘等。故以
通義爲圓無妨。然天台云。應有二種。一劣
應身。如三藏佛。二勝應身。如通教佛。勝應
又二。一尊特身如通教佛。二他受用。如別
教佛。報身又二。一自受用報。如圓教佛。二
他受用報。如別教佛。今叡山守護章判法
相宗無常佛果爲通教佛。又四教義地論
三論判爲別教空有二門故。彼佛地唯識無
常佛果三身四智爲通教義。三論地論常住
佛果三身四智爲別教義。若眞言教常住三
身五智判屬圓義。故天台以金光明應身
爲報身者。境智相應自有二義。一自利智
與所證理境相應。二利他智與所化情境相
應。竝由本願修行力故同名報身。通別圓
密皆有此義。故以通名判圓義耳。今約通
別圓密分四智三身。此法相宗一義。世諦三
身是空之義。二義。眞如法身六七八識相
應心品自受用身。平等性智他受用身。成所
作智變化身。然成事智體非五識也。三義。
清淨法界大圓鏡智是自性身。平等性智妙
觀察智爲二受用。成所作智變化身。三身皆
有實智也。四義。清淨法界是自性身。四智
心品是自受用。平等智増他受用身。成事智
増是變化身。是變化身似智現故。或智所
起體實非智。五義。清淨法界四智心品是法
身。十地他受用。地前能應身是應身。現五趣
身是化身。自受用身非佛共有。是各別體。
六義。清淨法界是自性身。四智自性是自受
用。爲十地現是他受用。爲三乘現是變化
云云此皆但約通教無常佛果互穿鑿耳
云云又攝大乘論凡有四譯。天親無性各釋
阿毘達摩經攝大乘品自有二本。梁世眞
諦隋代笈多譯天親論。唐代玄奘翻天親及
無性本。合有四本。天親眞諦多用別義。無
性玄奘多用通義。又十地論弘眞諦本南
北二道諍識八九。南八北九。亦通別義。
今判攝論或通或別。天台所用攝論九識是
別義。故其中四智三身亦爲別義。心地觀經
眞如法身四智自受。十地能應十身是他受
用。地前大小釋迦是變化身。此渉通別。但
以此經四智非無常故正屬別義云云
圓教中金剛三昧經云。等覺三智妙覺三身
於九識中皎然明淨故有妙覺九識相應五
智三身同體同相。一法五名一身三名。無差
別中若差別説清淨法界自有五義。一體四
用。此理自證亦有五名。一體證淨名法界
智。四用*證淨名四智也。理即自智智即自
理。如水潤照同異異同。故云於九識中皎
然明淨云云差別中明無差別五理五智互
體互用。都無理智體用之殊云云若以五
智爲三身者。若差別説淨法界智是自性
身。四智自利。妙覺人是自受用。四智利他爲
四十一地菩薩所現是他受用。十法界中上
從佛身下至三途隨類外。現是變化身。若
無差別説五智各現三身。三身各具五智
云云若密教中五智三身具如圓教。但開
三身或爲四身。自性。受用。變化。等流。若開
自他受用可爲五身。若差別説若無差
説。亦如圓教。今以四身五身各具四種曼
荼羅身爲異。具如上文及眞言宗教時義
云云
問。天台圓教何處的明四智五智三身相攝
眞言金剛界禮懺中大日爲法身。阿閦爲
自性身。寶生爲福徳莊嚴。彌陀爲受用智
慧。釋迦爲變化身。此即五智如次爲五。此
法相宗六義中第三義。若爾差別中何用圓
教淨法界智是自性身。四智自利是自受用。
四智利他是他受用。十法界外現是變化身
之義云云又前引釋籤云。唯識論云。法
界智是自性身。圓鏡智是自受用。平等智是
他受用。成事智是變化身。觀察智遍三身
云云此義何故彼六義中無耶又彼六義眞
言宗用不耶答。即今所質天台法華玄
義釋籤引唯識論四智三身是明四智三身
文也。天台大師隨前譯教以立教觀。眞言
五智爾時未來天台。一行禪師弘眞言教
追同天台三徳等義。教理圓融彼此已同故。
今釋眞言教理用天台四教。釋天台圓教
用眞言五智。例如湛然釋小乘義亦引玄
奘後譯倶舍無差説中五智各具三身。設
使五佛隨爲何身此有何妨。彼六義中第三
義者無此圓融故爲不當釋籤所引唯識
四智三身是法相宗有師古義。故彼六中無
此釋也又無差説已許。五智各具三身
隨爲何身而無妨。故諸宗義門用之無失。
何者眞言宗意一切顯密經論凡師聖人所説
義門。皆是法界宮中一切教中之一分故。若
了本源皆是眞言。或是或非都無乖諍。皆
許法界一門義故云云
菩提心義略問答抄第五 一校了
長承三年歳次甲寅三月二十六日書寫了
  金剛佛子 順禪
  四五帖之點與上之三帖爲全同點云云
不知點本如形成西墓了。後見人見之
分別善惡可直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